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6.50 KB
- 2021-09-2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山东省菏泽市一中南京路校区2019-2020学年
高二下学期7月月考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一对相对性状的是( )
A. 绵羊的毛色有白色与黑色 B. 豌豆的花色有白色和红色
C. 家鸡的长腿与毛腿 D. 小麦的抗锈病与易染锈病
【答案】C
【解析】
【详解】A、绵羊毛色的白色与黑色是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属于相对性状,A错误;
B、豌豆花色的白色和红色是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属于相对性状,B错误;
C、家鸡的长腿与毛腿不符合“同一性状”一词,不属于相对性状,C正确;
D、小麦的抗锈病与易染锈病是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属于相对性状,D错误。
故选C。
2.豌豆花的颜色由两对等位基因Pp和Qq控制,都是独立遗传。假设P和Q同时存在时花是紫色的,其他的基因组合都是白色的,如用紫花和白花植株进行杂交,F1中紫花:白花=3/8:5/8,则亲本的基因型为( )
A. PPQq×PPQq B. PpQQ×Ppqq
C. PpQq×ppqq D. PpQq×Ppqq
【答案】D
【解析】
【详解】豌豆花的颜色由两对等位基因Pp和Qq控制,都是独立遗传。假设P和Q同时存在时花是紫色的,即紫花个体的基因型为P_Q_,其余开白花,则白花个体的基因型为ppQ_、P_qq、ppqq。根据紫花和白花杂交,F1中紫花:白花=3/8:5/8,分析数据可转化为:①3/8 P_Q_=1/2Pp×3/4 Q_,推出亲本为PpQq×ppQq;②3/8 P_Q_=3/4Pp×1/2Q_,推出亲本为Pp×Pp;Qq这对基因的性状分离比1Qq:1qq,推出亲本为Qq×qq,两对基因自由组合可知,亲本为PpQq×Ppqq。根据以上分析可知,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3.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下列属于孟德尔在发现基因分离定律时演绎过程的是( )
A. 若遗传因子位于染色体上,则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
B. 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会出现两种表现型且比例接近1:1
C. 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F2中三种基因型个体的比例接近1:2:1
D. 由F2出现了“3:1”推测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答案】B
【解析】
【详解】A、孟德尔并没有提出遗传因子位于子染色体上,且“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属于假说的内容,A错误;
B、演绎是根据假设内容推测测交实验的结果,即为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会出现两种表现型且比例接近1∶1,B正确;
C、演绎是根据假设内容推测测交实验的结果,而不是推测F2中三种遗传因子组成的个体比例,C错误;
D、由F2出现了“3∶1”推测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这属于假说的内容,D错误。
故选B。
4.已知果蝇的长翅和截翅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多只长翅果蝇进行单对交配(每个瓶中有1只雌果蝇和1只雄果蝇),子代果蝇中长翅∶截翅=3∶1。据此无法判断的是( )
A. 长翅是显性性状还是隐性性状
B. 亲代雌蝇是杂合子还是纯合子
C. 该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还是X染色体上
D. 该等位基因在雌蝇体细胞中是否成对存在
【答案】C
【解析】
【详解】A、根据截翅为无中生有可知,截翅为隐性性状,长翅为显性性状,A不符合题意;
B、根据杂交的后代发生性状分离可知,亲本雌蝇一定为杂合子,B不符合题意;
C、无论控制翅形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常染色体上,后代中均会出现长翅:截翅=3:1的分离比,C符合题意;
D、根据后代中长翅:截翅=3:1可知,控制翅形的基因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故可推测该等位基因在雌蝇体细胞中是成对存在的,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 下图为某植株自交产生后代过程的示意图。下列对此过程及结果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A与B、b的自由组合发生在②
B. 雌、雄配子在③过程随机结合
C. M、N和P分别为16、9和4
D. 该植株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2:1:1
【答案】D
【解析】
【详解】A、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即①,故A错误;
B、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发生在②过程,故B错误;
C、据图可知,该双杂合个体自交,后代有16种组合方式、9种基因型和3种表现型,故C错误;
D、根据AaBb杂交后代有三种表现型,比例为12:3:1可知,测交后代的比例为2:1:1,故D正确。
故选D。
6.在完全显性的条件下,基因型为AaBbcc和aaBbCC的两个亲本进行杂交,其子代中表现型不同于两个亲本的个体占全部子代的( )
A. 12.5% B. 62.5% C. 37.5% D. 25%
【答案】B
【解析】
【详解】基因型分别AaBbcc和aaBbCC的两个亲本进行杂交,在三对等位基因各自独立遗传的条件下,求其子代表现型可以把成对的基因拆开,一对一对的考虑:Aa×aa,其后代显性性状(A_)1/2,隐性性状(aa)1/2;Bb×Bb其后代显性性状(B_)3/4,隐性性状(bb)1/4;cc×CC,其后代全部是显性性状(Cc)。所以子代中表现型和亲本AaBbcc和aaBbCC相同的占1/2×3/4×0+1/2×3/4×1=3/8,所以其子代表现型不同于两个亲本的个数占全部子代的1-3/8=5/8=62.5%。即B正确。
故选B。
7.图1是某生物的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图2是该生物的五个精细胞。根据图中的染色体类型和数目,判断最可能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是( )
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⑤ D. ①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类似有丝分裂,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产生的精细胞中的染色体是相同的。图中②和④中染色体的组成是相同的,说明是来自于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B正确,ACD错误。故选B。
8.关于高等植物细胞中染色体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二倍体植物的配子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
B. 每个染色体组中的染色体均为非同源染色体
C. 每个染色体组中都含有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
D. 每个染色体组中各染色体DNA的碱基序列不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A、二倍体植物体细胞含有两个染色体组,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染色体数目减半,即配子只含一个染色体组,A正确;
B、由染色体组的定义可知,一个染色体组中所有染色体均为非同源染色体,不含同源染色体,B正确;
C、不是所有生物都有性别之分,有性别之分的生物的性别也不一定由性染色体决定,因此不是所有细胞中都有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之分,C错误;
D、一个染色体组中的所有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因此染色体DNA的碱基序列不同,D正确。
故选C。
9.细胞内有些RNA分子的反密码子中含有稀有碱基次黄嘌吟(I)。含有I的反密码子在与mRNA中的密码子互补配对时,存在如图所示的配对方式(Gly表示甘氨酸)。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一种反密码子可以识别不同的密码子
B. 密码子与反密码子的碱基之间通过氢键结合
C. tRNA分子由两条链组成,mRNA分子由单链组成
D. mRNA中的碱基改变不一定造成所编码氨基酸的改变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由图示可知,密码子GGU、GGC和GGA都能与反密码子CCI识别和配对,因此一种反密码子可识别不同的密码子,A正确;
B、密码子和反密码子之间的碱基可形成氢键,进行互补配对,B正确;
C、mRNA分子由单链组成,tRNA分子也由单链组成,但tRNA中存在碱基互补配对的现象,C错误;
D、由图示信息可知,密码子GGU、GGC和GGA对应的氨基酸都是甘氨酸,因此密码子改变后,氨基酸的种类不一定改变,D正确。
故选C。
10.某条染色体经处理后,其结构发生了如图所示的变化。这种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属于
A. 缺失 B. 倒位 C. 重复 D. 易位
【答案】B
【解析】
【详解】分析图示可知,原来排列为123456的染色体,经过断裂后,重新连接为125436的排列顺序,可知其中的345片段发生了180︒的颠倒,此类染色体结构变异为倒位。
故选B。
11.若马的毛色受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棕色马与白色马交配,均为淡棕色马,
随机交配,中棕色马:淡棕色马:白色马=1:2: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马的毛色性状中,棕色对白色为完全显性
B. 中出现棕色、淡棕色和白色是基因重组的结果
C. 中相同毛色的雌雄马交配,其子代中雌性棕色马所占的比例为3/8
D. 中淡棕色马与棕色马交配,其子代基因型的比例与表现型的比例相同
【答案】D
【解析】
【详解】A、马的毛色性状中,棕色对白色为不完全显性,A错误;
B、中出现棕色、淡棕色和白色是基因分离的结果,B错误;
C、中相同毛色的雌雄马交配,其子代中棕色马所占的比例为1/4+2/4×1/4=3/8,雌性棕色马所占的比例为3/16,C错误;
D、中淡棕色马与棕色马交配,其子代基因型的比例为1:1,,表现型为淡棕色马与棕色马,比例为1:1, D正确。
故选D。
12.遗传信息传递方向可用中心法则表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劳氏肉瘤病毒的RNA可通过逆转录合成单链DNA
B. 烟草花叶病毒的RNA可通过复制将遗传密码传递给子代
C. 果蝇体细胞中核DNA分子通过转录将遗传信息传递给子代
D. 洋葱根尖细胞中DNA聚合酶主要在期通过转录和翻译合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A、劳氏肉瘤病毒是逆转录病毒,其RNA可通过逆转录合成单链DNA,A正确;
B、烟草花叶病毒的RNA可通过复制将遗传信息传递给子代,B错误;
C、果蝇体细胞中核DNA分子通过复制将遗传信息传递给子代,C错误;
D、洋葱根尖细胞中DNA聚合酶主要在G1期通过转录和翻译合成,D错误。
故选A。
13.下图为某二倍体生物的细胞分裂,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甲为有丝分裂后期,含4对同源染色体
B. 乙为初级精母细胞,含8条染色单体
C. 乙表示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D. 丙中有4个DNA分子,无同源染色体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甲为有丝分裂后期,含4个染色体组,含4对同源染色体,A正确;
B、乙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不均等分裂,称为初级卵母细胞,B错误;
C、乙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此时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C正确;
D、丙为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有4个DNA分子,无同源染色体,D正确。
故选B。
14. 如图表示果蝇的一个细胞,其中数字表示染色体,字母表示基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从染色体情况上看,该果蝇只能形成一种配子
B. e基因控制的性状在雌、雄个体中出现的概率相等
C. 形成配子时基因A、a与D、d之间自由组合
D. 可以用AaBb基因型的个体研究自由组合定律
【答案】C
【解析】
【详解】A、从染色体情况上看,该果蝇能形成2种配子,即3+X和3+Y,A错误;
B、e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属于伴X遗传,因此其控制的性状在雌、雄个体中出现的概率不相等,B错误;
C、基因A、a与D、d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它们的遗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C正确;
D、基因A、a与B、b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它们的遗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因此不能用AaBb基因型的个体研究自由组合定律,D错误。
故选C。
15.利用两种类型的肺炎链球菌进行相关转化实验。各组肺炎链球菌先进行如图所示的处理,再培养一段时间后注射到不同小鼠体内。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通过e、f组对照,能说明转化因子是DNA而不是蛋白质
B. f组可以分离出S型和R型两种肺炎链球菌
C. 该实验可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 b、c、f三组中的细菌可导致小鼠死亡
【答案】C
【解析】
【详解】A、e组没有出现S型细菌,f组出现S型细菌,所以通过e、f对照,能说明转化因子是DNA而不是蛋白质,A正确;
B、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的DNA与R型细菌混合,S型细菌的DNA能将部分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所以f组可以分离出S和R两种肺炎双球菌,B正确;
C、由该实验可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C错误;
D、由分析可知,能导致小鼠死亡的是b、c和f组,D正确。
故选C。
16. 有一对氢键连接的脱氧核苷酸,已查明它的结构有一个腺嘌呤,则它的其他组成应是( )
A. 3个磷酸、3个脱氧核糖和1个胸腺嘧啶
B. 2个磷酸、2个脱氧核糖和1个胞嘧啶
C. 2个磷酸、2个脱氧核糖和1个胸腺嘧啶
D. 2个磷酸、2个脱氧核糖和1个尿嘧啶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一对氢键连接的脱氧核苷酸,结构中有一个腺嘌呤,则另一个碱基是胸腺嘧啶,1分子脱氧核苷酸由1分子脱氧核糖、1分子磷酸、1分子含氮碱基组成,因此该脱氧核苷酸对除了腺嘌呤,其他组成是二个磷酸、二个脱氧核糖和一个胸腺嘧啶。
故选C。
17.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经培养、搅拌、离心、检测,上清液的放射性占10%,沉淀物的放射性占90%。上清液带有放射性的原因可能是( )
A. 离心时间过长,上清液中存在较重的大肠杆菌
B. 搅拌不充分,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噬菌体未与细菌分离
C. 噬菌体侵染后,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出子代噬菌体
D. 32P标记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离心后存在于上清液中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题意分析,上清液带有放射性的原因可能是噬菌体侵染后,培养时间过长,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出子代噬菌体,所以C正确。故选C。
18.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个DNA分子之间最可能相同的是( )
A. 碱基序列 B. 碱基数目
C. 碱基种类 D. (A+T)/(G+C)的值
【答案】C
【解析】
【详解】A、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不一定相同,其碱基序列不同,A错误;
B、同源染色体上含有等位基因时,由于等位基因是基因突变形成的,而基因突变是指DNA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因此碱基数目也不一定相同,B错误;
C、所有DNA都含有四种碱基,即A、C、G、T,即碱基种类相同,C正确;
D、不同双链DNA分中(A+C)/(T+G)或(A+G)/(T+C)的比值均相同,但(A+T)/(C+G)的比值一般不同,D错误。
故选C。
19.某DNA分子含m对碱基,其中腺嘌呤有A个。下列有关此DNA在连续复制时所需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数目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在第一次复制时,需要(m-A)个
B. 在第二次复制时,需要2(m-A)个
C. 在第n次复制时,需要2n-1(m-A)个
D. 在n次复制过程中,总共需要2n(m-A)个
【答案】D
【解析】
【详解】A、在双链DNA分子中,非互补碱基之和恒等,数量等于碱基总数的一半。故A+C=m,DNA分子含C=(m-A)个。复制一次,需要胞嘧啶脱氧核苷酸(m-A)个,A正确。
B、第二次复制增加了2个DNA分子,需要胞嘧啶脱氧核苷酸2(m-A)个,B正确。
C、第n次复制增加的DNA分子数为2n/2=2n-1,需要2n-1(m-A)个,C正确。
D、在n次复制过程中,共增加的DNA分子数为(2n-1)个,需要(2n-1)(m-A)个,D错误。
故选D。
20.如图表示生物体内三个重要的生理活动。据所学知识结合图形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 甲、乙、丙三图正在进行的生理过程分别是转录、翻译和复制
B. 在正常情况下,碱基的排列顺序相同的单链是a和d,b和c
C. 起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都位于f链上
D. 丙图所示的生理过程是从分子1链的B端开始的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由以上分析知,题图甲、乙、丙三图正在进行的生理过程分别是DNA复制、转录、翻译,A错误;
B、DNA分子双链之间的碱基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根据此原则,可判断甲图中单链a和c、b和d上碱基的排列顺序是相同,B错误;
C、起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位于f链,即mRNA上,C正确;
D、丙图所示的生理过程是翻译,由于多肽链n比m要长,所以翻译是从分子1链的A端开始的,D错误。
故选C。
21.某海岛上,因为经常有大风天气,昆虫中无翅的或翅特别发达的个体比翅普通(中间型)的更易生存,长此以往形成了现在的无翅或翅特别发达的昆虫类型。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昆虫翅的变异是多方向且可遗传的
B. 昆虫翅的全部基因构成了该种群的基因库
C. 大风在昆虫翅的进化过程中起选择作用
D. 自然选择使有利变异得到保留并逐渐积累
【答案】B
【解析】
【详解】A、海岛上昆虫中有三种翅膀类型,说明昆虫翅的变异是多方向且可遗传的,A正确;
B、一个生物种群的全部等位基因的总和称为种群的基因库,所以昆虫翅的全部基因不能构成该种群的基因库,B错误;
C、大风在昆虫翅的进化过程中起自然选择作用,C正确;
D、自然选择是定向的,使有利变异得到保留并逐渐积累,D正确。
故选B。
22.如图所示为某家族遗传系谱图,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该图不可能是血友病的遗传系谱图
B. 父亲不可能携带致病基因
C. 该图有可能是并指症或白化病的遗传系谱图
D. 女儿一定携带致病基因
【答案】C
【解析】
【详解】A、血友病是伴X隐性遗传病,如果该病是血友病,则后代男性个体都是患者,与遗传系谱图矛盾,A错误;
B、如果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父亲可能携带致病基因,B错误;
C、并指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白化病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该遗传病可能是并指症或白化病的遗传系谱图,C正确;
D、如果是显性遗传病,则女儿不是致病基因的携带者,D错误。
故选C。
23.某公司有男女职工各100人,其中女性色盲基因携带者17人,女性色盲患者4人,男性色盲患者11人,则该群体中的色盲基因频率为
A. 24% B. 12% C. 9% D. 8%
【答案】B
【解析】
【详解】设色盲基因是Xb,已知某公司有男女职工各100人,其中女性色盲基因携带者17人,女性色盲患者4人,男性色盲患者11人,则XbXb=4人,XBXb=17人,XBXB=79人,XbY=11人,XBY=89人,由基因频率的概念可知Xb的基因频率是Xb÷(XB+Xb)×100%=(8+17+11)÷300×100%=12%,故选B。
24.转运RNA是具有携带并转运氨基酸功能的小分子核糖核酸。其结构如下,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转运RNA携带并转运氨基酸时,氨基酸与五碳糖相连接
B. 反密码子应从连接氨基酸的一端读取
C. 转运RNA不含有氢键
D. 一个核糖体有两个转运RNA位点
【答案】C
【解析】
【详解】A、转运RNA携带并转运氨基酸时,氨基酸与五碳糖相连接,A正确;
B、反密码子应从连接氨基酸的一端读取,即从3′端读取,B正确;
C、转运RNA存在局部双链结构,因此含有氢键,C错误;
D、一个核糖体有两个转运RNA位点,D正确。
故选C。
25.下面关于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共同进化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B. 捕食者的存在对被捕食者种群是有益的
C. 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它们共同进化的结果
D.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即是新物种的形成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由分析可知,共同进化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形成,A正确;
B、捕食者的存在对被捕食者种群是有益的,因为捕食者把被捕食群体中的老、弱、残体捕获了,留下来的是种群内更加优良的个体,从而更加有利于被捕食者种群的繁衍,B正确;
C、野兔与鹰的之间的捕食关系,使得二者在相互选择中实现了共同进化,据此可知,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它们共同进化的结果,C正确;
D、生物多样性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因此物种多样性的形成,不单指新物种的形成,D错误。
故选D。
二、不定项选择题
26.二倍体高等雄性动物某细胞的部分染色体组成示意图如下,图中①、②表示染色体,a、b、c、d表示染色单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一个DNA分子复制后形成的两个DNA分子,可存在于a与b中,但不存在于c与d中
B. 在减数分裂Ⅰ中期,同源染色体①与②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面上
C. 在减数分裂Ⅱ后期,2条X染色体会同时存在于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中
D. 若a与c出现在该细胞产生的一个精子中,则b与d可出现在同时产生的另一精子中
【答案】ABC
【解析】
【详解】A、一个DNA分子复制后形成的两个DNA分子位于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中,因而可存在于a与b中,但不存在于c与d中,A正确;
B、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同源染色体①与②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面上,B正确;
C、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后,2条X染色体会同时存在于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中,C正确;
D、若a与c出现在该细胞产生的一个精子中,则b与c可出现在同时产生的另一精子中,但b与d不可能出现在同时产生的另一精子中,D错误。
故选ABC。
27.某研究小组用放射性同位素32P、35S分别标记T2噬菌体,然后将大肠杆菌和被标记的噬菌体置于培养液中培养,如图所示。一段时间后,分别进行搅拌、离心,并检测沉淀物和悬浮液中的放射性。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甲组的悬浮液含极少量32P标记的噬菌体DNA,但不产生只含32P的子代噬菌体
B. 甲组被感染细菌内含有32P标记的噬菌体DNA,也可产生不含32P的子代噬菌体
C. 乙组悬浮液含极少量35S标记的噬菌体蛋白质,也可产生含35S的子代噬菌体
D. 乙组被感染的细菌内不含35S标记的噬菌体蛋白质,也不产生含35S的子代噬菌体
【答案】ABD
【解析】
【详解】A、甲组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由于P存在于DNA中,悬浮液含极少量32P标记的噬菌体DNA,说明这一部分DNA没有进入大肠杆菌内;进入大肠杆菌的DNA进行半保留复制,所以不会产生只含32P的子代噬菌体,A正确;
B、甲组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由于P存在于DNA中,在侵染过程中,DNA进入大肠杆菌体内,由于噬菌体繁殖所需原料来自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且DNA复制为半保留复制,所以可产生含32P的子代噬菌体和不含32P的子代噬菌体,B正确;
C、由于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不会进入大肠杆菌,所以乙组的悬浮液含较多35S标记的噬菌体蛋白质,不会产生含35S的子代噬菌体,C错误;
D、由于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不会进入大肠杆菌,乙组被感染的细菌内不含35S标记的噬菌体蛋白质,也不产生含35S的子代噬菌体,D正确。
故选ABD。
28.蜜蜂种群中雄蜂是单倍体,雌蜂是二倍体。如图是蜜蜂某些细胞分裂示意图(部分染色体),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两图所示细胞都有两个染色体组
B. 两图所示细胞的DNA数分别为8条和4条
C. 若图2所示细胞正在进行有丝分裂,则该细胞来自雄蜂
D. 基因型为ad的雄蜂可能是图1所示细胞分裂产生的卵细胞发育而来的
【答案】ABCD
【解析】
【详解】A、细胞中同种形态的染色体几条,细胞内就含有几个染色体组。两图所示细胞中同种形态的染色体有2条,故含有2个染色体组,A正确;
B、两图所示细胞的DNA数分别为8条和4条,B正确;
C、如果图2所示细胞分裂是有丝分裂,且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则该细胞为单倍体的有丝分裂,应来自于雄蜂,C正确;
D、雄蜂是由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而来,图1所示细胞分裂产生的卵细胞基因型有可能为ad,故基因型为ad的雄蜂可能是图1所示细胞分裂产生的卵细胞发育而来的,D正确。
故选ABCD。
29.下图表示用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其中A代表T2噬菌体侵染细菌、B代表T2噬菌体外壳、C代表大肠杆菌。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锥形瓶中的培养基是用来培养T2噬菌体的,故培养基中需含32P的无机盐
B. 要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还需设计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对照组
C. 图中离心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
D. 上清液中也可能存在放射性,放射性主要分布在离心管的沉淀物中
【答案】BD
【解析】
【详解】A、T2噬菌体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存,因此锥形瓶中的培养基是用来培养大肠杆菌的,由于噬菌体已经被标记,因此培养基中不需含32P的无机盐,A错误;
B、仅凭图示实验只能证明DNA进入细菌,但是不能证明蛋白质是否进入细菌,因此还需设计一组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作对照,B正确;
C、图中离心的目的是让上清液中析出重量较轻的噬菌体颗粒,而离心管的沉淀物中留下被感染的大肠杆菌,C错误;
D、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进入细菌并随着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因此放射性主要分布在离心管的沉淀物中,但上清液中也可能存在放射性,D正确。
故选BD。
30.下图为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家系图,其中一种遗传病为伴性遗传。人群中乙病的发病率为1/256。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甲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 和的基因型不同
C. 若与某正常男性结婚,所生正常孩子的概率为25/51
D. 若和再生一个孩子,同时患两种病的概率为1/17
【答案】C
【解析】
【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甲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A错误;
B、根据Ⅲ3同时患甲病和乙病可知,Ⅱ3的基因型为AaXbXb,根据Ⅱ4患乙病可知,Ⅲ6为AaXbXb,二者基因型相同,B错误;
C、根据Ⅲ3同时患甲病和乙病可知,Ⅱ2和Ⅱ3的基因型分别为AaXBY、AaXbXb,则Ⅲ1为1/3AAXBXb或2/3AaXBXb,正常男性XbY乙病的基因型为Aa的概率为30/256÷(30/256+225/256)=2/17,二者婚配的后代患乙病的概率为2/3×2/17×1/4=1/51,不患乙病的概率为1-1/51=50/51,后代不患甲病的概率为1/2,故后代正常的概率为50/51×1/2=25/51,C正确;
D、Ⅲ3的基因型为aaXBXb,Ⅲ4甲病的基因型为XbY,乙病相关的基因型为Aa的概率为30/256÷(30/256+225/256)=2/17,为AA的概率为1-2/17=15/17,后代患乙病的概率为2/17×1/2=1/17,患甲病的概率为1/2,再生一个孩子同时患两种病的概率为1/17×1/2=1/34,D错误。
故选C。
三、非选择题
31.控制某种植物叶形、叶色和能否抗霜霉病3个性状的基因分别用A/a、B/b、D/d表示,且位于3对同源染色体上。现有表现型不同的4种植株:板叶紫叶抗病(甲)、板叶绿叶抗病(乙)、花叶绿叶感病(丙)和花叶紫叶感病(丁)。甲和丙杂交,子代表现型均与甲相同;乙和丁杂交,子代出现个体数相近的8种不同表现型。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甲和丙的杂交结果,可知这3对相对性状的显性性状分别是_______________。
(2)根据甲和丙、乙和丁的杂交结果,可以推断甲、乙、丙和丁植株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3)若丙和丁杂交,则子代的表现型为_________________。
(4)选择某一未知基因型的植株X与乙进行杂交,统计子代个体性状。若发现叶形的分离比为3∶1、叶色的分离比为1∶1、能否抗病性状的分离比为1∶1,则植株X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板叶、紫叶、抗病 (2). AABBDD (3). AabbDd (4). aabbdd (5). aaBbdd (6). 花叶绿叶感病、 花叶紫叶感病 (7). AaBbdd
【解析】
【详解】(1)甲板叶紫叶抗病与丙花叶绿叶感病杂交,子代表现型与甲相同,可知显性性状为板叶、紫叶、抗病,甲为显性纯合子AABBDD。
(2)已知显性性状为板叶、紫叶、抗病,再根据甲乙丙丁的表现型和杂交结果可推知,甲、乙、丙、丁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DD、AabbDd、aabbdd、aaBbdd。
(3)若丙aabbdd和丁aaBbdd杂交,根据自由组合定律,可知子代基因型和表现型为:aabbdd(花叶绿叶感病)和aaBbdd(花叶紫叶感病)。
(4)已知杂合子自交分离比为3:1,测交比为1:1,故X与乙杂交,叶形分离比为3:1,则为Aa×Aa杂交,叶色分离比为1:1,则为Bb×bb杂交,能否抗病分离比为1:1,则为Dd×dd杂交,由于乙的基因型为AabbDd,可知X的基因型为AaBbdd。
32.普通小麦是目前世界各地栽培的重要粮食作物。普通小麦的形成包括不同物种杂交和染色体加倍过程,如图所示(其中A、B、D分别代表不同物种的一个染色体组,每个染色体组均含7条染色体)。在此基础上,人们又通过杂交育种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回答下列问题:
(1)在普通小麦的形成过程中,杂种一是高度不育的,原因是________。已知普通小麦是杂种二染色体加倍形成的多倍体,普通小麦体细胞中有__________条染色体。一般来说,与二倍体相比,多倍体的优点是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
(2)若要用人工方法使植物细胞染色体加倍,可采用的方法有_______(答出1点即可)。
(3)现有甲、乙两个普通小麦品种(纯合体),甲的表现型是抗病易倒伏,乙的表现型是易感病抗倒伏。若要以甲、乙为实验材料设计实验获得抗病抗倒伏且稳定遗传的新品种,请简要写出实验思路_______。
【答案】 (1). 无同源染色体,不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 (2). 42 (3). 营养物质含量高、茎秆粗壮 (4). 秋水仙素处理 (5). 甲、乙两个品种杂交,F1自交,选取F2中既抗病又抗倒伏、且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的植株
【解析】
【详解】(1)杂种一是一粒小麦和斯氏麦草杂交的产物,细胞内含有一粒小麦和斯氏麦草各一个染色体组,所以细胞内不含同源染色体,不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因此高度不育;
普通小麦含有6个染色体组,每个染色体组有7条染色体,所以体细胞有42条染色体;
多倍体植株通常茎秆粗壮,叶片、果实和种子都比较大,糖类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含量都有所增加。
(2)人工诱导植物细胞染色体加倍可以采用秋水仙素处理。
(3)为获得稳定遗传的抗病抗倒伏的小麦,可以利用杂交育种,设计思路如下:
将甲和乙两品种杂交获得F1,将F1植株进行自交,选取F2中既抗病又抗倒伏的、且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的植株,即为稳定遗传的抗病又抗倒伏的植株。
33.如图所示,图1表示黄牛卵细胞形成过程,图2表示对黄牛精巢切片进行显微观察后绘制的细胞分裂示意图(仅画出部分染色体)。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细胞Ⅱ的名称是__________;若细胞Ⅳ的基因型是Ab, 则细胞Ⅴ的基因型最可能是__________。
(2)基因的自由组合发生于图1中的__________(选填①、②、③)过程。
(3)图2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有__________,称为初级精母细胞的有__________。
(4)图2中细胞甲的同源染色体的__________之间已经发生过交叉互换。
【答案】 (1). 次级卵母细胞 (2). aB (3). ① (4). 甲、丙、丁 (5). 甲、丁 (6). 非姐妹染色单体
【解析】
【详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图1中细胞Ⅱ为次级卵母细胞;该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若细胞IV的基因型是Ab,则细胞V的基因型最可能是aB。
(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发生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即图1中的①。
(3)据图可知,图2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有甲、丙、丁,初级精母细胞进行的是减数第一次分裂,而细胞甲、丁分别属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和后期,故二者都可称为初级精母细胞。
(4)根据染色体颜色可知,图2中细胞甲的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已经发生过交叉互换。
34.科研人员围绕培育四倍体草莓进行了探究,实验中,每个实验组选取50株草莓幼苗,并以秋水仙素溶液处理它们的幼芽,得到下图所示结果。请分析回答相关问题。
(1)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的作用机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实验结果看,影响多倍体诱导率的因素有__________,诱导形成四倍体草莓适宜的处理方法是__________。
(3)鉴定四倍体草莓的方法之一是观察细胞中的染色体数,鉴定时一般不宜选用当代草莓的根尖作材料,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观察时,最好选择处于分裂__________期的细胞。
(4)最新研究发现多倍体植株叶片上的气孔有明显变化。科研人员取生长在同一位置、大小相近的二倍体和四倍体草莓叶片,观察并统计两种植株叶片气孔长度、宽度和密度,得到下表:
倍性
气孔长度/μm
气孔宽度/μm
气孔密度/个·mm-2
二倍体
22.8
19.4
120.5
四倍体
34.7
29.6
84.3
实验结果表明四倍体植株单位叶面积上气孔总面积比二倍体植株__________。联系多倍体植株糖类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含量高,从光合作用角度分析,四倍体植株气孔呈现上述特点的意义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抑制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
(2)秋水仙素浓度和处理时间 用2%的秋水仙素溶液处理1天
(3)当代草莓植株的根细胞并没有经过诱导,染色体数目没有发生加倍 中
(4)大 有利于植株从外界吸收CO2进行光合作用
【解析】
【详解】(1)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的作用机理是抑制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染色体复制后没有分离。
(2)图中信息可知,秋水仙素浓度和处理时间均影响多倍体的诱导率,并且用2%的秋水仙素溶液处理草莓幼苗1天,诱导率较高。
(3)由于实验中仅用秋水仙素溶液处理草莓的幼芽,幼根没有处理,所以根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没有发生加倍。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是观察染色体数目的最佳时期。
(4)分析表中数据,四倍体植株单位叶面积上气孔总面积(长×宽×气孔密度)二倍体植株的要大;单位面积上气孔总面积愈大,单位时间叶片从外界吸收二氧化碳的量就愈多,光合作用强度就愈高。
35.下面介绍的是DNA研究的科学实验。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利用同位素标记法,完成了著名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如图是实验的部分过程:
(1)写出以上实验的部分操作过程:
第一步:用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如何实现对噬菌体的标记?请简要说明实验的设计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步:用被35S标记的噬菌体去侵染没有被放射性标记的__________。
第三步:一定时间后,在搅拌器中搅拌,后进行离心。
(2)以上实验结果不能说明遗传物质是DNA,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噬菌体侵染细菌之后,合成新的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外壳原料来自____________。
(4)用35S标记噬菌体侵染细菌,理论上离心之后沉淀中不含放射性,实际上沉淀中会含有少量的放射性,产生一定的误差,产生此结果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5)若用一个32P标记的噬菌体去侵染未被放射性标记的大肠杆菌,此噬菌体复制3代后,子代噬菌体中含有32P的噬菌体的个数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用含35S的培养基培养细菌,获得含35S标记的细菌,再用此细菌培养噬菌体 (2). 细菌 (3). 此实验中没有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缺少对照组) (4). 细菌的脱氧核苷酸及其氨基酸 (5). 搅拌不充分 (6). 2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过程如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1)第一步:由于噬菌体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用含35
S标记的培养基直接,所以要先将大肠杆菌置于含35S标记的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再用噬菌体侵染已标记的大肠杆菌。
第二步:用被35S标记的噬菌体去侵染没有被放射性标记的细菌。
(2)由于实验只用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所以只能证明噬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体内;要证明遗传物质是DNA,还要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
(3)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中,只有DNA进入细菌,所以指导蛋白质合成的DNA来自噬菌体,核糖体、氨基酸原料和酶,由细菌提供。
(4)如果离心不充分,仍有少量噬菌体外壳吸附在细菌表面,则沉淀物中仍检测到有少量的放射性。
(5)由于DNA分子是半保留复制,所以若用一个32P标记的噬菌体去侵染未被放射性标记的大肠杆菌,此噬菌体复制3代后,子代噬菌体中含有32P的噬菌体的目数只有2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