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8 MB
- 2021-09-2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天津市耀华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形成性控测
高二年级生物学科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如图所示实验中,可被用来检验两种抗生素的杀菌作用的是(图中文字表示培养基中添加的物质或生物)(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设计实验应该遵循对照原则、等量原则、单一变量原则等,实验应该设计不添加任何抗生素(添加等量无菌水)的对照组,以证明实验组中的抗生素是否具有杀菌作用,还应设计添加了不同抗生素的两个实验组,相互对照可判断两者杀菌作用的强弱。
【详解】A、没有对照组,A错误;
B、“无细菌”组不是对照组,根据单一变量原则,应该控制无关变量相同且适宜,自变量是是否添加抗生素,每组培养基上的细菌是无关变量,每组中的实验生物的状态应该基本相同,所以对照组是有细菌的,B错误;
C、“只有细菌”组没有添加抗生素(添加等量无菌水),为对照组,“抗生素A+细菌”和“抗生素B+细菌”为两个实验组,C正确;
D、没有对照组,注意“只有抗生素A”和“只有抗生素B”不是对照组,D错误。
故选C。
【点睛】
自变量是人为控制的变量,如本题的自变量为是否添加了抗生素,因变量是随自变量改变而变化的变量,如细菌生长的数量,其他的为无关变量,应该控制无关变量相同且适宜,如各组培养基上细菌的初始数量应该相同,同时每组添加的抗生素(或无菌水)的量应该相同。
2. 将配制好的培养基进行灭菌应用( )
A. 灼烧灭菌 B. 高压蒸汽灭菌 C. 干热灭菌 D. 煮沸灭菌
【答案】B
【解析】
【分析】
灭菌是使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杀死物体内外所有的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达到完全无菌的过程,灭菌的方法主要有灼烧灭菌、干热灭菌和高压蒸汽灭菌。灼烧灭菌是将微生物的接种工具,如接种环、接种针或其它金属工具,直接在酒精灯火焰的充分燃烧层灼烧,可以迅速彻底地灭菌,在接种过程中,试管口或瓶口等容易被污染的部位,也可以通过火焰灼烧来灭菌;高压灭菌是将灭菌物品放置在盛有适量水的高压蒸汽灭菌锅内,利用高温高压的水蒸气进行的灭菌,适合于玻璃器皿、接种工具以及培养基,特别注意培养基的灭菌只能用高压蒸汽灭菌;干热灭菌是将耐高温的、需要保持干燥的物品,如玻璃器皿、金属工具的灭菌。煮沸灭菌通常将水煮沸至100℃,保持5~10min可杀灭细菌繁殖体,保持1~3h可杀灭芽胞,一般适用于餐具或不耐高温的食品等的消毒。
【详解】A. 灼烧灭菌一般适用于金属接种工具或试管口的灭菌,A错误;
B. 培养基的灭菌通常用高压蒸汽灭菌,B正确;
C. 干热灭菌适用于需要保持干燥的空玻璃器皿的灭菌,C错误;
D. 煮沸灭菌一般适用于不耐高温的食品等,D错误。
3.下列有关生物技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制作果醋时,必需向发酵装置不断地补充无菌空气,以保证醋酸菌的生长
B. 制作腐乳时,加盐腌制可使豆腐块变硬且能抑制杂菌生长
C. 变酸的酒表面的菌膜是醋酸菌大量繁殖形成的
D. 用传统的发酵技术制葡萄酒必需添加酵母菌菌种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是对果酒和果醋的制作原理及发酵条件的控制、腐乳制作的过程中盐的作用的考查,回忆果酒和果醋的制作原理及发酵条件的控制、腐乳制作的过程中盐的作用,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
【详解】醋酸菌是好氧菌,果醋发酵过程中,应该向发酵装置不断地补充无菌空气,以保证醋酸菌的生长,A正确;制作腐乳时,盐的作用是使豆腐块变硬,防止酥烂,同时抑制杂菌生长,B正确;醋酸菌是好氧菌,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可以将乙醇转化成醋酸,因此变酸酒表面的菌膜可能是醋酸菌大量繁殖形成的,C正确;传统的发酵技术制葡萄酒,可以不加酵母菌菌种,直接用葡萄皮上的野生酵母菌,D错误。
4.根据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下列寻找目的菌株的思路不正确的是( )
A. 从热泉中寻找耐热细菌
B. 从成熟的葡萄皮上寻找酵母菌
C. 从贫瘠的土壤中寻找分解尿素的细菌
D. 从树林的腐殖土中寻找分解纤维素的细菌
【答案】C
【解析】
【分析】
筛选菌株的思路是:在寻找目的菌株时,要根据它对生存环境的要求,到相应的环境中寻找。
【详解】A、热泉中含有耐高温的细菌,因此分离耐热菌要从热泉中寻找,A正确;
B、成熟的葡萄皮上含有较多的葡萄糖,酵母菌含量较多,因此要从成熟的葡萄皮上寻找酵母菌,B正确;
C、分解尿素的细菌在尿素含量高的环境中分布较多,因此要从尿素含量高的土壤中寻找分解尿素的细菌,C错误;
D、富含纤维素的环境中含有较多的纤维素分解菌,所以分离土壤中的纤维素分解菌要到富含纤维素的环境中去寻找,如从树林的腐殖土中寻找分解纤维素的细菌,D正确。
故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寻找目的菌株的一般思路。
5.下列有关平板划线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使用干热灭菌法灭菌的接种环、培养皿,操作过程中可不再灭菌
B. 将沾有菌种的接种环迅速伸入平板内,划3-5条平行线即可
C. 整个接种过程都要在酒精灯的火焰附近进行
D. 平板划线法可用于实现菌种计数
【答案】C
【解析】
【分析】
微生物的接种方法最常用的是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平板划线法是通过接种环在琼脂固体培养基表面连续划线的操作,将聚集的菌种逐步分散到培养基的表面。
【详解】A、已灭菌的接种环在每次划线之前和之后要灼烧处理再使用,灼烧过程也是灭菌过程,A错误;
B、培养皿盖打开后,将沾有菌种的接种环迅速伸入平板内,需要在4~5个区域重复划平行线,并非只在一个区域划平行线,B错误;
C、整个接种过程都要在酒精灯的火焰附近进行,以避免杂菌污染,C正确;
D、稀释涂布平板法可用于活菌的计数,平板划线法只能用于纯化微生物,D错误。
故选C。
【点睛】微生物的培养过程都要避免杂菌污染,除了实验前对操作空间、操作者衣着、手消毒,实验器皿灭菌外,实验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周围环境中的微生物污染,所以操作应该在酒精灯附近进行;显微镜直接计数法可以测得溶液中某种微生物的数量,包括活细胞还是死细胞,稀释涂布平板法只能用于活菌计数。
6.下列有关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高温和低温均能破坏酶的结构使其失去活性
B. 酶是活细胞产生并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
C. 酶的数量会因参与化学反应而减少
D. 酶和激素都与物质和能量代谢有关
【答案】D
【解析】
【分析】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是DNA,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作用条件温和等特性。
【详解】A、高温会破坏酶的空间结构,使酶失活,低温不会破坏酶的空间结构,酶活性受到抑制,但不会失活,A错误;
B、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是RNA,B错误;
C、酶是一种高效的催化剂,在化学反应的前后本质和数量不会发生变化,C错误;
D、酶能够提高反应速率,加快代谢进程,激素能调节生命活动,激发或抑制某些代谢进程,
D正确。
故选D。
【点睛】强酸、强碱、高温都能破坏酶分子的结构,使其失活,低温下酶活性受到抑制,但不会失活。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是RNA,其催化作用;激素的本质可能是蛋白质、固醇类、氨基酸衍生物类等,是有调节作用的信号分子。
7.胚胎发育的早期有一段时间是在透明带中进行的,这一时期称为卵裂期。其特点是( )
A. 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桑椹胚的32个细胞均具有全能性
B. 每个细胞体积有所减小,胚胎的总体积增加
C. 胚胎有机物总量增加,细胞DNA总量不断减少
D. 所有细胞的相对表面积减小,核物质(质量)与质物质比值增大
【答案】A
【解析】
【分析】
卵裂期的特点是:细胞分裂的方式为有丝分裂,细胞的数量不断增加,但胚胎的总体积并不增加,或略有缩小。卵裂期分为桑椹胚、囊胚、原肠胚三个阶段。
【详解】A、卵裂期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所有细胞均具有全能性,桑椹胚的32个细胞均具有发育成完整胚胎的潜能,A正确;
B、每个细胞体积减小,胚胎的总体积不变或略有缩小,B错误;
C、胚胎有机物因为消耗总量减少,细胞DNA总量因为复制而增加,C错误;
D、细胞体积减小,细胞的相对表面积增大,D错误。
故选A。
【点睛】胚胎发育过程为:受精卵→卵裂→桑椹胚→囊胚→原肠胚与器官形成等阶段。其中卵裂阶段发生在透明带中,囊胚会从透明带出来,进入母体子宫内,并植入子宫内膜。卵裂期特点: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数量增加,胚胎总体积不增加。
8.胚胎工程技术包含的内容很丰富,下列与此相关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受精作用的标志是在卵细胞膜和透明带间隙观察到2个极体
B. 囊胚期的内细胞团可发育成原肠胚的3个胚层
C. 胚胎干细胞具有细胞核小,核仁明显等特点
D. 控制动物性别可使奶牛场获得更多的雌性牛犊以增加经济效益
【答案】C
【解析】
【分析】
受精作用的标志是在卵细胞膜和透明带间隙观察到2个极体,这两个极体是第一极体和第二极体。囊胚的内细胞团表层的细胞形成外胚层,下方的细胞形成内胚层。胚胎干细胞是由早期胚胎或原始性腺中分离出来的一类细胞,具有胚胎细胞的特性。
【详解】A、当在卵细胞膜和透明带的间隙观察到两个极体,说明卵子已经完成了受精,这是判断卵子是否受精的重要标志,A正确;
B、囊胚期的内细胞团可发育成原肠胚的三个胚层,即外胚层、中胚层和内胚层,B正确;
C、胚胎干细胞在形态上表现为体积小、细胞核大、核仁明显的他点,C错误;
D、只有雌性奶牛能产奶,所以控制动物性别可使奶牛场获得更多的雌性牛犊以增加经济效益,D正确。
故选C。
【点睛】初级卵母细胞需经过减数分裂才能变成成熟的卵子。减数第一次分裂实在雌性动物排卵前后完成的,其结果产生一个次级卵母细胞和第一极体;减数第二次分裂是在精子和卵子结合的过程中完成的,次级卵母细胞产生一个成熟的卵子和第二极体。所以当在卵细胞膜和透明带的间隙可以观察到两个极体时,说明卵子已完成受精。
9. 下列关于利用胚胎工程技术繁殖优质奶羊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对受体母羊与供体母羊进行同期发情处理
B. 人工授精后的一定时间内,收集供体原肠胚用于胚胎分割
C. 利用胚胎分剖技术可以获得两个基因型完全相同的胚胎
D. 一次给受体母羊檀人多个胚胎.可增加双胞胎和多胞胎的比例
【答案】B
【解析】
【分析】
1、胚胎移植过程两次用到促性腺激素:一次是进行同期发情处理;一次是促进超数排卵。
2、胚胎分割是指采用机械方法将早期胚胎切割成2等分、4等分或8等分等,经移植获得同卵双胚或多胚的技术。
3、特点:来自同一胚胎的后代具有相同的遗传物质,胚胎分割可以看做动物无性繁殖或克隆的方法之一。
4、进行胚胎分割时,应选择发育良好、形态正常的桑椹胚或囊胚。
【详解】A、在进行胚胎移植时需要对受体母羊与供体母羊进行同期发情处理,使它们属于相同的生理状态,故A正确;
B、胚胎分割应该取形态正常、发育良好的桑椹胚或囊胚进行,故B错误;
C、胚胎分割技术属于无性繁殖,可获得两个基因型完全相同的胚胎,故C正确;
D、胚胎移植可提高优良种畜的繁殖率,即可增加双胞胎和多胞胎的比例,故D正确。
故选B。
10. “白菜—甘蓝”是用细胞工程的方法培育出来的,培育过程不涉及( )
A. 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B. 同源染色体分离
C. 制备原生质体 D. 形成愈伤组织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植物体细胞杂交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详解】
“白菜—甘蓝”是利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培育的,生命活动涉及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植物细胞融合过程中要去掉细胞壁,即制备原生质体,融合后的细胞在培养过程中先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再分化发育成新植株。培育过程不进行减数分裂过程,没有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11.下列各组物质中,由相同种类元素组成的是( )
A. 胆固醇、脂肪酸、脂肪酶 B. 脂肪、半乳糖、糖原
C. 氨基酸、核苷酸、丙酮酸 D. 性激素、生长激素、胰岛素
【答案】B
【解析】
【分析】
糖类的元素组成是C、H、O;蛋白质的元素组成是C、H、O、N,有些含有S、Fe等;不同的脂质的元素组成不同,脂肪和固醇的元素组成是C、H、O,磷脂的元素组成是C、H、O、N、P;核酸的元素组成是C、H、O、N、P。
【详解】A. 脂肪酶的本质是蛋白质,元素组成是C、H、O、N,胆固醇和脂肪酸无N,A错误;
B. 脂肪、半乳糖、糖原元素组成相同,都是C、H、O,B正确;
C. 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本单位,元素组成是C、H、O、N,有些还含有S;核苷酸是核酸的基本单位,元素组成是C、H、O、N、P,丙酮酸是糖酵解的产物,元素组成是C、H、O,三者元素组成不同,C错误;
D. 性激素属于固醇,元素组成是C、H、O;生长激素和胰岛素属于蛋白质类激素,其元素组成是C、H、O,N等,三者元素组成不同,D错误。
故选B。
12. 下列有关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三个实验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只有脂肪的检测需要使用显微镜
B. 只有还原糖的检测需要加热到50℃~65℃
C. 检测还原糖、蛋白质所用试剂相同
D. 三个实验的显色反应均不相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
【详解】A、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的实验中,只有脂肪的检测需要使用显微镜,A正确;
B、只有还原糖的检测需要水浴加热到50~65℃,B正确;
C、还原糖与斐林试剂经水浴加热呈现砖红色沉淀,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反应产生紫色络合物,斐林试剂与双缩脲试剂中CuSO4的浓度不同,C错误;
D、三个实验出现的颜色反应不同,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D正确。
故选C。
13.下列有关“支架”或“骨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蛋白质
B. 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是碳链
C. 细胞骨架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
D. 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DNA分子的基本骨架
【答案】A
【解析】
【分析】
磷脂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骨架,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详解】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A错误;生物大分子是由单体构成,每一个单体都以若干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B正确;细胞骨架具有维持细胞形态、保持细胞内部结构有序,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C正确;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而碱基排列在内侧,D正确;故选A。
14.由m个氨基酸构成的一个蛋白质分子,含n条肽链,其中z条是环状多肽链。这个蛋白质分子完全水解共需水分子个数为:
A. m-n-z B. m-n+z C. m-z+n D. m+z+n
【答案】B
【解析】
该蛋白质由m个氨基酸组成,含n-z条链状肽链和z条是环状多肽链。假设参与环状多肽链构成的氨基酸数为X个,则参与链状肽链构成的氨基酸数为m-X个。在据此可推知:形成该蛋白质过程中,脱去的水分子数=肽键数=[(m-X)-(n-z)]+X=m-n+z。该蛋白质分子完全水解时,每断裂一个肽键就需要一分子的水,因此共需水分子个数为m-n+z, B正确,A、C、D均错误。
【点睛】解答此题需抓住问题的实质:氨基酸脱水缩合,若形成的是链状肽链,则脱去的水分子数=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数;若形成的是环状肽链,则脱去的水分子数=肽键数=氨基酸数;蛋白质分子完全水解时,含有多少个肽键就需要多少个水分子。据此,围绕题意,明辨链状肽链的数目及其含有的氨基酸数目以及环状肽链含有的氨基酸数目,即可准确作答。
15.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合成蛋白质越旺盛的细胞,其核仁越发达
B. 乳酸菌细胞有丝分裂前后,染色体数目一般不发生改变
C. 真核细胞的核膜上有核孔,大分子物质通过核孔进出细胞核具有选择性
D. 噬菌体能利用大肠杆菌的核糖体和内质网合成自身的蛋白质
【答案】AC
【解析】
【分析】
翻译的产物是蛋白质,其场所是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有三种: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乳酸菌通过二分裂的方式进行增殖。原核生物只有核糖体这一种细胞器。
【详解】A、rRNA转录的场所是核仁,rRNA是核糖体的组成成分,核仁越大,核糖体越多,合成的蛋白质就越多,A正确;
B、有丝分裂是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乳酸菌是细菌,属于原核生物,B错误;
C、mRNA可以出细胞核,DNA聚合酶和解旋酶可以进入细胞核,这些物质都是大分子,进出细胞核需要穿过核孔,如DNA就不能出细胞核,说明核孔对大分子物质的进出具有选择性,C正确;
D、噬菌体是病毒,其生活和繁殖方式是寄生于大肠杆菌中,能利用大肠杆菌的物质合成自身物质,形成大量的子代噬菌体,但大肠杆菌是细菌,为原核生物,只有核糖体这一种细胞器,没有内质网,D错误。
故选A、C。
【点睛】有丝分裂后,子代细胞和亲代细胞的DNA和染色体都保持稳定;生物膜(核膜、细胞器膜、细胞膜)和核孔对物质进出细胞都具有选择性;细菌通常以“杆”、“球”、“弧”、“螺旋”等表示性状的词命名,也有例外,如乳酸菌。
16. 下列有关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利用高倍光学显微镜可能观察到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
B. 叶绿体合成的ATP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
C. 核糖体是细胞内蛋白质的“装配机器”,由蛋白质和mRNA组成
D. 正在分裂的根尖分生区细胞内没有大液泡和叶绿体,但有较多的线粒体和高尔基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考查对细胞膜、细胞器结构与功能的理解,需结合光合作用、细胞增殖等知识解答该题。
【详解】A、光学显微镜下看到的细胞结构称为显微结构;电子显微镜下看到的细胞结构称为亚显微结构,在高倍光学显微境下看到的细胞放大倍数增大了,但是仍然是显微结构,A错误;
B、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合成的ATP仅供给叶绿体中暗反应等生理过程,细胞核需要的ATP由细胞呼吸提供,B错误;
C、核糖体是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场所,由蛋白质和rRNA组成,C错误;
D、只有植物绿色部位才可能有叶绿体,根尖所有细胞都是没有叶绿体的;根尖分生区细胞不断的进行有丝分裂,没有大液泡,只有成熟的植物细胞才有大液泡,如植物根尖成熟区细胞;植物根尖有丝分裂过程需要的大量的能量由线粒体提供;植物根尖有丝分裂末期细胞壁的形成需要高尔基体的参与,D正确。
故选D。
17. 信号肽假说认为,核糖体是通过信号肽的功能而附着到内质网并合成分泌蛋白的,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信号肽可以引导新合成的蛋白质穿过内质网膜进入腔内
B. 切下信号肽的酶不会破坏新合成的蛋白质分子,体现专一性
C. 内质网以“出芽”方式将新合成的蛋白质分子运输到高尔基体
D. 抗体、神经递质、激素、血红蛋白等物质的合成都有这样的过程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运输过程
【详解】
信号肽假说认为,编码分泌蛋白的mRNA在翻译时首先合成一段特殊的多肽链称之为信号肽,它被内质网膜上的受体识别并与之相结合。信号肽经由膜中蛋白质形成的孔道到达内质网内腔,随即被位于腔表面的信号肽酶切下,由于它的引导,新生的多肽就能够通过内质网膜进入腔内,最终被分泌到胞外。翻译结束后,核糖体亚基解聚、孔道消失,内质网膜又恢复原先的脂双层结构,A正确;信号肽酶切信号肽,而对合成的蛋白质无破坏,体现了酶的专一性,B正确;内质网以“出芽”方式将新合成的蛋白质分子运输到高尔基体,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C正确;信号肽假说针对的是内质网合成分泌蛋白,而神经递质是乙酰胆碱或单胺类等物质,有些激素如甲状腺激素的化学本质也不是蛋白质,血红蛋白是胞内蛋白,D错误。
18.下列生命活动和技术中,不发生膜融合的是( )
A. 神经递质的释放 B. 质壁分离及复原
C. 溶酶体清除进入细胞的颗粒物 D. 制备杂交瘤细胞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物膜的融合,是指两个不同的膜相互接触和融合的过程,细胞分裂、胞吞、胞吐与精卵受精皆伴有膜的重组,其基本步骤就是两膜之间的融合。
【详解】A、神经递质释放过程中,存在突触小泡和突触前膜的融合过程,A错误;
B、质壁分离和复原的过程分别是水出细胞和进细胞的过程,水进出细胞属于自由扩散的方式,该过程中不发生膜融合,B正确;
C
、进入细胞的颗粒物,存在着细胞膜形成囊泡的过程,溶酶体是单层膜的泡状结构,内部有多种水解酶,包裹着颗粒物的囊泡膜和溶酶体膜融合时,颗粒物才能被溶酶体内水解酶作用,该过程有膜融合的过程,C错误;
D、杂交瘤细胞是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的过程,体现细胞膜具有流动性,D错误。
故选B。
【点睛】物质进出细胞包括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三种跨膜运输方式,还有胞吞、胞吐等非跨膜运输方式,胞吞、胞吐的过程需要消耗能量,但不跨膜,胞吞存在囊泡形成的过程,胞吐有囊泡与细胞膜融合的过程。
19.将胚胎干细胞置于下列浓度的M溶液中,测定不同情况下细胞吸收M的速率,结果如下表所示:对表中现象解释最合理的是( )
M溶液浓度
未通入空气组的吸收速率
通入空气组的吸收速率
30 mmo1/ L
3 mmol/min
3 mmol/min
50 mmo1/L
3 mmol/min
3 mmol/min
A. 细胞吸收M与细胞呼吸有关
B. 细胞吸收M的方式为自由扩散
C. 细胞吸收M的方式为主动运输
D. 细胞吸收M需载体蛋白的参与
【答案】D
【解析】
【分析】
胚胎细胞可通过有氧呼吸为自身代谢活动提供能量,需要利用氧气。如果M物质的吸收空气组明显快于无空气组,说明是需要能量的主动运输(或胞吞)。自由扩散速率与膜内外浓度差成正比,而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最高速率会受到载体数量的限制。
【详解】A、在30 mmo1/ L和50 mmo1/ L溶液浓度下,通入空气组和未通入空气组的吸收速率是一样的,说明该吸收过程不需要能量,不需要进行有氧呼吸,A错误;
B、50 mmo1/ L溶液与30 mmo1/ L溶液相比吸收速率相同,吸收速率与浓度不是正比关系,说明不是自由扩散,B错误;
C、M的吸收过程不需要能量,说明不是主动运输(或胞吞),C错误;
D、M的吸收过程不是主动运输(或胞吞),又不是自由扩散,说明只能是协助扩散,协助扩散不需要能量,但需要载体,所以其速率会受到载体蛋白数量的影响,D正确。
故选D。
【点睛】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和部分小分子物质进出细胞需要通过胞吞、胞吐,需要吸收能量,不穿过膜;水、离子和大多数小分子通过主动运输、被动运输方式进出细胞,被动运输包括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其三者的区别如下:
物质跨膜运输方式
主动运输
自由扩散
协助扩散
物质运输方向
低→高
高→低
高→低
是否需要载体
需要
不需要
需要
是否需要能量
需要
不需要
不需要
20.下图表示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过程和将葡萄糖运出细胞的过程示意图。其中●、▲的个数代表分子(离子)的浓度。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葡萄糖通过主动运输的形式进入此细胞,需要消耗ATP
B. 葡萄糖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从此细胞中运出,不需要消耗ATP
C. 钠离子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此细胞,需要消耗ATP
D. 载体■和载体◆的组成单位相同,但结构有差异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图解: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时,是由低浓度向高浓度一侧运输,属于主动运输;而运出细胞时,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运输,需要载体,属于协助扩散;钠离子进入小肠上皮细胞时,是由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运输,需要载体,属于协助扩散;而运出细胞时,也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运输,属于协助扩散。
【详解】A. 图中看出,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时,是由低浓度向高浓度一侧运输,因此葡萄糖是通过主动运输的形式进入此细胞,此过程需要消耗ATP,A正确;
B. 葡萄糖从细胞中运出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运输,并且需要载体的协助,因此属于协助扩散,该过程中不需要消耗ATP,B正确;
C. 钠离子进入小肠上皮细胞是顺浓度梯度,需载体协助,不需要消耗能量,方式为协助扩散,C错误;
D. 载体的化学本质均为蛋白质,因此载体■和载体◆的组成单体均为氨基酸,但结构有差异,D正确。
21.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取得成功的关键,下列实验研究方法正确的是( )
A. 将质壁分离复原的细胞用龙胆紫染色,可以观察染色体的形态变化
B. 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作用的专一性时,不能用碘液替代斐林试剂进行鉴定
C. 先将淀粉、淀粉酶混合再置于不同温度条件下,可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D. 根据是否产生CO2来判断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答案】B
【解析】
【分析】
染色体可被龙胆紫、醋酸洋红溶液等碱性染料染成深色,为观察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变化,都需用碱性染料染色;葡萄糖、果糖等还原糖可与斐林试剂在50~65℃水浴加热的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详解】A、染色体形态变化发生在细胞分裂过程中,能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的细胞是成熟的植物细胞,已经高度分化,不能再分裂,所以不能观察到染色体,A错误;
B、淀粉遇碘呈现蓝色,淀粉分解后蓝色变浅或消失,蔗糖与碘液不发生反应,碘液只能检测淀粉是否分解,不能检测蔗糖是否分解,所以不能用碘液替代斐林试剂,B正确;
C、每组都应该先将淀粉、淀粉酶分别置于特定温度条件下再进行混合,保证每组实验过程都在特定温度下进行,过程中温度变化没有,可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C错误;
D、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微生物,无论进行有氧呼吸还是无氧呼吸都能产生CO2,所以不能判断酵母菌的呼吸方式,D错误。
故选B。
【点睛】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作用的专一性时,设计了两个实验组:(1)淀粉+淀粉酶;(2)蔗糖+淀粉酶。除了反应物的种类是自变量外,反应物的质量、酶的种类和数量、反应温度、时间、检测试剂等都是无关变量,无关变量应该控制为相同且适宜,所以两组检测试剂应该相同,斐林试剂能检测淀粉分解与蔗糖分解的产物中的还原糖,能够判断两组反应是否进行。
22. 某实验小组从同一萝卜上取相同长度的萝卜条5根,其中4根分别放置在浓度为a、b、c、d的蔗糖溶液中处理1 h,另外一根不作处理,作为对照组。然后将这5根萝卜条依次放入质量相同的甲、乙、丙、丁、戊5杯蒸馏水中静置1 h后,取出萝卜条,测定蒸馏水质量的变化量,结果如图所示。据此判断,下列推测正确的是
A. 蔗糖溶液浓度大小关系为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