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8.00 KB
  • 2021-09-28 发布

安徽省蚌埠二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暑期测试生物试题

  • 3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蚌埠二中2019年新高二暑期测试(8月)‎ 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清水或蒸馏水在实验应用中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制备细胞膜的实验中,置于蒸馏水中的红细胞的吸水能力逐渐变大 B. 制作洋葱根尖分生区装片观察细胞分裂时,染色前需要用清水洗去解离液 C. 制作花生子叶装片检测脂肪时,苏丹Ⅲ染色后要用清水洗去浮色 D.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口腔上皮细胞需要放在清水中保持活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制备细胞膜的实验原理:将红细胞放入清水中,细胞吸水胀破;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的装片制作流程为:解离、漂洗、染色和制片;检测脂肪实验中,应该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洗去浮色;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1)用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保持细胞原有的形态;(2)用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将染色体上的DNA和蛋白质分离,便于染色剂与DNA结合;(3)用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对DNA和RNA进行染色。‎ ‎【详解】制备细胞膜的实验中,置于蒸馏水中的红细胞逐渐吸收,其渗透压降低,吸水能力逐渐变小,A错误;制作洋葱根尖分生区装片观察细胞分裂时,染色前需用清水洗去解离液,便于染色,B正确;制作花生子叶装片检测脂肪时,苏丹Ⅲ染色后要用50%的酒精洗去浮色,C错误;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口腔上皮细胞需要放在生理盐水中保持活性,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检测脂肪实验、细胞膜的制备、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实验等的相关知识点,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2.环丙沙星能抑制细菌DNA解旋酶的活性并促进DNA螺旋化。若在细菌正常生长的培养液中加入适量的环丙沙星,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 细菌染色质更易形成染色体 B. 细菌增殖受到抑制 C. 细菌DNA复制发生障碍 D. 细菌蛋白质合成发生障碍 ‎【答案】A ‎【解析】‎ ‎【分析】‎ 环丙沙星能抑制细菌DNA解旋酶的活性并促进DNA螺旋化”,即抑制DNA复制和转录过程。‎ ‎【详解】A、细菌属于原核细胞,不含染色体,A错误;‎ B、DNA复制需要解旋酶和DNA聚合酶,“环丙沙星能抑制细菌DNA解旋酶的活性并促进DNA螺旋化”,即抑制DNA复制,进而细菌增殖受到抑制,B正确;‎ C、由分析可知,环丙沙星可以抑制DNA的复制,C正确;‎ D、由分析可知,环丙沙星可以抑制DNA的转录过程,所以细菌蛋白质合成速度减慢,D错误。‎ 故选A。‎ ‎【点睛】主要考查病菌抗药性产生的原因和机理,要能够分析清楚环丙沙星抑制了DNA的复制和转录过程。‎ ‎3.下列关于细胞代谢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破伤风杆菌有氧呼吸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 B. 原核生物主要在拟核区转录形成信使RNA C. 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D. 细胞体积越大物质运输速率越高,代谢速率越快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最主要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但有一个拟核,其遗传物质主要分布在拟核中。‎ ‎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属于正常的生命现象,对生物体有利;细胞坏死是由外界环境因素引起的,是不正常的细胞死亡,对生物体有害。‎ ‎3、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越小,物质的运输能力越弱。‎ ‎4‎ ‎、生物进行呼吸作用时,有氧呼吸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无氧呼吸产物是酒精和二氧化碳或乳酸。‎ ‎【详解】A、破伤风杆菌属于厌氧型生物,不能进行有氧呼吸,A错误;‎ B、原核细胞中DNA主要分布在拟核中,因此主要在拟核区转录形成mRNA,B正确;‎ C、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历程,而细胞坏死是外界不利因素引起的,不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C错误;‎ D、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小,物质的运输效率越低,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细胞凋亡、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要求考生识记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识记细胞凋亡的概念,能正确区分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掌握细胞体积与物质运输效率之间的关系;细胞呼吸的产物。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4. 下列有关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体现了细胞器膜也具有流动性 B. 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是由其基本支架﹣磷脂双分子层决定的 C. 核膜上的核孔是核质之间物质交换的通道,但无法进行核质之间的信息交流 D. 叶绿体是植物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所以有无叶绿体可用来区分动植物细胞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A、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中囊泡的形成,体现了细胞器膜也具有流动性,A正确;‎ B、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是由其载体蛋白的种类决定,B错误;‎ C、核孔的功能是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C错误;‎ D、并不是所有植物细胞都具有叶绿体,如根部细胞,D错误.‎ 故选:A.‎ 考点: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5.胃内的酸性环境是通过质子泵维持的,质子泵催化1分子的ATP水解所释放的能量,可驱动1个H+从胃壁细胞进入胃腔和1个K+从胃腔进入胃壁细胞,K+又可经通道蛋白顺浓度进入胃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K+进入胃腔不消耗能量 B. H+从胃壁细胞进入胃腔属于主动运输 C. 胃壁细胞内K+的含量影响细胞内渗透压的大小 D. K+进出胃壁细胞需要相同载体蛋白的帮助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要求考生明确协助扩散与主动运输的异同,能利用所学知识解读图形,判断出H+从胃壁细胞进入胃腔K+从胃腔进入胃壁细胞的方式都是主动运输,而K+经通道蛋白顺浓度进入胃腔的方式为协助扩散,进而分析、判断各选项。‎ 根据题意可知,K+进入胃腔是经通道蛋白顺浓度进行的协助扩散过程,不消耗能量,A正确;题意表明,H+从胃壁细胞进入胃腔,需消耗ATP水解所释放的能量,说明其方式是主动运输,B正确;维持细胞內液渗透压大小的关键无机盐离子是钾离子,胃壁细胞内K+的含量影响细胞内渗透压的大小,C正确;通过上述分析可知,钾离子进出胃壁细胞的方式不同,因此K+进出胃壁细胞需要不同载体蛋白的帮助,D错误。‎ ‎6.细胞自噬是细胞通过溶酶体与包裹细胞自身物质的双层膜融合,从而降解细胞自身病变物质或结构的过程(如图)。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图中自噬体和内质网一样都由单层膜构成 B. 图中溶酶体与自噬体融合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C. 图中的水解酶是在自噬溶酶体中合成的 D. 溶酶体所参与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是由基因决定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图中给出的信息,自噬体的形成是细胞内的膜结构包裹了衰老或损伤的线粒体形成,再与溶酶体结合形成自噬溶酶体,衰老或受损的线粒体被溶酶体内的水解酶分解。‎ ‎【详解】A、图中自噬体膜由双层膜构成,A错误;‎ B、图中溶酶体与自噬体融合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B错误;‎ C、图中的水解酶的本质是蛋白质,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C错误;‎ D、溶酶体所参与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属于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细胞自噬溶酶体的形成过程,要求学生能够读懂题目给出的信息再结合教材知识解决问题。‎ ‎7.科学家利用“同位素标记法”搞清了许多化学反应的详细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用15N标记核苷酸搞清了分裂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变化规律 B. 用18O标记H2O和CO2,有力地证明了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C. 用14C标记CO2、最终探明了CO2中碳元素在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 D. 用35S标记噬菌体的DNA并以此侵染细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答案】C ‎【解析】‎ ‎【分析】‎ 同位素用于追踪物质运行和变化过程时,叫做示踪元素,用示踪元素标记的化合物,化学性质不变,人们可以根据这种化合物的性质,对有关的一系列化学反应进行追踪。这种科学研究方法叫做同位素标记法;如:原来的是水和二氧化碳,标记后就是(H218O)和(C18O2)二者没有本质区别;同位素不影响化学反应,只是便于与正常的物质进行区分,更容易进行观察。‎ ‎【详解】“用15N标记核苷酸”这里的核苷酸指代不明确,是脱氧核苷酸还是核糖核苷酸,如果是后者(核糖核苷酸)则无法去对染色体的行为变化进行研究;假设15N标记的是脱氧核苷酸,被标记的染色体只能对数目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而对染色体形态没有办法进行变化规律的研究,A错误;用18O标记H2O和CO2有力地证明了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来水,B错误;用14C标记CO2最终探明了CO2中碳元素在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是CO2→C3→(CH2O),C正确;用32P标记噬菌体的DNA并以此侵染细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D错误;故选C。‎ ‎8.下列在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中能正常完成的生理活动有( )‎ ‎①DNA复制 ②合成RNA聚合酶 ③mRNA合成 ④染色质→染色体 ⑤[H]+ O2→H2O ⑥H2O→[H]+O2‎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②④⑤⑥ C. ①③④⑤⑥ D. ②③④⑤⑥‎ ‎【答案】A ‎【解析】‎ ‎【分析】‎ 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具有浓厚的细胞质和大的细胞核,能持续不断地进行细胞分裂,产生新的细胞,该部分细胞不具有叶绿体,也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详解】①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能持续不断地进行细胞分裂,因此会发生DNA的复制,①正确;‎ ‎②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能持续不断地进行细胞分裂,细胞中合成蛋白质的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过程,而转录时需要RNA聚合酶催化,因此能合成RNA聚合酶,②正确;‎ ‎③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能持续不断地进行细胞分裂,细胞中合成蛋白质的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过程,而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部分)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RNA包括mRNA、tRNA和rRNA,③正确;‎ ‎④染色体和染色质是同一物质在细胞的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能持续不断地进行细胞分裂,在分裂间期呈染色质状态,进入分裂期的前期,染色质缩短变粗成为染色体,④正确;‎ ‎⑤[H]+O2→H2O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而洋葱根尖分生区表皮细胞能进行有氧呼吸,⑤正确;‎ ‎⑥H2O→[H]+O2表示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而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⑥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知识,考生识记细胞各结构和功能,明确洋葱根尖细胞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是解题的关键。‎ ‎9.膜凝乳蛋白酶在常温及最适pH条件下分解蛋白质,定时取样测得蛋白质的水解度如图所示。(注:蛋白质水解度为蛋白质水解过程中被裂解的肽键数与给定蛋白质的总肽键数之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实验的自变量是膜凝乳蛋白酶的活性 B. 该实验的因变量是反应时间 C. 适当升高温度能提高水解度 D. 水解度不能达到100%的原因可能是蛋白酶只能水解部分肽键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取样时间,因变量是大豆蛋白水解度,在一定范围内,随在反应时间延长,水解度提高,超过一定范围,水解度不再随着反应时间延长而升高。‎ ‎【详解】A、根据实验分析,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取样时间,A错误;‎ B、该实验的因变量是蛋白质的水解度,B错误;‎ C、该实验时在常温下进行的,由于不确定该酶的最适温度,所以适当升高温度不一定会提高水解度,C错误;‎ D、图中给出的信息水解度只有22%,原因是酶具有专一性,可能是部分肽键该酶不能水解,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借助于蛋白酶催化蛋白质的分解曲线,考查考生分析曲线图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对酶的性质的掌握情况。‎ ‎10.研究人员将三组生理状态相同的某植物幼根分别培养在含有相同培养液的密闭培养瓶中,一段时间后,测定根吸收某一矿质元素离子的量。培养条件及实验结果见下表:‎ 培养瓶中气体 温度/c 离子相对吸收量/%‎ 空气 ‎17‎ ‎100‎ 氯气 ‎17‎ ‎10‎ 空气 ‎3‎ ‎28‎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氯气环境中该植物幼根细胞吸收该离子不消耗ATP B. 该植物幼根对离子的吸收与温度变化有关 C. 有氧条件有利于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 D. 氯气环境不利于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表格数据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空气的成分和温度,因变量是离子相对吸收量,由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温度和氯气都影响离子相对吸收量,其原因是离子的吸收为主动运输,需要呼吸作用提供能量,而氯气浓度和温度都影响呼吸作用相关的酶的活性,导致呼吸作用降低,影响了能量的提供。‎ ‎【详解】A、植物对离子的吸收方式是主动运输,这是自身性质决定的,与在什么环境无关,A错误;‎ B、第一组和第三组对比说明,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与温度的变化有关,温度较高时,吸收离子较快,B正确;‎ CD、第一组和第二组对比说明,氯气环境不利于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而在空气的环境中离子吸收速率明显上升,说明有氧环境有利于离子的运输,C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借助于离子的跨膜运输,考查与呼吸作用有关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和氧气浓度。‎ ‎11.下列在生物体内发生的反应,错误的是( )‎ A. 蓝藻进行光合作用的反应式:‎ B. 植物吸收无机盐时消耗ATP的反应式:‎ C. 酵母菌进行发酵的反应式:(酒精)+2CO2+能量 D. 乳酸菌进行无氧呼吸的反应式:(乳酸)+能量 ‎【答案】A ‎【解析】‎ ‎【分析】‎ ‎1、植物和蓝藻能够进行光合作用,植物细胞具有叶绿体,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而蓝藻属于原核生物,虽然能够进行光合作用,但是细胞结构中没有叶绿体,只有叶绿素和藻蓝素。‎ ‎2、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包括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其中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 ‎3、一般植物、酵母菌无氧呼吸的产物是酒精和二氧化碳;而动物、甜菜块根、马铃薯块茎和乳酸菌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 ‎【详解】A、蓝藻属于原核细胞,没有叶绿体,A错误;‎ B、植物细胞吸收无机盐的方式属于主动运输,主动运输需要消耗ATP水解提供的能量,B正确;‎ C、酵母菌既能进行有氧呼吸,也能进行无氧呼吸,其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C正确;‎ D、乳酸菌无氧呼吸产生的是乳酸,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有关知识,考生要能够识记蓝藻没有叶绿体;识记离子的吸收属于主动运输,而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识记不同生物无氧呼吸的产物。‎ ‎12.如图为某植物叶肉细胞在相同温度、不同光照强度下,单位时间内CO2释放量和O2产生量的变化柱状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光照强度为a时,该植物叶肉细胞内产生ATP的细胞器有两种 B. 光照强度为b时,该植物叶肉细胞的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 C. 光照强度为c时,叶绿体消耗的CO2量与线粒体产生的CO2量相等 D. 光照强度为d时,该植物叶肉细胞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的比为3:4‎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在光合作用作用过程中,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而呼吸作用过程中,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因此可通过氧气的产生量或二氧化碳的释放量来判断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强弱。‎ ‎2、分析题图:图中氧气的产生总量可表示实际光合速率,a点时的二氧化碳释放可表示呼吸速率;当叶肉细胞CO2释放量大于0,说明此时光合作用速率<呼吸作用速率。‎ ‎【详解】A、光照强度为a时,该植物叶肉细胞CO2释放量的相对值为6、O2产生量的相对值为0,说明该植物叶肉细胞只进行呼吸作用,故该植物叶肉细胞内产生ATP的细胞器只有线粒体,A错误;‎ B、光照强度为b时,该植物叶肉细胞CO2释放量的相对值为3,即呼吸速率大于光合速率,B错误;‎ C、光照强度为c时,该植物叶肉细胞O2产生量相对值为6,而CO2释放量的相对值为0,说明叶绿体消耗的CO2量与线粒体产生的CO2量相等,C正确;‎ D、光照强度为d时,该植物叶肉细胞光合速率的相对值为8,而呼吸速率的相对值为6,即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的比为4:3,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具有一定的难度,在解答过程中需准确分析图解,从图解中获取解题的有效信息。解题需应用总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公式灵活解题,理解图中给出指标的意义。‎ ‎13.下图表示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过程中物质变化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能提供给绿色植物各种生命活动所需能量最多的过程是5‎ B. 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都能进行细胞呼吸,且都能进行的过程是3‎ C. 过程1、3和4产生的[H]都能与氧结合产生水 D. 过程2需多种酶参与,且需ATP供能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1是光反应阶段,在叶绿体类囊体膜上;2是暗反应阶段,在叶绿体基质中,需要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同时需要多种酶;3是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4是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5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膜。‎ ‎【详解】A、1、3、4和5过程都能产生能量,但1阶段的能量只能用于暗反应,3、4、5中5过程产生的能量最多,因此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最多的是5过程,A正确;‎ B、细胞类生物都能进行呼吸作用,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个阶段完全相同,所以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都能进行的过程是3,B正确;‎ C、1、3和4过程都能产生[H],其中1产生[H]只能用于暗反应,所以只有3和4过程产生的[H]都与O2结合产生水,C错误;‎ D、过程2是暗反应,需要多种酶的催化,同时需要光反应提供ATP和[H],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结合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过程中物质变化的关系图,考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熟记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过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的名称、发生的场所、条件及产物,对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需要注意的是1过程产生的能量只能用于暗反应阶段,不能用于其他生命活动。‎ ‎14.研究表明,存在于人体内的一种名为RIP3的蛋白激酶能够通过一系列反应促进细胞坏死,从而阻止细胞的正常凋亡。通过调控这个酶的合成,就可以调控细胞的死亡方式。‎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坏死和细胞凋亡过程中都存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B. 细胞坏死对正常人是有害的,所以人体内存在控制RIP3合成的基因是有害的 C. 抑制RIP3的活性能在一定程度上对由细胞坏死引起的疾病起治疗、防御的作用 D. 人体的细胞癌变过程中,细胞中的遗传物质发生变化,但是也可能存在控制RIP3合成的基因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程序性死亡的,属于正常的生命现象,对生物体有利;细胞坏死是由外界环境因素引起的,是不正常的细胞死亡,对生物体有害。‎ ‎【详解】A、从以上分析可知,细胞坏死过程中有RIP3的蛋白激酶的表达,故存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细胞凋亡是细胞程序性死亡的过程,与凋亡基因有关的基因会表达,A正确;‎ B、细胞坏死对正常人是有害的,但可以通过调控该基因的表达调节细胞的死亡方式,不一定对人体有害, B错误;‎ C、细胞坏死与RIP3的蛋白激酶的表达有关,故可通过抑制RIP3的活性,在一定程度上对由细胞坏死引起的疾病起治疗、防御的作用,C正确;‎ D、在人体的癌细胞中,也可能存在控制RIP3合成的基因,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的区别,要求考生能根据给出的信息提取出相关的只是,同时识记细胞凋亡的概念,明确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掌握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的区别,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5.细胞周期可分为间期和分裂期(M期),间期又分为DNA合成前期(G1期)、DNA合成期(S期)、DNA合成后期(G2期)。如表所示为体外培养的某种细胞的细胞周期各阶段所需时间(单位:小时),若在细胞的培养液中加入过量的DNA合成抑制剂,则 细胞周期 G1‎ S G2‎ M 合计 时长 ‎10‎ ‎7‎ ‎3.5‎ ‎1.5‎ ‎22‎ A. M期的全部细胞需要11.5小时才能达到G1期和S期的交界处 B. G2期的细胞数目将保持不变 C. 22小时之后,所有的细胞都将停留在G1期和S期的交界处 D. 加入过量的DNA合成抑制剂之前,处于S期的细胞数目将是最多的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现代细胞生物学的研究,细胞分裂的间期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间隙期,称为G1期;合成期,称为S期;第二间隙期,称为G2期。其中G1和G2‎ 期主要是合成有关蛋白质和RNA,S期则完成DNA 的复制。‎ ‎【详解】题中加入过量DNA合成抑制剂,抑制了S期的DNA复制,M期需要M期(1.5小时)+ G1期(10小时)才能到达S期交界处,A正确;‎ 由于细胞的培养液中加入过量的DNA合成抑制剂,所以细胞停止在S期之前,G2期细胞会逐渐减少,B错误;‎ 由于G2期细胞停留在G1期和S期的交界处所需时间最长,所以最长时间为15小时,C错误;‎ 由图表可以观察到,处于G1期细胞占细胞周期的最大比率,所以处于G1期的细胞数量将是最多的,D错误。‎ ‎16.下列有关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遗传因子彼此独立、互不融合,也不会消失 B. 孟德尔用测交实验验证了他所提出的假说的正确性 C. 进行杂交实验时,需要在花粉未成熟前对母本进行去雄并套袋 D. F1雌、雄配子结合的随机性不影响F2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 ‎【答案】D ‎【解析】‎ 遗传因子彼此独立、互不融合,也不会消失,A正确;孟德尔用测交实验验证了子一代产生的配子的种类和比例,证明了他所提出的假说是正确的,B正确;进行杂交实验时,需要在花粉未成熟前对母本进行去雄并套袋,以防止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C正确;F1雌、雄配子结合的随机性会影响F2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D错误。‎ ‎17.S型(有荚膜)和R型(无荚膜)肺炎双球菌均对青霉素敏感,在多代培养的S型菌种分离出一种抗青霉素的S型突变株,记为PentS型菌。现利用上述三种菌株进行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S型菌DNA与R型菌混合置于培养基(不含青霉素)中培养,培养基中出现R型和S型菌落 B. R型菌DNA与S型菌混合置于培养基(不含青霉素)中培养,培养基中出现R型和S型菌落 C. PentS型菌DNA与R型菌混合置于培养基(含青霉素)中培养,培养基中仅出现PentS型菌落 D. R型菌DNA与PentS型菌混合置于培养基(含青霉素)中培养,培养基中仅出现PentS型菌落 ‎【答案】B ‎【解析】‎ S型菌的DNA和R型细菌混合置于培养基(不含青霉素)中培养,由于不含青霉素,结果有部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所以培养基中能同时出现R型和S型两种菌落,A正确;R型菌DNA与S型菌混合置于培养基(不含青霉素)中培养,培养基中只出现S型菌落,B错误;PentS型菌的DNA和R型细菌混合置于培养基(含青霉素)中培养,结果有部分R型细菌转化为PentS型细菌,PentS型细菌能抵抗青霉素,所以培养基中会出现PentS型菌落;而R型肺炎双球菌对青霉素敏感,所以不能生存,因而培养基中不会出现R型菌落,故培养基中仅出现PentS型菌落,C正确;R型菌DNA与PentS型菌混合置于培养基(含青霉素)中培养,结果有部分PentS型菌转化为R型细菌,R型细菌对青霉素敏感,所以培养基中不会出现R型细菌菌落,PentS型细菌能抵抗青霉素,所以培养基中会出现PentS型菌落,因此培养基中仅出现PentS型菌落,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要知道S型菌中的DNA是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18.果蝇是二倍体,红眼基因在其X染色体上。图甲为某红眼雄果蝇的一个精原细胞(A)经过两次正常有丝分裂产生四个子细胞(al~a4)的示意图;图乙为此果蝇体内一个精原细胞(B)经过正常减数分裂产生四个精细胞(b1~b4)的示意图。在不考虑生物变异的情况下,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两图的过程I与过程Ⅱ中细胞内均有一次核DNA复制 B. 两图的过程I中细胞内均能发生同源染色体相互分离现象 C. 两图的过程中细胞内染色体数与核DNA数的比例均有变化 D. 图甲中的四个子细胞所含红眼基因数不同,图乙中的四个精细胞所含红眼基因数相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甲可知,该图表示某红眼雄果蝇的一个精原细胞(A)经过两次正常有丝分裂产生四个子细胞(a1~a4)的示意图,过程I与过程II均为有丝分裂。‎ 分析图乙可知,表示此果蝇内的一个精原细胞(B)经过正常减数分裂产生四个精细胞(b1~b4)示意图,过程I为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II为减数第二次分裂。‎ ‎【详解】A、图甲中过程I与过程Ⅱ中细胞内均有一次核DNA复制,而图乙中只有过程I中细胞内有一次DNA的复制,A错误;‎ B、图甲中过程I表示有丝分裂,细胞内同源染色体不会发生联会和分离现象,B错误;‎ C、图甲有丝分裂和图乙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内染色体数与核DNA数的比例均有变化,C正确;‎ D、图甲中的四个子细胞是有丝分裂产生的,故所含红眼基因数相同,图乙中的四个精细胞是减数分裂产生的,且X、Y染色体上基因数不同,所以四个精细胞所含红眼基因数不完全相同,D错误。‎ 故选C。‎ ‎19.R-loop结构属于一种特殊的染色质结构。如图所示,它由一条mRNA与DNA杂合链及一条单链DNA所组成,R-loop可以频繁形成并稳定地存在于基因组中。下列关于R-loop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R-loop结构与正常DNA片段比较,存在的碱基配对方式有所不同 B. R-loop结构中的DNA单链也可以转录形成相同的mRNA C. R-loop结构的形成会影响相关基因遗传信息的表达 D. R-loop结构中,嘌呤碱基总数与嘧啶碱基总数不一定相等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分析,R-loop结构是由一条mRNA与DNA杂合链及一条单链DNA所组成,而DNA是由两条DNA单链组成的,所以R-loop结构与正常DNA片段比较,存在的碱基配对方式有所不同,A正确;R-loop结构中的DNA单链、mRNA都与相同的DNA链互补配对,所以DNA单链形成的mRNA与其结构中的mRNA不同,B错误;R-loop结构的形成会影响相关基因遗传信息的表达,C正确;R-loop结构中存在单链结构,所以嘌呤碱基总数与嘧啶碱娃总数不一定相等,D正确。‎ ‎20.某雄性动物的基因型为AaBb,且这两对基因独立遗传。下列关于该动物产生配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不考虑基因突变和交叉互换)‎ A. 一个精原细胞产生的配子的基因组成和比例可能是AB:ab=l:1‎ B. 一个精原细胞产生配子的基因组成和比例可能是Ab:aB=l:l C. 一个精原细胞产生配子的基因组成和比例可能是AB:ab:Ab:aB=l:1:1:1‎ D. 该动物产生的配子的基因组成和比例是AB:ab:Ab:aB=l:1:1:1‎ ‎【答案】C ‎【解析】‎ 由于某雄性动物的基因型为AaBb,且这两对基因独立遗传,一个精原细胞(AaBb)产生的配子的基因组成和比例可能是AB:ab=1:1或Ab:aB=1:1,A、B正确;不考虑基因突变和交叉互换,一个精原细胞通过减数分裂只能产生四个两种配子(精子),C错误;该动物个体能产生4种比例相同的配子,因此其产生的雄配子的基因组成和比例是AB:ab:Ab:aB=1:1:1:1,D正确。‎ ‎21.如图为一对夫妇的基因型和和他们子女的基因型及其他们对应的表现型(秃顶与非秃顶)。另一对夫妇的基因型 为 b+b 和 bb,则生一个非秃顶孩子的概率为 A. 1/2 B. 1/3 C. 1/4 D. 3/4‎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分离定律的应用、表现型与基因型关系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结合题干信息进行分析、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详解】由图中信息可知,基因型为b+b 的男性表现为秃顶,而女性则表现为非秃顶;基因型为bb时男女都秃顶;基因型为b+b+时男女都不秃顶。一对夫妇的基因型为b+b和bb,子女的基因型:b+b:bb=1:1,其中只有基因型为b+b的女孩才是非秃顶,该种女孩出现的概率为1/2×1/2=1/4,C正确。‎ ‎【点睛】首先按照基因的分离定律分析子女基因型,然后结合根据信息所确定的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对应关系进行分析。‎ ‎22.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父方和母方的染色体各向两极如何移动( )‎ A. 父方和母方染色体在两极随机地结合 B. 通常母方染色体移向一极而父方染色体移向另一极 C. 父方和母方染色体各有一半移向一极,另一半移向另一极 D. 未发生交叉互换的染色体移向一极,而发生交叉互换的染色体移向另一极 ‎【答案】A ‎【解析】‎ ‎【分析】‎ 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而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所以父方和母方染色体在两极随机地结合,与染色体是否发生交换无关,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减数分裂的过程,要求学生能够记住减数分裂过程中各时期的特点。‎ ‎23.C1、C2 、C3、C4是某动物体的4个细胞,其染色体数分别是N、2N、2N、4N,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C2、C3不一定是C4子细胞 B. C1、C2可能是C4的子细胞 C. C1、C2、C3、C4可能存在于一个器官中 D. C2、C3、C4核DNA分子比值可以是1:2:2‎ ‎【答案】B ‎【解析】‎ ‎【分析】‎ C1、C2、C3、C4染色体数分别是N、2N、2N、4N,可推断出:C1染色体数是N,为减数分裂的子细胞,其DNA为N。.C4染色体数4N,为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其DNA为4N.C2、C3染色体数都为2N,它们是体细胞、有丝分裂前期、中期细胞,也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的细胞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体细胞DNA为2N;有丝分裂前期细胞和中期细胞,DNA为4N;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的细胞,DNA为4N;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DNA为2N。 1、体细胞(染色体为2N)在有丝分裂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变化特点: (1)染色体变化:后期加倍(4N),平时不变(2N)     (2)DNA变化:间期加倍(2N→4N),末期还原(2N)  (3)染色单体变化:间期出现(0→4N),后期消失(4N→0),存在时数目同DNA. 2、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数目变化规律:‎ ‎ ‎ 减数第一次分裂 减数第二次分裂 ‎ ‎ 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染色体 ‎2n ‎2n ‎2n n n n ‎2n n 染色单体 ‎4n ‎4n ‎4n ‎2n ‎2n ‎2n ‎0‎ ‎0‎ DNA数目 ‎4n ‎4n ‎4n ‎2n ‎2n ‎2n ‎2n n ‎【详解】A、4N是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2N可能是体细胞、有丝分裂前期、中期细胞,也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的细胞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因此C2、C3不一定是C4的子细胞,A正确;‎ B、染色体数为N可能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细胞或配子,C4的子细胞不可能是C1,B错误;‎ C、在动物的睾丸或卵巢中可同时进行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C正确;‎ D、C2、C3染色体数都为2N ‎,它们是体细胞、有丝分裂前期、中期细胞,也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的细胞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它们的DNA可能为2N或4N。C4染色体数4N,为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其DNA为4N。C2、C3、C4核DNA分子比值可以是1:2:2,D正确。‎ 故选D。‎ ‎【点睛】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最多和最少的时期:有丝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染色体数目最多,是体细胞的二倍。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最少,是体细胞的一半。‎ ‎24.在一个自然种群的小鼠中,体色有黄色(Y)和灰色(y),尾巴有短尾(D)和长尾(d),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任取一对黄色短尾个体经多次交配,F1的表现型为黄色短尾∶黄色长尾∶灰色短尾∶灰色长尾=4∶2∶2∶1。实验中发现有些基因型有致死现象(胚胎致死)。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 黄色短尾亲本能产生4种正常配子 B. F1中致死个体的基因型共有4种 C. 表现型为黄色短尾的小鼠的基因型只有1种 D. 若让F1中的灰色短尾雌雄鼠自由交配,则F2中灰色短尾鼠占2/3‎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题意可知,该对黄色短尾可用YD表示,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因此4:2:2:l的比例实际上是9:3:3:1的变形,由此可确定,只要有一对显性基因纯合就会导致胚胎致死。‎ ‎【详解】A、根据题意分析已知,只要有一对显性基因纯合就会导致胚胎致死(YY或DD都导致胚胎致死),因此亲本黄色短尾个体的基因型为YyDd,它能产生YD、Yd、yD、yd四种正常配子,A正确;‎ B、已知YY或DD都导致胚胎致死,所以YyDd相互交配产生的F1中致死个体的基因型有YYDD、YYDd、YyDD、YYdd、yyDD共5种,B错误;‎ C、因为YY或DD都导致胚胎致死,所以表现型为黄色短尾的小鼠的基因型只有YyDd一种,C正确;‎ D、F1中的灰色短尾的基因型为yyDd(yyDD胚胎致死),它们自由交配,后代基因型有yyDD、yyDd、yydd,比例为1:2:1,其中yyDD胚胎致死,所以只有yyDd、yydd两种,其中yyDd ‎(灰色短尾鼠)占,D正确.‎ 故选:B。‎ ‎25. 甲、乙两位同学分别用小球做遗传规律模拟实验。甲同学每次分别从Ⅰ、Ⅱ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乙同学每次分别从Ⅲ、Ⅳ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每人将抓取的小球分别放回原来小桶后,再多次重复。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甲同学的实验模拟了遗传因子的分离和配子随机结合的过程 B. 实验中每只小桶内两种小球的数量和小球总数必须相等才与实际情况相符 C. 乙同学的实验可模拟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的过程 D. 甲、乙重复100次实验后,Dd和AB组合的概率约为1/2和1/4‎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可知,甲同学模拟的是遗传因子的分离和配子随机结合的过程,乙同学模拟的是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中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过程,故AC均错;实验中只需保证每只桶中不同配子的数目相等即可,故B错;根据基因分离定律,甲同学的结果为Dd占1/2,根据自由组合定律,乙同学的结果中AB占1/4,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的模拟实验,意在考查考生的审题能力、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26.菠菜是雌雄异株植物,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已知菠菜的抗霜与不抗霜、抗病与不抗病为两对相对性状。用抗霜抗病植株作为父本,不抗霜抗病植株作为母本进行杂交,子代表现型及比例如下表。下列对杂交结果的分析,正确的是(  )‎ 不抗霜抗病 不抗霜不抗病 抗霜抗病 抗霜不抗病 雄株 ‎3/4‎ ‎1/4‎ ‎0‎ ‎0‎ 雌株 ‎0‎ ‎0‎ ‎3/4‎ ‎1/4‎ A. 抗霜基因和抗病基因都位于X染色体上 B. 抗霜性状和抗病性状都属于显性性状 C. 抗霜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抗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D. 上述杂交结果无法判断抗霜性状和抗病性状的显隐性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由分析可知,抗霜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抗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A错误;子代雄性全是不抗霜,说明亲代雌性是纯合子,又因为子代有两种表现型,所以雌性是隐性纯合,即不抗霜是隐性,抗霜是显性,由于亲本都是抗病,子代出现不抗病,所以抗病基因是显性,B正确;由分析可知,抗霜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抗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C错误;由B分析可知,抗霜性状和抗病性状都属于显性性状,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伴性遗传,解题的关键是掌握伴性遗传的判断方法和显隐性的判断方法。‎ ‎27.如图表示某种动物不同个体的某些细胞分裂过程,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图中的细胞均处于细胞分裂后期 B. 可属于精原细胞分裂过程的是丙、丁 C. 可属于卵原细胞分裂过程的是甲、乙、丁 D. 乙、丁的染色体数都是体细胞的一半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是初级卵母细胞;乙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属于次级卵母细胞;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细胞质均等分裂,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是初级精母细胞;丁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细胞质均等分开,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可能是次级精母细胞或极体。‎ ‎【详解】A、图中的甲、丙细胞同源染色体分离、均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图中的乙、丁细胞着丝点分裂、均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A正确;‎ B、根据分析,可能属于精原细胞的分裂是丙、丁,B正确;‎ C、甲、乙两细胞的细胞质都不均等分裂,分别是初级卵母细胞和次级卵母细胞;丁细胞的细胞质均等分裂,可能是次级精母细胞,也可能是极体;而丙细胞的细胞质均等分裂,是初级精母细胞,所以甲、乙、丁可属于卵原细胞分裂过程的细胞,C正确;‎ D、由于乙、丁细胞中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暂时加倍,所以细胞中的染色体数与体细胞的相等,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考查了减数分裂的有关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细胞分裂图象的识别,要求学生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特点,能正确区分两者,准确辨别图示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时期。‎ ‎28.乙肝被称为“中国第一病”,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乙肝病毒的认识也更加深入,现已知乙肝病毒的DNA由一条环状链和一条较短的半环链组成,侵染时先形成完整的环状,再把其中一条作为原始模板复制形成新的病毒(具体过程如图)。则以下有关乙肝病毒增殖过程的描述错误的是 A. 形成完整环状DNA的场所是在病毒体内 B. 病毒的核酸和蛋白质外壳共同组成核衣壳 C. ⑦是逆转录形成DNA的过程 D. 乙肝病毒基因表达的过程包括过程④和⑤‎ ‎【答案】A ‎【解析】‎ 乙肝病毒增殖时,形成完整环状DNA的场所应在宿主细胞内,A错误;由图可知,乙肝病毒由外膜和核衣壳组成,核衣壳包括核酸和蛋白质外壳,B正确;过程⑦是由RNA形成双链DNA的过程,即逆转录过程,C正确;基因表达包括④转录和⑤翻译两个过程,D正确。‎ ‎【考点定位】病毒的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 ‎29.果蝇的红眼基因(R)对白眼基因(r)为显性,位于X染色体上;长翅基因(B)对残翅基因(b)为显性,位于常染色体上。现有一只红眼长翅果蝇与一只白眼长翅果蝇交配,F1雄蝇中有1/8为白眼残翅,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亲本雌蝇的基因型是BbXRXr B. F1中出现长翅雄蝇的概率为3/16‎ C. 雌、雄亲本产生含Xr配子的比例相同 D. 白眼残翅雌蝇可形成基因型为bXr的极体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亲本中红眼长翅果蝇的基因型为B_XRX-,白眼长翅果蝇的基因型为了BbXrY,F1代出现白眼残翅雄果蝇(bbXrY),说明亲本中红眼长翅果蝇的基因型为BbXRXr,A正确;Fl代出现长翅果蝇的概率是3/4,出现雄果蝇的概率为1/2,所以出现长翅雄果蝇的概率为3/4×1/2=3/8,B错误;亲本雌果蝇产生的配子中1/2的含Xr,亲本雄果蝇产生的配子中也有1/2的含Xr,C正确;白眼残翅雌果蝇的基因型为bbXrXr,可形成基因型为bXr的极体,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题干信息写出亲本可能的基因型,在根据后代的表现型确定亲本的基因型,并进行相关表现型出现的概率计算。‎ ‎30.甲病和乙病均为单基因遗传病,某家族遗传家系图如下,其中Ⅱ4‎ 不携带甲病的致病基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存在代代遗传的特点 B. 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人群中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 C. Ⅲ7中的甲病致病基因来自Ⅰ3,‎ D. 若Ⅲ7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Y,则产生异常生殖细胞的最可能是其母亲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Ⅰ1和Ⅰ2均正常,其儿子Ⅱ2患甲病,据此可推知,甲病为隐性遗传病,由Ⅱ4不携带甲病的致病基因而其儿子Ⅲ7患甲病可进一步推知,甲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项错误;由Ⅱ1与Ⅱ2均不患乙病而其女儿Ⅲ1为乙病患者可推知,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项错误;Ⅲ7中的X染色体上的甲病致病基因遗传其自母亲Ⅱ3,Ⅱ3的父亲Ⅰ2表现正常,说明其X染色体上没有甲病致病基因,那么Ⅱ3的甲病致病基因只能来自Ⅰ1,C项错误;设与甲病相关的基因用A、a表示,若Ⅲ7的性染色体组成为 XXY,则Ⅲ7的基因型为XaXaY,而其父母Ⅱ3与Ⅱ4的基因型分别为XAXa和XAY,因此产生异常生殖细胞的最可能是其母亲,D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二、非选择题 ‎31.我市某中学生物兴趣学习小组将绿色植株放在温度适直的密闭容器内,容器顶部连有曲形管,管内盛有有色液体,刚开始时液面等高(如图所示),进行了如下实验,请分析回答(底物都以葡萄糖分析):‎ ‎(1)实验开始时,没有光照,一段时间后,发现C侧液面较D侧高,则推测B锥形瓶内的液体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并说明原因:__________________。‎ ‎(2)将A瓶内的H2O用18O标记,给予一定的光照,则在瓶内空气中能否检测到C18O2?_____。原因是________。‎ ‎(3)在瓶内的空气中,学习小组检测到了18O2的存在,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NaOH (2). 黑暗时植株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释放的CO2被吸收,导致瓶内气压下降,使C侧液面高于D侧 (3). 可能 (4). 在呼吸作用的第二阶段参与反应,其中的18O可以转移至二氧化碳中 (5). 参与光合作用被分解,产生了18O2‎ ‎【解析】‎ ‎【分析】‎ 该装置中的B若装有碳酸氢钠溶液,该溶液可以为光合作用提供二氧化碳,保证容器内二氧化碳的浓度,因此该装置可以测定光合作用强度,因此装置中气体的体积变化是氧气增加或减少;若B中若装有氢氧化钠溶液,该溶液可以吸收装置中的二氧化碳,此时植物只能进行呼吸作用,因此装置中体积的减少可以表示呼吸作用氧气的消耗。‎ ‎【详解】(1)没有光照的条件下该植物只能进行有氧呼吸,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由于C侧比D侧高,说明瓶中气体体积减少,说明B中最可能是NaOH,吸收了植物释放的二氧化碳,导致瓶内气压下降,使C侧液面高于D侧。‎ ‎(2)被18O标记的水参与有氧呼吸第二阶段生成CO2,所以能够在CO2中检测到放射性。‎ ‎(3)水参与光合作用过程中的光反应,在光照和色素的条件下,被分解成O2和[H],所以可以检测到了18O2的存在。‎ ‎【点睛】本题根据放置在瓶中的植物,考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联系,要求学生能够记住他们的过程和他们之间的联系。‎ ‎32.细胞凋亡是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如图表示细胞凋亡的过程,图中Dnase为核酸内切酶,能够切割DNA形成DNA片段:Caspase是一类蛋白质水解酶,负责选择性地切割某些蛋白质。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细胞膜上受体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受体的存在体现了细胞膜具有________的功能。‎ ‎(2)已知凋亡基因的产物是某种蛋白,则其表达是通过________和________来实现的。‎ ‎(3)Dnase破坏DNA分子的________(填化学键名称),从而形成DNA片段,使正常基因失去功能。Caspase能够破坏特定蛋白质中的________(填化学键名称),从而形成多肤片段,导致蛋白质失活。‎ ‎(4)吞噬细胞以________形式吞噬凋亡细胞,与凋亡细胞分解密切相关的细胞器是________。‎ ‎【答案】 (1). 糖蛋白(蛋白质) (2). 信息交流 (3). 转录 (4). 翻译 (5). 磷酸二酯键 (6). 肽键 (7). 胞吞 (8). 溶酶体 ‎【解析】‎ ‎【分析】‎ ‎1、细胞凋亡过程受基因控制,通过凋亡基因的表达,使细胞发生程序性死亡,它是一种主动的细胞死亡过程,对生物的生长发育起重要作用。‎ ‎2、分析图解:凋亡诱导因子首先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通过信号转到发出死亡信号,激活细胞中的凋亡基因,执行细胞凋亡,凋亡细胞最后变成小泡被吞噬细胞吞噬,并在细胞内完成分解。‎ ‎【详解】(1)组成细胞膜上受体化学本质是糖蛋白,受体与凋亡诱导因素结合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信息交流的功能。‎ ‎(2)凋亡基因的表达过程为转录和翻译过程。‎ ‎(3)根据题意可知,“Dnase为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因此Dnase作用于DNA分子的磷酸二酯键,从而形成DNA片段,使正常基因失去功能。“Caspase是一类蛋白质水解酶”,因此Caspase能够破坏特定蛋白质中的肽键,从而形成多肽片段,导致蛋白质失活。‎ ‎(4)吞噬细胞吞噬凋亡细胞的形式是胞吞作用,吞噬后凋亡的细胞被溶酶体中的水解酶分解。‎ ‎【点睛】本题考查了细胞凋亡的有关知识,要求学生识记细胞凋亡的概念,识记相关细胞器的功能,掌握不同酶的作用部位,并结合题干和题图信息准确答题。‎ ‎33.根据每个细胞中核DNA相对含量的不同,将某高等哺乳动物精巢中连续增殖的精原细胞归为A、B、C三组,每组细胞数目如图1所示:将精巢中参与配子形成过程的细胞归为D、E、F三组,每组细胞数目如图2所示:根据精巢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在细胞周期中的变化绘制曲线,如图3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精原细胞有丝分裂间期又可以分为G1期(DNA复制准备期)、S期(DNA复制期)、G2期(从DNA复制完成到分裂前期的过渡期)。全部S期细胞包含在图l的_____(填字母)组细胞中:G1期细胞的RNA合成较旺盛,是为了加强有关蛋白质的合成,为_____期做准备:C组中有部分细胞几乎不能合成RNA,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在正常细胞分裂中,含有两条Y染色体的细胞应包含在图2的________(填字母)组细胞中。‎ ‎(3)图3的乙~丙段细胞包含在图1和图2的________(填字母)组细胞中。‎ ‎【答案】 (1). B (2). S (3). 染色体高度螺旋化,DNA双链难以打开,影响转录 (4). E (5). C、E、F ‎【解析】‎ ‎【分析】‎ 分析图1:A组细胞中DNA相对含量为2,可表示G1期和有丝分裂末期;B组细胞中DNA相对含量在2~4间,表示DNA正在进行复制,处于S期;C组细胞中DNA相对含量为4,可表示G2期、前期、中期和后期。‎ 分析图2:D组细胞中DNA的相对含量只有体细胞的一半,表示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E组细胞中DNA相对含量为2,可表示G1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的细胞;F组细胞中DNA相对含量为4,可表示G2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的细胞。‎ 分析图3:曲线表示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在细胞周期中的变化,其中甲乙段形成的原因是DNA的复制;乙丙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丙丁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丁戊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详解】(1)DNA的复制发生在间期,在分裂周期中,间期所占据的时间较长,因此DNA复制发生在图1的B组中;G1期细胞的RNA合成较旺盛,是为了加强有关蛋白质的合成,为S期做准备;C组可表示G2期、前期、中期和后期,此时染色体高度螺旋化,DNA双链难以打开,影响转录。‎ ‎(2)正常体细胞只含一条Y染色体,如果含两条Y染色体,说明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即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有丝分裂后期,在图2中处于E组细胞。‎ ‎(3)图3乙至丙段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每条染色体上有两条单体,包含在图1和图2的C、E、F。‎ ‎【点睛】本题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含量变化规律,重点考查学生分析柱形图和曲线图,根据DNA含量来判断细胞所处时期,同时要求学生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各时期的特点,本题的难点也是图形的辨别,特别要注意曲线图中纵坐标的含义,不要误认为是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含量变化曲线图。‎ ‎34.某植物的株高由A-a、B-b和C-c三对等位基因控制,每对等位基因的作用效果相同且效果可以累加,即基因型为AABBCC的植株最高,基因型为aabbcc的植株最矮,但不清楚这三对等位基因位于几对同源染色体上。(不考虑突变和交叉互换〉,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与基因型为AaBbCc的植株同等高度的植株,基因型还有________种。‎ ‎(2)基因型为AABBCc的植株自交,若子代出现性状分离比为________,则说明C-c这对等位基因遵循分离定律。‎ ‎(3)基因型为AABbCC的植株与最矮植株杂交,所得F1中应有________种表现型,让F1中最矮的植株自交,结果F2的性状分离比为1:4:6:4:1:让F1中最高的植株自交,结果F2的分离比为________________,说明A-a、B-b可能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而C-c位于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4)A-a、B-b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而C-c位于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对于另一株基因型为AaBbCc的植株而言,A、a、B、b的基因分布还需进一步确定:现对其进行测交,即AaBbCc×________,若子代只有两种表现型,请在图中绘出A、a、B、b的基因分布情况__________。‎ ‎【答案】 (1). 6 (2). 1:2:1 (3). 2 (4). 1:2:3:4:3:2:1 (5). aabbcc (6). 如图:‎ ‎【解析】‎ ‎【分析】‎ 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 ‎【详解】(1)由于植物的株高由A-a、B-b和C-c三对等位基因控制,每对等位基因的作用效果相同且效果可以累加,基因型为AaBbCc的植株中含有3个显性基因,所以与其同等高度的植株,基因型还有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共6种。‎ ‎(2)如果等位基因C、c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基因型为AABBCc的植株自交,则后代的基因型是AABBCC:AABBCc:AABBcc=1:2:1,分别有6个显性基因、5个显性基因、4个显性基因,性状分离比是1:2:1。‎ ‎(3)基因型为AABbCC的植株与最矮植株(aabbcc)杂交,所得F1‎ 中的基因型为AaBbCc和AabbCc,应有2种表现型;让F1中最矮的植株AabbCc自交,结果F2的性状分离比为1:4:6:4:1,说明A-a、C-c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让F1中最高的植株AaBbCc自交,如果A-a、B-b可能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而C-c位于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则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1AABB:2AaBb:1aabb)(1CC:2Cc:1cc)=1AABBCC:2AABBCc:1AABBcc:2AaBbCC:4AaBbCc:2AaBbcc:1aabbCC:2aabbCc:1aabbcc,其中高度由高到低依次是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1:2:3:4:3:2:1。‎ ‎(4)A-a、B-b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而C-c位于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对于另一株基因型为AaBbCc的植株而言,A、a、B、b的基因分布还需进一步确定;现对其进行测交,即AaBbCc×aabbcc,若子代只有两种表现型,说明Ab位于一条染色体上,aB位于一条染色体上,即A、a、B、b的基因分布情况为:‎ ‎【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和使用条件、数量性状等知识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学会应用演绎推理的方法设计遗传实验、预期实验结果、获取结论;重点是分析每对等位基因的作用效果相同且效果可以累加说明这是数量遗传的特点。‎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