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5.47 KB
- 2021-09-2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6-2017学年河北省张家口市崇礼一中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共60分,前40题每题1分,后10题每题2分)
1.人体内神经细胞的具体内环境是( )
A.细胞内液 B.组织液 C.淋巴 D.血浆
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 )
A.温度 B.酶 C.pH值 D.渗透压
3.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
A.O2、CO2、血红蛋白、H+、Na+
B.载体蛋白、酶、抗体、激素、H2O
C.纤维蛋白原、Ca2+、载体蛋白、尿素
D.K+、葡萄糖、氨基酸、尿素、H2O
4.下列关于人体血浆中pH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长期饮用弱碱性的水,会升高血浆中的pH
B.肺气肿病人由于呼吸不畅,会降低血浆中的pH
C.剧烈运动后,会降低血浆中的pH
D.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pH的高低
5.下列关于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B.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都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C.人体稳态不会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D.体内多对缓冲物质对维持体液pH相对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6.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分为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抵抗力.下列生态系统中恢复力稳定性最强的是( )
A.温带草原 B.原始森林 C.北极苔原 D.北温带阔叶林
7.用一定量的甲状腺激素连续饲喂正常成年小白鼠5周,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小白鼠表现为( )
A.耗氧量增加、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
B.耗氧量增加、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C.耗氧量减少、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D.耗氧量减少、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
8.在寒冷时,肾上腺素有增加产热的作用,能与肾上腺素在调节血糖和体温分别发生协同作用的激素是( )
①胰岛素 ②胰高血糖素 ③甲状腺激素 ④抗利尿激素.
A.①③ B.②③ C.②③④ D.②④
9.下列关于促胰液素发现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盐酸刺激胰腺分泌的
B.沃泰默之所以没有成功,是因为他囿于定论,没有大胆去质疑、探索和创新
C.斯他林和贝利斯在沃泰默的研究基础上,勇于向权威观点挑战,大胆质疑、探索与创新是成功的关键
D.促胰液素的作用是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10.下列关于动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可影响激素的分泌
B.切除动物垂体后,血液中生长激素的浓度下降
C.通过对转录的调节可影响蛋白质类激素的合成量
D.血液中胰岛素增加可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
11.科研人员分别给三只大白鼠注射了Ⅰ、Ⅱ、Ⅲ三种激素后,观察到的相应反应是:Ⅰ﹣可引起低血糖,甚至昏迷;Ⅱ﹣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并使软骨生长明显;Ⅲ﹣使呼吸、心率加快,并使体内产热量增加.据此判断激素Ⅰ、Ⅱ、Ⅲ的化学名称依次是( )
A.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
B.甲状腺激素、胰岛素、生长激素
C.胰岛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
D.生长激素、胰岛素、甲状腺激素
12.关于激素和递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都是由活细胞产生的有机物 B.都在发挥作用后被灭活
C.都与特定分子结合后起作用 D.都可在细胞之间传递信息
1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 )
A.太阳能被绿色植物固定的过程
B.系统内生物体能量代谢的过程
C.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过程
D.能量从生物体进入环境的过程
14.如图表示刺激时膜内外电位变化和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导方向(横向箭头表示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5.人在拔牙时,往往需要在相应部位注射局部麻醉药,使其感觉不到疼痛,这是因为麻醉药( )
A.阻断了传入神经的兴奋传导 B.抵制神经中枢的兴奋
C.阻断了传出神经的兴奋传导 D.抵制效应器的活动
16.在如图所示的结构中,兴奋传导或传递的方向不能是( )
A.①→② B.③→④ C.②→① D.④→③
17.足球赛场上,球员奔跑、抢断、相互配合,完成射门.对比赛中球员机体生理功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长时间奔跑需要消耗大量糖原(元)用于供能
B.大量出汗导致失水过多,抑制抗利尿激素分泌
C.在神经与肌肉的协调下起脚射门
D.在大脑皮层调控下球员相互配合
18.关于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正确叙述是( )
A.都是在骨髓中发育成的
B.都是通过直接产生抗体发挥免疫作用
C.都是在胸腺中发育成的
D.是通过浆细胞产生抗体和效应T细胞发挥免疫作用的
19.以下免疫过程中主要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的是( )
A.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B.注射狂犬病疫苗
C.胎儿从母体获得抗体 D.注射狂犬病抗体
20.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过敏反应特点的是( )
A.由机体初次接触过敏原刺激引起
B.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
C.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性差异
D.组织胺等物质的释放直接引起相关的症状
21.吞噬细胞在机体免疫中有多方面的作用,它参与了( )
①非特异性免疫 ②体液免疫 ③细胞免疫 ④合成并分泌抗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2.在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发挥免疫作用的机制是( )
A.激活靶细胞并使其裂解死亡 B.与抗原结合使其失去活性
C.直接吞噬靶细胞将其分解 D.将抗原传递给B细胞
23.一般地说,在食物链中随着营养级的递增,生物个体的数量将依次( )
A.递增 B.递减 C.不变 D.稍有增加
24.关于体液免疫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有的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淋巴细胞
B.抗体是由B淋巴细胞分泌的
C.抗体一般可以直接杀死入侵的细胞
D.记忆B细胞经迅速增殖分化,可以形成大量的效应T细胞
25.关于细胞免疫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T淋巴细胞在胸腺中成熟
B.T细胞在体液免疫中也起作用
C.效应T细胞只能来源于T淋巴细胞
D.效应T细胞能与宿主细胞密切接触
26.下列各图中,能准确反映霍乱弧菌疫苗接种者血清中抗霍乱弧菌抗体的浓度随时间变化趋势的是( )
A. B. C. D.
27.促进番茄果实成熟的激素是( )
A.生长素 B.细胞分裂素 C.脱落酸 D.乙烯
28.对燕麦胚芽鞘的尖端分别作如下处理,然后都放在单侧光下照射,其中会弯曲生长的是( )
A. B. C. D.
29.下列关于生长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长素能够促进插条生根
B.生长素浓度越高,植物生长越快
C.除掉顶芽可以促进侧芽生长
D.植物的向光性运动是生长素分布不均所致
30.下列与激素作用无关的实例是( )
A.草莓果实自然发育成熟
B.人舌尖触到蔗糖时感觉甜
C.自然生长的雪松树冠呈塔形
D.饥饿时人体血糖仍维持正常水平
31.体内脱落酸含量比野生型玉米低很多的玉米某突变体,其种子会在未完全成熟前就在果穗上萌芽,说明脱落酸能够( )
A.促进种子萌芽 B.抑制生根 C.抑制种子萌芽 D.促进结实
32.用标志重捕法来估计某个种群的个体数量,例如在对某种鼠群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志39只,第二次捕获34只,其中有标志鼠15只,则对该种群的数量估计,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
A.该种群数量可用N表示 B.该种群数量大约为88只
C.该种群数量大约为100只 D.N=39×34÷15
33.从种群特征看,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直接调节( )
A.种群密度 B.出生率 C.性别比例 D.年龄组成
34.如图中能正确表示“S”型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趋势的曲线是( )
A. B. C. D.
35.某种群现阶段幼年的个体较少,成年和老年个体较多,那么此种群正处于哪种年龄组成类型( )
A.增长型 B.稳定型 C.衰退型 D.以上都不是
36.下表表示红色酵母菌和毛霉必须供应的生长因子(培养基中必须加入、以保证微生物正常生长的物质)和各自能够合成并释放到培养基中的物质.如果将这两种微生物培养在同一培养基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
生物
必须供应的生长因子
被合成释放的物质
红色酵母
嘧啶
噻唑
毛霉
噻唑
嘧啶
A.竞争 B.捕食 C.互利共生 D.寄生
37.关于群落演替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群落演替的趋势是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B.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为初生演替
C.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为次生演替
D.农田弃耕后的演替: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灌木﹣乔木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38.生态系统中含有各种各样的信息,这些信息的传递具有重要作用.属于物理信息的是( )
A.昆虫的性外激素 B.雄鸟的求偶炫耀
C.狼发出的嚎叫声 D.桂花散发的香气
39.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只包含生产者与消费者两种成分
B.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一定不是生产者
C.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不一定是分解者
D.生产者和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消费者不是生态系统的必备成分
40.下列措施符合保护物种多样性原则的是( )
A.为美化城市环境,随意从国外引进多种观赏类植物
B.为保护草场、减少沙化,要杀死所有危害草原的黄鼠
C.将东北虎迁入野生动物园繁育,并进行部分的野外回归实验
D.为控制水葫芦在我国造成的严重灾害.应将其天敌引入我国
41.(2分)在一定时间内,某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为a,消费者所获得的能量为b,分解者获得的能量为c,错误的说法是( )
A.a为生产者固定在有机物中的能量
B.消费者食物中所含有的总能量为b
C.分解者的能量可来自于生产者和消费者
D.a>b+c
42.(2分)如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将会导致①渗透压降低,②增多
B.从外界环境摄入的K+进入细胞的途径为:外界环境→消化系统→A→①→②→组织细胞
C.①中若无机盐浓度过高,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将增多
D.淋巴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只有③
43.(2分)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此食物网中有五条食物链
B.猫头鹰与蛇之间只存在捕食关系
C.图中所有生物构成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
D.猫头鹰占有3个营养级
44.(2分)关于营养级的错误叙述的是( )
A.处于同一营养级别的动物一定是一个种群
B.能量只能由较低营养级流向较高营养级
C.同一种动物可同时占几个营养级
D.营养级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分析的基础
45.(2分)图甲表示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上的电位变化,图乙表示突触,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轴突膜处于②状态时钠离子内流
B.轴突膜处于④和⑤状态时钾离子外流
C.在a处能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D.a兴奋一定会使b产生图甲所示的变化
46.(2分)如图所示是地球上各种水体相互转化的示意图.请从生态系统的角度考虑,指出该图能体现的生态系统功能是( )
A.能量流动 B.物质循环 C.信息传递 D.物质更新
47.(2分)T细胞的作用叙述最完整的一组是( )
①处理抗原 ②呈递抗原 ③识别抗原 ④分化记忆细胞 ⑤分化效应细胞.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②④⑤
48.(2分)假若某生态系统有四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a→b→c→d,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四种生物a、b、c、d所含的有机物总量分别为m1、m2、m3和m4.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四种生物中所含的能量归根到底来自于a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
B.在一段时间内,若b种群数量增加,则a种群数量下降,d种群数量增加
C.若ml<5m2,则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遭到破坏
D.d个体所含的有机物的质量一定比c个体生物所含的有机物的质量多
49.(2分)如图是一个反射弧的部分结构图,甲、乙表示连接在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表.当在A点施加一定的电流刺激时,甲、乙电流表的指针发生变化正确的是( )
A.甲、乙都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B.甲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乙不偏转
C.甲不偏转,乙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D.甲发生一次偏转,乙不偏转
50.(2分)如图表示机体内生命活动调节的途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图示可以说明神经系统可控制内分泌系统的活动
B.胰岛B细胞的分泌活动不受④过程的调节
C.如果感受器、①、下丘脑、⑦和内分泌腺组成机体内的某一反射活动的反射弧,则效应器最终为图中的组织
D.当血糖含量降低时,图中参与调节的内分泌腺不止一种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51.(7分)如图是人体内组织细胞和内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包括 (用标号表示).
(2)正常人血浆的pH为7.35﹣7.45,能够保持相对稳定与它含有 物质有关.
(3)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会引起 (用标号表示)处的液体增多,从而引起组织水肿.
(4)在寒冷环境中,②中含量会增加的激素有 、 ,从而使机体的产热量增加,体温调节过程属于 调节.
52.(9分)如图为动物部分生命活动调节示意图.分析并回答相关问题:
(1)图中神经细胞a处的静息电位为 ,在a处给予适宜的刺激,兴奋部位将发生 内流,形成动作电位.
(2)当冲动传到突触前膜时,突触前膜将以 方式释放递质.冲动经过b处后,电流表会发生 偏转.
(3)若摘除动物的甲状腺,则细胞外液中 将会增多;注射较多的甲状腺激素,会抑制的活动.
(4)当动物失水过多时, 神经分泌细胞分泌的 增多,由垂体释放,作用 于,促进对水的重吸收.
53.(7分)人体血糖含量的相对稳定,对细胞及机体生命活动非常重要.如图为血糖的来源和去路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中①过程表示 ,③过程表示的是 .图中②代表的物质是 .④代表的物质是 .
(2)由胰岛 细胞产生和分泌的 素可使血糖水平升高.
(3)在血糖调节过程中,胰岛素的作用结果会反过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像这样的调节方式,叫做 调节.
54.(6分)如图表示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反应.请据图回答:
(1)图中A、B代表的器官依次是 .
(2)如图可知,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具有 性.
(3)当植物表现出顶端优势时,顶芽和最靠近顶芽的侧芽所含生长素的浓度依次分别为 (选填字母a、b、c).
(4)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 .其中的生长素类似物可用于促进结实之外,还可用于 (任答一点即可).
55.(6分)某生物科技小组对一玉米农田进行实地调查.请你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下列问题:
(1)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和 .
(2)为了提高玉米的产量、研究能量流动的目的是为了 .
(3)当玉米幼苗长青的时候,“绿色”为蝗虫提供了可以采食的信息.这说明了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 .
(4)若要调查生活在玉米农田土壤中的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常用 法进行采集、调查.
(5)当该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蝗虫的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为 .
56.(5分)请看图回答下列问题
(1)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 的形式进行.
(2)鹰的食物来自兔,来自鼠,来自蛇.若鹰体重增加8克,至少需要间接消耗植物 克.
(3)图所示的食物网中鹰和蛇的关系是 ,该食物网中的所有动植物是否能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是或否)
(4)蛇捕鼠主要依靠的信息类型是 .
2016-2017学年河北省张家口市崇礼一中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60分,前40题每题1分,后10题每题2分)
1.人体内神经细胞的具体内环境是( )
A.细胞内液 B.组织液 C.淋巴 D.血浆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专题】正推法;内环境与稳态.
【分析】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其中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
【解答】解:神经细胞周围的液体环境是组织液,即神经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对人体各种细胞生活的内环境的记忆和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 )
A.温度 B.酶 C.pH值 D.渗透压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解答】解:A、温度属于内环境的理化性质,A错误;
B、酶分布在细胞内或外界环境中,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也不属于内环境的理化性质,B正确;
C、pH属于内环境的理化性质,C错误;
D、渗透压属于内环境的理化性质,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只有考生识记内环境主要的理化性质即可正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3.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
A.O2、CO2、血红蛋白、H+、Na+
B.载体蛋白、酶、抗体、激素、H2O
C.纤维蛋白原、Ca2+、载体蛋白、尿素
D.K+、葡萄糖、氨基酸、尿素、H2O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凡是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者是淋巴中的物质都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解答】解:A、血红蛋白只存在于红细胞内,不是内环境的成分,A错误;
B、载体存在于细胞膜上,不是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
C、载体存在于细胞膜上,不是内环境的成分,C错误;
D、K+、葡萄糖、氨基酸、尿素、水都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的成分和内环境组成成分的判断,对于内环境概念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4.下列关于人体血浆中pH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长期饮用弱碱性的水,会升高血浆中的pH
B.肺气肿病人由于呼吸不畅,会降低血浆中的pH
C.剧烈运动后,会降低血浆中的pH
D.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pH的高低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专题】正推法;内环境与稳态.
【分析】人体血浆酸碱度大小: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
人体pH稳态的维持:
(1)稳态维持的原因: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如NaHCO3﹣H2CO3、NaH2PO4﹣Na2HPO4等.
(2)维持机制: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血浆后,可以和缓冲物质发生反应,反应产物可以通过肺或肾脏排出体外,从而使血浆的酸碱度保持相对稳定.
【解答】解:A、长期饮用弱碱性水,但由于人体中有缓冲物质的存在,会维持人体的pH在相对稳定的范围,A错误;
B、肺气肿患者,组织细胞供氧不足,细胞无氧呼吸产生较多的乳酸,同时二氧化碳不能及时排出,进而使内环境PH下降,B正确;
C、剧烈运动后,骨骼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但由于人体中有缓冲物质的存在,使血浆中的pH维持相对稳定,C错误;
D、血浆透压的大小主要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掌握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明确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选理化性质都能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5.下列关于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B.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都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C.人体稳态不会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D.体内多对缓冲物质对维持体液pH相对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考点】稳态的生理意义.
【专题】正推法;内环境与稳态.
【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A正确;
B、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都在一定范围内波动,B正确;
C、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环境超过自身的调节能力时,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C错误;
D、体内多对缓冲物质对维持体液pH相对稳定具有重要作用,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稳态的概念、调节机制及意义等基础知识,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6.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分为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抵抗力.下列生态系统中恢复力稳定性最强的是( )
A.温带草原 B.原始森林 C.北极苔原 D.北温带阔叶林
【考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专题】对比分析法;生态系统.
【分析】1、抵抗力稳定性: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指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影响.
2、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相反的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
【解答】解:上述群落中温带草原中生物种类最少,营养结构最简单,恢复力稳定性最强,环境条件适宜,遭到破坏后最容易恢复;原始森林生物种类最多,营养结构最复杂,所以抵抗力稳定性很强,恢复力稳定性较弱;北极苔原生物种类最少,环境条件恶劣,恢复力稳定性最弱;北温带阔叶林生物种类较多,营养结构较复杂,恢复力稳定性较弱.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7.用一定量的甲状腺激素连续饲喂正常成年小白鼠5周,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小白鼠表现为( )
A.耗氧量增加、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
B.耗氧量增加、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C.耗氧量减少、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D.耗氧量减少、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一是促进幼年动物个体的发育;二是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三是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解答】解: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生长发育,促进新陈代谢,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由于该鼠为成年鼠,因此连续饲喂一定量的甲状腺激素,该小白鼠的代谢加快,耗氧量增加,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甲状腺激素的实验,着重考查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
8.在寒冷时,肾上腺素有增加产热的作用,能与肾上腺素在调节血糖和体温分别发生协同作用的激素是( )
①胰岛素 ②胰高血糖素 ③甲状腺激素 ④抗利尿激素.
A.①③ B.②③ C.②③④ D.②④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在寒冷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肾上腺素分泌液增加二者协同作用使细胞代谢增强,产热增加以维持体温平衡;在血糖浓度降低时,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血糖作用使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提高血糖浓度以维持血糖浓度的稳定.
【解答】解:①胰岛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血糖的去路,降低血糖浓度,而肾上腺素有升高血糖的作用,①错误;
②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具有促进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的作用,二者具有协同作用,②正确;
③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细胞代谢的作用,可以加速组织细胞摄取、利用葡萄糖的作用,甲状腺激素与肾上腺素分泌液增加二者协同作用使细胞代谢增强,产热增加以维持体温平衡,③正确;
④抗利尿激素是下丘脑分泌的,具有促进肾小管和肾集合管对水分重吸收的作用,与肾上腺素无关,④错误.
所以,②③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肾上腺素的生理作用,意在强化学生对激素调节中的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的理解与运用.
9.下列关于促胰液素发现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盐酸刺激胰腺分泌的
B.沃泰默之所以没有成功,是因为他囿于定论,没有大胆去质疑、探索和创新
C.斯他林和贝利斯在沃泰默的研究基础上,勇于向权威观点挑战,大胆质疑、探索与创新是成功的关键
D.促胰液素的作用是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专题】正推法;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
【分析】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粘膜产生的,进入血液,由血液传送到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在发现过程中,沃泰默实验分为三组,两组为对照组,一组对照是排除盐酸对胰腺作用的影响,另一组是想验证胰液分泌是由神经作用的结果,所以将神经切除.斯他林和贝丽斯能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具有大胆质疑、探索和创新的精神.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A、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盐酸刺激、小肠粘膜分泌的,A错误;
B、沃泰默之所以没有成功,是因为他囿于定论,没有大胆去质疑、探索和创新,B正确;
C、斯他林和贝丽斯能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具有大胆质疑、探索和创新的精神,C正确;
D、促胰液素是小肠粘膜在盐酸的刺激下产生的,作用是促进胰腺分泌胰液,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动物的激素调节,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难度适中.
10.下列关于动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可影响激素的分泌
B.切除动物垂体后,血液中生长激素的浓度下降
C.通过对转录的调节可影响蛋白质类激素的合成量
D.血液中胰岛素增加可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专题】正推法;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
【分析】本题考查了高等动物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相关知识.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都是机体调节生命活动的基本方式,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影响
【解答】解:A、激素的含量处于动态平衡中,激素的分泌量可随内、外环境的改变而变化,A正确;
B、动物的生长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切除动物垂体后,血液中生长激素的浓度下降,B正确;
C、蛋白质类激素的合成需要通过转录和翻译过程,通过对转录的调节可影响蛋白质类激素的合成量,C正确;
D、血液中胰岛素增加可抑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体液调节相关知识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意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难度适中.
11.科研人员分别给三只大白鼠注射了Ⅰ、Ⅱ、Ⅲ三种激素后,观察到的相应反应是:Ⅰ﹣可引起低血糖,甚至昏迷;Ⅱ﹣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并使软骨生长明显;Ⅲ﹣使呼吸、心率加快,并使体内产热量增加.据此判断激素Ⅰ、Ⅱ、Ⅲ的化学名称依次是( )
A.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
B.甲状腺激素、胰岛素、生长激素
C.胰岛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
D.生长激素、胰岛素、甲状腺激素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各种激素的名称和作用:
内分泌腺
激素名称
化学本质
主要生理功能
垂
体
腺
垂
体
促甲状腺激素
糖蛋白
促进甲状腺的增生与分泌
促肾上腺激素
39肽
促进肾上腺皮质增生与糖皮质类固醇的分泌
促性腺激素
糖蛋白
促进性腺生长、生殖细胞生成和分泌性激素
生长激素
蛋白质
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
催乳素
蛋白质
促进成熟的乳腺分泌乳汁
神经
垂体
抗利尿激素
9肽
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催产素
9肽
促进妊娠末期子宫收缩
甲
甲状腺激
氨基酸衍生
氨基酸衍生
促进新陈代谢(糖的吸收、肝糖原的分解、升
状
腺
素
物
物
高
血糖、加强组织对糖的利用);促进生长发育,
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
胰
岛
A细胞
胰高血糖素
29肽
升高血糖
B细胞
胰岛素
蛋白质
降低血糖 (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
肾
上
腺
肾上腺
皮质
糖皮质激素
类固醇
升高血糖、抗过敏、抗炎症、抗毒性
盐皮质激素
类固醇
促进肾小管吸收钠和钾
肾上腺
髓质
肾上腺激素
儿茶酚胺
增加心输出量,使血糖升高,
舒张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平滑肌
性
腺
睾丸
雄激素
类固醇
促进精子和生殖器官生长发育,
激发并维持男性的第二性征
卵巢
雌激素
类固醇
促进卵巢、子宫、乳腺等女性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
激发并维持女性第二性征
孕激素
类固醇
促进子宫内膜增生和乳腺泡发育
【解答】解:Ⅰ激素注射后出现低血糖,说明为胰岛素,Ⅱ激素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并使软骨生长明显,说明为生长激素,Ⅲ激素使体内新陈代谢加快,产热量增加,说明为甲状腺激素.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激素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识记掌握程度,试题难度一般.
12.关于激素和递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都是由活细胞产生的有机物 B.都在发挥作用后被灭活
C.都与特定分子结合后起作用 D.都可在细胞之间传递信息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突触的结构.
【专题】正推法;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
【分析】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该物质经过突触间隙后,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随后乙酰胆碱被酶分解.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
【解答】解:A、神经递质不一定都是有机物,如一氧化氮就被普遍认为是神经递质,A错误;
B、递质和激素发挥作用后都被分解均失去活性,避免活动的持续,B正确;
C、神经递质和激素均需与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C正确;
D、激素和神经递质等信息分子通过体液运输并作用于靶细胞来实现,因此都可在细胞之间传递信息,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神经递质和激素的相关知识,考生要明确,激素对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而酶具有高效的生物催化作用;并且激素、神经递质都会在作用后被迅速被灭活或分解.
1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 )
A.太阳能被绿色植物固定的过程
B.系统内生物体能量代谢的过程
C.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过程
D.能量从生物体进入环境的过程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过程.
【解答】解:A、太阳能被绿色植物固定的过程属于能量的输入过程,A错误;
B、系统内生物体能量代谢的过程是能量的转化和散失过程,B错误;
C、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过程,C正确;
D、能量从生物体进入环境的过程还是能量的输入过程,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能量流动的概念,意在加强学生的识记能力,是一道基础题.
14.如图表示刺激时膜内外电位变化和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导方向(横向箭头表示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考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专题】模式图;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
【分析】1、静息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1)概念: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呈外正内负状态.
(2)形成机制是:K+外流.
2、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1)概念:是可兴奋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其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一次快速而可逆的电位变化过程,包括峰电位和后电位.
(2)形成机制:Na+快速内流形成.
【解答】解:神经纤维上的静息电位是外正内负,当受到有效刺激后,改变了膜的通透性,钠离子大量内流,刺激点变为外负内正.
局部电流方向是由正电荷流向负电荷,所以在细胞内是由刺激点向两边流动,在细胞外却流向刺激点,即在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可以是双向的.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的相关知识,比较简单,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15.(2015秋•福建校级期末)人在拔牙时,往往需要在相应部位注射局部麻醉药,使其感觉不到疼痛,这是因为麻醉药( )
A.阻断了传入神经的兴奋传导 B.抵制神经中枢的兴奋
C.阻断了传出神经的兴奋传导 D.抵制效应器的活动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痛觉是由于感觉神经末梢受到刺激产生的神经冲动经传入神经传入大脑皮层感觉中枢形成的.拔牙时注射的局部麻醉药可阻断传入神经的兴奋传导,从而使神经冲动无法到达大脑皮层,也就无法形成痛觉.
【解答】解:A、痛觉是由于感觉神经末梢受到刺激产生的神经冲动经传入神经传入大脑皮层感觉中枢形成的.拔牙时注射的局部麻醉药可阻断传入神经的兴奋传导,A正确;
B、麻醉药只是阻断了传入神经的兴奋传导,不会抵制神经中枢的兴奋,B错误;
C、痛觉的产生不需要传出神经,麻醉药也就不存在阻断传出神经的兴奋传导,C错误;
D、痛觉的产生不需要效应器,D错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兴奋的传导和传递,意在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
16.(2015秋•益阳期末)在如图所示的结构中,兴奋传导或传递的方向不能是( )
A.①→② B.③→④ C.②→① D.④→③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据图分析:兴奋在同一神经元上的传导方向是双向的,在神经元间的传递需要经过突触结构,且只能从突触前膜经突触间隙传到突触后膜.图中①②在同一神经元上,③是突触前膜,④是突触后膜.
【解答】解:A、图中①②在同一神经元上,兴奋在同一神经元上的传导方向是双向的,可以发生①→②的传导,A正确;
B、图中③是突触前膜,④是突触后膜,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且只能从突触前膜经突触间隙传到突触后膜,B正确;
C、图中①②在同一神经元上,兴奋在同一神经元上的传导方向是双向的,可以发生②→①的传导,C正确;
D、图中③是突触前膜,④是突触后膜,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且只能从突触前膜经突触间隙传到突触后膜,不能逆向传递,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结合图示主要考查兴奋在神经元上的传导和突触间的传递,加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7.(2016•北京)足球赛场上,球员奔跑、抢断、相互配合,完成射门.对比赛中球员机体生理功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长时间奔跑需要消耗大量糖原(元)用于供能
B.大量出汗导致失水过多,抑制抗利尿激素分泌
C.在神经与肌肉的协调下起脚射门
D.在大脑皮层调控下球员相互配合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专题】正推法;体温调节、水盐调节与血糖调节.
【分析】1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运动员运动的调节是神经﹣体液调节,主要的调节方式是神经调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低级反射活动要受高级中枢的控制.
2、当人体大量失水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下丘脑产生、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分,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
3、血糖浓度过高,胰岛B细胞合成和分泌胰岛素增加,加速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其中一部分葡萄糖转化成肝糖原和肌糖原,当血糖浓度过低,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肝糖原分解形成葡萄糖,升高血糖浓度,肌糖原不能分解形成葡萄糖,可以直接被骨骼肌分解利用.
【解答】解:A、糖原是动物细胞的储能物质,运动员长时间奔跑需要消耗大量糖原(元)用于供能,A正确;
B、运动员大量出汗,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导致下丘脑产生、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B错误;
C、起脚射门是神经与肌肉协调的结果,C正确;
D、运动员的低级中枢的反射活动受大脑皮层的高级神经中枢的控制,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血糖平衡调节,水盐平衡调节,神经调节的特点,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应用相关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18.关于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正确叙述是( )
A.都是在骨髓中发育成的
B.都是通过直接产生抗体发挥免疫作用
C.都是在胸腺中发育成的
D.是通过浆细胞产生抗体和效应T细胞发挥免疫作用的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来源于造血干细胞,B淋巴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T淋巴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
2、体液免疫过程中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3、细胞免疫过程中效应T细胞使得靶细胞裂解死亡.
【解答】解:A、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来源于造血干细胞,B淋巴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A错误;
B、B淋巴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再产生特异性的抗体,B错误;
C、只有T淋巴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C错误;
D、体液免疫是通过浆细胞产生抗体发挥作用,细胞免疫依赖效应T细胞发挥免疫作用,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属于中档题.
19.以下免疫过程中主要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的是( )
A.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B.注射狂犬病疫苗
C.胎儿从母体获得抗体 D.注射狂犬病抗体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专题】正推法;免疫调节.
【分析】人体免疫系统有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第二道防线是吞噬细胞、杀菌物质以及炎症反应,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
【解答】解:A、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正确;
B、皮下注射狂犬病疫苗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在体内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进而获得了对该抗原的抵抗能力,属于特体液免疫,B错误;
C、胎儿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抗体,抗体参与体液免疫,C错误;
D、静脉注射抗狂犬病抗体,可以直接清除病毒,发挥作用快,可起到治疗的作用,属于体液免疫,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意在考查学生理解和判断的能力,另外注意吞噬细胞可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吞噬处理抗原,吞噬抗原﹣抗体的结合物.
20.(2014秋•莆田校级期末)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过敏反应特点的是( )
A.由机体初次接触过敏原刺激引起
B.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
C.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性差异
D.组织胺等物质的释放直接引起相关的症状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过敏反应是免疫功能过强形成的,即抵抗抗原侵入的免疫功能过强.
过敏反应的特点是有: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性差异.
【解答】解:A、过敏反应是由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刺激引起,A正确;
B、过敏反应具有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的特点,B错误;
C、过敏反应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性差异,C错误;
D、过敏反应是由组织胺等物质的释放直接引起相关的症状,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着重考查了过敏反应的特点,要求考生能够识记过敏反应的原因和三个特点,特别注意:初次接触过敏原不会引起过敏反应;并且过敏症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预防.
21.(2015春•枣庄期中)吞噬细胞在机体免疫中有多方面的作用,它参与了( )
①非特异性免疫 ②体液免疫 ③细胞免疫 ④合成并分泌抗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吞噬细胞能吞噬病菌,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即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吞噬细胞可摄取、处理抗原,既参与体液免疫,又参与细胞免疫.
【解答】解:①吞噬细胞能吞噬病菌,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即参与非特异性免疫,①正确;
②吞噬细胞可摄取、处理抗原,参与体液免疫,②正确;
③吞噬细胞可摄取、处理抗原,参与细胞免疫,③正确;
④合成并分泌抗体的为浆细胞,④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中参与的免疫细胞,意在考查学生区分相关知识的能力.
22.在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发挥免疫作用的机制是( )
A.激活靶细胞并使其裂解死亡 B.与抗原结合使其失去活性
C.直接吞噬靶细胞将其分解 D.将抗原传递给B细胞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专题】正推法;免疫调节.
【分析】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裂解.
【解答】解:A、在细胞免疫的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裂解死亡,A正确;
B、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后使靶细胞裂解,但效应T细胞本身不会失去活性,B错误;
C、效应T细胞只能与靶细胞接触,而不能吞噬靶细胞,C错误;
D、体液免疫中,T细胞能够将抗原呈递给B淋巴细胞,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免疫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关键是考生能够熟练掌握细胞免疫的过程,并能够区分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23.一般地说,在食物链中随着营养级的递增,生物个体的数量将依次( )
A.递增 B.递减 C.不变 D.稍有增加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专题】正推法;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分析】1、能量流动:指生态系统中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丧失的过程.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间的密切联系,可以通过能量流动来实现.
2、能量流动两大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解答】解:生态系统中,能量是单向流动的,且逐级递减.因此,在食物链中随着营养级的递增,能量消耗增多,高营养级的生物获得的能量逐渐减少,生物个体数量一般会减少.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重点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要求考生识记能量流动的过程,掌握能量流动的特点,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做出准确的判断.
24.(2014春•铜仁市期末)关于体液免疫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有的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淋巴细胞
B.抗体是由B淋巴细胞分泌的
C.抗体一般可以直接杀死入侵的细胞
D.记忆B细胞经迅速增殖分化,可以形成大量的效应T细胞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解答】解:A、抗原进入机体后,除少数可以直接作用于B淋巴细胞外,大多数抗原都要经过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经过处理的抗原,可将其内部隐蔽的抗原决定簇暴露出来,然后,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故A正确;
B、抗体是由效应B淋巴细胞分泌的,故B错误;
C、抗体与入侵的病菌结合,可以抑制病菌的繁殖或是对宿主细胞的黏附,从而防止感染和疾病的发生;抗体与病毒结合后,可以使病毒失去侵染和破坏宿主细胞的能力,在多数情况下,抗原抗体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如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故C错误;
D、记忆B细胞经迅速增殖分化,可以形成大量的效应B细胞,使得第二次免疫反应快而强,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体液免疫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灵活应用,善于比较归纳和整理.
25.(2015秋•泰兴市校级期末)关于细胞免疫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T淋巴细胞在胸腺中成熟
B.T细胞在体液免疫中也起作用
C.效应T细胞只能来源于T淋巴细胞
D.效应T细胞能与宿主细胞密切接触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专题】正推法;免疫调节.
【分析】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
【解答】解:A、T淋巴细胞在胸腺中成熟,A正确;
B、T细胞在体液免疫中也起作用,B正确;
C、效应T细胞能来源于T淋巴细胞和记忆T细胞,C错误;
D、效应T细胞能与宿主细胞密切接触,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免疫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6.(2015春•日照期末)下列各图中,能准确反映霍乱弧菌疫苗接种者血清中抗霍乱弧菌抗体的浓度随时间变化趋势的是( )
A. B. C. D.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分析图示:第一次做疫苗,产生少量的抗体和记忆细胞,第二次感染病毒,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浆细胞,并分泌大量的抗体对付霍乱弧菌,图形A是符合要求的.
【解答】解:由于二次免疫反应更快、更强烈,产生抗体的速度和高度都强于第一次,所以A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以霍乱弧菌为素材,考查人体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7.(2016•北京学业考试)促进番茄果实成熟的激素是( )
A.生长素 B.细胞分裂素 C.脱落酸 D.乙烯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生长素主要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细胞分裂素的合成部位主要是根尖;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脱落酸的合成部位:根冠、萎蔫的叶片等;分布在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主要作用是①抑制细胞分裂 ②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与脱落.乙烯的合成部位:植物体各个部位;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
【解答】解:A、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A错误;
B、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B错误;
C、脱落酸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与脱落,C错误;
D、乙烯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D正确.
故选:D.
【点评】考查植物激素的作用的知识,主要考查考生对植物激素的种类及作用的掌握.
28.(2015•益阳校级模拟)对燕麦胚芽鞘的尖端分别作如下处理,然后都放在单侧光下照射,其中会弯曲生长的是( )
A. B. C. D.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本题是对胚芽鞘向光性的原因的考查,胚芽鞘向光性的原因是单侧光照引起生长素的分布不均匀,由于单侧光照使生长素在胚芽鞘尖端发生横向运输,背光侧生长素多于向光一侧,造成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
【解答】解:A、生长素不能穿过云母片,单侧光照不会引起生长素的分布不均匀,因此,胚芽鞘会直立生长,A错误;
B、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胚芽鞘用不透光的纸遮住,再给予单侧光照不会引起生长素的分布不均匀,因此,胚芽鞘会直立生长,B错误;
C、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生长素能穿过琼脂块,因此给予单侧光照,会造成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胚芽鞘弯曲生长,C正确;
D、尖端产生生长素,本图切去了胚芽鞘尖端,因此无生长素的产生,胚芽鞘不能生长,也不弯曲,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生长素的产生部位,胚芽鞘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单侧光照对生长素分布的影响,生长素的作用,对于植物向光性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29.(2016春•北京校级期末)下列关于生长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长素能够促进插条生根
B.生长素浓度越高,植物生长越快
C.除掉顶芽可以促进侧芽生长
D.植物的向光性运动是生长素分布不均所致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植物激素是指植物体内一定部位产生,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解答】解:A、一定浓度的植物生长素能够促进扦插枝条生根,A正确;
B、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B错误;
C、除掉顶芽即去除顶端优势,可以促进侧芽生长,C正确;
D、植物的向光性运动是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所致造成的,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植物生长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0.(2011•山东)下列与激素作用无关的实例是( )
A.草莓果实自然发育成熟
B.人舌尖触到蔗糖时感觉甜
C.自然生长的雪松树冠呈塔形
D.饥饿时人体血糖仍维持正常水平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动物激素的调节;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乙烯能促进果实成熟;人体的感觉中枢是大脑皮层;顶端优势是指植物顶芽优先生长,侧芽生长受抑制的现象,因为顶芽产生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积累在侧芽,使侧芽生长受抑制.人体血糖平衡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解答】解:A、草莓的自然成熟是乙烯作用的结果,A正确;
B、人舌尖触到蔗糖时感觉到甜味,这是神经调节的结果,与激素无关,B错误;
C、自然生长的雪松树冠呈塔形是生长素作用形成的顶端优势现象,C正确;
D、饥饿时人体血糖仍维持正常水平是胰高血糖素作用的结果,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植物激素的作用、动物的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首先要求考生识记植物五大类激素的功能和动物激素的种类及功能,能判断选项中各种现象是否是激素作用的结果,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31.(2014•阳江)体内脱落酸含量比野生型玉米低很多的玉米某突变体,其种子会在未完全成熟前就在果穗上萌芽,说明脱落酸能够( )
A.促进种子萌芽 B.抑制生根 C.抑制种子萌芽 D.促进结实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脱落酸的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抑制种子萌发.
【解答】解:分析题干信息可知,脱落酸含量低的玉米,种子会在未完全成熟前就在果穗上萌芽,说明脱落酸具有抑制种子萌发的作用.
故选:C.
【点评】本题是对脱落酸的作用的考查,根据题干获取信息,并利用相关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推理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32.(2015秋•卢龙县期末)用标志重捕法来估计某个种群的个体数量,例如在对某种鼠群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志39只,第二次捕获34只,其中有标志鼠15只,则对该种群的数量估计,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
A.该种群数量可用N表示 B.该种群数量大约为88只
C.该种群数量大约为100只 D.N=39×34÷15
【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分析】1、标志重捕法是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定期限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的个体占总捕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
2、设该地段种群中个体数为N,其中标志总数为M,重捕总数为n,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为m,则N:M=n:m.
【解答】解:根据题干分析,鼠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采用的是标记重捕法;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39=34:15,N=88.4只.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标志重捕法的计算方法,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计算能力,属于容易题.
33.(2015•广州)从种群特征看,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直接调节( )
A.种群密度 B.出生率 C.性别比例 D.年龄组成
【考点】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种群的特征.
【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变化,但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数量变化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数量变化的.
【解答】解: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提倡少生优生,目的是控制出生率,降低种群密度.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种群特征,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容易题.
34.如图中能正确表示“S”型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趋势的曲线是( )
A. B. C. D.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专题】坐标曲线图;种群和群落.
【分析】J型增长曲线的公式是:Nt=N0λt,增长速率是Nt﹣N t﹣1=N0λ t﹣1(λ﹣1),逐渐增大,S型增长曲线的增长速率是先增加后减小.
【解答】解:种群的增长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种群数量增加的量占初始数量的比例,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种群的增长速率是指种群数量在单位时间内的改变数值,增长速率=;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D曲线表示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小,是S型曲线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趋势.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种群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重点是明确S型曲线和J型曲线的增长速率和增长率的区别.
35.(2015春•铜仁市期末)某种群现阶段幼年的个体较少,成年和老年个体较多,那么此种群正处于哪种年龄组成类型( )
A.增长型 B.稳定型 C.衰退型 D.以上都不是
【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增长型:幼年个体数目最多,老年个体数目最少
稳定型:各年龄结构数目比例适中
衰退型:老年个体数目偏多,幼年个体数目偏少
【解答】解:幼年比例较少是衰退型.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种群特征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掌握程度.
36.下表表示红色酵母菌和毛霉必须供应的生长因子(培养基中必须加入、以保证微生物正常生长的物质)和各自能够合成并释放到培养基中的物质.如果将这两种微生物培养在同一培养基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
生物
必须供应的生长因子
被合成释放的物质
红色酵母
嘧啶
噻唑
毛霉
噻唑
嘧啶
A.竞争 B.捕食 C.互利共生 D.寄生
【考点】种间关系.
【分析】1、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2、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3、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4、寄生: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解答】解:由表可知,红色酵母和毛霉单独培养需要添加生长因子,即嘧啶和噻唑,但两者又能自身合成双方需要的生长因子,可以看出两种微生物若在一起培养,将为彼此提供各自需要的生长因子,两者相互依存,彼此有利,属于互利共生.
答案:C.
【点评】本题考查生物的种间关系,意在考查考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37.关于群落演替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群落演替的趋势是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B.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为初生演替
C.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为次生演替
D.农田弃耕后的演替: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灌木﹣乔木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考点】群落的演替.
【专题】对比分析法;种群和群落.
【分析】随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做演替.演替的种类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次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因此一般森林是群落演替的顶级群落.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解答】解:A、群落演替的趋势是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A正确;
B、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为次生演替,B错误;
C、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为初生演替,C错误;
D、农田弃耕后的演替: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灌木﹣乔木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演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38.(2015•姜堰市校级模拟)生态系统中含有各种各样的信息,这些信息的传递具有重要作用.属于物理信息的是( )
A.昆虫的性外激素 B.雄鸟的求偶炫耀
C.狼发出的嚎叫声 D.桂花散发的香气
【考点】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分析】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
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颜色、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
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3、行为信息:是指某些动物通过某些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的某种信息.
【解答】解:A、昆虫的性信息素属于化学信息,A错误;
B、雄鸟求偶炫耀属于行为信息,B错误;
C、狼发出的嚎叫声属于物理信息,C正确;
D、桂花散发的香气属于化学信息,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和特作,能准确判断各选项所属的信息类型,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39.(2013秋•潍坊期末)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只包含生产者与消费者两种成分
B.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一定不是生产者
C.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不一定是分解者
D.生产者和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消费者不是生态系统的必备成分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而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腐生细菌、真菌)组成.生产者是自养生物.
【解答】解:A、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与食物网,只包含生产者与消费者两种成分,A正确;
B、少数细菌为生产者,如硝化细菌,利用氨氧化的能量合成有机物,B错误;
C、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一定是分解者,C错误;
D、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消费者不是生态系统的必备成分,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结构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40.(2005•北京)下列措施符合保护物种多样性原则的是( )
A.为美化城市环境,随意从国外引进多种观赏类植物
B.为保护草场、减少沙化,要杀死所有危害草原的黄鼠
C.将东北虎迁入野生动物园繁育,并进行部分的野外回归实验
D.为控制水葫芦在我国造成的严重灾害.应将其天敌引入我国
【考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措施的内容,据此答题.
【解答】解:A、我们知道引进外来物种,一般不引进它的天敌,因此外来物种就会因为缺少天敌,而数量大增,进而与其它生物争夺生存资源,从而影响了其它生物的生存,甚至引起其它生物的死亡,就会破坏生物的多样性.因此,不经论证引进一些外来物种的做法是错误的,A错误;
B、任何一个物种都是一个基因库,一个物种一旦灭绝,将永远不可能再生,它所携带的基因库也将永远消失,动物和植物之间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相互联系在一起,促进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如对于老鼠等有害动物要想办法控制其数量,而不能全部杀死.B错误;
C、东北虎是濒危物种,要加以保护,如迁人野生动物园繁育,并进行部分的野外回归实验.C正确;
D、为控制水葫芦在我国造成的严重灾害,将其天敌引入我国,其天敌又会因为缺乏天敌而数量大增,从而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危及整个生态系统.D错误.
故选:C.
【点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知识是中考的热点,要注意掌握和灵活运用.
41.(2分)(2016春•仙桃校级期末)在一定时间内,某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为a,消费者所获得的能量为b,分解者获得的能量为c,错误的说法是( )
A.a为生产者固定在有机物中的能量
B.消费者食物中所含有的总能量为b
C.分解者的能量可来自于生产者和消费者
D.a>b+c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专题】生态系统.
【分析】1、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在一定时间内,某自然生态系统中全部生产者固定的能量.
2、输入第一营养级的能量,一部分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一部分则用于生产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也就是储存在构成植物体的有机物中,在后一部分能量中,一部分随着植物遗体和残枝败叶等被分解者分解而释放出来,还有一部分则被初级消费者(植食性动物)摄入体内.
【解答】解:A、a为生产者固定在有机物中的能量,A正确;
B、消费者食物中所含有的总能量表示摄入量,而b表示同化量,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B错误;
C、每一个营养级都有部分能量流行分解者,因此分解者的能量可来自于生产者和消费者,C正确;
D、根据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可知,某自然生态系统中全部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值为a,全部消费者所利用的能量值为b,全部分解者所利用的能量总值为c,由于被生产者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和储存在生产者体内的能量等也来自于a,所以a>b+c,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重点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去向,能准确判断a、b、c的含义,列出a、b、c之间的关系进行比较,得出答案.
42.(2分)(2015•天水校级四模)如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将会导致①渗透压降低,②增多
B.从外界环境摄入的K+进入细胞的途径为:外界环境→消化系统→A→①→②→组织细胞
C.①中若无机盐浓度过高,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将增多
D.淋巴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只有③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人体内所有液体统称为体液,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
图中,根据②→③→①是单箭头可知,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淋巴,A是循环系统,B是泌尿系统.
【解答】解:A、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将会导致血浆①渗透压降低,组织液②增多,引起组织水肿,A正确;
B、钾离子通过消化系统吸收后进入循环系统,由血浆进入组织液,最后进入组织细胞,B正确;
C、血浆中无机盐离子浓度过高,则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由下丘脑合成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C正确;
D、淋巴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淋巴和血浆,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组成和理化性质,解题的关键分析图中各组成成分所代表的内容.
43.(2分)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此食物网中有五条食物链
B.猫头鹰与蛇之间只存在捕食关系
C.图中所有生物构成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
D.猫头鹰占有3个营养级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专题】模式图;生态系统.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食物网共有4条食物链,包括:草→兔→猫头鹰、草→蝗虫→青蛙→蛇→猫头鹰、草→蝗虫→食虫鸟→猫头鹰、草→蝗虫→食虫鸟→蛇→猫头鹰.在不同的食物链中,猫头鹰所占的营养级不同.
【解答】解:A、根据分析,此食物网中有四条食物链,A错误;
B、猫头鹰与蛇之间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B错误;
C、图中所有生物不能构成生物群落,缺少分解者,C错误;
D、猫头鹰占有不同食物链,有不同营养级,图示中猫头鹰共占有4条食物链,分别占有第三、第四、第五共3个营养级,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意在强化学生对生物在食物网中的营养级别的识记、理解与运用.
44.(2分)(2016春•金昌校级期末)关于营养级的错误叙述的是( )
A.处于同一营养级别的动物一定是一个种群
B.能量只能由较低营养级流向较高营养级
C.同一种动物可同时占几个营养级
D.营养级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分析的基础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专题】正推法;生态系统.
【分析】处于同一营养级的动物的食物来源相似,但不一定是一个种群;能量沿食物链逐级递减,传递效率为10%~20%,故营养级一般不超过5个;同一种动物可处于不同的食物链中,同时占几个营养级.
【解答】解:A、处于同一营养级的动物的食物来源相似,但不一定是一个种群,A错误;
B、能量流动是单向的,只能由较低营养级流向较高营养级,且逐级递减,B正确;
C、同一种动物可处于不同的食物链中,可同时占几个不同的营养级,C正确;
D、营养级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分析的基础,其中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功能,意在考察考生对所学生物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45.(2分)(2016•奉贤区一模)图甲表示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上的电位变化,图乙表示突触,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轴突膜处于②状态时钠离子内流
B.轴突膜处于④和⑤状态时钾离子外流
C.在a处能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D.a兴奋一定会使b产生图甲所示的变化
【考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静息时,神经纤维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该电位的形成与钾离子的外流钠离子的内流有关.兴奋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该部位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
【解答】解:A、轴突膜处于②状态时,膜电位为0,是由于神经纤维受到刺激后,钠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内流形成,A正确;
B、轴突膜处于④和⑤状态时,是动作电位恢复静息电位的过程,此过程中,钾离子外流、钠离子外排,B正确;
C、兴奋传导到a处,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b,将兴奋传递给下一神经元,所以在a处能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C正确;
D、由于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所以a兴奋不一定会使b产生图甲所示的变化,形成动作电位,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神经细胞膜电位的产生和兴奋传导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图表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6.(2分)(2015秋•中山市期末)如图所示是地球上各种水体相互转化的示意图.请从生态系统的角度考虑,指出该图能体现的生态系统功能是( )
A.能量流动 B.物质循环 C.信息传递 D.物质更新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生态系统的功能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物质循环是反复利用、循环流动,具有全球性;信息传递发生在生物与生物之间或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解答】解:由图可知所示的是地球上各种水体相互转化的示意图,具有反复利用、循环流动的特点,能体现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功能.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对相关内容的记忆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47.(2分)(2015秋•卢龙县期末)T细胞的作用叙述最完整的一组是( )
①处理抗原 ②呈递抗原 ③识别抗原 ④分化记忆细胞 ⑤分化效应细胞.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②④⑤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T细胞的作用:识别、呈递抗原,分化成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并产生淋巴因子.
【解答】解:①处理抗原是吞噬细胞的作用,故①错误;
②在体液免疫中能将抗原呈递给B细胞,故②正确;
③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能特异性的识别抗原,故③正确;
④抗原刺激T细胞分化成记忆细胞,使得第二次免疫反应快而强,故④正确;
⑤抗原刺激T细胞增殖分化成效应T细胞,使得靶细胞裂解死亡,故⑤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T细胞的作用,属识记内容,相对简单,应理解加记忆并举,学生作答一般不会出现太多错误.
48.(2分)(2012秋•宝安区期末)假若某生态系统有四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a→b→c→d,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四种生物a、b、c、d所含的有机物总量分别为m1、m2、m3和m4.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四种生物中所含的能量归根到底来自于a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
B.在一段时间内,若b种群数量增加,则a种群数量下降,d种群数量增加
C.若ml<5m2,则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遭到破坏
D.d个体所含的有机物的质量一定比c个体生物所含的有机物的质量多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专题】材料分析题;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分析】分析题意可知:a是生产者,其固定的太阳能就是用于系统流动的能量;由于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所以m4<m3<m2<m1,m是某个营养级全部个体的有机物总量,而不是每个个体的有机物的质量;当m1<5m2时,说明能量传递效率高于20%,将影响生物和系统的可持续性发展,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遭到破坏;若b种群数量增加,将捕食更多的a生物,故a种群数量下降,而c和d得到的物质和能量更多,种群数量增加.
【解答】解:A、四种生物中所含的能量归根到底来自于a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A正确;
B、在一段时间内,若b种群数量增加,则a种群数量下降,d种群数量增加,B正确;
C、根据能量流动特点,前一营养级能量(物质)大于等于后一营养级能量的5倍,才能满足后一营养级的能量需要,C正确;
D、两营养级之间,高营养级所含能量一定少于低营养级所含能量,但两营养级间生物个体所含的有机物的质量大小没有必然规律,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49.(2分)(2016秋•商丘期中)如图是一个反射弧的部分结构图,甲、乙表示连接在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表.当在A点施加一定的电流刺激时,甲、乙电流表的指针发生变化正确的是( )
A.甲、乙都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B.甲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乙不偏转
C.甲不偏转,乙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D.甲发生一次偏转,乙不偏转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
【专题】模式图;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电流表跨两个神经元,乙电流表连接在同一条神经纤维上.该突触结构类型是轴突﹣胞体型,且兴奋只能由乙神经元传向甲神经元,所以刺激A时,A所在的神经元甲会兴奋,而乙神经元不会产生兴奋.
【解答】解:当刺激A点,产生兴奋在相应神经纤维上进行双向传导,则甲电流表的左侧导线所在膜电荷分布为外负内正时,右侧导线所在的另一神经纤维的膜电荷分布为外正内负,有电位差导致甲发生一次偏转;
当兴奋传到两个神经元之间时,由于该处突触的兴奋是突触后膜兴奋,及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所以右边的神经元不兴奋,乙电流表的两侧导线的膜外均是正电荷,无电位差,乙不发生偏转.
故选:D.
【点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及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意在考查考生从题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并运用所学知识对信息进行分析、推理和解释现象的能力.
50.(2分)如图表示机体内生命活动调节的途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图示可以说明神经系统可控制内分泌系统的活动
B.胰岛B细胞的分泌活动不受④过程的调节
C.如果感受器、①、下丘脑、⑦和内分泌腺组成机体内的某一反射活动的反射弧,则效应器最终为图中的组织
D.当血糖含量降低时,图中参与调节的内分泌腺不止一种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专题】信息转化法;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
【分析】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活动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图中所示过程为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由图可知,内分泌腺受④和⑦两个过程控制.
【解答】解:A、由⑦过程可知,神经系统可调控内分泌系统的活动,A正确;
B、胰岛B细胞的分泌活动垂体分泌的促激素的调节,B正确;
C、由图可知,感受器→①→下丘脑→⑦→内分泌腺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而效应器指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故该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内分泌腺,C错误;
D、当血糖含量降低时,图中参与调节的内分泌腺有胰腺和肾上腺,相关的激素有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51.(7分)如图是人体内组织细胞和内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包括 ②③④ (用标号表示).
(2)正常人血浆的pH为7.35﹣7.45,能够保持相对稳定与它含有 缓冲 物质有关.
(3)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会引起 ③ (用标号表示)处的液体增多,从而引起组织水肿.
(4)在寒冷环境中,②中含量会增加的激素有 肾上腺素 、 甲状腺激素 ,从而使机体的产热量增加,体温调节过程属于 神经﹣﹣体液 调节.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专题】图文信息类简答题;内环境与稳态.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是人体内组织细胞和内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示意图,其中A毛细血管动脉端,B为毛细血管静脉端;①为细胞内液,②为血浆,③为组织液,④为淋巴,⑤为红细胞,②③④构成内环境.
【解答】解:(1)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图中②为血浆,③为组织液,④为淋巴,②③④组成内环境.
(2)正常人细胞外液的pH通常维持在7.35﹣7.45之间,这是由血浆内环境中的缓冲物质HCO3﹣和HPO42﹣等调节的.
(3)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血浆渗透压降低,会引起组织液增多,从而引起组织水肿.
(4)在寒冷环境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促使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从而使机体的产热量增加,体温调节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故答案为:
(1)②③④
(2)缓冲
(3)③
(4)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 神经﹣﹣体液
【点评】本题考查了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意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人体新陈代谢的过程.
52.(9分)如图为动物部分生命活动调节示意图.分析并回答相关问题:
(1)图中神经细胞a处的静息电位为 外正内负 ,在a处给予适宜的刺激,兴奋部位将发生 钠离子 内流,形成动作电位.
(2)当冲动传到突触前膜时,突触前膜将以 胞吐 方式释放递质.冲动经过b处后,电流表会发生 两次相反方向的 偏转.
(3)若摘除动物的甲状腺,则细胞外液中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 将会增多;注射较多的甲状腺激素,会抑制的活动.
(4)当动物失水过多时, 下丘脑 神经分泌细胞分泌的 抗利尿激素 增多,由垂体释放,作用 肾小管和肾集合管 于,促进对水的重吸收.
【考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静息时膜电位为外正内负,静息电位是由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的;兴奋时动作电位为外负内正,动作电位是由钠离子大量内流形成的.下丘脑通过分级调节实现对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的调节,同时又受甲状腺激素的负反馈调节而影响促甲状腺激素是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抗利尿激素可以作用于肾小管和肾集合管使水分的重吸收增强.
【解答】解:(1)图中神经细胞a处的静息电位为外正内负,在a处给予适宜的刺激,兴奋部位将发生Na+内流,形成动作电位为外负内正.
(2)当冲动传到突触前膜时,突触前膜将以胞吐方式释放递质,说明膜具有流动性.随后,突触后膜上发生的信号变化是化学信号→电信号.冲动经过b处后,电流表会发两次相反方向的偏转,因为兴奋首先传到左侧接头,产生电位差,左侧兴奋,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右侧不兴奋,膜电位为外正内负,会引起电位计偏转一次,兴奋再传到右侧,同样又产生一次电位差,再偏转一次.
(3)若摘除动物的甲状腺,则细胞外液中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将会增多;注射较多的甲状腺激素,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叫负反馈调节.
(4)当动物失水过多时,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分泌抗利尿激素的增多,由垂体释放,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对水的重吸收,减小尿量的排出.
故答案为:
(1)外正内负 钠离子
(2)胞吐 两次相反方向的
(3)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 下丘脑和垂体
(4)下丘脑 抗利尿激素 肾小管和集合管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兴奋的产生与下丘脑的相关功能,意在强化学生对兴奋的产生及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53.(7分)(2015秋•大连期末)人体血糖含量的相对稳定,对细胞及机体生命活动非常重要.如图为血糖的来源和去路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中①过程表示 消化吸收 ,③过程表示的是 氧化分解 .图中②代表的物质是 肝糖原 .④代表的物质是 肝糖原、肌糖原 .
(2)由胰岛 A 细胞产生和分泌的 胰高血糖 素可使血糖水平升高.
(3)在血糖调节过程中,胰岛素的作用结果会反过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像这样的调节方式,叫做 反馈(或负反馈) 调节.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专题】图文信息类简答题;体温调节、水盐调节与血糖调节.
【分析】1、血糖的来源:食物中的糖类的消化吸收、肝糖元的分解、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去向:血糖的氧化分解为CO2、H2O和能量、合成肝糖元、肌糖元 (肌糖元只能合成不能水解)、血糖转化为脂肪、某些氨基酸.
2、血糖平衡调节:由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分布在胰岛外围)提高血糖浓度,促进血糖来源;由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分布在胰岛内)降低血糖浓度,促进血糖去路,减少血糖来源,两者激素间是拮抗关系
【解答】解:(1)血糖的来源:食物中的糖类的消化吸收、肝糖元的分解、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则图中②代表肝糖原的分解.图中①过程表示食物中的糖类的消化吸收;由于肌糖原不能分解,因此②只能代表肝糖原;③为葡萄糖的氧化分解;葡萄糖可以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因此④代表的物质是肝糖原和肌糖原.
(2)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分布在胰岛外围)提高血糖浓度.
(3)在血糖调节的过程中,激素的作用结果会反过来影响激素的分泌称为反馈调节.
故答案为:
(1)消化吸收 氧化分解 肝糖原 肝糖原、肌糖原
(2)A 胰高血糖
(3)反馈(或 负反馈)
【点评】本题以血糖的来源和去路为背景主要考查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识记能力、理解能力、识图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4.(6分)(2015秋•大连期末)如图表示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反应.请据图回答:
(1)图中A、B代表的器官依次是 根和茎 .
(2)如图可知,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具有 两重 性.
(3)当植物表现出顶端优势时,顶芽和最靠近顶芽的侧芽所含生长素的浓度依次分别为 b和a(答b和c,也给分) (选填字母a、b、c).
(4)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 植物生长调节剂 .其中的生长素类似物可用于促进结实之外,还可用于 促进扦插枝条的生根(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防止果实和叶片的脱落等) (任答一点即可).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专题】图文信息类简答题;植物激素调节.
【分析】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分析曲线图:如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植物根、芽和茎生长的影响,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最敏感、芽其次、最后是茎.生长素促进根、芽、茎生长的最适宜浓度分别是10﹣10mol/L、10﹣8mol/L、10﹣4mol/L.
【解答】解:(1)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最敏感、芽其次、最后是茎.可推断出:A为根、B为茎.
(4)纵观三条曲线可见生长素对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的作用程度不同,单独看一条曲线表明生长素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3)植物顶芽所含生长素的浓度小于最靠近顶芽的侧芽所含生长素的浓度,顶芽是促进效应,侧芽是抑制效应,因此顶芽和最靠近顶芽的侧芽所含生长素的浓度依次分别为b和a或答b和c.
(4)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其中的生长素类似物可用于促进结实之外,还可用于促进扦插枝条的生根(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防止果实和叶片的脱落等).
故答案为:
(1)根和茎
(2)两重
(3)b和a( 答b和c,也给分)
(4)植物生长调节剂 促进扦插枝条的生根(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防止果实和叶片的脱落等)
【点评】本题考查了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意在考查考生的析图能力和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生要能够理解生长素两重性的实例(根的向地性、顶端优势),并且能够进行原因分析;并且根对生长素浓度最敏感.
55.(6分)某生物科技小组对一玉米农田进行实地调查.请你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下列问题:
(1)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生态系统的成分(或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和 食物链和食物网 .
(2)为了提高玉米的产量、研究能量流动的目的是为了 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玉米) .
(3)当玉米幼苗长青的时候,“绿色”为蝗虫提供了可以采食的信息.这说明了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4)若要调查生活在玉米农田土壤中的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常用 取样器取样 法进行采集、调查.
(5)当该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蝗虫的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为 0 .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专题】正推法;生态系统.
【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主要指动物,分解者指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动物.
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者缺一不可;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 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解答】解:(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2)为了提高玉米的产量、研究能量流动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3)当玉米幼苗长青的时候,“绿色”为蝗虫提供了可以采食的信息.这说明了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4)若要调查生活在玉米农田土壤中的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调查.
(5)当该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蝗虫的种群数量处于最大值K值,此时的增长率为0.
故答案为:
(1)生态系统的成分(或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食物链和食物网
(2)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玉米)
(3)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4)取样器取样
(5)0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不大.
56.(5分)请看图回答下列问题
(1)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 CO2 的形式进行.
(2)鹰的食物来自兔,来自鼠,来自蛇.若鹰体重增加8克,至少需要间接消耗植物 400 克.
(3)图所示的食物网中鹰和蛇的关系是 捕食和竞争 ,该食物网中的所有动植物是否能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否 (是或否)
(4)蛇捕鼠主要依靠的信息类型是 物理信息 .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
【专题】图文信息类简答题;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分析】分析图示,表示一个食物网简图,此食物网中有4条食物链,分别是:植物→兔→鹰,植物→鼠→鹰,植物→鼠→蛇→鹰.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碳循环: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盐形式存在;碳在生物群落的各类生物体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并通过生物链在生物群落中传递;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
【解答】解:(1)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
(2)鹰的食物来自兔,来自鼠,来自蛇.若鹰体重增加8克,通过食物链植物→兔→鹰至少需要消耗
植物8×=100;通过食物链植物→鼠→鹰至少需要消耗植物8×=50;通过食物链植物→鼠→蛇→鹰至少需要消耗植物8×=250,因此至少需要间接消耗植物400克.
(3)图所示的食物网中鹰和蛇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该食物网中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缺少分解者,因此所有动植物不能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4)蛇捕鼠主要依靠的信息类型是物理信息.
故答案为:
(1)CO2
(2)400
(3)捕食和竞争 否
(4)物理信息
【点评】本题结合食物网的图示,主要考查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