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8.50 KB
  • 2021-09-26 发布

生物卷·2018届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生物试卷 (解析版)

  • 4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6-2017学年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中学高二(上)第一次段考生物试卷 ‎ ‎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50分 ‎1.如图为人体内环境示意图.图中A、B、C、D 表示结构,①、②、③、④表示液体,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一般情况下,②中的CO2不能向③中扩散 B.B结构呼吸作用的终产物是乳酸 C.①中血糖浓度的调节与垂体有关 D.①②④均参与了体温的调节 ‎2.下列可能导致组织液增加的是(  )‎ ‎①花粉过敏,局部组织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 ‎②受风寒后发生淋巴结肿大,淋巴循环受阻 ‎③代谢废物在组织液中积累增多 ‎④严重营养不良,导致血浆蛋白含量下降.‎ A.① B.①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3.人体内细胞外液构成了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在该环境中可发生许多生物化学反应,其中有(  )‎ A.蛋白质消化分解成氨基酸 B.酶和激素的合成 C.丙酮酸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D.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 ‎4.下列各项中,都含有肽键的一组是(  )‎ A.载体、性激素 B.生长激素、胰岛素 C.脂肪、维生素 D.肌蛋白、纤维素 ‎5.下列各组分泌腺产生的分泌物,均直接排放到内环境的是(  )‎ A.唾液腺、垂体、肠腺 B.肾上腺、甲状腺、胰岛 C.睾丸、汗腺、皮脂腺 D.卵巢、胃腺、肝脏 ‎6.图表示某人在休息时,单位时间内流经其单位面积皮肤血管内血液的相对流量,在时刻A,室内温度由15℃突升至40℃,在时刻B,室内温度又突降至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A时刻室内温度变化时,皮肤血管舒张,立毛肌舒张 B.在AB段时间内,因外界环境温度高于人体温度,所以人体不散热 C.在AB段时间内,人体内酶的活性比BC段时间内高 D.在BC段时间内,人体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量增加 ‎7.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水、葡萄糖、解旋酶和激素等 B.免疫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 C.HCO3﹣、HPO42﹣等参与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 D.淋巴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淋巴、血浆等 ‎8.某人因患流感而出现持续高热,在一昼夜中持续维持在39.5℃,则该病人在一昼夜中产热总量与散热总量之间的关系是(  )‎ A.基本相等 B.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C.产热量小于散热量 D.不确定 ‎9.下列有关人体水分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大量饮水,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B.渴觉中枢兴奋,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C.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则尿量增加 D.细胞外液中渗透压降低,则尿量减少 ‎10.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是(  )‎ ‎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②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 ‎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 ④激素、递质小泡和氨基酸.‎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11.关于体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维持体温相对恒定的实际意义是保证酶的正常活性 B.体温调节中,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起着协同作用 C.冷觉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入下丘脑后,形成冷觉 D.婴儿哭闹时,不宜给他们量体温 ‎12.北方严寒的冬季,某人由温暖的室内来到寒冷的户外时,其下列各项生理变化与图中变化趋势相符的是(  )‎ ‎①皮肤血管血流量的变化 ‎②身体耗氧量变化 ‎③肾上腺素分泌量 ‎④汗腺的分泌量 A.②③ B.①④ C.②④ D.①③‎ ‎13.关于人体内环境中pH调节叙述错误的是(  )‎ A.人体血液pH通常在7~7.53之间 B.血液中乳酸过多时,就与NaHCO3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H2CO3‎ C.血液中Na2CO3过多时,就与H2CO3结合形成NaHCO3‎ D.血液中CO2过多会刺激呼吸中枢,促进呼吸加深加快将CO2排出 ‎14.人体下丘脑不能完成的生理功能是(  )‎ A.体温调节 B.水平衡的调节 C.内分泌的调节 D.血液pH值的调节 ‎15.某人腰椎部位因受外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有感觉.该病人受损伤的部分可能是在反射弧的(  )‎ ‎①传入神经 ②传出神经 ③感受器 ④神经中枢 ⑤效应器.‎ A.②④ B.①④ C.①② D.②⑤‎ ‎16.如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a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信息传递需要能量 B.①中内容物释放至②中主要借助于突触前膜的选择透过性 C.②处的液体为组织液,含有能被③特异性识别的物质 D.①中内容物使b兴奋时,兴奋处外表面分布着负电荷 ‎17.下列能正确表示神经纤维受刺激时,刺激点膜电位由静息电位转为动作电位的过程是(  )‎ A.①→④ B.②→③ C.③→② D.④→①‎ ‎18.大脑皮层在神经调节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大脑皮层与躯体运动、感觉密切相关 B.运动性语言中枢(W区)受损的患者不会讲话 C.大脑皮层既是高级中枢也是低级中枢 D.产生渴觉的结构基础是一个完整的反射弧 ‎19.下列关于兴奋的传递,叙述错误的是(  )‎ A.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树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轴突 B.兴奋的突触处的传递方向是: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C.兴奋由一个神经元传到另一个神经元的能量变化是:电能﹣化学能﹣电能 D.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速度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慢 ‎20.某种药物可以阻断蟾蜍屈肌反射活动.如图为该反射弧的模式图.A、B为神经纤维上的实验位点,C为突触间隙.下列实验结果中,能够证明这种药物“在神经系统中仅对神经细胞间的兴奋传递有阻断作用”的是(  )‎ ‎①将药物放在A,刺激B,肌肉收缩 ②将药物放在B,刺激A,肌肉收缩 ‎③将药物放在C,刺激B,肌肉不收缩 ④将药物放在C,刺激A,肌肉收缩.‎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1.肾上腺髓质细胞可分泌肾上腺素,其分泌活动受内脏神经的直接支配,同时,肾上腺髓质细胞还受甲状腺激素的调控.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肾上腺髓质细胞膜上存在神经递质的受体及甲状腺激素的受体 B.两种调节方式的结构基础和作用方式都不一样 C.与调节方式1相比,调节方式2的反应速度快、作用时间短 D.两种调节方式引起肾上腺髓质细胞的生理效应相同 ‎22.如图是一个反射弧的部分结构图,甲、乙表示连接在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表.当在A点施加一定的电流刺激时,甲、乙电流表的指针发生变化正确的是(  )‎ A.甲、乙都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B.甲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乙不偏转 C.甲不偏转,乙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D.甲发生一次偏转,乙不偏转 ‎23.如图为人体进食后,某种营养物质在人血液中含量的变化曲线,对该图的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营养物质的含量变化可引起下丘脑某区域兴奋 B.该营养物质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血浆,导致AB段上升 C.BC段下降与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有关 D.CD段上升的主要原因是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协同作用,促进肝糖元分解 ‎24.下列有关血糖平衡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胰岛素能促进④、⑤、⑥、⑦过程,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 B.胰高血糖素能促进②、③过程,从而使血糖浓度升高 C.⑤、⑥过程可以发生在肌肉、肝脏细胞中 D.当身体不能产生足够的胰岛素时,会出现低血糖 ‎25.下列有关血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血糖转化为糖原或非糖物质储存,引起血糖降低 B.血浆内的血糖相对含量正常时通常在0.8~1.2g/L C.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可导致血糖升高 D.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可降低血糖 ‎26.以下关于体液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体液调节就是激素调节 B.促激素的作用只是促进相关腺体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C.通过反馈调节作用,激素在血液中的含量都是相对恒定的 D.促甲状腺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的 ‎27.如图A、B所示细胞通讯方式为人体内常见的两种不同类型细胞通讯.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分子主要通过血液循环运输途径到达所作用的靶细胞 B.A图中的激素合成到分泌所经过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 C.如果B图所示的靶细胞为人体唾液腺细胞,那么从神经调节方式的组成结构来看,1应该属于传入神经 D.2所释放的某种物质可使该靶细胞发生兴奋分泌唾液,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物质立即被分解 ‎28.下列关于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激素和酶都具有高效性,在非细胞条件下也能发挥作用 B.激素和抗体都具有特异性,只能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 C.血液中未参与免疫反应的淋巴细胞都是记忆细胞 D.神经细胞上神经冲动的传导都以局部电流为前导 ‎29.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增加时会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 C.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释放到内环境中,然后作用于靶细胞 D.淋巴中的淋巴细胞可以通过淋巴循环由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液 ‎30.当人吃了过咸的食物时,机体对细胞外液渗透压调节的正确顺序是(  )‎ ‎①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    ②大脑皮层兴奋产生渴觉   ‎ ‎③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    ④摄水量增加   ‎ ‎⑤减少尿的排出.‎ A.①→②→③→④→⑤ B.②→①→④→③→⑤ C. D.‎ ‎31.下列与病原体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抗体可以进入细胞消灭寄生在其中的结核杆菌 B.抗体抵抗病毒的机制与溶菌酶杀灭细菌的机制相同 C.Rous肉瘤病毒不是致瘤因子,与人的细胞癌变无关 D.人感染HIV后的症状与体内该病毒浓度和T细胞数量有关 ‎32.关于体液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有的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淋巴细胞,产生浆细胞 B.抗体是由效应T淋巴细胞分泌的 C.淋巴因子属于抗体 D.记忆B细胞经迅速增殖分化,可形成大量的B细胞 ‎33.在制备蛇毒抗毒素血清时,需将灭毒的蛇毒液注入家兔体内引起免疫反应,参与这一免疫反应的细胞有(  )‎ A.吞噬细胞、浆细胞、T细胞、效应T细胞 B.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效应T细胞 C.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浆细胞 D.吞噬细胞、记忆细胞、T细胞、效应T细胞 ‎34.艾滋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下列有关艾滋病的说法正确的是(  )‎ A.HIV主要攻击人体内的T细胞,使人丧失大部分免疫功能 B.与艾滋病患者拥抱会传染艾滋病 C.HIV主要由DNA、RNA和蛋白质构成,但没有核糖体 D.HIV在离开人体后还能存活很长时间,危害极大 ‎35.如图中a表示某种物质,b表示相关细胞,两者关系描述正确的是(  )‎ A.如果a表示胰高血糖素,作用于肌肉细胞b,将导致血糖含量上升 B.如果a表示神经递质,b表示神经细胞,此时b会兴奋 C.如果a表示抗原分子,b可能是效应B(浆)细胞或记忆B细胞 D.如果a表示甲状腺激素,b有可能是下丘脑细胞,也有可能是垂体细胞 ‎36.如图表示机体的免疫反应清除抗原的过程示意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抗毒素能特异性的中和外毒素的毒性,是抗体的一种 B.浆细胞与效应T细胞相比,具有更加丰富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C.抗原刺激机体后,T细胞和B细胞都会分化,但是不会增殖 D.吞噬细胞不能特异性地识别抗原 ‎37.新生儿出生后保留其脐带血,是因为脐带血内含有大量的造血干细胞,它不仅能够增殖分化成红细胞,还可以增殖分化成淋巴细胞,参与人体免疫调节.下列描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 A.由造血干细胞形成淋巴细胞的过程中,细胞内mRNA发生了改变 B.浆细胞在特异性识别抗原后,自身能合成并分泌抗体消灭抗原 C.吞噬细胞能识别抗原,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D.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并使其裂解死亡的过程属于细胞凋亡 ‎38.图甲为人体内众多免疫细胞的起源和分化示意图,图乙表示一正常人注射疫苗后体内抗体产生的反应记录.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图甲①~⑦中需抗原刺激才能产生的有④⑤⑥⑦‎ B.淋巴细胞起源于造血干细胞,①②③的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由于分化产生了差异 C.图乙中曲线de段斜率大于bc段,说明二次反应产生了更多的效应T细胞 D.图乙中m>n的主要原因是注射疫苗后机体产生了较多的B细胞 ‎39.下列关于人体及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次性饮水过多→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尿量增加 B.病毒再次入侵人体→记忆B细胞产生抗体→清除病毒 C.短时间饥饿→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血糖浓度维持正常 D.炎热刺激→哺乳动物体温调节中枢兴奋→皮肤血管收缩 ‎40.下列对免疫的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有几项(  )‎ ‎①体液免疫中,能直接识别抗原的有B细胞、浆细胞、记忆细胞和抗体;‎ ‎②浆细胞的特征之一是具有相对发达的高尔基体;‎ ‎③记忆B细胞能快速识别抗原并产生更多的抗体参与免疫;‎ ‎④分泌溶菌酶杀灭病原体是特异性免疫的重要功能;‎ ‎⑤T淋巴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可以增强免疫效应;‎ ‎⑥切除胸腺的实验动物,细胞免疫完全丧失,体液免疫能力减弱.‎ A.一项 B.二项 C.三项 D.四项 ‎41.对于植物生长素发现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达尔文通过实验发现了生长素 B.温特的实验证明是化学物质引起胚芽鞘弯曲生长的 C.拜尔的实验是在有光的环境中进行的 D.鲍森•詹森的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云母片传递给下部 ‎42.在植物细胞中,吲哚乙酸主要由色氨酸经一系列酶催化生成.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吲哚乙酸可在胚芽鞘中大量合成 B.色氨酸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 C.吲哚乙酸是一种具有调节作用的蛋白质 D.过量的色氨酸可抑制吲哚乙酸的合成 ‎43.下列有关生长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分生组织是合成生长素最旺盛的部位 B.生长素大部分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C.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向光弯曲生长的部位是尖端的下面一段 D.单测光照射能使生长素在向光一侧分布多 ‎44.如图是一组探究金丝雀虉草胚芽 鞘生长情况的实验,每组处理方法不同,其中能说明“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的是(  )‎ A.②与③ B.①与② C.①与③ D.③与④‎ ‎45.下列是有关生长素的有关实验,全部给予右侧光照,结果不向光弯曲生长的是(  )‎ A.(2)(3)(5) B.(2)(3)(5)(7) C.(2)(3)(5)(6)(7) D.(2)(3)(5)(6)‎ ‎46.下列利用胚芽鞘所做的实验中,能说明胚芽鞘尖端确实产生了“生长素”的是(  )‎ A. B. C. D.‎ ‎47.如图将胚芽鞘X尖端以下切取PQ一段后倒放构成胚芽鞘Y,右侧光照,胚芽鞘Y的弯曲情况将是(  )‎ A.向左 B.向右 C.向下 D.不弯曲 ‎48.如图是燕麦胚芽鞘受到单侧光照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长素由④向③移动 B.生长素由②向①移动 C.生长素由①向③移动 D.③处生长比④处快 ‎49.从图所示的实验中,可以直接得出的结论是(  )‎ A.生长素能促进胚轴切段生长 B.单侧光照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C.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下端运输 D.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轴切段的顶段端 ‎50.用燕麦胚芽鞘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一段时间后,会引起弯曲现象的是(→表示单侧光)(  )‎ A.①②⑤ B.①②③⑤ C.①③④⑤ D.②⑤‎ ‎ ‎ 二、附加题(每题1分,共10分)‎ ‎51.将记录仪的两个电极分别放置在神经纤维膜外的a、c两点,c点所在部位的膜已被损伤,其余部位均正常.如图是刺激前后的电位变化,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兴奋的产生与膜对Na+的通透性改变有关 B.被损伤部位c点的膜外电位为负电位 C.兴奋传到b点时记录仪的指针将向左侧偏转 D.结果表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形式传导 ‎52.Ach(乙酰胆碱)是一种神经递质.实验人员欲研究Ach浓度与反应时间的关系(简图如图),在除去突触小泡的前提下自①处注入不同浓度的Ach,②处给予恒定刺激,③、④处分别为灵敏感应时间测量点.测得不同浓度Ach条件下,③、④两处感受到信号所用时间如下表所示.下列各项叙述正确的是(  )‎ Ach浓度(mmol•L﹣1)‎ ‎③处感受到信号的时间(ms)‎ ‎④处感受到信号的时间(ms)‎ ‎0.1‎ ‎5.00‎ ‎5.56‎ ‎0.2‎ ‎5.00‎ ‎5.48‎ ‎0.3‎ ‎5.00‎ ‎5.31‎ ‎0.4‎ ‎5.00‎ ‎5.24‎ A.图中⑤、⑥与⑦共同构成一个突触 B.实验中除去突触小泡的目的是防止实验结果受到相关因素的干扰 C.表中数据说明高浓度的Ach能促进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D.表中数据说明Ach浓度的增加对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无明显影响 ‎53.糖耐量受损(IGT)的人表现为空腹血糖浓度正常、负荷(如饮食)后血糖浓度升高异常.为了探究运动对IGT 的干预情况,受试者于餐后进行中等强度持续运动30min,定时采样测定血糖浓度及胰岛素含量,实验结果如图所示.由此分析推测错误的是(  )‎ A.餐后60min时,胰岛素分泌下降导致血糖浓度低于对照组 B.餐后适度运动可降低IGT人群餐后血糖峰值和胰岛素升高幅度 C.餐后适度运动使IGT人群胰岛素分泌高峰提前,血糖浓度下降 D.餐后适度运动可以减轻IGT人群胰岛B细胞的分泌负担 ‎54.下面有关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给正常小鼠每天饲喂一定量的甲状腺激素,3天后,该小鼠新陈代谢增强,血浆中促甲状腺激素含量减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含量增加 B.给正常小鼠饲喂一定量的胰岛素,一段时间后,小鼠会出现四肢无力,活动减少,甚至昏迷等低血糖症状 C.由于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后一个神经元发生兴奋或抑制,故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D.将大白鼠从25℃移至0℃的环境中,由于环境温度下降,大白鼠出现的生理反应是耗氧量减少,体表血管收缩,散热量减少 ‎55.丁型肝炎病毒(HDV)感染肝细胞后,必须在乙型肝炎病毒(HBV)辅助下才能复制.以下论述正确的是(  )‎ A.抑制HBV一定能抑制HDV B.HDV的感染会促进HBV的感染 C.血清中检测出HDV抗原不一定能测出HBV抗原 D.血清中检测出HBV抗原则一定能测出HDV抗原 ‎56.有一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由于患者体内某种T细胞过度激活为效应T细胞后,选择性地与胰岛B细胞密切接触,导致胰岛B细胞死亡而发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这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属于自身免疫病 B.患者血液中胰岛素水平高于正常生理水平 C.效应T细胞将抗原传递给胰岛B细胞致其死亡 D.促进T细胞增殖的免疫增强剂可用于治疗该病 ‎57.如图所示为部分人体细胞的生命历程.Ⅰ﹣﹣Ⅳ代表细胞的生命现象,细胞1具有水分减少、代谢减慢的特征,细胞2可以无限增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Ⅰ﹣﹣Ⅳ过程中,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 B.成体干细胞分化成浆细胞、肝细胞等不能体现细胞的全能性 C.细胞2与正常肝细胞相比,细胞膜表面糖蛋白含量减少 D.效应T细胞作用于细胞1和细胞2的过程属于细胞免疫 ‎58.如图表示甲型H1N1流感病毒在人体细胞中的一些变化以及相关反应.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细胞1和B细胞都属于保留分裂能力的细胞 B.细胞2的作用是使靶细胞裂解暴露病原体 C.合成a所需原料及合成场所都是由人体细胞提供的 D.注射的疫苗可直接刺激细胞3产生大量物质b ‎59.如图所示,一植株被纸盒罩住,纸盒的一侧开口,有单侧光照,固定植株,旋转纸盒,一段时间后,植株的生长状况是甲;如果固定纸盒,旋转植株,植株的生长状况是乙;如果将纸盒和植株一起旋转,植株的生长状况是丙,则甲、乙、丙分别代表(  )‎ A.直立生长、向右弯曲生长、弯向盒开口方向生长 B.向左弯曲生长、直立生长、弯向盒开口方向生长 C.向右弯曲生长、向左弯曲生长、直立生长 D.向右弯曲生长、直立生长、弯向盒开口方向生长 ‎60.在太空船上处理过的材料做如图所示实验:有关此实验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生长素浓度:a>b>c=d,①②③④胚芽都出现生长现象 B.生长素浓度:a>c=d>b,①生长最快 C.生长素浓度:a>d>c=b,③生长最快 D.生长素浓度;a=b=c=d,①②③④生长状况基本相同 ‎ ‎ 二.简答题(每空2分,共40分)‎ ‎61.瘦素是一种蛋白质类激素,可作用于下丘脑,调节人的食欲.请回答:‎ ‎(1)瘦素合成后,以  的方式分泌出细胞,通过  运输至下丘脑,并与靶 细胞上的  结合.‎ ‎(2)饮水不足时会使下丘脑分泌的  激素增加,同时使兴奋传到  ,使人 主动饮水.‎ ‎(3)当人体大量进食后,胰岛素的分泌量  ,促进细胞吸收葡萄糖并将其转变为脂肪.‎ ‎(4)当人体感受到寒冷时,  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 增加,导致 血液  的含量也增加,物质氧化分解加快,释放大量热量以维持体温,从而容易形成饥饿感.‎ ‎(5)正常人在隆冬季节的血糖浓度是  g/L,这与胰岛素和  (细胞)产 生的胰高血糖素有关.‎ ‎62.如图1表示人体内某些淋巴细胞的分化和特异性免疫的过程,图2表示免疫过程,X表示抗原,数字表示过程,m、n 代表场所,其余字母表示细胞或物质.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1表示抵御病原体攻击的第  道防线,图1中属于免疫活性物质的 有  、  (填字母).‎ ‎(2)图2中的  细胞不但能使靶细胞裂解死亡,且此类细胞还能清除体内已经衰老或 因其他因素而被破坏的细胞,以及癌变的细胞,这些细胞死亡的方式属于  .‎ ‎(3)艾滋病病毒攻击图1中的细胞  (填字母).此细胞在体液免疫中能产生  (填专用名词),这种物质作用于  细胞(填名称),促使其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和  细胞(填字母).因此艾滋病患者的体液免疫的能力基本丧失.‎ ‎(4)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将自身物质当做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疾病是  .‎ ‎ ‎ ‎2016-2017学年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中学高二(上)第一次段考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50分 ‎1.如图为人体内环境示意图.图中A、B、C、D 表示结构,①、②、③、④表示液体,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一般情况下,②中的CO2不能向③中扩散 B.B结构呼吸作用的终产物是乳酸 C.①中血糖浓度的调节与垂体有关 D.①②④均参与了体温的调节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图中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细胞內液,④是淋巴,A是毛细血管,B是红细胞,C是组织细胞,D是毛细淋巴管,①②④构成内环境.‎ ‎【解答】解:A、③是细胞內液,②是组织液,CO2浓度最高的液体是②,故②中的CO2不能向③中扩散,A正确;‎ B、B是红细胞,无线粒体,进行无氧呼吸,故呼吸作用的终产物是乳酸,B正确;‎ C、血糖调节的中枢位于下丘脑,且无促激素的调节,故①中血糖浓度的调节与下丘脑有关,与垂体无关,C错误;‎ D、①②④属于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③细胞內液,它们共同构成体液,均参与了体温的调节,D正确.‎ 故选:C.‎ ‎ ‎ ‎2.下列可能导致组织液增加的是(  )‎ ‎①花粉过敏,局部组织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 ‎②受风寒后发生淋巴结肿大,淋巴循环受阻 ‎③代谢废物在组织液中积累增多 ‎④严重营养不良,导致血浆蛋白含量下降.‎ A.① B.①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 ‎(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 ‎(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 ‎(4)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 ‎(5)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导致组织水肿.‎ ‎【解答】解:①花粉过敏,局部组织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液增加组织水肿,①正确;‎ ‎②受风寒后发生淋巴结肿大,淋巴循环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液增加组织水肿,②正确;‎ ‎③代谢废物在组织液中积累增多,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液增加组织水肿,③正确;‎ ‎④严重营养不良,导致血浆蛋白含量下降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液增加组织水肿,④正确.‎ 故选:D.‎ ‎ ‎ ‎3.人体内细胞外液构成了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在该环境中可发生许多生物化学反应,其中有(  )‎ A.蛋白质消化分解成氨基酸 B.酶和激素的合成 C.丙酮酸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D.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人体内以水为基础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构成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一切与外界相通的管腔、囊腔(如消化道、呼吸道、膀胱、子宫等)及与外界相通的液体(如泪液、汗液、尿液、消化液等)都不可看作内环境,因而其内所含物质也不可看作存在于内环境中的物质.‎ ‎【解答】解:A、蛋白质消化分解成氨其酸在消化道中进行,不在内环境中进行,A错误;‎ B、酶和激素的合成发生在细胞内,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B错误;‎ C、丙酮酸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发生在细胞内,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C错误;‎ D、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发生在血浆中,血浆属于内环境,D正确.‎ 故选:D.‎ ‎ ‎ ‎4.下列各项中,都含有肽键的一组是(  )‎ A.载体、性激素 B.生长激素、胰岛素 C.脂肪、维生素 D.肌蛋白、纤维素 ‎【考点】蛋白质分子的化学结构和空间结构.‎ ‎【分析】本题考查蛋白质分子的化学结构和空间结构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答】解:A、载体是蛋白质,含有肽键;性激素是脂质中的固醇,不含肽键,A错误;‎ B、生长激素是多肽类物质,胰岛素是蛋白质,都含有肽键,B正确;‎ C、脂肪、维生素都属于脂质类,都不含肽键,C错误;‎ D、肌蛋白是蛋白质,含有肽键;纤维素是糖类,不含肽键,D错误.‎ 故选:B.‎ ‎ ‎ ‎5.下列各组分泌腺产生的分泌物,均直接排放到内环境的是(  )‎ A.唾液腺、垂体、肠腺 B.肾上腺、甲状腺、胰岛 C.睾丸、汗腺、皮脂腺 D.卵巢、胃腺、肝脏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本题是考查内环境组成.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凡是直接进入血浆、组织液或淋巴的物质都是内环境的物质.‎ ‎【解答】解:A、唾液腺和肠腺都是与外界相通的腺体,产生的分泌物直接进入消化道内,没有进入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A错误;‎ B、肾上腺、甲状腺、胰岛分泌的相应的激素都直接弥散到血浆中,因此是直接排放到内环境中,B正确;‎ C、睾丸、汗腺、皮脂腺都是与外界相通的腺体,分泌物都不直接排放到内环境中,C错误;‎ D、胃腺、肝脏产生的分泌物直接进入消化道,没有进入内环境,D错误.‎ 故选:B.‎ ‎ ‎ ‎6.图表示某人在休息时,单位时间内流经其单位面积皮肤血管内血液的相对流量,在时刻A,室内温度由15℃突升至40℃,在时刻B,室内温度又突降至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A时刻室内温度变化时,皮肤血管舒张,立毛肌舒张 B.在AB段时间内,因外界环境温度高于人体温度,所以人体不散热 C.在AB段时间内,人体内酶的活性比BC段时间内高 D.在BC段时间内,人体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量增加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体温调节是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据图分析,A点开始血流量增加,则室内温度升高,B点开始血流量减少,则室内温度降低.‎ ‎【解答】解:A、A点时,室内温度升高,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散热加快,立毛肌舒张,A正确;‎ B、AB段室内温度高于人体温度,人体通过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汗腺分泌增加,进而增加散热量,B错误;‎ C、人为恒温动物,人体体温保持相对稳定,故人体内酶活性不变,C错误;‎ D、BC段,环境温度由较高温度变为较低温度,此时通过调节使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人体内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肾上腺素为肾上腺髓质激素,D错误.‎ 故选:A.‎ ‎ ‎ ‎7.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水、葡萄糖、解旋酶和激素等 B.免疫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 C.HCO3﹣、HPO42﹣等参与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 D.淋巴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淋巴、血浆等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人体内环摬也就是细胞内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的各器官,系统的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细胞代谢紊乱.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保持动态平衡而不是恒定不变的.‎ ‎【解答】解:A、解旋酶存在于细胞内,不属于血浆的成分,A错误;‎ B、免疫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B正确;‎ C、HCO3﹣、HPO42﹣等参与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C正确;‎ D、淋巴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淋巴、血浆等,D正确.‎ 故选:A.‎ ‎ ‎ ‎8.某人因患流感而出现持续高热,在一昼夜中持续维持在39.5℃,则该病人在一昼夜中产热总量与散热总量之间的关系是(  )‎ A.基本相等 B.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C.产热量小于散热量 D.不确定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和散热动态平衡的结果,要对这种平衡加以分析,产的热多,散的热多;产的热少,散的热少.‎ ‎【解答】解:A、产热量等于散热量,则体温一直维持在39.5℃,A正确;‎ B、产热量大于散热量,则体温上升,不能一直维持在39.5℃,B错误;‎ C、产热小于散热,则体温下降,不能一直维持在39.5℃,C错误;‎ D、由于产热量和散热量处于动态平衡,体温才能维持相对稳定,D错误.‎ 故选:A.‎ ‎ ‎ ‎9.下列有关人体水分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大量饮水,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B.渴觉中枢兴奋,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C.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则尿量增加 D.细胞外液中渗透压降低,则尿量减少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体内失水过多或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 体内水分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少→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解答】解:A、大量饮水,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A错误;‎ B、渴觉中枢在大脑皮层,使人产生渴觉,调节人体饮水,此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B错误;‎ C、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尿量增加,C正确;‎ D、尿量多少取决于肾小管重吸收作用的强弱,而重吸收是靠原尿和细胞外液的浓度差决定的,所以细胞外液中电解质浓度导致浓度差减小,重吸收的减少,尿量增加,D错误.‎ 故选:C.‎ ‎ ‎ ‎10.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是(  )‎ ‎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②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 ‎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 ④激素、递质小泡和氨基酸.‎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人体的细胞外液(血浆、淋巴、组织液)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凡是血浆、淋巴、组织液的成分,都是内环境的成分.在题目给出的选项中,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递质小泡存在于神经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解答】解:A、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属于细胞外液,即内环境,①正确;‎ B、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成分,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②错误;‎ C、细胞外液中含有营养物质如葡萄糖,代谢废物如二氧化碳和尿素,调节物质如激素等,③正确;‎ D、递质小泡属于神经细胞内的结构,不属于细胞外液的成分,④错误.‎ 故选:A.‎ ‎ ‎ ‎11.关于体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维持体温相对恒定的实际意义是保证酶的正常活性 B.体温调节中,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起着协同作用 C.冷觉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入下丘脑后,形成冷觉 D.婴儿哭闹时,不宜给他们量体温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1、人的体温是指人体内部的平均温度.由于人体内部温度不易测量,所以通常用口腔温度、腋下温度和直肠温度来表示体温,其中直肠的温度最接近人的体温.‎ ‎2、寒冷刺激使冷觉感受器兴奋,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机体增加产热减少散热以维持体温恒定,增加产热有骨骼肌颤栗、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加作用于垂体,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增加作用于甲状腺,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作用几乎于全身每一个细胞,使细胞代谢增强,从而增加产热.另一方面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减少排汗等使散热减少. 炎热环境时,机体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恒定,增加散热主要有皮肤毛细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汗腺分泌汗液增加等.‎ ‎【解答】解:A、体温的相对恒定是维持内环境稳定、保证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即能维持酶的活性,A正确;‎ B、体温调节中,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起着协同作用,都能促进细胞代谢,增加产热量,B正确;‎ C、冷觉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入大脑皮层后,形成冷觉,C错误;‎ D、婴儿哭闹时,体温升高,不宜给他们量体温,D正确.‎ 故选:C.‎ ‎ ‎ ‎12.北方严寒的冬季,某人由温暖的室内来到寒冷的户外时,其下列各项生理变化与图中变化趋势相符的是(  )‎ ‎①皮肤血管血流量的变化 ‎②身体耗氧量变化 ‎③肾上腺素分泌量 ‎④汗腺的分泌量 A.②③ B.①④ C.②④ D.①③‎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1、据图分析,温度降低时,相对值增加.‎ ‎2、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颤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解答】解:①当人进入寒冷的环境时,皮肤内毛细血管收缩,血液量减少,进而减少散热量,①错误;‎ ‎②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提高细胞的代谢水平,则耗氧量增加,进而增加产热量,②正确;‎ ‎③寒冷时,机体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增加,③正确;‎ ‎④寒冷时,汗腺的分泌量减少,进而减少散热量,④错误.‎ 故选:A.‎ ‎ ‎ ‎13.关于人体内环境中pH调节叙述错误的是(  )‎ A.人体血液pH通常在7~7.53之间 B.血液中乳酸过多时,就与NaHCO3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H2CO3‎ C.血液中Na2CO3过多时,就与H2CO3结合形成NaHCO3‎ D.血液中CO2过多会刺激呼吸中枢,促进呼吸加深加快将CO2排出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当机体剧烈运动时,肌肉中产生大量的乳酸、碳酸等物质,并且进入血液.‎ ‎(1)乳酸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碳酸氢钠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是一种弱酸,而且又可以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对血液的pH值影响不大.血液中增多的二氧化碳会刺激控制呼吸活动的神经中枢,促使增强呼吸活动,增加通气量,从而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2)当碳酸钠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碳酸发生作用,形成碳酸氢盐,而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排出.‎ 这样,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可以使血液的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而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解答】解:A、正常人体血浆pH通常在7.35~7.45之间,A错误;‎ B、血液中乳酸过多时,就与NaHCO3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H2CO3,碳酸是一种弱酸,可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对血液的pH值影响不大,B正确;‎ C、血液中Na2CO3过多时,就与H2CO3反应形成NaHCO3,过多的碳酸氢盐可由肾脏排出,C正确;‎ D、血液中CO2过多会刺激呼吸中枢,促进呼吸加深加快将CO2排出,D正确.‎ 故选:A.‎ ‎ ‎ ‎14.人体下丘脑不能完成的生理功能是(  )‎ A.体温调节 B.水平衡的调节 C.内分泌的调节 D.血液pH值的调节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促激素.在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促使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解答】解:A、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A错误;‎ B、水平衡调节的中枢位于下丘脑,B错误;‎ C、下丘脑是内分泌活动的枢纽,C错误;‎ D、血液PH调节靠血液中的缓冲物质,与下丘脑无关,D正确.‎ 故选:D.‎ ‎ ‎ ‎15.某人腰椎部位因受外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有感觉.该病人受损伤的部分可能是在反射弧的(  )‎ ‎①传入神经 ②传出神经 ③感受器 ④神经中枢 ⑤效应器.‎ A.②④ B.①④ C.①② D.②⑤‎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构成.‎ ‎【解答】解:某人腰椎部位因受外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有感觉,说明感受器正常,传入神经也正常,受伤部位是腰椎部,下肢没有受伤,说明效应器正常,但由于不能运动,所以可能是脊髓的低级神经中枢或传出神经受伤.所以②④正确.‎ 故选:A.‎ ‎ ‎ ‎16.如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a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信息传递需要能量 B.①中内容物释放至②中主要借助于突触前膜的选择透过性 C.②处的液体为组织液,含有能被③特异性识别的物质 D.①中内容物使b兴奋时,兴奋处外表面分布着负电荷 ‎【考点】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本题是对突触的结构和功能及兴奋在突触间传递的过程的考查,分析题图可知,a是突触小体,①是突触小泡,②是突触间隙,③是突触后膜.‎ ‎【解答】解:A、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合成和释放神经递质的过程的耗能过程,因此a中由电信号转变成化学信号,需要消耗能量,A正确;‎ B、①突触小炮释放神经递质的方式是胞吐,主要借助于突触前膜的流动性,B错误;‎ C、②是组织液,含有能被③特异性识别的物质神经递质,C正确;‎ D、神经递质使突触后膜兴奋时,兴奋部位的外面分布着负电荷,D正确.‎ 故选:B.‎ ‎ ‎ ‎17.下列能正确表示神经纤维受刺激时,刺激点膜电位由静息电位转为动作电位的过程是(  )‎ A.①→④ B.②→③ C.③→② D.④→①‎ ‎【考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本题是对神经纤维上静息电位与受刺激时动作电位的考查,静息时膜内外的电位是外正内负,受刺激时Na+通道开放,Na+内流,使膜内的正电荷增加,膜外的正电荷减少,逐渐变成外负内正.‎ ‎【解答】解:发现题图可知,④表现为外正内负,是静息电位,①表现为外负内正,是动作电位,因此神经纤维受刺激时,刺激点膜电位由静息电位转为动作电位的过程是:④→①.‎ 故选:D.‎ ‎ ‎ ‎18.大脑皮层在神经调节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大脑皮层与躯体运动、感觉密切相关 B.运动性语言中枢(W区)受损的患者不会讲话 C.大脑皮层既是高级中枢也是低级中枢 D.产生渴觉的结构基础是一个完整的反射弧 ‎【考点】脑的高级功能.‎ ‎【分析】本题考查脊髓和脑的结构及其功能.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发出的脑神经和由脊髓发出的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叫周围神经系统.脑位于颅腔内,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大脑皮层具有调节人体生命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解答】解:A、大脑皮层上有躯体感觉和躯体运动中枢,故与躯体运动、感觉活动密切相关,A正确;‎ B、运动性语言中枢是S区,受损的患者不会说话,W区为书写中枢,受损的患者不会写字,B错误;‎ C、大脑皮层只是高级中枢,C错误;‎ D、产生渴觉只是产生感觉,无效应器,故其结构基础不是一个完整的反射弧,D错误.‎ 故选:A.‎ ‎ ‎ ‎19.下列关于兴奋的传递,叙述错误的是(  )‎ A.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树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轴突 B.兴奋的突触处的传递方向是: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C.兴奋由一个神经元传到另一个神经元的能量变化是:电能﹣化学能﹣电能 D.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速度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慢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静息时,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产生兴奋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该部位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兴奋的传导方向和膜内侧的电流传导方向一致.‎ 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解答】解:A、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A错误;‎ B、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方向是: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B正确;‎ C、兴奋由一个神经元传到另一个神经元的能量变化是:电能﹣化学能﹣电能,C正确;‎ D、兴奋在突触处以化学递质传递,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传递,故在突触处传递速度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慢,D正确.‎ 故选:A.‎ ‎ ‎ ‎20.某种药物可以阻断蟾蜍屈肌反射活动.如图为该反射弧的模式图.A、B为神经纤维上的实验位点,C为突触间隙.下列实验结果中,能够证明这种药物“在神经系统中仅对神经细胞间的兴奋传递有阻断作用”的是(  )‎ ‎①将药物放在A,刺激B,肌肉收缩 ②将药物放在B,刺激A,肌肉收缩 ‎③将药物放在C,刺激B,肌肉不收缩 ④将药物放在C,刺激A,肌肉收缩.‎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突触的结构.‎ ‎【分析】根据题意,要验证这种药物仅对神经细胞间的传递有阻断作用,必须在神经纤维和突触上分别用药物处理,药物处理部位须位于刺激点和效应器之间,然后刺激感受器,观察效应器,观察效应器的反应,得出结论.‎ ‎【解答】解:突触的结构决定了反射弧结构中的兴奋总是沿“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单向传递的.A点与效应器之间不需要经过突触传导,所以刺激A点,都会引起肌肉收缩,与药物无关.而B点到效应器之间必须经过突触传导,将药物放在C点(突触间隙),刺激B点肌肉不收缩,而将药物放在A点(神经纤维),则不影响B点到效应器的传导,说明此药物“神经细胞间的传递有阻断作用“.‎ 所以①③正确,‎ 故选:A.‎ ‎ ‎ ‎21.肾上腺髓质细胞可分泌肾上腺素,其分泌活动受内脏神经的直接支配,同时,肾上腺髓质细胞还受甲状腺激素的调控.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肾上腺髓质细胞膜上存在神经递质的受体及甲状腺激素的受体 B.两种调节方式的结构基础和作用方式都不一样 C.与调节方式1相比,调节方式2的反应速度快、作用时间短 D.两种调节方式引起肾上腺髓质细胞的生理效应相同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由题图可知,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肾上腺髓质细胞,提高其代谢速率,神经系统作用于肾上腺髓质细胞,可促使其释放肾上腺素.‎ ‎2、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和联系:‎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联系 ‎ ①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 ‎②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解答】解:A、由题图可知,甲状腺激素和神经系统都能作用于肾上腺髓质细胞,所以肾上腺髓质细胞膜上存在神经递质的受体及甲状腺激素的受体,A正确;‎ B、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结构基础和作用方式都不一样,B正确;‎ C、与体液调节相比,神经调节的反应速度快、作用时间短,C正确;‎ D、甲状腺激素作用于肾上腺髓质细胞提高其代谢速率,神经系统作用于肾上腺髓质细胞可促使其释放肾上腺素,D错误.‎ 故选:D.‎ ‎ ‎ ‎22.如图是一个反射弧的部分结构图,甲、乙表示连接在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表.当在A点施加一定的电流刺激时,甲、乙电流表的指针发生变化正确的是(  )‎ A.甲、乙都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B.甲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乙不偏转 C.甲不偏转,乙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D.甲发生一次偏转,乙不偏转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电流表跨两个神经元,乙电流表连接在同一条神经纤维上.该突触结构类型是轴突﹣胞体型,且兴奋只能由乙神经元传向甲神经元,所以刺激A时,A所在的神经元甲会兴奋,而乙神经元不会产生兴奋.‎ ‎【解答】解:当刺激A点,产生兴奋在相应神经纤维上进行双向传导,则甲电流表的左侧导线所在膜电荷分布为外负内正时,右侧导线所在的另一神经纤维的膜电荷分布为外正内负,有电位差导致甲发生一次偏转;‎ 当兴奋传到两个神经元之间时,由于该处突触的兴奋是突触后膜兴奋,及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所以右边的神经元不兴奋,乙电流表的两侧导线的膜外均是正电荷,无电位差,乙不发生偏转.‎ 故选:D.‎ ‎ ‎ ‎23.如图为人体进食后,某种营养物质在人血液中含量的变化曲线,对该图的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营养物质的含量变化可引起下丘脑某区域兴奋 B.该营养物质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血浆,导致AB段上升 C.BC段下降与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有关 D.CD段上升的主要原因是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协同作用,促进肝糖元分解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据图分析:图示表示人体内血糖浓度的变化.人体的血糖的来源主要有:食物中的糖类的消化吸收、肝糖原的分解和脂肪、蛋白质等非糖物质的转化;去路主要有:组织细胞摄取、利用,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转化为脂肪、蛋白质等非糖物质.‎ ‎【解答】解:A、该营养物质葡萄糖含量变化可引起下丘脑某区域兴奋,A正确;‎ B、该营养物质葡萄糖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血浆,导致AB段上升,B错误;‎ C、胰岛素能降低血糖浓度,故BC段葡萄糖含量下降与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有关,C正确;‎ D、CD段上升的主要原因是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协同作用,促进肝糖元分解,D正确.‎ 故选:B.‎ ‎ ‎ ‎24.下列有关血糖平衡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胰岛素能促进④、⑤、⑥、⑦过程,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 B.胰高血糖素能促进②、③过程,从而使血糖浓度升高 C.⑤、⑥过程可以发生在肌肉、肝脏细胞中 D.当身体不能产生足够的胰岛素时,会出现低血糖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血糖的来源和去路,其中①②③表示血糖的三个来源;④表示血糖进入组织细胞;⑤⑥⑦表示血糖的三个去路.‎ ‎【解答】解:A、胰岛素能促进全身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即促进图中④、⑤、⑥、⑦过程,A正确;‎ B、胰高血糖素能促进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即促进图中②、③过程,B正确;‎ C、⑤表示糖类的氧化分解(细胞呼吸)、⑥表示糖原(肌糖原和肝糖原)合成过程,这两个过程都可以发生在肌肉、肝脏细胞中,C正确;‎ D、当身体不能产生足够的胰岛素时,会出现高血糖,D错误.‎ 故选:D.‎ ‎ ‎ ‎25.下列有关血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血糖转化为糖原或非糖物质储存,引起血糖降低 B.血浆内的血糖相对含量正常时通常在0.8~1.2g/L C.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可导致血糖升高 D.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可降低血糖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人体内血糖浓度相对稳定,在80~120mg/dL范围内,血糖稳定就是血糖来源和去路达到动态平衡.人体内血糖有三个来源:一是来源于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二是肝糖原的分解,三是体内非糖物质的转化;去路也有三条:一是血糖的氧化分解,二是血糖合成糖原(肝糖原、肌糖原),三是转变为脂肪、氨基酸等,若来源和去路失衡,血糖渡度就会升高或降低.当人体内血糖浓度高时,就会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素加快组织细胞对血糖的吸收分解,加快血糖在肝脏、骨骼肌中合成糖原,促进血糖转化为脂肪和氨基酸,同时抑制肝糖原的分解,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人体内血糖浓度降低时,就会刺激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分解,加速体内非糖物质的转化,从而使血糖农度升高.‎ ‎【解答】解:A、血糖升高时,可以转化为糖元或非糖物质,使血糖含量下降,A正确;‎ B、人体内血糖浓度相对稳定,在0.8~1.2g/L或80~120mg/dL范围内,B正确;‎ C、肾上腺素与胰高血糖素在血糖调节中具有协同作用,可以提高血糖含量,C正确;‎ D、胰岛B细胞可以分泌胰岛素,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D错误.‎ 故选:D.‎ ‎ ‎ ‎26.以下关于体液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体液调节就是激素调节 B.促激素的作用只是促进相关腺体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C.通过反馈调节作用,激素在血液中的含量都是相对恒定的 D.促甲状腺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的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1、垂体能分泌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 ‎2、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一是促进幼年动物个体的发育;二是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三是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3、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而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有负反馈作用,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进而减少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解答】解:A、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方式,A错误;‎ B、促激素的作用可以促进相关腺体的发育和激素的合成和分泌,B错误;‎ C、通过反馈调节作用,激素在血液中的含量都是相对恒定的,C正确;‎ D、促甲状腺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D错误.‎ 故选:C.‎ ‎ ‎ ‎27.如图A、B所示细胞通讯方式为人体内常见的两种不同类型细胞通讯.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分子主要通过血液循环运输途径到达所作用的靶细胞 B.A图中的激素合成到分泌所经过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 C.如果B图所示的靶细胞为人体唾液腺细胞,那么从神经调节方式的组成结构来看,1应该属于传入神经 D.2所释放的某种物质可使该靶细胞发生兴奋分泌唾液,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物质立即被分解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图表示胰岛分泌的激素(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通过血液运输到肝细胞,属于体液调节中的激素调节;B图表示神经调节,其中1为轴突、2是神经递质 ‎【解答】解:A、胰岛细胞分泌的激素通过血液运输调节肝细胞生命活动的方式属于体液调节中激素调节,A正确;‎ B、胰岛分泌的激素有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属于分泌蛋白质,合成到分泌所经过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B正确;‎ C、若B图所示靶细胞为人体唾液腺细胞,那么1应该属于传出神经,C错误;‎ D、神经递质有两种类型,即兴奋型和抑制型,所以2所释放的某种物质可使该靶细胞发生兴奋或抑制,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物质立即在靶细胞外被分解,D正确.‎ 故选:C.‎ ‎ ‎ ‎28.下列关于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激素和酶都具有高效性,在非细胞条件下也能发挥作用 B.激素和抗体都具有特异性,只能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 C.血液中未参与免疫反应的淋巴细胞都是记忆细胞 D.神经细胞上神经冲动的传导都以局部电流为前导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对生命活动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激素调节的三个特点:①微量和高效;②通过体液运输;③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或RNA),具有高效性、专一性等特点.神经冲动的传导都以局部电流形式进行的.‎ ‎【解答】解:A、激素和酶都具有高效性,但激素调控是通过改变细胞的代谢而发挥效能的,在非细胞条件下不能发挥作用,酶在非细胞条件下能发挥作用,A错误;‎ B、激素和抗体一般具有一定特异性,其中激素一般只能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抗体只能作用于特定的抗原,但有的激素如甲状腺激素可作用于全身细胞,B错误;‎ C、血液中未参与免疫反应的细胞还有未致敏的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C错误;‎ D、神经细胞上神经冲动的传导是在兴奋区和未兴奋区之间形成局部电流为前导,D正确.‎ 故选:D.‎ ‎ ‎ ‎29.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增加时会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 C.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释放到内环境中,然后作用于靶细胞 D.淋巴中的淋巴细胞可以通过淋巴循环由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液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根据题意,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可以根据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进行解答.‎ ‎【解答】解:A、甲状腺激素的分泌是负反馈调节,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故A错误,‎ 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故B正确,‎ C、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释放到内环境中,经血液循环,然后作用于靶细胞,故C正确,‎ D、淋巴中的淋巴细胞可以通过淋巴循环由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液,故D正确.‎ 故选:A.‎ ‎ ‎ ‎30.当人吃了过咸的食物时,机体对细胞外液渗透压调节的正确顺序是(  )‎ ‎①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    ②大脑皮层兴奋产生渴觉   ‎ ‎③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    ④摄水量增加   ‎ ‎⑤减少尿的排出.‎ A.①→②→③→④→⑤ B.②→①→④→③→⑤ C. D.‎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水平衡调节激素是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解答】解:当人吃了过咸的食物时,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兴奋传到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使人主动饮水,同时也使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减少尿量排出.‎ 故选:C.‎ ‎ ‎ ‎31.下列与病原体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抗体可以进入细胞消灭寄生在其中的结核杆菌 B.抗体抵抗病毒的机制与溶菌酶杀灭细菌的机制相同 C.Rous肉瘤病毒不是致瘤因子,与人的细胞癌变无关 D.人感染HIV后的症状与体内该病毒浓度和T细胞数量有关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体液免疫过程:‎ 细胞免疫过程:‎ ‎【解答】解:A、抗体存在于细胞外液,只能消灭细胞外的抗原,A错误;‎ B、抗体抵抗病毒属于特异性免疫,溶菌酶杀灭细菌属于非特异性免疫,B错误;‎ C、Rous肉瘤病毒是病毒致瘤因子,与人的细胞癌变有关,C错误;‎ D、人感染HIV后的症状与体内该病毒浓度和T细胞数量有关,D正确.‎ 故选:D ‎ ‎ ‎32.关于体液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有的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淋巴细胞,产生浆细胞 B.抗体是由效应T淋巴细胞分泌的 C.淋巴因子属于抗体 D.记忆B细胞经迅速增殖分化,可形成大量的B细胞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大多数抗原进入机体后被吞噬细胞吞噬、处理暴露出特定的抗原决定簇,呈递给T细胞,T细胞呈递给B细胞,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抗体与抗原结合进而消灭抗原,当抗原再次侵入机体后,可以直接刺激记忆细胞,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消灭抗原.‎ ‎【解答】解:A、少数抗原抗原直接刺激B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A正确;‎ B、抗体是由浆细胞(效应B细胞)产生的,B错误;‎ C、淋巴因子和抗体同属于免疫活性物质,但不是抗体,C错误;‎ D、记忆B细胞经抗原刺激后迅速增殖分化,可形成大量的效应B细胞(浆细胞),D错误.‎ 故选:A.‎ ‎ ‎ ‎33.在制备蛇毒抗毒素血清时,需将灭毒的蛇毒液注入家兔体内引起免疫反应,参与这一免疫反应的细胞有(  )‎ A.吞噬细胞、浆细胞、T细胞、效应T细胞 B.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效应T细胞 C.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浆细胞 D.吞噬细胞、记忆细胞、T细胞、效应T细胞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根据题干分析,“蛇毒抗毒素”属于抗体,因此灭毒的蛇毒液引起体液免疫,相关的细胞有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浆细胞.‎ ‎【解答】解:将灭毒的蛇毒液注入家兔体内,只能引起体液免疫,进而产生蛇毒抗毒素(抗体).‎ 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 ‎(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 ‎(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因此相关的细胞有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浆细胞.‎ 故选:C.‎ ‎ ‎ ‎34.艾滋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下列有关艾滋病的说法正确的是(  )‎ A.HIV主要攻击人体内的T细胞,使人丧失大部分免疫功能 B.与艾滋病患者拥抱会传染艾滋病 C.HIV主要由DNA、RNA和蛋白质构成,但没有核糖体 D.HIV在离开人体后还能存活很长时间,危害极大 ‎【考点】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艾滋病的知识.‎ 艾滋病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所引起的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HIV侵入人体,攻击的主要对象是T淋巴细胞,病毒在寄主细胞内能逆转录形成病毒DNA并整合到染色体的DNA上,并能随寄主细胞染色体的复制而复制,且不会被人体的免疫系统所识别.大量的T淋巴细胞的死亡导致患者免疫功能相继严重缺陷,各种病原体乘虚而入.‎ ‎【解答】解:A、HIV能够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特别是能够侵入T细胞,使T细胞大量死亡,导致患者丧失一切免疫功能,各种传染病乘虚而入,A正确;‎ B、与艾滋病患者拥抱不会传染艾滋病,B错误;‎ C、HIV主要由RNA和蛋白质构成,但没有核糖体,C错误;‎ D、HIV在离开人体后不能存活很长时间,对热、乾燥敏感,不耐酸,60℃以上就可被灭活,D错误.‎ 故选:A.‎ ‎ ‎ ‎35.如图中a表示某种物质,b表示相关细胞,两者关系描述正确的是(  )‎ A.如果a表示胰高血糖素,作用于肌肉细胞b,将导致血糖含量上升 B.如果a表示神经递质,b表示神经细胞,此时b会兴奋 C.如果a表示抗原分子,b可能是效应B(浆)细胞或记忆B细胞 D.如果a表示甲状腺激素,b有可能是下丘脑细胞,也有可能是垂体细胞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根据肌糖原不能分解成葡萄糖,肝糖原能直接分解成葡萄糖分析A.根据神经递质有兴奋和抑制两种类型分析B.根据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或记忆B细胞分析C.根据甲状腺激素的反馈调节分析D.‎ ‎【解答】解:A、肌糖原是不能分解成葡萄糖,肝糖原能直接分解成葡萄糖,故胰高血糖素作用于肝脏中的糖原,A错误;‎ B、神经递质有兴奋和抑制两种类型,故神经递质会使神经细胞兴奋或抑制,B错误;‎ C、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或记忆B细胞,效应B(浆)细胞是唯一不能识别抗原的细胞,C错误;‎ D、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D正确.‎ 故选:D.‎ ‎ ‎ ‎36.如图表示机体的免疫反应清除抗原的过程示意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抗毒素能特异性的中和外毒素的毒性,是抗体的一种 B.浆细胞与效应T细胞相比,具有更加丰富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C.抗原刺激机体后,T细胞和B细胞都会分化,但是不会增殖 D.吞噬细胞不能特异性地识别抗原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机体的免疫反应清除抗原的过程示意图,其中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T细胞受体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将靶细胞裂解死亡.‎ ‎【解答】解:A、抗毒素能特异性的中和外毒素的毒性,是抗体的一种,A正确;‎ B、浆细胞能分泌抗体,因此与效应T细胞相比,具有更加丰富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B正确;‎ C、抗原刺激机体后,T细胞和B细胞都会增殖和分化,C错误;‎ D、吞噬细胞能识别抗原,但不具有特异性,D正确.‎ 故选:C.‎ ‎ ‎ ‎37.新生儿出生后保留其脐带血,是因为脐带血内含有大量的造血干细胞,它不仅能够增殖分化成红细胞,还可以增殖分化成淋巴细胞,参与人体免疫调节.下列描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 A.由造血干细胞形成淋巴细胞的过程中,细胞内mRNA发生了改变 B.浆细胞在特异性识别抗原后,自身能合成并分泌抗体消灭抗原 C.吞噬细胞能识别抗原,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D.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并使其裂解死亡的过程属于细胞凋亡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胚胎干细胞的来源及分化.‎ ‎【分析】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即不同细胞基因表达情况不同,如血红蛋白基因只在红细胞中表达.‎ ‎2、体液免疫过程为:‎ ‎(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 ‎(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 ‎(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解答】解:A、造血干细胞形成淋巴细胞的过程实质是基因的选择表达的过程,细胞内DNA并没有发生改变,但转录的RNA发生了改变,A正确;‎ B、浆细胞只能产生抗体,无识别作用,B错误;‎ C、吞噬细胞能识别抗原,这种识别不具有特异性,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大多数病原体要经过吞噬细胞的吞噬处理暴露出特定的抗原,呈递给T细胞,进而发挥特异性免疫,因此吞噬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C正确;‎ D、在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发生作用,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裂解死亡,属于细胞凋亡,D正确.‎ 故选:B.‎ ‎ ‎ ‎38.图甲为人体内众多免疫细胞的起源和分化示意图,图乙表示一正常人注射疫苗后体内抗体产生的反应记录.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图甲①~⑦中需抗原刺激才能产生的有④⑤⑥⑦‎ B.淋巴细胞起源于造血干细胞,①②③的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由于分化产生了差异 C.图乙中曲线de段斜率大于bc段,说明二次反应产生了更多的效应T细胞 D.图乙中m>n的主要原因是注射疫苗后机体产生了较多的B细胞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细胞的分化.‎ ‎【分析】1、淋巴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其中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T细胞转移到胸腺中成熟.‎ ‎2、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具体过程如下:‎ ‎3、二次免疫的特点:快而强,且产生的抗体数量多.‎ ‎【解答】解:A、图甲①〜⑦中不需抗原刺激的就能产生只有①②③,而④⑤⑥⑦都需要抗原的刺激才能产生,A正确;‎ B、淋巴细胞都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因此①②③的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并没有因为分化而产生差异,B错误;‎ C、抗体是由效应B细胞分泌的,图乙中de段斜率大于bc段,说明二次反应产生了更多的效应B细胞,C错误;‎ D、图乙中m>n的主要原因是注射疫苗后机体产生了较多的浆细胞,D错误.‎ 故选:A.‎ ‎ ‎ ‎39.下列关于人体及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次性饮水过多→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尿量增加 B.病毒再次入侵人体→记忆B细胞产生抗体→清除病毒 C.短时间饥饿→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血糖浓度维持正常 D.炎热刺激→哺乳动物体温调节中枢兴奋→皮肤血管收缩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饮水过多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减少,尿量增多;只有浆细胞能分泌抗体;饥饿时,由于生命活动消耗葡萄糖,机体通过调节使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提高血糖含量;炎热环境中,机体通过调节使散热增加,此时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多.‎ ‎【解答】解:A、饮水过多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减少,对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的能力减弱,尿量增多,A错误;‎ B、同种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迅速的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与抗原结合,最后由吞噬细胞清除,B错误;‎ C、饥饿时,由于生命活动消耗葡萄糖,机体通过调节使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提高血糖含量,维持血糖相对稳定,C正确;‎ D、炎热环境中,机体通过调节使散热增加,此时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多,D错误.‎ 故选:C.‎ ‎ ‎ ‎40.下列对免疫的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有几项(  )‎ ‎①体液免疫中,能直接识别抗原的有B细胞、浆细胞、记忆细胞和抗体;‎ ‎②浆细胞的特征之一是具有相对发达的高尔基体;‎ ‎③记忆B细胞能快速识别抗原并产生更多的抗体参与免疫;‎ ‎④分泌溶菌酶杀灭病原体是特异性免疫的重要功能;‎ ‎⑤T淋巴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可以增强免疫效应;‎ ‎⑥切除胸腺的实验动物,细胞免疫完全丧失,体液免疫能力减弱.‎ A.一项 B.二项 C.三项 D.四项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 ‎ 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 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 ‎3、能识别抗原的细胞有: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 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 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物质:抗体.‎ ‎【解答】解:①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①错误;‎ ‎②浆细胞能合成和分泌抗体,因此其特征之一是具有相对发达的高尔基体,②正确;‎ ‎③记忆B细胞能快速识别抗原并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再产生更多的抗体参与免疫,③错误;‎ ‎④分泌溶菌酶杀灭病原体是非特异性免疫的重要功能,④错误;‎ ‎⑤T淋巴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可以增强免疫效应,⑤正确;‎ ‎⑥胸腺是T细胞成熟的场所,而T细胞是细胞免疫的主要细胞,也参与部分体液免疫,因此切除胸腺的实验动物,细胞免疫完全丧失,体液免疫能力减弱,⑥正确.‎ 因此,以上叙说中②⑤⑥正确.‎ 故选:C.‎ ‎ ‎ ‎41.对于植物生长素发现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达尔文通过实验发现了生长素 B.温特的实验证明是化学物质引起胚芽鞘弯曲生长的 C.拜尔的实验是在有光的环境中进行的 D.鲍森•詹森的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云母片传递给下部 ‎【考点】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 ‎【分析】生长素的发现 ‎(1)达尔文的试验:‎ 实验过程:‎ ‎①单侧光照射,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向光性;‎ ‎②切去胚芽鞘尖端,胚芽鞘不生长;‎ ‎③不透光的锡箔小帽套在胚芽鞘尖端,胚芽鞘直立生长;‎ ‎④不透光的锡箔小帽套在胚芽鞘下端,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 ‎(2)詹森的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篇传递给下部.‎ ‎(3)拜尔试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4)温特的试验:‎ 试验过程: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胚芽鞘向对侧弯曲生长;‎ 未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胚芽鞘不生长 ‎(5)郭葛的试验:分离出该促进植物生长的物质,确定是吲哚乙酸,命名为生长素 ‎ 5个试验结论小结:生长素的合成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感光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生长素的作用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以下部位 ‎【解答】解:A、达尔文并没有发现生长素,只说明某种刺激,A错误;‎ B、温特实验证明了胚芽鞘的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促进生长的物质,这种物质可由尖端向下运输,促进下部的生长,B正确;‎ C、拜尔的实验是在暗箱中进行的,C错误;‎ D、詹森的实验证明了胚芽鞘的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D错误.‎ 故选:B.‎ ‎ ‎ ‎42.在植物细胞中,吲哚乙酸主要由色氨酸经一系列酶催化生成.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吲哚乙酸可在胚芽鞘中大量合成 B.色氨酸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 C.吲哚乙酸是一种具有调节作用的蛋白质 D.过量的色氨酸可抑制吲哚乙酸的合成 ‎【考点】氨基酸的分子结构特点和通式;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本题是对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和生长素的本质、产生综合性考查.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结构通式的特点是至少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生长素又叫吲哚乙酸,属于有机酸,其产生部位主要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成.‎ ‎【解答】解:A、吲哚乙酸的合成部位主要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胚芽鞘的尖端可以产生少量的吲哚乙酸,A错误;‎ B、色氨酸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其特点是至少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只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B正确;‎ C、吲哚乙酸不是蛋白质,是有机酸,C错误;‎ D、色氨酸是吲哚乙酸合成的前体物质,过量的色氨酸可促进吲哚乙酸的合成,D错误.‎ 故选:B.‎ ‎ ‎ ‎43.下列有关生长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分生组织是合成生长素最旺盛的部位 B.生长素大部分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C.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向光弯曲生长的部位是尖端的下面一段 D.单测光照射能使生长素在向光一侧分布多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1.产生:生长素的主要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成. ‎ ‎2、运输:胚芽鞘、芽、幼叶、幼根中: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称为极性运输;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 ‎3.分布:各器官均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地分布于新陈代谢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芽和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形成层、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等处.‎ ‎【解答】解:A、分生组织细胞分裂旺盛,是合成生长素最旺盛的部位,A正确;‎ B、生长素相对集中地分布于新陈代谢旺盛的部位,B正确;‎ C、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向光弯曲生长的部位是尖端的下面一段伸长区,C正确;‎ D、单测光照射能使生长素在背光一侧分布多,D错误.‎ 故选:D.‎ ‎ ‎ ‎44.如图是一组探究金丝雀虉草胚芽 鞘生长情况的实验,每组处理方法不同,其中能说明“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的是(  )‎ A.②与③ B.①与② C.①与③ D.③与④‎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胚芽鞘中的生长素是由胚芽鞘尖端合成的,胚芽鞘的尖端部位感受单侧光的刺激,单侧光能引起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 ‎【解答】解:胚芽鞘中的生长素是由胚芽鞘尖端合成的,生长素的合成不需要光,胚芽鞘的尖端部位感受单侧光的刺激.‎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由于要说明胚芽鞘尖端是感受光刺激部位,所以胚芽鞘尖端是否感受到光刺激是实验的自变量,在受到侧光照射时,由于胚芽鞘尖端有向光性,会弯向光源生长.又③与④说明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而不是尖端下面一段,所以最佳实验组合是③与④.‎ 故选:D.‎ ‎ ‎ ‎45.下列是有关生长素的有关实验,全部给予右侧光照,结果不向光弯曲生长的是(  )‎ A.(2)(3)(5) B.(2)(3)(5)(7) C.(2)(3)(5)(6)(7) D.(2)(3)(5)(6)‎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有,植物的向光生长主要受生长素调控;生长素是尖端产生的,可以向下运输;植物尖端是感受光刺激的位置;生长素运输受单侧光影响;向光弯曲的部位是尖端以下的部位;弯曲生长是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导致的,哪侧长得快,则向对侧弯曲.‎ ‎【解答】解:(1)、有单侧光照,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发生向光弯曲生长,(1)向光弯曲生长;‎ ‎(2)、由于胚芽鞘匀速转动,使生长素分布均匀,直立生长,(2)不向光弯曲生长;‎ ‎(3)、由于尖端的感光部位被盖住,使生长素分布均匀,直立生长,(3)不向光弯曲生长;.‎ ‎(4)、胚芽鞘的感光部位在尖端,所以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发生向光弯曲生长,(4)向光弯曲生长;‎ ‎(5)、胚芽鞘的尖端插入了一云母片,阻断了生长素的横向运输,使生长素分布均匀,直立生长,(5)不向光弯曲生长; ‎ ‎(6)、胚芽鞘尖端以下背光区插入部分云母片,阻断了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使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发生背光弯曲生长,(6)不向光弯曲生长;‎ ‎(7)、胚芽鞘尖端以下向光区插入部分云母片,阻断了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使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发生向光弯曲生长,(7)向光弯曲生长.‎ 故答案为:D.‎ ‎ ‎ ‎46.下列利用胚芽鞘所做的实验中,能说明胚芽鞘尖端确实产生了“生长素”的是(  )‎ A. B. C. D.‎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胚芽鞘中的生长素是由胚芽鞘尖端合成的;胚芽鞘的尖端部位感受单侧光的刺激;单侧光能引起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 ‎【解答】解:A、图示为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说明胚芽鞘能感受单侧光的刺激,并向光生长,A错误;‎ B、图中胚芽鞘的尖端被切除,不生长,说明胚芽鞘的生长与尖端有关,B错误;‎ C、图中用锡箔将胚芽鞘的尖端部位遮光,是为了证明胚芽鞘的尖端是感受单侧光的刺激部位,C错误;‎ D、图中将胚芽鞘尖端放在琼脂块上一段时间,然后将琼脂块放在去除尖端的胚芽鞘上,结果胚芽鞘能生长,说明胚芽鞘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物质,D正确.‎ 故选:D.‎ ‎ ‎ ‎47.如图将胚芽鞘X尖端以下切取PQ一段后倒放构成胚芽鞘Y,右侧光照,胚芽鞘Y的弯曲情况将是(  )‎ A.向左 B.向右 C.向下 D.不弯曲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生长素的运输是极性运输,如图从P运输到Q,生长素不能反向运输,所以胚芽鞘不能弯曲生长.‎ ‎【解答】解: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生长素的运输方向是极性运输,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生长素只能从P向Q运输,不能反向运输,所以胚芽鞘产生的生长素不能到达作用部位,即尖端下面的伸长区,则胚芽鞘既不生长也不弯曲.‎ 故选:D.‎ ‎ ‎ ‎48.如图是燕麦胚芽鞘受到单侧光照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长素由④向③移动 B.生长素由②向①移动 C.生长素由①向③移动 D.③处生长比④处快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该题考查植物向光性的机理,梳理植物向光性的机理,然后结合题干和题图信息解答.‎ ‎【解答】解:由于单侧光照生长素在胚芽鞘尖端发生横向运输,生长素在尖端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转移,造成生长素在背光侧分布多,生长素由极性运输到尖端下部,尖端下部的生长素分布多于向光侧,背光侧生长快,导致植物弯向光源生长.‎ A、发生横向运输的部位是尖端,不是尖端下部,A错误;‎ B、尖端部位生长素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B正确;‎ C、生长素由①向③运输是极性运输,C正确;‎ D、与④相比,③生长素浓度高,生长快,D正确.‎ 故选:A.‎ ‎ ‎ ‎49.从图所示的实验中,可以直接得出的结论是(  )‎ A.生长素能促进胚轴切段生长 B.单侧光照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C.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下端运输 D.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轴切段的顶段端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上胚轴切段上放空白琼脂块,上胚轴切段不生长,上胚轴切段上放含生长素的琼脂块,上胚轴切段直立生长,该实验说明生长素具有促进上胚轴切段生长的作用.‎ ‎【解答】解:A、由题意可知,生长素具有促进上胚轴切段生长的作用,A正确;‎ B、上胚轴切段上放含生长素的琼脂块,给以单侧光照射,直立生长,说明单侧光照没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B错误;‎ C、生长素可以由形态学上端向下端运输,是极性运输,也可以进行非极性运输,并且题目中没有对照实验,C错误;‎ D、该实验不能证明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轴切段的顶段端,缺乏实验组,D错误.‎ 故选:A.‎ ‎ ‎ ‎50.用燕麦胚芽鞘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一段时间后,会引起弯曲现象的是(→表示单侧光)(  )‎ A.①②⑤ B.①②③⑤ C.①③④⑤ D.②⑤‎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胚芽鞘中的生长素是由胚芽鞘尖端合成的,胚芽鞘向光弯曲和生长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下部的伸长区;引起横向运输的原因是单侧光或地心引力;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刺激,生长素向背光侧移动,运输到下部的伸长区,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此出现向光弯曲,显示出向光性.‎ ‎【解答】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①由于胚芽鞘尖端的匀速旋转,所以a和b中生长素浓度相同,因而燕麦胚芽鞘直立生长;‎ ‎②由于含生长素的琼脂块中的生长素放置在左侧,所以燕麦胚芽鞘会向右侧弯曲生长;‎ ‎③锡箔小帽使胚芽鞘的尖端部位感受不到单侧光的刺激,因而燕麦胚芽鞘直立生长;‎ ‎④生长素不能通过云母片,单侧光不能使生长素向背光一侧运输,所以燕麦胚芽鞘直立生长;‎ ‎⑤生长素不能通过云母片,右侧生长素不能向下运输,所以燕麦胚芽鞘会向右侧弯曲生长;‎ ‎⑥生长素能通过明胶片向下运输,所以燕麦胚芽鞘直立生长.‎ 所以一段时间后,会引起弯曲现象的是②⑤.‎ 故选D.‎ ‎ ‎ 二、附加题(每题1分,共10分)‎ ‎51.将记录仪的两个电极分别放置在神经纤维膜外的a、c两点,c点所在部位的膜已被损伤,其余部位均正常.如图是刺激前后的电位变化,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兴奋的产生与膜对Na+的通透性改变有关 B.被损伤部位c点的膜外电位为负电位 C.兴奋传到b点时记录仪的指针将向左侧偏转 D.结果表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形式传导 ‎【考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解答】解:A、神经纤维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神经纤维受刺激后,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使Na+内流而产生的兴奋,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A正确;‎ B、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膜外(a、c两点)为正电位,指针应不偏转,但从图中可以看出,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指针向右侧偏转,说明c点为负电位,由此推测被损伤部位c点的膜外电位为负电位,B正确;‎ C、当在a点左侧给予刺激时,a点先发生电位变化,膜外由正变为负,当传至b点时,a点又恢复为正电位,而此时c点由于受损仍为负电位,故兴奋传到b点时记录仪的指针将向右侧偏转,C错误;‎ D、根据刺激前后记录仪指针的偏转情况可推测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形式传导,D正确.‎ 故选:C.‎ ‎ ‎ ‎52.Ach(乙酰胆碱)是一种神经递质.实验人员欲研究Ach浓度与反应时间的关系(简图如图),在除去突触小泡的前提下自①处注入不同浓度的Ach,②处给予恒定刺激,③、④处分别为灵敏感应时间测量点.测得不同浓度Ach条件下,③、④两处感受到信号所用时间如下表所示.下列各项叙述正确的是(  )‎ Ach浓度(mmol•L﹣1)‎ ‎③处感受到信号的时间(ms)‎ ‎④处感受到信号的时间(ms)‎ ‎0.1‎ ‎5.00‎ ‎5.56‎ ‎0.2‎ ‎5.00‎ ‎5.48‎ ‎0.3‎ ‎5.00‎ ‎5.31‎ ‎0.4‎ ‎5.00‎ ‎5.24‎ A.图中⑤、⑥与⑦共同构成一个突触 B.实验中除去突触小泡的目的是防止实验结果受到相关因素的干扰 C.表中数据说明高浓度的Ach能促进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D.表中数据说明Ach浓度的增加对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无明显影响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1、析图:①是细胞体,②③是神经纤维,④是下一个神经元的神经纤维,⑤是突触小泡,⑥是突触前膜,⑦是突触后膜.‎ ‎2、分析实验结果可知,不同浓度的Ach,不影响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但是随着Ach浓度的增加,兴奋在突触部位传导速度越来越快.‎ ‎【解答】解:A、⑤是突触小泡,⑥是突触前膜,⑦是突触后膜,图中⑥与⑦和突触间隙共同构成一个突触,A错误;‎ B、实验中除去突触小泡的目的是防止实验结果受到自身产生的神经递质的干扰,B正确;‎ C、表中数据不能说明高浓度的Ach能促进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C错误;‎ D、表中数据说明随着Ach浓度的增加,兴奋在突触部位传导速度越来越快,D错误.‎ 故选:B.‎ ‎ ‎ ‎53.糖耐量受损(IGT)的人表现为空腹血糖浓度正常、负荷(如饮食)后血糖浓度升高异常.为了探究运动对IGT 的干预情况,受试者于餐后进行中等强度持续运动30min,定时采样测定血糖浓度及胰岛素含量,实验结果如图所示.由此分析推测错误的是(  )‎ A.餐后60min时,胰岛素分泌下降导致血糖浓度低于对照组 B.餐后适度运动可降低IGT人群餐后血糖峰值和胰岛素升高幅度 C.餐后适度运动使IGT人群胰岛素分泌高峰提前,血糖浓度下降 D.餐后适度运动可以减轻IGT人群胰岛B细胞的分泌负担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血糖的调节主要是体液调节,参与调节的激素主要有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胰岛素能够降低血糖,主要通过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促进靶细胞摄取、贮存和利用葡萄糖来降低血糖浓度的.胰高血糖素通过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来升高血糖.食用糖后,由于糖的消化吸收,导致血糖会升高,此时胰岛素分泌会增多;当血糖含量低时,胰高血糖素分泌又会增加,来升高血糖.‎ ‎【解答】解:A、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浓度的功能,其分泌下降会导致血糖浓度有所升高,这样实验组的结果应该高于对照组,但图示告诉我们实验组低于对照组,所以A项中的因果关系不成立,A错误;‎ B、由图可知:餐后适度运动可降低IGT 人群餐后血糖峰值和胰岛素升高幅度,B正确;‎ C、餐后适度运动使IGT 人群胰岛素分泌高峰从90﹣120min提前到45min,血糖浓度下降,C正确;‎ D、从图中可以看出,餐后适度运动可以适当减小胰岛素分泌的峰值,这样可以减轻IGT人群胰岛B 细胞的分泌胰岛素负担,D正确.‎ 故选:A.‎ ‎ ‎ ‎54.下面有关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给正常小鼠每天饲喂一定量的甲状腺激素,3天后,该小鼠新陈代谢增强,血浆中促甲状腺激素含量减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含量增加 B.给正常小鼠饲喂一定量的胰岛素,一段时间后,小鼠会出现四肢无力,活动减少,甚至昏迷等低血糖症状 C.由于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后一个神经元发生兴奋或抑制,故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D.将大白鼠从25℃移至0℃的环境中,由于环境温度下降,大白鼠出现的生理反应是耗氧量减少,体表血管收缩,散热量减少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突触的结构;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甲状腺激素具有负反馈调节作用,胰岛素能降低血糖浓度,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大白鼠是恒温动物,在环境温度下降时,通过增加产热维持体温.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解答】解:A、给正常小鼠每天饲喂一定量的甲状腺激素,3天后,该小鼠新陈代谢增强,血浆中促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含量都减少,属于负反馈调节,A错误;‎ B、胰岛素是蛋白质,饲喂后会被消化而失去功效,所以给正常小鼠注射一定量的胰岛素,一段时间后,小鼠会出现四肢无力,活动减少,甚至昏迷等低血糖症状,B错误;‎ C、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C正确;‎ D、将大白鼠从25℃移至0℃的环境中,由于环境温度下降,大白鼠出现的生理反应是耗氧量增加,体表血管收缩,散热量减少,D错误.‎ 故选:C.‎ ‎ ‎ ‎55.丁型肝炎病毒(HDV)感染肝细胞后,必须在乙型肝炎病毒(HBV)辅助下才能复制.以下论述正确的是(  )‎ A.抑制HBV一定能抑制HDV B.HDV的感染会促进HBV的感染 C.血清中检测出HDV抗原不一定能测出HBV抗原 D.血清中检测出HBV抗原则一定能测出HDV抗原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丁型肝炎病毒(HDV)感染肝细胞后,必须在乙型肝炎病毒(HBV)辅助下才能复制,说明没有乙型肝炎病毒的协助,丁型肝炎病毒是不能复制的,也就不能繁殖,则没有侵染性,据此答题.‎ ‎【解答】解:A、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没有乙型肝炎病毒的协助,丁型肝炎病毒是不能复制的,即抑制HBV一定能抑制HDV,A正确;‎ B、根据题干信息无法得知HDV对HBV的影响,B错误;‎ CD、血液中能不能检测出HDV、HBV抗原,要看是否有这两种病毒的感染,且根据题干信息只能看出对复制的影响,CD错误.‎ 故选:A.‎ ‎ ‎ ‎56.有一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由于患者体内某种T细胞过度激活为效应T细胞后,选择性地与胰岛B细胞密切接触,导致胰岛B细胞死亡而发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这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属于自身免疫病 B.患者血液中胰岛素水平高于正常生理水平 C.效应T细胞将抗原传递给胰岛B细胞致其死亡 D.促进T细胞增殖的免疫增强剂可用于治疗该病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根据题意可知,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B细胞由于自身免疫反应而被破坏,导致患者体内胰岛素缺乏,该病患者可通过注射胰岛素治疗,据此答题.‎ ‎【解答】解:A、根据题意分析,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属于自身免疫病,A正确;‎ B、患者体内胰岛素缺乏,B错误;‎ C、效应T细胞选择性地与胰岛B细胞密切接触,导致胰岛B细胞死亡,C错误;‎ D、促进T细胞增殖的免疫增强剂,导致效应T细胞增多,则可使该病病情加重,D错误.‎ 故选:A.‎ ‎ ‎ ‎57.如图所示为部分人体细胞的生命历程.Ⅰ﹣﹣Ⅳ代表细胞的生命现象,细胞1具有水分减少、代谢减慢的特征,细胞2可以无限增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Ⅰ﹣﹣Ⅳ过程中,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 B.成体干细胞分化成浆细胞、肝细胞等不能体现细胞的全能性 C.细胞2与正常肝细胞相比,细胞膜表面糖蛋白含量减少 D.效应T细胞作用于细胞1和细胞2的过程属于细胞免疫 ‎【考点】细胞的分化;癌细胞的主要特征;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据图分析,Ⅰ表示细胞分化;细胞1具有水分减少、代谢减慢的特征,因此Ⅱ过程表示细胞衰老;细胞2可以无限增殖,因此过程Ⅲ表示细胞癌变;Ⅳ表示细胞凋亡.‎ ‎【解答】解:A、根据题意,细胞2可以无限增殖,故其属于癌变的细胞,其遗传物质已经发生改变,A错误;‎ B、细胞体现全能性是指这个细胞已经形成完整的生物体个体,但从图解来看,成体干细胞只是分化形成功能不同的细胞,并未形成个体,B正确;‎ C、细胞2属于癌细胞,其特点之一是细胞膜表面糖蛋白减少,容易扩散,C正确;‎ D、效应T细胞参与的免疫属于细胞免疫,D正确.‎ 故选:A.‎ ‎ ‎ ‎58.如图表示甲型H1N1流感病毒在人体细胞中的一些变化以及相关反应.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细胞1和B细胞都属于保留分裂能力的细胞 B.细胞2的作用是使靶细胞裂解暴露病原体 C.合成a所需原料及合成场所都是由人体细胞提供的 D.注射的疫苗可直接刺激细胞3产生大量物质b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 HIV在人体细胞内有逆转录过程,而H1N1则没有该过程;是以RNA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b与a结合产生沉淀后,吞噬细胞将其吞噬消化,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H1N1后,使暴露出这种病原体所特有抗原;在病毒感染中体液免疫可阻止病毒通过血液循环而播散.‎ ‎【解答】解:A、细胞1为T细胞,它和B细胞都属于保留分裂能力的细胞,A正确;‎ B、细胞2为效应T细胞,作用是使靶细胞裂解暴露病原体,B正确;‎ C、合成H1N1蛋白质的场所核糖体以及所需要的原料氨基酸都是人体细胞提供的,C正确;‎ D、注射的疫苗不能直接刺激浆细胞产生抗体,需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才能形成抗体,D错误.‎ 故选:D.‎ ‎ ‎ ‎59.如图所示,一植株被纸盒罩住,纸盒的一侧开口,有单侧光照,固定植株,旋转纸盒,一段时间后,植株的生长状况是甲;如果固定纸盒,旋转植株,植株的生长状况是乙;如果将纸盒和植株一起旋转,植株的生长状况是丙,则甲、乙、丙分别代表(  )‎ A.直立生长、向右弯曲生长、弯向盒开口方向生长 B.向左弯曲生长、直立生长、弯向盒开口方向生长 C.向右弯曲生长、向左弯曲生长、直立生长 D.向右弯曲生长、直立生长、弯向盒开口方向生长 ‎【考点】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 ‎【分析】植物向光性的原因是单侧光可以使尖端产生的生长素方式横向运输,使向光侧的生长素比背光侧的生长素少,生长素可以促进尖端以下的部位的生长,这样背光侧生长得快,向光侧生长得慢,植物就弯向光源生长.‎ ‎【解答】解:固定植株,旋转纸盒,每当小窗转到左侧时,植物的左侧就接受一次光照射,所以植物向左弯曲生长;固定纸盒,旋转植株,光源在左,小窗在右,植物不能被光照射,所以植物直立生长;纸盒和植株一起旋转,植物和小窗的位置是固定不变的,每当小窗转到左侧时,植物近小窗侧就接受一次光照射,所以植物弯向盒开口方向生长.故选:B.‎ ‎ ‎ ‎60.在太空船上处理过的材料做如图所示实验:有关此实验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生长素浓度:a>b>c=d,①②③④胚芽都出现生长现象 B.生长素浓度:a>c=d>b,①生长最快 C.生长素浓度:a>d>c=b,③生长最快 D.生长素浓度;a=b=c=d,①②③④生长状况基本相同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引起生长素横向运输的原因是单侧光或地心引力,而在太空中处于失重状态.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生长素浓度:a>b,c=d.生长素能促进生长,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根、芽、茎三种器官对生长素敏感性,根比芽敏感,芽比茎敏感.‎ ‎【解答】解: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刺激,生长素向背光侧移动,运输到下部的伸长区,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此出现向光弯曲,显示出向光性.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在太空船上,由于失重原因,所以在处理过的材料中,c与d的生长素浓度相等,但单侧光照射不受影响,所以a>b.因此,它们所含生长素浓度的关系是a>c=d>b;对于胚芽来说,浓度越大,促进作用越大.‎ A、生长素浓度应该为a>c=d>b,①②③④胚芽都出现生长现象,A错误;‎ B、由于根、芽、茎三种器官对生长素敏感性,根比芽敏感,芽比茎敏感.所以生长素浓度为a>c=d>b,且①生长最快,B正确;‎ C、生长素浓度为a>c=d>b,且①生长最快,②生长最慢,C错误;‎ D、生长素浓度中只有c=d,③④生长状况基本相同,D错误.‎ 故选B.‎ ‎ ‎ 二.简答题(每空2分,共40分)‎ ‎61.瘦素是一种蛋白质类激素,可作用于下丘脑,调节人的食欲.请回答:‎ ‎(1)瘦素合成后,以 胞吐 的方式分泌出细胞,通过 体液 运输至下丘脑,并与靶 细胞上的 特异性受体 结合.‎ ‎(2)饮水不足时会使下丘脑分泌的 抗利尿 激素增加,同时使兴奋传到 大脑皮层 ,使人 主动饮水.‎ ‎(3)当人体大量进食后,胰岛素的分泌量 增加 ,促进细胞吸收葡萄糖并将其转变为脂肪.‎ ‎(4)当人体感受到寒冷时, 下丘脑 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 增加,导致 血液 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 的含量也增加,物质氧化分解加快,释放大量热量以维持体温,从而容易形成饥饿感.‎ ‎(5)正常人在隆冬季节的血糖浓度是 0.8~1.2g/L g/L,这与胰岛素和 胰岛A细胞 (细胞)产 生的胰高血糖素有关.‎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1、寒冷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代谢增加产热.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这叫做负反馈调节.‎ ‎2、血糖平衡调节:由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分布在胰岛外围)提高血糖浓度,促进血糖来源;由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分布在胰岛内)降低血糖浓度,促进血糖去路,减少血糖来源,两者激素间是拮抗关系.‎ ‎3、下丘脑中有渗透压感受器,是体温调节、水平衡调节、血糖调节的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大脑皮层是感觉中枢.‎ ‎【解答】解:(1)由题干“瘦素是一种蛋白质类激素”知,瘦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蛋白质分泌到细胞外的方式是胞吐,激素随体液运送到全身各处,但只与靶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 ‎(2)饮水不足时会使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激素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从而减少尿量;同时使兴奋传到大脑皮层,使人主动饮水.‎ ‎(3)当人体大量进食后,人体的血糖浓度会在一定范围内升高,此时胰岛素的分泌量增加,促进细胞吸收(摄取)葡萄糖并将其转变为脂肪.‎ ‎(4)当人体感受到寒冷时,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 增加,导致血液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的含量也增加,物质氧化分解加快,释放大量热量以维持体温,从而容易形成饥饿感.‎ ‎(5)正常人在隆冬季节的血糖浓度是0.8~1.2g/L,这与胰岛素和胰岛A细胞产生的胰高血糖素有关.‎ 故答案为:‎ ‎(1)胞吐 体液 特异性受体 ‎(2)抗利尿 大脑皮层 ‎(3)增加 ‎(4)下丘脑 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 ‎(5)0.8~1.2g/L 胰岛A细胞 ‎ ‎ ‎62.如图1表示人体内某些淋巴细胞的分化和特异性免疫的过程,图2表示免疫过程,X表示抗原,数字表示过程,m、n 代表场所,其余字母表示细胞或物质.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1表示抵御病原体攻击的第 三 道防线,图1中属于免疫活性物质的 有 f 、 Y (填字母).‎ ‎(2)图2中的 A 细胞不但能使靶细胞裂解死亡,且此类细胞还能清除体内已经衰老或 因其他因素而被破坏的细胞,以及癌变的细胞,这些细胞死亡的方式属于 细胞凋亡 .‎ ‎(3)艾滋病病毒攻击图1中的细胞 a (填字母).此细胞在体液免疫中能产生 淋巴因子 (填专用名词),这种物质作用于 B淋巴 细胞(填名称),促使其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和 k 细胞(填字母).因此艾滋病患者的体液免疫的能力基本丧失.‎ ‎(4)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将自身物质当做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疾病是 自身免疫病 .‎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分析图1:图1表示特异性免疫过程,其中a表示T细胞、b表示吞噬细胞、c表示B细胞,d表示浆细胞、e表示效应T细胞、f表示淋巴因子、k表示记忆细胞、Y表示抗体;m表示胸腺,n表示骨髓.‎ 分析图2:图2表示细胞免疫过程,图中A表示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B表示效应T细胞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解答】解:(1)图1表示特异性免疫过程,属于第三道防线;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抗体、淋巴因子和溶菌酶,图1中f表示淋巴因子,Y表示抗体.‎ ‎(2)效应T细胞不但能使靶细胞裂解死亡,还能清除体内已经衰老或因其他因素而被破坏的细胞,以及癌变的细胞,这些细胞死亡的方式属于细胞凋亡.‎ ‎(3)艾滋病病毒攻击人体的T细胞(a).T细胞在体液免疫中除把抗原呈递给c细胞外,还产生淋巴因子,作用于B淋巴细胞,使其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k).‎ ‎(4)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将自身物质当做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疾病是自身免疫病.‎ 故答案为:‎ ‎(1)三 f Y ‎(2)A 细胞凋亡 ‎(3)a 淋巴因子 B淋巴细胞 k ‎ ‎(4)自身免疫病 ‎ ‎ ‎2016年12月29日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