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2.50 KB
- 2021-09-2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陕西省宝鸡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一、单选题
1.下列有关酶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在细胞内外均可起调节作用的有机物
B. 检测蛋白酶的催化作用可用双缩脲试剂检验反应物是否完全水解
C. 较弱光照条件下,因与光反应有关的酶的活性降低,光合作用的速率会减小
D. 淀粉酶经高温烘干制成药剂后会因空间结构遭到破坏而失活
【答案】D
【解析】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所以酶的基本组成单位为氨基酸或核糖核苷酸。
2、酶的特性:(1)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2)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3)作用条件较温和:高温、过酸、过碱都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在低温下,酶的活性降低,但不会失活。
【详解】A、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在细胞内外均可起催化作用的有机物,A错误;
B、蛋白酶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蛋白质和多肽都含肽键,都会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紫色,B错误;
C、较弱光照条件下,由于能量供应减少使光反应速率减小,并未使有关酶的活性降低,C错误;
D、高温可破坏淀粉酶的空间结构,导致酶变性失活,D正确。故选D。
2.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发现了一种RNasep酶,该酶由20%的蛋白质和80%的RNA组成。如果将这种酶中的蛋白质除去,并提高Mg2+的浓度,他们发现留下来的RNA仍然具有与这种酶相同的催化活性,这一结果表明( )
A. RNA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B. 酶是由RNA和蛋白质组成的
C. 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D. 绝大多数的酶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答案】A
【解析】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有机物,其中大部分是蛋白质、少量是RNA,据此答题。
【详解】由题意可知,除去RNaseP酶中的蛋白质,在提高Mg2+浓度的前提下,RNA仍然具有与这种酶相同的催化活性,说明该酶中的RNA具有催化作用。综上,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酶的本质和作用的知识,解题关键是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
3.下图甲是H202酶活性受pH影响的曲线,图乙表示在最适温度下,pH=b时H202分解产生的02量随时间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温度降低时,乙图中的e点不变,d点右移
B. H202量增加时,乙图中的e点上升,d点左移
C. 最适温度下,pH=c时,乙图中e点的值为0
D. 最适温度下,pH=a时,乙图中e点下移,d点左移
【答案】A
【解析】温度降低时,酶的活性降低,导致乙图中的d点右移,但是e点不变,A正确;H202量增加时,乙图中的e点上升,d点不变,B错误;pH=c时,过碱条件破坏酶的空间结构使酶失活,不能催化H2O2水解,但H2O2在常温下也能分解,所以e点不为0,C错误;最适温度下,pH=a时,酶的活性降低,导致乙图中d点右移,而e点不变,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找准图中各个关键点的含义,根据改变的因素判断对酶活性的影响,从而确定各个点的变化情况。
4. 下列关于酶与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人体成熟的红细胞既能产生酶又能产生ATP
B. 酶的形成需要消耗ATP,ATP的形成需要酶的催化
C. 酶与ATP均具有高效性与专一性
D. ATP含有核糖,而所有的酶均不含核糖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人体成熟的红细胞由于没有细胞核和细胞器,故不能产生酶,但能产生ATP,A错误;酶的形成需要消耗ATP,ATP的形成需要酶的催化,B正确;酶具有高效性与专一性,ATP具有高效性但不具有专一性,C错误;部分酶的化学本质是RNA,也就含有核糖,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酶与ATP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5.如图从左到右表示ATP合成和分解的过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ATP生成ADP的过程中断裂了远离“A”的高能磷酸键
B. 能量1在动物体内可以来自细胞呼吸,在植物体内可以来自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
C. 能量2可以用于各种生命活动,例如红细胞吸收葡萄糖分子的过程
D. 在原核细胞中也可以发生ATP和ADP的相互转化过程
【答案】C
【解析】ATP和ADP转化过程中:1、酶不同: ATP→ADP是水解酶,ADP→ATP是合成酶;2、能量来源不同:ATP水解释放的能量,来自高能磷酸键的化学能,并用于生命活动;合成ATP的能量来自呼吸作用或光合作用;3、场所不同:ATP水解在细胞的各处。ATP合成在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
【详解】A、远离“A”的高能磷酸键不稳定,易断裂,释放出大量的能量,A正确;
B、ATP的合成是吸能反应,合成ATP的能量1在动物体内可以来自细胞呼吸,在植物体内可以来自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B正确;
C、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过程是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C错误;
D、ATP是细胞中的能量通货,在原核细胞中也可以发生ATP和ADP的相互转化过程,D正确。故选C。
6.下列关于细胞呼吸方式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均能生成CO2,只是生成量不同
B. 酵母菌的细胞呼吸方式有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种
C. 人体成熟的红细胞只能进行无氧呼吸
D. 细菌等原核生物中有线粒体,可进行有氧呼吸
【答案】D
【解析】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生存,属于兼性厌氧菌。
无氧呼吸:C6H12O62C2H5OH+2CO2+能量(少量)
有氧呼吸:C6H12O6+6O2+6H2O6CO2+12个H2O+能量(大量)
【详解】A、酵母菌有氧呼吸生成大量CO2,无氧呼吸生成少量CO2,A正确;
B、酵母菌的细胞呼吸方式有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种,B正确;
C、人体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线粒体,只能进行无氧呼吸,C正确;
D、细菌等原核生物中无线粒体,D错误。故选D。
7.下图表示生物体内的部分物质代谢过程。对这一示意图的解释正确的是
A. 在人体内,①、②过程可在同一细胞中完成
B. 在人的细胞质基质中含有③、⑤过程所需的酶
C. 在乳酸菌体内,当④过程加强时,⑤过程会减弱
D. 在生物细胞内发生的④过程不需要H2O作反应物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①过程表示淀粉水解成葡萄糖,在人体内,该过程只能发生在消化道中,A错误;由题图知,③是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场所是细胞质基质,⑤是产物为乳酸的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场所是细胞质基质,B正确;乳酸菌无氧呼吸第一阶段将葡萄糖分解产生丙酮酸和[H],第二阶段又将丙酮酸和[H]生成了乳酸,C错误;④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和第三阶段,其中第二阶段需要H2O作为反应物,D错误.
考点: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名师点睛】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为生物体内的部分物质代谢示意图,其中①②表示水解过程;③表示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④表示细胞有氧呼吸的第二和第三阶段;⑤⑥表示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
8.细胞呼吸原理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A. 铁钉扎脚形成较深的伤口,应保持通气,以满足伤口处细胞的有氧呼吸
B. 稻田定期排水可以促进根的有氧呼吸,避免长时间的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导致烂根
C. 啤酒、果醋的制作是利用酵母菌、醋酸杆菌等微生物的呼吸作用
D. 慢跑等有氧运动有利于人体细胞的有氧呼吸,避免肌细胞积累过多的乳酸
【答案】A
【解析】较深的伤口里缺少氧气,破伤风芽孢杆菌适合在这种环境中生存并大量繁殖,选用“创可贴”等敷料包扎伤口,既为伤口敷上了药物,又为伤口创造了疏松透气的环境、避免厌氧病原菌的繁殖,从而有利于伤口的痊愈;植物根部细胞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醋酸杆菌呼吸产生醋酸;有氧运动是指人体细胞充分获得氧的情况下所进行的体育锻炼,无氧运动中,肌细胞因氧不足,产生乳酸,因为乳酸能够刺激肌细胞周围的神经末梢,所以人会有肌肉酸胀乏力的感觉。
【详解】A、较深的伤口里缺少氧气,破伤风芽孢杆菌适合在这种环境中生存并大量繁殖。所以,伤口较深或被锈钉扎伤后,应保持通气,防止伤口处厌氧菌生存和繁殖,A错误;
B、稻田需要定期排水,如果稻田中的氧气不足,水稻根部会因细胞无氧呼吸产生大量酒精的毒害作用,而使根系变黑、腐烂,B正确;
C、啤酒、果醋的制作是利用酵母菌、醋酸杆菌等微生物的呼吸产物——酒精和醋酸,C正确;
D、提倡慢跑等有氧运动,原因之一是人体细胞在剧烈运动时缺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积累大量的乳酸,使肌肉产生酸胀乏力的感觉,D正确。故选A。
【点睛】在生活中充分了解哪些是厌氧菌,哪些是好氧菌,利用厌氧菌的无氧呼吸和好氧菌的有氧呼吸的作用以及产物的作用。
9.韭菜完全在黑暗中生长,因无阳光供给,不能合成叶绿素,就会变成黄色,称之为“韭黄”。提取并分离韭黄叶片色素,与正常韭菜叶相比,层析带只有上端两条色素带。下列对实验操作和结果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用无水乙醇溶解、提取色素
B. 提取色素加入二氧化硅增强研磨效果
C. 分离色素用纸层析法
D. 韭黄色素溶解度比叶绿素低
【答案】D
【解析】1、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提取色素时需要加入无水乙醇(溶解色素)、石英砂(使研磨更充分)和碳酸钙(防止色素被破坏);分离色素时采用纸层析法,原理是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着层析液扩散的速度不同,最后的结果是观察到四条色素带,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2、韭黄色素中无叶绿素,原因可能是在避光条件下,叶绿素不能合成,因此只含有胡萝卜素和叶黄素。
【详解】A、叶绿体中的色素易溶于有机溶剂中,可以用无水乙醇溶解提取色素,A正确;
B、提取色素加入SiO2使研磨充分,B正确;
C、分离色素用的是纸层析法,C正确;
D、韭黄色素只有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两种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都高于叶绿素,所以韭黄层析结果中出现的两条色素带远离滤液细线,D错误。故选D。
10.如图表示温度对某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影响,分析错误的是( )
A. F点表示光合作用速率与呼吸作用速率相等
B. 植物有机物积累量最大时对应的最低温度是10℃
C. 图中光合作用单位时间内固定的CO2最大量为30
D. H、J点表示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量是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量的2倍
【答案】C
【解析】结合题意分析题图:图中用“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的量”表示植物的净光合速率,用“呼吸作用消耗氧气的量”表示呼吸作用速率。其中F点的二氧化碳的吸收量等于0,表示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因此F点表示光合作用速率与呼吸作用速率相等;结合“光合作用强度=净光合作用强度+呼吸作用强度”分析各个选项。
【详解】A、当二氧化碳的吸收量等于0时,表示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F点的二氧化碳的吸收量等于0,因此F点表示光合作用速率与呼吸作用速率相等,A正确;
B、图中植物有机物积累量就是用图中“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的量”表示,所以净光合作用最大时对应的最低温度是10℃,B正确;
C、图中光合作用单位时间内固定的CO2最大量=净光合作用强度+呼吸作用强度,当温度为30℃时,光合作用单位时间内固定的CO2量最大,此时净光合作用强度=30,呼吸作用强度=30,因此图中光合作用单位时间内固定的CO2最大量=净光合作用强度+呼吸作用强度=30+30=60,C错误;
D、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量=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量+净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量,当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量是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量的2倍时,说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量=净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量,因此图中两曲线交点表示净光合作用强度=呼吸作用强度,因此图中表示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量是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量2倍的点有H、J点,D正确。故选C。
【点睛】解答本试题关键要明确图形中曲线的含义。“从空气中吸收的二氧化碳”表示净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消耗氧气的量”表示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强度=净光合作用强度+呼吸作用强度。
11.下列有关叶绿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叶绿体增大膜面积的方式与线粒体相同
B. 叶绿体中的色素都分布在类囊体膜上,酶都分布在基质中
C. 叶绿体的功能不受细胞核调控
D. 线粒体产生的CO2被叶绿体利用至少需穿过4层脂双层
【答案】D
【解析】A、叶绿体增大膜面积的方式是类囊体堆叠成基粒,线粒体增大膜面积的方式是内膜凹陷形成嵴,因此二者增加膜面积的方式不同,A错误;
B、叶绿体中与光反应有关的酶分布在类囊体膜上,与暗反应有关的酶分布在叶绿体基质中,B错误;
C、叶绿体属于“半自主性细胞器”,其性状既受自身DNA的控制又受核DNA的控制,C错误;
D、线粒体产生的CO2被同一细胞的叶绿体利用时穿过的膜层数最少,只需穿过2层线粒体膜和2层叶绿体膜,共4层磷脂双分子层,D正确。故选D。
【点睛】阅读题干可知,该题的知识点是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及与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明确知识点后,梳理相关知识点,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
12.用高倍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中期的图像,全部清晰可见的结构是( )
A. 染色体、纺锤体、细胞壁 B. 染色体、赤道板、细胞膜
C. 纺锤体、细胞膜、细胞核 D. 纺锤体、细胞壁、核仁
【答案】A
【解析】有丝分裂是指一种真核细胞分裂产生体细胞的过程。有丝分裂分裂具有周期性,即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从形成子细胞开始到再一次形成子细胞结束为一个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分裂期分为前、中、后、末,前期:染色体纺锤体出现,核膜核仁消失,中期: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赤道面上,后期:着丝粒分开,染色体数目加倍,末期:染色体变成染色质,核膜核仁重新形成,纺锤体消失,细胞分裂成两个细胞。
【详解】A、用高倍镜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中期图像,全部清晰可见的结构是染色体、纺锤体、细胞壁,A正确;
B、赤道板是细胞中央与纺锤体的中轴垂直的一个平面,只表示一个位置,不是真实存在的实际结构,在显微镜下观察不到,B错误;
C、正常情况下,植物细胞的细胞膜紧紧贴着细胞壁,在显微镜下不能清晰地观察到,核膜核仁在前期消失,中期看不到细胞核,C 错误;
D、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的植物细胞没有细胞核,因此在显微镜下观察不到核仁,D错误。
故选A。
13. 某生物的体细胞内有8对染色体,在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单体、染色体和DNA分子的数目依次是( )
A. 32、32、32 B. 0、16、32
C. 16、16、32 D. 32、16、32
【答案】D
【解析】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变化特点 (体细胞染色体为2N):
(1)染色体变化:后期加倍(4N),平时不变(2N);
(2)DNA变化:间期加倍(2N→4N),末期还原(2N);
(3)染色单体变化:间期出现(0→4N),后期消失(4N→0),存在时数目同DNA。
【详解】某生物体细胞内有8对染色体。
(1)有丝分裂中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即8对16条;
(2)有丝分裂中期,每条染色体含有2条染色单体和2个DNA分子,因此该时期细胞中含有32条染色单体,32个DNA分子。故选D。
14.图A表示细胞进行有丝分裂的一个细胞周期所用的时间,图B表示连续分裂的细胞相邻的两个细胞周期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一个细胞周期是指乙→乙的全过程
②在高等植物细胞内,两组中心体之间发射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发生在甲→乙过程
③c、d两段都要消耗ATP
④b段的主要变化是DNA的散乱分布于纺锤体中央及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对细胞周期概念的考查,分析题图可知,图A中乙→乙为一个细胞周期,乙→甲为细胞间期,甲→乙分裂期,图B中a、c持续的时间长,是细胞分裂的分裂间期,b、d持续的时间短,是细胞周期的分裂期;由题图中的箭头指向可知一个细胞周期可以表示为(a+b)或(c+d)。
【详解】①一个细胞周期是指一次细胞分裂完成到下一次细胞分裂完成所用的时间,图A中乙→乙为一个细胞周期,①正确;
②高等植物细胞没有中心体,②错误;
③c过程进行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合成,d过程中染色体在纺锤丝牵引之下向细胞两级运动,两段都要消耗ATP,③正确;
④b段的主要变化着丝点分裂,染色体在纺锤丝牵引之下向细胞两极运动,④错误。
故选C。
15.如图所示,图1、图2分别表示某种生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某一时期的模式图,图3表示一个细胞周期中不同时期每条染色体上DNA分子数目的变化,图4表示一个细胞周期中不同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数和核DNA分子数的关系。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图1所示细胞中共有4条染色体,8个核DNA分子;图2所示细胞中没有染色单体
B. 图1所示细胞处于图3中的BC段;完成图3中CD段变化的细胞所处分裂时期是后期
C. 图4中的a可对应图3中的BC段
D. 有丝分裂过程中不会出现图4中d所示的情况
【答案】C
【解析】分析图1可知,细胞含有4条染色体,8条染色单体,8个DNA分子,有同源染色体,处于有丝分裂中期;
分析图2可知,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没有染色单体;
分析图3可知,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变化,其中AB段表示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由1个变为2个,是由于间期DNA的复制;BC段表示每条染色体含有2个DNA分子,处于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CD表示每条染色体上的DNA由2个变为1个,是由于后期着丝点的分裂;
分析图4可知,a、c表示染色体:DNA=1:1,其中a为有丝分裂后期;b表示染色体:DNA=1:2;d表示染色体:DNA=2:1,这种情况不存在。
【详解】A、由分析可知,图1所示细胞中共有4条染色体,8个核DNA分子;图2所示细胞中没有染色单体,A正确;
B、图1所示细胞为有丝分裂中期,图3中的BC段可以表示有丝分裂的前期和中期;完成图3中CD段变化的细胞所处分裂时期是后期,B正确;
C、图4中的a表示为有丝分裂的后期,图3中的BC段可以表示有丝分裂的前期和中期,C错误;
D、有丝分裂过程中不会出现图4中d(染色体:DNA=2:1)所示的情况,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曲线图和柱形图,考查有丝分裂过程及变化规律,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细胞所处的时期、各曲线段形成的原因或代表的时期;各柱形图代表的时期,再结合所学的知识答题。
16.下列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以及凋亡都是对生物体有利的过程
B. 同一个体的肝细胞和肌肉细胞中蛋白质的种类完全不同
C. 衰老细胞内基因难于表达与其染色质收缩、有关酶的活性下降有关
D. 致癌病毒的基因组能整合到寄主细胞的DNA上,从而诱发细胞癌变
【答案】B
【解析】1、关于“细胞分化”,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2)细胞分化的特点:普遍性、稳定性、不可逆性。(3)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细胞坏死是由外界不利因素引起的细胞非正常性死亡,对生物体是不利的。
3、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癌细胞的特点:无限增殖;细胞形态和结构发生显著改变;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
【详解】A、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以及凋亡都是对生物体有利的过程,A正确;
B、同一个体的肝细胞和肌肉细胞中的DNA相同,蛋白质种类不完全相同,B错误;
C、衰老细胞染色质收缩、有关酶的活性下降,使基因难以表达,C正确;
D、致癌病毒的基因组能整合到寄主细胞的DNA上,从而诱发细胞癌变,D正确。
故选B。
17.大豆的白花和红花是一对相对性状,下列四组杂交实验中,能判断显性和隐性关系的是( )
①红花×红花→红花 ②红花×红花→301株红花+101株白花
③红花×白花→红花 ④红花×白花→98株红花+102株白花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③
【答案】C
【解析】判断一对相对性状的显性和隐性关系,可用杂交法和自交法(只能用于植物),杂交法就是用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若子代只表现一种性状,则子代表现出的性状为显性性状;自交法就是让具有相同性状的个体杂交,若子代出现性状分离,则亲本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详解】①红花×红花→红花,不能判断红花和白花之间的显性和隐性关系,①错误;
②红花×红花→红花(301株)+白花(101株),后代出现性状分离,说明红花相对于白花是显性性状,②正确;
③红花×白花→红花,子一代显现出来的性状为显性性状,说明红花相对于白花为显性性状,③正确;
④红花×白花→红花(98株)+白花(102株),这属于测交实验,不能判断红花和白花之间的显性和隐性关系,④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及基因型和表现型,要求考生识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概念;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能应用杂交法或自交法判断一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
18.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下列属于孟德尔 “演绎”过程的是( )
A. 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B. 由F2中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推测,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C. 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的两种性状比接近1:1
D. 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则F2中三种遗传因子组成的个体比接近1:2:1
【答案】C
【解析】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详解】A.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这是假说的内容,A错误;
B.由F2中出现的分离比推测,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这是假说的内容,B错误;
C.演绎是根据假设内容推测测交实验的结果,测交后代分离比应为1:1,C正确;
D.F1产生配子时的遗传因子分离,则F2中三种遗传因子组成的个体比接近1:2:1不是演绎过程,D错误。故选C。
19.水稻中非糯性(W)对糯性(w)为显性,非糯性籽粒及花粉中所含的淀粉为直链淀粉,遇碘呈蓝褐色,而糯性籽粒及花粉中所含的是支链淀粉,遇碳呈红褐色。下面是对纯种的非糯性与糯性水稻的杂交后代的观察结果,其中不能验证基因分离定律的是( )
A. 杂交后亲本植株上结出的种子(F1)遇碘全部呈蓝褐色
B. F1产生的花粉遇碘后,一半呈蓝褐色,一半呈红褐色
C. F1自交后结出的种子(F2)遇碘后,3/4呈蓝褐色,1/4呈红褐色
D. F1测交后结出的种子(F2)遇碘后,一半呈蓝褐色,一半呈红褐色
【答案】A
【解析】基因分离的实质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的分离伴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配子中只存在等位基因中的其中一个.杂合子的测交和杂合子的配子种类能够直接证明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实质
【详解】A、杂交后亲本植株上结出的种子(F1)遇碘全部呈蓝褐色,后代表现型只有一种无法证明,A符合题意;
B、F1产生的花粉遇碘后,一半呈蓝褐色,一半呈红褐色,说明F1产生两种配子,比例为1:1,所以能证明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B不符合题意;
C、F1自交后结出的种子(F2)遇碘后,3/4呈蓝褐色,1/4呈红褐色,说明F1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能证明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C不符合题意;
D、F1测交所结出的种子遇碘后,一半呈蓝褐色,一半呈红褐色,能验证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D不符合题意。故选A。
20.某种植物的羽裂叶和全缘叶是一对相对性状。某同学用全缘叶植株(植株甲)进行了下列四个实验。
①植株甲进行自花传粉,子代出现性状分离
②用植株甲给另一全缘叶植株授粉,子代均为全缘叶
③用植株甲给羽裂叶植株授粉,子代中全缘叶与羽裂叶的比例为1∶1
④用植株甲给另一全缘叶植株授粉,子代中全缘叶与羽裂叶的比例为3∶1
其中能够判定植株甲为杂合子的实验是
A. ①或② B. ①或④ C. ②或③ D. ③或④
【答案】B
【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羽裂叶和全缘叶是一对相对性状,但未确定显隐性,若要判断全缘叶植株甲为杂合子,即要判断全缘叶为显性性状,羽裂叶为隐性性状。根据子代性状判断显隐性的方法:①不同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只出现一种性状→子代所出现的性状为显性性状,双亲均为纯合子;②相同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出现不同性状→子代所出现的新的性状为隐性性状,亲本为杂合子。
【详解】让全缘叶植株甲进行自花传粉,子代出现性状分离,说明植株甲为杂合子,杂合子表现为显性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为隐性性状,①正确;用植株甲给另一全缘叶植株授粉,子代均为全缘叶,说明双亲可能都是纯合子,既可能是显性纯合子,也可能是隐性纯合子,或者是双亲均表现为显性性状,其中之一为杂合子,另一个为显性纯合子,因此不能判断植株甲为杂合子,②错误;用植株甲给羽裂叶植株授粉,子代中全缘叶与羽裂叶的比例为1:1,只能说明一个亲本为杂合子,另一个亲本为隐性纯合子,但谁是杂合子、谁是纯合子无法判断,③错误;用植株甲给另一全缘叶植株授粉,子代中全缘叶与羽裂叶的比例为3:1,说明植株甲与另一全缘叶植株均为杂合子,④正确。综上分析,供选答案组合,B正确,A、C、D均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显隐性性状的判断方法,以及常见分离比的应用,测交不能用来判断显隐性,但能检验待测个体的基因组成,因此可用测交法来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21.豌豆高茎(D)对矮茎(d)为显性,现将纯种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杂交,产生的F1再自交产生F2,将F2中所有矮茎除去,让高茎自交,产生F3。问F3中高茎与矮茎的比例是( )
A. 3:1 B. 5:1
C. 8:1 D. 9:1
【答案】B
【解析】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控制性状的基因组合类型称为基因型。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称为等位基因,用大小写字母表示。基因在体细胞内是成对的,其中一个来自父本,一个来自母本。不含等位基因的如AA或aa称为纯合子,含等位基因如Aa称为杂合子。纯合子自交后代还是纯合子,杂合子自交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
【详解】将纯种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杂交,产生的F1为Dd,再自交产生F2,将F2中所有矮茎除去,让高茎(1/3DD、2/3Dd)自交,产生F3。F3为1/2DD、1/3Dd、1/6dd,则F3中高茎与矮茎的比例是5∶1。故选B。
22.用两个圆形南瓜做杂交实验,子一代均为扁盘状南瓜。子一代自交,子二代出现扁盘状、圆形和长形,三者比例为9∶6∶1,现对子二代中的圆形南瓜做测交,则后代中扁盘状、圆形和长形三种南瓜的比例为( )
A. 2∶0∶1 B. 0∶2∶1
C. 5∶0∶1 D. 0∶5∶1
【答案】B
【解析】用两个圆形南瓜做杂交实验,子一代均为扁盘状南瓜.设子一代扁盘状南瓜基因型为AaBb,则子一代自交,子二代为A-B-(扁盘状),A-bb(圆形),aaB-(圆形),aabb(长形)=9:3:3:1,说明双显性为扁盘状,单显性为圆形,双隐性为长形,现对子二代中的圆形南瓜做测交,分四种情况:
1、扁盘状南瓜为AAbb型,其测交后代为Aabb,都为圆形南瓜;
2、扁盘状南瓜为Aabb型,其测交后代为Aabb和aabb,比例为1:1,表现型为圆形、长形;
3、扁盘状南瓜为aaBB型,其测交后代为aaBb,都为圆形南瓜;
4、扁盘状南瓜为aaBb型,其测交后代为aaBb和aabb,比例为1:1,表现型圆形和长形;
因此,后代中扁盘状、圆形和长形三种南瓜的比例为0:4:2=0:2:1。故选B。
23.一只雌鼠的一条染色体上某基因发生了突变,使野生型性状为突变型性状。该雌鼠与野生型雄鼠杂交,F1的雌、雄中均既有野生型,又有突变型。若要通过一次杂交试验鉴别突变基因在X染色体还是在常染色体上,选择杂交的F1个体最好是
A. 野生型(雌)×突变型(雄) B. 野生型(雄)×突变型(雌)
C. 野生型(雌)×野生型(雄) D. 突变型(雌)×突变型(雄)
【答案】A
【解析】正常个体是纯合子,突变体的野生型交配,后代出现两种表型,则属于测交的结果,所以野生型为隐性,突变体为显性,用隐性性状的野生型为母本,突变型为父本,看子代表型,所以A选项正确。
24.假设某果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相等,且对于A和a这对等位基因来说只有Aa一种基因型。若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的实验结果是第一代中只有Aa和aa两种基因型,且比例为2:1,然后让第一代再随机交配,第二代中Aa和 aa基因型个体数量的比例为( )
A. 1:1 B. 2:1
C. 3:1 D. 1:2
【答案】A
【解析】基因在体细胞内是成对的,其中一个来自父本,一个来自母本。在形成配子即生殖细胞时,成对的基因彼此分离,分别进入到不同的配子中,每个配子中只含有成对基因中的一个。雌雄配子结合,又恢复为一对。
【详解】2/3Aa、1/3aa随机交配,配子为1/3A、2/3a,第二代中Aa的比例为4/9,aa的比例为4/9,则Aa和aa的比例为1∶1。故选A。
25.下图是同种生物不同个体的细胞示意图,其中A对a为显性、B对b为显性。以下两个图示的生物体杂交,后代会出现4种表现型、6种基因型的是
A. 图甲和图丙 B. 图甲和图丁
C. 图乙和图丙 D. 图乙和图丁
【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后代出现4种表型必须是一对相对性状杂交产生两种表现型,另一对相对性状杂交也产生两种表现型;后代出现6种基因型必须是一对相对性状杂交产生两种基因型,另一对相对性状杂交产生三种基因型。
【详解】A、图示中的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图甲和图丙杂交即AABB与Aabb杂交,后代有1种表现型(A_B_)、2种基因型(AABb、AaBb),A错误;
B、图甲和图丁杂交即AABB与AAbb杂交,后代有1种表现型(A_B_)、1种基因型(AABb),B错误;
C、图乙和图丙杂交即AaBb与Aabb杂交,后代有4种表现型(A_B_、A_bb、aaB_、aabb)、6种基因型(AABb、AAbb、AaBb Aabb、aaBb、aabb),C正确;
D、图乙和图丁杂交即AaBb与AAbb杂交,后代有2种表现型(A_B_、A_bb)、4种基因型(AABb、AAbb、AaBb Aabb),D错误故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逐对分析法的应用,即首先将自由组合定律问题转化为若干个分离定律问题;其次根据基因的分离定律计算出每一对相对性状所求的比例,最后再相乘。
26.用小球模拟孟德尔杂交实验,提供装置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模拟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可以使用①④或②⑤
B. 模拟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需要使用装置③
C. 从②号袋中随机取出小球,模拟F1等位基因分离产生配子的过程
D. 从②和④两个袋中各取一个小球记录字母组合,可得9种组合方式
【答案】C
【解析】分析图示可知,①中D的数量多于d的数量,②和⑤中均为B∶b=1∶1,可用于模拟一对性状的杂交实验。③中B∶b=1∶1,D∶d=1∶1,模拟自由组合时,需将等位基因装在1个袋中,非等位基因装在不同的袋中,每次从不同的袋中分别抓取一个表示等位基因的分离,然后将抓取出的两个组合在一起表示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详解】A、由于杂合子产生的雌雄配子中均为D∶d=1∶1,所以模拟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时,每个袋中的两种不同的小球数量要相等,而①中D的数量多于d的数量,所以不能用①④模拟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A错误;
B、模拟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时,需将等位基因装在1个袋中,非等位基因装在不同的袋中,所以不能使用装置③模拟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B错误;
C、②中B∶b=1∶1,从②号袋中随机取出小球,可模拟F1等位基因分离产生配子的过程,C正确;
D、从②和④两个袋中各取一个小球记录字母组合,模拟的是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可得BD、Bd、bD、bd共4种组合方式,D错误。故选C。
27.假如下图是某生物体(2n =4)正常的细胞分裂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B. 若染色体①有基因A,则④有基因A或a
C. 若②表示X染色体,则③表示Y染色体
D. 该细胞的子细胞有2 对同源染色体
【答案】A
【解析】A、细胞中着丝点分裂,且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因此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A错误;
B、若染色体①有基因A,则染色体④是其同源染色体,所以其上有基因A或a,B正确;
C、若图中的②表示X染色体,则染色体③是其同源染色体,由于形态大小不同,所以③表示Y染色体,C正确;
D、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含有4对同源染色体,所以子细胞含有2对同源染色体,D正确。故选A。
28.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
A. 同源染色体联会 B. 交叉互换
C. 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D. 着丝点分裂
【答案】D
【解析】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形式,是有性生殖生物的原始生殖细胞(如动物的精原细胞或卵原细胞)成为成熟生殖细胞(精、卵细胞即配子)过程中必须经历的。它的特点是细胞经过两次连续的分裂,但染色体只复制一次。因此,生殖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为体细胞的一半。
【详解】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交叉互换,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故选D。
29.下列有关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减数分裂对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有重要意义
B. 精卵相互识别,说明细胞膜具有信息交流的功能
C. 受精卵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
D. 受精卵中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
【答案】D
【解析】减数分裂过程中会发生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对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有重要意义,A正确;受精作用是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为受精卵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信息交流的功能,B正确;受精卵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C正确;由于受精卵中的细胞质主要来自于卵细胞,所以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主要来自于卵细胞,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识记减数分裂的及受精作用的概念、过程及意义,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30.下列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 )
①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②摩尔根利用果蝇进行杂交实验,运用“假说一演绎”法确定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③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一定是等位基因
④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基因,染色体就是由基因组成的
⑤萨顿研究蝗虫的减数分裂,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
A ①②③⑤ B. ②③④ C. ③④ D. ①②⑤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基因和染色体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理解基因的概念,把握基因与DNA、基因与染色体之间的关系,明确摩尔根和萨顿科学研究的方法及结论,进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①正确;
摩尔根利用果蝇进行杂交实验,运用“假说一演绎”法确定了控制果蝇白眼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②正确;
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可能存在一对相同的基因(如AA),也可能存在一对等位基因(如Aa),③错误;
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基因,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④错误;
萨顿研究蝗虫的减数分裂,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 ⑤正确;
综上分析,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31.下列关于基因和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行为变化的描述,错误的是
A. 非同源染色体数量越多,非等位基因组合的种类也越多
B. 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等位基因也随之分离
C. 染色单体分开时,复制而来的两个基因也随之分开
D. 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使所有非等位基因之间也发生自由组合
【答案】D
【解析】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因此非同源染色体数量越多,非等位基因组合的种类也越多,A正确;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因此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等位基因也随之分离,B正确;复制而来的两个基因存在于姐妹染色单体上,所以染色单体分开时,复制而来的两个基因也随之分开,C正确;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使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之间也发生自由组合,但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不能自由组合,D错误。
【点睛】解答此题要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规律,尤其要理清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特点。
32.某种二倍体高等植物的性别决定类型为XY型。该植物有宽叶和窄叶两种叶形,宽叶对窄叶为显性。控制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B/b)位于X染色体上,含有基因b的花粉不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窄叶性状只能出现在雄株中,不可能出现在雌株中
B. 宽叶雌株与宽叶雄株杂交,子代中可能出现窄叶雄株
C. 宽叶雌株与窄叶雄株杂交,子代中既有雌株又有雄株
D. 若亲本杂交后子代雄株均为宽叶,则亲本雌株是纯合子
【答案】C
【解析】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中,基因型XX代表雌性个体,基因型XY代表雄性个体,含有基因b的花粉不育即表示雄配子Xb不育,而雌配子Xb可育。
【详解】由于父本无法提供正常的Xb配子,故雌性后代中无基因型为XbXb的个体,故窄叶性状只能出现在雄性植株中,A正确;宽叶雌株的基因型为XBX-,宽叶雄株的基因型为XBY,若宽叶雌株与宽叶雄株杂交,当雌株基因型为XBXb时,子代中可能会出现窄叶雄株XbY,B正确;宽叶雌株与窄叶雄株,宽叶雌株的基因型为XBX-,窄叶雄株的基因型为XbY,由于雄株提供的配子中Xb不可育,只有Y配子可育,故后代中只有雄株,不会出现雌株,C错误;若杂交后代中雄株均为宽叶,且母本的Xb是可育的,说明母本只提供了XB配子,故该母本为宽叶纯合子,D正确。故选C。
33.下图为某红绿色盲家族系谱图,相关基因用XB、Xb表示。人的MN血型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基因型有3种:LMLM(M型)、LNLN(N型)、LMLN(MN型)。已知I-1、I-3为M型,I-2、I-4为N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Ⅱ-3的基因型可能为LMLNXBXB
B. Ⅱ-4的血型可能为M型或MN型
C. Ⅱ-2一定红绿色盲基因携带者
D. Ⅲ-1携带的Xb可能来自于I-3
【答案】A
【解析】红绿色盲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Y染色体不含有其等位基因;男性的色盲基因来自于母亲,只能遗传给女儿,而女性的色盲基因既可以来自于母亲,也可以来自于父亲,既能遗传给女儿,也能遗传给儿子。在MN血型系统中,M型、N型和MN型的基因型依次为LMLM、LNLN和LMLN。在此基础上结合题意并依据图示呈现的亲子代的表现型推知相应个体的基因型,进而判断各选项的正确与否。仅研究红绿色盲,依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Ⅱ-1的基因型为XbY,由此推知:Ⅰ-1和Ⅰ-2的基因型分别是XBY和XBXb,Ⅱ-3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XBXB∶XBXb=1∶1。仅研究MN血型,Ⅰ-1和Ⅰ-2的基因型分别是LMLM和LNLN,因此Ⅱ-1、Ⅱ-2和Ⅱ-3的基因型均为LMLN。
【详解】A、综上分析,Ⅱ-3的基因型为LMLNXBXB或LMLNXBXb,A正确;
B、Ⅰ-3和Ⅰ-4的基因型分别是LMLM和LNLN,因此Ⅱ-4的基因型为LMLN,表现型为MN型,B错误;
C、Ⅱ-2的基因型可能为XBXB∶XBXb=1∶1,是红绿色盲基因携带者的概率为1/2,C错误;
D、Ⅰ-1和Ⅱ-4的基因型均为XBY,因此Ⅲ-1携带的Xb来自于Ⅱ-3,Ⅱ-3携带的Xb来自于Ⅰ-2,即Ⅲ-1携带的Xb来自于Ⅰ-2,D错误。故选A。
34. 从某生物组织中提取DNA进行分析,其四种碱基数的比例是鸟嘌呤与胞嘧啶之和占全部碱基数的46%,又知该DNA的一条链(H链)所含的碱基中28%是腺嘌呤,问与H链相对应的另一条链中腺嘌呤占DNA全部碱基数的( )
A. 13% B. 24% C. 26% D. 14%
【答案】A
【解析】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规律:
(1)在双链DNA分子中,互补碱基两两相等,A=T,C=G,A+T=C+G,即嘌呤碱基总数等于嘧啶碱基总数。
(2)双链DNA分子中,A=(A1+A2)÷2,其他碱基同理。
【详解】已知DNA分子中,鸟嘌呤与胞嘧啶之和占全部碱基总数的46%,即C+G=46%,则C=G=23%、A=T=50%-23%=27%.又已知一条链中腺嘌呤占该链碱基总数的比例为28%,即A1=28%,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A1+A2)÷2,则A2=26%,但占DNA全部碱基数的13%。故选A。
35.DNA分子的稳定性与碱基对之间的氢键数目有关。下列关于生物体内DNA分子中(A+T)/(G+C)与(A+C)/(G+T)两个比值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碱基序列不同的双链DNA分子,后一比值不同
B. 前一个比值越大,双链DNA分子的稳定性越高
C. 当两个比值相同时,可判断这个DNA分子是双链
D. 经半保留复制得到的DNA分子,后一比值等于1
【答案】D
【解析】由于双链DNA碱基A数目等于T数目,G数目等于C数目,故(A+C)/(G+T)为恒值1,A错。A和T碱基对含2个氢键,C和G含3个氢键,故(A+T)/(G+C)中,(G+C)数目越多,氢键数越多,双链DNA分子的稳定性越高,B错。(A+T)/(G+C)与(A+C)/(G+T)两个比值相等,这个DNA分子可能是双链,也可能是单链,C错。经半保留复制得到的DNA分子,是双链DNA,(A+C)/(G+T)=1,D正确。
【点睛】明确双链DNA的碱基互补配对的数量关系是解题关键。
36.下列关于探索DNA 是遗传物质的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A. 格里菲思实验证明DNA 可以改变生物体的遗传性状
B. 艾弗里实验证明从S 型肺炎双球菌中提取的DNA 可以使小鼠死亡
C. 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离心后细菌主要存在于沉淀中
D. 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细菌裂解后得到的噬菌体都带有32P 标记
【答案】C
【解析】格里菲思证明了S型菌中存在转化因子,能够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但没有提出转化因子是什么,A错误;艾弗里没有利用小鼠,是将肺炎双球菌在培养基中培养,根据菌落特征进行判断,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B错误;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离心的目的是让上清液析出重量较轻的T2噬菌体颗粒,沉淀物中留下被感染的细菌,C正确; 32P标记亲代噬菌体的DNA,复制形成的子代噬菌体中有的带有32P标记,有的不带有32P标记,D错误。
【考点定位】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DNA是遗传物质实验证据,要求学生理解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以及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37.在一个双链DNA分子中,碱基总数为m,腺嘌呤数为n,则下列有关数目不正确的是( )
①脱氧核苷酸数=磷酸数=碱基总数=m
②碱基之间的氢键总数为(3m-2n)/2
③一条链中A+T的数量为n
④G的数量为m-n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④ D. ①②③
【答案】C
【解析】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双螺旋结构;外侧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结构成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碱基对。碱基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A-T、C-G。已知在一个双链DNA分子中,碱基总数为m,腺嘌呤数为n,则A=T=n,则C=G=(m-2n)/2。
【详解】①每个脱氧核苷酸分子含有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和一分子碱基,所以脱氧核苷酸数=磷酸数=碱基总数=m,①正确;
②A和T之间有2个氢键、C和G之间有3个氢键,则碱基之间的氢键数为2n+3×(m-2n)/2=(3m-2n)/2,②正确;
③双链DNA中,A=T=n,则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一条链中A+T的数量为n,③正确;
④双链DNA分子中,碱基总数为m,腺嘌呤数为n,则A=T=n,则C=G=(m-2n)/2,④错误;
D正确,ABC错误,故选D。
38.下图是测定发芽种子的呼吸类型所用装置(假设呼吸底物只有葡萄糖,并且不考虑外界条件的影响),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如果甲装置液滴左移,乙装置液滴不动,说明种子只进行有氧呼吸
B. 如果甲装置液滴不动,乙装置液滴右移,说明种子只进行无氧呼吸
C. 如果甲装置液滴不动,乙装置液滴左移,说明种子既进行有氧呼吸,也进行无氧呼吸
D. 如果甲装置液滴左移,乙装置液滴右移,说明种子既进行有氧呼吸,也进行无氧呼吸
【答案】C
【解析】氢氧化钠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液滴移动代表氧气消耗量,乙中是蒸馏水,有氧呼吸时消耗氧气和产生二氧化碳量相同,液滴不会变化,如果进行无氧呼吸会产色二氧化碳液滴向右移动。
【详解】A、甲装置液滴左移,乙装置液滴不动,说明种子只进行有氧呼吸,A正确;
B、甲装置不动说明有无氧呼吸,乙装置右移说明只进行无氧呼吸,B正确;
C、如果没有外界因素干扰,乙装置不会左移,若左移说明装置有问题或者外界压力增大,C错误;
D、甲左移说明有有氧呼吸,乙向右说明有无氧呼吸,因此即进行有氧呼吸也进行无氧呼吸,D正确。故选C。
39. 将生长状况相同的某种植物的叶片分成4等份,在不同温度下分别暗处理1h,再光照1h(光照强度相同),测其重量变化,得到如下的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该植物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是27℃
B. 该植物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是29℃
C. 27℃—29℃的净光合速率相等
D. 30℃下实际光合速率为2mg·h-1
【答案】B
【解析】暗处理后重量变化表示1h植物呼吸消耗的有机物,即呼吸速率,结合表中数据可知29℃时,植物呼吸速率最快,即该植物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是29℃;光照后与暗处理前重量变化=1h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量-2h呼吸作用制造有机物的量。
【详解】A、光合速率=光照后与暗处理前重量变化+2×暗处理后重量变化,经过计算可知,29℃时光合速率最快,植物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是29℃左右,A错误;
B、暗处理后重量变化表示1h植物呼吸消耗的有机物,即呼吸速率,结合表中数据可知29℃时,植物呼吸速率最快,即该植物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是29℃,B正确;
C、净光合速率=光照后与暗处理前重量变化+暗处理后重量变化,经过计算可知,27℃、28℃、29℃的净光合速率依次是:4mg/h、5mg/h和6mg/h,C错误;
D、30℃下实际光合速率=光照后与暗处理前重量变化+2×暗处理后重量变化=3mg/h,D错误。故选:B。
40.果蝇的红眼基因(R)对白眼基因(r)为显性,位于X染色体上;长翅基因(B)对残翅基因(b)为显性,位于常染色体上。现有一只红眼长翅果蝇与一只白眼长翅果蝇交配,F1雄蝇中有1/8为白眼残翅,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亲本雌蝇的基因型是BbXRXr
B. F1中出现长翅雄蝇的概率为3/16
C. 雌、雄亲本产生含Xr配子的比例相同
D. 白眼残翅雌蝇可形成基因型为bXr的极体
【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F1的雄果蝇中出现白眼残翅雄果蝇(bbXrY),因此亲本控制翅型的基因型肯定为Bb×Bb。据题干信息,若双亲的基因型为BbXrXr和BbXRY,则子一代中全部为白眼雄果蝇,不会出现1/8的比例,故双亲的基因型只能为BbXRXr和BbXrY。
【详解】A.根据分析,亲本雌果蝇的基因型为BbXRXr,故A正确;
B.F1出现长翅雄果蝇(B-)的概率为3/4×1/2=3/8,故B错误;
C.母本BbXRXr产生的配子中,含Xr的配子占1/2,父本BbXrY产生的配子中,含Xr的配子占1/2,因此亲本产生的配子中含Xr的配子都占1/2,故C正确;
D.白眼残翅雌果蝇的基因型为bbXrXr,经减数分裂产生的极体和卵细胞的基因型都为bXr,故D正确。故选B。
41.白花三叶草有两个稳定遗传的品种,叶片内含氰(有剧毒)和不含氰的。现有不含氰的能稳定遗传的两种白花三叶草植株杂交,所得F1全部是含氰的,让F1自交,所得F2植株中,含氰为225株,不含氰为175株;若用某纯合不含氰植株的花粉给F1含氰植株授粉,得到的后代植株中,含氰为68株,不含氰为204株。据此推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F1代植株会产生2种基因型不同的配子
B. F2含氰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1/4
C. F2中不含氰植株基因型种类多于含氰植株
D. 上述性状的遗传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答案】C
【解析】分析题意可知,不含氰的能稳定遗传的白花三叶草植株杂交,所得F1全部是含氰的,让F1自交,所得F2植株中,含氰为225株,不含氰为175株,含氰:不含氰=9:7,是9:3:3:1 的变形,因此含氰不含氰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如果用A、B表示,子一代的基因型是AaBb,亲本基因型是AAbb、aaBB,子二代A_B_:A_bb:aaB_:aabb=9:3:3:1,其中A_B_含氰,A_bb、aaB_、aabb不含氰。
【详解】A、结合前面的分析可知,用某纯合不含氰植株的花粉给F1含氰植株授粉,得到的后代植株中,含氰为68株,不含氰为204株,含氰:不含氰植株的比例是1:3,相当于两对杂合子测交,因此该纯合不含氰的基因型是aabb。子一代的基因型是AaBb,按照自由组合定律,产生四种类型的配子,AB:Ab:aB:ab=1:1:1:1,A错误;
B、结合前面的分析可知,子二代含氰的基因型是A_B_,其中AABB是能稳定遗传的,占1/9,B错误;
C、结合前面的分析可知,子二代中不含氰的基因型是A_bb、aaB_、aabb,共5种,含氰的基因型是A_B_,共4种,C正确;
D、结合前面的分析可知,含氰不含氰遵循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D错误。
故选C。
二、简答题
42.下图1是某哺乳动物个体细胞核中染色体数随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变化曲线,图2、3、4是该个体某器官中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分裂图像。请据图回答:
(1)图1表示的细胞分裂方式是_______________。图2、3、4反映出用于观察的实验材料应取自该动物的__________(器官)。
(2)图2细胞处于____________________(分裂时期),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3细胞的名称是__________,该细胞处于图1中的__________段。
(4)图2、3、4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是图__________细胞,孟德尔遗传定律发生在图____细胞中。
(5)图4所示的细胞分裂方式重要意义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减数分裂 卵巢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极体 EF 2、4 2 在细胞的亲代和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解析】分析图1:AB段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CD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EF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F点之后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
分析图2: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不均等分裂,称为初级卵母细胞。
分析图3: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均等分裂,称为第一极体。
分析图4: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详解】(1)图1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图2、3、4中有的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有的细胞进行的是减数分裂,只有生殖器官中的原始生殖细胞才能同时进行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由于图2发生了细胞质的不均等分裂,故该动物为雌雄动物,而雌性动物的生殖器官是卵巢。
(2)图2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因此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3)图3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均等分裂,称为极体;该细胞处于图l中的EF段。
(4)图2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含有同源染色体,图4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含有同源染色体。孟德尔遗传定律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即图2细胞中。
(5)图4所示的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在于在细胞的亲代和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和数目变化规律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要求学生能够正确分析题图,判断图中发生的细胞分裂的时期,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43.某实验室保存有野生型和一些突变型果蝇。果蝇的部分隐性突变基因及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同学甲用翅外展粗糙眼果蝇与野生型(正常翅正常眼)纯合子果蝇进行杂交,F2中翅外展正常眼个体出现的概率为_________________。图中所列基因中,不能与翅外展基因进行自由组合的是_________________。
(2)同学乙用焦刚毛白眼雄蝇与野生型(直刚毛红眼)纯合子雌蝇进行杂交(正交),则子代雄蝇中焦刚毛个体出现的概率为_________________;若进行反交,子代中白眼个体出现的概率为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验证遗传规律,同学丙让白眼黑檀体雄果蝇与野生型(红眼灰体)纯合子雌果蝇进行杂交得到F1,F1相互交配得到F2,那么,在所得实验结果中,能够验证自由组合定律的F1表现型是_________________,F2表现型及其分离比是_________________;验证伴性遗传时应分析的相对性状是_________________,能够验证伴性遗传的F2表现型及其分离比是_________________。
【答案】3/16 紫眼基因 0 1/2 红眼灰体 红眼灰体:红眼黑檀体:白眼灰体:白眼黑檀体=9:3:3:1 红眼/白眼 红眼雌蝇:红眼雄蝇:白眼雄蝇=2:1:1
【解析】由图可知,白眼对应的基因和焦刚毛对应的基因均位于X染色体上,二者不能进行自由组合;翅外展基因和紫眼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上,二者不能进行自由组合;粗糙眼和黑檀体对应的基因均位于3号染色体上,二者不能进行自由组合。分别位于非同源染色体:X染色体、2号及3号染色体上的基因可以自由组合。
【详解】(1)根据题意并结合图示可知,翅外展基因和粗糙眼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翅外展粗糙眼果蝇的基因型为dpdpruru,野生型即正常翅正常眼果蝇的基因型为:DPDPRURU,二者杂交的F1基因型为:DPdpRUru,根据自由组合定律,F2
中翅外展正常眼果蝇dpdpRU-出现的概率为:1/4×3/4=3/16。只有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而图中翅外展基因与紫眼基因均位于2号染色体上,不能进行自由组合。
(2)焦刚毛白眼雄果蝇的基因型为:XsnwY,野生型即直刚毛红眼纯合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SNWXSNW,后代的雌雄果蝇均为直刚毛红眼:XSNWXsnw和XSNWY,子代雄果蝇中出现焦刚毛的概率为0。若进行反交,则亲本为:焦刚毛白眼雌果蝇XsnwXsnw和直刚毛红眼雄果蝇XSNWY,后代中雌果蝇均为直刚毛红眼(XSNWXsnw),雄性均为焦刚毛白眼(XsnwY)。故子代出现白眼即XsnwY的概率为1/2。
(3)控制红眼、白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控制灰体、黑檀体的基因位于3号染色体上,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白眼黑檀体雄果蝇的基因型为:eeXwY,野生型即红眼灰体纯合雌果蝇的基因型为:EEXWXW,F1中雌雄果蝇基因型分别为EeXWXw,EeXWY,表现型均为红眼灰体。故能够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F1中雌雄果蝇均表现为红眼灰体,F2中红眼灰体E-XW-:红眼黑檀体ee XW-:白眼灰体E-XwY:白眼黑檀体ee XwY =9:3:3:1。因为控制红眼、白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故验证伴性遗传时应该选择红眼和白眼这对相对性状,F1中雌雄均表现为红眼,基因型为:XWXw,XWY,F2中红眼雌蝇:红眼雄蝇:白眼雄蝇=2:1:1,即雌性全部是红眼,雄性中红眼:白眼=1:1。
【点睛】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需要获得双杂合的个体,若其自交后代为9:3:3:1或其变式,说明两对基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否则不符合。也可以通过测交验证。
44.在研究生物遗传物质的过程中,人们做了很多实验进行探究,包括著名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1)某人曾重复了“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步骤如下。请分析以下实验并回答问题:
A.将一部分S型细菌加热杀死;B.制备符合要求的培养基,并分为若干组,将菌种分别接种到各组培养基上(接种的菌种见图中文字所示);C.将接种后的培养皿放在适宜温度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菌落的生长情况(见图)。本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艾弗里等人通过实验证实了在上述细菌转化过程中,起转化作用的是DNA。请利用DNA酶作试剂,选择适当的材料用具设计实验方案,验证“促进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的物质是DNA”,并预期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①设计实验方案
第一步:从S型细菌中提取DNA。
第二步:制备符合要求的培养基,将其均分为三份,标为A、B、C,分别作如下处理:
组合编号
A
B
C
处理
不加任何提取物
A组培养基不加任何提取物,B组________________,C组________________。
第三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步:将接种后的培养装置放在适宜温度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菌落生长情况。
②预期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__________组培养基中未出现S型菌落,只有_____组培养基中出现S型菌落,说明DNA分子能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答案】 S型细菌中的某种物质(转化因子)能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 B组加入提取的S型细菌的DNA C组加入提取的S型细菌的DNA和DNA酶 将R型细菌分别接种到三组培养基上 A、C B
【解析】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的区别是前者没有荚膜(菌落表现粗糙),后者有荚膜(菌落表现光滑)。由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可知,只有S型菌有毒,会导致小鼠死亡,S型菌的DNA才会是R型菌转化为S型菌。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R型细菌→小鼠→存活;S型细菌→小鼠→死亡;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小鼠→存活;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R型细菌→小鼠→死亡。
【详解】(1)本实验中的对照组是1、2、3组,第4组是实验组培养皿中出现S型菌落和S型菌落。本实验能得出的结论是S型细菌中的某种物质(转化因子)能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
(2)①验证“促进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的物质是DNA”,第一步:从S型细菌中提取DNA;第二步将制备的培养基均分为三份,编号为A、B、C,A组不加任何提取物,B组加入提取出的S型细菌DNA,C加入提取出的S型细菌DNA和DNA酶;第三步:将R型细菌分别接种到三组培养基上;第四步:将接种后的培养装置放在适宜温度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菌落生长情况。
②预测实验结果:由于A中没有加任何提取物,C中的DNA分子被水解,所以A、C组中未出现S型细菌;由于B组中加入了提取出的S型细菌DNA,所以B组培养基中出现S型细菌。得出实验结论:DNA分子可以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DNA结构要保持完整才能完成此转化过程。
【点睛】本题结合实验图示和表格,考查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