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7.50 KB
- 2021-09-2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太原五中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阶段性检测
高 三 生 物
一、选择题
1.1952年“噬菌体小组”的赫尔希和蔡斯研究了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在侵染细菌过程中的功能,图示实验数据分别是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上清液(细胞外)中的35S和32P占初始标记噬菌体的放射性的百分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实验中分别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放射性同位素32P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
B. 图中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始终保持在100%,说明细菌没有裂解
C. 32P、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分别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D. 实验中搅拌的作用是使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与DNA分开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曲线图:细菌的感染率为100%;上清液35S先增大后保持在80%,说明有20%的噬菌体没有与细菌脱离,仍然附着在细菌外面,离心后随细菌一起沉淀了;上清液中32P先增大后保持在30%左右,说明有30%的噬菌体没有侵染细菌,离心后位于上清液。
【详解】A、噬菌体不能直接用培养基培养,A错误;
B、图中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始终保持在100%,说明细菌没有裂解,B正确;
C、该实验只能说明DNA是遗传物质,没有确认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C错误;
D、实验中搅拌的作用是使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与大肠杆菌分开,D错误;
故选B
2.下列实验中,有关操作时间的长短对实验现象或结果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在“质壁分离与复原”的实验中,第二次与第三次观察间隔时间的长短对实验现象的影响相同
B. 在“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保温时间过长或过短对上清液检测结果相同
C. 在“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解离时间的长短对实验现象的影响相同
D.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两次捕获间隔时间的长短对调查结果的影响相同
【答案】B
【解析】
在“质壁分离与复原”的实验中,第二次是观察质壁分离现象,第三次是观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若两次观察间隔的时间过长,细胞可能由于失水时间过长而死亡,则在第三次观察时看不到质壁分离复原现象,A错误;用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分子进入到大肠杆菌的细胞中,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因为噬菌体较轻,搅拌离心后,大肠杆菌主要集中在沉淀物中,噬菌体及其蛋白质外壳存在于上清液中,若保温时间过短,有一部分噬菌体还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上清液中会出现放射性,若保温时间过长,噬菌体在细菌内增殖后释放出的子代,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也会使上清液中出现放射性,因此保温时间过长或过短时上清液检测结果相同,B正确。在“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解离的目的是使组织细胞相互分离,若解离时间过长,则可能因细胞结构遭到破坏而影响实验结果的观察,解离时间过短,细胞可能未分散开来,C错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若两次捕获间隔的时间过长,则会导致第二次捕获到的有标记的个体偏少,使调查的结果偏大,D错误。
3.下列有关遗传信息传递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 DNA复制、转录及翻译过程都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B. DNA复制和转录过程都发生DNA分子的解旋
C. 真核生物DNA复制主要在细胞核,转录、翻译则在细胞质中
D. DNA复制、转录和翻译的原料依次是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和氨基酸
【答案】C
【解析】
【分析】
DNA复制、转录、翻译的比较
复制
转录
翻译
时间
细胞分裂间期(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
个体生长发育的整个过程
场所
主要在细胞核
主要在细胞核
细胞质的核糖体
模板
DNA的两条链
DNA的一条链
mRNA
原料
4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
4种游离的核糖核苷酸
20种游离的氨基酸
条件
酶(解旋酶,DNA聚合酶等)、ATP
酶(RNA聚合酶等)、ATP
酶、ATP、tRNA
产物
2个双链DNA
一个单链RNA
多肽链
特点
半保留,边解旋边复制
边解旋边转录
一个mRNA上结合多个核糖体,顺次合成多条肽链
碱基配对
A-T T-A C-G G-C
A-U U-A C-G G-C
A-U U-A C-G G-C
遗传信息传递
DNA----DNA
DNA------mRNA
mRNA-------蛋白质
意义
使遗传信息从亲代传递给子代
表达遗传信息,使生物表现出各种性状
【详解】A、DNA复制、转录及翻译过程都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正确;
B、DNA复制和转录过程都发生DNA分子的解旋,B正确;
C、真核生物DNA复制、转录主要在细胞核,翻译则在细胞质中,C错误;
D、DNA复制、转录和翻译的原料依次是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和氨基酸,D正确。
故选C。
4.某双链DNA分子(用15N充分标记)含有200个碱基,一条链上A:T:G:C=1:2:3:4,则该DNA分子
A. 碱基排列方式共有4100种
B. 连续复制2次,需要游离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210个
C. 将该DNA置于14N培养液中复制4次后,含15N的DNA分子占1/8
D. 若一条链上一个T突变为A,则复制后的子代DNA分子中嘌呤含量升高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已知一条链上A:T:G:C=1:2:3:4,即A1:T1:G1:C1=1:2:3:4,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A2:T2:G2:C2=2:1:4:3.双链DNA分子中含有200个碱基,则A1=T2=10,T1=A2=20,G1=C2=30,C1=G2=40,即该DNA分子中A=T=30个,C=G=70个,据此答题。
2、已知DNA分子中碱基数,求复制n次与第n次所需某碱基的数目:某DNA分子中含某碱基a个,复制n次,则共需加入含该碱基的脱氧核苷酸为a×(2n-1)个,因为最初亲代DNA分子做模板不需要原料;但第n次复制时所需含该碱基的脱氧核苷酸为a×(2n-1)-a×(2n-1-1)=a×2n-1。
【详解】A、该DNA分子中碱基比例已经确定,所以碱基排列方式小于4100种,A错误;
B、已知链A:T:G:C=1:2:3:4,则另一条链T:A:C:G=1:2:3:4,所以该DNA分子中4种含氮碱基A:T:G:C=3:3:7:7,其中A=200×3/20=30个,连续复制两次,需要游离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90个,B错误;
C、将细胞置于15N培养液中复制4次后,共得到16个DNA分子,根据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特点,含15N的DNA分子有2个,占1/8,C正确;
D、双链DNA分子中嘧啶的数目始终和嘌呤的数目相同,D错误;
故选C。
5.将15N标记的亲代大肠杆菌(其DNA经密度梯度离心后如图甲),转至以14NH4C1为唯一氮源的培养液中培养,每20分钟繁殖一代,收集并提取DNA,进行密度梯度离心,如图为离心结果模拟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乙是转入14N培养基中复制一代的结果
B. 繁殖三代后含15N的DNA分子与含14N的DNA分子比为1:4
C. 出现丙结果至少需要40分钟
D. 若将子I代DNA双链分开后再离心,其结果也能判断DNA的复制方式
【答案】B
【解析】
【分析】
1、DNA分子复制时,以DNA的两条链为模板,合成两条新的子链,每个DNA分子各含一条亲代DNA分子的母链和一条新形成的子链,称为半保留复制。
2、将15N标记的大肠杆菌,转至以14NH4Cl为唯一氮源的培养液中培养,产生15N标记的只有2个DNA(一条链为14N,另一条链为15N),其余的DNA均为14N标记。
【详解】A、转入14N培养基中复制一代的结果是产生2个DNA,且均为一条链为14N,另一条链为15N,对应图丙,A错误;
B、繁殖三代后共形成8个DNA分子,其中只有两个DNA分子含15N,所有DNA分子均含有14N,因此,含有15N的DNA分子与含14N的DNA分子比为1:4,B正确;
C、出现丙结果繁殖一代至少需要20分钟,C错误;
D、将子Ⅰ代DNA双链分开后再离心,无法判断后代DNA的两条链的来源,不能判断DNA的复制方式,D错误;
故选B。
6.下图为某细菌mRNA与对应的翻译产物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一分子mRNA有一个游离磷酸基团,其它磷酸基团均与两个核糖相连
B. 在该mRNA合成的过程中,核糖体就可以与之结合并开始翻译过程
C. 一个mRNA有多个起始密码,所以一个mRNA可翻译成多种蛋白质
D. 基因的两条链可分别作模板进行转录,以提高蛋白质合成的效率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相关概念
(1)基因的表达即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过程包括两个阶段:基因是通过控制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控制蛋白质合成的。整个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主要阶段。
(2)转录:转录是指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
转录的场所:细胞核
转录的模板:DNA分子的一条链;
转录的原料:四种核糖核苷酸(“U”代替“T”与“A”配对,不含“T”);
与转录有关的酶:RNA聚合酶;
转录的产物:mRNA,tRNA,rRNA等。
【详解】A、一分子mRNA中磷酸和核糖交替连接,则起始密端有一个游离磷酸基团,其它磷酸基团均与两个核糖相连,A正确;
B、原核生物中可以边转录边翻译,B正确;
C、据图分析,一个mRNA有多个起始密码,所以一个mRNA可翻译成多种蛋白质,C正确;
D、基因只有一条链作模板进行转录,D错误;
故选D。
7.在某反应体系中,用固定序列的核苷酸聚合物(mRNA)进行多肽的合成,实验的情况及结果如下表:
实验序号
重复的mRNA序列
生成的多肽中含有的氨基酸种类
实验一
(UUC)n,即UUCUUC…
丝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
实验二
(UUAC)n,即UUACUUAC…
亮氨酸、苏氨酸、酪氨酸
请根据表中的两个实验结果,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上述反应体系中应加入细胞提取液,但必须除去其中的DNA和mRNA
B. 实验一和实验二的密码子可能有:UUC、UCU、CUU 和UUA、UAC、ACU、CUU
C. 通过实验二的结果推测:mRNA中不同的密码子有可能决定同一种氨基酸
D. 通过实验一和实验二的结果,能够推测出UUC为亮氨酸的密码子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生成多肽必须有细胞通过的原料和场所、酶、能量,除去其中的DNA和mRNA,避免以其为模板合成新的多肽,影响实验结果,A正确;
信使RNA相邻3个碱基为密码子,实验一密码子可能有:UUC、UCU、CUU,实验二的密码子可能有:UUA、UAC、ACU、CUU,B正确;
实验二有4种密码子,氨基酸有3种,C正确;
实验一和二都有亮氨酸,共同密码子为CUU,故推测出CUU为亮氨酸的密码子,D错误。
故选D。
8.图①~③分别表示人体细胞中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已知过程②的α链中鸟嘌呤与尿嘧啶之和占碱基总数的54%,α链及其模板链对应区段的碱基中鸟嘌呤分别占29%、19%,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细胞中过程②发生的主要场所是细胞核
B. 与α链对应的DNA区段中腺嘌呤所占的碱基比例为25%
C. 人体不同组织细胞的相同DNA进行过程②时启用的起始点不完全相同
D. 人体内效应T细胞能发生的过程为②、③(不考虑质基因)
【答案】B
【解析】
【分析】
阅读题图可知,该题的知识点是DNA分子的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图中①是DNA复制过程,②是转录过程,③是翻译过程,先回忆DNA分子的复制、转录和翻译的具体过程,然后结合问题的具体要求进行解答。DNA复制是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分子的过程。
DNA复制条件:模板(DNA的双链)、能量(ATP水解提供)、酶(解旋酶和聚合酶等)、原料(游离的脱氧核苷酸)。转录是指在细胞核内,以DNA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 的过程。 翻译是指在细胞质中,以信使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详解】A、细胞中过程②为转录,人体细胞为真核生物,发生的主要场所是细胞核,A正确;
B、由题意知,α链是mRNA,其中G+U=54%,G=29%,U=25%,α的模板链中的G=19%,α链中的C=19%,所以α链中的A=27%,A+U=52%,mRNA中的A+U的比值与双链DNA中的A+T的比值相等,为52%,双链DNA中A=T=52%÷2=26%,B错误;
C、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因此人体不同组织细胞的相同DNA进行过程②时启用的起始点不完全相同,C正确;
D、人体内效应T细胞都已经高度分化,不再分裂,因此不能发生①DNA的复制过程,但能合成蛋白质,因此能发生②转录过程和③翻译过程,D正确;
故选B。
9.下图为细胞周期的一种表示方法,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中心粒的倍增发生在a、c时期
B. 生殖细胞形成,是在一个细胞周期内,细胞连续分裂两次
C. 图中b时期会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D. 观察有丝分裂时,应选择图中(a/b)比值大的为实验材料
【答案】A
【解析】
【分析】
1、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
(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
(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
(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2、分析题图:图示为细胞周期的一种表示方法,其中a、c表示分裂间期,b、d表示分裂期,a+b或c+d表示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
【详解】A、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DNA的复制和中心粒的倍增都发生在间期,A正确;
B、生殖细胞形成的方式是减数分裂,没有细胞周期,B错误;
C、图中b时期为有丝分裂的分裂期,该阶段不会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因为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C错误;
D、观察有丝分裂时,应选择分裂期所占比例大的实验材料,即选择图中a/b比值小的为实验材料,D错误;
故选A。
10.有关显微镜观察减数分裂过程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用蚕豆花做实验,选择雄蕊做实验材料比选择雌蕊更恰当
B. 用蝗虫精巢做实验材料,可观察到染色体数为N、2N、4N的细胞分裂图像
C. 可用醋酸洋红染液对实验材料染色
D. 因观察材料较少,性母细胞较小,显微镜视野应适当调亮
【答案】D
【解析】
【分析】
一般来说,雄性个体产生的精子数量远远多于雌性个体产生的卵子数量。因此在选择观察减数分裂的材料时,要选择分裂旺盛的雄性个体生殖器官。另外,在动物卵巢内的减数分裂没有进行彻底,排卵时仅仅是次级卵母细胞,只有和精子相遇后,在精子的刺激下,才能继续完成减数第二次分裂,所以要完整观察减数分裂各时期的图象,特别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图象,一般选择雄性个体。
【详解】A、蚕豆的雄蕊是雄性生殖器官,能通过减数分裂形成精子,而且数量多,适宜作为观察减数分裂的材料,A正确;
B、蝗虫精巢的精原细胞可以进行减数分裂,产生精细胞,也可进行有丝分裂增加精原细胞的数量,因而可观察到染色体数为N、2N、4N的细胞分裂图像,B正确;
C、可用醋酸洋红染液对实验材料染色,C正确;
D、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与视野亮度是相反。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高(高倍镜),镜头透光直径越小,造成通光量变小,照在细胞单位面积上的光能就越少,感觉就是视野变暗。所以将视野调亮的原因是本实验要换用高倍镜观察,而不是因观察材料较少,性母细胞较小,D错误;
故选D。
11.
细胞增殖过程中DNA含量会发生变化。通过测定一定数量细胞的DNA含量,可作为分析细胞周期的依据。根据细胞DNA含量不同,将某二倍体植物连续增殖的细胞分为三组,每组的细胞数如右图。从图中所示信息分析其细胞周期,不正确的是( )
A. 甲、乙、丙组细胞中均有间期细胞
B. 抑制纺锤丝的形成,丙组细胞数目将增加
C. 丙组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是正常体细胞的两倍
D. 用DNA合成抑制剂处理后会导致甲组细胞数增加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图知DNA数为2C的甲细胞,DNA尚未复制,应该是细胞分裂间期的G1期或有丝分裂末期,丙细胞DNA数为4C,加倍了,说明已完成了复制,处于细胞分裂的间期的G2期或分裂期的前期或中期或后期,乙细胞DNA介于2C-4C间,可见是正在复制过程中,属于分裂间期的S期,故甲、乙、丙组细胞中均有间期细胞,A正确;B.抑制纺锤丝的形成,后期时分开的染色体不能被拉向细胞两极,细胞中DNA数目会加倍,即丙组细胞数目将增加,B正确;C.丙组细胞可能是细胞分裂的前期也可能是中期或后期,其前期、中期染色体数目和正常体细胞相同,C错误;D.用DNA合成抑制剂处理后,将周期阻断在DNA分子复制前,将会使DNA含量为2C的细胞数目增多,即甲组细胞数目增多,D正确。
12. T、t和B、b基因分别位于果蝇的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上,现已知基因tt纯合时雌果蝇会性逆转成雄果蝇。为了区分某雄果蝇是否性逆转形成,研究小组用黄色荧光标记T、t,用绿色荧光标记B、b,在显微镜下观察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细胞中的荧光数量,下列推测正确的是
A. 若细胞中出现2个黄色荧光点2个绿色荧光点,该雄果蝇为性逆转形成的
B. 若细胞中出现4个黄色荧光点2个绿色荧光点,该雄果蝇为性逆转形成的
C. 若细胞中出现4个黄色荧光点4个绿色荧光点,该雄果蝇为性逆转形成的
D. 若细胞中出现2个黄色荧光点4个绿色荧光点,该雄果蝇为性逆转形成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T、t位于果蝇的常染色体上,无论该果蝇是否是性反转形成的,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中都含有4个该基因,即含有4个黄色荧光点;B、b基因位于果蝇X染色体上,该雄果蝇若为性逆转而成(即XX雌性→XX雄性),则体细胞中有两个X染色体,所以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中含有4个该基因,即含有4个绿色荧光点,故选C。
13. 图甲是某生物的一个精细胞,根据染色体的类型和数目,判断图乙中与其来自同一个精原细胞的有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④ D. ①③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分析甲图可知,形成该细胞的过程中,发生了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因此甲③可能是由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形成的两个精细胞;甲和①是来自同一个精原细胞形成的两个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因此图中①②③④,可能是①③与甲来自同一个精原细胞。所以D项正确。A、B、C项不正确。故选D。
14.灰体红眼雄蝇与灰体白眼雌蝇交配,产下一只染色体组成为XXY的黑体白眼雄蝇。已知体色、眼色基因分别位于常染色体(E—灰体,e—黑体)和X染色体(B—红眼,b—白眼)上,在没有基因突变的情况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该染色体组成为XXY的黑体白眼雄蝇体细胞中含有3个染色体组
B.
产生该白眼雄蝇可能是父本雄蝇减数第一次分裂出错,XY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产生异常的精子XY与正常卵细胞结合
C. 产生该白眼雄蝇可能是母本雌蝇仅减数第二次分裂出错,此时于亲代雌蝇参与受精的卵细胞一起产生的三个极体基因型可能为EXb、EXb、e
D. 产生该白眼雄蝇可能是母本雌蝇仅减数第一次分裂出错,此时于亲代雌蝇参与受精的卵细胞一起产生的三个极体基因型可能为EXb、EXb、e
【答案】C
【解析】
【分析】
已知翅长、眼色基因分别位于常染色体(E一长翅,e一残翅)和X染色体(B一红眼,b一白眼)上,则长翅红眼雄蝇的基因型为E_XBY,长翅白眼雌蝇的基因型为A_XbXb,染色体组成为XXY的残翅白眼雄果蝇的基因型为eeXbXbY,由子代的基因型可推知,亲本的基因型为EeXBY×EeXbXb。
【详解】A、该染色体组成为XXY的白眼雄蝇体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A错误;
B、产生该白眼雄蝇可能是母本雌蝇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出错,XX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也可能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形成的X和X染色体没有分离,B错误;
C、产生该白眼雄蝇可能是母本雌蝇仅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形成的X和X染色体没有分离,此时与亲代雌蝇参与受精的卵细胞一起产生的三个极体基因型可能为EXb、EXb、e,C正确;
D、产生该白眼雄蝇可能是母本雌蝇仅减数第一次分裂出错,此时与亲代雌蝇参与受精的卵细胞一起产生的三个极体基因型可能为E、E、eXbXb,D错误。
故选C。
15.将某一细胞核DNA被3H充分标记的雄性动物细胞(染色体数为2N)置于不含3H的培养液中培养,并经过连续两次细胞分裂。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若进行减数分裂,则子细胞中含3H的DNA分子数一定为N
B. 若进行有丝分裂,则子细胞中含3H的染色体数可能为0-2N
C. 若每个子细胞的每条染色体都含3H,则其分裂过程中会出现四分体
D. 若进行有丝分裂,则含3H的子细胞占子细胞的比例可能为1/4、1/2或1
【答案】D
【解析】
【分析】
1、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
(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
(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
(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2、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若进行减数分裂,由于DNA只复制一次,每个DNA分子都含3H,则子细胞中DNA数比体细胞减半,含3H的DNA分子数一定为N,A正确;
B、DNA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该动物细胞经过3H标记后,放在不含3H的培养基中培养,经过第一次有丝分裂,形成的两个子细胞中含3H的染色体数是2N,但每条染色体的DNA分子有一条链含3H,再一次细胞分裂,复制后的每条染色体的两条单体,其中有一条单体不含3H,由于着丝点分裂后,染色单体分开后向两极移动是随机的,所以经两次有丝分裂后形成的4个细胞,不含3H的染色体数可能是0~2N,B正确;
C、若某个子细胞的染色体都不含3H,则进行的是有丝分裂,则其分裂过程中不可能出现四分体,C正确;
D、该动物细胞经过3H标记后,放在不含3H的培养基中培养,由于DNA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经过第一次有丝分裂,形成的两个子细胞中每条染色体都有3H标记,但每条染色体的DNA分子有一条链含3H,再一次有丝分裂,形成的四个子细胞中至少有两个子细胞中含有3H标记,即含3H的子细胞占全部子细胞的比例不可能为1/4,D错误;
故选D。
16.下列不属于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平行关系证据的是
A. 基因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染色体也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
B. 在体细胞中,基因和染色体都是成对存在的
C. 成对的基因和同源染色体都是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D.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与非同源染色体都会发生自由组合
【答案】D
【解析】
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也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A正确;体细胞中基因、染色体成对存在,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中二者都是单一存在,B正确;体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和成对的基因均是一个来自于父方,一个来自于母方,说明基因和染色体之间存在平行关系,C正确;在减数分裂过程中,非等位基因与非同源染色体都会发生自由组合,D错误。
17.自然状态下,小麦自花传粉,玉米可自花也可异花传粉。将基因型为Aa的个体分别进行连续自交、连续随机交配、连续自交/随机交配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根据各自的子代中Aa基因型频率绘制成曲线如下图所示(横坐标P代表亲本,Fn代表子代),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杂合子(Aa)小麦连续自然种植,子代中Aa基因型频率曲线为Ⅳ
B. 杂合子(Aa)玉米连续自然种植,子代中Aa基因型频率曲线为Ⅰ
C. 连续自交或随机交配若干代,基因频率均保持不变
D. 杂合子(Aa)玉米连续自然种植,每代都淘汰aa,子代中Aa基因型频率曲线为Ⅲ
【答案】D
【解析】
【分析】
连续自交和随机交配的F1
的Aa的基因频率都是1/2,所以I和IV符合,但是连续自交的结果是纯合子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杂合子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所以I是随机交配的结果,IV是自交的结果。曲线Ⅱ和Ⅲ在F1杂合子Aa所占的比例相同,这是由于自交和随机交配的结果是一样的,即F1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1/4AA+1/2Aa+1/4aa),淘汰掉其中的aa个体后,Aa的比例变为2/3,AA的比例为1/3,如果自交则其后代是1/3AA+2/3Aa(1/4AA+1/2Aa+1/4aa),淘汰掉aa以后,得到的后代F3是3/5AA+2/5Aa,Aa所占的比例是0.4.如果随机交配,根据遗传平衡定律(2/3A+1/3a)2,后代是(4/9AA+4/9Aa+ 1/9aa),淘汰掉aa,则F3是1/2AA+1/2Aa,所以从这里看以看出曲线Ⅱ是随机交配并淘汰aa的曲线,曲线Ⅲ是自交并淘汰aa的曲线。
【详解】A、一般情况下,小麦为自交植物,杂合子(Aa)小麦连续自然种植,连续自交,F1的Aa的基因频率都是1/2,所以I和IV符合,但是连续自交的结果是纯合子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杂合子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所以I是随机交配的结果,IV是自交的结果,A正确;
B、一般情况下,玉米为杂交植株,杂合子(Aa)玉米连续自然种植,子代中Aa基因型频率曲线为Ⅰ,B正确;
C、连续自交和随机交配这两者都不存在选择,所以不会发生进化,A的基因频率都不会改变,C正确;
D、一般情况下,玉米为随机交配植株,杂合子(Aa)玉米连续自然种植,曲线Ⅱ和Ⅲ在F1杂合子Aa所占的比例相同,这是由于自交和随机交配的结果是一样的,即F1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1/4AA+1/2Aa+1/4aa),淘汰掉其中的aa个体后,Aa的比例变为2/3,AA的比例为1/3,如果自交则其后代是1/3AA+2/3Aa(1/4AA+1/2Aa+1/4aa),淘汰掉aa以后,得到的后代F3是3/5AA+2/5Aa,Aa所占的比例是0.4.如果随机交配,根据遗传平衡定律(2/3A+1/3a)2,后代是(4/9AA+4/9Aa+ 1/9aa),淘汰掉aa,则F3是1/2AA+1/2Aa,所以从这里看以看出曲线Ⅱ是随机交配并淘汰aa的曲线,曲线Ⅲ是自交并淘汰aa的曲线,D错误;
故选D。
18.一豌豆杂合子(Aa)植株自交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若自交后代基因型比例是2:3:1,可能是含有隐性基因的花粉50%的死亡造成
B. 若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是4:4:1,可能是含有隐性基因的配子有50%的死亡造成
C. 若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是2:2:1,可能是隐性个体有50%的死亡造成
D. 若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是1:2:1,可能是花粉有50%的死亡造成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按照分离定律,基因型为Aa的个体产生的配子的类型及比例是A:a=1:1,如果产生的配子都可育、且受精卵发育成个体的机会均等,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Aa:aa=1:2:1。
【详解】A、如果含有隐性基因的花粉有50%死亡,则可育的精子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2:1,卵细胞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1:1,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后,子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Aa:aa=2:3:1,A正确;
B、如果含有隐性基因的配子有50%死亡,致死的配子包含雌配子和雄配子,A:a=2:1,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后,子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Aa:aa=4:4:1,B正确;
C、如果后代隐性个体50%死亡,正常情况下AA:Aa:aa=1:2:1,aa50%死亡后,则AA:Aa:aa=2:4:1,C错误;
D、如果是花粉有50%死亡,包括含有A的花粉和含有a的花粉,能受精的花粉的基因型及比例仍然是A:a=1:1,因此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仍然是1:2:1,D正确;
故选C。
19.某同学利用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装置,进行了如下实验:甲乙两个容器中各放置两种小球,球上标记的A、a、B、b代表基因;实验时每次从甲乙两个容器中各随机抽出一个小球,记录组合情况,如此重复多次并计算各种组合间的比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甲容器中的小球可能代表精子,也可能代表卵细胞
B. 本实验模拟了两对等位基因之间的自由组合
C. 甲乙两个容器中的小球总数量应为1∶1
D. 重复的次数越多,组合间的比例越接近1∶1∶1∶1
【答案】A
【解析】
该实验模拟的是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等位基因A、a或B、b的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A(a)和B(b)的自由组合,甲、乙两个容器分别代表A(a)、B(b)
两对等位基因所在的同源染色体,为了保证每个基因被抓取的概率相等,每个容器中两种小球数量需相等,且甲乙两个容器中小球的总数也要相等,重复的次数越多,统计出的数据误差越小,组合间的比例越接近1:1:1:1,故A项错误
答案选A
20.双杂合子自交(两对基因自由组合),如果子代的性状分离比为9:7、9:6:1或15:1,则双杂合子与双隐性个体测交,得到的分离比分别是
A. 1:3,1:2:1和3:1 B. 3:1,4:1和1:3
C. 1:2:1,4:1和3:1 D. 3:1,3:1和1:4
【答案】A
【解析】
【分析】
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实验的杂交子二代的表现型比例为9:3:3:1。
根据F2的分离比分别是9:7,9:6:1 和 15:1,推测亲本的杂交类型,从而判断F1与纯合隐性个体测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
两对等位基因共同控制生物性状时,F2中出现的表现型异常比例分析:
(1)12:3:1即(9A_B_+3A_bb):3aaB_:1aabb或(9A_B_+3aaB_):3A_bb:1aabb
(2)9:6:1即9A_B_:(3A_bb+3aaB_):1aabb
(3)9:3:4即9A_B_:3A_bb:(3aaB_+1aabb)或9A_B_:3aaB_:(3A_bb+1aabb)
(4)13:3即(9A_B_+3A_bb+1aabb):3aaB_或(9A_B_+3aaB_+1aabb):3A_bb
(5)15:1即(9A_B_+3A_bb+3aaB_):1aabb
(6)9:7即9A_B_:(3A_bb+3aaB_+1aabb)
【详解】①F2的分离比为9:7时,说明生物的基因型为9A_B_:(3A_bb+3aaB_+1aabb),那么F1与双隐性个体测交,得到的表现型分离比分别是1A_B_:(1A_bb+1aaB_+1aabb)=1:3;
②F2的分离比为9:6:1时,说明生物的基因型为9A_B_:(3A_bb+3aaB_):1aabb,那么F1与双隐性个体测交,得到的表现型分离比分别是1A_B_:(1A_bb+1aaB_):1aabb=1:2:1;
③F2的分离比为15:1时,说明生物的基因型为(9A_B_+3A_bb+3aaB_):1aabb,那么F1与双隐性个体测交,得到的表现型分离比分别是(1A_B_+1A_bb+1aaB_):1aabb=3:1。
故选A。
21.豌豆中,籽粒黄色(Y)和圆形(R)分别对绿色(y)和皱缩(r)为显性,现将黄色圆粒豌豆和绿色皱粒豌豆杂交得到的F1自交,F2
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9:3:15:5,则亲本的基因型为
A. YYRR yyrr B. YyRr yyrr
C. YyRR yyrr D. YYRr yyrr
【答案】C
【解析】
可将两对基因分开单独研究每一对基因的遗传情况,由选项可知杂交组合可知有两种杂交方式Yy×Yy或Yy×yy。若为Yy×Yy,则F1为1/4YY,1/2Yy,1/4yy,自交子代Y_为1/4+1/2×3/4=5/8,即黄:绿=5:3(不符合,舍弃);若为Yy×yy,则F1为1/2Yy,1/2yy,自交子代Y_为1/2×3/4=3/8,即黄:绿=3:5,(符合)。又由于F2圆粒:皱粒=3:1,所以F1为Rr,则双亲为RR×rr。因此,亲本的基因型为YyRR×yyrr,故选C。
22.现用基因型为AABBCC的个体与aabbcc的个体杂交得到F1,将F1与隐性亲本测交,测交后代出现的四种基因型如下表所示。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基因型
aabbcc
AaBbCc
aaBbcc
AabbCc
数目
203
196
205
199
A. 测交结果说明F1产生abc、ABC、aBc、AbC四种类型的配子
B. 四种基因型一定对应四种表现型
C. 据实验结果推测A和C在同一染色体上,a和c在同一染色体上
D. 若让测交后代中基因型为AabbCc个体自交,后代中纯合子的比例为1/2
【答案】B
【解析】
【分析】
依题意,F1的基因型是AaBbCc,可产生abc、ABC、aBc、AbC4种类型的配子,测交是与隐性亲本aabbcc杂交,隐性亲本aabbcc产生的配子基因组成为abc,据此答题。
【详解】A、依题意,F1的基因型是AaBbCc,隐性亲本aabbcc产生的配子基因组成为abc,用测交后代的四种基因型减去abc,即为F1产生的四种类型的配子:abc、ABC、aBc、AbC,A正确;
B、基因型和表现型不一定都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并不都是简单的线性关系,B错误;
B、根据实验结果可知,基因A和C、a和c总是同时出现,由此可推测A和C在同一染色体上,a和c在同一染色体上,C正确;
D、根据C项分析可知,基因型为AabbCc的个体能产生两种配子1/2AbC和1/2abc,该个体自交后代中纯合子基因型有AAbbCC和aabbcc,所占比例为1/2×1/2+1/2×1/2=1/2,D正确;
故选B。
23.鸡是ZW型性别决定,一只性反转公鸡(原为母鸡)与正常母鸡交配,后代♀:♂=2:1,对此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
A. 性反转鸡控制性别的遗传物质基础发生了改变
B. 性反转鸡的性别改变只是源于环境影响
C. 不含Z染色体的合子不能发育成活
D. Z染色体上含有个体发育必需的关键基因
【答案】A
【解析】
【分析】
高等生物的性别是由染色体决定的,其类型主要有XY型和ZW型.在ZW型中,雄性为ZZ,雌性为ZW。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雄鸡为ZZ,雌鸡为ZW.环境的影响使一只ZW的小鸡发育成能正常交配的公鸡,但其染色体没有发生改变,仍为ZW.该公鸡ZW与正常母鸡ZW交配后代有3种基因型,即ZZ:ZW:WW=1:2:1,但由于缺少染色体Z会致死,所以后代中只有ZZ和ZW两种,性别分别为雄性和雌性.所以该公鸡与正常母鸡交配后代性别为♀:♂=2:1。
【详解】A、性反转鸡控制性别的遗传物质基础没有发生改变,A错误;
B、性反转鸡的性别改变只是源于环境影响,其染色体没有发生改变,B正确;
C、不含Z染色体的受精卵不能发育成活,所以没有WW的个体,C正确;
D、只有含有Z染色体的个体能成活,说明Z染色体上含有个体发育必需的关键基因,D正确;
故选A。
24.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说法错误的是
A. 禁止近亲结婚可以降低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
B. 可以在人群中调查红绿色盲病的遗传方式
C. 进行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有利于优生优育
D. 某病的发病率等于患该病的人数除以被调查的总人数
【答案】B
【解析】
【分析】
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1)产前诊断:胎儿出生前,医生用专门的检测手段确定胎儿是否患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产前诊断可以大大降低病儿的出生率。
(2)遗传咨询: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有效的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
(3)禁止近亲婚配:降低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
【详解】A、近亲结婚造成后代患隐性遗传病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因此禁止近亲结婚可降低隐性遗传病在群体中的发病率,A正确;
B、调查红绿色盲病的遗传方式应在患红绿色盲病的家族中,B错误;
C、进行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有利于优生优育,C正确;
D、某病的发病率等于患该病的人数除以被调查的总人数,D正确。
故选B
25.两遗传系谱图,最可能的遗传病分别是
A.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X染色体显性遗传
B.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X染色体隐性遗传
C. 伴Y遗传、X染色体显性遗传
D. 伴Y遗传、X染色体隐性遗传
【答案】C
【解析】
【分析】
几种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及其特点:
1、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红绿色盲、血友病等,其发病特点:(1)男患者多于女患者;(2)隔代交叉遗传,即男患者将致病基因通过女儿传给他的外孙。
2、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其发病特点:(1)女患者多于男患者;(2)世代相传。
3、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等,其发病特点:患者多,多代连续得病。
4、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先天聋哑、苯丙酮尿症等,其发病特点:患者少,个别代有患者,一般不连续。
5、伴Y染色体遗传:如人类外耳道多毛症,其特点是:传男不传女。
【详解】甲图中男性患者的父亲和儿子全部患病,该病为伴Y遗传;乙图示父亲为患者,其女儿全部患病,因此为X染色体显性遗传,故选C。
26.人类的性染色体为X和Y,两者所含基因不完全相同,存在同源区段和非同源区段(如图所示).某兴趣小组对性染色体上由基因突变引起的单基因遗传病进行调查,从中选出5类遗传病的各一个独生子女家庭,相关系谱图如下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2号家庭和3号家庭遗传病都是由I区上基因所控制的
B. 5号家庭所患的疾病在人群中女性发病率较高
C. 考虑优生,建议4号家庭的患病儿子结婚后,选择生女孩不生男孩
D. 3号家庭的父亲基因型可能有两种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Ⅰ为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Ⅱ-1为伴X遗传,Ⅱ-2为伴Y遗传.
1号家庭:该病是隐性遗传病,致病基因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非同源区段上,也可能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
2号家庭:该病是显性遗传病,由于男患者的女儿正常,因此致病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
3号家庭:该病是隐性遗传病,由于女患者的父亲正常,因此致病基因不可能位于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上,应该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
4号家庭:该病是隐性遗传病,致病基因可能位于Y染色体上,也可能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
5号家庭:该病可能是显性遗传病,也可能是隐性遗传病,致病基因可能位于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上,也可能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
【详解】A、根据分析,2号家庭和3号家庭遗传病都是由I区上基因即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所控制的,A正确;
B. 5号家庭:该病可能是显性遗传病,也可能是隐性遗传病,致病基因可能位于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上,也可能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疾病在人群中女性发病率较高,B正确;
C、由于4号家庭的致病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也可能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所以4号家庭的患病儿子结婚后,选择生女孩不生男孩,C正确;
D、3号家庭的父亲基因型只有一种,D错误;
故选D。
27. 两豌豆亲本杂交,F1表现型如表所示。让F1中黄色圆粒豌豆与绿色皱粒豌豆杂交,F2的性状分离比为
A. 3:2:3:2 B. 2:2:1:1
C. 9:3:3:1 D. 3:1:3:1
【答案】B
【解析】
【分析】
假设豌豆子叶的黄色(Y)、圆粒种子(R)均为显性,由表可知,圆粒比皱粒为3:1,黄色比绿色为1:1,说明两亲本的相关基因型是Rr、Rr和Yy、yy。
【详解】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可知,圆粒:皱粒=3:1,说明两亲本的相关基因型是Rr、Rr;黄色:绿色=1:1,说明两亲本的相关基因型是Yy、yy,即两亲本的基因型为YyRr、yyRr,则F1中的黄色圆粒豌豆(基因型为1YyRR、2YyRr)与绿色皱粒豌豆(基因型为yyrr)杂交,F2的皱粒出现的概率为2/3×1/2=1/3,绿色出现的概率为1/2,所以F2的圆粒:皱粒=2:1,黄色:绿色=1:1,故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2:2:1:1。
故选B。
28.某雌(XX)雄(XY)异株植物,其叶型有阔叶和窄叶两种类型,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现有三组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
下列有关表格数据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 仅根据第2组实验,无法判断两种叶型的显隐性关系
B. 根据第1组或第3组实验可以确定控制叶型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C. 用第2组的子代阔叶雌株与阔叶雄株杂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3∶1
D. 用第1组子代的阔叶雌株与窄叶雄株杂交,后代窄叶植株占1/2
【答案】D
【解析】
【详解】A、第2组实验中,亲本有阔叶和窄叶两种类型,后代两种性状都出现,没有显示隐藏某种性状的现象,因此无法判断两种叶型的显隐性关系,A正确;
B、第1组和第3组实验,后代雌雄株表现型不一样,说明该性状遗传与性别相关联,且并不符合Y染色体只传雄性的特点,所以根据第1组或第3组实验可以确定控制叶型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B正确;
C、根据第1组父母本都是阔叶,后代出现性状分离现象判断,阔叶是显性性状,设控制叶型的基因为(Aa),则第2组杂交的基因型情况为:XaY×XAXa→1XAXa︰1XaXa︰1XAY︰1XaY
,若子代阔叶雌株与阔叶雄株杂交后代基因型情况为:XAXa×XAY→1XAXA︰1XAXa︰1XAY︰1XaY,后代性状分离比为阔叶∶窄叶=3∶1,C正确;
D、第1组杂交的基因型情况为:XAY×XAXa→1XAXA︰1XAXa︰1XAY︰1XaY,子代的阔叶雌株中XAXa占1/2,该类型与窄叶雄株(XaY)杂交,后代有出现窄叶植株的可能,概率为1/4,D错误。
故选
29.已知番茄的红果(R)对黄果(r)为显性,高茎(D)对矮茎(d)为显性,这两对基因独立遗传。某一红果高茎番茄测交,对其后代再测交。下图为第二次测交后代中各种表现型的比例。最先用来做实验的亲本红果高茎番茄植株的基因型是( )
A. RRDd B. RRDD
C. RrDD D. RrDd
【答案】A
【解析】
【分析】
图中红果:黄果=1:1,矮茎:高茎=3:1,由此推测第二次测交亲本的基因型,据此答题。
【详解】根据图中的数据分析:(1)红果:黄果=1:1,说明第二次测交亲本的基因型是Rr;即第一次测交产生的子代是Rr,则第一次测交的亲本是RR;
(2)矮茎:高茎=3:1,说明第二次测交亲本的基因型是dd、Dd,即第一次测交产生的子代是dd、Dd,则第一次测交的亲本是Dd。
综上所述,最先用来做实验的亲本红果高茎番茄植株的基因型是RRDd。
故选A。
30.与果蝇眼色有关色素的合成受基因D控制,基因E使眼色呈紫色,基因e使眼色呈红色,不产生色素的个体眼色为白色。两个纯合亲本杂交,子代表现型及比例如图所示。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亲本中红眼雌蝇的基因型为eeXDXD
B. F2中果蝇的基因型有9种
C. F2中白眼果蝇占1/8
D. 若F2中红眼果蝇随机交配,其子代雌雄果蝇性状比均为红眼:白眼=8:1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纯合亲本杂合F1子代紫眼全为雌蝇,而红眼全为雄蝇,可知与这两种颜色相关的基因E/e位于X染色体上,故亲本中白眼雄蝇的基因型为ddXEY,红眼雌蝇的基因型为DDXeXe。
【详解】A、根据纯合亲本杂合F1子代紫眼全为雌蝇,而红眼全为雄蝇,可知与这两种颜色相关的基因E/e位于X染色体上,故亲本中白眼雄蝇的基因型为ddXEY,红眼雌蝇的基因型为DDXeXe,A错误;
B、亲本中白眼雄蝇的基因型为ddXEY,红眼雌蝇的基因型为DDXeXe,F1为DdXEXe和DdXeY,按照分离定律来看,DD、Dd、dd三种,XEXe 、XeXe、XEY、XeY有四种,因此F2中果蝇的基因型有12种,B错误;
C、亲本中白眼雄蝇的基因型为ddXEY,红眼雌蝇的基因型为DDXeXe,F1为DdXEXe和DdXeY,则F2中白眼果蝇为dd,占1/4,C错误;
D、由F1可知F2中红眼果蝇中雌性为2/3DdXeXe、1/3DDXeXe,雄性为2/3DdXeY、1/3DDXeY,雌雄个体随机交配,可利用配子来求,因性染色体上基因随机交配后代全为XeXe和XeY,求后代颜色只需求与D/d相关的基因即可,红眼雌性减数分裂产生的卵细胞有两种情况:2/3D、1/3d;红眼雄性减数分裂产生的精子有两种情况:2/3D、1/3d,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后代有8/9D_、1/9dd,与性染色体上基因结合之后,即后代红眼:白眼=8:1,D正确;
故选D。
二、非选择题
31.下图分别表示人体内苯丙氨酸的代谢途径和相关基因的部分序列,请根据图回答。
(1)控制酶②和酶③合成的基因M、R编码各自蛋白质前3个氨基酸的DNA序列如上图,起始密码子均为AUG。若基因M的b链中箭头所指碱基C突变为A,其对应的密码子由__________变为___________。基因R转录时的模板位于_____(填“a”或“b”)链中。
(2)基因型为Mm的个体在减数分裂时,出现了一部分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Mm型细胞,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该图有人认为缺少酶①时,一定会患白化病。你认为是否正确_____________(填“正确”或“不正确”),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控制酶①合成的基因发生变异,会引起多个性状改变;尿黑酸症(尿黑酸在人体内积累使人尿液中含有尿黑酸)与图中几个基因都有代谢联系。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GUC (2). UUC (3). a (4). (减数第一次分裂时)交叉互换 (5). 不正确 (6). 体内虽然不能由苯丙氨酸转化成酪氨酸,但是酪氨酸仍可以从食物中获取或由其他途径转化而来,在酶⑤的作用下转变为黑色素,因此,缺乏①不会导致白化病 (7). 一个基因可控制多个性状,一种性状也可由多个基因控制(基因与性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解析】
【分析】
1、分析题图:图示表示人体内苯丙氨酸的代谢途径,其中酶①能将苯丙氨酸转化为酪氨酸;若酶①缺乏,会使体内的苯丙氨酸不能沿正常途径转变为酪氨酸,只能转变为苯丙酮酸,苯丙酮酸积累过多会引起苯丙酮尿症;酶②能将酪氨酸转化为尿黑酸;酶③能将尿黑酸转化为乙酰乙酸;酶④能将乙酰乙酸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酶⑤能将酪氨酸转化为黑色素。
2、基因控制生物性状两种方式:一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二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3、分析题图:图示为基因M、R编码各自蛋白质前3个氨基酸的DNA序列,根据起始密码子(AUG)可以判断出基因M转录的模板链为b链,而基因R中转录的模板链为a链。
【详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基因M中b链为转录的模板链,若b链中箭头所指的碱基C突变为A,则基因由CAG→AAG,因此其转录形成的密码子由GUC→UUC;由以上分析可知,基因R转录时的模板位于a链中。
(2)由于Mm是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所以当基因型为Mm的个体减数分裂时,出现了一部分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Mm型细胞,则最可能的原因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交叉互换形成的。
(3)体内虽然不能由苯丙氨酸转化成酪氨酸,但是酪氨酸仍可以从食物中获取或由其他途径转化而来,在酶⑤的作用下转变为黑色素,因此,缺乏①不会导致白化病。
(4)由题干中知,控制酶①的基因变化可改变多种性状,尿黑酸症这种性状与多个基因有关,这说明一个基因可控制多个性状,一种性状也可由多个基因控制。
【点睛】本题结合人体内苯丙氨酸的代谢途径图解,考查了基因和性状的关系,对基因控制性状方式的理解、记忆和灵活运用是解此题的关键。
32.果蝇是遗传学中良好的实验材料,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果蝇的荧光翅(A) 对暗色翅(a)为显性,位于常染色体上,AA个体在胚胎期不能正常发育,即纯合致死.取荧光翅个体为亲本,杂交产生F1,F1随机交配产生的F2中,荧光翅个体占_______ ,若不进行人工选择,荧光翅基因频率将_________ (填“增加”“减小”“不变”).
(2)科学家发现了另一个纯合致死基因—红眼基因(也位于常染色体上),红眼(B)对白眼(b)为显性。用荧光翅白眼果蝇与暗色翅红眼果蝇亲本杂交得F1,杂交结果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证明B/b与A/a是否位于同源染色体上,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用F1中______________(填某一性状)个体雌雄交配,若后代表型比为_______________,则说明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答案】 (1). 1/2 (2). 减小 (3). 不能 (4). 荧光翅白眼果蝇基因型为Aabb,暗色翅红眼果蝇基因型为aaBb,两对基因无论是否位于同源染色体上,杂交结果都相同。(或两对基因无论是否位于同源染色体上,产生的配子都相同) (5). 荧光翅红眼 (6). 全为荧光翅红眼
【解析】
【分析】
果蝇荧光翅(A)
对暗色翅(a)为显性,且A纯合致死,则荧光翅个体的基因型为Aa;红眼(B)对白眼(b)为显性,且B纯合致死,则红眼暗色翅的基因型为aaBb,白眼荧光翅的基因型为Aabb;据此分析结合题目相关问题作答。
【详解】(1)据题意分析可知,由于AA显性纯合致死,亲本荧光翅个体基因型为Aa;则杂交产生F1个体基因型2/3Aa、1/3aa,其中A占 1/3,a占2/3,随机交配后产生的F2中,除去致死的AA,Aa:aa=4/9:4/9=1:1,即荧光翅个体占1/2,若不进行人工选择,荧光翅基因频率将减少。
(2)用暗色翅红眼果蝇与荧光翅白眼果蝇亲本杂交得F1,杂交结果并不能证明B/b与A/a是否位于同源染色体上,原因是红眼暗色翅的基因型为aaBb,白眼荧光翅的基因型为Aabb,两对基因无论是否位于同源染色体上,杂交结果都相同。可用F1中荧光翅红眼个体雌雄交配,若后代表型比为全为荧光翅红眼,则说明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考生掌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能紧扣题中显性纯合致死这一条件答题,属于考纲理解和应用层次的考查,具有一定的难度。
33.果蝇的黑檀体性状由r基因控制,但不知该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X染色体上,还是Y染色体上。
(1)某兴趣小组设计了一个简单的调查方案,请预测调查结果和相应的结论.
方案:寻找黑檀体的果蝇进行调查,统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
若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R/r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若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R/r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若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R/r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
(2)若已知灰体(R)与黑檀体(r)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用纯合灰体果蝇与黑檀体果蝇杂交,在后代群体中出现了一只黑檀体果蝇。出现该黑檀体果蝇的原因可能是亲本果蝇在产生配子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片段缺失。请完成下列实验步骤及结果预测,以探究其原因。注:各型配子活力相同;个体中无R、r时表现为黑檀体,但会出现表型模拟,即使雄性个体转变为雌性。
实验步骤:
①用该黑檀体果蝇与基因型为RR的果蝇杂交,获得F1 ;
②F1自由交配,观察、统计F2表现型及比例。
结果预测:I.如果F2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为基因突变;
II.如果F2表现型及比例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为染色体片段缺失。
【答案】 (1). 黑檀体的果蝇的性别比例 (2). 若黑檀体的果蝇,雄性与雌性数目差不多 (3). 若黑檀体的果蝇,雄性多于雌性 (4). 若黑檀体的果蝇全是雄性 (5). 若雌雄中灰体∶黑檀体均为3∶1或子代果蝇中雌雄性别比为1:1 (6). 若雌果蝇灰体∶黑檀体=12∶5,雄性中灰体∶黑檀体=4:1或子代果蝇中雌雄性别比17:15
【解析】
【分析】
1、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的遗传与性别无关,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的遗传总是与性别相关连,即表现出伴性遗传的特点。
2、应用统计调查判断基因位置方法:统计具该性状的个体,观察该性状在雌性个体与雄性个体中的比例,看是否具有显著差异,如果具有显著差异,则是伴性遗传,伴性遗传分为伴X显性遗传、伴X隐性遗传,伴Y遗传,若是隐性性状且雄性个体多于雌性个体,是伴X隐性遗传,如果雌性个体多于雄性个体,是伴X显性遗传,如果只在雄性个体中出现,则是伴Y遗传;如果在雌雄个体间的比例无显著差异,则是常染色体遗传。
【详解】该实验是通过统计调查方法判断控制果蝇黑檀体的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X染色体上还是Y染色体上,方法步骤如下:
(1)寻找黑檀体的果蝇进行调查,统计具有黑檀体果蝇的性别比例。分析结果:
①如果r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具有黑檀体的个体,雄性与雌性数目差不多。
②如果r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具有黑檀体的个体,雄性多于雌性。
③如果r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则具有黑檀体的个体全是雄性。
(2)若亲本果蝇在产生配子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则基因型为rr,RR杂交,获得子一代;子一代自由交配,因此子二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雌雄中灰身:黑檀体=3:1;若亲本果蝇在产生配子的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片段缺失,则甲的基因型为rO,将甲和乙(RR)杂交,获得子一代(Rr、RO);子一代自由交配,则其R的基因频率是1/2,r的基因频率是1/4,O的基因频率是1/4,由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缺失相同片段时,个体中无R、r时表现为黑檀体,但会出现表型模拟,即使雄性个体转变为雌性,因此子二代的雄性为12(12/16R_+3/16r_+1/16OO-1/16OO由于没有R、r时表现为黑檀体,但会出现表型模拟,即使雄性个体转变为雌性)=15/32的雄性,雌雄为12(12/16R_+3/16r_+1/16OO+1/16OO雄性转变的雌雄)=17/32,则子二代雌雄比为17:15,也就是在雌性中灰身12/32,黑檀体为4/32+1/32=5/32,其中有1/32来自雄性转变为雌性,灰身:黑檀体=12:5;在雄性中灰身12/32,黑檀体为4/32-1/32=3/32,其中有1/32转变为了雌性,灰身:黑檀体=12:3=4:1。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考生掌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能根据遗传图解中的信息推断亲本可能的基因型,属于考纲理解和应用层次的考查。
34.下图为两种遗传病系谱图,甲病基因用M、m表示,乙病基因用N、n表示,Ⅱ4无致病基因。请回答:
(1)据Ⅱ3和Ⅱ4可判断出,乙病为_________(填“显”或“隐”)性遗传病,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对基因________(是或否)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2)Ⅱ3的基因型为 ____________,如果Ⅲ2与Ⅲ3婚配,生出只患一种病的孩子的概率为 _________。
【答案】 (1). 隐 (2). 若乙病为显性,亲本必然至少一方为患者 (3). 符合 (4). MmXNXn (5). 11/16
【解析】
【分析】
分析系谱图:图中Ⅱ-4无致病基因,由图分析可知Ⅱ-3有甲病,Ⅲ-5没有甲病,所以甲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Ⅱ-3和Ⅱ-4没有乙病,且Ⅱ-4无致病基因,Ⅲ-4有乙病,所以乙病是伴X隐性遗传病;然后判断相关基因型,利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计算相关概率。
【详解】(1)Ⅱ-3和Ⅱ-4没有乙病,且Ⅱ-4无致病基因,Ⅲ-4有乙病,所以乙病是伴X隐性遗传病。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是,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2)Ⅱ3的基因型为MmXNXn,Ⅲ-2的基因型MMXNY,Ⅲ-3的基因型及概率是MMXNXn(1/2)或MMXNXN(1/2),他们所生孩子患甲病的概率为3/4,不患甲病概率为1/4,患乙病的概率为1/2×1/4=1/8,不患乙病的概率为7/8,因此他们生出生出只患一种病的孩子的概率为3/4×7/8+1/8×1/4=11/16。
【点睛】本题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减数分裂、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的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人类遗传病遗传规律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学生析题解题、设计实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