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1.00 KB
  • 2021-09-25 发布

【生物】甘肃省天水市甘谷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 2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甘肃省天水市甘谷一中2019-2020学年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 ‎1. 人体内血细胞、肌细胞、淋巴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依次是 A. 血浆、体液、体液 B. 血液、体液、淋巴 C. 血浆、组织液、淋巴 D. 血液、细胞外液、体液 ‎【答案】C ‎【解析】‎ ‎【详解】血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血浆,肌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组织液,淋巴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淋巴,C正确。故选C。‎ ‎2.下列关于下图的分析中,错误的是( )‎ A. ①中的液体不属于内环境 B. ②中的某些糖类可进入①‎ C. ③是大多数组织细胞所处的内环境 D. ④中蛋白质的含量比②、③中高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由分析可知,①中的液体为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A正确;‎ B、②为血浆,其中的某些糖类可进入①细胞内液,并为细胞呼吸提供底物,B正确;‎ C、③为组织液,是大多数组织细胞所处的内环境,C正确;‎ D、④中蛋白质的含量比②中低,D错误。‎ 故选D。‎ ‎3. 人体发生酒精过敏时,身体的某些部位(如颈部)出现红肿,原因是细胞释放组织胺,导致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并且促使 A. 葡萄糖渗出,组织液减少 B. 血浆蛋白渗出,组织液增加 C. 葡萄糖渗出,组织液增加 D. 血浆蛋白渗出,组织液减少 ‎【答案】B ‎【解析】‎ ‎【详解】过敏反应时,细胞释放组织胺,导致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组织液增加。故选B。‎ ‎4. 与运动前安静状态相比,马拉松运动员比赛结束时,机体内会发生的生理变化是 A.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量减少 B. 大量乳酸进入血液,血浆pH由弱酸性变为强酸性 C. 胰高血糖素分泌量上升,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糖 D. 皮肤毛细血管收缩,机体散热量明显大于产热量 ‎【答案】C ‎【解析】‎ ‎【详解】A、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量增加,减少尿量,保留体内水分,A错误;‎ B、大量乳酸进入血液,血浆内有缓冲物质,pH不会剧烈变化,B错误;‎ C、胰高血糖素分泌量上升,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糖,C正确;‎ D、皮肤毛细血管舒张,机体产热量与散热量基本相等,D错误;‎ 故选C。‎ ‎5.下列都是因为缺乏激素而引起的一组疾病是(  )‎ ‎①呆小症 ②甲亢 ③侏儒症 ④白化病 ⑤糖尿病 ⑥大脖病 A. ①③④⑥ B. ①③⑤⑥‎ C. ①③④⑤ D. ①②③⑥‎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呆小症是幼年时缺乏甲状腺激素引起,①正确; ‎ ‎②甲亢是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引起,②错误; ‎ ‎③侏儒症是缺乏生长激素引起,③正确; ‎ ‎④白化病是一种隐性遗传病,不是缺乏激素引起,④错误; ‎ ‎⑤糖尿病是缺乏胰岛素引起,⑤正确; ‎ ‎⑥大脖病是成年人缺乏甲状腺激素引起,⑥正确;所以正确的有①③⑤⑥,故选B。‎ ‎6. 吃糖1小时后,在胰静脉的血液中,下列物质中会明显增多的是 A. 胰蛋白酶 B. 胰淀粉酶 C. 胰岛素 D. 胰高血糖素 ‎【答案】C ‎【解析】‎ 吃糖后血糖浓度会升高,为了使血糖浓度维持在相对稳定状态,血液中的胰岛素会增加,因为胰岛素是降低血糖的,故选C。‎ ‎7. 如果某患者支配右手的传出神经受损,其它部分完整,则 A. 针刺右手会感觉疼痛 B. 针刺右手会发生缩手反射 C. 针刺左手不会感觉疼痛 D. 针刺左手不会发生缩手反射 ‎【答案】A ‎【解析】‎ ‎【详解】A、神经中枢能把神经冲动经过脊髓的白质上行传导到大脑皮层的躯体感觉中枢,形成疼痛的感觉,A正确;‎ B、如果某患者支配右手的传入神经及中枢完整,而传出神经受损,则反射弧不完整,因此,不会发生缩手反射,B错误;‎ C、大脑皮层、左手的传入神经和感受器,以及脊髓均未受损,因此,刺激左手会感觉疼痛,C错误;‎ D、左手的传入神经和感受器,以及脊髓均未受损,反射弧完整,因此,针刺左手会发生缩手反射,D错误。‎ 故选A。‎ ‎8.如图为膝跳反射的反射弧结构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膝跳反射的反射中枢是脊髓 B. 伸肌既是感受器也是效应器 C. 膝跳反射发生时,突触处兴奋可双向传递 D. 膝跳反射发生时,兴奋只能沿着反射弧单向传导 ‎【答案】C ‎【解析】‎ ‎【详解】A、膝跳反射的反射中枢是脊髓,A正确;‎ B、图中显示伸肌既是感受器也是效应器,B正确;‎ C、膝跳反射发生时,突触处兴奋不可双向传递,只能单向传递,C错误;‎ D、在反射弧中,兴奋是单向传导的,故膝跳反射发生时,兴奋只能沿着反射弧单向传导,D正确。‎ 故选C。‎ ‎9. 下列关于人体激素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激素在人体内作为信息分子而发挥作用 B. 正常人体内,胰岛素的分泌受反馈调节 C. 甲状腺激素除了促进人体产热,还有其他生理效应 D. 激素在人体内含量较低,但有高效的生物催化作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A、激素是人体内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A项正确;‎ B、胰岛素的分泌受到血糖和胰高血糖素的反馈调节,B项正确;‎ C、甲状腺激素具有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等功能,C项正确;‎ D、激素具有调节作用,酶具有催化作用,D项错误。‎ 故选D。‎ ‎10. 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血浆中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②抗原都是外来异物 ‎③人体分泌的乳汁中含有某些抗体 ‎④吞噬细胞可参与特异性免疫 ‎⑤过敏反应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 ‎⑥HIV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引起自身免疫病 ‎⑦对移植器官的排斥是通过细胞免疫进行的 A. ①④⑤⑦ B. ①②③⑦‎ C. ③④⑤⑦ D. ②③⑥⑦‎ ‎【答案】C ‎【解析】‎ 血浆中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①错误;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的物质叫做抗原。抗原具有大分子、一般异物性和特异性的性质。但抗原不一定都是异物,也可能是机体衰老的细胞或癌细胞等,②错误;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浆、组织液和外分泌液中,所以人体分泌的乳汁中含有某些抗体,③正确;吞噬细胞可在特异性免疫中吞噬处理抗原,吞噬抗原—抗体的结合物,④正确;过敏反应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不引起组织严重损伤,⑤正确;HIV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引起人的免疫缺陷病,⑥错误;对移植器官的排斥是通过效应T细胞攻击,即细胞免疫进行的,⑦正确。因此,C项正确,A、B、D项错误。‎ ‎11. 人的一只眼球受伤导致晶状体破裂,若不立即摘除,则另一只健康眼睛也可能失明。在此类患者血清中可检测到自身晶状体蛋白的相应抗体。对此现象推导正确的是 A. 这是机体的过敏反应,属于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B. 正常生理状态下,眼球的晶状体蛋白不进入血液 C. 晶状体蛋白一旦进入血液,只可能引发非特异性免疫反应 D. 晶状体蛋白一旦进入血液,就能刺激T淋巴细胞产生抗体 ‎【答案】B ‎【解析】‎ ‎【详解】‎ A、这属于机体的自身免疫反应,不属于过敏反应,A错误; B、正常生理状态下,眼球的晶状体蛋白不进入血液,B正确; C、晶状体蛋白一旦进入血液,引起特异性免疫,C错误; D、T淋巴细胞不能产生抗体,只有浆细胞才能产生抗体,D错误。 故选B。‎ ‎12.对苗尖端做如图所示处理后,其变化情况将是(  )‎ A. 向左弯曲 B. 向右弯曲 C. 直立生长 D. 不生长也不弯曲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将胚芽鞘中的PQ切断倒置,由于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所以胚芽鞘的尖端部位产生的生长素不能向下运输,导致基部不能生长,因而胚芽鞘既不弯曲也不生长。故选D。‎ ‎13. 下列关于生长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在植物体内可以进行极性运输和非极性运输 B. 生长素在植物体内产生的部位和作用的部位相同 C. 生长素是由色氨酸作为原料合成的一种蛋白质 D. 生长素促进茎生长的效果与生长素浓度成正相关 ‎【答案】A ‎【解析】‎ ‎【详解】A、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可以进行极性运输和非极性运输,故A正确;‎ B、生长素的产生部位主要有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的种子,而作用部位一般位于伸长区,故B错误;‎ C、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故C错误;‎ D、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故D错误。‎ 故选A。‎ ‎14.种群密度的大小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下列现象主要体现该观点的是( )‎ A. 农业生产中常用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捕的方法减少害虫的危害 B. 利用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减少害虫的数量 C. 为了维持海洋鱼类的种群密度,在一定的季节进行休渔 D. 我国沿海某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剧增,造成一定的社会压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A、用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捕害虫的方法是通过增大害虫的死亡率影响种群密度的,A正确;‎ B、利用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是通过破坏害虫的性别比例影响种群密度的,B错误;‎ C、为了维持海洋鱼类的种群密度,在一定的季节进行休渔主要是保护幼年个体,是通过年龄组成影响种群密度的,C错误;‎ D、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外来人口剧增是通过改变迁入率影响种群密度的,D错误。‎ 故选A。‎ ‎15.下列关于群落结构及演替的理解,错误的是( )‎ A. 人类的活动可使演替偏离其自然方向 B. 动物在群落中的分层现象与植被的垂直分布有关 C. 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其食性有关 D. 竹林中的竹子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 ‎【答案】D ‎【解析】‎ ‎【详解】A、人类的活动可使演替偏离其自然方向和速度;A正确; ‎ B、动物在群落中的分层现象与植被的垂直分布有关,因为植物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地;B正确;‎ C、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其食性和栖息地有关;C正确;‎ D、竹林中的竹子是种群,不能称为群落的垂直结构;D错误。‎ 故选D。‎ ‎16.广州增城出入境检疫局曾从进口物品中截获入侵红火蚁,若红火蚁流入境内适宜的环境中,刚开始一段时间内,其种群增长率曲线将是( )‎ A. B. ‎ C. D. ‎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红火蚁为入侵物种,且流入境内适宜的环境中,刚开始一段时间内,会呈现种群的“J”型增长,公式为Nt=N0λt。指数增长种群的增长率为:(N t+1-N t)/N t=(N 0λt+1-N 0λt)÷N 0λt =λ-1,因为λ-1为常数,所以指数增长种群的增长率曲线与x轴平行,且在y轴上的截距为λ-1,种群增长率保持稳定,即A正确。‎ 故选A。‎ ‎17. 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鼎湖山的一对雌雄昆虫能交配繁殖,有可育的后代,则它们属于同一物种 B. 青海一片草原中所有藏羚羊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组成了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C. 南海中的海马各年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正处于数量稳定阶段 D. 海南岛的气候适合种植高产杂交水稻,合理密植水稻时,其数量可以大于K值 ‎【答案】D ‎【解析】‎ ‎【详解】A、能相互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的物种是同一物种,A正确;‎ B、青海一片草原中所有藏羚羊个体是一个种群,含有的全部基因组成了这个种群的基因库,B正确;‎ C、南海中的海马各年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应该处于稳定期,C正确;‎ D、海南岛的气候适合种植高产杂交水稻,合理密植水稻时,其数量同样不可以大于K值,D错误。‎ 故选D。‎ ‎18.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太阳光来源于地球以外,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 B. 硝化细菌是自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 C. 病毒是异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D. 蚯蚓是需氧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包括阳光、热能、水、空气、无机盐等,A项错误;‎ B、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属于自养生物,主要是进行光合作用的绿色植物,其次还有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硝化细菌等自养生物,B项正确;‎ C、病毒是营寄生生活的异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C项错误;‎ D、蚯蚓以分解地面枯叶等有机物为能量来源,是需氧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D项错误。‎ 故选B。‎ ‎19.下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食物网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图中所有生物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 ‎②图中食物网共有4条食物链 ‎ ‎③蛇处于多个不同营养级 ‎ ‎④青蛙和蜘蛛的关系不只是捕食 ‎ ‎⑤该生态系统中青蛙和蜘蛛可利用总能量大于蝗虫可利用总能量 A. ①②③④⑤ B. ②③④‎ C. ②③⑤ D. ②④⑤‎ ‎【答案】B ‎【解析】‎ ‎【详解】图中只有生产者与消费者,没有分解者,不能构成生物群落,①错误;‎ 图中共有4条食物链,分别是大麦→蝗虫→青蛙→蛇,大麦→蝗虫→蜘蛛→青蛙→蛇,狗尾草→蝗虫→青蛙→蛇,狗尾草→蝗虫→蜘蛛→青蛙→蛇,②正确;‎ 蛇处于第四与第五共2个不同的营养级,③正确;‎ 在该生态系统中,青蛙捕食蜘蛛,青蛙和蜘蛛之间属于捕食关系,同时青蛙和蜘蛛都以蝗虫为食物,两者之间有竞争关系,④正确;‎ 青蛙和蜘蛛可利用的总能量小于蝗虫可利用的总能量,⑤错误。‎ 故选B。‎ ‎20.下图表示生态系统四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以下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1和2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 B. 3代表的一定是原核生物 C. 4可以表示大气中的CO2库 D. ①代表光合作用,②代表细胞呼吸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1为生产者,2为消费者,3为分解者,1、2、3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才可构成群落,A错误;3(分解者)中有真核生物,如某些真菌和腐生动物,B错误;由1和4的关系可知两者为生产者、非生物环境两种成分,而1、2、3各有箭头指向4,故4代表非生物环境,C正确;①可代表捕食,②代表细胞呼吸,③可代表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D错误。‎ ‎21.假设将水稻田里的杂草全部清除掉,稻田生态系统中( )‎ A. 水稻害虫密度将下降 B. 能量流动的营养级数减少 C. 水稻固定的太阳能增加 D. 物种多样性上升 ‎【答案】C ‎【解析】‎ ‎【详解】‎ 将水稻田里的杂草全部清除掉,减少杂草对阳光的争夺,使水稻可以得到更多的光照,水稻固定的太阳能增加。故选C。‎ ‎22. 如图为碳循环的主要途径,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B能实现光能→电能→化学能的转化 B. 由B→C→D能量传递效率是变化的 C. B、E是实现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沟通的关键环节 D. B、C、D被E食用而处于第二、三、四营养级 ‎【答案】D ‎【解析】‎ ‎【详解】A、B为生产者,能进行光合作用,而光合过程中实现了光能﹣电能﹣化学能的转化,A正确;‎ B、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B→C→D能量传递效率是不同的,B正确;‎ C、B为生产者,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同时储存能量,而E为分解者,能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并释放能量,因此B、E是实现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沟通的关键环节,C正确;‎ D、E为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的组成,D错误。‎ 故选D。‎ ‎2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分为物理信息和化学信息两大类 B.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来源于生物群落中的各种生物 C. 牧草生长旺盛时,为食草动物提供采食信息,这对食草动物有利,对牧草不利 D. 植物生命活动过程产生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属于化学信息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分为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A错误; B、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来源于生物群落中的各种生物,也可来源于无机环境,B错误;‎ C、牧草生长旺盛时,为食草动物提供采食信息,这对食草动物和牧草均有利,C错误。‎ D、植物生命活动过程产生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就是化学信息,D正确。 故选D。‎ ‎24. 稻田生态系统是四川盆地重要的农田生态系统,卷叶螟和褐飞虱是稻田中两种主要害虫,拟水狼蛛是这两种害虫的天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害虫与拟水狼蛛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B. 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C. 精耕稻田与弃耕稻田的生物群落,演替的方向与速度有差异 D. 用性外激素专一诱捕卷叶螟,短期内褐飞虱的种群密度会下降 ‎【答案】B ‎【解析】‎ ‎【详解】‎ 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越复杂,信息交流越频繁,生态系统就越稳定,A正确。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在10%~20%之间;防治稻田害虫,可以改变能量的流动方向,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B错误。精耕稻田受人为干预,演替速度慢且始终为稻田;弃耕稻田受人为干预,演替速度较快,且在环境条件适宜时,能演替到森林阶段,C正确。卷叶螟的数量减少,拟水狼蛛摄食褐飞虱增多,褐飞虱的种群密度将下降,D正确。故选B。‎ ‎25.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生物圈内所有的生物及生态系统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B. 外来物种的入侵能够增加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C. 森林调节径流的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 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要禁止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 ‎【答案】C ‎【解析】‎ ‎【详解】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A错误;外来物种的入侵可能会导致生态入侵,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B错误;森林调节径流的作用属于生态功能,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正确;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而是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D错误。‎ ‎26. 遇海难而漂浮在海面上的人,因缺乏淡水而出现 A. 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减少 B. 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增加 C. 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增加 D. 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减少 ‎【答案】B ‎【解析】‎ ‎【详解】海水浓度高,机体丢失大量水分,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促进抗利尿激素的分泌,抗利尿激素的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泌尿量减少,较少水分的流失,使细胞外液渗透压恢复,故选B。‎ ‎27. 下列中哪一项是垂体在生命活动调节中所起作用?‎ A. 调节胰岛素的分泌,降低血糖浓度 B. 释放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C 使皮肤血管收缩,减少散热 D. 使上肢骨骼肌收缩,缩手以避开有害刺激 ‎【答案】B ‎【解析】‎ ‎【详解】A、垂体不能调节胰岛素的分泌,A项错误;‎ B、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B项正确;‎ C、使皮肤血管收缩,减少散热为神经调节过程,其中枢位于下丘脑,C项错误;‎ D、使上肢骨骼肌收缩,缩手以避开有害刺激为非条件反射,其中枢位于脊髓,D项错误。‎ 故选B。‎ ‎28.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兴奋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膜内为正、膜外为负 B. 神经细胞兴奋时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大 C. 兴奋在反射弧中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双向传递 D. 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 ‎【答案】C ‎【解析】‎ ‎【详解】ABD、静息状态时,的膜外浓度大于膜内,的浓度膜内大于膜外,由于细胞膜对具有通透性,外流,使得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兴奋时,细胞膜对的通透性增大,内流,产生动作电位,使得膜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正是由于细胞膜内外、的不均匀分布,兴奋才能沿神经纤维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ABD正确;‎ C、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但在突触部位只能以“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形式单向传递,C错误。故选C。‎ ‎29. 科学家破解了神经元“沉默突触”之谜,此前发现,在脑内有一类突触只有突触结构而没有信息传递功能,被称为“沉默突触”。下列可能的原因是(  )‎ ‎①突触小体中没有细胞核 ②突触后膜缺乏相应的受体 ‎③突触前膜缺乏相应的受体 ④突触前膜不能释放相应的神经递质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①突触小泡中的细胞核与信息传递功能无关,①错误;‎ ‎②突触后膜缺乏相应的受体,神经递质通过胞吐释放到突触间隙,但由于突触后膜上没有相应的受体而无法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无法将化学信号转变成电信号,阻碍的信息的传递,②正确;‎ ‎③与神经递质特异性识别的受体位于突触后膜上,突触前膜无受体,③错误;‎ ‎④突触前膜不能释放相应的神经递质而无法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兴奋就无法在神经元之间传递,④正确.‎ ‎30.在如图①、④两点连接一测量电位变化的灵敏电流计,下列分析中错误的是:‎ A. 图示的结构包括3个神经元,含有2个突触 B. 如果B受刺激时C兴奋,A和B同时受刺激时C不兴奋,则A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 C. ②处给予一个刺激,其膜外电位将由正变为负 D. 如刺激③点,电流计的指针会偏转2次 ‎【答案】D ‎【解析】‎ ‎【详解】‎ 图示的结构包括3个神经元为ABC,含有2个突触为:A-C,B-C,A正确。B受刺激时C兴奋,表明B释放兴奋性递质,而A和B同时受刺激时C不兴奋,表明A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抑制C的兴奋,B正确。②神经纤维处给予一个刺激,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膜外钠离子内流,膜电位逆转为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C正确。刺激③点,兴奋传导到④,④膜外电位逆转为负电位,而①膜外为正电位,指针向右偏转,由于兴奋无法从C突触后膜传递到B突触前膜,故①不兴奋发生膜电位改变,指针最终只偏转一次,D错。‎ ‎31.在体液调节中,激素从内分泌腺产生之后,通过体液的传送特异性地作用于靶细胞,下面激素与靶细胞的关系,错误的是( )‎ A.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与垂体细胞 B. 促性腺激素与精巢细胞 C. 胰高血糖素与骨骼肌细胞 D. 甲状腺激素与肝脏细胞 ‎【答案】C ‎【解析】‎ ‎【详解】A、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靶细胞是垂体细胞, A正确;‎ B、精巢细胞是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的靶细胞,B正确;‎ C、胰高血糖素不能作用于骨骼肌细胞,C错误;‎ D、甲状腺激素是由甲状腺分泌的,能够促进物质代谢,靶细胞几乎为全身细胞,也包括肝脏细胞,D正确。‎ 故选C。‎ ‎32.如图表示动物体体温调节过程的部分示意图,图中①、②、③代表激素,当某人走出房问进入寒冷环境中,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受到寒冷刺激时,图中②含量增加,①③含量减少 B. 激素①、②对垂体的作用效应都为促进 C. 激素①作用的靶细胞也可以是甲状腺细胞 D. 物质③与甲状腺细胞的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结合反映出细胞膜能进行信息交流 ‎【答案】D ‎【解析】‎ ‎【详解】A、当某人走出房间进入寒冷环境中,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从而代谢增强,产热量增加。因此血液中激素①②③的含量会增加,A错误;‎ B、下丘脑分泌激素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当激素②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增加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因此激素①、②‎ 对垂体的作用效应分别为促进和抑制,B错误;‎ C、激素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的靶细胞是垂体细胞,不可以是甲状腺细胞,C错误;‎ D、物质③为促甲状腺激素,其靶细胞为甲状腺细胞,其作用的发挥需要促甲状腺激素与甲状腺细胞表面的受体即糖蛋白结合,该过程反映出细胞膜能进行信息交流,D正确。‎ 故选D。‎ ‎33. 下图表示人体血糖平衡调节的部分过程,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 激素Z的分泌受神经和体液的双重调节 B. 靶细胞识别Z的物质是细胞膜上的脂蛋白 C. 血糖平衡调节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D. 激素Z主要促进靶细胞加速合成肝糖原 ‎【答案】A ‎【解析】‎ ‎【详解】A、胰岛A细胞会分泌胰高血糖素,该过程受神经——体液调节,A正确;‎ B、靶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对激素具有识别作用,B错误;‎ C、血糖平衡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C错误;‎ D、胰高血糖素会加速肝糖原分解,使血糖升高,D错误。‎ 故选A。‎ ‎34. 研究发现,Ⅱ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含量正常,但不能有效地降低血糖。对于Ⅱ型糖尿病病因的描述正确的是 A. 不能降低血糖的原因是胰岛素不足 B. 不能降低血糖的原因是胰高血糖素太多 C. 患者细胞识别胰岛素的受体异常或太少 D. 患者摄入了过多糖类 ‎【答案】C ‎【解析】‎ ‎【详解】A、Ⅱ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含量正常,A错误;‎ BD、题意没有表明Ⅱ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胰高血糖素太多和摄入了过多糖类,BD错误;‎ C、胰岛素必须与靶细胞细胞膜受体结合,传递给靶细胞信息,调节靶细胞的细胞代谢,降低血糖浓度,患者体内胰岛素含量正常,但不能有效地降低血糖,可能患者细胞识别胰岛素的受体异常或太少,导致靶细胞不能结合胰岛素从而降低血糖,C正确。‎ 故选C。‎ ‎35.斯坦曼发现了能够激活并调节适应性免疫的树突状细胞(DC),因而获得了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奖。DC是一种免疫细胞,能高效地摄取、加工处理和呈递抗原,从而激发免疫应答。该材料支持的观点是(  )‎ A. DC来源于记忆细胞 B. DC与吞噬细胞有相似的免疫功能 C. DC只参与细胞免疫而不参与体液免疫 D. DC激发免疫应答的过程不需要抗原参与 ‎【答案】B ‎【解析】‎ ‎【详解】A、DC是一种免疫细胞,起源于造血干细胞,A错误;‎ B、巨噬细胞和DC细胞都有摄取、加工处理和呈递抗原的作用,B正确;‎ C、DC细胞和巨噬细胞作用相似,既参与细胞免疫又参与体液免疫,C错误;‎ D、DC激发免疫应答的过程需要抗原参与,D错误。‎ 故选B。‎ ‎36.研究人员培育了一种称为“裸鼠”的实验动物,这种鼠缺少胸腺其免疫功能方面不可能表现为( )‎ A. 体内淋巴细胞的种类减少 B. 细胞免疫功能维持正常 C. 进入体内的细菌仍能被裂解 D. 机体仍能产生浆细胞 ‎【答案】B ‎【解析】‎ ‎【详解】A、胸腺是T淋巴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若体内缺少胸腺,则导致体内淋巴细胞的种类减少,A正确;‎ B、T淋巴细胞参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过程,则细胞免疫丧失,体液免疫功能下降,B错误; C、有些细菌是胞内寄生菌,缺少T细胞,细胞免疫丧失,机体对进入细胞内的结核杆菌被无能为力,但在体液中的细菌可以通过体液免疫功能消灭,C正确; D、机体具有部分体液免疫功能,故仍能产生浆细胞,D正确。‎ 故选B。‎ ‎37. 对于植物生长素发现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达尔文通过实验发现了生长素 B. 拜尔的实验是在有光的环境中进行的 C. 温特的实验证明是化学物质引起胚芽鞘弯曲生长的 D. 鲍森·詹森的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云母片传递给下部 ‎【答案】C ‎【解析】‎ ‎【详解】A、达尔文通过实验提出,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影响”,这种“影响”传递到下部的伸长区时,会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出现向光性弯曲,A错误;‎ B、拜尔的实验是在黑暗中进行的,B错误;‎ C、温特的实验证明了胚芽鞘的尖端确实产生了一种促进生长的化学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C正确;‎ D、鲍森•詹森的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D错误。‎ 故选C。‎ ‎38.下图表示不同浓度生长素对芽生长的影响。当植物表现出顶端优势时,顶芽和最靠近顶芽的侧芽所含生长素的浓度依次分别为() ‎ A. a和b B. b和a C. b和c D. c和b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不同浓度生长素对芽生长的作用不同,高浓度抑制生长,低浓度促进生长。当植物表现出顶端优势时,顶芽优先生长,其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导致靠近顶芽的侧芽所含生长素的浓度偏高,从而抑制侧芽生长。因此顶芽和最靠近顶芽的侧芽所含生长素的浓度依次分别为b和c。 故选C。‎ ‎39. 下列关于种群密度的说法不正确有 A.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 一般用样方法调查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C. 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只有标志重捕法 D. 种群密度的调查一定要做到随机取样 ‎【答案】C ‎【解析】‎ ‎【详解】A、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体积中的个体数,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正确;‎ B、一般用样方法调查双子叶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的种群密度,B正确;‎ C、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采用样方法,C错误;‎ D、种群密度调查一定要做到随机取样,防止人为因素的影响,D正确。‎ 故选C。‎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40.某同学拟一个面积为100hm2草地上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设计了四个调查方案,其中最可行的是 A. 计数该草地上该种植物的全部个体数目 B. 设置1个‎1m2‎样方,计数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C. 随机设置‎1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D. 在该种植物密集处设置‎1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答案】C ‎【解析】‎ ‎【详解】‎ 调查种群密度过程首先确定对象,确定调查对象样方的多少、大小、计数每个样方内所调查植物的数量,计算种群密度,同时要随机取样。故选C。‎ 二、非选择题: ‎ ‎41.某人行走时,足部突然受到伤害性刺激,迅速抬腿。如图为相关反射弧示意图。‎ ‎(1)图示反射弧中,当兴奋到达c处时,该结构发生的信号转变是_____________。‎ ‎(2)伤害性刺激产生的信号传到___________会形成痛觉。此时,内脏神经配的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增加,导致心率加快,这种生理活动的调节方式是___________。‎ ‎(3)伤害引起的痛觉可通过下丘脑促进垂体释放___________,直接促进___________对水的重吸收。‎ ‎【答案】 (1).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2). 大脑皮层 (3). 神经一体液调节 (4). 抗利尿激素 (5). 肾小管和集合管 ‎【解析】‎ ‎【详解】(1)反射弧的基本组成是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此题中,足部为感受器,a为传入神经,肌肉是效应器。当兴奋到达c处时,c处为突触结构,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分泌至突触间隙,然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因此突触结构产生的信号转变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2)痛觉在高级中枢大脑皮层产生。此时,内脏神经支配的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增加,导致心律加快,该生理活动的调节方式属于神经一体液调节。‎ ‎(3)伤害引起的痛觉可促进下丘脑产生抗利尿激素,再通过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可以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42.如图示哺乳动物(或人体)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图中腺体代表甲状腺,①至⑤表示五个过程。据图回答:‎ ‎(1)图中过程①分泌的激素名称是___________。‎ ‎(2)人突然进入寒冷环境后,首先加强的是过程___________(填序号),过程③分泌的激素使组织细胞代谢___________,增加产热。同时皮肤血管___________,以减少机体散热,维持体温恒定。‎ ‎(3)当过程③分泌的激素在血液中的含量达到一定值后过程___________加强(填序号),这种调节作用在生理学上叫做反馈调节。‎ ‎【答案】 (1).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2). ① (3). 增强 (4). 收缩 (5). ④⑤‎ ‎【解析】‎ ‎【详解】(1)图中过程①分泌的激素名称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2)根据分析可知,寒冷时,皮肤中的冷觉感受器兴奋,该兴奋刺激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会引起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促进代谢增加产热。同时皮肤血管收缩,以减少机体散热,维持体温恒定。据此可知,该过程中首先增强的是过程加强的是过程①,即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过程③分泌的激素为甲状腺激素,该激素能促进使组织细胞代谢,以增加产热;另一方面下丘脑还会产生兴奋,使得皮肤中的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血流速度变慢,以减少机体散热,维持体温恒定。‎ ‎(3)当过程③分泌的激素甲状腺激素在血液中的含量达到一定值后,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即过程④⑤加强,这种调节作用在生理学上叫做反馈调节。‎ ‎43.为研究吲哚乙酸(IAA)与脱落酸(ABA)的运输特点,用放射性同位素‎14C标记IAA和ABA开展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图中AB为茎尖切段,琼脂块①和②中出现较强放射性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 ‎(2)若图中琼脂块③和④中均出现了较强放射性,说明ABA在茎尖的运输___________(填“是”或“不是”)极性运输。脱落酸(ABA)的主要生理作用是___________。植物体中脱落酸的合成部位是________。‎ ‎(3)若图中AB为成熟茎切段,琼脂块①、②、③和④均出现较强放射性,说明IAA在成熟茎切段中的运输___________(填“是”或“不是”)极性运输。‎ ‎【答案】 (1). ① (2). 不是 (3). 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衰老和脱落 (4). 根冠、萎蔫的叶片等 (5). 不是 ‎【解析】‎ ‎【详解】(1)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琼脂块①上方的茎尖切段是正放的,而琼脂块②上方的茎尖切段是倒放的,由于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所以琼脂块①中出现较强放射性。‎ ‎(2)因为③和④中的茎尖切段的方向是相反的,若琼脂③块和④中均出现了较强放射性,说明ABA的运输与切段的方向无关,故可知ABA在茎尖的运输不是极性运输。脱落酸主要是在根冠、萎蔫的叶片等部位产生的,其作用为促进叶和果实衰老和脱落。‎ ‎(3)若图中AB为成熟茎切段,琼脂块①、②、③和④均出现较强放射性,说明IAA在成熟茎切段中的运输不是极性运输,即不遵循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 ‎44.下图是某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定量分析图解。图中A、B、C代表三个营养级,数字均为实际测得的能量数,单位为百万千焦。已知该生态系统受到的太阳辐射为118872百万千焦,但其中118761百万千焦的能量未被利用。请回答:‎ ‎(1)据图分析,能量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转化效率为___________。‎ ‎(2)次级消费者通过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占其同化作用所得到的能量的百分比是________。‎ ‎(3)由图可知,下个营养级不能得到上个营养级的全部能量。原因有:①各营养级生物体内的大量能量被___________;②上个营养级的部分能量___________;③还有少数能量被___________利用。‎ ‎【答案】 (1). 13.5% (2). 60% (3). 呼吸作用消耗 (4). 未被下一营养级利用 (5). 分解者 ‎【解析】‎ ‎【详解】(1)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指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的总量为:118872-118761=111百万千焦,图中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为15百万千焦,故从A到B能量的传递效率为:(15÷111)×100%=13.5%。‎ ‎(2)图中显示,次级消费者的同化量为3百万千焦,其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量为1.8百万千焦,则次级消费者通过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占其同化作用所得到的能量的百分比是:(1.8÷3)×100%=60%.‎ ‎(3)由图可知,下一个营养级不能得到上一个营养级全部能量的原因有:①各营养级生物体内的大量能量被呼吸作用消耗;②上一个营养级的部分能量未被下一个营养级利用;③少量能量被分解者利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