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0.50 KB
  • 2021-09-28 发布

宁夏银川市一中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六次月考生物试题

  • 1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银川一中2020届高三年级第六次月考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生物)‎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及化合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内质网既参与物质的合成,也参与物质的运输 B. 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在人体内还参与血液中脂质运输 C. 选择透过性的结构基础是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和磷脂分子具有特异性 D. 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能维持细胞形态、保持细胞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功能 细胞器 分布 形态结构 功   能 线粒体 动植物细胞 双层膜结构 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细胞的“动力车间”‎ 叶绿体 植物叶肉细胞 ‎ 双层膜结构 植物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植物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 内质网 动植物细胞 ‎ 单层膜形成的网状结构 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 高尔 ‎ 动植物细胞 ‎ 单层膜构成的囊状结构 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的“车间”及“发送站”‎ 基体 ‎(动物细胞高尔基体与分泌有关;植物则参与细胞壁形成)‎ 核糖体 动植物细胞 无膜结构,有的附着在内质网上,有的游离在细胞质中 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生产蛋白质的机器”‎ 溶酶体 动植物细胞 ‎ 单层膜形成的泡状结构 ‎“消化车间”,内含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且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和细菌。‎ 液泡 成熟植物细胞 单层膜形成的泡状结构;内含细胞液(有机酸、糖类、无机盐、色素和蛋白质等)‎ 调节植物细胞内的环境,充盈的液泡使植物细胞保持坚挺 中心体 动物或某些低等植物细胞 无膜结构;由两个互相垂直的中心粒及其周围物质组成 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详解】A. 内质网能合成脂质,参与物质的合成,其膜结构联系最广,直接与核膜和细胞膜相连,是物质运输的通道,故也参与物质的运输,A正确;B. 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与磷脂的尾部结合,能降低细胞膜的流动性,在人体内还参与血液中脂质运输,B正确;C. 选择透过性的结构基础是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等蛋白质具有特异性,磷脂双分子构成生物膜的基本骨架,磷脂分子不具有特异性,C错误;D. 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其支撑起的空间能维持细胞形态,保持细胞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有利于细胞的运动、分裂、能量转换等生命活动进行,D正确。故选C。‎ ‎2.下列关于科学探究思维和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模型构建——人体血糖平衡调节 B. 荧光标记法——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C. 对比实验——探究酵母菌呼吸作用方式 D. 目测估计法——蚜虫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物调查方法多种多样。样方法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生物,如植物的密度、某种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度等;标志重捕法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生物,如大多数动物;目测估计法用于调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逐个计数法用于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 ‎【详解】A、可以构建不同条件下(如饥饿、饭后等)血糖调节的模型,来研究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对血糖的调节作用,A正确; ‎ B、摩尔根及其学生用荧光标记法观察到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B正确;‎ C、使用不同的条件(如有氧和无氧)对比,探究酵母菌呼吸作用方式为有氧呼吸还是无氧呼吸,C正确;‎ D、蚜虫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使用样方法,D错误。‎ 故选D。‎ ‎3.某兴趣小组探究乙醇的浓度和铁离子对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时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该实验的自变量是乙醇浓度,有无铁离子是无关变量 B. 铁离子可使纤维素酶催化纤维素水解时的活化能升高 C. 乙醇和铁离子对纤维素酶活化的抑制有相互促进作用 D. 若要验证该酶的专一性,则实验的自变量是底物种类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柱形图分析,实验的自变量是乙醇的浓度和有无铁离子,因变量是酶活性。看图可知:随着乙醇浓度的增大,纤维素酶的活性逐渐降低,可见乙醇对纤维素酶的活性有抑制作用,铁离子对纤维素酶的活性有促进作用。‎ ‎【详解】A、根据该实验目的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乙醇浓度和有无铁离子,A错误;‎ B、乙醇浓度为零时, 有铁离子组酶的活性较高,说明铁离子可使纤维素酶催化纤维素水解时的活化能降低,B错误;‎ C、从图中信息可知,随着乙醇浓度的增大,纤维素酶的活性逐渐降低,可见乙醇对纤维素酶的活性有抑制作用,铁离子对纤维素酶的活性有促进作用,C错误;‎ D、验证特定酶的专一性,实验的自变量是底物的种类,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乙醇的浓度和无机盐离子对酶活性的影响,要求考生识记分析柱形图,得出自变量和因变量,以及实验结论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4.关于基因型为AaBb(独立遗传,不考虑交叉互换)的精原细胞分裂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基因A与a、B与b分别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向两极移动 B. 移向细胞两极的基因均可能为A、a、B、b C. 着丝点分裂,子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时,细胞中染色体数:DNA数=1:2‎ D. 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时,细胞中染色体数:DNA数=1:2‎ ‎【答案】C ‎【解析】‎ ‎【分析】‎ 原始生殖细胞如精原细胞是特殊的体细胞,既可以进行有丝分裂增加精原细胞的数目,又可以进行减数分裂产生精细胞,如精原细胞经过染色体复制,成为初级精母细胞,初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产生两个次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再通过减数第二次分裂产生四个精细胞。等位基因A、a和B、b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互相独立,互不干扰,间期染色体复制完成后,染色单体形成,一条染色体上有两条染色单体,两个DNA分子,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开变成染色体,染色体数目加倍,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和DNA数目相等。‎ ‎【详解】A、基因A与a、B与b分别在同源染色体上,减I后期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向两极移动,A正确;‎ B、精原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时,有丝分裂后期A、a、B、b移向同一极,B正确;‎ C、着丝点分裂,子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时,染色单体变成染色体,一条染色体上只有一个DNA分子,细胞中染色体数:DNA数=1:1, C错误;‎ D、减I后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此时一条染色体上有两个DNA分子,细胞中染色体数:DNA数=1:2,D正确。‎ 故选C。‎ ‎【点睛】熟记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及基因的行为是解答该类问题的关键。‎ ‎5.寨卡病毒是一种RNA病毒,该病毒会攻击胎儿的神经元,导致新生儿小头症等缺陷。一种新型寨卡病毒疫苗(基因疫苗)已经进入人体临床试验阶段。科学家将寨卡病毒蛋白基因与质粒结合后注入人的肌肉细胞,以期被试验者获得对寨卡病毒特异性免疫的能力。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新型疫苗制备过程需使用逆转录酶 B. 基因疫苗不含病毒蛋白,但能在肌肉细胞中表达出病毒蛋白,病毒蛋白属于抗原 C. 基因疫苗能够整合到人的肌肉细胞染色体DNA中,并遗传给后代 D. 试验者获得特异性免疫能力的标志是产生特异性抗体和效应T细胞等 ‎【答案】C ‎【解析】‎ ‎【分析】‎ ‎1、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2、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 ‎ ‎【详解】A. 根据题干,寨卡病毒是一种RNA病毒,新型寨卡病毒疫苗属于基因疫苗,应以RNA为模板合成DNA,故新型疫苗制备过程需使用逆转录酶,A正确;B.基因疫苗是将寨卡病毒蛋白基因与质粒结合后注入人的肌肉细胞,不含病毒蛋白,但卡病毒蛋白基因能在肌肉细胞中表达出病毒蛋白,病毒蛋白属于抗原,B正确;C.基因疫苗能够整合到人的肌肉细胞染色体 DNA中,人的原始生殖细胞的遗传物质并未改变,不能通过有性生殖遗传给后代,C错误;D. 特异性免疫在接受特定的抗原刺激之后能产生特定的抗体和效应T细胞,故试验者获得特异性免疫能力的标志是产生特异性抗体和效应T细胞等,D正确。故选C。‎ ‎6.某植物红花和白花由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假设A基因含1000个碱基对,含300个胞嘧啶。让多个红花的亲本植株自交,F1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花:白花=11:1(不考虑基因突交、染色体变异和致死情况)。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 红花对白花为显性 B. 亲本的基因型有AA、Aa两种,且比例为1:2‎ C. F1植株中纯合子占5/6‎ D. A基因连续复制3次共需嘌呤脱氧核苷酸7000个 ‎【答案】B ‎【解析】‎ ‎【分析】‎ A、a遵循基因分离定律,让多个红花的亲本植株进行自交,产生F1,F1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花:白花=11:1,根据亲本和子一代的性状表现可以判断性状的显隐性关系,红花为显性。‎ ‎【详解】A、多个红花的亲本植株自交,子代有白花出现,无中生有为隐性,所以红花对白花为显性,A正确; B、亲本杂交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花:白花=11:1,说明亲本不都是杂合子,即亲本的基因型有AA、Aa两种。假设其中AA所占比例为x,则Aa所占比例为1-x,则1/4(1-x)=1/12,解得x=2/3,,即AA、Aa的比例为2:1.B错误;‎ C、由B选项可知,亲本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2:1,则亲本自交所得F1植株中杂合子占1/3×1/2=1/6,因此纯合子占1-1/6=5/6,C正确; D、根据题干,假设A基因含1000个碱基对,含300个胞嘧啶,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700个,G=C=300个,则嘌呤脱氧核苷酸A+G=1000个,A基因连续复制3次共需嘌呤脱氧核苷酸1000×(23-1) =7000个,D正确。 故选B。‎ ‎7.取生长旺盛的绿叶,利用打孔器打出一批直径为‎1cm的叶圆片,将叶圆片细胞间隙中的气体排出后,平均分装到盛有等量的不同浓度NaHCO3溶液的培培养皿底部,置于光照和温度均恒定且适宜的条件下,测得各组培养皿中叶圆片上浮至液面所用的时间(如图). ‎ ‎(1)除光照、温度和NaHCO3溶液浓度外,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还包括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两种)。a点时,叶圆片叶肉细胞中利用[H]的细胞器有_______________。‎ ‎(2)c~d段随着NaHCO3溶液浓度的增加,叶绿体基质中C3的生成速率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叶片种类、叶圆片大小、叶圆片数量、叶龄、叶圆片细胞间隙中的气体排出程度、溶液PH(其它合理答案也可得分) (2). 叶绿体、线粒体 (3). 降低 (4). NaHCO3溶液浓度过高导致叶圆片细胞失水,细胞代谢减弱,CO2的固定减慢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该图是叶圆片沉浮法测定光合作用的相关曲线,分析曲线:刚开始增加碳酸氢钠的浓度,光合作用强度增加;而再增加碳酸氢钠的浓度,由于外界溶液浓度太高,导致植物的叶肉细胞失水,影响了叶肉细胞的代谢,图示结果表明随着碳酸氢钠浓度的增加,叶圆片上浮的时间先缩短后延长;NaHC03溶液能够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因此不同浓度NaHC03溶液能够为叶圆片提供稳定的二氧化碳来源。‎ ‎【详解】(1)该实验是探究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包括自身因素和环境因素两个方面,除光照、温度和NaHCO3溶液浓度外,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还包括叶片种类、叶圆片大小、叶圆片数量、叶龄、叶圆片细胞间隙中的气体排出程度、溶液pH等;叶肉细胞的类囊体薄膜上[H]的生成速率快,光下叶圆片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都可以产生ATP,产生ATP一定会用到[H],所以利用[H]的细胞器有叶绿体和线粒体。‎ ‎(2)c~d段随着NaHC03溶液浓度的增加,叶圆片上浮至液面所用的时间不断增加,说明氧气生成速率在降低,即光合速率减弱,主要是因为NaHCO3溶液浓度过高导致叶圆片细胞失水,细胞代谢减弱,CO2的固定减慢,因此叶绿体基质中C3的生成速率逐渐降低。‎ ‎【点睛】易错点: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有许多,例如光照强度,光照温度,二氧化碳浓度等;真空渗水法的原理:排除叶肉细胞间隙中的空气,充以水分,使叶片沉于水中,植物吸收CO2,释放出的O2溶解度小,积累在细胞间隙,从而使叶片上浮。‎ ‎8.据研究,光照对蛋鸡生殖节律的调节与褪黑素的产生有关,如下图所示。请利用所学知识据图会答下列问题:‎ ‎(1)光照刺激使视网膜感光细胞产生兴奋,信号传递至松果体导致褪黑素(一种激素)分泌量发生变化,褪黑素分泌量发生变化又导致蛋鸡生殖节律发生变化,这属于______________调节。图中去甲肾上腺素是神经细胞释放的______________。‎ ‎(2)为了研究光照周期影响褪黑素分泌量进而影响蛋鸡生殖节律的机制,科研人员选用360只蛋鸡进行研究,实验过程及结果见下表(开产日龄即产第一枚蛋的日龄,代表性成熟)。‎ 组别 ‎0至8周龄 的实验处理 ‎(蛋鸡生长期)‎ ‎8周龄至开产 的实验处理 实验结果 开产日龄(天)‎ 褪黑素 浓度(mg/L)‎ I组 每天均 ‎8h光照,‎ ‎16h黑暗 ‎8h光照,16h黑暗 ‎161‎ ‎47. 3‎ II组 ‎12h光照,12h黑暗 ‎149‎ ‎42. 4‎ III组 ‎16h光照,8h黑暗 ‎136‎ ‎29. 5‎ 根据实验结果,可得出褪黑素对蛋鸡性成熟有______________(填“促进”或“抑制”)作用,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蛋鸡养殖场,0至8周龄的蛋鸡不能过早采用每天均为16h光照,8h黑暗处理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神经—体液 (2). 神经递质 (3). 抑制 (4). 光照延长,蛋鸡褪黑素分泌量减少,蛋鸡性成熟提前(开产日龄减小) (5). 蛋鸡生长期短,性成熟早,蛋重下降 ‎【解析】‎ ‎【分析】‎ 分析图解:光照信号通过视网膜→松果体途径对动物生殖调控过程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其中神经调节的反射弧为:视网膜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松果体细胞作为效应器;图中松果体分泌的褪黑素能够作用于下丘脑、垂体,并且在对性激素的调节存在负反馈调节。‎ ‎【详解】(1)据图分析,光暗信号刺激视网膜,会导致褪黑素分泌量的变化,松果体分泌的褪黑素能够作用于下丘脑、垂体等,并且在对性激素的调节存在负反馈调节,故属于神经—体液调节;这一过程中,去甲肾上腺素由神经中枢的神经细胞释放,可以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属于神经递质,松果体是效应器。 (2)据表中数据推测,随光照延长,蛋鸡褪黑素分泌量减少,蛋鸡性成熟提前(开产日龄减小),故褪黑素对蛋鸡的性成熟有抑制作用,该实验证明了褪黑素确实具有此作用。‎ ‎(3)在蛋鸡养殖场,0至8周龄的蛋鸡如果过早采用每天均为16h光照,8h黑暗处理,会导致蛋鸡生长期变短,性成熟变早,蛋重下降,故0至8周龄的蛋鸡不能过早采用这种处理。‎ ‎【点睛】易错点: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感受器通常是指感觉神经末梢,如该题的视网膜;效应器指运动神经末梢以及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如该题的松果体细胞。‎ ‎9.E. Foeminea(麻黄属植物)是科学家发现的第一种与月球运行周期紧密相关的植物,每年7月的满月时分,它们会分泌微小的含糖液滴(花蜜),吸引附近的传粉昆虫。而在动物世界,很多动物都会在月运周期的不同时期上演不同的行为。例如,蜣螂在滚粪球时利用偏振月光导航。‎ ‎(1)E. Foeminea分泌含糖液滴吸引传粉昆虫,其中含糖液滴属于________________信息,体现了信息传递有利于植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蜣螂在生态系统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蜣螂以草食动物粪便为食时,是否获得了植物同化量的10%~20%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化学 (2). 生物种群的繁衍 (3). 将粪球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 ‎(4). 否 (5). 10%~20%是指相邻两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蜣螂是分解者,与植物不属于两个相邻营养级 ‎【解析】‎ ‎【分析】‎ ‎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有(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颜色、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3)行为信息:是指某些动物通过某些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的某种信息。 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2)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3)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详解】(1)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还产生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诸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以及动物的性外激素等,这就是化学信息,本题中E. Foeminea分泌含糖液滴吸引传粉昆虫,其中含糖液滴就属于化学信息;糖液滴吸引传粉昆虫有利于完成植物的传粉过程,即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的作用。‎ ‎(2)蜣螂以滚粪球为食,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泄物分解成无机物;10%~20%是指相邻两营养级之间的同化量的传递效率,且蜣螂是分解者,不是食物链的成分,与植物不属于两个相邻营养级,故蜣螂没有获得植物同化量的10%~20%。‎ ‎【点睛】易错点:能量传递效率的10%~20%是指相邻两营养级之间同化的能量传递效率,分解者不是食物链的成分,蜣螂是分解者,与植物不属于两个相邻营养级,动物的粪便不属于该营养级的能量。‎ ‎10.果蝇(2n=8)是遗传学常用的实验材料,某遗传科研小组用一对长翅圆眼的雌、雄果蝇进行杂交,子代中长翅圆眼:残翅圆眼:长翅棒眼:残翅棒眼的比例,雄性为3∶1∶3∶1,雌性为5∶2∶0∶0。若用A、a表示翅形基因,B、b表示眼形基因,请回答以下问题:‎ ‎(1)若对雄果蝇进行基因组测序,则需测定的染色体为_____条。决定眼形的基因位于____上。‎ ‎(2)依据子代雌性果蝇的表现型及比例可知雌果蝇中存在纯合致死现象,死亡个体的基因型是___。子代中残翅圆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 ‎(3)从子代果蝇中任意选择一长翅雄果蝇,要鉴定其是否为纯合子,需与表现型为_________的雌果蝇交配多次,并统计后代的相关数据,试写出可能的实验结果及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5 (2). X染色体 (3). AAXBXB (4). aaXBXB或aaXBXb (5). 残翅 (6). 若后代出现残翅果蝇,则其为杂合子;若后代无残翅果蝇,则其为纯合子 ‎【解析】‎ ‎【分析】‎ 分析题意:长翅×长翅→后代雄果蝇中长翅与残翅之比为3:1,雌果蝇中长翅与残翅之比=5:2,接近3:1,说明长翅相对于残翅是显性性状,且控制这对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亲本的基因型均为Aa;圆眼×圆眼→后代雌果蝇均为圆眼,而雄果蝇中圆眼与棒眼之比为1:1,说明圆眼相对于棒眼是显性性状,且控制这对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亲本的基因型为XBY、XBXb。综合以上可知,亲本的基因型组合为AaXBY×AaXBXb。‎ ‎【详解】(1)果蝇含有4对同源染色体,最后一对是性染色体(XX或XY),所以对果蝇基因组进行研究时,应测序5条染色体,即3+X+Y。由分析可知,决定眼形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2)由分析可知,亲本的基因型组合为AaXBY×AaXBXb,正常情况下其后代雌果蝇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长翅圆眼(1AAXBXB+1AAXBXb+2AaXBXB+2AaXBXb):残翅圆眼(aaXBXB+aaXBXb)=6:2,由于实际上此比例是5:2,说明雌果蝇中存在纯合致死现象,死亡个体的基因型是AAXBXB,由以上分析可知,子代中残翅圆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XB或aaXBXb。‎ ‎(3)若要鉴定长翅雄果蝇是为纯合子还是杂合子,可用测交的方法,即让此果蝇与表现型为残翅的雌果蝇交配多次,若后代出现残翅果蝇,则其为杂合子;若后代无残翅果蝇,则其为纯合子。‎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伴性遗传等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掌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能根据亲代的表现型及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判断两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亲本的基因型及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 ‎11.花青素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植物细胞中的天然色素,易溶于甲醇等有机溶剂中,在中性或碱性溶液中不稳定,在‎60℃‎以下的热稳定性较好。花青素的提取流程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l)提取花青素的酶解过程中,通常会使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其目的是____。果胶酶是一类酶的总称,包括果胶酯酶、果胶分解酶和____等。‎ ‎(2)据图分析可知,影响花青素提取效果的主要因素,除提取溶剂的性质和用量外,同时还受到原料含水量、____(写出两点)等条件的影响。花青素粗品往往采用真空干燥(可使水的沸点降至‎40℃‎)的方法除去水分,不宜采用加热烘干,原因是____。‎ ‎(3)某同学试图通过比色法测定粗品中的花青素含量,请帮助其完善下面的实验步骤。‎ ‎①制备标准显色液:将____加入到甲醇溶液中制成颜色深浅不同的系列标准显色液。‎ ‎②制备样品处理液:用电子天平称取一定量的待测样品,加入到____溶液中得到样品处理液。‎ ‎③比色:____,记录对应的花青素含量。‎ ‎【答案】 (1). 去除细胞壁 (2). 多聚半乳糖醛酸酶 (3). pH、温度、颗粒大小、时间 (4). 温度过高会导致花青素分解 (5). ①一系列等质量(浓度)梯度的花青素 (6). 甲醇 (7). 将样品与标准显色液进行比较,找出与样品颜色最相近的标准显色液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考查对植物有效成分提取方法的理解和应用。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花青素易溶于甲醇等有机溶剂中,在中性或碱性溶液中不稳定,在‎60℃‎以下的热稳定性较好。‎ ‎【详解】(l)细胞壁的成分为纤维素和果胶,使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可以去除细胞壁,有利于细胞破裂和花青素的提取。果胶酶是一类酶的总称,包括果胶酯酶、果胶分解酶和多聚半乳糖醛酸酶等。‎ ‎(2) 花青素在在中性或碱性溶液中不稳定,在‎60℃‎以下的热稳定性较好,因此溶剂的pH和提取时的温度是影响花青素提取效果的主要因素;原料的颗粒越小,溶剂溶解的时间越长,越有利于花青素的提取。根据题意可知,温度过高会导致花青素分解,因此不宜采用加热烘干,可采用真空干燥(可使水的沸点降至‎40℃‎)的方法除去水分。‎ ‎(3)通过比色法测定粗品中的花青素含量,利用花青素易溶于甲醇的特点,标准显色液和样品处理液均应用甲醇作为溶剂。‎ ‎①制备标准显色液,可将一系列等质量(浓度)梯度的花青素加入到甲醇溶液中制成颜色深浅不同的系列标准显色液。‎ ‎②制备样品处理液:用电子天平称取一定量的待测样品,加入到甲醇溶液中得到样品处理液。‎ ‎③比色:将样品与标准显色液进行比较,找出与样品颜色最相近的标准显色液,确定样品处理液中花青素的含量。‎ ‎【点睛】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的三种常用方法比较 提取方法 水蒸气蒸馏法 压榨法 萃取法 实验原理 利用水蒸气将挥发性较强的植物芳香油携带出来 通过机械加压,压榨出果皮中的芳香油 使芳香油溶解在有机溶剂中,蒸发溶剂获得芳香油 方法步骤 ‎①水蒸气蒸馏 ‎②分离油层 ‎③除水过滤 ‎①石灰水浸泡、漂洗 ‎②压榨、过滤、静置 ‎③再次过滤 ‎①粉碎、干燥 ‎②萃取、过滤 ‎③浓缩 适用范围 适用于提取玫瑰油、薄荷油等挥发性强的芳香油 适用于柑橘、柠檬等易焦糊原料的提取 适用范围广,要求原料的颗粒要尽可能细小,能充分浸泡在有机溶剂中 优点 简单易行,便于分离 生产成本低,易保持原料原有的结构和功能 出油率高,易分离 局限性 水中蒸馏会导致原料焦糊和有效成分水解等问题 分离较为困难,出油率相对较低 使用的有机溶剂处理不当会影响芳香油的质量 ‎[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 ‎12.经过世界各国科学家的漫长探索,植物细胞工程技术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动物细胞工程技术已成为生物科学领域一颗十分耀眼的明珠。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由于培养细胞处于______状态,因此容易受到培养条件和外界影响而发生突变。若对愈伤组织进行物理或化学诱变处理,促使其发生突变,再通过______形成植株,从中筛选出抗病、高产优质的突变体,就可以培育成新品种。‎ ‎(2)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培育番茄一马铃薯,就是将这两种植物体细胞,在一定条件下______。这项研究虽然没有地上长番茄,地下结马铃薯,但是在______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3)一种由正常体细胞经人工逆转后形成的多能干细胞iPSC经基因修饰后分化成特定的T淋巴细胞。体外培养iPSC过程中,通常需要在培养基中添加______等天然成分。‎ ‎(4)制备抗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单克隆抗体过程中,需要用特定的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该细胞的特点是______,对杂交瘤细胞还需进行______培养,并用______对其进行专一抗体检测,经多次筛选获得足够数量的所需细胞进行体内或体外培养。‎ ‎【答案】 (1). 分生 (2). 诱导分化 (3). 融合形成杂种细胞,并把杂种细胞培育成新的植物体 (4). 服不同生物远缘杂交的障碍 (5). 血清(浆) (6). 既能迅速大量繁殖,又能产生专一(特异性)抗体 (7). 克隆化 (8).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解析】‎ ‎【分析】‎ ‎1、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 (1)二次筛选:①筛选得到杂交瘤细胞(去掉未杂交的细胞以及自身融合的细胞);②筛选出能够产生特异性抗体的细胞群。 (2)细胞经过免疫的B淋巴细胞:能产生特异性抗体,在体外不能无限繁殖;骨髓瘤细胞:不产生专一性抗体,体外能无限繁殖。 (3)杂交瘤细胞的特点:既能大量增殖,又能产生特异性抗体。 (4)提取单克隆抗体:从培养液或小鼠腹水中提取。 2、动物细胞培养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①无菌、无毒的环境:培养液应进行无菌处理。通常还要在培养液中添加一定量的抗生素,以防培养过程中的污染。此外,应定期更换培养液,防止代谢产物积累对细胞自身造成危害。 ②营养:合成培养基成分:糖、氨基酸、促生长因子、无机盐、微量元素等。通常需加入血清、血浆等天然成分。 ③温度:适宜温度:哺乳动物多是‎36.5℃‎+‎0.5℃‎;pH:7.2~7.4。 ④气体环境:95%空气+5%CO2。O2是细胞代谢所必需的,CO2的主要作用是维持培养液的pH。‎ ‎【详解】(1)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由于培养细胞处于分生状态,因此容易受到培养条件和外界影响而发生突变。若对愈伤组织进行物理或化学诱变处理,促使其发生突变,再通过诱导分化形成植株,从中筛选出抗病、高产优质的突变体,就可以培育成新品种。‎ ‎(2)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能在一定条件下将两种植物细胞融合形成杂种细胞,并把杂种细胞培育成新的植物体。在克服不同生物远缘杂交的障碍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 ‎(3)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通常需要在培养基中添加血清(浆)等天然成分。 ‎ ‎(4)杂交瘤细胞的特点是既能迅速大量繁殖,又能产生专一(特异性)抗体,对杂交瘤细胞还需进行克隆化培养,并用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对其进行专一抗体检测,经多次筛选获得足够数量的所需细胞进行体内或体外培养。‎ ‎【点睛】本题考查了植物组织培养、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和动物细胞培养的条件,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