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56 KB
- 2021-09-2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全*品*高*考*网, 用后离不了!2016-2017学年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二中高二(上)月考生物试卷(9月份)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下列物质中,在正常情况下不应该出现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
A.抗体 B.糖原 C.胰岛素 D.氨基酸
2.关于淋巴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淋巴液属于细胞外液
B.淋巴液和血浆中都有淋巴细胞
C.淋巴液最终汇入血浆参与血液循环
D.淋巴液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血浆中的
3.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组织液渗透压增大,引起细胞吸水
B.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过程发生在内环境中
C.血浆中的HCO3﹣参与维持血浆pH的稳定
D.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对血浆渗透压没有影响
4.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失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淋巴管阻塞引起下肢水肿
B.血液中钙盐过多引起肌无力
C.再次接触同种过敏原引起过敏反应
D.腹泻引起体液中水和蛋白质大量丢失
5.图代表肌细胞与环境的物质交换关系.X、Y、Z表示三种细胞外液,叙述错误的是( )
A.若饮食过咸,则Y中渗透压会升高
B.X中的大分子物质可通过Z进入Y
C.肌细胞的代谢产物可能导致x的pH降低
D.X、Y、Z理化性质的稳定依赖于神经调节
6.短跑运动员听到发令枪声后迅速起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起跑动作的产生是非条件反射的结果
B.调节起跑动作的神经中枢是听觉中枢
C.该反射有多个中间神经元先后兴奋
D.起跑反应的快慢取决于小脑兴奋的程度
7.关于细胞内外K+、Na+和Cl﹣的叙述,错误的是( )
A.Na+与神经细胞膜上兴奋传导有关
B.人体血浆中K+的浓度比红细胞中的高
C.神经细胞静息电位形成的主要原因是K+外流
D.Na+和Cl﹣是形成哺乳动物血浆渗透压的主要物质
8.在离体实验条件下单条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示意图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b段的Na+内流是需要消耗能量的
B.b~c段的Na+外流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
C.c~d段的K+外流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
D.d~e段的K+内流是需要消耗能量的
9.下列关于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激素和酶都具有高效性,在非细胞条件下也能发挥作用
B.激素和抗体都具有特异性,只能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
C.血液中未参与免疫反应的淋巴细胞都是记忆细胞
D.神经细胞上神经冲动的传导都以局部电流为前导
10.关于甲状腺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下丘脑和垂体的调节
B.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时,机体耗氧量和产热量都增加
C.促甲状腺激素只作用于甲状腺,而甲状腺激素可作用于多种器官
D.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会引起促甲状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减少
11.动物被运输过程中,体内皮质醇激素的变化能调节其对刺激的适应能力.图为皮质醇分泌的调节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运输刺激使下丘脑分泌激素增加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B.图中M促进皮质醇分泌的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C.皮质醇作用的靶细胞还包括下丘脑细胞和垂体细胞
D.动物被运输过程中,体内皮质醇含量先升高后逐渐恢复
12.下丘脑在人体内环境的稳定与调节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关于下丘脑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可引起尿量增加
B.下丘脑的活动受其他相关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负反馈调节
C.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发出的神经可支配肾上腺的活动
D.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可引起机体产热量增加
13.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
B.血液和淋巴液中都含有T细胞和B细胞
C.吞噬细胞和B细胞都属于免疫细胞
D.浆细胞通过胞吐作用分泌抗体
14.人体健康与免疫息息相关.下列关于免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接种疫苗所获得的免疫力不能遗传给后代
B.感染病菌后发烧或发炎不属于免疫反应
C.皮肤和黏膜对病菌的防御功能由后天获得
D.免疫系统不会清除自身的衰老或异常细胞
15.吞噬细胞对细菌抗原的吞噬、加工处理和呈递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吞噬细胞特异性地吞噬细菌抗原
B.溶酶体参与抗原的加工处理过程
C.加工处理后的抗原可直接呈递给B淋巴细胞
D.抗原加工处理和呈递过程只存在于体液免疫
16.若H7N9禽流感病毒侵入人体,机体在免疫应答过程中不会发生的是( )
A.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病毒
B.T细胞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
C.浆细胞进行分裂并分泌抗体
D.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
17.某种链球菌的表面抗原与心脏瓣膜上某物质结构相似.被该链球菌感染后,机体通过免疫系统抵御该菌时可能引发某种心脏病.与这种心脏病致病机理最为相似的是( )
A.肝移植引起排斥反应
B.接触某些花粉引起皮肤荨麻疹
C.HIV破坏淋巴细胞引起艾滋病
D.免疫系统“敌我不分”引起系统性红斑狼疮
18.下列与神经细胞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ATP能在神经元线粒体的内膜上产生
B.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消耗ATP
C.突触后膜上受蛋白体的合成需要消耗ATP
D.神经细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消耗ATP
19.取新鲜的神经一肌肉标本(实验期间用生理盐水湿润标本),按下面的实验装置图,若在a、b两点同时给予刺激,产生两个同等强度的神经冲动,则( )
A.肌肉不收缩 B.肌肉收缩一次
C.肌肉同时收缩两次 D.肌肉相继收缩两次
20.将神经细胞置于相当于细胞外液的溶液(溶液S)中,可测得静息电位.给予细胞一个适宜的刺激,膜两侧出现一个暂时性的电位变化,这种膜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适当降低溶液S的Na+,测量该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可观察到( )
A.静息电位值减小 B.静息电位值增大
C.动作电位峰值升高 D.动作电位峰值降低
21.如图为反射弧示意图,兴奋在反射弧中按单一方向传导,这是因为( )
A.在②中兴奋传导是单向的 B.在③中兴奋传导是单向的
C.在④中兴奋传导是单向的 D.以上说法都对
22.某种药物可以阻断蟾蜍屈肌反射活动.如图为该反射弧的模式图.A、B为神经纤维上的实验位点,C为突触间隙.下列实验结果中,能够证明这种药物“在神经系统中仅对神经细胞间的兴奋传递有阻断作用”的是( )
①将药物放在A,刺激B,肌肉收缩 ②将药物放在B,刺激A,肌肉收缩
③将药物放在C,刺激B,肌肉不收缩 ④将药物放在C,刺激A,肌肉收缩.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3.下表为某人血液化验的两项结果.据此分析,其体内最可能发生的是( )
项目
测定值
参考范围
单位
甲状腺激素
10.0
3.1﹣6.8
pmol/L
胰岛素
1.7
5.0﹣20.0
mIU/L
A.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B.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C.血糖含量低于正常 D.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加速
24.下列是关于抗利尿激素调节的曲线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图表示食物过咸时,抗利尿激素分泌与渗透压变化的关系.
B.乙图表示饮水过多时,抗利尿激素分泌与渗透压变化的关系.
C.丙图表示渗透压升高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变化.
D.丁图a点时注射的不可能是抗利尿激素.
25.某人腰椎部位因受外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有感觉.该病人受损伤的部分可能是在反射弧的( )
①传入神经 ②传出神经 ③感受器 ④神经中枢 ⑤效应器.
A.②④ B.①④ C.①② D.②⑤
26.下列关于人体血糖平衡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胰岛A细胞和B细胞协同调节血糖平衡
B.糖尿病是由于经常摄入过量的糖所引起的
C.胰岛细胞产生的激素均能降低血糖含量
D.细胞内葡萄糖的氧化利用发生障碍,可导致血糖持续升高
27.下列关于体液调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体液调节比神经调节持续时间长
B.体液调节比神经调节作用范围广
C.参与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就是各种激素
D.参与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需要体液传送
28.运动时汗腺分泌大量汗液,汗液初始的渗透压与血浆相等,在流经汗腺导管排出体外过程中大部分Na+、Cl﹣被重吸收,而水很少被吸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汗腺导管重吸收Na+需消耗ATP
B.出汗不利于体温维持稳定
C.出汗可使血浆渗透压降低
D.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减弱
29.当动物缺乏某激素时,可以通过“饲喂法”或“注射法”对该激素进行人为补充,下列可通过“饲喂法”补充的是( )
①生长激素 ②甲状腺激素 ③胰岛素 ④性激素.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②④
30.人感冒时,会出现畏寒、发热症状;用退热药后,可出现全身出汗、体温下降现象.在发热和退热过程中,人体产热和散热的关系为( )
A.发热时,散热大于产热 B.发热时,产热大于散热
C.退热时,散热等于产热 D.退热时,产热大于散热
二、解答题(共5小题,满分40分)
31.肺牵张反射是调节呼吸的反射之一,图(a)为肺牵张反射示意图.该反射的感受器位于肺中.深吸气后肺扩张,感受器兴奋,神经冲动经传入神经传入脑干,抑制吸气,引起呼气.
回答下列问题:
(1)图(a)中a、b、c、d是反射弧的组成部分,a是 ,b是 ,c是 ,d是 .
人体要屏住呼吸必须受到图(a)中的 调控.
图(a)中神经元①和②之间形成的突触(放大后的突触如图(b)所示)中,突触小体是神经元①的 (填“轴突”、“树突”、“细胞体”)末端膨大形成的,突触后膜位于神经元②的 (填“轴突”、“树突”、“细胞体”).
32.将蛙脑破坏,保留脊髓,做蛙心静脉灌注,以维持蛙的基本生命活动.暴露蛙左后肢屈反射的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分别连接电位计ⓐ和ⓑ.将蛙左后肢趾尖浸入0.5%硫酸溶液后,电位计ⓐ和ⓑ有电位波动,出现屈反射.如图为该反射弧结构示意图.
(1)用简便的实验验证兴奋能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而在反射弧中只能单向传递. .
若在灌注液中添加某种药物,将蛙左后肢趾尖浸入0.5%硫酸溶液后,电位计ⓐ有波动,电位计ⓑ未出现波动,左后肢未出现屈反射,其原因可能有:① ;② .
33.如图为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示意图,其中A、B和C表示三种不同的激素.
回答下列问题:
(1)A、B和C三种激素的名称依次是 .
当机体受到某种刺激时,血液中C的含量增加,则机体的产热量会 ,成年个体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会 .
怀孕母亲缺碘时,C分泌量下降,通过反馈调节,使A和B的分泌量 ,结果甲状腺增生,胎儿的发育会受到影响,尤其 的发育受到的影响最大.反馈调节是指 .
34.机体激素含量的相对稳定对维持稳态有重要作用.
(1)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分泌的激素 .因此,临床上可通过抽取血样来检测内分泌系统的疾病.某甲状腺功能障碍患者,检测到体内有一种促甲状腺激素(TSH)受体的抗体,该抗体阻断TSH的效应,则该患者血液中TSH含量比正常值 .另一甲状腺功能障碍患者,下丘脑功能正常,血液中TSH和甲状腺激素(TH)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值,为诊断病因,静脉注射TSH后,TH含量明显升高,表明该患者 部位发生了病变.
下丘脑的 受中枢神经系统活动调节并释放激素,从而调节垂体激素的分泌.TH对垂体的反馈抑制作用与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的刺激作用 、相互影响,共同维持机体TSH含量的稳定.TH能进入垂体TSH分泌细胞内发挥作用,表明该细胞能通过 接受信息.
35.病毒甲通过呼吸道感染动物乙后,可引起乙的B淋巴细胞破裂,T淋巴细胞功能丧失,导致其患肿瘤病,病患动物更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给新生的乙个体接种甲疫苗可预防该肿瘤病.回答列问题:
(1)感染病毒甲后,患病的乙更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的原因是 .
新生的乙个体接种甲疫苗后,甲疫苗作为 可诱导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成 和记忆细胞.记忆细胞在机体被病毒甲感染时能够 ,从而引起预防该肿瘤病的作用.
免疫细胞行使免疫功能时,会涉及到胞吞和胞吐这两种物质跨膜运输方式,这两种方式的共同点有 、 (答出两点即可).
2016-2017学年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二中高二(上)月考生物试卷(9月份)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下列物质中,在正常情况下不应该出现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
A.抗体 B.糖原 C.胰岛素 D.氨基酸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人体内环境成分一般包括:营养物质(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等)、代谢废物(二氧化碳、尿素等)、调节物质(激素、抗体、递质等)、其他物质(纤维蛋白原等).
【解答】解:A、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血清属于人体的内环境,A错误;
B、糖原包括肝糖原和肌糖原,肝糖原存在于肝细胞中,肌糖原存在于肌细胞中,不属于内环境成分,B正确;
C、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分泌后进入血液中,属于内环境成分,C错误;
D、氨基酸属于营养物质,属于人体内环境成分,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内环境的成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考生平时学习过程中注意知识点的积累,难度不大.
2.关于淋巴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淋巴液属于细胞外液
B.淋巴液和血浆中都有淋巴细胞
C.淋巴液最终汇入血浆参与血液循环
D.淋巴液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血浆中的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本题是对细胞外液、淋巴液、血浆的关系的考查.细胞外液即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解答】解:A、淋巴液是内环境的一部分,属于细胞外液,A正确;
B、淋巴液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液循环,淋巴液中的淋巴细胞进入血浆中,B正确;
C、淋巴液通过淋巴循环进入左右锁骨下的静脉,汇入血浆参与血液循环,C正确;
D、淋巴液中的蛋白质比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低,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血浆、组织液、淋巴、细胞外液间的关系,对内环境概念和组成的关系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3.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组织液渗透压增大,引起细胞吸水
B.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过程发生在内环境中
C.血浆中的HCO3﹣参与维持血浆pH的稳定
D.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对血浆渗透压没有影响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稳态的生理意义.
【分析】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靠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pH的调节是靠缓冲物质来维持,渗透压大小是由液体内的微粒的多少来决定的,与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有重要关系,细胞内渗透压高时细胞吸水,细胞内渗透压低时细胞失水.
【解答】解:A、组织液渗透压增大,水由细胞内液渗出到组织液中,引起细胞失水,A错误;
B、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并非内环境,B错误;
C、血浆中pH的调节是靠缓冲物质来维持,如HCO3﹣ 等,C正确;
D、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与血浆中无机盐离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pH的调节机制以及渗透压的维持与细胞吸水与失水的关系.
4.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失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淋巴管阻塞引起下肢水肿
B.血液中钙盐过多引起肌无力
C.再次接触同种过敏原引起过敏反应
D.腹泻引起体液中水和蛋白质大量丢失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稳态的生理意义.
【分析】本题是对内环境组成和内环境稳态失调症的考查.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内环境稳态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稳态一旦失调机体生命活动受影响,细胞代谢紊乱,从而表现出相应的内环境稳态失调症.
【解答】解:A、淋巴循环是对血液循环的补充,淋巴管阻塞,组织液不能顺利进入淋巴循环,组织液积累,引起下肢水肿,A正确;
B、血浆中钙盐属于内环境的成分,正常情况下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若血液中钙盐过多,钙盐稳态失调,引起肌无力,B正确;
C、再次接触同种过敏原引起过敏反应,属于免疫失调症,C正确;
D、腹泻会引起体液中水和无机盐的大量丢失,不会引起蛋白质大量丢失,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的组成,血浆、组织液、淋巴间的关系,内环境稳态失调症,对于内环境组成和血浆、组织液、淋巴间的关系的理解及对各种内环境稳态失调症的记忆是解题的关键.
5.图代表肌细胞与环境的物质交换关系.X、Y、Z表示三种细胞外液,叙述错误的是( )
A.若饮食过咸,则Y中渗透压会升高
B.X中的大分子物质可通过Z进入Y
C.肌细胞的代谢产物可能导致x的pH降低
D.X、Y、Z理化性质的稳定依赖于神经调节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从图中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可判断,x是组织液,y是血浆,z
是淋巴.若饮食过咸,则血浆中渗透压会升高;组织液中的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可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肌细胞的无氧呼吸代谢产物是乳酸可导致组织液的ph略有降低;内环境的稳态调节依赖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并非只有神经调节.
【解答】解:A、图中x是组织液,y是血浆,z是淋巴.若饮食过咸,则血浆中渗透压会升高,A正确;
B、组织液中的大分子物质可通过淋巴进入血浆,B正确;
C、肌细胞的无氧呼吸代谢产物是乳酸可导致组织液的ph略有降低,C正确;
D、内环境的稳态依赖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及细胞内液等成分的判断,涉及到内环境各种成分的转化关系及内环境稳态的维持,难度不大.
6.短跑运动员听到发令枪声后迅速起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起跑动作的产生是非条件反射的结果
B.调节起跑动作的神经中枢是听觉中枢
C.该反射有多个中间神经元先后兴奋
D.起跑反应的快慢取决于小脑兴奋的程度
【考点】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1)脊椎动物和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其中大脑皮层是调节躯体运动的最高级中枢;小脑中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脑干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脊髓是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本质区别是否有大脑皮层的参与.没有大脑皮层参与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以下的反射是非条件反射,反射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上的反射是条件反射.
【解答】解:A、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比如眨眼反射、婴儿的吮吸,起跑动作显然不是与生俱来的,A错误;
B、调节起跑动作的低级神经中枢在脊髓,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与听觉中枢没有关系,B错误;
C、该反射由听觉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肌肉,有多个中间神经元的参与,C正确;
D、小脑主要功能是调节平衡,与起跑反应的快慢程度无关,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以运动员的起跑为背景,考查神经调节和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区别,要求考生识记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功能,能理论联系实际,准确判断起跑过程中参与调节的神经结构,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7.关于细胞内外K+、Na+和Cl﹣的叙述,错误的是( )
A.Na+与神经细胞膜上兴奋传导有关
B.人体血浆中K+的浓度比红细胞中的高
C.神经细胞静息电位形成的主要原因是K+外流
D.Na+和Cl﹣是形成哺乳动物血浆渗透压的主要物质
【考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钠离子和钾离子在人体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钠离子的浓度细胞外高于细胞内,钾离子的浓度细胞内高于细胞外,这是动作电位的基础,也是维持细胞渗透压的基础.
【解答】解:A、神经细胞的膜兴奋的传导是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动作电位的形成主要与钠离子内流有关,A正确;
B、人体内的细胞内的钾离子浓度都高于细胞外的钾离子浓度,B错误;
C、静息状态时,膜内的钾离子浓度比较高,k+外流,膜外侧聚集较多的正离子,膜内侧聚集较多的负离子,形成了膜电位差,外正内负,C正确;
D、在人体血浆中钠离子和氯离子含量较高,Na+和Cl﹣是形成哺乳动物血浆渗透压的主要物质,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察无机盐的作用,知识点包括兴奋的传导、渗透压的维持,看似不相关的知识点,其实有着很大的联系,这种联系就是无论神经细胞还是血细胞,细胞内外的钾离子浓度都是细胞内高于细胞外,钠离子浓度细胞外高于细胞内,学习的过程中注意这种联系,就可以将知识融合到一起.
8.在离体实验条件下单条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示意图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b段的Na+内流是需要消耗能量的
B.b~c段的Na+外流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
C.c~d段的K+外流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
D.d~e段的K+内流是需要消耗能量的
【考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a点之前为静息电位,由K+外流所致,而此时膜外Na+高于膜内,膜外K+低于膜内,曲线上升过程a﹣c段是因为Na+内流所致,下降过程c﹣e段是因为K+外流所致.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形成过程中,细胞内离子从高浓度向低浓度经离子通道跨膜流动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属于被动运输;而离子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跨膜需要离子泵,需要消耗能量.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分析题图,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解答】解:A、a~b段上升是因为Na+内流所致,流动过程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属于被动运输,不消耗能量,A错误;
B、b~c段上升也是因为Na+进一步内流所致,不是外流,B错误;
C、c~d段下降是因为K+外流所致,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属于被动运输,不消耗能量,C正确;
D、d~e段下降是因为K+进一步外流所致,是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属于被动运输,不消耗能量,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神经纤维膜电位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9.下列关于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激素和酶都具有高效性,在非细胞条件下也能发挥作用
B.激素和抗体都具有特异性,只能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
C.血液中未参与免疫反应的淋巴细胞都是记忆细胞
D.神经细胞上神经冲动的传导都以局部电流为前导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对生命活动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激素调节的三个特点:①微量和高效;②通过体液运输;③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或RNA),具有高效性、专一性等特点.神经冲动的传导都以局部电流形式进行的.
【解答】解:A、激素和酶都具有高效性,但激素调控是通过改变细胞的代谢而发挥效能的,在非细胞条件下不能发挥作用,酶在非细胞条件下能发挥作用,A错误;
B、激素和抗体一般具有一定特异性,其中激素一般只能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抗体只能作用于特定的抗原,但有的激素如甲状腺激素可作用于全身细胞,B错误;
C、血液中未参与免疫反应的细胞还有未致敏的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C错误;
D、神经细胞上神经冲动的传导是在兴奋区和未兴奋区之间形成局部电流为前导,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激素和酶作用的特点及神经冲动的传导,要灵活把握激素调节的特例,激素并非都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
10.关于甲状腺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下丘脑和垂体的调节
B.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时,机体耗氧量和产热量都增加
C.促甲状腺激素只作用于甲状腺,而甲状腺激素可作用于多种器官
D.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会引起促甲状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减少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如果外界条件寒冷,下丘脑会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这种激素作用于垂体后,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使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甲状腺激素的调节属于反馈调节:当甲状腺激素增多后,反过来又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激素分泌,使得机体得到甲状腺激素的调节,同时又保证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致过多.
【解答】解:A、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到达垂体,调节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继而影响和调节甲状腺的分泌活动,A正确;
B、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分泌增多时机体耗氧量和产热量都增加,B正确;
C、促甲状腺激素影响和调节甲状腺的分泌活动,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C正确;
D、下丘脑和垂体对甲状腺激素的调节属于负反馈调节,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会引起下丘脑活动增强,促甲状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增加,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甲状腺激素的分泌、甲状腺激素的作用、甲状腺激素含量的调节控制,同时考查了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掌握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甲状腺激素的反馈调节机制.
11.动物被运输过程中,体内皮质醇激素的变化能调节其对刺激的适应能力.图为皮质醇分泌的调节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运输刺激使下丘脑分泌激素增加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B.图中M促进皮质醇分泌的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C.皮质醇作用的靶细胞还包括下丘脑细胞和垂体细胞
D.动物被运输过程中,体内皮质醇含量先升高后逐渐恢复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动物运输的过程中,精神紧张、焦虑不安等状态的刺激,刺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递到下丘脑,下丘脑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于肾上腺皮质,肾上腺皮质分泌皮质醇作用于细胞.
【解答】解:A、皮质醇的分泌过程属于构成一个反射弧,在这里没有传出神经,传出神经用激素代替了,所以反射结构的基础是反射弧,A正确,
B、图中M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该激素通过体液的运输,与肾上腺皮质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促进肾上腺分泌皮质醇增加,该过程属于体液调节,不涉及神经调节,B错误;
C、皮质醇可以通过负反馈作用于下丘脑细胞和垂体细胞,C正确;
D、动物被运输过程中,先通过下丘脑和垂体促进皮质醇的分泌,皮质醇分泌过多又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因此体内皮质醇含量先升高后逐渐恢复,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题目新颖,给人的感觉没有解题的思路,是一道典型的信息给予题,所以在解题的过程中要找到关键词语,找到相关的知识点.根据图示,可以联想“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过程”,结合神经调节的知识点,还可以结合体温调节的反射弧,就可以轻松解决问题.
12.下丘脑在人体内环境的稳定与调节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关于下丘脑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可引起尿量增加
B.下丘脑的活动受其他相关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负反馈调节
C.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发出的神经可支配肾上腺的活动
D.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可引起机体产热量增加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下丘脑的功能主要有:1、水、无机盐平衡调节中枢;2、体温调节中枢;3、血糖调节中枢;4、内分泌的调节枢纽;
5.可以分泌抗利尿激素.
反馈调节:当一种激素分泌后,作用于靶细胞引起特异生理效应,而当血液中该激素的含量过高时又反过来抑制或促进这种激素的分泌,这一过程叫反馈调节.若这种反馈作用是促进原来激素的分泌称正反馈,若这种反馈作用是抑制原来激素的分泌称负反馈,其中以负反馈较为常见.
【解答】解:A、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能够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可引起尿量减少,A错误;
B、下丘脑的活动受其他相关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属于负反馈调节,B正确;
C、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发出的神经可支配肾上腺的活动,使肾上腺产生肾上腺素,C正确;
D、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促进细胞代谢加快,可引起机体产热量增加,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下丘脑的功能,涉及到下丘脑在水盐平衡调节、体温调节、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等过程中的作用,难度不大,解题的关键是对相关的生理过程熟练掌握和理解.
13.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
B.血液和淋巴液中都含有T细胞和B细胞
C.吞噬细胞和B细胞都属于免疫细胞
D.浆细胞通过胞吐作用分泌抗体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免疫细胞和淋巴细胞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解.
免疫细胞中包括淋巴细胞、吞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造血干细胞分化成淋巴细胞,根据淋巴细胞生成的场所,淋巴细胞又可以分为B淋巴细胞(骨髓)和T淋巴细胞(胸腺).
【解答】解:A、淋巴细胞指B细胞和T细胞,A错误;
B、淋巴细胞位于淋巴液、血液和淋巴结中,B正确;
C、免疫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C正确;
D、抗体属于分泌蛋白的范畴,由浆细胞合成并分泌,抗体从细胞内分泌到细胞外的方式是胞吐,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还要注意,T淋巴细胞不能产生抗体,但可以产生细胞因子(淋巴因子),如白细胞介素、干扰素等,抗体是由浆细胞(效应B细胞)产生并分泌的,一个效应B细胞只能产生一种特定的抗体.
14.人体健康与免疫息息相关.下列关于免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接种疫苗所获得的免疫力不能遗传给后代
B.感染病菌后发烧或发炎不属于免疫反应
C.皮肤和黏膜对病菌的防御功能由后天获得
D.免疫系统不会清除自身的衰老或异常细胞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非特异性免疫:
(1)概念:是指长期进化形成,具有先天性,生来就有的天然防御功能.是免疫的基础. 特点:具有先天性,生来就有;不具专一性,不具特殊针对性;出现快,作用范围广,强度较弱.
非特异性免疫的组成: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第二道防线:体液杀菌物质、吞噬细胞.
特异性免疫的特点:以非特异性免疫为基础;出生后形成;具专一性,具特殊针对性;出现慢,针对性强,强度较强.
2、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
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
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3、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解答】解:A、接种疫苗不会改变人体的遗传物质,所以不能遗传给后代,A正确;
B、感染病菌后的发炎现象是机体免疫的一种表现,B错误;
C、皮肤和黏膜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是与生俱来的非特异性免疫,C错误;
D、免疫系统可清除自身衰老或异常的细胞,从而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定,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明确免疫调节是维持稳态的调节机制之一;掌握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区别,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5.吞噬细胞对细菌抗原的吞噬、加工处理和呈递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吞噬细胞特异性地吞噬细菌抗原
B.溶酶体参与抗原的加工处理过程
C.加工处理后的抗原可直接呈递给B淋巴细胞
D.抗原加工处理和呈递过程只存在于体液免疫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从图中获得信息,吞噬细胞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具体表现在:将细菌吞入细胞内,溶酶体和内的水解酶将细菌水解,并将细菌的抗原暴露在吞噬细胞的表面.
【解答】解:A、吞噬细胞具有吞噬功能,但不具有特异性选择,A错误;
B、图中内吞泡和溶酶体融合,将抗原处理成片段,所以溶酶体参与抗原的加工处理过程,B正确;
C、加工处理后的抗原呈递给T细胞,C错误;
D、特异性免疫的第一阶段都是对抗原的处理、呈递和识别阶段,不仅仅存在于体液免疫,细胞免疫中也存在抗原的加工和处理,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通过图示考查学生有关免疫的知识,要结合所学的知识点,意在考查考生获取信息能力和理解能力.
16.若H7N9禽流感病毒侵入人体,机体在免疫应答过程中不会发生的是( )
A.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病毒
B.T细胞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
C.浆细胞进行分裂并分泌抗体
D.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H7N9禽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会引发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若病毒存在于体液中,则会发生体液免疫,其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若病毒侵入细胞,则会发生细胞免疫,其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
【解答】解:A、吞噬细胞能摄取和处理抗原,暴露出抗原决定簇,A正确;
B、在细胞免疫过程中,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B正确;
C、浆细胞已经高度分化,不再分裂,C错误;
D、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能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结合社会热点,以禽流感为素材,考查特异性免疫和细胞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过程,明确浆细胞已经高度分化,不再分裂即可正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7.某种链球菌的表面抗原与心脏瓣膜上某物质结构相似.被该链球菌感染后,机体通过免疫系统抵御该菌时可能引发某种心脏病.与这种心脏病致病机理最为相似的是( )
A.肝移植引起排斥反应
B.接触某些花粉引起皮肤荨麻疹
C.HIV破坏淋巴细胞引起艾滋病
D.免疫系统“敌我不分”引起系统性红斑狼疮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机体可以损伤心脏瓣膜属于自身免疫病.人体内的正常免疫是机体识别自己、排除非己的过程,但当免疫系统过于敏感、反应过强时,人体的免疫系统会把自己的组织当作外来的成分处理,出现自身免疫病.
【解答】解:A、肝移植引起排斥反应属于对外来器官排异,正常机体也可以进行,故A错误;
B、接触某些花粉引起皮肤荨麻疹属于免疫过强中的过敏反应,故B错误;
C、HIV破坏淋巴细胞引起艾滋病属于免疫过弱引起的免疫缺陷病,故C错误;
D、“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免疫过强引起的自身免疫病,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意在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
18.下列与神经细胞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ATP能在神经元线粒体的内膜上产生
B.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消耗ATP
C.突触后膜上受蛋白体的合成需要消耗ATP
D.神经细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消耗ATP
【考点】神经元各部分的结构和功能;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动物细胞产生ATP的生理过程是细胞呼吸,有氧呼吸过程中产生ATP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线粒体内膜,无氧呼吸产生ATP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ATP是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细胞内的吸能过程一般与ATP水解相偶联,放能过程一般与ATP合成相偶联.
【解答】解:A、由分析可知,神经细胞产生ATP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内膜、线粒体基质,A正确;
B、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移动属于扩散,不消耗ATP,B错误;
C、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蛋白合成要通过转录和翻译过程实现,需要消耗ATP,C正确;
D、神经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的过程钠离子通过主动运输外流,需要消耗ATP,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过程和意义,细胞呼吸的过程和场所,神经调节的过程,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结合题干信息进行推理、判断.
19.取新鲜的神经一肌肉标本(实验期间用生理盐水湿润标本),按下面的实验装置图,若在a、b两点同时给予刺激,产生两个同等强度的神经冲动,则( )
A.肌肉不收缩 B.肌肉收缩一次
C.肌肉同时收缩两次 D.肌肉相继收缩两次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兴奋在一个神经元上的传导可以是双向的,而在两个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导是单向的.
【解答】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b点的兴奋可传导到肌肉,引起肌肉收缩一次;
因a、b两点同时产生两个同等强度的神经冲动,当相向传导到中间时,两股冲动相遇抵消,停止传导,肌肉不再收缩.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兴奋的产生与传递,意在强化学生对反射即兴奋的传递的相关知识的识记、理解与运用,培养了学生分析图形,获取信息的能力.
20.将神经细胞置于相当于细胞外液的溶液(溶液S)中,可测得静息电位.给予细胞一个适宜的刺激,膜两侧出现一个暂时性的电位变化,这种膜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适当降低溶液S的Na+,测量该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可观察到( )
A.静息电位值减小 B.静息电位值增大
C.动作电位峰值升高 D.动作电位峰值降低
【考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根据题意,静息电位主要是未受到刺激时细胞内外K+的浓度差所造成的,动作电位主要和细胞外的Na+在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的快速内流有关.适当降低溶液S的Na+,会使膜内外的浓度差减小,通过Na+通道进入细胞内的钠减少,导致动作电位峰值降低.
【解答】解:A、静息电位主要是未受到刺激时细胞内外K+的浓度差所造成的,降低溶液S的Na+,K+的浓度不变,因此,静息电位不变,故A错误;
B、降低溶液S的Na+,K+的浓度不变,因此,静息电位不变,故B错误;
C、动作电位主要和细胞外的Na+在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的快速内流有关,降低溶液S的Na+,通过Na+通道进入细胞内的钠减少,导致动作电位峰值降低,故C错误;
D、降低溶液S的Na+,通过Na+通道进入细胞内的钠减少,导致动作电位峰值降低,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对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生理基础的理解,解决此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造成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原因.
21.如图为反射弧示意图,兴奋在反射弧中按单一方向传导,这是因为( )
A.在②中兴奋传导是单向的 B.在③中兴奋传导是单向的
C.在④中兴奋传导是单向的 D.以上说法都对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兴奋在反射弧上传导包括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突触间传递.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②③④分别是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中的突触和传出神经.
【解答】解:A、②是传入神经,所以在②中兴奋的传导可以是双向的,A错误;
B、③是突触结构,兴奋在突触间传递是单向的,B正确;
C、④是传出神经,所以在④中兴奋传导可以是双向的,C错误;
D、由于AC错误,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反射弧结构及兴奋传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某种药物可以阻断蟾蜍屈肌反射活动.如图为该反射弧的模式图.A、B为神经纤维上的实验位点,C为突触间隙.下列实验结果中,能够证明这种药物“在神经系统中仅对神经细胞间的兴奋传递有阻断作用”的是( )
①将药物放在A,刺激B,肌肉收缩 ②将药物放在B,刺激A,肌肉收缩
③将药物放在C,刺激B,肌肉不收缩 ④将药物放在C,刺激A,肌肉收缩.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突触的结构.
【分析】根据题意,要验证这种药物仅对神经细胞间的传递有阻断作用,必须在神经纤维和突触上分别用药物处理,药物处理部位须位于刺激点和效应器之间,然后刺激感受器,观察效应器,观察效应器的反应,得出结论.
【解答】解:突触的结构决定了反射弧结构中的兴奋总是沿“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单向传递的.A点与效应器之间不需要经过突触传导,所以刺激A点,都会引起肌肉收缩,与药物无关.而B点到效应器之间必须经过突触传导,将药物放在C点(突触间隙),刺激B点肌肉不收缩,而将药物放在A点(神经纤维),则不影响B点到效应器的传导,说明此药物“神经细胞间的传递有阻断作用“.
所以①③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药物阻断反射活动的实验设计,意在考查学生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和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并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的能力.
23.下表为某人血液化验的两项结果.据此分析,其体内最可能发生的是( )
项目
测定值
参考范围
单位
甲状腺激素
10.0
3.1﹣6.8
pmol/L
胰岛素
1.7
5.0﹣20.0
mIU/L
A.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B.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C.血糖含量低于正常 D.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加速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1、甲状腺激素对动物或人的作用:①促进动物个体的发育;②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2、胰岛素能够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分解,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解答】解:A、甲状腺激素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图表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值,可推测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升高,A错误;
B、甲状腺激素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图表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值,可推测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减少,B正确;
C、胰岛素能够降低血糖浓度,图表中胰岛素的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值,可推测血糖含量高于正常,C错误;
D、胰岛素能够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分解、从而降低血糖浓度,图表中胰岛素的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值,可推测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减慢,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甲状腺激素和胰岛素的作用,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表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考生对甲状腺激素和胰岛素的功能的识记和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24.下列是关于抗利尿激素调节的曲线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图表示食物过咸时,抗利尿激素分泌与渗透压变化的关系.
B.乙图表示饮水过多时,抗利尿激素分泌与渗透压变化的关系.
C.丙图表示渗透压升高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变化.
D.丁图a点时注射的不可能是抗利尿激素.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1、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
2、体内水多→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少→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解答】解:A、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尿量减少,A错误;
B、饮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多,B错误;
C、随着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C正确;
D、注射抗利尿激素,内环境中的抗利尿激素含量升高,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尿量减少,尿素含量升高,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抗利尿激素的功能,意在考查理解水平衡调节的相关知识,提升学生图文转换能力.
25.某人腰椎部位因受外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有感觉.该病人受损伤的部分可能是在反射弧的( )
①传入神经 ②传出神经 ③感受器 ④神经中枢 ⑤效应器.
A.②④ B.①④ C.①② D.②⑤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构成.
【解答】解:某人腰椎部位因受外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有感觉,说明感受器正常,传入神经也正常,受伤部位是腰椎部,下肢没有受伤,说明效应器正常,但由于不能运动,所以可能是脊髓的低级神经中枢或传出神经受伤.所以②④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反射弧的结构及功能,意在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识记、理解与运用.
26.下列关于人体血糖平衡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胰岛A细胞和B细胞协同调节血糖平衡
B.糖尿病是由于经常摄入过量的糖所引起的
C.胰岛细胞产生的激素均能降低血糖含量
D.细胞内葡萄糖的氧化利用发生障碍,可导致血糖持续升高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1、血糖的来源:食物中的糖类的消化吸收、肝糖元的分解、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去向:血糖的氧化分解为CO2、H2O和能量、合成肝糖元、肌糖元 (肌糖元只能合成不能水解)、血糖转化为脂肪、某些氨基酸.
2、血糖平衡调节:由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分布在胰岛外围)提高血糖浓度,促进血糖来源;由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分布在胰岛内)降低血糖浓度,促进血糖去路,减少血糖来源,两者激素间是拮抗关系.
【解答】解:A、胰岛细胞中的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使血糖浓度升高,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使血糖降低,两者是拮抗作用调节血糖平衡,A错误;
B、糖尿病的原因主要是缺乏胰岛素,而不是由摄入过量的糖所引起的,B错误;
C、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C错误;
D、当人的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细胞内葡萄糖的氧化利用发生障碍,可导致血糖持续升高,出现高血糖,当血糖含量高于160~180mg/dL时,糖就从肾脏排出而出现糖尿,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属于中档题.
27.下列关于体液调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体液调节比神经调节持续时间长
B.体液调节比神经调节作用范围广
C.参与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就是各种激素
D.参与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需要体液传送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神经调节作用途径是反射弧,反应速度迅速,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作用时间短暂.
体液调节作用途径是体液运输,反应速度较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泛,作用时间比较长.
【解答】解:A、体液调节比神经调节持续的时间长,A正确;
B、体液调节比神经调节作用范围广,B正确;
C、参与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部分是激素,还有其它物质,如二氧化碳等,C错误;
D、参与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激素、二氧化碳等需要体液传送,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体液调节内容,关键是比较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区别和联系.
28.运动时汗腺分泌大量汗液,汗液初始的渗透压与血浆相等,在流经汗腺导管排出体外过程中大部分Na+、Cl﹣被重吸收,而水很少被吸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汗腺导管重吸收Na+需消耗ATP
B.出汗不利于体温维持稳定
C.出汗可使血浆渗透压降低
D.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减弱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1、体内水少或盐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
2、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3、主动运输的条件需要载体和能量.
【解答】解:A、Na+的吸收属于主动运输,需要消耗ATP水解释放的能量,A正确;
B、运动时机体产热增加,出汗有利于机体散热,从而维持体温稳定,B错误;
C、汗液在流经汗腺导管排出体外过程中大部分Na+、Cl﹣被重吸收,而水很少被重吸收,使血浆渗透压升高,C错误;
D、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增加,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水平衡调节、体温调节和物质跨膜运输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中档题.
29.当动物缺乏某激素时,可以通过“饲喂法”或“注射法”对该激素进行人为补充,下列可通过“饲喂法”补充的是( )
①生长激素 ②甲状腺激素 ③胰岛素 ④性激素.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②④
【考点】动物激素的应用.
【分析】激素的化学本质有的是小分子物质,有的是大分子物质.由于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所以大分子物质的激素如果通过“饲喂法”进行人为补充,则会被消化而失去功效.生长激素属于多肽物质、胰岛素属于蛋白质类,所以它们都不可以用“饲喂法”补充.甲状腺激素属于氨基酸的衍生物,性激素属于脂质,可以通过“饲喂法”补充.
【解答】解:生长激素化学本质是蛋白质,甲状腺激素是氨基酸衍生物,胰岛素是蛋白质,性激素是脂质,蛋白质类的如果被饲喂会经过消化道分解为氨基酸被吸收,而失去了其原有的功能;只有甲状腺激素和性激素是小分子物质,用“饲喂法”补充不会经过消化道被分解.因此可通过“饲喂法”补充的是②④.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激素化学本质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和应用能力.
30.人感冒时,会出现畏寒、发热症状;用退热药后,可出现全身出汗、体温下降现象.在发热和退热过程中,人体产热和散热的关系为( )
A.发热时,散热大于产热 B.发热时,产热大于散热
C.退热时,散热等于产热 D.退热时,产热大于散热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体温调节是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和散热动态平衡的结果,要对这种平衡加以分析.可以这样说,产的热多,散的热多;产的热少,散的热少.外环境温度低时,机体产热多,散热也多;当外环境温度高时,机体产热减少,散热也减少.产热多于散热则体温升高,产热少于散热则体温降低.
【解答】解:A、发热时,散热小于产热,A错误;
B、发热时,产热大于散热,B正确;
C、退热时,散热大于产热,C错误;
D、退热时,产热小于散热,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二、解答题(共5小题,满分40分)
31.肺牵张反射是调节呼吸的反射之一,图(a)为肺牵张反射示意图.该反射的感受器位于肺中.深吸气后肺扩张,感受器兴奋,神经冲动经传入神经传入脑干,抑制吸气,引起呼气.
回答下列问题:
(1)图(a)中a、b、c、d是反射弧的组成部分,a是 神经中枢 ,b是 传入神经 ,c是 传出神经 ,d是 效应器 .
人体要屏住呼吸必须受到图(a)中的 大脑皮层 调控.
图(a)中神经元①和②之间形成的突触(放大后的突触如图(b)所示)中,突触小体是神经元①的 轴突 (填“轴突”、“树突”、“细胞体”)末端膨大形成的,突触后膜位于神经元②的 细胞体 (填“轴突”、“树突”、“细胞体”).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突触的结构.
【分析】第(1)小题考查反射弧的组成;第小题只要明白屏住呼吸为主动意识控制的行为,必须要受到图(a)中大脑皮层的控制;第小题考查了突触的基本结构.实际上,肺牵张反射的示意图(a)和突触结构图(b)中所蕴涵的信息是很丰富的.
【解答】解:(1)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图中与肺牵张感受器相连的b为传入神经,则a为神经中枢、c为传出神经、d为效应器.
屏住呼吸是主动意识控制的行为,受到大脑皮层高级中枢的控制.
神经元①和②之间形成的突触,突触小体是神经元①的轴突末端膨大形成的;突触分为轴突﹣树突型和轴突﹣胞体型,由图b可知,突触后膜位于神经元②的细胞体.
故答案为:
(1)神经中枢 传入神经 传出神经 效应器
大脑皮层
轴突 细胞体
【点评】本题结合肺牵张反射示意图和突触结构示意图,考查反射弧的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突触结构及人脑的功能,要求考生识记反射弧的组成和突触的结构,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结构的名称;其次还有考试识记人们的功能,明确屏住呼吸是主动意识控制的行为,受到大脑皮层高级中枢的控制.
32.将蛙脑破坏,保留脊髓,做蛙心静脉灌注,以维持蛙的基本生命活动.暴露蛙左后肢屈反射的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分别连接电位计ⓐ和ⓑ.将蛙左后肢趾尖浸入0.5%硫酸溶液后,电位计ⓐ和ⓑ有电位波动,出现屈反射.如图为该反射弧结构示意图.
(1)用简便的实验验证兴奋能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而在反射弧中只能单向传递. 刺激电位计与骨骼肌之间的传出神经.观察到电位计有电位波动和左后肢屈腿,电位计未出现电位波动. .
若在灌注液中添加某种药物,将蛙左后肢趾尖浸入0.5%硫酸溶液后,电位计ⓐ有波动,电位计ⓑ未出现波动,左后肢未出现屈反射,其原因可能有:① 药物阻止神经递质的释放 ;② 药物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阻碍其与神经递质结合 .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反射弧结构,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但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
【解答】解:(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只能由突触前膜形成突触小泡经胞吐方式分泌到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的受体蛋白结合,引起下一个神经细胞兴奋或抑制,因此刺激电位计与骨骼肌之间的传出神经.观察到电位计有电位波动和左后肢屈腿,电位计未出现电位波动.
灌注某种药物后a电位计能记录到电位波形,在b电位计能记录到电位波形,说明该药物并非抑制神经纤维膜上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而是抑制突触兴奋的传递,因此该药物的作用可能是使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不能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也可能是使突触前膜不能释放递质.
故答案为:
(1)方法和现象:刺激电位计与骨骼肌之间的传出神经.观察到电位计有电位波动和左后肢屈腿,电位计未出现电位波动.
药物阻止神经递质的释放 药物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阻碍其与神经递质结合
【点评】本题涉及面广,综合考查了神经调节,渗透实验设计能力和实验分析能力的考查,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核心概念,综合性强,难度较大.
33.如图为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示意图,其中A、B和C表示三种不同的激素.
回答下列问题:
(1)A、B和C三种激素的名称依次是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 .
当机体受到某种刺激时,血液中C的含量增加,则机体的产热量会 增加 ,成年个体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会 增强 .
怀孕母亲缺碘时,C分泌量下降,通过反馈调节,使A和B的分泌量 增加 ,结果甲状腺增生,胎儿的发育会受到影响,尤其 脑 的发育受到的影响最大.反馈调节是指 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 .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由图可知,甲状腺能够分泌甲状腺激素,则C为甲状腺激素;垂体分泌的激素B作用于甲状腺,则B为促甲状腺激素;下丘脑分泌的激素A作用于垂体,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则A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甲状腺激素的作用:①促进生长发育,②促进新陈代谢,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反馈调节是指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
【解答】解:(1)由图可知,甲状腺能够分泌甲状腺激素,则C为甲状腺激素;垂体分泌的激素B作用于甲状腺,则B为促甲状腺激素;下丘脑分泌的激素A作用于垂体,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则A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当机体受到某种刺激,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增加,在甲状腺激素的作用下,机体的产热量会增加,成年个体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会增强.
怀孕母亲缺碘时,甲状腺激素分泌量会下降,通过反馈调节,使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都会增加,结果甲状腺增生,胎儿的发育会受到影响,尤其是神经系统的发育受到的影响最大,反馈调节是指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
故答案为:
(1)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
增加 增强
增加 脑 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
【点评】本题考查激素的调节的相关知识,重点考查甲状腺激素的调节过程和作用,难度较小,解题的关键是识记、理解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甲状腺激素的作用.
34.机体激素含量的相对稳定对维持稳态有重要作用.
(1)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分泌的激素 弥散到体液中,随血液流到全身 .因此,临床上可通过抽取血样来检测内分泌系统的疾病.某甲状腺功能障碍患者,检测到体内有一种促甲状腺激素(TSH)受体的抗体,该抗体阻断TSH的效应,则该患者血液中TSH含量比正常值
高 .另一甲状腺功能障碍患者,下丘脑功能正常,血液中TSH和甲状腺激素(TH)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值,为诊断病因,静脉注射TSH后,TH含量明显升高,表明该患者 垂体 部位发生了病变.
下丘脑的 神经分泌细胞 受中枢神经系统活动调节并释放激素,从而调节垂体激素的分泌.TH对垂体的反馈抑制作用与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的刺激作用 相互拮抗 、相互影响,共同维持机体TSH含量的稳定.TH能进入垂体TSH分泌细胞内发挥作用,表明该细胞能通过 细胞内受体 接受信息.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考查人体稳态维持的机制﹣体液调节.
体液调节是指体内的一些细胞能生成并分泌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如激素、代谢产物等),经体液(血液、组织液等)运输.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解答】解:(1)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分泌的激素弥散到体液中,随血液流到全身,因此,临床上可通过抽取血样来检测内分泌系统的疾病.某甲状腺功能降碍患者,检测到体内有一种促甲状腺激素(TSH)受体的抗体,该抗体阻断TSH的效应,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反馈导致该患者血液中TSH含量比正常值高.另一甲状腺功能障碍患者,下丘脑功能正常,血液中TSH和甲状腺激素(TH)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值,为诊断病因,静脉注射TSH后,TH含量明显升高,表明该患者垂体部位发生了病变.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受中枢神经系统活动调节并释放激素,从而调节垂体激素的分泌.TH对垂体的反馈抑制作用与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 )的刺激作用相互拮抗,相互影响,共同维持机体TSH含量的稳定.TH能进入垂体TSH分泌细胞内发挥作用,表明该细胞能通过细胞内受体接受信息.
故答案为:
(1)弥散到体液中,随血液流到全身 高 垂体
神经分泌细胞 相互拮抗 细胞内受体
【点评】本题重点考查激素调节的特点、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机制.在此方面,建议学生能够将各个调节方式的实例,进行总结,归纳.
35.病毒甲通过呼吸道感染动物乙后,可引起乙的B淋巴细胞破裂,T淋巴细胞功能丧失,导致其患肿瘤病,病患动物更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给新生的乙个体接种甲疫苗可预防该肿瘤病.回答列问题:
(1)感染病毒甲后,患病的乙更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的原因是 免疫功能下降 .
新生的乙个体接种甲疫苗后,甲疫苗作为 抗原 可诱导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成 浆细胞 和记忆细胞.记忆细胞在机体被病毒甲感染时能够 迅速增值分化形成浆细胞,大量分泌抗体 ,从而引起预防该肿瘤病的作用.
免疫细胞行使免疫功能时,会涉及到胞吞和胞吐这两种物质跨膜运输方式,这两种方式的共同点有 需要消耗能量 、 能运输生物大分子等 (答出两点即可).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特异性免疫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细胞免疫过程中发挥作用的主要是T淋巴细胞,体液免疫过程中发挥作用的主要是B淋巴细胞;免疫系统的功能包括防御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
2、体液免疫的过程:病原体被吞噬细胞吞噬处理呈递给T细胞,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将抗原消灭;当相同抗原再次侵入机体时,记忆细胞会快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进行免疫应答.
【解答】解:(1)由题意知,病毒甲通过呼吸道感染动物乙后,病毒甲破坏B细胞,同时使T细胞功能下降,因此动物乙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降低,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
接种疫苗进行免疫预防的过程中,疫苗属于抗原物质,可以诱导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记忆细胞的功能是在抗体消失后很长时间保持对该抗原的记忆功能,当病毒甲再次感染机体时,可以刺激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将病毒消灭,避免人体发病.
胞吞和胞吐属于跨膜运输,需要消耗能量,能运输生物大分子,运输过程中形成囊泡.
故答案为:
(1)免疫功能下降
抗原 浆细胞 迅速增值分化,大量分泌抗体
需要消耗能量 能运输生物大分子等 运输过程中形成囊泡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过程,免疫系统的功能,胞吞和胞吐过程和意义,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应用相关知识结合题干信息进行推理、解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