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0.00 KB
- 2021-09-2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宜昌市2019年高-年级学年期末考试题
生物(A卷)
1.生命系统存在着从细胞到生物圈各个不同的结构层次,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B. 一只草履虫可以看作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C. 种群属于生命系统
D. 病毒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命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能表现出生长等生命现象,生命系统从小到大的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详解】A、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基本的生命系统,A正确;
B、草履虫为单细胞生物,可以看作是基本的生命系统,B正确;
C、种群是一个有机体,属于生命系统,C正确;
D、病毒单独存在时不能表现生命现象,不是基本的生命系统,D错误。
故选D。
2.下列关于细胞学说叙述错误的是
A. 植物和动物都是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B. 细胞学说的建立者主要是施莱登和施旺
C. 细胞是完全独立,任何—个细胞都与其它细胞均无任何联系
D. 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学说由施莱登和施旺提出,揭示了动物和植物的统一性,从而阐明了生物界的统一性。
【详解】A、施莱登和施旺的研究表明,植物和动物都是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A正确;
B、施莱登和施旺在前人和自己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细胞学说,是细胞学说主要的建立者,B正确;
C、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生命起作用,C错误;
D、新细胞可以由老细胞通过细胞分裂产生,D正确。
故选C。
3.下列关于生物试剂的选择、使用及使用结果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可用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
B. 可用碘液鉴定脂肪
C. 可用斐林试剂鉴定葡萄糖
D. 可用澄清石灰水检测酵母菌的呼吸产物中是否含有CO2
【答案】B
【解析】
【分析】
斐林试剂可与还原糖共热产生砖红色沉淀;鉴定脂肪需要用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澄清石灰水遇CO2会变浑浊。
【详解】A、双缩脲试剂可与蛋白质发生紫色反应,可用于鉴定蛋白质,A正确;
B、碘液可与淀粉发生蓝色反应,不能用于鉴定脂肪,B错误;
C、葡萄糖属于还原糖,斐林试剂可与葡萄糖共热产生砖红色沉淀,C正确;
D、将酵母菌呼吸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根据澄清石灰水的浑浊情况可判断是否产生二氧化碳,D正确。
故选B。
4.下列有关细胞中的元素和无机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中有些化学元素含量很少,对细胞无作用,称为微量元素
B. 组成人体细胞的主要元素中H的含量最多
C. 幼儿身体的含水量远远高于成年人身体的含水量
D. 细胞中的无机盐只能以离子的形式存在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中的元素根据含量多少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二者对细胞的生命活动均具有重要作用;组成人体细胞的化合物中水的含量最多,据此可分析各元素含量的多少。
【详解】A、细胞中微量元素含量很少,但对细胞具有重要作用,A错误;
B、组成人体细胞的主要元素中O的含量最多,B错误;
C、幼儿代谢旺盛,身体的含水量远远高于成年人身体的含水量,C正确;
D、细胞中的无机盐大多以离子的形式存在,D错误。
故选C。
【点睛】细胞鲜重时元素含量:O>C>H>N。细胞干重时元素含量:C>O>N>H。鲜重中水是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而水分子中O的含量远大于H,因此组成生物体的元素中,O元素占细胞鲜重百分比最多。
5.下列各元素全部是微量元素是
A. Na、K、P B. Ca、Mg、C
C. H、O、N D. Cu、Zn、Mn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中的元素根据含量多少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大量元素包括C、H、O、N、P、S、K、Ca、Mg等。
【详解】A中K、P为大量元素;B、C中均为大量元素;D中Cu、Zn、Mn均为微量元素。ABC错误,D项正确。
故选D。
6.下列有关细胞中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淀粉、纤维素与糖原的基本组成单位都是氨基酸
B. 氨基酸脱水缩合产生水
C. 核酸是细胞内主要的能源物质
D. 所有细胞的组成成分都含有纤维素
【答案】B
【解析】
【分析】
淀粉、纤维素与糖原均属于多糖,糖类是细胞中的能源物质,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
【详解】A、淀粉、纤维素与糖原的基本组成单位都是葡萄糖,A错误;
B、一个氨基酸的氨基和另一个氨基酸的羧基发生缩合产生水,B正确。
C、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细胞内的遗传物质,C错误;
D、动物细胞中不含有纤维素,D错误。
故选B。
7.下列生物属于真核生物的是
A. 蓝藻 B. 大肠杆菌 C. 病毒 D. 松鼠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有无核膜包围的细胞核,细胞可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原核生物包括蓝藻、细菌等生物,真核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真菌等。
【详解】蓝藻属于原核生物;大肠杆菌属于细菌,属于原核生物;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既不是真核细胞也不是原核细胞;松鼠属于动物,属于真核生物。
故选D。
【点睛】生物界常见生物类群的划分
8.下列物质中,不属于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特点是:均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二者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详解】根据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结构特点可以判断,ABD属于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C中氨基和羧基没有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故选C。
9.细胞内组成DNA的五碳糖是( )
A. 核糖 B. 脱氧核糖 C. 葡萄糖 D. 麦芽糖
【答案】B
【解析】
D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一个脱氧核苷酸由一个脱氧核糖、一个磷酸基和一个碱基组成,故正确选项为B。
10.在细胞中,参与合成并分泌蛋白质的细胞器有
A. 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体、线粒体
B. 内质网、核糖体、叶绿体、高尔基体
C. 线粒体、中心体、高尔基体、内质网
D. 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体、中心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核糖体是肽链合成的场所,内质网是蛋白质加工的场所,高尔基体是蛋白质加工、分类、包装的场所,线粒体是细胞的“动力工厂”,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中心体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详解】A、分泌蛋白在核糖体中合成,然后依次经过内质网的加工、高尔基体的分类、包装,最后通过细胞膜的胞吐作用分泌出去,线粒体为该过程提供能量,A正确;
B、叶绿体不参与分泌蛋白的合成、分泌,B错误;
C项和D项、中心体不参与分泌蛋白合成、分泌,C项、D项错误。
故选A。
11.下列各图中,图形分别代表磷酸、脱氧核糖和碱基,在制作脱氧核苷酸模型时,各部件之间需要连接。下列连接中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详解】
一个脱氧核苷酸由一个磷酸、一个脱氧核糖、一个含氮碱基构成,其结构是脱氧核糖在中间,B正确。
12.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细胞膜的功能:( )
A. 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B. 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C. 提高细胞内化学反应的速率
D. 作为系统的边界,维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细胞膜的功能: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开;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3、进行细胞间的物质交流.
解:A、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因而能控制物质的进出,A错误;
B、相邻的两个细胞的细胞膜会相互接触,进行信息交流,B错误;
C、酶能使细胞内的各种生物化学反应加快,但不属于细胞膜的功能,C正确;
D、细胞膜存在于细胞的最外边,作为系统的边界,保障了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使生命物质与外界环境分开,产生了原始的细胞,对生命的起源起重要作用,D错误.
故选:C.
考点:细胞膜的功能.
13.下图是某些细胞器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以下判断错误的是
A. ①是中心体 B. ②是线粒体 C. ③是叶绿体 D. ④是核糖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中心体是低等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中的一种细胞器,一个中心体包含两个相互垂直的中心粒;线粒体和叶绿体均为双层膜细胞器,线粒体内膜折叠形成嵴,叶绿体中类囊体堆叠形成基粒;核糖体是细胞中普遍存在的粒状细胞器。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①是中心体,②是线粒体,③是叶绿体,④由单层膜构成网状细胞器,为内质网,ABC正确,D错误。
故选D。
14.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O2进入肺泡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B. 水分子进出细胞是自由扩散
C.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需要载体蛋白的协作,但不消耗能量,属于协助扩散
D. 大肠杆菌吸收K+属于主动运输,既消耗能量,又需要膜上的载体蛋白
【答案】A
【解析】
【分析】
O2、水分子均属于小分子,可通过自由扩散进出细胞;葡萄糖进入红细胞是顺浓度进行的;K+在细胞内的含量较高。
【详解】A、O2进入肺泡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A错误;
B、水分子属于小分子,通过自由扩散方式进出细胞,B正确;
C、葡萄糖顺浓度进入红细胞,需要载体蛋白的协作,但不消耗能量,属于协助扩散,C正确;
D、大肠杆菌逆浓度吸收K+的过程属于主动运输,既消耗能量,又需要膜上的载体蛋白,D正确。
故选A。
【点睛】“三看法”快速判定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15. 下列关于细胞核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
B. 细胞核控制细胞的代谢和遗传
C. 细胞核位于细胞的正中央,所以它是细胞的控制中心
D. 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DNA主要在细胞核中,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A正确;
B、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B正确;
C、在成熟的植物细胞中,由于液泡的存在,细胞核位于细胞的一侧而没有位于正中央;细胞核是细胞控制中心的原因是因为DNA主要在细胞核中,C错误;
D、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线粒体和叶绿体也含有少量的DNA,D正确.
故选:C.
考点: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16.下列有关生物膜的结构特点的叙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构成生物膜的磷脂分子可以运动
B. 构成生物膜的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
C. 构成生物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是静止的
D. 构成生物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物膜均以磷脂双分子层作为基本支架,其中镶嵌或贯穿蛋白质分子。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详解】构成生物膜的磷脂分子都可以运动,蛋白质分子大都可以运动,这一特点决定了生物膜在结构上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故选D。
17.下列关于酶的表述,全面而准确的是
A. 酶不能脱离生物体起作用
B. 酶是蛋白质
C.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
D. 酶与无机催化剂没有本质区别
【答案】C
【解析】
【分析】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其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pH。
【详解】A、只要提供适宜的条件,酶可以脱离生物体起作用,A错误;
B、少部分酶的化学本质是RNA,B错误;
C、酶是活细胞产生的的有机物,可通过降低生化反应所需的活化能催化生化反应,C正确;
D、酶是有机物,无机催化剂属于无机物,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具有专一性、高效性等特点,D错误。
故选C。
18.ATP的结构式可以简写成
A. A-P-P~P B. A~P~P-P C. A-P~P~P D. A~P~P~P
【答案】C
【解析】
【分析】
ATP是三磷酸腺苷的简称,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 “—”代表普通化学键,“~”代表高能磷酸键。
【详解】一个ATP分子中具有三个磷酸基团,三个磷酸基团之间存在两个高能磷酸键,A与P之间为普通化学键,据此可判断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19.在绿色植物的叶肉细胞中,吸收光能的色素分布在
A. 叶绿体的外膜上 B. 叶绿体的基质中
C. 叶绿体的内膜上 D. 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
【答案】D
【解析】
【分析】
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其结构包括外膜、内膜、由类囊体薄膜堆叠而成的基粒和叶绿体基质,其结构和功能是相适应的。基粒是光反应的场所,叶绿体基质是暗反应场所。
【详解】由类囊体薄膜堆叠而成的基粒扩大了叶绿体内的膜面积,上面分布有光反应所需要的色素和酶,有利于光能的吸收和光反应的顺利进行。
故选D。
20.关于有氧呼吸的特点(与无氧呼吸相比),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 需要多种酶参与 B. 分解有机物不彻底 C. 释放二氧化碳 D. 生成大量ATP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细胞呼吸包括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种。
【详解】有氧呼吸是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释放大量能量,并且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无氧呼吸是有机物分解不彻底释放少量能量的过程,故B正确,ACD错误。
21.我国古农书《齐民要术》中强调,种植农作物时要“正其行(hang,通其风)”,此措施对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有重要意义,因为它利于农作物进行
A. 细胞呼吸 B. 光合作用 C. 蒸腾作用 D. 水分吸收
【答案】B
【解析】
正其行:即合理安排植株的间距,能充分利用光能,太密了容易形成竞争,阳光分配不均衡,利用不充分;通其风:叶片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导致叶片周围二氧化碳浓度下降,这就导致了光合速率下降,不利于有机物的积累,通风补充新鲜的二氧化碳,有机物就较快的积累了,故选B。
22.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色素时,滤纸条从上至下第二条色带的名称和颜色分别是
A. 叶绿素a、蓝绿色 B. 叶绿素b、黄绿色
C. 胡萝卜素、橙黄色 D. 叶黄素、黄色
【答案】D
【解析】
【分析】
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色素的原理是:四种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大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条上的扩散速度较快。
【详解】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依次递减,滤纸条从上至下第二条色带为叶黄素,表现为黄色。
故选D。
23.下列有关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死亡就是指细胞凋亡
B. 细胞的分化会导致细胞数目增多
C. 衰老细胞内的水分减少,代谢减慢
D. 细胞癌变后彼此间的黏着性增大,因此不容易转移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凋亡是细胞的编程性死亡,对个体的发育、正常生命活动的进行和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过程,使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稳定性改变。
【详解】A、细胞死亡包括细胞坏死和指细胞凋亡,A错误;
B、细胞的分化会导致细胞种类增多,B错误;
C、衰老细胞内的水分减少,导致代谢减慢,C正确;
D、细胞癌变后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减少,彼此间的黏着性减小,因此容易转移,D错误。
故选C。
【点睛】细胞分裂与细胞分化的区别和联系
项目
细胞分裂
细胞分化
细胞
变化
细胞数量增多
细胞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发生稳定性差异,细胞种类增多
意义
保持了亲子代间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保证了生物体的正常发育
联系
细胞分裂是细胞分化的基础
24.如图表示细胞有丝分裂一个细胞周期所用的时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乙的过程表示分裂间期
B. 一个细胞周期是指乙—乙的全过程
C. 一个细胞周期是指甲—甲的全过程
D. 乙—甲的过程表示分裂期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细胞有丝分裂一个细胞周期是指一次分裂完成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所用的时间,包括持续时间较长的分裂间期和持续时间较短的分裂期。
【详解】A、乙—甲的过程表示分裂间期,A错误;
B项和C项、一个细胞周期是指乙~乙的全过程,B正确,C错误;
D、甲—乙的过程表示分裂期,D错误。
故选B。
【点睛】判断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的方法
(1)“先长后短”:一个细胞周期一定要先经过一个长的间期,再经过一个短的分裂期。
(2)“终点到终点”:从完成时开始,到完成时结束,为一个细胞周期。
(3)“先复制后分裂”:一个细胞周期一定要先完成DNA的复制,才能完成细胞的分裂。
25.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对维持其前后代体细胞染色体数目恒定起重要作用的生理活动是
A. 有丝分裂与受精作用 B. 细胞增殖与细胞分化
C. 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 D. 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形成成熟生殖细胞进行的细胞分裂,在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因此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减少一半.通过受精作用,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
解:减数分裂使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减少一半,而受精作用使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因此对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体来说,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遗传和变异都很重要.
故选:D.
考点:细胞的减数分裂;受精作用.
26.下列表示纯合体的基因型是 ( )
A. AaBB B. AABb C. AAbb D. aaBb
【答案】C
【解析】
由两个基因型相同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来的个体称为纯合体,所以纯合体的同源染色体同一位点上的基因组成相同,如AAbb,故C项正确,A、B、D项错误。
27.洋葱根尖细胞分裂时,其细胞核中的DNA复制发生在
A. 间期 B. 前期 C. 中期 D. 后期
【答案】A
【解析】
【分析】
洋葱根尖细胞分裂时,在间期完成细胞分裂所需要的物质准备,在分裂期把复制后的核DNA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
【详解】在细胞分裂间期,完成核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为分裂期核DNA的平均分配做好物质上的准备。
故选A。
28. 下列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A. 狗的长毛与卷毛 B. 蚕豆的高茎与豌豆的矮茎
C. 玉米叶鞘的紫色和叶片的绿色 D. 兔的长毛与短毛
【答案】D
【解析】
【分析】
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相同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判断生物的性状是否属于相对性状需要扣住概念中的关键词“同种生物”和“同一性状”答题。
【详解】A、狗的长毛与卷毛不符合“同一性状”一词,不属于相对性状,A错误;
B、蚕豆的高茎与豌豆的矮茎不符合“同种生物”一词,不属于相对性状,B错误;
C、玉米叶鞘的紫色和叶片的绿色不符合“同一性状”一词,不属于相对性状,C错误;
C、兔的长毛与短毛符合相对性状的概念,属于相对性状,D正确。
故选:D。
29.基因是指
A. 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B. 脱氧核苷酸序列
C. 氨基酸序列
D. 核苷酸序列
【答案】A
【解析】
基因是指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单位和结构单位。所以A选项是正确的。
30.下列各项中属于化学致癌因子的是
A. 电离辐射 B. X射线 C. 苯 D. 紫外线
【答案】C
【解析】
【分析】
致癌因子包括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和病毒致癌因子,它们均可以导致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导致细胞癌变。
【详解】电离辐射、X射线和紫外线均是通过物理作用导致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属于物理致癌因子;苯属于化学致癌因子。
故选C。
31. 有丝分裂过程中,着丝点分裂发生在
A. 间期 B. 前期 C. 中期 D. 后期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有丝分裂间期的特点是完成DNA分子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前期的特点是核膜、核仁逐渐消失,出现染色体和纺锤体;中期的特点是染色体的着丝点整齐地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的特点是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开成为子染色体,在纺锤丝的牵引下移向细胞两极,故D正确,ABC均错。
32. 与有丝分裂相比,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最显著的变化之一是( )
A. 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 B. 有纺锤体形成
C. 同源染色体联会 D. 着丝点分开
【答案】C
【解析】
【详解】A、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前期都有纺锤体的形成,A错误;
B、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都有着丝点的分裂,B错误;
C、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只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C正确;
D、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一分裂后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体均均匀地移向细胞两极,D错误。
故选C。
【点睛】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的比较:
比较项目
有丝分裂
减数分裂
染色体复制
间期
减I前的间期
同源染色体的行为
联会与四分体
无同源染色体联会现象、不形成四分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没有交叉互换现象
出现同源染色体联会现象、形成四分体,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常常有交叉互换现象
分离与组合
也不出现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出现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着丝点的
行为
中期位置
赤道板
减I在赤道板两侧,减II在赤道板
断裂
后期
减II后I期
33.白化病是由隐性致病基因控制的一种遗传病,一对肤色正常的夫妇生下了一个白化病的孩子,这对夫妇的基因组成分别是
A. Aa和 Aa B. AA 和 aa C. AA和Aa D. aa和aa
【答案】A
【解析】
【分析】
白化病是由隐性致病基因控制的一种遗传病,则肤色正常的个体至少含有一个显性正常基因,白化病孩子一定是隐性基因的纯合子。
【详解】一对夫妇肤色正常,则这对夫妇至少含有一个显性正常基因;所生白化病孩子为隐性基因的纯合子,成对的隐性基因分别来自父亲和母亲,则这对夫妇的基因组成分别是Aa和 Aa。
故选A。
【点睛】由子代推断亲代的基因型(逆推型)
(1)基因填充法:根据亲代表现型→写出能确定的基因(如显性性状的基因型用A_表示)→根据子代一对基因分别来自两个亲本→推知亲代未知基因。若亲代为隐性性状,基因型只能是aa。
(2)隐性突破法:如果子代中有隐性个体,则亲代基因型中必定含有一个a基因,然后再根据亲代的表现型作出进一步判断。
(3)根据分离定律中规律性比值直接判断(用基因B、b表示)
后代显隐性关系
双亲类型
结合方式
显性∶隐性=3∶1
都是杂合子
Bb×Bb→3B_∶1bb
显性∶隐性=1∶1
测交类型
Bb×bb→1Bb∶1bb
只有显性性状
至少一方显性纯合子
BB×BB或BB×Bb或BB×bb
只有隐性性状
一定都是隐性纯合子
bb×bb→bb
34.男性患病机会多于女性的隐性遗传病,致病基因最可能在( )
A. 常染色体上 B. Y染色体上 C. X染色体上 D. 线粒体中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的遗传总是与性别相关联。
【详解】A、常染色体上的基因遗传,男女患病几率相等,A错误;
B、伴Y遗传的只是家族中的男性患病,女性没有,B错误;
C、伴X染色体的隐性遗传病,男性患病机会多于女性的隐性遗传病,C正确;
D、线粒体中的基因遗传属于细胞质遗传,有母系遗传的特征,母亲患病,子代全患病,D错误;
故选C
35.南瓜的果实中白色(W)对黄色(w)为显性,盘状(D)对球状(d)为显性,两对基因独立遗传。下列不同亲本组合所产生的后代中,结白色球状果实最多的一组是
A. WwDd×wwdd B. WwDd×WWDD
C. WwDd×WWDD D. WWdd×WWdd
【答案】D
【解析】
【分析】
控制南瓜果实颜色和形状的两对基因独立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利用先分后合的思路可先对两对性状分别进行分析,然后按照乘法原理进行综合。
【详解】A项WwDd×wwdd所产生的后代中,结白色球状果实的比例为(1/2)×(1/2)=1/4; B项WwDd×WWDD所产生的后代中,结白色球状果实的比例为1×0=0;C项WwDd×WWDD所产生的后代中,结白色球状果实的比例为1×0=0;D项WWdd×WWdd所产生的后代中,结白色球状果实的比例为1×1=1,结白色球状果实最多的一组是D项。
故选D。
36.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与aaBb个体杂交,按自由组合定律遗传,F1的表现型比例是
A. 9 :3 : 3 : 1 B. 1 :1:1:1
C. 3 :1 : 3 ; 1 D. 3 :1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题意可知,Aa×aa子代表现型比为1:1,Bb×Bb子代表现型比为3:1,所以子代表现型为(1:1)(3:1)=3:1:3:1,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自由组合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知识的识记、理解和综合运用能力。
37.DNA分子的基本骨架是
A. 磷脂双分子层 B. 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C. 碱基间的连接 D. 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排列
【答案】D
【解析】
【分析】
DNA分子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一分子脱氧核苷酸由一分子脱氧核糖、一分子含氮碱基和一分子磷酸组成。脱氧核苷酸之间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成DNA单链,两条单链盘旋成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详解】DNA分子中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排列,排在外侧,构成DNA分子的基本骨架;两条单链对应的碱基排在内侧,碱基之间通过氢键连接;磷脂双分子层是生物膜的基本支架。
故选D。
38.在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促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的转化因子是
A. S型菌的DNA B. R型菌的DNA C. 蛋白质 D. 荚膜
【答案】A
【解析】
【分析】
艾弗里通过分别研究S型菌的DNA、蛋白质和多糖荚膜在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的作用,确定了促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的转化因子。
【详解】将S型菌的DNA、蛋白质和多糖荚膜分别和R型菌混合培养,只有加入S型菌DNA的培养基中会出现S型菌,证明促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的转化因子是S型菌的DNA。
故选A。
39.下列关于DNA分子结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孟德尔构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B. 遗传信息蕴藏在DNA分子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中
C. 两条链上的碱基遵循A与T、G与C的配对原则
D. 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
【答案】A
【解析】
【分析】
沃森和克里克构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该模型认为:DNA分子由两条反向平行的长链形成双螺旋结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排列,构成DNA分子的基本骨架;两条单链上对应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决定了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
【详解】A、孟德尔提出了遗传学两大定律,其研究不涉及DNA,A错误;
B、DNA分子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代表了遗传信息,B正确;
C项和D项、DNA两条单链上对应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且遵循A与T、G与C的配对原则,CD正确。
故选A。
40.关于DNA分子复制的叙述,错误的是
A. DNA的复制需要细胞提供能量
B. DNA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
C. DNA复制的过程是边解旋边复制
D. DNA的复制需要RNA聚合酶的参与
【答案】D
【解析】
【分析】
DNA分子复制时,需要模板、原料、酶、能量等条件,复制的模板是解旋后的每一条单链,酶是解旋酶和DNA聚合酶。
【详解】A、DNA的复制是一个生物合成过程,需要细胞提供能量,A正确;
B、 DNA复制时,以解旋后的每一条单链为模板,合成新的子链,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B正确;
C、 DNA复制的过程不是完全解旋后再开始复制,而是边解旋边复制,C正确;
D、 DNA的复制需要解旋酶、DNA聚合酶的参与,RNA聚合酶参与转录过程,D错误。
故选D。
41.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指
A. DNA上的3个相邻的碱基 B. mRNA上的3个相邻的碱基
C. tRNA上的3个相邻的碱基 D. 基因上的3个相邻的碱基
【答案】B
【解析】
【分析】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代表了遗传信息。mRNA中的碱基排列顺序决定了蛋白质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详解】mRNA上3个相邻的碱基决定一个氨基酸,构成一个密码子;tRNA一端的3个相邻碱基构成反密码子,通过密码子与反密码子的互补配对,把特定的氨基酸运到核糖体上。
故选B。
4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人的身高是由1个基因决定的
B. 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生物体的所有性状
C. 中心法则总结了遗传信息在细胞内的传递规律
D. 水毛茛的叶形只由基因控制,与环境无关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与性状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性状由基因控制,也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基因控制性状的途径包括直接途径和间接途径。
【详解】A、人的身高是由多个基因决定的,另外也与环境有关,A错误;
B、基因控制性状有两种途径,其中可以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也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进而控制性状,B错误;
C、中心法则总结了遗传信息的传递规律,病毒遗传信息的传递也必须在细胞内发生,C正确;
D、水毛茛的叶形既受甚因控制,又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易判断C项为错误。错因在于对病毒遗传信息传递特点不理解。病毒虽然没有细胞结构,但其遗传信息的传递必须在细胞内发生。
43.在下列4个图中只能是由常染色体上隐性基因决定的遗传病(图中深颜色表示患者)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几种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及其特点:
1、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红绿色盲、血友病等,其发病特点: (1 )男患者多于女患者;
(2)隔代交叉遗传,即男患者将致病基因通过女儿传给他的外孙。
2、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其发病特点:( 1 )女患者多于男患者; (2 )世代相传。
3、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等,其发病特点:患者多,多代连续得病。
4、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先天聋哑、苯丙酮尿症等,其发病特点:患者少,个别代有患者,-般不连续。
5、伴Y染色体遗传:如人类外耳道多毛症,其特点是:传男不传女。
【详解】A、该病是隐性遗传病,致病基因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也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A错误;
B、分析遗传系谱图可知,该病可能是显性遗传病,也可能是隐性遗传病,致病基因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也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B错误;
C、由于该遗传系谱中女患者父亲、母亲正常,因此不可能是伴X隐性遗传病,只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C正确;
D、分析遗传系谱图可知,该病可能是显性遗传病,也可能是隐性遗传病,致病基因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也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遗传病判定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44.将单个的脱氧核苷酸连接成DNA分子的主要的酶是
A. 蛋白酶 B. DNA酶 C. DNA解旋酶 D. DNA聚合酶
【答案】D
【解析】
【分析】
酶具有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反应。酶的命名依据其催化的反应物或其作用。
【详解】蛋白酶催化蛋白质的水解;DNA酶催化DNA的水解;DNA解旋酶使DNA双链打开;DNA聚合酶可以将单个的脱氧核苷酸连接成DNA单链。
故选D。
45.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基因突变在生物中是普遍存在的
B. 基因突变—定能够改变生物的表现型
C. 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D. 基因重组发生在受精作用的过程中
【答案】A
【解析】
【分析】
基因突变可以产生新基因,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基因重组可以产生众多的基因型,是生物变异的重要原因。
【详解】A、基因突变在生物中是普遍存在的,高等生物、低等生物均可以发生基因突变,A正确;
B、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等原因,基因突变不—定能够改变生物的表现型,B错误;
C、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C错误;
D、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D错误。
故选A。
【点睛】基因重组包括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基因的自由组合和同源染色体中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导致的基因重组,受精作用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也是后代基因型多种多样的原因,但不属于基因重组。
46.下列属于可遗传的变异的是
A. 由于水肥充足,小麦出现穗多粒大的性状
B. 营养摄入过多引起肥胖
C. 在棕色猕猴的自然种群中出现了白色的猕猴
D. 人由于晒太阳而使皮肤变黑
【答案】C
【解析】
【分析】
可遗传的变异应是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产生的变异。单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变异不能够遗传。
【详解】ABC
、水肥充足使小麦出现穗多粒大的性状、营养摄入过多引起肥胖、人由于晒太阳而使皮肤变黑,均是单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变异,不能够遗传,ABD错误;在棕色猕猴的自然种群中出现了白色的猕猴,出现了新性状,应是基因突变的结果,属于可遗传的变异。
故选C。
47.下列关于“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原理:低温可诱导着丝点分裂,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B. 解离:用卡诺氏液浸泡根尖1h,使组织细胞分离开
C. 染色:可用酒精代替改良苯酚品红染液
D. 观察:镜检发现视野中少数细胞染色体数目增加
【答案】D
【解析】
【分析】
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依据的原理是低温可抑制纺锤体形成,使染色体不能平均分配进两个子细胞。染色体为酸性物质,易被碱性染料染色。
【详解】A、低温可抑制纺锤体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A错误;
B、卡诺氏液的作用是固定细胞,B错误;
C、使染色体着色应选择碱性染料,不可用酒精代替改良苯酚品红染液,C错误;
D、生物的遗传物质是相对稳定的,镜检发现视野中仅少数细胞染色体数目增加,D正确。
故选D。
【点睛】解离液中盐酸的作用是破坏细胞壁中果胶的成分,使组织细胞分散开。
48.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说法错误的是
A. 21三体综合征属于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B. 可以在人群中调查红绿色盲遗传方式
C. 进行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有利于优生优育
D. 某病的发病率等于患该病的人数除以被调查的总人数
【答案】B
【解析】
【分析】
调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应在患者家系中进行;调查遗传病的发病率,应在人群中进行随机抽样调查。
【详解】A、21三体综合征是由于21号染色体多了一条,属于染色体异常遗传病,A正确;
B、调查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应在患者家系中进行,B错误;
C、进行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有利于优生优育,减少遗传病患儿的出生,C正确;
D、某病的发病率是指患该病的人数在被调查的总人数中所占的百分比,D正确。
故选B。
【点睛】通过在人群中进行发病率的调查,根据男女个体发病率的情况,可以初步判断遗传病的遗传方式,但仍然需要对患者家系进行调查,已确定遗传病的遗传方式。
49.某转运RNA的反密码子为CAU,它所转运的氨基酸是( )
A. 缬氨酸(GUA) B. 组氨酸(CAU)
C. 酪氨酸(UAC) D. 甲硫氨酸(AUG)
【答案】A
【解析】
【分析】
1、遗传密码:又称密码子,是指mRNA上能决定一个氨基酸的3个相邻的碱基。
2、反密码子:是指tRNA的一端的三个相邻的碱基,能专一地与mRNA上的特定的3个碱基(即密码子)配对。
【详解】氨基酸是由密码子决定的,密码子与反密码子互补配对,若某转运RNA的反密码子为CAU,则其对应的密码子是GUA,编码的氨基酸是缬氨酸。因此,该tRNA所转运的氨基酸是缬氨酸(GUA)。
故选:A。
【点睛】tRNA是一种核糖核酸含有许多碱基,只是一端的三个相邻的碱基(反密码子),能专一地与mRNA上的特定的3个碱基(密码子)配对,而显得这三个碱基作用很大。
50.如图1是某高等动物体内细胞分裂的示意图,图2的曲线图表示该动物细胞中一条染色体上DNA的含量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该生物体的性别是雌性,其体细胞内有染色体4条
B. 含有同源染色体的图是A、B、C
C. 在A、B、C三图中,与图2中的b-c段相对应的细胞是A和B
D. A细胞处于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后期,其名称为初级卵母细胞
【答案】B
【解析】
【分析】
图1A中同源染色体分离,且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应为初级卵母细胞;B中同源染色体不联会,且着丝点排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C中无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向细胞两极运动,细胞质均等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该细胞应为第一极体。图2中的b~c段表明每条染色体含有两条染色单体,含有两个DNA分子。
【详解】A. 根据图1A细胞可以判断该生物体的性别是雌性,其体细胞内有染色体4条,A正确;
B、C不含有同源染色体,B错误;
C、在A、B、C三图中,A和B含有染色单体,与图2中的b-c段相对应,C正确;
D、根据分析可知,A细胞处于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后期,其名称为初级卵母细胞,D正确。
故选B。
【点睛】“三看法”判断细胞分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