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82.00 KB
  • 2021-09-27 发布

【生物】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解析版)

  • 2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一中 ‎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 ‎1. 下列生物的细胞中,均无核膜的一组是(  )‎ A. 蓝球藻和绿藻 B. 衣藻和乳酸菌 C. 发菜和乳酸菌 D. 木耳和酵母菌 ‎【答案】C ‎【解析】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常考的真核生物:绿藻、衣藻、真菌(如酵母菌、霉菌、蘑菇)、原生动物(如草履虫、变形虫)及动、植物;常考的原核生物:蓝藻(如颤藻、发菜、念珠藻、蓝球藻)、细菌(如乳酸菌、硝化细菌、大肠杆菌等)、支原体、放线菌。‎ ‎【详解】A、绿藻属于真核生物,细胞中有核膜,A错误;‎ B、衣藻属于真核生物,细胞中有核膜,B错误;‎ C、发菜和乳酸菌都属于原核生物,都没有核膜,C正确;‎ D、木耳和酵母菌都属于真核生物,细胞中都有核膜,D错误。故选C。‎ ‎2. 下列关于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生命系统中的多细胞生物均有组织和系统 B. 一个大肠杆菌对应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有细胞层次和个体层次 C. 病毒是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是目前知道的最小的生命系统 D.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中不含非生物成分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要求考生识记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及各结构层次之间的关系,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详解】A、并不是所有的多细胞生物都具有组织和系统,如植物无系统,A错误; B、大肠杆菌属于单细胞生物,对应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中的细胞和个体,B正确; C、病毒无细胞结构,不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C错误; D、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中有非生物成分,如生态系统层次中有非生物成分,D错误。‎ 故选B。‎ ‎【点睛】细胞是最小也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故无细胞结构的生物及组成细胞的成分都不属于生命系统;单细胞生物既是细胞层次,同时也是个体层次。‎ ‎3. 美国科考团在南极湖泊深水无光区发现了生活在此的不明细菌,并获得了该细菌的DNA,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细菌无高尔基体,无法形成细胞壁 B. 该细菌中没有染色体,所以繁殖方式为无丝分裂 C. 该细菌细胞主要在细胞质中进行有氧呼吸 D. 该细菌环状DNA中也存在游离的磷酸基团,且其遗传特征主要由DNA决定 ‎【答案】C ‎【解析】根据细胞有无核膜(或成形的细胞核),可将细胞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其中真核细胞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类别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细胞大小 较小(一般1~10um)‎ 较大(1~100um)‎ 细胞核 无成形的细胞核,无核膜、核仁、染色体,只有拟核 有成形的细胞核,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 细胞质 只有核糖体,没有其它复杂的细胞器 有核糖体、线粒体等,植物细胞还有叶绿体、液泡等 细胞壁 细胞壁主要成分是肽聚糖 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 增殖方式 二分裂 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 可遗传变异来源 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生物 细菌、蓝藻、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 动物、植物和真菌等 共性 都含有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都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等 ‎【详解】A、细菌具有细胞壁,A错误;‎ B、细菌的繁殖方式为二分裂,无丝分裂是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B错误;‎ C、与酵母菌相比,结构上的主要差异是该细菌无成形的细胞核,C正确;‎ D、环状DNA中不存在游离的磷酸基团,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结构的异同点,掌握链状DNA和环状DNA结构上的区别,再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断各项。‎ ‎4. 据《美国医学会杂志·内科学卷》18日刊载的一项研究显示,如果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在接受抗逆转录药物治疗时还吸烟,那么他们死于肺癌的可能性比死于艾滋病的可能性会高出10倍左右。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HIV不具有细胞结构,所以不具有生命特征也不是生命系统 B. 艾滋病病毒仅含有核糖体这一种细胞器 C. 戒烟预防肺癌应成为护理艾滋病病毒携带者的重中之重 D. 获取大量HIV的方法是将其接种在营养物质齐全的培养基上培养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是对艾滋病方面知识的考查,考查了学生对艾滋病基础知识的掌握,艾滋病病毒(HIV)没有细胞结构,没有细胞器,其遗传物质为RNA;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 ‎【详解】A、 HIV不具有细胞结构,不属于生命系统结构层次,但仍具有生命特征,A错误;‎ B. 艾滋病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没有细胞器,B错误;‎ C、戒烟预防肺癌应成为护理艾滋病病毒携带者的重中之重,C正确;‎ D、HIV病毒生命活动离不开宿主细胞,获取大量HIV需要在细胞中,D错误;故选C。‎ ‎5. 下列关于细胞学说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施莱登和施旺提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B. 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生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 C. 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 D. 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答案】C ‎【解析】细胞学说是由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细胞学说的内容有: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组成.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英国科学家虎克是细胞的发现者并且是命名者;魏尔肖提出“一切细胞来自细胞”,为细胞学说作了重要补充.‎ ‎【详解】“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是魏尔肖对细胞学说的重要补充,A错误;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B错误;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C正确;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没有揭示细胞的多样性,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学说的建立、内容及发展,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及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明确细胞学说的内容,再准确判断各选项即可,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6. 糖类和脂质是细胞中两种重要的有机物,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胆固醇可参与构成动物细胞膜 B. 糖类中的淀粉、纤维素和糖原都完全由葡萄糖缩合而成 C. 淀粉和脂肪水解的终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 D. 质量相同的糖类和脂肪被彻底氧化分解时,糖类耗氧少 ‎【答案】C ‎【解析】1、糖类包括单糖、二糖和多糖,组成元素是C、H、O;多糖包括淀粉、纤维素和糖原,都是由葡萄糖聚合形成的多聚体。‎ ‎2、脂质分为脂肪、磷脂和固醇,脂肪的组成元素是C、H、O,是良好的储能物质;磷脂的组成元素是C、H、O、N、P,是生物膜的基本骨架;固醇分为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胆固醇是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 ‎【详解】A、胆固醇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在人体内可以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A正确;‎ B、糖类中的多糖淀粉、纤维素和糖原的单体都是葡萄糖,结合方式为脱水缩合,B正确;‎ C、淀粉和脂肪水解的终产物是他的单体,氧化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C 错误;‎ D、糖类中氢原子比脂肪少,所以质量相同的糖类和脂肪被彻底分解时,糖类耗氧少,D正确。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糖类脂质与生命活动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分清不同物质的不同作用,把握知识运用的准确性,形成做题时取的良好的效果。‎ ‎7. 下列关于无机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缺铁性贫血是因为体内缺乏铁,导致血红蛋白合成不足 B. 镁是叶绿素的成分之一,缺镁影响光合作用 C. 细胞中的无机盐大多数以化合物形式存在,如CaCO3是人体的骨中的重要成分.‎ D. 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所以有些地区在食盐中加碘以预防地方性甲状腺肿 ‎【答案】C ‎【解析】无机盐主要以离子的形式存在,其生理作用有:‎ ‎1.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如Fe2+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Mg2+是叶绿素的必要成分。‎ ‎2.维持细胞的生命活动,如Ca可调节肌肉收缩和血液凝固,血钙过高会造成肌无力,血钙过低会引起抽搐。‎ ‎3.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和细胞的形态。‎ ‎【详解】A、铁是血红蛋白的组成成分,缺铁性贫血的原因是体内缺乏Fe2+,血红蛋白不能合成,A正确;‎ B、镁是叶绿素的组成成分,缺镁会影响叶绿素的合成进而影响光合作用,B正确;‎ C、细胞中的无机盐主要以离子的形式存在,部分无机盐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C错误;‎ D、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所以常在食盐中加碘,D正确。故选C。‎ ‎【点睛】对于无机盐的存在形式和作用的理解及对相应缺乏症的记忆是解题的关键。‎ ‎8. 下列关于组成细胞的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任何活细胞中数量最多的化学元素都是氧 B. 在活细胞中各种化合物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蛋白质 C. 在活细胞中的各种化合物与食物中的各种成分相同 D. 在不同的细胞中各种化合物的种类基本相同,含量有所差别 ‎【答案】D ‎【解析】元素与化合物的含量排序 ‎(1)在组成细胞的元素中,占鲜重百分比前四位的依次是O、C、H、N;占干重百分比前四位的依次是C、O、N、H。‎ ‎(2)在组成细胞的化合物中,占鲜重百分比前四位的依次是水、蛋白质、脂质、糖类。但在干重百分比中,蛋白质最多。‎ ‎【详解】A、细胞含量最多的化合物为水,故数量最多的化学元素都是氢,A错误;‎ B、活细胞中各种化合物含量从多到少的顺序是:水、蛋白质、脂质、无机盐、糖类、核酸,B错误;‎ C、活细胞中的各种化合物与食物中的各种成分不相同,C错误;‎ D、在不同的细胞中各种化合物的种类基本相同,含量有所差别,体现细胞的统一性和多样性,D正确。故选D。‎ ‎【点睛】熟记各种化学元素和化合物在细胞中的含量是解答本题关键。‎ ‎9. 关于DNA与RNA在细胞中分布的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先使用甲基绿染色观察DNA的分布,再用吡罗红染色观察RNA的分布 B. 盐酸可以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 C. 不能用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作为实验材料,是因其液泡有颜色会对实验造成干扰 D. 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RNA只分布在细胞质中 ‎【答案】B ‎【解析】1.实验原理: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内,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对DNA亲和力强,使DNA显现出绿色,而吡罗红对RNA的亲和力强,使RNA呈现出红色。用甲基绿、吡罗红的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同时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2.主要步骤关键词记忆法:(以观察口腔上皮细胞为例)‎ ‎(1)取材 ①滴:在洁净的载玻片上滴一滴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②刮:用消毒牙签在口腔内侧壁上轻轻地刮几下;③涂:将牙签上的碎屑涂抹在载玻片的生理盐水中;④烘:将涂有口腔上皮细胞的载玻片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烘干。‎ ‎(2)水解 ①解:将烘干的载玻片放入装有30ml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的小烧杯中,进行材料的水解; ②保:将小烧杯放入装有‎30℃‎温水的大烧杯中保温5分钟。‎ ‎(3)冲洗涂片 ①冲:用缓缓的蒸馏水冲洗载玻片10秒钟;②吸:用吸水纸吸去载玻片上的水分。‎ ‎(4)染色 ①染:用2滴吡罗红甲基绿混合染色剂滴在载玻片上,染色5分钟;②吸:吸去多余染色剂; ③盖:盖上盖玻片。‎ ‎(5)观察 ①低:在低倍物镜下,寻找染色均匀,色泽浅的区域,移至视野中央,将物像调节清晰; ②高:转到高倍物镜,调节细准焦螺旋,观察细胞核和细胞质的染色情况。‎ ‎【详解】用甲基绿、吡罗红的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同时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A错误;盐酸的作用有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的跨膜运输;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便于DNA与染色剂的结合,B正确;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无颜色,可以用来作为实验材料,C错误;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D错误。‎ ‎【点睛】本实验考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对于注意材料的选择,选用的实验材料既要容易获得,又要便于观察,常用的观察材料有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为避免原有颜色的干扰,不可使用紫色表皮细胞,可用其内表皮细胞),在知识要点识记的基础上要更注重理解。‎ ‎10. 下列有关蛋白质结构、功能多样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氨基酸的种类、数目和空间结构决定了蛋白质结构、种类和功能的多样性 B. 已知某化合物含有C、H、O、N 等元素,可以推断此物质一定为蛋白质 C. 蛋白质中有些具有免疫功能,如抗体;有些具有传递信息的功能,如胰岛素 D. 温度过高、过酸和过碱等会使蛋白质空间结构和肽键遭到破坏从而失活 ‎【答案】C ‎【解析】1、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结构多样,在细胞中承担的功能也多样。  2、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肽链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 ‎【详解】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肽链的空间结构决定了蛋白质结构、种类和功能的多样性,A错误;核酸和磷脂均含有C、H、O、N等元素,B错误;抗体化学本质均是蛋白质,抗体能够抵御外来细菌、病毒等抗原物质,体现了蛋白质的免疫、防御功能,受体具有接受信息分子的功能,C正确;蛋白质在高温、强酸和強碱等条件下会引起空间结构改变,从而失去生物活性,而此过程中蛋白质中的肽键稳定、没有断裂,D错误。‎ ‎11. 生命体的生命活动离不开水,下列关于真核细胞中水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玉米体内的水分参与营养物质的运输 B. 正在萌发的种子中结合水与自由水的比值下降 C. 水分子能与膜上亲水物质结合,导致生物膜具有流动性 D. 氨基酸形成多肽链时,生成物H2O中的氢来自氨基和羧基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对细胞内水的存在形式和功能的考查,回忆细胞内水的存在形式和功能,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水在细胞中以自由水与结合水形式存在。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大约占细胞内全部水分的4.5%。自由水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细胞内的许多生物化学反应也都需要有水的参与;多细胞生物体的绝大多数细胞,必须浸润在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环境中;自由水在生物体内的流动,可以运送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 ‎【详解】自由水在玉米体内流动,可以运送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A正确;新陈代谢旺盛的细胞内自由水含量较高,正在萌发的种子中结合水与自由水的比值下降,B正确;组成生物膜的磷脂和蛋白质分子的运动使生物膜具有流动性,C错误;氨基酸脱水缩合时,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去一分子水,生成物H2O中的氢来自氨基和羧基,D正确;故错误的选C。‎ ‎12. 下列关于真核细胞细胞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器在细胞中分布与细胞的功能相适应 B. 线粒体是细胞内能量转换的主要场所 C. 高尔基体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 D. 溶酶体内的多种水解酶能够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 ‎【答案】C ‎【解析】溶酶体是“消化车间”,内部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人细胞的病毒或病菌。被溶酶体分解后的产物,如果是对细胞有用的物质,细胞可以再利用,废物则被排出细胞外。溶酶体中的水解酶是蛋白质,在核糖体上合成;内质网是 单层膜形成的网状结构 是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线粒体 为双层膜结构,是 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细胞的“动力车间”。‎ ‎【详解】A、细胞器在细胞中的分布与细胞的功能相适应,如线粒体往往分布在耗能多的部位,A正确;‎ B、在线粒体中能实现能量的释放和转化,因此,线粒体是细胞内物质氧化和能量转换的主要场所,B正确;‎ C、内质网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C错误;‎ D、溶酶体是细胞内的酶仓库,其内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够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D正确。故选C。‎ ‎13. 下列关于细胞膜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和多数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 B. 细胞膜的组成成分是脂质、蛋白质和糖类 C. 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其含有的蛋白质种类越多 D. 白细胞可以吞噬病菌,依赖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答案】D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及相关特点,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点,运用所学的知识对各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流动性,功能特点是具有选择透过性。‎ ‎【详解】细胞膜由脂质、蛋白质与糖类构成,磷脂双分子层是轻油般的流体,具有流动性,大多数蛋白质分子也是可以运动的,A正确;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此外还有少量的糖类,B正确;蛋白质在细胞膜行使功能时起重要作用,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C正确;白细胞可以吞噬病菌,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D错误;故错误的选D。‎ ‎14. 下列哪种物质的形成与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都有关( )‎ A. 血红蛋白 B. 呼吸氧化酶 C. 胃蛋白酶 D. 性激素 ‎【答案】C ‎【解析】分泌蛋白的形成与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都有关。‎ ‎【详解】血红蛋白和呼吸氧化酶都属于胞内蛋白,而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固醇类,只有胃蛋白酶属于分泌蛋白类,故选C。‎ ‎15. 下列关于生物膜结构、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细胞膜、内质网膜与小肠黏膜都属于细胞内的生物膜系统 B. 细胞膜均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结构支架 C. 细胞内的囊泡可来自于内质网和高尔基体膜 D. 细胞膜上的受体是参与细胞间信息交流的结构 ‎【答案】A ‎【解析】生物膜的成分是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支架,上面镶、嵌、贯穿蛋白质;生物膜上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生物膜的功能就越复杂。‎ ‎【详解】A、小肠黏膜不属于生物膜系统,A错误;‎ B、细胞膜均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结构支架,B正确;‎ C、细胞内的囊泡可来自于内质网和高尔基体膜,C正确;‎ D、细胞膜上的受体是参与细胞间信息交流的结构,D正确。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考生对生物膜系统概念的理解能力。‎ ‎16. 细胞核控制着细胞的代谢和遗传。下列事实不能表明这一观点的是( )‎ A. 真核生物的所有细胞都有一个细胞核 B. 细胞分裂时,核膜、核仁解体,染色质高度螺旋化形成染色体 C. 黑色美西螈的细胞核与白色美西螈的去核卵母细胞融合后的重组细胞会发育成黑色美西螈 D. 失去细胞核的变形虫不能摄取食物,对外界刺激不再产生反应 ‎【答案】AB ‎【解析】生物体的遗传物质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即遗传信息库,也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 ‎【详解】A、真核生物的细胞不是都有细胞核,如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A错误;‎ B、细胞分裂时,核膜、核仁解体,染色质高度螺旋化形成染色体,这一现象不能说明细胞核控制着细胞代谢和遗传,B错误;‎ C、两种美西螈细胞核移植实验结果说明美西螈的皮肤颜色受细胞核控制,因此细胞核控制着细胞的遗传,C正确;‎ D、失去细胞核的变形虫不能摄取食物,对外界刺激不再产生反应,而有细胞核的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说明变形虫的应激性等是由细胞核控制的,即细胞核控制着细胞的代谢,D正确。故选AB。‎ ‎17. 进行生物实验时正确选择实验材料和方法是得出结论的前提。下列有关实验材料或方法的选择,错误的是( )‎ A. 研究分泌蛋白的形成过程——同位素标记法 B. 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的真核细胞模型——物理模型 C. 分离各种细胞器的方法——差速离心法 D. 高倍镜观察叶绿体——颤藻 ‎【答案】D ‎【解析】同位素示踪法是用物理性质特殊的同位素来标记化学反应中原子的去向。‎ 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借助具体的实物或其它形象化的手段,有的则抽象的形式来表达。模型的形式包括物理模型、数学模型和概念模型。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这种模型就是物理模型。‎ 差速离心主要是采用逐渐提高离心速率分离不同大小颗粒的方法。‎ 观察叶绿体一般选用植物的叶肉细胞或者黑藻的叶片细胞。‎ ‎【详解】A、研究分泌蛋白的形成过程用3H标记的亮氨酸追踪蛋白质的分泌过程,A正确;‎ B、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的真核细胞模型是用实物制作的,属于物理模型,B正确;‎ C、细胞器大小不同,分离的方法是差速离心法,C正确;‎ D、颤藻是原核生物,不含叶绿体,D错误。故选D。‎ ‎18.‎ ‎ 青蒿素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作是“世界上唯一有效的疟疾治疗药物”,是从黄花蒿茎叶中提取的无色针状晶体,可用有机溶剂(乙醚)进行提取。它的抗疟机理主要在于其活化产生的自由基可与抗原蛋白结合,作用于疟原虫的膜结构,使其生物膜系统遭到破坏。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 青蒿素属于脂溶性物质 B. 青蒿素可以破坏疟原虫细胞的完整性 C. 青蒿素可破坏疟原虫的细胞膜、核膜和细胞器膜 D. 青蒿素的抗疟机理不会破坏线粒体的功能 ‎【答案】D ‎【解析】疟原虫含有线粒体,真核需氧生物;细胞膜、细胞器膜、核膜共同构成生物膜系统,基本支架都是磷脂双分子层。‎ ‎【详解】A、根据题干中,可用有机溶剂(乙醚)提取青蒿素,可知青蒿素属于脂溶性物质,A正确;‎ B、根据题干中“青蒿素作用于疟原虫的膜结构,使其生物膜系统遭到破坏”可知,青蒿素可以裂解疟原虫,破坏疟原虫细胞的完整性,B正确;‎ C、根据题干中“青蒿素作用于疟原虫的膜结构,使其生物膜系统遭到破坏”可知青蒿素可破坏疟原虫的细胞膜、核膜和细胞器膜等,C正确;‎ D、青蒿素作用于疟原虫的膜结构,使其生物膜系统遭到破坏,线粒体具有膜结构,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位于线粒体内膜,因此青蒿素的抗疟机理会破坏线粒体的功能,D错误。‎ 故选D。‎ ‎19. 以下关于细胞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核仁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B. 细胞核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C. 核孔是DNA等大分子进出的通道 D. 染色质是细胞核内的重要结构,由RNA和蛋白质组成 ‎【答案】A ‎【解析】细胞核的结构1、核膜(1)结构:核膜是双层膜,外膜上附有许多核糖体,常与内质网相连;其上有核孔,是核质之间频繁进行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的通道;在代谢旺盛的细胞中,核孔的数目较多。(2)化学成分:主要是脂质分子和蛋白质分子。(3)功能:起屏障作用,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隔开;控制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2、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核仁有规律地消失和重建。3、染色质:细胞核中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其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 ‎【详解】A、核仁与某种RNA(r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A正确;‎ B、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B错误;‎ C、核孔是RNA和蛋白质等大分子进出的通道,而DNA不能进出细胞核,C错误;‎ D、染色质是细胞核内的重要结构,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错误。故选A。‎ ‎20. 下列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属于主动运输的是 A. 细胞产生的CO2进入血液 B. 甘油进入小肠上皮细胞 C. 氨基酸进入小肠上皮细胞 D. 唾液淀粉酶分泌后进入口腔 ‎【答案】C ‎【解析】自由扩散的特点是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不需要载体和能量,如水,CO2,甘油;  协助扩散的特点是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如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主动运输的特点是需要载体和能量,如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K+,Na+;  生物大分子以胞吞和胞吐方式出入细胞,需要能量,但不需要载体。‎ ‎【详解】细胞产生的CO2通过自由扩散进入血液,A错误;甘油通过自由扩散进入小肠上皮细胞,B错误;氨基酸进入小肠上皮细胞属于主动运输,C正确;唾液淀粉酶通过胞吐方式分泌到口腔,D错误。故选C。‎ ‎21. 如图表示植物根细胞对离子的吸收速率与氧气浓度之间的关系。据图不能体现的信息是( )‎ A. 由图2可知,植物根细胞吸收离子的方式为主动运输 B. 由图1可知,水稻对SiO4-需求较大,番茄对SiO4-需求量较小 C. 图2中bc段,离子吸收速率受载体数量的限制 D. 图1中水稻培养液的Ca2+浓度高于初始浓度,说明水稻不吸收Ca2+‎ ‎【答案】D ‎【解析】题图分析,水稻吸收水的相对速度比吸收Ca2+、Mg2+多,造成培养液中Ca2+、Mg2+ 浓度上升;番茄吸收水的相对速度比吸收SiO44-多,造成培养液中SiO44-浓度上升。两种植物吸收离子不同,水稻对SiO44-吸收较多,而番茄对Ca2+、Mg2+ 吸收较多。‎ 图2表示主动运输,图中氧气浓度为0,无氧呼吸产生少量的能量,则离子的运输速率较慢;随着氧气浓度增加,离子的运输速率加快;而b点以后,由于载体的数量是有限的,物质运输速率不变。‎ ‎【详解】A、由图2可知,离子的吸收速率与氧气浓度有关,即需要消耗能量,表示主动运输,A正确;‎ B、由图1可知,水稻对SiO44-需求量最大,番茄对SiO44-需求量最小,原因是它们各自细胞膜上具有的载体不同,B正确;‎ C、图2中bc段,离子吸收速率不再增加,是由于载体的数量有限,此时限制离子吸收速率的因素不再是能量,因而物质运输速率不变,C正确;‎ D、图1中水稻培养液的Ca2+浓度高于初始浓度,说明水稻吸水的相对速率大于吸收离子的速率,D错误。故选D。‎ ‎22. 如图所示为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示意图,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④能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B. ②③是体现了膜的特异性,不同膜结构的差别可以体现在②③的不同 C. 精子和卵细胞的识别过程依靠的结构基础是①‎ D. 细胞吸水膨胀时③的厚度变小,可说明③具有选择透过性 ‎【答案】C ‎【解析】根据示意图可知,①是糖蛋白,②为载体蛋白,③为磷脂双分子层,④是蛋白质。物质a运输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其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物质b和d的运输都不需要载体和能量,其运输方式均为自由扩散;物质c的运输需要载体和能量,其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 ‎【详解】A、①为由蛋白质与多糖结合而成的糖蛋白,②④均为蛋白质,③为磷脂分子不能与双缩脲试剂反应,A错误;‎ B、不同膜结构的差别体现在蛋白质种类和数量的不同,②为载体蛋白,能够体现膜的特异性,③为磷脂双分子层,没有特异性, B错误;‎ C、①为糖蛋白,具有识别作用,精子和卵细胞的识别过程依靠①完成,C正确;‎ D、③为磷脂双分子层,细胞吸水膨胀时③的厚度变小,说明③具有一定的流动性,D错误。故选C。‎ ‎23. 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是( )‎ A. 有半透膜 B. 有浓度差 C. 要有完整的细胞结构 D. 有半透膜和浓度差 ‎【答案】D ‎【解析】1.渗透作用:是指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透过半透膜,从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的扩散。渗透作用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半透膜和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 ‎2.原生质层:是指细胞膜、液泡膜和这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由于膜具有选择透过性,所以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并且原生质层两测的溶液通常具有浓度差,因此,当成熟的植物细胞与外界溶液接触时,细胞液就会通过原生质层与外界溶液发生渗透作用。‎ ‎【详解】由分析可知,渗透作用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半透膜和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即D正确。故选D。‎ ‎24. 观察紫色洋葱表皮细胞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实验中,证明质壁分离现象的是( )‎ A. 液泡由小变大,紫色变浅 B. 液泡由大变小,紫色变深 C. 液泡由大变小,紫色变浅 D. 液泡由小变大,紫色变深 ‎【答案】B ‎【解析】当细胞液浓度大于细胞外液浓度,细胞会发生渗透作用失水,此时原生质层和细胞壁会分离,即发生了质壁分离现象。‎ ‎【详解】在质壁分离过程中,由于细胞失水,原生质层逐渐收缩,所以液泡体积越来越小;而原生质层具有选择透过性,色素分子不能通过原生质层,所以液泡中的紫色色素数量不变,则液泡中的紫色会加深,故选B。‎ ‎25. 如图曲线表示完全相同的两个植物细胞分别放置在A、B溶液中,细胞失水量的变化情况。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该实验可选取绿色植物成熟的叶肉细胞来进行 B. 若B溶液的浓度稍减小,则曲线中b点左移 C. 两条曲线的差异只是由于A、B溶液浓度不同导致的 D. 6 min时取出两个细胞用显微镜观察,均可看到质壁分离现象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植物质壁分离和复原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运用观察、实验与调查、假说演绎、建立模型与系统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 ‎【详解】该实验可选取绿色植物成熟的叶肉细胞来进行,有大液泡,A正确;若B溶液的浓度稍增小,细胞失水变慢变少,a点下降,分离越慢,复原就越快,所以b点应左移,B正确;两条曲线的差异可能由于两种溶液溶质的差异,A溶液溶质不能被细胞吸收,细胞一直处于失水状态,B溶液溶质可能为小分子溶质如KNO3,可被细胞吸收造成质壁分离复原,C错误;6min时两个细胞都处于失水状态,均可看到质壁分离现象,D正确。‎ ‎26. 如图表示人体内某消化酶在体外最适温度条件下,反应物浓度对酶催化反应速率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A. 如果在A点时,温度再提高5%,则反应速率上升 B. 在C点时,限制反应速率因素是反应物的浓度和酶的浓度 C. 在A点时,限制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反应物的浓度 D. 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B点时,往反应物中加入少量同样的酶,反应速率不变 ‎【答案】C ‎【解析】据图可知,一定底物浓度范围内,反应速率随反应物浓度的升高而加快,B点后保持相对稳定。‎ ‎【详解】A、题干为最适温度,如果在A点时,温度再提高5%,则反应速率下降,A错误;‎ B、在C点时,反应速率不再随反应物浓度增大而增大,此时限制反应速率的因素是酶的浓度,B错误;‎ C、在A点时,反应速率随反应物浓度增大而增大,限制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反应物的浓度,C正确;‎ D、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B点时,反应速率受酶浓度限制,往反应物中加入少量同样的酶,反应速率加快,D错误。故选C。‎ ‎27. 下图是探究酵母菌呼吸类型的装置,如果装置一中红色液滴向左移,装置二中红色液滴向右移,证明酵母菌(  )‎ A. 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 B. 只进行有氧呼吸 C. 只进行无氧呼吸 D. 可能死亡 ‎【答案】A ‎【解析】分析实验装置图:装置一中,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吸收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所以装置一测量的是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的量;装置二中,清水不能吸收气体,也不释放气体,所以装置二测量的是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量和消耗氧气量的差值.‎ ‎【详解】装置一中的液滴左移,有氧气的消耗,说明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装置二中的液滴右移,说明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量多于消耗氧气量,可知酵母菌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酵母菌的呼吸方式的探究实验,意在考查学生分析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中档题.‎ ‎28. 下列关于叶绿体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叶绿体中的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B. CO2的固定过程发生在类囊体薄膜上 C. 叶绿体外表的双层膜上具有叶绿素和酶 D. 基粒由类囊体堆叠而成 ‎【答案】D ‎【解析】考查对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等知识的系统掌握水平。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完整场所,光反应发生在基粒上,暗反应发生在基质中,因此相应的物质也对应分布于这些场所。‎ ‎【详解】A、叶绿体中的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而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A错误。‎ B、CO2的固定属于暗反应过程,发生在叶绿体基质,B错误。‎ C、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具有叶绿素和光反应有关的酶,外膜没有叶绿素,C错误。‎ D 、基粒由类囊体堆叠而成,D正确。‎ ‎【点睛】叶绿体不同于线粒体:线粒体内膜有呼吸氧化酶而叶绿体的内外两层膜上没有光合作用的酶或色素。‎ ‎29. 下列 ATP 的结构简式正确的是( )‎ A. A-T-P B. A-T~P~P~P ‎ C. A-P-P-P D. A-P~P~P ‎【答案】D ‎【解析】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要求考生识记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详解】ATP的结构简式为A-P~P~P , A代表腺苷, T代表3个,P代表(磷酸基团),远离A的高能磷酸键更易水解,D正确。故选D。‎ ‎30. 下列对ATP的叙述,正确是( )‎ A. ATP中的能量可来源于光能、热能,也可以转化为光能、热能 B. ATP的水解主要是靠近A的高能磷酸键水解断裂 C. ATP中的高能磷酸键都水解后所得的产物是RNA的基本单位之一 D. ATP与ADP分子量不同,化学元素组成也不同 ‎【答案】C ‎【解析】ATP 的结构简式是 A-P~P~P,其中 A 代表腺苷,T 是三的意思,P 代表磷酸基团.ATP和ADP的转化过程中,能量来源不同:ATP水解释放的能量,来自高能磷酸键的化学能,并用于生命活动;合成ATP的能量来自呼吸作用或光合作用,场所不同:ATP水解在细胞的各处.ATP合成在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 ‎【详解】A、ATP中的能量在植物中可以来自光合作用中的光能和呼吸作用中的化学能,合成的ATP可以转化为光能和热能,A错误;‎ B、ATP的水解主要是远离A的高能磷酸键水解断裂,B错误;‎ C、ATP中的高能磷酸键都水解后所得的产物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其是RNA的基本单位之一,C正确;‎ D、ATP与ADP分子量不同,化学元素组成相同,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ATP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1. 科学家研究‎20℃‎时小麦的光合作用强度与光照强度的关系(其它条件均适宜),得到如图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a点时,小麦不进行光合作用 B. b点时,总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 C. 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cd段位置也会不断上移 D. d点后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加,可能与光合酶的数量有关 ‎【答案】C ‎【解析】本题以曲线图形式考查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曲线图的相关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的能力。‎ 分析题图:图中CO2吸收量代表净光合作用强度,黑暗条件下CO2释放量代表呼吸作用强度,净光合作用强度=总光合作用强度-呼吸作用强度。a点光照强度为0,此时的CO2释放量代表呼吸作用强度;b点CO2吸收量即净光合作用强度为0,此时呼吸作用强度等于总光合作用强度;c点CO2吸收量大于0,此时总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d点CO2吸收量不再随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增大,此时总光合作用强度达到最大值。‎ ‎【详解】a点时,光照强度为0,小麦只进行呼吸作用而不进行光合作用,A正确;b点时,CO2吸收量即净光合作用强度为0,总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B正确;当温度升高在适宜范围内时,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强度都会增大,cd段会上移,但当环境温度超过最适温度之后,光合速率反而下降,C错误;据图可知,d点是光饱和点,d点之后光合作用强度不再随光照强度增大而增大,此时影响的因素可能是色素含量、原料、酶的浓度等,D正确;故错误的选C。‎ ‎32. 某人的骨骼肌细胞分解葡萄糖时,消耗的葡萄糖与氧气之比为1:3,关于此过程叙述错误的是( )‎ A. 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过程中均产生了[H]‎ B. 产生的CO2与消耗的O2之比为4:3‎ C. 人体细胞呼吸产生CO2的场所只有线粒体基质 D. 无氧呼吸释放的能量除热能外和还有一部分储存在ATP中 ‎【答案】B ‎【解析】骨骼肌细胞进行有氧呼吸时,消耗的葡萄糖与氧气之比是1:6,进行无氧呼吸时,只消耗葡萄糖,不消耗氧气,则根据题干信息“骨骼肌细胞分解葡萄糖时,消耗的葡萄糖与氧气之比为1:‎3”‎可知,骨骼肌细胞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据此答题。‎ ‎【详解】A、有氧呼吸过程与无氧呼吸过程中均可以产生 [H],A正确;‎ B、由于骨骼肌无氧呼吸产物是乳酸,没有CO2,只有有氧呼吸能产生CO2,产生的CO2与消耗的O2之比为1:1,B错误;‎ C、由于人体只有有氧呼吸能产生CO2,所以人体细胞呼吸产生CO2的场所只有线粒体基质,C正确;‎ D、无氧呼吸的能量除热能和ATP中的化学能外还有一部分储存在乳酸中,D正确。‎ 故选B。‎ ‎33. 温室栽培可不受季节、地域限制,在封闭的温室内栽种农作物,以下哪种措施不能提高作物产量( )‎ A. 增加室内CO2浓度 B. 夜间适当提高温度 C. 增加光照强度 D. 延长光照时间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了影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外界条件。‎ ‎【详解】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条件是适当的光照和温度,农作物的光合作用只有在白天进行,晚上只进行呼吸作用,晚上适当降低温度可减弱呼吸作用,ACD有利于光合作用,B呼吸作用会增大,不能提高作物产量,ACD错误,B正确。故选B。‎ ‎【点睛】本题涉及到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两个重要知识点,有一定难度。增加室内CO2浓度、适当增加光照强度、延长光照时间都能增加光合作用的产物,有利于作物产量的提高。‎ ‎34. 太阳能是几乎所有生命系统中能量的最终源头,下列有关光合作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卡尔文利用同位素标记法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 B. 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还原氢和ATP C. 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中氧元素来自CO2‎ D. 光合作用的强度可以通过测定一定时间内原料消耗或产物生成的数量来定量地表示 ‎【答案】C ‎【解析】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还原氢和ATP;总体上看,反应物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物有氧气,碳水化合物和水。‎ ‎【详解】A、卡尔文利用同位素标记法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CO2→C3→(CH2O),A正确;‎ B、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还原氢和ATP,B正确;‎ C、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中氧元素来自H2O,C错误;‎ D、光合作用的强度可以通过测定一定时间内原料(CO2)消耗或产物(O2等)生成的数量来定量地表示,D正确。故选C。‎ ‎35. 如图是某生物体细胞有丝分裂的不同分裂时期的图像,对图像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该生物可能是低等植物 B. 甲、乙、丙三细胞内染色体、染色单体与DNA分子数比例都为1:2:2‎ C. 甲细胞进行中心粒倍增,发出星射线,形成了纺锤体 D. 甲、乙、丙三细胞分别处于有丝分裂的前期、后期和中期 ‎【答案】D ‎【解析】图中细胞无细胞壁,含有中心体,属于动物细胞。甲图处于有丝分裂前期,乙图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丙图处于有丝分裂中期,据此答题。‎ ‎【详解】A、图中细胞无细胞壁,含有中心体,属于动物细胞,A错误;‎ B、甲图细胞含有4条染色体,8条染色单体,8个DNA;乙图细胞含有8条染色体,8个DNA,无染色单体;丙图细胞含有4条染色体,8条染色单体,8个DNA,B错误;‎ C、甲图处于有丝分裂前期,而中心粒倍增发生在间期,C错误;‎ D、甲中染色体散乱分布,属于有丝分裂前期,乙中着丝点分裂,属于有丝分裂后期,丙中染色体着丝点排列在一个平面上,属于有丝分裂中期,D正确;故选D。‎ ‎【点睛】解题关键是根据有丝分裂中染色体行为和数目变化规律,解读题图,分析判断各图所处时期及细胞中染色体数、DNA数和染色单体数。‎ ‎36. 观察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的有丝分裂,在制作装片的过程中,主要操作步骤应是( )‎ A 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B. 漂洗、解离、染色、制片 C. 解离、染色、漂洗、制片 D. 漂洗、染色、解离、制片 ‎【答案】A ‎【解析】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操作步骤:解离(目的是使细胞分离)→漂洗(洗去解离液,防止解离过度)→染色(用龙胆紫等碱性染料)→制片→观察(遵循先低倍镜观察后高倍镜观察的原则)。‎ ‎【详解】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需要制作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装片,制作装片的步骤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最后再用显微镜观察。故选A ‎37. 高等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动物细胞所特有的现象是 A. 中心粒移向两极 B. 细胞中的核膜、核仁会消失 C. 染色体着丝点一分为二 D. 赤道板上形成细胞板 ‎【答案】A ‎【解析】A、中心体只存在于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中,高等植物细胞中没有中心体,A正确;‎ B、高等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质都均等分裂,只有初级卵母细胞和次级卵母细胞减数分裂时,细胞质不均等分裂,B错误;‎ C、高等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后期,都发生着丝点一分为二,形成的染色体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C错误;‎ D、细胞内没有赤道板结构,细胞板只在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出现,D错误。故选A。‎ ‎38. 下列关于人体细胞分化、衰老、凋亡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分裂能力随细胞分化程度的提高而减弱 B. 衰老细胞中各种酶的活性显著降低 C. 细胞凋亡有助于机体维持自身的稳定 D. 分化方向不同的细胞中蛋白质种类不完全相同 ‎【答案】B ‎【解析】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3、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详解】A、细胞分裂能力随细胞分化程度的提高而减弱,A正确;‎ B、衰老细胞中部分酶的活性显著降低,B错误;‎ C、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历程,有助于机体维持自身的稳定,C正确;‎ D、分化方向不同的细胞中选择表达的基因不同,因此不同的细胞中蛋白质种类不完全相同,D正确。故选B。‎ ‎39. 中山大学颜光美教授课题组研究发现,天然病毒Ml能选择性地感染并杀伤肝癌、直肠癌等多种体外培养的癌细胞,对正常细胞无毒副作用。其主要机理是Ml的选择性攻击依赖于对ZAP蛋白缺失的识别,而人类的癌细胞广泛缺乏ZAP蛋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会导致癌细胞的产生 B. ZAP蛋白是由天然病毒Ml的遗传物质在癌细胞中控制合成的 C. 癌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使得其容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 D. 正常细胞有ZAP蛋白可能是天然病毒Ml对其无毒副作用的原因 ‎【答案】B ‎【解析】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人类癌细胞缺乏ZAP蛋白,天然病毒Ml能识别ZAP蛋白缺失的癌细胞,进而感染并杀伤癌细胞,不伤害正常细胞。‎ ‎【详解】原癌基因负责调控正常的细胞周期,抑癌基因可以抑制细胞不正常的增殖,发生突变会导致癌细胞的产生,A正确;ZAP蛋白是正常细胞中的基因控制合成的,B错误;癌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使得其容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C正确;Ml的选择性攻击依赖于对ZAP蛋白缺失的识别,而人类的癌细胞广泛缺乏ZAP蛋白,故正常细胞有ZAP蛋白可能是天然病毒Ml对其无毒副作用的原因,D正确。故选B。‎ ‎40. 细胞分化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一种生命现象,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老年人体内仍然存在着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的细胞 B. 细胞分化的方向通常是可逆转的 C. 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D. 胡萝卜的韧皮部细胞具有全能性 ‎【答案】B ‎【解析】细胞分化本质上是基因在不同细胞中的选择性表达,从而造成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变化。‎ ‎【详解】A、老年人体内仍然在进行细胞更新,存在着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的细胞,A正确;‎ B、细胞分化通常具有不可逆性,B错误;‎ C、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C正确;‎ D、离体的胡萝卜的韧皮部细胞在适宜条件下可发育为完整植株,证明其具有全能性,D正确。故选B。‎ ‎41. 图是某种生物的细胞亚显微结构示意图,试据图回答:‎ ‎(1)图中[2]的主要成分是___和____,与其形成有关的细胞器是[ ]____。‎ ‎(2)如果该细胞是低等植物细胞,则图中还应该有____。‎ ‎(3)若该细胞是西瓜红色果肉细胞,则色素主要存在于[ ]______。‎ ‎(4)图中6的功能是 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纤维素 果胶 5高尔基体 中心体 14液泡 与某种RNA的合成和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解析】题图分析,图示表示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其中1是细胞膜;2是细胞壁;3是细胞质基质;4是叶绿体;5是高尔基体;6是核仁;7是染色质;8是核膜;9是核液;10是核孔;11是线粒体;12是内质网;13是游离在细胞质基质中的核糖体;14是液泡。‎ ‎【详解】(1)图中2是细胞壁,其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5高尔基体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2)如果该细胞是低等植物细胞,则图中还应该有中心体,因为中心体普遍存在于低等植物和动物细胞中。‎ ‎(3)若该细胞是西瓜红色果肉细胞,则色素主要存在于14液泡中。‎ ‎(4)图中6为核仁,其功能是与细胞中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点睛】熟知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能正确辨析图中各部分结构和名称是解答本题的前提。‎ ‎42. 肉毒梭菌是由两个亚单位(每个亚单位为一条链盘曲折叠而成)组成的一种生物大分子,下面是肉毒类毒素的局部结构简式:请据此回答:‎ ‎(1)由上图可知,该片段由________种氨基酸组成。‎ ‎(2)氨基酸分子通过______的方式结合形成多肽,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肽键的结构式________________。‎ ‎(3)一分子肉毒类毒素至少含有_______个羧基。‎ ‎(4)现另有一蛋白质由两条肽链构成,其是由600个氨基酸合成的,所有氨基酸中氨基总数为610个,羧基总数为608个,该蛋白质中共有_____个肽键,至少含有_______个氨基。‎ ‎【答案】5 脱水缩合 –NH-CO- 2 598 12‎ ‎【解析】氨基酸的结构特点是:至少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形成肽链,脱水后两分子氨基酸的连接部位形成肽键。‎ ‎【详解】(1)由肽键两侧确定好中心碳原子,再找到R基,不同的氨基酸R基不同,观察可知,该片段一共有5种氨基酸。‎ ‎(2)氨基酸分子通过脱水缩合的方式结合形成多肽,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肽键的结构式是–NH-CO-。‎ ‎(3)由题干可知,肉毒梭菌由两条肽链组成,每条肽链的其中一端必然有一个没反应的羧基,因此一分子肉毒类毒素至少含有2个羧基。‎ ‎(4)另一蛋白质由600个氨基酸合成,除了氨基酸结构通式上的氨基和羧基外,R基上有610-600=10个氨基,608-600=8个羧基,该蛋白质中的肽键应该是氨基酸数-肽链数=600-2=598个,R基上的氨基不反应,加上两条肽链的链端各有一个游离的氨基,氨基总数一共是10+2=12个。‎ ‎【点睛】熟知氨基酸的结构特点及计算方式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氨基酸数-肽链数=肽键数;氨基酸脱水缩合成多肽链后,链首和链尾各有一个游离的氨基和羧基。‎ ‎43. 成熟的植物细胞具有中央大液泡,可与外界溶液构成渗透系统进行渗透吸水或渗透失水。下图甲表示渗透装置吸水示意图,图乙表示成熟植物细胞在某外界溶液中的一种状态(此时细胞有活性)。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甲漏斗液面上升可知,实验初始时c两侧浓度大小是a_____b。最终漏斗液面不再上升,当液面不再上升时,c两侧浓度大小是a____b。‎ ‎(2)图乙中相当于图甲中c结构的是____(填序号),若将图乙细胞放入30%的蔗糖溶液中,将发生_______现象,再放入清水中,它又出现 ______________现象。‎ ‎【答案】小于 小于 ③④⑤ 质壁分离 质壁分离复原 ‎【解析】1、扩散是指分子或离子从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运动的现象。水分子通过膜的扩散称为渗透。2、原生质层由细胞膜、细胞质、液泡膜组成。‎ ‎3、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当细胞液浓度低于外界溶液浓度时,细胞失水,原生质层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来,即发生质壁分离现象。当外界溶液低于细胞液浓度,细胞吸水,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 ‎【详解】(1)由甲图漏斗液面上升可知,水分子从a侧通过半透膜c向b侧扩散,说明实验初始时a侧的浓度小于b侧。当液面不再上升时,半透膜c两侧(a、b侧)浓度差产生的渗透压与装置内液面差产生的压强相等,因此a侧的浓度小于b侧。‎ ‎(2)图甲中c为半透膜结构,图乙中的原生质层为半透膜结构,原生质层由细胞膜③、液泡膜⑤及两膜之间的细胞质④组成。若将图乙细胞放入30%的蔗糖溶液中,由于蔗糖溶液浓度高于细胞液浓度,细胞失水,将发生质壁分离现象。再把细胞放入清水中,由于外界溶液低于细胞液浓度,细胞吸水,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 ‎【点睛】解答(2)题的关键是掌握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的原理,根据原理判断细胞是吸水还是失水,进而确定细胞是发生质壁分离,还是质壁分离复原。‎ ‎44. 下图是真核细胞内呼吸作用的过程图解,请据图回答:‎ ‎(1)图中X、Y所代表的物质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能产生能量的过程有_____________;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的过程有_______;人体细胞不能完成的过程有_____________(填编号)。‎ ‎(3)写出有氧呼吸的反应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O2 CO2 ①②③ ①④⑤ ⑤ C6H12O6+6H2O+6O2 6CO2+12H2O+大量能量 ‎【解析】真核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进行,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膜;无氧呼吸分为两个阶段,都在细胞质基质进行。图中①②③分别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一、第二、第三阶段,④⑤表示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X表示O2,Y表示CO2。‎ ‎【详解】(1)X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反应物,表示O2;Y是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产物,表示CO2。‎ ‎(2)有氧呼吸三个阶段都能产生能量,无氧呼吸只有第一阶段产生能量,因此能产生能量的过程有①②③;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的过程是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无氧呼吸,对应编号①④⑤;人体细胞能进行有氧呼吸和产乳酸的无氧呼吸,不能进行的过程是⑤。‎ ‎(3)有氧呼吸的反应式:C6H12O6+6H2O+6O2 6CO2+12H2O+大量能量。‎ ‎【点睛】熟知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每个阶段发生的场所和物质变化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45. 图1表示将A、B两种植物的叶片分别放置在相同的密闭小室中,给予一定的光照,利用红外测量仪每隔5min测定小室中的CO2浓度。图2表示给予不同强度的光照,测定A、B两种植物叶片的CO2吸收量和CO2释放量。请据图分析回答:‎ ‎(1)由图1分析可知,A、B植物叶片的光合作用强度受_____________的影响。从实验开始到10min这段时间内,A植物叶片干重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 ‎(2)若A植物在第5min时,光照强度突然降低而其他条件不变,其短时间内叶绿体基质中三碳化合物的含量将会_________。‎ ‎(3)从实验开始到第40min这一阶段,A植物积累的有机物量比B植物的要___________。‎ ‎(4)根据图2,当光照强度为b klx时,A植物叶片中叶绿体吸收CO2的速率是_____mg/m2·h。若每日光照12小时,当光照强度为b klx时,则经过一昼夜后B植物二氧化碳的净吸收量是_______mg/m2。‎ ‎【答案】CO2浓度 (逐渐)增加 增加 少 7 72‎ ‎【解析】图1中A、B两种植物均处于密闭透光的小室,由于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光合作用需要的CO2浓度除来自呼吸作用外,还从密闭小室中吸收,故导致密闭小室内CO2‎ 浓度变化趋势均是逐渐降低;一段时间后,由于小室内CO2浓度越来越低,导致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最终CO2浓度降低到一定水平后不再降低且维持在这个水平上。由图2曲线可知,光照强度为0时,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图中光照强度为a点时,A植物的净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b点时B植物的净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 ‎【详解】(1)图1中曲线代表玻璃罩内的CO2含量,0~10min期间,玻璃罩内的CO2含量在减少,说明在此时段,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有机物在积累。CO2减少越快,说明光合作用强度值越大,有机物的积累速度也越大;根据图示可以看出,随着玻璃罩内的CO2含量的减少,CO2减少变慢,说明光合作用强度受CO2浓度的影响。从实验开始到10min这段时间内,小室内的二氧化碳浓度在减少,说明植物从小室内吸收二氧化碳,即A植物有有机物的净积累,故叶片干重的变化趋势是逐渐增加。‎ ‎(2)A植物在第5min时,若光照突然降低而其他条件不变,光反应产物ATP和[H]将减少,暗反应还原阶段反应减弱,五碳化合物(C5)的合成速率将会减少,三碳化合物(C3)短时间内变化不大,因此,短时间内叶绿体基质中三碳化合物的含量将会增加。‎ ‎(3)当玻璃罩内的CO2含量不发生变化时,说明此时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由图示可以直接看出,从实验开始到第40min这一阶段,A植物所在的玻璃罩CO2减少量少于B植物的,说明其积累的有机物量比B植物要少。‎ ‎(4)叶绿体吸收CO2的速率代表总光合速率,而光照下玻璃罩内的CO2含量的减少速率表示净光合速率,总光合速率等于净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之和,呼吸速率可用黑暗条件下玻璃罩内的CO2含量的增加速率表示,因此光照强度为b klx时,A植物叶片中叶绿体吸收CO2的速率是6+1=7mg/m2·h。当光照强度为bklx时,若每日光照12小时,B植物的呼吸速率为2mg/m2•h,白天的净光合作用速率为8mg/m2•h,则一昼夜中B植物二氧化碳的净吸收量=8×12-2×12=72mg/m2。‎ ‎【点睛】熟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过程以及影响因素的影响机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能正确辨析图中的相关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前提。‎ ‎46. 为了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请根据提供的材料用具,完成下面的实验,并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用具:试管,量筒,滴管,试管架,pH试纸;新鲜的质量分数为20%的鸡肝研磨液;新配制的体积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质量分数为5%的盐酸溶液,质量分数为5%的氢氧化钠溶液,蒸馏水等.‎ ‎(1)实验步骤:‎ ‎①如图所示,先在1号、2号、3号试管中各加入2mL新配制的体积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再向1号试管内加入1mL蒸馏水,向2号试管内加入_____,‎ 向3号试管内加入_____,并振荡试管.②向l号、2号、3号试管内各滴入2滴_____.‎ ‎③仔细观察各试管内_____,并记录.‎ ‎(2)实验结果:_____.‎ ‎(3)实验结论:pH为7左右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较高,而pH偏高、偏低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降低.‎ ‎(4)除pH外,还有其它环境因素会影响过氧化氢酶的活性,请你就此提出相关研究课题(只要求写出课题名称):_____.‎ ‎【答案】 1mL(等量)氢氧化钠溶液 1mL(等量)盐酸溶液 鸡肝研磨液 产生气泡的多少 1号试管内产生的气泡较多;2号和3号试管内产生的气泡较少 探究温度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或其他合理答案)‎ ‎【解析】(1)①实验目的是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故先在1号、2号、3号试管中各加入2mL新配制的体积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再向l号试管内加入l mL蒸馏水,向2号试管内加入1mL(等量)氢氧化钠溶液,向3号试管内加入1mL(等量)盐酸溶液,并振荡试管。‎ ‎②据题分析可知,向1号、2号、3号试管内各滴入2滴鸡肝研磨液。‎ ‎③气泡的多少反应了过氧化氢酶活性的高低.仔细观察各试管内产生气泡的多少,并记录。‎ ‎(2)在最适pH时,酶的活性最高;当高于或低于最适pH时,酶的活性都会降低.故实验结果为:1号试管内产生的气泡较多;2号和3号试管内产生的气泡较少。‎ ‎(4)除pH外,还有其它环境因素会影响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就此提出相关研究课题:探究温度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47. A、B、C三图是不同生物细胞有丝分裂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A图细胞染色体与DNA分子数之比是_________。‎ ‎(2)B图为有丝分裂的__期图像,该时期的主要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C图表示的是_____细胞进行有丝分裂的图像,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2 后 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由纺锤丝牵引着分别向细胞两极移动 动物 该图具有中心体,没有细胞壁 ‎【解析】A是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前期, B图表示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后期,C图表示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后期。‎ ‎【详解】(1)A图有丝分裂前期,每条染色体上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2个DNA,染色体与DNA分子数之比是1:2。‎ ‎(2)B图为有丝分裂后期的图像,该时期主要特征是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由纺锤丝牵引着分别向细胞两极移动。‎ ‎(3)C图表示动物细胞进行有丝分裂的图像,判断依据是该图具有中心体,没有细胞壁。‎ ‎【点睛】熟知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图像特点是解答本题关键。有丝分裂各时期可记忆如下:间期-D复蛋合在间期,前期-仁膜消失现两体,中期-形定数晰赤道齐,后期-点裂数增向两极,末期-仁膜重现两体失。‎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