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7.00 KB
  • 2021-09-27 发布

2017-2018学年福建省惠安惠南中学高二10月月考生物(理)试题-解析版

  • 1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绝密★启用前 福建省惠安惠南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10月月考生物(理)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只出现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中的是(  )‎ A. 用进废退 B. 生存斗争 C. 遗传变异 D. 基因频率 ‎【答案】D ‎【解析】用进废退是拉马克的观点,A错误;生存斗争和遗传变异在自然选择学说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中都有,BC错误;基因频率只出现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中,D正确。‎ ‎2.对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 B.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C.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D.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答案】A ‎【解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可遗传的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而变异是不定向的,生物不会随环境改变而产生适应性变异,是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3.下列关于生物变异和进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基因突变的有害或有利往往取决于环境条件 ②共同进化既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也发生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③生物体内的基因突变属于可遗传的变异 ④环境条件稳定时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基因突变的有害或有利往往取决于环境条件,①正确;共同进化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与发展,②正确;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③正确;由于基因突变,迁入与迁出等,基因频率也会发生改变,④错误;选A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变异与进化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4.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进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后会产生抗药性的突变个体,青霉素的选择作用使其生存 B. 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它们长期共同进化形成的相互适应特征 C. 异地新物种的形成通常要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 D. 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答案】A ‎【解析】‎ 细菌中原本存在各种各样的突变个体,接触青霉素后,有抗药性的突变个体存活下来了,其他个体不能生存,是青霉素对细菌进行了选择,并不是细菌接触青霉素后产生突变个体,而是青霉素选择出了抗药突变个体,A错误;共同进化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所以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它们长期协同进化形成的相互适应特征,B正确; 异地新物种的形成通常要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C正确;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D正确。‎ 考点: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 ‎5.科学家用人工合成的染色体片段,成功替代了酵母菌的第6号和第9号染色体的部分片段,得到的重组酵母菌能存活,未见明显异常。关于该重组酵母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还可能发生变异 B. 表现型仍受环境的影响 C. 增加了酵母菌的遗传多样性 D. 改变了酵母菌的进化方向 ‎【答案】D ‎【解析】重组后的酵母菌遗传物质仍为DNA,有染色体结构,能进行有性生殖,故可发生各种变异,A正确;表现型是环境和基因型共同作用的结果,B正确;重组酵母菌发生了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增加了遗传的多样性;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不会因染色体结构变异而改变,D错误。‎ 考点:生物进化的历程.‎ 点睛:理解好自然选择的概念和意义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6.下图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是生物的突变和重组 B. ②是自然选择 C. ③是自然选择学说 D. ④是物种多样性 ‎【答案】C ‎【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因此①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错误;影响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突变、基因重组、自然选择等,因此②是突变、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B错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是自然选择学说,因此③是自然选择学说,C正确;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的多样性,因此④是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性,D错误。‎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分析和理解能力。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学习的重点知识。要注意辨析,种群基因频率改变意味着生物进化了,但不一定产生新的物种。新物种的产生必须要经过生殖隔离。生殖隔离的产生不一定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形成。‎ ‎7.有关突变和基因频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突变可以改变核苷酸序列,不能改变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B. 基因频率越大,基因突变率也越大 C. 某人群的女性中正常者占99.5%,则色盲基因的频率为0.5%‎ D. 自然界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不一定引起基因频率的改变 ‎【答案】D ‎【解析】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其中染色体变异可能会改变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A错误;基因频率越大,突变的个体数就越多,基因突变率可能不变,B错误;某人群的女性中正常者占99.5%,则色盲患者占0.5%,根据哈代温伯格平衡公式可知,色盲基因的频率=色盲患者基因型频率开平方,因此色盲基因的频率大于0.5%,C错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不一定会引起基因频率的改变,如一个种群全部为Aa,基因频率为A%=50%、a%=50%,自交一代后,基因型频率变为AA%=25%、Aa=50%、aa=25%,但此时基因频率仍为A%=50%、a%=50%,D正确。‎ ‎8.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下列变异现象中不属于此类变异范畴的是(  )‎ A. 人的猫叫综合征 B. 把纯合的高茎豌豆培养成四倍体 C. 人的色盲 D. 高茎豌豆的自交后代都是高茎 ‎【答案】D ‎【解析】可遗传变异的来源有突变和基因重组,突变又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人的猫叫综合征症是人的第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引起的遗传病,属于染色体变异,A错误;豌豆是二倍体,培养成四倍体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B错误;人的色盲是基因突变引起的,C错误;高茎豌豆的自交后代都是高茎,没有出现变异,不属于此类变异范畴,D正确。‎ ‎9.原鸡经过人类长时间的饲养、驯化逐渐形成现在的家鸡,即使是家鸡中,也分化成为很多品种,比如长尾巴的观赏鸡、善斗的斗鸡等。以下与此有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原鸡形成家鸡的过程中,必然有基因频率的变化过程 B. 突变和基因重组为多种品种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C. 在鸡的进化过程中,人类对鸡起到了选择的作用 D. 若不经人类的驯养,原鸡种群中将不会出现长尾基因 ‎【答案】D ‎【解析】原鸡到家鸡的变化,实际上就是进化,进化过程中必然伴随有基因频率的变化,A正确;多品种的形成也是进化,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B正确;人类根据自己的需要,淘汰不需要的类型,保留需要的类型,起到了选择作用,C正确;长尾基因的出现是突变的结果,突变是不定向的,与人类的驯养无关,人类只是对长尾基因起到了选择作用,D错误。‎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10.下图是物种形成的一种模式。物种a因为地理隔离分离为两个种群a1和a2,经过漫长的进化,分别形成新物种b和c。在此进程中的某一时刻,a1种群的部分群体越过障碍外迁与a2同域分布,向d方向进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 A. b和d存在地理隔离,所以一定存在生殖隔离 B. c和d不存在地理隔离,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 C. 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相同,则b和d是同一物种 D. 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a2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则c和d是不同物种 ‎【答案】B ‎【解析】分析图形可知,b和d存在地理隔离,但不一定存在生殖隔离,A错误;c和d不存在地理隔离,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B正确;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由于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其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一定相同,C错误;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a2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但c和d不一定存在生殖隔离,仍有可能是同一物种,D错误。‎ ‎【考点定位】隔离与物种的形成 ‎【名师点睛】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的区别与联系:‎ 项目 ‎ 物种形成 ‎ 生物进化 ‎ 标志 ‎ 生殖隔离出现 ‎ 基因频率改变 ‎ 变化后生物与 原生物的关系 ‎ 新物种形成,出现生殖隔离,质变 ‎ 生物进化,基因频率改变,量变 ‎ 二者联系 ‎ ‎①只有不同种群的基因库产生了明显差异,出现生殖隔离才形成新物种 ②进化不一定产生新物种,新物种产生一定存在进化 ‎ ‎11.由地震形成的海洋中有大小相似的甲、乙两个小岛,某时间段内岛上鸟类种类和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两岛上的鸟类存在地理隔离,不同种的鸟类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 B. 甲岛较乙岛鸟种类增加更多,可能是甲岛的环境变化更大 C. 两岛的鸟类各形成一个种群基因库,且两个基因库间的差异越来越大 D. 两岛上鸟类的种类虽然不同,但最终两岛上鸟类的数量趋于相同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有隔离、自然选择,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分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解:A、由题意可知两岛存在地理隔离,不同种的鸟类之间必然存在着生殖隔离,A正确;‎ B、当岛的环境发生变化时,岛上鸟的种类也随着自然选择的进程发生变化,甲岛鸟的种类增加更多,表明环境变化更大,B正确;‎ C、种群的基因库指同种生物构成的同一种群的全部个体的全部基因,甲岛和乙岛都有不同的鸟类,所以两岛的鸟类各形成不同的多个种群基因库,且由于环境的选择作用基因库间的差异会越来越大,C错误;‎ D、分析图中曲线可知两岛上虽说鸟的种类不同,但数量最终趋于相同,D正确.‎ 故选:C.‎ 考点: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12.水稻非糯性(Y)对糯性(y)为显性,抗病(R)对不抗病(r)‎ 为显性。用非糯性抗病和糯性不抗病两纯种水稻杂交,让F1自交三代,在自然情况下,基因频率的变化是( )‎ A.Y逐渐增大、R逐渐增大 B.Y基本不变、R逐渐增大 C.Y基本不变、R基本不变 D.Y逐渐减小、R逐渐减小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由题意可知,非糯性抗病的基因型是YYRR,糯性不抗病的基因型是yyrr,自交后F1d基因型是YyRr,F1的基因频率是Y=50%,R=50%,连续自交三代,对于水稻非糯性与糯性生活力相当,自然环境没有对其进行选择,对于抗病与不抗病个体,自然环境对其起选择作用,rr(不抗病)的个体可能会患病而被淘汰,而使r基因频率降低,R基因频率升高,因此在在自然情况下,Y的基因频率基本不变,R基因频率逐渐增大。‎ 考点:本题的知识点是基因频率变化的原因,对于自然选择对基因频率的改变的影响的理解是解题的关。‎ ‎13.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不相符的描述是 A.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和基因重组都是随机的、不定向的 B.新物种的形成意味着生物能够以新的方式利用环境条件 C.种群间由于地理上的障碍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叫生殖隔离 D.表现型与环境相适应的个体有更多的机会产生后代而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答案】C ‎【解析】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统称变异,变异是不定向的,A正确;新物种形成后能生存,表明其能够以新的方式适应环境,B正确;种群间由于地理障碍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称地理隔离,C错误;表现型与环境相适应,就能存活下来,该表现型的个体在种群中会不断增多,进而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D正确 ‎【考点定位】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名师点睛】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14.农业生产中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后,害虫的抗药性增强,杀虫效果下降。原因是( )‎ A. 杀虫剂诱发了害虫抗药性基因的产生 B. 杀虫剂对害虫具有选择作用,使抗药性害虫的数量增加 C. 杀虫剂能诱导害虫分解药物的基因大量表达 D. 抗药性强的害虫所产生的后代都具有很强的抗药性 ‎【答案】B ‎【解析】害虫的群体本身就有一些个体因为突变而具有抗药性,故害虫抗药性基因的产生不是杀虫剂诱发的结果,而是本来就存在的,A项错误;当使用某种杀虫剂后,绝大多数害虫被杀死,少数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生存下来并繁殖。抗药性害虫大量繁殖后,再用该种杀虫剂,会有比以前更多的个体生存下来。因此,杀虫剂对害虫起到一个定向选择的作用,B项正确;使用杀虫剂后害虫不死,不是因为杀虫剂能诱导害虫分解药物的基因大量表达,而是因为在杀虫剂的选择作用下能存活的都是抗药性的个体,C项错误;设抗药基因是显性A,那么Aa自交的后代可能有aa(不抗药),所以抗药性强的害虫所产生的后代不一定都具有很强的抗药性,D项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易错点是容易误选A 项。这就需要考生一定要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害虫种群中本来就存在抗药性个体和不抗药性个体。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因而杀虫剂对害虫具有选择作用。‎ ‎15.不会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的细胞是( )‎ A. 脑细胞 B. 肾小管上皮细胞 C. 草履虫 D. 心肌细胞 ‎【答案】C ‎【解析】多细胞生物中,细胞不能与外界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而是通过内环境间接进行的。单细胞生物可以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不需要经过内环境。脑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和心肌细胞为多细胞生物的体细胞,需通过内环境间接进行物质交换;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不会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故选C。‎ 考点:细胞生活的环境 ‎16.不能够在人体内环境中进行的生理过程是 ( )‎ A.乳酸+碳酸氢钠→乳酸钠+碳酸 B.碳酸钠+碳酸→碳酸氢钠 C.抗毒素中和外毒素 D.丙酮酸+水→二氧化碳+[H]+能量 ‎【答案】D ‎【解析】体内乳酸或碳酸钠等较多时通过缓冲物质碳酸氢根离子等的缓冲作用可维持内环境PH值相对稳态,A、B不符合题意;抗毒素属于抗体,外毒素属于抗原,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C不符合题意;丙酮酸+水→二氧化碳+[H]+能量,是有氧呼吸第二阶段的反应,仅发生于线粒体基质中,不能再内环境中进行,D符合题意。‎ ‎【考点定位】内环境及其稳态 ‎【名师点睛】1.内环境PH值相对稳定是因为血浆中存在碳酸氢根离子、磷酸二氢根离子等缓冲物质。2.外毒素是细菌代谢产生的毒性较强的化合物,类毒素是对外毒素进行人工加工后去除其毒性保留抗原性的化合物,对人体来说,外毒素和类毒素均属于抗原;抗毒素是将细胞产生的抗体,可与外毒素或类毒素特异性结合;免疫预防中给人体注射类毒素属于人工主动免疫,给给人体注射抗毒素属于人工被动免疫。‎ ‎17.血液、组织液、淋巴三者关系如图所示,图中的箭头表示错误的是( )‎ A. ①氨基酸 B. ②尿素 C. ③水 D. ④红细胞 ‎【答案】D ‎【解析】氨基酸为小分子营养物质,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中,A正确;尿素为小分子代谢废物,可以从组织液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到血浆,B正确;组织液中的一部分物质包括水在内,可以被毛细淋巴管吸收,C正确;红细胞不能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到组织液中,D错误。‎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及其联系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的概念和组成,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对内环境概念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18.下图所示为人体体液相关组成及各成分之间的关系,请依次填出①~⑤相关内容( )‎ A.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淋巴、细胞外液 B.细胞外液、血浆、淋巴、组织液、细胞内液 C.细胞外液、组织液、血浆、淋巴、细胞内液 D.细胞内液、血浆、淋巴、组织液、细胞外液 ‎【答案】B ‎【解析】因为血浆和组织液之间可以相互转换,组织液和细胞内液之间也可以相互转换,所以②是血浆、④是组织液、⑤是细胞内液;组织液可以转化成淋巴,淋巴可以转化成血浆,所以③是淋巴;细胞外液主要由组织液、淋巴和血浆组成,所以①是细胞外液.所以图中①~⑤的名称依次是细胞外液、血浆、淋巴、组织液、细胞内液。‎ ‎【考点定位】内环境的组成 ‎【名师点睛】体液可分为两大部分: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内的称为细胞内液,约占体重的60%。存在于细胞外的称为细胞外液,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其中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成分可以相互转化,组织液可以转化成淋巴,淋巴可以转化成血浆。淋巴、组织液和血浆中的成分与生活在其中的细胞成分也可以相互转化。‎ ‎【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肌肉注射是将药物直接注入组织液,所以a是组织液;组织液可以转化成淋巴和血浆,所以b、c表示血浆和淋巴;静脉点滴是将药物直接注入血浆,而组织细胞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因此组织细胞直接从组织液中获取药物,所以d是组织液。‎ ‎【考点定位】内环境的组成和血液循环的过程 ‎【名师点睛】理清脉络,弄清内环境三个成分之间关系 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之间的关系 从图中可以看出:a、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双向的,毛细血管壁有一定的通透性,正常情况下除血细胞和大部分血浆蛋白外,其他物质都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 b、淋巴与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单向的,毛细淋巴管的功能是回收组织液,组织液中的一些物质一旦进入毛细淋巴管就成为淋巴,经过淋巴循环汇入血浆。c、淋巴和血浆之间的物质交换也是单向的,淋巴液在左右锁骨下静脉处流入血浆。‎ ‎20.如图中A、B代表人体内的物质,①②③④代表人体细胞内外不同部位的液体,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若组织细胞为胰岛细胞,则饥饿时①比④处胰高血糖素浓度低 B. 若组织细胞为脑细胞,则①比④处CO2浓度高 C. 若组织细胞为骨骼肌细胞,则B可代表乳酸 D. 若组织细胞为垂体细胞,则A可代表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分析图形可知,图中①④为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细胞内液;若组织细胞为胰岛细胞,则饥饿时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①比④处胰高血糖素浓度高,A错误;若组织细胞为脑细胞,则①比④处CO2浓度高,B正确;若组织细胞为骨骼肌细胞,则剧烈运动时B可代表乳酸,C正确;若组织细胞为垂体细胞,则A可代表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及稳态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21.如图是人体内环境示意图.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蛋白降低,会引起图中哪一部分的液体增多(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①为血浆,②为组织液,③为细胞内液,④为淋巴。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会引起血浆蛋白降低,使血浆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②组织液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故选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分析题图,确定图中四个数字代表是体液的成分名称,再分析血浆蛋白减少导致的结果。‎ ‎22.高等动物心肌细胞从外界环境获得K+的途径是( )‎ A.外界食物→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内环境→细胞 B.外界食物→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内环境→细胞 C.外界食物→内环境→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细胞 D.外界食物→循环系统→内环境→消化系统→细胞 ‎【答案】B ‎【解析】外界的营养物质经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和吸收,然后进入人体的循环系统,最后经血液循环运输到组织细胞,在氧的作用下被分解释放能量,供人体生命活动需要,所以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的途径是营养物质经消化系统消化吸收后,经循环系统运输到内环境,由内环境直接与体内细胞进行物质交换.所以B选项正确,A、C、D选项错误.‎ ‎【考点定位】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名师点睛】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的途径是营养物质经消化系统消化吸收后,经循环系统运输到内环境,由内环境直接与体内细胞进行物质交换,据此解答.‎ ‎23.如图为淋巴和另外三种体液之间相互关系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判断错误的是( )‎ A. 甲、乙、丙分别是细胞内液、组织液和血浆 B. 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是生物体的内环境 C. 甲、乙、丙和淋巴构成了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D. 甲的含量多于乙 ‎【答案】C ‎【解析】由以上分析可知:甲细胞内液、乙是组织液、丙是血浆,A正确;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是生物体的内环境,B正确;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而内环境主要由乙(组织液)、丙(血浆)和淋巴组成,C错误;细胞内液含量多于组织液,D正确。‎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24.某同学以清水、缓冲液和血浆分别为实验材料进行“探究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的实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起对照作用的是清水组和缓冲液组 B.所得结果不合理的是清水组 C.该实验结果说明血浆组缓冲物质的缓冲能力是有限的 D.图中的结果表明缓冲液组维持pH稳定的能力强于血浆组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实验探究的是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所以血浆组为实验组,清水组和缓冲液组为对照组,A项正确;加入HCl后,清水组的pH应降低,所以从图中结果可知,所得结果不合理的是清水组,B项正确;从坐标曲线中可以看出,当加入的HCl达到一定量后,无论是血浆组还是缓冲液组,都不能继续维持pH的相对稳定,说明血浆组缓冲物质的缓冲能力是有限的,C项正确;从坐标曲线图可以看出,缓冲液组的曲线较血浆组先下降,说明缓冲液组维持pH稳定的能力低于血浆组,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探究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的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25.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 ‎①血浆渗透压与蛋白质含量有关,与无机盐离子含量无关 ‎②人吃酸性食品会导致体内的pH降低 ‎③每个人的体温在一天中是保持不变的 ‎④内环境稳态的维持需要多种器官、系统的协调作用,并且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有限 ‎⑤严重腹泻、呕吐,只需要补充足够的水,不用补充Na+‎ A. ①②④⑤ B. ②⑤‎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③⑤‎ ‎【答案】D ‎【解析】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即溶液的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高。血浆渗透压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①错误;人体内环境中存在缓冲物质,吃酸性食品后,体内会发生酸碱中和反应,PH不会有大的变化,②错误;人体的体温一般维持在37℃左右,一天中会在37℃左右波动,不会一直不变,③错误;内环境稳态的维持需要多种器官、系统的协调作用,并且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有限,④正确;严重腹泻、呕吐时,会造成在失水的同时丢失大量的无机盐,因此需要补充足够的淡盐水,⑤错误。故答案选D。‎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内环境的组成.‎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二、综合题 ‎26.果蝇是常用的遗传学研究的实验材料,据资料显示,果蝇约有104对基因。现有一黑腹果蝇的野生种群,约有107个个体,请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该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统称为种群的________,经观察,该种群中果蝇有多种多样的基因型,分析其产生原因,是在突变过程中产生的________,通过有性生殖过程中的________而产生的,使种群中产生了大量的可遗传的________,其产生的方向是________,它们都能为生物进化提供________。‎ ‎(2)随机从该种群中抽出100只果蝇,测知基因型AA(灰身)35只,Aa(灰身)60只,aa(黑身)5只,则:A基因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a基因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 ‎(3)通过对果蝇及其他生物的群体进行遗传学研究,可得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生物进化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基因库 等位基因 基因重组 变异 不定向的 原材料 65% 35% 种群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解析】试题分析:从题干分析可知,该题的知识点是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的概念,种群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变异的类型及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生物进化的实质,先梳理相关知识点,然后结合题干信息进行解答。‎ ‎(1)一个种群中的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基因突变产生等位基因,通过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基因重组产生许多基因型,进而使种群产生大量可遗传变异,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可遗传的变异的来源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生物的变异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材料,但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2)由题意知,该种群中,AA=35只,Aa=60只,aa=5只,因此A的基因频率是(2×35+60)÷200×100%=65%,a的基因频率是(2×5+60)÷200×100%=35%。(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点睛:有关基因频率计算的两点提醒 ‎1、计算基因频率的公式为:该基因总数/该等位基因总数×100%。‎ ‎2、当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时,等位基因总数不是总个体数乘以2,而应该先单独求出雌性和雄性分别含有的基因数再相加。‎ ‎27.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由常染色体上的隐性致病基因引起的,患者在幼年时期夭折,但致病基因的携带者却能对疟疾有较强的抵抗力。现在对甲、乙两地区进行调查,其中乙地区流行疟疾。两地区人群中各种基因型的比例如图所示:‎ ‎(1)在甲地区人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乙地区人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 ‎(2)若干年后再进行调查,甲地区人群中A的基因频率将________,乙地区人群中AA 的基因型频率将________。‎ ‎(3)如果在乙地区消灭疟疾,若干年后再调查,发现AA的基因型频率将会________。‎ ‎【答案】 96.5% 50.5% 上升 下降 上升 ‎【解析】试题分析:由柱形图可知:甲地区人群中,AA的频率是95%,Aa的频率是3%,aa的频率是2%,所以该地区中A的基因频率=AA的频率+1/2Aa的频率=96.5%,a的基因频率=aa的频率+1/2Aa的频率=3.5%;乙地区人群中,AA的频率是3%,Aa的频率是95%,aa的频率是2%,所以该地区中A的基因频率=AA的频率+1/2Aa的频率=50.5%,a的基因频率=aa的频率+1/2Aa的频率=49.5%。乙地区流行疟疾,而致病基因的携带者能对疟疾有较强的抵抗力,故乙地杂合子所占比例高。‎ ‎(1)由以上分析可知,甲地区人群中A的基因频率=AA的频率+1/2Aa的频率=95%+1/2×3%=96.5%;乙地区人群中A的基因频率=AA的频率+1/2Aa的频率=3%+1/2×95%=50.5%。 ‎ ‎(2)由于患者(aa)严重贫血,在幼年时期夭折,所以若干年后再进行调查,甲地区人群中a的基因频率将下降,A的基因频率将上升;乙为疟疾流行地区,由于杂合子个体对疟疾有较强的抵抗力,显性纯合子虽不患贫血,但容易感染疟疾,所以乙地区人群中AA的基因型频率将下降。‎ ‎(3)联系(2)中分析,如果在乙地区消灭疟疾,若干年后再进行调查,将会发现基因型AA的频率会上升。‎ 考点: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 ‎28.原产某地的某种一年生植物a,分别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种植,很多年以后移植到原产地,开花时期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将植物a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这样原属于同一个物种的种群a、b和c之间形成______________,种群b和种群c个体之间由于花期不同,已不能正常传粉,说明已产生了______________。‎ ‎(2)在对植物b的某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各种基因型个体生存能力相同),第二年对同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在这一年中,该植物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________。‎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________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____________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____________是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的机制。‎ ‎【答案】 地理隔离 生殖隔离 没有 种群 自然选择 突变、选择和隔离 ‎【解析】试题分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将一种植物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以后,在种群内将形成地理隔离,由于各种群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发展,最终将形成生殖隔离,种群之间不能正常授粉是生殖隔离形成的标志;尽管基因型频率发生了改变,但基因频率并没有改变,因此,生物没有进化。‎ ‎(1)将植物a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这样原属于同一个物种的种群a、b和c之间形成地理隔离;种群b和种群c个体之间由于花期不同,已不能正常授粉,这说明种群b和c已产生了生殖隔离。‎ ‎(2)第一年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则Dd所占的比例为20%,由此可以计算出D的基因频率为10%+20%×1/2=20%,d的基因频率为80%;第二年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则Dd所占的比例为32%,由此可以计算出D的基因频率为4%+32%×1/2=20%,d的基因频率为80%.在这一年中,该植物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说明该植物种群没有发生进化。‎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基因频率的变化;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基因频率的相关计算,要求考生识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掌握基因频率的相关计算,明确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29.人体内体液的各组成部分的关系如图所示,据图分析回答:‎ ‎ ‎ ‎(1)A~D代表体液的各组成部分,其名称分别为: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2)A和B液体的物质交换通过组织中的____________结构完成。‎ ‎(3)B与C之间水的交换方式是____________,消化道中的氨基酸进入A液体的方式是____________。‎ ‎(4)D液体直接来自________,D液体进入A液体要经过____________。‎ ‎【答案】 血浆 组织液 细胞内液 淋巴 毛细血管壁 自由扩散(或渗透作用) 主动运输 B液体(或组织液) 淋巴循环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确定各体液成分的关键在于D来自B而注入A(此过程是单向的),从而确定A为血浆,B为组织液,C为细胞内液,D为淋巴,其中血浆、组织液、淋巴是内环境的主要成分。‎ ‎(1)A为血浆,B为组织液,C为细胞内液,D为淋巴。‎ ‎(2)组织液和血浆之间的物质交换必须通过毛细血管壁实现。‎ ‎(3)水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是自由扩散(或渗透作用),所以细胞内液与组织液之间的水分交换是通过自由扩散(或渗透作用)方式实现的;消化道中的氨基酸进入A液体的方式是主动运输。淋巴中的水来自组织液,淋巴进入血浆要经过淋巴循环。‎ 点睛:内环境的成分及各成分间的联系 ‎30.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某人皮肤烫伤后,出现水泡,该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指 (用图中标号表示)。‎ ‎(2)人体内环境主要包括 (用图中标号表示)。‎ ‎(3)人体②的组成细胞,其主要的生活环境是[ ] 。④和⑥相比,⑥中含量明显减少的成分主要是 。‎ ‎(4)人体内环境通过 调节、 调节和 调节实现相对稳定。‎ ‎(5)④中的化学组成中有HCO3-、HPO42-等物质,它们对于维持 的稳定有重要意义。‎ ‎(6)正常人体中的水和电解质的含量也是相对稳定的。如果脑中缺血,使⑦内Na+浓度升高,会引起细胞 ,如果人体大量失水,④的渗透压将 ,这些都会影响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 ‎【答案】(1)⑥ (2)①④⑥‎ ‎(3)[①⑥] 淋巴、组织液 蛋白质 ‎(4)神经 体液 免疫 ‎(5)pH (6)吸水 升高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①是淋巴,②是毛细淋巴管壁,③是毛细血管壁,④是血浆,⑤是红细胞,⑥是组织液,⑦是组织细胞.‎ ‎(1)人皮肤烫伤后,出现了水泡,该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即图中的⑥.‎ ‎(2)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 ‎(3)人体②的组成细胞,其主要的生活环境是[①⑥]淋巴、组织液.④和⑥相比,⑥组织液中含量明显减少的成分主要是蛋白质。‎ ‎(4)人体内环境通过神经-体液-免疫共同来调节,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5)④中的化学组成中有HCO3-、HPO42-等物质,是缓冲物质,能维持pH稳定。‎ ‎(6)细胞外液的Na+浓度升高,导致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升高,吸收能力增强。‎ ‎【考点定位】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内环境的组成.‎ ‎31.如图所示为人体内某些生命活动的过程。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 ‎ ‎(1)图中A、B、C、D各代表体液中的哪一类?血浆________、组织液________、细胞内液________。‎ ‎(2)相对于内环境来说,相当于外界环境的是A、B、C、D中的________。‎ ‎(3)假如①为淀粉,则所形成的②从肠腔进入B中的方式是____________。经过B的运输,②可到达身体各部分的组织细胞,在组织细胞内,它的最主要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参与该作用的细胞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正常人体内B的pH保持相对稳定,是由于B中含有____________等物质。‎ ‎【答案】 B D C A 主动运输 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细胞质基质 线粒体 HCO3-、HPO42-或缓冲物质或缓冲对 ‎【解析】试题分析:题中图示为人体内某些生命活动的过程,其中A为消化液,属于外界环境;B为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C为细胞内液;D为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 ‎(1)B为血浆,C为细胞内液,D为组织液。‎ ‎(2)图中A为肠腔,相当于外界环境。‎ ‎(3)假如①为淀粉,则水解所形成的②是葡萄糖,葡萄糖被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的方式是主动运输;葡萄糖最后经过B血浆的运输,②葡萄糖可到达身体各部分的组织细胞,在组织细胞内,它的最主要的作用是进行氧化分解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有氧呼吸的发生场所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4)正常人体内的B血浆的pH保持相对稳定,是由于在其中含有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点睛:本题结合人体内某些生命活动的过程图解,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能准确判断图中各液体的名称、掌握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