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0.00 KB
  • 2021-09-27 发布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 3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下学期高一生物学科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图中能发生基因自由组合过程的是 A. ④ B. ③ C. ② D. ①‎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表示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②表示雌雄配子随机结合产生后代的过程(受精作用);③表示子代基因型种类数;④表示子代表现型及相关比例。‎ ‎【详解】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发生的时间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时。所以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在进行有性生殖时,其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应发生于①即产生配子的过程中,综上分析,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2.下列有关孟德尔的“假说—演绎法”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孟德尔所作假说的内容之一是“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B. “测交实验”是对演绎推理过程及结果进行的检验 C. 孟德尔成功的原因之一是应用统计学的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D. “F1与隐性矮茎杂交,子代为高:矮=1:1”不属于“假说—演绎”的内容 ‎【答案】D ‎【解析】‎ ‎【分析】‎ 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①提出问题;②做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③演绎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F1‎ 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④实验验证:测交实验验证;⑤得出结论。‎ ‎【详解】A. “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是孟德尔所作假说的内容之一,A正确;‎ B. 孟德尔通过演绎推理过程预测了实验结果,并通过“测交实验”进行检验,B正确;‎ C. 孟德尔成功的原因之一是将统计学和数学的方法应用于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中,C正确;‎ D. “F1与隐性矮茎杂交,子代为高:矮=1:1”是“假说—演绎”的内容之一,D错误。‎ ‎3.已知鸡的短腿、正常腿是一对相对性状,其遗传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让短腿鸡自由交配多次,发现每一次产生的后代中雌雄个体均表现为2/3短腿、1/3正常腿。由此推断正确的是 A. 鸡短腿是由常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控制的 B. 亲本短腿鸡自由交配后代中总会出现正常腿是基因突变所致 C. 若群体中短腿鸡与正常腿鸡杂交,后代中短腿鸡约占3/4‎ D. 若后代中短腿鸡和正常腿鸡自由交配,则子代中短腿鸡占1/2‎ ‎【答案】D ‎【解析】‎ 由题干信息“短腿鸡自由交配多次,发现每一次后代中雌雄个体均表现为2/3短腿、1/3正常腿”可以推知:鸡短腿为显性性状,是由常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控制的,且显性基因纯合致死,A错误;亲本短腿鸡为杂合子,自由交配后代中总会出现正常腿是等位基因分离所致,B错误;控制短腿的基因纯合时个体死亡,群体中短腿鸡全为杂合子,正常腿鸡为隐性纯合子,短腿鸡与正常腿鸡杂交,后代中短腿鸡约占1/2,C错误。假设鸡的短腿、正常腿由A、a基因控制,后代中有2/3短腿、1/3正常腿,则A基因的频率为1/3,a基因的频率为2/3,短腿鸡和正常腿鸡自由交配,子代基因型及比例为1/9AA(致死)、4/9Aa、4/9aa,所以后代中短腿鸡占1/2,D正确。‎ ‎4.基因型为AaBbCc的个体,测交后代的类型及比例是:AaBbCc : AabbCc : aaBbcc : aabbcc = 1 : 1 : 1 : 1则该个体的基因型为(  )‎ A. B. ‎ C. D. ‎ ‎【答案】D ‎【解析】‎ 测交就是杂合体AaBbCc与隐性个体aabbcc杂交,由于隐性个体aabbcc只能产生一种配子abc,根据测交后代的类型及比例是:AaBbCc : AabbCc : aaBbcc : aabbcc = 1 : 1 : 1 : 1,可推断基因型为AaBbCc的个体经减数分裂产生4种配子,其类型及其比例如下: ABC占1/4, AbC占1/4, aBc占1/4,abc占1/4,即ABC 、 AbC、 aBc、abc都各占1/4,分析各个配子的基因型发现AB、Ab、aB、ab的比例各占25%,说明A、B两对基因是自由组合的,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而AC、ac的比例分别是1/2,说明A、C两对基因存在连锁现象,且A与C、a与c连锁。故选:D.‎ ‎5. 某纯合的紫花植株与白花植株杂交,得F1 紫花植株,F1 自交,F2 中紫花植株:白花植株= 9:7,对F1 测交,测交后代紫花:白花为( )‎ A. 1:3 B. 3:1 C. 1:1 D. 1:2:1‎ ‎【答案】A ‎【解析】‎ 自交所得F2的性状分离比为紫花:白花=9:7,9:7是9:3:3:1的变式,说明F1的基因型是AaBb,由F1的基因型可推知两个纯合白花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与aaBB,F1测交,即AaBb×aabb,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紫花):Aabb(白花):aaBb(白花):aabb(白花)=1:1:1:1,所有测交结果紫花与白花的比例为1:3。‎ ‎【考点定位】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及应用,要求考生结合题意判断紫花和白花可能的基因.本题的切入点是“9:7”,属于“9:3:3:1”的变式,由此可以推出F1的基因型,再根据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对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对于此类试题,学生掌握两对等位基因共同控制生物性状时,F2中出现的表现型异常比例的分析。‎ ‎6. 下列关于细胞增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无丝分裂都存在DNA的复制 B. 真核生物中只存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会发生无丝分裂 C. 有丝分裂过程中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后着丝点仍然能分裂 D. 细胞分裂间期为细胞分裂期提供物质基础 ‎【答案】B ‎【解析】‎ 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都会出现染色体和纺锤体的变化,而无丝分裂不会出现,都存在DNA的复制,A正确;真核生物细胞增殖发生包括: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无丝分裂,B错误;纺锤体的作用主要是牵引染色体运动,而与着丝点分裂无关,C正确;细胞分裂间期主要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为细胞分裂期提供了物质基础,D正确。‎ ‎【考点定位】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名师点睛】1.真核生物细胞增殖发生包括: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无丝分裂。2.细胞增殖是细胞个体生长和发育的基础。3.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都会出现染色体和纺锤体的变化,而无丝分裂不会出现。‎ ‎7. 某同学总结了四点有关减数分裂、染色体、DNA的知识点,其中错误的是 A. 次级精母细胞核中的DNA分子正好和正常体细胞核的DNA分子数目相同 B. 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等于正常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 C. 任何一种哺乳动物的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和着丝点数目相同 D. 初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正好和DNA分子数目相同 ‎【答案】D ‎【解析】‎ 次级精母细胞(2n)中的DNA分子是初级精母细胞(4n)的一半,因此与正常体细胞(2n)的DNA分子数目相等,A正确;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由于着丝点的分裂,染色体数目出现短暂加倍(2n),与正常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相等,B正确;染色体数目是由着丝点数目决定的,C正确;初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是DNA分子数目一半,D错误。‎ ‎【考点定位】‎ ‎【名师点睛】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染色单体数目和DNA分子数目变化规律:‎ 结 构 时 期 ‎ 染色体数 ‎ 染色单体数 ‎ DNA分子数 ‎ ‎ 减 数 分 裂 ‎ 间期 ‎ ‎2n ‎ ‎0→4n ‎ ‎2n→4n ‎ 减 Ⅰ ‎ 前、中期 ‎ ‎2n ‎ ‎4n ‎ ‎4n ‎ 后期 ‎ ‎2n ‎ ‎4n ‎ ‎4n ‎ 末期 ‎ ‎2n→n ‎ ‎4n→2n ‎ ‎4n→2n ‎ 减Ⅱ ‎ 前、中期 ‎ n ‎ ‎2n ‎ ‎2n ‎ 后期 ‎ n→2n ‎ ‎2n→0 ‎ ‎2n ‎ 末期 ‎ ‎2n→n ‎ ‎0 ‎ ‎2n→n ‎ ‎8.如图1表示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染色体数与核DNA分子数目比例的变化关系,图2表示某动物处于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图像。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图2中具有同源染色体的只有甲、丙细胞 B. 处于图1中CD段的细胞是图2中的甲、丙、丁 C. 图1中BC段形成的原因与DE段形成的原因相同 D. 图2中丁细胞的名称为次级精母细胞,如果丁细胞中的M为X染色体,则N一定是常染色体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没有,图2中只有丁没有同源染色体,具有同源染色体的有甲、乙、丙细胞,A错误;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1表示染色体数与核DNA数比例,BC是DNA复制,一个染色体上有姐妹染色单体,所以染色体:DNA=1:2,DE是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形成染色体,染色体:DNA=1:1。处于图1中的CD段的细胞中的染色体都含有2个DNA,即都含有2个染色单体,而图2中甲的着丝点已分裂,B错误;图1中BC段形成的原因是DNA复制,DE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C错误;由于图2中丙图所示细胞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其细胞质均等分裂,所以丁细胞的名称为次级精母细胞,又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没有,所以如果丁细胞中的M为X染色体,则N—定是常染色体,D正确。‎ 考点:本题综合考查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减数分裂中染色体数与核DNA数比例变化的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以及分析图示的能力。‎ ‎9.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XbXbY(色盲)的儿子,如果异常的原因是夫妇中的一方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发生了一次差错之故,则这次差错( )‎ A. 一定发生在父方减数第一次分裂的过程中 B. 一定发生在母方减数第一次分裂的过程中 C. 一定发生在父方减数第二次分裂的过程中 D. 一定发生在母方减数第二次分裂的过程中 ‎【答案】D ‎【解析】‎ 由以上分析可知,该夫妇的基因型为XBXb×XBY,性染色体组成为XXY并伴有色盲的男孩的基因型为XbXbY,则该男孩是由基因型为XbXb的卵细胞和基因型为Y的精子结合形成的,而基因型为XbXb的卵细胞是由于次级卵母细胞中两条含有基因b的子染色体没有分离移向同一极所致,即母方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未分离.故选:D。‎ ‎【考点定位】减数分裂 ‎10. 家猫体色由X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只含基因B的个体为黑猫,只含基因b的个体为黄猫,其他个体为玳瑁猫,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黑色猫与玳瑁猫杂交的后代中有1/4的黄猫 B. 玳瑁猫与黄猫杂交后代中玳瑁猫占1/4‎ C. 为持续高效地繁殖玳瑁猫,应逐代淘汰其他体色的猫 D. 只有黑猫和黄猫杂交,才能获得最大比例的玳瑁猫 ‎【答案】C ‎【解析】‎ 由题干信息可知,黑猫的基因型为XBXB、XBY,黄猫的基因型为XbXb、XbY,玳瑁猫的基因型为XBXb。只有雌性猫具有玳瑁色黑色猫(XBY)与玳瑁猫(XBXb)杂交,后代中有1/4的黄猫(XbY)的比例是1/4;玳瑁猫(XBXb)与黄猫(XbY)杂交,后代中玳瑁猫(XBXb)占1/4;由于只有雌性猫为玳瑁色,逐代淘汰其他体色的猫,将得不到玳瑁猫;黑色雌猫(XBXB)与黄色雄猫(XbY)杂交或黑色雄猫(XBY)与黄色雌猫(XbXb)杂交,子代中雌性猫全为玳瑁色。‎ ‎11. 下列有关染色体、DNA、基因、脱氧核苷酸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在DNA分子结构中,与脱氧核糖直接相连的一般是一个磷酸基和一个碱基 B. 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一个DNA分子上可含有成百上千个基因 C. 一个基因含有许多个脱氧核苷酸,基因的特异性是由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决定的 D. 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一条染色体上含有1个或2个DNA分子 ‎【答案】A ‎【解析】‎ 在DNA分子结构中,与脱氧核糖直接相连的一般是两个磷酸和一个碱基,只有末端的那个脱氧核糖连了一个磷酸,A错误。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但在RNA病毒中具有遗传效应的RNA片段上的也称为基因,一个DNA分子上可以含有成百上千个基因,B正确。一个基因中有许多个脱氧核苷酸,基因的特异性是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决定的,C正确。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一条染色体上有1个或2个DNA分子(复制后),D正确。‎ ‎12.如图是某家族红绿色盲的遗传系谱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父亲是色盲,女儿一定是色盲 B. 双亲色觉正常,子女色觉一定正常 C. 图中1、4是色盲基因的携带者 D. 图中2、7是色盲基因的携带者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该遗传病与性别有关,应该结合伴性遗传的特点来分析.红绿色盲为X染色体的隐性遗传病,其特点是男患者的母亲及女儿至少为携带者;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具有隔代交叉遗传现象。‎ ‎【详解】A.红绿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父亲是色盲,女儿不一定是色盲,A错误;‎ B.双亲色觉正常,子女色觉不一定正常(如图中1、2、5),B错误;‎ C.图中1是携带者,生下5为患者,4为携带者,生下6为患者,C正确;‎ D.图中2、7是正常男性,不携带色盲基因,D错误。‎ ‎【点睛】熟悉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红绿色盲病的遗传特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3.鸡的性别决定类型为ZW型,羽毛有芦花和非芦花两种,由一对位于Z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控制,芦花(B)对非芦花(b)是显性。为了帮助养殖户在雏鸡时根据羽毛特征即可区分鸡的雌雄,选用的杂交方式为 A. 雌性芦花鸡与雄性非芦花鸡交配 B. 雌、雄都为芦花鸡进行交配 C. 雄性芦花鸡与雌性非芦花鸡交配 D. 雌、雄都为非芦花鸡进行交配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雌性芦花鸡与雄性非芦花鸡交配,即ZBW×ZbZb,子代为1ZbW(非芦花母鸡):1ZBZb(芦花公鸡),A正确。雌、雄都为芦花鸡进行交配,即ZBW×ZBZB,子代为1ZB W(芦花母鸡):1ZBZB(芦花公鸡),B错。雄性芦花鸡与雌性非芦花鸡交配,即ZbW×ZBZB,子代为1ZBW(芦花母鸡):1ZBZb(芦花公鸡),C错。雌、雄都为非芦花鸡进行交配,,即ZbW×ZbZb,子代为1ZbW(非芦花母鸡):1ZbZb(非芦花公鸡),D错。‎ 考点:本题考查伴X遗传运用,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力。‎ ‎14.一对夫妻色觉正常,他们的父母均正常,但妻子的弟弟患色盲症。则这对夫妻生一个 色盲的儿子的几率是 A. 0 B. 1/2 C. 1/4 D. 1/8‎ ‎【答案】D ‎【解析】‎ ‎【分析】‎ 已知色盲是伴X隐性遗传病,丈夫正常,所以丈夫无色盲基因. 妻子弟弟色盲,父亲正常,说明妻子母亲有色盲基因,因此妻子有机会携带色盲基因。‎ ‎【详解】根据题意,丈夫正常,所以丈夫无色盲基因,其基因型为XBY;妻子弟弟色盲,父亲正常,说明妻子的母亲正常但是携带了色盲基因(基因型是XBXb),因此妻子的基因型是XBXB或XBXb,妻子有1/2机会携带色盲基因,则该夫妻生一个色盲的儿子的几率是1/2×1/4=1/8。故选:D。‎ ‎【点睛】注意:“生一个色盲的儿子概率”是在所有孩子中既是色盲且是儿子的概率;“生一个儿子为色盲的概率”是在所生儿子中是色盲的概率。‎ ‎15.下列有关遗传规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非等位基因之间一定能发生自由组合 B. 若两对基因可独立遗传,则显性杂合子杂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一定是9∶3∶3∶1‎ C. 人类的红绿色盲不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D. 只根据杂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比为3∶1,无法确定基因位于何种染色体上 ‎【答案】D ‎【解析】‎ ‎【分析】‎ 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由于同源染色体上也是存在非等位基因,故非等位基因能否发生自由组合还要看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详解】A.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才能发生自由组合,A错误;‎ B. 若两对基因可独立遗传,则显性杂合子杂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可能是9∶3∶3∶1,也可能是9:3:4、9:6:1等,B错误;‎ C. 人类的红绿色盲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C错误;‎ D. Aa与Aa杂交,后代A_:aa=3:1;XBXb与XBY杂交,子代的基因型是XBXB、XBXb、XBY、XbY,显性性状:隐性性状=3:1,故只根据杂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比为3∶1,无法确定基因位于何种染色体上,D正确。‎ ‎16.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携带遗传病基因的个体会患遗传病 B. 不携带​遗传病基因的个体不会患遗传病 C. 具有先天性和家族性特点的疾病都是遗传病 D. 遗传病再发风险率估算需要确定遗传病类型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其防治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携带隐性遗传病基因的个体,若为杂合子则不会患遗传病,A错误;不携带​遗传病基因的个体可能会患染色体异常遗传病,B错误;具有先天性和家族性特点的疾病,不一定都是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因此不一定都是遗传病,C错误;遗传病再发风险率估算需要确定遗传病类型,D正确。‎ ‎17.科学家用放射性同位素32P和35S标记一个噬菌体去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结果产生了n个子代噬菌体。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 有2个子代噬菌体的DNA中含有32P B. 噬菌体增殖需要大肠杆菌提供原料、酶等 C. 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分子中都含35S和32P D. 子代噬菌体的DNA分子中都含有31P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噬菌体是DNA病毒,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其没有细胞结构,不能再培养基中独立生存。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3、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实验的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DNA复制是半保留复制,且DNA分子是双链结构,所以只有2个子代噬菌体的DNA中含有32P,A正确;噬菌体侵染时只有DNA分子进入细菌,所以增殖时需要大肠杆菌提供原料、酶等,B正确;由于蛋白质外壳不进入细菌,且合成子代噬菌体蛋白质的原料由细菌提供,所以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分子中只含32S,C错误;合成子代噬菌体DNA的原料由细菌提供,所以子代噬菌体的DNA分子中都含有31P,D正确;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要求考生识记噬菌体的结构特点;识记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明确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注入细菌,而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掌握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过程、现象及结论。‎ ‎18.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可以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B.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可以证明RNA是遗传物质 C. DNA分子一条链中的A的数量等于T的数量,C的数量等于G的数量 D. DNA复制需要解旋酶和DNA聚合酶 ‎【答案】D ‎【解析】‎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可以证明DNA是的遗传物质,A错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可以证明DNA是遗传物质,B错误;DNA分子两条链中的A的数量等于T的数量,C的数量等于G的数量,C错误;DNA复制需要解旋酶和DNA聚合酶,D正确。‎ ‎19.一个双链DNA分子中,胸腺嘧啶占全部碱基的23.8%,那么在该DNA分子中A+C的含量占全部碱基的(  )‎ A. 50% B. 47.6% C. 23.8% D. 52.4%‎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双链DNA分子中,非互补配对的碱基之和占碱基总数的一半。因此,在该DNA分子中A+C的含量占全部碱基的50%。‎ ‎【详解】DNA双链中,A=T,C=G,胸腺嘧啶数占全部碱基的23.8%,即T=23.8%,则A=T=23.8%,C=G=[1-(A+T)]÷2=26.2%,故A+C=23.8%+26.2%=50%。综上所述,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DNA分子的结构特点,意在考查学生对碱基互补配对计算的识记、理解能力。‎ ‎20.下图为DNA分子片段平面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解旋酶作用于结构1和2之间 B. 结构6可以代表核糖核苷酸 C. DNA聚合酶催化形成结构5‎ D. 结构4是鸟嘌呤脱氧核苷酸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DNA,考查对DNA双螺旋结构的理解。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可判断1为鸟嘌呤,2为脱氧核糖,3为磷酸,4为脱氧核苷酸,5为氢键。‎ ‎【详解】解旋酶作用于碱基对之间的氢键,A项错误;结构6代表脱氧核苷酸链,B项错误;‎ DNA聚合酶催化脱氧核苷酸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C项错误;结构4是鸟嘌呤脱氧核苷酸,D项正确。‎ ‎21.下列关于人体造血干细胞中DNA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DNA复制发生在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B. 转录过程是从RNA聚合酶与起始密码结合后开始的 C. 一个mRNA可指导多个核糖体同时合成一条多肽链 D. 细胞内线粒体中可发生DNA复制、转录及翻译过程 ‎【答案】D ‎【解析】‎ ‎【分析】‎ 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其中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mRNA的过程,主要在细胞核中进行;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上。‎ ‎【详解】人体造血干细胞不进行减数分裂,A错误;转录过程是从RNA聚合酶与DNA结合后开始,B错误;一个mRNA可指导多个核糖体同时合成多条多肽链,提高翻译的效率,C错误;细胞内线粒体中可发生DNA复制、转录及翻译过程,D正确;故选D。‎ ‎22.下面关于细胞中DNA复制、基因转录和翻译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基因的转录和翻译发生在个体整个生命活动过程中 B. 间期DNA复制时所需的酶主要有解旋酶、DNA聚合酶 C. 转录时游离的核糖核苷酸在RNA酶的作用下连接成RNA D. 无论DNA复制还是转录和翻译都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答案】C ‎【解析】‎ ‎【分析】‎ DNA复制、转录、翻译的比较:‎ 复制 转录 翻译 时间 个体生长发育的整个过程 细胞分裂间期(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 场所 主要在细胞核 主要在细胞核 细胞质的核糖体 模板 DNA的两条链 DNA的一条链 mRNA 原料 ‎4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 ‎4种游离的核糖核苷酸 ‎20种游离的氨基酸 条件 酶(解旋酶,DNA聚合酶等)、ATP 酶(RNA聚合酶等)、ATP 酶、ATP、tRNA 产物 ‎2个双链DNA 一个单链RNA 多肽链 特点 半保留,边解旋边复制 边解旋边转录 一个mRNA上结合多个核糖体,顺次合成多条肽链 碱基配对 A-T T-A C-G G-C A-U T-A C-G G-C A-U U-A C-G G-C 遗传信息传递 DNA----DNA DNA------mRNA mRNA-------蛋白质 意义 使遗传信息从亲代传递给子代 表达遗传信息,使生物表现出各种性状 ‎【详解】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可以发生在个体的整个生命活动过程中,A正确;细胞分裂间期主要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其中DNA的复制需要解旋酶和DNA聚合酶的催化,B正确;转录所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以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在RNA聚合酶的催化作用下生成RNA的过程,C错误;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都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正确。‎ ‎23.下图是真核细胞中DNA分子复制、基因表达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1、图3过程都主要发生在细胞核内 B. 图1、图2过程都需要解旋酶、DNA聚合酶的催化 C. 图1、图2、图3过程都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D. 图2、图3过程所需原料分别是脱氧核苷酸、氨基酸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图1、图2、图3分别表示DNA分子的复制、转录和翻译。‎ ‎【详解】A、图1DNA分子复制主要发生在细胞核内,图3翻译主要发生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A错误;‎ B、图1DNA分子复制过程需要DNA聚合酶、解旋酶的催化,图2转录过程需要RNA聚合酶的催化,不需要解旋酶,B错误;‎ C、DNA分子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都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C正确;‎ D、图2、图3过程所需原料依次是核糖核苷酸、氨基酸,D错误。‎ 故选C。‎ ‎24.遗传密码子所在的分子为 ( )‎ A. DNA编码链 B. DNA模板链 C. tRNA D. mRNA ‎【答案】D ‎【解析】‎ ‎【分析】‎ 遗传信息:基因中能控制生物性状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遗传密码:又称密码子,是指 mRNA 上能决定一个氨基酸的 3个相邻的碱基。反密码子:是指 tRNA 的一端的三个相邻的碱基,能专一地与 mRNA 上的特定的 3个碱基(即密码子)配对。‎ ‎【详解】密码子是指mRNA上能决定一个氨基酸的3个相邻的碱基.因此,遗传密码子存在于mRNA上;故选D。‎ ‎【点睛】本题比较基础,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只要考生识记密码子的概念即可正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25.在某植物种群中,AA个体占30%,aa个体占10%,该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子一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和自交产生的子一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依次为 A. 增大,不变;不变,不变 B. 不变,增大;增大,不变 C. 增大,不变;增大,不变 D. 不变,不变;增大,不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 先根据基因分离定律计算出该种群自交一代后,后代的不同基因型频率,然后根据种群自交后代的基因型频率计算种群的基因频率。‎ ‎【详解】由题意中,该种群中AA=30%,Aa=60%,aa=10%,a=10%+1/2×60%=40%.A=1-40%=60%。自由交配后,AA=60%×60%=36%,aa=40%×40%=16%,Aa=2×60%×40%=48%,则自由交配后代的基因频率是:a=16%+1/2×48%=40%。这个种群自交一代之后,种群中不同基因型的频率分别是:AA=30%+1/4×60%=45%,Aa=1/2×60%=30%,aa=10%+1/4×60%=25%,所以该种群自交一代之后,种群中基因a的频率分别是:a=25%+1/2×30%=40%.故选:C。‎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应注意自交和自由交配的算法区别。但不管是那种交配方式,只要没有突变、自然选择、迁入和迁出等因素影响,其基因频率都不会发生改变。‎ ‎26.如图所示过程中,正常情况下在动植物细胞中发生的是(  )‎ A. ①④⑤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⑤‎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考查学生对中心法则涉及到的相关生理过程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分析图示可知:①~⑤过程依次表示DNA复制、转录、翻译、逆转录、RNA复制,其中,逆转录与RNA复制发生在某些RNA病毒中,DNA复制、转录和翻译在正常情况下均可发生在动植物细胞中,A、B、D均错误,C正确。‎ ‎27. 下列各种措施中,能产生新基因的是 A. 高秆抗病小麦自交得到四种表现型小麦 B. 用秋水仙素诱导二倍体西瓜获得四倍体西瓜 C. 用 X射线、紫外线处理青霉菌获得高产青霉菌株 D. 用离体花药培育单倍体小麦植株 ‎【答案】C ‎【解析】‎ 高秆抗病小麦自交得到四种表现型小麦的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产生了新的基因型,没有产生新的基因,A错误;用秋水仙素诱导二倍体西瓜获得四倍体西瓜的育种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没有产生新的基因,B错误;用 X射线、紫外线处理青霉菌获得高产青霉菌株的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产生了新的基因,C正确;用离体花药培育单倍体小麦植株的育种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没有产生新的基因,D错误。‎ ‎【考点定位】杂交育种、单(多)倍体育种、诱变育种 ‎【名师点睛】几种育种方法的比较:‎ ‎28.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下列关于基因突变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主要来源,基因突变对生物而言非利即害 B. 只要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就会引起基因突变 C. 如果显性基因A发生突变,可能产生其等位隐性基因a等 D. 通过人工诱变的方法,人们能培育出生产人胰岛素的大肠杆菌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基因突变是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不是由环境决定的.基因突变的特点:普遍性、随机性、不定向的、低频性、多害少利的。‎ ‎2、基因突变对性状的影响:‎ ‎(1)基因突变改变生物性状:突变引起密码子改变,最终表现为蛋白质的功能改变,从而影响生物的性状,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2)基因突变不改变生物性状:①体细胞中某基因发生改变,生殖细胞中不一定出现该基因.②若该亲代DNA上某个碱基对发生改变产生的是一个隐性基因,并将该隐性基因传给子代,而子代为杂合子,则隐性性状不会表现出来.③根据密码子的简并性,有可能翻译出相同的氨基酸.④性状表现是遗传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某些环境条件下,改变了的基因可能并不会在性状上表现出来等。‎ ‎【详解】A、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适应环境的变异对生物是有利的、但变异是不定向的,所以并确定变异就一定是有利的,也可能不利或无明显的利与害(中性变异),A错误;‎ B、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如果发生的碱基对改变不在基因结构组成内,则不属于基因突变,B错误;‎ C、由于变异是不定向的,所以显性基因A如果发生突变,可能产生其等位隐性基因a,也可能产生其它复等位基因,C正确;‎ D、通过人工诱变的方法,人们不能培育出生产人胰岛素的大肠杆菌,需要通过转基因技术,D错误。‎ ‎29.下列关于生物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肺炎双球菌R型转化为S型的实质是基因突变 B.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C. 基因突变一般不会改变基因的数量,而染色体结构变异都会有基因数量的变化 D. 基因重组包括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和非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基因重组是指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的自由组合以及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和基因工程等;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肺炎双球菌R型转化为S型的实质是基因重组,A错误;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为可遗传变异,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B正确;基因突变一般会改变基因的种类,但不会改变基因的数量,染色体结构变异包括染色体片段的缺失、重复、易位和倒位,缺失和重复能导致染色体上基因的数目变化,易位和倒位会导致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排列顺序发生改变,C错误;基因重组包括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以及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和基因工程等,D错误。‎ 故选B。‎ ‎30.有关人类遗传病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多基因遗传病发病率较低 B. 人类遗传病是指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疾病 C. 由基因突变引发的人类遗传病都不能直接通过显微镜检测 D. 人类基因组测序是测定人的23条染色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1、人类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1)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并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血友病、色盲)、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2)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异常引起的,如青少年型糖尿病;(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 ‎2、多基因遗传病:(1)概念:由两对以上等位基因控制的人类疾病.(2)特点:①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②在群体中发率较高;③常表现为家族聚集.(3)实例:腭裂、无脑儿、青少年型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等。‎ ‎【详解】A、多基因遗传病在群体中发率较高,A错误;‎ B、人类遗传病是指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疾病,B正确;‎ C、由基因突变引发的人类遗传病中有的可以直接通过显微镜检测,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症,C错误;‎ D、人类基因组测序是测定人的24条染色体(22条常染色体+X+Y),D错误。‎ ‎【点睛】注意:人类基因组计划是测定人类的一个基因组中全部DNA序列,包括22条常染色体+X+Y,它不等同于一个染色体组(含23条非同源染色体)中全部DNA序列。‎ ‎31. 在一个DNA分子中如果插入了一个碱基对,下列现象可能发生的有:( )‎ ‎①基因的结构不改变 ‎②基因的结构改变 ‎③基因不能转录 ‎④基因能转录 ‎⑤在转录时造成插入点以前的遗传密码改变 ‎⑥在转录时造成插入点以后的遗传密码改变 ‎⑦在翻译时蛋白质中氨基酸顺序不改变 ‎⑧在翻译时蛋白质中的氨基酸顺序发生较大改变 A. 四项 B. 五项 C. 六项 D. 七项 ‎【答案】D ‎【解析】‎ 一个DNA分子中如果插入了一个碱基对,如果在DNA非基因片段,则基因的结构不改变,基因能转录。如果在基因片段,则基因结构改变,如果又破坏了启动子,基因不能转录,①②③④正确;在转录时造成插入点以后的遗传密码改变,⑤错误,⑥正确;密码子有简并性,氨基酸顺序不改变,⑦正确;在翻译时蛋白质中的氨基酸顺序发生较大改变,⑧正确。‎ ‎【考点定位】转录和翻译 ‎32. 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生物的变异为进化提供原始材料,并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B. 共同进化是指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影响、不断进化 C. 长期地理隔离一定能造成不同种群基因库组成上发生显著差异 D. 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由环境引起的变异不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故A错;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就是共同进化,故B错;长期的地理隔离不一定能形成生殖隔离,故C错;自然选择作用于个体的表现型,从而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故D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33. 达尔文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发现13种地雀,分别分布于不同的小岛上,下列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错误的是 A. 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导致原始地雀物种形成现在条件的地雀物种 B. 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有差别,最终导致这些种群的基因库变得很不相同,并逐步出现生殖隔离 C. 这些地雀原先属于同一雀种,从南美大陆迁来后,逐渐分布在不同的小岛上,出现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 D. 地理隔离一旦形成,不同小岛上的地雀的基因频率就逐渐出现差异,原来属于同一物种的地雀很快进化形成不同的物种 ‎【答案】D ‎【解析】‎ 这是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形成的生殖隔离,故A正确。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是有差别,最终导致这些种群的基因库变得很不相同,并逐步出现生殖隔离的,故B正确。这些地雀原先属于同一雀种,从南美大陆迁来后,逐渐分布在不同的小岛上,出现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再经过自然选择而形成的,故C正确。地理隔离一旦形成,不同小岛上的地雀就属于不同的物种了,而不是形成不同的物种后才会出现基因频率的改变,故D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名师点睛】易错警示 与物种形成有关的2个“不一定”‎ ‎(1)物种的形成不一定都需要经过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产生。‎ ‎(2)生物进化不一定导致物种的形成 ‎①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这种变化可大可小,不一定会突破物种的界限,即生物进化不一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②新物种一旦形成,则说明生物肯定进化了。‎ ‎34. 如图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①表示种群的基因型频率改变,②表示可遗传的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B. ③表示自然选择学说,其中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C. 所有物种的形成都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并逐步形成生殖隔离 D. ④表示基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①表示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故A错误;‎ B、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内容是自然选择学说,自然选择是定向的,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故B正确;‎ C、物种的形成往往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形成生殖隔离,但并不是所有物种的形成都有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如用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西瓜获得的四倍体西瓜就是新物种,但并没有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故C错误;‎ D、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故D错误.‎ 故选:B.‎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生物的多样性.‎ ‎35. 某工厂有男女职工各200名,对他们进行调查时发现,女性色盲莲因的携带者为15 人,患者5人,男性患者11人,那么这个群体中色盲基因的频率是多少?‎ A. 6% B. 5.8% C. 12% D. 3%‎ ‎【答案】A ‎【解析】‎ 已知某工厂有男女职工各200名,对他们进行调查时发现,女性色盲基因的携带者为15人,患者为5人;男性患者为11人。设色盲基因是Xb,则XbXb=5人,XBXb=15人,XBXB=180人,XbY=11人,XBY=189人,由基因频率的概念可知Xb的基因频率是Xb÷(XB+Xb)×100%=(10+15+11)÷600×100%=6%。‎ ‎【考点定位】基因频率的变化 ‎36.医生发现,某患者在过去几年中、经常使用各种杭生素,而且档次越来越高,致使体内出现“超级病菌”.用生物进化论的观点解释“超级细菌”抗药性增强的原因是(  )‎ ‎①使用抗菌素的剂量不断加大,病菌向抗药能力增强方向变异 ‎②抗菌素对病菌进行人工选择,生存下来的病菌都是抗药能力强的 ‎③抗菌素对病菌进行自然选择,生存抗药性强的 ‎④病菌中原来就存在抗药性强的个体,在使用抗菌素的过程中淘汰了抗药性弱的个体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 病菌抗药性的产生发生在使用抗菌素之前,使用抗菌素后,抗菌素对病菌进行了选择,抗药性强的个体生存下来,抗药性弱的个体被淘汰掉。‎ ‎【详解】①变异是不定向的,抗菌素只是起了选择作用,使保留下来的病菌抗药性增大,①错误;②抗菌素对病菌进行自然选择,生存下来的病菌是具有抗药能力的个体,②错误;③抗菌素对病菌进行自然选择,生存下来的是抗药性强的,③正确;④病菌中原来就存在抗药性强的个体,在使用抗菌素的过程中淘汰了抗药性弱的个体,④正确.故选:D。‎ ‎【点睛】关键点:抗菌素起自然选择作用,不是起诱导发生突变的作用。‎ ‎37.下列有关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之和为1‎ B. 只有在新物种形成时,才发生基因频率的改变 C. 色盲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所以男性群体中色盲的基因频率大于女性 D. 环境发生变化时,种群的基因频率一定改变 ‎【答案】A ‎【解析】‎ 在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之和为1,A正确;基因突变和自然选择等都会使基因频率发生的改变,B错误;色盲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男性只要X染色体上有色盲基因就患色盲,女性只有两条X染色体上都有色盲基因时才患色盲,因此色盲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但男性群体中色盲的基因频率并不是大于女性群体中色盲的基因频率,C错误;环境发生变化时,如果影响到某些基因型的适应性,则由于环境的选择作用,就会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如果没有影响到种群中各基因型的适应性,则环境的改变不能起选择作用,种群基因频率不变,可见,环境发生变化时,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一定改变,D错误。 ‎ ‎3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马和驴杂交的后代骡是二倍体,骡体内含有同源染色体 B. 六倍体普通小麦的花药离体培养后,长成的植株细胞中含三个染色体组,是三倍体 C. 单倍体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后得到的植株,不一定是纯合的二倍体 D. 用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西瓜幼苗的芽尖后,整株西瓜的细胞中都含有4个染色体组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做一个染色体组。‎ ‎2、单倍体是具有体细胞染色体数为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的生物个体。凡是由配子发育而来的个体,均称为单倍体。体细胞中可以含有1个或几个染色体组,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是单倍体,雄蜂也是单倍体,仅有一个染色体组的生物是单倍体。‎ ‎3、凡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且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个体,均称为二倍体。几乎全部动物和过半数的高等植物都属于二倍体。‎ ‎4、凡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且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生物个体,均称为多倍体。如香蕉是三倍体,马铃薯是四倍体,普通小麦是六倍体。‎ ‎【详解】A、马和驴杂交的后代骡是异源二倍体并且骡是高度不育的,骡体内不含有同源染色体,A错误;‎ B、对六倍体普通小麦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长成的植株中的细胞中含三个染色体组,是单倍体,B错误;‎ C、单倍体幼苗经秋水仙素处理后得到的植株不一定是纯合的二倍体,关键要看单倍体体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组数是否为1个,若不为1个则加倍后的植株不是二倍体,且也不一定是纯合子,C正确;‎ D、用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西瓜幼苗的芽尖后,只有由加倍的芽尖分裂分化发育成的部分含4个染色体组,其余部分的细胞中都只含2个染色体组,D错误。‎ ‎【点睛】易错选项C,由于单倍体体细胞内染色体组数可能不为1,则染色体加倍后染色体组数不为2。‎ ‎39.如图为果蝇精巢中细胞在某一时期的分类统计结果。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甲组细胞的形态大小都相同,属于次级精母细胞 B. 乙组的细胞中可能含有1个或2个染色体组 C. 丙组细胞中正在进行染色体数目加倍的过程 D. 丁组细胞中均能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的现象 ‎【答案】B ‎【解析】‎ 甲组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其细胞的形态大小不一定相同,属于次级精母细胞,A错误;乙组的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或减数第二次分裂,细胞中可能含有1个或2个染色体组,B正确;丙组细胞中正在进行DNA的复制,染色体数目未加倍,C错误;丁组细胞处于有丝分裂或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有丝分裂不会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的现象,D错误。‎ ‎【考点定位】细胞增殖。‎ ‎【名师点睛】判断细胞分裂方式和时期的方法 ‎(1)结合染色体个数和同源染色体行为进行判断 ‎(2)结合染色体的行为与形态进行判断 ‎40.下列关于染色体组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人体的两个染色体组之间的染色体形态、数目相同 ②含一个染色体组的个体是单倍体,但单倍体不一定只含一个染色体组 ‎ ‎ ③一个染色体组中各个染色体的形态和功能各不相同,互称为非同源染色体④体细胞含有奇数个染色体组的个体,一般不能产生正常可育的配子 A. 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 考点是染色体变异,涉及染色体组、单倍体和多倍体的概念和特点,属于理解层次的考查,以考查通过比较把握知识内在联系,系统掌握相关知识的能力。‎ ‎【详解】男性体细胞中的两个染色体组之间的性染色体形态不同,①错误。‎ 含一个染色体组的个体不是受精卵发育成的,只能是单倍体;单倍体是配子发育来的,不一定只含一个染色体组,②正确 。 ‎ 一个染色体组是一组非同源染色体,染色体的形态和功能各不相同,③正确。‎ 体细胞含有奇数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一般不能产生正常可育的配子,④正确。‎ 所以选D。‎ ‎【点睛】含有同型性染色体的二倍体个体中两个染色体组的染色体形态大小完全相同;含有异型性染色体的个体,两个染色体组的染色体形态大小不完全相同;单倍体是配子发育成的个体,含有的染色体组数是亲本体细胞染色体组数的一半。‎ ‎41.如图所示细胞中所含的染色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a含有2个染色体组,图b含有3个染色体组 B. 如果图b表示体细胞,则图b代表的生物一定是三倍体 C. 如果图c代表由受精卵发育成的生物的体细胞,则该生物一定是二倍体 D. 图d代表的生物一定是由卵细胞发育而成的单倍体 ‎【答案】C ‎【解析】‎ 由题图可知,a含有4个染色体组,A错误;b含有3个染色体组,如果b表示体细胞,则该生物可能是3倍体,也可能是单倍体,B错误;c含有2个染色体组,如果图c代表由受精卵发育成的生物的体细胞,则该生物一定是二倍体,C正确;d含有一个染色体组,不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D错误。‎ ‎【考点定位】染色体组的概念、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 ‎【名师点睛】染色体组的概念是:细胞内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大小、形态、功能各不相同,但是又相互协调,共同控制生物的生长发育的一组染色体;判断染色体组数目的方法:根据染色体形态判断:大小形态相同的染色体有几条,就是几个染色体组;根据基因名称判断,同字母(不论大写和小写)表示的基因有几个,就是几个染色体组。‎ ‎42.如图所示为某生物基因表达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肽链若排出到细胞外,则还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 B. 为了快速合成肽链,多个核糖体同时进行一条肽链的翻译 C. RNA聚合酶的主要作用是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形成氢键 D. 1个核糖体中可同时容纳2个tRNA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某生物基因表达过程,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其中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该过程需要RNA聚合酶参与;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该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上,需要以氨基酸为原料,还需要酶、能量和tRNA。‎ ‎【详解】图示转录和翻译同时进行,说明该过程发生在原核生物细胞中,而原核生物细胞中没有内质网和高尔基体,A错误;一条肽链由一个核糖体完成,多个核糖体可以同时合成多条相同的肽链,B错误;RNA聚合酶的主要作用是形成磷酸二酯键,C错误;1个核糖体中可同时容纳2个tRNA,D正确。‎ ‎43. 下列有关基因重组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因基因重组而导致子代性状分离 B. 基因A因替换、增添或缺失部分碱基而形成它的等位基因a属于基因重组 C. 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互换可能导致基因重组 D. 造成同卵双生姐妹间性状上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基因重组 ‎【答案】C ‎【解析】‎ 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因基因分离而导致子代性状分离,A错误;基因A因替换、增添或缺失部分碱基而形成它的等位基因a属于基因突变,B错误;四分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可导致基因重组,属于交叉互换性基因重组,C正确;同卵双生姐妹所含遗传物质相同,因此造成同卵双生姐妹间性状上差异的主要原因不是基因重组,可能是环境因素,D错误.故选:C.‎ ‎【点睛】‎ 项 目 基因突变 基因重组 染色体变异 适用范围 生物 种类 所有生物(包括病毒)均可发生,具有普遍性 自然状态下,只发生在真核生物的有性生殖过程中,细胞核遗传 真核生物细胞增殖过程均可发生 生殖 无性生殖、有性生殖 有性生殖 无性生殖、有性生殖 类   型 可分为自然突变和诱发突变, 也可分为显性突变和隐性突变 自由组合型、 交叉互换型 染色体结构的改变、 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发生时间 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Ⅰ间期 减数Ⅰ前期和减数Ⅰ后期 细胞分裂期 产生结果 产生新的基因(产生了它的等位基因)、新的基因型、新的性状.‎ 产生新的基因型,但不可以产生新的基因和新的性状.‎ 不产生新的基因,但会引起基因数目或顺序变化.‎ 镜   检 光镜下均无法检出,可根据是否有新性状或新性状组合确定 光镜下可检出 本 质 基因的分子结构发生改变,产生了新的基因,改变了基因的“质”,出现了新性状,但没有改变基因的“量”.‎ 原有基因的重新组合,产生了新的基因型,使性状重新组合,但未改变基因的“质”和“量”.‎ 染色体结构或数目发生改变,没有产生新的基因,基因的数量可发生改变 条 件 外界条件剧变和内部因素的相互作用 不同个体间的杂交,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存在染色体的真核生物 特 点 普遍性、随机性、不定向性、低频率性、多害少利性 原有基因的重新组合 存在普遍性 意 义 新基因产生的途径,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也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是生物产生变异的来源之一,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对生物的进化有一定的意义 发生可能性 可能性小,突变频率低 非常普遍,产生的变异类型多 可能性较小 应 用 诱变育种 杂交育种 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 生物多样性 产生新的基因,丰富了基因文库 产生配子种类多、组合方式多,受精卵多.‎ 变异种类多 实例 果蝇的白眼、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等 豌豆杂交等 无籽西瓜的培育等 联 系 ‎①三者均属于可遗传的变异,都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原材料;②基因突变产生新的基因,为进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基因突变为基因重组提供大量可供自由组合的新基因,基因突变是基因重组的基础;③基因重组的变异频率高,为进化提供了广泛的选择材料,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④基因重组和基因突变均产生新的基因型,可能产生新的表现型.‎ ‎44.为了验证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经保温培养、搅拌离心,检测放射性,预计上清液中应没有放射性,但结果出现了放射性。则标记的元素及误差原因可能是( )‎ A. S:培养时间过长 B. P:培养时间过长 C. P:搅拌不够充分 D. S:搅拌不够充分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P是噬菌体DNA特有的而蛋白质中没有的元素,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P的T2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放射性标记会随着DNA进入细菌细胞,并在离心的过程中沉入试管底部;若培养时间过长,噬菌体在细菌细胞中大量增殖,细菌细胞裂解死亡,放射性同位素标记从细菌细胞中释放出来出现在上清液中,故A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45.人的X染色体和Y染色体的大小、形态不完全相同存在着同源区段(Ⅱ)和非同源区段(Ⅰ、Ⅲ),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某病是由位于非同源区段(Ⅲ)上的致病基因控制的,则患者均为男性 B. 若X、Y染色体上存在一对等位基因,则该对等位基因位于同源区段(Ⅱ)上 C. 若某病是由位于非同源区段(I)上的显性基因控制的,则男患者的女儿一定患病 D. 若某病是由位于非同源区段(I)上的隐性基因控制的,则患病女性的女儿一定是患者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有关伴性遗传知识点,解题要点是对X、Y染色体同源和非同源片段的理解。‎ A.由题图可以看出,Ⅲ片段位于Y染色体上,X染色体上无对应的部分,因此若某病是位于Ⅲ片段上致病基因控制的,则患者均为男性,A正确;‎ B.由题图可知Ⅱ片段是X、Y的同源区段,因此在该部位会存在等位基因,B正确;‎ C.由题图可知Ⅰ片段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无对应区段。若该区段的疾病由显性基因控制,男患者致病基因将通过X染色体传递给女儿,则女儿一定患病。C正确;‎ D.若某病是由区段Ⅰ上的隐性基因控制,患病女性的女儿有两条X染色体,如果其父亲是表现正常,即有显性基因一定会通过X染色体遗传给女儿,因此女儿不一定患病。D错误;‎ ‎ 答案选D。‎ ‎[点睛]:解题关键是正确解读题图并理解Ⅰ、Ⅱ、Ⅲ区段的位置,及各区段的基因的遗传特点:I片段上是位于X染色体上的非同源区段,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同源区段Ⅱ上存在等位基因,II片段上基因控制的遗传病,男性患病率可能不等于女性;Ⅲ片段是位于Y染色体上的非同源区段,Ⅲ片段上基因控制的遗传病为伴Y遗传,患病者全为男性。‎ 二、非选择题 ‎46.DNA复制方式,可以通过设想来进行预测,可能的情况是:全保留复制、半保留复制、分散复制。‎ ‎(1)根据图中的示例对三种复制作出可能的假设:‎ ‎①如果是全保留复制,则1个DNA分子形成2个DNA分子,其中一个是_____________,而另一个是_____________;‎ ‎②如果是半保留复制,则新形成的两个DNA分子,各有_________________;‎ ‎③如果是分散复制,则新形成的DNA分子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究竟是哪种复制方式呢?请同学们设计实验来证明DNA的复制方式。实验步骤:‎ ‎①在氮源为14N的培养基上生长的大肠杆菌,其DNA分子均为14N-DNA(对照)‎ ‎②在氮源为15N的培养基上生长的大肠杆菌,其DNA分子均为15N-DNA(亲代)。‎ ‎③将亲代15‎ N大肠杆菌转移到含14N的培养基上,再连续繁殖两代(I和II),用密度梯度离心方法分离实验预测:‎ ‎①如果子代I只有一条_____________ ,则可以排除______________,但不能肯定是____________ _;‎ ‎②如果子代I只有一条中等密度带,再继续做子代II—DNA密度鉴定,若子代II可以分出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则可以排除___________,同时肯定____________;‎ ‎【答案】 (1). 亲代的 (2). 新形成的(子代DNA) (3). 一条链来自亲代DNA分子,另一条链是新形成的 (4). 每一条链中一些片段是母链而另一些则是子链片段 (5). 中等密度带 (6). 全保留复制 (7). 半保留复制还是分散复制 (8). 1/2中等密度带 (9). 1/2轻密度带 (10). 分散复制 (11). 半保留复制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 ‎⑴如果DNA的复制方式为全保留复制,则一个亲代15N-15N的DNA分子复制后,两个子代DNA分子是:一个是15N-15N,一个是14N-14N,在离心管中分布的位置是轻带一半、重带一半;‎ ‎⑵如果DNA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则一个亲代15N-15N的DNA分子复制后,两个子代DNA分子都是15N-14N,在离心管中分布的位置全部在中带。‎ ‎⑶如果DNA的复制方式为分散复制,则一个亲代15N-15N的DNA分子复制后,在离心管中分布的位置全部在中带,这样就不能区分半保留复制和分散复制,再继续做子代ⅡDNA密度鉴定:‎ ‎①如果DNA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则一个亲代15N-15N的DNA分子复制2次后,得到的4个DNA分子,2个DNA分子是15N-14N,另外2个DNA分子是14N-14N,在离心管中分布的位置中带占1/2,轻带占1/2;‎ ‎②如果DNA的复制方式为分散复制,则一个亲代15N-15N的DNA分子复制2次后,得到的4个DNA分子,在离心管中分布的位置全部在中带。‎ ‎【详解】(1)根据如图中示例对三种复制作出可能的假设:‎ ‎①如果是全保留复制,则一个DNA分子形成两个DNA分子,其中一个是亲代的DNA分子,而另一个则是新形成的DNA分子。‎ ‎②如果是半保留复制,则新形成的两个DNA分子,各有一条链来自亲代DNA分子,另一条链是新形成的DNA子链。‎ ‎③如果是分散复制,则新形成的DNA分子中每条链中一些片段是母链,而另一些片段是子链片段。‎ ‎(2)设计同位素标记法实验来证明DNA的复制方式,14N/14N表示轻DNA,14N/15N表示中DNA,15N/15N表示重DNA。‎ 实验预测:①如果与对照(14N/14N)相比,子代Ⅰ能分辨出两条DNA带,即一条轻带(14N/14N)和一条重带(15N/15N),则可以排除半保留和分散复制;‎ ‎②如果子代Ⅰ只有一条中等密度带,则可以排除全保留复制,但不能肯定是半保留复制或分散复制;‎ ‎③ ①如果子代Ⅰ只有一条中等密度带,再继续做子代ⅡDNA密度鉴定,若子代Ⅱ可以分出中等密度带和轻密度带,则可以排除是分散复制,同时肯定是半保留复制;‎ ‎ ②如果子代Ⅱ不能分出中等和轻密度两条带,则排除半保留复制,同时确定为分散复制。‎ ‎【点睛】分析解答本题关键需要借题图读懂三种复制方式的含义:‎ ‎①如果是全保留复制,则一个DNA分子形成两个DNA分子,其中一个是亲代的DNA分子,而另一个是新形成的DNA分子。‎ ‎②如果是半保留复制,则新形成的两个DNA分子,各有一条链来自亲代DNA分子,另一条链是新形成的DNA子链。‎ ‎③如果是分散复制,则新形成的DNA分子中每条链中一些片段是母链,而另一些片段是子链片段。‎ ‎47.下图为酵母细胞中某生理过程示意图,①~⑤表示生理过程,Ⅰ~Ⅲ表示结构或物质。请分析回答:‎ ‎(1)由图可知,酵母细胞中发生转录的场所有_________________。物质Ⅱ的基本组成单位是_______________。‎ ‎(2)过程②中需要从细胞质进入细胞核的物质有________________;若通过过程②形成的某RNA片段含1000个碱基,其中胞嘧啶和鸟嘌呤分别占碱基总数的26%、32%,则与该RNA片段对应的DNA区段中含有________个胸腺嘧啶。‎ ‎(3)直接参与过程③的RNA有_________________,结构Ⅲ中最终生成的三条肽链的氨基酸序列_______(填“相同”、“不同”或“无法确定”)。‎ ‎(4)用某药物处理细胞后发现,细胞质基质中RNA含量显著减少,由此推测该药物抑制了________填图中序号)过程。‎ ‎【答案】 (1). 细胞核、线粒体 (2). 脱氧核苷酸 (3). ATP、核糖核苷酸、RNA聚合酶 (4). 420 (5). mRNA、tRNA、rRNA (6). 相同 (7). ②‎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酵母菌细胞中有关物质合成示意图,其中①为细胞核内DNA的复制过程,②为细胞核内转录过程,③为细胞质基质中翻译过程,④为线粒体内转录过程,⑤为线粒体内翻译过程。Ⅰ为核膜,Ⅱ为环状DNA分子,Ⅲ为核糖体。‎ ‎【详解】(1)由图可知,酵母细胞中转录发生的场所有细胞核、线粒体。物质Ⅱ为环状DNA分子,其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 ‎(2)过程②是转录过程,需要从细胞质进人细胞核的物质有ATP、核糖核苷酸、RNA聚合酶;若通过过程②形成的某RNA片段含1000个碱基,其中胞嘧啶和鸟嘌呤分别占碱基总数的26%、32%,即C+G=58%,则与该RNA片段对应的DNA区段中C+G=58%,推出A+T=42%,故含有胸腺嘧啶T=420个。‎ ‎(3)直接参与过程③翻译的RNA有mRNA、tRNA、rRNA,结构Ⅲ中最终生成的三条多肽链的氨基酸序列相同,因为都是同一条mRNA翻译合成的。‎ ‎(4)用某药物处理细胞后发现,细胞质基质中RNA含量显著减少,由此推测该药物抑制了②转录过程。‎ ‎【点睛】关键:注意题题图中信息获取——两个转录和翻译过程,但场所不同(细胞核和线粒体)。‎ ‎48.如图是生产实践中的几种育种方法的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①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图中①→②→③所示的育种方法是_____________, 其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过程②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最不易获得的新品种是______________(填序号)。‎ ‎(3)⑦过程的常用试剂是____________,该试剂可抑制__________的形成,最终使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加倍。‎ ‎(4)若亲本基因型为AaBb,为了获得隐性纯合子,最简便的育种方法是__________,该育种方法的育种原理是__________。‎ ‎【答案】 (1). 将控制优良性状的基因集中到F1个体上 (2). 单倍体育种 (3). 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4). 花药离体培养 (5). 5.6 (6). 秋水仙素 (7). 纺锤体 (8). 杂交育种 (9). 基因重组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雌雄亲本通过①过程杂交得F1,F1通过④过程自交得F2,之后再连续自交选择稳定品种并推广,该育种方法为杂交育种,原理为基因重组;从F1获取花粉进行②过程的花药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植株,再经③过程的秋水仙素(或低温)处理,得到与F1染色体数相同的植株,进而选择得到人类所需的新品,这种育种方法为单倍体育种,原理为染色体数目变异;物种P的DNA经⑤过程的射线处理发生突变得到物种P1,选择具有新基因的种子或幼苗,从得到新品种的育种方法为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直接对种子或幼苗经⑦过程的秋水仙素(或低温)处理,得到染色体加倍的种子或幼苗,从而选择得到新品种的方法为多倍体育种。‎ ‎【详解】(1)①→④所示方向的育种方法为杂交育种,就是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在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种的方法.该育种方式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其中杂交①目的是将控制优良性状的基因集中到F1个体上。图中①→②→③所示的育种方法是单倍体育种, 其优点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过程②常用的方法是花药离体培养。‎ ‎(2)由于突变具有低频性和不定向性,所以图中几种育种方法中最不易获得的新品种是诱变育种⑤⑥。‎ ‎(3)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⑦过程的常用试剂是秋水仙素,该试剂的作用原理是抑制细胞有丝分裂前期纺锤体的形成,从而使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 ‎(4)若亲本基因型为AaBb,为了获得隐性纯合子(aabb),最简便的育种方法是自交选择隐性纯合子即可,即杂交育种,该育种方法的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 ‎【点睛】熟悉题图中所涉及的各种育种方法过程、原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49.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及应用,回答下列问题:‎ ‎(1)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___________,突变和___________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2)物种指的是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___________的一群生物的统称,一旦出现生殖隔离,新的物种即已产生。不同物种之间、________________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3)在对植物b某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各种基因型个体生存能力相同),第二年对同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在这一年中,该植物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 ‎【答案】 (1). 基因频率的改变 (2). 基因重组 (3). 可育后代 (4). 生物与无机环境 (5). 没有 (6). 因为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 ‎【解析】‎ ‎【分析】‎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2.物种指的是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的统称。‎ ‎3.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 ‎【详解】(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2)物种指的是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的统称,一旦出现生殖隔离,新的物种即已产生。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3)第一年,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则Dd的比例为20%,所以D的基因频率为10%+1/2×20%=20%,d的基因频率为80%。第二年,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则Dd的比例为32%,所以D的基因频率为4%+1/2×32%=20%,a的基因频率为80%.尽管基因型频率发生了改变,但基因频率并没有改变,因此,生物没有进化。‎ ‎【点睛】关键:一是熟悉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二是注意判断生物种群进化的依据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三是判断产生新物种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出现。‎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