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57.00 KB
  • 2021-09-28 发布

高中生物选修2第1章章末综合检测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中生物选修2 第1章章末综合检测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题2.5分,满分50分)‎ ‎1.下图显示四种细菌(1、2、3、4)对琼脂板上的抗生素X的不同反应,请问抗生素X可以有效地阻止哪种细菌的生长(  )‎ A.细菌1         B.细菌2‎ C.细菌3 D.细菌4‎ 解析:选B。由实验结果不难得出,抗生素X对细菌2的抑制生长作用最强。‎ ‎2.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机制不包括(  )‎ A.细菌产生灭活抗生素的酶 B.细胞改变外膜屏障及主动流出的机制 C.细菌改变药物作用的靶位蛋白 D.细菌保持自身代谢途径 解析:选D。细菌耐药性产生的原理是基因突变,细菌保持自身的代谢途径不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3.某一种细菌菌株需要从环境中摄取现成的亮氨酸(20种氨基酸中的一种)才能够生长,此菌株对链霉素敏感。实验者用诱变剂处理此菌株,想筛选出表中列出的细菌菌株类型。根据实验目的,选用的培养基类型是 (  )‎ 选项 筛选出不需要亮氨酸的菌株应用的培养基 筛选出抗链霉素的菌株应用的培养基 筛选出不需要亮氨酸、抗链霉素的菌株应用的培养基 A L+,S+‎ L-,S-‎ L+,S-‎ B L-,S-‎ L+,S+‎ L-,S+‎ C L-,S+‎ L+,S+‎ L-,S-‎ D L+,S-‎ L-,S-‎ L+,S+‎ 注:L亮氨酸;S:链霉素;“+”:加入;“-”:不加入。例如:L-:不加入亮氨酸;S+:加入链霉素。‎ 解析:选B。某一种细菌菌株生存的条件是需要从环境中摄取现成的亮氨酸(20种氨基酸中的一种)才能够生长,此菌株对链霉素敏感。根据以上条件和实验目的进行培养基添加或减少某物质,就能够选择出所需菌株;筛选出不需要亮氨酸的菌株应用的培养基应该去掉亮氨酸,不加链霉素;筛选出抗链霉素的菌株应用的培养基应该添加亮氨酸和链霉素;筛选出不需要亮氨酸、抗链霉素的菌株应用的培养基应该不加亮氨酸,添加链霉素。‎ ‎4.农业生产中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后,害虫的抗药性增强,杀虫效果下降。原因是(  )‎ ‎ A.杀虫剂诱发了害虫抗药性基因的产生 ‎ B.杀虫剂对害虫具有选择作用,使抗药性害虫的数量增加 ‎ C.杀虫剂能诱导害虫分解药物的基因大量表达 ‎ D.抗药性强的害虫所产生的后代都具有很强的抗药性 解析:选B。生物在繁殖过程中本来就存在着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而且这些变异都是不定向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杀虫剂的使用只是对不定向变异的选择作用,保留了抗药性强的个体,淘汰了不抗药的个体。长期使用同一种杀虫剂导致抗药基因的频率定向改变,抗药性强的个体越来越多。‎ ‎5.下列与耐药性有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细菌耐药性基因位于质粒上 B.杂草的抗除草剂基因产生于染色体变异 C.害虫产生耐药性是定向变异的结果 D.“抗虫棉”一旦产生即可抵抗所有的农业害虫 解析:选A。细菌的耐药性基因位于质粒上;杂草的抗除草剂基因产生于基因突变;害虫抗药性变化是不定向的;“抗虫棉”的产生并不能抵抗所有农业害虫。‎ ‎6.青霉素杀菌作用的特点不包括(  )‎ A.对细菌细胞壁含黏肽多、胞浆渗透压高的细菌作用强大 B.对细菌细胞壁含黏肽少、胞浆渗透压低的细菌作用强大 C.对繁殖期细菌有作用,对静止期细菌无作用 D.对敏感菌有杀菌作用,对人体细胞无损伤作用 解析:选B。青霉素、头孢菌素、万古霉素等抗生素通过抑制转肽酶的功能,干扰病原菌细胞壁基因成分——黏肽的合成,造成新生菌细胞壁缺损,使等渗环境中的水分不断渗入具有很高渗透压的菌体内,加上自溶酶的作用,造成菌体肿胀、破裂而死亡。‎ ‎7.某人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目的在于消炎,可停药一段时间后,他长期低烧,又找不到体内有炎症的部位。发烧的原因可能是(  )‎ ‎ A.由于病毒的感染,抗生素生效 ‎ B.体内的过敏反应 ‎ C.消化道内正常菌群失调 ‎ D.大量使用抗生素的毒副作用 解析:选C。正常情况下,在人的肠道内存在着多种微生物,它们一般情况下不使人得病,并且对于维持肠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具有重要作用。抗生素的使用在杀灭病原生物的同时,也影响了这些正常菌群的平衡,从而导致机体出现一定的不良反应。‎ ‎8.基因芯片(  )‎ A.是计算机上的微处理器 B.只能少量地对DNA分子的碱基序列进行测定和定量分析 C.是将少量DNA片段有序地固定在尼龙膜、玻片或硅片上 D.是一种高密度的DNA阵列 解析:选D。基因芯片是将大量特定的DNA片段(探针)有序地固定在尼龙膜、玻片或硅片上而形成的高密度DNA阵列。‎ ‎9.下列不属于基因芯片技术的应用的是(  )‎ ‎ A.发现疾病的相关基因 ‎ B.用于传染病的检测 ‎ C.基因芯片技术的应用引起医学行为的改变 ‎ D.用于检测心理疾病 解析:选D。基因芯片是将大量特定序列的DNA片段(探针)有序地固定在尼龙膜、玻片或硅片上,从而大量、快速、平行地对DNA分子的碱基序列进行测定和定量分析。其依据的原理是DNA分子杂交技术。心理疾病不是DNA分子的改变引起的,因此不属于基因芯片的应用范围。‎ ‎10.下列关于基因工程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因治疗就是把缺陷基因诱变成正常基因 B.基因诊断的基本原理是DNA分子杂交 C.一种基因探针能检测水体中的各种病毒 D.原核基因不能用来进行真核生物的遗传改良 解析:选B。基因工程是生物工程技术的核心内容,能够按照人们的意愿,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基因治疗是把正常的基因导入有缺陷的细胞,从而使其表达,达到治疗目的。基因诊断常用基因探针来进行,其遵循的原理是DNA分子杂交,具有很强的特异性,因此一种探针只能检测水体中的一种(类)病毒。所有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所以原核基因也能用来进行真核生物的遗传改良。‎ ‎11.21三体综合征患儿的发病率与母亲年龄的关系如图所示,预防该遗传病的主要措施是(  )‎ ‎①适龄生育 ②基因诊断 ③染色体分析 ④B超检查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③‎ 解析:选A。随着孕妇年龄的增加,胎儿21三体综合征的发病率呈急剧上升趋势,因此要适龄生育,同时可对胎儿做染色体分析,及时发现,及时采取措施。‎ ‎12.鸡的输卵管细胞能合成卵清蛋白,红细胞能合成β珠蛋白,胰岛细胞能合成胰岛素。用编码上述蛋白质的基因分别作探针,对三种细胞中提取的所有DNA进行杂交实验;用同样的三种基因片段作探针,对上述三种细胞中提取的所有RNA进行杂交实验,实验结果如下表。下列是关于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基因探针提取物 卵清蛋白基因 β珠蛋白基因 胰岛素基因 DNA 输卵管细胞 ‎+‎ ‎+‎ ‎+‎ 红细胞 ‎+‎ ‎+‎ ‎+‎ 胰岛细胞 ‎+‎ ‎+‎ ‎+‎ RNA 输卵管细胞 ‎+‎ ‎-‎ ‎-‎ 红细胞 ‎-‎ ‎+‎ ‎-‎ 胰岛细胞 ‎-‎ ‎-‎ ‎+‎ 注:“+”表示杂交过程中有杂合双链,“-”表示杂交过程中没有杂合双链 A.胰岛细胞中只有胰岛素基因 B.上述三种细胞的分化是由于细胞在发育过程中某些基因被丢失所致 C.在红细胞成熟过程中有选择性地表达了β珠蛋白基因 D.在输卵管细胞中无β珠蛋白基因和胰岛素基因 解析:选C。鸡的输卵管细胞、红细胞和胰岛细胞都是来自一个细胞受精卵有丝分裂产生的,所以每个细胞的DNA是相同的。三种基因探针与三种细胞内的DNA都能进行碱基互补配对。但是三种细胞基因选择性表达过程中转录产生的信息RNA是不同的,所以鸡的输卵管细胞能合成卵清蛋白,红细胞能合成β珠蛋白,胰岛细胞能合成胰岛素。‎ ‎13.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病因是血红蛋白基因的碱基序列发生了改变,检测这种碱基序列的改变必须使用的酶是(  )‎ A.解旋酶 B.DNA连接酶 C.限制性内切酶 D.RNA聚合酶 解析:选C。该题的考查点是基因的诊断,所用的技术是DNA探针,原理是DNA分子杂交技术。在进行基因诊断时,首先要用限制性内切酶切割DNA片段,获得正常人的血红蛋白基因,用同位素标记作成探针,然后用同一种限制性内切酶切割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病人的DNA获得血红蛋白基因,然后放在同一容器中高温加热,使DNA变性,氢键断裂,再降温,DNA复性时DNA分子杂交,从而检测出血红蛋白基因碱基序列发生改变的部位。所以DNA分子杂交技术用到的酶是限制性内切酶。‎ ‎14.下列对肿瘤细胞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所有细胞经减数分裂增殖 B.所有细胞中都可见染色单体 C.所有细胞都能合成蛋白质 D.所有细胞中DNA含量相同 解析:选C。癌变的细胞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细胞在分裂(有丝分裂)过程中要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处于不同时期的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和DNA含量可能不同。‎ ‎15.下列关于SCID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SCID为单基因显性遗传病 B.患者从父母那里各继承了一个有缺陷的腺苷酸脱氨酶基因 C.患者为严重的复合型免疫缺陷,不能抵抗任何微生物感染 D.可以用基因治疗的方法对SCID进行治疗 解析:选A。SCID是一种严重复合型免疫缺陷疾病,第一位临床治疗的患者是一位4岁的美国小姑娘,她从父母那里各继承了一个有缺陷的腺苷酸脱氨酶基因,造成体内缺乏腺苷酸脱氨酶,而腺苷酸脱氨酶是免疫系统完成正常功能所必需的。因此,她不能抵抗任何感染,只能在无菌条件下生活,经过3年的基因治疗,患者的免疫功能得到很大修复。‎ ‎16.法医可根据犯罪现场遗留的微量毛发、皮屑等确定犯罪嫌疑人,准确率几乎为100%。其应用的主要技术是(  )‎ A.细胞培养与对比 B.PCR及DNA杂交技术 C.组织蛋白的氨基酸序列 D.抗原特异性鉴定 解析:选B。对犯罪现场遗留下来的细胞中的DNA利用PCR技术扩增,然后再利用DNA分子杂交技术与嫌疑人DNA杂交,根据出现杂交带的情况确定是否为罪犯。‎ ‎17.下列属于克隆的是(  )‎ A.将苏云金芽孢杆菌产生毒蛋白的基因整合到棉花的DNA分子上 B.将经过免疫的小鼠B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为杂交瘤细胞 C.将分解其他三种石油的相关基因注入假单孢杆菌体内,使其成为“超级细菌”‎ D.将小鼠的骨髓瘤细胞在培养基中培养为细胞系 解析:选D。克隆是保持亲子代遗传物质相同,如动物细胞培养形成的细胞系、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嫁接等无性生殖技术。‎ ‎18.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由于(  )‎ ‎ A.肺能及时地排出体内的二氧化碳 ‎ B.肾脏能及时地排出体内的代谢废物 ‎ C.消化道和肺能及时地从外界吸收营养物质和氧 ‎ D.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的结果 解析:选D。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及时地从外界吸收各种营养物质和氧,并及时地排出体内的各种代谢废物等生命活动,从而保持内环境理化性质相对稳定。‎ ‎19.免疫是机体的一种重要的保护性功能。下列不属于免疫过程的是(  )‎ A.花粉引起体内毛细血管扩张 B.移植的器官被排斥 C.抗SARS病毒的抗体消灭SARS病毒 D.青霉素消灭肺炎双球菌 解析:选D。考查了免疫的过程,免疫是机体的一种特殊的保护性生理功能,通过免疫,机体能够识别“自己”,排除“非己”,以维持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免疫的功能有防御功能、自我稳定和免疫监视。当防御功能过高时,人体会出现过敏反应,防御功能过低时出现免疫缺陷综合症,免疫过强出现自身免疫病;免疫监视功能缺乏或过低容易发生肿瘤。而D项为青霉素的杀菌作用,不是机体的功能,所以不属于免疫。‎ ‎20.人工肾能部分替代真正的肾脏起作用。患者的血液在中空纤维中向一侧流动,一种称为透析液的水溶液在中空纤维外向相反方向流动(如下图)。血液中的小分子废物通过血液透析膜(中空纤维壁)进入透析液中,血液从患者臂部或腿部的血管通路流入人工肾,经过人工肾得到净化后,又流回静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为了防止蛋白质类等有用的物质随着废物离开血液,透析液中的蛋白质类等有用的物质应与血液中的基本相同 B.为了防止某些盐类等有用的物质随着废物离开血液,透析液中的酸碱度和渗透压应与血液中的基本相同 C.患者的血液要流经人工肾许多次之后,才能除去大部分的小分子废物 D.由于血液与透析液中的物质存在浓度差,患者的血液流经人工肾之后,大部分的小分子废物被除去 解析:选A。人工肾利用了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即大分子不能通过。通过血液与透析液之间的渗透交换使患者血液实现更新。‎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满分50分)‎ ‎21.(10分)下图为细菌产生耐药性示意图,据图回答:‎ ‎(1)抗生素对细菌进行了________,存活下来的都是耐药性________(强/弱)的细菌。‎ ‎(2)细菌在生长和繁殖的过程中,可以通过________等方式获得耐药性基因,再通过耐药性基因控制合成相关的________来分解抗生素。‎ ‎(3)在使用抗生素时要避免局部用药,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耐药细菌的产生与自然选择相关,因此我们应合理使用抗生素。‎ 答案:(1)自然选择 强 (2)基因突变 酶 ‎(3)局部用药会导致过敏反应,更易导致耐药菌的产生 ‎22.(14分)利用无菌技术将某种细菌接种到培养皿内的培养基上,以不同方式处理培养皿(下表内图中黑色部分表示有细菌,白色清晰区表示无细菌),下表为处理的步骤和实验结果,据表回答问题:‎ ‎(1)步骤1和步骤2的实验结果不同,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步骤4和步骤5的结果也不同,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步骤3的实验结果判断,同时使用抗生素P和抗生素Q治疗由这种细菌引起的疾病,疗效如何?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说明滥用抗生素治疗由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有哪些危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细菌种群的进化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变异来源是(  )‎ A.环境条件 B.基因重组 C.基因突变 D.染色体变异 答案:(1)抗生素P和抗生素Q都能抑制细菌生长,但抗生素Q的杀菌(抑菌)能力比抗生素P的强 步骤4的温度适宜细菌生长;步骤5的温度太低,细菌不能生长 ‎ (2)抗菌效果不好,疗效明显降低。因为抗生素P和抗生素Q的重叠部分有阴影,说明有细菌生长。原因是抗生素P和抗生素Q的相互作用,使两者都失去了部分杀菌能力 ‎(3)①由于抗生素对细菌中耐药性强的变异个体的定向选择作用,长期使用抗生素,会导致耐药性强的菌株大量增加,使原有抗生素的杀菌(抑菌)效果降低。‎ ‎②同时使用多种抗生素,也会使各种抗生素都失去部分杀菌能力,杀菌效果降低 ‎(4)C ‎23.(14分)白血病是一种死亡率极高的病症,在我国发病率为2.76/10万。在儿童的恶性肿瘤发病率中,白血病居第一位。白血病是由于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异常而引起的恶性增殖性疾病,它不仅影响骨髓及整个造血系统,还侵犯身体其他器官。目前能根治白血病的唯一方法是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请问:‎ ‎(1)造血干细胞的三种来源是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2)当前治疗白血病的首选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但在没有亲缘关系的骨髓中其配型相合的仅有万分之一,在同胞兄弟姐妹中也仅有25%的概率,试简述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随着临床医学的进步,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越来越成熟,从__________________中提取分离造血干细胞的方法,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4)当来自台湾的骨髓再一次注入江苏泰州白血病少女陈某体内的时候,不仅标志两岸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同时又让我们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不是在祖国大陆找不到理想的髓源,而是骨髓库里可供组织配型的骨髓资料太少了。由此对你的启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造血干细胞主要来源有骨髓、外周血和脐血。白血病是恶性疾病,目前根治白血病的唯一方法是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其中骨髓移植是首选方法。在抽取捐献者骨髓前,需要先进行局部麻醉,穿刺针穿过皮肤、皮下组织、肌肉、刺破骨髓膜到髓腔,在抽取髓液时捐献者有痛感,给捐献者会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同胞兄弟姐妹中骨髓匹配的几率也只有25%,因为每个人的细胞表面都带有一组与别人不同的组织相容性抗原(即人类白细胞抗原,简称HLA),从父母那里遗传得到,根据基因的自由组合原理,有四种不同的结合方式。所以同胞兄弟姐妹基因型相同的可能性只有25%。针对目前自愿捐献骨髓的人有限,已经发展成熟的技术是从外周血和脐带血中提取造血干细胞。‎ 答案:(1)骨髓 外周血 脐血 ‎(2)骨髓移植 每个人的细胞表面都带有一组与别人不同的组织相容性抗原(即人类白细胞抗原,简称HLA),如果将别人的器官或组织移植到病人身上,病人的免疫系统会认出这是“非己”成分而加以排斥 ‎(3)外周血和脐血 ‎(4)大家应消除传统的错误观念,伸出友爱之手,为患者奉献一份爱心 ‎24.(12分)为了研究细菌对青霉素抗药性形成的机理,有人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步骤1:取培养皿A若干(A1、A2、A3……),加入普通细菌培养基;取培养皿B若干(B1、B2,B3……),加入含青霉素的细菌培养基。‎ 步骤2:将适量细菌培养液涂抹在培养皿A1的培养基表面,放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培养基的表面会出现一些菌落(细菌的群落)。‎ 步骤3:用灭菌后的丝绒包上棉花制成的一枚“印章”,在A1上轻轻盖一下,再在B1上轻 轻盖一下,这样A1中的细菌就按一定的方位准确“复制”到了B1之中。将B1培养一段时间后,B1中一定部位出现了少量菌落。‎ 步骤4:根据B1中菌落出现的方位,将A1中对应位置菌落取出(如下图所示),均匀涂抹在A2的表面,培养一段时间后,培养基表面又会出现许多菌落。‎ 反复重复步骤3、4在B2、B3……中保留下来的菌落越来越多。直到最后,所有“复制”到B中的菌落全部保留下来,都具有了对青霉素的抗药性。‎ ‎(1)通过实验可以知道,细菌抗药性产生的原因首先是细菌出现________。青霉素在细菌抗药性形成的过程中起________作用。‎ ‎(2)实验中所用细菌的代谢类型属于________型。‎ ‎(3)如果B1中没有菌落保留下来,实验就无法进行下去。若要使实验进行下去,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基因突 变 定向选择 (2)异氧需氧 ‎(3)对 A中培养的细菌进行人工诱导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