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2.50 KB
- 2021-09-2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四川省叙州区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
第二次高考适应性考试理综
1.下列与真核细胞生物膜系统有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物膜系统包括细胞膜、细胞器膜、核膜等
B.分泌蛋白运输和分泌的过程体现了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C.衰老细胞的细胞膜通透性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增强
D.细胞之间的信息交流可以借助细胞膜上的受体
2.下列有关细胞内物质含量比值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细胞内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种子萌发时比休眠时低
B.人体细胞内O2与CO2的比值,线粒体内比细胞质基质低
C.细胞中RNA与DNA的比值,代谢旺盛的细胞比衰老细胞低
D.生物膜上蛋白质与脂质的比值,线粒体内膜比外膜低
3.某研究小组发现,血液中含有一种名为“GDFⅡ”的蛋白质,其含量减少可导致神经干细胞中端粒酶的活性下降。因端粒酶在细胞中可以将端粒修复延长,而让端粒不因细胞分裂而有所损耗,使细胞分裂次数增加,所以GDFⅡ含量减少会导致细胞分裂能力下降。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血液中GDFⅡ的减少可能与人体神经干细胞的衰老有关
B.血液中GDFⅡ含量减少可导致神经干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改变
C.若控制GDFⅡ合成的基因不能表达,可导致神经干细胞发生癌变
D.正常细胞的分裂次数是有限的,这可能与端粒不断被损耗有关
4.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疫情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将这种病毒正式命名为“SARS-CoV-2”,并认定这种病毒是SARS冠状病毒的姊妹病毒。下列对该病毒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该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 B.该病毒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
C.该病毒作为抗原能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 D.切断传播途径可以有效防止疫情的扩散
5.下列关于生物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基因突变一定会引起基因结构和基因中遗传信息的改变
B.基因E可突变为e及E1,表明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的特点
C.人体细胞中染色体片段重复将造成该染色体上基因的种类增加
D.人类21三体综合征患者体细胞中性染色体数目比正常人多一条
6.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参与马拉松运动。运动员在马拉松长跑过程中,为了维持内环境稳态,机体会发生一些重要变化。运动员在马拉松运动过程中
A.肝脏、肌肉产热量增加,体温快速上升
B.汗液分泌量增加,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C.血糖浓度明显降低,胰岛素分泌量减少
D.血液中乳酸含量增加,血浆pH明显降低
29.(8分)酸性α-淀粉酶在酸性条件能将淀粉水解成还原糖,该酶被广泛应用于淀粉工业中,可以降低淀粉深加工的生产成本。为了研究底物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某研究小组分别向浓度为0.6mg/mL、1.0mg/mL、1.4mg/mL的等体积淀粉溶液中加入等量的酸性α-淀粉酶,在反应进行的不同时间测定反应体系中的还原糖含量,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酸性α一淀粉酶能催化淀粉水解的作用机理是_______。实验过程中应该严格控制的无关变量包括_______(答出两点)等。
(2)图中显示,加入0.6mg/mL淀粉溶液的实验组,10min以后反应体系中还原糖的含量基本不变,原因是_______。据图分析,该实验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
30.(10分)党的十九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突出地位,某乡镇积极响应十九大号召,搞起了生态农业(如下图),当地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系统中一个生产环节的产出是另一个生产环节的投入,使得系统中的物质能够___________,有效的防止环境污染,同时也能够提高能量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
(2)将蘑菇房与蔬菜大棚相连,可提高蔬菜产量,试分析其增产的原因:___________。
(3)该生态系统利用昆虫的性外激素防治虫害,这种防治方法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鸭的食物来源有杂草和害虫,则鸭粪中含有___________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4)生态农业可以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_______价值。
31.(10分)为验证吲哚乙酸(IAA)在茎尖切段运输方式,用放射性同位素14C标记IAA开展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注:AB为茎尖切段,A端为形态学上端、B端为形态学下端)
(1)实验发现,只有接收琼脂块________(填图中序号)中出现较强放射性,说明IAA在茎尖切段运输方式为______________,IAA的运输过程___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载体参与。
(2)若供应琼脂块所含的IAA没有用14C标记,则无法直接判断琼脂块①②中是否含有IAA。请以胚芽鞘为材料,设计一个实验对琼脂块中是否含有IAA作出判断(要求写出简要实验设计思路和预期的结果)。
实验设计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期的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12分)某闭花授粉植物,茎的高度和花的颜色受1
对等位基因控制且符合自由组合定律,现以矮茎紫花的纯合品种作母本,以高茎白花的纯合品种作父木进行杂交实验,在相同环境条件下,结果发现F1中只有一株表现为矮茎紫花(记作植株A),其余表现为高茎紫花。让F1中高茎紫花自交产生F2有高茎紫花:高茎白花:矮茎紫花:矮茎白花=27:21:9:7.请回答:
(1)由杂交实验结果可推测株高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依据是____________。
(2)在F2中高茎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有____________种,其中纯合子比例占____________。
(3)据分析,导致出现植株A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母本发生了自交,二是父本的某个花粉中有一个基因发生突变。为了确定是哪一种原因,让植株A自交,统计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
若子代的性状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是原因一。
若子代的性状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是原因二。
37.(15分)血红蛋白是人和其他脊椎动物红细胞的主要组成成分,负责血液中O2或CO2的运输。据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流程图回答问题。
(1)将实验流程补充完整:A为_____,凝胶色谱法是根据_____来分离蛋白质的有效方法。
(2)洗涤红细胞的目的是去除_____。洗涤干净的标志是_____。释放血红蛋白的过程中起作用的物质有_____。
(3)在洗脱过程中加入物质的量浓度为20mol/L的磷酸缓冲液(pH为7.0)的目的是_____。
(4)在装填色谱柱时不得有气泡存在,因为_____。在凝胶色谱操作过程中,不能发生洗脱液流干、露出凝胶颗粒的情况,一旦发生这种情况,需重新装填凝胶色谱柱。如果红色区带均匀一致地移动,说明色谱柱制作成功。
38.(15分)黑麦草具有抗除草剂草甘膦的能力,是因为黑麦草具有抗草甘膦基因。科学家利用该基因通过转基因技术获得了抗除草剂草甘膦的玉米新品种,回答下列问题:
(1)科研人员选择能够茁壮生长在喷洒过草甘膦溶液环境中的黑麦草,从黑麦草细胞中提取______________,通过反转录法构建________________文库,再从中选取抗草甘膦基因。该方法获得的目的基因直接导入玉米细胞中不能正常表达,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2)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有多种方法,最常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3)经研究发现该种玉米新品种抗草甘膦的能力较低,可通过______________工程修饰或合成编码抗草甘膦的基因。
(4)种植该转基因玉米作为食物会引发公众在食物安全方面的担忧,主要是担心转基因生物会产生出____________________。
(5)与传统的焚烧玉米秸秆相比,将玉米秸秆用来生产食用菌和饲料,饲料喂养牲畜,人、畜粪尿作为原料生产沼气,发展以沼气工程为核心的农村生态工程建设主要遵循的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2.B 3.C 4.B 5.A 6.B
29.降低淀粉水解的活化能 酶浓度、温度、PH 10分钟内淀粉已经完全水解,10分钟后反应停止 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酶促反应的速率随着反应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当底物浓度过高时,会对酶促反应产生抑制作用
30.循环利用 利用率 蘑菇呼吸产生的CO2可以供蔬菜进行光合作用,使其光合作用增强,积累有机物增多。 生物防治 杂草和害虫 间接
31.① 极性运输 需要 实验设计思路:取生长状况相同的去除了尖端的胚芽鞘分为2组,一组在切口处放①,另一组在切口处放②,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下一段时间后观察并测量胚芽鞘的生长情况。 预期的结果:放琼脂块①的胚芽鞘生长,琼脂块②的胚芽鞘不生长。
32.F2中高茎:矮茎=3:1 10 1/7 全为矮茎紫花 矮茎紫花:矮茎白花=9:7
37.血红蛋白的释放 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 杂蛋白(血浆蛋白) 离心后的上清液中没有黄色 蒸馏水和甲苯 准确模拟生物体内的生理环境,保持体外的pH和体内一致 气泡会搅乱洗脱液中蛋白质的洗脱次序,降低分离效果
38.mRNA cDNA 缺少基因表达所需要的启动子 农杆菌转化法 蛋白质 毒性蛋白或过敏蛋白 物质循环再生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