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9.50 KB
- 2021-09-2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 下列与细胞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病毒是一类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
B. 蓝藻细胞具有细胞核且tDNA分子呈环状
C. 酵母菌的细胞核内含有DNA和RNA两类核酸
D. 蓝藻细胞的能量来源于其线粒体有氧呼吸过程
【答案】C
【解析】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A错误;蓝藻细胞是原核细胞,不具有细胞核,拟核中的DNA分子呈环状,B错误;酵母菌为真核细胞,其细胞核内含有DNA和RNA两类核酸,C正确;蓝藻细胞没有线粒体,D错误。
2. 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根尖成熟区细胞具有中央大液泡,有利于水分的吸收
B. 内质网膜可与核膜、细胞膜相连,有利于物质的运输
C. 神经元的突触小体内含有较多线粒体,有利于神经递质的释放
D. 卵细胞的体积较大,能提高它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效率
【答案】D
【解析】根尖成熟区细胞具有中央大液泡,有利于水分的吸收,A正确;内质网是细胞内最大的膜结构,其内可与核膜相连、外可以与细胞膜相连,有利于物质的运输,B正确;突触小体释放神经递质的方式是胞吐,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C正确;卵细胞的体积较大,相对表面积较小,不利于其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D错误。
3. 下列关于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同一生物体的不同功能细胞中,酶的种类完全不同
B. 酶通过降低反应所需的活化能来提高化学反应速率
C. 酶在完成催化作用后即降解为氨基酸或核苷酸
D. 低温下酶的活性较低是因为酶的空间结构被破坏
【答案】B
【解析】同一生物体的不同功能细胞,是通过细胞分化形成的,而细胞分化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所以同一生物体的不同功能细胞中,酶的种类不完全相同,A错误;酶通过降低反应所需的活化能来提高化学反应速率,B正确;酶是生物催化剂,在完成催化作用后不被降解,C错误;低温下酶的活性较低,但酶的空间结构没有被破坏,D错误。
4. 如下图表示水稻一个成熟叶肉细胞代谢的某些过程(图中数字代表物质,a、b代表细胞器)。下列有关分析和判断,错误的是
A. 水稻细胞中,有a的细胞一定有b,而有b的细胞不一定有a
B. 如果用18O标记图中的①,则可能会出现少量的具有放射性的④
C. 在b内膜上分布有ATP合成酶,而在a的基质中有ATP水解酶
D. 此类细胞可作为观察a和b在细胞中分布的实验材料
【答案】D
【解析】:a为叶绿体,b为线粒体,水稻细胞中有叶绿体,一定有线粒体,如植物可见光部位;但是反过来有线粒体,不一定有也叶绿体,如水稻的不可见光部位,如水稻的根部细胞,A正确;①为CO2,用18O标记图中的CO2,被标记的CO2进行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除了产生有机物,还产生被标记的水,被标记的水进行光合反应的光反应,会产生被标记的O2,B正确;线粒体内膜上分布有ATP合成酶,合成ATP;而在叶绿体的基质中有ATP水解酶,进行暗反应,消耗ATP;该植物由于含有液泡,无法作为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在细胞中的分布,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流程的熟悉程度,难度较大。其中B选项很多学生都想不通,用18O标记CO2,怎么光反应产生的含有18O标记的氧气呢?很多学生忽视量一个问题,他们认为暗反应不产生水,此外就算学生知道暗反应产生水,他们认为这水不去叶绿体内囊体薄膜上。
5. 下图表示同一生物体内不同时期的细胞分裂图,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处于有丝分裂过程中的细胞是①和③
B. —般情况下,发生等位基因分离的是细胞②
C. 细胞③中染色体、染色单体、核DNA数量之比为1:2:2
D. 细胞③和细胞④所示过程不可能发生在同一器官中
【答案】D
【解析】图中处于有丝分裂过程中的细胞是①和③,故A正确;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等位基因分离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开,所以一般情况下,正在发生等位基因分离的是细胞②,故B正确;细胞③处于有丝分裂中期,其细胞内染色体、染色单体、核DNA数量之比为1:2:2,故C正确;细胞③和细胞④所示过程可能发生在同一器官中,如精巢,精原细胞的增殖是有丝分裂,形成精子通过减数分裂,故D错误。
【考点定位】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规律性变化
6. 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育了一个患红绿色盲的儿子,且儿子的性染色体比别的男孩多一条,下列关于病因的判断中正确的是
A. 问题在于父亲,减数第一次分裂时细胞中XY染色体没有分开,进入同一个子细胞
B. 问题在于父亲,减数第二次分裂时细胞中灯染色体没有分开,进入同—个子细胞
C. 问题在于母亲,减数第-次分裂时细胞中XX染色体没有分开,进入同一个子细胞
D. 问题在于母亲,减数第二次分裂时细胞中以染色体没有分开,进入同一个子细胞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依题意可知,红绿色盲孩子的基因型为XbXbY,表现正常的夫妇的基因型是XBXb和XBY,由此可推出该患儿是由母亲产生的XbXb的卵细胞与父亲产生的Y的精子受精后所形成的受精卵发育而成的,所以问题在于母亲;正常情况下,母亲的卵原细胞中只有一条X染色体含有色盲基因(b),经减数分裂所形成的卵细胞中也只有一条X染色体携带有色盲基因(b),若出现两个色盲基因(b),则是由于卵原细胞在形成卵细胞的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着丝点分裂后所形成的两条Xb
染色体没有分开,进入同一个子细胞。综上所述,A、B、C三项均错误,D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减数分裂、伴性遗传、染色体数目变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7. 果绳的长翅(V)对残翅(v)为显性,但纯合长翅品系的幼虫,在35℃条件下培养成的成体果蝇为残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35℃条件下果蝇的长翅基因突变成了残翅基因
B. 果蝇的长翅和残翅是由环境温度决定的
C. 纯合的长翅果蝇幼虫在35℃条件下培养成的残翅性状是不能遗传的
D. 如果有一只残翅果蝇,只要让其与另一只异性的残翅果蝇交配,就能确定其基因型
【答案】C
【解析】A.35℃条件下果蝇的长翅变成了残翅,是基因型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不是基因突变的结果,因为基因突变的频率是非常低的,A错误;B.果蝇的长翅和残翅是由环境温度和基因共同来决定的,B错误;C.纯合的长翅果蝇幼虫在35℃条件下培养成的残翅性状,这是环境引起的变异,是不能遗传的,C正确;D.要想确定某只残翅果蝇的基因型,则需要将其与一只正常状态下发育形成的异性残翅果蝇交配,将幼虫在正常温度下培育,若后代只有残翅,则表明其为vv,若后代只有长翅,则表明其为VV,若后代既有长翅又有残翅,则表明其为Vv,D错误。
【考点定位】环境对性状的影响
.................................
8. 将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种豌豆个体间行种植;另将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种玉米个体间行种植。具有隐性性状的一行植株上所产生的F1是
A. 豌豆和玉米都有显性个体和隐性个体
B. 玉米都为隐性个体,豌豆既有显性个体又有隐性个体
C. 碗豆和玉米的显性和隐性个体比例都是3:1
D. 豌豆都为隐性个体,玉米既有显性个体又有隐性个体
【答案】D
【解析】豌豆在自然情况下是严格的自花传粉,闭花受粉,所以间行种植彼此之间互不影响,隐性性状的一行植株上所产生的F1都是隐性个体;而玉米自然条件下既可进行同株的异花传粉,又可进行异株间的异花传粉,所以隐性个体上产生的F1既有显性个体也有隐性个体,故选D。
9. 下列有关孟德尔豌豆,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及其假设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假说的主要内容是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B. 正交和反交实验的结果相同,验证了假说是成立的
C. 假说能解释F1自交出现3:1分离比的原因,所以假说成立
D. 根据假说推断,F1能产生数量比例为1:1的雌雄配子
【答案】A
【解析】假说的主要内容是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A正确;孟德尔用测交方法验证假说成立,B项、C项错误;F1产生雌配子的数量远少于雄配子,D错误。
【点睛】F1能产生数量相等的两种配子是指两种雌配子的数量相等,两种雄配子的数量相等,而不是雌雄配子的数量相等。
10. 两性花植物的自交不亲和是由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Sx(Sl、S2、……Sl5)控制的,此类植物能产生正常的雌、雄配子,但当花粉的Sx基因与母本有相同的Sx基因时,这种花粉的所有精子都不能完成受精作用,从而使自交不能产生后代。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基因型为SlS2和S2S4的亲本,正交和反交的子代基因型完全相同
B. 基因Sl、S2、……Sl5是同源染色体之间交叉互换后产生的
C. 自然条件下,一般不存在Sx基因的纯合个体如SlS1、S2S2等
D. 具有自交不亲和特性的品系进行杂交育种时,须对母本进行去雄处理
【答案】C
11. 某种雌雄异株植物的花色有白色和蓝色两种,花色由等位基因A、a(位于常染色体上)和B、b(位于X染色体上)控制,基因与花色的关系如图所示。基因型为AAXBXB的个体与基因型为aaXbY的个体杂交得F1,F1雌雄个体杂交得F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与控制该植物花色有关的基因型共有15种 B. 开蓝花个体的基因型有aaXBY、aaXBXB、aaXBXb
C. F2开蓝花的雌性植株中纯合子占的比例为1/4 D. F2中花色的表现型及比例是白色:蓝色=13:3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分析,控制该植物花色的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上,所以有关的基因型一共有3×5=15种,A正确;据图分析可知,开蓝花个体必须没有a有B基因,即其基因型有aaXBY、aaXBXB、aaXBXb,B正确;基因型为AAXBXB的个体与基因型为aaXbY的个体杂交得Fl基因型为AaXBXb、AaXBY,则F2开蓝花的雌性植株中纯合子占的比例为1/2,C错误;F2中蓝色的比例为1/4×3/4=3/16,所以F2中花色的表现型及比例是白色:蓝色=13: 3,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图示判断蓝色的基因型和白色的基因型,根据亲本基因型判断子一代和子二代的基因型及其比例。
12.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发生于图中哪个过程
AaBblAB:lAb:laB:lab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子代9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A
【解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发生的时间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时。所以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在进行有性生殖时,其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应作用于①配子的产生过程中。
故选:A。
13. 火鸡的性别决定方式是ZW型(♀ZW,♂ZZ)。曾有人发现少数雌火鸡(ZW)的卵细胞未与精子结合,也可以发育成二倍体后代。遗传学家推测,该现象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卵细胞与其同时产生的三个极体之一结合,形成二倍体后代(WW的胚胎不能存活)。若该推测成立,这种方式产生后代的雌雄比例是
A. 雌:雄=1:1 B. 雌:雄=1:2 C. 雌:雄=3: 1 D. 雌:雄=4:1
【答案】D
【解析】如果卵细胞为Z,则另外三个极体为Z、W、W,如果卵细胞为W,则另外三个极体为Z、Z、W,WW不能存活,则ZZ:ZW=1:4,A正确
14. 人类有红绿色盲和蓝色盲。某海岛正常居民中约有44%为蓝色盲基因携带者,下图为该岛一家族系谱图。
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15号体内细胞最多有4个红绿色盲基因
B. 11号和12号生一个两病兼患男孩的概率为1/24
C. 减数分裂前期Ⅰ的交叉互换不能用光学显微镜观察
D. 若16号与该岛某表现型正常的男性结婚,后代患蓝色盲的概率是11%
【答案】D
【解析】据图分析,只考虑红绿色盲,15号的基因型为XbY,其体内细胞最多有2个红绿色盲基因,A错误;图中3、4号正常,他们的女儿8号患蓝色盲,说明蓝色盲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11号个体是表现正常的女性,有一个患蓝色盲的弟弟,因此11号蓝色盲的基因型是AA:Aa=1:2,11号生有患红绿色盲的儿子,因此11号是红绿色盲基因的携带者,因此11号的基因型及比例是1/3AAXBXb或2/3AaXBXb;12号是蓝色盲患者的男性,基因型是aaXBY,11号与12号个体的后代中患蓝色盲(aa)的概率=1/2×2/3=1/3,患红绿色盲男孩(XbY)的概率为1/4,因此,生一个患两种病男孩的概率为1/3×1/4=1/12,B错误;减数分裂前期Ⅰ的交叉互换发生在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可以用光学显微镜观察,C错误;15号个体既含有蓝色盲基因,与该岛某表现型正常的男性(正常居民中约有44%为蓝色盲基因携带者)结婚,后代患蓝色盲的概率是1/4×44%=11%,D正确。
15. 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遗传病患者均带有该致病基因 B. 遗传病往祥表现出具有先天性和家族性等特点
C. 基因诊断可以用来监测遗传病 D. 多基因遗传病在群体中的发病率比较高
【答案】A
【解析】染色体异常遗传病患者可不带有致病基因,A错误;遗传病往往表现出具有先天性和家族性等特点,B正确;基因诊断技术能够更好地监测和预防遗传病,C正确;多基因遗传病在群体中的发病率比较高,D正确。
16. 下列关于探索DNA是遗传物质实验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格里菲思实验中肺炎双球菌R型转化为S型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B. 艾弗里实验证明了DNA是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
C. 分别用含有32P或35S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可以获得含32P或35S标记的噬菌体
D. 在嗤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同位素标记是一种基本的技术。在侵染实验前首先要获得同时含有32P、35S标记的噬菌体
【答案】B
【解析】格里菲思实验中肺炎双球菌R型转化为S型是基因重组的结果,A错误;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的过程是:将S型细菌中的物质进行提纯和鉴定,然后将提纯的DNA、蛋白质和多糖等物质分别加入到培养了R型细菌的培养基中,结果发现:只有加入DNA,R型细菌才能转化为S型细菌,从而证明了DNA是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B正确;分别用含有32P或35S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再用上述大肠杆菌分别培养噬菌体,可以获得含32P或
35S标记的噬菌体,C错误;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同位素标记是一种基本的技术,在侵染实验前首先要获得分别含有32P、35S标记的噬菌体,D错误。
17. 如下图表示生物体内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②④过程分别需要解旋酶和RNA聚合酶、逆转录酶
B. ⑤过程中RNA复制过程需要经过一个双链RNA的过程
C. 保证①过程准确无误地进行的关键步骤是游离的脱氧核苷酸与母链进行碱基互补配对
D. ①②③均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但碱基方式不完全相同
【答案】A
【解析】过程②表示转录,过程④表示逆转录,分别需要RNA聚合酶、逆转录酶的催化,A错误;⑤过程表示RNA的复制,该过程需要经过一个双链RNA的过程,B正确;游离的脱氧核苷酸与母链进行碱基互补配对,是保证①过程准确无误地进行的关键步骤,C正确;①②③均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但碱基方式不完全相同,D正确。
18. 二倍体水毛茛黄花基因q1中丢失3个相邻碱基对后形成基因q2,导致其编码的蛋白质中氨基酸序列发生了改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突变后水毛莨的花色性状一定会发生改变
B. 正常情况下q1和q2不会存在于同—个配子中
C. q2比q1少3对碱基,利用光学显微镜,可观测到q2的长度较q1短
D. 基因突变后会改变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答案】B
【解析】由于多个密码子可编码同一个氨基酸,所以突变后水毛莨的花色性状不一定会发生改变,A错误;q1和q2是一对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因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不同的配子中,所以正常情况下q1和q2不会存在于同一个配子中,B正确;q2比q1少3对碱基,利用光学显微镜不能观测到q2的长度较q1短,C
错误;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是指DNA分子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时的一一对应关系,即A(腺嘌呤)一定与T(胸腺嘧啶)配对、G(鸟嘌呤)一定与C(胞嘧啶)配对,不会因基因突变而改变,D错误。
19. 将物种①(2n=20)与物种②(2n=18)杂交可产生子代③,对③将作如图所示处理。(注:①的染色体和②的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不会相互配对)。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图中过程皆可发生
B. ⑥是一个新物种
C. 由③到④过程发生了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D. 由③到⑥的过程不可能发生基因突变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图形分析可知,物种①和物种②之间存在生殖隔离,不能产生可育后代,所以图中③不能自交产生后代,即图中⑤到⑨的过程是不存在的,A错误;根据以上分析已知,③不是一个物种,⑥是③加倍形成的,是可育的,属于一个新物种,B正确;由③到④过程表示的是诱变育种,进行的是有丝分裂,而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都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C错误;由③到⑥的过程表示的是多倍体育种,可以发生基因突变,D错误。
20. 如图表示某小岛上蜥蜴进化的基本过程。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图中X、Y、Z分别表示的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
B. 小岛上晰蜴原种全部个体的总和称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C. 地理隔离一旦形成,原来同属一个物种的蜥蜴很快就进化为不同的物种
D. 小岛上撕蜴新种全部个体所有基因的总和称为蜥蜴新种的基因库
【答案】C
【解析】图中X表示的是突变和基因重组,Y是自然选择,形成新物种经过的Z是隔离,A正确。同一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称为一个种群,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正确。地理隔离一旦形成,不一定会进化为新物种,必须形成生殖隔离才能形成新物种,C错误。一个种群内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基因库,D正确。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进化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名师点睛】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的比较
内容
物种形成
生物进化
标志
出现生殖隔离
基因频率改变
变化前后
生物间关系
属于不同物种
可能属于同一物种
二者关系
①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这种改变可大可小,不一定会突破物种的界限,即生物进化不一定导致物种的形成;进化是量变,物种形成是质变
②新物种的形成是长期进化的结果
21. 有关人体内环境及稳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内环境是指多细胞生物体内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B. 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化学成分、理化特性等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C. 人类疾病的产生都是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的结果
D. 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
【答案】C
【解析】多细胞生物体内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A项正确;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化学成分、理化特性等保持相对稳定状态,B
项正确;人类疾病的产生不都是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的结果,如白化病,是基因突变的结果,C项错误;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实现的,D项正确。
22. 下列有关兴奋产生、传导和传递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时,膜外阳离子浓度低于膜内
B. 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增加
C. 兴奋传导时,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形成局部电流
D. 突触传递兴奋的方向,由突触后膜的选择透过性决定
【答案】C
【解析】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时,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A错误;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加,钠离子内流,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B错误;兴奋传导时,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形成局部电流,C正确;突触传递兴奋的方向,是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决定的,D错误。
23. 如图是反射弧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刺激b点(b点为电表②两接线端之间的中点),检测各位点电位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电表②的指针将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B. 通过检测电表①的电位变化和肌肉收缩,可以验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的
C. 兴奋由b点传递到c点时,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
D. 若肌肉收缩但电表②指针不偏转,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单向传导的
【答案】C
【解析】刺激b点,局部电流双向传导,同时传到电表②两接线端,两接线端同时发生电位变化,二者之间没有电位差,不会发生电表指针的偏转,A项错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①处不会发生电位变化,B项错误;兴奋在突触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C项正确;肌肉收缩但电表②不偏转,不能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单向传导的,D项错误。
24. 下列与神经细胞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 ATP能在神经元线粒体的内膜上产生 B. 神经递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消耗ATP
C. 突触后膜上受体蛋白的合成霈要消耗ATP D. 神经细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患状态消耗ATP
【答案】B
【解析】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其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会产生大量的ATP,A正确;神经递质是通过胞吐的方式被释放出来,这个过程要消耗ATP,但释放之后,穿过突触间隙属于扩散,不需要消耗ATP, B错误;蛋白质的合成都需要消耗ATP,C正确;神经细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过程中,将Na+排出细胞,同时将K+摄入细胞,此过程为逆浓度的主动运输,消耗ATP,D正确。故本题的答案选择ACD。
25. 如图为结构和功能均正常的神经—肌肉标本,a、b表示神经纤,1、2,3、4表示接在神经细胞外侧的微电极,电流计指针的偏转方向与正电荷移动方向一致。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 a和b分别表示传入和传出神经
B. 刺激图中所示部位,表1指针向右偏转
C. 若腓肠肌收缩,说明肌膜的动作电位传播到了肌纤维内部
D. 若图中刺潋强度不足以产生动作电位,则表1、2均不偏转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图中的神经纤维(a和b)是传出神经纤维,故A错误;脊柱中有突触结构,兴奋不能传到b处,所以刺激图中所示部位,表1指针只能向左偏转一次,B错误;若腓肠肌收缩,说明肌膜的动作电位传播到了肌纤维内部,C正确;只有足够强度的刺激才能引起神经冲动的产生,若图中刺激强度不足以产生动作电位,则表1不偏转,表2偏转,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神经传导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6. 如图为人体内体温调节的示意图,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当受到寒冷刺激时,激素a、b、c、d的分泌均会增加
B. 上图可反映出瀲素具有分级调节的特点
C. 下丘脑是感觉体温变化的主要中枢,是形成冷觉、热觉的部位
D. 激素c、d分泌增多,可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据图示a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是促甲状腺激素,c是甲状腺激素,d是肾上腺素。当受到寒冷刺激时,下丘脑分泌a增多,促进垂体分泌b,进而促进甲状腺分泌c增多;同时肾上腺分泌d激素增加,二者协调作用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产热,维持体温恒定,A、D正确。图中下丘脑通过垂体对甲状腺的调节过程是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B正确。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不是感觉中枢,不能形成冷觉、热觉,C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相关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27. 给实验鼠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胰岛素,测得血糖的补充速率和消耗速率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 随着曲线a的下降,非糖物质向葡萄糖转化的速率加快
B. 曲线b的上升是胰岛素作用于肝脏、肌肉等细胞的结果
C. 当胰岛素浓度为40μU/mL时,在较长时间内血糖浓度会维持相对稳定
D. 高浓度胰岛素条件下,下丘脑中控制胰岛A细胞分泌的神经中枢处于抑制状态
【答案】B
【解析】胰岛素作用是使血糖浓度降低,随着曲线a血糖补充速率的下降,非糖物质向葡萄糖转化的速率变慢,A错误;胰岛素能降低血糖浓度,随着曲线b血糖消耗速率的上升,葡萄糖转变成肝糖原和肌糖原的速度加快,B正确;当胰岛素浓度为40μU/mL时,血糖补充速率是1mg/kgmin,血糖消耗速率3.8mg/kgmin,血糖浓度不能维持相对稳定,C错误;高浓度胰岛素会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但不会抑制神经中枢,D错误。
【考点定位】血糖浓度调节
【名师点睛】胰岛素是惟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28. 细胞信息传递是细胞间或细胞内通过高度精确和高效率地发送与接受信息,对环境作出综合反应的细胞行为机制。下表列出的是部分细胞信息传递的类型,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类型
产生信号分子
的细胞或器官
信号
分子
信号分子传
递的途径
接受信号分子的
受体所在细胞
细胞反应
甲
垂体
激素a
血液
甲状腺细胞
分泌活动增强
乙
性腺
激素b
血液
多种细胞
调节基因的转录
丙
神经细胞
①
突触
唾液腺细胞
分泌活动增强
A. 激素a只能作用于甲状腺,这与甲状腺细胞膜上特定的受体有关
B. 激素b属于脂溶性激素,能够促进生殖细胞的形成
C. 若某种神经毒素能够阻止①的分解,唾液的分泌将停止
D. 上述三种信息传递都离不开内环境
【答案】C
【解析】激素a为促甲状腺激素,只能作用于甲状腺,这与甲状腺细胞膜上特定的受体有关。激素b是性激素,属于脂溶性激素,能够促进生殖细胞的形成。若某种神经毒素能够阻止①的分解,唾液将不断分泌;无论是激素还是递质,其传递都离不开内环境。
【考点定位】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关键是要弄清垂体分泌的激素是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甲状腺细胞,使其分泌活动增强。性腺分泌的激素是性激素,本质是固醇,属于脂质,神经细胞分泌的是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突触间隙中的液体是组织液。
29. 有一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由于患者体内某种T细胞过度激活为效应T细胞后,选择性地与胰岛B细胞密切接触,导致胰岛B细胞死亡而发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这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属于自身免疫病 B. 患者血液中胰岛素水平高于正常生理水平
C. 效应T细胞将抗原传递给胰岛细胞致其死亡 D. 促进T细胞增殖的免疫增强剂可用于治疗该病
【答案】A
【解析】自身免疫病是指免疫系统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疾病,该病的患者将自身的胰岛B细胞作为抗原进行免疫,即该病为自身免疫病,A正确;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合成和分泌,因患者体内一些胰岛B细胞死亡,导致其血液中胰岛素水平降低,即低于正常生理水平,B错误;由题干可知,效应T细胞能够选择性与胰岛B细胞密切接触,则胰岛B细胞为细胞免疫的靶细胞,效应T细胞是通过特异性识别使得胰岛B细胞裂解死亡的,C错误;该糖尿病的起因是由于患者体内某种T细胞过度增殖,则要治疗该病应用抑制T细胞增殖的免疫抑制剂,D错误。
30. 神经递质乙酸胆碱与突触后膜的乙酜胆碱受体(AChR)结合,突出后膜兴奋,引起肌肉收缩。重症肌无力患者体内该过程出现异常,其发病机理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物质a作为抗原能激活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
B. 抗a抗体与物质a的结合物不能被吞噬细胞淸除
C. 物质a引发的上述免疫过程属于体液兔疫
D. 患者体内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AChR特异性结合减少
【答案】B
【解析】物质a能刺激机体产生抗a抗体,说明物质a作为抗原能激活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A正确;抗原与抗体形成的沉淀或基团能被吞噬细胞清除,B正确;物质a引发的上述免疫疾病属于自身免疫病,C错误;抗a抗体能与乙酰胆碱竞争乙酰胆碱受体(AChR),从而导致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AChR特异性结合减少,D正确.故选C。
二.非选择题
31. 科研人员对猕猴桃果肉的光合色素、光合放氧特性进行了系列研究。图1为光合放氧测定装置示意图,图2为不同光照条件下果肉随时间变化的光合放氧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取果肉薄片放入含乙醇的试管,并加入适量____________,以防止叶绿素降解。长时间浸泡在乙醇中的果肉薄片会变成白色,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1中影响光合放氧速率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氧电极可以检测反应液中氧气的浓度,测定前应排除反应液中____________的干扰。
(3)图1在反应室中加入NaHCO3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若提高反应液中NaHCO3浓度,果肉放氧速率的变化是____________ (填“增大”、“减小”、“增大后稳定”或“稳定后减小”)。
(4)图2中不同时间段曲线的斜率代表光合放氧的速率,对15~20min 曲线的斜率几乎不变的合理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在20min后停止光照,可推测20~25min曲线的斜率为____________ (填“正值”、“负值”或“零”)。
【答案】 (1). CaCO3 (2). 光合色素溶解在乙醇中 (3). 光照、温度、CO2 (NaHCO3)浓度 (4). 溶解氧 (5). 提供CO2 (6). 增大后稳定 (7). 光合产氧量与呼吸耗氧量相等 (8). 负值
【解析】试题分析:分析图2,图中1-15min氧气浓度增加,细胞呼吸速率小于光合速率;15~20min氧气浓度不变,细胞呼吸速率等于光合速率。
(1)提取光合色素时需要加入无水乙醇(溶解色素)、石英砂(使研磨更充分)和碳酸钙(防止色素被破坏);由于光合色素能溶解在乙醇中,因此长时间浸泡在乙醇中的果肉薄片会变成白色。
(2)图1中影响光合放氧速率的因素有光照、温度、CO2(NaHCO3)浓度;氧电极可以检测反应液中氧气的浓度,测定前应排除反应液中溶解氧的干扰。
(3)图1中NaHCO3分解可产生CO2,因此在反应室中加入NaHCO3的主要作用是提供CO2;根据图2分析可知,若提高反应液中NaHCO3浓度,即提高二氧化碳浓度,光合速率将先增加后趋于稳定,则果肉放氧速率的变化是增大后稳定。
(4)15~20min 氧气浓度不再变化的原因是光合产氧量与呼吸耗氧量相等;若在20min后停止光照,光合作用产生氧气速率减慢,而呼吸速率消耗氧气速率不受影响,因此氧气不断减少,故20~25min曲线的斜率为负值。
32. 下图为某二倍体雌性生物细胞不同分裂时期的模式图,Ⅰ、Ⅱ表示染色体片段。请分析作答:
(1)甲细胞处于__________分裂中期,该细胞中有同源染色体__________对,姐妹染色单体_______条。
(2)若甲乙两细胞来源于同一个卵原细胞,细胞乙是卵细胞,则甲细胞的名称为____________。
(3)甲细胞时期不能进行转录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核糖体仍能进行翻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细胞乙形成过程中发生的基因重组包括有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减数第二次 (2). 0 (3). 8 (4). 极体(第一极体) (5). 染色质高度螺旋化,影响了基因的转录 (6). 间期转录形成的mRNA发挥作用,进行翻译 (7). 自由组合和交叉互换
【解析】试题分析:细胞图甲中没有同源染色体,染色体都排列在赤道板上,所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细胞图乙中的染色体不含染色单体,没有同源染色体,所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
(1)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甲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该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0对),但每条染色体上有两条染色单体,所以细胞中含8条姐妹染色单体。
(2)若甲、乙两细胞来源于同一个卵原细胞,细胞乙是卵细胞,则直接产生乙细胞的细胞是次级卵母细胞,对应染色体的颜色与乙细胞基本相同,而甲细胞中染色体颜色与乙细胞染色体颜色对应基本不同,所以乙细胞的名称为第一极体。
(3)甲细胞时期不能进行转录的原因是染色体高度螺旋化,无法正常解旋;但核糖体仍能进行翻译是因为间期转录形成的mRNA可一直发挥作用。
(4)细胞乙形成过程中发生的基因重组包括有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自由组合和同源染色体中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
【点睛】本题难点在于认识两种细胞的分裂时期,特别是要从染色体中有无同源染色体、有无姐妹染色单体以及形态相同的染色体对应颜色等方面区分细胞产生的来源。
33. 果蝇的灰身与黑身为一对相对性状(相关基因用A、a表示),直毛与分叉毛为—对相对性状(相关基因用B和b表示)。现有两只亲代果蝇杂交,F1的表现型与比例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控制直毛与分叉毛的基因位于__________染色体上,判断的主要依据是_______________。(2分)
(2)若只考虑果蝇的灰身、黑身这对相对性状,让F1中灰身果蝇自由交配得到F2,再用F2中灰身果蝇自由 交配得到F3,则F3灰身果蝇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__________(用分数表示)。
(3)果蝇的灰体(E)对黑体(e)为显性(位于常染色体上),灰体纯合果蝇与黑体果蝇杂交,在后代个 体中出一只黑体果蝇,出现该黑体果蝇的原因可能是亲本果蝇在产生配子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片段缺失。现有基因型为EE和ee的果蝇可供选择,请完成下列实验步骤及结果预测,以探究其原因(注:一对同源染色体都缺失相同片段时胚胎致死;各基因型配子活力相同)。
实验步骤:
①用该黑体果蝇与基因型为__________的果蝇杂交,获得F1;
②F1自由交配,观察、统计F2表现型及比例。
结果预测:
Ⅰ.如果F2表现型及比例为灰体:黑体=__________,则为基因突变。
Ⅱ.如果F2表现型及比例为灰体:黑体=__________,则为染色体片段缺失。
【答案】 (1). X (2). 杂交子代中,雄性个体直毛:分叉毛=1:1,而雌性个体没有分叉毛(或后代表现型与性别相关联,且雌雄比例为1:1) (3). 3/5 (4). EE (5). 3:1
(6). 4:1
【解析】试题分析:以题意和图1、图2所示的F1的表现型及其数量为切入点,通过分析雌雄个体中的性状分离比,明辨相关基因与染色体的位置关系及其所遵循的遗传定律、相对性状的显隐性,进而对(1) (2)题进行解答。解答(3)题,需以题意“灰体(E)对黑体(e)为显性”为切入点,准确定位亲本“纯合灰体果蝇与黑体果蝇”和F1的基因型(Ee),至此可知理论上F1的均为灰体,若出现一只黑体果蝇,则应从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缺失两种情况讨论该黑体果蝇产生的原因,进而完成相关的实验设计及其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
(1)图2显示:F1的雌性个体均为直毛、没有分叉毛,雄性个体的直毛∶分叉毛=1∶1,说明直毛对分叉毛为显性,且性状的表现与性别相关联,因此控制直毛与分叉毛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2) 图1显示:在F1的雌雄个体中,灰身∶黑身均为3∶1,说明灰身对黑身为显性,且基因A与a位于常染色体上,两只亲代果蝇的基因型均为Aa。F1中灰身果蝇的基因型为1/3AA、2/3Aa,产生的配子为2/3A、1/3a;F1中灰身果蝇自由交配得到的F2中,AA∶Aa∶aa=2/3×2/3∶2×2/3×1/3∶1/3×1/3=4∶4∶1。F2灰身果蝇的基因型为1/2AA、1/2Aa,产生的配子为3/4A、1/4a;F2中灰身果蝇自由交配得到的F3中,AA∶Aa∶aa=3/4×3/4∶2×3/4×1/4∶1/4×1/4=9∶6∶1,所以F3灰身果蝇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9÷(9+6)=3/5。
(3) 纯合灰体果蝇(EE)与黑体果蝇(ee)杂交,F1的基因型均为Ee,均为灰体。若F1中出一只黑体果蝇,则该黑体果蝇出现的原因可能是亲本果蝇在产生配子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E突变成e)或染色体片段缺失(E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片段缺失)所致。若通过实验来探究该黑体果蝇出现的原因,其实验步骤为:①用该黑体果蝇与基因型为EE的果蝇杂交,获得F1;②F1自由交配,观察、统计F2表现型及比例。
结果预测:
I.若该黑体果蝇出现的原因是亲本果蝇在产生配子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则该黑体果蝇的基因型为ee,让其与基因型为EE的果蝇杂交,获得F1的基因型为Ee;F1自由交配所得F2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EE∶Ee∶ee=1∶2∶1,因此F2表现型及比例为灰体∶黑体=3∶1。
Ⅱ.如果是亲本果蝇在产生配子过程中发生了E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片段缺失,则该黑体果蝇的基因型为e0(“0”表示缺失的E基因),让其与基因型为EE的果蝇杂交,获得F1的基因型为1/2Ee、1/2E0,产生的配子及其比例为1/2E、1/4e、1/4O;F1自由交配所得F2的情况如下表:
雌配子
1/2E
1/4e
1/40
雄
配
子
1/2E
1/4EE(灰体)
1/8Ee(灰体)
1/8E0(灰体)
1/4e
1/8Ee(灰体)
1/16ee(黑体)
1/16e0(黑体)
1/40
1/8E0(灰体)
1/16e0(黑体)
1/1600(死亡)
统计分析上表数据可知,F1自由交配所得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灰体∶黑檀体=4∶1。
34. 人体内胆固醇含量的相对稳定对健康有重要意义。胆固醇是血浆中脂蛋白复合体的成分,一种胆固醇含量为45%的脂蛋白(LDL)直接影响血浆中胆固醇的含量。LDL可以与细胞膜上的LDL受体结合,通过胞吞作用进入细胞,之后LDL在溶酶体的作用下释放出胆固醇。请结合下图完成相关问题。
(1)胆固醇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合成场所是__________。
(2)图甲中①过程为__________,催化该过程的酶是__________。A结构与图乙中的__________结构形成有关。
(3)图乙表示的过程是__________,相当于图甲中的(填序号),tRNA上的三个碱基CUG叫做__________。
(4)若要改造LDL受体蛋白分子,将图中色氨酸变成亮氨酸(密码子为UUA,UUG,CUU,CUC,CUA,CUG),可以通过改变DNA模板链上的一个碱基来实现,即由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脂质(或固醇) (2). 内质网 (3). 转录 (4). RNA聚合酶 (5). 核糖体 (6). 翻译 (7). ②反密码子 (8). C→A
【解析】试题分析:据图甲分析,①过程为细胞核内产生mRNA的过程,为转录;②过程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为翻译;③形成分泌蛋白;④⑤从图中途径可以看出,当细胞中胆固醇含量较高时,它可以抑制酶的合成和活性,也可以抑制LDL受体的合成,这在生命系统中属于一种反馈调节的机制。图乙代表翻译过程,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
(1)胆固醇的化学本质是脂质,合成场所是内质网。
(2)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甲中①过程表示转录,需要RNA聚合酶的催化;A结构是细胞核中的核仁,与乙图中的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3)图甲中的②和图乙都表示表示翻译过程,tRNA上的三个碱基CUG为反密码子,可以与mRNA上的密码子配对。
(4)据图分析,色氨酸的密码子是UGG,将色氨酸变成亮氨酸,则密码子由UGG→UUG,因此DNA模板链由ACC→AAC,即DNA模板链上的C替换成了A。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遗传信息的中心法则,能够根据甲图中每一个反应前后的物质种类判断各个数字代表的生理过程的名称。
35. 回答有关体温调节和血脂代谢的问题:
布氏田鼠是生活在寒冷地带的一种非冬眠小型哺乳动物。如图为持续寒冷刺激下布氏田鼠体内调节褐色脂肪组织细胞(BAT细胞)产热过程示意图。
(1)寒冷刺激一方面使下丘脑部分传出神经末梢释放______________,该物质被BAT细胞识别后引起细胞中_________增加,进而促进脂肪分解参与细胞呼吸。另一方面寒冷刺激还能使下丘脑合成并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量增加,最终导致体内_________的量增加,从而促进_________的表达。
(2)有氧呼吸过程中大量ATP的合成是在_________处完成的,该结构富含ATP合成酶,能在跨膜H+浓度梯度的推动下合成ATP。在BAT细胞中,UCP-1蛋白能_________该结构对H+的通透性,消除H+梯度,无法合成ATP,使有氧呼吸的最后阶段释放出来的能量全部变成_________。
(3)综上所述,在持续寒冷的环境中,布氏田鼠通过_________调节,最终引起BAT细胞中分解加快和合成ATP减少,实现产热增加,以维持体温恒定。
(4)下表是某人血液检查结果,据检查结果对某人健康作出相关判断,正确的是_________(多选)
项目
测定值
单位
参考范围
尿素氮
4.6
mg/dL
6.0-23.0
血清葡萄糖
223
mg/dL
60-110
甘油三酯
189
mg/dL
50-200
总胆固醇
232
mg/dL
150-220
①肝功能出现障碍
②肾滤过作用有障碍
③可能会出现尿糖
④可能HDL(与胆固醇代谢有关)合成量较低
【答案】 (1). 去甲肾上腺素 (2). cAMP (3). 甲状腺激素 (4). UCP-1基因 (5). 线粒体内膜 (6). 增大 (7). 热能 (8). 神经与体液 (9). 脂肪 (10). ①③④
【解析】(1)寒冷刺激一方面使下丘脑部分传出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神经递质、递质),导致BAT细胞中cAMP增加,促进部分脂肪分解,其产物进入线粒体参与细胞呼吸.另一方面寒冷刺激还能使下丘脑合成并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量增加,最终导致体内甲状腺激素的量增加.(2)有氧呼吸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能合成ATP,但在第三阶段合成的ATP最大,第三阶段的场所是线粒体内膜,该结构富含ATP合成酶,能在跨膜H+浓度梯度的推动下合成ATP.细胞有氧呼吸释放大量的能量,其中少部分用于合成ATP,还有大部分以热能的形成散失.BAT细胞中,UCP一1蛋白能增大该结构对H+的通透性,消除H+梯度,无法合成ATP,使有氧呼吸的最后阶段释放出来的能量全部变成热能.(3)综上所述,在持续寒冷的环境中,布氏田鼠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最终引起BAT细胞中脂肪分解增加和ATP合成减少,实现产热增加,维持体温的稳定。
(4)①、由于肝细胞是合成尿素的主要场所,尿素含量偏低,肝细胞可能有损伤,①正确;
②、由于血清葡萄糖偏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体内缺乏胰岛素,导致血糖无法转变成糖原等物质,而和肾滤过作用有障碍关系不大,②错误;
③、由于血清葡萄糖偏高的,超过了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的能力,所以可能会尿糖,③正确;
④、HDL是高密度脂蛋白作用是将血浆中的胆固醇运回肝脏进行代谢,所以血浆中HDL含量低,会导致血浆中胆固醇含量偏高,④正确。
【考点定位】动物激素的调节;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