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8.00 KB
  • 2021-09-26 发布

【生物】安徽省合肥市六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解析版)

  • 1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安徽省合肥市六中2019-2020学年 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 下列关于人体衰老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衰老的细胞染色质收缩,会影响DNA的复制和转录 B. 衰老的红细胞细胞核体积变大,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C. 衰老细胞内酪氨酸酶活性降低,使老年人头发变白 D. 衰老细胞内水分减少,使细胞萎缩,体积变小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衰老细胞染色质收缩,导致DNA不能解旋,进而会影响复制和转录过程,A正确;红细胞中没有细胞核,B错误;衰老细胞内酶的活性降低,C正确;衰老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衰老,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下列对于细胞增殖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越小,其相对表面积越大,细胞物质运输的速率就越低,反之相反 B. 细胞增殖包括物质准备和细胞分裂整个连续过程,物质准备是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同时细胞有适度的生长 C. 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可以用甲基绿对DNA进行染色,以便于观察染色体 D. 有丝分裂过程中,在纺锤体作用下,将复制后的亲代细胞遗传物质,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 ‎【答案】B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不同生物的细胞分裂方式、分裂过程和意义,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详解】细胞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比值(即相对表面积)越大,其物质交换效率越高,细胞新陈代谢越旺盛,A错误;细胞增殖包括物质准备和细胞分裂整个连续过程,物质准备是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同时细胞有适度的生长,B正确;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为便于观察染色体应用碱性染料(龙胆紫等)进行染色,C错误;有丝分裂过程中,在纺锤体作用下将染色体平均分到两个子细胞中,D错误。‎ ‎【点睛】子代的遗传物质不仅来自于染色体,还有细胞质中的DNA,故纺锤体不能将所有的遗传物质均分到子细胞中。‎ ‎3.如图表示人体内的一些生命活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因外界不利因素影响,细胞正常代谢活动中断而引起的细胞死亡属于细胞凋亡 B. 随着细胞的衰老,细胞内的黑色素逐渐积累而形成“老年斑”‎ C. 进行③过程的细胞,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收缩 D. 能进行①过程的细胞都具有细胞周期 ‎【答案】C ‎【解析】1、体细胞的有丝分裂具有细胞周期,它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开始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此,包括分裂间期期和分裂期。‎ ‎2、癌细胞与正常细胞相比,具有以下特点:能够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癌细胞表面糖蛋白减少;容易在体内扩散和转移.由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使得细胞彼此之间的黏着性减小,导致癌细胞容易在有机体内分散和转移。‎ ‎3、衰老细胞具有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1)细胞内的水分减少,结果使细胞萎缩,体积变小,细胞新陈代谢的速率减慢;(2)衰老细胞内,酶的活性减低,如人的头发变白是由于黑色素细胞衰老时,酪氨酸酶活性的活性降低;(3)细胞内的色素会随着细胞的衰老而积累,影响细胞的物质交流和信息传递等正常的生理功能,最终导致细胞死亡;(4)细胞膜通透性改变,物质运输能力降低。‎ ‎【详解】A、因外界不利因素影响而引起的细胞死亡属于细胞坏死,A错误;‎ B、随着细胞的衰老,细胞内的色素逐渐积累而形成“老年斑”,并不是黑色素逐渐积累,B错误;‎ C、细胞衰老后,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收缩,C正确;‎ D、只有连续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才有细胞周期,如干细胞,癌细胞,而进行减数分裂的细胞就没有细胞周期,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增殖、细胞分化、细胞衰老、细胞癌变的相关知识,识记相关知识即可。‎ ‎4.下列叙述与生物学事实相符的是(  )‎ A. 孟德尔定律支持融合遗传的观点 B. 萨顿用类比推理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C. 摩尔根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果蝇的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D. 赫尔希和蔡斯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关于生物学事实的问题,科学家在研究生物学事实时用到了不同的方法,孟德尔和摩尔根用到了假说-演绎法,萨顿用类比推理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和荧光标记法在生物学中也经常用到。‎ ‎【详解】孟德尔在研究遗传定律时,发现了3:1的性状分离比,因此不支持融合遗传的观点,A错误; 萨顿用类比推理法提出来,基因在染色体上,并没有实验证明;B错误; 摩尔根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果蝇的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C正确; 赫尔希和蔡斯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了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D错误。故选C。‎ ‎【点睛】孟德尔研究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用到了假说—演绎法,摩尔根发现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也用到了假说—演绎法,DNA的半保留复制的研究也是用假说演绎法得到的。‎ ‎5.下表是豌豆五种杂交的实验组合统计数据 组别 表现型 高茎红花 高茎白花 矮茎红花 矮茎白花 一 高茎红花×矮茎红花 ‎627‎ ‎203‎ ‎617‎ ‎212‎ 二 高茎红花×高茎白花 ‎724‎ ‎750‎ ‎213‎ ‎262‎ 三 高茎红花×矮茎红花 ‎953‎ ‎317‎ ‎0‎ ‎0‎ 四 高茎红花×高茎红花 ‎925‎ ‎328‎ ‎315‎ ‎108‎ 五 高茎白花×矮茎红花 ‎517‎ ‎523‎ ‎499 ‎ ‎507‎ 据此判断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A. 通过第一、四组可以得出红花对白花为显性 B. 通过第二、四组可以得出高茎对矮茎为显性 C. 最容易获得双隐性个体的杂交组合是第五组 D. 每一组杂交后代的纯合子的概率都相同 ‎【答案】D ‎【解析】分析表格可知红花R对白花r为显性,高茎H对矮茎h为显性,各组亲本分别为:一组HhRr×hhRr,二组HhRr×Hhrr,三组HHRr×hhRr,四组HhRr×HhRr,五组Hhrr×hhRr。‎ ‎【详解】A、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第一、四组的亲本都是红花,但杂交后代出现了白花,说明红花对白花为显性性状,A正确;‎ B、仅分析高茎这一性状,第二组的双亲都是高茎,但杂交后代出现了矮茎,说明高茎对矮茎为显性性状,此外从第四组亲本是高茎与高茎杂交,后代有矮茎,也说明高茎对矮茎为显性性状,B正确;‎ C、根据表中数据可知,第五组最容易获得双隐性个体,C正确;‎ D、据分析可知第三组杂交子代无纯合子,D错误。故选D。‎ ‎6.已知某老鼠的体色由常染色体上A+、A和a决定,A+决定黄色(纯合会导致胚胎致死)A决定灰色,a决定黑色,且A+对A是显性,A对a是显性,假设A+a × Aa杂交中,平均每窝生12只小鼠。若不考虑变异,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成年老鼠中最多有6种基因型 B. A+、A和a基因遵循的是自由组合定律 C. 一对A+a ×A+a亲本杂交,预期一窝会生9只小鼠,表现型可能全为黄色 D. 某黄色雌鼠和黑色纯合子雄鼠杂交,后代可能出现三种毛色 ‎【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某种老鼠的体色由常染色体上的基因A+、A和a决定,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详解】A、由于基因A+纯合时会导致小鼠在胚胎时期死亡,所以该鼠种群中存活小鼠毛色的基因型有A+A、A+a、AA、Aa、aa共5种,A错误;‎ B、A+、A和a属于复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B错误;‎ C、基因型均为A+a的一对老鼠交配后代为1/4A+A+(死亡)、1/2A+a、1/4aa,根据概率知识,产下的12×3/4=9只小鼠可能全表现为黄色(A+a),C正确;‎ D、一只黄色雌鼠(A+A或A+a)和一只黑色雄鼠(aa)杂交,后代可能出现黄色(A+a)、灰色(Aa)或黄色(A+a)、黑色(aa)共2种表现型,D错误。故选C ‎7.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自交,下列有关子代(数量足够多)的各种性状分离比情况,叙述错误的是 A. 若子代出现15:1的性状分离比,则具有A或B基因的个体表现为同一性状 B. 若子代出现6:2:3:1的性状分离比,则存在AA和BB纯合致死现象 C. 若子代出现12:3:1的性状分离比,则存在杂合子自交后不出现性状分离现象 D. 若子代出现9:7的性状分离比,则该个体测交后出现1:3的性状分离比 ‎【答案】B ‎【解析】AaBb的个体自交,若两对基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后代会出现9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9A_B_:3A_bb:3aaB_:1aabb。‎ ‎【详解】若子代出现15:1的性状分离比,则具有A或B基因的个体表现为同一性状,即后代中9A_B_:3A_bb:3aaB_是同一种表现型,A正确;若子代出现6:2:3:1的性状分离比,则存在AA或BB纯合致死现象,B错误;若子代出现12:3:1的性状分离比,可能是因为9A_B_:3A_bb是同种表现型,杂合子AABb自交后代全是同种表现型,不会发生性状分离,C正确;若子代出现9:7的性状分离比,说明后代中3A_bb:3aaB_:1aabb是同种表现型,则该个体测交后出现1:3的性状分离比,D正确。故选B。‎ ‎【点睛】AaBb自交后代若是9:3:3:1,则其测交后代是1:1:1:1;若自交后代是15:1,则测交后代是3:1;若自交后代是9:7,则测交后代是1:3。‎ ‎8.人类的皮肤含有黑色素,黑人含量最多,白人含量最少。皮肤中黑色素的多少,由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A和a,B和b)所控制。显性基因A和B可以使黑色素量增加,两者增加的量相等,并且可以累加。若一纯种黑人与一纯种白人婚配,后代肤色为黑白中间色;如果该后代与同基因型的异性婚配,其子代可能出现的基因型种类和不同表现型的比例为( )‎ A. 3种 3:1 B. 3种 1:2:1 ‎ C. 9种 9:3:3:1 D. 9种 1:4:6:4:1‎ ‎【答案】D ‎【解析】由题意可知,根据色素含量的高低可知,含有4个显性基因黑色最深,其次是含3个显性基因的个体,含2个显性基因的个体表现型处于中间,含1个显性基因的表现型其次,不含显性基因的个体为白人。‎ ‎【详解】纯种黑人的基因型为AABB,纯种白人的基因型为aabb,故二者的后代均为AaBb,同种基因型的个体交配的后代中基因型的种类为3×3=9种;根据显性基因的数目不同可知,对应的表现型有5种,其中含有4个显性基因的个体即AABB占1/4×1/4=1/16;含有3个显性基因的个体即AABb或AaBB占1/4×2/4+2/4×1/4=4/16;含有2个显性基因的个体即AAbb或aaBB或AaBb占1/4×1/4+1/4×1/4+1/2×1/2=6/16;含有1个显性基因的个体即Aabb或aaBb占1/2×1/4+1/4×1/2=4/16;不含显性基因即aabb占1/4×1/4=1/16,故表现型比例为:1:4:6:4:1。综上所述,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选D。‎ ‎9.在模拟孟德尔杂交实验中,从下图松紧袋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作相关记录,每次将抓取的小球分别放回原松紧袋中,重复100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从①②中各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组合,可模拟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B. 从③④中各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组合,模拟F1(Dd)自交产生F2‎ C. 从①②③④中各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组合,模拟(BbDd)自交产生F2‎ D. 从①③或②④中各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组合,统计结果中BD组合的概率约为1/4‎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模拟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验,要求考生掌握基因分离和自由组合的实质,明确实验中所用的容器、小球和小球的随机结合所代表的含义;其次要求考生掌握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的原理,注意实验过程中相关操作的细节。①②两袋中的小球是一对等位基因,③④两袋中的小球是另一对等位基因。‎ ‎【详解】①②中小球模拟的是等位基因,各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组合,可模拟基因分离定律和受精作用, A错误。③④中小球模拟等位基因,各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组合,模拟F1 (Dd)自交产生F2,体现分离定律, B正确。 ①②③④中小球模拟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各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组合,模拟( BbDd)自交产生F2,体现自由组合定律,C正确。 从①③或②④中各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组合,模拟基因自由组合,BD组合模拟一种基因型的配子,其概率约为25%,D正确,故选A。‎ ‎【点睛】搞清模拟的是一对基因还是两对基因是关键,一对按基因分离定律解答,两对按基因自由组合定律解答。‎ ‎10.某生物个体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种类及其比例为Ab∶aB∶AB∶ab=4∶4∶1∶1,若该生物进行自交,则其后代出现杂合子的概率为(  )‎ A. 1/16 B. 1/64 C. 1/100 D. 33/50‎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自由组合定律,考查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杂合子为含有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而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纯合子为含有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而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 ‎【详解】该生物个体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种类及其所占比例为Ab=aB=4/10,AB=ab=1/10,该生物进行自交,其后代的纯合子包括AAbb、aaBB、AABB、aabb,出现概率为(4/10)2+(4/10)2+(1/10)2+(1/10)2=34/100,则杂合子出现概率为1—34/100=66/100=33/50,选D。‎ ‎【点睛】计算子代杂合子比例时,由于杂合子种类较多,纯合子种类较少,可先计算纯合子比例,然后再计算杂合子比例。‎ ‎11.在玉米中,有色种子必须同时具备 A、B、D 三个显性基因,否则无色,现有一个结有色种子植株与已知基因型的三个植株杂交,结果是:①有色植株×aabbDD→50%有色种子;②有色植株×aabbdd→25% 有色种子;③有色植株×AAbbdd→50%有色种子;则该植株的基因型是( )‎ A. AABBDD B. AABbDD ‎ C. AaBBDd D. AaBbDD ‎【答案】C ‎【解析】由题意知:在玉米中,有色种子必须同时具备 A、B、D 三个显性基因,否则无色,现有一个结有色种子的植株,则该植株的基因型为A_B_D_,与已知基因型的三个植株杂交,这样可以通过子代的表现型来推断亲代的基因型。‎ ‎【详解】①项,M×aabbDD,子代中有50%有色种子(A_B_D_),其中aabbDD个体提供abD型的配子,要形成有色种子,M必提供了AB配子,因此M的基因型为A_B_,又因为子代中有50%的有色种子,M的A_和B_两对基因只能有一对杂合,M中的基因组成必为AABb或AaBB。‎ ‎②项,M×aabbdd,子代中有25%的有色种子(A_B_D_),aabbdd个体只提供abd配子,而子代中有A_B_D_个体,说明M必有D基因,且有色子代占25%,说明M有两对杂合基因,综合前面分析的结果,M的基因型为AABbDd或AaBBDd。‎ ‎③项,M×AAbbdd,AAbbdd个体提供Abd配子,子代中有50%有色种子,说明M在B_和D_这两对基因中只有一对是杂合的,故M的基因型只能为AaBBDd。故选C。‎ ‎【点睛】自由组合定律及其特点:‎ ‎12.鸡的性别决定方式属于ZW型,母鸡的性染色体组成是ZW,公鸡是ZZ。现有一只纯种雌性芦花鸡与一只纯种雄性非芦花鸡交配多次,F1中雄鸡均为芦花形,雌鸡均为非芦花形。据此推测错误的是( )‎ A. 控制芦花和非芦花性状的基因在Z染色体上,而不可能在W染色体上 B. 雄鸡中芦花鸡所占的比例比雌鸡中的相应比例大 C. 让F1中的雌雄鸡自由交配,产生的F2中雄鸡表现型有一种,雌鸡有两种 D. 让F2中的雌雄芦花鸡交配,产生的F3中芦花鸡占3/4‎ ‎【答案】C ‎【解析】一只纯种雌性芦花鸡与一只纯种雄性非芦花鸡交配多次,F1中雄鸡均为芦花形,雌鸡均为非芦花形,说明控制芦花和非芦花性状的基因在Z染色体上。若控制芦花和非芦花性状的基因用A/a表示,则母本芦花鸡是ZAW,父本非芦花鸡是ZaZa。‎ ‎【详解】A、由分析可知,一只纯种雌性芦花鸡与一只纯种雄性非芦花鸡交配多次,F1中雄鸡均为芦花,雌鸡均为非芦花形,说明控制芦花和非芦花性状的基因与性别有关,且不在W染色体上,故基因在Z染色体上,A正确;‎ B、假设种群中Za基因频率为p,雄性非芦花鸡的基因型为ZaZa,所占的概率为p2‎ ‎;雌性非芦花鸡的基因型为ZaW,所占的概率为p;由于p<1,故p2<p,即雄性非芦花鸡所占的比例比雌性非芦花鸡小。因此,雄鸡中芦花鸡的比例比雌鸡中的相应比例大,B正确;‎ C、母本芦花鸡是ZAW,父本非芦花鸡是ZaZa,则F1中的雌雄鸡的基因型分别是ZaW、ZAZa。F1中的雌雄鸡自由交配,F2中雄鸡的基因型为ZAZa、ZaZa,有2种表现型;雌鸡的基因型为ZAW、ZaW,有2种表现型,C错误;‎ D、由C选项的分析可知,F2中雄芦花鸡的基因型为ZAZa,雌芦花鸡的基因型为ZAW,F3中的基因型为ZAZa、ZAZA、ZAW、ZaW,故F3中芦花鸡占3/4,D正确。故选C。‎ ‎【点睛】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结合伴性遗传的类型和特点等知识进行分析解答便可。‎ ‎13.图1、图2表示某基因型为AaBb的二倍体动物在生殖发育过程中正在分裂的两个细胞。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1所示细胞中①处染色体上出现a基因的原因是基因突变 B. 图2所示细胞中②处染色体上出现a基因的原因很可能是交叉互换 C. 图1所示细胞与图2所示细胞均具有四对同源染色体 D. 选该动物的睾丸制作切片可同时观察到图1、图2所示细胞图像 ‎【答案】C ‎【解析】据图分析:图1含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分裂,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图2同源染色体分离,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详解】A、图1所示细胞中是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①处染色体上出现a基因的原因是基因突变,A正确;‎ B、从图2中②处染色体颜色看出,出现a基因的原因是交叉互造成的,B正确;‎ C、图2所示细胞有两对同源染色体,C错误;‎ D、动物睾丸是其生殖器官,其中的细胞既可以进行有丝分裂,也可以进行减数分裂,故用睾丸制作切片可同时观察到图1、图2所示细胞图象,D正确。故选C。‎ ‎【点睛】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考查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结合所学的知识答题。‎ ‎14.赫尔希和蔡斯用32P标记的T2噬菌体与无32P标记的大肠杆菌混合培养,一段时间后经搅拌、离心得到了上清液和沉淀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T2噬菌体可获得被32P标记的T2噬菌体 B. 搅拌的目的是使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与噬菌体的DNA分开 C. 如果离心前保温时间过长,会导致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升高 D. 该实验结果说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噬菌体是病毒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存活,故A错误。搅拌的目的是使噬菌体外壳和未侵染的噬菌体与细菌分开,故B错误。如果保温时间过长,会导致细菌裂解,在上清液中的放射性会升高,故C正确。该实验结果只能说明DNA是遗传物质,但不能说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15.如图甲为某生物细胞分裂的模式图,图乙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毎条染色体上DNA含量的变化,图丙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某一时期染色体、染色单体和核DNA的数量关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甲中染色体与核DNA数目之比为1:1 ‎ B. 图乙中D→E的变化原因是着丝点的分裂 C. 图丙所处时期与甲图细胞相同 ‎ D. 图乙中B→C过程会有染色单体的形成 ‎【答案】C ‎【解析】A、图甲中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故染色体与核DNA数目之比为1:1,A正确;‎ B、图乙中D→E的变化为染色单体分开变成染色体的过程,故其发生原因是着丝点的分裂,B正确;‎ C、图丙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1:2:2,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而甲图细胞为有丝分裂后期,C错误;‎ D、图乙中B→C过程为DNA复制即染色体复制,故会有染色单体的形成,D正确。‎ 考点:有丝分裂过程中图形判断和各物质变化规律分析 点睛:有丝分裂过程中着丝点、核DNA、染色体、染色单体的数目变化(以二倍体生物为例)‎ ‎16. 苦瓜植株中含有一对等位基因D和d,其中D基因纯合的植株不能产生卵细胞,而d基因纯合的植株花粉不能正常发育,杂合子植株完全正常。现有基因型为Dd的苦瓜植株若干做亲本,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如果每代均自交至F2,则F2植株中d基因的频率为1/2‎ B. 如果每代均自交至F2,则F2植株正常植株所占比例为1/2‎ C. 如果每代均自由交配至F2,则F2植株中D基因的频率为1/2‎ D. 如果每代均自由交配至F2,则F2植株正常植株所占比例为1/2‎ ‎【答案】D ‎【解析】Dd的苦瓜自交,后代DD:Dd:dd=1:2:1,由于D基因纯合的植株不能产生卵细胞,而d基因纯合的植株花粉不能正常发育,所以子一代只有Dd可以产生后代,因此F2植株中DD:Dd:dd=1:2:1,则D和d基因的频率都为1/2,正常植株所占比例为1/2,AB正确;‎ Dd自由交配产生的后代为DD:Dd:dd=1:2:1,子代雌配子为D:d=1:2,雄配子为D:d=2:1,则后代DD:Dd:dd=(1/3×2/3):(2/3×2/3+1/3×1/3):(2/3×1/3)=2:5:2,所以F2植株中D基因的频率为1/9+1/2×5/9=1/2,正常植株占5/9,C正确、D错误。‎ ‎【考点定位】自交和自由交配 ‎【名师点睛】(1)自交:指基因型相同的个体之间的交配。杂合体连续自交时,尽管基因频率不变,但后代的基因型频率会发生改变,表现为纯合子的概率不断增大,杂合子的概率不断减小。‎ ‎(2)自由交配:指各种基因型的个体随机交配。在无基因突变、各种基因型的个体生活力相同时,会遵循遗传平衡定律,逐代保持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不变。‎ ‎17.已知某种雄性动物(XY性别决定型)的基因型为GgHh,下图是该动物的细胞增殖图像,不考虑基因突变,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时期的细胞中含6条染色单体 B. 图中细胞中可能不含X染色体 C. 图中细胞进行分裂会产生两种精细胞 D. 在初级精母细胞中,移向细胞一极的基因可能是G、g、h、h ‎【答案】A ‎【解析】分析图中染色体形态和分布可知,无同源染色体但每条染色体上含2条姐妹染色单体且散乱分布,所以它正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再分析基因组成可知,有一条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上相应位置的基因为等位基因(G/g),结合题意,该细胞所在生物个体的基因型为GgHh,说明形成该细胞最可能在四分体时期发生过交叉互换;结合题意,该细胞来源于雄性动物,所以它应称为次级精母细胞,经减数第二次分裂,可产生两个精细胞,基因组成分别是GH和gH,各含4条染色体。‎ ‎【详解】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此时细胞内含有8条姐妹染色单体,A错误;图中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是初级精母细胞(含X和Y染色体各1条)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后得到的,所以该细胞所含的性染色体数要么只含1条X染色体,要么只含1条Y染色体,B正确;图中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不考虑变异,则会出现HG和Hg两种基因型的精细胞,C正确;初级精母细胞染色体复制后基因组成为GGggHHhh,再由图中次级精母细胞基因型HHGg可以推断在联会时期GGgg所在的染色体发生了交叉互换,所以移向细胞一极的基因可能是G、g、h和h,D正确。‎ ‎18.人们在果蝇中发现有飞行肌退化的现象,这种果蝇即使有正常的翅也无法飞行,实验过程如图。通过下列的哪种检验方法和结果,可以确定飞行肌退化为X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所控制( )‎ A. 用子代雌雄个体杂交,后代雌性个体的分离比为3:1‎ B. 用子代雌雄个体杂交,后代雄性个体的分离比为1:1‎ C. 用子代雄性个体与亲代雌性交配,后代雌性分离比为3:1‎ D. 用子代雌性个体与亲代雄性交配,后代雄性分离比为2:1‎ ‎【答案】B ‎【解析】如果飞行肌退化为X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XB)所控制,则飞行肌正常为隐性(Xb)。子代飞行肌退化的雌性个体基因型为XBXb,子代飞行肌退化的雄牲个体为XBY。用子代雌雄个体杂交,则后代飞行肌退化与飞行肌正常的分离比为3∶1,雌雄个体的分离比为1∶1,后代雄性个体的分离比为l∶1。若用子代雄性个体(XBY)与亲代雌性(XBXB)交配,后代全部为飞行肌退化;用子代雌性个体(XBXb)与亲代雄性个体(XbY)交配,后代雄性分离比为1∶1。综上所述,用前一种方案才可以确定飞行肌退化为X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控制,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伴性遗传的应用。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以及逻辑推理的能力。‎ ‎19.科学家在人体快速分裂的活细胞(如癌细胞)中发现了DNA的四螺旋结构。形成该结构的DNA单链中富含G,每4个G之间通过氢键等形成一个正方形的“G-4平面”,继而形成立体的“G~四联体螺旋结构”(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该结构是沃森和克里克首次发现的②该结构由一条脱氧核苷酸链形成③用DNA解旋酶可打开该结构中的氢键④该结构中(A+G)/(T+C)的值与DNA双螺旋中的比值相等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B ‎【解析】1、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DNA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双螺旋结构;DNA的外侧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的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的碱基对,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C-G)。2、分析题图:图中DNA单链中富含G,每4个G之间通过氢键等作用力形成一个正方形的“G-4平面”,继而形成立体的“G~四联体螺旋结构”。‎ ‎【详解】“G~四联体螺旋结构”是由英国剑桥大学的科学家首先发现,但不是沃森和克里克首次发现的,①错误; ②由图中实线可知,该结构由一条脱氧核苷酸链形成,②正确; ③DNA解旋酶能打开碱基对之间的氢键,因此用DNA解旋酶可打开该结构中的氢键,③正确; ④DNA双螺旋中 A+G /T+C 的值始终等于1,而该结构中 A+G /T+C 的值不一定等于1,因此该结构中 A+G/ T+C 的值与DNA双螺旋中的比值不一定相等,④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以“G~四联体螺旋结构”为素材,考查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要求考生识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掌握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及其应用,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判断各叙说,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0.下图为某DNA分子的部分平面结构图,该DNA分子片段中含100个碱基对,40个胞嘧啶,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②与①交替连接,构成了DNA分子的基本骨架 B. ③是连接DNA单链上两个核糖核苷酸的磷酸二酯键 C. 该DNA复制n次,含母链的DNA分子只有2个 D. 该DNA复制n次,消耗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数为60(2n-1)个 ‎【答案】B ‎【解析】DNA分子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其中A与T配对,G与C配对。‎ ‎【详解】A、①是脱氧核糖,②是磷酸,两者交替连接构成了DNA分子的基本骨架,A正确;‎ B、④是连接DNA单链上两个脱氧核糖核苷酸的化学键,③是鸟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中连接磷酸和脱氧核糖的化学键,B错误;‎ C、该DNA复制n次,得到2n个DNA,其中含有母链的DNA分子共2个,C正确;‎ D、该DNA复制n次,消耗腺嘌呤脱氧核苷酸数为(200-40×2)÷2×(2n-1)=60(2n-1),D正确。‎ ‎【点睛】识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掌握DNA分子复制的过程、特点等知识,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二、非选择题 ‎21.下表是有关豌豆种子形状的四组杂交实验结果(相关遗传因子用R、r表示)。据表分析作答:‎ 组合序号 杂交组合类型 后代表现型及植株数 圆粒 皱粒 A 圆粒×圆粒 ‎108‎ ‎0‎ B 皱粒×皱粒 ‎0‎ ‎102‎ C 圆粒×圆粒 ‎125‎ ‎40‎ D 圆粒×皱粒 ‎152‎ ‎141‎ ‎(1)根据组合_________的结果能推断出显性性状为圆粒。‎ ‎(2)组合_________中的两亲本肯定都是纯合子。‎ ‎(3)组合________的杂交方法称为测交。‎ ‎(4)写出A组合中两亲本的可能遗传因子组成:_________或_________。‎ ‎【答案】 C B D RR×Rr RR×RR ‎【解析】题表分析:根据C杂交组合,圆粒×圆粒→后代圆粒:皱粒=3:1,发生性状分离,说明圆粒相对于皱粒是显性性状,且亲本的基因型均为Rr;A杂交组合中,亲本的基因型为RR×Rr或RR×RR; B杂交组合中,亲本的基因型为rr; D杂交组合中,后代表现型之比为1:1,属于测交,说明亲本的基因型为Rr×rr。‎ ‎【详解】(1)由分析可知,根据组合C 的性状分离结果能推断出显性性状为圆粒。‎ ‎(2)由以上分析可知,组合B中的两亲本肯定都是纯合子,基因型均为rr。‎ ‎(3)组合D后代表现型之比为1:1,属于测交。‎ ‎(4)组合A中,圆粒×圆粒→后代均为圆粒,说明亲本的基因型为RR×Rr或RR×RR。‎ ‎【点睛】会用分离定律的思路解答遗传学的问题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掌握测交、杂交和自交的含义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 ‎22.某植物的花色由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花的红色对紫色为显性。下表是纯合植株杂交实验的数据。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亲本组合 F1植株数量 F2植株数量 红色花 紫色花 红色花 紫色花 ‎①红色花×紫色花 ‎98‎ ‎0‎ ‎460‎ ‎31‎ ‎②红色花×紫色花 ‎105‎ ‎0‎ ‎315‎ ‎99‎ ‎(1)组合①中红色花亲本的基因型是________,F2红色花植株共有________种基因型。‎ ‎(2)组合②中F1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_。若F2中的红色花植株与紫色花植株杂交,则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AABB 8 Aabb或aaBb 红色花∶紫色花=2∶1‎ ‎【解析】亲本组合①红色花×紫色花在子二代红色花∶紫色花=460∶31≈15∶‎ ‎1,出现了类似9∶3∶3∶1的比例,说明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a和B、b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同时红色花对紫色花为显性,说明红色花的基因型有A_B_、A_bb、aaB_,紫色花的基因型只有aabb一种,亲本组合①的基因型为AABB与aabb,组合②杂交的F1代自交子代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说明F1中只有1对基因杂合,则亲本组合②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或者aaBB和aabb。‎ ‎【详解】(1)根据分析,组合①中红色花亲本基因型是AABB,F2红花基因型有A_B_(4种)、A_bb(2种)、aaB_(2种),共8种基因型。‎ ‎(2)根据分析亲本组合②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或者aaBB和aabb,所以F1的基因型有Aabb和aaBb;F1自交(以Aabb为例),子二代红色花的基因型为1/3AAbb、2/3Aabb,与紫色花植株(aabb)杂交,则子代的紫花所占比例为2/3×1/2=1/3,所以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是红色花∶紫色花=2∶1。‎ ‎【点睛】本题利用表格数据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特别是对于9∶3∶3∶1的变式的掌握,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3.如图是四个家族的遗传系谱图,图中“□、○”分别表示正常男女,“、”分别表示患病男女,仔细观察这些系谱图,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四个系谱图中可能属于白化病遗传方式的是______________,肯定不是红绿色盲遗传方式的是________。‎ ‎(2)如果①和②系谱图中的遗传病相同,图①中的正常儿子与图②中的正常女儿结婚后生出患病孩子的概率是________。‎ ‎【答案】①②③④ ①② 1/6‎ ‎【解析】1、判断患病遗传方式的“口诀”: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遗传看女病,父子正常非伴性;有中生无为显性,显性遗传看男病,母女正常非伴性。‎ ‎2、分析题图可知:‎ 图①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图②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或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也可能是伴X显性病;‎ 图③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或隐性遗传病,也可能是伴X显性遗传病或隐性遗传病;‎ 图④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或隐性遗传病,也可能是伴X隐性遗传病。‎ ‎【详解】(1)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红绿色盲为伴X隐性遗传病,所以四个系谱图中可能属于白化病遗传的是①②③④;肯定不是红绿色盲遗传的是①②,因为母亲患病,儿子没有患病。‎ ‎(2)如果①和②‎ 系谱中的遗传病相同,则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用A、a表示显隐性基因,图①中的正常儿子的基因型为1/3AA、2/3Aa,图②中的正常女儿基因型为Aa,他们结婚后生出患病孩子的概率是2/3×1/4=1/6。‎ ‎【点睛】本题考查人类遗传病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通过系谱图判断遗传病的遗传方式,熟记遗传病的种类。‎ ‎24.如图曲线表示某生物(2n=4)的体细胞分裂过程及精子形成过程中某些物质含量的变化。a~e分别表示分裂过程中的某时期的细胞分裂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曲线中的①~③段可表示细胞进行________分裂过程中的________数量变化。‎ ‎(2)图a~e中与曲线②⑤位置相对应的细胞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3)细胞a、b、c、d、e中具有同源染色体的是__________,曲线中不含同源染色体的时期是__________(填序号)。‎ ‎(4)与体细胞相比,a~e细胞中,核内DNA含量加倍的是________。‎ ‎【答案】有丝 染色体 e、b a、d、e ④⑤⑥ a、d、e ‎【解析】分析图1:①表示有丝分裂间期、前期和中期;②表示有丝分裂后期;③表示有丝分裂末期;④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⑤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⑥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 分析图2:a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两两配对,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b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c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d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e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详解】(1)曲线中①~③段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量变化。‎ ‎(2)曲线②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对应于e细胞;曲线⑤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对应于b。‎ ‎(3)根据分析,图2中a、d、e细胞具有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因此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没有同源染色体,即曲线中一个细胞内没有同源染色体时期是④⑤⑥。‎ ‎(4)与正常体细胞相比,有丝分裂的前期、中期、后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细胞DNA含量加倍,所以a、d、e细胞核内DNA含量加倍。‎ ‎【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和细胞分裂图,考查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能准确判断图中曲线各区段代表的时期及各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的时期,再结合所学的知识答题。‎ ‎25.结合探索遗传物质的相关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艾弗里实验与赫尔希蔡斯实验的实验方法不同,但设计思路却有共同之处,他们最关键的实验设计思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被35S标记的T2噬菌体去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离心后,发现放射性物质主要存在于____________(填“上清液”或“沉淀物”)中。‎ ‎【答案】将S型细菌的DNA和蛋白质分开,单独研究它们各自的功能 上清液 ‎【解析】1、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1)艾弗里与赫尔希蔡斯实验成功的最关键的实验设计思路是:将微生物的蛋白质和DNA分离,单独研究它们各自的功能。‎ ‎(2)35S标记的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经过搅拌离心后分布在上清液中.因此,用被35S标记的噬菌体去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离心后,发现放射性物质主要存在于上清液中。‎ ‎【点睛】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现象及结论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