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0.00 KB
  • 2021-09-28 发布

【生物】重庆市八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 2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重庆市八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输液时使用生理盐水,其目的主要是 A. 提供水 B. 提供无机盐离子 C. 提供能源物质 D. 维持正常的渗透压 ‎【答案】D ‎【解析】‎ ‎【详解】生理盐水是人体细胞的等渗溶液,在此溶液浓度下细胞既不失水皱缩,也不吸水膨胀。在给病人输液时,使用生理盐水,其目的维持细胞渗透压,故选D。‎ ‎2.人在演讲、排尿、呼吸时所涉及的神经中枢依次位于 A. 大脑 脑干 脊髓 B. 小脑 大脑 脊髓 C. 大脑 脊髓 脑干 D. 大脑 脊髓 下丘脑 ‎【答案】C ‎【解析】‎ ‎【详解】演讲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排尿的低级神经中枢在脊髓,呼吸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脑干,故选C。‎ ‎3.人体的泪液对一些病原菌有抑制作用,这属于 A. 体液免疫 B. 第一道防线 C. 第二道防线 D. 特异性免疫 ‎【答案】B ‎【解析】‎ ‎【详解】A.体液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A错误;‎ B.泪液能杀死病原微生物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B正确;‎ C.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C错误;‎ D.泪液能杀死病原微生物属于非特异性免疫,而不是特异性免疫,D错误。‎ 故选B。‎ ‎4.下列关于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内环境中也含有酶 B.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固定不变 C. 内环境中不仅含有激素,还含有抗体和神经递质,但不含有尿素 D. 剧烈运动时会产生乳酸,但由于Cl-、SO42-的存在,血浆pH能够保持稳定 ‎【答案】A ‎【解析】‎ ‎【详解】A.内环境中存在酶,如神经递质作用后需要内环境中的酶将其分解,A正确;‎ B.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组成成分及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B错误;‎ C.内环境中不仅含有激素,还含有抗体和神经递质,也含有尿素,C错误;‎ D.剧烈运动时会产生乳酸,但因缓冲物质的作用,血浆中的pH保持相对稳定,D错误。‎ 故选A。‎ ‎5.下列关于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神经系统的某些结构也能释放激素 B. 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是由导管运输的 C. 体液调节除了激素以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 D. 在恐惧、焦虑、失血等紧急情况下,肾上腺素的分泌会增多 ‎【答案】B ‎【解析】‎ ‎【详解】A.神经系统的某些结构也能释放激素,如下丘脑神经细胞可以释放多种促激素释放激素,A正确;‎ B.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分泌的激素直接进入血液,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B错误;‎ C.体液调节以激素调节为主,还包括CO2等,C正确;‎ D.在恐惧、焦虑、失血等紧急情况下,肾上腺素的分泌量会增加,提高应激性,D正确。‎ 故选B。‎ ‎6.下列关于动物或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炎热环境下,机体通过收缩毛细血管以增加散热 B. 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能使大脑皮层产生渴觉,进而主动饮水 C. 青霉素作为抗原引发的自身免疫病,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和记忆性 D. 注射疫苗属于免疫预防,目的是促进机体产生大量的记忆细胞和抗体 ‎【答案】D ‎【解析】‎ ‎【详解】A.炎热环境下,机体通过舒张毛细血管以增加散热,A错误;‎ B.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能使大脑皮层产生渴觉,进而主动饮水,B错误;‎ C.青霉素作为过敏原引发的免疫反应,为过敏反应,C错误;‎ D.注射疫苗属于免疫预防,目的是促进机体产生大量的记忆细胞和抗体,D正确。‎ 故选D。‎ ‎7.下图表示HIV感染人体后,体液中HIV浓度和人体内T细胞数量的变化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据图分析可知,艾滋病患者如果不进行治疗,大约能生存9年 B. 淋巴细胞包括T细胞.B细胞和吞噬细胞,HIV专门破坏T细胞 C. HIV入侵人体后会使免疫系统受损,患者将无法产生抗体 D. 免疫抑制剂的应用,给艾滋病患者带来了福音,对治疗艾滋病有一定的作用 ‎【答案】A ‎【解析】‎ ‎【详解】A.由图可知,艾滋病患者如果不进行治疗,大约能生存9年,A正确;‎ B.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跑和吞噬细胞,淋巴细胞又包括T细胞和B细胞,B错误;‎ C.HIV入侵人体后攻击的是T细胞,B细胞正常,患者仍能产生部分抗体,C错误;‎ D.艾滋病患者是属于免疫缺陷病,使用免疫抑制剂对其作用不大,D错误。‎ 故选A。‎ ‎8.下列有关突触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会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 B. 树突增大了神经细胞膜面积,利于细胞间进行信息交流 C. 当神经未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前膜可能释放肾上腺素 D. 突触释放的神经递质,只能作用于神经细胞,不能作用于肌肉 ‎【答案】D ‎【解析】‎ ‎【详解】A.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即引发一次新的神经冲动,A正确;‎ B.树突增大了神经细胞膜面积,利于细胞间进行信息交流,B正确;‎ C.肾上腺素可作为神经递质,C正确;‎ D.突触释放的神经递质,也能使肌肉收缩和某些腺体分泌,D错误。‎ 故选D。‎ ‎9.下列与生长素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科学家在研究植物向光性的过程中,发现了生长素 B. 在植物体内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往形态学下端 C. 生长素是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的反应转变而来的 D. 植物的幼芽、幼叶和发育中的种子都能产生生长素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生长素的发现源于人们对植物向光性的研究,A正确;‎ B.生长素的运输主要是极性运输,也有非极性运输,B错误;‎ C.色氨酸是合成生长素的原料,植物分生组织中的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为生长素,C正确;‎ D.生长素合成的部位主要是细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D正确。‎ 故选B。‎ ‎10.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种群特征描述的是 A. 某块农田中的水稻呈均匀分布 B. 二孩政策调节了人口的出生率,改变了人口的年龄组成 C. 经调查发现某个池塘中共有13个不同的物种构成的种群 D. 每年都有一些乌鸦从外地飞到北京,又有一些乌鸦飞离北京 ‎【答案】C ‎【解析】‎ ‎【详解】A.某块农田中的水稻呈均匀分布,这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A正确;‎ B.二孩政策调节了人口的出生率,改变了人口的年龄组成,这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B正确;‎ C.经调查发现某个池塘中共有13个不同的物种构成的种群,这属于群落的物种组成,不属于种群的特征描述,C错误;‎ D.每年都有一些乌鸦从外地飞到北京,又有一些乌鸦飞离北京,这属于迁入率和迁出率,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D正确。‎ 故选C。‎ ‎11.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增长的叙述,正确的是 图A 图B A. 图A为“J”型增长,增长速率始终不变 B. 图B为“S”型增长,是一种理想条件下的种群增长模型 C. 对濒危动物的保护,应改善其栖息环境,从而提高环境容纳量 D. 渔业捕捞过后的种群数量应该在D点左右,此时种内竞争不激烈,种群增长最快 ‎【答案】C ‎【解析】‎ ‎【详解】A.图A为“J”型增长,增长速率逐年增加,A错误;‎ B.理想条件下的种群增长模型为“J”型增长模型,B错误;‎ C.对濒危动物的保护,应建立自然保护区,给他们提供更宽广的生存空间,改善其栖息环境,从而提高环境容纳量,C正确;‎ D.渔业捕捞后剩余量应该在E点左右,以保持最高的增长速率,D错误。‎ 故选C。‎ ‎12.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 B.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描述的是初生演替 C. 极地冻原生态系统的分解者种类多,分解作用旺盛 D. 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与食物条件有关,而与栖息空间无关 ‎【答案】A ‎【解析】‎ ‎【详解】A.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A正确;‎ B.“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描述的是次生演替,B错误;‎ C.极地冻原生态系统的分解者种类少,分解作用较弱,C错误;‎ D.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与食物条件有关,也与栖息空间有关,D错误。‎ 故选A。‎ ‎1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食物链上一般不超过5个营养级 B.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C. 食物网中的生物和无机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D.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描述的是一条完整的食物链 ‎【答案】A ‎【解析】‎ ‎【详解】A.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般不超过4~5个营养级,A正确;‎ B.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B错误;‎ C.食物网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没有分解者和无机环境,C错误;‎ D.食物链要从生产者开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不是一条完整的食物链,D错误。‎ 故选A。‎ ‎14.下列关于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在冰川、沙丘上进行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B. 捕食和竞争不利于群落内生物种类的稳定 C. 生物的群落一般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 D. 细菌在生态系统中可作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答案】B ‎【解析】‎ ‎【详解】A.在冰川、沙丘上进行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正确;‎ B.捕食和竞争有利于群落内生物种类的稳定,B错误;‎ C.生物群落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C正确;‎ D.在生态系统中,有些细菌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作为生产者、有些寄生在宿主内作为消费者,还有些是作为分解者,D正确。‎ 故选B。‎ ‎15.下列关于遗传学概念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杂合子自交后代不会出现纯合子 B. 纯合子自交后代一般不会出现杂合子 C. 隐性性状是指生物体不能表现出来的性状 D. D和D,D和d,d和d都是等位基因 ‎【答案】B ‎【解析】‎ ‎【详解】A.杂合子自交后代会出现纯合子,如Aa自交后代出现纯合子AA、aa,A错误;‎ B.纯合子减数分裂只能产生一种配子,自交后代性状不出现性状的分离,B正确;‎ C.隐性性状是指纯合体杂交子一代不能表现出的性状,C错误;‎ D.D和d是等位基因,D和D、d和d是相同基因,不是等位基因,D错误。‎ 故选B。‎ ‎16.下列关于同源染色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同源染色体的形状、大小不一定相同 B. 形状、大小相同的染色体不一定是同源染色体 C. 在减数分裂中配对的两条染色体是同源染色体 D. 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的染色体一定是同源染色体 ‎【答案】D ‎【解析】‎ ‎【详解】A.同源染色体的形态和大小一般相同,也可能不同,如X和Y这对性染色体,A正确;‎ B.形态和大小相同的染色体不一定是同源染色体,如着丝点分裂后形成的两条染色体,B正确;‎ C.同源染色体的两两配对叫做联会,所以配对的两条染色体一定是同源染色体,C正确;‎ D.同源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但一条来自父方和一条来自母方的染色体不一定是同源染色体,D错误。‎ 故选D。‎ ‎17.下列关于人类性染色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可以控制性别 B. 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只在生殖细胞中表达 C. 女性的生殖细胞中都含有X染色体 D. 男性的生殖细胞中都含有Y染色体 ‎【答案】C ‎【解析】‎ ‎【详解】A.决定性别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但是性染色上的基因不都与性别决定有关,如人类的红绿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但其与性别决定无关,A错误;‎ B.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生殖细胞不一定表达,比如决定色盲的基因不会再生殖细胞中表达,B错误;‎ C.女性的体细胞和生殖细胞中都含有X染色体,C正确;‎ D.男性的体细胞都含有Y染色体,但是生殖细胞中不一定含有Y染色体,D错误。‎ 故选C。‎ ‎18.下列有关DNA复制和转录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都需要消耗能量 B. 碱基配对原则相同 C. 主要在细胞核中完成 D. 都需将两条螺旋的双链解开 ‎【答案】B ‎【解析】‎ ‎【详解】A.DNA复制和转录都需要ATP提供能量,A正确;‎ B.DNA复制和转录两种过程都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但碱基配对原则不全相同,复制是A-T配对,转录是A-U配对,B错误;‎ C.真核细胞DNA的复制和转录都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C正确;‎ D.DNA复制和转录都需将两条螺旋的双链解开,DNA复制以DNA的两条链为模板,转录过程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D正确。‎ 故选B。‎ ‎19.下列关于翻译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每种tRNA只能识别并转运一种氨基酸 B. 翻译过程中核糖体沿着mRNA移动,读取密码子 C. 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是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上合成的 D. 一个mRNA上可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合成多种肽链 ‎【答案】D ‎【解析】‎ ‎【详解】A.一种氨基酸可以由多种tRNA转运,但一种tRNA只能识别并转运一种氨基酸,A正确;‎ B.翻译时,核糖体沿着mRNA移动,依次读取密码子,B正确;‎ C.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是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上合成的,并利用宿主细胞的原料,C正确;‎ D.一条mRNA上同时结合多个核糖体进行翻译,但只合成一种肽链,D错误。‎ 故选D。‎ ‎20.下图为双链DNA分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双链DNA分子中,(A+G)/(T+C)等于1‎ B. DNA复制过程中解旋酶催化化学键①的断裂 C. DNA复制过程中DNA聚合酶催化化学键②的合成 D. 双链DNA分子中每个磷酸基团都连接两个脱氧核糖 ‎【答案】D ‎【解析】‎ ‎【详解】A.双链DNA分子中,A=T,G=C,故(A+G)/(T+C)等于1,A正确;‎ B.解旋酶作用的部位是氢键,使氢键断裂,DNA双链打开,B正确;‎ C.DNA复制过程中DNA聚合酶使单个的脱氧核苷酸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C正确;‎ D.双链DNA分子中每条链的一端的磷酸基团只连接一个脱氧核糖,D错误。‎ 故选D。‎ ‎21.现有DNA分子的两条链均只含有31P(表示为31P31P)的大肠杆菌,若将该大肠杆菌在含有32P的培养基中繁殖一代,再转到含有31P的培养基中繁殖两代,则理论上DNA分子的组成类型和比例分别是 A. 有31P31P和32P32P两种,其比例为1:1‎ B. 有31P32P和31P31P两种,其比例为1:3‎ C. 有31P31P和31P32P两种,其比例为1:1‎ D. 有31P32P和32P32P两种,其比例为3:1‎ ‎【答案】B ‎【解析】‎ ‎【详解】DNA分子的两条单链均只含有31P,该大肠杆菌在含有32P的培养基中繁殖一代,形成2个DNA,每个DNA都为31P32P。再转到含有31P的培养基中繁殖一代,每个DNA为31P32P形成的子代DNA中,3个DNA为31P31P,1个DNA为31P32P,故繁殖两代后形成的8个DNA分子中6个是31P31P,2个是31P32P,比例为3:1,故选B。‎ ‎22.如图为某动物一个精原细胞中两对等位基因的位置分布,若该细胞产生了一个基因型为dR的配子(不考虑基因突变),则同时产生的另外3个配子的基因型为 A. DR、DR、dR B. dR、dr、DR C. DR、Dr、dr D. dR、Dr、dr ‎【答案】C ‎【解析】‎ ‎【详解】图示细胞减数分裂形成一个dR配子,说明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发生过程交叉互换,则另外3个配子为DR、Dr、dr,故选C。‎ ‎23.下图是某生物体(2n=4)正常的细胞分裂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该细胞中含有4对同源染色体 B. 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C. 若图中染色体②表示X染色体,则③表示Y染色体 D. 若染色体①上有基因B,则染色体④上可能是基因B或b ‎【答案】B ‎【解析】‎ ‎【详解】A.该细胞上下两极各含2对同源染色体,共含4对同源染色体,A正确;‎ B.根据分析,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B错误;‎ C.X和Y染色体是同源染色体,形态大小不同,②和③形态大小不同,C正确;‎ D.若染色体①有基因B,则染色体④是其同源染色体,所以其上有基因B或b,D正确。‎ 故选B。‎ ‎24.下图中,a、b、c表示一条染色体上相邻的3个基因,m、n为基因间的间隔序列,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a、b、c中碱基对的变化会导致基因突变 B. m、n中碱基对发生变化会导致基因结构改变 C. 基因a可以突变成A1、A2、A3等,体现了基因突变的随机性 D. 基因a、b、c均可能发生基因突变,体现了基因突变的普遍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A.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A正确;‎ B.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m、n为不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因此这两个片段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替换不属于基因突变,B错误;‎ C.基因a可以突变成A1、A2、A3等,体现了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C错误;‎ D.基因a、b、c均可能发生基因突变,体现了基因突变的随机性,D错误。‎ 故选A。‎ ‎25.下列关于生物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B. 基因重组是定向的,有性生殖过程中只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C. 基因突变可以改变基因的种类,但不改变基因的数量和位置 D. 食用残留抗生素的食品,会导致体内的细菌发生耐药性突变 ‎【答案】C ‎【解析】‎ ‎【详解】A.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重要来源,A错误;‎ B.基因重组是不定向的,有性生殖过程不仅仅指减数第一次分裂,B错误;‎ C.基因突变的结构形成等位基因,因此只改变基因的质不改变基因的量和位置,C正确;‎ D.残留抗生素不会导致细菌突变,只能对细菌的抗药性进行选择,D错误。‎ 故选C。‎ ‎26.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种群的基因型频率改变,基因频率就一定改变 B. 有性生殖增加了子代的多样性,阻碍了生物进化 C. 新物种与原物种间存在生殖隔离,但基因库不存在差异 D. 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生物的个体,而且是个体的表现型 ‎【答案】D ‎【解析】‎ ‎【详解】A.种群的基因型频率改变,基因频率不一定改变,A错误;‎ B.有性生殖增加了子代的多样性,促进了生物进化,B错误;‎ C.新物种与原物种间存在生殖隔离,基因库也存在差异,C错误;‎ D.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生物个体的表现型,D正确。‎ 故选D。‎ ‎27.下列相关现象与生物学知识的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A. 黄色圆粒豌豆和绿色皱粒豌豆杂交,F1中出现黄色皱粒豌豆和绿色圆粒豌豆的现象,可以用来解释性状分离 B. 减I前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的现象,可以用来解释同源染色体中非等位基因的重组 C.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的血红蛋白结构和功能异常,可以用来解释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性状 D. 同一株水毛茛,裸露在空气中的叶和浸在水中的叶表现出不同的形态,可以用来解释生物的性状会受环境的影响 ‎【答案】A ‎【解析】‎ ‎【详解】A.性状分离指的是后代出现与亲本表现型不同的性状的现象,A错误;‎ B.当两对等位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时,减I前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的现象,可以用来解释同源染色体中非等位基因的重组,B正确;‎ C.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有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的血红蛋白结构和功能异常,是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性状的体现,C正确;‎ D.同一株水毛茛,基因型相同,裸露在空气中的叶和浸在水中的叶表现出不同的形态,说明生物性状主要由基因控制,还受环境影响,D正确。‎ 故选A。‎ ‎28.番茄的抗病对易感病为显性,红果对黄果为显性,两对性状独立遗传。现用一个纯合易感病的黄果品种与一个纯合抗病红果杂交得到的F1自交,F2中出现纯合抗病黄果类型的比例为 A. 1/8 B. 1/16 C. 3/8 D. 3/16‎ ‎【答案】B ‎【解析】‎ ‎【详解】F2中出现纯合抗病DD的比例为1/4,出现纯合黄果rr的比例为1/4,故出现纯合抗病黄果类型的比例为1/4×1/4=1/16,故选B。‎ ‎29.小鼠毛色的遗传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分别用T、t和R、.r表示。现将两只纯种黑鼠杂交,F1全为灰鼠,F1灰鼠相互交配产生的F2中,灰鼠:黑鼠:白鼠=9:6:1。下列相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 亲本的基因型是TTrr和ttRR B. F1灰鼠的基因型为TtRr C. F2黑鼠中纯合子的个体占1/6‎ D. 若F1灰鼠测交,则后代有3种表现型 ‎【答案】C ‎【解析】‎ ‎【详解】AB.F1全为灰鼠,F1灰鼠相互交配产生的F2中,灰鼠:黑鼠:白鼠=9:6:1,可知F1灰鼠的基因型为TtRr,则亲本的两只纯种黑鼠的基因型是TTrr和ttRR,AB正确;‎ C.F2黑鼠的基因型是1TTrr、2Ttrr、1ttRR、2ttRr,其中纯合子占2/6=1/3,C错误;‎ D.若F1灰鼠测交,后代表现型及其比例为灰鼠:黑鼠:白鼠=1:2:1,D正确。‎ 故选C。‎ ‎30.果蝇红眼对白眼为显性,控制这对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果蝇缺失1条IV号染色体仍能正常生存和繁殖,缺失2条则胚胎致死。一只缺失1条IV号染色体的杂合子红眼雌果蝇与一只缺失1条IV号染色体的白眼雄果蝇杂交得到F1,下列关于F1果蝇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白眼雄果蝇占1/4‎ B. 红眼雌果蝇占1/4‎ C. 染色体数正常的红眼果蝇占1/3‎ D. 缺失1条IV号染色体的白眼果蝇占1/3‎ ‎【答案】C ‎【解析】‎ ‎【详解】A.亲本的基因型为XDXd和XdY,则后代白眼雄果蝇XdY的比例为1/4,A正确;‎ B.亲本的基因型为XDXd和XdY,则后代红眼雌果蝇XDXd的比例占1/4,B正确;‎ C.后代正常染色体数占1/3,红眼果蝇占1/4,则染色体数正常的红眼果蝇占1/12,C错误;‎ D.缺失1条IV号染色体占2/3,白眼果蝇占1/2,则缺失1条IV号染色体的白眼果蝇占1/3,D正确。故选C。‎ ‎31.图1是小鼠离体的神经一肌肉标本示意图,其中的AB段和BC段的距离相等;图2是图1中突触的放大模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图1 图2‎ A. 刺激A处引起的肌肉收缩不属于反射 B. ①处发生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C. 刺激C处,肌肉内的线粒体活动会增强 D. 刺激B处,可先后在A、C处检测到膜电位变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A.反射必须经历完整的弧,刺激A点引起肌肉收缩的活动不属于反射,A正确;‎ B.突触后膜的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到电信号的转变,B错误;‎ C.刺激C处,肌肉收缩,肌肉内的线粒体活动会增强,C正确;‎ D.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刺激B处,兴奋沿神经纤维传到A处,沿神经元传到C处,D正确。‎ 故选B。‎ ‎32.研究者为了研究甲状腺和甲状腺激素的功能,以小鼠为实验材料,对小鼠的处理见下表。‎ 组别 甲组 乙组 丙组 丁组 处理方法 切除甲状腺 手术但不切除甲状腺 X 生理盐水灌胃 时间 饲养14天 Y ‎1次/天,共14天 ‎1次/天,共14天 在适宜的实验条件下饲养一段时间,每隔一定时间测定耗氧量,记录数据并统计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细胞代谢,因此可以通过测定耗氧量来研究其功能 B. 乙组是对照组,设置乙组的目的是排除手术的影响 C. 丙组中X的处理方法是用生理盐水配制的甲状腺激素溶液灌胃 D. 与丁组相比,丙组的促甲状腺激素浓度升高,甲状腺对碘的需求量增加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物质氧化分解,故可通过测定耗氧量来研究其功能,A正确;‎ B.甲组和乙组相比,乙组是对照组,设置乙组的目的是为了排除手术的影响作用,控制无关变量,体现了对照实验中单一变量的原则,B正确;‎ C.丙丁两组的自变量是有无灌胃甲状腺激素,按照对照试验单一变量原则,丙组中X的处理方法是用生理盐水配制的甲状腺激素溶液灌胃,C正确;‎ D.通过反馈调节,与丁组相比,丙组的促甲状腺激素浓度降低,D错误。‎ 故选D。‎ ‎3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①乙烯只能由植物体内成熟的部位合成 ‎②植物激素的合成受基因的控制,植物激素也能调节基因的表达 ‎③植物没有神经系统,其生命活动的调节方式只有激素调节 ‎④太空中,根失去向地性是因为生长素不能进行极性运输 ‎⑤小麦、玉米在即将成熟时,如果经历一段时间的干热以后又遇到大雨的天气,种子就容易在穗上发芽,这种现象与脱落酸的分解有关 A. 2项 B. 3项 C. 4项 D. 5项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乙烯由植物体内各个部位合成,①错误;‎ ‎②植物激素的合成受酶的控制,而酶的合成受基因的控制,故植物激素的合成受基因控制,而激素具有调节作用,又影响一些基因的表达,②正确;‎ ‎③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③错误;‎ ‎④太空中,根失去向地性是因为生长素不能进行横向运输,仍能进行极性运输,④错误;‎ ‎⑤脱落酸在高温条件下容易降解,解除了对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使得种子就容易在穗上发芽,⑤正确;‎ 综上②⑤正确,共两项,故选A。‎ ‎34.下列关于科学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通过构建数学模型研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 B. 采集、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常用的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C. 用样方法调查道路两旁绿化带中某种杂草的种群密度时,应采用等距取样法取样 D. 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时,在正式实验开始之前先做预实验 ‎【答案】B ‎【解析】‎ ‎【详解】A.研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是时根据酵母菌种群数量绘制增长模型曲线,采用了数学模型构建方法,A正确;‎ B.采集、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常用的方法是取样器取样法,B错误;‎ C.对于道路两旁狭长的绿化带中某种杂草的种群密度,采用等距取样法取样,C正确;‎ D.做《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的预实验一般设置浓度梯度较大,为正式实验摸索适合的浓度范围,“预实验”可以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减少因设计的盲目性而造成的物力和人力浪费,D正确。‎ 故选B。‎ ‎35.某害虫入侵某地后,其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由图可知,第5年害虫的种内斗争最激烈 B. 此害虫种群数量的增长不受种群密度的制约 C. 建构该害虫的数量增长模型属于群落水平的研究 D. 由图可知,害虫入侵该地后,其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答案】D ‎【解析】‎ ‎【详解】A.图中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一直在增加,第9年种群数量比第5年还多,种内斗争更激烈,A错误;‎ B.此害虫种群数量“S”型增长,种群数量的增长受种群密度的制约,B错误;‎ C.建构该害虫的数量增长模型属于种群水平的研究,C错误;‎ D.由图可知,害虫入侵该地后,种群的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少,其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D正确。‎ 故选D。‎ ‎36.某动物的毛色由一组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复等位基因DA、DB、d控制,各种表现型及其对应基因组成如下表所示,现有一个动物种群(种群非常大,所有的雄雄个体间都能自由交配产生后代,没有迁入和迁出,自然选择对毛色这一相对性状没有作用,基因DA、DB、d都不产生突变),DA基因的频率为1/3、DB基因的频率为1/3。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表现型 基因组成 灰红色 含DA 蓝色 不含DA,但含DB 巧克力色 不含DA和DB A. 相关复等位基因的显隐性关系是:DB>DA>d(前者对后者为完全显性)‎ B. 该动物种群中毛色相关基因对应的基因型有3种 C. 若灰红色与蓝色个体交配,后代不可能出现三种毛色 D. 该动物种群中灰红色个体所占比例为5/9‎ ‎【答案】D ‎【解析】‎ ‎【详解】A.相关复等位基因的显隐性关系是:DA > DB >d,A错误;‎ B.该动物种群中毛色相关基因对应的基因型有6种,B错误;‎ C.若灰红色DAd与蓝色DBd个体交配,后代可出现3种毛色,C错误;‎ D.该动物种群中灰红色个体所占比例为1-2/3×2/3=5/9,D正确。‎ 故选D。‎ ‎37.赫尔希(A.Hershey)和蔡斯(M.Chase)于1952年所做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著名实验进一步证实了DNA是遗传物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32P标记噬菌体的侵染实验中,保温时间过长或过短对检测结果的影响不同 B. 35S标记噬菌体的侵染实验中,搅拌不充分会导致沉淀物存在少量放射性 C. 32P标记噬菌体的侵染实验中,细菌裂解后得到的噬菌体不都带有32P标记 D. 35S标记噬菌体的侵染实验中,细菌裂解后得到的噬菌体都不带有35S标记 ‎【答案】A ‎【解析】‎ ‎【详解】A.32P标记噬菌体的侵染实验中,保温时间过长或过短对检测结果的影响相同,都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偏高,A错误;‎ B.35S是蛋白质的特征元素,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培养离心后,放射性应该位于上清液中,如果离心后沉淀物中有少量放射性的原因可能是搅拌不充分,B正确;‎ C.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的特点,32P标记噬菌体的侵染实验中,细菌裂解后得到的噬菌体不都带有32P标记,C正确;‎ D.噬菌体的侵染实验中,合成的蛋白质的原料来自宿主细胞,因此35S标记噬菌体的侵染实验中,细菌裂解后得到的噬菌体都不带有35S标记,D正确。‎ 故选A。‎ ‎38.下图为某家系中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系谱图,其中II-2不携带甲病致病基因。没有发生基因突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甲病具有隔代遗传、交叉遗传的特点 B. III-3可能为杂合子,III-4一定为杂合子 C. II-1与II-2再生一个健康孩子的概率为9/16‎ D. 若III-5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Y则产生异常生殖细胞的是其母亲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甲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具有隔代遗传、交叉遗传的特点,A正确;‎ B.II-1和II-2的基因型分别为BbXAXa和BbXAY,则III-3的基因型可为BbXAY,为杂合子,III-4对于乙病的基因型一定为Bb,为杂合子,B正确;‎ C.II-1和II-2所生后代中,甲病正常的概率是1/4,乙病正常的概率是1/4,故所生孩子正常的概率为1/16,C错误;‎ D.III-5患甲病,致病基因来自于II-3,故患甲病的III-5XXY中产生异常生殖细胞的是其母亲,D正确。‎ 故选C。‎ ‎39.下列有关变异与育种的叙述,错误是 A. 四倍体西瓜与二倍体西瓜杂交,当年可收获到三倍体种子 B. 单倍体育种过程中,经常先筛选F1花粉类型,再进行花药离体培养 C. 诱变育种可提高突变率,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变异类型 D. 杂交育种只能利用已有基因的重组,按需选择,并不能创造新的基因 ‎【答案】B ‎【解析】‎ ‎【详解】A.四倍体西瓜与二倍体西瓜杂交,获得的是三倍体的种子,并当年可收获到,A正确;‎ B.在单倍体育种过程中,先对F1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后经秋水仙素处理,长成植株后再进行筛选,B错误;‎ C.突变具有不定向性,诱变育种可提高突变率,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变异类型,C正确;‎ D.杂交育种只能产生新的基因型,而不能产生新的基因,D正确。‎ 故选B。‎ ‎40.玉米种皮的颜色由三对等位基因共同控制。其中显性基因A、B、R同时存在时,表现为有色,其他情况都为无色。现用一种有色种子植株分别于三种无色种子植株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不考虑突变和交叉互换)。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组别 杂交亲本 子一代(F1)‎ ‎①‎ 有色种子植株×aaBBrr 全为无色种子 ‎②‎ 有色种子植株×aabbRR ‎25%的有色种子 ‎③‎ 有色种子植株×AAbbrr ‎25%的有色种子 A. 控制花色的三对等位基因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 B. 其中A、a与B、b的遗传不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C. 亲本中的有色种子植株产生ABR配子的概率为1/4‎ D. 亲本中的有色种子植株测交,则子代均为无色种子 ‎【答案】D ‎【解析】‎ ‎【详解】A.①根据有色植株×aaBBrr→全为无色种子,不能出现A_B_R_,可判断出A和R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Ar位于一条染色体上,aR位于其同源染色体上,且有色植株基因型为AaB_Rr,②根据有色植株×aabbRR→25%有色种子(A_B_R_),分别考虑每一对基因,并结合前一杂交结论,则有色植株的基因型是AaBbRr,且B在另1对染色体上。③假设三对基因自由组合,该有色植株×AAbbrr后代应该25%有色种子(A_B_R_),与结果不符,可推知三对基因存在连锁关系,因此控制花色的三对等位基因位于2对同源染色体上,且不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A错误;‎ B.A_B_R_与aabbRR杂交,子代有色种子是25%,因此A_B_R_个体产生含有AB的配子的比例是25%,因此A(a)、B(b)遵循自由组合定律,B错误;‎ C.玉米种子的基因型为A_B_R_表现为有色,其他基因表现为无色,A_B_R_与aaBBrr杂交,子代都表现为无色,不能可能出现A_B_R_,基因型为A_B_R_个体不可能产生含有AR的配子,C错误;‎ D.亲本的有色种子的基因型为AaBbRr,产生的配子类型是ABr、Abr、aBR、abR,分别与abr配子结合不产生A_B_R_基因型的无色种子,D正确。‎ 故选D。‎ 二、非选择题 ‎41.研究人员在相同且适宜的二氧化碳浓度、温度等条件下,以A、B两种农作物为实验材料,分别测定其二氧化碳的吸收速率,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当光照强度为2klx时,农作物A的叶肉细胞中产生ATP的细胞器有___________;当光照强度为4klx时,农作物A的光合作用速率________B农作物(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依据是______________。‎ ‎(2)农作物A高而农作物B矮,生产上为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经济效益,常将A、B农作物间行种植,这样能提高__________利用率。同时,由于农作物A的行距增大有利于通风,增加了_______的供应,农作物A的单株产量也有所增加。‎ ‎(3)若要比较A、B两种农作物新鲜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常使用无水乙醇提取绿叶中的色素,其提取色素的原理是________;提取色素的研钵中加入少许__________,可防止酸破坏叶绿素。‎ ‎【答案】 (1). 线粒体和叶绿体 (2). 大于 (3). 此时,A农作物与B农作物的净光合速率相同,但A农作物的呼吸速率大于B农作物,所以A农作物的光合作用速率大于B农作物。 (4). 光能 (5). 二氧化碳 (6). 色素易溶于有机溶剂无水乙醇 (7). CaCO3‎ ‎【解析】‎ ‎【详解】(1)光照强度为2klx时,农作物A的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故叶肉细胞中产生ATP的细胞器叶绿体和线粒体;当光照强度为4klx时,农作物A和农作物B的净光合速率相等,但农作物A的呼吸速率大于农作物B,故A农作物的光合作用速率大于B农作物。‎ ‎(2)将高矮不同的农作物间行种植,能提高农作物对光能的利用率;行距增大有利于通风,增加了CO2的供应。‎ ‎(3)绿叶中光合色素的提取实验中,提取依据的原理是色素易溶于有机溶剂无水乙醇;在研钵中加入少许CaCO3,可防止叶绿素被破坏。‎ ‎42.在寒冷的冬天,很多人选择晨跑来锻炼身体。请回答晨跑过程中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问题:‎ ‎(1)晨跑者往往穿着较少的衣物,在跑步前,皮肤温度感受器受到寒冷刺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到位于_________的体温调节中枢,一方面使位于皮肤的_______,汗腺分泌减少以减少散热,另一方面通过相关调节使机体产热增加。‎ ‎(2)跑步过程中,晨跑者不再感觉到寒冷,反而会感到很热,此时机体的热量来源主要是_______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晨跑者跑步过程中会大量出汗,下丘脑分泌的_________激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分,以维持血浆渗透压的相对稳定。‎ ‎(3)若晨跑者跑步之前不吃早饭,跑步时又消耗了大量的能量,使得跑步者血糖浓度降低,这时胰岛A细胞分泌的_________增加,促进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使血糖浓度保持正常水平。‎ ‎(4)跑步结束初期,晨跑者的呼吸、心跳等并没有立即恢复正常水平,原因是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具有______的特点。‎ ‎(5)某人在跑步结束后感到身体不适,到医院抽血化验,针刺时并没有缩手,这是因为位于________的高级神经中枢对缩手反射的低级神经中枢进行了控制,这体现了神经系统的_______调节。‎ ‎【答案】 (1). 下丘脑 (2). 毛细血管收缩 (3). 骨骼肌 (4). 抗利尿 (5). 胰高血糖素 (6). 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 (7). 作用时间长 (8). 大脑皮层 (9). 分级 ‎【解析】‎ ‎【详解】(1)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在寒冷的刺激下,皮肤的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以减少散热。‎ ‎(2)运动的产热器官主要是骨骼肌,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分泌产生,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3)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浓度升高。‎ ‎(4)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具有作用时间比较长,作用速度较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泛等特点。跑步结束初期,晨跑者的呼吸、心跳等并没有立即恢复正常水平,体现出体液调节作用时间长的特点。‎ ‎(5)神经系统具有分级调节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低级神经中枢受相应高级神经中枢的调控,缩手反射的低级神经中枢在脊髓,高级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 ‎43.图1是生态学家对某草原灰鼠跟踪调查25年,绘制种群λ值的变化曲线。图2是草原生态系统部分食物网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图1 图2‎ ‎(1)草原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________。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等的差异,草原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它们常呈___________分布。‎ ‎(2)该灰鼠在0~5年间种群数量呈现“__________”型增长,第20年的种群数量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第15年的种群数量。‎ ‎(3)下表是生态学家绘制图1曲线时使用的调查方法及部分数据。‎ 捕获数/只 标记数/只 初捕 ‎32‎ ‎32‎ 重捕 ‎36‎ ‎4‎ ‎(注:调查总面积为2hm2(1hm2≈10 000m2),随机布设100个鼠笼,放置1夜后,统计所捕获的灰鼠数量,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假定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与总数中标记比例相等。)‎ 该草原灰鼠的种群密度为_____只/hm2,生态学家调查灰鼠种群密度的方法是________。‎ 事实上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上述计算所得的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______。‎ ‎(4)图2中有________条食物链,鹰和蛇的关系为_____。由于捕蛇者对蛇的捕杀,使蛇的数量大量减少,则短时间内鼠的数量会________。‎ ‎【答案】 (1). 丰富度 (2). 镶嵌 (3). J (4). 小于 (5). 144 (6). 标志重捕法 (7). 高 (8). 3 (9). 捕食和竞争 (10). 增加 ‎【解析】‎ ‎【详解】(1)草原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物种丰富度。由于种种原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很大差别,它们常呈镶嵌分布。‎ ‎(2)0~5年λ大于1且恒定,种群数量呈现“J”型增长,第15~20年,λ小于1,则第20年的种群数量小于第15年的种群数量。‎ ‎(3)该草原灰鼠的平均密度为32×36÷4÷2=144只/hm2,调查动物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标志重捕法,再捕的田鼠中已经被捕的比例少了,故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比实际的高。‎ ‎(4)图2种有植物→鼠→鹰,植物→鼠→蛇→鹰,植物→兔→鹰,共3条食物链,鹰和蛇的关系既有竞争又有捕食。捕蛇者对蛇的捕杀,使蛇的数量大量减少,则短时间内鼠的数量会增加。‎ ‎44.果蝇是遗传学研究的经典材料,其四对相对性状中红眼(E)对白眼(e)、.灰身(B)对黑身(b)、长翅(V)对残翅(v)、细眼(R)对粗眼(r)为显性。下图是雄果蝇M的四对等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不考虑交叉互换。‎ ‎(1)仅考虑上图涉及到的基因,果蝇M能产生_______种雄配子。果蝇M与基因型为______(仅写出眼色相关的基因型)的个体杂交,子代眼色性状表现为红眼:白眼约为3:1。‎ ‎(2)若果蝇M与粗眼雌蝇进行测交,子代雌雄果蝇中细眼和粗眼的比例一致,这是因为雄果蝇在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发生了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用基因型为BBvvRRXeY和bbVVrrXEXE的有眼亲本进行杂交获取果蝇M的同时,出现了无眼雌果蝇。为分析无眼基因的遗传特点,将一只无眼雌果蝇与果蝇M杂交,F1的雌蝇与雄蝇中有眼与无眼的比例均为1:1。‎ ‎①依据无眼雌果蝇与果蝇M杂交结果,若控制果蝇有眼/无眼性状的基因是位于______(填“常染色体”或“X染色体”),可判断出有眼与无眼的显隐性对应关系。‎ ‎②若控制果蝇有眼/无眼性状的基因是位于7号和8号染色体上,F1中的灰身长翅果蝇的基因型为______。‎ ‎(仅考虑体色和翅型的相关基因),用F1中的无眼灰身长翅雌雄果蝇杂交,子代中无眼灰身长翅所占比例为3/8时,则说明无眼性状为_______(填“显性”或“隐性”)。‎ ‎【答案】 (1). 8 (2). XEXe (3). 5、6号染色体(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4). ①X染色体 (5). ②BbVv (6). 显性 ‎【解析】‎ ‎【详解】(1)该雄果蝇的基因型为BbVvRrXEY,每对同源染色体上依次产生(Bv、bV)、(R、r)和(XE ‎、Y)两种配子,共产生2×2×2=8种雄配子。仅考虑眼色的性状,果蝇M的基因型为XEY,要使杂交后代出现红眼:白眼=3:1,则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EXe。‎ ‎(2)果蝇M(Rr)与粗眼雌蝇(rr)测交,后代雌雄果蝇中细眼:粗眼=1:1,原因是雄果蝇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发生了5、6号染色体(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3)①若控制有眼无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用字母D、d表示,则无眼雌与果蝇M杂交的结果中雌蝇与雄蝇均是有眼:无眼=1:1,则一定是无眼为显性。若控制有眼无眼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根据杂交结果,无法判断显隐性。‎ ‎②仅考虑体色和翅型,用基因型为BBvvRRXeY和bbVVrrXEXE的有眼亲本进行杂交获得灰身长翅的基因型为BbVv,由于B/b、V/v两对等位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故与M果蝇杂交中雌雄配子均产生Bv和bV两种配子,则F1中产生的灰身长翅的基因型为BbVv,比例占1/2。F1中的无眼灰身长翅雌雄果蝇杂交,子代中灰身长翅所占的比例是1/2,而子代中无眼灰身长翅所占比例为3/8时,则无眼所占的比例是3/4,故可推出无眼性状为显性性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