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9.50 KB
- 2021-09-2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集宁一中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三年级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 下列实验操作能够达到预期结果的是( )
A. 在“用过氧化氢酶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过氧化氢分解速率最快的实验组的pH就是过氧化氢酶的最适pH值
B. 在“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实验中,计算紫红色区域的体积与整个琼脂块的体积之比,能反映NaOH进入琼脂块的速率
C. 用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混浊,可准确判断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
D. 在“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统计每一时期细胞数占计数细胞总数的比例,能比较细胞周期各时期的时间长短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用过氧化氢酶探究pH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改变的因素是pH值,所以自变量是pH,因变量是过氧化氢分解速率,在实验取值范围内,过氧化氢分解速率最快的实验组的pH不一定是过氧化氢酶的最适pH值,A错误;
B、因为NaOH进入琼脂块的速率是相同的,与琼脂块的大小无关,紫红色区域的体积与整个琼脂块的体积之比表示的是运输效率,不是运输速率,B错误;
C、酵母菌可以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种呼吸方式都能产生二氧化碳,所以用澄清的石灰水,无法准确判断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C错误;
D、在“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统计每一时期细胞数占细胞总数的比例,能比较细胞周期各时期的时间长短,间期时间长,分裂期时间短,D正确.
故选D。
【点睛】用过氧化氢酶探究pH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改变的因素是pH值,所以自变量是pH,因变量是过氧化氢分解速率;在“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实验中,计算紫红色区域的体积与整个琼脂块的体积之比,能反映NaOH进入琼脂块的(效)率。
2.甲图中①表示不同化学元素所组成的化合物,乙图表示由四个单体构成的化合物。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若甲图中的②大量存在于皮下和内脏器官周围等部位,则②是脂肪
B. 若甲图中④能吸收、传递和转换光能,则④可用无水乙醇提取
C. 乙图中若单体是氨基酸,则该化合物彻底水解后的产物中机原子数增加3个
D. 乙图中若单体是四种脱氧核苷酸.则该化合物彻底水解后的产物有5种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化合物的元素组成:(1)蛋白质是由C、H、O、N元素构成,有些含有P、S;(2)核酸是由C、H、O、N、P元素构成;(3)脂质是由C、H、O构成,有些含有N、P;(4)糖类是由C、H、O组成。
2、分析题图甲:①的组成元素是C、H、O、N,最可能是蛋白质或氨基酸;②的组成元素只有C、H、O,可能是糖类或脂肪;③的组成元素是C、H、O、N、P,可能是ATP或核酸,④的组成元素是C、H、O、N、Mg,可能是叶绿素。
【详解】A、②的组成元素只有C、H、O,且存在于皮下和内脏器官周围等部位,可能是脂肪,A正确;
B、④的组成元素是C、H、O、N、Mg,能吸收、传递和转换光能,则④可能是叶绿素,可用无水乙醇提取,B正确;
C、乙图中若单体是氨基酸,则为四肽,则该化合物彻底水解需要3分子水,所以水解后的产物中氧原子数增加3个,C正确;
D、乙图中若单体是四种脱氧核苷酸,则为DNA,该化合物彻底水解后的产物有脱氧核糖、磷酸和四种碱基A、C、G、T,共6种,D错误.
故选:D。
【点睛】熟悉常见化合物的组成元素以及功能是分析判断本题的基础。
3.
核糖体是细胞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细胞器,端粒存在于真核生物线性染色体的末端,是一种由DNA序列及其相关的蛋白质所组成的DNA蛋白复合体;端粒酶是一种逆转录酶,是一种由蛋白质和RNA构成的核糖核蛋白体。由此可知,下列不属于核糖体、端粒和端粒酶共同点的是
A. 完全水解的产物中都有糖类 B. 都具有C、H、O、N、P等化学元素
C. 都与遗传信息的传递有关 D. 都只存在于真核细胞中
【答案】D
【解析】
核糖体由rRNA和蛋白质构成,彻底水解后有核糖产生;端粒由DNA和蛋白质构成,彻底水解后有脱氧核糖产生;端粒酶由蛋白质和RNA构成,彻底水解后有核糖产生,A不符合题意;核糖体的组成成分是rRNA和蛋白质,组成元素有C、H、O、N、P等,端粒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复合体,组成元素有C、H、O、N、P等,端粒酶由蛋白质和RNA构成,故组成元素有C、H、O、N、P等,B不符合题意;由于遗传信息的传递包括DNA复制、转录、翻译以及RNA复制、逆转录等,而核糖体是翻译的场所,端粒存在于染色体的末端,端粒酶是一种逆转录酶,所以三者都与遗传信息的传递有关,C不符合题意;因为原核生物的细胞内没有染色体,故没有端粒,而核糖体是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共同有的细胞器,D符合题意。
4.下列过程或现象与物质跨膜运输无直接关系的是
A. 机体内环境渗透压维持相对稳定 B. 神经细胞电位的维持与产生
C. 胰岛B细胞中胰岛素基因的转录 D. 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发生质壁分离
【答案】C
【解析】
机体内环境渗透压维持相对稳定,与水分子、离子等进出细胞有关,A错误;神经细胞电位的维持与产生,与钾离子、钠离子进出细胞有关,B错误;胰岛B细胞中胰岛素基因的转录发生在细胞核中,以DNA为模板,合成RNA,与物质跨膜运输无直接关系,C正确;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发生质壁分离,是因为细胞液浓度小于细胞外液,细胞失水导致的,D错误。
5.下列有关叶绿体和线粒体内部分代谢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叶绿体内:CO2→C3→C6H12O6,线粒体内C6H12O6→C3→CO2
B. 两种细胞器都与能量转换有关,且其能量转换都只发生在膜上
C. ATP和[H]在叶绿体中随水的分解而产生,在线粒体中随水的生成而产生
D. 叶绿体代谢产生的水可以被线粒体利用,线粒体代谢产生的水也可以被叶绿体利用
【答案】D
【解析】
在叶绿体基质内进行的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会发生CO2→C3→C6H12O6,C6H12O6→C3(丙酮酸)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C3(丙酮酸)→CO2发生在线粒体基质内,A错误;两种细胞器都与能量转换有关,但能量转换不都在生物膜上,如光合作用中暗反应和有氧呼吸第二阶段都有能量转换,却都不在膜上发生,B错误;光合作用中ATP和[H]在叶绿体中随水的分解而产生,但在线粒体中,水的生成在第三阶段,是通过消耗[H]而产生ATP,C错误;叶绿体代谢产生的水如果进入线粒体,可以被线粒体利用,线粒体代谢产生的水如果进入叶绿体,也可以被叶绿体利用,D正确。
6.对离体的心肌细胞施用某种毒素,可使心肌细胞对Ca2+吸收量明显减少,而对K+、C6H12O6的吸收则不受影响。这种毒素的作用是 ( )
A. 抑制呼吸酶活性 B. 抑制Ca2+载体的活动
C. 改变了细胞膜的结构 D. 改变了细胞膜两侧Ca2+的浓度
【答案】B
【解析】
【分析】
运输方式
运输方向
载体
能量
实 例
主动运输
低浓度→高浓度
需要
需要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K+,Na+等
主动运输需要2个条件:一是需要能量,二是需要载体;由于钙离子和钾离子的运输方式都是主动运输,而对心肌细胞施用某种毒素,可使心肌细胞对Ca2+吸收量明显减少,而对K+的吸收则不受影响,这说明没有影响到能量,影响的是钙离子的载体。
【详解】A、如果抑制呼吸酶的活性,则钾离子的吸收也受影响,A错误;
B、由于载体具有专一性,对Ca2+吸收量明显减少,而对K+的吸收则不受影响,说明抑制了Ca2+载体的活动,B正确;
C、心肌细胞对K+的吸收不受影响,说明没有改变细胞膜的结构,C错误;
D、改变了细胞膜两侧的Ca2+浓度对主动运输的影响不大,D错误。
故选:B。
7.利用如图实验装置进行与光合作用有关的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试管中收集的气体量代表了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
B. 装置中的碳酸氢钠溶液浓度越大,光合作用越强
C. 为了探究二氧化碳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可以用不同浓度的碳酸氢钠溶液进行实验
D. 为了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用一套装置慢慢向光源靠近,观察气泡产生速率的变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光合作用的装置图:试管中收集到的气体总量小于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总量,因为有一部分的氧气用于自身的呼吸作用消耗;在相同的温度条件下产生氧气的量不一定相同,因为光合作用会受到光照强度等外界因素影响;用不同浓度的NaHCO3溶液进行实验,可以探究CO2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为了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用一套装置慢慢向光源靠近,观察气泡产生的速率的变化是不正确的,因为产生的氧气是一个累加的过程,应该用多套相同的装置其他条件相同,只是距离光源的位置不同。
【详解】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试管中收集的气体量代表了净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即光合作用氧气产生量和呼吸作用消耗量的差值,A错误;装置中的碳酸氢钠溶液浓度越大,可放出CO2虽然可越多,但溶液浓度过大会导致金鱼藻细胞失水死亡,光合作用反而减弱,B错误;为了探究二氧化碳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自变量为二氧化碳浓度,因此可以用不同浓度的碳酸氢钠溶液进行实验,C正确;为了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应该选用多套装置设置不同的距离,并且气泡太少,故观察气泡产生的速率不现实,D错误。
【点睛】易错选项A:注意光合作用产生氧气量与释放氧气量的区别;
易错选项D:通过用一套装置测定光照强度对光合速率的影响误差太大。
8.下列有关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不同,产生CO2的场所也不同
B. 与夏季相比,植物在冬季光合速率低的主要原因是光照时间缩短
C. 离体的叶绿体基质中添加ATP、NADPH和CO2后,不能完成暗反应
D. 密闭玻璃容器中降低CO2供应,植物光反应不受影响但暗反应速率降低
【答案】A
【解析】
【分析】
1、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合成少量ATP;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合成少量ATP;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合成大量ATP.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 2、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水的光解产生[H]与氧气,以及ATP的形成.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基质中):CO2被C5固定形成C3,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葡萄糖.
【详解】酵母菌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进行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有CO2产生但产生CO2的场所不同,A正确;与夏季相比,植物在冬季光合速率低的主要原因是温度低,B错误;暗反应不需要光,离体的叶绿体基质中添加ATP、NADPH和CO2后,能完成暗反应,C错误;密闭玻璃容器中降低CO2供应,会导致CO2固定过程减弱,生成的C3减少,致使C3还原时消耗的[H]和ATP减少,造成光反应产物[H]和ATP的积累,进而使光反应速率降低,D错误。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是考查的重点和难点,可以通过流程图分析,表格比较,典型练习分析强化学生的理解.
9.下列有关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①细胞骨架与细胞的物质运输、能量转换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②科学上常用台盼蓝染色鉴别死细胞和活细胞,这种“染色排除法”利用的是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③溶酶体内部含有多种水解酶,有些疾病是由于溶酶体内缺乏某种酶产生的
④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⑤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由胰腺分泌
⑥免疫活性物质都是由免疫细胞产生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A. ①②⑤ B. ②⑤⑥ C. ③④⑥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细胞骨架是由蛋白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与细胞运动、分裂、分化以及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①正确;台盼蓝不能被活细胞吸收,当细胞死亡后,生物膜失去了选择透过性,台盼蓝才能进入细胞,因此用台盼蓝染色,活细胞不能被染成蓝色,而死细胞则能被染成蓝色,这种“染色排除法”利用的是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②错误;溶酶体是“消化车间”,内部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够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所以有些疾病是由于溶酶体内缺乏某种酶产生的,③正确;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即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④正确;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由小肠黏膜分泌,⑤错误;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⑥错误。综上所述,供选答案组合,B项正确,A、C、D三项均错误。
10. 下列关于动物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含有核酸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叶绿体、线粒体
B. 标记的亮氨酸进入细胞后,一定上会依次出现在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中
C. 若标记的氨基酸缩合产生了,水中的只能来自于氨基酸的氨基
D. 细胞癌变后膜表面糖蛋白减少,细胞衰老后膜通透性发生改变,物质运输能力降低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核糖体含核糖体RNA,叶绿体和线粒体都含有少量DNA和RNA,但是动物细胞没有叶绿体,A错。3H标记的亮氨酸只有作为合成分泌蛋白的原料,3H才会依次出现在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中,作为合成细胞蛋白原料, 3H不会依次出现在内质网、高尔基体中,B错。氨基酸脱水缩合产生的H2O的H分布来自1个氨基酸的氨基和另一个氨基酸的羧基,C错。细胞癌变后膜表面糖蛋白减少,癌细胞容易转移,细胞衰老后膜通透性发生改变,物质运输能力降低,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11.下列有关使用同位素标记实验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时,科学家使用了同位素标记的方法
B. 证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的人鼠细胞融合实验中也使用了同位素标记
C. 鲁宾和卡门用氧的同位素标记证明了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来自于水
D. 赫尔希和蔡斯用同位素标记T2噬菌体,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答案】B
【解析】
A.科学家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亮氨酸,追踪放射性出现的部位和时间,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情况,A正确;
B.证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的人鼠细胞融合实验中采用荧光标记法,B错误;
C.鲁宾和卡门用O的同位素分别标记H2O和CO2,证明了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来自于H2O,C正确;
D.赫尔希和蔡斯用同位素分别标记T2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DNA,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D正确;
答案选B。
12.图一是某动物细胞分裂中部分染色体行为示意图,三个细胞均来自同一个体;图二是该动物某细胞分裂过程染色体数目变化的数学模型(部分时期)。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
①图二处于CD后段的细胞在细胞中央会出现细胞板
②图二CD段对应的细胞中一定有同源染色体
③图二可表示乙或丙细胞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规律
④依据每条染色体都含有染色单体可判断甲细胞是初级卵母细胞
A. 一项 B. 二项 C. 三项 D. 四项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图一:甲细胞移向一极的染色体没有同源染色体,但含有姐妹染色单体,说明是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由于细胞质均等分裂,该细胞为初级精母细胞。乙细胞移向一极的染色体含有同源染色体,没有染色单体,为有丝分裂后期。丙细胞着丝点已经分裂,移向一极的染色体没有同源染色体,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图二中表示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数量变化,BC段是由于着丝点分裂,导致染色体数量加倍,故CD段可表示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详解】①.图二CD段表示动物细胞分裂后期,动物细胞不会出现细胞板,而是通过细胞膜中间向内凹陷缢裂成两个子细胞,①错误;②.图二CD段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可能是有丝分裂后期,也可能是减二后期,减二后期无同源染色体,②错误;③.图二可表示有丝分裂(乙细胞)或减数第二次分裂(丙细胞)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③正确;④.甲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均等分裂,可以判断甲细胞是初级精母细胞,④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和曲线图,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征,能准确判断图中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的时期,能根据甲细胞质的分裂方式判断该生物的性别,进而判断各细胞的名称。
13.椎实螺是雌雄同体的动物,一般进行异体受精,但分开饲养时,它们进行自体受精。已知椎实螺外壳的旋向是由一对核基因控制的,右旋(D)对左旋(d)是显性,旋向的遗传规律是子代旋向只由其母本核基因型决定而与其自身基因型无关。对以下杂交后结果的推测(设杂交后全部分开饲养)正确的是( )
A. ♀的DD×♂dd,F1全是右旋,F2出现性状分离
B. 椎实螺外壳的旋向遗传不符合分离定律
C. ♀dd×♂Dd,F2中基因型为dd的表现为左旋
D. ♀DD×♂Dd,F2个体中表现为右旋的纯合体比例为3/4
【答案】D
【解析】
【分析】
椎实螺的左右旋是持久的母性影响的典型例子。母性影响是指,子代的某一表型受到母亲基因型的影响,而和母亲的基因型所控制的表型一样。因此正反交不同,但不是细胞质遗传,与细胞质遗传类似,这种遗传不是由细胞质基因组所决定的,而是由核基因积累在卵细胞中的表达产物所决定的。
【详解】♀的DD×♂dd,F1与母本性状一致,故均为右旋,F1基因型全为Dd,同理,F2不管为何种基因型个体,仍全表现为右旋,故A错误;
椎实螺外壳的旋向遗传受核基因控制,因而符合分离定律,故B错误;
♀dd×♂Dd,F1表现母本核基因(dd)控制的性状,全为左旋,F1基因型为Dd和dd,则F2后代情况分两种:第一种,Dd雌雄个体交配,第二种,dd个体雌雄个体交配,则F2中基因型为dd的表现可能为左旋,也可能为右旋,故C错误;
♀DD×♂Dd,F1为1/2DD和1/2Dd,然后两种基因型雌雄个体再分别交配(自交),则F2个体中有1/2DD左旋,1/2×1/4DD左旋,1/2×1/2Dd左旋,1/2×1/4dd左旋,则纯合体比例为1/2+1/8+1/8=3/4,故D正确;
综上所述,选D项。
【点睛】本题椎实螺外壳的旋向遗传受核基因控制,仍然遵循孟德尔的遗传定律,但在分析计算时,注意利用以下规律:子代旋向只由其母本核基因型决定,与其自身基因型为无关,所以表现型看母本。
14.图①-③分别表示人体细胞中发生的3种生物大分子的合成过程。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①、②、③过程中碱基配对的方式有差异
B. 由于基因选择性表达,所以人体不同组织细胞中相同DNA进行过程②时启用的起始点都不同
C. 能发生①过程的细胞不一定能发生②、③,而能发生②、③过程的细胞一定能发生①
D. 若此人为艾滋病病毒携带者,那进入该患者体内的只有HIV病毒的遗传物质
【答案】A
【解析】
【详解】A、①为DNA分子复制过程,其碱基配对方式为A﹣T、T﹣A、C﹣G、G﹣C,②是转录过程,其碱基配对方式为A﹣U、T﹣A、C﹣G、G﹣C,③过程表示翻译,其碱基配对方式为A﹣U、U﹣A、C﹣G、G﹣C,可见这三个过程中的碱基配对方式不完全相同,A
正确;
B、不同组织细胞虽发生细胞分化,表达的基因可能不同,但是所有细胞的呼吸酶基因和ATP合成酶基因均发生表达,因此只能说转录过程的起始点不一定相同,B错误;
C、能发生①过程的细胞一定能发生②、③,而能发生②、③过程的细胞不一定能发生①,C错误;
D、若此人为艾滋病病毒携带者,那进入该患者体内的有HIV病毒的遗传物质和携带者的遗传物质,D错误。
故选A。
15. 人体中具有生长激素基因和血红蛋白基因,两者:
A. 分别存在于不同组织的细胞中
B. 均在细胞分裂前期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复制
C. 均在细胞核内转录和翻译
D. 转录的信使RNA上相同的密码子翻译成相同的氨基酸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生长激素基因和血红蛋白基因存在于人体所有的体细胞中,A错误;
基因的复制发生在分裂间期,B错误;
翻译发生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C错误;
一种密码子只能编码一种氨基酸,所以转录的mRNA上相同的密码子翻译成相同的氨基酸,D正确。
16. 某植株的基因型是AAaBbbCCCddd,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该植株一定是三倍体
B. 该植株一定是单倍体
C. 该植株是高度不育的
D. 该植株的一个染色体组含有4个染色体
【答案】C
【解析】
根据“植株的基因型是 AAaBbbCCCddd”可确定该植株的体细胞中一定含3个染色体组,由于染色体在联会时会出现紊乱,所以表现为高度不育,C正确,D错误。该植株可能是三倍体,也有可能是六倍体产生的配子培育而成的单倍体,所以A、B错误。
考点:染色体数目变异(Ⅰ)、生物变异在育种上应用(Ⅱ)
【名师点睛】注意:判断单倍体的方法不是根据体细胞内含有的染色体组数,而是根据生物个体是否直接有某种生物产生的配子直接发育而来。
17. 对某先天性无汗症患者的家族进行遗传学调查后,得到了整个家族的遗传系谱图(见图
)。据此做出的判断正确的是
A. 此家族中最初的致病基因来自I-2的基因突变
B. 对这一家族调查可知该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
C. 此病最可能是由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控制的
D. Ⅲ-1、Ⅲ-2生育一个表现型正常男孩的概率是1/3
【答案】C
【解析】
【详解】A、从患者的家族系谱图分析,表现为遗传病在家族内的传递具有交叉遗传和发病率男性远大于女性的特点,据此判断该遗传最可能是由X染色体上的隐性致病控制的,也不能完全排除常染色体上隐性致病基因控制的可能性。根据系谱图信息,家族内最早带有致病基因的个体是I-1,所以据常理推断他是最初致病基因的来源,A错误;
B、在发病率的调查中,要遵循随机性的原则,如果只是在患者家族内展开调查就违背了这个原则,所得的结果也要比实际人群的发病率大得多,B错误;
CD、如果是X染色体上隐性基因导致的疾病,Ⅲ-1、Ⅲ-2生育一表现正常的男孩的概率应该是1/4,如果是常染色体上隐性基因导致的疾病,Ⅲ-1、Ⅲ-2生育一表现正常的男孩的概率是1/8,C正确,D错误。
故选C。
18.下列关于生物变异及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诱变育种能定向提高突变率,以获得较多的优良变异类型
B. 通过杂交育种产生的子代个体中会出现新的物种
C. 一般情况下,基因工程育种不能产生新基因,但能定向改造生物性状
D. 单倍体植株常表现出长势矮小、种子不饱满等性状
【答案】C
【解析】
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而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故A项错误;杂交育种只能获得新品种,不能获得新物种,B项错误;一般情况下,基因工程育种不能产生新基因,但能定向改造生物性状,C项正确;单倍体植株常表现为高度不育,一般不会产生种子,D项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生物变异及育种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识记生物变异的种类,掌握生物变异在育种中的应用,同时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二、非选择题
19.如图是某一生物个体的细胞分裂示意图和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分子数目关系图。请回答以下问题:
(1)该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最多有___________条。假设该生物的一个初级精母细胞中的一条染色体上的DNA分子用15N进行标记,正常情况下,在该细胞分裂形成的精子细胞中,含15N的精子所占比例为_____________。
(2)图Ⅱ中有_______个染色单体,如果①上某位点有基因B,②上相应位点的基因是b,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可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Ⅱ细胞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数量关系可用图Ⅲ中的________表示。
【答案】 (1). 8 (2). 50% (3). 4 (4). 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 (5). 乙
【解析】
分析Ⅰ图:该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1和4、2和3、5和8、6和7),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分析Ⅱ图:该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分析Ⅲ图:甲组细胞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1:2:2,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可代表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的细胞;乙组细胞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1:2:2,且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可代表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的细胞;丙组细胞中没有染色单体,染色体:DNA=1:1,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可代表有丝分裂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丁组细胞中没有染色单体,染色体:DNA=1:1,且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可代表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的细胞。
(1)图Ⅰ细胞(含有8条染色体)中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两倍,由此可知该生物体细胞含有4条染色体,在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最多,即8条;假设该生物的一个初级精母细胞中的一条染色体上的DNA分子用15N进行标记,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后,该染色体进入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由于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且平均分配给2个精细胞,因此该细胞分裂形成的4精细胞中,有2个精细胞含15N,因此含15N得精子所占比例为50%;
(2)图Ⅱ细胞中有2条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如果①上某位点有基因B,②上相应位点的基因是b,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可能有基因突变,也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
(3)图Ⅱ细胞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1:2:2,且染色体数目只有体细胞的一半,可用图Ⅲ中的乙表示。
20.乙肝病毒为双链DNA病毒,其侵染人体肝细胞后的增殖过程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乙肝病毒的DNA分子为环状,其所含的游离磷酸基团数目为____个;催化过程③的酶是______酶。与过程①相比,过程②中特有的碱基配对方式是________。若RNA片段中有腺嘌呤和尿嘧啶共占40%,其中鸟嘌呤和胞嘧啶共有120个,则由过程③形成的DNA片段中G和T的数目之和________。
(2)由图分析,绘制乙肝病毒的中心法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0 (2). 逆转录酶 (3). U—A (4). 200 (5).
【解析】
【分析】
1、考查中心法则及其发展。生物体内遗传信息传递的一般规律是中心法则。(1)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复制。(2)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后来,中心法则又补充了遗传信息RNA流向RNA和RNA流向DNA两条途径。
题图分析:①表示转录;②表示翻译;③表示逆转录。
【详解】(1)已知乙肝病毒的DNA分子为环状,环状DNA是封闭的,其中没有游离的磷酸基团,故其所含的游离磷酸基团数目为0个;过程③为逆转录过程,催化该过程的酶是逆转录酶。与转录过程①相比,翻译过程②中特有的碱基配对方式是U—A。若RNA片段中有腺嘌呤和尿嘧啶共占40%,其中鸟嘌呤和胞嘧啶共有120个,因为RNA片段为单链结构,题意显示A+U占比40%;则G+C占比为60%,又知G+C=120,故可推知A+U=80该单链RNA中的碱基总数为200个。以此为模板经过程③形成的DNA片段中G和T的数目之和200。由于DNA是双链结构,碱基总数为400个,其中A=T;G=C,故可知:G+T=A+C=200.
(2)由图分析,绘制乙肝病毒能进行的过程由转录、逆转录、翻译过程,故乙肝病毒的中心法则为:
【点睛】认真辨图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学生的易错点在于碱基的计算即第四空。
21.近几十年来,科学家们广泛开展动植物育种研究,通过人工创造变异选育新品种,这一过程被人们形象地称为“人工进化”。图甲、乙、丙分别表示棉花、小麦、玉米等植物的人工进化过程,请分析回答:
(1)图甲中,棉花纤维颜色和棉酚含量出现新类型,是因为60Co导致相应基因发生了碱基对的_______________;60Co处理后棉花产生棕色、低酚等新性状,说明基因突变具有_____________的特点。
(2)棕色棉抗虫能力强,低酚棉产量高。从图甲诱变1代中选择表现型为______的植株作为父本和母本,利用_____育种方法可以快速获得抗虫高产棉花新品种。
(3)图乙中,真菌抗虫基因能整合到小麦DNA上的基础是二者均___________;与图甲中的诱变育种方法相比,该技术最大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
(4)图丙中方法A处理后所得植株为_____倍体;方法B处理可使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其原理是__________。
【答案】 (1). 增添、缺失或替换 (2). 不定向性 (3). 棕色高酚和白色低酚 (4). 单倍体 (5). 由四种脱氧核苷酸构成,且都具有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6). 定向改造生物性状 (7). 单 (8). 抑制了细胞分裂时纺锤体的形成
【解析】
【分析】
育种方法比较:
名称
原理
常用方法
优点
缺点
应用
杂交育种
基因重组
杂交自交筛选
(1)育种时间长
(2)局限于同一种或亲缘关系较近的个体
用纯种高秆抗病小麦与矮秆不抗病小麦培育矮秆抗病小麦
使分散在同一物种或不同品种中的多个优良性状集中于同一个体上,即“集优”
年年制种
培育杂合子品种:一般是选取纯和双亲杂交,产生子一代
诱变育种
基因突变
(1)物理:紫外线、射线、微重力、激光等处理、再筛选
(2)化学:秋水仙素、硫酸二乙酯处理,再筛选
提高变异频率,加快育种进程,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
盲目性大,有利变异少,工作量大,需要大量的供试材料
高产青霉菌、“黑农五号”大豆品种等培育
单倍体育种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地减少)
(1)先将花药离体培养,培养出单倍体植株
(2)将单倍体幼苗经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获得纯合子
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子代均为纯合子,加快育种进程
技术复杂
用纯种高秆抗病小麦与矮秆不抗病小麦快速培育矮秆抗病小麦
多倍体育种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地增多)
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操作简单,能较快获得所需品种
技术复杂,发育延迟,结实率低,一般只适用于植物
三倍体无子西瓜、八倍体小黑麦、四倍体水稻
基因工程育种
基因重组
提取目 的基因装入运载体导入受体细胞
目的性强;育种周期短;克服了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
技术复杂,安全性问题多,有可能引起生态危机
转基因“向日葵豆”;转基因抗虫棉
目的基因的检测与表达筛选出符合要求的新品种
【详解】(1)分析图甲可以知道,棉花纤维颜色和棉酚含量出现新类型属于诱变育种,利用的原理为基因突变,即60Co导致相应基因发生了碱基对的增添、确实或改变; 60Co处理后产生棕色、低酚等新性状,说明基因突变具有多方向性(不定向性)的特点。
(2)分析图甲可以知道,白色高酚为纯合子,则诱变产生的棕色为显性性状,基因型可以用Aa表示;高酚自交产生低酚,则低酚为隐性,用bb表示。棕色棉抗虫能力强,低酚棉产量高。因为单倍体育种可以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因此从图甲诱变l代中选择表现型为棕色高酚(AaBB或AABB)和白色低酚aabb的植株作为亲本,利用单倍体育种方法可以快速获得抗虫高产棉花新品种。
(3)分析图乙,该育种属于基因工程育种,真菌的抗虫基因能整合到小麦DNA上的基础是二者均有四种脱氧核苷酸构成,且都具有规则的双螺旋结构;与图甲中的诱变育种方法相比,基因工程育种最大的特点是定向改造生物性状。
(4)分析图丙,图中方法A表示花药离体培养,方法B表示秋水仙处理,因此方法A处理后所得植株为单倍体;方法B处理可使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其原理是抑制了细胞分裂前期纺锤体的形成。
【点睛】辨析图示各个步骤的含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熟练掌握各中育种方法,关注其中的内在联系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单倍体育种和花药离体培养的辨析是学生的易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