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7.00 KB
- 2021-09-2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一讲 种群和群落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要尽量降低环境容纳量
C.在没有自然选择的情况下,种群的基因型频率仍有可能发生改变
D.群落在演替过程中,地衣、苔藓等低等植物会彻底消失
解析:选D 种群密度是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正确;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尽量降低家鼠等有害动物的环境容纳量,是对家鼠等有害动物进行控制的有效措施之一,B正确;在没有自然选择的情况下,由于基因突变等因素的存在,种群的基因型频率仍有可能发生改变,C正确;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群落在演替过程中,地衣、苔藓等低等植物不会彻底消失,D错误。
2.下表表示某地甲、乙两个种群数量变化关系。据表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年份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甲种群数量/
乙种群数量
1.3
1.35
1.1
0.95
0.65
0.33
0
A.甲、乙两种群均为S型增长,增长速率均受本身密度制约
B.甲、乙两种群为捕食关系,其中乙为捕食者,甲为被捕食者
C.甲、乙两种群为竞争关系,第四年开始乙种群占优势,且甲种群逐步被淘汰
D.甲、乙两种群可分别代表草原中的兔子和牛,二者是此消彼长的竞争关系
答案:C
3.(2019·广西钦州市试题)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按照“S”型曲线模型增长,下列关于“S”型曲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种群刚迁入时会有一个缓慢增长期
B.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
C.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稳定型
D.种群呈“S”型曲线增长过程中,在达到K值之前就是“J”型增长
解析:选D 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按照“S型”曲线模型增长,由于种群起始数量较少,需要有一个对环境的适应调整时期,所以,种群刚迁入时会有一个缓慢增长期,A正确;呈“S”型增长的种群在数量达到K/2时,由于增长速度最快,所以种群增长速率最快,B正确;种群数量达到K
8
值,种群数量处于动态平衡,此时增长速率为0,此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C正确;“J”型曲线的种群增长率不变,而“S”型曲线的种群增长率逐渐下降,D错误。
4.(2019·江西省南昌市模拟)甲种群与乙种群存在生殖隔离,如图表示甲乙个体数量比随时间变化的坐标图。据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甲乙两种群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其中乙为捕食者
B.甲乙两种群均为“J”型增长,增长不受本身密度制约
C.甲乙两种群为竞争关系,t时刻两种群竞争程度最低
D.0~t时间范围内,甲种群出生率小于乙种群的出生率
解析:选C 甲种群与乙种群存在生殖隔离,说明是两个物种。题图显示:随时间的推移,甲乙个体数量的比先增加后减少,最后在t时刻降为零,说明甲种生物的数量先增后减,最终被淘汰,因此两种群为竞争关系,t时刻两种群竞争程度最低,A错误,C正确;在有限的环境条件下,乙种群最终呈现“S”型增长,甲种群最终被淘汰,但两种群的增长都受本身密度制约,B错误;0~t时间范围内,甲种群出生率先高于乙种群的出生率,而后二者的出生率相等,最后甲种群出生率小于乙种群的出生率,D错误。
5.研究人员调查了生态果园及对照果园中某些害虫及害虫天敌的密度,结果如下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昆虫种类
害虫
害虫天敌
蚜虫
(头/枝)
螨
(头/叶)
小花蝽
(头/枝)
瓢虫
(头/枝)
盲蝽
(头/枝)
生态果园,39.3,0.34,0.47,0.29,0.33
对照果园,79.1,2.58,0.15,0.16,0.02A.调查果园中蚜虫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标志重捕法
B.生态果园流入害虫及其天敌的总能量比对照果园少
C.根据表格数据无法计算出蚜虫与瓢虫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害虫与害虫天敌之间的数量变化是负反馈调节的结果
解析:
8
选A 蚜虫活动能力极弱,调查果园中蚜虫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样方法,A错误;表中信息显示:生态果园中的害虫密度少于对照果园,因此生态果园流入害虫及其天敌的总能量比对照果园少,B正确;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10%~20%,但此题根据表格数据无法计算出蚜虫与瓢虫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C正确;当果园里蚜虫的数量增多时,瓢虫的数量也会增多,进而导致蚜虫数量的增长受到抑制,可见,害虫与害虫天敌之间的数量变化是负反馈调节的结果,D正确。
6.密执安湖沙丘是湖水退却后暴露出来的极端干燥的一片区域,在经历大约一千年的演替后,最终发展成为稳定的山毛榉—槭树林群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山毛榉—槭树林群落区别于草本植物阶段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物种组成
B.沙丘演替为山毛榉—槭树林的过程中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增强
C.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中的物种被另一个群落的物种代替的过程
D.食性相同的异种鸟类分布在树林不同位置的主要原因是种间竞争
解析:选C 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依据是群落的物种组成,A正确;沙丘演替为山毛榉—槭树林的过程中,物种的数量增多,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更加复杂,因此此过程中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增强,B正确;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做群落演替,C错误;由于森林中同一位置的食物是有限的,食性相同的鸟为了争夺食物而发生种间竞争,最终的结果是食性相同的异种鸟类分布在树林不同位置,D正确。
7.(2019·河北省衡水中学模拟)青藏高原植物生长主要受自然温度和人类放牧的影响。牧草的生长季有返青、开花、结实和枯黄等物候时期组成,生长季的变化与否能够反映高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研究者比较了放牧与围封对高山蒿草的生长季长度变化的影响,如图所示。据此分析合理的是( )
A.围封可以提高高山蒿草的种群密度,但不改变该群落的丰富度
B.放牧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围封改变生态系统中物种进化方向
C.高山蒿草的生长季随封围时间延长,可能是地表温度低造成的
D.为保护青藏高原植被正常生长,应全面采取围封、禁牧的措施
解析:选C 围封可以提高高山蒿草的种群密度,也可能改变该群落的丰富度,A错误;放牧不一定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围封改变生态系统中物种进化方向,B错误;据图分析,高山蒿草的生长季随封围时间延长,可能是地表温度低造成的,C正确;为保护青藏高原植被正常生长,应采取适度围封、适度放牧的措施,D错误。
8
8.以下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越小,群落演替越慢
B.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发生变化
C.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
D.人类活动常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解析:选C 恢复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以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越小,则群落演替越慢,A正确;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发生变化,生物多样性可能增加或降低,B正确;不论是初生演替还是次生演替,都要经历竞争平衡阶段,C错误;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D正确。
9.福寿螺原产于亚马孙河流域,1981年引入广东地区后因过度繁殖被释放到野外,因其破坏了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被我国列为首批外来入侵物种。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福寿螺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标志重捕法
B.福寿螺引入初期,其种群密度呈“S”型增长
C.福寿螺引入后导致该地区原有物种数量剧增
D.不能引入该地区没有的天敌来防治福寿螺
解析:选D 福寿螺属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应采用样方法调查福寿螺的种群密度,A错误;福寿螺引入广东地区后过度繁殖,说明福寿螺引入初期,其种群密度呈“J”型增长,B错误;福寿螺引入后导致该地区破坏了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导致原有物种数量减少,甚至灭绝,C错误;引入该地区没有的天敌,可能大量繁殖,造成新的物种入侵,故不能引入该地区没有的天敌来防治福寿螺,D正确。
10.下表是退耕还林后,某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群落自然演替所经历的“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中优势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情况:(单位:株/平方米)
第1年
笫5年
第10年
第15年
第20年
物种a
5
10
2
0
0
物种b
1
2
5
3
3
物种c
0
1
3
8
6
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第1~10年内,该生态系统中物种的丰富度先升高然后再降低
B.第1~20年内,物种b逐渐成为优势物种,主要与其适应环境有关
C.第1~5年内,物种a密度上升的主要原因是该种群年龄组成属于增长型
D.第10~15年内,物种a逐渐消失的原因可能与其不能适应弱光环境相关
解析:
8
选D 表中只列举了3个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情况,据此不能判断该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情况,A错误;第1~20年内,物种c逐渐成为优势物种,主要与其适应环境有关,B错误;第1~5年内,物种a密度上升的主要原因是该种群能获得较多的光照,适应环境的结果,C错误;第10~15年内,由于多年生草本和灌木的遮盖,物种a获得的光照较少,因此不能适应环境而逐渐消失,D正确。
11.第4次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全国野生大熊猫1 864只,圈养375只,栖息地258~349万公顷,栖息地保护区67个,大熊猫在国内得到很好的保护。若将圈养的大熊猫放归至栖息地保护区,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放归圈养的大熊猫会使栖息地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在一定程度上增加
B.栖息地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都会因圈养大熊猫的放归而受到影响
C.将圈养的大熊猫放归栖息地是通过增加迁入率来提高其种群密度的
D.将圈养的大熊猫放归栖息地后,栖息地的大熊猫种群基因库会增大
解析:选A 大熊猫属于栖息地原有的物种,所以放归圈养的大熊猫不会使栖息地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增加,A错误;圈养大熊猫的放归会导致栖息地内被大熊猫捕食的生物、天敌等的数量、分布等发生改变,进而导致栖息地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B正确;将圈养的大熊猫放归栖息地是通过增加迁入率来提高其种群密度的,C正确;放归的大熊猫中可能具有与栖息地大熊猫不同的基因和基因型,所以放归大熊猫后,栖息地的大熊猫种群基因库和基因频率都可能增大,D正确。
12.图中甲表示某环境的条件变化情况,乙、丙表示该环境中两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乙、丙两种动物是捕食关系
B.t1~t2乙、丙种群数量的变化是负反馈调节的结果
C.从t0~t4的不同时间段内,乙种群的K值保持不变
D.t3~t4乙种群数量的增长不受环境条件制约
解析:选B 乙、丙两种动物是竞争关系,A错误;t1~t2乙、丙种群数量的变化是负反馈调节的结果,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体现,B正确;从t0~t4的不同时间段内,乙种群的K值在增大,C错误;种群数量的增长受环境条件制约,D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2019·河南洛阳高三统考)伏牛山系是南北气候和植被过渡带,油松为该区域典型的树种。为合理经营和保护林业资源提供依据,研究人员对老君山某区域油松林进行了调查。请据图分析:
8
(1)图1是研究人员调查的该地区阴坡与阳坡油松的____________图。据图推断,该地区油松的种群数量将会____________。
(2)图2是研究人员绘制的油松死亡率曲线。据图分析,油松阴坡比阳坡整体死亡率________,可能与阴坡、阳坡的____________条件差异大有关。图中,阳坡油松以15年为周期呈现死亡率高峰,发生这种波动的原因是每当油松种群数量达到一定程度时,____________,引起植株大量死亡。依据上述研究,林业人员可确定油松砍伐的合理时期,有效提高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解析:(1)从图1可知,该种群幼年个体数目多,成年和老年个体数目少,故该地区油松的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多。(2)据图2分析可知,油松阴坡比阳坡整体死亡率高,可能原因是阴坡与阳坡光照条件差异大,其中阳坡油松以15年为周期呈现死亡率高峰,发生这种波动的原因是每当油松种群数量达到一定程度时,种内斗争加剧,引起植株大量死亡。依据上述研究,林业人员可确定油松砍伐的合理时期,有效提高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答案:(1)年龄组成(结构) 增长 (2)高 光照 种内斗争加剧
14.(2019·山东潍坊一模)在河流经过的沿岸,常因长年淤泥而产生泥滩地,进而形成如图所示的湿地,请回答相关问题:
(1)该湿地形成过程中,生产者吸收的CO2
8
量________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整个生物群落排出的CO2量,使营养结构逐渐复杂,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稳定性逐渐增强。
(2)光滩区、近水缓冲区和核心区的不同,主要体现在群落空间结构的________方向上。区别核心区和近水缓冲区群落的重要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流经该湿地的总能量是____________,在该系统中能量不能循环流动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对滩涂沙土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进行研究时,常用____________法进行采集、调查。在对某种动物种群密度调查时,若前后历经多次调查所获得的数据基本不变,说明该种群的年龄组成为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若此草原向森林群落演替,物种丰富度增加,生产者的种类丰富和数量增多,生产者吸收的CO2量大于整个生物群落排出的CO2量。物种丰富度增加,营养结构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升高。(2)光滩区、近水缓冲区和核心区的不同,主要体现在群落空间结构的水平方向上。区别核心区和近水缓冲区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群落的物种组成。(3)流经该湿地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在该系统中能量不能循环流动的原因是各营养级生物呼吸散失的热能不能被再利用;捕食关系不能逆转。(4)在对滩涂沙土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进行研究时,常用取样器(或捕捉器、采集罐、吸虫器等)取样法进行采集、调查。在对某种动物种群密度调查时,若前后历经多次调查所获得的数据基本不变,说明该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答案:(1)大于 抵抗力 (2)水平 群落的物种组成 (3)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各营养级生物呼吸散失的热能不能被再利用 (4)取样器(或捕捉器、采集罐、吸虫器等)取样 稳定型
15. “种群存活力”分析可用于研究一些因素如何影响到种群灭绝的可能性,这种研究方法目前已被用来评价秦岭大熊猫现有种群的存活能力,并借此探讨相应的保护措施。请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秦岭大熊猫种群动态,常需要调查种群密度,它是种群最基本的________特征。
(2)在环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秦岭大熊猫进行“种群存活力”分析时,得到如下表所示的数据,请据表分析回答。
初始种群
规模/只
10
20
25
28
30
40
50
70
种群在200
年内的灭
绝概率
0.412
0.132
0.076
0.065
0.041
0.010
0.002
0
若以“种群在200年内的灭绝概率小于5%”作为种群可以维持存活的标准,则该种群维持存活所需的最小初始规模范围在______________只之间。
8
(3)若以环境质量下降、自然灾害以及人类的偷猎和捕捉等限制种群数量增长的环境阻力为“限制压”,下图曲线表示不同“限制压”下(以小数表示)初始规模不同的种群与其在200年内的灭绝概率(%)的关系。请据图分析:
由图可知,随着限制压的增大,种群灭绝的可能性会________,维持种群存活的最小规模会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若种群的灭绝概率为5%,则当限制压为0.02时,“最小存活种群”的规模为__________只。
(4)基于上述研究结果,请你提出2个针对秦岭大熊猫的保护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种群的最基本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2)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初始种群规模为28只时,种群灭绝概率为6.5%,初始种群规模为30只时,种群灭绝概率为4.1%,因此若以“种群在200年内的灭绝概率小于5%”作为种群可以维持存活的标准,则该种群维持存活所需的最小初始规模范围在28~30只之间。(3)据图分析,随着限制压的增大,种群的灭绝概率越来越高,即种群灭绝的可能性增大,维持种群存活的最小规模也会增大;若种群的灭绝概率为5%,则当限制压为0.02时,由曲线图可知,该种群的“最小存活种群”的规模为160只。(4)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影响种群存活率的因素有限制压、初始种群规模,因此针对秦岭大熊猫的保护建议为:保证现有的环境状况不恶化(或逐步恢复大熊猫的生存环境);将(偷猎)捕捉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答案:(1)数量 (2)28~30 (3)增大 增大 160
(4)保证现有的环境状况不恶化(或逐步恢复大熊猫的生存环境);将(偷猎)捕捉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