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2.00 KB
- 2021-09-2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 7 章 第 2 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细菌对抗生素抗药性的产生是定向变异的结果
B.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
C.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D.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以自然选择学说为基础的
解析:选 A 变异是不定向的,细菌对抗生素抗药性的产生是自然选择的结
果;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
料;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以自然选择学说为基础的。
2.英国的椒花蛾身体和翅都有浅色斑点。随着工业发展,煤烟等污染物使
该昆虫栖息的树干和墙壁变成黑色,到十九世纪末,英国各工业区发现了越来越
多的黑色椒花蛾,这种变化说明( )
A.生物自发突变的频率很低
B.生物突变都是有害的
C.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基因突变和重组是定向的
解析:选 C 从所提供的资料中可知,环境条件的改变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
了改变,浅色个体易被淘汰,浅色基因频率逐渐减小,与环境颜色相近的黑色斑
点基因频率越来越大,产生了适应环境的黑色椒花蛾,说明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
化的方向。
3.在 19世纪中叶以前,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几乎都是浅色型(s)的,
随着工业的发展,工厂排出的煤烟逐渐将树皮熏成黑褐色,到了 20世纪中叶,
黑色型(S)的桦尺蠖成了常见类型。下列与此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的方向发生了改变,所以自然选择是不定向的
B.桦尺蠖种群进化过程中接受选择的是各种基因型的个体
C.该地区桦尺蠖种群进化过程中 Ss的基因型频率不会改变
D.长时间的环境污染导致 s基因突变成 S基因的频率增加
解析:选 B 自然选择是定向的;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表现型,选择的是各
种基因型的个体;Ss个体对应的表现型为黑色,适应环境,通过选择,其基因
型频率增加;通过自然选择,S基因的频率增加。
4.判断侵入甲岛和乙岛上的两个蜥蜴种群是否属于同一个物种,其标志是
看这两个种群的蜥蜴是否具有( )
A.特定的生理功能 B.不同的形态结构
C.地理隔离现象 D.生殖隔离现象
解析:选 D 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
5.下列关于隔离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新物种的形成可以不经过生殖隔离
B.地理隔离不会导致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
C.只有生殖隔离能阻止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D.二倍体西瓜和四倍体西瓜可以杂交,但二者存在生殖隔离
解析:选 D 物种的形成不一定经过地理隔离,但是必须经过生殖隔离;地
理隔离是由于地理上的障碍,使彼此间无法相遇而不能交配,能阻止种群间的基
因交流导致种群基因库间产生差异;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杂交产生的后代三
倍体西瓜不可育,故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之间仍存在生殖隔离。
6.下列各项中,形成了新物种的是( )
A.二倍体西瓜经秋水仙素处理成为四倍体西瓜
B.母马与公驴交配产生不育的骡子
C.二倍体水稻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单倍体水稻
D.桦尺蠖体色的基因 S的频率由 95%变为 5%
解析:选 A 二倍体西瓜经秋水仙素处理而成的四倍体西瓜可育,是一个新
物种;母马与公驴交配产生不育的骡子,骡子不是一个新物种;二倍体水稻花药
离体培养获得的单倍体水稻不可育,不是新物种;桦尺蠖体色的基因 S的频率由
95%变为 5%,只能说明有生物进化,不能说明产生了新物种。
7.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由基因突变引起,其致病基因为隐性基因(用 a表示)。
只有隐性纯合子才会发病,携带者不发病,且对疟疾的抵抗力高于正常人。在非
洲某些疟疾流行的地区,携带者比例在 20%左右;现在美洲黑人中携带者的比例
已降到了 8%。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非洲疟疾流行地区 a基因的频率大约为 30%
B.美洲黑人中 a基因频率的下降是环境选择的结果
C.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死亡会导致人群基因库发生变化
D.在一定外界条件下,有害的突变基因可转变为有利的基因
解析:选 A 根据题干信息无法计算出非洲疟疾流行地区 a的基因频率;基
因突变能够改变基因频率,而基因频率的改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一个种群中全
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人群中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
死亡会导致该种群的基因库发生变化;在一定外界条件下,有害的突变基因可转
变为有利的基因。
8.为控制野兔种群数量,澳洲引入一种主要由蚊子传播能杀死兔子的强毒
性病毒。引入初期强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被强毒性病毒感染后很快死亡,致兔
种群数量大幅下降。兔被中毒性病毒感染后可存活一段时间。几年后中毒性病毒
比例最高,兔种群数量维持在低水平。由此无法推断出( )
A.病毒感染对兔种群的抗性具有选择作用
B.毒性过强不利于维持病毒与兔的寄生关系
C.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是因为兔抗病毒能力下降
D.蚊子在兔和病毒之间的协同(共同)进化过程中发挥了作用
解析:选 C 病毒感染可以导致抗性较低的兔子死亡,抗性较强的个体得以
生存,从而起到选择的作用;兔子被强毒性病毒感染后很快死亡,但病毒要寄生
在活细胞中,所以病毒也不能长期存活,寄生关系难以维持;中毒性病毒比例升
高,是兔子抗病毒能力增强的结果;蚊子充当了病毒和兔子之间的媒介,在兔子
与病毒的协同进化过程中发挥了作用。
9.18世纪初,一位生物学家在某山谷里发现老鼠种群中有少量的个体有轻
微的趾蹼(绝大多数个体无趾蹼)。1900年,由于修筑一条沙坝,使老鼠的栖息地
成了沼泽。若干年后调查发现,这条山谷的老鼠绝大部分有趾蹼,偶尔才能找到
少数无趾蹼的老鼠。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有趾蹼的老鼠是适应沼泽环境的类型
B.若岛上老鼠过度繁殖,将导致生存斗争加剧
C.为了适应沼泽环境,没有趾蹼的老鼠长出了趾蹼
D.老鼠性状比例变化的本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解析:选 C 沼泽地中绝大部分老鼠有趾蹼,少数无趾蹼,说明有趾蹼的老
鼠是适应沼泽环境的类型;有趾蹼的性状在环境变化前就已经突变形成,而不是
没有趾蹼的老鼠为了适应环境而长出了趾蹼。
10.安第斯山区有数十种蝙蝠以花蜜为食。其中,长
舌蝠的舌长为体长的 1.5倍。只有这种蝙蝠能从长筒花狭
长的花冠筒底部取食花蜜,且为该植物的唯一传粉者。由
此无法推断出( )
A.长舌有助于长舌蝠避开与其他蝙蝠的竞争
B.长筒花可以在没有长舌蝠的地方繁衍后代
C.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长舌蝠和长筒花相互适应,共同(协同)进化
解析:选 B 长舌蝠与其他蝙蝠都以花蜜为食,它们之间是竞争关系,其长
舌能从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底部取食花蜜,从而可以避开与其他蝙蝠的竞争;在
没有长舌蝠的地方,长筒花不能完成传粉受精的过程,故不能繁衍后代;长舌蝠
和长筒花之间相互适应,共同进化。
11.在一个随机交配的足够大的种群中,某一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表现型的
频率是 0.36,则( )
A.该种群繁殖一代后杂合子 Aa的频率是 0.32
B.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大于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
C.若该种群基因库中的基因型频率发生变化,说明该种生物进化了
D.若该种群中 A基因频率为 0.4,A所控制性状的个体在种群中占到 40%
解析:选 A 显性性状表现型的频率是 0.36,则隐性性状 aa 的基因型频率
是 0.64,则 a的基因频率为 0.8,A的基因频率为 0.2,繁殖一代后 Aa的基因型
频率为 2×0.2×0.8=0.32;显性基因的频率为 0.2,小于隐性基因的频率;生物
进化的标志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而不是基因型频率的改变;A的基因频率为
0.4,则显性个体在种群中的比例为 1-0.62=0.64,即 64%。
12.大约一万年前,某大峡谷中的松鼠被一条河流分隔成两个种群,两个种
群现在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分化,过程如下图所示,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球上新物种的形成都必须先经历 a过程
B.b过程的实质就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C.①~⑥只能表示物种形成过程中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
D.品系 1和品系 2种群基因库出现了较大差异,立刻形成物种 1和物种 2
解析:选 B 图中 a为地理隔离,b为自然选择。多倍体的形成,可以不经
过地理隔离形成新物种;①~⑥能表示物种形成过程中变异是不定向的,包括基
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只有当品系 1和品系 2出现生殖隔离时,才会
形成两个物种。
二、非选择题
13.杂交实验表明,桦尺蛾体色受一对等位基因 S和 s 控制,黑色(S)对浅
色(s)是显性。在 19世纪中期以前,桦尺蛾种群中 S基因频率很低,在 5%以下,
到了 20世纪上升到 95%以上。试分析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
(1)在 19世纪时,桦尺蛾的栖息地曼彻斯特地区树干上长满了地衣,在此环
境条件下,种群 s的基因频率高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随着英国工业的发展,工业炼铜使地衣不能生存,树皮暴露,并被煤烟
熏成黑褐色,在此环境条件下,种群 S的基因频率升高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事例说明,种群中产生的变异是 ____________,经过长期的
__________,其中不利变异被不断______,有利变异则逐渐________,从而使种
群的________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方向缓慢地进化。因此生物进化
的方向是由____________决定的。
解析:(1)由于浅色型(ss)桦尺蛾与环境色彩一致,不易被鸟类所食,后代繁
殖个体多,群体中 ss 的比例增加,所以 s基因频率增高。(2)由于黑色型(SS或
Ss)桦尺蛾的黑色成了一种保护色,黑色型个体逐渐增多,所以 S基因频率升高。
(3)种群产生的变异是不定向的,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其中不利变异被不断淘
汰;有利变异则逐渐积累,从而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
一定方向缓慢地进化。因此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
答案:(1)浅色型(ss)桦尺蛾与环境色彩一致,不易被鸟类所食,后代繁殖个
体多,导致 s基因频率高 (2)黑色型(SS或 Ss)桦尺蛾的黑色成了一种保护色,
黑色型个体逐渐增多,导致 S基因频率升高 (3)不定向的 自然选择 淘汰 积
累 基因频率 自然选择
14.如图是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物种演化的模型,图中上为甲岛,下为乙岛,
A、B、C、D为四个物种及其演化关系,请据图回答问题:
(1)由 A 物种进化为 B、 C 两个物种的内因是 ________,外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化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
(2)甲岛上的 B物种迁到乙岛后,不与 C物种发生基因交流,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迁到乙岛的 B物种可能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假设种群中有一对等位基因 A、a,A的基因频率为 10%,a 的基因频率
为 90%,那么 AA、Aa、aa三种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______________;若环境的
选择作用使 a的基因频率逐渐下降,A的基因频率逐渐上升,则后代中基因型为
aa的个体的数量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生物进化的内因是遗传变异;外因是环境不同以及地理隔离;生
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2)当两个种群不能发生基因交流时,说
明二者之间已经形成生殖隔离。(3)因甲、乙两岛的环境条件不同,再加上地理
隔离导致生殖隔离,使 B物种不能与 C物种自由交配,故 B会形成新物种。(4)
根据题意可知,
AA的基因型频率是 10%×10%=1%,Aa的基因型频率是 2×90%×10%=
18%,aa的基因型频率是 90%×90%=81%;若环境的选择作用使 a的基因频率
逐渐下降,A的基因频率逐渐上升,则后代中基因型为 aa 的个体数量将逐渐减
少。
答案:(1)遗传变异 甲、乙两岛环境不同且有地理隔离 种群基因频率的
改变 (2)已形成生殖隔离 (3)形成新的物种(答案合理即可) (4)1%、18%、81%
逐渐减少
15.寄生在某种鸟的羽毛中的羽虱大量繁殖会造成鸟的羽毛失去光泽和尾羽
残缺不全,影响雄鸟的求偶繁殖。
(1)若该种群中对羽虱具有抵抗力的个体 AA和 Aa分别占 20%和 40%,则 a
基因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
(2)下面甲图是该种群一段时间以后相关基因频率的变化趋势,由图可知
________(填数字)代表 A基因频率的变化,________(填数字)代表 a基因频率的
变化。
(3)研究者认为雄鸟能否吸引雌鸟到它的领地筑巢,与雄鸟尾羽长短有关,
为了验证这个观点,做了如下实验,结果如乙图所示。
①将若干只尾羽长度相似且生长状况一致的雄鸟均分成 A、B、C三组,B
组雄鸟的尾羽不做任何处理,作为对照。将________组雄鸟的尾羽剪短,把剪下
来的尾羽用黏合剂粘在另一组雄鸟的尾羽上。给三组雄鸟带上标志后放归野外进
行观察。
②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a 的基因频率=aa的基因型频率+1/2Aa 的基因型频率=(1-20%
-40%)+1/2×40%=60%。(2)由于自然选择的作用,对羽虱有抵抗能力的 A的
基因频率会不断上升,所以用曲线 1表示,a的基因频率下降,用曲线 2表示。
(3)由于三组鸟的尾羽起始长度是相同的,若将 A组的尾羽剪下并用黏合剂粘在
另一组雄鸟的尾羽上,给三组雄鸟带上标志后放归野外进行观察,则长尾羽的雄
鸟更能吸引雌鸟到它的领地筑巢。
答案:(1)60% (2)1 2 (3)①A ②长尾羽的雄鸟更能吸引雌鸟到它的领地
筑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