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0.00 KB
- 2021-09-2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浙江省温州市2020届高三11月普通高考适应性测试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糖类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葡萄糖不能水解成更简单的糖
B. 果糖和葡萄糖的分子式都是C6H12O6
C. 1分子蔗糖是由2分子葡萄糖组成的
D. 淀粉和纤维素的基本单位都是葡萄糖
【答案】C
【解析】
【分析】
糖类包括:单糖、二糖、多糖。
单糖中包括五碳糖和六碳糖,其中五碳糖中的核糖是RNA的组成部分,脱氧核糖是DNA的组成部分,而六碳糖中的葡萄糖被形容为“生命的燃料”;
二糖包括麦芽糖、蔗糖和乳糖,其中麦芽糖和蔗糖是植物细胞中特有的,乳糖是动物体内特有的;
多糖包括淀粉、纤维素和糖原,其中淀粉和纤维素是植物细胞特有的,糖原是动物细胞特有的。
【详解】A、葡萄糖是单糖,是不能被水解的糖,A正确;
B、葡萄糖和果糖都是六碳糖,二者是同分异构体,分子是都是C6H12O6,B正确;
C、1分子蔗糖由1分子葡萄糖和1分子果糖构成,C错误;
D、淀粉和纤维素都是由葡萄糖聚合形成的多聚体,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糖的种类及组成,D选项中可以将单体和多聚体进行对应记忆。
2.下列结构中,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
【分析】
图中A是高尔基体,B是线粒体,C是细胞核,D是叶绿体。
【详解】在真核生物中,光合作用的场所在叶绿体,根据分析D是叶绿体,所以光合作用在D中进行。
故选D。
【点睛】本题关键是识别图中各细胞结构的名称。
3.下列疾病中,通过羊膜腔穿刺技术不一定能确诊的是
A. 遗传性代谢疾病 B. 特纳氏综合征
C. 葛莱弗德氏综合征 D. 神经管缺陷
【答案】A
【解析】
【分析】
羊膜腔穿刺用于确诊胎儿是否患染色体异常、神经管缺陷、以及某些能在羊水中反映出来的遗传性代谢疾病。
【详解】A、部分遗传代谢疾病可以通过羊膜腔穿刺确诊,但不是所以的都能,A正确;
BC、特纳氏综合征是女性缺少1条X染色体,葛莱弗德氏综合征(XXY)冤表现为男性睾丸发育不全,是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可以通过羊膜腔穿刺确诊,BC错误;
D、根据分析神经管缺陷可以通过羊膜腔穿刺确诊,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需要考生识记选项中各种疾病的发病原因,同时理解羊膜腔穿刺确诊遗传病的原理。
4.下列关于人类性染色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 Y染色体上的基因均为显性基因
B. X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与性别决定有关
C. 染色体组型分析时,X和Y染色体列入同一组
D. X和Y染色体在形态、结构和大小上具有明显差异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人类性别决定方式是XY型,X和Y染色体有一部分是同源的,该部分基因互为等位基因:另一部分是非同源的,该部分基因不互为等位。
将某种生物体细胞内的全部染色体按大小和形态特征进行配对、分组和排列所构成的图像,称为该生物的染色体组型。
【详解】A、如果该基因是在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则不一定是显性基因,A错误;
B、X染色体上的基因不都与性别决定有关,如X染色体上的色盲基因与性别决定无关,B错误;
C、人的体细胞有46条即23对染色体对, 常染色体由大到小依次编号为1~22号,并分为7组,即 A、B、C、D、E、F、G,将 X染色体列入C 组,Y染色体列入G组,C错误;
D、人类X和Y染色体形态、结构和大小上具有明显差异,X染色体比Y染色体要大,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需要考生知道人类性别决定的方式,识记染色体组型的概念及分组的方式,才能解答该题。
5.庭院生态工程是一个小型农业生态工程,其核心技术是
A. 套种、间种技术 B. 立体养殖技术
C. 物质的良性循环技术 D. 生物防治技术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它也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有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整体性原理和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
【详解】生态工程包括庭院生态工程的核心技术是实现了物质的良性循环利用。
故选C。
【点睛】本题要求考生识记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核心技术。
6.海岛昆虫一般呈现两种类型:多数昆虫翅膀退化不能飞,而少数能飞的昆虫翅膀异常发达。下列关于这一现象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不同类型的昆虫之间有存活率差异
B. 两种类型都是有利变异的积累
C. 两种类型的变异都是为了适应环境
D. 两种类型都是进行性变化的结果
【答案】C
【解析】
【分析】
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物进化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共同进化形成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详解】A、不同的昆虫在环境生存能力不同,所以存活率有差异,A正确;
B、生物的进化就是有利变异不断积累的过程,B正确;
C、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C错误;
D、生物都是在不断进化的,所以这两种结果是进行性变化的结果,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知识,生物在环境中是不断进化的、发展和变化的。
7.下列关于甲状腺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
B. N与I都是甲状腺激素的组成元素
C. 甲状腺激素和三碘甲腺原氨酸合称为甲状腺素
D. 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直接调节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甲状腺分泌两种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素(T4)和三碘甲腺原氨酸(T3)。人体内只有这两种激素含碘,T3比T4少一个碘原子。饮食缺碘可引起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状腺激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物质代谢与能量转换,促进生长发育,也是中枢神经系统正常发育所不可缺少的,而且必须在关键时期得到必要的甲状腺激素才能保证大脑正常发育。
【详解】AB、甲状腺激素是含碘的氨基酸,所以含有N和I元素,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或多肽链的场所,而甲状腺激素不是多肽链,所以合成场所没有在核糖体,A错误,B正确;
C、甲状腺激素包括甲状腺素(T4)和三碘甲腺原氨酸(T3),C错误;
D、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到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的直接调节,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需要考生识记甲状腺激素的本质和种类,理解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过程。
8.下列关于马蛔虫受精卵有丝分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前期:纺锤体的出现早于核膜的解体
B. 中期:着丝粒排列在纺锤体的中轴线上
C. 后期:各染色体的着丝粒已经一分为二
D. 末期:染色体伸展,重新呈染色质状态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
(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
(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
(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前期纺锤体形成早于染色体的出现,核膜解体晚于染色体的出现,A正确;
B、中期各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垂直于纺锤体中轴的平面即赤道板上,B错误;
C、在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两套染色体以相同的速率被纺锤丝拉向两极,C正确;
D、在分裂末期,染色体到达两极后伸展重新呈染色质状态,核膜和核仁重新出现,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规律,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9.酶和无机催化剂加快某化学反应机理如图所示(Ea、Eb、Ec为活化能,指底物分子“活化”所需的能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该化学反应为吸能反应
B. 没有催化剂,该化学反应不能发生
C. 酶和无机催化剂均降低了底物分子的势能
D. 由图中Ec与Eb比较可知,酶具有高效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Ea表示不加催化剂化学反应的活化能,Eb表示无机催化剂催化反应的活化能,Ec表示酶催化的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详解】A、该图表示的是酶、无机催化剂、不加酶时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情况,与吸能反应无关,A错误;
B、从图中看出,没有催化剂,所需活化能较多,反应进行速度慢,B错误;
C、酶和无机催化剂降低了化学反应的活化能,而不是底物分子的势能,C错误;
D、Eb表示无机催化剂催化反应的活化能,Ec表示酶催化的化学反应的活化能,酶降低活化能更多,所以催化效率更高,具有高效性,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要求考生能够理解酶具有催化作用的原理及高效性的原因,酶具有高效性需要和无机催化剂作比较。
10.下列关于环境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全球气候变暖会使有些树种的分布区发生变化
B. 微生物病原体属于被人类排放的水体污染物之一
C. 防治酸雨最有效的办法是限制SO2和CO2的排放量
D. 全球生物多样性的下降是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之一
【答案】C
【解析】
【分析】
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全球性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酸雨;水体污染;物种灭绝与生物多样性下降。
【详解】A、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两极的冰川融化,使海平面升高,淹没部分沿海城市,植物的分布将发生变化,A正确;
B、人类排放到水体中的污染物包括八大类:家庭污水、微生物病原体、化学肥料、杀虫剂(还有除草剂和洗涤剂)、其他矿质物质和化学品、水体流失的冲积物、放射性物质、来自电厂的废热,B正确;
C、防治酸雨最有效的办法是限制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的排放量,或者从燃料中把这些物质去掉,C错误;
D、根据分析:全球生物多样性的下降是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之一,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需要考生识记人类活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11.以下图所示实验装置、材料和试剂,进行细胞呼吸的相关实验。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若装置中放入①③,液滴左移,则酵母菌只进行需氧呼吸
B. 若装置中放入①④,液滴右移,则酵母菌只进行厌氧呼吸
C. 若装置中放入②③,设置5℃组和30℃组,则5℃组液滴左移距离大
D. 若装置中放入②④,则该装置可用于判断小白鼠厌氧呼吸的产物为乳酸
【答案】C
【解析】
【分析】
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进行无氧呼吸只释放二氧化碳;小鼠进行有氧呼吸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不释放二氧化碳;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吸收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
【详解】A. 若装置中放入①③,液滴左移,说明瓶内酵母菌进行了有氧呼吸,但可能是既有有氧呼吸又有无氧呼吸,A错误;
B、若装置中放入①④,液滴右移,说明瓶内酵母菌产生的二氧化碳大于了氧气的吸收量,可能既有有氧呼吸,又有无氧呼吸,B错误;
C、若装置中放入②③,设置5℃组和30℃组,小鼠是恒温动物,在5℃时呼吸作用更强,消耗氧气更多,所以左移距离大,C正确;
D、若装置中放入②④,小鼠进行有氧呼吸液滴不移动,而只进行无氧呼吸液滴也不移动,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需要了解装置的工作原理,及小鼠和酵母菌的呼吸方式,特别是小鼠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不会影响气体的变化,也不会影响液滴的移动。
12.研究人员用秋水仙素处理某二倍体西瓜幼苗,以所得四倍体为母本,授予同种二倍体西瓜的花粉后得到果实。下列关于该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所得四倍体是纯合子
B. 所授的花粉未参与受精过程
C. 所得果实是三倍体西瓜
D. 所得果实中含有三倍体种子
【答案】D
【解析】
【分析】
无子西瓜的培育的具体方法:
(1)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期的普通二倍体西瓜,得到四倍体西瓜;
(2)用四倍体西瓜作母本,用二倍体西瓜作父本,杂交,得到含有三个染色体组的西瓜种子。
(3)种植三倍体西瓜的种子,这样的三倍体西瓜是开花后是不会立即结果的,还需要授给普通二倍体西瓜的成熟花粉,以刺激三倍体西瓜的子房发育成为果实,这样就会得到三倍体西瓜。
【详解】A、所得四倍体是二倍体加倍而来,如果二倍体是杂合子,则四倍体也是杂合子,A错误;
B、第一次将二倍体的花粉授到四倍体植株,参与了受精形成三倍体种子,B错误;
C、所得的果实是由四倍体的子房发育而来,所以是四倍体西瓜,C错误;
D、果实中的种子是由四倍体的卵细胞和二倍体精子受精发育而形成,所以是三倍体种子,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需要考生理解无子西瓜的培育过程,特别是植物果实的发育来源,子房壁发育成果皮,胚珠发育成种子。
13.下列关于“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该实验中,可观察某个细胞质壁分离及复原过程
B. 随着质壁分离的发生,细胞的吸水能力逐渐减弱
C. 质壁分离复原过程中,水分子单向运动进入细胞
D. 若持续观察质壁分离复原过程,可观察到细胞胀破
【答案】A
【解析】
【分析】
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外界溶液中,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液泡逐渐缩小,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来,即发生了质壁分离。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细胞液中,液泡逐渐变大,整个原生质层就会慢慢地恢复成原来的状态,即发生了质壁分离复原。
【详解】A、整个过程保持了细胞的活性,所以能够观察细胞质壁分离及复原过程,A正确;
B、随着质壁分离的进行,细胞不断失水,因此细胞液浓度不断变大,吸水能力逐渐增强,B错误;
C、质壁分离复原过程中水分子既有进入细胞的,也有出细胞的,C错误;
D、植物细胞有细胞壁,不会吸水涨破,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质壁分离与质壁分离复原现象及其原因的相关知识,易错点是C选项中水分子是作不规则的分子运动,所以是双向的。
14.某二倍体高等动物(2n=6),图为其雄性动物体内某细胞处于细胞分裂某时期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图示细胞中有4条性染色体
B. 图示细胞中有4对姐妹染色单体
C. 染色体①②③④可表示一个染色体组
D. 该细胞正发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该图有8条染色体,由于该生物2n=6,同时染色体不含姐妹染色单体,并移向两极,所以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图像,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有一对同源染色体未分离进入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中。
【详解】A、根据分析,该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但从图中看出染色体的形态大小都不相同,所以只能是性染色体移向了该细胞,着丝点分开后有4条染色体,A正确;
B、着丝点分开,姐妹染色单体分开,细胞没有姐妹染色单体,B错误,
C、由于该个体2n=6,所以一个染色体组只有3条染色体,C错误;
D、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关键点是分析出该细胞形成的原因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配对的两条性染色体移向了同一极形成。
15.下列关于蝌蚪发育成青蛙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蝌蚪发育成青蛙的过程体现了细胞全能性
B. 尾和鳃在一定时期消失,是通过细胞凋亡实现的
C. 细胞分化是细胞生命活动的必然规律,而细胞衰老不是
D. 青蛙体细胞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明显大于蝌蚪体细胞的相应比值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细胞凋亡是指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又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
细胞分化是指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多个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一系列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细胞全能性是指已分化的细胞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能力;
表面积与体积之比称为相对表面积,该值越大,物质运输效率越高。
【详解】A、蝌蚪发育成青蛙的过程是正常的生长发育,不能体现全能性,A错误;
B、细胞凋亡是指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和鳃在一定时期消失属于细胞凋亡,B正确;
C、细胞衰老是正常的生命活动,C错误;
D、青蛙是蝌蚪发育而来,随着细胞数目的增多,体积增大,青蛙的相对表面积明显小于蝌蚪,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难点是D选项中理解相对表面积的计算公式,得出结论,识记细胞分化,衰老、凋亡的概念。
16.为了分离以尿素为氮源的微生物,配制某培养基的成分如下:葡萄糖、氯化钠、K2HPO4、酚红、琼脂糖、水和尿素溶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该培养基既有选择功能,又有鉴别功能
B. 配制该培养基时,要用无菌水,不能用蒸馏水
C. 除尿素外,其余成分配制好后经500g/cm2高压蒸汽灭菌
D. 尿素溶液要用经高压蒸汽灭菌过的G6玻璃砂漏斗过滤除菌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的原理:培养基的氮源为尿素,只有能合成脲酶的微生物才能分解尿素,以尿素作为氮源。缺乏脲酶的微生物由于不能分解尿素,缺乏氮源而不能生长发育繁殖,而受到抑制,所以用此培养基就能够选择出分解尿素的微生物。
2、由于细菌分解在尿素的过程中合成脲酶,脲酶将尿素分解成氨,会使培养基碱性增强,pH升高,所以可以用检测pH的变化的方法来判断尿素是否被分解,可在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尿素被分解后产生氨,pH升高,指示剂变红。
【详解】A、该培养基以尿素作为唯一的氮源,可以起着选择作用,同时加入了酚红指示剂,所以可以其鉴别作用,所以该培养基既有选择功能,又有鉴别功能,A正确;
B、配置培养基用蒸馏水,配置好后需要灭菌,B错误;
CD、该培养基含有葡萄糖,为防止葡萄糖碳化,需要经500g/cm2高压蒸汽灭菌,尿素加热会分解所以只能用G6玻璃砂漏斗过滤除菌,C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需要从培养基的配方中区分该培养基的种类,同时由于培养基的特殊配方,需要结合教材识记其灭菌的方式。
17.下图为HIV入侵人体后,机体发生的免疫过程。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①②③④⑤都具有MHC标志
B. 细胞①②都具有与HIV对应的受体
C. 细胞②③具有相同的抗原-MHC受体
D. 细胞④⑤具有相同的抗原-MHC受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该图显示了细胞免疫的过程,细胞③是细胞毒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受到刺激后分化成效应T细胞或记忆细胞(④或⑤),记忆细胞可以分裂分化成效应T细胞。
HIV是一种逆转录酶病毒。它侵入人体后能识别并结合辅助性T淋巴细胞表面的受体,进入细胞。HIV的遗传物质是RNA,在辅助性T淋巴细胞中由于逆转录酶的作用形成互补的DNA,并整合到辅助性T淋巴细胞的DNA中。经过长时间的潜伏后,辅助性T淋巴细胞被激活,前病毒复制出新的HIV,并破坏辅助性T淋巴细胞。
【详解】A、人体所有细胞的细胞膜上都有一种叫做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 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的分子标志,这是一种特异的糖蛋白分子,A正确;
B、细胞①②都是辅助性T淋巴细胞,能够被HIV识别,所以都具有与HIV对应的受体,B正确;
C、细胞②是被HIV侵染的辅助性T淋巴细胞,所以其抗原-MHC受体与③不同,C错误;
D、细胞④⑤是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有相同的抗原-MHC受体,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HIV侵染人体后引发的细胞免疫,要求考生能够熟记细胞免疫的过程,特别是对MHC标志的理解。
18.下列物质中,可用3种形状的卡纸(代表戊糖、代表嘌呤、代表磷酸基团)和相关的连接物构建模型的是
A. 四种核苷酸 B. 四种脱氧核苷
C. 一种转运RNA D. 一种双链DNA
【答案】A
【解析】
【分析】
一分子核苷酸是由一分子戊糖(核糖或脱氧核糖)、一分子磷酸,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在脱氧核苷酸中,戊糖是脱氧核糖,在核糖核苷酸中戊糖是脱氧核糖。
【详解】A、磷酸、戊糖和嘌呤可以组成四种核苷酸,其中两种嘌呤脱氧核苷酸和两种嘌呤核糖核苷酸,A正确;
B、脱氧核苷有一分子嘌呤和一分子脱氧核糖组成,不含磷酸,B错误;
C、由于给出的材料中只有嘌呤含氮碱基,而tRNA分子中含有嘧啶核糖核苷酸,所以不能组成,C错误;
D、双链DNA分子嘌呤碱基和嘧啶碱基要互补配对,所以不能组成,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需要考生能结合核酸和核苷酸的组成来构建相应的物理模型,特别是DNA分子中需要考虑碱基互补普对原则。
19.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群落是各个物种适应环境和彼此相互适应过程的产物
B. 在被毁灭群落基质上演替而来的顶极群落称为次生林
C. 草原既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也有时间结构
D. 顶极群落在没有外力干扰的情况下将保持原状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生物的总和,称为群落。
2、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1)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植物分层因群落中的生态因子-光的分布不均,由高到低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的食物和微环境不同。(2)水平结构: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影响因素:地形、光照、湿度、人与动物影响等。(3)群落的时间结构是指群落的组成和外貌随时间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详解】A、群落是指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所有种群的集合,是各个物种适应环境和彼此相互适应过程的产物,A正确;
B、次生林,就是原始森林被砍伐后通过次生演替而生长起来的森林,演替所达到的最终平衡状态就叫顶极群落,次生林不一定就是顶级群落,B错误;
C、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因此在草原群落中既有垂直结构,也有水平结构,同时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所以有时间结构,C正确;
D、当一个群落演替到与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处于平衡状态的时候,演替就不再进行了。在这个平衡点上,群落结构最复杂也最稳定,只要没有外力干扰,它将永远保持原状。演替所达到的这个最终平衡状态就叫顶极群落,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群落演替的类型、过程及特点,掌握群落的结构。
20.下表是三种生长调节剂对某植物生根作用的实验结果(根的总长度,单位:cm)。
浓度(mg/L)
吲哚乙酸
吲哚丁酸
蔡乙酸
150
17.1
0
14.3
250
21.6
5.9
50.1
350
0.6
3.4
34.5
蒸馏水
0
据表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吲哚丁酸和萘乙酸的作用均表现出高浓度抑制特点
B. 在各自最适浓度下,吲哚乙酸促进效果较蔡乙酸大
C. 萘乙酸作用的最适浓度较吲哚丁酸的最适浓度高
D. 吲哚乙酸浓度为350mg/L时,仍表现为促进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
从表格中分析:吲哚乙酸、吲哚丁酸、蔡乙酸对植物生根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详解】A、从图中看出吲哚丁酸和萘乙酸的作用均表现促进生长,未表现出抑制作用,A错误;
B、在浓度为250mg/L时,三种激素促进作用最大,萘乙酸促进作用最大,B错误;
C、三种激素促进作用最大都在浓度为250mg/L,但最适浓度看不出来,C错误;
D、吲哚乙酸浓度为350mg/L时,比蒸馏水处理长得长些,所以仍表现为促进作用,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要求考生能够理解两重性的含义,特别是抑制作用是和没有添加激素进行比较。
21.下列关于“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相关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烟草花叶病毒的RNA能进入烟草细胞
B. 加热杀死的S型菌的DNA仍具有生物活性
C. 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时,32P主要进入了细菌
D.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离心的目的是将DNA和蛋白质分层
【答案】D
【解析】
【分析】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3、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和重建实验,证明了RNA是遗传物质。
【详解】A、病毒的核酸只有进入到宿主细胞内才能给完成增殖过程,A正确;
B、加热杀死的S型菌的DNA可以将R型细菌转化成S型,说明其仍具有生物活性,B正确;
C、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根据A项分析,DNA主要进入细菌,C正确;
D、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离心的目的是将噬菌体外壳和细菌分离,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要求考生能够熟悉病毒生活史,识记教材中核酸是遗传物质的实验步骤,结果和结论。
22.某生态系统中,部分能量流动关系如下图所示,字母表示能量值(单位:J·cm2·a-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动物甲到动物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a×100%
B. 动物乙用于自身生长、繁殖的能量值为b-c
C. “未同化”包括粪便,其能量归于分解者(e)
D. 调查期间,未利用(f)就是动物乙的生物量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物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输入生态系统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传递沿食物链、食物网,散失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
(2)过程:一个来源(生产者来自于自身同化的能量,消费者来自于从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三个去向(自身呼吸作用消耗,被分解者利用,传递至下一营养级)。
(3)特点: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中底层为第一营养级,生产者能量最多,其次为初级消费者,能量金字塔不可倒置,数量金字塔可倒置)。
(4)能量传递效率:10%-20%。
【详解】A、乙同化的能量为a,而甲同化的能量从图中不能看出,所以不能计算动物甲到动物乙的能量传递效率,A错误;
B、自身生长、繁殖的能量=自身同化的能量-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所以是b-c,B正确;
C、粪便属于未同化的能量,是上一营养级(甲)同化的能量,C错误;
D、生物量是净生产量在某一调查时刻前的积累量,不仅仅是未利用部分,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知识,掌握能量流动的过程,特别是关于D项中生物量的理解是该题的难点。
23.利用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研究不同强度电刺激对坐骨神经动作电位(已兴奋神经纤维的电位总和)的影响。图甲为灵敏电表两极分别接在坐骨神经外侧,图乙表示在图甲①处给予不同强度电刺激测得的各电位峰值。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坐骨神经中各神经纤维的兴奋阈值有差异存在
B. 刺激强度越大,坐骨神经产生的动作电位峰值就越大
C. 给图甲①处一个刺激,电表即可检测到一个双向变化的电位
D. 若将刺激点改为图甲②处重复实验,也将得到如图乙所示结果
【答案】A
【解析】
【分析】
图示表示具有生物活性的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的接触部分类似于突触,称“神经-肌接头”。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双向传导,但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
【详解】A、坐骨神经中含有多个神经纤维,不同神经纤维兴奋阈值有差异,A正确;
B、根据图乙的结果,随着刺激强度增大,坐骨神经产生的动作电位峰值先增大后不变,B错误;
C、给图甲①处一个刺激,电流表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但兴奋只能从右传导左边,是单向的,C错误;
D、兴奋在突触间只能单向传递,所以刺激②电流表不偏转,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关键是理解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单向传递。
24.为了弄清楚基因转录过程是以DNA的一条链还是两条链为模板,科学家曾利用SP8噬菌体(其DNA分子中大部分的嘌呤分布于同一条链上,使两条链“轻”“重”差异明显)进行了相关实验,其大致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该实验应用了密度梯度超速离心技术
B. 该实验还需要给提取的DNA做上同位素15N标记
C. 离心后,轻带中嘌呤碱基数与嘧啶碱基数之比()小于1
D. 若只有甲(或乙)形成DNA-RNA杂交分子,则转录以一条链为模板
【答案】B
【解析】
【分析】
噬菌体是DNA病毒,侵染细菌时,将自身DNA注入细菌细胞内,以自身DNA为模板,以细菌的氨基酸、核苷酸等位原料进行基因表达。32P标记的是DNA或核苷酸。
【详解】A、将不同密度的DNA分离需要密度梯度超速离心技术,A正确;
B、提取的DNA是用来和提取的RNA进行配对,不需要用同位素标记,B错误;
C、根据题干中“DNA分子中大部分的嘌呤分布于同一条链上,使两条链“轻”“重”差异明显”,嘌呤分子量比嘧啶分子量大,所以轻链中嘌呤碱基数与嘧啶碱基数之比小于1,C正确;
D、如果是两条链都发生转录,则甲和乙都可以形成DNA-RNA杂交分子,因此若只有甲(或乙)形成DNA-RNA杂交分子,则转录以一条链为模板,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探究转录过程中的模板,充分利用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来解决该问题。
25.如图表示种群出生率或死亡率随着时间或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若横坐标为种群数量,c为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B. 若横坐标为种群数量,c时种群自然增长率最大
C. 若横坐标为时间,a~b期间种群增长方式为指数增长
D. 若横坐标为时间,a~d期间种群数量变化量为面积S1-S2
【答案】A
【解析】
【分析】
从图中分析,随着种群数量或者时间的增加,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加,在c点是出生率=死亡率。
【详解】A、c点出生率=死亡率,种群数量不再增加,所以达到环境容纳量,A正确;
B、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c点自然增长率为0,B错误;
C、a~b期间自然增长率不断降低,种群减速增长,符合逻辑斯谛增长,C错误;
D、横坐标为时间,S1-S2只能代表在这段时间内种群的增长率,而不能计算出种群的数量变化,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的影响,识记种群指数增长和逻辑斯谛增长的特点,结合图解进行解答。
二、非选择题
26.因长期垦殖及工业、居民生活等影响了某-湿地生态结构与功能。近年来,地方政府致力打造该湿地生态公园,以恢复其生态功能。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对湿地水质调查时,调查测量的项目有温度、pH、硝酸盐、磷酸盐、溶解氧、悬浮颗粒、不溶性颗粒及水中微生物的_________、数量等。
(2)提高湿地生物的多样性,并且保持每个种群一定的__________,以维护系统稳定,保持生态系统物质循环、__________和信息流动畅通。
(3)下图中,图甲是该湿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一部分,图乙是对应图甲中野鸭和乌鳢的数量变化关系(箭头代表周期性变化方向)。
①图甲中,有_________条捕食食物链,仅考虑该图中的营养关系,在该生态系统中实施捕虾措施,则短时间内青蛙的数量将会__________。
②图乙中,生物a是__________,其环境容纳量为__________(填图中字母)。
【答案】 (1). 种类 (2). 数量/比例/密度 (3). 能量流动 (4). 0 (5). 减少/下降 (6). 乌鳢 (7). N2
【解析】
【分析】
1、生态系统的结构保留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详解】(1)在进行水质调查是需要调查水中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
(2)生态系统的稳定包括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所以需要保持每个种群有一定的数量,保持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流动畅通。
(3)①捕食链是以捕食关系形成的食物链,起点是生产者,而图甲中水蚯蚓,虾和蚌依靠分解有机碎屑中的有机物生存,属于分解者,所以图中没有捕食链;捕虾,会导致乌鳢的食物来源减少,而主要捕食青蛙,从而导致青蛙的数量减少。
②从图中分析,从N1开始,a增加b减少,a增加b增加,a减少b增加,a减少b减少,周期性变化,所以a是被捕食者,是乌鳢,b是野鸭,a的种群数量在N2处波动,所以环境容纳量为N2。
【点睛】本题难点是最后一题需要从图中分析出ab的数量变化关系,结合被捕食的数量是先下降先上升,而捕食者的数量是后下降后上升。
27.各环境因素,如温度、无机盐都会影响光合作用。下图分别表示低温胁迫下施钼(Mo)对冬小麦的净光合速率(指CO2吸收速率)、胞间CO2浓度、气孔导度(指气孔开放程度)等影响结果。
请回答:
(1)CO2以__________方式进入叶绿体后,形成三碳化合物,该化合物在能源物质___________存在的情况下,被还原成三碳糖磷酸,在稳定环境中,该三碳糖磷酸大部分用于__________。
(2)图甲中限制冬小麦净光合速率的环境因素有___________。缺钼冬小麦在冬季低温来临第4~6天表现出净光合速率下降,据图分析,此现象____________(是/不是)气孔因素引起的。
(3)据图甲和图丙分析,施钼组胞间CO2浓度较缺钼组低,其直接原因是施钼导致净光合速率变大和____________造成的。已知施钼会影响植物叶绿素和脱落酸含量,进而判断,施钼可使叶绿素含量___________,同时使脱落酸含量___________。
【答案】 (1). 扩散 (2). ATP和NADPH (3). RuBP再生 (4).
低温/温度、无机盐/缺钼/施钼 (5). 不是 (6). 气孔导度变小 (7). 升高/增大 (8). 升高/增大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随着低温胁迫天数的增加,植物的净光合作用下降,但缺钼下降更多,气孔导度缺钼相对不施用钼更大,所以其胞间CO2浓度更大。
【详解】(1)CO2是气体进入叶绿体的方式是扩散,与五碳化合物结(RuBP)合生成2个三碳分子(三碳糖磷酸),三碳化合物在ATP和NADPH提供能量的条件下呗还原成三碳糖磷酸,卡尔文循环中三碳糖以后的许多反应都是为了再生RuBP,以保证此循环的不断进行。
(2)图甲中可以看出低温限制光合作用,同时缺钼的影响更大,所以限制饮食是低温和缺钼。从图丙看出缺钼冬小麦在冬季低温来临第4~6天气孔导度更大,说明净光合作用下降不是气孔因素引起的。
(3)从图丙分析,施钼组气孔导度降低和净光合作用更大(能吸收更多的CO2),所以其胞间CO2浓度较缺钼组低,施钼会影响植物叶绿素和脱落酸含量,由于施钼净光合作用更大,所以推测使叶绿素含量升高,脱落酸可以在植株失水时使气孔关闭,而图丙中施钼气孔导度更小,所以脱落酸含量更高。
【点睛】本题需要分析出图中各曲线代表的含义,结合光合作用的过程进行解答,同时识记脱落酸的作用。
28.已知某昆虫(XY型性别决定)的翅形和眼色分别由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其中有一对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现有多只短翅红眼雄性昆虫与多只基因型相同的长翅红眼雌性昆虫随机交配(假设每对昆虫子代数目相同,不考虑致死和突变),F1全为长翅,其中雄性昆虫全为红眼,雌性昆虫红眼:白眼=3:1,让F1红眼雌、雄昆虫进行随机交配,F2表现型及比例如下表。
性别
长翅红眼
长翅白眼
短翅红眼
短翅白眼
雌性
15/48
3/48
5/48
1/48
雄性
18/48
0
6/48
0
请回答:
(1)该昆虫控制眼色基因B(b)位于______染色体上,长翅和短翅中显性性状是_________。
(2)亲本雌性昆虫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F1雄性昆虫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
(3)在F2雌性昆虫中,基因型有______种,其中杂合子占的比例为__________。
(4)在F2长翅红眼雄性昆虫中,双杂合个体占的比例为___________,现用测交的方法鉴定其基因型,用遗传图解表示___________。
【答案】 (1). X、Y (2). 长翅 (3). AAXBXb (4). AaXBYB和AaXbYB (5). 9 (6). 3/4 (7). 2/9 (8).
【解析】
【分析】
1、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在F2代中雌性和雄性中长翅:残翅都是3:1,说明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并且长翅为显性,亲代基因型是aa和AA,子一代全为Aa,杂交长翅:残翅=3:1;
2、雌性中红眼:白眼=5:1,雄性全为红眼,说明这对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根据“无中生有为隐性的原则”,白眼为隐性。
3、分析红眼和白眼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1)不可能只位于Y染色体上;
(2)如果位于只X染色体上,则F1红眼雌、雄昆虫进行随机交配时,如果雄性全为红眼,则F1雌性的基因型全是XBXB,雄性基因型是XBY,子代雌性不可能表现为白眼,推测错误;
(3)位于XY的同源区段,由于题干中雄性全为红眼,没有白眼,因此推测Y染色体上有B基因;由于F1代中雌性红眼:白眼=3:1,而雌性只有一种基因型,说明亲代雄性有两种基因型XBYB:XbYB=1:1,而雌性只有1种基因型XBXb;
杂交时,雄性可以产生三种配子XB:Xb:YB=1:1:2,雌性产生2中配子XB:Xb=1:1,随机结合后,子代雄性基因型XBYB:XbYB=1:1,全为红眼,雌性基因型XBXB:XBXb:XbXb=1:2:1,红眼和白眼的比例为3:1;
选择F1代红眼果蝇相互交配时,雄性产生配子数目为XB:Xb:YB=1:1:2,而雌性产生的配子XB:Xb=2:1,随机结合,子代雄性由于有YB所以全为红眼,雌性基因型XBXB:XBXb:XbXb=2:3:1,红眼:白眼=5:1,说明推测正确。
因此控制红眼和白眼的基因位于XY的同源区段上,且红眼为显性。
【详解】(1)根据分析控制眼色基因位于X和Y染色体上,长翅为显性。
(2)亲本雌性基因型是AAXBXB,F1雄性基因型是AaXBYB和AaXbYB。
(3)F2雌性中关于翅膀的基因型有AA:Aa:aa=1:2:1,关于颜色的基因型有XBXB:XBXb:XbXb=2:3:1,所以一共有基因型9种,纯合子的比例=1/2×1/2=1/4,所以杂合子的比例是1-1/4=3/4。
(4)F2长翅红眼雄性昆虫中,AA:Aa=1:2,XBYB:XbYB=2:1,所以双杂合子的比例为2/3×1/3=2/9,双杂合子基因型是AaXbYB,测交是和隐性纯合子aaXbXb杂交,杂交遗传图解如下:
【点睛】本题主要是判断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根据子代雄性全为红眼,雌性既有红眼又有白眼可以直接判断这对基因位于XY的同源区段,根据子一代雌雄红眼:白眼=3:1,可以推测亲代雄性不只一种基因型。
29.回答下列与果汁、果酒、果醋制作相关的问题:
(1)实验室制作果酒、果醋。
①用果汁制作果酒:将果实打成匀浆后,加果胶酶将果胶分解成__________等物质,再用果胶甲酯酶处理得到较澄清的果汁,装入发酵瓶中。另外,将适量的__________作菌种,用温水加入少量蔗糖制成悬液,活化后加到果汁中混匀,发酵制酒。
②用果酒制作果醋:获得保存在试管LB固体__________培养基的醋杆菌菌种,用_________(填仪器)取菌体放入三角瓶的液体培养基中,置于摇床上振荡培养48小时,使其_________后,用于醋酸发酵。
(2)工业化制作果汁的过程中,对果胶酶需求量很大,目前较好的解决办法是将果胶酶用物理或__________的方法固定在某种介质上,具体是以海藻酸钠为“网格”载体,戊二醛为交联剂,即采用__________两种方法将酶固定化,以实现__________,从而减少对果胶酶的需求。
【答案】 (1). ①半乳糖醛酸和半乳糖醛酸甲酯 (2). 干酵母/酵母菌 (3). ②斜面 (4). 接种环/针 (5). 扩增/扩大培养/大量繁殖 (6). 化学 (7). 包埋和交联法 (8). 重复利用
【解析】
【分析】
1、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代谢类型是异养兼性厌氧型,属于真核细胞,条件是18~25℃、前期需氧,后期不需氧。
2、参与果醋制作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3、固定化技术包括包埋法、物理吸附法和化学结合法(交联法);由于细胞相对于酶来说更大,难以被吸附或结合,因此多采用包埋法;固定化细胞在多步酶促反应中发挥连续催化作用,但如果反应底物是大分子物质,则难以自由通过细胞膜,从而限制固定化细胞的催化反应;由于酶小,容易从包埋的材料中漏出,采用物理吸附法和化学结合法,固定化酶的优点既能与反应物接触,又能与产物分离,可以反复利用。
【详解】(1)①果胶酶可以将果胶分解成半乳糖醛酸和半乳糖醛酸甲酯,酒精的制作需要加入适量的酵母菌。
②临时保存的菌种放置在斜面培养基上,可以用接种环取菌体放入三角瓶的液体培养基中,置于摇床上振荡培养48小时,使其大量繁殖。
(2)固定化酶可以用物理吸附或化学结合的方法,采用包埋和交联法将酶固定化,以实现反复利用。
【点睛】本题难点是涉及知识面较广,包括果汁的制作,酒精发酵,菌种保存,固定化酶技术,相关知识需要识记及灵活运用。
30.科研人员采用一系列现代生物科学技术获得转基因绵羊,以便通过乳腺生物反应器生产乙肝疫苗,其过程如下图所示。
请回答:
(1)图示中,过程A需要工具酶作用于DNA分子中的___________键,过程B可借助精密的显微操作仪和高效率的____________法。
(2)图示中重组DNA导入胚胎干细胞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受体细胞不选用乳腺细胞,而是选用胚胎干细胞的原因是___________。
(3)为确保安全鉴定性别和高效选育雌性,图中①~④供筛选的最佳对象是____________(填序号)。子代绵羊④是否实现转基因培育需求,可用____________作为特异探针对其乳汁进行检测。
(4)通常胚胎移植的最适宜时期是发育到____________细胞以上的胚胎。若对图示中③早期胚胎进行分割移植,则采用____________方式将胚胎细胞解离分散开。
【答案】 (1). (磷酸二)酯 (2). 细胞融合 (3). 显微注射 (4). 全能性易表达,克隆成功率高 (5). ① (6). 乙肝抗体 (7). 8 (8). (胰/胰蛋白)酶处理/酶解
【解析】
【分析】
1、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步骤主要包括四步:①目的基因的获取;②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③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④目的基因的检测与表达。
2、来自同一胚胎的后代具有相同的遗传物质,胚胎分割可以看做动物无性繁殖或克隆的方法之一。
3、胚胎移植是指将雌性动物体内(供体)的早期胚胎,或者通过体外受精及其他方式提到的胚胎,移植到同一种的其他雌性动物(受体)体内,使之继续发育成新个体的技术。
【详解】(1)过程A是将目的基因和运载体结合形成重组DNA分子,需要DNA连接酶,形成磷酸二酯键,过程B运用核移植技术,需要精密的显微操作仪和高效率的细胞融合法。
(2)将重组DNA倒入胚胎干细胞常用显微注射法,乳腺细胞是已经分化的细胞不具有分裂能量,全能性低,而胚胎干细胞全能性易表达,克隆成功率高。
(3)进行性别鉴定最好选择早期①囊胚期的细胞,检测是否达到了转基因的目的,用抗原抗体杂交的方法,用乙肝抗体作为探针进行检测,
(4)胚胎移植需要发育到8细胞以上的早期胚胎,对胚胎进行分离需要胰蛋白酶处理,将其分散成单个细胞。
【点睛】本题考查胚胎工程的相关知识,能与克隆技术进行比较;识记胚胎移植的基本程序及意义;识记胚胎分割技术的意义;识记胚胎干细胞的来源及应用,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31.欲测定新鲜绿叶中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含量,可通过测定色素提取液的光密度值(OD值,各吸光物质的总OD值),再根据以下公式计算:
叶绿素a浓度=12.72D665-2.59D649;叶绿素b浓度=20.13D649-5.03D665(D665、D649表示光程为lcm、波长分别为665nm、649nm所测得的OD值)。
仪器与用具:OD值测定仪一套、天平、研钵、25mL容量瓶、漏斗、滤纸、95%乙醇、石英砂、碳酸钙等。
(1)完善实验步骤:
①取材:取新鲜植物叶片,擦净,剪碎(去掉中脉),混匀。
②研磨:称取剪碎的新鲜样品0.2g,放入研钵中,加少量石英砂和碳酸钙及2~3mL95%乙醇,充分、迅速研磨成____________,再加乙醇10mL,继续研磨至组织变白,并静置3~5min。
③过滤:在漏斗中放置滤纸,用乙醇湿润,把研磨液沿玻棒倒入漏斗,过滤到25mL棕色容量瓶中,然后用少量95%乙醇冲洗研棒、玻棒、___________及__________数次,洗涤液一并倒入漏斗中过滤,再用95%乙醇,将漏斗中色素全部洗入容量瓶,直至滤纸和残渣变白为止。最后定容至25mL。
④测定:把色素提取液摇匀,倒入____________内,以___________为空白对照,在光波长665nm、649nm条件下分别测定OD值。
⑤计算。
(2)实验分析:
①过滤和定容选择的容量瓶为“棕色”的目的是为了防止____________。在测定叶绿素OD值时,选择波长为665nm、649m的红光,以防类胡萝卜素的干扰,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
②本实验中,____________(需要/不需要)先作叶绿素a、b的标准曲线用于获得浓度值。
③若实验中过滤液较浑浊,则测得叶绿素含量将____________(偏大/不影响/偏小)。
④若根据实验结果计算得到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浓度分别为Ca、Cb
(单位mg/L),则待测植物新鲜叶片中叶绿素的含量是_____________mg/g(用Ca、Cb表示)。
【答案】 (1). 匀浆 (2). 研钵 (3). 残渣 (4). 光程lcm的比色杯 (5). 95%乙醇 (6). 叶绿素(被光照)分解 (7). 类胡萝卜素不吸收红光 (8). 不需要 (9). 偏大 (10). (Ca+Cb)/8
【解析】
【分析】
1、叶绿体色素提取的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所以,可以在叶片被磨碎以后用乙醇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
2、色素分离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溶解度低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慢。根据这个原理就可以将叶绿体中不同的色素分离开来。
【详解】(1)完善实验步骤:
②在提取色素时,加入石英砂和碳酸钙及2~3mL95%乙醇,充分、迅速研磨成匀浆。
③为了获得更多的色素,需要用少量95%乙醇冲洗研棒、玻棒、研钵和残渣,最后定容至25mL。
④该实验测定色素含量的方法是分光光度法,所以需要将色素溶液倒入光程lcm的比色杯,以溶剂(95%乙醇)为空白对照,测定OD值。
(2)实验分析:
①叶绿素在光照条件下会分解,所以选择的容量瓶为“棕色”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叶绿素被光照分解。类胡萝卜素不吸收红光,吸收蓝紫光,所以选择波长为665nm、649m的红光,以防类胡萝卜素的干扰。
②由于在题干中已经给出了叶绿素的计算公式,所以不需要作标准曲线。
③如果滤液浑浊,对光的吸收值(OD)增大,根据计算公式,叶绿素含量将会偏大。
(4)计算数据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总浓度时(Ca+Cb)mg/L,所以25mL的总量为,这个数据是0.2g叶片中测得的数据,所以每克叶片含的叶绿素为mg。
【点睛】本题利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叶绿体中色素的含量,试剂教材中叶绿体色素含量的提取方法,利用题干中给出的公式来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