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3.00 KB
  • 2021-09-27 发布

四川省西昌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 2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西昌市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高二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 ‎ ‎1.人体中大约占体液总量1/3的是 A. 组织液 B. 血浆 C. 细胞外液 D. 细胞内液 ‎【答案】C ‎【解析】‎ ‎【分析】‎ 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又叫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组成,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据此答题。‎ ‎【详解】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外液占1/3,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组成。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2.下列各项不能诱发人体组织水肿的是 A. 毛细淋巴管阻塞 B. 减肥导致的营养不良 C. 血浆中蛋白质分子大量减少 D. 夏天大量饮用啤酒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 ‎(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 ‎(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 ‎(4)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 ‎(5)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导致组织水肿。‎ ‎【详解】A.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A错误;‎ B.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减少,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的渗透压相对升高,引起组织水肿,B错误;‎ C.血浆蛋白含量减少,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的渗透压相对升高,引起组织水肿,C错误;‎ D.饮啤酒过多会通过水平衡调节即时排出,不会造成组织水肿,D正确。‎ 故选D。‎ ‎3.下列有关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细胞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 B. 外界环境的变化不一定会破坏内环境的稳态 C. 内环境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D. 正常情况下,健康机体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2、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共同作用。‎ ‎3、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中血糖含量、温度、pH等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是细胞代谢正常进行和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细胞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A正确;‎ B. 内环境有自我调节机制,外界环境的变化不一定会破坏内环境的稳态,B正确;‎ C. 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内环境指细胞外液,C错误;‎ D. 正常情况下,健康机体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D正确;‎ 故选C。‎ ‎4.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神经细胞兴奋时,细胞膜对的通透性增大 B. 静息状态时,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膜内为正,膜外为负 C. 兴奋在反射弧中以神经冲动的形式双向传递 D. 细胞膜内外,分布均匀是神经纤维上兴奋传导的基础 ‎【答案】A ‎【解析】‎ ‎【分析】‎ 神经调节的基本形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静息时,神经纤维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该电位的形成与钾离子的外流钠离子的内流有关。兴奋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该部位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 ‎【详解】A、兴奋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A正确;‎ B、静息状态时,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B错误;‎ C、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故兴奋在反射弧中是单向传递,C错误;‎ D、细胞膜内外,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上兴奋传导的基础,D错误。‎ 故选A。‎ ‎5.具有调节人体呼吸功能的中枢位于 A. 脑干 B. 大脑皮层 C. 小脑 D. 脊髓 ‎【答案】A ‎【解析】‎ ‎【分析】‎ 各级中枢的分布与功能:‎ ‎①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由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 ‎②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③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 ‎④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 ‎⑤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详解】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故调节人体呼吸功能的中枢位于脑干,A正确。‎ 故选A。‎ ‎6.下图是反射弧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在①处进行电刺激,则A处将会出现反应 B. 在②处进行电刺激,能引起C处释放神经递质 C. 在②处进行电刺激,则该处膜内电位将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D. 在①处进行电刺激,则在E处能测到膜电位变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A、B、C、D、E分别是效应器、传出神经、神经中枢、传入神经和感受器。梳理相关知识点,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详解】A、由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所以①处进行电刺激,在A处能发生反应,A正确; B、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②处进行电刺激,能引起C处释放递质释放、传导兴奋,B正确; C、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所以②处进行电刺激,则该处膜内电位将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C正确; D、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B为传出神经,所以在①处进行电刺激,在E处不能测到膜电位变化,D错误。 故选D。‎ ‎7.下列不属于下丘脑功能的是 A. 参与体温调节 B. 参与血糖调节 C. 感受渗透压变化 D. 释放抗利尿激素 ‎【答案】D ‎【解析】‎ ‎【分析】‎ 下丘脑的部分细胞称为神经分泌细胞,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有分泌激素的功能。下丘脑又是植物性神经功能十分重要的中枢.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 ‎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 ‎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还能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后叶释放;‎ ‎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详解】A、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参与体温调节,A正确; ‎ B、下丘脑是血糖调节中枢,参与血糖调节,B正确;‎ C、下丘脑有渗透压感受器能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C正确; ‎ D、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和分泌,由垂体释放,D错误。‎ 故选D。‎ ‎8.与激素调节相比,下列不属于高等动物神经调节特点的是 A. 调节速度快 B. 作用时间短 C. 作用范围广 D. 作用部位准确 ‎【答案】C ‎【解析】‎ ‎【分析】‎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详解】与激素调节相比,高等动物神经调节特点的是反应速度迅速,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作用时间短暂,ABD正确,C错误。‎ 故选C。‎ ‎9.下列有关人脑的高级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小脑中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B. 人体所有反射活动都是受人脑控制的 C. 大脑皮层中与听、说、读、写有关的特定区域称为言语区 D. 大脑皮层S区受损伤的患者不能讲话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各级中枢的分布与功能:‎ ‎①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由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 ‎②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③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 ‎④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 ‎⑤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2、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写字(失写症);‎ 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讲话(运动性失语症);‎ 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听懂话(听觉性失语症);‎ 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看懂文字(失读症)。‎ ‎【详解】A、小脑中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A正确;‎ B、人体的一些低级反射活动可由脊髓控制,B错误;‎ C、大脑皮层中与听、说、读、写有关的特定区域称为言语区,C正确;‎ D、大脑皮层S区是运动性语言中枢,受损伤的患者不能讲话,D正确。‎ 故选B。‎ ‎10.下图是人体甲状腺分泌相应激素及其相关调控关系的模式图,图中X、Y表示相应内分泌器官,序号表示相应激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X是下丘脑 B. ②是促甲状腺激素 C. ④不可能是抗利尿激素 D. ③对X、Y的作用为负反馈调节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X为下丘脑,Y为垂体,①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促甲状腺激素,③是甲状腺激素,④是抗利尿激素。‎ ‎【详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X是下丘脑,A正确;‎ B、由以上分析可知,②是促甲状腺激素,B正确;‎ C、④由X(下丘脑)合成,Y(垂体)释放,是抗利尿激素,C错误;‎ D、③甲状腺激素对X(下丘脑)和Y(垂体)的作用为负反馈调节,D正确。‎ 故选C。‎ ‎11.恒温动物之所以能够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原因是 A. 机体存在神经——体液调节机制 B. 机体产热大于散热 C. 其体内物质代谢速率比变温动物的快 D. 机体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动态平衡 ‎【答案】D ‎【解析】‎ ‎【分析】‎ 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和散热动态平衡的结果,要对这种平衡加以分析。可以这样说,产的热多,散的热多;产的热少,散的热少。外环境温度低时,机体产热多,散热也多;当外环境温度高时,机体产热减少,散热也减少。‎ ‎【详解】A、变温动物也存在神经-体液调节机制,A错误;‎ B、产热多于散热则体温升高,B错误;‎ C、变温动物的体温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外界温度越高,物质代谢越快;而恒温动物在寒冷时,物质代谢加快增加产热量,因此两者无法比较,C错误;‎ D、恒温动物的体温调节在神经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机体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动态平衡,D正确。‎ 故选D。‎ ‎12.下图为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饭后血糖升高时,人体可以通过“内刺激→A→C→D”,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B. 当人的手被针刺时,可以通过“外刺激→A→C→D→F”,使手缩回 C. 人在寒冷的条件下,可以通过“外刺激→A→C→D”,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D. 人体内的甲状腺激素能完成H过程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过程,图示也表面明动物体的生命活动常常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其中E、F、H只涉及体液调节;A→C→D涉及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如体温调节;A→B只涉及神经调节。‎ ‎【详解】A.饭后血糖升高时,血糖升高会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也可以刺激下丘脑,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胰岛B细胞,然后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即可以通过“内刺激→A→C→D”,促进胰岛素的分泌,A正确;‎ B.当人的手被针刺时,经过传入神经传导脊髓,再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效应器,使手缩回,即通过“外刺激→A→B”,使手缩回,属于神经调节,B错误;‎ C.人在寒冷的条件下,可以刺激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肾上腺,促进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从而使代谢加快,即通过“外刺激→A→C→D”,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C正确;‎ D.由于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型,即能完成图中H过程,D正确。‎ 故选B。‎ ‎13.科研工作者用高浓度的糖溶液饲喂一只成年健康小白鼠,在接下来的3小时内,每隔半小时检查该鼠血液中糖的浓度。下表是这项实验的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食用糖后的时间(分)‎ ‎0‎ ‎30‎ ‎60‎ ‎90‎ ‎120‎ ‎150‎ ‎180‎ 血糖浓度(毫克/毫升)‎ ‎75‎ ‎125‎ ‎110‎ ‎90‎ ‎75‎ ‎75‎ ‎75‎ A. 该动物血糖浓度的变化是激素调节的结果 B. 该动物正常的血糖浓度在毫克/毫升左右 C. 食用糖后120分钟,血糖浓度降至毫克/毫升,主要是胰岛素分泌增多的结果 D. 食用糖后180分钟,血糖浓度依然维持在毫克/毫升,只与胰高血糖素有关 ‎【答案】C ‎【解析】‎ ‎【分析】‎ 高浓度的糖溶液饲喂动物,由于消化吸收使得动物血糖浓度升高,则胰岛素分泌量增加,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使得血糖浓度下降;当血糖浓度下降时,胰高血糖素分泌量增加,则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使得血糖浓度升高。‎ ‎【详解】A、该动物血糖调节的方式是神经和体液调节的结果,A错误;‎ B、由表格数据可知,该动物正常的血糖浓度在毫克/毫升左右,B错误;‎ C、120min时,血糖浓度降至75×10-2‎ 毫克/毫升,主要是胰岛素分泌量增加,加速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C正确;‎ D、180min时血糖浓度仍维持在75×10-2毫克/毫升,此时主要是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还有肾上腺素等,D错误。‎ 故选C。‎ ‎14.下列对图示曲线的描述,错误的是 A. 饥饿条件下,X代表血液中胰高血糖素的含量,Y代表血液中胰岛素的含量 B. 饱餐半小时后,X代表肝细胞中糖原的含量,Y代表血液中胰岛素的时间含量 C. 剧烈运动后的短时间内,X代表血液中乳酸的含量,Y代表血浆的pH D. 人体失水过多,食物过咸,X代表血液中抗利尿激素的含量,Y代表尿液的量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A、饥饿条件下,血糖降低,血液中胰高血糖素升高,胰岛素的含量降低,A正确;‎ B、饱餐半小时后,血糖升高,促进肝糖原的合成,胰岛素分泌增加,B错误;‎ C、剧烈运动后的短时间内,乳酸的含量升高,血浆的pH略微降低,C正确;‎ D、人体失水过多、食物过咸,抗利尿激素增加,尿液的量减少,D正确。‎ 故选B。‎ ‎15.下列可能属于免疫系统第二道防线的是 A. 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B. 呼吸道黏膜对病菌的清除作用 C. 胃液对病菌的杀灭作用 D. 抗体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 ‎【答案】A ‎【解析】‎ ‎【分析】‎ 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皮肤和黏膜,它们不仅能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还有杀菌作用。人体的第二道防线指的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体液中含有的一些杀菌物质能破坏多种病菌的细胞壁,使病菌溶解而死亡。吞噬细胞能吞噬和消灭侵入人体的各种病原体。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组成,当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做抗体,抗体能够帮助人体清除或灭杀进入人体的病原体;当疾病痊愈后,抗体仍存留在人体内。特异性免疫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此叫做特异性免疫。‎ ‎【详解】A. 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有可能属于免疫系统第二道防线,A正确;‎ B. 呼吸道黏膜对病菌的清除作用属于免疫系统第一道防线,B错误;‎ C. 胃液对病菌的杀灭作用属于免疫系统第一道防线,C错误; ‎ D. 抗体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属于免疫系统第三道防线,D错误。‎ 故选A。‎ ‎16.下列关于免疫活性物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B. 抗体能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 C. 抗体、淋巴因子均是免疫活性物质 D. 抗体是由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分泌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 ‎2.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淋巴细胞:T细胞(迁移到胸腺中发育成熟)、B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 ‎3.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详解】A. 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A正确;‎ B. 抗体能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B正确;‎ C. 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均是免疫活性物质,C正确;‎ D. 抗体只能由浆细胞分泌,D错误。‎ 故选D。‎ ‎17.下图为人体体液免疫过程的示意图,a、b、c、d四种免疫细胞中,相同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能够增殖分化的细胞是 A. b B. b、d C. d D. a、b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a是T淋巴细胞,b是B淋巴细胞,c是浆细胞,d是记忆B细胞。‎ ‎【详解】相同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主要是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少部分浆细胞也能由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而来,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18.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有高度变异性,该病毒感染机体后可损伤多种免疫细胞,并通过多种机制逃避免疫系统的识别和攻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HIV侵人人体后,首先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 B. 蚊子叮咬HIV患者后再去叮咬正常人,会使正常人感染HIV C. HIV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感染后有一定的潜伏期 D. HIV感染初期,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 ‎【答案】B ‎【解析】‎ ‎【分析】‎ ‎(1)艾滋病,又叫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遗传物质是RNA;‎ ‎(2)病因: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HIV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它可使人体免疫能力几乎全部丧失。‎ ‎(3)传播途径:性接触、血液、母婴三种途径,共用注射器、吸毒和性滥交是传播支滋病的主要途径。‎ ‎【详解】A、HIV侵入人体后,首先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A正确;‎ B、HIV不会通过蚊虫叮咬传播,B错误;‎ C、HIV主要攻击人体T细胞,感染后有一定的潜伏期,C正确;‎ D、HIV感染初期,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D正确。‎ 故选B。‎ ‎19.下列关于免疫失调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过敏是由过敏原刺激机体使浆细胞受损引起的 B. 艾滋病、风湿性心脏病等都属于免疫缺陷病 C. 过敏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 D. 艾滋病感染者常常会出现各种并发症,且死于复合感染或者肿瘤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免疫过强 ‎(1)自身免疫病:是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反击而引起的,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 ‎(2)过敏反应 ‎①概念: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 ‎②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2.防卫过弱 ‎(1)艾滋病,又叫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遗传物质是RNA;‎ ‎(2)病因: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HIV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它可使人体免疫能力几乎全部丧失。‎ ‎(3)传播途径:性接触、血液、母婴三种途径,共用注射器、吸毒和性滥交是传播艾滋病的主要途径。‎ ‎【详解】A、过敏没有使浆细胞受损,A错误;‎ B、风湿性心脏病属于自身免疫病,B错误;‎ C、过敏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C正确;‎ D、艾滋病患者最终由于免疫功能丧失,常常死于复合感染或者肿瘤,D错误。‎ 故选C。‎ ‎20.下列关于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生长素既可促进生长也可抑制生长 B. 生长素在生长旺盛的部位中分布较多 C. 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受重力和单侧光的影响 D. 生长素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长素的运输方向、运输方式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1.生长素的运输方向有三种:极性运输、非极性运输和横向运输。其中极性运输是一种主动运输;非极性运输可以发生在成熟组织的韧皮部;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且需要在单一方向的刺激下发生。‎ ‎2.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1)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即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促进植物器官生长,浓度过高则抑制植物器官生长。‎ ‎(2)常见的体现生长素作用两重性的实例 ‎①植物的顶端优势:生长素对顶芽表现为促进作用,对侧芽表现为抑制作用。‎ ‎②除草剂: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对双子叶杂草表现为抑制作用,而对单子叶作物表现为促进作用。‎ ‎③根的向地性:近地侧高浓度的生长素表现为抑制作用,远地侧低浓度的生长素表现为促进作用。‎ ‎【详解】A、生长素具有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A项正确;‎ B、生长素主要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形成层、发育中的种子、分生组织等部位,B项正确;‎ C、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受重力和单侧光的影响,C项错误;‎ D、生长素能进行极性运输,即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D项正确。‎ 故选C。‎ ‎21.桔子成熟后,含量明显增多的激素是 A. 脱落酸 B. 生长素 C. 赤霉素 D. 细胞分裂素 ‎【答案】A ‎【解析】‎ ‎【分析】‎ 五类植物激素的比较:‎ 名称 合成部位 存在较多的部位 功能 生长素 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 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蔬果 赤霉素 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 普遍存在于植物体内 ‎①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②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细胞分裂素 主要是根尖 细胞分裂的部位 促进细胞分裂 脱落酸 根冠、萎蔫的叶片 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中 ‎①抑制细胞分裂②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乙烯 植物的各个部位 成熟的果实中较多 促进果实成熟 ‎【详解】A、脱落酸的主要作用为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将要脱落(或进入休眠的)器言和组织中含量多,A项正确;‎ B、生长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生长,在高等植物体内大多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而趋向衰老的组织和器官中含量极少,B项错误;‎ C、赤霉素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主要分布于生长旺盛的部位,C项错误;‎ D、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延缓衰老,主要分布于生长旺盛的部位,D项错误。‎ 故选A。‎ ‎22.在单侧光照射下,图中胚芽鞘会弯曲生长的是 A. B. ‎ C. D. ‎ ‎【答案】C ‎【解析】‎ ‎【分析】‎ 胚芽鞘向光性的原因是单侧光照引起生长素的分布不均匀,由于单侧光照使生长素在胚芽鞘尖端发生横向运输,背光侧生长素多于向光一侧,造成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 ‎【详解】A、生长素不能穿过云母片,因此单侧光照不会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胚芽鞘会直立生长,A错误; B、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胚芽鞘用不透光的纸遮住,再给予单侧光照不会引起生长素的分布不均匀,因此,胚芽鞘会直立生长,B错误; C、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生长素能穿过琼脂块,因此给予单侧光照,会造成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胚芽鞘弯曲生长,C正确; D、尖端产生生长素,本图切去了胚芽鞘尖端,因此无生长素的产生,胚芽鞘不能生长,也不弯曲,D错误。 故选C。‎ ‎23.下列有关植物激素及其作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感染赤霉菌的水稻,植株高度会增加 B. 植物的各个部位都能合成乙烯,其作用是促进果实发育 C. 在对细胞分裂作用效果上,细胞分裂素和脱落酸相互拮抗 D. 植物生长发育和对环境的适应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结果 ‎【答案】B ‎【解析】‎ ‎【分析】‎ 五类植物激素的比较:‎ 名称 合成部位 存在较多的部位 功能 生长素 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 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蔬果 赤霉素 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 普遍存在于植物体内 ‎①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②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细胞分裂素 主要是根尖 细胞分裂部位 促进细胞分裂 脱落酸 根冠、萎蔫的叶片 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中 ‎①抑制细胞分裂②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乙烯 植物的各个部位 成熟的果实中较多 促进果实成熟 详解】A、赤霉菌能产生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A正确;‎ B、植物的各个部位都能合成乙烯,其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B错误;‎ C、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两者在对细胞分裂的作用效果上相互拮抗,C正确;‎ D、植物生长发育和对环境的适应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结果,D正确。‎ 故选B。‎ ‎24.我国实施全面“二孩”政策的目的主要是 A. 调整人口年龄结构 B. 降低死亡率 C. 提升人口迁入率 D. 改变性别比例 ‎【答案】A ‎【解析】‎ ‎【分析】‎ 近期启动实施“二孩”政策,这说明我人口老龄化问题及劳动力短缺的现象已经开始凸显。只有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才能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详解】A、“二孩”政策实施主要目的是调整年龄结构,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A正确;‎ BCD、“二孩”政策实施后能增加出生率,但不会降低死亡率,提升迁入率,改变性别比例等,BCD错误。‎ 故选A。‎ ‎25.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环境容纳量会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B. “S”型曲线中,种群数量在K/2时增长最快 C. 环境容纳量是生物群落在生存环境中的最多物种数量 D. 农业生产上要最大限度地降低田鼠的环境容纳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 环境容纳量是指在自然环境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环境容纳量是环境制约作用的具体体现,有限的环境只能为有限生物的生存提供所需的资源。‎ ‎【详解】A、环境容纳量会受到环境的影响,会随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A正确;‎ B、在实际环境中,种群的增长呈“S型曲线增长,种群数量在K/2时曲线的斜率是最大的,增长速率就最快,B正确;‎ C、环境容纳量是指一定空间中所能容许种群数量的最大值,C错误;‎ D、田鼠是有害动物,农业生产上要最大限度地降低田鼠的环境容纳量,D正确。‎ 故选C。‎ 二、非选择题:‎ ‎26.下图为正常人体心肌细胞与内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图中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体液的成分。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内环境可表示为__________(用图中标号表示)。‎ ‎(2)①中所含水分的来源是__________②中所含成分可以和_________中的成分相互交换。(用图中标号表示)‎ ‎(3)用图中标号和箭头表示毛细血管运输来的氧气到达组织细胞的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吃饱饭后,胰岛分泌的_________增加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使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 ‎【答案】 (1). ①②③ (2). ②③ (3). ①④ (4). ①→②→④ (5). 胰岛素 (6). 促进葡萄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和转化为非糖物质(或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据图可知,①②③④分别代表为血浆、组织液、淋巴,细胞内液,①②③组成内环境。‎ ‎【详解】(1)由上分析可知,①②③组成内环境。‎ ‎(2)①血浆中所含水分可来源是②组织液和③淋巴,②组织液中所含成分可以和①血浆、④细胞内液中的成分相互交换。‎ ‎(3)毛细血管运输来的氧气到达组织细胞的过程是①血浆→②组织液→④细胞内液。‎ ‎(4)吃饱饭后,血糖浓度升高,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加,胰岛素可以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使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 ‎【点睛】本题结合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血糖调节等知识,要求识记内环境的组成及成分,能准确判断图中各数字的名称;掌握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27.下图表示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相关机理,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处细胞的信号转换过程为_____。图中突触小泡与A融合体现了细胞膜的______性。‎ ‎(2)由图可知,对甲细胞的调节方式中,甲状腺细胞分泌的激素通过与甲细胞膜上的受体相结合进行调节的方式属于____________调节。甲细胞表面存在不同受体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3)若甲细胞为下丘脑细胞,当体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少时,甲细胞分泌的_________增多;当甲状腺细胞分泌的甲状腺激素过多时,甲细胞分泌的相应激素会_______。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及调节过程中存在的调节机制既有________,又有________。‎ ‎(4)免疫系统的功能是防卫、监控和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电信号→化学信号 (2). 流动 (3). 体液(或激素) (4). 甲细胞中存在合成不同受体的基因,且都有表达 (5).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6). 减少 (7). 分级调节 (8). 反馈调节 (9). 清除 ‎【解析】‎ ‎【分析】‎ ‎1、据图分析:轴突末梢中的突触小泡释放A神经递质,作用于甲细胞的受体;内分泌腺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通过血液运输,作用于甲细胞上的受体,说明甲细胞受到神经和激素调节。‎ ‎2、甲状腺激素的反馈调节:当甲状腺激素增多后,反过来又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激素分泌,使得机体得到甲状腺激素的调节,同时又保证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致过多。‎ ‎【详解】(1)图中A处细胞为突触前膜,其信号转换过程为电信号→‎ 化学信号。图中突触小泡与A融合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2)由图可知,对甲细胞的调节方式中,甲状腺细胞分泌的激素通过与甲细胞膜上的受体相结合进行调节的方式属于体液调节。甲细胞表面存在不同受体的根本原因是甲细胞中存在合成不同受体的基因,且都有表达。‎ ‎(3)若甲细胞为下丘脑细胞,当体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少时,甲细胞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多;当甲状腺细胞分泌的甲状腺激素过多时,甲细胞分泌的相应激素会减少。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及调节过程中存在的调节机制有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 ‎(4)免疫系统的功能是防卫、监控和清除。‎ ‎【点睛】本题结合神经、内分泌相互调节的部分示意图,考查神经调节、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神经调节的过程,能结合图中信息答题,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 ‎28.根据所学知识,请回答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的问题:‎ ‎(1)通常,致病菌要入侵机体,首先需要穿过的身体屏障是____。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 ‎ ‎(2)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包括免疫细胞和_______________。 ‎ ‎(3)在特异性免疫中,T细胞可产生____,受到抗原刺激的____细胞可在该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为____。‎ ‎【答案】 (1). 皮肤、黏膜 (2). 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一定的防御作用 (3). 免疫器官、免疫活性物质 (4). 淋巴因子 (5). B(淋巴) (6). 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解析】‎ ‎【分析】‎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 ‎2.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淋巴细胞:T细胞(迁移到胸腺中发育成熟)、B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 ‎3.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二、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 ‎1.防卫功能 ‎(1)免疫种类:‎ 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免疫)‎ 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等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 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 ‎【详解】(1)通常,致病菌要入侵机体,首先需要穿过的第一道防线是皮肤、粘膜等。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是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一定的防御作用。 ‎ ‎(2)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包括免疫细胞和免疫器官、免疫活性物质。 ‎ ‎(3)在特异性免疫中,T细胞可产生淋巴因子,受到抗原刺激的B淋巴细胞可在该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点睛】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掌握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特点;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29.激动素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促进细胞分裂和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为探究激动素对侧芽生长的影响,将生长状态一致的豌豆苗随机分为三组,编号①②③,实验处理及统计的侧芽长度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过程中,生长素的运输方式是___________。顶芽能抑制侧芽生长,机理是_______________。‎ ‎(2)对比①②组实验,可知激动素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引起侧芽生长。‎ ‎(3)有人猜想,③组侧芽生长明显是由于激动素能促进侧芽生长。为验证激动素是否具有此功能,还应该增加一个实验组,对该实验组的处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极性运输(主动运输) (2). 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侧芽运输,导致侧芽的生长素浓度较高,从而抑制侧芽的生长 (3). 解除顶端优势对侧芽生长的影响 (4). 去除顶芽并用蒸馏水涂抹侧芽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③组和②组的单一变量为是否保留顶芽,②组和①组的单一变量为是否用激动素处理。处理后,定期测量侧芽的长度,③组侧芽开始增长较快,②组开始增长较慢,但后期增长较快,①组基本不变。‎ ‎【详解】(1)生长素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侧芽运输,导致侧芽的生长素浓度较高,从而抑制侧芽的生长。‎ ‎(2)对比①②组实验,其自变量是是否有激动素,说明了激动素能解除顶端优势对侧芽生长的影响,从而引起侧芽生长。‎ ‎(3)为了验证激动素对③组侧芽生长有促进作用,还应该增加一个对照组,即去除顶芽,用蒸馏水涂抹侧芽。‎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植物激素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生长素的作用特性,掌握顶端优势的原理及相关应用,能根据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30.下图表示我国某草原上甲、乙两种小型哺乳动物的种群数量变化趋势,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可采用____________法来调查这两种动物的种群数量,若在调查期间,有标志物脱落,则得到的种群数量值会____________(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2)2~3年,甲动物种群的出生率____________(填“≥”“=”或“≤”)死亡率,第3年乙动物的年龄组成是____________。‎ ‎【答案】 (1). 标志重捕 (2). 变大 (3). ≤ (4). 衰退型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可知,甲和乙存在捕食关系,其中甲是被捕食者,乙是捕食者,据此答题。‎ ‎【详解】(1)甲乙两种动物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可采用标志重捕法来调查这两种动物的种群数量。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若在调查期间,有标志物脱落,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会减少,故计算得到的种群数量值会变大。‎ ‎(2)2~3年,甲动物种群数量在减少,故其出生率≤死亡率,第3年后乙动物的种群数量也在减少,故其年龄组成是衰退型。‎ ‎【点睛】本题的易混点在于对捕食与竞争关系的曲线的辨别:捕食关系曲线的变化特点是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一般不会出现一方消失;竞争关系的曲线中,若两种生物生存能力相同,则在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若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则竞争力弱的一方最终会消失或维持很少的数量。‎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