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2.50 KB
  • 2021-09-28 发布

2020-2021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课后检测:4-3群落的结构

  • 1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作业时限:25 分钟 作业满分:50 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24 分) 1.一片草原上的全部黄羊和一片草原上的全部生物,在生态学 上分别称为( A ) A.种群和群落 B.种群和生态系统 C.群落和种群 D.群落和生态系统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种群、群落的概念和内涵的理解。种群是 指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本题中一片草原上的 全部黄羊既是同一物种的生物,又是这个物种所有个体的总和,所以 是一个种群。生物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 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本题中一片草原上的全部生 物就是一个生物群落,因为生活在一片草原中的生物,它们之间由于 捕食、竞争等关系而相互之间都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这样的种群 的总和就是生物群落。由于本题题干中两种情况都没有包括无机环 境,所以不属于生态系统。 2.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 的趋势如图,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 时期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一个种群。下列关于该水 池中上述三个种群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解析:据图分析,甲、乙两种群存在捕食关系,甲为被捕食者, 乙为捕食者(浮游动物)。丙为专食浮游动物的鱼,所以,乙、丙两个 种群的数量首先减少,最终仅剩的一定为甲种群。乙、丙都为消费者, 在需氧等方面存在竞争关系。 3.某种植物病毒 V 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 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下列叙述正确 的是( A ) 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 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 C.病毒 V 与青蛙是寄生关系 D.水稻和病毒 V 是互利共生关系 解析:本题考查群落内物种之间的关系。病毒传播路径是水稻→ 稻飞虱→水稻,青蛙是肉食性动物,它减少了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 可推断出青蛙吃掉了部分稻飞虱,才出现这样的效应,因此青蛙和稻 飞虱之间是捕食关系。水稻和青蛙并不利用共同的资源,两者不是竞 争关系。病毒 V 和水稻之间是寄生的关系,与青蛙之间不存在这种 关系。 4.下列关于群落空间结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 A.光照是影响植物群落水平结构的主要因素 B.竞争促进群落资源的利用,能使物种丰富度增加 C.植物种类在水平方向上的不均匀分布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D.研究群落空间结构对植被恢复中植物的空间配置有指导意义 解析:群落的空间结构分为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而光照是影响 植物群落垂直结构的主要因素,A 错误;种间竞争促进群落资源的充 分利用,使群落中物种丰富度增加,B 正确;植物种类在水平方向上 分布不均匀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C 正确;研究群落空间结构对植 被恢复中植物的空间配置有指导意义,D 正确。 5.下表为三个稳定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调查的统计数据,据表 可以确认的是( D ) 草原类型 草甸草原 典型草原 荒漠草原 植物总种数 160 100 80 平均种群(种数/平方米) 20 18 10 平均产量(千克 干重/公顷) 2 000 900 200 旱生植物的种 数比例(%) 25.0 49.1 78.0 A.在植物丰富的区域采用样方法获得数据 B.典型草原中各种群密度均大于荒漠草原 C.流经草甸草原的总能量大于典型草原 D.表中荒漠草原旱生植物的丰富度最高 解析: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要注意随机取样,而不 是在植物丰富的区域取样。典型草原中旱生植物的种群密度小于荒漠 草原。流经某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该生态系统中全部生产者经光合作 用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仅根据表格中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的平均 产量,不清楚消费者、分解者的能量情况,无法比较两个草原上的生 产者经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表中荒漠草原旱生植物占植 物总种数的比例为 78%,大于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旱生植物的丰 富度最高。 6.下图为某一个足够大的山体,从山麓到山顶的生物群落的结 构和该山体基带所在的地带到极地的生物群落的结构比较示意图,对 该图的下列分析中,错误的是( D ) A.图中 X 表示群落的垂直结构,图中 Y 表示群落的水平结构 B.该山体的垂直结构和其相应的水平结构具有相似性 C.图 X 中从上到下、图 Y 中从左到右构成生物群落结构的种 群数目增多 D.影响图 X 所示结构的因素是温度,影响图 Y 所示结构的因 素是阳光 解析:依图所示,该山体从山麓到山顶的生物群落(X)具有垂直 结构,影响因素不只是温度,还有光照、湿度、风力等;该山体基带 所在的地带到极地的生物群落(Y)具有水平结构,影响因素有许多, 如阳光、地形起伏、湿度大小、土壤酸碱度等。该山体垂直结构与水 平结构具有相似性,X 从上到下,Y 从左到右,群落的丰富度逐渐增 大。 7.下列关于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的生态意义的叙述,不正确的 是( D ) A.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B.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 C.群落的空间结构缓解了种间竞争 D.导致这种结构特征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温度和水分 解析:导致群落空间结构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光照。 8.下图表示在烧杯中加入一些枯草浸出液,烧杯中的枯草杆菌 以其中的有机物为食,几天后放入大草履虫,再过一段时间,放入双 小核草履虫,它们均以枯草杆菌为食。三种生物在浸出液中数量的增 减情况如图中甲、乙、丙曲线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C ) A.枯草杆菌与草履虫、两种草履虫之间分别构成捕食和竞争关 系 B.甲、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枯草杆菌和双小核草履虫的数量变 化情况 C.曲线丙在 c~d 段下降是因为大草履虫与双小核草履虫争夺 食物,前者占优势 D.曲线甲在 a~b 段下降是因为大草履虫加入后大量繁殖,导 致枯草杆菌数量减少 解析:枯草杆菌可被草履虫摄食,二者为捕食关系,两种草履虫 食性相似,属于竞争关系。由题意并结合题图可知,甲应为枯草杆菌, 而乙应为竞争胜利者双小核草履虫。由于大草履虫的竞争力小于双小 核草履虫,因而被淘汰,表现在曲线呈下降趋势。甲曲线(枯草杆菌) 在 a~b 段下降是由于大草履虫数量上升,使枯草杆菌数量下降。 9.下列关于“丰富度”的说法,正确的有( C ) A.一个池塘中的鲫鱼的种群密度大于鲤鱼的种群密度,则此池 塘中鲫鱼的丰富度高于鲤鱼 B.甲池塘中的鲫鱼种群数目多于乙池塘,则甲池塘中鲫鱼的丰 富度高于乙池塘 C.一片森林中的物种数目多于一片草原,则该森林的物种丰富 度高于该草原 D.不同的群落,物种的丰富度是定值 解析: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的物种数目的多少,根据丰富度的 概念不难分析得出正确选项。 10.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雪松种子常落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这属于种群数量特征 B.四大家鱼在水域中的分布状况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C.种群数量达到 K 值后,种群数量保持不变 D.人口的年龄组成可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趋势 解析:雪松种子常落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这属于种群空间特征, A 错误。四大家鱼在水域中的不同层次的分布状况体现了群落的垂直 结构,B 错误。种群数量达到 K 值后,必须在环境条件不破坏的情 况下,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C 错误。年龄组成可预测一个种群的 数量变化,D 正确。 11.下图是“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 种装置,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C ) A.甲装置的花盆壁 a 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 是便于空气流通 B.乙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 C.甲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 D.用乙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 70%的酒精溶 液中 解析:由图可知,甲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避光、避高温、趋 湿的习性采集,其中的花盆壁 a 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 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乙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 集,用乙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 70%的酒精溶液 中,以固定防腐。 12.某校园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下列关于这两个群落中动物 分层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 ) A.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 B.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没有分层现象 C.只有草坪和树林混杂在一起时动物才具有分层现象 D.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 解析:草坪和树林两个群落中的植物都具有分层现象,导致其中 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 二、非选择题(共 26 分) 13.(14 分)某一河流中有浮游植物 a、b 和浮游动物 c、d 4 个优 势种群,其中 c、d 均能以 a、b 为食,且 d 又可以以 c 为食。请回答: (1)研究人员将 a 和 b 两个种群放在一起培养,在环境温度为 T1 和 T2 条件下,测得种群数量的变化如 A 图和 B 图所示: ①a 种群与 b 种群的关系是竞争。 ②如果环境温度是不稳定的,在一定频率下发生 T1、T2 的交替 变化,a 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如 C 图,试在 C 图中画出 b 种群数 量的变化。 答案:如图: (2)由 a、b、c、d 4 种生物可组成 4 条食物链。 (3)若大量捕杀 c 使其数量减少,则一定时间内会导致 d 环境容 纳量增加(填“增加”“不变”或“下降”)。 解析:(1)①将浮游植物 a、b 两个种群放在一起培养,二者之间 存在竞争关系。②A 图显示,在环境温度为 T1 时,a 种群处于竞争 优势;B 图显示,在环境温度为 T2 时,b 种群处于竞争优势。如果 环境温度是不稳定的,在一定频率下发生 T1、T2 的交替变化,则两 个种群的数量会呈现“此消彼长”的交替变化,b 种群数量的变化曲 线见答案。(2)依题意,由 a、b、c、d 4 种生物可组成 4 条食物链: a→d、a→c→d、b→c→d、b→d。(3)c、d 均能以 a、b 为食,且 d 以 c 为食,大量捕杀 c 后,d 可以直接以 a、b 为食物,食物链缩短, 故在一定时间内,d 的环境容纳量增加。 14.(12 分)拟谷盗是危害粮食的一类昆虫,现将甲、乙两种拟谷 盗等量混养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同种面粉中。培养一段时间后,分别 统计两种拟谷盗种群的数量(以两种拟谷盗数量总和为 100%),结果 如下表: 环境条件 甲拟谷盗 乙拟谷盗 湿热 100 0 干热 10 90 湿温 86 14 干温 13 87 湿冷 31 69 干冷 0 100 (1)根据上表数据,在下面提供的坐标中绘制湿冷、干温条件下 拟谷盗数量百分比的柱形图。 答案:(1)见下图 (2)甲拟谷盗与乙拟谷盗两个种群之间的关系为竞争。 (3)在本实验中,引起两种拟谷盗种群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是 温度和湿度。 (4)从实验中可看出,在同一环境条件下两种拟谷盗种群的数量 变化不同,表明物种的遗传因素起重要作用。 解析:甲、乙两种拟谷盗构成了竞争关系,各自在长期的进化过 程中,发生不同的变异,因而对不同环境因子作出的反应是不相同的, 即它们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