• 312.50 KB
  • 2021-09-25 发布

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2020届高三第二次素质测试理综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2020届高三第二次素质测试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 一、选择题: ‎ ‎1.绿叶海蜗牛能从它的藻类食物中“偷”来叶绿体,并吸收入自己的细胞内。首次捕食绿藻后,这种软体动物体内便存在叶绿体并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绿叶海蜗牛的细胞,可以分辨的结构有( )‎ A. 叶绿体和核糖体 B. 叶绿体和细胞壁 C. 叶绿体和细胞核 D. 细胞核和细胞壁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绿叶海蜗牛是软体动物,无细胞壁,捕食藻类后,细胞内存在叶绿体。‎ 光学显微镜下能够分辨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叶绿体、细胞壁、液泡、细胞核、染色后的染色体等细胞的显微结构。‎ ‎【详解】A、光学显微镜下无法分辨核糖体,A错误;‎ B、绿叶蜗牛有叶绿体,但无细胞壁,B错误;‎ C、绿叶蜗牛有叶绿体和细胞核,且这两种结构均能在光学显微镜下分辨,C正确;‎ D、绿叶蜗牛是软体动物,有细胞核但无细胞壁,D错误 故选C。‎ ‎2.PTEN是一种抑癌基因,表达的PTEN蛋白可以提高生物体的抗癌能力,但泛素连接酶可导致PTEN蛋白被降解。西兰花经消化生成的3-吲哚甲醇能与泛素连接酶结合,调节其功能,抑制肿瘤生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PTEN基因突变细胞就会癌变 B. PTEN蛋白能控制细胞正常生长和分裂的进程 C. 3-吲哚甲醇对泛素连接酶的功能起促进作用 D. 3-吲哚甲醇可能改变了泛素连接酶的空间结构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 - 14 -‎ 癌细胞的特征是①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②细胞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③细胞表面发生改变,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细胞间的粘着性降低,使细胞容易扩散转移;④失去接触抑制现象。‎ ‎【详解】A、癌细胞的产生不是单一基因突变的结果,至少在一个细胞中发生5~6个相关的基因突变才会导致细胞癌变,A错误;‎ B、控制细胞正常生长和分裂的进程是原癌基因的作用,PTEN是抑癌基因,主要作用是阻止细胞不正常增殖,B错误;‎ C、3-吲哚甲醇与泛素连接酶结合后抑制肿瘤生长,而泛素连接酶会导致抑制细胞癌变的PTEN蛋白的降解,故3-吲哚甲醇应抑制泛素连接酶的功能,C错误;‎ D、3-吲哚甲醇与泛素连接酶结合,可调节该蛋白质的功能,而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所以推测3-吲哚甲醇可能改变了泛素连接酶的空间结构,D正确;‎ 故选D。‎ ‎3.光合作用的发现是众多科学家不断努力的结果。1937年,英国科学家希尔首次获得了离体叶绿体悬浮液,将此悬浮液(含水,不含CO2)与黄色的高铁(Fe3+)盐混合,照光后发现叶绿体有气泡放出、溶液由黄色变为浅绿色(Fe2+)。在遮光下,则没有气泡产生,也没有颜色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实验过程中可以检测到糖的生成 B. 实验表明氧气是叶绿体在光照的条件下产生的 C. 溶液颜色变化的原因是叶绿体在光照条件下生成的还原剂将Fe3+还原为Fe2+‎ D. 与恩格尔曼的水绵实验相比,希尔的实验排除了细胞内其他结构的影响 ‎【答案】A ‎【解析】‎ ‎【分析】‎ 光合作用的阶段包括在类囊体膜上发生的光反应阶段和在叶绿体基质中发生的暗反应阶段。‎ 光反应的发生条件需要光照,过程中消耗水并产生氧气与还原氢;暗反应的发生不需要光照,过程中CO2进入卡尔文循环最后产生三碳糖。‎ ‎【详解】A、悬浮液中不含CO2,暗反应无法正常进行,糖类无法生成,A错误;‎ B、实验现象是在照光后发现叶绿体有气泡放出、在遮光下没有气泡产生,说明氧气的产生一定要有光照,B正确;‎ C、实验在光照条件下,溶液由黄色变为浅绿色(Fe2+),说明光反应阶段产物[H]可以将Fe3+‎ - 14 -‎ 还原为Fe2+,C正确;‎ D、希尔的实验将叶绿体离体,与细胞内其他结构分开,排除了其他结构在光合作用中可能造成的影响,D正确;‎ 故选A。‎ ‎4.下表是对某单基因遗传病进行调查后整理出的数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双亲 调查的家庭数 子女 子女总数 父亲 母亲 儿子 女儿 正常 患病 正常 患病 第一组 正常 正常 ‎9‎ ‎5‎ ‎2‎ ‎6‎ ‎0‎ ‎13‎ 第二组 正常 患病 ‎4‎ ‎0‎ ‎1‎ ‎4‎ ‎0‎ ‎5‎ 第三组 患病 正常 ‎3‎ ‎2‎ ‎1‎ ‎0‎ ‎2‎ ‎5‎ 第四组 患病 患病 ‎6‎ ‎0‎ ‎3‎ ‎0‎ ‎4‎ ‎7‎ 合计 ‎22‎ ‎7‎ ‎7‎ ‎10‎ ‎6‎ ‎30‎ A. 研究课题是调查该遗传病的发病率 B. 可基本判定此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 C. 第1组母亲的基因型均为杂合子 D. 利用表中数据可计算出该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43%‎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表可知,父母正常的家庭中有患病的子女,故该遗传病为隐性遗传病;再根据父亲正常,母亲患病的家庭中,儿子全部患病,女儿均未患病,可判断该遗传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 ‎【详解】A、题中所示的调查的群体数不够大也不具有普遍性,所以不适合调查人群中遗传病的发病率,A错误;‎ - 14 -‎ B、根据第一组父母均正常的家庭中有儿子患病可知该遗传病为隐性基因控制,再根据四组中后代的正常或患病性状均与性别有关,母亲患病儿子一定患病,父亲正常女儿均为正常可基本判定该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B正确;‎ C、第一组中共9个家庭,无法确定每个家庭母亲的基因型是否均为杂合子,C错误;‎ D、题中所示的调查的群体数不够大也不具有普遍性,根据表中数据计算出的遗传病人群发病的数据不可靠,D错误;‎ 故选B。‎ ‎5.测定玉米正常植株和矮化突变体植株的内源赤霉素含量,结果如下图。用等量外源赤霉素分别处理正常植株和矮化突变体植株的茎,正常植株茎的节间无显著变化,矮化突变体植株茎的节间恢复到正常植株的长度。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赤霉素能促进玉米茎节间的伸长 B. 该实验不能说明赤霉素作用两重性 C. 不能确定该矮化突变体是由基因突变所致 D. 矮化突变体的茎可能对赤霉素的作用不敏感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矮化突变体玉米中的内源赤霉素含量较正常玉米低,但在施加外源赤霉素处理后,矮化突变体植株茎的结节恢复到正常植株的水平,可推断矮化突变体玉米是由于自身产生的内源性赤霉素不足而导致的结节长度短,植株本身能够正常利用赤霉素使茎结节伸长。‎ ‎【详解】A、矮化突变体植株添加了外源赤霉素恢复到正常植株的长度说明赤霉素能促进玉米茎节间的伸长,A正确。‎ B、该实验中没有现象可以说明赤霉素对茎的生长起抑制作用,故不能体现赤霉素作用的两重性,B正确;‎ - 14 -‎ C、根据题目中的信息,无法得知矮化突变体的产生原因,C正确;‎ D、矮化突变体产生的原因是内源性赤霉素产生不足,仍能利用赤霉素使茎结节伸长,D错误;‎ 故选D。‎ ‎6.为了选择适合内蒙古高原地区的造林植物,科研人员对该地区A、B、C三种锦鸡儿属植物的叶片的形态结构、渗透压、气孔开放度日均值等进行了比较,结果如下表。‎ 种类 叶片形态 叶片厚度/mm 叶片面积/mm2‎ 叶片被毛 渗透压/kPa 气孔开放度日均值/(mmolH2O•m-2•s-1)‎ A种 平展或微瓦状 ‎0.208‎ ‎95.10‎ 少许绿色柔毛 ‎1276‎ ‎234.56‎ B种 瓦状 ‎0.235‎ ‎14.88‎ 密灰色柔毛 ‎1807‎ ‎211.37‎ C种 卷筒状 ‎0.323‎ ‎11.90‎ 密直立或伏贴绢毛 ‎2286‎ ‎152.93‎ 据表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选择C种锦鸡儿属植物作为沙漠植物最合适 B. 渗透压升高有助于植物在干旱条件下吸收水分 C. 增加叶片厚度和被毛、减少叶面积能提高植物抗高原辐射的能力 D. A→B→C叶片结构的变化保证植物在降低蒸腾作用的同时光合作用强度不变 ‎【答案】D ‎【解析】‎ ‎【分析】‎ 叶片形态的筒状改变、叶片厚度加大、叶面积减少、被毛度大、渗透压加大、气孔开放度低等有助于提高吸水能力、保水能力和抵抗高原强辐射的能力;‎ 据题表可知,C种锦鸡儿叶片厚度最厚,叶片面积最小,被毛度大,渗透压大,气孔开放度最低,是最适合的沙漠植物。‎ ‎【详解】A、据题表可知,C种锦鸡儿叶片厚度最厚,叶片面积最小,披毛度大,渗透压大,气孔开放度最低,所以C种最适合作为沙漠植物,A正确;‎ B、渗透压升高有利于在干旱条件下吸收水分,B正确;‎ - 14 -‎ C、叶片厚度加大、被毛度大、叶面积减少,能使植物接受光照量减少,有助于提高抵抗高原强辐射的能力,C正确;‎ D、三种植物的气孔开放度日均值不同,导致吸收的CO2量不同,CO2吸收量会影响光合作用强度,D错误;‎ 故选D。‎ ‎7.某兴趣小组进行酵母菌无氧呼吸的探究实验,装置如图1;图2为酵母菌细胞内可发生的呼吸过程示意图,其中字符Ⅰ~Ⅵ表示化学物质,序号①~④代表反应过程,请回答:‎ ‎(1)在设置图1装置前需先将葡萄糖溶液煮沸,其目的是_______,试管中加水的作用是_______,滴管中冒出气泡,这是因为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了_______。此时酵母菌细胞中所进行的反应可用图2中的_______过程表示。‎ ‎(2)为了探究酵母菌无氧呼吸的场所,另取酵母菌培养液进行离心处理,把酵母菌破碎后,再次离心酵理母菌,获得只含有酵母菌细胞质基质的上清液和只含有细胞器的沉淀物两部分。将两部分分别与煮沸冷却后的葡萄糖溶液混合,组装成如图1的装置A和B,装置A有气泡产生,培养液中能检测到酒精,装置B无上述现象。由此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 ‎(3)图2中_______过程发生在线粒体中,生成物质_______(填字符)的过程中释放的能量最多。‎ ‎【答案】 (1). 灭菌并排出溶液中的氧气 (2). 维持温度的恒定,有利于观察气泡 (3). CO2 (4). ①④ (5). 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无氧呼吸的全过程在细胞质基质中完成,线粒体中不能进行无氧呼吸的全过程) (6). ②③ (7). V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①阶段表示糖酵解,②阶段表示有氧呼吸第二阶段柠檬酸循环,③阶段表示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电子传递链;‎ - 14 -‎ 物质Ⅰ表示丙酮酸,物质Ⅱ表示CO2,物质Ⅲ表示还原氢[H],物质Ⅳ表示O2,物质Ⅴ表示水,物质Ⅵ表示乙醇。‎ ‎【详解】(1)在图1装置中要保证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需将葡萄糖溶液先煮沸,除去溶液中溶解氧的同时也对葡萄糖溶液进行灭菌处理;试管中加水的作用是维持温度的恒定,有利于观察气泡产生,酵母菌无氧呼吸会产生酒精和CO2,CO2形成气泡向外排出;对应的是图2中的①④阶段;‎ ‎(2)探究无氧呼吸的场所时将酵母菌分为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两部分,分别放到图1装置中观察,由于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故只有细胞质基质的装置A有气泡产生,培养液中可以检测到酒精,只有细胞器的装置B因为没有与无氧呼吸有关的酶,所以无现象;‎ ‎(3)酵母菌细胞中发生在线粒体的反应是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即图中的②③;其中第三阶段生成水,即生成物质Ⅴ的过程中释放能力最多。‎ ‎【点睛】本题考查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的物质变化与酵母菌无氧呼吸的实验探究。本题需要学生熟练掌握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物质变化,判断图2中四个过程与六个物质分别代表什么,再对题目内容进行回答,考查学生对应的推理与解析能力。‎ ‎8.当神经系统控制心脏活动时,在神经元与心肌细胞之间传递的信号是化学信号还是电信号呢?基于这个问题,科学家进行了如下实验。取两个生理状态相同的蛙的心脏A和B,置于成分相同的营养液中,使之保持活性。已知副交感神经可以使心率降低。A保留副交感神经,将B的副交感神经剔除,刺激A中的该神经,A的跳动减慢;从A的营养液中取一些液体注入B的营养液中,B的跳动也减慢。‎ ‎(1)科学家这样设计实验基于的假说是_______,预期结果是_______。‎ ‎(2)该实验结果证明了_______。‎ ‎(3)神经元与心肌细胞之间传递信号依赖神经肌肉接头(一种突触),在突触小体内能完成的信号转化是_______。‎ ‎【答案】 (1). 在神经元与心肌细胞之间传递的信号是化学信号 (2).‎ - 14 -‎ ‎ B心脏的跳动减慢 (3). 假说正确(神经细胞释放化学物质,使心肌跳动减慢) (4). 电信号—化学信号 ‎【解析】‎ ‎【分析】‎ 分析题意可知,在该实验中心脏A保留副交感神经,A跳动减慢;剃除心脏B的副交感神经,往心脏B的营养液中加入心脏A的营养液,B的跳动也减慢,说明A的营养液中含有某种物质使B心脏的跳动减慢,即证明当神经系统控制心脏活动时,在神经元与心肌细胞之间传递的信号是化学信号。‎ ‎【详解】(1)科学家在实验操作中将A心脏的液体转移至B心脏中,说明科学家提出的假说是神经元与心肌细胞之间传递的信号是化学信号;实验预期是指与假说相符的实验预测,将A的培养液中的物质转移给B后,化学信号也会随之转移给B,所以预期结果是B心脏跳动减慢;‎ ‎(2)B的跳动减慢说明确实是A的副交感神经细胞产生了一种化学物质,不仅可以使A的心脏跳动减慢,也可以转移至B心脏处使B的跳动减慢;‎ ‎(3)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受到刺激释放神经递质并作用于后膜,故在突触小体内完成的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 ‎【点睛】神经系统调节生命活动时,产生的神经冲动在突触间传递的过程中,会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本实验结合该过程,设计实验探究神经元与心肌细胞之间的信号传递方式,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实验目的,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 ‎9.欲了解捕食和种间竞争对田鼠数量的影响,研究者设计了4个处理组,分别是甲组(有捕食者、无竞争物种),乙组(有捕食者、有竞争物种),丙组(无捕食者、有竞争物种),丁组(无捕食者、无竞争物种),统计结果如下图。请回答:‎ ‎(1)在23周时,捕食关系和种间竞争关系中对田鼠影响较大的是_______,判断理由是_______。‎ - 14 -‎ ‎(2)实验中的自变量是_______,是否符合单一变量原则,为什么?_______, _______。‎ ‎(3)下列能表示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田鼠与竞争物种之间数量关系的曲线图有_______。‎ ‎【答案】 (1). 捕食关系 (2). 只有捕食者的甲组比只有竞争物种的丙组存活数量少 (3). 有无捕食者和有无竞争物种 (4). 是(符合) (5). 一个自变量对应观测一个因变量/甲与乙、甲与丁、乙与丙、丙与丁两者间符合单一变量 (6). ①④‎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结合第29周的田鼠存活数量与数量变化曲线可知,比较甲丁与丙丁二组,说明捕食关系与种间竞争均会使田鼠数量下降,比较甲丙二组,可发现捕食关系对田鼠数量影响更大。‎ ‎【详解】(1)丁组为无捕食和竞争的对照组,甲与丁的自变量是有无捕食者,丙与丁的自变量是有无竞争者。据图可知,甲与丁之间的田鼠数量差异比丙与丁之间的差异大,说明捕食关系对田鼠的影响更大;‎ ‎(2)单一变量原则是一个自变量对应观测一个因变量,甲与丁的自变量是有无捕食者,丙与丁的自变量是有无竞争者,甲与乙的自变量是有无竞争者,丙与乙的自变量是有无捕食者,以上四组中每组内都遵循单一变量原则;‎ ‎(3)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根据田鼠与竞争物种间生存能力差异,如果两个物种的生存能力相似,此消彼长则用图④表示,如果两个物种中一个物种的生存能力很强、一个物种的生存能力很弱,可能走向两极分化,则可以用图①表示。‎ ‎【点睛】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与捕食者和种间竞争的关系,本实验设置三个实验组与一个对照组,要求学生在分析实验结论时首先理清空白对照组与实验组,再与单一变量发生变化的实验组进行对比分析获得实验结果。‎ ‎10.水稻(2N=24)早期叶色分为深绿和浅绿,由9号染色体上的基因A、a决定,深绿色水稻自交后代有浅绿色出现。3号染色体上B、b基因控制水稻完全成熟时叶色是否变黄,B基因控制叶绿素分解酶的合成,能使叶绿素分解。请回答:‎ ‎(1)对水稻基因组进行测序,应测定_______条染色体。‎ - 14 -‎ ‎(2)题中控制水稻叶色的基因遵循_______遗传规律。基因型为AaBB的水稻自交,后代早期叶色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完全成熟时叶色为_______。‎ ‎(3)现用始终保持浅绿色的水稻与早期深绿色、成熟时黄色的纯合水稻杂交得F1,F1自交后得到F2,F2完全成熟时叶色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黄色中纯合体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 ‎(4)欲验证一株始终保持深绿色的植株是否为纯合体,最简便的方法是_______。‎ ‎【答案】 (1). 12 (2). 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 (3). 深绿:浅绿=3:1 (4). 黄色 (5). 黄色:深绿:浅绿=12:3:1 (6). 1/6 (7). 自交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可知,水稻早期叶色由A、a基因决定,基因型AA与Aa表达为深绿色,基因型aa表达为浅绿色;水稻完全成熟后,由于B基因控制叶绿素分解酶的合成,故基因型BB与Bb表达为叶色变黄,bb表达为叶色不变黄。‎ ‎【详解】(1)二倍体植物水稻无性染色体,进行基因组测序时需测定12条染色体;‎ ‎(2)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早期深绿色和成熟期黄色是显性性状。两对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所以控制水稻叶色的基因遵循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AaBB自交后代基因型比例为A_BB:aaBB=3:1,即早期叶色为深绿:浅绿=3:1,成熟后所有后代都含B基因,所以叶色均为黄色;‎ ‎(3)始终保持浅绿色的水稻基因型为aabb,早期深绿色、成熟时黄色的纯合水稻基因型为AABB。二者杂交的遗传图解如下图所示。‎ F2叶片完全成熟时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黄色:深绿:浅绿=12:3:1,12份中的纯合子为AABB和aaBB两份,比例为1/6;‎ ‎(4)对于始终保持深绿色的水稻(基因型A_bb)是否为纯合子,最简便的方法是自交;‎ - 14 -‎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的分离与自由组合定律,一方面考查遗传相关的计算,计算后代各种占比,计算前要看清题干中要求的是哪一部分占哪一部分的比例;另一方面考查学生设计实验判断纯合子的能力。‎ ‎[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 ‎11.厨余废水中脂肪含量高,为了筛选出能快速分解脂肪的微生物。研究人员进行了“厨余废水取样→选择培养→梯度稀释→鉴别培养”系列操作。请回答:‎ ‎(1)选择培养的目的是_______,需制备以_______为唯一碳源的液体培养基,使用液体培养基的优点是_______。‎ ‎(2)采用稀释倍数适宜的培养液进行_______方法接种,目的是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_______菌落。培养时需将培养皿倒过来放置,防止_______,以免造成污染。‎ ‎(3)在鉴别培养过程中,向培养基内加入中性红溶液,中性红溶液是一种脂肪水解指示剂,在弱酸性下呈红色,弱碱性下呈黄色。选取_______的菌落,即为目标菌,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 ‎【答案】 (1). 增加分解脂肪微生物的数量,保证能分离到所需的微生物 (2). 脂肪 (3). 液体培养基营养成分分布均匀,可以与微生物充分接触,微生物繁殖速度快 (4). (稀释)涂布平板法 (5). 单个的 (6). 培养皿盖上的水珠落入培养基 (7). 菌落周围呈红色 (8). 目标菌分解脂肪后产生甘油和脂肪酸,其中脂肪酸呈弱酸性使中性红变为红色 ‎【解析】‎ ‎【分析】‎ 微生物的分离是研究和利用微生物的第一步。分离培养微生物时,接种微生物最常用的方法是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平板划线法一般多用于菌种的纯化,稀释涂布平板发一般多用于筛选菌株。‎ ‎【详解】(1)选择培养的目的是增加分解脂肪微生物的数量或浓度;需要制备以脂肪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液体培养基的有点是营养成分分布均匀,可以与微生物充分接触,使微生物的繁殖速度加快;‎ ‎(2)该实验目的是筛选快速分解脂肪的微生物,故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目的是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单个菌落;培养皿需要倒置,防止培养皿盖上的水珠落入培养基;‎ ‎(3)鉴别培养过程中,目标菌落能够使脂肪水解,脂肪水解产生甘油和脂肪酸呈弱酸性,故菌落周围会呈现红色。‎ - 14 -‎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筛选特定功能微生物的相关知识,学生要明确两种分离培养微生物的方法的区别和应用情景,熟记实验操作中各个步骤的操作方式和目的,灵活使用题干对应的知识点回答问题。‎ ‎[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12.干扰素是一种淋巴因子,可用于治疗病毒感染和癌症。科学家利用大肠杆菌生产人体干扰素的操作过程如下,请回答:‎ ‎(1)大肠杆菌常被作为基因工程的受体细胞,因其具有_______特点。在人体淋巴细胞中获得干扰素mRNA后,经_______过程获得干扰素cDNA。如果用人体发育某个时期的mRNA获得多种cDNA片段,与载体连接后储存在一个受体菌群中,这个受体菌群体叫做_______。‎ ‎(2)请举出在生物体外重复②③④过程进行DNA克隆和体内DNA复制的两点不同之处_______ 、_______。‎ ‎(3)在利用甲、乙获得丙的过程中,常用两种限制酶同时切割甲和乙,避免发生_______,而获得更多的重组质粒。将重组质粒导入大肠杆菌之前,需用Ca2+处理,使细胞处于_______的生理状态,称为感受态。完成导入一段时间后,从大肠杆菌细胞中提取蛋白质,采用_______技术进行检测,若有杂交带出现则表明干扰素基因成功表达。‎ ‎【答案】 (1). 单细胞、繁殖快、遗传物质较少 (2). 逆转录 (3). cDNA文库 (4). 体外DNA克隆不需要解旋酶(高温变性解旋) (5). DNA双链完全解开后再复制(不是边解旋边复制) (6). 质粒和目的基因的自身连接(质粒和质粒之间、目的基因和目的基因之间的连接) (7). 能吸收周围环境中的DNA分子 (8). 抗原-抗体杂交 ‎【解析】‎ ‎【分析】‎ - 14 -‎ 基因工程是在分子水平上对基因进行操作的复杂技术,是将外源基因通过体外重组后导入受体细胞内,使这个基因能在受体细胞内复制、转录、翻译表达的操作。基因工程四步骤包括:目的基因的获取、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与表达;‎ 分析题图可知,过程①表示逆转录;过程②表示PCR中的变性阶段,使模板DNA变为单链;过程③表示PCR中的退火和延伸阶段,使引物和模板DNA结合形成新的DNA;过程④表示新合成的DNA继续作为模板DNA参与复制扩增;‎ ‎【详解】(1)大肠杆菌因其具有单细胞、繁殖快、遗传物质较少的特点被用作基因工程的受体细胞;mRNA经过反转录可以获得cDNA;如果用人体发育某个时期的mRNA获得多种cDNA片段,与载体连接后储存在一个受体菌群中,这个受体菌群体叫做cDNA文库;‎ ‎(2)②③④表示PCR技术的DNA克隆,与体内DNA复制相比,体外DNA克隆不需要解旋酶,而是利用高温变性解旋;DNA克隆是将DNA双链完全解开后再复制,而不是边解旋边复制;‎ ‎(3)常用两种限制酶切割DNA片段和质粒的目的是防止质粒和目的基因的自身连接;用Ca2+处理大肠杆菌是为了使其能吸收周围环境中的DNA分子的生理状态,称为感受态细胞;导入目的基因并提取蛋白质后,采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检测目的基因的表达。‎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过程以及PCR体外DNA克隆技术的流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课本知识,并且结合题干与题图所示的信息分析各个操作流程,同时掌握检验目的基因表达的各项方法和检验对象。‎ - 14 -‎ - 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