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1 MB
- 2021-09-2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
1
节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一、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
1
.
20
世纪
20
年代
蛋白质
是生物
体的遗传物质
2
.
20
世纪
30
年代
意识到
DNA
的重要
性
,
但蛋白质是遗传
物质的观点仍占主
导地位
→
→
二、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
(
一
)
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
1
.
肺炎链球菌类型
2
.
实验过程与结果分析
3
.
实验结论
:
已经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
,
含有某种促使
R
型活细菌转化为
S
型活细菌的活性物质
——
转化因子
。
(
二
)
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
1
.
实验过程
2
.
实验结论
:
DNA
才是使
R
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预习反馈
1
.
判断正误。
(1)
肺炎链球菌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
×
)
(2)
格里菲思的肺炎链球菌体内转化实验直接证明了
DNA
是
“
转化因子
”
。
(
×
)
(3)
在艾弗里的实验中
,DNA
酶将
S
型细菌的
DNA
分解为脱氧核苷酸
,
因此不能使
R
型细菌发生转化。
(
√
)
(4)
肺炎链球菌转化成功的关键是
R
型活细菌
+S
型细菌的
DNA
。
(
√
)
2
.
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中
,
发生转化的细菌和含转化因子的细菌分别是
(
)
A.R
型细菌和
S
型细菌
B.R
型细菌和
R
型细菌
C.S
型细菌和
S
型细菌
D.S
型细菌和
R
型细菌
解析
:
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证明灭活的
S
型细菌含有某种转化因子
,
它能使
R
型活细菌转化为
S
型细菌。
答案
:
A
三、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
.
实验方法
同位素标记
法
,
用
35
S
、
32
P
分别标记
噬菌体的蛋白质和
DNA
。
2.
实验材料
:
T
2
噬菌体和大肠杆菌
(1)T2
噬菌体的结构
(2)T2
噬菌体的生活方式
:
寄生在大肠杆菌
体内
,
在自身
遗传物质
的作用下
,
利用
大肠杆菌
体内的物质合成自身的组成成分。
3
.
实验过程
标记噬菌体
→
侵染细菌
→
分析结果
→
得出结论
四、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
.
烟草花叶病毒实验
2
.
不同生物的遗传物质
预习反馈
1
.
连线。
2
.
判断正误。
(1)
赫尔希和蔡斯用
35
S
和
32
P
分别标记
T2
噬菌体的蛋白质和
DNA,
证明了
DNA
是遗传物质。
(
√
)
(2)
噬菌体须在活菌中增殖培养是因其缺乏独立的代谢系统。
(
√
)
(3)
噬菌体能利用宿主菌
DNA
为模板合成子代噬菌体的核酸。
(
×
)
(4)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是噬菌体只将
DNA
注入大肠杆菌细胞中。
(
√
)
(5)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了
DNA
是细菌的遗传物质。
(
×
)
3
.
赫尔希和蔡斯分别用
35
S
和
32
P
标记
T2
噬菌体的蛋白质和
DNA,
下列被标记的部分组合是
(
)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③④
解析
:
组成噬菌体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
,
而
P
是噬菌体
DNA
组成成分之一
——
磷酸的构成元素
,
对照图解标号被标记的部分应分别选择
①②
。
答案
:
A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
问题情景
结合教材
“
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
”,
完成下表并回答问题。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1
.
格里菲思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中
,R
型活细菌与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混合注射到小鼠体内后
,
从死亡小鼠中是否只分离出
S
型活细菌
?
提示
:
不是
,
分离出
S
型活细菌和
R
型活细菌
,
且
R
型活细菌数量多。
2
.
如果把
S
型细菌的
DNA
提取出来后
,
直接注射到小鼠体内
,
能否从小鼠体内分离得到
S
型细菌
?
提示
:
不能
,
因为
S
型细菌的
DNA
能使
R
型细菌转化为
S
型细菌的前提
,
是
S
型细菌的
DNA
能与
R
型细菌的
DNA
发生重组
,
直接将
S
型细菌的
DNA
注入小鼠体内
,DNA
分子会被小鼠体内的
DNA
酶分解而失去作用
,
如果小鼠体内没有
R
型细菌
,
也无法转化为
S
型细菌。
3
.
请分析艾弗里的实验设计思路。
提示
:
利用酶的专一性特点
,
特异性地去除其中的蛋白质、
RNA
、酯类和
DNA,
然后分别与
R
型活细菌混合培养
,
观察它们的作用。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归纳提升
1
.
对
“
转化
”
的理解
(1)
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中
,S
型细菌的
DNA
片段整合到
R
型细菌的
DNA
中
,
使
R
型细菌细胞获得了新的遗传信息。
(2)
发生转化的只是少部分
R
型细菌。由于受到
DNA
的纯度、两种细菌的亲缘关系、
R
型细菌的状态等因素的影响
,
并不是所有的
R
型细菌都转化成
S
型细菌
,
只是少部分
R
型细菌转化成
S
型细菌。
2
.
肺炎链球菌体内转化实验和体外转化实验中的对照设计
(1)
在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中
,
用
S
型活细菌注射小鼠与用
R
型活细菌注射小鼠形成对照
;
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单独注射小鼠与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和
R
型活细菌混合后注射小鼠形成对照。
(2)
艾弗里利用酶的专一性特点
,
利用蛋白酶、
RNA
酶、酯酶、
DNA
酶分别处理
S
型细菌的细胞提取物
,
特异性地去除其中的蛋白质、
RNA
、酯类和
DNA ,
然后分别与
R
型活菌混合培养
,
形成对照。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3
.
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
(
实验一
)
与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
(
实验二
)
的三个
“
不同
”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典例剖析
某研究人员模拟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
,
进行了以下
4
个实验
:
①
S
型细菌的
DNA+DNA
酶
→
加入
R
型细菌
→
注射到小鼠体内
②
R
型细菌的
DNA+DNA
酶
→
加入
S
型细菌
→
注射到小鼠体内
③
R
型细菌
+DNA
酶
→
高温加热后冷却
→
加入
S
型细菌的
DNA→
注射到小鼠体内
④
S
型细菌
+DNA
酶
→
高温加热后冷却
→
加入
R
型细菌的
DNA→
注射到小鼠体内
以上
4
个实验中小鼠存活的情况依次是
(
)
A.
存活
,
存活
,
存活
,
死亡
B.
存活
,
死亡
,
存活
,
死亡
C.
死亡
,
死亡
,
存活
,
存活
D.
存活
,
死亡
,
存活
,
存活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解析
:
对
4
个实验的分析如下
:
①
中
DNA
酶能将
S
型细菌的
DNA
水解为脱氧核苷酸
,
脱氧核苷酸不能引起
R
型细菌的转化
,
无
S
型细菌的形成
,
小鼠存活
;
②
中
DNA
酶能水解
R
型细菌的
DNA,
但小鼠体内注入了有致病性的
S
型细菌
,
小鼠死亡
;
③
中高温处理之后
,R
型细菌已经死亡
,
且
DNA
酶已经失活
,
注入小鼠体内的
S
型细菌的
DNA
不能引起转化
,
小鼠体内没有活的
S
型细菌
,
小鼠存活
;
④
中最终注入小鼠体内的是死亡的
S
型细菌和
R
型细菌的
DNA,
小鼠存活。
答案
:
D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活学活练
1
.
艾弗里及其同事用
R
型和
S
型肺炎链球菌进行实验
,
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①
~
④
均会出现
S
型活细菌
B.
②③④⑤
利用了酶的专一性
C.
实验设计严格遵循了单一变量原则
D.
通过本实验说明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解析
:
①
~
④
的
S
型细菌的细胞提取物中均含有
DNA,
与
R
型活细菌混合培养后会出现
S
型活细菌
,A
项正确
;
本实验设计采用了自变量控制中的
“
减法原理
”,
利用了酶的专一性
,
特异性地去除了
S
型细菌的细胞提取物中的蛋白质、
RNA
、酯类、
DNA
等成分
,
严格遵循了单一变量原则
,B
、
C
两项正确
;
本实验只能说明
DNA
是遗传物质
,
而不能说明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
项错误。
答案
:
D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2
.
下图为科研工作者所做的
“
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
”
的步骤
,
分析有关描述
,
正确的是
(
)
A.
该实验证明起转化作用的物质是
DNA
B.1
、
2
、
3
组为该实验的对照组
C.
第
4
组中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转化成了
R
型细菌
D.
该实验证明灭活的
S
型细菌可以复活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解析
:
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的各种成分都存在
,
故不能确定是哪种成分或结构使
R
型细菌发生转化
,A
项错误
;
该实验中
,4
组为实验组
,1
、
2
、
3
组为对照组
,B
项正确
;
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能将
R
型细菌转化为
S
型细菌
,C
项错误
;
比较
3
、
4
两组
,
可看出
S
型细菌并非复活
,
而是
S
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
,
能将
R
型细菌转化为
S
型细菌
,D
项错误。
答案
:
B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问题情景
结合教材
“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
完成填空
,
并回答相关问题。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1
.
32
P
和
35
S
分别标记噬菌体的什么物质
?
用
14
C
是否可行
?
提示
:
32
P
和
35
S
分别标记噬菌体的
DNA
和蛋白质。用
14
C
不可行。由于
C
元素是
DNA
和蛋白质的共有元素
,
无法将
DNA
和蛋白质区分开。
2
.
能否利用含
32
P
和
35
S
的普通培养基来培养
T2
噬菌体
?
提示
:
噬菌体营寄生生活
,
无法利用普通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故应先培养大肠杆菌使大肠杆菌被标记
,
然后再利用被标记的大肠杆菌培养噬菌体。
3
.
实验过程中搅拌、离心的目的是什么
?
上清液和沉淀物中分别含有什么成分
?
提示
:
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大肠杆菌表面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
;
离心的目的是使被感染的大肠杆菌与大肠杆菌外的噬菌体颗粒分开。由于噬菌体颗粒较轻
,
离心后进入上清液
,
被感染的大肠杆菌进入沉淀物。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归纳提升
1
.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结果中放射性物质的分析
(1)
用
32
P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时
,
理论上讲
,
32
P
标记的
DNA
全部存在于沉淀物中
,
上清液的放射性为
0;
实际上
,
上清液中有少量放射性
,
原因有以下两种。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2)
用
35
S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时
,
沉淀物中也有少量放射性的原因
:
搅拌不充分
,
有少量
35
S
标记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吸附在大肠杆菌表面
,
随大肠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
,
使沉淀物中出现少量的放射性。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2
.
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比较
(1)
设计思路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2)
对照实验
①
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中的相互对照
S
型细菌
细胞提
取物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②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的相互对照
(3)
实验结论
①
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的结论
:
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
,
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②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结论
:
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
,
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典例剖析
用
32
P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
,
经培养、搅拌、离心、检测
,
上清液的放射性占
10%,
沉淀物的放射性占
90%
。上清液带有放射性的原因可能是
(
)
A.
离心时间过长
,
上清液中析出较重的大肠杆菌
B.
搅拌不充分
,
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噬菌体未与细菌分离
C.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
,
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出子代噬菌体
D.
32
P
标记了噬菌体蛋白质外壳
,
离心后存在于上清液中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解析
: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时
,
经过搅拌、离心
,
上清液含较轻的噬菌体
,
沉淀物含被侵染的大肠杆菌
,A
项错误
;
搅拌不充分
,
噬菌体与细菌未分离
,
放射性应出现在沉淀物中
,B
项错误
;
32
P
标记的是噬菌体的
DNA,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时注入自身的
DNA,
子代噬菌体的
DNA
带有放射性
,
上清液带有放射性的原因可能是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
,
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出子代噬菌体
,C
项正确、
D
项错误。
答案
:
C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活学活练
为研究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详细过程
,
你认为同位素标记的方案应为
(
)
A.
用
14
C
或
3
H
培养噬菌体
,
再去侵染细菌
B.
用
18
O
或
32
P
培养噬菌体
,
再去侵染细菌
C.
将一组噬菌体用
32
P
和
35
S
标记
D.
一组用
32
P
标记
DNA,
另一组用
35
S
标记蛋白质外壳
解析
:
用
32
P
和
35
S
分别标记噬菌体的
DNA
和蛋白质外壳
,
35
S
仅存于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中
,
32
P
仅存在于噬菌体的
DNA
中
,
而
14
C
、
18
O
和
3
H
在蛋白质和
DNA
中都含有
,
无法区别是哪一种成分发挥作用
,
同时用
32
P
、
35
S
标记噬菌体
,DNA
和蛋白质都有放射性
,
也无法判断是哪一种成分发挥作用。
答案
:
D
相关文档
-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2021-09-2611页
- 【生物】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DNA2021-09-2622页
- 2020新教材高中生物第3章基因的本2021-09-267页
- 【生物】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DNA2021-09-268页
- 【生物】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DNA2021-09-2613页
-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六单元基因的本2021-09-2610页
- 【生物】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DNA2021-09-2611页
- 【生物】2021届一轮复习人教版17DN2021-09-268页
- 高中生物第三章基因的本质第2节DNA2021-09-2514页
- 2019-2020学年人教版生物必修二培2021-09-25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