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3.50 KB
- 2021-09-2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9-2020学年上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二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
1.纯合的黄色(YY)豌豆与绿色(yy)豌豆杂交得F1,F1自交,选取F1所结的黄色种子全部种下,植物长成后,自然状态下受粉,则这些植株所结的种子中,黄色与绿色的比例是( )
A. 1∶1 B. 3∶1 C. 5∶1 D. 6∶1
【答案】C
【解析】
【详解】F1所结的黄色种子中,YY占1/3,Yy占2/3,其中1/3YY自交后代均为YY(黄色),2/3Yy自交会发生性状分离,后代为2/3(1/4YY、1/2Yy、1/4yy),因此这些植株所结的种子中,黄色与绿色的比例是(1/3+2/3×3/4):2/3×1/4=5:1,选C。
【点睛】本题首先要求学生明确豌豆是自花闭花授粉植株,自然状态下只能进行自交;其次要求学生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能准确判断出F1所结黄色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再根据题干要求进行计算。
2.家蚕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已知蚕体色正常基因(T)与油质透明基因(t)是位于Z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现用正常雄性与油质透明雌性杂交得到F1,F1只有一种表 现型。让F1雌雄个体杂交,得到的F2中幼蚕体色油质透明雌性个体所占比例为
A. 1/2 B. 1/4 C. 0 D. 3/4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题意知,家蚕的性别决定是ZW型,雄家蚕的性染色体组成是ZZ,雌家蚕的性染色体组成是ZW,用正常雄性与油质透明雌性杂交得到F1,F1只有一种表现型,说明正常雄家蚕的基因型是ZTZT,油质透明雌家蚕的基因型是ZtW。
【详解】由题意知,家蚕的亲本基因型是:ZTZT、ZtW,子一代的基因型是ZTZt、ZTW,子一代自由交配得到子二代的基因型是:ZTZT、ZTZt、ZTW、ZtW,比例是1:1:1:1,其中幼蚕体色油质透明雌性个体ZtW,占1/4。故选B项。
【点睛】本题的解题思路是根据题干信息判断出亲本的基因型,然后用正推法推出子一代、子二代的基因型、表现型,根据问题的具体要求解答,旨在考查学生对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的一般解题规律的熟练掌握。
3.下图为某果蝇体细胞中的一对同源染色体,用“ I ”表示部分基因的相对位置,A.a表示位于该 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下列有关该图的分析,错误的是
A. 图示说明一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
B. 图示说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C. 基因A.a的碱基排列顺序有差异
D. 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相同位置的基因是等位基因
【答案】D
【解析】
【分析】
基因是DNA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一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均为非等位基因。
【详解】AB、由题意“ I ”表示部分基因的相对位置,所以由图可知,一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AB正确;
C、不同基因的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不同,所以基因A、a的碱基排列顺序有差异,C正确;
D、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相同位置的基因是等位基因或相同基因,D错误。
故选D。
4.下列有关DNA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一条双链DNA片段有两个游离的磷酸基团
B. 每个磷酸基团上都连着两个核糖
C. 碱基对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特异性
D. 一条脱氧核苷酸链上相邻的两个碱基A和T之间靠形成氢键连接
【答案】A
【解析】
【分析】
DNA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双链DNA中磷酸与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DNA的基本骨架;碱基对排列在内侧。两条链反向平行盘旋成双螺旋结构。两条链之间的碱基遵循碱基的互补配对原则(A-T、C-G)。
【详解】A、每条脱氧核苷酸链含有1个游离的磷酸,故一条双链DNA片段含有两个游离的磷酸基团,A正确;
B、1个磷酸基团上连着1个或2个脱氧核糖,B错误;
C、碱基对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C错误;
D、一条脱氧核苷酸链上相邻的两个碱基A和T之间靠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连接,D错误。
故选A。
【点睛】DNA双链之间的碱基依靠氢键相连,一条核苷酸链上相邻的两个碱基A和T之间靠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连接。
5.某学校生物兴趣小组开展了“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的实践活动,以下调查方法或结论不太合理的是( )
A. 调查时,最好选群体中发病率相对较高的多基因遗传病,如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等
B. 调查时应分多个小组,对多个家庭进行调查,以获得足够大的群体调查数据
C. 为了更加科学、准确调查该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应特别注意随机取样
D. 若调查结果是男女患病比例相近,且发病率较高,则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答案】A
【解析】
A、因多基因遗传病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故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相对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A错误;
B、调查时应分多个小组、对多个家庭进行调查,以获得足够大的群体调查数据,B正确;
C、为了更加科学、准确调查该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应特别注意随机取样,C正确;
D、若该病男女患病比例相近,说明和性别无关,则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D正确
【考点定位】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名师点睛】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相对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色盲、白化病等;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发病率,则应在群体中抽样调查,选取的样本要足够的多,且要随机取样;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则应以患者家庭为单位进行调查,然后画出系谱图,再判断其遗传方式
6.下列有关基因型、性状和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牝鸡司晨”现象表明性别受遗传物质和环境因素共同影响
B. 患红绿色盲夫妇生的孩子均为色盲,该性状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
C. 长翅果蝇的幼虫在35℃下培养都是残翅,可能与温度影响酶活性有关
D. 基因型相同的个体表现型都相同,表现型相同的个体基因型可能不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牝鸡司晨”是指原来下过蛋的母鸡,以后却变成公鸡,长出公鸡的羽毛,发出公鸡样的啼声,这种现象称为性反转。
2、表现型与基因型:
①表现型:指生物个体实际表现出来的性状。如豌豆的高茎和矮茎。
②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如高茎豌豆的基因型是DD或Dd,矮茎豌豆的基因型是dd。
(关系:基因型+环境→表现型)
【详解】A、性反转现象表明性别受遗传物质和环境因素共同影响,A正确;
B、患红绿色盲夫妇生的孩子均为色盲,说明该性状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B正确;
C、长翅果蝇的幼虫在35℃下培养都是残翅,说明果蝇的性状与环境有关,可能与温度影响酶活性有关,C正确;
D、表现型是基因型和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基因型相同的个体表现型不一定相同,表现型相同的个体基因型可能不同,如AA和Aa均表现为显性,D错误。
故选D。
7.下列关于中心法则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逆转录和DNA复制时需要的原料不同
B. 酵母菌细胞内转录和DNA复制的场所相同
C. 人体细胞都能进行核DNA的复制和基因的表达
D. 基因的转录和翻译都以一条RNA链为模板
【答案】B
【解析】
【分析】
中心法则的含义是指遗传信息从DNA传递给RNA,再从RNA传递给蛋白质,即完成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的过程。也可以从DNA传递给DNA,即完成DNA的复制过程。这是所有有细胞结构的生物所遵循的法则。在某些病毒中的RNA自我复制(如烟草花叶病毒等)和在某些病毒中能以RNA为模板逆转录成DNA的过程(某些致癌病毒)是对中心法则的补充。第一类用实线箭头表示,包括DNA的复制、RNA的转录和蛋白质的翻译,即①DNA→DNA(复制);②DNA→RNA(转录);③RNA→蛋白质(翻译)。这三种遗传信息的转移方向普遍地存在于所有生物细胞中。第二类用虚线箭头表示,是特殊情况下的遗传信息转移,包括RNA的复制,RNA反向转录为DNA和从DNA直接翻译为蛋白质。即①RNA→RNA(复制);②RNA→DNA(反向转录);③DNA→蛋白质。RNA复制只在RNA病毒中存在。
【详解】A、逆转录的产物是DNA,DNA复制的产物也是DNA,因而需要的原料相同,A错误;
B、酵母菌是真核生物,细胞内转录和DNA复制的主要场所是细胞核,线粒体中也可进行转录与DNA复制,B正确;
C、人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不能进行DNA的复制和基因的表达,C错误;
D、基因的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的,D错误;
故选:B。
8.下列属于基因直接控制生物性状的实例的是
①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②人类的白化病 ③囊性纤维病 ④苯丙酮尿症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
基因对生物性状的控制途径是:①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②基因控制的吧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
【详解】①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基因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性状的实例,①正确;
②人类的白化病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的实例,②错误;
③囊性纤维病是基因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性状的实例,③正确;
④苯丙酮尿症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的实例,④错误。
故选A。
9.下列常见的遗传病中,属于染色体变异的是
A. 红绿色盲症 B. 白化病 C. 苯丙酮尿症 D. 21三体综合征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人类遗传病包括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详解】A、红绿色盲症属于伴X遗传病,属于单基因遗传病,A错误;
B、白化病属于单基因遗传病,B错误;
C、苯丙酮尿症属于单基因遗传病,C错误;
D、21三体综合征属于染色体异常遗传病,D正确。
故选D。
10.下列有关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基因突变的特点决定诱变育种时需要处理大量的材料
B. 杂交育种能产生新基因
C. 普通小麦的花粉离体培养得到的是三倍体
D. 三倍体无子西瓜高度不育的原因是细胞内无同源染色体
【答案】A
【解析】
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不定向性和多害少利性,所以在诱变育种时需要处理大量的材料,A正确。杂交育种利用的是基因重组,不能产生新基因,只能产生新性状,B错误。普通的小麦的花粉离体培养得到的是三倍体,C错误。三倍体无子西瓜高度不育的原因是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D错误。
11.采用下列方法进行育种的过程中,核基因的种类和数量都不会发生改变的是
A. 多倍体育种 B. 杂交育种 C. 单倍体育种 D. 诱变育种
【答案】B
【解析】
【分析】
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
【详解】A、多倍体育种中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基因数目增加,A不符合题意;
B、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基因的种类和数目不变,B符合题意;
C、单倍体育种的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基因的数目变化,C不符合题意;
D、诱变育种中发生基因突变,基因的种类会发生改变,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2.下列关于基因、DNA遗传信息和染色体的描述,正确的是
A. 核DNA复制发生在间期而不是分裂期与其载体的存在状态有关
B. 某个体发生了基因突变,但性状未变,一定是发生了隐性突变
C. 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
D. 与原核生物不同的是,真核生物中构成基因的碱基总数小于DNA的碱基总数
【答案】A
【解析】
【分析】
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详解】A、DNA的主要载体是染色体,在间期主要以染色质的形式存在,可以发生DNA复制,分裂期以染色体的形式存在,高度螺旋化,不能进行DNA复制,A正确;
B、某个体发生了基因突变,但性状未变,可能是发生了隐性突变,也可能是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B错误;
C、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C错误;
D、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中构成基因的碱基总数均小于DNA的碱基总数,D错误。
故选A。
13.下列有关生物遗传物质基础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所有生物遗传物质的复制都发生在细胞内
B. 所有生物基因表达时都共用同一套遗传密码
C. 所有生物体内的核酸中都含有碱基A、T、C、G
D. 所有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答案】C
【解析】
细胞是生命系统的最基本结构层次,包括病毒在内的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的复制都发生在细胞内,A正确;所有生物基因表达时都共用同一套遗传密码,B正确;某些RNA病毒体内只有A、U、G、C四种碱基,没有T,C错误;所有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内含有的核酸包括DNA和RNA两种,都以DNA为遗传物质,D正确。
14. DNA分子结构具有多样性的原因是
A. 碱基和脱氧核糖排列顺序千变万化
B. 四种碱基的配对方式千变万化
C. 两条长链的空间结构千变万化
D. 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千变万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
A、DNA分子结构中,碱基和脱氧核糖的排列顺序不变,A错误;
B、四种碱基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总是嘌呤和嘧啶配对,共有A-T、T-A、C-G、G-C四种,B错误;
C、DNA的两条链反向平行构成规则的双螺旋结构,C错误;
D、碱基之间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碱基对,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干变万化,导致DNA具有多样性,D正确.
15.下列有关“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本实验模拟的是雌、雄亲本产生配子的比例
B. 正常情况下雌配子较雄配子体积大,所以要选大小两种小球
C. 每次从两个小桶中抓取的小球记录后要放回原桶
D. 统计40次,小球组合中AA、Aa、aa的数量应为10、20、10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用甲、乙两个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甲、乙两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生物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基因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当杂合子自交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后代出现性状分离,用不同彩球的随机结合,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
【详解】A、本实验模拟的是等位基因的分离,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以及产生后代的性状比例关系,A错误;
B、选取的小球大小应该相等,B错误;
C、为了保证每种配子被抓取的概率相等,每次抓取小球统计后,应将彩球放回原来的小桶内,C正确;
D、小球的组合统计的次数要足够的多,AA:Aa:aa的数量比才接近1:2:1,因此,统计40次小球组合中AA 、Aa、aa的数量不一定为10、20、10,D错误。
故选C。
16.下表是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得到的子二代遗传因子组成,其中部分遗传因子组成并未列出,仅用阿拉伯数字表示。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A. 1、2、3、4的性状都一样
B. 在此表格中,YYRR只出现1次
C. 在此表格中,YyRr共出现4次
D. 遗传因子组成出现概率的大小顺序为4>3>2>1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1为YYRR,2为YyRR,3为YYRr,4为YyRr。
【详解】A、1、2、3、4的性状都一样,均为双显性性状,A正确;
B、在此表格中,YYRR只出现1次,对应1,B正确;
C、在此表格中,YyRr共出现4次,C正确;
D、1为YYRR,该基因型出现的概率为1/16,2为YyRR,该基因型出现的概率为1/8,3为YYRr,其出现的概率为1/8,4为YyRr,其出现的概率为1/4,故4>3=2>1,D错误。
故选D。
17.如图表示某人类遗传病的系谱图,如果母亲是纯合体,则该病的致病基因可能是
A. X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
B. 常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
C. 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
D. 常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
【答案】B
【解析】
【分析】
几种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及其特点:
1、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红绿色盲、血友病等,其发病特点:(1)男患者多于女患者;(2)隔代交叉遗传,即男患者将致病基因通过女儿传给他的外孙。
2、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其发病特点:(1)女患者多于男患者;(2)世代相传。
3、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等,其发病特点:患者多,多代连续得病。
4、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先天聋哑、苯丙酮尿症等,其发病特点:患者少,个别代有患者,一般不连续。
5、伴Y染色体遗传:如人类外耳道多毛症,其特点是:传男不传女。
【详解】A、男患者的女儿正常,说明该病的致病基因不可能是X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A错误;
B、若致病基因为常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且母亲为隐性纯合子,则只要父亲是杂合子,就可能生出有病的儿子和正常的女儿,B正确;
C、若是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且母亲是显性纯合子,则不可能生出有病的儿子,C错误;
D、若是常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且母亲是显性纯合子,则不可能生出有病的儿子,D错误。
故选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几种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及其特点,注意该图没有典型的“有中生无”或“无中生有”的特点,因此适宜用带入排除法,还要注意母亲是纯合子。
18.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分离的基因、自由组合的基因、交叉互换的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分别是
A. 同一条染色体上;非同源染色体上;姐妹染色单体上
B. 同源染色体上;非同源染色体上;同源染色体上
C. 非同源染色体上;同一条染色体上;姐妹染色单体上
D. 姐妹染色单体上;同源染色体上;非同源染色体上
【答案】B
【解析】
【分析】
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
【详解】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同源染色体的基因会彼此分离;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会发生自由组合;联会时期,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上的基因会发生交叉互换。
综上所述,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19.如图是果蝇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成,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染色体3、6之间的交换属于基因重组
B. 染色体1、4、5、7组成果蝇的一个染色体组
C. 控制果蝇红眼或白眼的基因位于1号染色体上
D. 研究果蝇的基因组可研究1、2、3、6、7号染色体上DNA序列的碱基组成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根据1和2大小不同可知,该细胞为雄果蝇的染色体组成。1为X染色体,2为Y染色体。
【详解】A、染色体3、6属于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片段属于易位,A错误;
B、染色体1、4、5、7属于非同源染色体,组成果蝇的一个染色体组,B正确;
C、控制果蝇红眼或白眼的基因位于1号染色体上即X染色体上,C正确;
D、研究果蝇的基因组可研究1、2、3、6、7号染色体上DNA序列的碱基组成,即需要研究3条常染色体和2条性染色体上的碱基序列,D正确。
故选A。
20.一对夫妇表现正常,却生了一个患血友病的孩子,在妻子的一个初级卵母细胞中,血友病基因数目和分布情况最可能是
A. 1个,位于一个染色单体中 B. 2个,分别位于姐妹染色单体中
C. 4个,位于四分体的每个染色单体中 D. 2个,分别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答案】B
【解析】
【分析】
设控制血友病的基因为B、b,根据“一对夫妇表现正常,却生了一个患血友病的孩子”可知,该夫妇的基因型为:XBXb×XBY。
【详解】由上分析可知,妻子的基因型为XBXb,其初级卵母细胞中含有2个B和2个b,其中2个b位于一条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上。
综上所述,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21.基因型为AaBbDd的二倍体生物,其体内某精原细胞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变化如图所示。叙述正确的是( )
A. 三对等位基因的分离均发生在次级精母细胞中
B. 该细胞能产生AbD、ABD、abd、aBd四种精子
C. B(b)与D(d)间发生重组,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D. 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换导致了染色体结构变异
【答案】B
【解析】
【详解】A、等位基因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即初级精母细胞中,A错误;
B、由于AbD位于一条染色体上,则aBd位于另一条同源染色体上,由于染色体上B和b所在非姐妹染色单体上发生了交叉互换,所以最终产生的精子基因型为AbD、ABD、aBd、aBd四种精子,B正确;
C、B(b)与D(d)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不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C错误;
D、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换属于基因重组,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减数分裂、遗传规律以及生物变异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理解基因分离和自由组合发生的时期。
22. 一个mRNA分子有m个碱基,其中G十C有n个;由该mRNA合成的蛋白质有两条多肽链。则其模板DNA分子的A+T数、合成蛋白质时脱去的水分子数分别是 ( )
A. m,m/3-1 B. m,m/3-2
C. 2(m-n),m/3-1 D. 2(m-n),m/3-2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mRNA分子有m个碱基且G+C=n可知,此mRNA分子中A十U=m-n,控制其合成的DNA分子模板链中T+A=m-n个,模板DNA分子中A+T=2(m-n)个;由mRNA分子有m个碱基可知,其模板DNA分子中有2m个碱基,能控制合成含2m/6个氨基酸的蛋白质分子。题中给出,此蛋白质分子有两条肽链,脱水分子数应为m/3一2。
答案选D.
23.用32P标记玉米体细胞(染色体数量为20条)所有DNA分子的双链,再将这些细胞转入不含32P的培养基中培养,在第二次细胞分裂的中期、后期,一个细胞中被32P标记的染色体条数分别是
A. 中期20、后期20 B. 中期10、后期20 C. 中期20、后期10 D. 中期10、后期10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由于玉米体细胞的每条染色体的DNA双链都被32P标记,所以本题关键是要搞清楚染色体上DNA的变化;DNA分子复制时,以DNA的两条链为模板,合成两条新的子链,每个DNA分子各含一条亲代DNA分子的母链和一条新形成的子链,称为半保留复制。
【详解】由题可知,亲代的DNA分子(含10对同源染色体)都被32P标记,再将这些细胞转入不含32P 的培养基中培养,复制一次后,每个DMA分子都是一条链含32P,另一条链含31P,在第二次细胞分裂的中期,一个着丝点连着的两个DNA中,一个DNA分子既含有32P又含有31P ,另一个DNA分子的两条链都是31P,所以在第二次有丝分裂的中期,细胞中共有20条染色体,且这20条染色体都被标记,因为这20条染色体含有40条染色单体,且其中有半数(即20条)被标记,所以在第二次有丝分裂的后期,着丝点分裂,此时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为40条,但被标记的染色体数目为20条,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故选A。
24.如图为某同学在学习DNA的结构后画的含有两个碱基对的DNA片段(圆圈“ O”代表磷 酸基团),下列为几位同学对此图的评价,其中正确的是
A. 甲说:“物质组成和结构上没有错误”
B. 乙说:“只有一处错误,就是U应改为T”
C. 丙说:“至少有三处错误,其中核糖应改为脱氧核糖”
D. 丁说:“如果说他画的是RNA双链则该图应是正确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
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DNA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双螺旋结构;DNA的外侧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的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的碱基对,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C-G),据此答题。
【详解】A、DNA分子含有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且不应该含有尿嘧啶U,图中两个基本单位之间的磷酸与五碳糖连接的部位也是错误的,A错误;
B、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至少存在三处错误,B错误;
C、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至少存在三处错误,其中核糖应改为脱氧核糖,C正确;
D、如果图中画的是RNA双链,则两个相邻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连接不正确,D错误。
故选C。
25.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少量的mRNA分子就可以迅速指导合成出大量的蛋白质。其主要原因是
A. 一种氨基酸可能由多种密码子来决定
B. 一种氨基酸可以由多种转运RNA携带到核糖体中
C. 一个核糖体可同时与多个mRNA结合,同时进行多条肽链的合成
D. 一个mRNA分子上可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进行多条肽链的合成
【答案】D
【解析】
【分析】
翻译是指在细胞质中,以信使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mRNA分子可以被重复利用,在一个mRNA分子上可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进行多条肽链的合成,从而指导迅速合成出大量的蛋白质。
【详解】一种氨基酸可能由多种密码子来决定,这能增加密码子的简并性,但不能加快蛋白质的合成,A错误;一种氨基酸可以由多种转运RNA携带到核糖体中,这能增加密码子的简并性,但不能加快蛋白质的合成,B错误;一条mRNA分子上可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而不是一个核糖体可同时与多条mRNA结合,C错误;在合成蛋白质时,多个核糖体可以相继结合到mRNA分子上,形成多聚核糖体,这样可以同时进行多条肽链的合成,提高蛋白质的合成效率,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要求考生识记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及条件,明确一条mRNA分子上可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这样可以加快蛋白质的合成速度,再选出正确的答案,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6. 下图表示真核细胞中某基因表达过程的一部分,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图示mRNA中起始密码子位于RNA链上的左侧
B. mRNA上决定甘氨酸的密码子都是GGU
C. 图示过程中碱基的配对方式有A-U,C-G,A-T
D. 图示过程的正常进行需要ATP和RNA聚合酶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此过程为基因表达中的翻译过程,核糖体上结合两个tRNA,左边肽链正在延伸,说明该核糖体在mRNA上是向右滑动的,起始密码子位于RNA链的左边,A正确。密码子具有简并性,甘氨酸对应的密码子除了图示的GGU还有GGC、GGA、GGG,B错误。图示涉及tRNA和mRNA之间的碱基配对,配对方式只有A-U,C-G两种,C错误。RNA聚合酶为转录过程所需酶,D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遗传信息的翻译,遗传密码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识图分析能力,以及考生与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7.关于复制、转录和翻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转录时以脱氧核糖核苷酸为原料
B. 真核细胞染色体 DNA的复制发生在有丝分裂前期
C. 转录时 RNA 聚合酶能识别 DNA 中特定碱基序列
D. 细胞中有多种 tRNA,一种 tRNA 能转运多种氨基酸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转录时以核糖核苷酸为原料,A错误;
真核细胞染色体DNA的复制发生在有丝分裂间期,B错误;
转录时RNA聚合酶能识别DNA中特定碱基序列(启动子),C正确;
tRNA具有专一性,一种tRNA只能转运一种氨基酸,D错误。
28.赫尔希和蔡斯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证实了DNA是遗传物质,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实验中可用15N代替32P标记DNA
B. 噬菌体外壳蛋白是大肠杆菌编码的
C. 噬菌体DNA的合成原料来自大肠杆菌
D. 实验证明了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
【答案】C
【解析】
【分析】
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用搅拌器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分布情况。实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N是蛋白质和DNA共有的元素,若用15N代替32P标记噬菌体的DNA,则其蛋白质也会被标记,不能区分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A错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是由噬菌体的DNA做模板,利用大肠杆菌体内的原料编码合成,B错误;子代噬菌体DNA合成的模板来自于亲代噬菌体自身的DNA,而合成的原料来自于大肠杆菌,C正确;该实验证明了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D错误。
29. 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所不能引起的变化是( )
①提高突变频率 ②获得无籽果实 ③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
④抑制细胞有丝分裂中纺锤体的形成 ⑤获得单倍体植株
A. ①②③ B. ②④⑤ C. ②⑤ D. ①③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秋水仙素可以作为化学药剂,诱导基因突变,提供突变频率,进而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①③正确;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可以抑制细胞有丝分裂中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获得多倍体植株,但不能获得无子果实,也不能获得单倍体植株,故②⑤错误,④正确。因此,C项符合题意,A、B、D项不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秋水仙素在生物变异中的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30.下图为植物根尖某细胞一个DNA分子中a、b、c三个基因的分布状况,图中1、Ⅱ为无遗传效应的序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在转录时,图示I、Ⅱ片段需要解旋
B. a基因变为A基因,该细胞可能发生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
C. 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基因的末端存在终止密码子
D. 基因a、b、c均可能发生基因突变,体现了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基因突变的概念: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2、基因重组有自由组合和交叉互换两类.前者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后者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3、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指细胞内一个或几个染色体发生片段的缺失、增添、倒位或易位等改变。
【详解】图示I、Ⅱ不是基因片段,故在转录时,图示I、Ⅱ片段不需要解旋,A错误;根尖细胞中a基因变为A基因,该细胞可能发生基因突变,不发生基因重组,B错误;终止密码子在mRNA上,不在基因上,C错误;基因a、b、c均可能发生基因突变,体现了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D正确;故选D。
31.TP53基因是迄今发现的与人类肿瘤相关性最高的基因。不仅可以阻止肿瘤细胞分裂、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还可以修复正常DNA的损伤,被称作人体的“基因警察”。以下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TP53基因可能为抑癌基因,其正常表达可以降低细胞癌变的概率
B. TP53基因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是一个由遗传机制决定的自然的生理过程
C. 石棉、烯环烃、碱基类似物、亚硝胺等可能使TP53基因失去“基因警察”功能
D. 形成癌症的根本原因是相关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因此癌症常遗传给子女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其中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据此答题。
【详解】通过题干信息可知,TP53基因可能为抑癌基因,其正常表达可以降低细胞癌变的概率,A正确;TP53基因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是一个由遗传机制决定的自然的生理过程,B正确;石棉、烯环烃、碱基类似物、亚硝胺等化学致癌因子可能使TP53基因失去“基因警察”功能,C正确;形成癌症的根本原因是相关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但是癌细胞一般是体细胞中的遗传物质改变一起的,故癌症一般不遗传给子女,D错误;故选D。
32.二倍体植物甲(2N=10)和二倍体植物乙(2n=10)进行有性杂交,得到的F1不育。以物理撞击的方法使F1在减数分裂时整套的染色体分配至同一个配子中,再让这样的雌雄配子结合产生F2。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F1不育是因为原始生殖细胞中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
B. F1体细胞中含有4个染色体组,其染色体组成为2N+2n
C. 若用适宜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F1幼苗,则长成的植株是可育的
D. 物理撞击的方法导致配子中染色体数目加倍,产生的F2为二倍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甲和乙杂交的后代中,含有来自甲的一个染色体组和来自乙的一个染色体组,其减数分裂紊乱故不育,经过物理碰撞形成的后代中含有来自甲的2个染色体组和来自乙的2个染色体组,可以正常联会,故可育。
【详解】A、F1原始生殖细胞中含有来自甲的一个染色体组和来自乙的一个染色体组,其减数分裂紊乱故不育,A错误;
B、F1体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其染色体组成为N+n,B错误;
C、若用适宜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F1幼苗,引起其染色体数目加倍即可进行正常的联会,故可育,C正确;
D、物理撞击的方法导致配子中染色体数目加倍,产生的F2为四倍体,D错误。
故选C。
33.如图所示细胞中所含的染色体,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图a一定是二倍体细胞的有丝分裂后期
B. 图b不可能是由受精卵发育来的
C. 如果图b表示体细胞,则图b代表的生物一定是三倍体
D. 图d代表的生物一定是由配子发育而成的,是单倍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a表示有丝分裂的后期,b含有3个染色体组,c含有2个染色体组,d含有1个染色体组。
【详解】A、图a可能是二倍体细胞或含有2个染色体组的单倍体细胞有丝分裂后期,A错误;
B、图b含有3个染色体组,可能是由受精卵发育来的,B错误;
C、如果图b表示体细胞,该细胞含有3个染色体组,则图b代表的生物可能是三倍体单倍体,C错误;
D、图d含有1个染色体组,一定是由配子发育而成的,是单倍体,D正确。
故选D。
34.关于等位基因B和b发生突变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等位基因B和b都可以突变成为不同的等位基因
B. X射线的照射不会影响基因B和基因b的突变率
C. 基因B中的碱基对G—C被碱基对A—T替换可导致基因突变
D. 在基因b—ATGCC—序列中插入碱基C可导致基因b的突变
【答案】B
【解析】
【详解】A、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等位基因B和b都可以突变成为不同的等位基因,A正确;
B、X射线属于物理诱变因子,会提高基因B和基因b的突变率,B错误;
C、基因突变是指DNA中发生了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C正确;
D、在基因b的ATGCC序列中插入碱基C,则基因的碱基序列发生了改变,即发生了基因突变,D正确。
故选:B。
【点睛】1、基因突变是指DNA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基因突变不一定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和通用性。
2、基因突变的特点:
a、普遍性; b、随机性;c、低频性;d、多数有害性;e、不定向性。
35.在作物育种中,使作物具有矮生性状是某些农作物性状改良的方向之一。实验小组利用诱发基因突变的方法从某二倍体野生型水稻(株高正常)田中获得了一株矮生型突变体,将该突变体的花粉离体培养后得到若干单倍体植株,其中矮生植株占50%。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可用矮生型突变体植株逐代自交的方法来获得能稳定遗传的植株
B. 单倍体矮生植株与矮生型突变体植株不能进行杂交
C. 获得单倍体矮生植株的过程中,细胞的染色体组数目发生了整倍性的变化
D. 获得的单倍体矮生植株长势弱小,所结的种子比野生型水稻的小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题意可知,该突变体的花粉离体培养得到的单倍体植株矮生植株占50%,说明该矮生突变体为杂合子,且矮生为显性性状,野生型为隐性性状。
【详解】A、根据该突变体花粉离体培养的结果可知,该突变体为杂合子,经过连续自交,可以获得纯合的矮生植株,可以稳定遗传,A正确;
B、单倍体矮生植株不育,不能与矮生型突变体植株进行杂交,B正确;
C、获得单倍体矮生植株的过程中,细胞的染色体组数目整倍的减少,C正确;
D、单倍体不育,不能产生种子,D错误。
故选D。
36. 生物的某些变异可通过细胞分裂某一时期染色体的行为来识别。甲、乙两模式图分别表示细胞分裂过程中出现的“环形圈”“十字形结构”现象,图中字母表示染色体上的基因。丙图是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在某一时期所呈现的形态。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甲、乙两种变异类型分别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基因重组
B. 甲图是由于个别碱基对增添或缺失,导致染色体上基因数目改变的结果
C. 丙图是由于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的结果
D. 甲、乙、丙三图均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
【答案】C
【解析】
A、甲是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重复(增添)或缺失,乙是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A错误;B、个别碱基对的增添或缺失描述的是基因突变,不改变基因数目,而甲染色体变异结构变异是染色体上基因的数目发生改变,B错误;C、丙图属于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C正确;D、甲、乙两图都是染色体结构变异,不仅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丙图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的联会过程中,D错误。
【考点定位】生物变异的类型
【名师点睛】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都是可遗传变异的来源。基因突变是指基因片段上碱基对发生增添、缺失或替换而导致基因结构发生变化的遗传学现象。基因突变是遗传物质在分子水平上的改变。碱基对数目、种类改变非常小,若数目改变幅度过大,超过一个基因的范围则为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通常在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基因重组减数第一次分裂四分体时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易位发生于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而交叉互换,发生于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属于基因重组,在显微镜下观察不到。
37.如图为利用纯合高秆(D)抗病(E)水稻和纯合矮秆(d)易染病(e)水稻快速培育优良品种纯合矮秆抗病水稻(ddEE)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①过程的主要目的是让控制不同优良性状的基因组合到一起
B. ②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
C. ③过程获得的植株为单倍体,单倍体就是指体细胞中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的个体
D. ④过程的原理是基因重组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①表示杂交,②表示减数分裂产生配子,③表示花药离体培养,④表示秋水仙素处理。
【详解】A、①杂交主要是集合控制不同优良性状的基因,A正确;
B、②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B错误;
C、③过程获得的植株为单倍体,单倍体可能含一个或多个染色体组,C错误;
D、④秋水仙素处理引起染色体数目加倍,原理是染色体变异,D错误。
故选A。
【点睛】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单倍体育种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
38.调查人员对患有某种单基因遗传病的女性家系成员进行调查后,记录在表(“+”代表患者,“-”代表正常)中。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祖父
祖母
姑姑
外祖父
外祖母
舅舅
父亲
母亲
弟弟
+
-
-
+
-
-
+
+
-
A. 该遗传病属于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B. 调查该病的发病方式应在自然人群中随机取样调查
C. 该女性与其祖父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4/9
D. 该女性的父母再生一个正常孩子的概率为1/4
【答案】D
【解析】
根据该女性患病,其父母患病,其弟弟正常,可判断该病为显性遗传病,若该病的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祖父患病,姑姑也应患病,与题意矛盾,则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A项错误;调查该病的发病方式应在患者家系中进行系谱分析,B项错误;设致病基因为A,则其祖父基因型为Aa,其父亲基因型为Aa,根据其舅舅正常,可判断其外祖父基因型为Aa,其母亲基因型为Aa,该女性基因型为1/3AA、2/3Aa,与其祖父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2/3,C项错误;该女性的父母再生一个正常孩子的概率为1/4,D项正确。
39.下列有关人类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一个家系中每代都有患者的疾病,一定是遗传病
B. 调査遗传病最好选择调查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
C. 得过乙型脑炎的夫妇需要进行遗传咨询,以防生出遗传病的孩子
D. 患苯丙酮尿症的妇女与正常男性生育的后代适宜选择生女孩
【答案】B
【解析】
【分析】
人类遗传病包括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详解】A、一个家系中每代都有患者的疾病,可能是传染病,不一定是遗传病,A错误;
B、调査遗传病最好选择调查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B正确;
C、乙型脑炎不属于遗传病,C错误;
D、苯丙酮尿症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色盲是伴X隐性遗传病,患苯丙酮尿症的妇女与正常男性生育的后代男孩和女孩均可能患病,D错误。
故选B。
40.如图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部分实验步骤示意图,对此实验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本实验所使用的被标记的噬菌体是接种在含有35S的培养基中获得的
B. 图示实验步骤中若混合培养后保温时间过长,则上清液中放射性会增强
C. 实验中采用搅拌和离心等手段是为了把DNA和蛋白质分开在分别检测其放射性
D. 噬菌体侵染噬菌体细菌实验未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本实验标记的是蛋白质外壳,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详解】A.噬菌体是病毒,不能直接用培养基来培养,A错误;
B.图示实验步骤中标记的是蛋白质外壳,保温时间与上清液中放射性没有关系,B错误;
C.实验中采用搅拌和离心等手段是为了把噬菌体外壳和细菌分开,在分别检测其放射性,C错误;
D.噬菌体侵染噬菌体细菌实验证明DNA是的遗传物质,未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正确;
故选:D。
二、非选择题
41. 请分析回答下列有关玉米遗传学问题。
(1)某玉米品种2号染色体上的基因S、s和M、m各控制一对相对性状,基因S 在编码蛋白质时,控制最前端几个氨基酸的DNA序列如图1所示。已知起 始密码子为AUG或GUG。
① 因S发生转录时,作为模板链的是图1中的 链。若基因S的b链中箭头所指碱基对G/C缺失,则该处对应的密码子将改变为 。
② 某基因型为SsMm的植株自花传粉,后代出现了4种表现型,在此过程中出现的变异类型属于 ,其原因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了 。
(2 )玉米的高杆易倒伏(H )对矮秆抗倒伏(h )为显性,抗病(R )对易感病(r )为显性,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上图2表示利用品种甲 (HHRR )和乙(hhrr)通过三种育种方法(I~III )培育优良品种(hhRR )的过程。
①用方法I培育优良品种时,获得hR植株常用的方法为 ,这种植株由于 ,须经诱导染色体加倍后才能用于生产实践。图2所示的三种方法(I~III )中,最难获得优良品种(hhRR)的是方法Ⅲ,其原因是 。
②用方法Ⅱ培育优良品种时,先将基因型为HhRr的F1植株自交获得子代(F2), 若将F2代的全部高秆抗病植株去除雄蕊,用F2代矮秆抗病植株的花粉随机授粉,则杂交所得子代中的纯合矮秆抗病植株占 。
【答案】(1)①b GUU
②基因重组 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
(2)①花药离体培养 长势弱小而且高度不育 基因突变频率很低而且是不定向的
② 4/27
【解析】
试题分析:(1)①由于起始密码子为AUG或GUG,故其对应的模板链碱基为TAC或CAC,由于b链中有TAC序列,故为模板链;若基因S的b链中箭头所指处原碱基序列为CAG,若碱基对G/C缺失,则碱基序列为CAA,故该处对应的密码子将由GUC改变为GUU。
②基因型为SsMm的植株自花传粉,后代出现了4种表现型,说明出现了基因重组,由于S、s和M、m基因均位于2号染色体上,为连锁关系,故说明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
(2)①据图示可知,Ⅰ为单倍体育种,利用该方法工培育优良品种时,获得hR植株常用的方法为花药离体培养,不过获得的单倍体长势弱小而且高度不育,须经诱导染色体加倍后才能用于生产实践;Ⅲ为诱变育种,这种方法最难获得优良品种(hhRR),因基因突变频率很低而且是不定向的。
②将基因型为HhRr的植株自交获得子代(F2),将F2代的全部高秆抗病植株基因型为H_R_,矮秆抗病植株基因型为hhR_,则杂交所得子代hh的概率=2/3*1/2=1/3,杂交所得子代RR的概率=2/3*2/3=4/9,故后代中纯合矮秆抗病植株hhRR概率为1/3*4/9=4/27。
考点: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42.果蝇的体色、翅型、眼色分別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用一只灰身、长翅、白眼雌果蝇与只黑身、长翅、红眼雄果蝇杂交,对所得的大量子代表现型统计结果如下表,据此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因为果蝇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答两点)的特点,所以生物学家常用它作为遗传学研究的实验材料。
(2)由上述实验结果能确定果蝇的______为隐性性状,________(填“能”或“不能”)确定控制该性状的基因所在染色体为常染色体还是X染色体。
(3)据上述实验结果判断:控制体色与翅型的两对基因________(填“是”不是”或“不能确定”)位于两对染色体上。
(4)若已知控制体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红眼对白眼为显性,则F1中灰身白眼雄果蝇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_。
【答案】 (1).
易饲养、繁殖快、后代数量多、相对性状易于区分等(任写两个,合理即可) (2). 残翅 (3). 不能 (4). 不能确定 (5). 1/4
【解析】
【分析】
分析长翅和小翅这对相对性状:长翅雌果蝇×长翅雄果蝇→长翅:残翅=3: 1,说明长翅是显性性状,残翅是隐性性状。
分析红眼和白眼:白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红眼:白眼=1: 1,无法判断颜色的显隐性。
【详解】(1)果蝇作为遗传学研究材料,因为果蝇具有易饲养、繁殖快、后代数量多、相对性状易于区分等优点。
(2)通过表格数据分析,F1中灰身:黑身=1:1不能判断显隐性,同理红眼和白眼也不能判断显隐性;长翅:残翅=3:1说明长翅是显性,残翅是隐性性状。不能确定控制该性状的基因所在染色体为常染色体还是X染色体。
(3)据上述实验结果判断:控制体色的灰身:黑身=1:1,控制翅型的长翅:残翅=3:1,两对基因可能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也可能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故不能确定位控制体色与翅型的两对基因于两对染色体上。
(4)若已知控制体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红眼对白眼为显性,则亲本的基因型为:AaXbXb和aaXBY,或者为AaXBY和aa XbXb,则F1中灰身白眼雄果蝇所占的比例为1/2×1/2=1/4。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和伴性遗传,要求能根据题意推断出长翅是显性性状;再根据题干中已给出的假设推断出合理的假设,结合伴性遗传的特点作出正确的解答。
43.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内,而蛋白质合成却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科学家推测存在某种“信使”分子,能将遗传信息从细胞核携带到细胞质中。为确定遗传信息从DNA传递给蛋白质的中间载体,科学家们做了如下研究。
(1)资料1:有人曾在1955年用洋葱根尖和变形虫进行如下实验:①细胞中加入RNA酶(分解其中的RNA),蛋白质的合成就停止;②上述实验出现现象后,再将从酵母菌中提取出来的RNA加入细胞中,则细胞又可重新合成一定数量的蛋白质。
资料1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资料2:1955年拉斯特等人用变形虫所做的换核实验:
A组变形虫用同位素标记的尿嘧啶核苷培养液来培养,发现标记物首先出现在细胞核中。B组变形虫培养在未标记的尿嘧啶核苷培养液中,变形虫的细胞核和细胞质中均未有放射性之后将A组变形虫的细胞核移植到B组变形虫去掉细胞核的细胞质中,进行培养观察,发现大部分被标记的物质相继从细胞核中移入细胞质中 。上述换核实验说明在真核生物的细胞中_________。
(2)对于“信使”提出两种不同假说。假说一:核糖体RNA可能就是信息的载体;假说二:另有一种RNA(称为mRNA)作为遗传信息传递的信使。若假说一成立则细胞内应该有许多___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的核糖体。若假说二成立,则mRNA应该与细胞内原有的核糖体结合,并指导蛋白质合成。
(3)研究发现噬菌体侵染细菌后,细菌的蛋白质合成立即停止,转而合成噬菌体的蛋白质,在此过程中,细菌细胞内合成了新的噬菌体RNA。为确定新合成的噬菌体RNA是否为“信使”,科学家们进一步实验。
①15NH4Cl和13C一葡萄糖作为培养基中的氮源和碳源来培养细菌,经过若干代培养后,获得具有“重”核糖体的“重”细菌。
②将这些“重”细菌转移到含14NH4Cl和12C一葡萄糖的培养基上培养,用噬菌体侵染这些细菌,该培养基中加入32P标记的______为作为原料,以标记所有新合成的噬菌体RNA
③将上述被侵染后裂解的细菌进行密度梯度离心,下图所示的离心结果为假说________(填“一”或“二”或“一与二”)提供了证据。
(4)若要证明新合成的噬菌体RNA为“信使”,还需要进行两组实验。两组实验处理和相应预期结果的组合分别为____、____。
①将新合成的噬菌体RNA与细菌DNA混合
②将新合成的噬菌体RNA与噬菌体DNA混合
③出现DNA—RNA杂交现象
④不出现DNA一RNA杂交现象
【答案】 (1). RNA与蛋白质的合成有关(或蛋白质的合成需要RNA的参与) (2). RNA在细胞核中合成,并且能够从细胞核转移到细胞质中 (3). 不同 (4). 尿嘧啶(核糖核苷酸) (5). 二 (6). ②③ (7). ①④
【解析】
【分析】
蛋白质的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阶段,转录过程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利用环境中游离的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合成RNA;翻译以mRNA为模板,利用游离的氨基酸为原料合成多肽或蛋白质。
【详解】(1)根据资料1可知,有RNA可以进行蛋白质合成,没有RNA不能进行蛋白质合成,说明RNA与蛋白质的合成有关。由资料2可知,放射性首先出现在细胞核,说明RNA在细胞核中合成;随后又会从细胞核转移到细胞质中。
(2)若假说一成立,核糖体RNA就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则携带DNA上不同遗传信息的核糖体都不同,细胞内应该有许多不同的核糖体。
(3)②RNA的单位核糖核苷酸中特有的碱基是尿嘧啶,故应用32P标记的尿嘧啶核糖核苷酸作为原料。
③将上述被侵染后裂解的细菌进行密度梯度离心,若全部为重核糖体,说明没有合成新的核糖体,假说一不成立;若32P标记的新噬菌体RNA仅出现在离心管的底部,说明新合成的噬菌体RNA与“重”核糖体相结合,为假说二提供了证据。
(4)若要证明新合成噬菌体RNA为“信使”,还需要进行两组实验,将新合成的噬菌体RNA分别与细菌DNA和噬菌体DNA混合,观察是否有杂交带。若新合成的噬菌体RNA是信使,则其与噬菌体DNA混合会出现DNA﹣RNA杂交带;而与细菌DNA混合不会出现DNA﹣RNA杂交带。故预期的组合为②③;①④。
【点睛】本实验为探究实验相对较难,要确定DNA传递给蛋白质的中间产物是mRNA还是rRNA,需要考生明确若信使为rRNA,则细胞中会存在多种类型的核糖体;若信使为mRNA,则新合成的RNA会与DNA模板进行碱基互补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