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1.50 KB
- 2021-09-2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 5、6 章 章末综合检测
(时间:90 分钟 满分:100 分)
测控导航表
知识点 题号
1.生态系统的结构 1,2,3,23
2.生态系统的功能 5,6,7,8,9,12,13,24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7,18,20
4.生态环境保护 14,15,16,21
5.综合考查 4,10,11,19,22,25,26,27,28,29,30
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
1.在下列的某一生态系统组分中,能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的是
( B )
A.田螺 B.小球藻 C.硝化细菌 D.草鱼
解析:能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的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产者,田螺和
草鱼都是消费者;硝化细菌是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产者;小球藻是
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
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每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在一个营养级上
B.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
C.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D.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
解析:由于一种生物可以以多种生物为食物,也可以被多种生物所摄食,
因此一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可以处于不同的营养级,A 错误;有些动物
属于分解者,如蚯蚓,B 错误;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
成分,C 正确;硝化细菌等是生产者,D 错误。
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A.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得到的能量大于消费者得到的
B.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对所有捕食者都是有利的
C.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型越大
D.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型越小
解析:生态系统中,能量沿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捕食者的气味等信息
有利于被捕食者躲避,对捕食者是不利的;营养级越高,所获得的能量
就越少,但营养级的高低与个体的体型大小没有必然联系。
4.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表示碳的流动方向,下列说
法正确的是( D )
A.图中 a 是生产者,b、d、e 是消费者,c 是分解者
B.该生态系统中食物网可表示为 a→d→e→b
C.该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 a、b、c、d 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D.e 每增加 1 kg 的体重,至少需要 25 kg 的 a
解析:首先根据双向箭头及太阳光能的输入可判断出 c 是无机环境(大
气中二氧化碳库)、a 是生产者;其次判断分解者,分解者除了一个箭头
指向无机环境外,其他箭头都指进来,因此 b 为分解者,d、e 均为消费
者;b 是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的组成;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所有生物和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所以还必须包括 e;按最高能量传递效率计算,e
每增加 1 kg 的体重,至少需要 a 为 1÷20%÷20%=25(kg)。
5.下列措施中不属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应用是( C )
A.利用黑光灯诱捕昆虫,调查昆虫的种群密度
B.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破坏其正常的性别比例
C.芦苇生长期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处理,增加纤维长度
D.利用电子仪器产生与蜜蜂跳圆圈舞相同的频率诱惑蜜蜂采蜜传粉
解析:利用黑光灯诱捕昆虫,调查昆虫的种群密度,黑光灯发出的光属
于物理信息,昆虫具有趋光性,体现物理信息对生物的影响;利用人工
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破坏其正常的性别比例,性引诱剂属于化学
信息,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种群的繁衍;芦苇生长期用一
定浓度的赤霉素处理,增加纤维长度,这属于植物激素的应用;利用电
子仪器产生与蜜蜂跳圆圈舞相同的频率诱惑蜜蜂采蜜传粉,电子仪器
产生的与蜜蜂跳圆圈舞相同的频率属于物理信息,体现了物理信息对
生物的影响。
6.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功能描述的是( C )
A.大气中的 CO2 主要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
B.蝙蝠通过自身发出声波,对目标进行“回声定位”
C.在草→昆虫→青蛙这条食物链中,昆虫是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D.植物残枝败叶中的能量被分解从而释放出来
解析: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大气中的
CO2 主要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属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蝙蝠通
过自身发出声波,对目标进行“回声定位”,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在草→昆虫→青蛙这条食物链中,昆虫是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属
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而不属于功能;植物残枝败叶中的能量被分解
从而释放出来,属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7.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C )
A.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为生态系统的能
量流动
B.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无机环境流入生物群落
C.物质是能量的载体,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伴随着物质循环而循环利 用
的
D.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是以 CO2 的形式进行的
解析: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为生态系统的
能量流动;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将光能转化为有机物中的
化学能,能量就从无机环境流入生物群落;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但能量
流动是单向的,不能循环利用;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是
以 CO2 的形式进行的。
8.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C )
A.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指的是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B.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C.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完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D.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解析:大气中的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主要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大
气中的 CO2 的主要来源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动植物的细胞呼吸以及化
石燃料的燃烧。
9.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羊吃草,草中能量都流入羊体内
B.生态系统稳定时没有能量的输入,只有能量输出
C.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D.通过多级利用可以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
解析:羊吃草,未被消化吸收的食物残渣的能量就会进入分解者体内;
生态系统稳定时能量的输入和输出达到动态平衡;生产者固定的太阳
能通过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到环
境中;通过多级利用可以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传递效率。
10.在某水生生态系统中,分布有水鸟、藻类、芦苇等动植物,某些水鸟
具有秋季迁徙的习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B )
A.该水生生态系统的物种数量随季节而发生变化
B.减少芦苇和藻类后,输入该水生生态系统的能量维持不变
C.藻类和芦苇等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D.该水生生态系统动植物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可产生含氮化合物
解析:该水生生态系统某些水鸟具有秋季迁徙的习性,直接影响物种的
数量;芦苇和藻类等为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减少芦苇和藻类后,输入
该水生生态系统的能量减少;藻类和芦苇等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就是流
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该水生生态系统中动植物残体含有蛋白质、核
酸等含氮成分,被微生物分解后可产生含氮化合物。
11.如图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D )
A.④过程代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③过程代表化能合成作用
B.图中甲、乙、丙分别代表消费者、生产者和分解者
C.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甲、乙、丙间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D.图中甲、乙、丙包含的所有种群共同构成生物群落
解析:由图示信息可知,甲代表分解者,乙代表生产者,丙代表消费者,
④过程代表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③过程代表呼吸作用;碳循环是
指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进行的循环;图中的生产者、消费者
和分解者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
12.有一食物网如图所示。如果能量传递效率为 10%,各条食物链传递到
庚的能量相等,则庚增加 1 kJ 的能量,丙含多少能量( A )
A.550 kJ B.500 kJ C.400 kJ D.100 kJ
解析:庚的能量增加 1 kJ,且庚从两条食物链获得的能量相等,则经丙
→丁→己→庚传递到庚的能量为 0.5 kJ,则需要丙 0.5÷(10%)3=
500(kJ),经丙→戊→庚传递到庚的能量为 0.5 kJ,则需要丙 0.5÷
(10%)2=50(kJ),即丙含的能量为 500+50=550(kJ)。
13.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C )
A.一种蜣螂专以大象粪便为食,则该种蜣螂最多能获得大象所同化能
量的 20%
B.当狼捕食兔子并同化为自身的有机物时,能量就从第一营养级流入
第二营养级
C.生产者主要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非生物环境流入生
物群落
D.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只能在 10%~20%
解析:能量的传递发生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而专以大象粪便为食的
蜣螂是分解者;当狼捕食兔子并同化为自身的有机物时,能量就从第二
营养级流入第三营养级;生产者主要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
从非生物环境流入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一般在 10%~
20%,可以少于 10%,但一般不会超过 20%,超过了容易导致生态系统被破
坏。
14.下列关于人类与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生物圈是地球表面不连续的一个薄层,其能量全部来自太阳
B.控制人口数量的关键是控制出生率
C.酸雨中所含的酸主要是硫酸和硝酸,pH 一般在 5.6~6 之间
D.生物多样性就是指物种多样性
解析:生物圈是地球表面不连续的一个薄层,其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
控制人口数量的关键是控制出生率;酸雨中所含的酸主要是硫酸和硝
酸,正常雨水的 pH 一般在 5.6 左右,酸雨的 pH 小于 5.6;生物多样性主
要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 样
性。
15.下列关于全球气候变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
A.植树造林可减缓全球气候变暖
B.全球气候变暖可减缓永冻土融化
C.全球气候变暖不会影响农业生产
D.大气中 CO2 减少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解析:植物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所以植树造林可减缓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气候变暖可加速永冻土融化;全球气候变暖会影响农业生产;大气
中 CO2 等温室气体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16.生物多样性有利于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D )
A.禁止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选择
B.森林对水土的保持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中潜在的使用价值
C.建立动物园、植物园等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措施
D.生物圈内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
解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正确措施是合理地、有计划地开发和利用自然
资源;森林对水土的保持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中间接的使用价值;对生
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就地保护,建立动物园、植物园等属于易
地保护;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内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涉
及生态系统的功能,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
17.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河流污染导致的鱼虾死亡进一步加剧污染属于负反馈调节
B.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组成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数量相对稳定
C.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由其内部营养结构决定的,与外界环境无关
D.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
解析:大量排放污染物引起鱼虾类死亡,鱼虾类尸体腐烂又加剧了鱼类
的死亡,进一步加剧污染属于正反馈调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
系统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其由生态系
统内部因素和外界环境共同维持;生物种类多少影响生态系统的自我
调节能力,而自我调节能力是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的重要原因。
18.将水生植物和小鱼放入盛有水的玻璃缸中,密闭后置于光照、温度
等适宜条件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C )
A.植物为鱼的生存提供氧气
B.鱼可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 CO2
C.能量流动可以从植物到鱼,也可以由鱼到植物
D.若该玻璃缸长期置于黑暗中,鱼和植物将会死亡
解析: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可为鱼的生存提供条件;鱼是异养需氧
型生物,呼吸作用产生的 CO2 可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原料;在玻璃缸中,
能量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由植物流向小鱼,不能逆向流动;生物的
生存离不开能量的供应,而一个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
用,故长期黑暗,鱼和植物均会死亡。
19.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B )
A.生态系统中捕食者的存在可以促进物种多样性的提高
B.把沼泽地改造成人造林是增加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
C.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保护无经济价值的物种是为人类生存发展保留空
间
D.农田是具有高度目的性的人工生态系统,清除杂草与保护生物多样
性的原则不矛盾
解析: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分解者就能完成物质循环,加入捕食者后,
大量捕食者的存在能促进物种多样性的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更好;
沼泽地改为人造林,生物种类变少;保护无经济价值的物种,是为了维
持物种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为人类生存发展保留空间;农田
耕作的目的是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主要靠人工
的维持,所以清除杂草是必要的且不违背生物多样性原则。
20.下列有关生态事件的叙述,错误的是( B )
A.互花米草原产美洲,引入到江苏沿海等地种植后迅速扩散并改变了
滩涂生物多样性,属于生物入侵
B.克氏原鳌虾(小龙虾)原产美洲,经由日本引入南京地区后迅速扩散,
对农田有一定危害,但成为餐桌上的美味,不属于生物入侵
C.麋鹿原产我国,但后来在国内绝迹,从欧洲引入并在大丰境内建立自
然保护区实行迁地保护
D.丹顶鹤在我国东北等地繁殖,迁徙到江苏沿海滩涂越冬,在盐城建立
自然保护区实行就地保护
解析: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入后成为野生
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就地保护是指在原地对
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
保护,易(迁)地保护是指把保护对象从原地迁出,在异地进行专门保
护。
21.某地区多年来围绕“一城青山半城湖”理念,实施了一系列生态建
设工程,生态效应逐渐显现。下列有关该生态工程的分析评价不合理的
是( D )
A.使物种多样性程度显著提高
B.使生物群落的组成更为复杂
C.使生态系统的类型更为多样
D.其主要目的是提高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解析:由题干信息“生态效应逐渐显现”可知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增加,
物种多样性程度显著提高;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增加,导致群落的物种组
成更为复杂;生物种类和数量增加,导致生态系统的类型更为多种多样;
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效应属于生物多样性中的间接价值。
22.有些人工林面积大,构成树种单一,树木年龄和高度比较接近,树冠
密集,这种森林被称为“绿色沙漠”。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C )
A.植物种类单一,无法提供多样的食物或栖息环境,因而动物种类也十
分稀少
B.密集的树冠遮挡了阳光,使林下缺乏灌木层和地表植被,群落结构简
单
C.营养结构简单,食物链短,生态系统的稳态容易维持
D.生物多样性水平低,缺少天敌对虫害的控制,易爆发虫害
解析:该生态系统中植物种类单一,会导致动物种类相对单一;树冠密
集,不利于地表植被形成,会导致生物种类较少,群落结构简单;营养结
构简单,食物链短,会导致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低,不利于生态
系统的长期稳定;植物种类单一,若有虫害爆发,则可能会因缺少天敌
而使危害加剧。
23.如图表示一个生态系统中除分解者外,5 个物种(U、V、W、X、Y)之
间的能量流动过程,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下列各项中对应正确的
是( C )
生产者
草食性
动物
杂食性
动物
肉食性
动物
处于多个
营养级的动物
A V U Y X、Y W、Y
B U Y X W、V X
C V U Y W、X Y
D U V X X、Y X、Y
解析:据图分析,V 没有箭头所指向,所以 V 表示生产者,V 指向 U、Y,且
U 指向 Y,所以草食动物是 U,杂食动物是 Y;肉食性动物是 W、X;处于多
个营养级的动物是 Y。
24.如图是碳循环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从理论上讲,没有 b 成分碳循环就不能进行
B.图中的①、③表示的过程分别主要是光合作用和分解作用
C.图中的 a、d 分别表示生产者和无机环境中的二氧化碳
D.在无机环境和 d 之间不存在信息传递
解析:据图分析可知,a 是大气中(无机环境中)的二氧化碳,d 是生产
者,b 是消费者,c 是分解者。从理论上讲,没有 b 消费者成分,碳循环也
可以进行;图中的①、③表示的过程分别主要是光合作用和分解作用;
图中的 d、a 分别表示生产者和无机环境中的二氧化碳;在无机环境和 d
生产者之间存在信息传递。
25.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向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C )
A.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和转化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
动
B.消费者的存在可以加快生态系统能量和物质的循环利用,还对于植
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C.当该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X3 的能量值最多为 X1 的 4%
D.X1、X2、X3……过程提供的有机物中的碳将全部转变为 Z 过程释放的
CO2
解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入、转化、传递和散
失过程;消费者的存在可以加快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能量流动是不循环
的,是单向的;由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能量的传递效
率为 10%~20%,因此当该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X3 的能量值最
多为 X1 的 4%;X1、X2、X3……过程提供的有机物中的碳除了转变为 Z 过
程释放的 CO2 外,还转变为 Y1,Y2,Y3……过程中产生的 CO2。
二、非选择题(共 50 分)
26.(8 分)红树林生态系统是地球上生产力最高的四大海洋自然生态系
统之一,是国际上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湿地生态保护的重要对象,已成为
近年来国际上普遍关注的资源环境热点问题之一。如图表示中山某地
红树林群落简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中虾蟹和小型食肉鱼之间的关系是 。除图中所
示之外,该生物群落还应具有的成分是 。
(2)通常情况下,鸟的数量一般远远少于小型食肉鱼,主要原因是
。
(3)红树林生态系统能为人类提供大量鱼、虾蟹等海产品,这体现了物
种多样性中的 价值。
解析:(1)虾蟹和小型食肉鱼都捕食水蚤,所以属于竞争关系,小型食肉
鱼又捕食虾蟹,所以属于捕食关系。若想构成生物群落,还应具有的成
分为分解者。
(2)通常情况下,鸟类的数量一般远远少于小型食肉鱼,主要原因是能
量流动逐级递减,鸟的营养级较高,可利用能量少。
(3)红树林生态系统能为人类提供大量鱼、虾蟹等海产品,这体现了物
种多样性中的直接价值。
答案:(每空 2 分)
(1)捕食和竞争 分解者 (2)营养级高,可利用能量少
(3)直接
27.(12 分)下面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图中字母 A、B、C、
D、E 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字母 a、b、c、d 表示能量,序号表示生理过
程或能量流动方向。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通过 (填序号)过程实现的。食
草动物排出的粪便中仍含有部分能量,这一部分能量流入分解者体内
的过程应是图示中的 (填序号)箭头所示。
(2)该生态系统必不可少的两种生物成分除 A 外,还有 (填字
母)。图中生物构成的食物链有 个营养级。
(3)如果该生态系统受到 DDT(一种有机磷农药)污染,体内 DDT 含量最
高的是 (填字母)。
(4)大豆、蓝藻、硝化细菌都属于 A 生产者,其中硝化细菌是以
作 用 的 方 式 合 成 有 机 物 的 。 这 三 种 生 物 中 细 胞 结 构 相 似 的
是 ,主要原因是 。
(5)图中释放的能量 d 是通过生物 E 的 作用实现的。
解析:(1)图中 B、C、D、E 分别代表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
费者和分解者,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
食草动物排出的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食草动物的同化量,而是生产者
的同化量。(2)生态系统必不可少的生物成分为生产者和分解者,该生
态系统的食物链为 A→B→C→D,因此该食物链含有 4 个营养级。(3)营
养级越高,体内富集的 DDT 含量越高。因此体内 DDT 含量最高的是 D。
(4)蓝藻与硝化细菌都属于原核生物,细胞中均无成形的细胞核,蓝藻
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而硝化细菌通过化能合成作用合成有机物。
(5)动植物遗体残骸等中的能量通过分解者的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
散失。
答案:(除标注外,每空 1 分)
(1)① ⑤(2 分)
(2)E 4
(3)D(2 分)
(4)化能合成 蓝藻和硝化细菌 它们细胞中均无成形的细胞核
(5)呼吸(2 分)
28.(10 分)大型肉食性动物对低营养级肉食性动物与植食性动物有捕
食和驱赶的作用,这一建立在“威慑”与“恐惧”基础上的种间关系会
对群落或生态系统产生影响,对此方面的研究属于“恐惧生物学”范畴。
回答下列问题:
(1)当某种大型肉食性动物迁入到一个新的生态系统时,原有食物链的
营养级有可能增加。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营养级数量一般不会太多,原
因是 。
(2)如果将顶级肉食性动物引入食物网只有三个营养级的某生态系统
中,使得甲、乙两种植食性动物间的竞争结果发生了反转,即该生态系
统中甲的数量优势地位丧失。假定该反转不是由于顶级肉食性动物的
直接捕食造成的,那么根据上述“恐惧生态学”知识推测,甲的数量优
势地位丧失的可能原因是 (答出一点即可)。
(3)若某种大型肉食性动物在某地区的森林中重新出现,会减轻该地区
野猪对农作物的破坏程度。根据上述“恐惧生态学”知识推测,产生这
一结果的可能原因有 (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1)生态系统中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2)由题意可知甲、
乙两种植食性动物间的竞争结果发生的反转不是由于顶级肉食性动物
的直接捕食造成的,根据“恐惧生态学”可知甲的数量优势地位丧失的
可能原因是甲对顶级肉食性动物的恐惧程度比乙高,顶级肉食性动物
引入后甲逃离该生态系统的数量比乙多。(3)根据“恐惧生态学”可推
测该地区野猪减少对农作物的破坏的原因是大型肉食性动物捕食野猪,
野猪因恐惧减少了采食。
答案:(除标注外,每空 3 分)
(1)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大部分都损失了,传递到
下一营养级的能量较少
(2)甲对顶级肉食性动物的恐惧程度比乙高,顶级肉食性动物引入后甲
逃离该生态系统的数量比乙多
(3)大型肉食性动物捕食野猪;野猪因恐惧减少了采食(4 分)
29.(10 分)如图为生物圈中碳循环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碳在大气圈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是 ,在生物群落中的主要存
在形式是 。
(2)碳从无机环境中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①表示 过程,②
表示的是 关系,过程③表示的生理活动主要是在细胞内
中完成的。
(3)若图虚线框中的种类及相互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假设 E 种群中的能
量是 5.8×109 kJ,B 种群中的能量为 1.3×108 kJ,若能量的传递效率为
10%~20%,则 A 种群中的能量至少是 kJ。
(4)如果大气层中的 CO2 增多,则会加剧 效应,减缓此效应的措
施有 (答出一项即可)。
解析:(1)碳在大气圈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是 CO2,在生物群落中的主要存
在形式是含碳有机物。(2)碳从无机环境中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①表示
光合作用过程,②表示的是捕食关系,过程③表示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主要是在线粒体中完成的。(3)根据图中的食物关系可知:E
是生产者,其余生物是消费者。E 种群中的能量是 5.8×109 kJ;B 种群
中 的 能 量 为 1.3×108 kJ, 则 D 和 C 种 群 中 的 能 量 最 少 是
5.8×109×10%-1.3×108=4.5×108, 所 以 A 的 能 量 最 少 是
4.5×108×10%=4.5×107(kJ)。(4)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大气中 CO2 含量
的增多引起的,减缓温室效应的最关键措施是保护植被(植树种草),增
加 CO2 的吸收;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 CO2 的排放,并提高能源利用
率。
答案:(除标注外,每空 1 分)
(1)CO2 含碳有机物
(2)光合作用 捕食 线粒体
(3)4.5×107(3 分)
(4)温室 保护植被,大力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严格控制化石燃
料的燃烧,并提高能源利用率;开发除化石燃料以外的如水能、核能、
太阳能等新能源,减少 CO2 的排放量(答案合理或写出上述内容中的一
项即可)
30.(10 分)如图为某 2 hm2 面积的小岛上,存在着的一条主要的食物链
及其能量传递示意图[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是 J/(m2·a)]。
(1)该小岛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除了上述生物所属的成分外,还包
括 、 。
(2)据图计算,从田鼠到蛇的能量传递效率是 ,这个值不在
10%~20%范围内的原因是 。
(3)蛇能够利用舌感知田鼠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后者,田鼠同样也能够依
据蛇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可见,信息能够
,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呼吸量与同化量的比值反映了能量散失率,田鼠的能量散失率大于
蛇的能量散失率,原因是 。
解析:(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
费者和分解者。(2)能量从田鼠传递到蛇的效率是 245÷7 000 ×100%
=3.5%。因为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 10%~20%,而田鼠到蛇的传
递效率远小于 10%,说明田鼠和蛇对应的营养级都还有其他生物。(3)
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4)田鼠是恒温
动物,蛇是变温动物,在研究期间恒温动物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来维持
体温,所以能量散失率高。
答案:(除标注外,每空 2 分)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1 分) 分解者(1 分)
(2)3.5% 田鼠和蛇对应的营养级都还有其他生物
(3)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4)田鼠是恒温动物,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来维持体温,所以能量散失
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