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77.50 KB
  • 2021-09-27 发布

【生物】天津市一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解析版)

  • 3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天津市一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一、单选题 ‎1.有关能源物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短跑前运动员常服用葡萄糖溶液,因为葡萄糖是细胞的直接能源物质 B. ATP、DNA和RNA中均含有含氮碱基腺嘌呤(A)‎ C. 有氧条件下,蓝藻细胞的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都能产生ATP D. 给叶面施肥时,叶肉细胞光反应产生的ATP可用于该细胞吸收叶面上的离子 ‎【答案】B ‎【解析】‎ 细胞的直接能源物质是ATP,A项错误;ATP、DNA和RNA中均含有含氮碱基腺嘌呤(A),B项正确;蓝藻属于原核生物,细胞内无线粒体,C项错误;叶肉细胞光反应产生的ATP只能用于暗反应,D项错误。‎ ‎2. 下图表示森林中某绿色植物细胞内部分物质的转化过程,以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物质①、②依次是H2O和O2‎ B. 图中产生[H]的场所都是线粒体 C. 用O18标记葡萄糖,则产物水中会检测到放射性 D. 图示过程只能在有光的条件下进行 ‎【答案】A ‎【解析】‎ ‎【详解】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物质①是H2O;有氧呼吸第三阶段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物质②是O2,A正确;‎ 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因此产生[H]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B错误;‎ 根据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含18O 的葡萄糖中的18O 到了丙酮酸中;再根据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含18O 的丙酮酸中的18O 到了二氧化碳中.即18O 转移的途径是:葡萄糖→丙酮酸→二氧化碳,C错误;‎ 植物细胞的有氧呼吸作用不需要光照,有光无光均可进行,D错误。‎ ‎3.下图表示某地夏季一密闭大棚内一昼夜间CO2浓度的变化。下列能正确表示e点时单位时间内棚内植株消耗的CO2总量与消耗的O2总量之比(体积比)的是( )‎ A. B. C. D. ‎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图分析可知,6点之前,大棚内CO2浓度增加,说明了光合作用小于呼吸作用;6点之后,大棚的二氧化碳浓度开始下降,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同时也说明了6点时(对应曲线中e点)棚内植株光合作用的强度等于呼吸作用的强度,即消耗的CO2总量与消耗的O2总量相等,其体积比为1:1,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4.对下列相关模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1中表示细胞周期,秋水仙素可作用于a、c段能诱导染色体加倍 B. 图2中的温度在a、b时酶分子结构被破坏、活性较低 C. 图3中bc段和de段CO2吸收量减少,C3含量下降 D. 图4中造成cd段下降的原因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是相同的 ‎【答案】D ‎【解析】‎ ‎【详解】图1中表示细胞周期,a、c段为分裂间期,b、d段为分裂期,在分裂期使用秋水仙素处理能诱导染色体加倍,A错误;‎ 图2中的温度在a、b时酶的活性较低,但a时酶的分子结构不改变,B错误;‎ 图3中bc段CO2吸收量减少,C3含量下降,de段光照强度降低,C错误;‎ 图4中造成cd段下降原因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是相同的,均为着丝点的分裂,D正确。‎ ‎5.分析下面有关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三张曲线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图中 c 点时的温度如果对应是乙图的 t1,则当温度变成 t2 时,c 点向左上方移动 B. 从乙图可以看出,一天 24 小时,12 小时光照 12 小时黑暗条件下,温度为 t4 时, 植物可以正常生长 C. 如果乙图的光强度位于光饱和点,那么白天环境温度为 t2 时,植物能获得最佳的生 长收益 D. 从丙图可知,用于地膜覆盖、大棚种植等的塑料薄膜的颜色最好为红色或蓝紫色, 这样有助于促进作物的光合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着重从曲线图中获得有效解题信息。图甲中c点对应的二氧化碳吸收量为光饱和点时的光合速率。图乙中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在t2和t3之间,在t2时有机物积累量最大;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在t4点温度之后;在t4点温度之前是两曲线的交点,表示净光合作用量为0,超过该交点之后植物不能生长。图丙中,实线表示叶绿素的吸收光谱,虚线表示类胡萝卜素的吸收光谱,图中可以看出,色素对红光和蓝紫光吸收最多,对其它光吸收较少。‎ ‎【详解】A、由图示信息可知,甲图中c点时的温度如果对应是乙图的t1,则当温度变成t2时,总光合作用增强,需要的光照强度也应增大,又由于总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差值增大,所以c点应向右上方移动,错误。 ‎ B、温度接近t4时,总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由于植物白天既进行光合作用又进行呼吸作用,晚上只进行呼吸作用,白天植物没有积累营养物质,晚上一直消耗营养物质,所以t4温度条件下,由于总光合速率小于呼吸作用速率,故有机物消耗大于制造,因而有机物含量将减少,不能正常生长,错误。 C、如果乙图的光强度位于光饱和点,那么白天环境温度为t2时,植物总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差值最大,能获得最佳的生长收益,正确。 D、由于叶绿体中的色素能够吸收红、橙、黄、绿、青、蓝、紫7种光质,所以无色的塑料薄膜用于地膜覆盖、大棚种植最有助于促进作物的光合作用,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难度中等,属于考纲中理解、应用层次的考查,着重考查考生分析曲线图的能力,以及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及应用、色素的吸收光谱、呼吸作用等知识点的理解。本题解答关键是理解“正常生存”和“最佳的生长收益”两词,正常生存要求净光合速率大于0即可,而最佳的生长收益要求总光合作用减去呼吸作用的差值最大。‎ ‎6.如图为桑叶光合速率随土壤水分减少的日变化曲线图,图中曲线Ⅰ、Ⅱ、Ⅲ分别为降雨后第2、8、15天测得的数据。若光照强度的日变化相同,则据图判断不正确的是(  )‎ A. 在水分充足时桑叶没能出现“午休”现象 B. 曲线Ⅱ双峰形成与光照强度的变化有关 C. 导致曲线Ⅲ日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土壤含水量 D. 适时进行灌溉可以缓解桑叶“午休”程度 ‎【答案】C ‎【解析】‎ 分析】‎ 解答坐标曲线图类的题目要遵循的步骤是:第一看坐标图中横、纵轴的含义,找出横、纵坐标的关系,结合教材联系相应的知识点;第二看曲线中的特殊点,即始终点、转折点、交叉点所表示的生物学意义;第三看曲线的变化趋势及含义。‎ ‎【详解】‎ 分析曲线图可知,在水分充足时桑叶没有出现“午休”现象,故适时进行灌溉可以缓解桑叶“午休”现象,A、D项正确;据图分析可知,曲线Ⅱ双峰形成与光照强度的变化有关,B项正确;导致曲线Ⅲ日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的变化,C项错误。‎ ‎7.以测定的 O2 吸收量与释放量为指标,研究温度对某阳生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光照相同时间,在‎40℃‎条件下植物积累的有机物量最多 B. 光照相同时间,两曲线的交点 A、C 两点表示植物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的量相等 C. 低于A 点对应温度时,植物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随温度升高而增加 D. 光照相同时间,A、B 两点植物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量相等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曲线:黑暗下O2的吸收量表示的是呼吸作用强度,而光照下O2的释放量表示的则是净光合作用强度,因此,图示曲线中实线表示的是净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变化曲线,虚线则表示呼吸作用强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A点表示‎34℃‎左右净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即单位时间内有机物净积累的量等于有机物消耗量;B点表示在‎40℃‎下,净光合作用速率最快,即有机物积累的速率最快;C点表示‎47℃‎左右净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即单位时间内有机物净积累的量等于有机物消耗量;D点表示‎50℃‎时,净光合作用强度为0,而呼吸作用强度不为0,宏观表现为植物体质量既不增加也不减少。‎ ‎【详解】A、实线表示的是净光合作用速率的曲线,故由图可知在‎40℃‎ 下有机物净积累速率最快,其积累的有机物量也就最多,正确。‎ B、光照相同时间,两曲线的交点 A、C 两点表示植物光合作用净积累的有机物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的量相等,而制造的有机物是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的二倍,错误。‎ C、由虚线可知,低于 A 点对应温度时,植物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随温度升高而增加,正确。‎ D、A点时有机物制造速率=3.75+3.75=7.5mg/h,B点时有机物制造速率=4+3.5=7.5mg/h,因此,在相同的时间内,A点和B点有机物制造的量相等,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对曲线的正确解读,突破口为对“黑暗下O2的吸收量”和“光照下O2的释放量”的正确理解,黑暗下O2的吸收量表示的是呼吸作用强度,而光照下O2的释放量表示的则是净光合作用强度。‎ ‎8.把盛有酵母菌和葡萄糖混合液的装置(如图)置于适宜温度下,一段时间后,经检测,装置中葡萄糖减少了a摩尔,气体的体积总量增加了b摩尔。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此过程酵母菌在线粒体基质中产生的CO2量为‎6a-3b摩尔 B. 此过程中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C. 热量和ATP中包含了a摩尔葡萄糖分解后的全部能量去路 D. 反应结束后向装置中加入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则瓶内溶液会变黄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是关于细胞呼吸的装置图,装置中的酵母菌理由葡萄糖可以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细胞呼吸的过程中,葡萄糖形成丙酮酸发生在细胞质基质,有氧呼吸氧气的消耗量与二氧化碳的的生成量相同,无氧呼吸不消耗氧气,但是产生二氧化碳,因此,装置中增加的气体就是无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检测酒精时用酸性重铬酸钾。‎ ‎【详解】A、酵母菌在线粒体基质产生的二氧化碳是有氧呼吸产生的,气体的体积总量增加了b 摩尔,是无氧呼吸产生的,因此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是b/2,有氧呼吸过程消耗的葡萄糖是a-b/3,因此,有氧呼吸消耗产生的二氧化碳为(a-b/2)×6=‎6a-3b。A正确;‎ B、细胞呼吸过程中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B错误;‎ C、题目中酵母菌即能进行有氧呼吸、又能进行无氧呼吸,因此a摩尔葡萄糖分解后的全部能量包括热量、ATP中的能量和酒精中储存的能量,C错误;‎ D、反应结束后向装置中加入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则瓶内溶液会由蓝变绿再变黄,D错误。‎ 故选A。‎ ‎【点睛】有氧呼吸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释放的总能量是2870千焦,其中1161千焦储存在ATP中,无氧呼吸释放的能量是196.65千焦,其中61.08千焦储存在ATP中,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或者酒精和二氧化碳,酒精和乳酸都是不彻底的呼吸产物,储存着大量的能量,因此无氧呼吸的能量去向有三个,热量、ATP和乳酸或者酒精中的能量。‎ ‎9.图甲是在水分充足的夏日观测到的植物甲相关生理指标的日变化趋势曲线。图乙是在 实验室不同温度下,植物乙在光照下 CO2 的吸收量或黑暗中 CO2 的释放量柱形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图甲中 b 曲线在 12:00 出现低谷,此时蒸腾速率最强 B. 图甲中 M 点和 N 点光合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 C. 植物乙中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对温度较为敏感,其最适温度为 ‎‎25℃‎ D. 若每天 12 小时光照 12 小时黑暗,则最有利于植物乙生长的温度是 ‎‎20℃‎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甲图:a曲线CO2消耗量代表的是单位时间单位面积总光合量,而b曲线CO2‎ 吸收量代表的是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净光合量,其中b曲线有一段先下降后攀升的区段,是因为在夏季正午12:00左右由于气孔先关闭,然后又重新开放。‎ 乙图:植物乙单位时间内,在光照下 CO2 的吸收量代表净光合速率,而单位时间内,黑暗中CO2 的释放量代表的是呼吸作用速率。‎ ‎【详解】A、 图甲中 b 曲线在 12:00 出现低谷是正午光照过强,温度高,为防止蒸腾作用过度丧失水分,因而出现气孔关闭现象,进而使得净光合作用速率下降,由于气孔是蒸腾作用的门户,故此时蒸腾速率很低,错误。‎ B、 图甲中 M 点和 N点都只进行呼吸作用,故光合作用速率为0,而呼吸作用速率等于-5,错误。‎ C、 由柱形图可知,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对温度较为敏感, ‎20℃‎时的总光合强度为1+3.25=4.25,‎25℃‎时的总光合强度为2.25+3.75=6,‎30℃‎时的总光合强度为3+3.5=6.5,‎35℃‎时的总光合强度为2.7+3.35=6.05,因此,可以看出光合作用有关酶的最适温度应该处于‎30℃‎左右,错误。‎ D、 ‎20℃‎时有机物净积累速率于有机物消耗速率差值最大,故光照12小时后12小时黑暗,该植物有机物积累量最大,因此,在‎20℃‎温度下最有利于它生长,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难点在于对甲图解读时,注意M点-N点这个时间内,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此外,乙图关于光合作用有关酶最适温度在判断时,需要根据柱形图中的信息将真正光合作用的数据推导出来进行分析判定。‎ ‎10.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组,通过对结果的比较分析,来探究某种因素与实验对象的关系,这样的实验叫做对比实验。下列实验中,只需设置对比实验的有几项()‎ ‎①设置有氧和无氧条件,探究酵母菌在不同条件下细胞呼吸的方式;‎ ‎②用18O分别标记H2O和CO2,探究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中氧的来源;‎ ‎③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将S型细菌的DNA、蛋白质、多糖等分别与活的R型细菌一 起培养,探究哪种物质才是遗传物质;‎ ‎④用35S、32P分别标记T2噬菌体,通过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探究生物的遗传物质。‎ A. 一项 B. 两项 C. 三项 D. 四项 ‎【答案】D ‎【解析】‎ ‎【分析】‎ 酵母菌为单细胞真菌,其呼吸方式为兼性厌氧型;鲁宾和卡门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用18O分别标记H2O和CO2来探究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中氧的来源;艾弗里的实验是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是将S型细菌的DNA、蛋白质、多糖等分别与活的R型细菌一 起培养来探究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分别用的是35S、32P单独标记T2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DNA。‎ ‎【详解】依据题干中“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组,通过对结果的比较分析,来探究某种因素与实验对象的关系,这样的实验叫做对比实验。”可知:对比实验,不需要另设对照组,如空白对照等,而是各实验组之间关系是互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①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设置了有氧和无氧两种条件的实验组进行探究,此实验为对比实验;‎ ‎②用18O分别标记H2O和CO2来探究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中氧的来源,该实验也未单独设立对照组,而是两个实验组进行对比得出结论;‎ 同理,③④中描述的实验均符合对比实验的设置原则,故①②③④均属于对比实验。‎ 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是对题干中对比实验的理解,对比实验实质上是对照实验的一种特殊形式,在设计时不需要单独设立对照组,所有的组别均为实验组,各实验组之间通过相互对照,比较分析得出结论。‎ ‎11.下列有关放射性同位素示踪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小鼠吸入18O2,则在其尿液中可以检测到H218O,呼出的CO2也可能含有18O B. 35S标记甲硫氨酸,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与游离的核糖体都可能出现放射性 C. 将某精原细胞中的某条染色体上的DNA的一条链用15N进行标记,正常情况下,在该细胞分裂形成的精细胞中,含15N的精子所占比例为50%‎ D. 在缺氧时给水稻提供‎14CO2,体内可以存在‎14C的转移途径‎14CO2→‎14C3→(14CH2O)→‎14C2H5OH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要求考生能熟练掌握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蛋白质的合成过程、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等相关知识点并能迁移运用,考查知识较为综合,对考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 ‎【详解】小鼠吸入的18O2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产生含有18O标记的水,产生的H218‎ O可随血液运输到泌尿系统随尿液排出体外,若含有18O标记的水参与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则能生成18O的二氧化碳,A正确; 35S标记的甲硫氨酸是蛋白质合成的原料,蛋白质合成的场所是核糖体,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与游离的核糖体都可能出现放射性,B正确;依据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特点可知,将精原细胞中某染色体DNA的一条链用15N进行标记,当其进行DNA的复制、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所形成的4个精细胞中,只有一个精细胞含有15N标记,含15N的精子所占比例为1/4, C错误;在缺氧时给水稻提供的14CO2参与光合作用的暗反应,其转移途径为14CO2→‎14C3→(14CH2O),生成的(14CH2O)在无氧呼吸过程中转变为‎14C2H5OH,D正确。‎ ‎【点睛】本题易错点为C项,要把握题干关键信息“一条染色体”、“一条链”,故精子中只有25%被标记;若是“一条染色体的DNA双链均被标记”,则含15N的精子为50%。‎ ‎12. 下图为某雄性动物体内细胞分裂的一组图像,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可发生在细胞②中 B. 细胞①中的核DNA、染色体、染色单体和染色体组数之比为8︰8︰0︰4‎ C. 通常情况下细胞①和③产生的子细胞具有相同的遗传信息 D. 细胞①分裂形成的是体细胞,细胞④分裂形成的是精细胞或第二极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基因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故A正确; 图①中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含有8条染色体、8个DNA分子、0条染色单体,甲中形态相同的染色体有4条,含有4个染色体组,故B正确; ①处于有丝分裂后期,③处于有丝分裂中期,有丝分裂完成产生的子细胞是体细胞,具有相同的遗传信息,故C正确; 根据题干可知,该生物是雄性,因此④是次级精母细胞,分裂完成产生的子细胞是精细胞,故D错误。‎ ‎13.下列示意图分别表示某雄性动物(2n=4)体内细胞正常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染色单体和 DNA 含量的关系以及细胞分裂图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图 1 中 a、b、c 柱表示染色体的是 a,图 2 中表示体细胞分裂的是图乙 B. 与图 1 中 III 对应的相当于图 2 中丙,图 2 中丙细胞中发生了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非 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C. 图 1 中数量关系由 II 变化为Ⅲ,相当于图 2 中细胞间:丙→乙的变化过程 D. 符合图 1 中Ⅳ所示数量关系的某细胞名称是卵细胞或(第二)极体,图 1 中Ⅲ和Ⅳ时期所对应的细胞内不存在同源染色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图1:a是染色体、b是染色单体、c是DNA。‎ Ⅰ中没有染色单体,染色体数和DNA分子数之比为1:1,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可能是有丝分裂末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Ⅱ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之比为1:2:2,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可能是有丝分裂前期、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 Ⅲ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之比为1:2:2,但染色体数目只有体细胞的一半,可能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 Ⅳ中没有染色单体,染色体数和DNA分子数之比为1:1,且数目是正常体细胞的一半,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 分析图2:甲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乙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详解】A、图1中a表示染色体,图2中表示体细胞分裂的是图甲,A错误。‎ B、图1中Ⅲ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或中期,对应于图2中的乙,B错误。‎ C、图1中Ⅱ→Ⅲ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相当于图2中的丙→乙过程,C正确。‎ D、该生物为雄性动物,图1中Ⅳ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此时细胞名称是精细胞,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和柱形图,考查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题图的分析,这就要求考生识记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 ‎14.图 1 为某高等动物的一组细胞分裂图像,A、a、B、b、C、c 分别表示染色体;图 2 表示该动 物某种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组数变化情况。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a 和 B 染色体可能会发生交叉互换 B. 若图 1 中的乙细胞对应图 2 中的 d 时期,则 m 所代表的数值是 1‎ C. 甲、乙、丙三个细胞中均含有 2 个染色体组,但只有丙中不含同源染色体 D. 丙细胞产生子细胞的过程中会发生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答案】C ‎【解析】‎ ‎【分析】‎ 图1中乙细胞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整齐排列在赤道板上,属于有丝分裂中期细胞图,图丙细胞没有同源染色体,且已经发生了着丝点分裂,属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图。‎ ‎【详解】A. a 和 B 染色体为非同源染色体,不能发生交叉互换,A错误;‎ B. 若图 1 中的乙细胞对应图 2 中的 d 时期,乙图中有两个染色体组,故 m 所代表的数值是2,B错误;‎ C. 甲、乙、丙三个细胞中均含有 2 个染色体组,丙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其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C正确;‎ D. 丙细胞为减数第二次分裂,产生子细胞的过程中不会发生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D错误。‎ ‎15.如图,图Ⅰ表示某动物细胞(2N=4)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图像;图Ⅱ中①〜④‎ 表示该动物有性生殖时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其中a、b、c分别表示某时期一个细胞中三种物质或结构的相对数量。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图Ⅰ中甲、丁细胞染色体数目不同而核DNA数目相同 B. 该动物性腺中存在图Ⅰ所示的所有细胞分裂方式 C. 图Ⅱ中处于③时期的细胞为次级卵母细胞或极体 D. 图Ⅱ中②对应的时期包含了图Ⅰ中的丙 ‎【答案】C ‎【解析】‎ A. 图Ⅰ中甲中4条染色体,4个DNA;丁细胞2条染色体,4个DNA;A正确;‎ ‎ B. 该动物性腺中性原细胞既可以进行减数分裂也可以进行有丝分裂,故存在图Ⅰ所示的所有细胞分裂方式,B正确;‎ C. 由图Ⅰ中的丙图细胞细胞质均分可以看出该动物为雄性个体,图Ⅱ中③时期的细胞不可能为次级卵母细胞或极体,C错误;‎ D. 图Ⅱ中②由染色单体,且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一样的,而图Ⅰ中的丙中DNA、染色体和染色单体数目正好与②中一致,D正确。‎ 考点: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图像判断及物质变化规律 点睛: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与核DNA数量变化曲线 ‎16.图甲表示基因型AaBb的某雄性哺乳动物正在分裂的细胞部分染色体示意图,图乙表示该动物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与核DNA含量的比值变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图甲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或次级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 B. 图甲基因a是由基因A经突变产生,图甲可对应于图乙中的DE段 C. 若图乙为有丝分裂,则DE段一个细胞内只含2个染色体组 D. 若图乙为减数分裂,则BC段一个细胞中可能含有0条或1条X染色体 ‎【答案】D ‎【解析】‎ ‎【详解】图甲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A错误;‎ 图甲基因a有可能是A基因突变产生,也有可能是由交叉互换引起的。图甲对应的应该是图乙的BC段。B错误;‎ 若图乙为有丝分裂,DE段是有丝分裂的后期,有四个染色体组。C错误;‎ 若图乙为减数分裂,BC段一个染色体有两个DNA,可能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则含有一条X染色体,可能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中期。可能含有0条X染色体。D正确。‎ ‎17.将某一细胞中的一条染色体上的DNA用‎14C充分标记,其同源染色体上的DNA用32P充分标记,置于不含放射性的培养液中培养,经过连续两次细胞分裂(不考虑交叉互换)。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若进行减数分裂,则四个细胞中均含有‎14C和32P B. 若进行有丝分裂,某一细胞中含‎14C的染色体可能是含32P染色体的两倍 C. 若进行有丝分裂,则四个细胞中可能三个有放射性,一个没有放射性 D. 若进行减数分裂,则四个细胞中可能两个有放射性,两个没有放射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最终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相等。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 ‎【详解】若进行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会分开,因此四个细胞中有两个细胞都含有‎14C,另外两个细胞都含有32P,A错误;若进行有丝分裂,某一细胞中可能含‎14C的染色体和含32P染色体相等,也可能只含‎14C,也可能只含32P,可能不含‎14C和32‎ P,B错误;若进行有丝分裂,细胞分裂两次,DNA复制两次,由于有丝分裂后期,姐妹染色体分开后形成的子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是随机的,因此,四个细胞中可能三个有放射性,一个没有放射性,C正确;若进行减数分裂,DNA只复制一次,但细胞分裂两次,因此,四个细胞中都有放射性,D错误;本题答案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会分离,生殖细胞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有丝分裂后期姐妹染色体分裂形成的子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是随机的,再根据题意作答。‎ ‎18.一对表现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育了一个有3条性染色体的红绿色盲男孩。某同学结合下图分析该男孩的病因,其中判断合理的是()‎ A. 该男孩的性染色体组成若为 XXY,则患病最可能与图丁有关 B. 该男孩的性染色体组成若为 XYY,则患病最可能与图丙有关 C. 该男孩患病若与图乙有关,其性染色体组成可能是 XXY D. 该男孩患病若与图甲有关,则发病的原因是母亲体内染色体上发生了基因突变 ‎【答案】A ‎【解析】‎ ‎【分析】‎ 色盲属于伴X隐性遗传,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育了一个患红绿色盲的儿子,则夫妇双方的基因型为XBY×XBXb,则致病基因来源于母亲,图甲表示父亲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图乙表示的是父亲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图丙表示母亲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图丁表示母亲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详解】A、该男孩的性染色体组成若为XXY,则致病基因来源于母亲,而且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细胞中XX染色体没有分开,进入同一个子细胞,A正确。‎ B、该男孩的性染色体组成若为XYY,原因是父亲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没有分开,对应图乙,B错误。‎ C、该男孩患病若与图乙有关,其性染色体组成可能是XYY,C错误。‎ D、该男孩患病若与图甲有关,则其父亲可能发生基因突变,XB突变为Xb,且X和Y这对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没有分离,最终产生了基因型为XbY的精子,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色盲遗传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实质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实质是着丝点分裂。‎ ‎19.下图1表示某二倍体动物的一个性原细胞经减数分裂过程传递基因的情况;图2表示该动物的性原细胞在某种正常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上DNA和细胞中染色体组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根据图1中生殖细胞的基因组成情况,可以肯定染色体数目变异发生在细胞①中 B. 在图1中,若不考虑基因突变,则一个精原细胞产生的精子中基因型只有2种 C. 图2中基因突变和基因的表达主要发生在A点和F点以前 D. 图2中在BC段不会发生基因重组,CD段和GH段变化的原因相同 ‎【答案】D ‎【解析】‎ 图1中生殖细胞中同时存在B基因和b基因,该对等位基因可能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时同源染色体未分开,也可能是减一前期时发生了交叉互换,在减二后期时染色体的着丝点未分裂的结果,A错误;在图1中,若不考虑基因突变,细胞也可能发生交叉互换,一个精原细胞产生的精子中基因型也可能是4种,B错误;基因突变一般发生在DNA复制过程中,而图2中的AB段即可以表示DNA分子的复制,C错误;由图2中的染色体组数目变化可知,该分裂方式为有丝分裂,而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因此图2中在BC段不会发生基因重组,图中CD段和GH段变化的原因均为着丝点分裂,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了减数分裂、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等方面的知识,本题的易错点是学生往往认为图1中的生殖细胞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导致的,而忽略了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期着丝点未分裂的情况;而图2中,学生要能够根据染色体组的变化确定细胞分裂的方式,进而判断各点变化的原因。‎ ‎20.下列甲、乙、丙三图分别是某些二倍体生物细胞的染色体组成和分裂过程中物质或结构变化的相关模式图。请分析回答,错误的是( )‎ A. 图甲中正处于有丝分裂过程的细胞是图①②,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的细胞是图④‎ B. 图丙中① →②,完成了图乙中 AB 段的变化 C. 图甲⑤中存在等位基因 Bb,出现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是基因突变 D. 图甲中的①③④可以对应图乙中的 BC 段和图丙中的②‎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甲图:①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②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可能处于有丝分裂后期;③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④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⑤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分析乙图:AB段形成的原因是DNA的复制;BC段可代表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CD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的分裂;DE段可代表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 分析丙图:a表示染色体、b表示染色单体、c表示DNA.①中无染色单体,染色体:DNA=1:1,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可代表有丝分裂末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②中染色体数目:染色单体数目:DNA含量=1:2:2,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可代表有丝分裂前期、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全过程。‎ ‎【详解】A、依据对图甲的分析可知,①为有丝分裂中期,②为有丝分裂后期,③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④为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⑤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⑥为雄果蝇染色体组成模式图,故正处于有丝分裂过程的细胞是图①②,而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的细胞是图④,正确。‎ B、a表示染色体、b表示染色单体、c表示DNA。①中无染色单体,染色体:DNA=1:1,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②中染色体数目:染色单体数目:DNA含量=1:2:2‎ ‎,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由此可以看出,①→②完成了DNA的复制过程,故与乙图中的AB段对应,正确。‎ C、图甲⑤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存在等位基因 Bb,出现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是基因突变,也可能是交叉互换(基因重组),正确。‎ D、图甲中的①③每条染色体含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共2个DNA,故可以对应图乙中的BC段,④细胞也对应于图甲中的BC段,但其染色体数目只有体细胞的一半,因此不能对应于图丙中的(二),错误。‎ ‎21.下列关于生物工程相关知识的叙述,正确的项数是()‎ ‎①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愈伤组织的代谢类型是自养需氧型 ‎②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混合,在聚乙二醇的诱导下,融合成的细胞叫做杂交瘤细胞 ‎③植物体细胞杂交,能克服远源杂交不亲和的障碍,培育出新品种植株 ‎④在植物体细胞杂交中,可采用质壁分离实验检测制备的原生质体的活性情况 A. 1 项 B. 2 项 C. 3 项 D. 4 项 ‎【答案】A ‎【解析】‎ ‎【分析】‎ ‎1、植物组织培养的具体过程:‎ 外植体愈伤组织胚状体→新植体。‎ ‎2、植物体细胞杂交的具体过程:‎ ‎【详解】①错误,愈伤组织是由外植体通过脱分化形成的,没有叶绿体,其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 ‎②错误,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混合,经诱导融合形成的细胞有三种:B 淋巴细胞的自身融合细胞、骨髓瘤细胞的自身融合细胞以及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的融合细胞——杂交瘤细胞。‎ ‎③正确,植物体细胞杂交,能克服远源杂交不亲和的障碍,培育出新品种植株。‎ ‎④错误,原生质体是指去除细胞壁的植物细胞,所以不存在质壁分离的现象。‎ 故选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植物组织培养、植物体细胞杂交的应用,要求考生识记植物体细胞杂交的具体过程;掌握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及相关应用,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2.下图为某二倍体哺乳动物卵子及早期胚胎的形成过程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下丘脑、垂体分泌的相关的雌性激素参与该哺乳动物次级卵母细胞的形成 B. 受精作用促进次级卵母细胞完成减数第二次分裂 C. 细胞 IV 的卵细胞膜和透明带之间出现两个极体时,说明卵子开始受精 D. 个体性成熟后在排卵期,在相关激素的作用下完成细胞 I→细胞II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某哺乳动物卵子及早期胚胎的形成过程示意图,其中Ⅰ为卵原细胞;Ⅱ为初级卵母细胞;Ⅲ次级卵母细胞;Ⅳ为受精卵。‎ ‎【详解】A、雌性激素的分泌存在分级调节过程,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的相关激素参与了该哺乳动物次级卵母细胞的形成,正确。‎ B、从图示可以看出受精作用促进了次级卵母细胞完成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正确。‎ C、当卵细胞膜和透明带的间隙可以观察到两个极体时,说明已经完成了受精,这是判断卵子是否受精的重要标志,正确。‎ D、细胞 I→细胞II是卵原细胞增殖过程,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即已完成,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结合某哺乳动物卵子及早期胚胎的形成过程示意图,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准确识别图示各细胞的名称及并熟知各过程的特点。‎ ‎23.实验人员利用矮牵牛(二倍体,2n=14)的红色花瓣细胞(液泡呈红色)与枸杞(四倍体,4n=48)叶肉细胞,制备了相应的原生质体,并诱导其融合,经筛选、培养获得杂种植株。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获得该杂种植株克服了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 B. 可利用电激、离心等方法诱导原生质体融合 C. 可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筛选出杂种原生质体 D. 若原生质体均为两两融合,则融合后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均为62条 ‎【答案】D ‎【解析】‎ 获得该杂种植株的方法是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其最大的优点是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障碍,A正确;诱导植物原生质体融合时,可以采用物理方法(电激、离心、振动等)和化学方法(聚乙二醇),B正确;杂种原生质体的染色体数目是两种细胞染色体数目之和,可通过显微镜观察到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所以可利用显微镜筛选得到融合后的杂种原生质体,C正确;若原生质体均为两两融合,则会形成3种细胞,即矮牵牛细胞自身融合的细胞、枸杞细胞自身融合的细胞,杂种细胞,所以融合后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28条或96条或62条,D错误。‎ ‎24.如图表示四倍体兰花叶片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四倍体兰花叶片愈伤组织胚状体兰花植株 A. 通过消毒和无菌操作避免①②过程发生杂菌污染 B. 此兰花的花药离体培养所得植株为二倍体植株 C. 细胞全能性表达的前提是①过程,体现在②③过程 D. 需生长调节物质调控①②过程细胞的分裂和分化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将四倍体兰花的叶片通过植物组织培养形成植株的过程,其中①阶段表示脱分化,该阶段能形成愈伤组织,其细胞分化程度低,全能性高;②阶段表示再分化过程,该阶段能形成胚状体,进一步发育形成植株。‎ ‎【详解】A ‎、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要求无菌无毒的环境,其中外植体要进行消毒处理,而培养基需灭菌处理,A正确。‎ B、由配子直接发育成的个体是单倍体,B错误。‎ C、高度分化的细胞首先经过脱分化后形成愈伤组织,由于愈伤组织细胞没有分化,全能性较高,然后再分化过程就体现了愈伤组织的全能性,C正确。‎ D、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需要加入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来调控细胞的分裂和分化,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结合四倍体兰花的叶片通过植物组织培养形成植株的过程图,考查植物组织培养过程和条件,首先要求考生识记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阶段的过程名称;其次要求考生识记植物组织培养的条件,能对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25. 如图表示抗人体胃癌的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图中实验小鼠注射的甲是能与抗人体胃癌抗体特异性结合的抗原 B. 利用灭活的病毒可诱导细胞融合获得乙,却不能诱导植物原生质体融合 C. 用特定的选择培养基对乙筛选,融合细胞均能生长,未融合细胞均不能生长 D. 丙需进行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才能获得大量所需抗体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甲注射小鼠,产生能分泌特异性抗体的B淋巴细胞,则甲属于抗原,A正确;利用聚乙二醇(化学法)、灭活的病毒(生物法)和电激(物理法)可诱导细胞融合获得杂种动物细胞,但用灭活的病毒却不能诱导植物原生质体融合,B正确;用特定的选择培养基对乙筛选,融合具有同种核的细胞和未融合细胞均不能生长,只有融合的杂种细胞能生长,C错误;杂交瘤细胞经过选择培养基的筛选并经单一抗体检测后,培养能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即可制备单克隆抗体,D正确。‎ 考点:单克隆抗体的制作 ‎26.如图表示“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的过程,图中亲代噬菌体已用32P标记,A、C中的方框代表大肠杆菌,分别来自于锥形瓶和试管.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锥形瓶内的培养液要加入含32P的无机盐来培养大肠杆菌 B. 图中A少量噬菌体未侵入细菌会导致沉淀物中的放射性强度偏低 C. 若亲代噬菌体的DNA中含有腺嘌呤50个,3次复制需要胸腺嘧啶350个 D. C中子代噬菌体蛋白质外壳的合成,需要噬菌体的DNA和细菌的氨基酸参与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用同位素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短时间保温,并搅拌、离心后,根据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可判断进入大肠杆菌的噬菌体成分。‎ ‎【详解】图中锥形瓶中的培养液是用来培养大肠杆菌的,由于噬菌体已被标记,所以其内不需要加入32P标记的无机盐,A错误;图中A少量噬菌体未侵入细菌,搅拌离心后出现在上清液中,所以会导致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强度偏高,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强度偏低,B正确;若亲代噬菌体的DNA中含有腺嘌呤50个, 则胸腺嘧啶也是50个,所以3次复制需要胸腺嘧啶数目为50×(23-1)=350个,C正确;子代噬菌体蛋白质外壳的合成,需要噬菌体的DNA作为模板,细菌的氨基酸作为原料,D正确。‎ ‎27.埃博拉出血热(EBHF)是由EBV(一种丝状单链RNA病毒)引起的,EBV与宿主细胞结合后,将其核酸-蛋白复合体释放至细胞质,通过如图途径进行增殖.如直接将EBV的RNA注入人体细胞,则不会引起EBHF.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 分别用32P和35S标记EBV的核酸和蛋白质不能证明谁是遗传物质 B. 过程①所需的所有成分都由宿主细胞提供 C. 过程①所需嘌呤数与过程③所需嘌呤数相同 D. 参与过程②的RNA只有2种 ‎【答案】A ‎【解析】‎ 由题意知,由于蛋白质和RNA都进入宿主细胞质,因此分别用32P和35S标记EBV的核酸和蛋白质不能证明谁是遗传物质,A正确;过程①中的模板及酶来自埃博拉病毒,B错误;RNA是单链结构,①③过程是以RNA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①过程形成的mRNA的嘌呤数=模板RNA中的嘧啶数,因此①所需嘌呤数与过程③所需嘌呤数不一定相同,C错误;②过程是翻译过程,该过程需要tRNA、mRNA、rRNA三种,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题干信息,明确该病毒的侵染不同于噬菌体,进入宿主细胞的不仅仅有核酸,还有蛋白质。‎ ‎28.用32P标记S型肺炎双球菌的DNA,35S标记其蛋白质,将其加热杀死后与未经元素标记的R型活细菌混合并注入小鼠体内。一段时间后,从死亡的小鼠体内提取得到活的S型和R型细菌.下列有关元素分布的分析,最可能的情况是( )‎ A. 部分S型细菌含有32P,不含有35S B. 所有R型细菌含有32P,不含有35S C. 所有S型细菌都含有32P,不含有35S D. 所有R型细菌都含有35S,不含有32P ‎【答案】A ‎【解析】‎ S型肺炎双球菌DNA是转化因子。将用32P标记DNA、用35S标记蛋白质的S型肺炎双球菌加热杀死后、与未经元素标记的R型活细菌混合并注入小鼠体内,S型肺炎双球菌的32P标记的DNA片段会插入到R型细菌的DNA分子中,导致基因重组,使部分R型活细菌转化为S型活细菌。因此一段时间后,从死亡的小鼠体内提取得到活菌中,会有部分S型细菌含有32P,但不含有35S,A正确,B、C、D均错误。‎ ‎29.下列关于细胞的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叙述,正确的有( )‎ ‎①细胞的分化、衰老和癌变对于生物体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②细胞分化使多细胞生物中的细胞功能趋向全面化,提高细胞代谢的效率 ‎③人胚胎发育过程中尾的消失是细胞坏死的结果 ‎④细胞衰老表现为细胞核体积变小、色素含量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 ‎⑤细胞凋亡受遗传物质的严格控制,并且在凋亡的过程中存在基因表达 ‎⑥细胞癌变主要是因为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等多个基因发生了突变 ‎⑦癌细胞比正常细胞分裂周期长。‎ A. 一项 B. 两项 C. 三项 D. 四项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细胞坏死是由外界不利因素引起的,对细胞不利。‎ ‎3、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4、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其中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详解】① 细胞的分化、衰老对于生物体都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癌变是细胞畸形分化的结果,对生物体有害,①错误;‎ ‎② 细胞分化使多细胞生物中的细胞功能趋向专门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细胞代谢的效率,②正确;‎ ‎③ 人胚胎发育过程中尾的消失是细胞凋亡的结果,③错误;‎ ‎④ 细胞衰老表现为细胞核体积变大,④错误;‎ ‎⑤ 细胞凋亡是受基因控制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因此细胞凋亡受遗传物质的严格控制,⑤正确;‎ ‎⑥ 细胞癌变主要是因为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等多个基因发生了突变,⑥正确;‎ ‎⑦ 癌细胞比正常细胞细胞周期短,⑦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分化、细胞凋亡、细胞癌变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分化的概念,掌握细胞分化的实质;识记细胞凋亡的概念,能与细胞坏死进行区分;识记细胞癌变的原因及癌细胞的主要特征;识记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 ‎30.近日,德国的科学家提出,CAF1(负责染色质组装的蛋白质复合物)可能通过保证DNA包绕在组蛋白周围维持干细胞的全能性。基于这一假设,他们通过抑制CAF1复合体表达,导致染色体重编程进入一种凝集化程度更低的状态,成功地诱导出具有全能性的干细胞。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染色质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能够被酸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 B. 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全能性的干细胞可以过细胞分裂发育成个体 C. CAF1基因是通过控制CAF1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的 D. 科学家诱导出具有全能性的干细胞的过程就是诱导基因突变的过程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染色质能够被碱性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A错误;全能性的干细胞还保持分裂能力,通过分裂和分化才能发育成个体,B错误;CAF1基因能翻译成负责染色质组装的蛋白质复合物,从而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的,C正确;科学家诱导出具有全能性的干细胞的过程,属于细胞分化的过程,没有出现基因突变,D错误。‎ 二、识图作答题 ‎31.下面为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有关实验图,回答相关问题:‎ ‎(1)将对称叶片左侧遮光右侧曝光(如图 1),并采用适当的方法阻止两部分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转移。在适宜光照下照射 12 小时后,从两侧截取同等面积的叶片,烘干称 重,分别记为 a 和 b(单位:g),则 b−a 所代表的是 12 小时内_______。‎ ‎ (2)图 2 表示某植物的非绿色器官在氧浓度为 a、b、c、d 时,CO2 释放量和 O2 吸收量 的关系图,若细胞呼吸的底物是葡萄糖,则在氧浓度为 c 时,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 量是有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量的_______________倍。‎ ‎ (3)当光照强度为 5klx,若白天给予植物 12 小时光照,则图 3 植物一昼夜需从周围环 境中吸收 CO2 ________________mmol。‎ ‎ (4)图 4 中随时间的延长光照强度逐渐增强, O~D 间此幼苗细胞呼吸消耗的有机物量 为 ____ (用 S1、S2、S3 表示);光合作用有机物的净积累量为___________(用 S1、 S2、S3 表示)。‎ ‎【答案】 (1). 截取部分的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总量 (2). 1.5 (3). 12 (4). S1+S3 (5). S2- S1‎ ‎【解析】‎ ‎【分析】‎ 本题是对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关系、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异同点、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和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的综合性考查,根据问题涉及的具体内容梳理相关知识点,然后结合题干和题图信息进行解答。‎ ‎【详解】(1)设截取部分的起始质量为x,则12小时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为y,则有a=x﹣y,b=x+(实际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y),因此(b﹣a)=x+(实际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y)﹣(x﹣y)=实际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 ‎(2)当外界氧浓度为c时,该器官CO2的释放量相对值为6,而O2的吸收量相对值为4,说明有氧呼吸CO2的释放量为4,无氧呼吸CO2的释放量为2,根据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反应可计算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分别是、1,故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是有氧呼吸的1.5倍。‎ ‎(3)图3中光照强度为5klx时,呼吸速率为2,净光合速率为3,真正的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净光合速率=2+3=5,每天12小时光照,产生的氧气量为5×12=60,经过一昼夜氧气的净释放量为60﹣24×2=12,根据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可知,此时植物一昼夜需从周围环境中吸收CO212mmol。‎ ‎(4)图4中S代表有机物量,0﹣D间此植物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量为S1+S3,光合作用有机物的净积累量为(S2+S3)﹣(S1+S3)=S2﹣S1。‎ ‎【点睛】本题考查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图形的提取信息分析能力,理解所学知识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综合运用解决问题的能力。‎ ‎[选修 3:现代科学技术专题]‎ ‎32.[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技术专题]科学家利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成功获得了番茄—马铃薯杂种植株,为了便于杂种细胞的筛选和鉴定,科学家利用红色荧光和绿色荧光分别标记番茄和马铃薯的原生质体膜上的蛋白质,其培育过程如图所示:‎ ‎(1)植物体细胞杂交依据的生物学原理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程①常用的酶是__________,细胞融合完成的标志是_________________。‎ ‎(3)植物原生质体融合过程常利用化学试剂__________诱导融合,在鉴定杂种原生质体时可用显微镜观察,根据细胞膜表面的荧光的不同可观察到______种不同的原生质体,当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时可判断该原生质体是由番茄和马铃薯融合而成的。‎ ‎(4)过程③和过程④依次为______________,过程④中的培养基常添加的植物激素是________________。‎ ‎(5)若番茄细胞内有m条染色体,马铃薯细胞中含n条染色体,则“番茄—马铃薯”细胞在有丝分裂后期含______条染色体。若杂种细胞培育成的“番茄—马铃薯”植株为四倍体,则此杂种植株的花粉经离体培育得到的植株属于________植株。‎ ‎【答案】 (1). 细胞膜的流动性、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2). 纤维素酶和果胶酶 (3). 形成了新的细胞壁 (4). 聚乙二醇(或PEG) (5). 5 (6). 融合的细胞表面既有红色荧光又有绿色荧光 (7). 脱分化和再分化 (8). 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 (9). 2(m+n) (10). 单倍体 ‎【解析】‎ ‎【详解】(1)植物体细胞杂交依据的生物学原理有细胞膜的流动性、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2)过程①获取原生质体常用的酶是纤维素酶和果胶酶,植物原生质体融合完成的标志是形成了新的细胞壁。‎ ‎(3)植物原生质体融合过程常利用化学试剂聚乙二醇(或PEG)诱导融合;在鉴定杂种原生质体时可用显微镜观察,根据细胞膜表面的荧光的不同可观察到5种不同的原生质体,即A型、B型、AA型、BB型及AB型;当观察到融合的细胞表面既有红色荧光又有绿色荧光时,可判断该原生质体是由番茄和马铃薯融合而成的。‎ ‎(4)过程③和过程④依次为脱分化和再分化,④再分化过程中的培养基常添加的植物激素是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 ‎(5)若番茄细胞内有m条染色体,马铃薯细胞中含n条染色体,则“番茄—马铃薯”杂种细胞的染色体有m+n条,在有丝分裂后期由于着丝点分裂导致染色体数加倍,此时细胞内含2(m+n)条染色体。若杂种细胞培育成的“番茄—马铃薯”植株为四倍体,则此杂种植株的花粉经离体培育得到的植株属于单倍体植株。‎ ‎【点睛】1.分析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流程图:‎ ‎(1)过程①为去除细胞壁获得具有活力的原生质体,所用到的酶是纤维素酶和果胶酶。‎ ‎(2)过程②是原生质体的融合,其原理是细胞膜的流动性,人工诱导的物理法包括离心、振动、电激等;化学法一般用聚乙二醇作诱导剂。‎ ‎(3)过程③是原生质体融合后再生出细胞壁,这是原生质体融合成功的标志。‎ ‎(4)过程④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其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2.植物有性生殖与体细胞杂交中遗传物质的变化:‎ ‎(1)植物体细胞杂交:若两个不同品种的植物细胞A、B进行融合,A含有2X条染色体,2个染色体组,基因型为Aabb,B含有2Y条染色体,2个染色体组,其基因型为ccDd,则新植株应为四倍体,其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为2X+2Y,基因型为AabbccDd,从中不难看出,体细胞杂交即两个细胞融合成一个细胞,不管是染色体数、基因型还是染色体组都采用直接相加的方法。‎ ‎(2)植物有性杂交:有性杂交的子代细胞中染色体数为X+Y、基因为AbcD或abcD或Abcd或abcd,即先减半再相加。‎ ‎33.人乳头状瘤病毒(HPV)与宫颈癌的发生密切相关,抗 HPV 的单克隆抗体可以准确检测 出 HPV,从而及时监控宫颈癌的发生,以下是以 HPV 衣壳蛋白为抗原制备出单克隆 抗体的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 (1)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涉及的细胞工程技术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2)杂交瘤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普通淋巴细胞相比具有的特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在HAT 培养基上存活的细胞可能包括_______(填下列序号)。‎ ‎①无抗体分泌的细胞 ②抗 HPV 抗体的分泌细胞 ③其他无关抗体的分泌细胞 ‎ (3)对于抗 HPV 抗体检测呈 ___(阴、阳)性的杂交瘤细胞应尽早进行克隆化, 杂交瘤细胞的扩大培养,既可在体外培养,也可注射到小鼠_____内培养。‎ ‎【答案】 (1). 动物细胞培养、动物细胞融合 (2). 染色体数目加倍 (3). ①②③ (4). 阳 (5). 腹腔 ‎【解析】‎ ‎【分析】‎ 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 ‎(1)对小鼠注射特定的抗原蛋白,使小鼠产生免疫反应;(2)得到相应的B淋巴细胞;(3)将小鼠骨髓瘤细胞与B淋巴细胞融合,再用特定的选择培养基进行筛选;(4)在该培养基上,未融合的亲本细胞和融合的具有同种核的细胞都会死亡,只有融合的杂种细胞才能生长(这种杂种细胞的特点是既能迅速大量繁殖又能产生专一的抗体)(5)对上述杂交瘤细胞还需进行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经多次筛选,就可获得足量的能分泌所需抗体的细胞;(6)最后,将杂交瘤细胞在体外条件下做大规模培养,或注射到小鼠腹腔内增殖,这样,从细胞培养液或小鼠腹水中,就可以提取出大量的单克隆抗体。‎ ‎【详解】(1)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涉及的细胞工程技术有动物细胞培养、动物细胞融合。‎ ‎(2)因为杂交瘤细胞含有双亲的遗传物质,故杂交瘤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普通淋巴细胞的二倍。从小鼠体内获得的淋巴细胞包括多种效应B细胞,据图分析可知:小鼠骨髓瘤细胞不能在HAT培养基上生长,效应B细胞和杂交瘤细胞能在HAT培养基上存活,但杂交瘤细胞不一定能分泌抗体,故①无抗体分泌的细胞、②抗HPV抗体的分泌细胞、③其它无关抗体的分泌细胞都能在HAT培养基上存活。‎ ‎(3)对于抗体检测呈阳性的杂交克隆应尽早进行克隆化,克隆化的方法最常用的是有限稀释法,即稀释细胞到3~10个细胞/mL,每孔加入细胞稀释液0.1mL,使每个孔内不多于一个细胞,达到单克隆培养的目的,杂交瘤细胞的扩大培养过程,既可在体外培养,也可注射到小鼠腹腔内培养。‎ ‎【点睛】本题考查了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和动物细胞培养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34.下列是有关二倍体生物的细胞分裂信息。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 ‎ ‎(1) 图5细胞对应于图2中的__段(填序号)。图2中D2E2染色体的行为变化,与图1中的___段变化相同。‎ ‎(2) 雄性激素能促进图3~图5中的哪一个细胞的形成?__。图5子细胞的名称为__。图3~图5中的哪一个细胞正在发生基因的分离与自由组合?__。‎ ‎(3) 图3细胞中有__对同源染色体,__个染色体组,①和⑤在前一时期是______。‎ ‎【答案】 (1). E‎2F2 (2). C1D1 (3). 图4 (4). 卵细胞和(第二)极体 (5). 图4 (6). 4 (7). 4 (8). 一条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的数量变化,以及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和细胞各个时期的特点。‎ ‎【详解】(1) 图5细胞处于后期的不均等分裂,染色体的着丝点没有连接染色单体,属于卵细胞形成的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对应于图2中的E‎2F2段。图2中D2E2与图1中的C1D1段都是染色体着丝点的分裂。‎ ‎(2) 图4细胞处于后期的均等分裂,染色体的着丝点连接染色单体,属于精细胞形成的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故雄性激素能促进图4细胞的形成。图5是次级卵母细胞,其子细胞的名称为卵细胞和(第二)极体。基因的分离与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故图3~图5中的图4细胞正在发生基因的分离与自由组合。‎ ‎(3) 图3细胞是后期图像,细胞的每一极都有同源染色体,属于有丝分裂后期,其中有4对同源染色体,4个染色体组,①和⑤在前一时期是一条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着丝点分裂导致出现了两条同样的染色体有:①和⑤,②和⑥,③和⑦,④和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