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7.05 KB
  • 2021-09-27 发布

2019-2020学年山东省济南市历城二中高三(上)调研生物试卷

  • 1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9-2020学年山东省济南市历城二中高三(上)调研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4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 ‎ ‎1. 蛋白质和核酸是细胞中重要的生物大分子。下列相关念珠藻叙述错误的是( ) ‎ A.蛋白质和核酸的共有元素是C、H、O、N B.核酸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C.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细胞骨架有利于维持细胞形态 D.合成蛋白质的时候可以边转录边翻译 ‎ ‎ ‎2. 下列关于生物膜以及跨膜运输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物质能否通过核孔取决于其直径与核孔孔径的相对大小 B.质壁分离与复原是水分子顺溶液浓度梯度跨膜运输的过程 C.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附着多种色素,参与能量转化的过程 D.细胞膜、核膜、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统称为生物膜 ‎ ‎ ‎3. 成熟植物液泡膜上有运输钙离子或氢离子的膜蛋白,这些膜蛋白将钙离子或氢离子运进液泡时需消耗能量(ATP)。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液泡膜两侧钙离子和氢离子的浓度都将趋于相等 B.钙离子进入液泡时。细胞内ATP含最会明显下降 C.该植物细胞内三磷酸腺苷均生成于原生质层内部 D.成熟植物细胞内膜蛋白的合成与无膜细胞器无关 ‎ ‎ ‎4. 洋葱根尖和鳞片叶都是做生物学实验的理想材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A.洋葱根尖的分生区细胞没有大液泡,导致其不发生滲透吸水和失水 B.在KNO‎​‎‎3‎溶液中的鳞片叶细胞不再吸水时,其原生质层两侧的渗透压相等 C.洋葱的根尖细胞和鳞片叶表皮细胞吸收钾离子的方式相同 D.洋葱片叶内表皮细胞的液泡中无色素,无法观察到质壁分离现象 ‎ ‎ ‎5. 结核杆菌侵入呼吸道后,肺泡中的吞噬细胞不能防止其生长,但可呈递抗原,使周围T淋巴细胞发生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结核杆菌无线粒体,只能进行无氧呼吸 B.胞内寄生的结核杆菌必须通过细胞免疫才能被机体消灭 C.结核杆菌的蛋白质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上合成 D.结核杆菌有细胞壁,用纤维素酶可去除其细胞壁 ‎ ‎ ‎6. 如图表示两细胞间发生某种信息交流的过程。下列选项中细胞Ⅰ、Ⅱ以及物质M、N 的名称与图示含义相符的是( ) ‎ A.胰岛A 细胞、肝细胞、胰高血糖素、肝糖原 B.浆细胞、靶细胞、抗体、抗原 C.甲状腺细胞、垂体细胞、甲状腺激素、受体 D.寒冷调节反射弧中的传入神经元、传出神经元、神经递质、受体 ‎ ‎ ‎7. 生物膜上的蛋白质称为膜蛋白。下列有关膜蛋白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性腺细胞内质网膜上的某些膜蛋白能催化磷脂的合成 B.甲状腺细胞膜上的某些膜蛋白能与促甲状腺激素结合 C.吞噬细胞膜上的某些膜蛋白能特异性地识别抗原 D.肝细胞膜上的某些膜蛋白能作为转运葡萄糖的载体 ‎ ‎ ‎8. 某兴趣小组探究乙醇的浓度和铁离子对纤维素解活性的影响时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该实验的自变量是乙醇浓度,有无铁离子是无关变量 B.铁离子可使纤维素酶催化纤维素水解时的活化能升高 C.乙醇和铁离子对纤维素酶活化的抑制有相互促进作用 D.若要验证该酶的专一性,则实验的自变量是底物种类 ‎ ‎ ‎9. 为研究 Cu‎​‎‎2+‎和 Cl‎​‎‎﹣‎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某小组设计了如下操作顺序的实验方案,各组试剂量均适宜,下列对该实验方案的评价,不合理的是( ) 甲组:CuSO‎​‎‎4‎ 溶液→缓冲液→淀粉酶溶液→淀粉溶液→保温→检测 ‎ 第33页 共36页 ◎ 第34页 共36页 乙组:NaCl溶液→缓冲液→淀粉酶溶液→淀粉溶液→保温→检测 丙组:蒸馏水→缓冲液→淀粉酶溶液→淀粉溶液→保温→检测 ‎ A.缓冲液的 pH 应控制为最适 pH B.保温的温度应控制在 37℃左右 C.宜选用碘液来检测淀粉的剩余量 D.设置的对照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 ‎ ‎ ‎10. 某校生物兴趣小组将萝卜条随机均分为两组,分别浸于甲、乙溶液中,一段时间后测量原生质体(去除细胞壁的植物细胞)表面积的相对值,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据图分析可知,甲、乙溶液都能使萝卜条细胞发生质壁分离 B.b时刻之后,甲、乙曲线差异显著的原因是二者溶液浓度不同 C.c时刻甲、乙溶液中的细胞均发生了质壁分离后的自动复原 D.d时刻甲溶液中的细胞已经死亡,细胞体积不再变化 ‎ ‎ ‎11. 研究表明,细胞周期依赖性蛋白激酶(CDK)是细胞周期调控的核心物质,各种CDK在细胞周期内特定的时间被激活,驱使细胞完成细胞周期。其中CDK1(CDK的一种)在分裂间期活性高,分裂期活性迅速下降,以顺利完成分裂。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温度的变化会影响一个细胞周期持续时间的长短 B.CDK1可能与细胞分裂间期相关蛋白质的合成有关 C.CDK1抑制剂可干扰细胞周期,控制癌细胞的增殖 D.CDK1持续保持较高活性的细胞,细胞周期会缩短 ‎ ‎ ‎12. 下列与实验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在浓盐酸条件下,重铬酸钾溶液与乙醇发生化学反应变成橙色 B.双缩脲试剂是含Cu‎​‎‎2+‎的碱性溶液,可与多个氨基酸发生紫色反应 C.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中,可观察到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的过程 D.纸层析法分离绿叶中色素时,距离滤液细线最远的是蓝绿色的色带 ‎ ‎ ‎13. 艾滋病(AIDS)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由艾滋病病毒(HIV)引起,下列关于艾滋病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HIV 病毒可在人体内环境中大量增殖 B.HIV 病毒增殖过程中会出现碱基T 和A 配对 C.人体内HIV 病毒浓度与T 细胞浓度总是呈负相关 D.HIV 病毒可通过蚊虫叮咬或共用注射器等途径传播 ‎ ‎ ‎14. 北方某城市的最低气温约为零下16℃,园林绿化部门对大叶黄杨、法国冬青、金叶女贞三种备选绿化树木进行了低温试验(相对电导率越高,细胞受低温损伤程度越严重)。据图分析,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三种植物中,大叶黄杨更适合做该市的绿化植物 B.低温会使膜结构受损,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 C.三种植物抗低温能力不同的根本原因是其呼吸酶的最适温度不同 D.在一定范围内,随温度降低,三种植物的相对电导率均增加 ‎ ‎ ‎15. 如图是酵母菌细胞中发生的呼吸作用过程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①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M可能是丙酮酸 B.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②过程均有[H]的消耗 C.若N是水,则②过程发生在线粒体且有ATP的生成 D.若N是酒精,则②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且消耗水 ‎ ‎ ‎16. 小鼠是一种常见的哺乳动物。下列关于小鼠体内细胞生命历程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细胞分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 B.正常发育的小鼠绝大多数细胞中,都有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C.衰老细胞的生理状态和化学反应均会发生复杂变化 D.小鼠的初级精母细胞可通过有丝分裂实现自身增殖 ‎ ‎ ‎17. 下列课本中出现的古文或俗语与其所对应的生物学知识,错误的是( ) ‎ A.牝鸡司晨﹣﹣性别反转 B.螟岭有子,螺赢负之﹣﹣寄生关系 C.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次生演替 第33页 共36页 ◎ 第34页 共36页 D.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基因重组 ‎ ‎ ‎18. 如图表示甘蔗一个叶肉细胞内的系列反应过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过程①中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B.过程②产生的(CH‎​‎‎2‎O)中的O来自CO‎​‎‎2‎和H‎​‎‎2‎O C.过程③释放的能量大部分贮存于ATP中 D.过程④一般与吸能反应相联系 ‎ ‎ ‎19. 下列关于细胞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细胞分化、衰老和癌变都会导致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 B.细胞衰老过程中酪氨酸酶的活性降低,最后会导致白化病的发生 C.细胞凋亡是特定基因表达出相关蛋白质,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 D.细胞发生癌变的过程中,可能产生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等物质 ‎ ‎ ‎20. 下列有关细胞生命历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细胞衰老时会发生细胞质的细胞形态改变 B.迅速判断细胞是否死亡时可以采用染色排除法 C.原癌基因的表达是细胞癌变的原因之一 D.细胞坏死往往会引起炎症反应 ‎ ‎ ‎21. 将某一细胞中的一条染色体用‎​‎‎14‎C充分标记,其同源染色体用‎​‎‎32‎P充分标记,置于不含放射性的培养液中培养,经过连续两次细胞分裂,(不考虑交叉互换)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若进行减数分裂,则四个细胞中均含有‎​‎‎14‎C和‎​‎‎32‎P B.若进行有丝分裂,某一细胞中含‎​‎‎14‎C的染色体可能是含‎​‎‎32‎P染色体的两倍 C.若进行有丝分裂,则四个细胞中可能三个有放射性,一个没有放射性 D.若进行减数分裂,则四个细胞中可能两个有放射性,两个没有放射性 ‎ ‎ ‎22. 某种植物果实重量由三对等位基因控制,这三对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对果实重量的增加效应相同且具叠加性。已知隐性纯合子和显性纯合子果实重量分别为150g和270g。现将三对基因均杂合的两植株杂交,F‎​‎‎1‎中重量为190g的果实所占比例为( ) ‎ A.‎3‎‎64‎ B.‎5‎‎64‎ C.‎12‎‎64‎ D.‎‎15‎‎64‎ ‎ ‎ ‎23. 下列有关遗传和变异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生物体遗传的不是性状本身,而是遗传物质 B.生活在无诱变因子的环境中的生物不会发生突变 C.突变和基因重组是随机发生的、不定向的 D.基因突变不一定改变生物的性状 ‎ ‎ ‎24. 如图表示人体大量运动后补充葡萄糖和氨基酸对胰岛素分泌的影响。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运动后摄食葡萄糖更有利于恢复体能 B.大量合成糖原的时间是运动后150分钟左右 C.运动后50~100分钟,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量相对减少 D. 补充氨基酸后胰岛素的分泌量变化不太明显的原因可能是氨基酸不易转化为葡萄糖 ‎ ‎ ‎ ‎25.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CAR﹣T细胞疗法)被认为是极具前途的抗癌免疫疗法,该T细胞表面的嵌合抗原受体<简称CAR)能直接识别肿瘤细胞的特异性靶抗原。如图为一个典型的CAR﹣T细胞疗法的操作流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特异性免疫过程中,T细胞只参与细胞免疫 B.CAR﹣T细胞可以通过CAR识别相关癌变细胞 C.CAR﹣T细胞疗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药物清除癌细胞 D.免疫系统清除体内癌变细胞的过程属于细胞坏死 ‎ ‎ ‎26. 下列关于抗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浆细胞分泌的抗体有的可成为膜蛋白 B.能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抗原末必来自病原体 C.有抗体参与的免疫反应不一定都利于稳态的维持 第33页 共36页 ◎ 第34页 共36页 D.人体内不同浆细胞分泌的抗体不同是因为基因组成不同 ‎ ‎ ‎27. 破伤风杆菌产生的痉挛毒素是一种蛋白质,会使感染者的突触不能释放抑制性递质而引起肌肉痉拳。下 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破伤风杆菌产生的痉挛毒素是经内环境运输到突触间隙的 B.痉挛毒素是通过与抑制性递质竞争受体而引起肌肉痉挛的 C.人体第二次注射破伤风疫苗时浆细胞全部由记忆细胞产生 D.痉挛毒素使患者突触不能释放抑制性递质属于自身免疫病 ‎ ‎ ‎28. 褪黑素是哺乳动物和人类的松果体产生的一种内源激素。随着日照周期变化,褪黑素白天分泌减少,晚上分泌增多。在淋巴细胞中含有褪黑素的特异性受体。研究发现,切除雌鼠的松果体会引起卵巢增生肥大,注射褪黑素会导致卵巢重量减轻。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致盲小鼠松果体内,与褪黑素合成有关酶的活性明显低于正常小鼠 B.褪黑素可能作用于下丘脑,使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减少,抑制卵巢的发育 C.某人长期睡前玩电脑扰乱了生物钟,这可能与光线刺激引起褪黑素分泌减少相关 D.熬夜可能影响褪黑素的分泌,从而影响淋巴细胞的作用,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 ‎ ‎ ‎29.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调査报告显示,有超过60%的受访者错用抗生素来治疗感冒。其实感冒多是由病毒引起,只有在细菌感染时用抗生素治疗才可能有效。根据以上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有的抗生素能抑制蛋白质的合成,则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的核糖体结构可能有所不同 B.经常使用抗生素来治疗感冒会导致细菌产生抗药性变异 C.滥用抗生素会导致细菌的抗药性基因的基因频率升高 D.滥用抗生素可能导致肠道里的一些菌群失调,从而影响人体健康 ‎ ‎ ‎30. 某实验小组用一定浓度的α−萘乙酸(NAA)溶液和激动素(KT)溶液探究二者对棉花主根长度及侧根数的影响,结果如下图所示。据此分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主根和侧根对NAA的敏感性不同 B.NAA能一定程度地消除根的顶端忧势,而KT能增强根的顶端优势 C.NAA能抑制主根生长,KT能促进主根生长,且浓度越高效果越明显 D.一定浓度的KT对NAA促进侧根生长的效应具有增强作用 ‎ ‎ ‎31. 整形素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向植物喷施整形素溶液,植物的茎叶会吸收整形素,然后运输至全身,整形素能阻碍内源生长素从顶芽向下转运,也能提高吲哚乙酸氧化酶活性。据此分析,下列相关叙述合理的是( ) ‎ A.植物体内合成的整形素具有微量高效的特性 B.整形素能够减弱顶端优势,促进侧芽的生长 C.喷施整形素溶液,不影响植物体内生长素的含量 D.整形素是生长素、脱落酸等植物激素的抑制剂 ‎ ‎ ‎32. 某兴趣小组进行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时,所用生长素类似物为2,4﹣D,并进行了预实验和正式实验。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2,4 一D 与IAA、NAA、IPA 和IBA 等都属于生长素类似物 B.该实验过程中预实验的浓度梯度大,正式实验的浓度梯度小 C.2,4﹣D 的浓度是该实验的自变量,插条的种类属于无关变量 D.预实验可为进一步实验摸索条件,也可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 ‎ ‎ ‎33. 某科研人员发现人类的一种新型单基因遗传病,但不清晰致病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X染色体还是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若正常个体均不含致病基因,则该遗传病应为隐性遗传病 B.若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某一家族中患病男女人数相等 C.若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正常男性一般不含该致病基因 D.若某男性的Y染色体上有致病基因,则其儿子一定含该致病基因 ‎ ‎ ‎34. 某河流因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导致蓝藻大量繁殖、水华频发,人工打捞和投放大量化学杀藻剂是常用的治理方法。近年来,研究者采用投放食浮游植物的鱼类和种植大型挺水植物构建生物修复系统的治理方法,收到较好的效果。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杀藻剂处理会导致蓝藻细胞发生定向变异 B.此系统中全部的动物和植物构成生物群落 C.系统中动植物之间进行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D.大型挺水植物与蓝藻竞争资源能减轻水华发生 ‎ ‎ ‎35. 下列关于果酒和果醋的制作原理、发酵过程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果酒和果醋的发酵菌种不同,但代谢类型相同 B.制作果酒和果醋时都应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对发酵瓶消毒 第33页 共36页 ◎ 第34页 共36页 C.变酸果酒的表面观察到的菌膜可能是醋酸菌的菌落 D.果酒和果醋的制作可用同一装置,但需控制不同发酵条件 ‎ ‎ ‎36. 下列有关制备固定化酵母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5%的海藻酸钠溶液比蒸馏水活化酵母细胞的效果好 B.采用酒精灯小火间断加热使海藻酸钠溶化后还需要注意定容处理 C.将溶化后的海藻酸钠立即与活化的酵母细胞等量混合并充分混匀 D.以恒定的速度将注射器中的溶液滴加到适宜的CaCl‎2‎溶液中即可获得规则的凝胶珠 ‎ ‎ ‎37. 下列是关于“检测土壤中细菌总数”实验操作的叙述,其中错误的是( ) ‎ A.用蒸馏水配制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经高温、高压灭菌后倒平板 B.取‎10‎‎4‎、‎10‎‎5‎、‎10‎‎6‎倍的土壤稀释液和无菌水各0.1mL,分别涂布于各组平板上 C.将实验组和对照组平板倒置,37℃恒温培养24~48小时 D.确定对照组无菌后,选择菌落数在300以上的实验组平板进行计数 ‎ ‎ ‎38. 下列有关“DNA粗提取与鉴定”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向菜花组织中加入蒸馏水并搅拌可释放核DNA B.鉴定DNA时,应将丝状物直接加入到二苯胺试剂中进行沸水浴 C.利用鸡血细胞提取DNA时,初步析出DNA的试剂是0.14mol•L‎​‎‎﹣1‎的NaCl溶液 D.保存好剩余的二苯胺试剂,以备下次实验时使用 ‎ ‎ ‎39. 下列有关现代生物技术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转基因羊和克隆羊多利的培育克服了远缘杂交不亲合的障碍 B.植物体细胞杂交和动物细胞融合都利用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C.试管牛和试管苗的培育都利用了细胞的全能性 D.脱毒草莓和转基因抗病毒草莓的培育都需要使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 ‎ ‎40. 下列关于哺乳动物胚胎发育和胚胎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卵裂期细胞的体积随分裂次数增加而不断增大 B.囊胚的滋养层细胞可发育成动物体的任何组织器官 C.动物胚胎发育的早期有一段时间是在透明带内进行的 D.培育试管婴儿涉及体内受精、早期胚胎培养和胚胎移植等 二、非选择题 ‎ ‎ ‎ 为探究油菜素内酯(BRs,一种植物激素)能否缓解弱光对番茄光合作用的影响,研究人员设计了A、B、C、D四组实验,实验处理及检测番茄叶片Rubisco(一种可催化CO‎​‎‎2‎与C‎​‎‎5‎反应生成C‎​‎‎3‎的酶)活性、Rubisco基因表达量、净光合速率所得结果如下: A组:自然光照,Rubisco活性相对值为100%、Rubisco基因表达量相对值为100%、净光合速率相对值为100%; B组:自然光照、叶面喷施一定浓度BRs,Rubisco活性相对值为98.3%、Rubisco基因表达量相对值为102%、净光合速率相对值为99.2%; C组:弱光照(25%自然光照),Rubisco活性相对值为58.4%、Rubisco基因表达量相对值为35.0%、净光合速率相对值为57.2%; D组:弱光照(25%自然光照),叶面喷施相同浓度BRs,Rubisco活性相对值为89.2%、Rubisco基因表达量相对值为71.0%、净光合速率相对值为72.0%.请回答: ‎ ‎(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 ‎ ‎ ‎(2)比较________组实验结果,表明弱光能导致番茄光合作用降低。弱光导致暗反应所需的物质________减少,导致暗反应减弱。‎ ‎ ‎ ‎(3)A、C、D三组实验结果相比表明,BRs可通过提高________,从而缓解弱光对番茄光合作用的影响。‎ ‎ ‎ ‎ 科学家研究发现T 细胞拥有特殊受体,能够与那些“入侵者”表面的结构相结合,从而激发免疫系统的防御攻击。请回答下列问题: ‎ ‎(1)吞噬细胞处理抗原后,细胞外出现特定的结构能与T 细胞有识别作用的受体相结合,激活信号分子从而激发T 细胞出现免疫效应,此过程体现细胞膜的________功能。‎ ‎ ‎ ‎(2)研究发现人体内存在特殊的蛋白质,其功能是充当T 细胞加速器,它可以触发全面免疫反应,也有些蛋白质对于T 细胞具有“刹车作用”,它们可以抑制人体的免疫反应,这种现象类似于激素调节中的________ 作用,在病原体威胁人体健康时,其生物学意义是________。‎ ‎ ‎ ‎(3)有科学家观察到 CTLA﹣4 具有 T 细胞“刹车”功能的蛋白之一,其尝试寻找一种可以结合到 CTLA﹣4 并抑制其作用的抗体来治疗癌症,他的治疗思路是________。‎ ‎ ‎ ‎(4)免疫调节不仅积极应对外来抗原的入侵,同时也随时应对体内的异常细胞,这体现了免疫系统的________功能。‎ ‎ ‎ ‎(5)在免疫过程中,T 细胞除产生淋巴因子外,还可分化为效应T 细胞,效应T 细胞的作用是________。‎ ‎ ‎ ‎ 回答下列问题: ‎ ‎(1)某河流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够较长时间 地保持________,如果此时遇到轻度污染,则对此生态系统不产生明显的影响,这是因为该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 第33页 共36页 ◎ 第34页 共36页 ‎ 如果遇到严重污染,将导致绝大多数水生植物死亡,河流内的氧浓度降低,分析该生态系统中氧气浓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最终水质恶化,水生动物也大量死亡。‎ ‎ ‎ ‎(2)东亚飞蝗,别名蚂蚱、蝗虫,为迁飞性、杂食性的农业害虫。研究发现:东亚飞蝗 喜在坚实的土地中产卵。如在东亚飞蝗繁殖期人为疏松土壤,可影响其种群的________,以降低种群密度。另外,可适当引入与其有________关系的生物,抑制其种群数量增长。‎ ‎ ‎ ‎(3)东海原甲藻与中肋骨条藻是我国近海主要的两个赤潮藻种,几乎每年都会引发大规 模的赤潮,对海洋养殖业构成极大威胁。为了解浮游植物种间竞争在赤潮发生中的作用,研究者设计了东海原甲藻与中肋骨条藻的共培养实验,结果显示,两藻分开培养时,成“S”型成长曲线。两藻共同培养时,中肋骨条藻数量正常增长,而东海原甲藻数量下降。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 ‎ ‎ ‎ 白麦瓶草(XY 型),石竹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是第一个被发现有性染色体的植物(1923 年),其果实瓶大(A)和果实瓶小(a),叶披针形(B)和叶矩圆形(b) 为两对相对性状。为研究相关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情况,某学习小组进行实验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 ‎(1)利用纯合的果实大瓶植株和果实小瓶植株进行正反交实验,后代果实均为大瓶型。 据此甲同学认为 A、a 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乙同学认为 A、a 基因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也有可能位于性染色体上。你认为哪位同学的结论更严谨?________,请简述理由:________。‎ ‎ ‎ ‎(2)研究人员将披针形叶果实大瓶的雌雄植株杂交,产生的子代性状如表 ‎ 子代性状 披针形叶果实大 瓶 披针形叶果实小 瓶 矩圆形叶果实大 瓶 矩圆形叶果实小 瓶 数量 ‎238 株 ‎79 株 ‎122 株 ‎41 株 ‎ 实验结果表明:基因 A、a 和 B、b 遗传时遵循________定律。丙同学认为,基因 B、b 无论位于常染色体还是 X 染色体上,种群中雌性披针形叶植株都不存在纯合子。判断理由是________。‎ ‎ ‎ ‎(3)在子代植株中,若雌性全为披针形叶,雄性披针形叶:矩圆形叶性状个体比例接近1:1,说明控制叶形的基因位于________染色体上,其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___; 子代果实大瓶植株自由传粉产生的后代中果实小瓶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 ‎【生物技术实践】‎ ‎ ‎ ‎ 在缤彩纷呈的生物世界,微生物似乎显得过于微小与沉寂,它们在自然界却作用非凡很多生命现象都与微生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 ‎(1)幽门螺杆菌是急慢性胃炎的主要致病菌,可以通过微生物培养对其进行检测和诊断。将患者体内采集的样本制成菌液,培养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________(填“选择”或“鉴别”)培养基上进行“浓缩”。若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则该菌落周围会岀现________环带,这与菌体内________酶的作用密切相关。‎ ‎ ‎ ‎(2)大肠杆菌数目是否超标可以作为食品卫生和水源污染度的检测指标,大肠杆菌的数目可以通过滤膜法来测定:将一定体积的样品过滤后,将滤膜放在添加________试剂的培养基上培养,大肠杆菌的菌落呈现________色,根据该菌落的个数判定饮用水是否污染。‎ ‎ ‎ ‎(3)酿造葡萄酒时,葡萄皮上有少量醋酸菌,在酒精发酵的旺盛阶段,醋酸菌________(填“能”或“不能”)将果汁中的糖发酵为醋酸。原因主要有两方面:________;________。‎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 ‎ ‎ 人血清白蛋白(HSA)是血浆中含量最丰富的蛋白质,在维持血浆渗透压、抗凝血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的医用价值。如图是用基因工程技术获取重组HSA(rHSA)的两条途径。 ‎ ‎(1)为获取HSA基因,首先要提取人血细胞中的mRNA,利用________法合成cDNA,再利用________技术进行快速扩增,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有一段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以便根据这一序列合成________。‎ ‎ ‎ ‎(2)构建在水稻胚乳细胞内特异表达rHSA的载体时,需要选择水稻胚乳细胞启动子,而不能选择其他物种和组织细胞的启动子,原因可能是________。‎ ‎ ‎ ‎(3)在利用农杆菌转化水稻受体细胞的过程中,为了吸引农杆菌移向水稻受体细胞,需添加________物质。‎ ‎ ‎ ‎(4)选用大肠杆菌作为受体细胞的优点有________。但相比于水稻胚乳细胞,利用大肠杆菌获得的rHSA也有一些缺点,请从生物膜系统的角度进行分析________。‎ ‎ ‎ ‎(5)利用上述方法获得的rHSA不能直接用于临床医疗,你推测的原因是________。‎ 第33页 共36页 ◎ 第34页 共36页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19-2020学年山东省济南市历城二中高三(上)调研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4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 ‎【答案】‎ C ‎【考点】‎ 核酸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蛋白质在生命活动中的主要功能 ‎【解析】‎ ‎1、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蛋白质的结构多样,在细胞中承担的功能也多样。 2、细胞中的核酸根据所含五碳糖的不同分为DNA和RNA两种,构成DNA与RNA的基本单位分别是脱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脱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在组成上的差异有:①五碳糖不同,脱氧核苷酸中的中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核糖核苷酸中的五碳糖是核糖;②碱基不完全相同,脱氧核苷酸中的碱基是A、T、G、C,核糖核苷酸中的碱基是A、U、G、C。 3、蛋白质是由核酸控制合成的,不同生物的核酸中的遗传信息不同,控制合成的蛋白质的结构也不同。‎ ‎【解答】‎ A、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元素是C、H、O、N,核酸的组成元素为C、H、O、N、P,故蛋白质和核酸的共有元素是C、H、O、N,A正确; B、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是由核酸控制合成的,核酸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控制生物体的性状,B正确; C、细胞骨架是真核细胞中由蛋白质聚合而成的三维的纤维状网架体系,而念珠藻属于原核生物,其细胞中不具有细胞骨架,C错误; D、真核细胞主要在细胞核内转录,而翻译过程在核糖体中进行的,不能边转录边翻译,而念珠藻属于原核生物,不具有核膜,其合成蛋白质的时候可以边转录边翻译,D正确。‎ ‎2.‎ ‎【答案】‎ C ‎【考点】‎ 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的综合 ‎【解析】‎ 生物膜系统: 1.概念: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叶绿体、溶酶体等细胞器膜和核膜、细胞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2、功能: (1)保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对物质运输、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等过程起决定作用。 (2)为多种酶提供附着位点,是许多生物化学反应的场所。 (3)分隔细胞器,保证细胞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 ‎【解答】‎ A、核孔是某走红大分子的运输孔道,物质能否通过核孔和其直径与核孔孔径的相对大小无关,A错误; B、质壁分离与复原是水分子逆溶液浓度梯度跨膜运输的过程即水分子从低浓度溶液运输到高浓度溶液中,B错误; C、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附着多种色素,能吸收光能,并参与能量转化的过程,C正确; D、细胞膜、核膜以及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细胞器膜统称为生物膜系统,D错误,‎ ‎3.‎ ‎【答案】‎ C ‎【考点】‎ 细胞中其他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的综合 ‎【解析】‎ 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和特点。 ‎ 名 称 运输方向 载体 能量 实 例 自由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不需 不需 水,CO‎​‎‎2‎,O‎​‎‎2‎,甘油,苯、酒精等 协助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需要 不需 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主动运输 低浓度→高浓度 需要 需要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K‎​‎‎+‎,Na‎​‎‎+‎等 ‎【解答】‎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钙离子和氢离子进入液泡的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而主动运输会使膜两侧浓度差加大,A错误; B、细胞内ATP含量少而稳定,即ATP含量不会因主动运输的消耗而明显下降,B错误; C、植物的原生质层是由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构成,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叶绿体都属于细胞质,在这些场所均可合成ATP,C正确; D、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而核糖体无膜结构,D错误。‎ ‎4.‎ ‎【答案】‎ C ‎【考点】‎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的综合 ‎【解析】‎ ‎1、质壁分离的原因分析: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内因: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 2、有大液泡(成熟)的活的植物细胞,才能发生质壁分离;动物细胞、无大液泡的或死的植物细胞不能发生质壁分离。‎ ‎【解答】‎ A、根尖分生区细胞虽然没有大液泡,但仍然具备丰盛渗透作用的基本条件,但会发生细胞的吸水或失水,A错误; B、由于受到细胞壁的限制,在KNO‎​‎‎3‎溶液中植物细胞质壁分离自动复原后大于质壁分离前细胞液渗透压,B错误; ‎ 第33页 共36页 ◎ 第34页 共36页 C、洋葱的根尖细胞和鳞片叶表皮细胞吸收钾离子的方式相同,都为主动运输,C正确; D、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液泡中有色素,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无色素不易观察到质壁分离现象,D错误。‎ ‎5.‎ ‎【答案】‎ B ‎【考点】‎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解析】‎ 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过程为:(1)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细胞免疫过程为:(1)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 ‎【解答】‎ A、结核杆菌属于原核生物,其细胞内无线粒体,但含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所以能进行有氧呼吸,A错误; B、胞内寄生的结核杆菌必须通过细胞免疫将宿主细胞裂解,然后通过体液免疫将其消灭,B正确; C、结核杆菌属于细菌,利用自己的核糖体、氨基酸合成自己的蛋白,C错误; D、结核杆菌有细胞壁,其成分主要是肽聚糖,所以不能用纤维素酶去除其细胞壁,D错误。‎ ‎6.‎ ‎【答案】‎ B ‎【考点】‎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动物激素的调节 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解析】‎ 据图分析:图示过程为细胞Ⅰ释放物质M作用于细胞Ⅱ上的物质N,体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的功能,物质M是信号分子,物质N是受体。‎ ‎【解答】‎ A、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作用于肝细胞膜上的受体,而肝糖原位于肝细胞内部,A错误; B、浆细胞分泌的特异性抗体可与特定的抗原结合,B正确; C、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可以作用于垂体,但甲状腺激素的受体在细胞内而不在细胞表面,C错误; D、寒冷条件下,反射弧中的传入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可以作用于中间神经元细胞膜表面的受体,D错误。‎ ‎7.‎ ‎【答案】‎ C ‎【考点】‎ 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细胞中其他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解析】‎ 蛋白质的功能﹣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①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即结构蛋白,如羽毛、头发、蛛丝、肌动蛋白; ②催化作用:如绝大多数酶; ③传递信息,即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 ④免疫作用:如免疫球蛋白(抗体); ⑤运输作用:如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 ‎【解答】‎ A、磷脂属于脂质,脂质的合成场所是内质网,因此性腺细胞内质网膜上的某些膜蛋白(酶)能催化磷脂的合成,A正确; B、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因此甲状腺细胞膜上的某些膜蛋白(受体)能与促甲状腺激素结合,B正确; C、吞噬细胞膜上的某些膜蛋白能识别抗原,但不具有特异性,C错误; D、肝细胞膜上的某些膜蛋白(载体蛋白)能作为转运葡萄糖的载体,D正确。‎ ‎8.‎ ‎【答案】‎ D ‎【考点】‎ 酶的特性 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解析】‎ 根据柱形图分析,实验的自变量是乙醇的浓度和有无铁离子,因变量是酶活性。看图可知:随着乙醇浓度的增大,纤维素酶的活性逐渐降低,可见乙醇对纤维素酶的活性有抑制作用,铁离子对纤维素酶的活性有促进作用。据此答题。‎ ‎【解答】‎ A、根据该实验的目的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乙醇浓度和有无铁离子,A错误; B、乙醇浓度为零时,有铁离子组酶的活性较高,说明铁离子可使纤维素酶催化纤维素水解时的活化能降低,B错误; C、从图中信息可知,随着乙醇浓度的增大,纤维素酶的活性逐渐降低,可见乙醇对纤维素酶的活性有抑制作用,铁离子对纤维素酶的活性有促进作用,C错误; D、验证特定酶的专一性,实验的自变量是底物的种类,D正确。‎ ‎9.‎ ‎【答案】‎ D ‎【考点】‎ 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解析】‎ 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温度、PH、酶的抑制剂或激活剂等;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Cu‎​‎‎2+‎和Cl‎​‎‎﹣‎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实验的自变量是否加入Cu‎​‎‎2+‎和Cl‎​‎‎﹣‎,因变量是酶的活性,其他属于无关变量,无关变量应保持一致且适宜,实验设计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 ‎【解答】‎ A、缓冲液的PH是无关变量,无关变量应保持适宜,A正确; B、温度是无关变量,无关变量应该保持适宜,唾液淀粉酶的最适宜温度是37℃左右,B正确; C、淀粉遇碘变蓝色,淀粉水解后遇碘不变蓝色,因此可以用碘液来检测淀粉的剩余量,C正确; ‎ 第33页 共36页 ◎ 第34页 共36页 D、设置的对照实验中应该加入硫酸钠才能达成实验目的,D错误。‎ ‎10.‎ ‎【答案】‎ A ‎【考点】‎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解析】‎ 在质壁分离过程中,细胞体积基本不变,而原生质层的体积缩小,因此原生质体(去除细胞壁的植物细胞)表面积的相对值将减小。‎ ‎【解答】‎ A、据图分析可知,甲、乙溶液都能使萝卜条细胞的原生质体表面积的相对值减小,说明都发生了质壁分离,A正确; B、b时刻之后,甲、乙曲线差异显著的原因是甲、乙溶液的溶质不同,B错误; C、c时刻,只有甲溶液中的细胞发生了质壁分离后的自动复原,C错误; D、d时刻甲溶液中的细胞吸水膨胀,但由于细胞壁的保护作用,细胞体积不再变化,D错误。‎ ‎11.‎ ‎【答案】‎ D ‎【考点】‎ 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CDK是细胞周期调控的核心物质,在连续分裂的细胞中一直存在,驱使细胞完成细胞周期。CDK1在间期活性高,分裂期活性迅速下降,以顺利完成分裂。‎ ‎【解答】‎ 解:A.温度会影响酶的活性,细胞周期过程中需要酶的参与,故温度变化会影响一个细胞周期持续时间的长短,A正确; B.CDK1在间期活性高,间期要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B正确; C.CDK驱使细胞完成细胞周期,CDK1抑制剂可以抑制CDK1发挥作用使细胞周期不能顺利完成,从而控制癌细胞增殖,C正确; D.CDK1持续保持较高活性的细胞可能会一直处于分裂间期,不能进入分裂期,D错误。 故选:D。‎ ‎12.‎ ‎【答案】‎ C ‎【考点】‎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检测蛋白质的实验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解析】‎ ‎1、双缩脲试剂由A液(质量浓度为0.1 g/mL氢氧化钠溶液)和B液(质量浓度为0.01 g/mL硫酸铜溶液)组成,用于鉴定蛋白质,使用时要先加A液后再加入B液。 2、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中, (1)检测CO‎​‎‎2‎的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或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2)检测酒精的产生: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反应,变成灰绿色。 3、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提取色素时需要加入无水乙醇(溶解色素)、石英砂(使研磨更充分)和碳酸钙(防止色素被破坏);分离色素时采用纸层析法,原理是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着层析液扩散的速度不同,最后的结果是观察到四条色素带,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 ‎【解答】‎ A、在浓硫酸条件下,重铬酸钾溶液与乙醇发生化学反应变成灰绿色,A错误; B、双缩脲试剂是含Cu‎​‎‎2+‎的碱性溶液,可与肽键发生紫色反应,B错误; C、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中,可观察到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的过程,C正确; D、纸层析法分离绿叶中色素时,距离滤液细线最远的是橙黄色的色带,D错误。‎ ‎13.‎ ‎【答案】‎ B ‎【考点】‎ 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解析】‎ 关于“艾滋病”,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艾滋病的中文名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其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2)艾滋病的致病原理: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 (3)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 (4)人体内HIV浓度与T细胞浓度的关系: ‎ ‎【解答】‎ A、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存,因此HIV病毒不能在人体内环境中大量增殖,A错误; B、HIV病毒为逆转录病毒,其增殖过程中会发生DNA的复制和转录,因此会出现碱基T和A配对,B正确; C、由分析中的曲线图可知,人体内HIV病毒浓度与T细胞浓度并不总是呈负相关,C错误; D、HIV病毒不能通过蚊虫叮咬传播,D错误。‎ ‎14.‎ ‎【答案】‎ C ‎【考点】‎ 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解析】‎ 根据曲线图分析可知,在零下4℃到零下20℃之间,大叶黄杨和法国冬青的相对电导率与温度降低呈正相关;在零下4℃到零下16℃之间,金叶女贞的相对电导率与温度降低呈正相关。‎ ‎【解答】‎ A、在零下8℃到零下20℃之间,金叶女贞的相对电导率都是最低,说明细胞受低温损伤程度最低,所以在三种植物中,大叶黄杨更适合做该市的绿化植物,A正确; B、低温会使膜结构受损,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导致相对电导率增高,B正确; ‎ 第33页 共36页 ◎ 第34页 共36页 C、三种植物抗低温能力不同的根本原因是其遗传物质不同,C错误; D、根据分析可知,在一定范围内,随温度降低,三种植物的相对电导率均增加,D正确。‎ ‎15.‎ ‎【答案】‎ D ‎【考点】‎ 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解析】‎ 有氧呼吸全过程: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一分子葡萄糖形成两分子丙酮酸、少量的[H]和少量能量,这一阶段不需要氧的参与。 第二阶段: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的基质中,分解为二氧化碳、大量的[H]和少量能量。 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H]和氧气结合,形成水和大量能量,这一阶段需要氧的参与。 无氧呼吸全过程: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与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完全相同。即一分子的葡萄糖在酶的作用下分解成两分子的丙酮酸,该过程中产生少量的[H]和释放少量能量。 第二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丙酮酸在不同酶的催化下,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转化为乳酸。无氧呼吸第二阶段不产生能量。‎ ‎【解答】‎ A、无论示意图代表有氧呼吸过程还是无氧呼吸过程,葡萄糖在第一阶段转变为[H]和丙酮酸的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M代表的物质可能是丙酮酸,也可能是生成丙酮酸之前的某中间产物,A正确; B、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生成水和CO‎​‎‎2‎,在无氧条件下生成酒精和CO‎​‎‎2‎,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和无氧呼吸第二阶段均有[H]的消耗,B正确; C、若N是水,该示意图代表有氧呼吸,M代表的物质是丙酮酸,②过程代表有氧呼吸的第二和第三个阶段,发生在真核细胞的线粒体中,有ATP的合成,C正确; D、若N是酒精,该示意图代表无氧呼吸,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均发生在细胞质基质,水不参与无氧呼吸的反应,D错误。‎ ‎16.‎ ‎【答案】‎ D ‎【考点】‎ 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 细胞分化的实质及意义 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细胞的减数分裂 ‎【解析】‎ ‎1、关于“细胞分化”,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细胞分化的特点:普遍性、稳定性、不可逆性。 (3)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4)细胞分化的结果:使细胞的种类增多,功能趋于专门化。 2、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3、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其中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解答】‎ A、细胞分化使细胞的功能趋于专门化,这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A正确; B、正常发育的小鼠绝大多数细胞中,都有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B正确; C、衰老细胞的生理状态和化学反应均会发生复杂变化,C正确; D、小鼠的精原细胞可通过有丝分裂实现自身增殖,但初级精母细胞不能再进行有丝分裂,D错误。‎ ‎17.‎ ‎【答案】‎ B ‎【考点】‎ 基因重组及其意义 群落的演替 种间关系 伴性遗传 ‎【解析】‎ ‎1、鸡的性别决定方式是ZW型,母鸡的染色体组成是ZW,公鸡的性染色体组成是ZZ.性反转其实变的只是外观,其基因其实是不变的。所以原来下过蛋的母鸡,以后却变成公鸡,长出公鸡的羽毛,发出公鸡样的啼声,但是发生性反转的公鸡的染色体组成仍然是ZW。 2、种间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1)互利共生(同生共死):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人体中的有些细菌;地衣是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 (2)捕食(此长彼消、此消彼长):如:兔以植物为食;狼以兔为食。 (3)竞争(你死我活):如:大小草履虫;水稻与稗草等。 (4)寄生(寄生者不劳而获):如噬菌体侵染细菌。‎ ‎【解答】‎ A、牝鸡司晨是指母鸡报晓,即母鸡性别反转为分鸡,A正确; B、螺赢是一种细腰蜂,它将卵产在一种绿色小虫螟蛉体内,卵孵化后就以螟蛉作为食物,二者为捕食关系,B错误; C、古道和荒城并非没有植被,因此为次生演替,C正确; D、一母生九子属于有性生殖,因基因重组而使九子各不同,D正确。‎ ‎18.‎ ‎【答案】‎ D ‎【考点】‎ 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解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表示光反应中光能转化为ATP的过程,发生在类囊体薄膜上;②表示ATP为三碳化合物的还原过程供能合成有机物的过程,发生在叶绿体的基质中;③表示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能量的过程,发生在细胞中;④表示ATP水解释放能量的过程,发生在细胞中。‎ ‎【解答】‎ A、过程①中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A错误; B、过程②产生的(CH‎​‎‎2‎O)中的O来自CO‎​‎‎2‎,B错误; ‎ 第33页 共36页 ◎ 第34页 共36页 C、过程③释放的能量少部分贮存于ATP中,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C错误; D、④表示ATP水解释放能量的过程,一般与吸能反应相联系,D正确。‎ ‎19.‎ ‎【答案】‎ B ‎【考点】‎ 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 细胞分化的实质及意义 细胞凋亡的含义 ‎【解析】‎ ‎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3、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4、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1)无限增殖; (2)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 (3)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易转移。‎ ‎【解答】‎ A、细胞分化、衰老和癌变都会导致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A正确; B、细胞衰老过程中酪氨酸酶的活性降低,最后会导致白头发出现,而不是导致白化病的发生,白化病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缺乏酪氨酸酶,B错误; C、细胞凋亡是特定基因表达出相关蛋白质,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C正确; D、细胞发生癌变的过程中,可能产生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等物质,D正确。‎ ‎20.‎ ‎【答案】‎ C ‎【考点】‎ 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 细胞癌变的原因 ‎【解析】‎ ‎1、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2、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其中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3、细胞膜的功能特性是选择透过性。‎ ‎【解答】‎ A、细胞衰老时会发生细胞质的细胞形态改变,A正确; B、由于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因此迅速判断细胞是否死亡时可以采用染色排除法,B正确; C、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C错误; D、细胞坏死往往会引起炎症反应,D正确。‎ ‎21.‎ ‎【答案】‎ C ‎【考点】‎ 细胞的减数分裂 DNA分子的复制 ‎【解析】‎ 进行减数分裂,由于一对同源染色体分别用‎​‎‎14‎C和‎​‎‎32‎P标记,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分离,两个子细胞一个含‎​‎‎14‎C,一个含‎​‎‎32‎P,两个子细胞分别进行减数第二次分裂形成四个子细胞,两个含‎​‎‎14‎C,两个含‎​‎‎32‎P,四个细胞都有放射性,进行有丝分裂,DNA复制一次,再平均分配,第一次分裂形成的两个子细胞都含有‎​‎‎14‎C和‎​‎‎32‎P,但由于半保留复制,所以含有放射性的DNA只有一条链含有放射性,另一条链没有放射性,第二次有丝分裂形成的四个细胞可能三个有放射性,一个没有放射性,可能两个有放射性,两个没有放射性,可能四个都有放射性。‎ ‎【解答】‎ A、若进行减数分裂,由于一对同源染色体分别用‎​‎‎14‎C和‎​‎‎32‎P标记,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分离,两个子细胞一个含‎​‎‎14‎C,一个含‎​‎‎32‎P,两个子细胞分别进行减数第二次分裂形成四个子细胞,两个含‎​‎‎14‎C,两个含‎​‎‎32‎P,A错误。 B、若进行有丝分裂,DNA半保留复制,每个细胞含‎​‎‎14‎C的染色体最多只有一条,不可能是含‎​‎‎32‎P染色体的两倍,B错误; C、若进行有丝分裂,DNA复制一次,再平均分配,第一次分裂形成的两个子细胞都含有‎​‎‎14‎C和‎​‎‎32‎P,但由于半保留复制,所以含有放射性的DNA只有一条链含有放射性,另一条链没有放射性,第二次有丝分裂形成的四个细胞可能三个有放射性,一个没有放射性,可能两个有放射性,两个没有放射性,可能四个都有放射性,C正确。 D、若进行减数分裂,由于一对同源染色体分别用‎​‎‎14‎C和‎​‎‎32‎P标记,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分离,两个子细胞一个含‎​‎‎14‎C,一个含‎​‎‎32‎P,两个子细胞分别进行减数第二次分裂形成四个子细胞,两个含‎​‎‎14‎C,两个含‎​‎‎32‎P,四个细胞都有放射性,D错误。‎ ‎22.‎ ‎【答案】‎ D ‎【考点】‎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控制植物果实重量的三对等位基因(用A和a、B和b、C和c表示)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由于基因对果实重量的增加效应相同且具叠加性,且隐形纯合子的果实重量为150g,而显性纯合子的果实重量为270g,所以三对等位基因中每个显性基因增重为(270﹣150)÷6=20(g)。据此答题。‎ ‎【解答】‎ 由于每个显性基因增重为20g,所以重量为190g的果实的基因型中含有显性基因个数为:(190﹣150)÷20=2.因此,三对基因均杂合的两植株AaBbCc杂交,含两个显性基因的个体基因型为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六种,所占比例依次为‎1‎‎64‎、‎1‎‎64‎、‎1‎‎64‎、‎4‎‎64‎、‎4‎‎64‎、‎4‎‎64‎,因此共占比例为‎15‎‎64‎。‎ ‎23.‎ 第33页 共36页 ◎ 第34页 共36页 ‎【答案】‎ B ‎【考点】‎ 基因重组及其意义 基因突变的原因 基因突变的特点 ‎【解析】‎ 有关基因突变,考生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 2、基因突变的类型:自发突变和人工诱变。 3、基因突变的特点: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低频性(个体的基因突变率低,但种群中个体数,其突变率较高)、随机性、不定向性、多害少利性。 4、基因突变是点突变,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在染色体变异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 5、基因突变的意义: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基因突变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解答】‎ A、生物体遗传的不是性状本身,而是遗传物质,A正确; B、生活在无诱变因子的环境中的生物也可能会发生自发突变,B错误; C、突变和基因重组是随机发生的、不定向的,C正确; D、由于密码子具有简并性等原因,基因突变不一定改变生物的性状,D正确。‎ ‎24.‎ ‎【答案】‎ B ‎【考点】‎ 血糖平衡的调节 ‎【解析】‎ 本题考查了血糖平衡的调节过程的有关内容,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 ‎【解答】‎ 解:A.由图中数据可知,运动后血糖浓度较低,摄食葡萄糖更有利于恢复体能,A正确; B.运动摄食后150分钟左右血糖浓度较低,此时不能大量合成糖原,B错误; C.运动摄食后50~100min,血糖浓度较高,则胰岛B细胞的分泌活动增强,进而维持血糖的相对稳定,此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量相对减少,C正确; D.图示表明,补充氨基酸后胰岛素的分泌量变化不太明显,原因可能是氨基酸不易转化为葡萄糖,D正确。 故选:B。‎ ‎25.‎ ‎【答案】‎ B ‎【考点】‎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解析】‎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 ‎【解答】‎ A、特异性免疫过程中,T细胞参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A错误; B、根据题干信息,“T细胞表面的嵌合抗原受体(简称CAR)能直接识别肿瘤细胞的特异性靶抗原”,CAR﹣T细胞可以通过CAR识别相关癌变细胞,B正确; C、CAR﹣T细胞疗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T细胞识别清除癌细胞,C错误; D、免疫系统清除体内癌变细胞的过程属于细胞凋亡,D错误。‎ ‎26.‎ ‎【答案】‎ D ‎【考点】‎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解析】‎ 抗原,是指能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结合,发生免疫效应(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抗体,是在抗原的刺激下由效应B细胞产生的专门抗击相应抗原的蛋白质。‎ ‎【解答】‎ A、浆细胞分泌的抗体有的会结合到某些细胞的细胞膜表面,即成为该细胞的膜蛋白,A正确; B、自身产生的抗体有时也会攻击自身的正常结构或物质,比如自身免疫疾病,B正确; C、在体液免疫中,抗原、抗体结合后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对机体有利,但在过敏反应中,往往会引起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C正确; D、人体内的不同浆细胞含有的基因相同,抗体的不同主要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D错误。‎ ‎27.‎ ‎【答案】‎ A ‎【考点】‎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解析】‎ 较深的伤口里缺少氧气,破伤风芽孢杆菌适合在这种环境中生存并大量繁殖,因此破伤风芽孢杆菌属于厌氧菌,此时需要到医院注射破伤风抗毒血清,以中和破伤风芽孢杆菌。‎ ‎【解答】‎ A‎、破伤风杆菌及产生的痉挛毒素经内环境运输到突触间隙的,A正确; B、痉挛毒素会使感染者的突触不能释放抑制性递质而引起肌肉痉挛,B错误; C、预防破伤风时,第二次注射疫苗产生的浆细胞来自B细胞和记忆B细胞,C错误; D、痉挛毒素使患者突触不能释放抑制性递质不属于自身免疫病,D错误。‎ ‎28.‎ ‎【答案】‎ A 第33页 共36页 ◎ 第34页 共36页 ‎【考点】‎ 动物激素的调节 ‎【解析】‎ 结合题意分析可知,通过“光周期信号→松果体→褪黑素白天分泌减少,晚上分泌增多”途径对生物钟的调控。在淋巴细胞中含有特异性褪黑素受体,说明褪黑素可以与相应的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直接)作用于淋巴细胞,从而影响免疫力。研究发现,切除雌鼠的松果体会引起卵巢增生肥大,注射褪黑素会导致卵巢重量减轻。褪黑素可能通过下丘脑——垂体抑制性腺的发育。‎ ‎【解答】‎ 解:A.褪黑素白天分泌减少,晚上分泌增多,致盲小鼠松果体内,褪黑素合成量多于正常小鼠,与褪黑素合成有关酶的活性明显高于正常小鼠,A错误。 B.褪黑素是哺乳动物和人类的松果体产生的一种内源激素。切除雌鼠的松果体会引起卵巢增生肥大,注射褪黑素会导致卵巢重量减轻,可见褪黑素可能作用于下丘脑,使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减少,抑制卵巢的发育,B正确。 C.随着日照周期变化,褪黑素白天分泌减少,晚上分泌增多,某人长期睡前玩电脑扰乱了生物钟,这与光线刺激引起褪黑素分泌减少相关,C正确。 D.褪黑素白天分泌减少,晚上分泌增多,在淋巴细胞中含有褪黑素的特异性受体,熬夜可能减少褪黑素的分泌,影响淋巴细胞的作用进而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D正确。 故选:A。‎ ‎29.‎ ‎【答案】‎ B ‎【考点】‎ 共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解析】‎ 滥用抗生素是出现超级细菌的原因;在抗生素刚被使用的时候,能够杀死大多数类型的细菌;但少数细菌因为变异而具有抵抗青霉素的特性,不能被抗生素杀死而生存下来,并将这些特性遗传给下一代,因此,下一代就有更多的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经过抗生素的长期选择,使得有的细菌已不再受其的影响了,就出现了现在所谓的“超级细菌”。‎ ‎【解答】‎ A、有的抗生素能抑制蛋白质的合成,则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的核糖体结构可能有所不同,A正确; B、细菌先产生抗药性变异,后由抗生素选择,B错误; C、抗生素的定向选择使细菌的抗药基因频率增大,C正确; D、滥用抗生素可能导致肠道里的一些菌群失调,从而影响人体健康,D正确。‎ ‎30.‎ ‎【答案】‎ C ‎【考点】‎ 植物激素的概念和作用 ‎【解析】‎ 分析柱形图: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施加试剂的种类,因变量是主根长度和侧根数,甲乙组对比来看,NAA能抑制主根生长,甲丙组对比来看,KT能促进主根生长;乙、丁组对比可知,一定浓度的KT对NAA促进侧根生长的效应具有增强作用。‎ ‎【解答】‎ 解:A.通过乙组柱形图来看,主根和侧根对NAA的敏感性不同,侧根对NAA的敏感度更高,A正确; B.对比乙、丙柱形图来看,NAA促进侧根的生长,能一定程度地消除根的顶端优势,KT能增强主根的生长,能增强根的顶端优势,B正确; C.本实验没有不同浓度的KT作对比,不能证明KT浓度变化对主根生长的影响,C错误; D.乙、丁组对比可知,一定浓度的KT对NAA促进侧根生长的效应具有增强作用,D正确。 故选:C。‎ ‎31.‎ ‎【答案】‎ B ‎【考点】‎ 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作用 ‎【解析】‎ 植物激素是指在植物体内合成的对植物生长具有调节作用的有机物,生长素是色氨酸的衍生物。据此分析作答。‎ ‎【解答】‎ A、整形素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即人工合成的,植物体内不能合成,A错误; B、整形素能阻碍内源生长素从顶芽向下转运,进而导致侧芽部位生长素含量下降,由此减弱顶端优势,促进侧芽的生长,B正确; C、整形素能提高吲哚乙酸氧化酶活性,生长素分解加速,因此植物体内生长素的含量可能会降低,C错误; D、从题干信息可推出整形素是生长素的抑制剂,但不能推出整形素是其他植物激素的抑制剂,D正确。‎ ‎32.‎ ‎【答案】‎ A ‎【考点】‎ 探究植物生长素类似物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 ‎【解析】‎ 根据实验课题可知,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因变量是生根数量,并且无关变量包括:侧芽的数目、溶液处理的时间等,无关变量会影响实验的结果,因此应保持相同且适宜;生长素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实验开始前进行预实验是为进一步的实验摸索出较为可靠的探究范围,以避免由于设计不当,盲目开展实验。‎ ‎【解答】‎ A、IAA不属于生长素类似物,A错误; B、本实验的自变量是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在预实验时浓度梯度较大,正式实验的浓度梯度小,B正确; C、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插条的种类属于无关变量,C正确; D、在正式实验前先做一个预实验,目的是为正式实验摸索条件,探究实验的科学性和可行性,D正确。‎ ‎33.‎ ‎【答案】‎ C ‎【考点】‎ 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危害 ‎【解析】‎ 本题的知识点是遗传病的类型和特点,旨在考查学生理解伴性遗传的类型、特点,并对相关知识进行熟练识记的能力及结合相关知识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 ‎【解答】‎ 解:A.若正常个体均不含致病基因,则该遗传病应为显性遗传病,A错误; ‎ 第33页 共36页 ◎ 第34页 共36页 B.常染色体遗传病在自然人群中,男女的患病概率相同,但在一个家族中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的人数不一定相等,B错误; C.若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即伴X遗传,由于男性只有一条X染色体,因此正常男性不含相应的致病基因,C正确; D.若某男性的Y染色体上有致病基因,结合题干信息可知该致病基因位于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其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有可能发生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致使含Y的精子内不含该致病基因,其儿子不一定患病,D错误。 故选:C。‎ ‎34.‎ ‎【答案】‎ D ‎【考点】‎ 生物变异的应用 生态工程的实例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种间关系 ‎【解析】‎ ‎1.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 2.群落的概念:在一定空间内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体,它具有一定的结构、一定的种类构成和一定的种间相互关系,并在环境条件相似地段可以重复出现。 3.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能量流动特点为单向,逐级递减,传递率10%~20%。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是以二氧化碳形式进行循环的。‎ ‎【解答】‎ 解:A.变异是不定向的,A错误;‎ B.生物群落包括全部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B错误;‎ C.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都进行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C错误;‎ D.大型挺水植物与蓝藻竞争资源能减轻水华发生,D正确。‎ 故选:D。‎ ‎35.‎ ‎【答案】‎ A ‎【考点】‎ 果酒和果醋的制作 ‎【解析】‎ ‎1.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 (1)在有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6H‎2‎O+6O‎2‎‎→‎酶6CO‎2‎+12H‎2‎O+能量 ; (2)在无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酶 ‎2CO‎2‎+2C‎2‎H‎5‎OH+‎能量。 2.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醋酸菌是-种好氧性细菌,只有当氧气充足时,才能进行旺盛的生理活动。变酸的酒的表面观察到的菌膜就是醋酸菌在液面大量繁殖而形成的。‎ ‎【解答】‎ 解:A.果酒的发酵菌种是酵母菌,其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果醋的发酵菌种是醋酸菌,其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A错误;‎ B.制作果酒和果醋时都应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对发酵瓶消毒,B正确;‎ C.变酸的酒的表面观察到的菌膜就是醋酸菌在液面大量繁殖而形成的,C正确;‎ D.果酒和果醋的制作可用同一装置,但需控制不同发酵条件,如果酒制作需要无氧环境,适宜温度为18∼25℃,而果醋制作需要有氧环境,适宜温度为30∼35°C,D正确。‎ 故选:A。‎ ‎36.‎ ‎【答案】‎ B ‎【考点】‎ 固定化酶及其应用 ‎【解析】‎ 固定化细胞制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配制海藻酸钠溶液:小火、间断加热、定容,如果加热太快,海藻酸钠会发生焦糊。 (2)海藻酸钠溶液与酶母细胞混合:冷却后再混合,注意混合均匀,不要进入气泡。 (3)制备固定化酵母细胞:高度适宜,并匀速滴入。 (4)刚溶化的海藻酸钠应冷却后再与酵母菌混合,否则温度过高会导致酵母菌死。‎ ‎【解答】‎ 解:A.活化酵母细胞用蒸馏水,在向溶化好的海藻酸钠溶液中加入的必须是已活化的酵母细胞,A错误; B.采用酒精灯小火间断加热使海藻酸钠溶化后还需要注意定容处理,B正确; C.溶化好的海藻酸钠溶液必须冷却至室温,才能加入细胞,否则高温会杀死酵母菌,C错误; D.固定化酵母细胞的过程中,要以恒定的速度缓慢地将注射器中的溶液滴加到配制好的CaCl‎2‎溶液中,D错误。 故选:B。‎ ‎37.‎ ‎【答案】‎ D ‎【考点】‎ 测定某种微生物的数量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检测土壤中细菌总数的知识点,根据选项,可以看出采用的计数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 ‎【解答】‎ 解:A.该实验首先要进行培养基的制备,用蒸馏水配制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经高温、高压灭菌后倒平板,A正确; B.取‎10‎‎4‎、‎10‎‎5‎、‎10‎‎6‎倍的土壤稀释液和无菌水各0.1mL,分别将土壤稀释液涂布于各组平板上,B正确; C.将实验组和对照组平板倒置,37℃恒温培养24∼48小时,C正确; D.确定对照组无菌后,选择菌落数在30∼300的进行记数,求其平均值,再通过计算得出土壤中细菌总数,D错误。 故选:D。‎ ‎38.‎ ‎【答案】‎ C ‎【考点】‎ DNA的粗提取和鉴定 ‎【解析】‎ ‎1、DNA粗提取和鉴定的原理: ‎ 第33页 共36页 ◎ 第34页 共36页 ‎(1)DNA的溶解性:DNA和蛋白质等其他成分在不同浓度NaCl溶液中溶解度不同;DNA不溶于酒精溶液,但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溶于酒精;DNA对酶、高温和洗涤剂的耐受性。 (2)DNA的鉴定:在沸水浴的条件下,DNA遇二苯胺会被染成蓝色。 2、DNA粗提取和鉴定的过程: (1)实验材料的选取:凡是含有DNA的生物材料都可以考虑,但是使用DNA含量相对较高的生物组织,成功的可能性更大。 (2)破碎细胞,获取含DNA的滤液: 动物细胞的破碎比较容易,以鸡血细胞为例,在鸡血细胞液中加入一定量的蒸馏水,同时用玻璃棒搅拌,过滤后收集滤液即可。如果实验材料是植物细胞,需要先用洗涤剂溶解细胞膜。例如,提取洋葱的DNA时,在切碎的洋葱中加入一定的洗涤剂和食盐,进行充分的搅拌和研磨,过滤后收集研磨液。 (3)去除滤液中的杂质: 方案一的原理是DNA在不同浓度NaCl溶液中溶解度不同;方案二的原理是蛋白酶分解蛋白质,不分解DNA;方案三的原理是蛋白质和DNA的变性温度不同。 方案二是利用蛋白酶分解杂质蛋白,从而使提取的DNA与蛋白质分开;方案三利用的是DNA和蛋白质对高温耐受性的不同,从而使蛋白质变性,与DNA分离。 (4)DNA的析出与鉴定 ①将处理后的溶液过滤,加入与滤液体积相等、冷却的酒精溶液,静置2~3min,溶液中会出现白色丝状物,这就是粗提取的DNA.用玻璃棒沿一个方向搅拌,卷起丝状物,并用滤纸吸取上面的水分。 ②取两支20ml的试管,各加入物质的量浓度为2mol/L的NaCl溶液5ml,将丝状物放入其中一支试管中,用玻璃棒搅拌,使丝状物溶解。然后,向两支试管中各加入4ml的二苯胺试剂。混合均匀后,将试管置于沸水中加热5min,待试管冷却后,比较两支试管溶液颜色的变化,看看溶解有DNA的溶液是否变蓝。‎ ‎【解答】‎ A、菜花细胞为植物细胞,有细胞壁保护,因此加蒸馏水不会吸水胀破而释放出核DNA,A错误; B、鉴定DNA时,不能将丝状物直接加入到二苯胺试剂中进行沸水浴,应将丝状物先溶解再放入二苯胺试剂进行沸水浴检测,B错误; C、DNA在0.14mol/L的NaCl溶液溶解度最低,所以利用鸡血细胞提取DNA时,初步析出DNA的试剂是0.14mol•L‎​‎‎﹣1‎的NaCl溶液,C正确; D、二苯胺试剂不适宜长时间保存,需要现配现用,D错误。‎ ‎39.‎ ‎【答案】‎ A,C ‎【考点】‎ 植物体细胞杂交 植物组织培养的概念及原理 基因工程的应用 ‎【解析】‎ ‎1.植物组织培养是指利用特定的培养将离体的植物细胞、组织或器官培养成完整植株的过程,所以花药的离体培养、基因工程中的受体细胞的培养、植物体细胞杂交后杂种细胞的培养以及植物的大量快速繁殖都要用到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2.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是外植体→脱分化愈伤组织→再分化根、芽→试管苗。脱毒植物苗的取材一般是幼嫩的芽或茎,主要是这些部位不带病毒。‎ ‎3.试管婴儿是采用体外受精、动物细胞培养和胚胎移植等技术形成的,属于有性生殖,该过程没有发生基因重组,但可能发生变异,也不能体现细胞的全能性。‎ ‎4.克隆羊是采用核移植、胚胎移植等技术形成的,属于无性生殖,体现了动物体细胞核的全能性,该过程没有发生基因重组,但可能发生变异。这三者都应用了细胞工程技术。‎ ‎【解答】‎ 解:A.克隆羊多利的培育是无性生殖,不能说明克服了远缘杂交不亲合的障碍,A错误;‎ B.动物细胞融合、植物体细胞杂交都利用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B正确;‎ C.试管牛是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后形成的,试管牛发育的起点是受精卵,不是已分化的体细胞,因此不能体现体细胞的全能性;试管苗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产物,利用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C错误;‎ D.利用植物的幼嫩的芽或茎进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培育脱毒苗;转基因抗病毒草莓先用基因工程技术将抗病毒基因导入植物细胞中,再经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培育获得抗病毒草莓,D正确。 故选:A、C。 ‎ ‎40.‎ ‎【答案】‎ C ‎【考点】‎ 胚胎移植 动物胚胎发育的概念 ‎【解析】‎ 胚胎发育过程: (1)卵裂期: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数量增加,胚胎总体积不增加; (2)桑椹胚:32个细胞左右的胚胎[之前所有细胞都具有发育成完整胚胎的潜能,属全能细胞]; (3)囊胚:细胞开始分化,其中个体较大的细胞叫内细胞团将来发育成胎儿的各种组织;而滋养层细胞将来发育成胎膜和胎盘;胚胎内部逐渐出现囊胚腔[注:囊胚的扩大会导致透明带的破裂,胚胎伸展出来,这一过程叫孵化]; (4)原肠胚:内细胞团表层形成外胚层,下方细胞形成内胚层,由内胚层包围的囊腔叫原肠腔。[细胞分化在胚胎期达到最大限度]‎ ‎【解答】‎ 解:A.卵裂期细胞的体积随分裂次数增加而不断减小,A错误; B.囊胚的滋养层细胞可发育成胎盘和胎膜,B错误; C.动物胚胎发育的早期有一段时间是在透明带内进行的,因此孵化前的早期胚胎处于游离状态,C正确; D.培育试管婴儿涉及体外受精、早期胚胎培养和胚胎移植等技术,D错误。 故选:C。‎ 二、非选择题 ‎【答案】‎ 光照强度和是否叶面喷施一定浓度BRs A、C(或“B、D”),ANDPH和ATP Rubisco活性和Rubisco基因表达量(或Rubisco活性和数量)‎ ‎【考点】‎ 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 ‎【解析】‎ Rubisco是一种可催化CO‎​‎‎2‎与C‎​‎‎5‎反应生成C‎​‎‎3‎的酶。 1、A和C组或B和D组是一组对照实验,AB组是自然光照,CD组是弱光组,可以发现弱光条件下,Rubisco活性相对值较小,表明弱光能导致番茄暗反应能力降低。 ‎ 第33页 共36页 ◎ 第34页 共36页 ‎2、A、C两组比较发现:弱光条件下,Rubisco活性相对值、Rubisco基因表达量相对值和净光合速率相对值较小。但是CD两组组实验结果相比表明,叶面喷施相同浓度BRs,Rubisco活性相对值、Rubisco基因表达量相对值和净光合速率相对值有所提高,因此综合A、C、D三组实验结果相比表明,BRs可通过提高Rubisco活性和Rubisco基因表达量(或Rubisco活性和数量),从而缓解弱光对番茄光合作用的影响。‎ ‎【解答】‎ 由题意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光照强度和是否叶面喷施一定浓度BRs。‎ A和C组或B和D组是一组对照实验,AB组是自然光照,CD组是弱光组,可以发现弱光条件下,Rubisco活性相对值较小,表明弱光能导致番茄暗反应能力降低。弱光导致暗反应所需的物质ANDPH和ATP减少,导致暗反应减弱。‎ A、C两组比较发现:弱光条件下,Rubisco活性相对值、Rubisco基因表达量相对值和净光合速率相对值较小。但是CD两组实验结果相比表明,叶面喷施相同浓度BRs,Rubisco活性相对值、Rubisco基因表达量相对值和净光合速率相对值有所提高,因此综合A、C、D三组实验结果相比表明,BRs可通过提高Rubisco活性和Rubisco基因表达量(或Rubisco活性和数量),从而缓解弱光对番茄光合作用的影响。‎ ‎【答案】‎ 信息传递 负反馈,它的功能正常确保了人体免疫系统能够对抗入侵,但同时也不至于引发过度免疫反应对人体自身的健康器官和组织造成破坏 用CTLA﹣4抗体与T细胞表面的CTLA﹣4蛋白结合,减弱或消除CTLA﹣4对T细胞“刹车”功能,提高T细胞识别和杀死癌细胞能力 监控和清除 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靶细胞裂解死亡,并释放抗原 ‎【考点】‎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解析】‎ ‎1、细胞免疫过程: 2、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监控、清除。‎ ‎【解答】‎ 吞噬细胞处理抗原后,细胞外出现特定的结构能与T 细胞有识别作用的受体相结合,激活信号分子从而激发T 细胞出现免疫效应,此过程体现细胞膜的信息传递功能。‎ 研究发现人体内存在特殊的蛋白质,其功能是充当T 细胞加速器,它可以触发全面免疫反应,也有些蛋白质对于T 细胞具有“刹车作用”,它们可以抑制人体的免疫反应,这种现象类似于激素调节中的负反馈作用,在病原体威胁人体健康时,其生物学意义是它的功能正常确保了人体免疫系统能够对抗入侵,但同时也不至于引发过度免疫反应对人体自身的健康器官和组织造成破坏。‎ 有科学家观察到 CTLA﹣4 具有 T 细胞“刹车”功能的蛋白之一,其尝试寻找一种可以结合到 CTLA﹣4 并抑制其作用的抗体来治疗癌症,他的治疗思路是:用 CTLA﹣4 抗体与 T细胞表面的CTLA﹣4 蛋白结合,减弱或消除CTLA﹣4 对T细胞“刹车”功能,提高T细胞识别和杀死癌细胞能力。‎ 免疫调节不仅积极应对外来抗原的入侵,同时也随时应对体内的异常细胞,这体现了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 效应T 细胞的作用是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靶细胞裂解死亡,并释放抗原。‎ ‎【答案】‎ 相对稳定,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植物大量死亡,导致光合作用产氧量减少,需氧型微生物分解动植物遗体消耗大量的氧气 出生率,捕食、寄生、竞争 在中肋骨条藻和东海原甲藻的竞争中,中肋骨条藻处于优势地位,而东海原甲藻处于劣势 ‎【考点】‎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 ‎1、J型增长曲线: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的增长率不变,数量会连续增长。 2、S型增长曲线:在自然界中,环境条件是有限的,因此,种群不可能按照“J”型曲线无限增长。当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增长时,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个体间由于有限的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而引起的种内斗争必将加剧,以该种群生物为食的捕食者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这个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时,种群数量将停止增长,有时会在K值保持相对稳定。 3、种间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1)互利共生(同生共死):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人体中的有些细菌;地衣是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 (2)捕食(此长彼消、此消彼长):如:兔以植物为食;狼以兔为食。 (3)竞争(你死我活):如:大小草履虫;水稻与稗草等。 (4)寄生(寄生者不劳而获):如噬菌体侵染细菌。 4、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解答】‎ 某河流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够较长时间地保持相对稳定,如果此时遇到轻度污染,则对此生态系统不产生明显的影响,这是因为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如果遇到较严重污染,将导致大多数水生植物死亡,使河流内的氧浓度降低,其原因是水生植物大量死亡,导致光合作用产氧量减少和需氧型微生物分解动植物遗体消耗大量的氧气。最终水质恶化,水生动物也大量死亡。‎ 在东亚飞蝗繁殖期人为疏松土壤,可影响其种群的出生率,以降低种群密度。另外,可适当引入与其有捕食、寄生、竞争关系的生物,抑制其种群数量增长。‎ 两藻共同培养时,中肋骨条藻数量正常增长,而东海原甲藻数量下降。可能的原因是在中肋骨条藻和东海原甲藻的竞争中,中肋骨条藻处于优势地位,而东海原甲藻处于劣势。‎ ‎【答案】‎ 乙同学,不论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都会出现该结果。‎ 自由组合,存在披针形叶纯合致死现象 X,X‎​‎BX‎​‎b、X‎​‎BY,,‎‎1‎‎9‎ ‎【考点】‎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 第33页 共36页 ◎ 第34页 共36页 ‎1、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的遗传,总是和性别相关联,叫伴性遗传。 2、由表格信息可知,子代披针形叶果实大瓶:披针形叶果实小瓶:矩圆形叶果实大瓶:矩圆形叶果实小瓶=6:2:3:1=(2披针形叶:1矩圆形叶)(3果实:1果实小瓶),因此2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且存在披针形叶纯合致死现象。‎ ‎【解答】‎ 纯合的果实大瓶植株和果实小瓶植株进行正反交实验,后代果实均为大瓶型,说明大瓶对小瓶是显性,如果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正交反交结果相同,子代都是大瓶,如果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则正反交结果也相同,都是大瓶,因此乙同学更严谨。‎ 由于子代的表现型比例是6:2:3:1=(3:1)(2:1),因此2对等位基因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由于B存在显性纯合致死现象,因此种群中雌性披针形叶植株都不存在纯合子。‎ 如果雌性全为披针形叶,雄性披针形叶:矩圆形叶性状个体比例接近1:1,叶形的遗传与性别有关,属于伴性遗传,B(b)位于X染色体上,亲本基因型为X‎​‎BX‎​‎b、X‎​‎BY.由于2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而B、b位于性染色体上,因此A、a位于常染色体上,在大瓶过程:小瓶果实=3:1,子代果实大瓶植株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Aa=1:2,自由交配后代果实小瓶aa‎=‎‎1‎‎9‎。‎ ‎【生物技术实践】‎ ‎【答案】‎ 选择,红色,脲 伊红美蓝,黑 不能,醋酸菌是好氧细菌,而果酒发酵是无氧环境,醋酸菌需要在温度30﹣35℃条件下才能转化成醋酸,而发酵罐中温度是18﹣25℃‎ ‎【考点】‎ 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 培养基的种类及作用 ‎【解析】‎ ‎1、能分解尿素的细菌能合成脲酶,脲酶将尿素分解成氨,使培养基碱性增强,PH升高,所以可以用检测pH的变化的方法来判断尿素是否被分解,可在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尿素被分解后产生氨,PH升高,指示剂变红。 2、果酒和果醋制作过程中的相关实验操作: (1)材料的选择与处理:选择新鲜的葡萄,榨汁前先将葡萄进行冲洗,除去枝梗。 (2)灭菌:①榨汁机要清洗干净,并晾干。②发酵装置要清洗干净,并用70%的酒精消毒。 (3)榨汁:将冲洗除枝梗的葡萄放入榨汁机榨取葡萄汁。 (4)发酵:①将葡萄汁装人发酵瓶,要留要大约‎1‎‎3‎的空间,并封闭充气口。②制葡萄酒的过程中,将温度严格控制在18℃~25℃,时间控制在10~12d左右,可通过出料口对发酵的情况进行。及时的监测。 ③制葡萄醋的过程中,将温度严格控制在30℃~35℃,时间控制在前7~8d左右,并注意适时通过充气口充气。 3、培养基按功能分: ‎ 种类 制备方法 特征 用途 选择培养基 培养基中加入某种化学成分 根据某种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其对某化学、物理因素的抗性而设计的培养基使混合菌样中的劣势菌变成优势菌,从而提高该菌的筛选率 加入青霉素分离得到酵母菌和霉菌 鉴别培养基 加入某种试剂或化学药品 依据微生物产生的某种代谢产物与培养基中特定试剂或化学药品反应,产生明显的特征变化而设计 鉴别和区分菌落相似的微生物,如伊红和美蓝培养基可以鉴别大肠杆菌 ‎【解答】‎ 由于细菌在分解尿素的过程中会合成脲酶,脲酶将尿素分解成氨,使培养基碱性增强,PH升高,所以可以用检测pH的变化的方法来判断尿素是否被分解,即在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尿素被分解后产生氨,PH升高,则该菌落周围会岀现红色环带。将患者体内采集的样本制成菌液,培养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选择培养基上进行“浓缩”。‎ 可用伊红美蓝培养基对大肠杆菌进行鉴定,在该培养基中,大肠杆菌菌落呈现黑色。‎ 由于醋酸菌是好氧细菌,而果酒发酵是无氧环境,且醋酸菌需要在温度30﹣35℃条件下才能转化成醋酸,而发酵罐中温度是18﹣25℃.因此酿造葡萄酒时,葡萄皮上有少量醋酸菌,在酒精发酵的旺盛阶段,醋酸菌不能将果汁中的糖发酵为醋酸。‎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答案】‎ 反转录,PCR,引物 启动子具有(物种及组织)特异性 酚类 繁殖快;单细胞;遗传物质少,大肠杆菌没有生物膜系统(或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不能对rHSA进行深加工 rHSA可能没有生物活性或功能性较差或rHSA可能有安全隐患 ‎【考点】‎ 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 ‎【解析】‎ 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 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 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 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 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1)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2)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 ‎【解答】‎ 利用mRNA为模板合成cDNA的过程为逆转录;获得的cDNA一般采用PCR技术进行扩增,扩增时需要有一段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以便根据这一序列合成引物。‎ 由于启动子具有(物种及组织)特异性,所以构建在水稻胚乳细胞内特异表达rHSA的载体时,需要选择水稻胚乳细胞启动子,而不能选择其他物种和组织细胞的启动子。‎ 在利用农杆菌转化水稻受体细胞的过程中,需添加酚类物质,目的是为了吸引农杆菌移向水稻受体细胞。‎ 第33页 共36页 ◎ 第34页 共36页 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具有繁殖快、单细胞、遗传物质少等优点,常作为基因工程的受体细胞;但是大肠杆菌没有生物膜系统(或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不能对rHSA进行深加工,获得的rHSA可能没有生物活性。‎ 根据以上分析已知,通过以上方法获得的rHSA可能没有生物活性(或功能性较差或rHSA可能有安全隐患),因此不能直接用于临床医疗。‎ 第33页 共36页 ◎ 第34页 共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