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9.50 KB
  • 2021-09-27 发布

2018-2019学年贵州省铜仁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 3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铜仁一中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半期考试 生物试题 第一部分:单选题 ‎1.下图能代表用于制作果酒的微生物的细胞显微图像是( )‎ A. B. ‎ C. D. ‎ ‎【答案】B ‎【解析】‎ ‎【分析】‎ 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 ‎【详解】AC为细菌,D为霉菌,B为酵母菌。故选B,ACD错误。‎ ‎【点睛】本题综合考查果酒制作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 ‎2.下列有关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葡萄汁要装满发酵瓶,创造无氧条件,更有利于发酵 B. 果酒发酵过程中,每隔12h左右打开瓶盖一次,放出CO2‎ C. 果醋发酵过程中,适时通入氧气,有利于醋酸菌的代谢 D. 果酒发酵的温度控制在30℃,果醋发酵的温度控制在20℃‎ ‎【答案】C ‎【解析】‎ ‎【分析】‎ 果酒和果醋制作过程中的相关实验操作:(1)材料的选择与处理:选择新鲜的葡萄,榨汁前先将葡萄进行冲洗,除去枝梗。(2)灭菌:①榨汁机要清洗干净,并晾干。②发酵装置要清洗干净,并用70%的酒精消毒。(3)榨汁:将冲洗除枝梗的葡萄放入榨汁机榨取葡萄汁。‎ ‎(4)发酵:①葡萄汁装人发酵瓶,要留要大约13的空间,并封闭充气口。‎ ‎②制葡萄酒的过程中,将温度严格控制在18℃~25℃,时间控制在10~12d左右,可通过出料口对发酵的情况进行。及时的监测。‎ ‎③制葡萄醋的过程中,将温度严格控制在30℃~35℃,时间控制在前7~8d左右,并注意适时通过充气口充气。‎ ‎【详解】A、酵母菌发酵会产生二氧化碳,葡萄汁装入发酵瓶,要留有1/3的空间,A错误。‎ B、在果酒发酵过程中,应为拧松瓶盖,放出CO2,注意不能打开瓶盖,防止杂菌污染,B错误。‎ C、在果醋发酵过程中,要适时通过充气口充气,有利于醋酸菌的代谢,C正确。‎ D、果酒发酵过程中温度控制在18~25℃,果醋发酵过程中温度控制在30~35℃,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果酒和果醋的制作条件,要求考生识记参与果酒、果醋制作的微生物及其代谢类型;掌握果酒、果醋制作的原理,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3.下列有关腐乳制作过程加盐腌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盐能杀死腐乳里面的所有微生物,包括毛霉           ‎ B. 盐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防止腐乳腐败 C. 随豆腐块层数的加高应增加食盐的用量 D. 加盐可以使豆腐中的水分析出,使豆腐块变硬 ‎【答案】A ‎【解析】‎ ‎【分析】‎ 腐乳的制作 ‎1、原理 ‎(1)腐乳的发酵在多种微生物的协同作用下进行,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它是一种丝状真菌,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 ‎(2)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可以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以将脂肪水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2、流程 ‎3、注意的问题 ‎(1)腐乳发酵中杂菌的控制 ‎①事先用馒头放在温暖潮湿处培养毛霉,当馒头上长出青点(青霉菌落)、黄点(黄曲霉菌落)、红点(红曲霉菌落)时,及时用镊子和解剖针剔除,保留白毛让其生长黑色孢子。‎ ‎②消毒:将豆腐块加热,杀死表面的微生物,防止其他微生物的干扰。‎ ‎③接种:将上述馒头上的孢子弹在豆腐块上,并用灭菌后的食品袋罩上,放在适宜的温度下培养。‎ ‎(2)腐乳制作所需豆腐的含水量及意义:豆腐含水量以70%为宜.毛霉为异养需氧型真菌,若含水量过高,影响毛霉的有氧呼吸,豆腐不宜成块;若含水量过少,则不利于毛霉的生长,毛霉的代谢也离不开水。‎ ‎(3)配制卤汤时酒量的控制:加酒的目的之一是杀死微生物。如果过少,达不到杀死微生物的目的,导致豆腐腐败;若过多,不但杀死了微生物,而且会因酒精度过高抑制了酶的活性,从而影响腐乳的成熟,同时还会因酒精含量过高而影响腐乳的风味.一般应控制在12%左右。‎ ‎【详解】A、食盐能杀死腐乳里面的部分微生物,不包括毛霉,A错误;‎ B、盐能防止杂菌污染,防止腐乳腐败, B正确;‎ C、由于越接近瓶口,微生物污染越重,故加盐时随层数的加高而增加食盐的用量, C正确;‎ D、加盐可以使豆腐中的水分析出,使豆腐块变硬, 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腐乳的制作,要求考生识记参与腐乳制作的微生物及其代谢类型,掌握腐乳制作的过程、原理及条件等,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4.我国劳动人民利用发酵技术的历史源远流长,下列有关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叙述正确的是( )‎ A. 制作果酒、果醋的菌种属于真核生物,制作腐乳、泡菜的菌种属于原核生物 B. 制作果酒、果醋在无氧条件下进行,制作腐乳、泡菜需在有氧条件下进行 C. 制作果酒、果醋、泡菜主要利用的是胞内酶,制作腐乳主要利用的是胞外酶 D. 变酸的果酒表面观察到的白色菌膜是酵母菌在液面大量繁殖形成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果酒制作的原理:‎ ‎(1)在有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 C6H12O6 +6O2→6CO2+6H2O;‎ ‎(2)在无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 C6H12O6→2CO2+2C2H5OH。‎ ‎2、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 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 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3、腐乳制作的菌种主要是毛霉,代谢类型是需氧型真菌,属于真核细胞,条件是15-18℃,一定湿度。‎ ‎【详解】A、制性果酒的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制作果醋的醋酸菌属于原核生物,制作腐乳的毛霉属于真核生物,A错误;‎ B、制作果酒在无氧条件下进行,制作果醋、腐乳需在有氧条件下进行, B错误;‎ C、制作果酒、果醋主要利用的是胞内酶,制作腐乳主要利用的胞外酶, C正确;‎ D、在变酸的果酒表面观察到的菌膜可能是醋酸菌在液面大量繁殖形成的, 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果酒和果醋的制作、腐乳的制作,要求考生识记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及其代谢类型,掌握果酒制作的流程;识记腐乳制作的流程及相关细节,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5.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操作步骤正确的是( )‎ A. 制备标准显色液——配制溶液——制备样品处理液——比色 B. 制备标准显色液——制备样品处理液——配制溶液——比色 C. 配制溶液——制备样品处理液——制备标准显色液——比色 D. 配制溶液——制备标准显色液——制备样品处理液——比色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在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操作时,先制备溶液,再制备标准显色液和样品处理液,最后进行比色,因此A、B、C三项均错误,D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测定亚硝酸盐含量操作过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6.灭菌是彻底杀灭微生物使其永远丧失生长繁殖的能力,消毒仅杀死一部分对人体有害的病原菌而对被消毒的物体基本无害,下列哪些事物适用于消毒处理(    )‎ ‎①皮肤 ②饮用水 ③牛奶 ④注射器 ⑤培养皿 ⑥接种环 ⑦培养基   ⑧果汁  ⑨手术刀 A. ①②③⑧ B. ④⑤⑥⑦ C. ①②④⑤ D. ①③⑦⑧‎ ‎【答案】A ‎【解析】‎ ‎【分析】‎ 消毒和灭菌:‎ 比较项目 理化因素的作用强度 消灭微生物的数量 芽孢和孢子能否被消灭 消毒 较为温和 部分生活状态微生物 不能 灭菌 强烈 全部微生物 能 ‎【详解】消毒指用比较温和的方法杀死微生物的营养细胞,适用于那些不耐高温的液体,如③牛奶、⑧果汁,这样可以使其中的营养成分不被破坏;另外对要求不是很严格的①皮肤、②饮用水也用消毒的方法处理。而对于严格要求的④注射器、⑤培养皿、⑥接种环、⑦培养基、⑨手术刀等必须进行灭菌处理.所以,①②③⑧应该用消毒的方法处理。故A正确,BCD错误。‎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意在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7.若大肠杆菌和圆褐固氮菌混合在一起,采用下列哪组培养基可以将它们分离( )‎ A. 加食盐的培养基和加尿素培养基 B. 尹红-美蓝培养基和缺氮培养基 C. 加青霉素的培养基和加刚果红培养基 D. 蛋白胨培养基和麦芽琼脂培养基 ‎【答案】B ‎【解析】‎ ‎【分析】‎ 选择培养基是指通过培养混合的微生物,仅得到或筛选出所需要的微生物,其他不需要的种类在这种培养基上是不能生存的。缺氮培养基可以筛选固氮微生物;细菌等原核生物对青霉素敏感,不能在含青霉素的选择培养基上生存,可以用来筛选真菌;伊红一美蓝培养基可鉴定大肠杆菌。‎ ‎【详解】A、金黄色葡萄球菌是耐高浓度盐的细菌,可以在加食盐的培养基上生存,其他微生物生存受抑制,A错误;‎ B、大肠杆菌的代谢产物(有机酸)可与伊红一美蓝结合,使菌落呈深紫色,并带有金属光泽;圆褐固氮菌是自生固氮微生物可以在缺氮培养基上生存,B正确;‎ C、大肠杆菌和圆褐固氮菌都是原核生物,对青霉素敏感,所以都不能在含青霉素的选择培养基上生存,C错误;‎ D、大肠杆菌和圆褐固氮菌都能在蛋白胨培养基上生长,D错误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微生物实验室分离及相关应用,意在考查考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8.如图为实验室培养和纯化大肠杆菌过程中的部分操作步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①步骤使用的培养基可以采用高压蒸汽灭菌        ‎ B. ①②③步骤操作时都需要在酒精灯火焰旁进行 C. 操作③过程中,每次划线前后都需要对接种环进行灼烧处理 D. 图中操作结束后需在培养基皿盖上标注菌种及接种日期等信息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由图可知,①是倒平板,②是用接种环沾取菌液,③是进行平板划线,④是培养。‎ ‎【详解】A、①步骤使用的培养基可以采用高压蒸汽灭菌,A正确;‎ B、①②③步骤操作时需要在酒精灯火焰旁进行,防止被杂菌污染,B正确;‎ C、每次划线前灼烧接种环是为了杀死上次划线结束后,接种环上残留的菌种,使下一次划线时,接种环上的菌种直接来源于上次划线的末端,从而通过划线次数的增加,使每次划线时菌种的数目逐渐减少,以便得到菌落,C正确;‎ D、图中操作结束后需在培养基皿上标注菌种及接种日期等信息,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微生物的培养和纯化,解题的关键是能识别图示所代表的过程。‎ ‎9.下列有关菌种保藏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临时保藏菌种的培养基需要定期更换 B. 频繁使用的菌种,可用固体斜面培养基保藏在4℃的冰箱中 C. 长期保藏的菌种,需要降低代谢和变异发生概率 D. 长期保藏菌种时,各取1mL灭菌甘油和培养菌液混匀后保存在-4℃冷冻箱中 ‎【答案】D ‎【解析】‎ ‎【分析】‎ 菌种保藏是一切微生物工作的基础,其目的:是使菌种被保藏后不死亡、不变异、不被杂菌污染,并保持其优良性状,以利于生产和科研应用。菌种保藏的原理:是为了达到长期保持菌种的优良特性,核心问题是必须降低菌种变异率,而菌种的变异主要发生于微生物旺盛生长、繁殖过程,因此必须创造一种环境,使微生物处于新陈代谢最低水平,生长繁殖不活跃状态。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常规转接斜面低温保藏法,半固体穿刺保藏法,液体石蜡保藏法,含甘油培养物保藏法等,沙土管保藏法。特殊的有:真空冷冻干燥保藏法和液氮超低温保藏法。‎ ‎【详解】A、临时保藏菌种的培养基需要3~6个月定期更换一次,A正确;‎ B、频繁使用的菌种,可用固体斜面培养基保藏在4℃的冰箱中,B正确;‎ C、长期保藏的菌种,需要降低代谢和变异发生概率, C正确;‎ D、需要长期保存的菌种,可以与甘油混匀后放入-20℃的冷冻箱内保存,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要求考生识记菌种保存的方法、适用对象、培养基类型、温度、方法、缺点等,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0.下列有关“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实验需要设置空白对照组,以检验培养基是否受到杂菌污染 B. 分解尿素的细菌能产生脲酶,脲酶能分解尿素产生氮气和CO2‎ C. 统计尿素分解菌的数目时,以菌落数在30—300以内的平板进行计数 D. 该实验所用培养基应以尿素作唯一氮源、并加有酚红指示剂鉴定尿素分解菌 ‎【答案】B ‎【解析】‎ ‎【分析】‎ 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实验中,需要使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选择培养基,计数的关键是经梯度稀释后的稀释倍数要合适,计数时通常选择菌落数在30-300之间的实验组平板进行计数。‎ ‎【详解】A、该实验需要设置空白对照组,以检验培养基是否受到杂菌污染,A正确;‎ B、分解尿素的细菌能产生脲酶,将尿素分解为氨和CO2 ,B错误;‎ C、统计尿素分解菌的数目时,以菌落数在30--300以上的平板进行计数,求其平均值,C正确;‎ D、用尿素为唯一氮源、加有酚红指示剂的培养基培养尿素分解菌,指示剂变红, D正确。‎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微生物的培养和计数,意在强化学生对细菌的培养条件和计数的识记与理解。‎ ‎11.下列有关颜色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酸性条件下,重铬酸钾与酒精反应呈现蓝色 B. 亚硝酸盐与盐酸酸化的对氨基苯磺酸反应,再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 C. 细菌分解尿素后,会使培养基的酸性增强,使得加入的酚红指示剂变红 D. 刚果红可以与纤维素分解后得到的葡萄糖结合形成红色复合物 ‎【答案】B ‎【解析】‎ ‎【分析】‎ 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是考查课本多个常见实验的相关知识,先阅读题干找出实验目的,根据实验目的对相关知识进行梳理,并根据问题提示结合基础知识进行回答。‎ ‎【详解】A、在酸性条件下,重铬酸钾与酒精反应呈现灰绿色,A错误;‎ B、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B正确;‎ C、细菌分解尿素后,会使培养基的碱性增强,使得加入的酚红指示剂变红,C错误;‎ D、刚果红可以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D错误。‎ ‎【点睛】本题意在考生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可准确作答。‎ ‎12.鉴定纤维素分解菌时,可以使用刚果红对其染色,常用的刚果红染色法有两种,一种是先培养微生物,再加入刚果红进行颜色反应,另一种是在倒平板时就加入刚果红.两种染色法的结果是(   )‎ A. 方法一不出现透明圈,方法二出现透明圈 B. 均不会出现透明圈 C. 方法一出现透明圈,方法二不出现透明圈 D. 均会出现透明圈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刚果红能与培养基中的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纤维素酶分解后,刚果红不与纤维二糖和葡萄糖发生反应,刚果红--纤维素的复合物便没法形成,培养基中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通过是否产生透明圈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常用的染色法有两种:第一种是先培养微生物,再加入染色剂进行颜色反应;第二种是在倒平板时就加入染色剂。‎ 方法一:在长出菌落的培养基上,覆盖质量浓度为1 mg/mI的CR溶液,10~15 min后,倒去CR溶液,加入物质的量浓度为l mol/I的NaCI溶液,15 min后倒掉NaCl溶液,此时,产生纤维素酶的菌落周围将会出现透明圈。‎ 方法二:配制质量浓度为10 mg/mI的CR溶液,灭菌后,按照每200 mI培养基加入1 mI的比例加入CR溶液,混匀后倒平板。等培养基上长出菌落后,产生纤维素酶的菌落周围将会出现明显的透明圈。‎ ‎【详解】据分析可知两种刚果红染色法虽然程序不同,但最终都会使培养基中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故D正确,ABC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了常用的刚果红染色的两种方法,意在考查考生对于两种方法的理解和识记,学生熟记相关知识可准确判断。‎ ‎13.下表为某种培养基的配方,根据表格可以判断出(   ) ‎ 成分 含量 成分 含量 K2HPO4‎ ‎2g ‎(NH4)2SO4‎ ‎1.4g MgSO4•7H2O ‎0.3g CaCl2‎ ‎0.3g 纤维素粉 ‎20g 琼脂 ‎20g 水 ‎1 000mL pH ‎5.5‎ A. 此培养基可以用来筛选自生固氮菌 B. 此培养基是液体培养基 C. 此培养基可以用来筛选生产纤维素酶的菌种 D. 此培养基中含有微生物所需的五类营养要素 ‎【答案】C ‎【解析】‎ ‎【分析】‎ 从土壤中分离微生物的一般步骤是:土壤取样、选择培养、梯度稀释、涂布培养和筛选菌株。从土壤中筛选纤维素分解菌应该使用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的选择培养基,用刚果红染液进行鉴定。纤维素分解菌培养液中的纤维素酶产量需要进行发酵产纤维素酶分解菌葡萄糖的实验进行测定。酒精发酵使用的微生物是酵母菌。‎ ‎【详解】A、筛选自生固氮菌不能添加N源,A错误;‎ B、此培养基为固体培养基, B错误;‎ C、由于此培养基只含有纤维素为唯一的碳源,故此培养基可以用来筛选生产纤维素酶的菌种,C正确;‎ D、此培养基中含有碳源、氮源、水、无机盐4类营养要素,D错误。‎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与培养,意在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识记与理解。‎ ‎14.下列关于统计菌落数目的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采用平板计数法获得的菌落数往往多于实际的活菌数 B. 当样品稀释度足够高时,一个活菌会形成一个菌落 C. 为了保证结果准确,一般采用密度较大的平板进行计数 D. 采用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都可以对培养基中的菌落进行计数 ‎【答案】B ‎【解析】‎ ‎【分析】‎ 微生物接种的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是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若要对微生物进行取样计数,接种方法只能是稀释涂布平板法。稀释涂布平板法则是将菌液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然后将不同稀释度的菌液分别涂布到琼脂固体培养基的表面,进行培养。‎ ‎【详解】A、平板划线法不能用于计数,用于计数的是稀释涂布平板法,A错误;‎ B、当样品的稀释度足够高时,一个活菌会形成一个菌落,B正确;‎ C、为了保证结果准确,一般选取菌落数在30-300之间的平板进行计数,C错误;‎ D、稀释涂布平板法又称活菌计数,是由一个单细胞繁殖可成单个菌落这一培养特征设计的计数方法,可对微生物进行计数,而平板划线法不能用于计数,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测定微生物的数量的相关知识,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接种方法的选择、结果的分析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络结构,对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15.下列关于植物组织培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培养基中添加蔗糖的目的是提供营养和调节渗透压          ‎ B. 培养基中的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会影响愈伤组织的生长和再分化 C. 离体器官或组织的细胞通过脱分化可以形成愈伤组织          ‎ D. 同一株绿色开花植物不同部位的细胞经培养获得的愈伤组织基因型一定相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 植物组织培养就是在无菌和人工控制的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细胞,培养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给予适宜的培养条件,诱导其产生愈伤组织、丛芽,最终形成完整的植株。植物组织培养包括脱分化和再分化两个重要的步骤,这两个步骤都需要植物激素诱导,但植物激素的比例不同。‎ 植物组织培养是指利用特定的培养将离体的植物细胞、组织或器官培养成完整植株的过程,所以花药的离体培养、基因工程中的受体细胞的培养、植物体细胞杂交后杂种细胞的培养以及植物的大量快速繁殖都要用到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是外植体→脱分化 愈伤组织→再分化→根、芽→试管苗。脱毒植物苗的取材一般是幼嫩的芽或茎,主要是这些部位不带病毒。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同时使用时,两者用量的比例影响着细胞的发育方向(或分化)。培养中必须具备植物激素、无机物(矿质元素)、有机物等营养物质。愈伤组织的特点是细胞排列疏松而无规则、呈无定形状态。‎ ‎【详解】A、植物组织培养基中添加蔗糖既可以提供营养也可以调节渗透压,A正确;‎ B、在整个组织培养过程中影响再分化的关键是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使用比例和使用顺序,B正确;‎ C、器官、组织的细胞在离体的情况下必须通过脱分化才能形成愈伤组织,C正确;‎ D、组织培养的对象既可以是体细胞也可以是生殖细胞,因此获得的愈伤组织的基因组成不一定相同,D错误。‎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植物组织培养相关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解答关键是理解1、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的使用顺序不同,培养的结果不同.先使用生长素,再使用细胞分裂素,有利于细胞分裂,但细胞不分化;先使用细胞分裂素,后使用生长素,细胞既分裂又分化;两者同时使用,细胞分化频率提高。2、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使用比例不同,培养的结果不同.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比值高时,有利于根的分化、抑制芽的形成;比值低时,有利于芽的分化、抑制根的形成;比值适中时,促进愈伤组织的生长。‎ ‎16.下面为植物组织培养过程图解,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 b过程发生了脱分化,在此过程中细胞的分裂能力和全能性降低 B. c过程发生了再分化,是细胞内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C. d过程只需要在胚状体外包裹一层人工种皮即可制成人工种子 D. 通过图中“人工种子”繁殖后代的方式属于有性繁殖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植物组织培养过程图解,其中a表示获取叶片组织块,b表示脱分化过程,c表示再分化过程,d表示胚状体包裹人工种皮形成人工种子的过程;e表示个体发育过程。‎ ‎【详解】A、b过程发生了脱分化,在此过程中细胞的分裂能力和全能性没有降低,A错误;‎ B、c过程发生了再分化,即由愈伤组织形成胚状体,是细胞内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B正确;‎ C、过程是在胚状结构外包裹人工胚乳和人工种皮制成人工种子,C错误;‎ D、利用植物的体细胞进行植物组织培养得到人工种子,则该人工种子繁殖属于无性生殖;如果利用花粉进行植物组织培养得到人工种子,则该人工种子繁殖属于有性生殖,D错误。‎ ‎【点睛】本题结合植物组织培养过程图解,考查植物组织培养的概念、原理、过程及条件等知识,能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的名称,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7.某二倍体植物是杂合体,图为其花药中未成熟花粉在适宜的培养基上培养产生完整植株的过程.据图选出错误的一项(   ) ‎ A. 图中①表示的是该花粉培养过程中的脱分化过程,受到植物激素的调节 B. 未成熟花粉经培养能形成完整植株,说明未成熟花粉具有细胞的全能性 C. 选择完全未开放的花蕾,从中获取处于单核期的花粉,更容易获得花粉植株 D. 图中“X”是指胚状体,经过染色体加倍后形成可育植株的基因型与亲本相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花药中未成熟花粉在适宜的培养基上培养产生完整植株的过程,其中①表示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的过程;②表示再分化过程;X代表胚状体;③表示分化过程;④表示诱导生根过程;最终形成的植株是单倍体植株。‎ ‎【详解】A、图中经过①过程将以高度分化的花粉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A正确;‎ B、由花粉离体培养得到的是植株是单倍体植株,这也说明成熟花粉细胞具有全能性,B正确;‎ C、选择完全未开放的花蕾,从中获取处于单核期的花粉,更容易获得花粉植株,C正确;‎ D、图中“X”是指胚状体,经过染色体加倍后形成可育植株的基因型与亲本不相同,D错误。‎ ‎【点睛】本题结合花药离体培养过程图,考查植物组织培养的条件及过程、单倍体育种,首先要求考生识记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及条件,能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或物质的名称;其次要求考生识记单倍体的概念,掌握单倍体在育种中的应用。‎ ‎18.下列关于“酵母细胞的固定化技术”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活化酵母时,将适量干酵母与蒸馏水混合并搅拌成糊状静置1h B. 配制CaCl2溶液时,需要边小火加热边搅拌 C. 将海藻酸钠溶液滴加到CaCl2溶液时,凝胶珠成形后应立即取出清洗 D. 海藻酸钠溶液浓度过高时凝胶珠呈白色,浓度过低时凝胶珠易呈蝌蚪状 ‎【答案】A ‎【解析】‎ ‎【分析】‎ 固定化细胞制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酵母细胞的活化。‎ ‎(2)配置氯化钙溶液:要用蒸馏水配置。‎ ‎(3)配制海藻酸钠溶液:小火、间断加热、定容,如果加热太快,海藻酸钠会发生焦糊。‎ ‎(4)海藻酸钠溶液与酶母细胞混合:冷却后再混合,注意混合均匀,不要进入气泡。 ‎ ‎(5)制备固定化酵母细胞:高度适宜,并匀速滴入。‎ ‎(6)刚溶化的海藻酸钠应冷却后再与酵母菌混合,否则温度过高会导致酵母菌死。‎ ‎【详解】A、活化酵母时,将适量干酵母与蒸馏水混合并搅拌成糊状,使酵母菌从休眠状态转变为正常状态,A正确;‎ B、配制海藻酸钠溶液时,溶化海藻酸钠应采用酒精灯小火或间断加热并搅拌,防止海藻酸钠焦糊,B错误;‎ C、CaCl2溶液使酵母细胞形成稳定的结构,固定在凝胶珠中,需要一段时间,所以时间不宜过长或过短,C错误;‎ D、海藻酸钠溶液浓度过高时凝胶珠呈蝌蚪状,过低时凝胶珠易呈白色,D错误。‎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酵母细胞的固定化,要求学生理解酵母细胞固定化的过程以及异常情况。‎ ‎19.如图表示制备固定化酵母细胞的有关操作,如图是利用固定化酵母细胞进行酒精发酵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1中注射器内是溶化后冷却的海藻酸钠与活化的酵母菌混合制备的混合液 B. 图1中X溶液为CaCl2溶液,其作用是使海藻酸钠聚沉形成凝胶珠 C. 图2发酵过程中搅拌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发酵液中的溶解氧含量 D. 图1中制备的凝胶珠要用蒸馏水洗涤后再转移到图2装置中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固定化细胞的相关知识点,回忆制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综合解答问题:‎ ‎(1)配制海藻酸钠溶液:小火、间断加热、定容,如果加热太快,海藻酸钠会发生焦糊。 ‎ ‎(2)海藻酸钠溶液与酶母细胞混合:冷却后再混合,注意混合均匀,不要进入气泡。 ‎ ‎(3)制备固定化酵母细胞:高度适宜,并匀速滴入 ‎ ‎(4)刚溶化的海藻酸钠应冷却后再与酵母菌混合,否则温度过高会导致酵母菌死亡。‎ ‎【详解】A、刚溶化的海藻酸钠要冷却至室温,才能与活化的酵母细胞混合制备混合液,以免高温使酵母细胞失活,A正确。‎ B、混合液加入CaCl2溶液进行固定化酵母细胞,CaCl2的作用是使海藻酸钠形成凝胶珠,B正确;‎ C、发酵过程中搅拌的目的是使培养液与酵母细胞充分接触,以利于发酵过程的顺利进行,C错误;‎ D、制备的凝胶珠用蒸馏水洗涤(去除残留的CaCI2)后再转移到图2装置中进行发酵,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固定化技术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0.在果泥有限的情况下,下列曲线能正确表示一定的相同时间内果胶酶用量对果汁产量影响的是( )‎ A. B. C. D. ‎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由于原材料有限,所以一开始随着酶量的增加果汁产量增加,A错误,当酶的量达到一定量时,由于反应物消耗尽,果汁总量不变,BD错误,本题选C。‎ 考点:酶促反应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是会分析曲线和注意题干中的信息。‎ ‎21.若除酶外所有试剂均已预保温,则在测定酶活力的实验中,下列操作顺序合理的是(  )‎ A. 加入缓冲液→加入底物→加入酶→保温并计时→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B. 加入底物→加入酶→计时→加入缓冲液→保温→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C. 加入酶→加入底物→加入缓冲液→保温并计时→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D. 加入底物→计时→加入酶→加入缓冲液→保温并计时→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答案】A ‎【解析】‎ ‎【分析】‎ ‎(1)酶活力的含义:酶的活性是指酶催化一定化学反应的能力。‎ ‎(2)酶活力测定的一般原理和方法:酶的活力通常以单位时间内底物的消耗量或者在单位时间内产物的生成量来表示。例如,通过测定单位时问内麦芽糖的生成量来检测淀粉酶的活力。由于麦芽糖与3,5一二硝基水杨酸试剂反应,能生成黄褐色产物,利用分光光度法进行比色,可以测出麦芽糖的生成量。另外,还可以通过测定单位时间内淀粉的消耗量来检测淀粉酶的活力。‎ ‎【详解】测定酶活性实验操作中,体积最大的物质一般最先加入;对反应条件最敏感的试剂一般最后加入。故先加入缓冲液,再加入底物,最后加入酶,然后立即混匀保温,并开始计时,故A选项正确,BCD错误。‎ ‎【点睛】本题考点是酶活力测定的一般原理和方法,主要考查酶活力测定的方法步骤,难度较低,考生识记即可正确解答。‎ ‎22.某兴趣小组为了探究不同金属离子对加酶洗衣粉中的碱性蛋白酶活性的影响,进行了系列实验,结果如表.不能得到的结论是(  ) ‎ 金属离子/%‎ 浓度/mmol•L﹣1‎ 剩余活力/%‎ 对照 ‎0‎ ‎100‎ CaCl2‎ ‎10‎ ‎119.56‎ ZnSO4‎ ‎10‎ ‎39.08‎ MgSO4‎ ‎10‎ ‎132.56‎ HgCl2‎ ‎10‎ ‎17.10‎ MnSO4‎ ‎10‎ ‎189.25‎ CuSO4‎ ‎10‎ ‎76.36‎ FeSO4‎ ‎10‎ ‎31.23‎ FeCl3‎ ‎10‎ ‎9.36‎ A. 同一浓度的不同离子对碱性蛋白酶活性的影响一般不同 B. Mn2+、Mg2+、Ca2+能激活碱性蛋白酶的酶活性 C. Cu2+、Zn2+、Fe2+、Hg2+等离子能抑制碱性蛋白酶的酶活性 D. 只有金属离子对碱性蛋白酶活性有影响,非金属离子对碱性蛋白酶活性没有影响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表格数据:本实验目的是:探究不同金属离子对加酶洗衣粉中的碱性蛋白酶活性的影响,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金属离子,因变量是碱性蛋白酶活性,分析表格数据可知:Mn2+、Mg2+、Ca2+离子能激活碱性蛋白酶的活性;Cu2+、Zn2+、Fe2+、Hg2+等离子能抑制碱性蛋白酶的活性,据此答题。‎ ‎【详解】A、据图表分析,同一浓度的不同离子对碱性蛋白酶活性的影响一般不同,A正确;‎ B、分析表中数据可知:Mn2+、Mg2+、Ca2+离子能激活碱性蛋白酶的活性,B正确;‎ C、分析表中数据可知:Cu2+、Zn2+、Fe2+、Hg2+等离子能抑制碱性蛋白酶的活性,C正确;‎ D、分析图表,金属离子对碱性蛋白酶活性有影响,非金属离子对碱性蛋白酶活性图表中不能体现,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了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意在考查考生分析表格数据,获取自变量和因变量的能力,属于中等难度试题。‎ ‎23.在破碎鸡血细胞提取DNA时,要先加入20mL的蒸馏水,其作用是(   )‎ A. DNA溶解于水中 B. 血细胞破裂,释放DNA C. 稀释血液,防止凝固 D. 有利于搅拌 ‎【答案】B ‎【解析】‎ 鸡血细胞中液体浓度高于蒸馏水,根据渗透原理,在鸡血细胞液中加入20mL蒸馏水的作用是让鸡血细胞吸收胀破,从而释放DNA。所以B选项是正确的。‎ ‎24.下表有关“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实验的相关操作所选取的试剂中,正确的是(    )‎ 选项 相关操作 选取的试剂 A 破碎鸡血细胞 生理盐水 B 溶解核内DNA 浓度为0.14mol/L的NaCl溶液 C 析出杂质较少的DNA 常温的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 D DNA的鉴定 二苯胺试剂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动物细胞的破碎比较容易,以鸡血细胞为例,在鸡血细胞液中加入一定量的蒸馏水,同时用玻璃棒搅拌,过滤后收集滤液即可。‎ ‎2、DNA和蛋白质等其他成分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中溶解度不同,利用这一特点,选择适当的盐浓度就能使DNA充分溶解,而使杂质沉淀,或者相反,以达到分离目的。‎ ‎3、DNA不溶于酒精溶液,但是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则溶于酒精。利用这一原理,可以将DNA与蛋白质进一步的分离。‎ ‎4、在沸水浴条件下,DNA遇二苯胺会被染成蓝色,因此二苯胺可以作为鉴定DNA的试剂。‎ ‎【详解】A、在鸡血细胞液中加入一定量的蒸馏水,同时用玻璃棒搅拌,过滤后收集滤液即可,A错误;‎ B、2mol/LNaCl溶液能溶解核内DNA,去除不溶解的杂质,0.14mol/LNaCl溶液中,DNA的溶解度最低,B错误;‎ C、DNA不溶解于酒精,而其它杂质能溶解于酒精,则用体积分数为95%的冷酒精能提取杂质较少的DNA,C错误;‎ D、在沸水浴条件下,DNA遇二苯胺会被染成蓝色,因此二苯胺可以作为鉴定DNA的试剂,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DNA的粗提取和鉴定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25.下列有关PCR技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变性过程中破坏的是DNA分子内碱基对之间的氢键 B. 复性过程中引物与DNA模板链的结合是依靠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完成的 C. 延伸过程中需要TaqDNA聚合酶、四种脱氧核糖核苷酸 D. PCR与细胞内DNA复制的方式都是边解旋边复制 ‎【答案】D ‎【解析】‎ ‎【分析】‎ 关于PCR技术的相关知识:‎ ‎1、概念:PCR全称为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项在生物体外复制特定DNA的核酸合成技术。‎ ‎2、原理:DNA复制。‎ ‎3、前提条件:要有一段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以便合成一对引物。‎ ‎4、条件:模板DNA、四种脱氧核苷酸、一对引物、热稳定DNA聚合酶(Taq酶)。‎ ‎5、过程:①高温变性:DNA解旋过程(PCR扩增中双链DNA解开不需要解旋酶,高温条件下氢键可自动解开);②低温复性:引物结合到互补链DNA上;③中温延伸:合成子链。‎ ‎【详解】A、DNA得变形即是DNA双链的打开,而DNA双链是以氢键结合在一起的,变性过程是用高温破坏的是DNA分子内碱基对之间的氢键,A正确。‎ B、引物是DNA序列的一部分,复性过程中引物与DNA模板链的结合是依靠碱基互补完成,B正确。‎ C、延伸过程中需要DNA聚合酶和四种脱氧核苷酸,C正确。‎ D、细胞内DNA复制的方式是边解旋边复制而PCR过程中的DNA复制不是解旋边复制,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PCR技术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PCR技术的概念、原理、条件及具体过程等基础知识,能与体内DNA复制进行比较,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6.以下关于血红蛋白提取和分离的过程及原理叙述正确的是( )‎ A. 红细胞洗涤过程中要加入5倍体积的蒸馏水,重复洗涤3次 B. 将血红蛋白溶液放在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中透析12小时 C. 凝胶装填在色谱柱内要均匀,可以有气泡存在 D. 蛋白质通过凝胶柱时,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移动速度快 ‎【答案】D ‎【解析】‎ ‎【分析】‎ 蛋白质的提取和分离的过程中,用生理盐水洗涤对红细胞进行洗涤以除去血浆杂蛋白;对于提取的血红蛋白进行粗分离过程中应该将血红蛋白放入透析袋中,将透析袋放入20mmol/L的磷酸缓冲液中透析12h,除去分子量较小的杂质;由于气泡会影响蛋白质洗脱的次序,因此在凝胶装填时,凝胶填在色谱柱内要均匀,不能有气泡存在;蛋白质通过凝胶柱时,相对分子质量较大蛋白质不容易进入凝胶内部的通道,路程短,移动速度快,相对分子质量较小蛋白质容易进入凝胶内部的通道,路程长,移动速度慢。‎ ‎【详解】A、红细胞的洗涤过程应该用生理盐水洗涤,不能用蒸馏水洗涤,A错误;‎ B、将血红蛋白溶液通过透析进行粗分离时应该选用磷酸缓冲液,不是质量分数为O.9%的NaCl溶液,B错误;‎ C、装填色谱柱时,凝胶填在色谱柱内要均匀,不能有气泡存在,因为气泡会影响蛋白质洗脱的次序,C错误;‎ D、蛋白质通过凝胶柱时,相对分子质量较大蛋白质不容易进入凝胶内部的通道,路程度,的移动速度快,D正确。‎ ‎【点睛】对于蛋白质的提取和分离过程的掌握是本题考查的重点,也是答题关键。‎ ‎27.细菌蛋白质在极端环境条件下可通过肽链之间的二硫键维持稳定。已知不同的多肽产物可因分子量不同而以电泳方式分离。下图是一个分析细菌蛋白的电泳结果图,“-”代表没加还原剂,“+”代表加有还原剂,还原剂可打断二硫键,“M”代表已知分子量的蛋白质,数字代表蛋白质或多肽的相对分子量。根据下图左侧结果,哪个图案最能代表该细菌原本的多肽结构(注意:“一”代表二硫键)( )‎ ‎ ‎ A. B. C. D. ‎ ‎【答案】B ‎【解析】‎ 由图解可知,细菌中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30,没加还原剂时电泳只有一条分离带,加入还原剂之后二硫键被破坏,电泳结果出现了两条分离带,一条的相对分子质量稍高于67,一条的相对分子质量大约为30,所以可推测出该细菌中的蛋白质由一条相对分子质量稍大于67的肽链和两条相对分子质量大约为30的肽链构成,故选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电泳分析亚基的数目和分子量,从而判断原蛋白分子结构。‎ ‎28.下列食用方法中,胡萝卜素的利用率最高的是(   )‎ A. 生吃胡萝卜 B. 牛肉丝炒胡萝卜片 C. 肥肉炒胡萝卜丝 D. 清煮胡萝卜片 ‎【答案】C ‎【解析】‎ 胡萝卜素是脂溶性色素,易溶于有机溶剂中,故用肥肉炒胡萝卜丝时容易被溶解吸收,所以C选项是正确的。‎ ‎29.在玫瑰精油提取过程中,依次用到清水、NaCl、无水Na2SO4,它们的作用分别是( )‎ A. 溶解、萃取、除水 B. 蒸馏、萃取、除颗粒杂质 C. 蒸馏、油水分层、除水 D. 蒸馏、油水分层、萃取 ‎【答案】C ‎【解析】‎ 在玫瑰精油提取过程中,加入清水共沸,可以通过水分子向原料细胞中渗透,植物中芳香油向水中扩散,并随水份一起蒸馏出来;加入NaCl的目的是使油水分层,便于分液;加入无水Na2SO4可除去芳香油中的水份,提高产品纯度,故选C。‎ ‎30.下列对胡萝卜素的提取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A. 胡萝卜颗粒越小,烘干时温度越高、时间越长,烘干效果越好 B. 图甲 a 处安装的冷凝回流装置,是为了防止加热时有机溶剂的挥发 C. 图甲中完成胡萝卜素萃取后,直接将烧瓶转移到乙装置中进行浓缩 D. 图乙装置中锥形瓶收集的液体是浓缩后纯度和浓度较高的胡萝卜素 ‎【答案】B ‎【解析】‎ ‎【分析】‎ 图甲为萃取胡萝卜素的装置,a处安装的冷凝回流装置,是为了防止加热时有机溶剂的挥发。‎ 图乙是蒸馏法提取胡萝卜素的装置,此法收集得到的液体为萃取液,蒸馏烧瓶内的物质为胡萝卜素。‎ ‎【详解】在把新鲜的胡萝卜置于烘箱中烘干时,温度高、干燥时间过长时,胡萝卜素会分解,A错误;在萃取过程中,为了防止加热时有机溶剂挥发需要在瓶中安装冷凝回流装置,B正确;在浓缩干燥前,需要进行过滤除去萃取液中的不溶物,C错误;将滤液用蒸馏装置进行蒸馏,要收集蒸发出去的液体,蒸发出去的是有机溶液,留下的是胡萝卜素,D错误。‎ ‎【点睛】关键:一是要熟悉题图中两套装置的用途(萃取和蒸馏);二是要熟悉胡萝卜素的提取流程(既有萃取过程,也有蒸馏过程)。‎ 第二部分:填空与简答题 ‎31.泡菜制作简单,易于储存,开胃提神,醒酒去腻,老少皆宜,是家喻户晓的一种佐餐菜肴。以下是有关泡菜制作的一些问题,请分析作答:‎ ‎(1)制备泡菜的盐水中清水与盐的质量比约为_________,盐水需__________________后才可使用。‎ ‎(2)在泡菜腌制过程中经常向坛口边缘的水槽中补充水分,目的是创造____________环境。在发酵初期会有气泡从坛沿水槽内的水中间歇性溢出,这些气泡可能来源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发酵过程中会产生亚硝酸盐,其在特定条件下会转变成致癌物__________。检测亚硝酸盐含量的方法是__________,在检测实验中,必须先制备一系列已知浓度的__________________,将显色反应后的样品与其进行比对,即可大致估算出样品中的亚硝酸盐含量。‎ ‎(4)发酵后期,乳酸含量继续增加,当达到1.2%以上时,发酵速率渐渐变缓甚至停止,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4:1 (2). 煮沸并冷却 (3). 无氧 (4). 酵母菌的细胞呼吸 (5). 亚硝胺 (6). 比色法 (7). 标准显色液 (8). 乳酸积累过多,抑制乳酸菌的生长繁殖,甚至导致乳酸菌的死亡 ‎【解析】‎ ‎【分析】‎ ‎1、泡菜的制作原理:泡菜的制作离不开乳酸菌。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 ‎2、利用乳酸菌制作泡菜的过程中会引起亚硝酸盐的含量的变化。温度过高,食盐用量不足10%,腌制时间过短,容易造成细菌大量繁殖,亚硝酸盐含量增加,一般在腌制10天后,亚硝酸盐的含量开始下降。‎ ‎3、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原理: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将显色反应后的样品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液进行目测对比,可以大致估算出亚硝酸盐的含量。‎ ‎【详解】(1)制备泡菜的盐水中盐与清水的质量比约为1:4,盐水需煮沸并冷却后才可使用,加热煮沸是为了杀灭杂菌,冷却之后使用是力了保证乳酸菌等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不受影响。‎ ‎(2)在泡菜腌制过程中经常向坛口边缘的水槽中补充水分目的是提供无氧环境。在发酵初期会有气泡从坛沿水槽内的水中间歇性溢出,这些气泡是微生物呼吸作用产生的气体和泡菜坛中剩余的空气。‎ ‎(3) 发酵过程中会产生亚硝酸盐,亚硝酸盐在特定条件下会转变成致癌物亚硝胺,所以在发酵过程中应定期测定亚硝酸盐的含量,以把握取食泡菜的最佳时机,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利用比色法,在检测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实验中,必须先制备已知浓度的标准显色液,将显色反应后的样品与其进行比对。‎ ‎(4)发酵后期,乳酸含量继续增加,当达到1.2%以上时,乳酸积累过多,pH过低会抑制了乳酸菌的生长,从而使发酵速度渐渐变缓甚至停止。‎ ‎【点睛】本题考查泡菜并检测亚硝酸盐含量,要求考生识记泡菜制作的原理、条件和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等知识点,能理论联系实际,对泡菜制作的相关问题作出合理的解释。‎ ‎32.玉米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是很好的生物学实验材料,在副食品生产上有广泛的应用,经深加工后可生产酒精、玉米胚芽油、葡萄糖等产品(流程如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玉米秸秆富含纤维素,水解用的纤维素酶是复合酶,一般认为它至少包括三种组分,即C1酶、CX酶、_________。请写出酵母菌利用秸秆水解产物进行酒精发酵的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玉米胚芽油不易挥发,宜选用________法提取玉米胚芽油,提取过程中应采用水浴加热,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请分析下图曲线,提高玉米胚芽油产量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避免浪费,需对催化玉米淀粉分解成葡萄糖的酶最适用量进行探究,此时需要保持________等无关变量相同且适宜;另外可以利用_________________技术实现对酶的回收和重复利用。‎ ‎【答案】 (1). 葡萄糖苷酶 (2). (酒精发酵反应式) (3). 萃取 (4). 萃取剂有机溶剂,直接加热容易燃烧或爆炸 (5). 增加萃取时间 (6). 提高萃取温度 (7). 温度(PH) (8). 固定化酶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王米秸秆的水解产物可以发酵产生酒精;玉米的胚芽可以生产玉米油;王米淀粉酶解产生葡萄糖,植物秸秆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需要使用纤维素酶才能 将其分解,纤维素酶包括C1酶和Cx酶及葡萄糖苷酶。‎ ‎【详解】(1)纤维素酶包括C1酶和Cx酶及葡萄糖苷酶。酵母菌利用秸秆水解产物进行酒精发酵的反应式:。‎ ‎(2)萃取效率主要取决于萃取剂的性质和使用量,有机溶剂是易燃物,直接使用明火加热容易引起燃烧、爆炸,因此萃取过程中应采用水浴加热。分析图曲线,适当延长萃取时间或适当提高萃取温度,都可以提高萃取的效果。‎ ‎(3)根据题意分析,实验的自变量是酶的用量,根据实验的单一变量原则,无关变量如温度 、pH、淀粉量、反应时间等应该保持相同目适宜。另外可以利用固定化酶技术实现对酶的回收和重复利用。‎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33.从石油中获取的多环芳烃菲在杀虫剂、染料等生产过程中被广泛使用,是土壤、河水中常见的污染物之一。下图表示科研人员从被石油污染的土壤中分离获得能降解多环芳烃菲的菌株Q(需氧型微生物)的主要步骤。请回答:‎ ‎(1)步骤①→③的培养过程中,培养液中加入___________作为唯一碳源。在培养过程中,需将锥形瓶放在摇床上振荡,一方面使菌株与培养液充分接触,提高营养物质的利用率;另一方面能______________。‎ ‎(2)接种环通过灼烧来灭菌,完成步骤④中,共需灼烧接种环_______次。步骤④用平板划线法纯化菌株Q过程中,在做第二次以及其后的划线操作时,总是从上一次划线的末端开始划线,目的是____________。‎ ‎(3)为了获得分解多环芳烃菲能力更强的菌株,研究人员又对菌种Q进行了诱变处理,得到突变株K。为了比较两种菌株降解多环芳烃菲的能力,设计了下列实验,请补全实验步骤:‎ ‎①取9只锥形瓶均分成三组,编号A、B、C ‎②向A、B、C三组锥形瓶中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培养液。‎ ‎③向A、B、C三组培养液中分别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28℃恒温培养3天后,测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多环芳烃菲 (2). 增加培养液中的溶解氧含量 (3). 6 (4). 划线末端细菌密度最小,通过多次划线不断稀释菌液,便于得到单菌落 (5). 等量的以多环芳烃菲为唯一碳源 (6). 等量的无菌水、菌种Q培养液、菌种K培养液 (7). ABC三组锥形瓶中剩余的多环芳烃菲含量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示表示科研人员从被石油污染的土壤中分离获得能降解多环芳烃菲菌株的主要步骤.其中步骤①→③的培养过程中,培养液中加入多环芳烃菲作为唯一碳源,目的是筛选出菌株;该过程还需将锥形瓶放在摇床上振荡,目的有两个,一方面使菌株与培养液充分接触,提高营养物质的利用率;另一方面能增加培养液中的溶氧量。‎ 步骤④表示用平板划线法纯化菌株的过程,接种环在每次接种前和接种结束后都要通过灼烧来灭菌。‎ ‎【详解】(1)步骤①→③的培养过程中,培养液中加人多环芳烃菲作为唯一碳源,目的是筛选出目的菌株。培养过程中,需将锥形瓶放在摇床上振荡,一方面使菌株与培养液充分接触,提高营养物质的利用率;另一方面能增加培养液中的溶解氧含量。‎ ‎(2)接种环通过灼烧来灭菌,完成步骤④中划线操作,共需灼烧接种环6 次。步骤④用平板划线法纯化菌株Q过程中,在做第二次以及其后的划线操作时,总是从上一次划线的末端开始划线,目的是划线末端细菌密度最小,通过多次划线不断稀释菌液,便于得到单菌落。‎ ‎(3)为了获得分解多环芳烃菲能力更强的菌株,研究人员又对菌种Q进行了诱变处理,得到突变株K。为了比较两种菌株降解多环芳烃菲的能力,设计了下列实验,请补全实验步骤:‎ ‎①取9只锥形瓶均分成三组,编号A、B、C.‎ ‎②向9支锥形瓶中分别加入向9支锥形瓶中分别加入等量以多环芳烃菲为唯一碳源的培养液。‎ ‎③向A、B、C三组培养液中分别加入向A、B、C三组培养液中分别加入等量的无菌水、菌株Q菌液和突变株K菌液。‎ ‎④28℃恒温培养3天后,ABC三组锥形瓶中剩余的多环芳烃菲含量。‎ ‎【点睛】本题结合流程图,考查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和分离、探究实验,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识记能力;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34.PCR技术广泛用于对少量DNA样品的大量扩增过程中,尤其在法医鉴定中有重要的意义。PCR扩增过程示意图如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PCR技术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PCR反应中需要加入缓冲液、引物、模板DNA、 ________、______。‎ ‎(2)图中步骤1代表_______,步骤2代表_________,步骤3代表延伸,这三个步骤组成一轮循环。‎ ‎(3)引物1和引物2的碱基序列__________(相同/不同)。若一个DNA分子在PCR中经历n轮循环,理论上需要消耗_______个引物,由引物形成子链的延伸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 ‎(4)PCR扩增时,退火温度的设定是成败的关键,退火温度过高会破坏__________之间的碱基配对。退火温度的设定与引物长度、碱基组成有关,长度相同但GC含量高的引物需要设定______________(更高/更低)的退火温度。如果PCR反应得不到任何扩增产物,则可以采取的改进措施有__________(填序号:①升高退火温度②降低退火温度③重新设计引物)。‎ ‎【答案】 (1). DNA的半保留复制 (2). 四种脱氧核苷酸 (3). TaqDNA聚合酶 (4). 变性 (5). 复性 (6). 不同 (7). 2n+1-2 (8). 由5'→3' (9). 引物与模板 (10). 更高 (11). ②③‎ ‎【解析】‎ ‎【分析】‎ PCR技术:‎ ‎1、概念: PCR全称为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项在生物体外复制特定DNA的核酸合成技术。‎ ‎2、原理: DNA复制。‎ ‎3、前提条件:要有一段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以便合成一对引物。‎ ‎4、条件:模板DNA、四种脱氧核苷酸、一对引物、热稳定DNA聚合酶( Taq酶) 。‎ ‎5,过程:①高温变性: DNA解旋过程;②低温复性:引物结合到互补链DNA上;③中温延伸:合成子链。 PCR扩增中双链DNA解开不需要解旋酶,高温条件下氢键可自动解开。‎ ‎【详解】(1)PCR技术的原理是DNA的半保留复制。PCR反应中需要加入缓冲液、引物、模板DNA、四种脱氧核苷酸、DNA聚合酶( Taq酶)。‎ ‎(2)图中步骤1、2、3分别代表变性、复性、延伸,这三个步骤组成一轮循环。‎ ‎(3)引物1和引物2的碱基序列不同。若一个DNA分子在PCR中经历n轮循环,理论上需要消耗2n+1-2个引物,由引物形成子链的延伸方向是由5'→3'。‎ ‎(4)退火表示引物与模板相连,若退火温度过高会破坏引物与模板的碱基配对,由于G-C之间有三个氢键 A-T之间有两个氢键,所以G-C含量越高的引物,退火温度越高。‎ ‎(5)) PCR反应得不到任何扩增产物,可能是退火温度过高,导致引物与模板不能相连;或引物间相互配对,引物自连,不能与模板相连,因此,可通过降低退人温度或重新设计引物进行改进。‎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把握知识点间联系综合运用能力及对图形信息的提取分析能力。‎ ‎ ‎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