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3.00 KB
  • 2021-09-28 发布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月考生物试题(创新班)

  • 2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阶段检测(一)‎ 生 物(创新班)‎ 一、选择题 ‎1. 人体细胞的生活环境称为内环境,内环境是指( )‎ A. 细胞内液 B. 细胞外液 C. 体液 D. 组织液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了内环境的相关知识。‎ 人体内的液体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叫做内环境。内环境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故选B。‎ ‎2.正常人的血浆 A. 含有葡萄糖、尿素、二氧化碳等 B. 酸碱度(pH)能维持在7.53〜7.54‎ C. 渗透压的大小仅由蛋白质含量决定 D. 只是红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答案】A ‎【解析】‎ A. 含有葡萄糖、尿素、二氧化碳等,A正确;B. 酸碱度(pH)能维持在7.35〜7.45,B错;C. 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C错;D. 是血细胞,如红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D错。故选A。‎ ‎3.下列不属于内环境理化性质范畴的是 A. 细胞外液的温度 B. 组织液的渗透压 C. 血浆中的葡萄糖浓度 D. 细胞质基质中的溶氧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 内环境是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包括温度、渗透压和酸碱度。‎ ‎【详解】内环境理化性质包括细胞外液温度、渗透压和酸碱度等,而细胞质基质属于细胞内液,不是内环境。综上所述,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4.当一个人突然遇见很危险的情境时,血中肾上腺素的含量立即上升,产生多种生理反应,这一生理调节过程属于 ( )‎ A. 神经调节 B. 体液调节 C. 神经一体液调节 D. 激素调节 ‎【答案】C ‎【解析】‎ 遇到危险时,通过大脑皮层产生的兴奋,作用于肾上腺,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产生多种生理反应,大脑皮层产生的兴奋作用于肾上腺,属于神经调节,肾上腺素发挥作用,属于体液调节,所以该调节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考点定位】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名师点睛】神经-体液调节:有些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是神经调节的一个传出环节,是反射传出道路的延伸.‎ ‎5.当人从温暖的室内到寒冷的室外时 A. 下丘脑产生冷觉 B. 皮肤血流量增多 C. 骨骼肌产热增加 D. 汗腺分泌增加 ‎【答案】C ‎【解析】‎ 当人从温暧的室内到寒冷的室外时A.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大脑皮层产生冷觉;B. 皮肤立毛肌收缩,血流量减少;C. 骨骼肌不自主颤栗,产热增加;D. 汗腺分泌减少。故选C。‎ ‎6. 正常人体内的激素、酶和神经递质均有特定的生物活性,这三类物质都是 A. 在细胞内发挥作用 B. 由活细胞产生的蛋白质 C. 与特定分子结合后起作用 D. 在发挥作用后还能保持活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激素是内分泌细胞分泌,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多肽、脂质或氨基酸衍生物,与神经系统密切联系。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在细胞内外都能发挥作用,受温度、PH值得影响。 神经递质是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得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者抑制。 激素和酶都不是细胞的能量物质和组成物质,有些激素作为信息分子能改变酶的活性从而影响细胞代谢。‎ ‎【详解】A、激素调节属于体液调节,随着血液循环到达相应的组织器官,调节其生理过程;酶在细胞内或分泌到细胞外催化特定化学反应;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组织液(突触间隙);A错误。 B、部分激素是蛋白质,部分是脂质等;酶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B错误。 C、激素和神经递质是信息分子,需要与特定的受体分子结合,酶也需要与特定的分子结合催化化学反应;C正确。 D、酶化学反应前后数量和化学性质不变,激素和神经递质作用后就失去活性,D错误。 故选:C。‎ ‎7. 和内环境物质交换关系最密切的四大系统是( )‎ A. 消化 呼吸 神经 内分泌 B. 消化 呼吸 循环 泌尿 C. 循环 泌尿 消化 神经 D. 呼吸 内分泌 循环 运动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是食物中的营养物质通过消化系统消化、吸收进入消化系统,氧气通过呼吸系统进入消化系统,氧气和养料由消化系统运输到全身各处,供给组织细胞利用,组织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由循环系统运输,由呼吸系统排出二氧化碳和一部分水,由泌尿系统排出大部分代谢废物,通过皮肤以汗的形式排出部分代谢废物.‎ 解:和内环境物质交换关系最密切的四大系统是消化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和呼吸系统.‎ 故选:B.‎ 考点:稳态的生理意义.‎ ‎8.关于人体生命活动体液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饮水不足时,下丘脑抗利尿激素产生量会增加 B. 促甲状腺激素的靶器官是甲状腺和垂体 C. 胰岛素主要通过催化葡萄糖的氧化分解使血糖含量降低 D. 饮食中缺碘时,血浆中促甲状腺激素的含量降低 ‎【答案】A ‎【解析】‎ A. 饮水不足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抗利尿激素产生量会增加,A正确;B. 促甲状腺激素的靶器官是甲状腺,垂体是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靶器官,B错;C. 胰岛素主要通过调节靶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储存和利用使血糖含量降低,C错;D. 饮食中缺碘时,甲状腺激素合成减少,负反馈抑制作用减弱,血浆中促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升高,D错。故选A。‎ ‎9.下图表示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其中甲、乙代表结构,①〜③代表激素。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甲下丘脑,乙是垂体 B. ①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C. 该调节过程不受神经调节的影响 D. 该机制可维持甲状腺激素含量的相对稳定 ‎【答案】C ‎【解析】‎ A. 甲是下丘脑,乙是垂体,A正确;B. ①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正确;C. 甲下丘脑既能分泌激素,又能传导兴奋,该调节过程受神经调节的影响,C正确;D. 该机制属于反馈调节,可维持甲状腺激素含量的相对稳定,D正确。故选C。‎ ‎10.下列哪一项属于免疫缺陷病( )‎ A. 系统性红斑狼疮 B. 过敏性鼻炎 C. 艾滋病 D. 白化病 ‎【答案】C ‎【解析】‎ 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病,A错误;过敏性鼻炎属于过敏反应,B错误;艾滋病属于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C正确;白化病属于遗传病,D错误。‎ ‎11.下列有关人类神经传导叙述,正确的是 (  )‎ A. 在反射弧中,兴奋始终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B. 未兴奋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膜内为正,膜外为负 C. 突触只允许兴奋由树突末端传递到另一神经元的轴突或细胞体 D. 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可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 ‎【答案】D ‎【解析】‎ A. 在反射弧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在突触结构中以化学信号传递,A错;B. 未兴奋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膜内为负,膜外为正,B错;C. 突触只允许兴奋由树突末端传递到同一神经元的轴突或细胞体,C错;D. 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可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D正确。故选D。‎ ‎12.下列关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静息状态时神经纤维膜两侧电位为内正外负 B. 兴奋时神经纤维膜内侧的电位为正电位 C.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化学信号形式传导 D. 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外局部电流方向一致 ‎【答案】B ‎【解析】‎ ‎【分析】‎ 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其电位为静息电位,即外正内负,神经纤维受刺激兴奋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该部位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兴奋的传导方向和膜内侧的电流传导方向一致。‎ ‎【详解】A、静息状态时膜两侧电位为外正内负,A错误;  B、兴奋部位的膜两侧电位为外负内正,即膜内侧的电位为正电位,B正确;  C、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形式传导,C错误;  D、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局部电流方向一致,都是由兴奋部位传向未兴奋部位,D错误。 ​故选B。‎ ‎13.以下关于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吞噬细胞只参与人体非特异性免疫反应 B. 效应B细胞分泌的抗体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C. T细胞只参与细胞免疫,不参与体液免疫 D. 二次免疫的特点是更快、更强,原因主要是记忆细胞会快速产生抗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具体过程如下: ‎ ‎【详解】A、吞噬细胞既能参与人体非特异性免疫反应,也能参与人体的特异性免疫,A错误; B、效应B细胞分泌的抗体能特异性识别抗原,B正确; C、T细胞主要在细胞免疫中发挥作用,在体液免疫中可释放淋巴因子,促进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C错误; D、记忆细胞在体内长期存在,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反应更快、更强,D错误。 故选B。‎ ‎14. 某人能读书看报,也可以写文字,但就是听不懂别人说的话,这表明他的大脑受到损伤。受损伤的区域是 A. 大脑皮层运动区 B. 大脑皮层H区 C. 大脑皮层内侧面某一特定区域 D. 大脑皮层S区 ‎【答案】B ‎【解析】‎ 略 ‎15.关于人脑各部分对生命活动的调节,错误的叙述是 A. 大脑皮层有许多调节机体活动高级中枢 B. 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功能 C. 脑干内有体温调节等低等中枢 D. 下丘脑中有渗透压感受器 ‎【答案】C ‎【解析】‎ ‎【分析】‎ 脊椎动物和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其中大脑皮层是调节躯体运动的最高级中枢;小脑中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脑干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脊髓是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详解】A、大脑皮层有许多调节机体活动的高级中枢,A正确;  B、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功能,B正确;  C、脑干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C错误;  D、下丘脑中有细胞外液渗透压感受器,D正确。  故选C。‎ ‎16.如图表示人体内某种免疫失调病的致病机理.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 该病属于过敏反应 B. 该病属于自身免疫病 C. 图中的抗体是糖蛋白 D. a细胞表示的是T细胞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人体内某种免疫失调病的致病机理.a细胞能产生抗体,应为浆细胞;抗体能与红细胞表面的抗原物质特异性结合形成细胞集团或沉淀;最终被吞噬细胞处理掉.‎ 解:AB、题图中的该种免疫失调病是由于人体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地将自身物质当做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这类疾病属于自身免疫病,而过敏反应是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A错误;B正确;‎ C、图中的抗体是蛋白质,C错误;‎ D、只有浆细胞能产生抗体,因此图中a细胞表示的是浆细胞,D错误.‎ 故选:B.‎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17.下图是人体神经调节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 如果传入神经受损,其他结构正常,刺激感受器,大脑皮层依然有感觉 B. 如果传入神经受损,其他结构正常,刺激感受器,效应器依然有反应 C. 如果传出神经受损,其他结构正常,刺激感受器,大脑皮层依然有感觉 D. 如果传出神经受损,其他结构正常,刺激感受器,效应器依然有反应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如果传入神经受损,其他结构正常,刺激感受器,兴奋不能传入神经中枢,大脑皮层不会有感觉,效应器也不会有反应,AB错误;如果传出神经受损,其他结构正常,刺激感受器,大脑皮层依然有感觉,但兴奋不会传到效应器,效应器没有反应,C正确,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反射弧及兴奋传导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系,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 ‎18.下列关于动物机体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神经递质和激素均需与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 B. 有些神经细胞可以分泌激素 C. 神经细胞释放的乙酰胆碱需经血液运输发挥作用 D. 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可通过血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 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该物质经过突触间隙后,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随后乙酰胆碱被酶分解。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 ‎【详解】A、神经递质和激素都会与特异性受体结合从而发挥其作用,A正确;‎ B、有些神经细胞能分泌激素,如下丘脑神经细胞可分泌多种促激素释放激素,B正确;‎ C、神经细胞释放的乙酰胆碱通过组织液直接作用于下一个神经元,C错误;‎ D、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可通过血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和靶器官,与特异性受体结合,发挥作用,D正确。‎ 故选C。‎ ‎19.下列关于动、植物激素类似物在生产中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用保幼激素类似物处理家蚕可以增加产丝量 B. 用性引诱剂干扰雌雄虫交尾可以降低种群的出生率 C. 喷洒适当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以选择性地去除杂草 D. 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处理青香蕉,可以加速其转变为黄香蕉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生长素的主要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不同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乙烯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合成部位是植物体各个部位。‎ ‎【详解】A、用蜕皮激素类似物处理家蚕可以促进发育过程,用保幼激素类似物处理可使蚕多吃桑叶,可增加产丝量,A正确; B、用性引诱剂干扰雌雄虫交尾,改变了性别比例,可以降低种群的出生率,B正确; C、双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比较敏感,喷施高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以去除单子叶作物大田的双子叶杂草,C正确; D、乙烯具有催熟的作用,用乙烯利处理青色的生香蕉,可加速转变为黄香蕉,而生长素类似物的作用是促进生长,不能促进成熟,D错误。 故选D。‎ ‎20.不科学的生活方式使得糖尿病患者日益增多。下列有关糖尿病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糖尿病患者的尿液量增多 B. 糖尿病患者的尿液遇碘液呈蓝色 C. 适度运动、饮食调理对改善血糖水平有帮助 D. 有些糖尿病患者为缓解病情,需要注射胰岛素 ‎【答案】B ‎【解析】‎ ‎【分析】‎ 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症状是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糖尿病患者多尿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血糖过高,超过了肾糖阈,经肾小球滤出的葡萄糖不能完全被肾小管重吸收,形成渗透性利尿。血糖浓度越高,尿糖排泄越多,尿量越多,尿量增多导致饮水增多。‎ ‎【详解】A、糖尿病患者有三多一少的症状,其一为尿液量增多,A正确; B、糖尿病患者的尿液含葡萄糖,遇碘液不呈蓝色,B错误; C、适度运动可增加血糖消耗,使血糖浓度下降到正常水平,调理饮食可减少糖的摄入,使血糖降低,所以适度运动、饮食调理对改善血糖水平有帮助,C正确; D、胰岛素的生理作用是降血糖,故有些糖尿病患者为缓解病情,需要注射胰岛素,D正确。 故选B。‎ ‎21.下图表示用云母片(具不透水性)插入燕麦胚芽鞘的尖端部分,给予图示方向的光照,培养一段时间后,胚芽鞘的生长情况是 A. 甲向右弯,乙向左弯 B. 甲向左弯,乙向右弯 C. 甲向左弯,乙不弯曲 D. 甲不弯曲,乙不弯曲 ‎【答案】D ‎【解析】‎ ‎【分析】‎ 燕麦胚芽鞘的尖端能产生生长素;单侧光能使生长素由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运输,云母片能阻断生长素的运输,尖端下面一段有生长素且分布均匀就表现为直立生长,尖端下面一段有生长素且分布不均匀就表现为弯向分布少的一侧生长,尖端下面一段无生长素就表现为不生长。‎ ‎【详解】甲图云母片阻断了生长素的横向运输,两侧生长素浓度相同,所以甲直立生长不弯曲;乙图云母片阻断了生长素的向下运输,所以乙不生长不弯曲;培养一段时间后,胚芽鞘的生长情况是甲不弯曲、乙不生长不弯曲。综上所述,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22. 农业生产上,摘心能提高棉花的产量,依据的原理主要是 A. 减少其蒸腾作用,保持水分 B. 降低植株高度,便于采摘 C. 破坏顶端优势,促进侧枝生长 D. 避免生枝过多,出现落花落果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果树整枝修剪和棉花摘心都是去掉顶芽,依据的是顶端优势原理。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积累在侧芽,使侧芽生长受抑制,而顶芽优先生长。去掉顶芽,则侧芽生长素浓度降低,发育成枝,从而提高产量。故选C 考点:本题考查顶端优势原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23.下列生物群体中,属于种群的是 A. 一个湖泊里的全部鱼 B. 一片草地上的所有蒲公英 C. 一片森林中的所有生物 D. 一块农田里的全部绿色植物 ‎【答案】B ‎【解析】‎ 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A湖泊中的鱼不是同一物种,森林中的生物及农田的全部绿色植物不是同种生物,所以答案B。‎ ‎24.下列有关种群“S”型增长和“J”型增长的叙述,错误的是 A. “S”型增长的种群都有K值 B. “S”型曲线形成的条件是资源、空间有限等 C. 自然界中绝大多数种群呈“J”型增长 D. “J”型增长的种群个体数量不断增加 ‎【答案】C ‎【解析】‎ ‎【分析】‎ ‎1、“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 2、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 ‎【详解】A、由上述分析可知,“S”型增长的种群都有K值,A正确;‎ B、由上述分析可知,“S”型曲线形成的条件是资源、空间等有限,B正确;‎ C、由上述分析可知,自然界中绝大多数种群呈“S”型增长,C错误;‎ D、由上述分析可知,“J”型增长的种群个体数量不断增加,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J”型曲线和“S”型曲线种群数量增长规律,要求考生掌握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尤其是S型曲线,能准确分析曲线图,判断不同时期的种群数量增长率变化情况。‎ ‎25.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中,相关操作错误的是 A. 每天定时取样,用血球计数板对酵母菌计数 B. 将培养液滴在计数室上后,再盖上盖玻片 C. 培养后期的样液一般需要稀释后再取样计数 D. 对压在方格线上的酵母菌,应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 ‎【答案】B ‎【解析】‎ ‎【分析】‎ ‎1、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一般步骤是:①酵母菌培养(液体培养基,无菌条件)→②振荡培养基(酵母菌均匀分布于培养基中)→③用血球计数板制作临时装片→④观察并计数→⑤每隔一定时间重复②③④步骤(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⑥绘图分析。  2、计数方法:方格内的计数,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的计数一般是对相邻两边及夹角计数(一般是记上不记下、计左不计右)。‎ ‎【详解】A、取样时间为无关变量,故每天应定时取样,并用血球计数板对酵母菌计数,A正确; B、在制作临时装片时,应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然后将吸取的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B错误; C、培养后期的样液菌体数量较多,不利于计数,故一般需要稀释后再取样计数,C正确; D、对压在方格线上的酵母菌,应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上的数量,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条件、实验操作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注意积累。‎ ‎26. 下列生产措施中与植物激素无关的是( )‎ A. 培育无子番茄 B. 果树整枝修剪 C. 棉花摘心 D. 移栽植物时剪去部分叶片 ‎【答案】D ‎【解析】‎ 培育无籽番茄的原理是生长素能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与植物激素有关,A错误;果树整枝修剪和棉花摘心是消除顶端优势,与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有关,B、C错误;移栽植物时剪去部分叶片是降低蒸腾作用,提高成活率,与植物激素无关,D正确。‎ ‎【考点定位】植物激素应用 ‎27.下列植物激素及其对应的主要作用中,不正确的是 A. 乙烯——促进果实成熟 B. 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 C. 脱落酸——促进叶片和果实的衰老、脱落 D. 赤霉素——抑制细胞伸长、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答案】D ‎【解析】‎ 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A正确;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分布在根尖),B 正确;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衰老脱落, C正确;赤霉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D错误。‎ ‎28.为了验证胚芽鞘尖端确实能产生某种促进生长的物质,用胚芽鞘和琼脂块等材料进行实验时,对照实验的设计思路是 A. 完整胚芽鞘分别置于单侧光照射和黑暗条件下 B. 胚芽鞘尖端和未处理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 C. 未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和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 D. 胚芽鞘尖端和置于胚芽鞘尖端一段时间后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 ‎【答案】C ‎【解析】‎ ‎【分析】‎ 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对照实验设计要求对照组除了实验变量与实验组不同外,其它无关变量都应与实验组一致。该实验的课题是“验证胚芽鞘尖端确实能产生促进生长的某种物质”,因此实验的自变量是胚芽鞘尖端的有无,同时为了排除琼脂对于实验结构的影响,实验组和对照组都要在切除尖端的胚芽鞘上放置琼脂块,即对照实验的设计思路是将未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和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实验设计和生长素相关的知识,意在强化学生对生物实验和生长素的作用的识记与理解。‎ ‎29.下图表示不同浓度生长素对某种植物生长的影响,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曲线表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 B. 若P点为茎适宜的生长素浓度,则对根生长可能起抑制作用 C. 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扦插枝条,生根数量一定不同 D. 若顶芽的生长素浓度为P,则靠近顶芽的侧芽生长素浓度一般大于M ‎【答案】C ‎【解析】‎ 曲线反映了生长素在一定低浓度范围内起促进作用,超过一定浓度之后起抑制作用,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A正确;若P点为茎适宜的生长素浓度,由于根对生长素浓度比茎敏感得多,所以P点浓度对根生长可能起抑制作用,B正确;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扦插枝条,可能促进作用相同,生根数量也可能相同,C错误;若顶芽的生长素浓度为P,则靠近顶芽的侧芽由于有来自顶芽运输来的生长素,所以其生长素浓度一般大于M,D正确。‎ ‎30.左图表示不同生长素浓度对胚芽鞘生长的作用,右图表示将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胚芽鞘的一侧,胚芽鞘弯曲的情况(弯曲角度用A表示)。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当琼脂块中含有生长素浓度为b时,则A值最小 B. 只有生长素浓度高于c点浓度时,生长素才会抑制胚芽鞘的生长 C. 当生长素浓度大于b点浓度时,随生长素浓度的增加A值逐渐变大 D. 据左图分析,在b点左侧促进生长,右侧抑制生长,体现了生长素作用两重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左图中横坐标以上的部分代表促进作用,横坐标上的点代表既不促进也不抑制,而横坐标以下部分(c点以后)代表抑制作用。右图中琼脂块中所含生长素浓度不同,左侧生长速度不同,故A值也不同。‎ ‎【详解】A、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在b点时促进作用最强,胚芽鞘弯曲最大,A值最小,A正确;‎ B、由图可知,只有生长素浓度高于c点浓度时,生长素才会抑制胚芽鞘的生长,B正确;‎ C、当生长素浓度大于b点浓度时,随生长素浓度的增加促进作用逐渐减弱,A值逐新变大,C正确;‎ D、由左图可知,生长素浓度小于c点时,对于胚芽鞘的生长作用是促进,生长素浓度大于c点时,对于胚芽鞘的生长作用是抑制,具有两重性,D错误。‎ 故选D。‎ ‎31. 下图表示某种兔迁入新的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第3年时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兔种群的密度,第一次捕捉50只全部标记后释放,一个月后进行第二次捕捉,共捕获未标志的60只,标志的20只。估算该兔种群在这一环境中的K值是(  )‎ A. 150只 B. 300只 C. 200只 D. 400只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从图中曲线可知,第三年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为K/2.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50=(60+20):20,N=200只,即K/2=200只,所以K值为400只.‎ 故选:D.‎ ‎32.甲、乙两种群的增长曲线如图所示,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自然界绝大多数种群增长与甲相同 B. a点时乙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C. ab段乙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D. b点后乙种群数量一直保持稳定不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曲线甲表示J型曲线,曲线乙表示S型曲线。“J”型曲线为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 ‎【详解】A、由于自然界中食物、空间等有限,所以绝大多数种群增长与乙相同,为“S型”曲线,A错误; B、a点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故此时乙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B错误; C、ab段乙种群数量增加,故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正确; D、b点后乙种群数量在K值上下波动,会发生变化,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33.在进行酵母菌计数时,某同学先将盖玻片放在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上,然后吸取摇匀的培养液,滴在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下图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一个中方格的酵母菌分布情况,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块血细胞计数板中央有一个计数室 B. 该计数板的一个计数室中有16个中方格 C. 未对酵母菌染色会导致计数值比实际值偏小 D. 需要对该酵母菌培养液稀释后再重新计数 ‎【答案】D ‎【解析】‎ A、一块血细胞计数板的中央平台上有多个计数室,每个计数室又有多个中格和小格,A错误;B. 一种是计数区分为16个中方格,而每个中方格又分成25个小方格;另一种是一个计数区分成25个中方格,而每个中方格又分成16个小方格。该计数板的一个计数室中有16个小方格,B错;C. 未进行染色处理就直接进行计数,会将死细胞和活细胞均计数在内,导致计数结果高于实际值,C错误;D. 需要对该酵母菌培养液稀释后再重新计数,D正确。故选D。‎ ‎34.下列关于种群数量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 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C. 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数跫的变化 D. 性别比例会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 ‎【答案】D ‎【解析】‎ A.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正确;B. 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B正确;C. 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C正确;D. 性别比例会影响出生率,不影响死亡率,D错。故选D符合题意。‎ ‎35. 下列有关人体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胰岛素由胰岛A 细胞产生,是唯一降血糖的激素 B. 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肌糖原分解,升高血糖浓度 C. 抗利尿激素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肾小管、集合管 D. 口服雄性激素可以增强肌肉的力量,促进人体健康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胰岛素由胰岛B胞产生,是唯一降血糖的激素,胰岛A细胞产生胰高血糖素,故A错。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原分解,升高血糖浓度,肌糖原不再分解为葡萄糖升高血糖浓度,故B错。抗利尿激素通过血浆,作用于肾小管、集合管,故C正确。性激素为脂质小分子,口服被消化酶分解,失去功能,故D错。‎ 考点:本题考查激素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二、非选择题 ‎36.如图为人体部分特异性免疫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a、b、c表示细胞,①②③④⑤⑥表示过程)。‎ ‎(1)该特异性免疫属于___________免疫,图中b在人体内可由______________细胞经分裂、分化而来。‎ ‎(2)图中a、b、c、d能够识别抗原的是___________。‎ ‎(3)当抗原经过④⑤过程时,人体内产生d过程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人体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都共同起源于__________________;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体液免疫 (2). B细胞和记忆细胞 (3). acd (4). 快、数量多 (5). 造血干细胞 (6). 都属于特异性免疫 ‎【解析】‎ ‎【分析】‎ ‎1、据图分析,a表示B细胞,b表示浆细胞,c表示记忆细胞,d表示抗体。  2、过程①表示抗原呈递给B淋巴细胞的受体;过程②③表示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过程④⑤表示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更快地作出反应,即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浆细胞;⑥表示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详解】(1)据图分析,该特异性免疫能产生抗体,依靠抗体发挥作用,属于体液免疫,图中b为记忆B细胞,在人体内可由B细胞和记忆细胞经分裂、分化而来。‎ ‎(2)根据分析可知,a为B细胞,b为浆细胞,c为记忆细胞,d为抗体,B细胞、记忆细胞和抗体都能特异性识别抗原,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所以图中能够识别抗原的是a、c、d。‎ ‎(3)过程④⑤表示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更快地作出反应,即很快分化产生新的浆细胞,产生抗体的数量又快又多。‎ ‎(4)人体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都共同起源于造血干细胞,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T细胞则迁移到胸腺中成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属于人体的第三道防线,都属于特异性免疫。‎ ‎【点睛】本题结合人体内特异性免疫的过程图解,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掌握体液免疫的具体过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的含义,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37.图1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D结构的放大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2的结构名称是___________,其中②表示___________。‎ ‎(2)针刺A引起F收缩的现象叫___________,该过程中产生痛觉的部位是___________。‎ ‎(3)兴奋传导过程中,神经冲动在图2中①处的信号转换模式为_______________。‎ ‎(4)将图1反射弧中取出一段进行下图所示实验,请分析回答:刺激a点(a点为两电极间的中点),电流表Ⅰ和Ⅱ分别偏转___________次。‎ ‎【答案】 (1). 突触 (2). 突触后模 (3). 反射 (4). 大脑皮层 (5). 电信号转变成化学信号 (6). 0 2‎ ‎【解析】‎ ‎【分析】‎ 图1中,A为感受器,B为传入神经,D为突触,F为传出神经末梢支配的肌肉。图2为突触的放大图,由于突触小泡存在突触前膜内,所以①为突触前膜,②为突触后膜。‎ ‎【详解】(1)据图所示,图2的结构是突触,其中①表示突触前膜,②表示突触后膜。 (2)针刺A引起F收缩的现象叫反射,人体产生痛觉的中枢是大脑皮层。‎ ‎(3)兴奋传导过程中,神经冲动在图2中①突触前膜处的信号由电信号→化学信号。‎ ‎(4)刺激a点(a点为两电极间的中点),由于a为电流表Ⅰ两接线端的中点位置,在神经纤维上,兴奋双向传导,在两个接线端抵消,故电流表I指针不会发生偏转,而兴奋经过突触先后传导到电流表II的左右两个接线柱,故电流表II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因此电流表I和II分别偏转0、2次。‎ ‎【点睛】本题考查反射弧和突触结构以及神经兴奋传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8.下图甲是α银环蛇毒引发机体免疫效应的部分示意图,图乙是α银环蛇毒影响兴奋传递的部分示意图(乙酰胆碱是兴奋性递质)。请分析回答问题。‎ ‎(1)图甲中物质A是_____,细胞①通过_________过程产生细胞②③。‎ ‎(2)在二次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细胞是[  ]___________。‎ ‎(3)人被毒蛇咬伤后,产生恐惧感,同时体内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含量也增加,使机体出现上述变化的调节方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调节。‎ ‎(4)当兴奋传导到图乙④处时,其膜内的电位是___________。由图乙可知,α银环蛇毒影响兴奋传递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抗体 (2). 增殖分化 (3). ②记忆细胞 (4). 神经—体液 (5). 正电位 (6). α银环蛇毒能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从而使受体不能与神经递质结合,因而不产生兴奋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甲:①是B淋巴细胞、②是记忆B细胞、③是浆细胞;物质A为抗体。 分析图乙:图乙是α银环蛇毒影响兴奋传递的部分示意图,其中④是突触小体。由图可知α银环蛇毒能与突触后膜上乙酰胆碱的受体结合,使神经递质不能在突触间传递信息。‎ ‎【详解】(1)根据分析可知,图甲中物质A是浆细胞分泌的抗体,细胞①B淋巴细胞通过增殖分化过程产生细胞②记忆B细胞、③浆细胞。‎ ‎(2)二次免疫中,记忆细胞更快地作出反应,即很快分化产生新的浆细胞,产生抗体的数量又快又多。故二次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细胞是②记忆细胞。‎ ‎(3)人被毒蛇咬伤后,产生恐惧感,形成感觉需要神经系统的参与,而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参与的调节属于体液调节,故使机体出现上述变化的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 ‎(4)当兴奋传导到图乙④处时,细胞膜发生大量钠离子内流,形成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故其膜内的电位是正电位。由图乙可知,α银环蛇毒能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从而使受体不能与神经递质结合,因而突触后膜不产生兴奋。‎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免疫和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39.请分析回答下列有关生长素的问题。‎ ‎(1)某研究小组探究避光条件下生长素浓度对燕麦胚芽鞘生长的影响。胚芽鞘去顶静置一段时间后,将含有不同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分别放置在不同的去顶胚芽鞘一侧,一段时间后测量并记录弯曲角度(α)。图为实验示意图。‎ ‎①α的范围为___________(填“180°≥α>0°”“180°≥α≥90°”或“90°≥α>0°”)。‎ ‎②如果其中两组实验的α相同,则这两块琼脂块中的生长素浓度___________(填“一定”或“不一定”)相同。‎ ‎③实验发现,一定浓度的生长素促进细胞纵向伸长生长的过程中,细胞壁将发生一定变化,其原因是由于___________(填细胞器)为细胞壁添加了新的成分。‎ ‎(2)有科学家认为根的向地生长不仅与生长素有关,还与乙烯的作用有关。为了研究二者的关系,有人做了这样的实验:将某种植物的根尖放在含不同浓度生长素的培养液中,并加入少量蔗糖作为能源物质。他发现在这些培养液中出现了乙烯,且生长素浓度越高,培养液中乙烯的浓度也越高,根尖生长所受的抑制也越强。‎ ‎①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变量是___________。‎ ‎②为使实验更严谨,还需将另一些等量的根尖放在___________中,作为对照组。‎ A.不含蔗糖的培养液   B.含等量蔗糖但不含生长素的培养液 C.含乙烯的培养液   D.同时含乙烯和生长素的培养液 ‎【答案】 (1). 90°≥α>0° (2). 不一定 (3). 高尔基体 (4). 生长素浓度 (5). 乙烯浓度(或根尖的生长长度) (6). B ‎【解析】‎ ‎【分析】‎ 由于琼脂块中生长素向下运输,促进去顶胚芽鞘左侧生长,使胚芽鞘向右弯曲,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不同,促进效果可能也不相同,故弯曲形成的角度也不相同。‎ ‎【详解】(1)①因为生长素在低浓度时促进生长,高浓度时抑制生长,所以胚芽鞘去顶静置一段时间后,将含有不同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分别放置在不同的去顶胚芽鞘一侧,一段时间后测量并记录弯曲角度(α)。在最适浓度之前,随浓度增加,弯曲度越大,α越小,但是超过最适浓度,促进作用越来越小,弯曲度越小,而α值越大。但因α值不可能大于90°。故本题答案为90°≥α>0°。 ②如果其中两组实验的α相同,则这两块琼脂块中的生长素浓度不一定相同。原因为最适浓度两侧不同的浓度可能产生相同的作用效果。 ③植物细胞中高尔基体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2)将某种植物的根尖放在含不同浓度生长素的培养液中,并加入少量蔗糖作为能源物质,发现生长素浓度越高,培养液中乙烯的浓度也越高,根尖生长所受的抑制也越强,由此可见:‎ ‎①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生长素的浓度,因变量是乙烯浓度(或根尖的生长长度) 。 ②实验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应设置不含生长素的培养液作为对照组。所以 为使实验更严谨,还需将另一些等量的根尖放在含等量蔗糖,但不含生长素的培养液中培养, 作为对照组。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结合实验过程图,考查生长素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首先要求考生识记生长素的作用,掌握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其次要求考生结合各曲线的走势,作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理解和应用层次的考查。‎ ‎40.某学校生物兴趣小组利用酵母菌开展相关的探究实验。‎ ‎(1)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①在实验中,如果血球计数板的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正确的计数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②下表是某小组记录的实验结果:‎ 时间 第1天 第2天 第3天 第4天 第5天 第6天 第7天 酵母菌数(万个/毫升)‎ ‎32‎ ‎127‎ ‎762‎ ‎824‎ ‎819‎ ‎821‎ ‎820‎ 从表中的数据可以得出结论: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呈______型增长。第4天开始,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基本停止,根据所学的知识,推测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环境因素有______(举一例)。‎ ‎(2)该小组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继续探究某环境因素对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影响,得如下实验结果。‎ 氧浓度(%)‎ a b c d 产生CO2的量(mol)‎ ‎9‎ ‎12.5‎ ‎15‎ ‎30‎ 产生酒精的量(mol)‎ ‎9‎ ‎6.5‎ ‎6‎ ‎0‎ 据表可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在氧气浓度为c时,酵母菌进行________呼吸。‎ ‎【答案】 (1). 增加稀释倍数 (2). 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点 (3). S (4). 营养物质、代谢废物、pH、温度或溶氧量 (5). 氧气浓度 (6).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解析】‎ ‎【分析】‎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原理:酵母菌可以用液体培养基来培养,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情况与培养液中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有关,我们可以根据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和时间为坐标轴做曲线,从而掌握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利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是一种常用的细胞计数法,这种方法可以直接测定样品中全部的细胞数目,所以一般用于单细胞微生物数量的测定,因为血球计数板上的计数室盖上盖玻片后的容积是一定的,所以可根据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来计算单位体积的细胞的总数目。‎ ‎【详解】(1)①如果血球计数板的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说明溶液浓度过大,难以数清,应当增加稀释倍数。血球计数板的正确的计数方法是计数相邻两边及其夹角上的数量。‎ ‎②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以知道: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环境因素有营养物质、pH、温度、代谢废物等,随着培养时间的推移,营养物质消耗,代谢废物积累等因素使酵母菌种群数量从第4天开始基本停止增长。‎ ‎(2)表格产物主要依据氧浓度变化而变化,故实验的自变量是氧浓度,氧气浓度为c时,有酒精产生,但产生的二氧化碳的量大于产生的酒精的量,说明此时既进行无氧呼吸又进行有氧呼吸。‎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实验、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对照实验变量唯一的原则,熟悉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实验过程及原理、掌握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理解对照实验变量唯一原则是答题关键。‎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