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6.00 KB
  • 2021-09-26 发布

上海市黄浦区2020届高三一模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2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黄浦区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三)年级期终调研测试 生 命 科 学 试 卷 一、选择题 ‎1.人类流感主要由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引起。流感病毒属于包膜病毒,其结构如图所示。其中,编号①表示的化合物是 A. RNA B. 多糖 C. 磷脂 D. 蛋白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 病毒无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必须依赖于活细胞才能存活。‎ ‎【详解】图中①表示蛋白质,核酸位于内部。‎ 综上所述,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2.图表示某化学键的结构式,则含有该键的化合物可能是 A. ATP B. 抗体 C. DNA D. 磷脂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示为肽键的结构式,是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的。‎ ‎【详解】ATP的三磷酸腺苷的简称,不含肽键,A错误;‎ 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含有肽键,B正确;‎ DNA分子中含有磷酸二脂键,但是不含肽键,C错误;‎ 磷脂分子中不含肽键,D错误。‎ - 23 -‎ ‎3. 通常情况下,人体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与组织液的生理指标最接近的是( )‎ A. Na+浓度 B. 渗透压 C. K+浓度 D. O2 浓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A.人体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Na+浓度比组织液低,A错误;‎ B. 人体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渗透压与组织液接近才能保证组织细胞正常的形态,B正确;‎ C.人体组织液细胞的细胞内液K+浓度比组织液高,C错误;‎ D. 人体组织液细胞的细胞内液氧气浓度比组织液低,D错误;‎ 因此,本题答案选B。‎ ‎【考点定位】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 ‎4.大兴安岭是我国保存较完好,面积最大的原始森林,通过样方法可以调查该处的 A. 遗传多样性 B. 物种多样性 C. 生境多样性 D. 基因多样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详解】样方法不仅可以调查种群的密度,也可以调查物种的丰富度,因此通过样方法能够调查的是物种多样性,不能通过此法调查遗传多样性、生境多样性、基因多样性。‎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利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一般原则有:随机取样;样本数量足够大;取样过程没有主观偏见。‎ ‎5.将相同的四组马铃薯条分别浸入四种溶液,一小时后测定薯条质量变化的百分率,结果如下表。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溶液 ‎ Ⅰ ‎ Ⅱ ‎ Ⅲ ‎ Ⅳ ‎ 薯条质量变化率 ‎ ‎+8% ‎ ‎-6% ‎ ‎-4% ‎ ‎0% ‎ - 23 -‎ A. Ⅳ可能是蒸馏水 B. Ⅱ浓度较Ⅲ低 C. Ⅳ的浓度最高 D. Ⅰ的浓度最低 ‎【答案】D ‎【解析】‎ ‎【分析】‎ 成熟植物细胞可看作一个渗透系统,它可发生渗透吸水或失水。据渗透作用原理可知,Ⅰ溶液中的马铃薯条吸水,Ⅱ、Ⅲ溶液中马铃薯条失水,Ⅳ中无明显变化,吸水和失水处于动态平衡,则外界溶液浓度大小为Ⅱ>Ⅲ>Ⅳ>Ⅰ。‎ ‎【详解】A、IV中细胞液浓度等于外界溶液浓度,不可能是蒸馏水,A错误;‎ B、Ⅱ、Ⅲ溶液中马铃薯条失水,且Ⅱ中的马铃薯条失水比Ⅲ的多,Ⅱ溶液浓度比Ⅲ溶液浓度高,B错误;‎ C、Ⅳ中无明显变化,既不吸水也不失水,其溶液浓度与马铃薯条细胞液浓度相当,浓度比Ⅱ和Ⅲ小,C错误;‎ D、据渗透作用原理可知,Ⅰ溶液中的马铃薯条吸水质量增加,Ⅰ溶液浓度最低,可能是蒸馏水,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分析表格和得出结论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渗透作用水分的运输方向是低浓度运输到高浓度。‎ ‎6.某些土壤细菌可将尿素(CH4N2O)分解为CO2和NH3供植物吸收和利用,但分解产物CO2不能为该菌提供营养。下列关于配置分离这一菌种的选择培养基的成分符合要求的是 A. 仅尿素 B. 尿素+葡萄糖 C. 仅葡萄糖 D. 牛肉膏蛋白胨 ‎【答案】B ‎【解析】‎ 从土壤中分离筛选能分解尿素的细菌时,其培养基中应以尿素为唯一氮源,此外还应有提供碳源的葡萄糖等营养成分;牛肉膏提供的主要营养是碳源、磷酸盐和维生素,蛋白胨提供的主要营养是氮源和维生素。综上分析,B正确,A、C、D均错误。‎ ‎7.某细胞在G1期核内的DNA分子数为8个。正常情况下,该细胞经过2次有丝分裂,产生的每个子细胞核内的染色体数为 - 23 -‎ A. 4条 B. 8条 C. 16条 D. 2条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核DNA含量变化特点(体细胞染色体为2N):‎ ‎(1)染色体变化:后期加倍(4N),平时不变(2N);‎ ‎(2)核DNA含量变化:间期加倍(2N→4N),末期还原(2N)。‎ ‎【详解】有丝分裂间期包括G1期、S期和G2期,其中S期进行DNA的复制。某细胞在G1期核内的DNA分子数为8个,此时DNA分子没有复制。因此,正常情况下,该细胞经过2次有丝分裂,产生的每个子细胞核内的DNA分子数与染色体数仍为8个。‎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要求考生识记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和核DNA含量变化规律。‎ ‎8.如图显示了三大营养物质的氧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反应发生在线粒体中 B. 循环M能产生H+和CO2‎ C. 物质P是二碳化合物 D. 物质R是碳链 ‎【答案】B ‎【解析】‎ ‎【分析】‎ - 23 -‎ 糖类、脂质和蛋白质三大营养物质在体内可以进行相互转化,这一过程是通过呼吸作用过程中产生的中间产物(如丙酮酸等)完成的。由于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中间产物基本相同,故这些中间产物构成了三大营养物质联系的桥梁。对植物来讲,糖、脂肪、蛋白质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而对人来讲,糖类和脂类之间可以进行相互转化,多余的蛋白质可以转化成糖类或脂肪。但糖类和脂肪只能转化为组成人体的非必需氨基酸。‎ ‎【详解】A、葡萄糖分解发生在细胞质基质,A错误;‎ B、循环M能产生H+和CO2,B正确;‎ C、物质P是三碳化合物,C错误;‎ D、物质R是含氮废物,D错误。‎ 故选B。‎ ‎9.用“×”表示“无”,“√”表示“有”。下列关于乳酸发酵和酒精发酵过程中的物质变化描述正确的是 A. ‎ B. ‎ C. ‎ D. ‎ - 23 -‎ ‎【答案】D ‎【解析】‎ ‎【分析】‎ 两种无氧呼吸方式的比较:‎ 酒精发酵:;‎ 乳酸发酵: 。‎ ‎【详解】乳酸发酵不产生二氧化碳,酒精发酵可以产生二氧化碳;‎ 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都能释放少量能量,合成ATP。‎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细胞呼吸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细胞无氧呼吸两个阶段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明确乳酸发酵不能产生二氧化碳。‎ ‎10.用不同浓度的某种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进行插条生根的研究,其实验结果如图。其中1、2、3、4分别是培养环境中生长素浓度为a、b、c、和0的生根数量。下列叙述与该实验不相符的是 A 各组插条数量应相等 B. c可能小于b C. b可能小于a D. 组别4在实验中起对照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 - 23 -‎ 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主要表现为: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可以疏花蔬果,也可以防止落花落果;既能促进生根,也能抑制生根。‎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组别4是对照组,3组的生根数少于4组,所以3组起抑制作用,浓度最大;1和2组的生根数都多于4组,都起促进作用,但无法判断两者间的大小。‎ ‎【详解】A、各组插条数为无关变量,应相等,A正确;‎ B、c浓度抑制生根,浓度最大,B错误;‎ C、b浓度促进生根,a浓度更促进生根,但无法判断两者间的大小,故b可能小于a,C正确;‎ D、组别4生长素类似物浓度为0,在实验中起对照作用,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生长素的生理作用,C选项中需要考虑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中促进作用减弱的情况。‎ ‎11.酪氨酸的密码子是UAC,ABL基因某条链的序列由TAC(编码酪氨酸)突变为TGC导致某种遗传病。推测病变基因在这一位点编码的氨基酸应该是 A. 半胱氨酸(密码子UGC) B. 苏氨酸(密码子ACG)‎ C. 酪氨酸(密码子UAC) D. 缬氨酸(密码子GUA)‎ ‎【答案】A ‎【解析】‎ ‎【分析】‎ mRNA三个相邻的三个碱基决定一个氨基酸称为密码子,密码子由基因的模板链编码而来。‎ ‎【详解】TAC(编码酪氨酸)突变为TGC,根据下列所附的部分氨基酸的密码子,酪氨酸对应的密码子为UAC,则TAC为非模板链,因此突变后形成的TGC对应的密码子为UGC,则病变基因在这一位点的氨基酸应该是半胱氨酸。‎ 故选A。‎ ‎【点睛】本题需要根据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进行推理,易错点是推出TAC是非模板链。‎ ‎12.图示基因型为 Aa 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出现的模式图。根据图示判断正常情况下,该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会出现 - 23 -‎ A. A与 a 移向两极 B. A 与A 移向两极 C. a 与 a 移向两极 D. A 与 a 移向同极 ‎【答案】A ‎【解析】‎ ‎【分析】‎ 减数分裂的过程简述为:减数第一次分裂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减数第二次分裂是姐妹染色单体分离。‎ ‎【详解】根据分析,减数第一次分裂是同源染色体分离,所以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发生分离,即A和a发生分离。‎ 故选A。‎ ‎【点睛】本题只需考生理解减数分裂过程的实质,结合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进行解答。‎ ‎13.若一条染色体发生结构变异,则位于该染色体上的基因M不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A. 缺失 B. 变为基因m C. 重复出现 D. 置换到该染色体的另一位置 ‎【答案】B ‎【解析】‎ ‎【详解】缺失是一条正常染色体断裂后丢失某一片段引起的变异,这种染色体结构变异可以导致基因M的丢失,A不符合题意;‎ 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M变为基因m属于基因突变,不属于染色体结构的变异,B符合题意; 重复是指染色体增加某一片段引起的变异,结果就有一段重复基因,此种变异可引起基因M的重复出现,C不符合题意;‎ 倒位是指染色体中某一片段颠倒180度后重新结合到原部位引起变异,此种情况基因M并不丢失,只是置换到该染色体的另一位置,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 23 -‎ ‎【点睛】本题考查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类型,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的能力。染色体结构变异包括:缺失、重复、易位和倒位。染色体结构变异会导致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 ‎14. 下列能正确表示神经纤维受刺激时,刺激点膜电位由静息电位转为动作电位的过程是( )‎ A. ①→④ B. ②→③ C. ③→② D. ④→①‎ ‎【答案】D ‎【解析】‎ ‎【详解】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为膜外正电位、膜内负电位。当某一点受到刺激时,刺激点膜外变为负电位,膜内变为正电位,即由图④变为图①,D正确。‎ 故选D。‎ ‎15.当人体失血过多,动脉血压突然降低,在这种应急状态下人体出现的反应是(  )‎ A. 副交感神经兴奋,心排血量增加 B. 交感神经兴奋,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大 C. 副交感神经兴奋,血管舒张 D. 交感神经抑制,心排血量增加 ‎【答案】B ‎【解析】‎ ‎【分析】‎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区别是:两者对同一器官的作用不同,交感神经兴奋时,腹腔内脏及末梢血管收缩,心跳加快加强;支气管平滑肌扩张;胃肠运动和胃分泌受到抑制;新陈代谢亢进;瞳孔散大等,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心跳减慢减弱;支气管平滑肌收缩;胃肠运动加强促进消化液的分泌;瞳孔缩小等。一般内脏器官都有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双重支配,这两种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通常是拮抗的,但在整体内两类神经的活动是对立统一互相协调的。‎ ‎【详解】AD、副交感神经系统可保持身体在安静状态下的生理平衡,其作用有三个方面:①增进胃肠的活动,消化腺的分泌,促进大小便的排出,保持身体的能量。②瞳孔缩小以减少刺激,促进肝糖原的生成,以储蓄能源。③心跳减慢,血压降低,支气管缩小,以节省不必要的消耗,协助生殖活动,如使生殖血管扩张,性器官分泌液增加,AD错误;‎ - 23 -‎ BC、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比较广泛,交感神经兴奋能引起腹腔内脏及皮肤末梢血管收缩、心搏加强和加速、新陈代谢亢进、瞳孔散大、疲乏的肌肉工作能力增加等。交感神经的活动主要保证人体紧张状态时的生理需要。所以当人体失血过多,动脉血压突然降低,在这种应急状态下人体出现的反应是交感神经兴奋,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大,B正确;C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植物性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识记其作用。‎ ‎16.图为健康人餐后血糖变化曲线,其中a点时体内的激素分泌状况是 A.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均减少 B.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均增加 C. 胰岛素分泌减少;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 D. 胰岛素分泌增加;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 ‎【答案】D ‎【解析】‎ ‎【分析】‎ 血糖平衡调节:由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分布在胰岛外围)提高血糖浓度,促进血糖来源;由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分布在胰岛内)降低血糖浓度,促进血糖去路,减少血糖来源。‎ ‎【详解】进食后,a点血糖含量升高,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会增多,以降低血糖;此时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会减少。‎ 综上所述,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 23 -‎ 故选D。‎ ‎【点睛】升血糖的激素有: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降血糖的激素有胰岛素。‎ ‎17.结核杆菌是一种胞内寄生菌,人体接种卡介苗可预防结核病。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卡介苗对人体来说是一种抗原,会被致敏T细胞裂解 B. 注射卡介苗的作用是刺激人体内记忆细胞的增殖、分化 C. 结核杆菌入侵后,浆细胞会增殖、分化产生特异性抗体 D. 注射卡介苗属于人工免疫 ‎【答案】D ‎【解析】‎ ‎【详解】A、致敏T细胞裂解的是靶细胞,而不是抗原,A错误;‎ B、卡介苗相当于抗原,注射疫苗的作用是刺激体内产生记忆细胞和抗体,B错误;‎ C、浆细胞不能增殖分化,C错误;‎ D、注射卡介苗属于免疫预防,目的是使人体产生记忆细胞和抗体,属于人工免疫,D正确。‎ 故选D。‎ ‎18.如图为太平洋岛屿鸟类的分布情况,甲岛分布着S、L两种鸟,乙岛的鸟类是S鸟的迁移后代。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岛所有的鸟类称为一个种群 B. 可遗传变异为乙岛鸟类进化提供了可能 C. 乙岛的鸟类与S鸟可能具有生殖隔离 D. 甲、乙岛的自然条件决定了鸟类的进化方向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甲岛分布着S、L两种鸟,因此观察甲、乙两种鸟的种群,A错误; 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B正确; ‎ - 23 -‎ 乙岛的鸟类是S鸟的迁移后代,由于两个岛的环境不同,乙岛的鸟类可能与甲岛的S鸟产生生殖隔离,C正确;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正确。‎ ‎19.图所示果蝇X染色体上的2个连锁基因,其交换值为5%,现有白眼异常刚毛的雌果蝇与红眼正常刚毛雄果蝇杂交得到F1,F1雌果蝇所产生的卵细胞基因型为XAB:XAb:XaB:Xab的比例是 A. 1:1:1:1 B. 9:3:3:1 C. 19:1:1:19 D. 45:5:5:45‎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题意知白眼异常刚毛的雌果蝇的基因型是XabXab,正常雄果蝇的基因型是XABY,杂交后代F1雌果蝇的基因型是XABXab;连锁交换定律中交换值的估算公式是:交换值=重组配子数÷配子总数×100%,根据计算公式可以得出关系式:5%=(XAb+XaB)÷(XAB+XAb+XaB+Xab)×100%,又知配子形成过程中,XAB=Xab,XAb=XaB,对关系式进行化简可得XAB:XAb:XaB:Xab=19:1:1:19。‎ 故选B。‎ ‎20.某种植物的花色受一组复等位基因控制。纯合子和杂合子的表现型如表2所示。则该组复等位基因的显隐性关系为 纯合子 杂合子 WW 红色 W与任一等位基因 红色 ww 纯白色 WP与WS、w 红斑白花 WSWS 红条白花 WSw 红条白花 WPWP 红斑白花 A. W>WP>WS>w B. W>WS>WP>w C. W> WS > w >W P D. W> WP >w >‎ - 23 -‎ ‎ WS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表格中的信息“W与任一等位基因表现为红色”,说明W显性程度是最高的,WP与WS表现为红斑白花,说明WP>WS,而WSw表现为红条白花说明WS>w,所以综合显性关系W>WP>WS>w。‎ 故选A。‎ 二、综合题 ‎(一)细胞的物质结构与细胞周期 图为真核细胞中3种结构的示意图。‎ ‎21. 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的洋葱根尖细胞具有________(在甲、乙、丙中选择)。‎ ‎22. 蛋白质合成活跃的卵母细胞中结构c较大。结构c与______的形成直接有关。‎ A. 内质网 B. 高尔基体 C. 中心体 D. 核糖体 ‎23. 许多重要的化学反应在生物膜上进行,乙、丙分别通过_______(用图中字母填空)扩大了膜面积。下列有关生物膜上蛋白质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_。‎ A.作为胞外信号分子的受体 B.催化某些生化反应 C.作为离子进出细胞的通道 D.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 科学家研究发现槲皮素有潜在的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作用。图为槲皮素处理一定数量的胃癌细胞24h后,统计处于G1、S、G2和M期细胞数目的比例,其中未处理组为对照。‎ - 23 -‎ ‎24. 据图推测,槲皮素可将胃癌细胞的分裂阻断在_________期,从而抑制其增殖。‎ ‎25. 试结合已有知识推测槲皮素抑制胃癌细胞增殖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至少2点)。‎ ‎【答案】21. 乙 22. D ‎ ‎23. (1). e和h (2). ABC ‎ ‎24. G2+M 25. 抑制组装纺锤体的蛋白质的合成、抑制中心体的分离、抑制纺锤体的形成、抑制着丝粒的分裂、抑制染色体的分离等(凡联系到G2和M期的正确的变化的,合理即给分)‎ ‎【解析】‎ ‎【21题详解】‎ 甲是细胞核,乙是线粒体,丙是叶绿体,洋葱根尖细胞没有叶绿体,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核膜、核仁已经解体,所以没有甲和丙,只有乙线粒体。‎ ‎【22题详解】‎ 结构c为核仁,与有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故选D。‎ ‎【23题详解】‎ 乙线粒体通过e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来增大膜面积,丙叶绿体通过类囊体垛叠形成h基粒来增大膜面积;‎ 生物膜上的蛋白质可以作为胞外信号分子的受体(糖蛋白),催化某些生化反应(附着于生物膜上的酶),作为离子进出细胞的通道(钾离子和钠离子通道),而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不是蛋白质。‎ 故选ABC。‎ ‎【24题详解】‎ 据表格数据可知,G2+M期细胞的比例显著增多,故可推测槲皮素可将该胃癌细胞的分裂阻断在G2+M期,从而抑制其增殖。‎ - 23 -‎ ‎【25题详解】‎ 结合(4)槲皮素可将该胃癌细胞的分裂阻断在G2+M期,所以凡是处于该时期的细胞特征都可以被抑制,所以抑制组装纺锤体的蛋白质的合成、抑制中心体的分离、抑制纺锤体的形成、抑制着丝粒的分裂、抑制染色体的分离等。‎ ‎(二)体温调节和细胞产热 动物体在寒冷刺激下下丘脑通过神经和体液的途径调节体温,如图1,图中字母表示器官或组织细胞,数字表示途径。图2为生活在寒冷地带非冬眠小型哺乳动物体内褐色脂肪组织细胞(BAT细胞)产热过程的示意图。BAT细胞中,线粒体内膜上富含ATP合成酶,能在跨膜H+浓度梯度的推动下合成ATP,而UCP-1蛋白能增大线粒体内膜对H+的通透性。‎ ‎26. 上述图中,A代表的组织细胞是______,BAT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指_____。‎ ‎27. 途径②的信号分子是_______。在持续的寒冷环境中,动物体调节机体产热的主要途径是____________。(用图1中数字编号表示)‎ ‎28. 根据题意,UCP-1蛋白对细胞呼吸的作用效应是 。‎ A. 消除H+梯度,减少ATP的合成 B. 增加H+梯度,增加ATP的合成 C. 增加H+梯度,减少ATP的合成 D. 消除H+梯度,增加ATP的合成 ‎29. 在持续寒冷刺激的条件下,BAT细胞中的脂肪酸主要去路是 。‎ A. 与甘油在线粒体内重新合成甘油三酯 B. 转化成丙酮酸后再进入线粒体参与糖代谢 C. 在细胞质基质中被氧化成二碳化合物后再进入线粒体 D. 在线粒体基质中被氧化成二碳化合物后再参与三羧酸循环 ‎30. 分析图2,试说明甲状腺素促进BAT细胞产热的机理:________________。‎ - 23 -‎ ‎【答案】26. (1). 肾上腺髓质细胞 (2). 组织液 ‎ ‎27. (1).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2). ② 28. A 29. D ‎ ‎30. 一方面增加去甲肾上腺素受体的数量, 使细胞中cAMP(环磷酸腺苷)增加,cAMP促进脂肪氧化分解产热;另一方面促进UCP-1基因的表达,促进UCP-1蛋白的合成,从而使有氧呼吸的最后阶段释放出来的能量更多地转化成热能,减少ATP的生成。‎ ‎【解析】‎ ‎【26题详解】‎ A可以分泌去甲肾上腺素,所以是肾上腺髓质细胞,BAT细胞属于组织细胞,其内环境是组织液。‎ ‎【27题详解】‎ 寒冷刺激使冷觉感受器兴奋,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机体增加产热减少散热以维持体温恒定,增加产热的途径是骨骼肌颤栗、立毛肌收缩、下丘脑部分传出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使细胞代谢增强、途径②中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加作用于B垂体,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增加作用于C甲状腺,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作用几乎于全身每一个细胞,使细胞代谢增强,从而增加产热。‎ 所以主要途径是②。‎ ‎【28题详解】‎ 由于线粒体内膜上富含ATP合成酶,能在跨膜H+浓度梯度的推动下合成ATP,而UCP-1蛋白能增大线粒体内膜对H+的通透性,消除了H+梯度,使有氧呼吸的最后阶段释放出来的能量更多地转化成热能,减少ATP的生成,实现产热增加。‎ 故选A。‎ ‎【29题详解】‎ 在持续寒冷的环境中,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最终引起BAT细胞脂肪在细胞质中分解为脂肪酸,脂肪酸进入线粒体中,在线粒体基质中被氧化成二碳化合物后再参与三羧酸循环,分解脂肪增加和ATP合成减少,实现产热增加,维持体温的稳定。‎ 故选D。‎ ‎【30题详解】‎ 分析图2,沿着甲状腺激素的箭头,发现甲状腺激素一方面增加去甲肾上腺素受体的数量,‎ - 23 -‎ ‎ 使细胞中cAMP(环磷酸腺苷)增加,cAMP促进脂肪氧化分解产热;另一方面促进UCP-1基因的表达,促进UCP-1蛋白的合成,从而使有氧呼吸的最后阶段释放出来的能量更多地转化成热能,减少ATP的生成。‎ ‎(三)人类遗传病与预防 图1是某单基因遗传病(Aa)相关系谱图,对该家系中1—4号个体进行相关基因检测(先以某种限制酶切割样品DNA,再进行电泳),得到的电泳结果如表3(电泳时不同大小的DNA片段移动速率不同),已知编号a对应的样品来自4号个体。‎ a b c d 条带1‎ 条带2‎ 条带3‎ ‎31. 据图判断,致病基因位于________(常/X/Y)染色体上,是_______(显/隐)性基因。‎ ‎32. 不考虑基因突变,I-2可能不含有致病基因的细胞有 。‎ A. 卵细胞 B. 初级卵母细胞 C. 第一极体 D. 次级卵母细胞 ‎33. 据表判断,致病基因内部存在相关限制酶的酶切位点有______________个。Ⅱ-3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 ‎34. III-8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是____________。为了避免患病胎儿的出生,III-8的婚配对象是否需要进一步做致病基因检测,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31. (1). 常 (2). 隐 32. ACD ‎ ‎33. (1). 1 (2). AA ‎ ‎34. (1). 2/3 (2). 需要。III-8有2/3概率是致病基因携带者,所以婚配对象需进一步做致病基因检测,避免隐性致病基因纯合致病。‎ ‎【解析】‎ - 23 -‎ ‎【31题详解】‎ ‎1号和2号两个没有患病的人生出4号患病女性,可以得知是隐性遗传病,而5号男性没有患病,证明了是常染色体遗传病,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32题详解】‎ I-2基因型为Aa,初级卵母细胞是由卵原细胞复制形成,基因型是AAaa,一定有致病基因,而形成卵细胞、第一极体和次级卵母细胞过程中,同源染色体要发生分离,等位基因(A和a)分离,所以可能不含有致病基因。‎ 故选ACD。‎ ‎【33题详解】‎ a为患病者(aa)在电泳时出现两个条带,说明酶切时将其分成2个片段可以得出该致病基因有1个酶切点;‎ 亲代基因型是Aa,所以在酶切时会出现3个条带,对于电泳条带bd,同时4号对应a条带,所以3号对应c,只有1个条带,基因型是AA。‎ ‎【34题详解】‎ 由于III-7是该病的患者,所以其父母基因是Aa,所以III-8的基因有1/3AA,2/3Aa,所以婚配对象需进一步做致病基因检测,避免隐性致病基因纯合致病。‎ ‎(四)生物工程 大米中铁含量极低,科研人员通过基因工程等技术,培育出了铁含量比普通大米高60%的转基因水稻,改良了稻米的营养品质。下图14为培育转基因水稻过程示意图。‎ ‎35. 图中①表示基因工程中的步骤是_________,该步骤需要的工具酶有_________。‎ ‎36. 为了筛检成功导入重组质粒的农杆菌,1号培养基需要加入_______________。诱导组织细胞失去分化的培养基是________。‎ - 23 -‎ A.1号培养基 B.2号培养基 C.3号培养基 D.4号培养基 ‎37. 让农杆菌侵入愈伤组织而非水稻胚与幼苗。其主要原因有 。‎ A. 胚与幼苗中导入重组质粒的细胞较难发育成完整转基因植株 B. 愈伤组织细胞膜因为损伤较多而有利于接受重组质粒 C. 3号培养基的作用主要是促进愈伤组织的细胞接受重组质粒 D. 转基因水稻植株须由转基因细胞分裂与分化而形成 ‎38. 图中⑤至⑥的过程,属于_________________技术。‎ 下图为质粒、含目的基因的DNA及其有关限制酶的作用位点。‎ ‎39. 为提高实验的效能,应采用限制酶_______处理Ti质粒和含目的基因的DNA。‎ ‎【答案】35. (1). 质粒与目的基因的重组 (2). 限制酶和DNA连接酶 ‎ ‎36. (1). 1号培养基需要加入潮霉素 (2). B 37. AD ‎ ‎38. 组织培养 39. BamHI 和 HindIII ‎【解析】‎ ‎【35题详解】‎ 图中①表示质粒与目的基因的重组,通常要用同一种限制酶分别切割质粒和含目的基因的DNA片段,使它们产生相同的黏性末端,然后再用DNA连接酶连接成重组质粒。‎ ‎【36题详解】‎ 质粒上的标记基因为潮霉素抗性基因,所以需要在1号培养基中加入潮霉素;‎ 水稻细胞经过脱分化后可形成愈伤组织失去分化,2号是诱导愈伤组织形成的培养基。‎ 故选B。‎ ‎【37题详解】‎ 让农杆菌侵入愈伤组织而非水稻胚与幼苗,其主要原因是胚与幼苗有一定的分化程度。导入重组质粒的细胞较难发育成完整转基因植株;而愈伤组织没有分化,形成转基因细胞后则可通过分裂和再分化形成转基因植株。‎ 故选AD。‎ - 23 -‎ ‎【38题详解】‎ ‎⑤至⑥的过程,是将已分化的细胞培养成植株,属于组织培养技术。‎ ‎【39题详解】‎ 由于EcoRⅠ会破坏目的基因,故应采用限制酶BamHI和HindIII处理Ti质粒和含目的基因的DNA,以防止自身环化,同时形成相同的黏性末端。‎ ‎(五)植物光合作用 图表示一个番茄叶肉细胞内发生的部分代谢过程。其中①~⑤表示反应过程,A~L表示细胞代谢过程中的相关物质,a、b、c表示细胞的相应结构。‎ ‎40. 图中①③过程发生的场所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41. 图中,当环境条件适合且G=I、D=K时该番茄叶肉细胞的代谢特点是_________。‎ 已知海藻糖能提高植物抗盐、抗旱能力。为了解高温环境下,海藻糖对番茄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研究人员将番茄植株分为等量的4组。向其中3组喷施不同浓度(T0.50.5%;T1.01.0%;T1.51.5%)的海藻糖。第4组设置为对照组(CK)。对各组番茄叶进行处理,9天后测得番茄叶片胞间CO2浓度及净光合作用速率分别如左图和右图。‎ - 23 -‎ ‎42. 对照组实验条件是 。‎ A. 高温、无海藻糖喷施 B. 正常温度、无海藻糖喷施 C. 高温、0.5%海藻糖喷施 D. 正常温、0.5%海藻糖喷施 ‎43. 本实验中还可通过测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反映总光合速率的变化。‎ ‎44. 根据图数据,能否得出“喷施海藻糖能提高番茄植株净光合作用速率,且是通过提高胞间CO2浓度来实现的”这一结论?作出你的判断,尽可能多地写出判断的依据_________。‎ ‎【答案】40. (1). 类囊体 (2). 细胞质基质 ‎ ‎41. 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 42. A ‎ ‎43. 夜间测得二氧化碳释放量+净光合速率 ‎ ‎44. 不能。仅读图指出喷施海藻糖浓度与番茄植株净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不呈简单的线性关系;据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指出没有对其他内因作出研究;据实验设计,指出没有研究其他温度条件下,喷施海藻糖与番茄植株净光合速率之间的关系;其他与实验设计、数据统计分析相关的正确依据 ‎【解析】‎ 上图中a为叶绿体,①是光反应,场所是类囊体;②是暗反应,场所是叶绿体基质,A是ATP,B是ADP,C是[H],D是氧气,F是C5,G是二氧化碳,E是C3,b是线粒体,③是有氧呼吸第一阶段,④是有氧呼吸第二阶段,⑤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H是丙酮酸,L是水,I是二氧化碳,J是[H],K是氧气。‎ ‎【40题详解】‎ - 23 -‎ 根据图中物质变化可以判断,图中反应过程①在接受光能的条件下将水进行光解,表示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该阶段发生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④过程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该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基质。‎ ‎【41题详解】‎ GD分布是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和释放的氧气值,IK分布是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和吸收的氧气值, G=I,D=K时,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等于细胞呼吸强度。‎ ‎42题详解】‎ 实验的目的是了解高温环境下,海藻糖对番茄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所以自变量是海藻糖,因此对照组无海藻糖喷施,温度是无关变量保持一致,应该在高温环境下。‎ 故选A。‎ ‎【43题详解】‎ 总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净光合作用,所以可以通过测定夜间测得二氧化碳释放量测定呼吸作用加上净光合作用即可反映总光合速率的变化。‎ ‎【44题详解】‎ 不能。仅读图指出喷施海藻糖浓度与番茄植株净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不呈简单的线性关系;据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指出没有对其他内因作出研究;据实验设计,指出没有研究其他温度条件下,喷施海藻糖与番茄植株净光合速率之间的关系;其他与实验设计、数据统计分析相关的正确依据。‎ - 23 -‎ ‎ ‎ - 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