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6.00 KB
- 2021-09-2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1
章末综合测评(二) (含第三章)
(满分:100 分 时间:90 分钟)
一、选择题(25×2=50 分)
1.下列可以称为种群密度的是( )
A.一定地区单位面积内的杂草数量
B.一个池塘单位体积内的鲢鱼数量
C.一片森林中单位面积内的乔木数量
D.一条河流中单位体积内的鱼数量
B [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体积内某一种群全部个体的数量,A、C、D 三项中的生物
并不只一个种群。]
2.如图表示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
【导学号:85732155】
A.①②③④依次为年龄结构、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种群数量、性别比
例
B.种群密度完全能反映③的变化趋势
C.研究城市人口的变迁,迁入率和迁出率是不可忽视的
D.种群数量还受自然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B [据图分析可知,①②③④依次为年龄结构、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种
群数量、性别比例,A 正确;种群密度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不能反映种群数量
的变化趋势,B 错误;迁入率和迁出率能影响种群密度的大小,故研究城市人口的变迁,迁
入率和迁出率是不可忽视的,C 正确;在自然界,种群数量还受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
等因素的影响,D 正确。]
3.下列关于群落丰富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群落的丰富度是指群落的多少
B.群落的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C.群落中动物的数目有很多,说明丰富度很高
D.农田中生物种类较少,丰富度较高
B [种群的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生物的种类)数目的多少;农田中生物种类较少,丰
富度较低。]
2
4.如图为甲、乙、丙三个国家的人口年龄结构示意图。按进入老龄化社会的速度由快
到慢排序,正确的是( )
A.甲>乙>丙 B.甲>丙>乙
C.乙>丙>甲 D.丙>甲>乙
C [甲国家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
属于增长型;乙国家中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
越小,属于衰退型;丙国家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比例适中,数目接近,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
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属于稳定型。按进入老龄化社会的速度由快到慢排序:乙>
丙>甲。]
5.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导学号:85732156】
A.群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演替是生物群落的特征之一
C.群落中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D.群落是由空气、水和生物组成的
D [群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A 正确;群落演替是生物群落的特征之一,B 正确;
群落中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C 正确;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
D 错误。]
6.下面的实例中,不能构成生物群落的是( )
A.亚马孙河谷的热带雨林
B.无菌培养基上污染后长出的共生菌落
C.大兴安岭的红松林
D.无菌培养基上接种后长出的大肠杆菌菌落
D [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
和,由多个不同的生物种群构成。热带雨林和红松林内均有许多种生物,这些生物彼此相互
作用而构成生物群落。污染后的共生菌落也由不同种的菌群构成,亦可视为一个小的生物群
落。纯的大肠杆菌菌落不能构成生物群落,而只能构成一个生物种群。]
7.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式
B.调查古树木、蝗虫的幼虫、某种蛇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
3
C.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一般不是最精确的现实反映
D.将 M 只鹿标记后释放,在重捕获的 n 只鹿中有 m 只被标记,则该鹿群约有(M×n)÷m
只
B [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式,A 正确;蛇的活动范围较大,不宜
采用样方法,B 错误;标志重捕法是对种群密度的估算,不是最精确的现实反映,C 正确;
将 M 只鹿标记后释放,在重捕获的 n 只鹿中有 m 只被标记,则该鹿群约有(M×n)÷m 只,D
正确。]
8.在一片约 33hm2 的林地内,调查者第一次捕获了 25 只大山雀,各用一个较重的铁环
套在了大山雀的腿上作为标记,然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了 33 只大山雀,其中有 5 只是
有标记的。据此推算,该林地中大山雀的种群密度(只/hm2)约为( )
【导学号:85732157】
A.略大于 165 B.略小于 165
C.略大于 5 D.略小于 5
C [设种群数量为 x,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则可知:
25
x =
5
33,可以计算出 x=165,故
该林地中大山雀的种群密度为 165/33=5 只/hm2。结合题干信息:标志物是一个较重的铁环,
标记后会限制动物的正常活动,被捕获的机率会增加,因此算出的值比真实值偏小了,真实
值要大于计算结果。]
9.在下列情况下种群数量会出现“J”型增长的是( )
A.只要有充足的食物
B.在物种适宜的环境中食物开始出现不足,但还不至于影响到该物种在这里生存
C.只要没有捕食者
D.在实验室内的理想实验条件下
D [“J”型曲线是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没有疾病的
理想条件下形成的,在实验室内的理想条件下可以实现;自然状态下当某种群刚迁入一个新
的适宜环境中的最初阶段呈“J”型增长。]
10.在裸岩上发生的演替过程中,苔藓之所以能代替地衣,是因为( )
【导学号:85732158】
A.苔藓能进一步使岩石分解,使土层加厚,有机物增多
B.苔藓比地衣的进化地位高,适应性比地衣强
C.苔藓比地衣长得高,在与地衣争夺阳光的竞争中处于优势
D.苔藓比地衣需要的有机物少,更适合于在裸岩上生存
C [在地衣形成的基础上,苔藓才能生长起来,但苔藓比地衣长得高,在与地衣争夺阳
光的竞争中处于优势,于是可逐渐取代地衣。苔藓的生长会进一步使岩石分解,土层加厚,
4
有机物增多,土壤中微生物也越来越丰富。]
11.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二者的起始条件不同
B.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
C.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D.一般来说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
B [群落演替主要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根据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概念比
较可知,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为起始条件不同,A 正确;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都可能形成森
林,但是初生演替更难形成森林,B 错误;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弃耕的
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C 正确;一般来说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
间较短,D 正确。]
12.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下图甲、乙、丙分
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不同优势植物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导学号:85732159】
A.1 阶段开始时甲植物种群数量为零,所以此演替为初生演替
B.2 阶段的优势植物种群最可能是灌木,3 阶段的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
C.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
D.三个连续阶段中每个阶段所经历的时间相同
B [由于该演替是在退耕还林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属于次生演替。2 阶段有可能从草
本植物阶段进入了灌木阶段,而 3 阶段进入了森林阶段。3 阶段甲、乙、丙三种植物共存,
而丙为优势物种,所以说优势物种的兴起,不一定会导致前一阶段的优势物种消亡。由于三
个阶段的土壤条件不同,植被环境不同,故所经历的时间也不同。]
13.下图是生态位的关系图,a、b 分别代表两个不同的物种,b 的生态位空间有较大比
例被共占的一组是( )
5
D [简单而言,生态位重叠是两种生物在同一资源上的相遇频率,一般而言,物种之间
的生态位只发生部分重叠,在重叠的生态部分往往发生竞争排斥作用,D 选项中 b 的生态位
较窄,被重叠的部分占其一大部分。]
14.如图表示某湖泊中草鱼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在 K 值时,种群的出生率为零
B.在 K 值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
C.K 值表示该湖泊所能容纳草鱼的最多个体数
D.在 K 值时开始捕捞,可以持续获得最高产量
C [在 K 值时,草鱼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种群增长速率为 0;捕捞草鱼的最佳时
机应是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后又开始显著减慢的时期,而不是种群数量最大的时期。]
15.右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为有效防止蝗灾,应在 a 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
B.a~b 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 c 点出现
D.控制种群数量在 d~e 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生态系统
的平衡
B [从东亚飞蝗的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看,O 点到 b 点所对应的时间段,种群的增长大致
呈“S”型,a 点的数量大约为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此时蝗虫种群有最快的增长速率,故防
治时间应在 a 点之前,A 正确;“S”型增长的种群增长率一直是下降的,故与逐渐上升以
至稳定的种群密度变化不呈正相关关系,B 错误;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后,
蝗虫种群内的雌雄比例失调,导致种群内出生率下降,可防止种群增长至 c 点,C 正确;把
东亚飞蝗的种群数量控制在较低水平,能使被啃食的植物等生产者较少,使生态系统内的物
种组成和数目受影响较小,有利于维持该地生态系统的平衡,D 正确。]
16.下图表示两个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导学号:85732160】
6
A.甲可表示在火灾后森林上进行的演替
B.甲的演替速度比乙的慢、历时长
C.甲中①②处的物种组成不一定相同
D.若气候条件适宜,甲、乙均可演替成森林
B [图中甲曲线表示次生演替,乙曲线表示初生演替,次生演替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
历时短;在火灾后森林上进行的演替为次生演替,但火灾前的物种与火灾后演替产生的物种
不一定相同;当气候条件适宜时,次生演替和初生演替均可演替成森林。]
17.甲地因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随后两地陆续出
现植被。如图曲线描述了某种变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短期内甲地群落的垂直结构比乙地复杂
B.如图曲线可描述乙地土壤中有机物含量的变化
C.随着时间延长,甲、乙两地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大
D.随着时间延长,甲、乙两地一定都发展为森林群落
D [由题意可知,甲地发生次生演替,乙地发生初生演替,故短期内甲地群落的垂直结
构比乙地复杂,A 正确;在初生演替中,有机物含量先增加,最后趋于稳定,B 正确;随着
时间延长,甲、乙两地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大,C 正确;随着时间延长,甲、乙两地不一定都
发展为森林群落,这取决于环境条件,D 错误。]
18.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
长。结合右图分析,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
是( )
A.若图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则 e 点后增长速率为 0
B.为保护鱼类资源,捕捞的最佳时机应选择在 d 点
C.若图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防治应在 c 点之后
D.K 值是环境容纳量,一般不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A [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的有关知识。为保护鱼类资源,每次捕捞后鱼的数量应保持
在 K/2(即 c 点),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有利于种群数量的恢复。害虫的防治应在数量
较少时进行,因为 b 到 c 之间随种群数量增大,种群增长速率也变大。随环境的变化,K 值
也会发生变化,如可通过地面硬化处理、粮食安全储藏等来减少一定空间内家鼠的环境容纳
量。]
19.如图表示某海域鲅鱼的种群增长速率随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7
( )
【导学号:85732161】
A.图中 a 点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c 点为衰退型
B.a 点和 c 点种群增长速率相同,所以种内斗争程度相同
C.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该海域鲅鱼种群的 K 值为 2b
D.用标志重捕法估算该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易于被捕食,则估计值偏低
C [图中 a 点和 c 点种群增长速率相同,所以其年龄结构类型也是相同的,都属于增长
型,A 错误;a 点和 c 点种群增长速率相同,但是种群数量不同,所以种内斗争程度不同,
后者斗争更激烈,B 错误;图中 b 点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处于
K
2处,所以种群的 K 值为 2b,C
正确;根据标志重捕法的公式,若标记个体易于被捕食,导致第二次捕捉到的个体中被标记
的个体减少,则估计值偏高,D 错误。]
20.如图表示在一个 10 mL 封闭培养体系中酵母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关于酵母细胞数
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内竞争导致初始阶段增长缓慢
B.可用数学模型 Nt=N0λt 表示
C.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计数
D.K 值约为 120 000 个
D [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从图中信息可看出,该种群的数量增长呈“S”型,
曲线初始阶段上升缓慢的原因是酵母菌不适应环境,且繁殖率较低,故 A 项错误;数学模型
Nt=N0λt 对应的增长曲线应为“J”型,故 B 项错误;取样器取样法一般用于土壤小动物丰
富度的调查,酵母菌数量的计算一般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故 C 项错误;该种群的最大值约为
120 000 个,即 K 值约为 120 000 个,故 D 项正确。]
21.图甲表示某一经济鱼类的种群特征,图乙是某时期该鱼类种群的年龄结构曲线。下
列分析正确的是( )
8
【导学号:85732162】
A.图乙为 c 点后该经济鱼类年龄结构曲线
B.在 b 点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C.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即可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D.d 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
D [图乙中老年个体占的比例较大,为衰退型,图甲 c 点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即增长
率大于零,为增长型,A 错误;d 点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此时
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B 错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
度和种群大小的直接因素,此外性别比例、年龄结构等也影响着种群密度和种群大小,因此,
仅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并不能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C 错误;d 点时,出生率
与死亡率相等,即增长率为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D 正确。]
22.科学家研究某区域中田鼠的种群数量变化,得到该种群在数年内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的比值曲线如图(其中 R=出生率∶死亡率)。在不考虑迁入迁出的情况下,下列说法正确的
是( )
A.从图中可知 O~d 期间田鼠种群数量出现了周期性波动
B.田鼠种群数量在 a~d 之间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其中 c~d 期间一直在下降
C.该田鼠种群增长为“J”型增长,c 点时种群密度最小
D.由图可知,a、b 两点时对应的种群自然增长率相等
B [在 O~d 期间,只能体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过程,没有呈现出周期性波动,A
错误;据图可知,在 a~d 之间,R 先大于 1 后小于 1,即出生率先大于死亡率后小于死亡率,
田鼠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在 c~d 期间,田鼠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 R 小于 1,
即出生率小于死亡率,所以田鼠的种群数量一直在减少,B 正确;在 c 点和 d 点之间,田鼠
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 R 小于 1,即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田鼠种群数量一直在减少,
所以在 d 点时,种群密度最小,C 错误;据图可知,a、b 两点田鼠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的
9
比值 R 相等,但田鼠种群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由于 a、b 两点时种群的数量不
相同,所以不一定相等,D 错误。]
23.早在宋代,我国就产生了四大家鱼混养技术。下图表示某池塘中四大家鱼及其食物
的分布,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导学号:85732163】
A.四大家鱼在池塘中的分布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此图表明四种鱼类在能量流动上的关系为:鲢鱼→鳙鱼→青鱼
C.鲢鱼和鳙鱼、青鱼和草鱼在混合放养时都是共生关系
D.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鲢鱼数量将以“J”型曲线持续增长
A [本题题图横坐标是水层及优势种,四种鱼类之间没有捕食关系;鲢鱼和鳙鱼、青鱼
和草鱼在混合放养时不是共生关系,它们因争夺氧气等存在竞争关系;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
鲢鱼数量先增加后保持稳定,呈“S”型曲线增长。]
24.某高级中学迁入新建校园 14 年,校园中鸟纲鹎科动物白头鹎在 14 年间的种群增长
速率如表所示。据表分析可知( )
年份 第 2 年 第 4 年 第 6 年 第 8 年 第 10 年 第 12 年 第 14 年
增长
速率
0.66 1.52 2.83 3.69 2.91 1.20 0.03
A.这 14 年中白头鹎种群的数量呈“J”型增长
B.第 12 年时白头鹎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C.研究时用样方法调查白头鹎的种群密度并经计算得出表中的数据
D.白头鹎在该中学的环境容纳量约为第 8 年时白头鹎种群数量的两倍
D [由于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增后减,所以这 14 年中白头鹎种群的数量呈“S”型增长,A
错误;第 12 年时白头鹎种群的增长速率为 1.20,所以年龄结构为增长型,B 错误;研究时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白头鹎的种群密度,C 错误。]
25.资源的合理使用是使产量最大化,又不影响资源的持久利用。自然种群增长呈“S”
型曲线。假设种群的 K 值为 200,N 表示种群数量,据表分析正确的是( )
曲线上的点 N (K-N)/K
S1 20 0.90
S2 50 0.75
S3 100 0.50
10
S4 150 0.25
S5 180 0.10
A.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 S4 点之后
B.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达到 S3 点时进行
C.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 S3 点
D.(K-N)/K 值为 0.25 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C [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早在 S4 之前就已经出现,A 错误;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
量达到 S3 点之前进行,B 错误;S3 点增长速率较快,既能使产量最大化,又不影响资源的持
续利用,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 S3 点,C 正确;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的点是 S3,D 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 4 小题,共 50 分)
26.(10 分)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处于食物链
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结构,结果如下表:
年龄 0+ 1+ 2+ 3+ 4+ 5+ 6+
个体数 92 187 121 70 69 62 63
年龄 7+ 8+ 9+ 10+ 11+ ≥12
个体数 72 64 55 42 39 264
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 1,小于 2,其他以此类推。
回答下列问题:
【导学号:85732164】
(1)通常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________。
研究表明:该鱼在 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根
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 3 个年龄组个体数的比例为________,由此可推测该鱼种
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
(2)如果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
法常用于调查________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解析] (1)根据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所占比例,可以把种群分成增长型(幼年个体多,
老年个体少)、稳定型(各年龄期个体比例适中)、衰退型(老年个体多,幼年个体少),根据
题目所给数据,可知该种群幼年、成年、老年个体的比例是 1∶1∶1,各年龄期比例适中,
因此为稳定型,数量变化趋势是保持稳定。(2)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常用标志重
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答案] (1)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1∶1∶1 保持稳定 (2)活动能力
27.(15 分)科研人员调查了东北某个以白桦和水曲柳两种乔木为主的群落。研究者将
乔木的树龄划分为幼龄林(10 年生以下)、中龄林和近熟林(10~40 年生)以及成熟林和过熟
林(40 年生以上)三个年龄组。群落中的白桦和水曲柳的树龄分布统计结果如图 1、图 2。
11
图 1 白桦种群年龄结构
图 2 水曲柳种群年龄结构
(1)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________,研究者采用样方法对此进行调查。常用的取样
方法有________法和________法。
(2)由图 1 分析可以看出,白桦 10~20 年生的数目较少,而 40~50 年生的数目较多,
推测可能的原因是由于上层林冠茂密,林下________不足,导致幼龄林数量生长难以进入下
一龄级。据此预测白桦种群未来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由图 2 结果可知,水曲柳种群的年
龄结构属于________型。综合上述分析,________的幼苗耐荫能力强,由此推测若干年后,
该种群将成为优势种。
(3)若推测成立,该群落发生了________演替。这种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
但原有________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________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
替。
[解析] (1)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常用的取样
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2)由图 1 分析可以看出,白桦 10~20 年生的数目较少,而 40~50 年生的数目较多,
推测可能的原因是由于上层林冠茂密,林下光照不足,导致幼龄林数量生长难以进入下一龄
级;据此可知白桦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衰退型,预测该种群未来的变化趋势是下降;由图 2
可知,水曲柳幼年个体多于成年个体,成年个体多于老年个体,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
综合上述分析,水曲柳的幼苗耐荫能力强,由此推测若干年后,该种群将成为优势种。
(3)该群落的演替是在原有植被的基础上进行的,属于次生演替;这种演替是指在原有
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
发生的演替。
[答案] (1)种群密度 五点取样 等距取样 (2)光照 下降 增长 水曲柳 (3)次
生 土壤 种子
28.(15 分)大兴安岭某林区发生中度火烧后,植被演替过程见下图。
12
据图回答:
(1)该火烧迹地上发生的是________演替。与①相比,③中群落对光的利用更充分,因
其具有更复杂的________结构。
(2)火烧 15 年后,草本、灌木丰富度的变化趋势均为________,主要原因是它们与乔木
竞争时获得的________。
(3)针叶林凋落物的氮磷分解速率较慢。火烧后若补栽乔木树种,最好种植________,
以加快氮磷循环。
(4)用样方法调查群落前,需通过逐步扩大面积统计物种数绘制“种—面积”曲线,作
为选取样方面积的依据。如图是该林区草本、灌木、乔木的相应曲线。据图分析,调查乔木
应选取的最小样方面积是________。
[解析] (1)火烧之后,虽原有植被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土壤中还
留有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因此在该火烧迹地上发生的是次生演替。针阔混交林较草本、
灌木对光的利用更充分,是由于该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更明显,具有更复杂的垂直结
构。(2)由图可知,火烧 15 年后,草本、灌木的物种数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但最终都
趋向于平稳,主要原因是草本、灌木与乔木相比更为低矮,随着乔木的发展,它们获得的阳
光逐渐减少。(3)由图可知,火烧后,在 15~40 年时,乔木的物种数增长最快,此时对应的
是阔叶林,故补种阔叶树有利于加快氮磷循环。(4)由题干及图可知,三条曲线自上而下分
别代表草本、灌木和乔木,乔木的物种数在样方面积达到 S3 后不再发生改变,故调查乔木
时应选取的最小样方面积为 S3。
[答案] (1)次生 垂直
(2)下降后保持相对稳定 光逐渐减少
(3)阔叶树 (4)S3
29.(10 分)调查草原老鼠数量变化对畜牧业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假如某时期有一批田
鼠迁入内蒙古草原,该田鼠以优质牧草的根为食,某科研小组对该草原的这一批田鼠进行了
长期追踪调查,并绘制了如图所示的曲线图。
13
回答以下问题:
(1) 图 中 虚 线 表 示 具 体 在 ________ 条 件 下 田 鼠 种 群 的 增 长 方 式 , 该 增 长 方 式 中
________(填“增长率”或“增长速率”)保持不变。
(2)图中实线表示该田鼠种群在该草原上实际增长情况,图中 AB 段内实线和虚线重合的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 B 点以后同一时刻虚线与实线的差值表示
________。
(3)牧民为了减少田鼠的数量,在图中________点(填“B”“C”“D”或“E”)投放鼠
药效果最好。
(4)若在图中 E 点之后,由于过度放牧导致草原退化,请在原图上 E 点之后描绘田鼠的
数量变化曲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图中虚线表示田鼠数量成“J”型增长,具体是在营养、空间充足,没有天
敌等条件下田鼠种群的增长方式,该增长方式中增长率保持不变。
(2) 迁入之初草原的食物和空间充足,并且没有天敌,近似理想条件,所以图中 AB 段
内实线和虚线重合,B 点以后同一时刻虚线与实线的差值表示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
(3)牧民为了减少田鼠的数量,在图中 B 点投放鼠药效果最好。
(4)在图中 E 点之后,由于过度放牧导致草原退化,则田鼠数量会下降。
[答案] (1)营养、空间充足,没有天敌等 增长率 (2)迁入之初草原的食物和空间充
足,并且没有天敌,近似理想条件 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 (3)B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