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12.50 KB
- 2021-09-2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北京市东城区2019-2020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期末教学统一检测生物试卷
第一部分 选择题
1.下列关于人体组织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组织液是人体内化学反应进行主要场所
B. 组织液可直接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
C. 组织液可将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运至全身各处
D. 组织液可回收淋巴液中的营养物质并汇入血浆
【答案】B
【解析】
【分析】
内环境及其各组分之问的关系
①内环境的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②各组分之间的关系如下:a、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双向的,毛细血管壁有一定的通透性,正常情况下除血细胞和大部分血浆蛋白外,其他物质都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b、淋巴与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单向的,毛细淋巴管的功能是回收组织液,组织液中的一些物质一旦进入毛细淋巴管就成为淋巴,经过淋巴循环汇入血浆;c、淋巴和血浆之间的物质交换也是单向的,淋巴液在左右锁骨下静脉处流入血浆。
【详解】A、细胞质基质是人体内化学反应进行的主要场所,A错误;
B、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生活的内环境,组织液可直接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B正确;
C、血浆可将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运至全身各处,C错误;
D、淋巴可回收组织液中的营养物质并汇入血浆,D错误。
故选B。
2.下列有关稳态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运动时,人体的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
B. 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C. 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能导致疾病发生
D. 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答案】A
【解析】
【分析】
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的各器官,系统的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渗透压和pH,其中人体血浆pH的相对稳定与血浆中的缓冲物质相关。
【详解】人体运动时,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会发生变化,但仍处于动态平衡中,A错误;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是在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下维持的,B正确;当稳态遭到破坏时,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得不到保证,因而可导致疾病发生,C正确;酶促反应需要适宜的条件,如适宜的温度和PH等,所以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D正确。
故选A。
3.如图为突触信息传递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和③共同构成了突触
B. ②进入突触间隙的过程需消耗能量
C. ②和④结合后一定使③所在神经元兴奋
D. ②可在突触间隙中持续发挥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①是突触前膜,②是神经递质,③是突触后膜,④是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据此答题。
【详解】A、①突触前膜、③突触后膜以及突触间隙共同构成突触,A错误;
B、②神经递质通过胞吐方式进入突触间隙,该过程需消耗能量,B正确;
C、②神经递质和④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可使③所在神经元兴奋或抑制,C错误;
D、②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会被分解,D错误。
故选B。
4.下列关于性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脂质
B. 性激素在动物体内的含量很多
C. 性激素可促进生殖器官发育和生殖细胞形成
D. 口服性激素类似物会影响体内性激素的分泌
【答案】B
【解析】
【分析】
人体主要激素及其作用:
激素分泌部位
激素名称
化学性质
作用部位
主要作用
下丘脑
抗利尿激素
多肽
肾小管、集合管
调节水平衡、血压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垂体
调节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调节垂体合成和分泌促性腺激素
垂体
生长激素
蛋白质
全身
促进生长,促进蛋白质合成和骨生长
促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
控制甲状腺的活动
促性腺激素
性腺
控制性腺的活动
甲状腺激素
全身
甲状腺
(含I)
氨基酸衍生物
促进代谢活动;促进生长发育(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胸腺
胸腺激素
多肽
免疫器官
促进T淋巴细胞的发育,增强T淋巴细胞的功能
肾上腺髓质
肾上腺素
氨基酸衍生物
促进肝糖元分解而升高血糖、心跳加快、呼吸加快等兴奋剂
肾上腺皮质
醛固酮
固醇
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吸Na+排K+,使血钠升高、血钾降低.
胰岛B细胞
胰岛素
蛋白质
全身
调节糖代谢,降低血糖浓度
胰岛A细胞
胰高血糖素
多肽
肝脏
调节糖代谢,升高血糖浓度
卵巢
雌激素
固醇
全身
促进女性性器官的发育、卵子的发育和排卵,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等
孕激素
卵巢、乳腺
促进子宫内膜和乳腺的生长发育,为受精卵着床和泌乳准备条件
睾丸
雄激素
全身
促进男性性器官的发育、精子的生成,激发并维持男性第二性征
【详解】A、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脂质中的固醇类,A正确;
B、性激素在动物体内的含量很少,属于微量有机物,B错误;
C、性激素可促进生殖器官发育和生殖细胞形成,C正确;
D、口服性激素类似物会通过反馈调节影响体内性激素的分泌,D正确。
故选B。
5.采指血时,人会感觉疼痛但不缩手。在此过程中不会发生
A.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单向传导
B.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
C. 低级中枢受高级中枢的控制
D. 参与该过程的神经元均兴奋
【答案】D
【解析】
【分析】
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兴奋在反射弧上单向传递,兴奋在突触处产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变。
【详解】A、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此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单向传导,A正确;
B、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需要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B正确;
C、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受到高级中枢大脑皮层的控制,C正确;
D、受到大脑皮层的控制而不缩手,所以缩手反射的反射弧中传出神经受到抑制,不会产生兴奋,D错误。
故选D。
6.如图为人体体液免疫过程的示意图。当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a、b、c、d四种免疫细胞中,能迅速增殖分化的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a是T淋巴细胞,b是B淋巴细胞,c是浆细胞,d是记忆细胞。
【详解】
当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d记忆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综上所述,D项正确,A、B、C项均错误。
7.人体受到病毒感染后,一定不会出现的现象是( )
A. 病毒产生毒素进而引发全身症状
B. 病毒破坏免疫细胞进而引发免疫缺陷病
C. 引发机体发生体液免疫并产生相应的抗体
D. 引发机体发生细胞免疫并被记忆细胞消灭
【答案】D
【解析】
【分析】
病毒感染后,病毒经吞噬细胞的处理呈递给T细胞,一方面T细胞会增殖分化出记忆T细胞和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会攻击靶细胞,引起靶细胞的裂解死亡;另一方面,T细胞会分泌淋巴因子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出记忆B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可以与病毒结合。
【详解】A、病毒可能产生毒素进而引发全身症状,A正确;
B、病毒破坏免疫细胞进而引发免疫缺陷病,如HIV,B正确;
C、引发机体发生体液免疫并产生相应的抗体,C正确;
D、引发机体发生细胞免疫,但不能被记忆细胞消灭,D错误。
故选D。
8.信息传递过程中,信息分子与相应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选项
信息分子
受体的主要位置
A
甲状腺激素
几乎全身细胞
B
胰高血糖素
肝细胞
C
神经递质
神经元
D
淋巴因子
吞噬细胞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人体主要激素及其作用:
激素分泌部位
激素名称
化学性质
作用部位
主要作用
下丘脑
抗利尿激素
多肽
肾小管、集合管
调节水平衡、血压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垂体
调节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调节垂体合成和分泌促性腺激素
垂体
生长激素
蛋白质
全身
促进生长,促进蛋白质合成和骨生长
促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
控制甲状腺的活动
促性腺激素
性腺
控制性腺的活动
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
(含I)
氨基酸衍生物
全身
促进代谢活动;促进生长发育(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胸腺
胸腺激素
多肽
免疫器官
促进T淋巴细胞的发育,增强T淋巴细胞的功能
肾上腺髓质
肾上腺素
氨基酸衍生物
促进肝糖元分解而升高血糖、心跳加快、呼吸加快等兴奋剂
肾上腺皮质
醛固酮
固醇
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吸Na+排K+,使血钠升高、血钾降低.
胰岛B细胞
胰岛素
蛋白质
全身
调节糖代谢,降低血糖浓度
胰岛A细胞
胰高血糖素
多肽
肝脏
调节糖代谢,升高血糖浓度
卵巢
雌激素
固醇
全身
促进女性性器官的发育、卵子的发育和排卵,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等
孕激素
卵巢、乳腺
促进子宫内膜和乳腺的生长发育,为受精卵着床和泌乳准备条件
睾丸
雄激素
全身
促进男性性器官的发育、精子的生成,激发并维持男性第二性征
【详解】A、甲状腺激素的作用部位几乎是全身细胞,可以促进细胞代谢,A正确;
B、胰高血糖素作用部位是肝脏,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从而升高血糖,B正确;
C、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C正确;
D、淋巴因子主要作用于B淋巴细胞,促进其增殖分化,起到增强免疫的功能,D错误。
故选D。
9.将去除尖端的燕麦胚芽鞘分别放在水(a组)或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b组)中培育18小时,观察胚芽鞘的生长状况,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a组与b组比较可研究生长素对胚芽鞘生长的影响
B. 所用胚芽鞘去除尖端的目的是便于测量胚芽鞘长度
C. 两组实验需测定胚芽鞘的初始长度用以计算伸长量
D. 结果说明该浓度生长素能够促进胚芽鞘的伸长生长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该实验实验目的是研究生长素对胚芽鞘生长的影响,其中自变量是是否含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因变量是胚芽鞘的伸长量,其中a是空白对照组,b组实验组,该实验可以得出该浓度生长素能够促进胚芽鞘的伸长生长,据此答题。
【详解】A、a组与b组比较,自变量是是否含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因变量是胚芽鞘的伸长量,故实验目的是研究生长素对胚芽鞘生长的影响,A正确;
B、所用胚芽鞘去除尖端的目的是防止自身产生生长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B错误;
C、该实验因变量是胚芽鞘的伸长量,故两组实验需测定胚芽鞘的初始长度用以计算伸长量,C正确;
D、结果中b组伸长量大于a组,说明该浓度生长素能够促进胚芽鞘的伸长生长,D正确。
故选B。
10.如图,将含有放射性标记生长素的琼脂块(供体)放在豌豆幼苗切除茎段的一端,受体块放在另一端研究生长素的运输情况。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下胚轴切除的茎段A端为形态学上端,B端为形态学下端
B. 预测受体块①中可以检测到放射性,而②中不能
C. 预测受体块①和受体块②中均可检测到放射性
D. 利用放射性标记生长素可以提高研究结果的精确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长素的运输方向主要有:极性运输和横向运输,极性运输是指生长素只能由植物的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而横向运输是由于单侧光的刺激,导致胚芽鞘尖端生长素由向光一侧朝背光一侧运输。另外在植物成熟组织中的韧皮部中生长素可以进行非极性运输。
【详解】A、图中茎段A端为形态学上端,B端为形态学下端,A正确;
BC、生长素只能由植物的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预测受体块①中可以检测到放射性,而②中不能,B正确,C错误;
D、利用放射性标记生长素可以追踪生长素运输路径,提高研究结果的精确性,D正确。
故选C。
11.植物茎的向光性是由于单侧光( )
A. 促进向光侧细胞光合作用 B. 促进生长素向背光侧运输
C. 抑制背光侧细胞呼吸作用 D. 抑制向光侧生长素合成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长素的运输方向主要有:极性运输和横向运输,极性运输是指生长素只能由植物的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而横向运输是由于单侧光的刺激,导致胚芽鞘尖端生长素由向光一侧朝背光一侧运输。另外在植物成熟组织中的韧皮部中生长素可以进行非极性运输。
【详解】植物茎的向光性是由于单侧光的刺激,导致胚芽鞘尖端生长素由向光一侧朝背光一侧运输,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生长速度快,导致植物弯向光源生长,B正确。
故选B。
12. 在温带地区的秋末冬初,树叶纷纷降落,与此生物现象密切相关的激素是( )
①赤霉素 ②乙烯 ③细胞分裂素 ④脱落酸
A. ①③ B. ①②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
赤霉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物的增高,促进种子的萌发和果实的发育,乙烯能够促进果实成熟,细胞分裂素能够促进细胞分裂,脱落酸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详解】①赤霉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物的增高,促进种子的萌发和果实的发育,①错误;
②乙烯能够促进果实成熟,脱落酸促进果实的衰老和叶的脱落,②正确;
③细胞分裂素能够促进细胞分裂,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促进果实的发育,③错误;
④脱落酸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④正确;
故选D。
【定位】植物激素的作用。
【点睛】“树叶纷纷降落”这一生命活动受多种激素的调节。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赤霉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物的增高,促进种子的萌发和果实的发育;脱落酸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乙烯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
13.研究人员分别对未做处理、去除顶端和去除顶端后添加生长素(IAA)的豌豆苗中赤霉素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如下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去除顶端的豌豆苗中生长素水平比未处理组低
B. 外施生长素可代替顶端提高豌豆苗赤霉素水平
C. 实验结果说明生长素通过赤霉素发挥促进生长作用
D. 实验结果说明一种激素的合成可能受其他激素调节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和未处理的相比,去除顶端的植株赤霉素(GA)含量较低,而去除顶端添加IAA
的赤霉素(GA)含量较高,可见生长素含量高的植物赤霉素含量也高,生长素含量低的植物赤霉素含量也低,植物体内的IAA和赤霉素(GA)含量呈正相关,据此答题。
【详解】A、据图可知,去除顶端的豌豆苗中生长素水平比未处理组低,A正确;
B、根据去除顶端添加IAA的一组赤霉素(GA)含量较高,可见外源生长素可代替顶芽的作用,促进赤霉素的合成,B正确;
C、实验结果只能植物体内的IAA和赤霉素(GA)含量呈正相关,不能说明生长素通过赤霉素发挥促进生长作用,C错误;
D、实验结果说明一种激素的合成可能受其他激素调节,D正确。
故选C。
14.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关于此食物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食物网共有4条食物链
B. 蜘蛛、蟾蜍均属于初级消费者
C. 蛇在不同食物链上均属于同一营养级
D. 若使用农药灭杀食草昆虫则猫头鹰的数量可能大幅减少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该食物网有3条食物链,分别是农作物→食草昆虫→蜘蛛→食虫鸟→猫头鹰;农作物→食草昆虫→蜘蛛→蟾蜍→蛇→猫头鹰;农作物→食草昆虫→蟾蜍→蛇→猫头鹰,据此答题。
【详解】A、据上分析可知,该食物网共有3条食物链,A错误;
B、蜘蛛属于次级消费者,蟾蜍属于次级或三级消费者,B错误;
C、蛇在不同食物链上属于不同营养级,C错误;
D、若使用农药灭杀食草昆虫,则蜘蛛、蟾蜍、蛇、食虫鸟、猫头鹰的数量可能大幅减少,D正确。
故选D
15.如图是一个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简图,甲、乙、丙、丁构成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
丁为分解者)。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甲固定的太阳能
B. 能量在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20%
C. 生态系统能量逐级递减的原因之一是每营养级中有部分能量流入丁
D. 优化生态系统的结构能够提高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由题图可知,甲为生产者,乙为初级消费者,丙为次级消费者,丁为分解者。
2、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指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散失的过程。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能量的流动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能量传递效率是指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同化能之比,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
【详解】A、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甲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A正确;
B、能量在第一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1.5×106)/(7.5×106)=20%,B正确;
C、生态系统能量逐级递减的原因之一是每营养级中有部分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及流入丁分解者中,C正确;
D、优化生态系统的结构能够提高能量利用率,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但不能提高各营养级之间能量的传递效率,D错误。
故选D。
16.如图表示碳循环的部分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均参与过程①和②
B. 可以通过增强过程②减少大气中CO2的含量
C. 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部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
D. 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是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为碳循环部分过程,其中①表示生物的呼吸作用,②表示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③表示化石燃料的燃烧。
【详解】A、②表示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只有生产者参与该过程,A错误;
B、光合作用可以消耗二氧化碳,增强过程②可以减少大气中CO2的含量,B正确;
C、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部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C正确;
D、减少对化石燃料可以缓解温室效应,D正确。
故选A。
17.如图为净化城市污水的人工湿地示意图,城市污水中N、P等元素和有机物含量较高。其中芦苇属于挺水植物,绿藻属于浮游植物,黑藻属于沉水植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绿藻和黑藻可以直接利用城市污水中N、P元素和有机物
B. 芦苇、绿藻、黑藻在水中的分布体现了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
C. 应控制输入人工湿地的城市污水量,否则可能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而破坏该生态系统
D. 与自然状态下的湿地生态系统相比较,该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较低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流经某一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2、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其中垂直结构是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水平结构是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抵抗力稳定性:
①含义: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②规律: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弱,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反之则越高。
③特点: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限度,自我调节能力就遭到破坏。
(2)恢复力稳定性:
①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②与抵抗力稳定性的关系:往往相反。
【详解】A、绿藻和黑藻属于生产者,不能直接利用城市污水中的有机物,A错误;
B、芦苇、绿藻、黑藻在水中的分布体现了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B错误;
C、城市污水的排放量应适当控制,否则可能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而破坏该湿地生态系统,C正确;
D、与自然状态下的湿地相比较,该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较简单,因此其抵抗力稳定性较弱,而恢复力稳定性较高,D错误。
故选C。
18.下列有关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错误的是( )
A. 利用乳酸菌制作酸奶过程中,先通气培养后密封发酵
B. 家庭制作果酒和果醋的过程通常都不是单一菌种发酵
C. 制作果酒和果醋的过程中发酵液的pH均逐渐降低
D. 泡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可通过比色法进行测定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制作果酒的酵母菌的代谢类型是异养兼性厌氧型,制作酸奶的乳酸菌属于厌氧菌,只能在无氧条件下繁殖,制作果醋的醋酸菌的代谢类型是异养需养型。
【详解】A、乳酸菌是一种严格的厌氧菌,有氧气存在时,其发酵会受到抑制,因此利用乳酸菌制作酸奶的过程中,应一致处于密闭状态,否则会导致发酵失败,A错误;
B、家庭制作果酒、果醋与腐乳过程中所用的菌种均来源于自然环境,有多种微生物参与发酵过程,因此均不是纯种发酵,B正确;
C、果醋制作过程中,醋酸菌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溶于水形成碳酸,随着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溶液的pH逐渐降低;果酒制作过程中,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与酒精,二氧化碳溶于水形成碳酸,随着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溶液的pH逐渐降低,因此果酒、果醋制作过程中溶液的pH都是逐渐降低,C正确;
D、泡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可通过比色法进行测定,D正确。
故选A。
19.下列关于分离培养某种微生物的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
A. 倒平板时为防止培养基溅到皿盖上,应打开培养皿盖放到一边
B. 接种时为防止杂菌污染,接种前将涂布器在酒精中浸泡灭菌
C. 若菌液浓度过高无法得到单菌落,则需要稀释后再进行涂布
D. 接种后,将涂布器灼烧灭菌后,立即放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
【答案】C
【解析】
【分析】
1、两种纯化细菌的方法的比较
优点
缺点
适用范围
平板划
线分离法
可以观察菌落特征,对混合菌进行分离
不能计数
适用于好氧菌
稀释涂布
平板法
可以计数,可以观察菌落特征
吸收量较少,较麻烦,平板不干燥效果不好,容易蔓延
适用于厌氧,兼性厌氧
2、平板划线的操作的基本步骤是:
(一)、右手持接种环,经火焰灭菌,待凉后,在火焰旁打开盛有菌液的试管棉塞,并将试管口过火焰,将已经冷却的接种环伸入菌液,沾取一环菌液。
(二)、左手斜持琼脂平板,皿盖打开一条缝,右手于火焰近处將接种环迅速伸入平板内,划三至五条平行线,盖上皿盖,接种环不应划破培养基表面。
(三)、烧灼接种环,杀灭环上残留菌液,待冷却(是否冷却,可先在培养基边缘处试触,若琼脂溶化,表示未凉,稍等再试),从第一区域划线的末端开始往第二区内划线,重复以上操作,在第三四五区内划线,注意不要将最后一区的划线与第一区相连。
(四)、将平板倒置,放入培养箱中培养。
【详解】A、倒平板时,不能将打开的培养皿盖放到一边,以免微生物污染,A错误;
B、接种时为防止杂菌污染,接种前将涂布器灼烧灭菌,B错误;
C、若菌液浓度过高无法得到单菌落,则需要稀释后再进行涂布,C正确;
D、接种后,将涂布器灼烧灭菌,待冷却后再放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D错误。
故选C。
20.大肠菌群常作为水体受粪便污染的指示菌,饮用水的卫生标准是100mL中不得检出大肠菌群。欲确定饮用水是否合格,可采用滤膜法检测饮用水中的大肠菌群,过程如下图,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滤膜的孔径大小应该可以允许大肠菌通过
B. 完成过滤后需将滤膜的A面接触配置好的培养基
C. 可通过菌落特征鉴定是否为大肠杆菌
D. 与稀释涂布平板法相比,此方法的优势是可一次对较多水样进行检测
【答案】A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可知,滤膜的A面与水样接触,会带有大肠菌群,所以实验中需要将A面与培养基接触以达到接种的目的。
【详解】A、据图分析可知,滤膜要过滤出大肠菌群,故其孔径大小不允许大肠菌通过,A错误;
B、滤膜A面与水样接触,会带有大肠菌群,需将滤膜A面接触配置好的培养基,B正确;
C、可通过菌落特征鉴定是否为大肠杆菌,C正确;
D、与稀释涂布平板法相比,此方法的优势是可一次对较多水样进行检测,D正确。
故选A。
21.下列过程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
A. 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
B. 葡萄糖氧化分解产生丙酮酸
C. 氨基酸分子脱水缩合
D.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答案】A
【解析】
【分析】
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叫做内环境,内环境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一切与外界相通的管腔、襄腔(如消化道、呼吸道、膀胱、子宫等)及与外界相通的液体(如泪液、汗液、尿液、消化液等)都不可看作内环境,因而其内所含物质也不可看作存在于内环境中的物质。凡是发生在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反应都属于发生在内环境中的反应,发生在细胞内的反应不属于发生在内环境中的反应。
【详解】A、抗体分布在内环境,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内环境,A正确;
B、葡萄糖氧化分解产生丙酮酸发生在细胞内,不能属于内环境,B错误;
C、氨基酸分子脱水缩合发生在细胞内,不能属于内环境,C错误;
D、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发生在神经细胞膜上,不能属于内环境,D错误。
故选A。
22.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和产生动作电位时,细胞内外K+和Na+的状态是( )
A. 静息时细胞外的Na+高于细胞内,动作电位产生时Na+内流
B. 静息时细胞外的K+高于细胞内,动作电位产生时K+内流
C. 静息时细胞外K+和Na+均高于细胞内,膜电位为外正内负
D. 静息时细胞外K+和Na+均低于细胞内,膜电位为外负内正
【答案】A
【解析】
【分析】
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
【详解】AB、静息时细胞外的Na+高于细胞内,细胞外的K+低于细胞内,动作电位产生时Na+内流,A正确,B错误;
CD、静息时细胞外的Na+高于细胞内,细胞外的K+低于细胞内,膜电位为外正内负
CD错误。
故选A。
23.下列有关激素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青春期性激素分泌量开始增多,说明激素分泌受到基因程序性表达的调控
B. 运动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可使心率加快,说明激素是能源物质
C. 细胞免疫缺损性疾病患者可注射胸腺激素治疗,说明激素会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
D. 发育期矮小症患者可注射生长激素治疗,说明激素对生长发育具有调节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
1、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
(1)微量高效;
(2)通过体液运输;
(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2、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而是随体液达到靶细胞,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是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
【详解】A、青春期性激素分泌量开始增多,说明激素分泌受到基因程序性表达的调控,A正确;
B、激素只具有调节功能,不能提供能量,不属于能源物质,B错误;
C、细胞免疫缺损性疾病患者可注射胸腺激素治疗,说明激素会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B正确;
D、发育期矮小症患者可注射生长激素治疗,说明激素对生长发育具有调节作用,D正确。
故选B。
24.下列与免疫功能无关的疾病是
A. 过敏性鼻炎 B. 血友病
C. 艾滋病 D. 系统性红班狼疮
【答案】B
【解析】
【分析】
考点是免疫失调,主要是免疫失调病的种类和实例,属于识记水平的考查。
【详解】过敏性鼻炎属于过敏反应,是免疫失调病,A错误.
血友病是遗传病,B正确.
艾滋病是免疫缺陷病,C错误.
系统性红班狼疮是自身免疫病,D错误.
【点睛】免疫失调病包括免疫过强和免疫过弱,免疫过强有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病。
25.下列关于生长素及其类似物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应用,叙述正确的是( )
A. 棉花栽培过程中去除顶芽可促进侧芽生长,提高棉花产量
B. 给果树喷施高浓度的NAA利于保果,提高果实产量
C. 用一定浓度IAA处理番茄雌蕊柱头,可以得到大量番茄种子
D. 叶能产生生长素,因此扦插时选用叶大而多的枝条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长素具有两重性:一般情况下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体现两重性的实例有:顶端优势、根的向地性等。
【详解】A、棉花栽培过程中去除顶芽可降低侧芽的生长素含量,解除顶端优势,促进侧芽生长,提高棉花产量,A正确;
B、给果树适宜喷施适量的NAA有利于保果,若浓度过高会造成落果,B错误;
C、用适宜浓度的IAA处理未受粉番茄雌蕊,可得到无子番茄,C错误;
D、大量叶片会增加蒸腾作用,因此扦插时选用带有芽和少量幼叶的枝条,D错误。
故选A。
26.下列研究不是在群落水平上进行的是( )
A. 洪水导致农田中黑线姬鼠外迁 B. 杜鹃在森林上层栖息和捕食
C. 线虫寄生在小麦叶片中 D. 稻田中水稻种群在数量上占优势
【答案】A
【解析】
【分析】
种群水平研究的问题有: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种群的数量变化等,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有群落的丰富度、群落的优势种、种间关系、空间结构范围和边界以及群落演替等。
【详解】A、洪水导致农田分黑线姬鼠外迁为研究迁出率,为种群水平研究的问题,A符合题意;
B、杜鹃在森林上层栖息和捕食,涉及生物的种间关系,属于群落水平的研究,B不符合题意;
C、线虫寄生在小麦叶片中,涉及生物的种间关系,属于群落水平的研究,C不符合题意;
D、稻田中水稻种群在数量上占优势,说明同一范围内,群落的优势种是哪个种群,属于群落水平的研究,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7.农田被恢复成山林(退耕还林)以后,生态系统随之发生一些变化。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物种的数目变少 B. 营养结构变复杂
C. 群落结构变简单 D. 抵抗力稳定性减弱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主要类型: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3、群落演替的原因: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4、农田被恢复成山林即退耕还林,属于次生演替。
【详解】A、退耕还林后,物种的数目变多,A错误;
B、退耕还林后,动植物种类增多,营养结构食物网变复杂,B正确;
C、退耕还林后,群落结构变复杂,C错误;
D、退耕还林后,动植物种类增多,抵抗力稳定性变强,恢复力稳定性变弱,D错误。
故选B。
28.我国西部沙漠地区生长着一种叶退化的药用植物锁阳,该植物依附在另一种植物小果白刺的根部生长,从其根部获取营养物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锁阳从小果白刺中获得营养物质和能量
B. 锁阳与小果白刺共同(协同)进化
C. 锁阳入药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D. 锁阳与小果白刺为互利共生关系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种间关系包括: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等。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间接价值、潜在价值。
【详解】AD、锁阳叶退化,从小果白刺的根部获取营养物质和能量,故二者为寄生关系,A正确,D错误;
B、锁阳与小果白刺共同(协同)进化,B正确;
C、锁阳入药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直接价值,C正确;
故选D。
29.已有研究表明,野生扬子鳄种群的雌、雄比例一般稳定在5: 1左右,这样的性别比是由孵化时的温度所决定的。繁殖季节雄性扬子鳄发出“轰轰”的声音,雌性扬子鳄则根据声音大小选择巢穴位置。当雄性个体多发出声音大时,雌鳄选择将巢穴筑于山凹浓荫潮湿温度较低处,孵化会产生较多的雌鳄。以上事实说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能够( )
A. 调节生物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B. 维持生物体正常生命活动,调节生物内环境的稳态
C. 影响生物种群的繁衍,维持种群的性别比例
D. 对生物进行自然选择,促进生物进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作用:(1)有利于正常生命活动的进行,如莴苣在适宜的波长下才能萌发生长、蝙蝠依赖超声波进行定位、取食和飞行;(2)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如雄鸟求偶时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3)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如狼能够根据兔子留下的气味去追捕兔子。据此答题。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繁殖季节雄性扬子鳄发出“轰”、“轰”的声音,雌性扬子鳄则根据声音大小选择巢穴位置”和“当声音大时,雌鳄选择将巢穴筑于山凹浓荫潮湿温度较低处,孵化产生较多的雌鳄”可知,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能影响生物种群的繁衍,维持种群数量的稳定,C正确。
故选C。
30.安徽徽州毛豆腐是通过人工接种法,使豆腐表面生长出一层白色绒毛,其中主要的微生物是毛霉。豆腐经过发酵后所含的植物蛋白转化成多种氨基酸,经烹饪后味道鲜美。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毛霉菌与乳酸菌的区别是前者有成形的细胞核
B. 豆腐可以看作给毛霉生长提供营养物质的培养基
C. 制作毛豆腐的过程必需密封容器因为氧气会抑制其繁殖
D. 毛霉产生的蛋白酶和肽酶可将蛋白质最终转化为氨基酸
【答案】C
【解析】
【分析】
腐乳的制作原理:
(1)腐乳的发酵在多种微生物的协同作用下进行,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它是一种丝状真菌,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
(2)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可以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以将脂肪水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详解】A、毛霉菌是真菌,与原核生物乳酸菌的区别是前者有成形的细胞核,A正确;
B、豆腐可以看作给毛霉生长提供营养物质的培养基,B正确;
C、毛霉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制作毛豆腐的过程需要提供氧气,C错误;
D、毛霉产生的蛋白酶和肽酶可将蛋白质最终转化为氨基酸,D正确。
故选C。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31.黄瓜育苗过程中遇高温会引起徒长现象,徒长苗易倒伏且产量低。科研人员研究了外施蔗糖溶液对黄瓜下胚轴伸长的影响,为黄瓜育苗提供一定的指导。
(1)挑选萌发的黄瓜种子播种于不同蔗糖溶液处理的琼脂培养基上,培养6天后测量下胚轴长度,实验处理及结果如下图
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实验结果说明,20℃培养条件下________________,
35℃培养条件下______________。但如果在幼苗生长过程中使用蔗糖溶液的浓度过高,则会造成幼苗根部由于_______________死亡,综合考虑后确定防止高温徒长的最佳蔗糖处理浓度为15mM。
(2)为探究蔗糖影响黄瓜下胚轴生长的机制,取不同处理下黄瓜幼苗下胚轴中段制作石蜡切片,在相同的放大倍数下观察并统计细胞长度( 例如下图中深色标记细胞)。
由图可知,高温通过促进黄瓜下胚轴细胞______________导致幼苗徒长,而蔗糖可以______________。推测蔗糖的作用很可能与生长素有关。为验证上述推测可进一步测定上述4组黄瓜幼苗的______________。
(3)目前防止徒长苗形成的常用方法包括以下3种:
a.培育耐高温品种;
b.加强田间管理(如补光降温,控水控肥等);
c.使用化学药剂( 如多效唑等植物生长抑制剂)。
通过上述实验,研究人员找到了利用蔗糖溶液抑制徒长苗形成的新方法,请从a、b、c中任选一种方法与之比较,评价新方法的优缺点。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蔗糖溶液浓度和温度 (2). 蔗糖溶液对黄瓜幼苗下胚轴伸长无显著影响 (3). 随溶液浓度升高,蔗糖对黄瓜幼苗下胚轴伸长的抑制作用增强 (4). 细胞过度失水 (5). 伸长 (6). 抑制下胚轴细胞伸长 (7). 下胚轴生长素的含量 (8).
比较对象
优点
缺点
与a比较
无需长时间的品种选育过程
每年都需要进行操作,需要控制好蔗糖浓度等
与b比较
降低操作难度,耗费人力物力少
使用效果是否优于b有待评价,需要控制好蔗糖浓度等
与c比较
避免了化学药剂安全性和药物残留问题
使用效果是否优于c有待评价,需要控制好蔗糖浓度等
【解析】
【分析】
分析实验一,实验目的是探究外施蔗糖溶液对黄瓜下胚轴伸长的影响,自变量是蔗糖溶液浓度和温度,因变量是黄瓜下胚轴伸长长度。
分析实验二,实验目的是进一步探究蔗糖影响黄瓜下胚轴生长的机制,自变量是不同的处理条件,因变量是黄瓜下胚轴细胞长度。
【详解】(1)据上分析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蔗糖溶液浓度和温度,实验结果说明,20℃培养条件下蔗糖溶液对黄瓜幼苗下胚轴伸长无显著影响,35℃培养条件下,与空白对照组(蔗糖浓度为0mM)相比,所给蔗糖浓度对黄瓜幼苗下胚轴伸长均起抑制作用,且随溶液浓度升高,蔗糖对黄瓜幼苗下胚轴伸长的抑制作用增强。但如果在幼苗生长过程中使用蔗糖溶液的浓度过高,则会造成幼苗根部由于细胞过度失水死亡,综合考虑后确定防止高温徒长的最佳蔗糖处理浓度为15mM。
(2)由图可知,高温通过促进黄瓜下胚轴细胞伸长导致幼苗徒长,而蔗糖可以抑制下胚轴细胞伸长。要验证蔗糖的作用很可能与生长素有关,可进一步测定上述4组黄瓜幼苗的下胚轴生长素的含量。
(3)目前防止徒长苗形成的常用方法包括以下3种:a.培育耐高温品种;b.加强田间管理(如补光降温,控水控肥等);c.使用化学药剂( 如多效唑等植物生长抑制剂)。通过上述实验,研究人员找到了利用蔗糖溶液抑制徒长苗形成的新方法,与a、b、c方法比较,新方法的优缺点如下:
比较对象
优点
缺点
与a比较
无需长时间的品种选育过程
每年都需要进行操作,需要控制好蔗糖浓度等
与b比较
降低操作难度,耗费人力物力少
使用效果是否优于b有待评价,需要控制好蔗糖浓度等
与c比较
避免了化学药剂安全性和药物残留问题
使用效果是否优于c有待评价,需要控制好蔗糖浓度等
【点睛】本题考查植物激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及相关实验探究,能够准确分析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及无关变量是解决这道题的关键。
32.抗生素滥用导致细菌耐药性日益增长,抗菌肽作为一种新型抗生素替代药物,近年来得到了极大关注。
(1)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是一种毒性较强的细菌,因对多种抗生素耐药也被称为“超级细菌”。MRSA入侵人体后,首先被______________处理,暴露其表面的抗原,这些抗原能引起______________细胞产生相应抗体。
(2)科研人员进行了一系列关于抗菌肽对小鼠抗MRSA免疫作用影响的研究。
①将60只健康小鼠随机分为2组,A组先注射生理盐水,一段时间后再注射MRSA,B组先注射_______,一段时间后再注射____________。
每组选用30只小鼠的目的是___________。统计注射24h后小鼠腹腔冲洗液中MRSA的数量,结果如上图,实验结果表明___________。
②研究人员又进行了C、D两组实验,并统计了A~D组小鼠腹腔中性粒细胞(一种免疫细胞)的数量(结果见下图),并据此推测抗菌肽在MRSA的刺激下能募集更多的中性粒细胞抵达感染部位,从而加强小鼠的抵抗力。作出此推测的依据是____________。
③为确定抗菌肽的功效必须依赖于中性粒细胞,科研人员进行了进一步实验,对于实验组小鼠应选择的操作依次为: __________ (选择并排序)。
a.腹腔注射生理盐水
b.腹腔注射抗菌肽
c.腹腔注射MRSA
d.腹腔注射环磷酰胺诱导形成中性粒细胞缺陷小鼠
e.检测腹腔冲洗液中的中性粒细胞数量
f.检测腹腔冲洗液中的MRSA数量
【答案】 (1). 吞噬细胞 (2). 浆 (3). 等量的抗菌肽 (4). 等量的 MRSA (5). 多次重复减少误差 (6). 抗菌肽能够抑制MRSA在小鼠体内繁殖 (7). 与A组相比,B组抗菌肽处理组后小鼠中性粒细胞数量显著上升,说明有MRSA刺激时,抗菌肽能募集中性粒细胞至感染部位 (8). d、b、c、f
【解析】
【分析】
1、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2、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
【详解】(1)MRSA作为抗原,入侵人体后,首先被吞噬细胞处理,暴露其表面的抗原,这些抗原能引起浆细胞产生相应抗体。
(2)为探究抗菌肽对小鼠抗MRSA免疫作用影响,可设置如下实验。
①将60只健康小鼠随机分为2组,每组选用30只小鼠的目的是多次重复减少误差,排除偶然性的影响。A组先注射生理盐水,一段时间后再注射MRSA作为对照组,B组先注射等量的抗菌肽,一段时间后再注射等量的 MRSA作为实验组。统计注射24h后小鼠腹腔冲洗液中MRSA的数量,结果如上图,实验结果表明抗菌肽能够抑制MRSA在小鼠体内繁殖。
②研究人员又进行了C、D两组实验,并统计了A~D组小鼠腹腔中性粒细胞(一种免疫细胞)的数量,由图中结果可知,与A组相比,B组抗菌肽处理组后小鼠中性粒细胞数量显著上升,说明有MRSA刺激时,抗菌肽能募集中性粒细胞至感染部位,从而加强小鼠的抵抗力。
③为确定抗菌肽的功效必须依赖于中性粒细胞,需对实验组小鼠进行如下实验,1、腹腔注射环磷酰胺诱导形成中性粒细胞缺陷小鼠,2、往腹腔注射抗菌肽;3、往腹腔注射MRSA;4、检测腹腔冲洗液中的MRSA数量,故对实验组小鼠应选择的操作依次为d、b、c、f。
【点睛】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相关知识及实验设计,掌握相关能力根据题意答题。
33.阅读资料,回答问题(1)-(4)。
2019年7月,世界卫生组织( WHO)发布了一个文件,建议成员国在婴儿辅食产品中“禁糖”,这里的糖主要指蔗糖。糖对健康的危害已经有很多研究,“减糖”成为了各国营养指南中的基本原则之一。糖对婴幼儿的直接影响首先是体重,其次,吃过糖之后,残留在口腔中的糖会成为口腔细菌的食物,造成龋齿以及其他口腔问题。
甜味是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绝大多数动物都喜欢的一种味道,动物是如何感知甜味的呢?味蕾主要分布在舌头、上腭和咽部黏膜处。味蕾由50-150个味蕾细胞组成,当溶解于唾液中的化学物质与味觉受体结合时, 味觉受体蛋白被激活,引发味觉信号转导的级联放大,引起分布于味觉感受细胞基底部的神经纤维兴奋,并逐级向上经由脑干传递至味觉中枢进行信号处理,最终形成味觉。
以蔗糖为代表的天然糖类的甜味信号转导过程是cAMP
途径。其主要过程是蔗糖与甜味受体结合,激活细胞内的腺苷酸环化酶产生cAMP,导致胞内的cAMP浓度上升,而cAMP可能直接引起Ca2+内流;也可能激活蛋白激酶A引起味觉感受细胞基部K+通道的关闭,抑制了K+外流,最终导致神经递质释放。
甜味引起的兴奋还会刺激多巴胺分泌,中脑边缘多巴胺系统是脑的“奖赏通路”,当多巴胺传递到脑的“奖赏中枢”可使人体验到愉悦感,因而多巴胺被认为是引发“奖赏”的神经递质。但长期的甜味刺激,会使多巴胺受体减少,导致同样甜度产生的愉悦感逐渐下降。也就是说要获得同样的愉悦,就需要更甜的食物。从而形成对糖的依赖导致偏食和挑食。当人们说“糖”不好的时候,许多父母可能会认为食用那些“高级”的糖——比如蜂蜜、冰糖、红糖、自己榨的果汁,就可以解决挑食和蔗糖引发的健康问题。这样是否可行呢?
(1)婴儿摄入辅食中的糖类物质后,调节体内血糖相对稳定的主要激素包括__________,从血糖的来源和去路角度解释过多添加糖会导致婴儿肥胖的原因__________。
(2)文中提到的“味蕾”属于反射弧中的__________,“味觉中枢”位于__________。
(3)请结合文中叙述解释甜味信号传导过程中cAMP是如何使相关细胞产生兴奋并传导下去的。__________。
(4)食用“高级”的糖能不能解决挑食问题和糖引发的健康问题?请结合文中叙述阐述你判断的理由。__________。
【答案】 (1).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 (2). 摄入的糖类过多可以转化成脂肪等非糖物质 (3). 感受器 (4). 大脑皮层 (5). cAMP引起Ca2+内流或抑制K+外流,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使神经细胞兴奋,导致神经递质释放,将兴奋传导下去 (6). 不能 挑食方面: 食用更“高级”的糖,长期的甜味刺激也会导致多巴胺受体减少,导致同样甜度产生的愉悦感逐渐下降,需要更甜的食物才能获得同样的愉悦感,因此不能解决对糖的依赖导致的挑食问题。健康方面:蜂蜜、红糖和果汁中同样含有蔗糖等糖类物质,摄入过多也会导致肥胖和龋齿等健康问题
【解析】
【分析】
调节血糖的激素:
(1)胰岛素:(降血糖).分泌部位:胰岛B细胞.作用机理:①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并在组织细胞内氧化分解、合成糖元、转变成脂肪酸等非糖物质。②抑制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抑制2个来源,促进3个去路)。
(2)胰高血糖素:(升血糖)。分泌部位:胰岛A
细胞。作用机理:促进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促进2个来源)。
血糖调节
(1)血糖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肝糖原分解;脂肪等非糖类物质转化;
(2)血糖去向: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为脂肪、某些氨基酸等;
【详解】(1)调节体内血糖相对稳定的主要激素包括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摄入的糖类过多可以转化成脂肪等非糖物质,从而导致婴儿肥胖。
(2)文中提到的“味蕾”属于反射弧中的感受器,“味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3)甜味信号传导过程中,cAMP引起Ca2+内流或抑制K+外流,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使神经细胞兴奋,导致神经递质释放,将兴奋传导下去。
(4)食用“高级”的糖不能解决挑食问题和糖引发的健康问题,挑食方面: 食用更“高级”的糖,长期的甜味刺激也会导致多巴胺受体减少,导致同样甜度产生的愉悦感逐渐下降,需要更甜的食物才能获得同样的愉悦感,因此不能解决对糖的依赖导致的挑食问题。健康方面:蜂蜜、红糖和果汁中同样含有蔗糖等糖类物质,摄入过多也会导致肥胖和龋齿等健康问题
【点睛】本题考查血糖平衡调节相关知识,掌握相关知识点结合题意答题即可。
34.人体受某些病毒感染后会引起发热,在体温上升期机体体温调节过程示意图如下:
(注:体温调定点是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预设的一个温度值,高于或低于此值,机体会进行相应调节,正常生理状态下体温调定点为37℃。)
(1)图中激素甲的名称是__________,激素乙通过__________的运输作用于甲状腺。
(2)体温上升期,皮肤血管收缩,人体骨骼肌节律性收缩,即出现“寒战”,使产热量_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散热量。综合图解分析,体温上升期人体进行体温调节的方式是__________。
(3)体温上升期,人体有时会出现脱水现象。脱水严重会引起微循环障碍导致乳酸积累出现酸中毒,乳酸积累使pH难以恢复的原因是__________。酸中毒可以通过静脉注射__________加以纠正。同时,垂体释放的__________激素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__________增加,从而减少尿量。
【答案】 (1).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2). 血液(体液) (3). 大于 (4). 神经——体液调节 (5). 乳酸过多超过了血浆中缓冲物质的调节能力 (6). 碱性物质 (7). 抗利尿激素 (8). 重吸收水
【解析】
【分析】
炎热环境下的调节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实现,因为机体不产热是不可能的。机体可通过神经调节肌肉收缩增加产热(不自主的颤抖),还可通过肾上腺素、甲状腺素促进代谢来增加产热;但没有激素参与增加散热的调节。体温调节主要是神经调节起主要作用,体液次之。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大脑皮层是体温感觉中枢。感受器:皮肤中的(冷觉感受器,温觉感受器),及内脏感受器,热量的产生:新陈代谢产热,主要是骨骼肌和肝脏,其次是心脏和脑 调节方式:神经调节,神经—体液调节。
人体的水平衡调节过程: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
【详解】(1)据图分析可知,激素甲是有下丘脑合成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激素乙是垂体合成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通过血液的运输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合成分泌甲状腺激素。
(2)体温上升期,皮肤血管收缩,人体骨骼肌节律性收缩,使产热量大于散热量。综合图解分析,体温上升期人体既有神经调节,也有激素调节,故进行体温调节的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
(3)乳酸过多超过了血浆中缓冲物质的调节能力,脱水严重会引起微循环障碍导致乳酸积累出现酸中毒,使pH难以恢复。酸中毒可以通过静脉注射碱性物质加以纠正。同时,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从而减少尿量。
【点睛】本题考查体温调节和水盐平衡调节,掌握相关知识结合题意答题。
35.膏桐(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多生长于云南元谋干热河谷地区。结实率和种子萌发率较高,根系发达,耐干旱耐贫瘠,是干热河谷地区保持水土、促进植被恢复的树种之一。近年来,因其种子油经过加工可制成清洁环保的生物柴油而备受关注。
(1)研究者在同一条盘山公路的带状坡面上采用__________法调查膏桐的种群密度,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__________。
(2)研究者根据膏桐的株高和直径,将膏桐的发育阶段划分为5个等级,数据如下图。
①该图反映了膏桐种群特征中的_________,由此可以推测其未来种群密度的变化是_________。
②分析图中幼树( II 级)比例低的原因是:树苗( I级)数量过多,导致_________激烈,且幼苗过于幼小,抗逆性较差。
(3)研究者同时统计了___________,结果发现木本、草本植物达100余种,且膏桐为优势种;研究还发现,各物种对环境需求差异较大,推测群落内_________不激烈,有利于群落维持稳定。
(4)综合考虑膏桐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以及目前地少人多的现状,请就如何合理利用膏桐资源(最大限度的发挥膏桐的作用)提出你认为可以进一步研究的2个问题。_________。
【答案】 (1). 样方 (2). 随机取样 (3). 年龄组成 (4). 增大 (5). 种内斗争 (6). 样方内其他植物的种类和数目 (7). 竞争 (8). 增加单位面积产量角度:研究各种环境条件对膏桐生长的影响,提高产量:可持续发展角度:研究种子采摘量与种群密度相关性,找到最佳采摘量
【解析】
【分析】
1
、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会通过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密度,性别比例会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种群密度。
2、调查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调查物种丰富度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
【详解】(1)膏桐属于植物,要调查膏桐的种群密度采用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
(2)①该图表示膏桐不同年龄段所占百分比,且幼龄树苗占比大,反映了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由此可以推测其未来种群密度是增大的。
②树苗( I级)数量过多,导致种内斗争激烈,且幼苗过于幼小,抗逆性较差,从而导致幼树( II 级)比例低。
(3)研究者同时统计了样方内其他植物的种类和数目,结果发现木本、草本植物达100余种,且膏桐为优势种;研究还发现,各物种对环境需求差异较大,推测群落内竞争不激烈,有利于群落维持稳定。
(4)要合理利用膏桐资源,最大限度的发挥膏桐的作用,可从增加单位面积产量角度,研究各种环境条件对膏桐生长的影响,提高产量;或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研究种子采摘量与种群密度相关性,找到最佳采摘量。
【点睛】本题考查种群的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等相关知识,掌握相关知识结合题意答题。
36.东亚飞蝗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害虫,因其聚集、迁飞和暴食等特性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
(1)下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曲线0~a段,飞蝗数量呈_________型增长;a~b段,出生率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逐渐_________;为有效防止蝗灾,应在_________点之前及时进行控制。
(2)蝗虫的数量变化与其食物来源密切相关,飞蝗喜食禾本科植物(包括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不喜食大豆、油菜等双子叶植物。研究表明,植物释放的气味对飞蝗食物的选择行为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植物散发的气味是一种_________信息,可以调节植物与飞蝗之间的_________关系。
(3)科研人员对蝗虫感受气味信息的部位进行了研究,实验处理及结果如下图:
图中对照组(①处)可选择____________提取物,实验结果说明____________。
(4)根据上述信息,请提出一种防治东亚飞蝗爆发的方法。____________。
【答案】 (1). J (2). 大于 (3). 减小 (4). a (5). 化学 (6). 捕食 (7). 蝗虫不喜食植物(油菜、大豆等) (8). 蝗虫感受气味信息的部位在触角,而不在口器须 (9). 在蝗虫易爆发区种植飞蝗不喜食的作物,断绝飞蝗的食物来源;在蝗虫快速繁殖之前采用物理、化学等方法进行灭杀;使用能干扰蝗虫识别食物信息的化学物质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0-b段种群数量呈现S型曲线,在0-a种群的增长速率增加,a-b段种群增长速率减小为0。b-c段受到环境的影响,c-d段环境容纳量降低,K值会下降。
【详解】(1)据图分析可知,曲线0~a段,飞蝗数量呈J型增长;a~b段,种群数量还在增加,故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但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减小;为有效防止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进行控制。
(2)植物散发的气味是一种化学信息,可以调节植物与飞蝗之间的捕食关系。
(3)飞蝗喜食禾本科植物(包括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不喜食大豆、油菜等双子叶植物。图中实验组选择的是飞蝗喜食植物小麦提取物,故对照组(①处)可选择蝗虫不喜食植物(油菜、大豆等)提取物,实验结果显示,仅保留触角蝗虫趋近于喜食植物小麦提取物比例大,而仅保留口须器却没这个现象,说明蝗虫感受气味信息的部位在触角,而不在口器须。
(4)根据上述信息,防治东亚飞蝗爆发可在蝗虫易爆发区种植飞蝗不喜食的作物,断绝飞蝗的食物来源;在蝗虫快速繁殖之前采用物理、化学等方法进行灭杀;使用能干扰蝗虫识别食物信息的化学物质。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对种群“S”增长曲线的分析,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的影响,生物防治等相关知识点,分析题图曲线,找出种群数量增长的模型曲线是解题的关键。
37.地铁是北京市重要的轨道交通系统,2018年共运送乘客31.16亿人次。研究人员对地铁设施的微生物分布情况进行了一系列调查。
(1)样本的采集:用经___________处理的棉签蘸取肉汤培养基,在座椅、滚梯扶手等各处的接触面来回擦拭收集样品。所有样品采集完后,均储存于装有1ml肉汤培养基的离心管里。
(2)细菌总数的测定:将储存在离心管中的样品___________后吸取100μL样品注入盛有900μL___________的离心管中,制成10l稀释倍数样品。按照相同的方法,制备系列稀释样品匀液,涂布接种在___________(填“固体”或“液体”)培养基上,置于___________中培养48h后计数。
(3)细菌的分离和纯化:用___________蘸取离心管中样品,划线接种到玛嘉尿道定位显色培养基上,培养后深蓝色菌落即为大肠杆菌。其余种类微生物按说明书挑取对应颜色的菌落。玛嘉尿道定位显色培养基是具有___________(填“选择”或“鉴别”)作用的培养基。
(4)各种耐药菌的分离鉴定:将603份样本在添加相应抗生素的培养基培养后共得到154株菌株,具体结果如下
采样点
样本类型
样本数
分离出耐药菌的样本数
分离率
地铁车厢
扶手
216
73
33.80%
座椅
216
43
19.91%
门把手
72
26
36.11%
地铁外环境
自动售票机
17
5
29.41%
滚梯扶手
42
4
9.52%
地铁卫生间
洗手台
20
3
15.00%
卫生间门
20
0
0.00%
(注:分离率=分离出耐药菌的样本数/样本数×100%)
请比较3个采样点的耐药菌分离率情况,并分析造成3个采样点分离率存在差异的可能原因。__________。
【答案】 (1). 灭菌 (2). 振荡均匀 (3). 无菌水 (4). 固体 (5). 恒温培养箱 (6). 接种环 (7). 鉴别 (8). 分离率比较:地铁车厢>地铁外环境>地铁卫生间;原因分析:地铁卫生间的分离率最低的原因:有专人打扫,清洁频率高等;地铁车厢的分离率最高的原因:车厢相对封闭,空气不流通,人员密集,地铁线路长导致打扫频次低等。地铁外环境分离率居中的原因:封闭程度打扫频率介于两者之间
【解析】
【分析】
1、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由于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观察到的只是一个菌落,因此其统计的数值往往比实际数目偏低。
2、培养基按功能分有选择培养基和鉴别培养基。
种类
制备方法
特征
用途
选择培养基
培养基中加入某种化学成分
根据某种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其对某化学、物理因素的抗性而设计的培养基使混合菌样中的劣势菌变成优势菌,从而提高该菌的筛选率
加入青霉素分离得到酵母菌和霉菌
鉴别培养基
加入某种试剂或化学药品
依据微生物产生的某种代谢产物与培养基中特定试剂或化学药品反应,产生明显的特征变化而设计
鉴别和区分菌落相似的微生物伊红和美蓝培养基可以鉴别大肠杆菌
【详解】(1)样本的采集:用经灭菌处理的棉签蘸取肉汤培养基,在座椅、滚梯扶手等各处的接触面来回擦拭收集样品。
(2)细菌总数的测定:将储存在离心管中的样品震荡均匀后吸取100μL样品注入盛有900μL无菌水的离心管中,制成10l稀释倍数样品。按照相同的方法,制备系列稀释样品匀液,涂布接种在固体培养基上,置于恒温培养箱中培养48h后计数。
(3)细菌的分离和纯化:用接种环蘸取离心管中样品,划线接种到玛嘉尿道定位显色培养基上,培养后深蓝色菌落即为大肠杆菌。其余种类微生物按说明书挑取对应颜色的菌落。故玛嘉尿道定位显色培养基属于鉴别培养基。
(4)由表格数据可知,3个采样点的耐药菌分离率比较为地铁车厢>地铁外环境>地铁卫生间。原因分析:地铁卫生间的分离率最低的原因:有专人打扫,清洁频率高等;地铁车厢的分离率最高的原因:车厢相对封闭,空气不流通,人员密集,地铁线路长导致打扫频次低等。地铁外环境分离率居中的原因:封闭程度打扫频率介于两者之间。
【点睛】本题考查微生物分离和培养,要求考生掌握培养基配制的原则,识记分离和纯化微生物常用的两种方法,掌握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计数微生物的具体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