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23.98 KB
- 2021-09-2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师范大学附中
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生物大分子在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碳原子本身的化学性质,使它能够通过化学键连结成链或环,从而形成各种生物大分子。可以说,地球上的生命是在碳元素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以上事实可以说明
A. C元素组成各种各样的化合物
B. C元素是最基本的元素
C. C元素是各种大分子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D. C元素比其他元素重要
【答案】B
【解析】考点是组成细胞的元素,主要是碳元素的生理作用,考查理解能力,属于基本知识的考查。
【详解】碳原子连接成的碳链是生物大分子的骨架,没有碳元素就没有有机化合物,就没有生物;碳元素在细胞干重中含量最多,在鲜重中仅次于氧元素。所以碳元素是最基本的元素。选B。
2.下列关于细胞中元素和化合物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C 是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B. 氨基酸分子中 S 元素仅存在于 R 基中
C. DNA 分子含有 5 种碱基和 8 种核苷酸
D. 纤维素、脂肪的组成元素是不同的
【答案】B
【解析】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根据其含量不同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两大类。
(1) 大量元素是指含量占生物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包括C、H、O、N、P、S、K、Ca、Mg,其中C、H、O、N为基本元素,C为最基本元素,O是含量最多的元素;
(2)微量元素是指含量占生物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下的元素,包括Fe、Mn、Zn、Cu、B、Mo等。
2、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有:C、H、O、N、P、S;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有: C、H、O、N,其中C是组成细胞的最基本元素,因为碳链是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
【详解】A、由于C原子构成的碳链是生物大分子的骨架,所以C是生命的最基本元素,但是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O,A错误;
B、氨基酸分子若有S元素,则S元素一定存在于R基中,B正确;
C、DNA分子含有4种碱基和4种核苷酸,C错误;
D、纤维素、脂肪的组成元素都是C、H、O,D错误;故选B。
3.某二十二肽被水解成 1 个四肽,2 个三肽,2 个六肽,则这些短肽的氨基总数的最小值及 O 原子总数的最小值依次是( )
A. 6、28 B. 5、28 C. 5、27 D. 6、27
【答案】C
【解析】失去水分子数=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数,
一个肽链中至少有一个游离的氨基和一个游离的羧基,在肽链内部的R基中可能也有氨基和羧基。
【详解】根据题意,水解成1个四肽,2个三肽,2个六肽,肽链数共有5个,所以至少含有5个氨基,5个羧基;
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数=22-5=17。
每个肽键有1个O原子,每个羧基有2个O原子,O原子总数=17+2×5=27个;故选C。
【点睛】结合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及脱水缩合过程分析题干。
4.糖类不含有,脂质不一定有,蛋白质也不一定有,而核酸一定有的元素是
A. N B. P C. S D. P、S
【答案】B
【解析】糖类含有的化学元素只有C、H、O,脂质中脂肪只含有C、H、O,磷脂中还含有有N、P,蛋白质含有C、H、O、N,往往含有S,核酸含有C、H、O、N、P。
【详解】A、蛋白质中一定有N元素,A错误;
B、据分析可知,P是核酸一定有而其它物质不一定有的元素,B正确;
C、核酸中不含有S元素,C错误;
D、核酸中不含有S元素,D错误;故选:B。
5.下列关于生物大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蛋白质是由多个肽链通过肽键相互连接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
B. DNA 是一切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遗传信息的载体
C. 生物体内酶的合成场所不一定是核糖体,也可能在高尔基体
D. RNA 通常只有一条链,它的碱基组成与 DNA 完全不同
【答案】B
【解析】1.生物大分子包括蛋白质、核酸、多糖。
2.蛋白质中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形成的,氨基酸之间以肽键连接,多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肽链。
3.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少数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如:禽流感病毒、SARS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等。
4.脱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在组成上的差异有:①五碳糖不同,脱氧核苷酸中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核糖核苷酸中的五碳糖是核糖;②碱基不完全相同,脱氧核苷酸中的碱基是A、T、G、C,核糖核苷酸中的碱基是A、U、G、C。
【详解】A、蛋白质是由多个氨基酸分子通过肽键相互连接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A错误;
B、DNA是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B正确;
C、酶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合成场所是核糖体,少数是RNA,在细胞核内,线粒体,叶绿体内合成(真核生物),或者在细胞质基质中合成(原核生物),C错误;
D、RNA和DNA的碱基组成都有G、C、A,也有不相同的,DNA特有的碱基为T,RNA特有的碱基为U,D错误。故选B。
6.下面是关于脂质的叙述,其中正确的是( )
A. 磷脂由 C、H、O、P 四种元素组成,是构成液泡膜的主要成分
B. 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脂质,对维持生物体生殖过程起着重要的催化作用
C. 脂肪只存在于动物的脂肪细胞中,而其它部位和植物细胞中没有
D. 企鹅体内的脂肪有减少热量散失、维持体温恒定的作用
【答案】D
【解析】脂质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主要由C、H、O元素组成,包括脂肪,类脂和固醇;
1.脂肪存在于几乎所有的细胞中,它是组成细胞核生物体的重要化合物,是生物体内储存能量的物质,高等动物和人体内的脂肪还有减少体内热量散失,维持体温恒定,减少器官之间摩擦和缓冲外界压力的作用;
2.磷脂是类脂的一种,是构成生物膜的重要物质;
3.固醇类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
等,在细胞的营养、代谢中具有重要功能;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成分之一,在人体内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性激素能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维生素D能促进人和动物对钙和磷的吸收。
【详解】A、磷脂由C、H、O、N、P元素组成,A错误;
B、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脂质,可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不具有催化功能,B错误;
C、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都有脂肪,C错误;
D、企鹅体内的脂肪还有减少体内热量散失,维持体温恒定,减少器官之间摩擦和缓冲外界压力的作用,D正确。故选D。
【点睛】梳理脂质相关知识并分析选项。
7.下列关于实验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用纤维素酶处理细菌细胞,除去细胞壁后可得到原生质层
B. 将斐林试剂加入到葡萄糖溶液中,即可观察到砖红色沉淀
C. 将肝脏研磨液煮沸冷却后,加入到过氧化氢溶液中立即出现大量气泡
D. 将双缩脲试剂 A 液和 B 液先后加入到蛋清稀释液中,振荡后溶液变成紫色
【答案】D
【解析】1.斐林试剂是由甲液(质量浓度为0.1g/mL氢氧化钠溶液)和乙液(质量浓度为0.05 g/mL硫酸铜溶液)组成,用于鉴定还原糖,使用时要将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再加入含样品的试管中,且需水浴加热;
2.双缩脲试剂由A液(质量浓度为0.1 g/mL氢氧化钠溶液)和B液(质量浓度为0.01 g/mL硫酸铜溶液)组成,用于鉴定蛋白质,使用时要先加A液后再加入B液;
3.酶的作用条件温和,高温会使酶变性失活;
4.细菌的细胞壁的主要组成成分是肽聚糖。
【详解】A、细菌的细胞壁的主要组成成分是肽聚糖,纤维素酶处理不能得到原生质层,A错误;
B、将斐林试剂加入到葡萄糖溶液需水浴加热后才出现砖红色沉淀,B错误;
C、将肝脏研磨液煮沸冷却后,其中的过氧化氢酶已经失活,加入到过氧化氢溶液中不会立即出现大量气泡,C错误;
D、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质时,应先加入双缩脲试剂A,再加入双缩脲试剂B后,溶液变成紫色,D正确。故选D。
【点睛】注意实验中的注意事项是本题解题的关键。
8.下列有关胰岛素的相关物质组成中,含有糖类物质的是
A. 胰岛素分子 B. 催化胰岛素合成的酶
C. 具有胰岛素基因的 DNA D. 胰岛素分子的基本单位
【答案】C
【解析】糖类的种类及其分布和功能:
种类
分子式
分布
生理功能
单糖
五碳糖
核糖
C5H10O5
动植物细胞
五碳糖是构成核酸的重要物质
脱氧核糖
C5H10O4
六碳糖
葡萄糖
C6H12O6
葡萄糖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
二糖
蔗糖
C12H22O11
植物细胞
水解产物中都有葡萄糖
麦芽糖
乳糖
动物细胞
多糖
淀粉
(C6H10O5)n
植物细胞
淀粉是植物细胞中储存能量的物质
纤维素
纤维素是细胞壁的组成成分之一
糖原
动物细胞
糖原是动物细胞中储存能量的物质
【详解】A、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基本单位是氨基酸,不含有糖类,A错误;
B、催化胰岛素合成的酶的本质是蛋白质,不含有糖类,B错误;
C、RNA的基本单位是核糖核苷酸,包括一分子核糖、一分子磷酸和一分子的含氮碱基,C正确;
D、胰岛素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不含有糖类,D错误;故选C。
【点睛】结合糖类的种类和生理功能分析选项。
9.某物质是动物细胞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由 104 个氨基酸组成的化合物,在生成 ATP
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那么该物质合成的场所以及它发挥主要作用的场所分别是( )
A. 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B. 核糖体和内质网
C. 核糖体和线粒体 D. 叶绿体和线粒体
【答案】C
【解析】由题意可知,某物质是由104个氨基酸组成的化合物,因此是蛋白质,又因其在动物细胞内生成ATP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由此推测它作用于细胞呼吸过程,而细胞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
【详解】A、该物质是蛋白质,合成场所是核糖体,它是动物细胞中普遍存在的,作用场所不可能是叶绿体,A错误;
B、生成ATP的过程主要是有氧呼吸,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不是细胞核,B错误;
C、该物质是蛋白质,合成场所是核糖体,能在生成ATP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生成ATP的过程主要是有氧呼吸,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因此其发挥作用的场所是线粒体,C正确;
D、该物质是蛋白质,合成场所是核糖体不是细胞核,作用场所是线粒体,D错误;
故选C。
【点睛】结合蛋白质的基本单位、合成场所和功能,以及各种细胞器和细胞核的功能分析题干。
10.人体细胞因某种原因改变了磷脂双分子层的排列,下列受到影响的细胞结构是( )
①细胞膜 ②线粒体 ③核糖体 ④中心体 ⑤高尔基体 ⑥内质网 ⑦液泡 ⑧叶绿体 ⑨溶酶体
A. ①②⑤⑥⑦⑧⑨ B. ①②⑤⑥⑨
C. ①②③④⑤⑥ D. ③④⑤⑥⑨
【答案】B
【解析】生物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当改变磷脂双分子层后,没有膜的细胞结构受到的影响最小,如核糖体和中心体,同时人体中无液泡和叶绿体。
【详解】细胞膜具有单层膜,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①正确;
线粒体具有双层膜,能进行有氧呼吸,②正确;
核糖体能进行蛋白质合成,但没有膜结构,③错误;
中心体与有丝分裂有关,但没有膜结构,④错误;
高尔基体与细胞分泌物有关,属于单层膜的细胞器,⑤正确;
内质网与有机物的合成有关,属于单层膜细胞器,⑥正确;
液泡位于成熟的植物细胞,人体内没有,⑦错误;
叶绿体位于绿色植物细胞,⑧错误;
溶酶体属于单层膜的细胞器,属于"酶仓库”,⑨正确。故选B。
【点睛】辨识题干中的“人体”和“磷脂双分子层”是本题解题的关键。
11.如图实验装置,玻璃槽中是蒸馏水,半透膜允许单糖透过,倒置的长颈漏斗中先装入蔗糖溶液,再加入蔗糖酶(微量),最可能的实验现象是( )
A. 在玻璃槽中能测到葡萄糖、果糖和蔗糖酶
B. 在玻璃槽中能测到葡萄糖,果糖和蔗糖
C. 漏斗中液面开始时先上升,加酶后,先下降后又上升
D. 漏斗中液面开始时先上升,加酶后,先上升后又下降
【答案】D
【解析】1.半透膜可以允许水分子和单糖分子透过,不允许二糖中的蔗糖透过;
2.蔗糖酶能将一分子的蔗糖水解成一分子的葡萄糖和一分子的果糖,它们均属于单糖,可以通过半透膜;
3.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由于最初长颈漏斗中只有蔗糖溶液,蔗糖无法透过半透膜,半透膜内侧的浓度高,因此水分子主要向长颈漏斗中渗透,液面上升;加入蔗糖酶后,蔗糖会被水解形成两分子单糖,使两侧溶质分子浓度差继续加大,液面继续上升;但单糖可通过半透膜,所有随着逐渐单糖透过半透膜,使半透膜两侧浓度差降低,液面开始下降。
【详解】A、由于半透膜只允许单糖分子通过,蔗糖酶为蛋白质,不能通过,所以在玻璃槽中只能测到葡萄糖、果糖,不能测到蔗糖酶,A错误;
B、蔗糖水解的产物是葡萄糖和果糖,所以在玻璃槽中会测出葡萄糖和果糖,蔗糖为二糖,不能通过,B错误;
CD、由于蔗糖溶液浓度大于蒸馏水,因而开始时漏斗液面上升;加入酶后,蔗糖水解为单糖,溶液浓度增大,导致继续吸水,液面继续上升,但由于单糖分子可通过半透膜进入蒸馏水中,使外界溶液浓度增大,半透膜两侧浓度差减小,从而使液面下降,C错误,D正确。
故选D。
【点睛】结合半透膜的特性及辨识蔗糖及水解后的产物分析题意是解题的关键。
12. 下列结构或物质中肯定不含胸腺嘧啶的是
A. 线粒体 B. 叶绿体 C. 核糖体 D. 染色质
【答案】C
【解析】胸腺嘧啶是DNA特有的碱基,不含DNA的结构或物质中肯定不含有胸腺嘧啶。核糖体由mRNA和蛋白质组成,不含DNA,故C项正确;而线粒体、叶绿体和染色质中都含有DNA,所以肯定含胸腺嘧啶,故A、B、D项错误。
【考点定位】细胞的结构组成
13.如图为 ATP 的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图中①也是构成 DNA 和 RNA 的五碳糖
B. 图中②指的是高能磷酸键,在 ATP 分子中有 3 个
C. 图中③是 RNA 与 DNA 的共有碱基之一
D. 图中④是构成 DNA 的基本组成单位之一
【答案】C
【解析】1.ATP由1分子核糖、1分子腺嘌呤碱基、3分子磷酸组,结构简式是“A-P~P~P”;
2.DNA与RNA在组成成分上的差异:①五碳糖不同,DNA中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RNA中的五碳糖是核糖,②碱基不完全相同,DNA中的碱基是A、T、G、C,RNA中的碱基是A、U、G、C;
3.由题图可知,图中①是核糖,②是高能磷酸键,③是腺嘌呤碱基,④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
【详解】A、①是核糖,DNA中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A错误;
B、AT P中的高能磷酸键是2个,B错误;
C、③是腺嘌呤碱基,是RNA的碱基也是DNA的碱基,质粒的本质是DNA,C正确;
D、④是核糖核苷酸,是RNA的基本组成单位之一,D错误。故选C。
【点睛】分析比较ATP、DNA、RNA的结构差异,并以此分析选项。
14.以下关于生物能源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人在饥饿时,细胞中 ATP 与 ADP 的含量难以达到动态平衡
B. 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是 ATP
C. 生物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能源最终来源于太阳能
D. ADP 转化成 ATP 是储存能量的过程
【答案】A
【解析】生物体内主要的能源物质是糖类,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主要来自于葡萄糖,生物体内主要的储能物质是脂肪,生物体的直接能源物质是ATP,最终能源都来自于植物固定的太阳光能。
【详解】A、不论是饥饿或者剧烈运动,ATP和ADP在人体内都处于一种动态平衡,A错误;
B、生物体进行各项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是ATP,B正确;
C、生物体进行各项生命活动的最终能源是光能,C正确;
D、ADP合成ATP吸收大量能量是储存能量的过程,D正确。故选A。
【点睛】结合生物体中的能源的相关知识分析选项。
15.下列能正确说明酶特性的是( )
A.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只能在生物体内发挥催化作用的有机物
B. 酶的活性随着温度升高而不断提高
C. 酶提供了反应过程所必需的活化能
D. 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物质的化学反应
【答案】D
【解析】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在适宜的温度、PH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
【详解】A、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般情况下都是在生物体内发挥催化作用,但在外界条件适宜的情况下也能发挥催化作用,如唾液淀粉酶,A错误;
B、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在最适宜温度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酶活性酶,B错误;
C、酶降低了反应过程所必需的活化能,C错误;
D、具有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物质的化学反应,D正确;故选D。
【点睛】结合酶的特性分析选项。
16.
对叶绿体中的某种色素进行光谱分析,发现光谱中的红光区和蓝紫光区呈黑色,则此色素可能是( )
A. 叶绿素 a 或叶绿素 b
B. 叶绿素 b 或胡萝卜素
C. 胡萝卜素或叶黄素
D. 叶黄素或叶绿素 a
【答案】A
【解析】色素的吸收光谱图:
叶绿素的吸收光谱有两个最强烈的吸收区,一个是波长为640~660的红光部分,另一个是430~450的蓝紫光部分,此外,在光谱的橙光,黄光和绿光部分只有不明显的吸收带,其中尤以对绿光的吸收最少,所以叶绿素的溶液呈绿色。类胡萝卜素的吸收光谱最大吸收在蓝紫光部分。
【详解】叶绿素的吸收光谱有两个最强烈的吸收区,一个是波长为640~660的红橙光部分,另一个是430~450的蓝紫光部分,叶绿素a (蓝绿色)和叶绿素b(黄绿色)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橙光区,因此导致连续可见光谱中红橙光区和蓝紫光区明显变暗的色素是叶绿素a和叶绿素b。故选A。
【点睛】结合色素的吸收光谱分析题意。
17.某人做叶绿体中色素分离实验时,使用的是圆形滤纸,装置如下图。实验结束时在圆形滤纸上形成四个同心色素圆环,这些色素环从外到内所呈色素为( )
A. 叶黄素,胡萝卜素,叶绿素a,叶绿素b
B. 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胡萝卜素
C. 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
D. 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b,叶绿素a
【答案】C
【解析】1.叶绿体色素提取的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所以,可以在叶片被磨碎以后用乙醇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
2.色素分离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溶解度低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慢。根据这个原理就可以将叶绿体中不同的色素分离开来。如图:
【详解】色素分离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溶解度低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慢。因为叶绿素b的溶解度最小,在滤纸上扩散的最慢,位于最内圈,呈黄绿色,同理向外依次是叶绿素a、叶黄素、胡萝卜素。
故从外到内依次是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 a,叶绿素 b,故选C。
【点睛】结合色素分离原理分析题意。
18.光合作用的暗反应不会生成( )
A. 葡萄糖 B. 蛋白质 C. ATP D. 脂肪
【答案】C
【解析】光合作用过程:
【详解】据分析可知,在光合作用的碳反应过程中,CO2固定形成C3化合物后,C3化合物在[H]、ATP和酶的共同作用下,被还原成有机物(主要是葡萄糖、也可以是氨基酸或脂肪),该过程只消耗ATP,不能生成ATP。故选C。
【点睛】结合光合作用过程分析选项。
19.关于“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的光合色素”实验的叙述,以下错误的是( )
A. 加入碳酸钙的目的是防止色素被破坏
B. 一般用无水乙醇或丙酮来分离叶绿体中的四种色素
C. 画滤液细线需要吹干后重复 3-5 次
D. 进行色素分离时,滤液细线要高于层析液
【答案】B
【解析】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1.提取色素原理:色素能溶解在酒精或丙酮等有机溶剂中,所以可用无水酒精等提取色素;
2.分离色素原理: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溶解度大,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扩散速度慢;
3.各物质作用:无水乙醇或丙酮:提取色素;层析液:分离色素;二氧化硅:使研磨得充分;碳酸钙:防止研磨中色素被破坏;
4.结果:滤纸条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最窄)、叶黄素、叶绿素a (最宽)、叶绿素b (第2宽),色素带的宽窄与色素含量相关。
【详解】A、研磨过程中应加入少许碳酸钙,防止研磨中色素被破坏,A正确;
B、色素能溶解在酒精或丙酮等有机溶剂中,所以可用无水乙醇做提取液,但不能作为用来分离色素的层析液,B错误;
C、为使分离出的色素带清晰,需要滤液细线上含有较多的色素,故画滤液细线需要重复几次,C正确;
D、进行色素分离时,滤液细线要高于层析液,防止色素溶解在层析液中,D正确;
故选B。
【点睛】结合叶绿体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步骤和注意事项分析选项。
20.某兴趣小组利用如下装置探究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中所用试剂的量相同。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利用图示实验可验证酶的高效性
B. I、II量筒收集的水的体积代表了O2的产生量
C. 相同且适宜条件下.II量筒中水量的增加快于I量简
D. 锥形瓶中的反应结束后,II量筒中收集的水多于I量筒
【答案】D
【解析】实验的自变量是催化剂的种类,因变量是气体的产生量,实验中收集到水的体积代表了产生O2的量,气体产生较快的是加入肝脏研磨液的装置乙,得出结论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A正确;因变量是气体的产生量,实验中收集到水的体积代表了产生O2的量,B正确;II中加的是肝脏研磨液,Ⅰ中加的是氯化铁溶液,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的催化具有高效性,相同且适宜条件下。II量筒中水量的增加快于I量简,C正确;甲、乙装置用的过氧化氢的量相同,最后产生的氧气量相同,最终I、II量筒收集的水的体积量相同,D错误。
21.在正常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的某植物,当突然改变某条件后,即可发现其叶肉细胞内五碳化合物的含量突然上升。请问,突然改变的条件应是( )
A. 停止光照 B. 停止光照并降低CO2的浓度
C. 升高环境中CO2的浓度 D. 降低环境中的CO2浓度
【答案】D
【解析】五碳化合物突然上升的原因有2种:
①五碳化合物的合成量不变,而消耗量减少;
②五碳化合物的合成量增加,而消耗量不变。
【详解】停止光照以后,光反应停止,[H]和ATP下降,C3
的还原减弱直至停止,五碳化合物的合成量减少直至为0,但五碳化合物的消耗量不变,故五碳化合物的含量下降,A错误;停止光照并降低CO2的浓度以后,光反应停止,[H]和ATP下降,C3的还原减弱直至停止,五碳化合物的合成量减少直至为0。虽五碳化合物的消耗量亦减少,但大于0,故五碳化合物的含量下降,B错误;升高二氧化碳浓度,五碳化合物的消耗量增加,而五碳化合物的合成量不变,故五碳化合物的含量降低,C错误;降低二氧化碳浓度,五碳化合物的消耗量降低,而五碳化合物的合成量不变,所以五碳化合物的含量升高,D正确。故选D。
【点睛】理清光反应、暗反应过程中物质和能量联系,结合题意进行分析便可解答本题。
22.当作物较长时间被水淹后,叶片枯黄甚至全株死亡,其主要原因是( )
A. 叶绿素被破坏 B. 光合作用被削弱
C. 呼吸作用受抑制 D. 细胞被酒精毒害
【答案】C
【解析】有氧呼吸是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气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详解】植物的根利用土壤缝隙中空气的氧气进行有氧呼吸,若长期水淹,水把土壤缝隙中的空气排挤出来了,使土壤的氧气过少,根毛无法进行有氧呼吸,导致根烂掉引起作物死亡,因此水淹后要及时排涝。故选C。
【点睛】理解植物的根主要利用土壤缝隙中的氧进行有氧呼吸。
23.下图1表示pH对α -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图2表示在最适温度及pH为b时α -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产生麦芽糖的积累量随时间的变化。相关预期正确的是( )
A. 温度降低时,d点右移,e点不变
B. 淀粉量增加时,d点不移,e点上移
C. 时,d点右移,e点下移
D. 若将温度升高10℃,则d点左移、e点不移动
【答案】A
【解析】1、酶只能缩短达到化学反应平衡所需时间,不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点。
2、分析示意图:图甲是酶活性受pH影响的曲线,其中b点是酶的最适pH,在b点之前,随pH升高,酶活性上升,超过b点,随pH上升,酶活性降低,直到失活;图乙中d点表示达到化学反应平衡所需时间,e点表示化学反应的平衡点。
【详解】A、图2表示在最适温度下,当温度降低时,酶的活性下降,酶促反应速率减慢,但化学反应的平衡点不变,所以e点不变,d点右移,A正确;
B、若增加淀粉的量,反应物增加,麦芽糖量增加,则d点右移,e点上移,B错误;
C、图2表示pH值条件为最适pH,因此若将pH调整为,酶活性下降,酶促反应速率减慢,但化学反应的平衡点不变,则d点右移,e点不变,C错误;
D、图2表示在最适温度下,当温度升高10℃时,酶的活性下降,酶促反应速率减慢,但化学反应的平衡点不变,所以e点不变,d点右移,D错误;故选A。
【点睛】结合酶促反应的影响因素分析题图是本题解题的关键。
24.细胞呼吸过程中,若有CO2放出,则可判断此过程 ( )
A. 有氧呼吸 B. 是无氧呼吸
C. 不是乳酸发酵 D. 不是酒精发酵
【答案】C
【解析】略
【详解】细胞呼吸的方式有两种: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其中有氧呼吸的产物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大量能量;无氧呼吸产物为酒精和二氧化碳(酒精发酵)或乳酸(乳酸发酵),并释放少量能量;所以细胞呼吸过程中若有二氧化碳放出,可判断肯定不是乳酸发酵,故答案为C。
25.光合作用过程中,水的分解及三碳化合物形成糖类所需要的能量分别来自( )
A. 细胞呼吸产生的ATP和光能 B. 都是细胞呼吸产生的ATP
C. 光能和光反应产生的ATP D. 都是光反应产生的ATP
【答案】C
【解析】光合作用过程分为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光反应阶段是在叶绿体类囊体膜上水光解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ATP中,暗反应是在叶绿体基质中二氧化碳被固定形成三碳化合物,三碳化合物被光反应产生的还原氢和ATP还原形成有机物的过程,该过程中ATP中活跃的化学能转变成储存在有机物中的稳定的化学能。
【详解】由光合作用的过程可知,光合作用过程中,水的分解需要的能量来自光能,三碳化合物形成糖类所需要的能量来自光反应产生的ATP中的化学能。故选C。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光合作用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对于光反应与暗反应之间关系的理解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26.下列哪种生物的细胞呼吸只能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
A. 酵母菌 B. 乳酸菌 C. 水绵 D. 病毒
【答案】B
【解析】细胞呼吸包括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真核细胞中,有氧呼吸的场所为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无氧呼吸的场所为细胞质基质;而原核细胞中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场所均为细胞质基质。
【详解】A、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其有氧呼吸的场所主要是线粒体,A错误;
B、乳酸菌属于原核生物,没有线粒体,并且只能进行无氧呼吸,其呼吸作用只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B正确;
C、水绵是植物,属于真核生物,具有线粒体,线粒体是其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C错误;
D、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D错误;故选B。
【点睛】结合真核和原核细胞结构和细胞呼吸作用的场所分析选项。
27.从海的不同深度采集到 4 种类型的浮游生物(①、②、③、④)测定了每种类型植物的光合作用(如右重所示), 在最深处采集到的浮游植物最可能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D
【解析】深海处的光强是极其微弱的,长期生活在深海处的浮游植物必然已适应这种环境,因此在较低光强下即达到光饱和点,而在较高光强下其光合速率仍然是很低的。
【详解】从图可以看出,④光强很小光合速率已经达到最大值,深水处光照较弱,因此④最适合深处生长,而①最适合浅水生长。故选D。
【点睛】结合光照强度对光合速率的影响分析题图。
28.细胞周期的各阶段中,一个细胞中的染色体和DNA分子数量比不可能是下列图中的
A. B.
C. D.
【答案】A
【解析】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和核DNA含量变化规律:
(1)染色体变化:后期加倍(4N),平时不变(2N);
(2)DNA变化:间期加倍(2N→4N),末期还原(2N)。
所以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与核DNA含量之比为1:1(后期和末期)或1:2(前期和中期)。
【详解】在细胞分裂周期中,染色体和DNA数目比有两种情况。在细胞中无染色单体时,染色体数目和DNA分子数目比为1∶1,在细胞中有染色单体时,因为每一条染色单体上有一个DNA分子,染色体数目和DNA分子数目比为1∶2。故选A。
【点睛】本题结合柱形图,考查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要求考生识记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核DNA含量变化规律,明确染色体与DNA含量之比为1:1或1:2,再判断各选项。
29.在有丝分裂前期,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主要区别在于( )
A. 染色体形态不同 B. 核仁不发生解体
C. 纺锤体形成方式不同 D. 核膜消失时间不同
【答案】C
【解析】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异同:
植物细胞
动物细胞
前期
由细胞两极发纺锤丝形成纺锤体
已复制的两中心体分别移向两极,周围发出星射,形成纺锤体
末期
赤道板出现细胞板,扩展形成新细胞壁,并把细胞分为两个。
细胞中部出现细胞内陷,把细胞质隘裂为二,形成两个子细胞
【详解】A、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前期染色体的形态相同,A错误;
B、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前期核膜和核仁都解体消失,B错误;
C、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前期纺锤体的形成方式不同,动物细胞由中心体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植物细胞由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C正确;
D、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核膜和核仁都.是在前期解体消失,D错误;故选C。
【点睛】结合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异同分析选项。
30.与有丝分裂相比,无丝分裂最主要的特点是( )
A. 无染色体的变化和纺锤体的出现
B. 无染色体的复制
C. 形成的子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
D. 形成的两个子细胞大小相同
【答案】A
【解析】无丝分裂大致可划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期:核内染色质复制倍增,核及核仁体积增大,核仁组织中心分裂;
第二期:以核仁及核仁组织中心为分裂制动中心,以核仁与核膜周染色质相联系的染色质丝为牵引带,分别牵引着新复制的染色质和原有的染色质,新复制的染色质在对侧核仁组织中心发出的染色质丝的牵引下,离开核膜移动到核的赤道面上;
第三期:为核拉长呈哑铃形,中央部分缢缩变细,这是因为赤道面部位的核膜周染色质不与核膜分离,而核仁组织中心发出的染色质丝(与核膜周染色质相联系)螺旋化加强,产生的牵引拉力导致赤道面部位的核膜内陷;
第四期:核膜内陷加深,终于缢裂成两个完整的子细胞核.每个子核中含有一半原有染色质和一半新复制的染色质。
【详解】A、无丝分裂过程中无染色体和纺锤体的出现,这是无丝分裂与有丝分裂最重要的区别,A正确;
B、无丝分裂过程中也进行染色体的DNA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B错误;
C、无丝分裂与有丝分裂形成的子细胞染色体数目都不变,C错误;
D、无丝分裂与有丝分裂形成的两个子细胞的大小都相同,D错误;故选A。
【点睛】与有丝分裂过程进行比较分析选项。
31. 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的植物细胞,都能看到的结构是( )
A. 赤道板、染色体、细胞膜 B. 纺锤丝、赤道板、染色体
C. 细胞壁、染色体、纺锤体 D. 细胞壁、核膜、染色体、着丝点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在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赤道板是一个假想的结构,实际上不存在。所以在有丝分裂中期的植物细胞,都能看到的结构是细胞壁、染色体、纺锤体,而细胞膜紧贴着细胞壁,看不到;核膜在前期已经消失,所以选C。
考点:有丝分裂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要求学生识记有丝分裂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高倍显微镜下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理解。
32.水稻的体细胞有 24 条染色体,在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染色单体和 DNA 数目依次是( )
A. 24、24、24 B. 24、48、96
C. 24、48、48 D. 24、24、96
【答案】C
【解析】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和染色体的变化如图: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水稻体细胞有24个染色体,在有丝分裂中期时,染色体数目不变,因此仍为24条;但此时每条染色体上有2条染色单体和2个DNA分子,因此染色单体和DNA分子的数目依次48、48。故选C。
【点睛】结合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和染色体的变化分析题意。
33.
将某植物的叶片放在特定的密闭容器中(有足够的氧气),在一定的条件下,给予充足的光照,容器内的二氧化碳每小时减少44mg。如果将其放在黑暗的条件下,二氧化碳每小时增加8.8mg。如果在充足的光照下,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最后都转变为葡萄糖,这些植物的叶片每小时制造的葡萄糖为
A. 180mg B. 72mg C. 24mg D. 36mg
【答案】D
【解析】根据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关系可知植物的净积累葡萄糖量=光合作用产生的葡萄糖量-呼吸作用消耗的葡萄糖量.题中已经给出了二氧化碳的量,根据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方程式分别计算即可。
【详解】已知植物的净积累葡萄糖量=光合作用产生的葡萄糖量-呼吸作用消耗的葡萄糖量。每小时葡萄糖净积累量可以通过二氧化碳净消耗量来计算,为44×180÷(44×6)=30mg;呼吸作用速率不受光照或黑暗影响,每小时释放8.8mg CO2,换算成葡萄糖的消耗量为8.8×180÷(44×6)=6mg,所以光合作用中葡萄糖的总产量=光合作用的净积累葡萄糖量+呼吸作用消耗的葡萄糖量=30+6=36mg。故选:D。
34.图1、图2分别表示两种生物膜结构及其上发生的部分生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图1、图2分别表示线粒体内膜和叶绿体内膜
B. 图1上发生的生理过程是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
C. 图2中O2的生成与ATP的生成分别发生在膜的两侧
D. 两图中ATP的生成均与H+的浓度梯度有关
【答案】A
【解析】图1发生了H+与O2反应生成H2O的过程,表示的生理过程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内膜;图2发生了H2O分解成H+与O2的过程,属于光反应,发生于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1表示线粒体内膜,图2表示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A错误;
B、图1上发生的生理过程为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B正确;
C、图2中O2的生成与ATP的生成分别发生在膜的内侧和外侧,C正确;
D、据图分析,催化ATP合成的酶同时也是顺浓度运输H+的载体,所以两图中ATP的生成均与H+的浓度梯度有关,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详细过程,能够根据图示发生的物质变化过程确定发生的生理过程的名称以及生物膜的种类。
35.将某植物花冠切成大小和形状相同的细条,分为 a、b、c、d、e 和 f 组(每组的细条数相等),取上述 6 组细条分别置于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浸泡相同时间后测量各组花冠细条之间只有水分交换,则正确的是( )
A. 实验后,b组液泡中细胞液浓度比a组的高
B. 浸泡导致f组细胞中液泡的失水量小于d组
C. a组细胞放在蔗糖溶液中失水或吸水所耗ATP大于b组
D. 使细条在浸泡前后长度不变的蔗糖浓度介于0.3 ~ 0.4mol·L-1之间
【答案】A
【解析】实验前长度/实验后长度的比值为1时,水分进出细胞达到平衡;比值小于1表明细胞吸水,且比值越小花冠吸水越多,则吸水量a>b>c;比值大于1表明细胞失水,且比值越大,花冠失水越多,则失水量dd组,B错误;
C、水分子进出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不消耗能量,C错误;
D、由c组吸水,d组失水知细条细胞液浓度介于0.4~0.5mol.L1之间,D错误;故选A。
【点睛】结合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分析题图是本题解题的关键。
二、填空题
36.细胞内的各种生物膜在结构上有紧密的联系,功能上又有明确的分工,结合下面关于溶酶体(一类含多种水解酶、具有单层膜的囊状细胞器)发生过程和“消化”功能的示意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 b 是刚形成的溶酶体,它起源于细胞器 a;e 是由膜包裹着衰老细胞器 d 的小泡,而 e 的外膜来源于细胞器 c,由图示可判断:a 是____,c 是____。
(2) f 表示 b 与 e 正在融合,这种融合过程反映了生物膜在结构上具有_____________特点。
(3)细胞器 a、b、c、d 膜结构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
(4)细胞器膜、_____和______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生物膜的研究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如可以模拟生物膜的_____性对海水进行淡化处理。
【答案】高尔基体 内质网 一定的流动性 蛋白质和脂质 细胞膜 核膜 选择透过
【解析】细胞膜的主要组成成分是蛋白质和脂质,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功能特点是具有选择透过性,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由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组成,生物膜系统的各种膜在组成、结构上相似,在结构和功能上联系。
【详解】(1)分析题图细胞器的形态可知:a由一个个单膜结构组成的囊状结构垛叠而成,是高尔基体,c由单膜连接而成的网状结构是内质网;
(2)由题图可知,b与f融合,这体现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3)细胞器膜与细胞膜的组成成分相似,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脂质;
(4)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由细胞膜、细胞器膜、核膜组成,各种膜在功能上的特点是具有选择透过性,可以模拟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功能对海水进行淡化处理。
【点睛】结合细胞膜的组成成分、结构特点和功能特点以及生物膜系统的组成、各种具膜细胞器的形态分析选项。
37.根据某细胞有丝分裂特定时期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 该细胞是动物细胞还是植物细胞?_____。理由是:_____。
(2) 此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_____期,有_____条染色单体。
(3)该生物正常体细胞应有______条染色体,细胞核中有_________个 DNA 分子。
(4)该细胞上一时期有姐妹染色单体__________个。
【答案】动物细胞 含有中心体,没有细胞壁,且细胞质分裂的方式为缢裂,属于动物细胞 后期 0 6 6 12
【解析】(1) 图中细胞有中心体,没有细胞壁,且细胞质分裂的方式为缢裂,可知为动物细胞;
(2) 该细胞中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移向两极,可知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有0条染色单体;
(3)该细胞染色体加倍后有12条染色体,可知该生物体细胞中应有6条染色体,细胞核中有6个DNA分子;
(4)该细胞在有丝分裂中期应该有12条姐妹染色单体。
【点睛】结合有丝分裂的过程的示意图及各个时期的主要特点分析选项。
38.如图是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一个细胞周期中染色体和核 DNA 含量变化的曲线图,请据图回答:
(1) 图中实线表示_________的含量变化。
(2)图中 AB 段细胞核内发生的主要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图中的字母填注:
① 纺锤体的出现在_________段;② 染色体加倍发生在______段;③ 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最佳时期在_____段对应的细胞;
(4)CD 段的细胞中,染色体、染色单体、核 DNA 的数目之比为:_________。
【答案】DNA DNA 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BC DE CD 1:2:2
【解析】分析曲线图:图示为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一个细胞周期中染色体和DNA含量变化的曲线图,其中实线表示DNA含量变化,虚线表示染色体数目变化,AB段表示间期、BC段表示前期、CD段表示中期、DE段表示后期、EF段表示末期。
【详解】(1)根据分析可知,图中实线表示DNA分子的含量变化,虚线表示染色体的含量变化。
(2)图中AB段表示分裂间期,此时细胞内发生的主要变化是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3)①纺缍体在前期出现,即图中BC段;
②染色体加倍发生在后期,即图中DE段,原因是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
③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稳定、数目清晰,是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最佳时期,即图中CD段;
(4)CD段表示有丝分裂中期,此时细胞中每条染色体含有2条染色单体,所以染色体、染色单体、DNA的数目之比为1∶2∶2。
【点睛】结合有丝分裂的物质变化分析题图是本题解题的关键。
39.植物细胞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之间有密切的联系。下图表示了两者之间的关系,请根据图示分析回答:
(1) 过程①中 A 物质是_____,过程②中C 物质是_____。
(2) 如果用同位素3 H 标记参加光合作用的水,则同位素3 H 在上图光合作用过程中最可能的转移途径是_____。
(3) ⑤过程发生的具体场所是_____。
【答案】 O2 CO2 H2O → [H] → C6H12O6 线粒体内膜
【解析】1、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合成少量ATP
;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合成少量ATP;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合成大量ATP。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
2、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水的光解产生[H]与氧气,以及ATP的形成。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基质中):CO2被C5固定形成C3,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葡萄糖。
3、分析题图,①表示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②表示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③表示呼吸作用的第一阶段,④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⑤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A表示氧气,B表示[H],C表示二氧化碳。
【详解】(1)过程①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中A物质是O2,过程②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中C物质是CO2。
(2)如果用同位素3H标记参加光合作用的水,则同位素3H在上图光合作用过程中最可能的转移途径是水的光解产生[H],[H]参与暗反应合成有机物的过程,即H2O → [H] → C6H12O6。
(3)⑤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内膜。
【点睛】结合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过程分析题图是解题的关键。
40.在一个CO2 充足的密闭容器中,用水培法栽培若干株番茄,甲图为番茄叶肉细胞内部分生理过程模式图,乙图为有氧呼吸速率和光合速率变化的曲线图(①~⑦表示物质, A 、 B 、C 表示细胞结构),请回答问题。
(1) 甲图中 A 结构是__________, C 结构是_____。
(2)甲图中可表示二氧化碳的是_____(填序号)。
(3)在6 ~ 8h 内,番茄叶肉细胞中CO2 吸收量__________O2 释放量(填大于、小于、等于)。甲图中有机物⑦的名称是_____。
(4)10 ~ 12h 细胞内能够继续产生 ATP 的场所是_____(填字母)。
【答案】叶绿体 线粒体 ②③⑥ 等于 丙酮酸 B、C
【解析】1、分析图甲,A表示叶绿体,B表示细胞质基质,C表示线粒体,①④⑤表示氧气,②③⑥表示二氧化碳,⑦表示丙酮酸。
2、分析图乙,表示在充满N2与CO2的密闭容器中的呼吸速率和光合速率变化曲线,因此光合作用的原料充足,但是刚开始缺少氧气,因此植物首先进行的是无氧呼吸;随着光合作用的进行,有氧呼吸逐渐增强;但是在9~10h间,光合速率迅速下降,很有可能是光照强度改变。
【详解】(1)看图可知,A有囊状结构堆叠成的基粒,是叶绿体,C的内膜向腔内突起形成嵴,是线粒体。
(2)据分析可知,甲图中可表示二氧化碳的是②③⑥;
(3)分析图乙,在6~8h内,细胞中呼吸速率小于光合速率,叶绿体产生的氧气提供给线粒体利用,线粒体产生的二氧化碳被叶绿体利用,表观上看,番茄叶肉细胞中CO2 吸收量等于O2 释放量。光合作用产生的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被分解为丙酮酸和[H],在有氧存在条件下,线粒体参与有氧呼吸的二、三阶段,⑦是丙酮酸。
(4)10~12h时,光合速率降至0,细胞内只有呼吸作用产生ATP,场所是B细胞质基质和C线粒体。
【点睛】结合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过程及相互联系分析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