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7.50 KB
- 2021-09-2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凤城高中2020届高三3月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有关细胞生命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正常细胞的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均不表达
B. 基因表达可以发生在动物细胞的细胞器中
C. 体积越大的细胞越有利于进行各项生命活动
D. 发生质壁分离后,正在复原的植物细胞只吸水不失水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细胞癌变后的特征:能无限增殖、形态结构显著改变、细胞表面发生改变。
2、细胞体积越大,相对表面积越小,物质运输能力越差。反之,物质运输能力就强。所以相对表面积通常用来衡量细胞的物质运输功能的强弱。
3、成熟的植物细胞有一大液泡。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外界溶液中,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液泡逐渐缩小,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来,即发生了质壁分离。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细胞液中,液泡逐渐变大,整个原生质层就会慢慢地恢复成原来的状态,即发生了质壁分离复原。
【详解】A、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所以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在正常细胞中也表达,A错误;
B、基因通过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来控制性状的过程,称为基因的表达,动物细胞的线粒体中含有遗传物质,存在基因的表达过程,B正确;
C、体积越大的细胞,其相对表面积越小,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效率越低,所以不利于细胞进行各项生命活动,C错误;
D、发生质壁分离后,正在复原的植物细胞也失水,只不过单位时间吸水量多于失水量,故总体表现细胞吸水,D错误。
故选B。
2.下列关于细胞内物质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肝细胞内滑面内质网合成的磷脂可转移至中心体
B. 细菌细胞内DNA指导合成的蛋白质可转移至线粒体
C. 吞噬细胞内高尔基体加工的蛋白质可转移至溶酶体
D. 胰岛细胞内粗面内质网加工的蛋白质可直接转移至细胞膜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内质网:单层膜折叠体,是有机物的合成“车间”,蛋白质运输的通道。
2、动物和低等的植物细胞有中心体,中心体无膜结构。
3、分泌蛋白在核糖体上合成,经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后再分泌到细胞外。
【详解】A、中心体没有膜结构,构成中心体的成分中没有磷脂,肝细胞中内质网合成的磷脂不能转移至中心体,A错误;
B、细菌是原核生物,细胞内无线粒体,B错误;
C、溶酶体内含有大量水解酶,水解酶的本质是蛋白质,由核糖体合成,经过内质网的加工运送到高尔基体,高尔基体再加工的蛋白质可转移至溶酶体,C正确;
D、胰岛B细胞中内质网加工的蛋白质需要运输到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然后才能转移至细胞膜,D错误。
故选C。
3.下列有关神经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突触后神经元不具有合成神经递质的能力
B. 与神经元相连接的肌肉只能是反射弧结构的感受器
C. 神经细胞静息时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增大
D. 突触后膜的特定蛋白决定了神经递质的释放位置
【答案】C
【解析】
【分析】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内,是在突触前神经元内合成的,只能由突触前膜以胞吐的方式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神经递质发生效应后,就立刻被灭活,或被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神经递质可以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详解】A
、神经递质是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的,但在生物体内的反射弧中,一部分突触后神经元有可能成为下一个突触的突触前神经元,所以也可能合成神经递质,A错误;
B、与神经元相连接的肌肉只能是反射弧结构的效应器,B错误;
C、神经细胞静息时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增大,形成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C正确;
D、突触后膜不能释放神经递质,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神经调节的相关问题,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应用能力,对于突触的结构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的理解和掌握是解题的关键。
4.植物激素甲、乙、丙和生长素类似物NAA的作用模式如图所示,图中“+”表示促进作用,“-”表示抑制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甲最可能是乙烯 B. 丙最可能代表生长素
C. 乙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 D. 丙具有极性运输的特点
【答案】A
【解析】
【分析】
1、植物激素包括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乙烯、脱落酸等,生长素具有促进植物生长、促进插条生根和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的作用;赤霉素具有促进植物生长,接触种子休眠、促进种子萌发的作用,细胞分裂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乙烯的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脱落酸的作用是促进果实、叶片等器官的衰老和脱落。
2、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是脱落酸,乙是赤霉素,丙是生长素。
【详解】A、由图中信息可知,甲能够促进种子休眠,抑制植物生长,可能是脱落酸,A错误;
B、丙很可能是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促进果实发育,B正确;
C、丙很可能是生长素,植物激素的特点之一就是微量、高效,C正确;
D、其运输过程具有极性运输的特点,D正确。
故选A。
5.下列关于种群、群落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种群密度的大小能反映出种群在一定时期内数量的变化趋势
B. 在森林群落中,动物与植物的空间结构类型不相同
C. 生态系统中生产者都能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供消费者利用
D. 反馈调节在个体内环境稳态、生物群落内部乃至生态系统中都普遍存在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
2、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面的配置状态,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分层现象,即在垂直方向上分成许多层次的现象。影响植物群落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影响动物群落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为食物和栖息空间。
3、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相反的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不同的生态系统会因为营养结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抵抗力或恢复力稳定性。
【详解】A、种群年龄组成能反映出种群在一定时期其数量的变化趋势,A错误;
B、在森林群落中,动物与植物的空间结构均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错误;
C、生产者是指生态系统中的自养生物,可能是光能自养型或化能自养型,C错误;
D、反馈调节在个体稳态、生物群落内部乃至生态系统都普遍存在,D正确。
故选D。
6.若控制草原野兔某相对性状的基因B、b位于X染色体上,其中某种基因型的雄性胚胎致死。现将捕捉到的一对雌雄草原野兔杂交,F1雌雄野兔数量比为2∶1,则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若致死基因为b,则F1雌兔有2种基因型、2种表现型
B. 若致死基因为B,则F1雌兔有1种基因型、1种表现型
C. 若致死基因为b,则F1草原野兔随机交配,F2雌兔中的显性个体∶隐性个体=3∶1
D. 若致死基因为B,则F1草原野兔随机交配,F2存活的个体中隐性性状占6/7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F1代雌雄野兔数量比为2:1,说明有一半的雄兔死于某一基因纯合。由于控制野兔某性状的B、b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杂交亲本的基因型可能是XBXb×XbY或XBXb×XBY。
【详解】A、由于控制野兔某性状的B、b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若致死基因为b,则F1代雌兔有2种基因型(XBXB和XBXb),1种表现型,A错误;
B、由于控制野兔某性状的B、b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若致死基因为B,则F1代雌兔有2种基因型(XBXb和XbXb),2种表现型,B错误;
C、由于控制野兔某性状的B、b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若致死基因为b,则F1代野兔(雌性XBXB和XBXb、雄性XBY)随机交配,F2代雌兔只有2种基因型(XBXB和XBXb),都是显性个体,C错误;
D、如果致死基因是B,则成活野兔的基因型有:XbXb、XBXb和XbY,雌性有显性和隐性两种表现型,雄性只有隐性类型,让F1代野兔随机交配,F2代(3/4×1/2=3/8)XbXb、(1/4×1/2=1/8)XBXb和(3/4×1/2=3/8)XbY,则F2代存活的个体中隐性性状占6/7,D正确。
故选D。
7.某植物的高杆和矮杆是一对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但杂合子中80%表现显性,20%表现为隐性。现让一高杆植株自交,F1有高杆和矮杆。下列正确的是
A. 高秆对矮秆为显性,矮秆植株均为纯合子
B. 基因型相同的植株的表现型一定相同
C. 某一矮杆植株自交,子代性状分离比一定与题干中F1不同
D. 题干中F1自由交配获得的F2中,高杆与矮杆的比例与F1相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
若B控制高杆,b控制矮秆,则BB表现为高杆,bb为矮秆,Bb中有80%为高杆,20%为矮秆。若B控制矮秆,b控制高杆,则BB表现为矮秆,Bb中有80%为矮杆,20%为高秆,bb为高杆。
【详解】A、根据“一高杆植株自交,F1有高杆和矮杆”可知,亲本高杆为杂合子,但由于Bb中既有高杆,又有矮秆,故无法确定显隐性,A错误;
B、基因型相同的植株的表现型不一定相同,如Bb可能是高杆,也可能是矮秆,B错误;
C、某一矮杆植株自交,子代若出现性状分离,则亲本矮秆一定是杂合子,后代中BB:Bb:bb=1:2:1,则显性性状的比例为:1/4+2/4×80%=13/20,显性:隐性=13:7,题干中F1中显性:隐性=13:7,C错误;
D、题干中F1 (BB:Bb:bb=1:2:1)自由交配获得的F2(BB:Bb:bb=1:2:1)中,高杆与矮杆的比例与F1相同,若高杆为显性,则高杆:矮秆均为13:7,若高杆是隐性,则矮秆:高杆均为13:7,D正确。
故选D。
8.如图甲表示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与每条染色体DNA含量变化的关系,图乙表示处于细胞有丝分裂某个时期的细胞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图甲中CD段形成的原因是细胞分裂
B. 图甲中DE段包含有丝分裂末期,染色体平均分到两个子细胞中
C. 图乙细胞处于图甲中的BC段
D. 图乙细胞含8条染色体、8个核DNA分子、16条染色单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分析甲图:该图是一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变化,A点之前和DE段,一条染色体上含有1个DNA分子,BC段,一条染色体上含有2个DNA分子,AB段染色体正在复制,DNA分子加倍,染色体数目不加倍;CD表示着丝点分裂.
2、分析图乙:该图中有同源染色体,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变成子染色体,在纺锤丝的牵引下移向两极,是有丝分裂后期图.
【详解】由分析可知,CD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A错误;DE段着丝点分裂,一条染色体上含有一个DNA分子,可能是有丝分裂后期、末期,B正确;图乙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对应甲图中的DE段,C错误;图乙中含有8条染色体、8个DNA
分子,没有染色单体,D错误。
【点睛】染色单体形成于间期,出现于前期,消失于后期。
9. 下列情况中,使用普通光学显微镜不能观察到的是
A. 人红细胞在蒸馏水中体积增大、破裂的现象
B. 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膜的暗-亮-暗三层结构
C. 分布在水绵受极细光束照射部位的好氧细菌
D. 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形态和分布
【答案】B
【解析】
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膜的暗-亮-暗三层结构属于亚显微结构,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其余属于光镜下可以看到的显微结构。
【考点定位】显微镜
【名师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题干中要求的“使用普通光学显微镜不能观察到的”,普通光学显微镜只能呈现显微结构,而对于更加精细的亚显微结构,需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如生物膜上各种分子的排布特点。
10.如图为某植物叶肉细胞在相同温度、不同光照强度下,单位时间内CO2释放量和O2产生量的变化柱状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光照强度为a时,该植物叶肉细胞内产生ATP的细胞器有两种
B. 光照强度为b时,该植物叶肉细胞的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
C. 光照强度为c时,叶绿体消耗的CO2量与线粒体产生的CO2量相等
D. 光照强度为d时,该植物叶肉细胞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的比为3:4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在光合作用作用过程中,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而呼吸作用过程中,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因此可通过氧气的产生量或二氧化碳的释放量来判断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强弱。
2、分析题图:图中氧气的产生总量可表示实际光合速率,a点时的二氧化碳释放可表示呼吸速率;当叶肉细胞CO2释放量大于0,说明此时光合作用速率<呼吸作用速率。
【详解】A、光照强度为a时,该植物叶肉细胞CO2释放量的相对值为6、O2产生量的相对值为0,说明该植物叶肉细胞只进行呼吸作用,故该植物叶肉细胞内产生ATP的细胞器只有线粒体,A错误;
B、光照强度为b时,该植物叶肉细胞CO2释放量的相对值为3,即呼吸速率大于光合速率,B错误;
C、光照强度为c时,该植物叶肉细胞O2产生量的相对值为6,而CO2释放量的相对值为0,说明叶绿体消耗的CO2量与线粒体产生的CO2量相等,C正确;
D、光照强度为d时,该植物叶肉细胞光合速率的相对值为8,而呼吸速率的相对值为6,即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的比为4:3,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具有一定的难度,在解答过程中需准确分析图解,从图解中获取解题的有效信息。解题需应用总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公式灵活解题,理解图中给出指标的意义。
11.下图为某二倍体生物的基因型为 AaBb(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的精原细胞在一次减数分裂过程中产生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则该过程发生了
A. 交叉互换与同源染色体移向细胞同一极
B. 交叉互换与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后移向细胞同一极
C. 基因突变与同源染色体移向细胞同一极
D. 基因突变与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后移向细胞同一极
【答案】D
【解析】
分析:结合题意,题图中两个后期细胞来自于同一个初级精母细胞产生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对比发现,左图中前两个染色体相同位置上的基因是A和a,而右图中相应基因都为a,所以左图中前两个染色体上的A和a不是交叉互换导致的,只能是基因突变形成;右图中能明显看出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形成的染色体未分离,移向了细胞的同一极。
详解:一个基因型为AaBb(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的精原细胞在一次减数分裂过程中产生的两个如图的次级精母细胞,左图中前两个染色体相同位置上的基因是A和a,而右图中相应基因都为a,所以左图中前两个染色体上的A和a不是交叉互换导致的,只能是基因突变形成;右图中能明显看出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形成的染色体未分离,移向了细胞的同一极,故D选项是正确的。
点睛:减数分裂与生物变异的关系
时期
变化特点
变异的来源
减Ⅰ前的间期
DNA复制
基因突变
减Ⅰ前期
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
染色单体交叉互换
基因重组
减Ⅰ后期
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基因重组
12.下列概念除哪项外,均可用下图来表示( )
A. 1表示固醇,2—4分别表示脂质、磷脂、性激素
B. 1表示核糖核苷酸,2—4分别表示含氮碱基、核糖、磷酸
C. 1表示糖类,2—4分别表示单糖、二糖、多糖
D. 1表示双层膜的细胞结构,2—4分别表示线粒体、叶绿体、细胞核
【答案】A
【解析】
【分析】
1、脂质的种类:脂肪、磷脂和固醇。固醇又分为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
2、R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四种核糖核苷酸,一分子核糖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A、C、G、U)组成。
【详解】A、固醇属于脂质,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磷脂不属于固醇,A错误;
B、一分子核糖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B正确;
C、糖类包括单糖、二糖和多糖,二糖和多糖都可以水解形成单糖,C正确;
D、线粒体和叶绿体是双层膜的细胞器,核膜也是双层膜的结构,D正确。
故选A。
13.下列有关生物膜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内质网膜、高尔基体膜、细胞膜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B. 各种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和结构相似
C. 生物膜是对生物体内所有膜结构的统称
D. 生物膜既各司其职,又相互合作,共同完成细胞的生理功能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物膜系统由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组成,生物膜系统在结构和成分上相似,在结构和功能上联系;内质网内与核膜相连,外与细胞膜相连,使细胞成为统一的整体,内质网膜以囊泡的形式转化为高尔基体膜,高尔基体膜以囊泡的形式转化为细胞膜。
【详解】A、内质网膜、高尔基体膜、细胞膜之间可以通过囊泡相互转化,A正确;
B、各种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和结构相似,B正确;
C、生物膜是对细胞内所有膜结构的统称,C错误;
D、生物膜既各司其职,又相互合作,共同完成细胞的生理功能,D正确。
故选C。
14.下列关于核糖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核糖体组成成分为蛋白质、DNA和RNA
B. 生物体内各种酶的合成都是在核糖体上进行的
C. 具有核糖体的生物,其遗传物质都是DNA
D. 核糖体上合成多肽链会消耗ATP和H2O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核糖体:无膜的结构,椭球形粒状小体,将氨基酸脱水缩合成蛋白质。
2、核糖体中含有RNA,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无核糖体分布。
3、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共同点:细胞膜、DNA和核糖体。
【详解】A、核糖体无膜结构,主要由蛋白质(40%)和RNA(60%)构成,A错误;
B、酶是蛋白质或RNA,其中RNA不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B错误;
C、具有核糖体的生物都是细胞生物,其遗传物质都是DNA,C正确;
D、核糖体上形成多肽链的同时会消耗ATP,形成水分子,D错误。
故选C。
二、不定项选择题
15.下列各项中,物质组成相同的是( )
①核糖体 ②染色体 ③HIV病毒 ④中心体 ⑤钾离子载体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④⑤
【答案】CD
【解析】
【分析】
核糖体由蛋白质和rRNA组成;染色体由蛋白质和DNA组成;病毒由一种核酸和蛋白质组成;中心体的组成成分是蛋白质。
【详解】①核糖体是由rRNA和蛋白质组成的细胞器;②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③HIV病毒是由RNA和蛋白质组成的生物;④中心体由两个垂直的中心粒和周围的物质组成,不含有膜结构,组成成分是蛋白质;⑤钾离子载体是蛋白质。由上面分析可知:①核糖体和③HIV病毒的物质组成相同,④中心体和⑤钾离子载体的物质组成相同,CD正确,AB错误,
故选CD。
16.科学家已成功利用人体表皮细胞改造成多能干细胞,可形成多种人体组织细胞,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人体表皮细胞已高度分化,因此细胞中不存在转录和翻译过程
B. 多能干细胞能够分化成多种组织细胞,因为其发生了基因突变
C. 多能干细胞和表皮细胞都具有细胞周期,但多能干细胞周期短
D. 在多能干细胞中,用健康基因取代致病基因,并使其定向分化为造血干细胞,可用于镰刀型贫血症的治疗
【答案】ABC
【解析】
【分析】
1、干细胞的概念:动物和人体内保留着少量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的细胞。
2、干细胞的分类:
①全能干细胞:具有形成完整个体的分化潜能。
②多能干细胞:具有分化出多种细胞组织的潜能。
③专能干细胞:只能向一种或两种密切相关的细胞类型分化。如神经干细胞可分化为各类神经细胞,造血干细胞可分化为红细胞、白细胞等各类血细胞。
3、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所经历的全过程。真核生物连续分裂的体细胞才具有细胞周期。
【详解】A、人体表皮细胞已高度分化,不再分裂,但仍能合成蛋白质,因此细胞中存在转录和翻译过程,A错误;
B、多能干细胞能够分化成多种组织细胞,是因为其发生了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而不是发生了基因突变,B错误;
C、多能干细胞能连续进行有丝分裂,其具有细胞周期,但表皮细胞已经高度分化,不再分裂,不具有细胞周期,C错误;
D、在多能干细胞中,用健康基因取代致病基因,并使其定向分化为造血干细胞,造血干细胞可以分化形成多种血细胞,因此可用于镰刀型贫血症的治疗,D正确。
故选ABC。
【点睛】本题考查干细胞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干细胞的类型、实例及特点,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7.有关基因表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每种氨基酸都由多种tRNA所携带
B. 组成核糖体的成分的合成与核仁有关
C. 一个tRNA有多个反密码子,一个mRNA也有多个密码子
D. RNA聚合酶参与合成rRNA,tRNA的过程
【答案】BD
【解析】
【分析】
1、密码子是m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3个相邻的碱基,共有64种,其中有3种是终止密码子、不编码氨基酸。
2、tRNA有61种,其一端的3个碱基构成反密码子,能识别密码子,并转运相应的氨基酸,且一种tRNA只能识别一种密码子,转运一种氨基酸。
【详解】A、一种氨基酸可以由一种或几种tRNA转运,而不是每种氨基酸都由多种tRNA转运,A错误;
B、核仁与某种RNA(r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合成有关,其中rRNA是构成核糖体的成分,B正确;
C、tRNA结构的一端是携带氨基酸的部位,另一端相邻的3个碱基,构成一个反密码子,密码子位于mRNA上,一个tRNA有1个反密码子,一个mRNA有多个密码子,C错误;
D、转录过程有RNA聚合酶的参与,转录的产物包括信使RNA、转运RNA和核糖体RNA,D正确。
故选BD。
18.由于实验材料限制,有时需设法替代,下列正确的是( )
A. 用人成熟红细胞代替鸡血细胞进行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实验
B. 用菠菜叶下表皮细胞代替黑藻细胞进行叶绿体观察实验
C. 用成熟叶肉细胞代替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进行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
D. 根尖成熟区细胞代替根尖分生区细胞进行有丝分裂观察实验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细胞器。
2、有大液泡(成熟)的活的植物细胞,能发生明显的质壁分离;动物细胞、无大液泡的或死的植物细胞不能发生质壁分离。
【详解】A、人的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没有任何细胞器,没有DNA和RNA,故不能用人成熟红细胞代替鸡血细胞进行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实验,A错误;
B、菠菜叶下表皮的细胞不含有叶绿体,故不能用菠菜叶下表皮细胞代替黑藻细胞进行叶绿体观察实验,B错误;
C、成熟的叶肉细胞含有细胞壁、大液泡,一定条件下可发生质壁分离,同时细胞质还含有绿色的叶绿体,有利于原生质层位置的观察,所以可用成熟叶肉细胞代替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进行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C正确;
D、根尖成熟区细胞已经高度分化,不能再分裂,故不能用根尖成熟区细胞代替根尖分生区细胞进行有丝分裂观察实验,D错误。
故选C。
19.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太空中,根失去向地性是因为生长素不能进行极性运输。
②脱落酸能够调控细胞基因组的表达,促进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③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两次捕获期间有部分个体迁出该地区,调查结果不一定大于实际值。
④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可以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⑤从30℃的环境进入5℃,小白鼠的散热量增加,产热量也相应增加。
⑥抗体、淋巴因子和血红蛋白均存在于内环境中。
A. ①⑥ B. ②③ C. ④ D. ⑤
【答案】BD
【解析】
【分析】
1、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主要由血浆、淋巴和组织液组成。
2、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
3、体温调节的原理: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
4、生长素的运输有极性运输与非极性运输。脱落酸的作用是促进植物细胞的衰老。
【详解】①太空中,根失去向地性是因为生长素不能进行横向运输,仍能进行极性运输,①错误;
②脱落酸能够调控细胞基因组的表达,促进果实的衰老和脱落,②正确;
③根据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可知,若两次捕获期间有部分个体迁出该地区,若迁出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占的比例较大,则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偏小,这样调查结果大于实际值,反之则小于实际值,③正确;
④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不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年龄组成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④错误;
⑤小白鼠是恒温动物,从30℃的环境进入5℃,小白鼠的散热量增加,为了保持体温相对稳定,其产热量也相应增加,⑤正确;
⑥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不存在于内环境中,⑥错误。
综上分析,②③⑤正确,即BD正确,AC错误。
故选BD。
20.如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字母表示能量的多少),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 图中b=h+c+d+e+f+i
B. 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a×100%
C. “草→ 兔→ 狼”这一关系中,狼粪便中的能量属于d
D 缩短食物链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答案】CD
【解析】
【分析】
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a为生产者的同化量的数值,b为初级消费者的摄入量的数值,h为初级消费者的粪便量的数值,c为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的数值,f为初级消费者呼吸散失的能量的数值,d为初级消费者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的数值,据此解答。
【详解】A、图中b=h+c,c=f+d,A错误;
B、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生产者的同化量×100%,所以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c/a×100%,B错误;
C、“草→兔→狼”这一关系中,狼粪便中的能量属于其上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中流向分解者的部分,即属于d,C正确;
D、缩短食物链可以减少能量的损耗,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D正确。
故选CD。
三、非选择题
21.下图是利用小球藻进行光合作用实验的示意图。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区分小球藻与蓝藻的主要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两者都可进行光合作用的原因是都含有与光合作用相关的酶以及________。
(2)黑暗条件下,向试管中通入18O2,则一段时间后,18O______(能或不能)出现在CO2中,原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在密闭且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测定A、B试管中氧气的变化,初始氧气浓度为300mg/L,24h后,A瓶氧气浓度为500mg/L,B瓶氧气浓度为116mg/L,则A试管中,小球藻光合作用合成葡萄糖为________(mg/L.h)
(4)海洋中的藻类植物,习惯上依其颜色分为绿藻、褐藻和红藻,红藻主要吸收________色光,已知水层对光波中的红橙光部分吸收多于蓝紫光(即到达深层的光线相对富含短波长光),则红藻应分布在海水的_______(填深层或浅层)
【答案】 (1). 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2). 光合色素(叶绿素也可) (3). 能 (4). 氧气中的氧进入水中,水中的氧再进入到二氧化碳中 (5). 15 (6). 蓝紫 (7). 深层
【解析】
【分析】
1、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被的典型的细胞核;它们的共同点是均具有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和遗传物质DNA。
2、分析图解,A组光照条件下小球藻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B组黑暗条件下小球藻只进行呼吸作用。
【详解】(1)小球藻属于真核生物中的绿藻,蓝藻属于原核生物,区分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主要依据是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两者都可进行光合作用的原因是它们都含有与光合作用相关的酶以及光合色素,只是蓝藻没有叶绿体。
(2)黑暗条件下,向试管中通入18O2,小球藻进行有氧呼吸,一段时间后,18O2在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生成水,而水又可以参与有氧呼吸第二阶段生成二氧化碳,即18O能出现在CO2中。
(3)若在密闭且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测定A、B试管中氧气的变化,初始氧气浓度为300mg/L,24h后,A瓶氧气浓度为500mg/L,B瓶氧气浓度为116mg/L,则500-300=200=净光合作用量,300-116=184=呼吸作用量,A试管中,小球藻光合作用总量为200+184=384mg/L,每小时产生氧气量为384÷24=16 mg/L,由于每产生6摩尔氧气可同时合成1摩尔葡萄糖,所以折算为葡萄糖的量为(180×16)÷(6×32)=15(mg/L•h)。
(4)红藻富含藻红素,主要吸收蓝紫色光。已知水层对光波中的红橙光部分吸收多于蓝紫光(即到达深层的光线相对富含短波长光),即蓝紫光可以到达深层,因此红藻应分布在海水的深层。
【点睛】本题考查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以及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掌握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结构的异同点,识记有氧呼吸过程中元素的转移途径,能够利用总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进行相关计算。
22.当兴奋传至突触前膜时,Ca2+通道打开,使Ca2+顺浓度梯度进入突触小体,由此触发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并释放神经递质(乙酰胆碱)。请回答:
(1)Ca2+进入突触前膜的跨膜运输方式为__________,神经递质的释放体现了细胞膜的______________特性。兴奋在突触上传递的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酰胆碱(Ach-兴奋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是________。重症肌无力是一种自身免疫疾病,病因是患者免疫系统将Ach受体当成抗原,使B淋巴细胞被激活增殖、分化成______,分泌Ach受体的抗体,阻止Ach与受体结合。该病在临床上可以用切除胸腺进行治疗,目的是抑制______细胞的发育,不能产生淋巴因子,从而抑制_____免疫的应答。
(3)松驰的皮肤被面部表情肌收缩堆积在一起,便会形成皱纹。肉毒毒素是肉毒杆菌分泌的一种神经毒素,能特异性与突触前膜上的Ca2+通道结合,请分析现在正流行的“肉毒毒素美容除皱”方法的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协助扩散 (2). 一定的流动性 (3). 单向的 (4).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5). 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 (6). 浆细胞 (7). T淋巴 (8). 体液 (9). 肉毒毒素与Ca2+通道结合,阻止了Ca2+内流,影响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使面部表情肌不能收缩形成皱纹
【解析】
【分析】
1、分析题意:当兴奋传至突触前膜时,Ca2+通道打开,使Ca2+顺浓度梯度进入突触小体,可见Ca2+进入突触小体,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是协助扩散。
2、静息电位为外正内负的膜电位,动作电位是外负内正的膜电位。
3、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把某些自身成分当成抗原,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
【详解】(1)分析题意可知:Ca2+顺浓度梯度,由Ca2+通道进入突触小体,故Ca2+进入突触前膜的跨膜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才能释放神经递质,该过程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所以兴奋在突触上传递的方向是单向的。
(2)乙酰胆碱是兴奋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可引发突触后膜的电位由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变为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抗体是由浆细胞分泌的,所以重症肌无力是患者免疫系统将Ach受体当成抗原,使B淋巴细胞被激活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分泌Ach受体的抗体,阻止Ach与受体结合。该病在临床上可以用切除胸腺进行治疗,因为胸腺是T淋巴细胞成熟的场所,故切除胸腺目的是抑制T淋巴细胞的发育,不能产生淋巴因子,而淋巴因子是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的重要物质,故不能产生淋巴因子,从而抑制体液免疫的应答。
(3)肉毒毒素能特异性与突触前膜上的Ca2+通道结合,阻止了Ca2+内流,影响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使面部表情肌不能收缩形成皱纹,所以用肉毒毒素能美容除皱。
【点睛】本题考查了物质的跨膜运输、兴奋的传递、自身免疫病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23.近年来,烟台地区苹果种植户开始发展生态果园模式,如下图:
(1)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_________,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来看,食用菌属于__________。
(2)果树开花期,果农利用一种小型蜜蜂传粉,蜜蜂传粉时相互通过跳摆尾舞或震动翅膀发出嗡嗡声来进行交流,从信息类型来看,上述信息分别属于_______。花天牛以果树的花和叶为食,肿腿蜂可以将卵产在天牛幼虫的体表,吸取幼虫的营养,肿腿蜂和花天牛的种间关系是______。利用肿腿蜂控制花天牛数量属于____防治。
(3)该生态系统中,鸡鸭等家禽的存在既有助于消除杂草,控制虫害,又可以为果树提供粪肥,假设家禽的能量4/5来自杂草,1/5来自害虫,那么家禽每增加1Kg,至少需要消耗生产者___Kg。
(4)从生态系统的功能角度分析,果农建立生态果园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
【答案】 (1). 生产者(果树、杂草)固定的太阳能 (2). 分解者 (3). 行为信息和物理信息 (4). 寄生 (5). 生物 (6). 9 (7). 实现生态系统内能量的多级利用和物质的循环利用,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减少环境污染。(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提高能量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
【解析】
【分析】
1、生物群落: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营养方式
自养
异养
异养
主要生物
绿色植物
动物
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
地位
生态系统的基石
生态系统最活跃的成分
生态系统的关键成分
作用
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为消费者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
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有利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
分解有机物,供生产者重新利用
2、据图分析,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生产者,即果树、杂草;鸡、鸭、害虫属于消费者;食用菌和沼气池中的微生物属于分解者,从图中可发看出鸡、鸭与害虫、杂草的关系是捕食。研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主要意义是实现生态系统内能量和物质的多级利用,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减少环境污染。
【详解】(1)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其中食用菌的作用是分解果树、杂草的枯枝败叶,属于分解者。
(2)蜜蜂的舞蹈及嗡嗡声分别属于生态系统中行为信息和物理信息的传递;肿腿蜂可以将卵产在天牛幼虫的体表,属于体表寄生,这种防治害虫的方法属于生物防治。
(3)家禽质量增加的1kg中,4/5来自杂草,1/5来自害虫,计算最少消耗应用传递效率20%
计算,所以最少消耗杂草质量=4/5×5+1/5×5×5=4+5=9kg。
(4)生态果园的目的是实现生态系统内能量的多级利用和物质的循环利用,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减少环境污染。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掌握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识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掌握能量流动的相关计算,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答题。
24.果蝇是遗传学研究中的模式生物。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果蝇正常减数分裂过程中,含有两条Y染色体的细胞是_________________。
(2)性染色体三体(比正常果蝇多一条性染色体)果蝇在减数分裂过程中,3条性染色体中的任意两条配对联会而正常分离,另一条性染色体不能配对而随机移向细胞的一极。则性染色体组成为XYY的果蝇,所产生配子的性染色体组成种类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
(3)果蝇的卷曲翅(A)对正常翅(a)为显性。现有下表中四种果蝇若干只,可选做亲本进行杂交实验。
序号
甲
乙
丙
丁
表现型
卷曲翅♂
卷曲翅♀
正常翅♂
正常翅♀
①若表中四种果蝇均为纯合子,要通过一次杂交实验确定基因A、a是在常染色体上还是在X染色体上,可设计如下实验:选用__________(填序号)为亲本进行杂交。若子代性状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②若不确定表中四种果蝇是否为纯合子,已确定A、a基因在常染色体上,为进一步探究该基因是否存在显性纯合致死现象(胚胎致死),可设计如下实验:选取____________做亲本杂交,如果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则存在显性纯合致死,否则不存在。
【答案】每空2分,共12分。
(1)次级精母细胞
(2)X:Y:XY:YY 1:2:2: 1。
(3)① 甲、丁 雌性全部为卷曲翅,雄性全部为正常翅 ② 甲、乙 卷曲翅:正常翅=2:1。
【解析】
【分析】
1、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加倍。
2、三体在减数分裂时,3条同源染色体中的任意2条配对联会并正常分离,另1条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一极,各种配子的形成机会和可育性相同.所以XXY产生的配子有四种,为X:Y:XY:YY=1:2:2:1。
【详解】(1)果蝇正常体细胞中含有4对共8条染色体,其中雄果蝇的体细胞内含有3对常染色体和一对性染色体XY,雄果蝇减数分裂过程中,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X和Y分离,分别进入两个不同的次级精母细胞中;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会导致次级精母细胞中含有两条Y染色体或两条X染色体。
(2)根据题意,性染色体三体(比正常果蝇多一条性染色体)果蝇在减数分裂过程中,3条性染色体中的任意两条配对联会而正常分离,另一条性染色体不能配对而随机移向细胞的一极。则性染色体组成为XYY的果蝇,所产生配子的性染色体组成种类及比例为X:Y:XY:YY=1:2:2:1。
(3) ①若表中四种果蝇均为纯合子,要通过一次杂交实验确定基因 A、a是在常染色体上还是在X染色体上,可选用甲(卷曲翅雄蝇)和丁(正常翅雌蝇)为亲本进行杂交;若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即XAY×XaXa,子代为XAXa:XaY=1:1,则子代性状表现为雌性全部为卷曲翅,雄性全部为正常翅;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即AA×aa,子代为Aa,则子代不管性别是雄性还是雌性,全部为卷曲翅。
②若不确定表中四种果蝇是否为纯合子,已确定 A、a 基因在常染色体上,为进一步探究该基因是否存在显性纯合致死现象(胚胎致死),可选取甲(卷曲翅雄蝇)和乙(卷曲翅雌蝇)做亲本杂交,如果存在显性纯合致死,即甲(Aa)×乙(Aa),子代中AA:Aa:aa=1:2:1,由于AA显性纯合致死,则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卷曲翅:正常翅=2:1,否则不存在。
【点睛】本题以果蝇为材料综合考查遗传和变异的知识,要求考生理解相关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理解减数分裂过程,结合题给材料判断出三体所能产生的配子种类和比值;能设计简单实验对基因进行定位及是否存在致死现象。
25.某化工厂的污水池中含有一种有害的、难以降解的有机化合物A,研究人员利用以下两种方法获得了能高效降解化合物A的细菌。
Ⅰ 方法一:研究人员利用有机化合物A、磷酸盐、镁盐以及微量元素配制的培养基成功筛选到能高效降解化合物A的细菌。实验的主要步骤如下图所示,请分析回答:
(1)培养基中加入化合物A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2)“目的菌”生长所需的氮源和碳源是来自培养基中的_______________。实验需要振荡培养,由此推测“目的菌”的代谢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
(3)在上述实验操作过程中,获得纯净“目的菌”的关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转为固体培养时,常采用_____________的方法接种,获得单菌落后继续筛选。
(5)若研究“目的菌”的群体生长规律,将单个菌落进行液体培养,可采用显微直接计数法进行计数。若以一个大方格(体积为0.4mm3)有25个中方格的计数板为例进行计算,设五个中方格中总菌数为B,菌液稀释倍数为C,那么原菌液的菌群密度为_________________个/mL。
Ⅱ 方法二:研究人员通过化学方法合成了高效降解化合物A的某种酶的基因,利用PCR扩增后,采用一定方法导入细菌细胞中,经筛选、培养获得高效降解化合物A的细菌。请分析回答:
(1)在利用PCR扩增该酶的基因时,在扩增缓冲液中添加4种脱氧核苷三磷酸作为原料而不是脱氧核苷酸,从而使反应体系不需要再加入ATP提供能量,请推测PCR反应合成DNA子链时能量来源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假如PCR反应所用的引物含有放射性、模板不具有放射性,且引物不被切除,则经过n次循环,具有放射性的脱氧核苷酸链占总链数的比值为 _____________。
【答案】 (1). 筛选目的菌 (2). 化合物A (3). 异养需氧型 (4). 防止外来杂菌入侵 (5). 平板划线 (6). 12500B•C (7). 所用原料水解产生相应脱氧核苷酸时所释放的能量 (8).
【解析】
【分析】
1、实验室中目的菌株的筛选的原理:人为提供有利于目的菌株生长的条件(包括营养、温度.pH等),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微生物生长。
2、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
①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
②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
【详解】Ⅰ(1)由题意“用化合物A、磷酸盐、镁盐以及微量元素配制的培养基成功筛选到能高效降解化合物A的细菌”可知,培养基中加入化合物A的目的是筛选出能分解化合物A的目的菌。
(2)由培养基成分可知,有机化合物A提供氮源和碳源。实验需要振荡培养,目的提供氧气,需要有机物A,故该细菌为异养需氧型。
(3)获得纯净“目的菌”的关键是防止外来杂菌入侵,需要灭菌。
(4)获得单菌落的方法常用平板划线法。
(5)若研究“目的菌”的群体生长规律,将单个菌落进行液体培养,可采用显微直接计数法进行计数;由题意可知,一个大方格内的菌种数量是B÷5×25=5B,换算成每毫升的菌种数目应是5B÷(0.4×1000)×C=12500BC个/mL。
Ⅱ(1)由题意可知在扩增缓冲液中添加4种脱氧核苷三磷酸作为原料而不是脱氧核苷酸,可以推测脱氧核苷三磷酸水解成脱氧核苷酸时化学键断裂能释放出等同于ATP水解的能量。
(2)DNA复制n次产生2n个DNA,共有2n+1条脱氧核苷酸链,由于母链不具有放射性,所以具有放射性的脱氧核苷酸链占总链数的比值为。
【点睛】本题考查了微生物分离与培养和PCR技术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培养基的成分和培养条件,掌握微生物分离与纯化的方法与步骤,掌握PCR技术的原理和方法,再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