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42.50 KB
  • 2021-09-26 发布

山西省太原市二十一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 3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生物试题 ‎ ‎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物质中均含有磷元素的是 A. ATP和磷脂 B. 丙酮酸和氨基酸 C. 纤维素和性激素 D. 核苷酸和脂肪 ‎【答案】A ‎【解析】‎ ATP和磷脂组成元素均为C、H、O、N、P,A正确;丙酮酸只含C、H、O,氨基酸的元素组成主要是C、H、O、N,B错误;纤维素属于糖类,只含C、H、O,性激素属于脂质中的固醇,只含C、H、O,C错误;核苷酸的组成元素为C、H、O、N、P,脂肪的元素组成是C、H、O,D错误。‎ ‎2. 下列有关生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苏云金芽孢杆菌、变形虫、念珠藻都有细胞壁,遗传物质都是DNA B. 沙眼衣原体、肺炎双球菌都是原核生物,均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 C. 青霉菌、肺炎支原体、硝化细菌都不含有叶绿素,都是异养生物 D. 酵母菌、结核杆菌都能进行有丝分裂,都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答案】B ‎【解析】‎ ‎【详解】变形虫没有细胞壁,故A错误;衣原体和肺炎双球菌是原核生物,原核生物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故B正确;硝化细菌通过化能合成作用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属于自养型生物,故C错误;有丝分裂是真核生物具有的分裂方式,结核杆菌是原核生物,不能进行有丝分裂,故D错误。‎ ‎【点睛】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比较 项目 ‎ 原核细胞 ‎ 真核细胞 ‎ 模式图解 ‎ ‎ ‎ ‎ ‎ 大小 ‎ 较小 ‎ 较大 ‎ 本质区别 ‎ 无以核被膜包被的细胞核 ‎ 有以核被膜包被的真正的细胞核 ‎ 细胞壁 ‎ 细菌细胞壁成分为肽聚糖(支原体无细胞壁) ‎ 动物无细胞壁,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真菌细胞壁成分为几丁质 ‎ 细胞质 ‎ 有核糖体,无其他细胞器 ‎ 有核糖体和其他细胞器 ‎ 细胞核 ‎ 拟核,只有裸露DNA,无核被膜、核仁和染色体 ‎ 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有核被膜、核仁、核基质和染色体 ‎ DNA存在形式 ‎ 拟核:大型环状; 质粒:小型环状 ‎ 细胞核中:DNA和蛋白质形成染色体;细胞质中:在线粒体、叶绿体中裸露存在 ‎ 转录和翻译 ‎ 转录产生的RNA不需要加工,在转录尚未结束时,翻译便开始进行(边转录边翻译) ‎ 核基因转录产生的RNA需要加工(细胞核内)才能成为成熟RNA;转录和翻译不在同一时间和空间进行 ‎ 是否遵循遗传规律 ‎ 不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 ‎ 核基因遵循,质基因不遵循 ‎ 变异类型 ‎ 基因突变 ‎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畸变 ‎ 增殖方式 ‎ 二分裂 ‎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 ‎3. 下列有关细胞中元素及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是由DNA中碱基排列顺序的多样性决定的 B. 细胞中脱氧核糖、磷脂、胰岛素、ATP共有的元素是C、H、O、N C. 细胞中脂肪、脂肪酶、脂肪酶基因都是有机物,都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D. 细胞中维生素D、性激素、乙酰胆碱水解酶及tRNA发挥作用后都会立即失活,须不断合成 ‎【答案】A ‎【解析】‎ ‎【分析】‎ ‎ 【详解】‎ 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多样性,故A正确;脱氧核糖的组成元素是C、H、O,磷脂和ATP的组成元素是C、H、O、N、P,胰岛素的组成元素是C、H、O、N,故B错误;酶的作用原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不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故C错误;酶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tRNA可以反复利用,故D错误。‎ ‎4. 氨基酸通式中R基的不同,决定了 A. 生物的不同种类 B. 氨基酸的不同种类 C. 肽键数目的不同 D. 蛋白质的不同种类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由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可知:各种氨基酸之间的区别在于R基的不同,故R基不同,氨基酸的种 类就不同。‎ 考点:本题考查氨基酸的结构,意在考查考生识记能力。‎ ‎5.如图为某细胞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其中的①~④是细胞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该图是在高倍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结构 B. 此细胞不是原核细胞,也不可能是植物细胞 C. 结构①不能将葡萄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D. 结构①和④都存在碱基A和T的互补配对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①②③④分别是线粒体、中心体、高尔基体和核糖体。‎ ‎【详解】A、该图能看到2层膜结构、核糖体和中心粒等结构,所以是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的,A错误;‎ B、原核细胞中除具有核糖体外,不具备其他细胞器,该细胞中含有中心体,可能是动物细胞或低等植物细胞,B错误;‎ C、结构①线粒体只能将丙酮酸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不能直接分解葡萄糖,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在细胞质基质中,C正确;‎ D、结构④核糖体中进行翻译,存在碱基A和U的互补配对,不存在碱基A和T的互补配对,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细胞器的种类、结构和分布,识别图中细胞结构的名称及功能,难点是C选项中线粒体只能分解丙酮酸。‎ ‎6.核酸是细胞中一类重要的生物大分子,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原核细胞中的 DNA 是环状的,真核细胞中的核 DNA 是链状的 B. 人体细胞中的 RNA 是由 DNA 转录而得到的单链核酸,无碱基间的配对 C. DNA 和 RNA 所含的碱基不同,五碳糖和磷酸也不同 D. 细胞生物同时含有DNA和RNA,主要遗传物质是DNA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核酸包括DNA和RNA两大类,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少数是RNA。‎ ‎【详解】A、原核细胞中的拟核区DNA和质粒都是环状的,真核细胞的细胞核中有染色体,核DNA 呈链状,A项正确;‎ B、人体中RNA —般是单链,但tRNA折叠成三叶草形,存在部分双链区域,有碱基的配对,B项错误;‎ C、DNA和RNA所含的五碳糖不同,碱基不完全相同,但磷酸是相同的,C项错误;‎ D、细胞生物同时含有DNA和RNA,遗传物质是DNA,D项错误。‎ 故选A。‎ ‎【点睛】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7.下列有关细胞内蛋白质与核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高温和蛋白酶对蛋白质结构的影响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B. 蛋白质具有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其有千变万化的空间结构 C. 由A、T、C、G四种碱基参与合成的核苷酸有8种 D. 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发生改变时,不一定发生基因突变 ‎【答案】D ‎【解析】‎ ‎【分析】‎ ‎1、蛋白质具有多样性原因是:氨基酸的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不同,多肽链的条数不同,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不同。‎ ‎2、核酸的功能:‎ ‎(1)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 ‎(2)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详解】A、高温使蛋白质发生空间结构的改变,蛋白酶是将蛋白质水解成小分子肽或氨基酸,A错误;‎ B、蛋白质具有多样性是由于控制蛋白质合成的DNA分子由多样性,B错误;‎ C、A、C、G都可以形成核糖核苷酸和脱氧核苷酸,而T只能形成脱氧核苷酸,所以一共形成和核苷酸7种,C错误;‎ D、如果脱氧核苷酸序列的改变发生在没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上,则基因结构不受到影响,就不会发生基因突变,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蛋白质和核酸相关知识,识记基因的本质和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注意C选项中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容易出错。‎ ‎8.下表关于人体内有机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序号 物质 化学组成 作用机理 A 激素 蛋白质或脂质 与靶细胞的受体结合,调节生命活动 B 酶 蛋白质或RNA 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催化物质分解 C 受体 蛋白质与糖类 与信息分子特异性结合,传递信息 D 抗体 蛋白质与糖类 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作用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激素的化学本质:蛋白质和多肽类激素、氨基酸衍生物、固醇类激素;脂肪:①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②保温、缓冲和减压作用。‎ ‎2、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有机物,其中大部分是蛋白质、少量是RNA;酶在降低反应的活化能方面比无机催化剂更显著,因而催化效率更高。‎ ‎【详解】A、激素的化学组成包括蛋白质(生长激素)、多肽(胰高血糖素)、氨基酸类衍生物(甲状腺激素)和固醇类激素(性激素),作用机理与靶细胞的受体结合,进而调节生命活动,A错误;‎ B、酶的化学本质是有机物,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作用机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使得酶具有高效性,但不一定是催化物质的分解,B错误;‎ C、受体的化学本质是糖蛋白,由多糖和蛋白质组合,与信息分子特异性结合进而传递信息,C正确;‎ D、浆细胞分泌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参与体液免疫,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蛋白质功能,考生需要结合蛋白质的功能理解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9.用35S标记一定量的氨基酸,并用来培养哺乳动物的乳腺细胞,测得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体上放射性强度的变化曲线(甲图)以及在此过程中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膜面积的变化曲线(乙图),则下列分桁正确的是( )‎ A. 甲图中的a曲线所指代的细胞器是内质网 B. 乙图中的e曲线所指代的膜结构是高尔基体膜 C. 与乳腺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密切相关的具膜细胞器是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 D. 35S在细胞各个结构间移动的先后顺序是核糖体一内质网一细胞膜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分泌蛋白首先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经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最后由细胞膜分泌到细胞外,因此a、b、c分别是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故AD错误;在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中,内质网的膜面积变小,高尔基体的膜面积基本不变,细胞膜的膜面积变大,因此d、e、f分别代表内质网、细胞膜和高尔基体,故B错误;分泌蛋白的合成需要内质网、高尔基体的加工修饰,同时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故C正确。‎ ‎【考点定位】细胞器的合作 ‎【名师点睛】“三看”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运输 一看 ‎ 标记氨基酸出现的先后顺序 ‎ 核糖体→内质网→小泡→高尔基体→小泡→细胞膜(→胞外) ‎ 二看 ‎ 膜面积变化的结果 ‎ 内质网面积缩小,细胞膜面积增大 ‎ 三看 ‎ 与分泌蛋白形成有关的细胞器 ‎ 核糖体(蛋白质的装配机器)、内质网(加工车间)、高尔基体(包装)和线粒体(提供能量) ‎ ‎10.图1是过氧化氢酶活性受pH影响的曲线.图2表示在最适温度下,pH=b时H2O2分解产生的O2量(m)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若该酶促反应过程中改变某一初始条件,在作以下改变时有关描述错误的是()‎ A. pH=a时,e点不变,d点右移 B. pH=c时,e点为0‎ C. 温度降低时,e点不移动,d点右移 D. H2O2量增加时,e点上移,d点右移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中信息可知,图1是在最适pH下绘制的曲线,因此降低PH时,酶活性降低,达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变长,但酶不改变平衡位点,故A正确;由于过氧化氢在常温下能分解成水和氧气,因此当没有酶时,也有过氧化氢的分解产生氧气,故B错误;降低温度,酶活性降低,到达平衡所需要的时间变长,不改变平衡位点,故C正确;若增加过氧化氢的含量,则反应速率加快,产物增多,故D正确。‎ ‎【考点定位】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名师点睛】分析酶促反应曲线的要点 ‎(1)首先要弄清横坐标和纵坐标表示的意义,相同的曲线在不同的坐标系中表示的含义不同。其次明确曲线中的几个关键点,如:起点、与纵横轴的交点、拐点、最低点、最高点等。‎ ‎(2)在分析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时,一般情况下,生成物的量未达到饱和时,影响因素是横坐标所表示的因素,在达到饱和后,限制因素是除横坐标所表示的因素之外的其他因素。‎ 此外,温度和pH是通过影响酶的活性来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而底物浓度和酶浓度是通过影响底物与酶的接触来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并不影响酶的活性。‎ ‎11.科研小组在一定浓度的CO2和适宜温度条件下,对甲、乙两种植物的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进行研究,实验结果如下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光合与呼吸速率相等时光照强度/klx ‎ 光饱和时 ‎ 光饱和时 cm-2·h-1) ‎ ‎ cm-2·h-1) ‎ 甲植物 ‎ ‎1 ‎ ‎3 ‎ ‎11 ‎ ‎5.5 ‎ 乙植物] ‎ ‎3 ‎ ‎9 ‎ ‎30 ‎ ‎15 ‎ A. 测定两种植物的呼吸强度需在黑暗条件下进行 B. 当光照强度为1 klx时,甲植物叶肉细胞不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C. 当光照强度为3 klx时,甲与乙固定CO2量的差值为1.5 mg/(100 cm2·h)‎ D. 当光照饱和时,提高CO2浓度,乙植物CO2吸收量仍为30 mg/(100 cm2·h)‎ ‎【答案】D ‎【解析】‎ ‎【详解】A.测定植物的呼吸强度需避免光合作用的影响,故需在黑暗条件下进行,A正确;‎ B.当光照强度为1 klx时,甲植物光合与呼吸速率,叶肉细胞不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B正确;‎ C.当光照强度为3 klx时,甲固定CO2量为11+5.5=16.5,乙固定CO2量为15,甲与乙固定CO2量的差值为1.5 mg/(100 cm2·h),C正确;‎ D.当光照饱和时,提高CO2浓度,乙植物CO2吸收量会大于30 mg/(100 cm2·h),D错误。‎ 故选D。‎ 考点:本题考查光照强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能从图表中获取有效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12. 关于人体细胞呼吸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CO2来自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 B. 细胞呼吸分解有机物释放的能量只有部分用于合成ATP C. 无氧呼吸不需要氧的参与,该过程与有氧呼吸完全不同 D. 细胞供氧不足时,无氧呼吸可将糖类氧化为乳酸或酒精 ‎【答案】B ‎【解析】‎ ‎【详解】人体细胞中的二氧化碳来自有氧呼吸,即线粒体,故A错误;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一部分用于合成ATP,另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故B正确;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完全相同,故C错误;人体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故D错误。‎ ‎【点睛】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比较 ‎ ‎ 有氧呼吸 ‎ 无氧呼吸 ‎ 区 别 ‎ 场所 ‎ 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 细胞质基质 ‎ 条件 ‎ 氧气,多种酶 ‎ 无氧气,多种酶 ‎ 物质 变化 ‎ 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生成CO2和H2O ‎ 葡萄糖分解不彻底,生成乳酸或酒精和CO2 ‎ 能量 变化 ‎ 释放大量能量,产生大量ATP ‎ 释放少量能量,产生少量ATP ‎ 联系 ‎ 二者第一阶段反应完全相同,并且都是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本质都是氧化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产生ATP ‎ ‎13.某实验小组将玉米幼苗置于一密闭容器内,测定温度对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影响(用容器内CO2的变化量表示),实验结果如下(“+”表示增加,“一”表示减少),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温度(℃)‎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适宜光照 ‎-12‎ ‎-17‎ ‎-23‎ ‎-26‎ ‎-35‎ ‎-26‎ ‎-24‎ ‎-15‎ 黑暗 ‎+6‎ ‎+11‎ ‎+18‎ ‎+25‎ ‎+35‎ ‎+40‎ ‎+32‎ ‎+20‎ A. 在适宜光照下,30℃时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 B. 在黑暗情况下,叶肉细胞干重减少 C. 光合作用酶和细胞呼吸酶的最适温度不同 D. 在适宜光照下,25℃和35℃时积累的有机物速率相同 ‎【答案】A ‎【解析】‎ ‎【分析】‎ 黑暗条件下二氧化碳的增加反应的是呼吸强度,在适宜光照条件下,二氧化碳的变化反应的是净光合作用强度,真光合强度=净光合强度+呼吸强度,所以表中反映35℃时呼吸作用最强,30℃时真光合作用强度最强。‎ ‎【详解】A、在30℃下,容器内CO2的减少量为35,说明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A错误;‎ B、在黑暗情况下,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不进行光合作用,所以叶肉细胞干重减少,B正确;‎ C、从表中的数据可知,光合作用酶在30℃时候活性最强,而呼吸作用酶的活性在35℃最强,C正确;‎ D、由表可知,适宜光照强度下,25℃时容器内CO2的减少量等于35℃时,都为26,即两种温度条件下玉米幼苗净光合作用速率相同,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理解表格中各指标代表的含义,掌握真光合作用的计算方法。‎ ‎14.下图表示不同pH及温度对某反应产物生成量的影响,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 随着pH的升高,酶的活性先降低后增大 B. 该酶的最适温度是35℃‎ C. 酶的最适pH是一定的,不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 D. 随着温度的升高,酶的活性逐渐降低 ‎【答案】C ‎【解析】‎ ‎【分析】‎ 从图中可看出在各温度下pH=8时,酶活性最大;达到最适pH以前随pH升高酶活性逐渐升高,超过最适pH随pH升高酶活性逐渐降低;图中曲线显示35℃时酶的活性最高,但不一定是酶的最适温度;随温度升高酶活性先升高,超过最适温度后随温度的升高酶活性逐渐降低。‎ ‎【详解】‎ A、PH在0-8时,随着pH的升高,酶的活性逐渐升高,PH大于8后,随着pH的升高,酶的活性逐渐降低,可见在一定范围内,随着pH的升高,酶的活性先升高后降低,A错误; B、该图表示反应物剩余量随pH及温度的变化情况,剩余量越少,表示反应越快,但改图没有温度高于35℃的实验,所以不能得出该酶的最适温度是35℃,B错误; C、由图可知温度不影响酶的最适PH,所以随着温度的升高,酶的最适pH(PH=8)保持不变,C正确; D、温度在30℃~35℃时,随着温度的升高,酶的活性逐渐升高,D错误。 故选:C。‎ ‎15.下图a、b分别表示两种植物的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随光照强度变化而变化的研究情况。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该项研究中两种植物所处的环境温度一定相同且保持不变 B. 两图中阴影部分的纵向值代表相应光照强度时的净光合速率 C. 图b代表的植物可能更适宜生活于弱光照环境 D. 植物长期处于图中CP所示光照强度时,对其生长不利 ‎【答案】A ‎【解析】‎ ‎【分析】‎ 从图中看出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光合作用速率不断增加,而呼吸作用不变,在CP时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相等。‎ ‎【详解】A、观察题图可知,本题没有显示两种植物所处的环境温度,研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时,温度一般是最适宜温度,a、b两种植物的最适温度不一定相同,A错误;‎ B、由题图可知,图中阴影部分是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的差,代表净光合速率,B正确;‎ C、由题图可知,b植物CP时所需光照强度弱,因此可能更适宜生活于弱光照环境,C正确;‎ D、CP所示光照强度时,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夜间还要进行细胞呼吸,因此植物长期处于图中CP所示光照强度时,对其生长不利,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光照强度对光合速率的影响,分析图形得出a植物生长在光照较强的环境,而b生长在光照较弱的环境从而进行选项的分析,D选项中理解植物正常生长的含义。‎ ‎16.用高倍显微镜观察洋葱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 处于分裂间期和中期的细胞数目大致相等 B. 视野中不同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可能不相等 C. 观察处于分裂中期的细胞,可清晰看到赤道板和染色体 D. 细胞是独立分裂的,因此可选一个细胞持续观察它的整个分裂过程 ‎【答案】B ‎【解析】‎ ‎【详解】A、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数目最多,A错误;‎ B、视野中不同细胞处在分裂的不同时期,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可能不相等,B正确;‎ C,赤道板是一个假想的平面,实际上不存在,C错误;‎ D,实验时,细胞在解离后已死亡,因此不可在一个细胞中持续观察它的整个分裂过程,D错误。‎ 故选B。‎ ‎17. 下列有关人体细胞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存在血红蛋白的细胞是已经分化的细胞 B. 衰老细胞内酶的活性降低,细胞核体积减小 C. 细胞凋亡是各种不利因素引起的细胞死亡 D. 细胞癌变是基因突变产生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结果 ‎【答案】A ‎【解析】‎ 只有红细胞中含有血红蛋白,存在血红蛋白的细胞是已经分化的细胞,A正确;衰老细胞内酶的活性降低,细胞核体积变大,B错误;细胞凋亡是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性死亡,C错误;细胞癌变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累积的结果,D错误。‎ ‎【考点定位】细胞的生命历程。‎ ‎【名师点睛】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常被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细胞凋亡对于多细胞生物体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以及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癌细胞是正常细胞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变成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癌细胞具有适宜条件下无限增殖、细胞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癌细胞的表面发生变化等特征。‎ ‎18.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将发芽的小麦种子研磨液置于试管中,加入斐林试剂,立即呈现砖红色沉淀 B. 探究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作用的专一性时,可用碘液替代斐林试剂进行鉴定 C. 绿叶中色素的分离实验中,滤纸条上胡萝卜素扩散最快是因为其溶解度最大 D. 紫色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不能发生质壁分离,因而不能用于质壁分离观察实验 ‎【答案】C ‎【解析】‎ ‎【详解】A.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时,必须经过水浴加热,才能出现砖红色沉淀,故A错误;‎ B.由于蔗糖是否被水解,都不能与碘液发生颜色反应,故B错误;‎ C.绿叶中色素的分离实验中,由于胡萝卜素的色素带在最上面,因此溶解度最大,扩散速率最快,故C正确;‎ D.紫色洋葱的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可以发生质壁分离,由于液泡中没有色素,因此,一般不用于质壁分离实验,故D错误。‎ 故选C。‎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实验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9. 下列有关实验试剂、现象及用途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重铬酸钾溶液与酒精反应变为橙色,可用于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物的鉴定 B. 甲基绿能使DNA染成绿色,与吡罗红一起用于观察细胞内核酸的分布 C. 卡诺氏液用于固定细胞形态,适用于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变化后的观察 D. 酒精能用作观察花生子叶切片中脂肪观察实验的洗浮色,可作观察洋葱根尖有丝分裂实验的解离过程 ‎【答案】A ‎【解析】‎ ‎【分析】‎ ‎1、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中: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乙醇发生化学反应,变成灰绿色。 2、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实验的原理:甲基绿和吡罗红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能使DNA染成绿色,吡罗红能使RNA染成红色,用甲基绿和吡罗红同时染色体可以观察细胞内核酸的分布。‎ ‎【详解】A、重铬酸钾溶液与酒精反应变为灰绿色,可用于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物的鉴定,A错误; B、甲基绿和吡罗红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能使DNA染成绿色,吡罗红能使RNA染成红色,因此用甲基绿和吡罗红同时染色体可以观察细胞内核酸的分布,B正确; C、试验中卡诺氏液的作用是固定细胞形态,C正确; D、在检测脂肪的实验中酒精的作用是洗去浮色,在观察根尖有丝分裂的实验中的作用是解离,D 正确。 故选A。‎ ‎20.下列关于组成细胞化合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大约占细胞内全部水分的4.5%‎ B. DNA分子碱基的特定排列顺序,构成了DNA分子的特异性 C. RNA与DNA的分子结构相似,由四种核苷酸组成,可以储存遗传信息 D. 单糖和二糖可直接被细胞吸收,淀粉必须经过消化分解后才能被细胞吸收 ‎【答案】D ‎【解析】‎ ‎【分析】‎ 考查组成细胞的水分、核酸和糖类等化合物的含量、结构等,属于基本知识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基础题。‎ ‎【详解】结合水是细胞的结构物质,约占细胞内水分的4.5%, A正确.‎ DNA分子的特异性是由DNA分子中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决定的, B正确.‎ RNA与DNA都是核苷酸按照一定的排列顺序形成的生物大分子,分子结构具有相似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代表遗传信息,C正确.‎ 单糖可直接被细胞吸收,二糖和淀粉必须经过消化分解后才能被细胞吸收,D错误.‎ ‎【点睛】细胞内的水包括自由水和结合水;单糖是不能再水解的糖,可以被细胞直接吸收。‎ ‎21.蛋白质和核酸是细胞中的重要大分子物质,下列关于这两种大分子物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 B. 核酸的多样性决定了蛋白质的多样性 C. 线粒体和叶绿体中既有蛋白质也有核酸 D. 蛋白质中的化学键只有肽键,核酸中只存在磷酸二酯键 ‎【答案】D ‎【解析】‎ ‎【分析】‎ ‎1、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重要作用,细胞中的核酸根据所含五碳糖的不同分为DNA(脱氧核糖核酸)和RNA(核糖核酸)两种,构成DNA与RNA的基本单位分别是脱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每个脱氧核苷酸分子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形成,每个核糖核苷酸分子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形成。‎ ‎2、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直接原因与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肽链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有关。‎ ‎【详解】A、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核糖体是“蛋白质的装配车间”,A正确;‎ B、蛋白质是基因表达的结果,其多样性取决于核酸的多样性,B正确;‎ C、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含有蛋白质、DNA和RNA,是半自主细胞器,C正确;‎ D、蛋白质中除了肽键外,还可能有二硫键等,DNA中除了含有磷酸二酯键外,还含有氢键等,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的知识,考生识记细胞中核酸和蛋白质的种类和功能是解题的关键。‎ ‎22.下列有关细胞核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核孔对物质的运输具有选择性 B. 高等植物成熟的筛管细胞和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 C. 染色质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在分裂期会高度螺旋化 D. 核膜由四层磷脂分子组成,蛋白质、RNA等大分子可以穿过核膜进出细胞核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细胞核结构与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情况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体系能力。‎ ‎【详解】核孔是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具有选择性,A正确.‎ 适应细胞功能的需要,高等植物成熟的筛管细胞和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的细胞核退化,B正确.‎ 染色质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在前期高度螺旋化、缩短变粗形成染色体,C正确.‎ 蛋白质、RNA等大分子通过核孔,小分子可以通透核膜进出细胞核,D错误.‎ ‎【点睛】染色体和染色质是同种物质不同形态的结构;核膜是双层膜,每一层生物膜有两层磷脂分子。‎ ‎23.T2噬菌体、蓝藻和酵母菌具有的共性是 A. 能进行有丝分裂 B. 有遗传物质DNA C. 能独立完成DNA复制 D. 有核糖体和中心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1、T2噬菌体是DNA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组成成分是蛋白质和DNA,其中DNA是遗传物质,噬菌体是细菌病毒,专门寄生在细菌细胞内,T2噬菌体专一性寄生在大肠杆菌内。‎ ‎2、蓝藻是原核生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3、酵母菌是真菌属于真核生物,代谢类型是兼性厌氧型。‎ ‎【详解】A、只有真核生物才能够进行有丝分裂,T2噬菌体、蓝藻和酵母菌都不能进行,A错误;‎ B、T2噬菌体是DNA病毒,蓝藻和酵母菌是细胞结构生物,都以DNA作为遗传物质,B正确;‎ C、T2噬菌体是DNA病毒,没有独立生活能力,C错误;‎ D、T2噬菌体是DNA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没有核糖体和中心体,D错误。‎ 故选B。‎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理解微生物的概念,掌握病毒、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结构的区别。‎ ‎24.下列关于细胞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酵母菌和霉菌的遗传物质都主要分布于染色体上 B. 人体中存在多种细胞是细胞分化的结果 C. 只有具有中央大液泡的细胞才会发生渗透吸水或失水 D. 虽然蓝藻没有叶绿体,但其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 ‎【答案】C ‎【解析】‎ ‎【分析】‎ 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的差异的过程称为细胞分化。‎ 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具有半透膜;半透膜两侧具有浓度差。‎ ‎【详解】A、酵母菌和霉菌都是真核生物,所以遗传物质都主要分布于细胞核中的染色体上,A项正确;‎ B、人体中有多种细胞,它们是通过细胞分化形成的,B项正确;‎ C、动物细胞无液泡,也可以发生渗透吸水或失水,C项错误;‎ D、蓝藻属于原核生物,没有叶绿体,但其细胞内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D项正确。‎ 故选C。‎ ‎【点睛】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非细胞生物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25.生物膜系统把细胞分成多个区室,对这些区室的描述正确的是 A. 浆细胞中的高尔基体能进行抗体的合成、加工和运输 B. 溶酶体合成的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 C. 线粒体内膜上消耗NADH产生ATP,而线粒体基质中则相反 D. 分裂间期细胞核中能合成DNA和RNA,但不能合成蛋白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功能是氧化分解有机物,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一部分储存在ATP中,供生命活动利用,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2、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发生在类囊体膜上,产生的还原氢和ATP被暗反应利用。‎ ‎3、内质网是蛋白质合、加工和运输及脂质合成的车间。‎ ‎【详解】A、浆细胞中抗体的合成在核糖体、加工与运输有高尔基体的参与,A错误;‎ B、水解酶的本质是蛋白质,在核糖体上合成,B错误;‎ C、线粒体内膜和线粒体基质都可以生成ATP,而不是相反,C错误;‎ D、细胞核可以进行DNA的复制和转录,所以可以合成DNA和RNA,而蛋白质的合成在细胞质(核糖体)中,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生物膜系统的有关知识,要求学生识记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易错点是B选项区分水解酶的合成和发挥作用的场所。‎ ‎26.如图为对刚收获的种子所做的一系列处理。据图分析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种子①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O B. 种子①和②均不能萌发形成幼苗 C. ③是无机盐,在细胞中大多数是以离子的形式存在 D. ④主要是结合水,⑤主要是自由水,④和⑤可以相互转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 水在细胞中存在的形式及水对生物的作用:结合水与细胞内其它物质结合,是细胞结构的组成成分;自由水(占大多数)以游离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幼嫩植物、代谢旺盛细胞含量高)。‎ 据图示可知,①为晒干的种子,②为烘干的种子,③为种子燃烧后剩下的灰分,即无机盐,④为自由水,⑤为结合水。‎ ‎【详解】A、种子晒干后,水分减少,最多的元素是C,A错误;‎ B、晒干的种子能够萌发,B错误;‎ C、③为种子燃烧后剩下的灰分,即无机盐,在细胞中无机盐大多数是以离子的形式存在,C正确;‎ D、晒干的种子主要丢失自由水,即④主要是自由水,烘干的种子主要丢失⑤结合水,④和⑤可以相互转化,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自由水和结合水的相关知识,掌握自由水和结合水的存在形式及作用即可解答。‎ ‎27.下列有关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吞噬细胞摄入病原体的过程属于协助扩散 B. 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Na+内流属于协助扩散 C. 蜜饯腌制过程中蔗糖进入细胞属于主动运输 D. 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属于主动运输 ‎【答案】B ‎【解析】‎ ‎【分析】‎ 几种物质运输方式的比较:‎ 名称 运输方向 载体 能量 实例 自由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不需 不需 水,CO2,O2,甘油,苯、酒精等 协助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需要 不需 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主动运输 低浓度→高浓度 需要 需要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K+,Na+等 ‎【详解】A、巨噬细胞摄入病原体的过程属于胞吞作用,A错误;‎ B、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产生的Na+内流,需要载体,不消耗能量,属于被动运输,B正确;‎ C、蜜饯腌制过程中蔗糖进入细胞是因为细胞死亡失去了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C错误;‎ D、水分的运输都属于被动运输,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综合考查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相关知识,识记各种物质的运输方式即可。注意C选项中细胞需要保持活性才能对物质进行运输。‎ ‎28.植物细胞内线粒体与叶绿体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在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内膜、基质中分布着相同的酶 B. 线粒体可为叶绿体提供CO2和ATP,用于光合作用的暗反应 C. 白天叶绿体可为线粒体提供O2,并在线粒体内参与H2O的生成 D. 在线粒体和叶绿体内均含有DNA,在叶绿体基质中有光合色素 ‎【答案】C ‎【解析】‎ ‎【分析】‎ 线粒体是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呼吸作用有光无光都可以进行,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光反应阶段必须在光照条件下进行,为暗反应提供ATP和[H],暗反应阶段有光无光都可以进行。‎ ‎【详解】A、线粒体内分布的是有氧呼吸的酶,叶绿体分布的是光合作用的酶,A错误;‎ B、线粒体产生的ATP用于身体生命活动,不能用于光合作用,B错误;‎ C、在白天,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叶绿体产生的氧气可以进入线粒体参与呼吸作用的进行,C正确;‎ D、光合色素分布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综合考查了叶绿体和线粒体的结构特点以及功能联系,识记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之间的联系。‎ ‎29.将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放入一定浓度的KNO3溶液中,发现细胞原生质体体积在最初的t1时间内不断减小,在随后的t2时间内不断增大并恢复到原来水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t1时间内水从细胞液进入外界溶液,t2时间内KNO3开始从外界进入细胞液 B. t1时间内细胞液中紫色程度逐渐变深,t2时间内细胞液中紫色程度逐渐变浅 C. t1时间内细胞液渗透压高于KNO3溶液的渗透压,而t2时间内两者正好相反 D. t1时间内细胞出现质壁分离并复原的现象,表明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把成熟的植物细胞放置在某些对细胞无毒害的物质溶液中,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子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外界溶液中,使原生质层和细胞壁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收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来,也就是逐渐发生了质壁分离。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子就通过原生质层进入到细胞液中,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的整个原生质层会慢慢地恢复成原来的状态,使植物细胞逐渐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详解】A、t2时刻细胞在吸水,说明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因此KNO3开始从外界进入细胞液应该是在t2之前,A错误;‎ B、t1时间内细胞失水,液泡体积变小,所以紫色程度逐渐变深, t2时间内细胞吸水,液泡体积变大,所以紫色程度逐渐变浅,B正确;‎ C、原生质体体积在最初的t1时间内不断减小说明细胞正在失水,细胞液渗透压低于细胞外液渗透压,而t2时间相反,C错误;‎ D、原生质体体积在最初的t1时间内不断减小说明正在发生质壁分离,但没有复原,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植物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理解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原理从而判断细胞内外浓度的大小是解题的关键。‎ ‎30.将红细胞移入低渗溶液后,很快吸水膨胀,而非洲爪蟾的卵母细胞在低渗溶液中不膨胀。将控制红细胞膜上CHIP28(一种水通道蛋白)合成的mRNA注入非洲爪蟾的卵母细胞中,在低渗溶液中,卵母细胞迅速膨胀,并于5 分钟内破裂。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 CHIP28的加工、运输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参与 B. 非洲爪蟾卵母细胞在低渗溶液不膨胀的原因可能是细胞膜上无类似CHIP28蛋白 C. 处理后的爪蟾卵母细胞在吸水直至涨破过程中,细胞吸水速率逐渐加快 D. 肾小管在抗利尿激素作用下重吸收水可能与CHIP28有关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题意可知,水生动物非洲爪蟾的卵母细胞在低渗溶液不膨胀,而将控制红细胞膜上CHIP28(一种水通道蛋白)合成的mRNA注入非洲爪蟾的卵母细胞中,在低渗溶液中,卵母细胞迅速膨胀,说明水的吸收与水通道蛋白有关。‎ ‎【详解】A、CHIP28为细胞膜上的通道蛋白,故它的加工、运输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参与,A正确;‎ B、非洲抓蟾卵母细胞在低渗溶液不膨胀的原因是细胞膜上无类似CHIP28蛋白,导致水分无法进入细胞,B正确;‎ C、爪蟾卵母细胞在吸水直至涨破过程中,细胞内浓度不断变小,所以细胞吸水速率减小,C错误;‎ D、CHIP28是水通道蛋白,所以肾小管在抗利尿激素作用下重吸收水可能与CHIP28蛋白通道打开有关,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水分子跨膜运输的方式,水通道蛋白在水分子运输中的作用,蛋白质的合成,结构与功能,分析实验结果获取结论是解题的关键。‎ ‎31.某同学用附着有过氧化氢酶的滤纸片进行了相关的实验研究(如图所示,图中小圆圈为氧气气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酶促反应速率可用反应时间(t3-t1)的长短来表示 B. 用附着等量FeCl3的滤纸片做实验,反应时间(t3-t1)变小 C. 该装置可用于探究不同温度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D. 改变过氧化氢溶液的pH,滤纸片不会接触烧杯底部 ‎【答案】A ‎【解析】‎ 分析】‎ 图示实验装置可用于探究影响酶促反应速率因素,滤纸片上的过氧化氢酶能催化过氧化氢水解产生氧气,酶促反应速率可以用滤纸片从进入液面之时到浮出液面的时间(即t3-t1)来表示,为了避免实验的偶然性,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应遵循平行重复原则,每个烧杯中需放多个滤纸片,再计算平均值。‎ ‎【详解】A、酶促反应在酶与底物接触时开始,其速率可用滤纸片从进入液面之时到浮出液面的时间(即t3-t1)来表示,A正确;‎ B、FeCl3的催化效率低于过氧化氢酶,用附着等量FeCl3的滤纸片做实验,反应时间(t3-t1)变长,B错误;‎ C、温度影响过氧化氢的分解,该装置不能用于探究不同温度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C错误;‎ D、改变过氧化氢溶液的pH,酶的活性会改变,改变滤纸片接触到烧杯底部的时间,滤纸片是会接触烧杯底部的,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结合实验装置图,考查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的知识,考生识记酶的特性和外界条件对酶活性的影响,通过分析实验装置图理解实验的原理,掌握实验设计的原则是解题的关键。‎ ‎32.‎ ‎ 在野生型酵母菌线粒体内有氧呼吸相关酶作用下,显色剂TTC与[H]结合使酵母菌呈红色。呼吸缺陷型酵母菌由于缺乏有氧呼吸相关酶,TTC不能使其呈红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TTC可用来鉴别野生型和呼吸缺陷型酵母菌 B. 呼吸缺陷型酵母菌细胞呼吸不产生[H]‎ C. 野生型酵母菌有氧呼吸时丙酮酸在线粒体基质中分解 D. 有氧条件下野生型和呼吸缺陷型酵母菌细胞呼吸产物不同 ‎【答案】B ‎【解析】‎ ‎【详解】A.根据题意,显色剂TTC与[H]结合使酵母菌呈红色,呼吸缺陷型酵母菌由于缺乏有氧呼吸相关酶,TTC不能使其呈红色,所以TTC可用来鉴别野生型和呼吸缺陷型酵母菌,A正确;‎ B.呼吸缺陷型酵母菌细胞由于缺乏有氧呼吸相关酶,可以进行无氧呼吸产生[H],B错误;‎ C.野生型酵母菌有氧呼吸时丙酮酸在线粒体基质中分解,C正确;‎ D.有氧条件下野生型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但呼吸缺陷型酵母菌只能进行无氧呼吸,两者细胞呼吸产物不同,D正确。‎ 故选B。‎ 考点:本题考查酵母菌细胞呼吸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33.下图中纵坐标表示植物某种气体吸收量或释放量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注:不考虑横坐标和纵坐标单位的具体表示形式,单位的表示方法相同。)‎ A. 若F点以后进一步提高光照强度,光合作用强度会一直不变 B. 若A代表02吸收量,D点时,叶肉细胞既不吸收02也不释放02‎ C. C点时,叶肉细胞中能产生ATP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叶绿体 D. 若A代表C02释放量,适当提高大气中的C02浓度,E点可能向右下移动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图中E点表示光饱和点,故F点以后提高光照强度,光合作用将不再增加,但是当光照太强时会引起气孔关闭,导致光合作用减弱,A错误;若A代表O2吸收量,D点表示光补偿点,即此时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与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量相等,植物只有叶肉细胞等可以进行光合作用,而植物的所有细胞都可以进行呼吸作用,因此D点叶肉细胞吸收的氧气少于释放的氧气,B错误;C点时,光照强度为0,此时植物只能进行呼吸作用,因此产生ATP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C错误;若A代表CO2释放量,提高大气中的CO2浓度,光饱和点(E点)增大,向右下移动,D正确。‎ ‎34.对某细胞器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发现其含有尿嘧啶。据此推测,该细胞器不可能完成的生化反应是 A. CO2+H2O (CH2O)+O2‎ B. 丙氨酸+甘氨酸 丙甘二肽+H2O C. ‎ D. ‎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对某细胞器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发现其含有尿嘧啶U,说明该细胞器的组成成分中含有RNA,可能是线粒体、叶绿体或核糖体,据此分析答题。‎ ‎【详解】A、CO2+H2O (CH2O)+O2表示的是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发生的场所是叶绿体,A正确;‎ B、丙氨酸+甘氨酸 丙甘二肽+H2O表示的是脱水缩合,而脱水缩合发生在核糖体,B正确;‎ C、表示的是有氧呼吸的整个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因此该细胞器不能完成该化学反应的整个过程,C错误;‎ D、表示ATP的合成,可以发生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D正确。‎ 故选C。‎ ‎35.在某生物体细胞中可以同时存在如图所示的生命活动(图中1、2表示过程),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 在1、2所示的过程中都有[H]的产生,但二者代表的物质不同 B. 1、2所示的两个过程始终在细胞中进行,只要其中一个停止,细胞生命活动就会立刻停止 C. 1、2所示的两个过程的发生均需要相关细胞器的参与 D. 1、2所示的两个过程产生的ATP中的能量均可以转化为光能和化学能 ‎【答案】A ‎【解析】‎ ‎【分析】‎ ‎1、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合成少量ATP;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合成少量ATP;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合成大量ATP。‎ ‎2、光合作用的过程:‎ ‎①光反应阶段:场所是类囊体薄膜,包括水的光解和ATP的生成。‎ ‎②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基质,包CO2的固定和C3的还原。‎ ‎3、1是光合作用,2是呼吸作用。‎ ‎【详解】A、在1、2所示的过程中都有[H]的产生,但二者代表的物质不同,分别为NADPH和NADH,A正确;‎ B、1、2所示的两个过程始终在细胞中进行,没有光照时,光合作用过程会停止,但呼吸作用不会立刻停止,B错误;‎ C、蓝藻没有叶绿体和线粒体但也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C错误;‎ D、1过程产生的ATP中的能量只能用于暗反应,2过程产生的ATP中的能量可以转化为光能和化学能,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光合作用、有氧呼吸过程的理解。它们是考查的重点和难点,可以通过流程图分析,表格比较,典型练习分析强化学生的理解。‎ 二、非选择题 ‎36.如图A是血红蛋白的空间结构模式图,其中含有两条α肽链,两条β肽链(α肽链和β肽链不同)。图B表示β肽链一端的氨基酸排列顺序,请分析后回答下列问题。‎ ‎(1)图B中①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写出③⑤⑦处肽键的结构式________________。氨基酸的结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B所示的一段肽链由_____________种氨基酸缩合而成。‎ ‎(3)据两图可知一条β肽链至少含有____________个羧基。‎ ‎(4)蛋白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肌肉中的蛋白质,细胞膜中的蛋白质。举例蛋白质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①__________作用,如__________________(举一例),②________作用,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举一例)。‎ ‎【答案】 (1). 氨基 (2). -CO-NH- (3). 至少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4). 3种 (5). 3个 (6). 生命活动的承担着 (7). 催化 (8). 酶 (9). 调节 (10). 胰岛素 ‎【解析】‎ ‎【分析】‎ ‎1、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其结构通式是,即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和一个R基,氨基酸的不同在于R基的不同。2、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而脱水缩合是指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相连接,同时脱出一分子水的过程;氨基酸形成多肽过程中的相关计算:游离氨基或羧基数=肽链数+R基中含有的氨基或羧基数,至少含有的游离氨基或羧基数=肽链数。3、分析题图:图A是血红蛋白的空间结构模式图,血红蛋白是由4条肽链组成的;图B表示血红蛋白β肽链一端的氨基酸排列顺序,其中①是氨基,②④⑥⑧是R基,③⑤⑦是肽键,⑨是肽键的一部分。‎ ‎【详解】(1)图B中的①是氨基(-NH2),‎ ‎③⑤⑦处的肽键是由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 )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出一分子水形成的,其结构式是-CO-NH-,氨基酸的结构特点是至少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2)图B所示的一段肽链片段中的R基②④⑥⑧中,⑥和⑧相同,R基共有3种,说明该肽链片段是由3种氨基酸经脱水缩合形成的。‎ ‎(3)图B所表示的血红蛋白中β肽链一端的各氨基酸的R基②④⑥⑧中,共有2个羧基(⑥和⑧处各有1个),一条β肽链的除了R基外还含有一个羧基,因此据两图可知一条β肽链至少含有3个羧基。‎ ‎(4)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承担者,如肌肉中的蛋白质,细胞膜中的蛋白质。举例蛋白质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①催化作用,如酶;②调节作用,如胰岛素。‎ ‎【点睛】本题结合血红蛋白的空间结构模式图、血红蛋白β肽链一端的氨基酸排列顺序图,考查蛋白质的合成--氨基酸脱水缩合的知识,考生识记氨基酸的结构通式、明确氨基酸脱水缩合的过程、掌握氨基酸脱水缩合过程中的相关计算是解题的关键。‎ ‎37.下图为生物体细胞内主要有机化合物的概念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人和动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c有两种,二者利用方式的区别是__________。‎ ‎(2)b结构的多样性与氨基酸的______有关,b功能多样性主要由肽链的_______决定。‎ ‎(3)d中与e组成元素相同的物质在细胞中的功能是________。‎ ‎(4)用紫色洋葱鳞片叶_______(填“内”或“外”)表皮细胞,可以通过染色来观察DNA和e 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操作步骤中要用盐酸水解,目的是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________。‎ ‎【答案】 (1). 肝糖原能水解为葡萄糖补充血糖供能,而肌糖原只能在肌肉细胞氧化分解供能 (2). 氨基酸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 (3). 空间结构 (4). 构成生物膜的重要成分 (5). 内 (6). 染色质中DNA和蛋白质分离,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解析】‎ ‎【分析】‎ 组成细胞的有机物分为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四种,糖类根据是否能发生水解和水解后生成的单糖的数量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脂质包括脂肪、类脂和固醇,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核酸分为DNA和RNA。‎ ‎【详解】(1)图中a表示糖类,糖类包括单糖、二糖、多糖,其中c多糖在人和动物中包括肝糖原和肌糖原,肝糖原能水解为葡萄糖补充血糖供能,而肌糖原只能在肌肉细胞氧化分解供能。‎ ‎(2)b蛋白质的基本单位为氨基酸,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与氨基酸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有关,蛋白质功能多样性主要由肽链的空间结构决定。‎ ‎(3)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核酸包括DNA和RNA(e),脂质中的磷脂与核酸的元素组成均为C、H、O、N、P,磷脂是构成生物膜的重要成分。‎ ‎(4)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可以通过染色来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操作步骤中要用盐酸水解,目的是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分离,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点睛】本题着重考查了组成细胞的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基本组成单位,考生要能够根据题图中的概念图回忆组成细胞的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基本单位,然后进行解答。‎ ‎38.蓖麻种子的胚乳呈白色, 脂肪含量为种子的70%。为探究该植物种子萌发过程中的物质变化,某研究小组将种子置于温度、水分 (蒸馏水)、通气等条件均适宜的黑暗环境中培养,定期检查萌发种子(含幼苗)的脂肪、蔗糖、葡萄糖的含量和干重变化,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据甲图分析,萌发过程中胚乳组织中的脂肪酶催化脂肪水解成_______和________,并转化为________作为胚生长和呼吸消耗的能源物质。细胞中催化脂肪水解的酶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 ‎(2)据乙图可知,蓖麻种子萌发初期时干重增加,导致萌发种子干种增加的主要元素是_________。第7天至第10天萌发种子(含幼苗)的干重变化趋势是_______。‎ ‎(3)向萌发第7天的种子匀浆中滴加适量碘液,匀浆变蓝,说明有________的形成。幼叶伸展开后,可以在有光的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说明蓖麻是一种________型生物。‎ ‎(4)为了观察蓖麻种子中脂肪,常用苏丹Ⅲ染液对种子切片染色,染色后用体积分数50%的酒精_________。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被染成_________的脂肪颗粒。‎ ‎【答案】 (1). 甘油 (2). 脂肪酸 (3). 糖类 (4). 蛋白质 (5). O (6). 下降 (7). 淀粉 (8). 自养 (9). 洗去浮色 (10). 橘黄色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甲为蓖麻种子萌发过程中的物质变化,萌发过程中胚乳组织中的脂肪含量下降,葡萄糖、蔗糖含量上升,可见萌发过程中胚乳组织中的脂肪酶催化脂肪水解成 甘油、脂肪酸,然后再转变为葡萄糖、蔗糖作为胚生长和呼吸消耗的原料。‎ 分析图乙:根据题意可知,种子始终放在黑暗条件中培养,因此种子没有光合作用,只有呼吸作用;曲线中看出,在前7天种子的干重在增加,这说明脂肪在不断转变成糖类等其他形式的有机物,糖类物质中O含量大于脂肪,因此导致种子干重增加的主要元素是氧元素;7天后干重减少是因为有机物在种子萌发过程中氧化分解,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超过脂肪转化增加的有机物。‎ ‎【详解】(1)据甲图分析,萌发过程中胚乳组织中的脂肪含量下降,葡萄糖、蔗糖含量上升,可见萌发过程中胚乳组织中的脂肪酶催化脂肪水解成甘油、脂肪酸,并转变为糖类(葡萄糖、蔗糖)作为胚生长和呼吸消耗的原料。催化脂肪水解的酶是脂肪酶,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2)曲线中看出,在前8天种子的干重在增加,这说明脂肪在不断转变成糖类等其他形式的有机物,糖类物质中O含量大于脂肪,因此导致种子干重增加的主要元素是氧元素;第7天至第10天萌发种子(含幼苗)的干重变化趋势是下降,原因是幼苗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超过脂肪转化增加的有机物。‎ ‎(3)淀粉与碘变蓝,向萌发第7天的种子匀浆中滴加适量碘液,匀浆变蓝,说明有淀粉的形成,蓖麻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是一种自养型生物。‎ ‎(4)脂肪需要使用苏丹Ⅲ染色,使用50%酒精洗去浮色,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橘黄色的脂肪颗粒。‎ ‎【点睛】本题考查了细胞中的相关化合物的转化,分析曲线图,得出脂肪转化成糖类的结论,掌握糖类和脂质的区别,是解答该题的难点和关键地方。‎ ‎39.小麦种子中含有α、β两种淀粉酶,某学习小组对这两种淀粉酶活性进行探究实验,步骤如下:‎ ‎①将等量的α-淀粉酶(70℃活性不受影响,100℃高温下失活)与β-淀粉酶(70℃处理15min即失活)加适量蒸馏水混合,分为甲、乙、丙三组;‎ ‎②甲组25℃下处理,乙组70℃水浴处理15min后取出,丙组100℃下处理15min后取出;‎ ‎③甲、乙、丙三组分别在25℃条件下加入等量且足量的淀粉溶液;‎ ‎④一段时间后,测得甲、乙、丙三组淀粉剩余量分别为a、b、c。‎ 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上述两种酶存在差异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 ‎(2)三组淀粉剩余量最多的是________组(甲、乙、丙),原因是______。‎ ‎(3)利用上述实验结果,如何大致比较25℃条件下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活性的大小?_____。‎ ‎【答案】 (1). 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及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 (2). 丙 (3). 两种淀粉酶在100℃条件下均失去活性,且降到25℃活性不能恢复 (4). 比较b-a(β-淀粉酶的活性)与c-b(α-淀粉酶的活性)数值的大小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α-淀粉酶较耐热,在70℃活性不受影响,而β-淀粉酶不耐热,在70℃条件下15min后失活。实验设计要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三组实验的自变量是酶的种类和温度,因变量是淀粉的剩余量。‎ ‎【详解】(1)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两种酶的性质存在差异,说明两者的结构不同,与组成两者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以及肽链的空间结构有关。‎ ‎(2)由于两种淀粉酶在100℃条件下均失去活性,且降到25℃活性不能恢复,所以丙组淀粉酶丧失了活性,不能催化淀粉水解,淀粉的剩余量最多。‎ ‎(3)根据题意分析,甲组实验的两种淀粉酶都有活性,乙组的α-淀粉酶有活性,丙组两种酶都没有活性,且甲、乙、丙三组淀粉剩余量分别为a、b、c,因此b-a可以表示β-淀粉酶的活性,c-b可以表示α-淀粉酶的活性,则比较b-a(β-淀粉酶的活性)与c-b(α-淀粉酶的活性)数值的大小可以导致比较两种淀粉酶活性的大小。‎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实验设计的一般原则,能够根据两种酶的特性和实验步骤判断不同实验中两种淀粉酶的活性以及各实验中淀粉剩余量的多少。‎ ‎40.将长势相似的甲、乙两种植物分别置于两个同样大小密闭的透明容器内,给予一定强度的光照、适宜的温度等条件,培养一段时间后测得容器内CO2浓度的变化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与A点相比,B点时甲植物细胞的叶绿体基质中三碳化合物的含量变化是___,装置内CO2浓度的下降速率逐渐减慢,其原因主要是_________。‎ ‎(2)若将甲、乙两植物放在同一容器中,培养条件相同,生长较好的是_______,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初始时间,若向容器中注入足量适宜浓度的NaHCO3溶液,发现甲乙植物的光合速率均不变,此时要提高植物的光合速率,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减少 (2). 光合作用消耗的CO2量大于呼吸作用产生的CO2量,且二者差值在减小 (3). 乙 (4). 乙能利用较低浓度的CO2 (5). 适当增加光照强度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乙两种植物所在容器内的氧气含量都不断的减少,最后趋于平衡,平衡点以前二氧化碳浓度不断下降说明两种植物的光合速率都大于呼吸速率,平衡点以后二氧化碳浓度不变,说明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乙植物所在容器内二氧化碳下降的更快,说明其光合速率大于甲的光合速率。‎ ‎【详解】(1)与A点相比,B点容器中的二氧化碳减少速率降低,因此二氧化碳固定产生的三碳化合物的含量减少;容器内二氧化碳的减少说明光合作用消耗的二氧化碳大于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B点二氧化碳降低变慢,说明两者的差值在减小。‎ ‎(2)据图分析可知,乙植物利用二氧化碳的速率更快,且能够利用降低浓度的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因此若将甲、乙两植物放在同一容器中,培养条件相同,生长较好的是乙。‎ ‎(3)在初始时间,若向容器中注入足量适宜浓度的NaHCO3溶液,发现甲乙植物的光合速率均不变,说明限制光合速率的不是二氧化碳浓度,且该实验的温度是最适宜的,因此限制光合速率的因素应该是光照强度,因此应该采取适当增加光照强度的措施。‎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的过程,明确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因此容器内的二氧化碳减少代表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二氧化碳浓度不变表示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 ‎41.下图为生物体细胞内主要有机化合物的概念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人和动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c有两种,二者利用方式的区别是__________。‎ ‎(2)b结构的多样性与氨基酸的______有关,b功能多样性主要由肽链的_______决定。‎ ‎(3)d中与e组成元素相同的物质在细胞中的功能是________。‎ ‎(4)用紫色洋葱鳞片叶_______(填“内”或“外”)表皮细胞,可以通过染色来观察DNA和e 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操作步骤中要用盐酸水解,目的是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________。‎ ‎【答案】 (1). 肝糖原能水解为葡萄糖补充血糖供能,而肌糖原只能在肌肉细胞氧化分解供能 (2). 氨基酸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 (3). 空间结构 (4). 构成生物膜的重要成分 (5). 内 (6). 染色质中DNA和蛋白质分离,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解析】‎ ‎【分析】‎ 组成细胞的有机物分为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四种,糖类根据是否能发生水解和水解后生成的单糖的数量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脂质包括脂肪、类脂和固醇,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核酸分为DNA和RNA。‎ ‎【详解】(1)图中a表示糖类,糖类包括单糖、二糖、多糖,其中c多糖在人和动物中包括肝糖原和肌糖原,肝糖原能水解为葡萄糖补充血糖供能,而肌糖原只能在肌肉细胞氧化分解供能。‎ ‎(2)b蛋白质的基本单位为氨基酸,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与氨基酸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有关,蛋白质功能多样性主要由肽链的空间结构决定。‎ ‎(3)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核酸包括DNA和RNA(e),脂质中的磷脂与核酸的元素组成均为C、H、O、N、P,磷脂是构成生物膜的重要成分。‎ ‎(4)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可以通过染色来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操作步骤中要用盐酸水解,目的是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分离,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点睛】本题着重考查了组成细胞的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基本组成单位,考生要能够根据题图中的概念图回忆组成细胞的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基本单位,然后进行解答。‎ ‎42.辣椒是我国栽培面积最大的蔬菜作物之一。图1是辣椒植株光合作用示意图,图2是将辣椒植株置于C02浓度适宜、水分充足的环境中,温度分别保持在15℃、25℃和35℃下,改变光照强度,测定 的CO2吸收速率,请据图分析:‎ ‎(1)将叶绿体等各种细胞器从叶肉细胞中分离出来,常用的方法是____。若停止图l中甲的供应,一段时间后氧气的产生速率将会____(填“增大”、“减小”或“基本不变”)。‎ ‎(2)图2中A点时,该植物叶肉细胞产生ATP的场所是____。当光强度大于8时,25℃与15℃条件下有机物的合成速率分别为M1、M2,结果应为M2____M1(填“>”、“<”或“=”)。‎ ‎(3)35℃条件下,如果将纵坐标改为氧气的吸收速率,请在答题卡上画出曲线____。‎ ‎【答案】 (1). 差速离心法 (2). 减小 (3). 线粒体、细胞质基质 (4). > ‎ ‎(5). ‎ ‎【解析】‎ ‎【详解】(1)分离细胞器的方法是差速离心法;图1中甲是二氧化碳,若停止二氧化碳,则光合作用速率下降,从而导致氧气的产生速率降低。‎ ‎(2)A点时,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此时合成ATP的部位有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据图可知,光照强度大于8时,净光合作用速率相等,由于25℃的呼吸作用速率大于15℃,因此25℃的真光合作用速率大于15℃的真光合作用速率。‎ ‎(3)由于光合作用的过程是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因此当纵坐标改为氧气时,曲线与二氧化碳关于横轴对称,曲线如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