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4.50 KB
  • 2021-09-27 发布

上海市静安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教学质量检测(等级考)生物试题

  • 2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静安区2019学年第一学期教学质量检测 高中生命科学试卷 一、选择题 ‎1.糖类是生物体最重要的能源物质,下列关于糖类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葡萄糖可水解为单糖 B. 麦芽糖是动物细胞特有的双糖 C. 肌糖原不能分解供能 D. 纤维素由多个葡萄糖缩合而成 ‎【答案】D ‎【解析】‎ ‎【分析】‎ 糖类包括:单糖、二糖、多糖。单糖中包括五碳糖和六碳糖,其中五碳糖中的核糖是RNA的组成部分,脱氧核糖是DNA的组成部分,而六碳糖中的葡萄糖被形容为“生命的燃料”,而核糖、脱氧核糖和葡萄糖是动物细胞共有的糖;二糖包括麦芽糖、蔗糖和乳糖,其中麦芽糖和蔗糖是植物细胞中特有的,乳糖是动物体内特有的;多糖包括淀粉、纤维素和糖原,其中淀粉和纤维素是植物细胞特有的,糖原是动物细胞特有的。‎ ‎【详解】A、葡萄糖就是单糖,单糖是不能水解的糖,A错误; ‎ B、麦芽糖是植物细胞特有的双糖,B错误;‎ C、肌糖原一般在缺氧时可以分解供能,C错误; ‎ D、纤维素属于多糖,由多个葡萄糖缩合而成,D正确。‎ 故选D。‎ ‎2.关于下列两个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反应1:ATP⇌ADP+Pi+能量 反应2:ADP + Pi + 能量⇌ ATP A. 酶1和酶2的结构完全相同 B. 反应1是氧化分解反应 C. 反应1和反应2的场所相同 D. 反应2是合成反应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识图分析可知,该反应为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反应1为ATP水解,释放能量;反应2为ADP 转化为ATP,所需的能量对于动物和人来说,主要来自呼吸作用,对于绿色植物来说,除来自呼吸作用外,还来自光合作用。‎ ‎【详解】A、图中酶1为水解酶,酶2为合成酶,它们的功能不相同,化学结构也不同,A错误;‎ B、反应1发生的是ATP水解反应,远离A的高能磷酸键易水解释放能量,B错误;‎ C、反应1的场所为细胞内任何需要能量的场所,而反应2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叶绿体,C错误;‎ D、反应2是ATP的合成反应,利用细胞呼吸或者光合作用的能量合成远离腺苷的高能磷酸键,D正确。‎ 故选D。‎ ‎3.有研究发现,有的化疗药物作用于小鼠乳腺癌细胞时,一些癌细胞会吞噬另一些癌细胞,并将其分解,与分解过程直接相关的细胞器是 A. 溶酶体 B. 内质网 C. 高尔基体 D. 核糖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 溶酶体内含有许多种水解酶,能够分解很多种物质以及衰老、损伤的细胞器,被比喻为细胞内的“酶仓库”“消化系统”。‎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溶酶体能分解损伤和衰老的细胞器,吞噬病菌,A正确;‎ B、内质网是脂质的合成“车间”,蛋白质的加工场所,B错误;‎ C、高尔基体在动物细胞中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植物中与有丝分裂中细胞壁形成有关,C错误;‎ D、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D错误。‎ 故选A。‎ ‎4.某同学欲测量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大小,选用16×目镜,分别在10×和40×物镜下观察,得到了图所示的甲、乙两个视野,比较两个视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测得的细胞2的大小:甲 < 乙 B. 测微尺每小格所代表的长度:甲 < 乙 C.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甲 < 乙 D. 显微镜观察到的范围:甲 < 乙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倍数×物镜倍数;‎ ‎2、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就越小,看到的细胞就越大,但看到的数目较少;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视野就越大,看到的细胞就越小,但看到的数目细胞数目就越多。‎ ‎3、在不同放大倍数下,测微尺每小格的实际长度相同,每小格所代表的长度不同,放大倍数越大,每小格代表的长度越小,放大倍数越小,每小格代表的长度越大,视野的清晰度对测量误差有影响。‎ ‎4、识图分析可知,图甲中细胞体积小,视野中细胞数目多,是在低倍镜下观察的视野,乙细胞体积大,视野中细胞数目少,是高倍镜下观察到的视野。‎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在不同放大倍数下,测微尺每小格的实际长度相同,每小格所代表的长度不同,因此测得的细胞2的大小:甲=乙,A错误;‎ B、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放大倍数越大,测微尺每小格代表的长度越小,放大倍数越小,每小格代表的长度越大,因此测微尺每小格所代表的长度:甲>乙,B错误;‎ C、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甲<乙,C正确;‎ D、放大倍数越大观察的范围越小,因此显微镜观察到的范围:甲>乙,D错误。‎ 故选C。‎ ‎5.利用PCR方法可测定梁野山自然保护区内红豆杉的 A. 遗传多样性 B. 物种多样性 C. 生态多样性 D.‎ ‎ 生理多样性 ‎【答案】A ‎【解析】‎ ‎【分析】‎ ‎1、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是指物种种内基因组成的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所生存的生态环境类型的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指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生物多样性最直观、最基本的认识就是生物物种的多样性。‎ ‎2、PCR技术的基本原理:该技术是在模板DNA、引物和四种脱氧核糖核苷酸存在下,依赖于DNA聚合酶的酶促合成反应。DNA聚合酶以单链DNA为模板,借助一小段双链DNA来启动合成,通过一个或两个人工合成的寡核苷酸引物与单链DNA模板中的一段互补序列结合,形成部分双链。在适宜的温度和环境下,DNA聚合酶将脱氧单核苷酸加到引物3´-OH末端,并以此为起始点,沿模板5´→3´方向延伸,合成一条新的DNA互补链。‎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可知,PCR技术就是体外大量扩增DNA的技术,即以少量DNA制备大量DNA的技术,其原理是DNA复制;通过运用PCR技术可以针对性地检测遗传多样性。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6.图表示人体甲状腺素分泌的调节机制,数字表示激素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 结构X、结构Y分别表示垂体、下丘脑 B 若甲状腺素含量升高,激素①、②也将升高 C. 虚线箭头表示对结构X、Y的反馈调节 D. 若结构X受损,激素①降低,激素②升高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人体在正常情况下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机制,其中结构X 为下丘脑,其分泌的①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结构Y为垂体,其分泌的②为促甲状腺激素。当甲状腺技激素分泌过高时,甲状腺激素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即发生负反馈调节,图中的虚线即负反馈调节过程。‎ ‎【详解】A、图中结构X为下丘脑,结构Y为垂体,A错误;‎ B、若甲状腺激素含量过高,由于负反馈调节,①和②的含量将下降,B错误;‎ C、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图中虚线表示甲状腺激素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的负反馈调节,C正确;‎ D、结构X为下丘脑,其受损直接导致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含量降低,进而导致②促甲状腺激素含量降低,D错误。‎ 故选C。‎ ‎7.用燕麦胚芽鞘完成图中甲、乙两个实验,推测甲、乙胚芽鞘的生长情况为 A. 向光弯曲生长、直立生长 B. 直立生长、向光弯曲生长 C. 直立生长、直立生长 D. 向光弯曲生长、向光弯曲生长 ‎【答案】B ‎【解析】‎ ‎【分析】‎ ‎1、胚芽鞘尖端能产生生长素;尖端是感受单侧光的刺激的部位,受到单侧光的影响,使生长素发生横向运输,分布不均匀(向光侧少,背光侧多)。‎ ‎2、植物生长和弯曲部位在尖端下面的一段。‎ ‎【详解】识图分析可知,甲图胚芽鞘是尖端纵向插入云母片,阻断了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因此给予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尖端的生长素分布均匀,尖端以下生长素进行极性运输,因此该胚芽鞘直立生长;乙图中在胚芽鞘尖端下部用锡箔罩住,给予单侧光后,胚芽鞘尖端发生横向运输,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而尖端以下发生极性运输,则乙中胚芽鞘发生向光性弯曲生长。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8.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吲哚丁酸(IBA)处理蔷薇插条2小时后扦插,一段时间后统计生根率,得到图所示的结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IBA可以提高蔷薇插条的生根率 B. IBA对蔷薇根的影响具有两重性 C. IBA可以促进蔷薇插条根的伸长 D. 用乙烯代替IBA可得到类似的结果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识图分析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吲哚丁酸(IBA)对蔷薇插条生根率的影响,则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生长素类似物吲哚丁酸(IBA)的浓度,因变量是蔷薇插条的生根率。根据柱状图可知,生长素类似物吲哚丁酸浓度为0的一组为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可以看出,在实验的IBA浓度范围内IBA可以提高蔷薇插条的生根率。‎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IBA可以提高蔷薇插条的生根率,A正确;‎ B、识图分析可知,图中指显示了IBA对蔷薇根的促进作用,没有体现两重性,B错误;‎ C、该实验知只探究了IBA可以促进蔷薇插条的生根率,没有研究对蔷薇插条根的伸长情况,C错误;‎ D、乙烯的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的,用乙烯代替IBA不能可得到类似的结果,D错误。‎ 故选A。‎ ‎9.下列物质或结构中,含有胸腺嘧啶“T”的是 A. 艾滋病病毒 B. 自生固氮菌 C. DNA连接酶 D. ATP ‎【答案】B ‎【解析】‎ ‎【分析】‎ 胸腺嘧啶T是DNA中特有的碱基,含有碱基T的物质或结构是含有DNA的物质或结构。‎ ‎【详解】A、艾滋病病毒是RNA病毒,不含有碱基T,A错误;‎ B、自生固氮菌属于细菌,细胞内有DNA存在,因此含有碱基T,B正确;‎ C、DNA连接酶的本质是蛋白质,不含有碱基T,C错误;‎ D、ATP是由1分子核糖、1分子腺嘌呤碱基和3分子磷酸组成的,不含有碱基T,D错误。‎ 故选B。‎ ‎10.图为中心法则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①和②过程一定发生在细胞核 B. ③和④过程只发生在原核细胞中 C. ①和④过程的碱基配对方式相同 D. ④和⑤过程的碱基配对方式相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中心法则的内容,其中①表示DNA分子的自我复制;②表示转录过程;⑤表示翻译过程;③表示逆转录过程;④表示RNA分子的自我复制过程。其中④和③只发生在被某些病毒侵染的宿主细胞中。‎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①DNA分子的自我复制、②转录过程,二者都是主要发生在细胞核内,A错误;‎ B、③逆转录过程、④RNA分子的自我复制过程,可以发生在某些病毒侵染宿主细胞的过程中,B错误;‎ C、‎ ‎ ①DNA分子的自我复制,碱基配对方式为A=T、T=A、G=C、C=G,④RNA分子的自我复制过程,碱基配对方式为A=U、U=A、G=C、C=G,因此碱基配对方式不完全相同,C错误;‎ D、④RNA分子的自我复制过程,碱基配对方式为A=U、U=A、G=C、C=G,⑤翻译过程的碱基配对方式为A=U、U=A、G=C、C=G,二者的碱基配对方式相同,D正确。‎ 故选D。‎ ‎11.萝卜根的一小块组织,在适宜条件下,可以在培养基上发育为一株完整的萝卜,这属于 A. 分裂生殖 B. 出芽生殖 C. 营养繁殖 D. 有性生殖 ‎【答案】C ‎【解析】‎ ‎【分析】‎ 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根本区别是:前者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后者要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成为合子,由合子发育成新个体。‎ ‎【详解】由植物体的营养器官(根、叶、茎)产生出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叫做营养生殖,因此萝卜根的一小块组织,在适宜条件下,可以在培养基上发育为一株完整的萝卜属于营养生殖。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12.下列为某二倍体生物细胞分裂时期模式图,其中属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是 A. B. C. D. ‎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有丝分裂过程:‎ ‎(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 ‎(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 ‎(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 ‎(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识图分析可知,该图中有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故为有丝分裂的中期,A不符合题意;‎ B、识图分析可知,图中没有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故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B不符合题意;‎ C、识图分析可知,图中有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故为有丝分裂的后期,C不符合题意;‎ D、识图分析可知,图中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故为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D符合题意。‎ 故选D。‎ ‎13.人类的超雄综合征患者的染色体组成为44+XYY,常表现出身高较高、动作不协调、遇事缺乏耐心、易怒等特征。引起超雄综合征的原因最可能是参与受精的 A. 精子异常,发生染色体数目变异 B. 卵细胞异常,发生染色体数目变异 C. 精子异常,发生染色体结构变异 D. 卵细胞异常,发生染色体结构变异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男性的染色体组成为44+XY,其产生的正常的精子有22+X和22+Y两种;女性的染色体组成为44+XX,其产生的正常的卵细胞为22+X。‎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44+XYY综合征患者性染色体组成为XYY ‎,而常染色体正常,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异的现象。由于男性产生的正常的精子有22+X和22+Y两种,女性产生的正常的卵细胞为22+X只有一种,则该患病个体性染色体异常最可能是含X的卵细胞和含YY的精子结合形成的,即精子发生了异常,形成了染色体数目异常的精子。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 ‎ 故选A。‎ ‎14.食物过咸可引发人体的自动调节,图为部分调节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结构X为大脑皮层 B. 激素Y为抗利尿激素 C. 结构X分泌活动减弱 D. 激素Y促进水的排出 ‎【答案】B ‎【解析】‎ ‎【分析】‎ 人体的水平衡调节过程: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 识图分析可知,图中结构X为下丘脑,激素Y为抗利尿激素。‎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结构X为下丘脑,A错误; ‎ B、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激素Y为抗利尿激素,B正确;‎ C、当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使位于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兴奋,结构X下丘脑分泌活动增强,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多,C错误; ‎ D、激素Y是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重吸收,使尿量减少,D错误。‎ 故选B。‎ ‎15.图表示某人体内的三种细胞,它们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各不相同的根本原因是 A. DNA分子结构不同 B. 细胞器种类不同 C. DNA表达结果不同 D. 细胞器数量不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所以图示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各不相同的原因是细胞发生了分化,而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详解】A、同一生物体内的细胞所含DNA的结构都相同,均为双螺旋结构,A错误;‎ B、同一生物体内由于细胞分化形成了不同细胞,细胞内细胞器种类和数量不同,如具有分泌功能的细胞中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比较发达,而心肌细胞中线粒体比较发达,但是这不是导致细胞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各不相同的根本原因,B、D错误;‎ C、同一生物体内的细胞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各不相同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C正确。‎ 故选C。‎ ‎16.寒冷环境中,很多人会表现出面色苍白、全身颤抖,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面色苍白与皮肤血管舒张有关 B. 全身颤抖与副交感神经兴奋有关 C. 甲状腺素分泌减少以减少散热 D. 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以增加产热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人体体温调节:‎ ‎(1)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 ‎(2)机理: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 ‎(3)寒冷环境下: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详解】A、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减少血流量,减少热量的散失,因此面色苍白与皮肤血管收缩有关,A错误;‎ B、全身颤抖是由于交感神经兴奋,使得骨骼肌收缩,有利于加快产热,B错误;‎ C、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促进新陈代谢,增加产热,C错误;‎ D、参与体温调节的激素还有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促进产热,D正确。‎ 故选D。‎ ‎17.马拉松比赛中,虽能量消耗巨大,但运动员的血糖浓度也能保持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内,下列与该调节过程有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肝糖原的合成量增加 B. 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量减少 C. 脂肪的氧化分解增加 D. 肾上腺素的分泌量减少 ‎【答案】C ‎【解析】‎ ‎【分析】‎ 调节血糖的激素:(1)胰岛素:(降血糖),分泌部位:胰岛B细胞;作用机理:①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并在组织细胞内氧化分解、合成糖元、转变成脂肪酸等非糖物质。②抑制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抑制2个来源,促进3个去路)。(2)胰高血糖素:(升血糖),分泌部位:胰岛A细胞。作用机理:促进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促进2个来源)。‎ ‎【详解】马拉松长跑过程中,运动员会消耗大量能量,导致血糖含量降低,此时起调节作用的激素是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分泌细胞是胰岛A细胞和肾上腺,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加,促进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促进肝糖原的分解。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18.治疗性克隆有望解决供体器官短缺和器官移植出现的排异反应,图表示治疗性克隆的部分过程。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过程①表示细胞核移植 B. 细胞A常用受精卵 C. 过程②表示脱分化过程 D. 胚胎干细胞不再增殖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治疗性克隆的过程,该过程利用了动物细胞核移植技术,该技术体现了动物细胞核的全能性;图中①表示细胞核移植,②过程表示胚胎干细胞的分裂和分化,由胚胎干细胞发育成组织。‎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图中①过程表示细胞核移植,A正确;‎ B、图中治疗性克隆的过程利用了核移植,核移植过程中的受体细胞通常为去核的卵母细胞,B错误;‎ C、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过程②表示胚胎干细胞的分裂和分化过程,C错误;‎ D、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胚胎干细胞具有增殖和分化的能力,D错误。‎ 故选A。‎ ‎19.图表示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该技术未涉及的生物学原理是 A. 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B. 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 C. 一个浆细胞只产生一种抗体 D. 骨髓瘤细胞在体外培养能无限增殖 ‎【答案】B ‎【解析】‎ ‎【分析】‎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是:对小动物注射抗原,从该动物的脾脏中获取效应B细胞,将效应B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筛选出能产生单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克隆化培养杂交瘤细胞(体内培养和体外培养),最后获取单克隆抗体。主要运用的细胞工程技术包括①动物细胞培养和②动物细胞融合,原理依次是细胞的增殖、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详解】A、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涉及动物细胞融合,其原理是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A不符合题意;‎ B、核移植证明了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但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中未体现该原理,B符合题意;‎ C、单克隆抗体是化学性质单一的抗体,一个浆细胞只能产生一种抗体,故可以让单个的B淋巴细胞和单个骨髓瘤细胞融合生产单克隆抗体,C不符合题意;‎ D、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涉及对外细胞培养,利用了肿瘤细胞在体外培养时可以无限增殖的能力,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0.最适温度、不同pH条件下,向等量的底物中加入等量的酶,产物的量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论述正确的是 A. pH = 5为该酶的最适酸碱度 B. 适当升温,酶的活性会降低 C. 适当降温,m的值为减小 D. 增加酶量,m的值会增大 ‎【答案】B ‎【解析】‎ ‎【分析】‎ 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主要有:温度、pH、底物浓度和酶浓度。‎ ‎(1)温度(pH)能影响酶促反应速率,在最适温度(pH)前,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增强,酶促反应速率加快;到达最适温度(pH)时,酶活性最强,酶促反应速率最快;超过最适温度(pH)后,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降低,酶促反应速率减慢;另外低温酶不会变性失活,但高温、pH过高或过低都会使酶变性失活。‎ ‎(2)底物浓度能影响酶促反应速率,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底物浓度的升高,酶促反应速率逐渐加快,但由于酶浓度的限制,酶促反应速率达到最大值后保持相对稳定。‎ ‎(3)酶浓度能影响酶促反应速率,在底物充足时,随着酶浓度的升高,酶促反应速率逐渐加快。‎ ‎【详解】A、此实验中,pH从5升高到7,酶的活性逐渐降低,但是该酶的最适pH不一定为5,A错误;‎ B、由题意知,该图是在最适温度下测定的,适当升温,会导致由于高温使酶的空间结构破坏,活性会降低,B正确;‎ C、适当降温,会导致酶的活性受到抑制而降低,由于底物的量不变,因此反应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变长, m的值不变,C错误;‎ D、增加酶量会导致反应加速,但是底物的量是一定的,因此m的值不变,D错误。‎ 故选B。‎ 二、综合题 ‎(一)细胞代谢与细胞分裂 多细胞生物体内的细胞增殖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调节,细胞代谢为增殖提供了必需的物质基础,癌细胞从周围环境中摄取营养物质的量会显著增加。图1表示细胞周期,Ⅰ~Ⅳ表示细胞周期的不同阶段,图2表示与细胞增殖相关的代谢过程,图中数字表示过程,字母表示物质,实线表示正常代谢过程,虚线表示癌细胞中会加强的异常代谢过程。‎ ‎21. 图1中,DNA数目加倍发生在______(Ⅰ/Ⅱ/Ⅲ/Ⅳ)阶段,染色体数目加倍发生在______(Ⅰ/Ⅱ/Ⅲ/Ⅳ)阶段。‎ ‎22. 下列成人细胞中,属于G0细胞的是______。‎ A.造血干细胞 B.肝脏细胞 C.心肌细胞 D.神经细胞 ‎23. 图2中物质A表示______,过程②表示______。‎ ‎24. 根据图2中的信息可以推断,GLUT1是______。‎ A.载体 B.受体 C.酶 D.抗体 ‎25. 结合图2,分析下列关于癌细胞内代谢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_。‎ A.有氧分解增加 B.葡萄糖消耗减少 C.无氧分解增加 D.蛋白质合成减少 ‎26. 绝大多数多细胞生物的体内细胞需在机体多种信号调控下获取相应养分以进行细胞分裂,这对生物的意义在于______。‎ A.协调体内营养物质的合理分配 B.防止细胞内营养物质的相互转变 C.避免局部组织过度摄取营养物质 D.防止细胞大量合成DNA和RNA ‎【答案】21. (1). Ⅰ (2). Ⅲ ‎ ‎22. B 23. (1). 丙酮酸 (2). 三羧酸循环 ‎ ‎24. A 25. C ‎ ‎26. ACD ‎【解析】‎ ‎【分析】‎ 识图分析可知,图1中Ⅳ为G1期,Ⅰ为S期,Ⅱ为G2期,Ⅲ表示分裂期,包括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 分析图2 可知:图中葡萄糖通过细胞膜上的GLUT1葡萄糖载体进入细胞内,在癌细胞内一部分转化为核糖后,再用于合成核苷酸;在癌细胞内一部分转化为丝氨酸用于合成蛋白质,正常细胞内一部分经过在细胞质中分解为A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内,参与图中的②三羧酸循环过程,在癌细胞中还有一部分丙酮酸进行无氧呼吸过程生成乳酸,排出细胞;正常细胞还可以吸收谷氨酰胺,谷氨酰胺进入细胞内后转化形成核苷酸,还有一部分谷氨酰胺进入线粒体中参与三羧酸循环,三羧酸循环中还有一部分物质形成天冬氨酸,转化为细胞内核苷酸的形成。‎ ‎【21题详解】‎ 图1中,DNA数目加倍发生在间期中的S期,即图中的Ⅰ时期,染色体数目加倍发生在有丝分裂的后期,即图中的Ⅲ阶段。‎ ‎【22题详解】‎ G0期的细胞即处于休眠细胞暂不分裂的,但在适当的刺激下可重新进入细胞周期,称G0期细胞,如淋巴细胞、肝细胞。造血干细胞处于不断分裂中的细胞,心肌细胞和神经细胞不具有分裂能力的细胞。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3题详解】‎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图中物质A为丙酮酸,过程②表示三羧酸循环。‎ ‎【24题详解】‎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图2中的GLUT1是运输葡萄糖的载体。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5题详解】‎ 根据图2分析可知,癌细胞内部分葡萄糖用于核苷酸的合成,还有部分丙酮酸用于无氧呼吸的过程,因此癌细胞内有氧呼吸减弱,葡萄糖的消耗比正常细胞增加,使得无氧呼吸增强且部分葡萄糖转化为丝氨酸,增强了蛋白质的合成过程。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6题详解】‎ 绝大多数多细胞生物的体内细胞需在机体多种信号调控下获取相应养分以进行细胞分裂,这对生物有利于协调体内营养物质的合理分配,既可以保证细胞正常分裂的物质需求,又能防止细胞大量合成DNA和RNA,以免造成物质的浪费,同时还可以避免因局部组织过度摄取营养物质,导致其他部位细胞营养物质供应不足的现象。综上所述,A、C、D正确,B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周期和正常细胞以及癌细胞的代谢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细胞周期是概念和过程,能够正确识图分析判断图中Ⅰ、Ⅱ、Ⅲ、Ⅳ阶段代表的时期和发生的变化;能够分析图2判断图中葡萄糖的代谢途径以及区分正常细胞与癌细胞相比在代谢途径上的差异性,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也是突破该题的关键。‎ ‎(二)免疫与免疫激活疗法 科学家发现,给膀胱癌患者注射结核杆菌制剂,患者的免疫系统会被激活并清除癌细胞,图显示了免疫系统被激活清除癌细胞的部分过程,甲、乙、丙、丁表示细胞,A、B、C、D表示免疫活性物质。‎ ‎27. 参与图的淋巴细胞构成人体的第______道防线,其中表示致敏T细胞的是______(甲/乙/丙/丁),表示抗体的是______(A/B/C/D)。‎ ‎28. 树突状细胞能高效识别多种抗原,据图及已有知识推测树突状细胞与此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有______。‎ A.细胞膜具有很多突起 B.细胞膜上有多种载体 C.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D.细胞膜上有多种抗原受体 ‎29. 据图判断,下列关于辅助性T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_。‎ A.能激活B淋巴细胞 B.能分泌淋巴因子 C.能激活树突状细胞 D.能分泌抗体 ‎30. 根据已学知识,比较结核杆菌和结核杆菌制剂,在表中用“√”表示有或能,用“×”表示无或不能。‎ 致病性 引起免疫应答 作为疫苗 结核杆菌 结核杆菌制剂 ‎______‎ ‎31. 上述治疗膀胱癌的方法称为免疫激活疗法,治疗癌症的方法还有放疗(用放射线杀伤癌细胞)、化疗(用药物杀伤癌细胞),相比放疗、化疗,免疫激活疗法______。‎ A.对癌细胞的特异性更强 B.对人体的副作用更大 C.可抑制器官移植排异反应 D.适合所有癌症的治疗 ‎【答案】27. (1). 三 (2). 甲 (3). D ‎ ‎28. AD 29. AB ‎ ‎30. ‎ 致病性 引起免疫应答 作为疫苗 结核杆菌 ‎√‎ ‎√‎ ‎×‎ 结核杆菌制剂 ‎×‎ ‎√‎ ‎√‎ ‎ 31. A ‎【解析】‎ ‎【分析】‎ ‎1、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具体过程如下:‎ ‎2、分析题图:题图是树突状细胞参与的免疫调节图解,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抗原经过树突状细胞摄取、处理后呈递给T细胞;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成致敏T细胞甲和辅助T细胞,辅助T细胞释放淋巴因子作用于乙细胞即B细胞,B细胞在淋巴因子和抗原的共同刺激下增殖与分化形成记忆B细胞丙和浆细胞丁,浆细胞分泌抗体D,抗体与癌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致敏T细胞可以分泌淋巴因子并且能够和癌细胞结合,使其裂解死亡。‎ ‎【27题详解】‎ 参与特异性免疫的细胞主要是T细胞和B细胞,它们共同构成机体的第三道防线。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甲细胞表示致敏T细胞,D表示抗体。‎ ‎【28题详解】‎ 识图分析可知,树突状细胞细胞膜具有很多突起,扩大了细胞膜的面积,便于与抗原的结合;同时该细胞具有吞噬、摄取和处理抗原的功能,因此细胞膜上有多种抗原受体,这些结构特点都是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综上所述,A、D正确,B、C错误。故选AD。‎ ‎【29题详解】‎ 识图分析可知,辅助T细胞可以分泌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使B细胞激活增殖分化为记忆B细胞和浆细胞。综上所述,A、B正确。C、D错误。故选AB。‎ ‎【30题详解】‎ 结核杆菌属于胞内寄生菌,具有致病性,侵入机体后可以刺激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根据题意可知结核杆菌制剂属于疫苗,具有结核杆菌的抗原性,但是不具有致病性,注射后可以刺激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产生记忆细胞和抗体。‎ ‎【31题详解】‎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免疫激活疗法利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产生的致敏T细胞以及抗体的作用,特异性的作用于癌细胞,将癌细胞杀死清除;化疗为用化学药品通过口服或静脉给药进行全身治疗,放疗为用射线照射并杀死肿瘤细胞;因此该治疗方法与放疗和化疗相比对癌细胞的特异性更强。综上所述,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点睛】本题以膀胱癌的免疫激活疗法为背景考查特异性免疫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掌握特异性免疫中T细胞和B细胞的作用,能够正确识图判断图中的细胞名称和免疫活性物质的种类,结合特异性免疫的知识点解决问题。‎ ‎(三)衰老与人体内环境 随着社会发展,人类寿命延长,生物学家开始关注衰老。人体衰老时,身体会出现很多变化,如血脂升高、血压升高、听力下降等。图表示耳蜗中的毛细胞参与感受声波的过程,当声波产生的振动传至耳蜗后,引起静纤毛的运动,进而引起X的改变,Ca2+进入细胞,进而释放神经递质。‎ ‎32. 老年群体中高血脂症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 高甘油三酯血症一定伴有高胆固醇血症 B. 胆固醇可在肝脏内被加工为胆汁酸排出体外 C. 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偏高可导致高胆固醇血症 D. 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偏高可导致高甘油三酯血症 ‎33. 随着年龄增加,血压有升高的趋势,但大部分人心输出量变化不明显,可见引起老年人高血压的原因主要是______(直接影响血压的因素)增加。高盐、高脂饮食会加重高血压症状,这主要是因为______。‎ A. 高盐饮食会导致血管管径减小 B. 高脂饮食会导致心输出量增加 C. 高盐饮食会导致循环血量减小 D. 高脂饮食会导致血液粘滞度增加 ‎34. 根据图中的信息判断,Ca2+进入毛细胞的方式为______。‎ A. 自由扩散 B. 协助扩散 C. 主动运输 D. 胞吞 ‎35. 图中,存在内环境中的物质有______。‎ A. 物质X B. 物质Y C. 神经递质 D. Ca2+‎ ‎36. 研究发现,听力下降个体的毛细胞数量减少、静纤毛数量减少,请结合图及已有知识解释听力下降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32. B 33. (1). 外周阻力 (2). D ‎ ‎34. B 35. CD ‎ ‎36. 毛细胞数量减少、静纤毛数量减少,使进入细胞的Ca2+减少,降低了毛细胞释放神经递质的速度(量),神经递质与听神经末梢的受体结合减少,听神经产生的兴奋减弱或不产生兴奋,导致听力下降 ‎【解析】‎ ‎【分析】‎ ‎1、脂蛋白是指结合在一起形成的脂质-蛋白质复合物。血浆脂蛋白分为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及乳糜微粒(CM)。‎ ‎2、乳糜微粒CM:CM来源于食物脂肪,功能转运外源性甘油三酯;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这类脂蛋白中甘油三酯含量仍然很丰富,功能转运内源性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LDL:这是血浆中胆固醇含量最多的一种脂蛋白,功能是携带胆固醇运送至全身组织;高密度脂蛋白HDL:功能是吸收外周组织中多余胆固醇至肝脏。‎ ‎3、当血管扩张时,血压下降;血管收缩时,血压升高;交感神经兴奋,使心排血量增加,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大,动脉血压升高,副交感神经神经兴奋,血压降低;心输血量增加,外周阻力增大都会使血压升高;突然增大血液渗透压会使血压升高。‎ ‎【32题详解】‎ A、脂质与载脂蛋白结合后形成脂蛋白,当血液中某一类脂蛋白或某几类脂蛋白的检测结果超出参考值范围时,可被诊断为高脂血症,主要分为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混合型高脂血症及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因此高甘油三酯血症不一定伴有高胆固醇血症,A错误;‎ B、肝细胞既能合成胆固醇,又能将多余胆固醇加工后排出体外,B正确;‎ C、高密度脂蛋白HDL:功能是吸收外周组织中多余胆固醇至肝脏排出,其含量越高,身体清除胆固醇的能力越强,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越小,C错误;‎ D、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偏高可导致高胆固醇血症,D错误。‎ 故选B。‎ ‎【33题详解】‎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交感神经兴奋,使心排血量增加,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大,动脉血压升高,副交感神经神经兴奋,血压降低;心输血量增加,外周阻力增大都会使血压升高。因此外周阻力是引起老年人高血压的直接影响因素。高盐增大血液渗透压会使血压升高,而高脂饮食会导致血液粘滞度增加导致血压升高。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34题详解】‎ 识图分析可知,图中Ca2+由高浓度到低浓度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因此进入毛细胞的方式为协助扩散。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35题详解】‎ A、物质X属于细胞膜上的载体,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错误;‎ B、物质Y属于突触后神经元细胞膜上的受体,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 C、神经递质释放后进入突触间隙,突触间隙中有组织液,属于内环境,C正确;‎ D、Ca2+存在于组织液中,属于内环境,D正确。‎ 故选CD。‎ ‎【36题详解】‎ 根据题意可知,耳蜗中的毛细胞参与感受声波的过程,当声波产生的振动传至耳蜗后,引起静纤毛的运动,进而引起Ca2+进入细胞增加,进而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与听神经末梢的受体结合,听神经产生的兴奋。当毛细胞数量减少、静纤毛数量减少时,使进入细胞的Ca2+减少,降低了毛细胞释放神经递质的速度(量),神经递质与听神经末梢的受体结合减少,听神经产生的兴奋减弱或不产生兴奋,从而导致听力下降。‎ ‎【点睛】本题考查脂质代谢与人体健康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脂质在细胞内的转化情况以及脂质的种类和作用,不同脂类物质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明确高甘油三酯血症和高胆固醇血症的区别,把握高盐、高脂与高血压之间的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四)基因工程 胰岛素是治疗1型糖尿病的特效药,人胰岛素在细胞内合成的部分过程如图1所示。目前,可利用基因工程方法生产药用人胰岛素,图2表示一种早期的技术路线,①~⑥表示过程。‎ ‎37. 图1所示由前胰岛素原到胰岛素的加工过程涉及______。‎ A.氨基酸的数目改变 B.氨基酸的排序改变 C.肽链的空间结构改变 D.肽键的空间结构改变 ‎38. 图2所示的基因工程中,目的基因为______,根据受体细胞可知该过程属于______基因工程。‎ ‎39. 图2中,需用到限制酶的过程是______(填编号),表示重组质粒导入受体细胞的过程是______(填编号)。‎ ‎40. 图2的过程④、⑤需用的培养基分别属于______。‎ A.选择培养基;固体培养基 B.通用培养基;固体培养基 C.选择培养基;液体培养基 D.通用培养基;液体培养基 ‎41. 图2中,肽链A和B需经分离提纯才能用于合成胰岛素,以下关于分离提纯的步骤正确的是______。‎ A.破碎细胞 → 过滤 → 沉淀 → 层析提纯 → 干燥结晶 B.破碎细胞 → 过滤 → 层析提纯 → 沉淀 → 干燥结晶 C.破碎细胞 → 沉淀 → 过滤 → 干燥结晶 → 层析提纯 D.破碎细胞 → 过滤 → 干燥结晶 → 过滤 → 层析提纯 ‎42. 如果用合适的酵母菌作为受体细胞生产胰岛素,可直接从转基因酵母菌中分离到胰岛素,而无需分别生产A、B两条肽链,请结合图1和已有知识分析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37. AC 38. (1). 基因A和基因B (2). 微生物 ‎ ‎39. (1). ① (2). ③ ‎ ‎40. C 41. A ‎ ‎42. 酵母菌是真核生物,有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细胞器,可以对合成的蛋白质进行加工 ‎【解析】‎ ‎【分析】‎ 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 ‎【37题详解】‎ 识图分析可知,图1中从最初的胰岛素原经过加工形成胰岛素后,剪切了部分肽链区段,因此改变了肽链的空间结构和氨基酸的数目。综上所述,A、C正确,B、D错误。故选AC。‎ ‎【38题详解】‎ 识图分析可知,图2中以控制胰岛素肽链A和肽链B合成的基因A和基因B为目的基因,即目的基因是胰岛素基因;目的基因与质粒重组后导入大肠杆菌,因此该受体细胞为原核生物,即属于微生物基因工程的应用。‎ ‎【39题详解】‎ 识图分析可知,图2中①过程表示用限制酶切割目的基因和质粒的过程,图②是目的基因与质粒的连接过程,需要DNA连接酶的作用,图2中③表示将基因表达载体导入受体细胞大肠杆菌的过程。‎ ‎【40题详解】‎ 识图分析可知,图2过程④为筛选过程,需要将导入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筛选出来,因此需要选择培养基,过程⑤是将筛选出的大肠杆菌进行扩大培养的过程,因此需要液体培养基,便于大肠杆菌对营养物质的充分利用。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41题详解】‎ 微生物发酵工程获得的蛋白质分离提纯过程:用物理方法破碎细胞→过滤获取滤液→改变pH使蛋白质沉淀→通过层析提纯蛋白质→通过干燥结晶获取蛋白质。根据以上分析可知,A正确,B、C、D错误。故选A。‎ ‎【42题详解】‎ 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没有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细胞器,无法对胰岛素进行加工,因此需要对胰岛素分别生产A、B两条肽链;与大肠杆菌相比,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细胞内具有各种细胞器,有内质网、高尔基体等,可以对合成的蛋白质进行加工、运输和分泌的过程。因此直接可以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胰岛素。‎ ‎【点睛】本题以胰岛素的合成为背景考查基因工程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理解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结构组成的区别,能够正确识图分析判断图中发生的过程,结合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解决问题;把握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加工过程,理解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五)番茄种植与光合作用 图为番茄光合作用部分过程示意图,字母表示物质,甲、乙表示结构。‎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受土壤及灌溉水中盐分的影响(盐胁迫),番茄生长会受到抑制,科学家发现,在土壤中加入一种真菌P(印度梨形孢)可增强番茄对盐分的抵抗。表2为研究真菌P对番茄生长影响的部分实验结果。‎ 组别 处理 叶绿素a ‎(mg·g-1)‎ 叶绿素b ‎(mg·g-1)‎ 生长素 ‎(ng·g-1)‎ 脱落酸 ‎(μg·g-1)‎ 平均枝条数 ‎(根·株-1)‎ C 营养土 ‎5.8‎ ‎2.0‎ ‎42‎ ‎0.04‎ ‎5.0‎ P 营养土+真菌P ‎6.0‎ ‎2.1‎ ‎58‎ ‎0.05‎ ‎6.1‎ S 营养土+NaCl ‎3.2‎ ‎0.2‎ ‎15‎ ‎0.87‎ ‎0.8‎ S+P 营养土+NaCl +真菌P ‎3.1‎ ‎1.1‎ ‎25‎ ‎0.56‎ ‎2.9‎ 组别 处理 植株鲜重 ‎(g)‎ 番茄产量 ‎(g·株-1)‎ 番茄单果重 ‎(g)‎ 番茄数量 ‎(个·株-1)‎ 番茄可溶性 固形物(%)‎ C 营养土 ‎120‎ ‎934‎ ‎72‎ ‎13‎ ‎5.0‎ P 营养土+真菌P ‎155‎ ‎1204‎ ‎71‎ ‎17‎ ‎5.5‎ S 营养土+NaCl ‎19‎ ‎88‎ ‎22‎ ‎4‎ ‎8.8‎ S+P 营养土+NaCl +真菌P ‎37‎ ‎252‎ ‎36‎ ‎7‎ ‎10.1‎ 说明:用NaCl模拟土壤及灌溉水中的盐分;可溶性固形物是溶于水的糖、酸、维生素等化合物的总称。‎ ‎43. 图所示过程为光合作用的______阶段,其中物质A表示______,物质E表示______。‎ ‎44. 下列关于图所示结构与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_。 ‎ A.结构甲为ATP合成酶 B.结构乙为叶绿体膜 C.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D.CO2转化为有机物 ‎45. 植物应对盐胁迫的策略有很多,如减少根、茎系统中Na+的积累;增加细胞内的K+浓度来平衡Na+进入细胞,下列实验结果中不支持这一结论的是______。‎ ‎46. 根据表信息,描述真菌P对番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并结合已有知识分析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43. (1). 光反应 (2). ATP (3). 氧气 ‎ ‎44. C 45. D ‎ ‎46. 正常条件下,真菌P能提高单株番茄的产量,主要原因是生长素含量升高,提高了番茄果实数量,同时真菌P对番茄品质的影响不明显。‎ 盐胁迫条件下,真菌P能提高单株番茄的产量,也能提高单果重量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使番茄品质提高。主要原因可能是:①叶绿素b含量升高,提高了番茄的光合速率,使单果重量、单株产量提高,同时提高了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提高了番茄品质;②生长素含量上升、脱落酸含量下降,提高了番茄果实数量 ‎【解析】‎ ‎【分析】‎ ‎1、识图分析可知,该图为叶绿体中的类囊体膜上进行的光合作用的光反应的过程图。图中甲表示色素分子,乙表示类囊体膜。图中水光解的产物为H+和物质E为氧气,同时光反应过程中有ATP的合成,即物质B为ADP和Pi利用能量合成了物质A为ATP,图中D为NADP+结合H+和电子生成NADPH的过程。‎ ‎2、分析表中数据,比较C、P组的处理可知,正常条件下,真菌P能提高单株番茄的产量,主要原因是生长素含量升高,提高了番茄果实数量,同时真菌P对番茄品质的影响不明显。比较S+P组与S组,在盐胁迫条件下,真菌P能提高单株番茄的产量,也能提高单果重量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使番茄品质提高。主要原因可能是:①叶绿素b含量升高,提高了番茄的光合速率,使单果重量、单株产量提高,同时提高了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提高了番茄品质;②生长素含量上升、脱落酸含量下降,提高了番茄果实数量。‎ ‎【43题详解】‎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该图表示的是光反应的过程,图中物质A表示ATP,物质E表示氧气。‎ ‎【44题详解】‎ 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图中甲为色素分子,A错误;‎ B、结构乙为叶绿体的类囊体膜,B错误;‎ C、通过光反应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C正确;‎ D、图示为光反应的过程,而CO2转化为有机物发生在暗反应的过程中,D错误。‎ 故选C。‎ ‎【45题详解】‎ 根据题意可知,植物应对盐胁迫的策略有很多,如减少根、茎系统中Na+的积累;增加细胞内的K+浓度来平衡Na+进入细胞,由此分析题图可知,A图中比较两组可知,遭到盐胁迫后,S+P组与S组相比较减少了根、茎系统中Na+的积累,支持上述结论,不符合题意;B图中植物遭到盐胁迫后,S+P组与S组相比较增加细胞内的K+浓度来平衡Na+进入细胞,支持上述结论,不符合题意;C图中植物遭到盐胁迫后,S+P组与S组相比较叶肉细胞通过增加细胞内的K+浓度来平衡Na+进入细胞,支持上述结论,不符合题意;D图中植物遭到盐胁迫后,S+P组与S组相比较应该是减少根、茎系统中Na+的积累,但是图中S+P组高于S组的结果,因此该组不支持上述结论,符合题意。综上所述,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46题详解】‎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正常条件下,真菌P通过升高生长素含量以及提高了番茄果实数量,达到提高单株番茄的产量,同时真菌P对番茄品质的影响不明显。在盐胁迫条件下,比较各组处理数据可知,真菌P通过使叶绿素b含量升高,提高了番茄的光合速率,使单果重量、单株产量提高,同时提高了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提高了番茄品质;还能够使生长素含量上升、脱落酸含量下降,提高番茄果实数量。从而能提高单株番茄的产量,也能提高单果重量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使番茄品质提高。‎ ‎【点睛】本题考查光合作用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光合作用的过程以及场所,把握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场所以及物质变化,理解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能够结合题意分析图示结构名称和物质名称,利用表格中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总结得出植物遭到盐胁迫后真菌P的作用情况,这是突破该题的关键。‎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