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1.50 KB
  • 2021-09-28 发布

【生物】山东省日照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解析版)

  • 1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山东省日照市2019-2020学年 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 ‎1.新冠病毒和肺炎链球菌均可引发肺炎,但两者的结构不同,新冠病毒是一种含有单链RNA的病毒。下列有关新冠病毒与肺炎链球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两者均可独立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B. 两者均含蛋白质和核酸,但遗传物质不同 C. 两者均无线粒体,但都可通过有氧呼吸供能 D. 两者均可接种在营养物质全面培养基上进行培养 ‎【答案】B ‎【解析】1、新冠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的方式是胞吞,需要消耗能量。‎ ‎2、新冠病毒无核糖体,只能利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进行蛋白质合成。‎ ‎3、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是DNA。‎ ‎【详解】A、新冠病毒没有独立完成各项生命活动的能力,A错误;‎ B、新冠病毒和肺炎链球菌遗传物质不同,新冠病毒遗传物质是RNA,而肺炎链球菌遗传物质是DNA,B正确;‎ C、新冠病毒没有独立的代谢能力,所以不能进行有氧呼吸,C错误;‎ D、新冠病毒只能寄生在细胞中生活,不能在不含细胞的培养基上生存,D错误。故选B。‎ ‎2.无机化合物是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下列关于细胞中无机化合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自由水具较强的流动性和溶解性,是细胞内良好的溶剂 B. 结合水越多,细胞抵抗干早等不良环境的能力就越强 C. 无机盐多以离子形式存在,对维持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D. 无机盐参与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不参与有机物的合成 ‎【答案】D ‎【解析】1、无机盐主要以离子的形式存在,其生理作用有:‎ ‎①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如Fe2+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Mg2+是叶绿素的必要成分。‎ ‎②维持细胞的生命活动,如Ca可调节肌肉收缩和血液凝固,血钙过高会造成肌无力,血钙过低会引起抽搐。‎ ‎③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和细胞的形态。‎ ‎2、结合水:与细胞内其它物质结合,是细胞结构的组成成分。‎ 自由水:(占大多数)以游离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生理功能:①良好的溶剂,②运送营养物质和代谢的废物,③参与许多化学反应,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④为细胞提供液体环境。‎ ‎【详解】A、自由水具较强的流动性和溶解性,是细胞内良好的溶剂,A正确;‎ B、结合水越多,细胞抵抗干早等不良环境的能力就越强,B正确;‎ C、无机盐多以离子形式存在,对维持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C正确;‎ D、无机盐可以参与有机化合物的形成,例如Fe2+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Mg2+是叶绿素的必要成分,D错误。故选D。‎ ‎3.细胞生命大厦的基本框架是由生物大分子构成。下列关于细胞中生物大分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物大分子都是以碳链为骨架的 B. 生物大分子都是生命活动的产物 C. 生物大分子都可以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D. 生物大分子都是由单体通过脱水缩合形成的 ‎【答案】C ‎【解析】组成生物体的主要元素有:C、H、O、N、P、S,其中氧元素是生物体内含量最多的元素,碳元素是生物体内最基本的元素。生物体的有机化合物主要有糖类、蛋白质和核酸,其中多糖、蛋白质和核酸都是以碳链为基本骨架的生物大分子。‎ ‎【详解】A、生物大分子(蛋白质、核酸、多糖)是以碳链为骨架的,它们是构成细胞生命大厦的基本框架,A正确;‎ B、生物大分子都是经过生命活动过程产生的,故生物大分子是生命活动的产物,B正确;‎ C、生物大分子不都可以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如核酸作为遗传物质,不是能源物质,C错误;‎ D、生物大分子都是由一个个的单体通过脱水缩合形成的,D正确。故选C。‎ ‎4.ATP是驱动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下列关于ATP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ATP含有的三个磷酸基团均具有较高的转移势能 B. ATP的合成往往与放能反应相联系 C. ATP水解可以使蛋白质等分子磷酸化 D. 某些参与主动运输的转运蛋白也具有ATP水解酶的活性 ‎【答案】A ‎【解析】1.ATP的结构式可简写成A-P~P~P,式中A代表腺苷,T代表3个,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通常断裂和合成的是第二个高能磷酸键。 2.ATP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和意义:ATP是绝大多数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ATP中的能量可以直接转换成其他各种形式的能量,用于各项生命活动。 3.产生ATP的途径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因此场所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叶绿体。‎ ‎【详解】A、细胞中往往ATP中末端的磷酸基团具有较高的转移势能,A错误;‎ B、吸能反应与ATP的水解反应相联系,B正确;‎ C、ATP水解释放的磷酸基团可使蛋白质等分子磷酸化而改变结构,C正确;‎ D、主动运输过程需要耗能,所以,往往某些参与主动运输的转运蛋白也具有ATP水解酶的活性,D正确。故选A。‎ ‎5.下列实验操作可实现研究目的的是( )‎ A. 提取绿叶色素,研磨时加入二氧化硅可防止色素被破坏 B. 将苹果研磨液过滤后加入适量斐林试剂,可观察到砖红色沉淀 C. 洋葱根尖分生区解离后经甲紫溶液染色,高倍镜下可观察到深色的染色体 D. 将洋葱叶肉细胞放入高浓度的蔗糖溶液中,低倍镜下可观察到质壁分离现象 ‎【答案】D ‎【解析】1.色素提取和分离过程中几种化学物质的作用:(1)无水乙醇作为提取液,可溶解绿叶中的色素。(2)层析液用于分离色素。(3)二氧化硅破坏细胞结构,使研磨充分。(4)碳酸钙可防止研磨过程中色素被破坏。 2.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步骤:解离(解离液由盐酸和酒精组成,目的是使细胞分散开来)、漂洗(洗去解离液,便于染色)、染色(用龙胆紫、醋酸洋红等碱性染料)、制片(该过程中压片是为了将根尖细胞压成薄层,使之不相互重叠影响观察)和观察(先低倍镜观察,后高倍镜观察)。‎ ‎【详解】A、提取绿叶色素,研磨时加入碳酸钙可防止色素被破坏,A错误;‎ B、将苹果研磨液过滤后加入适量斐林试剂,经水浴加热后可观察到砖红色沉淀,B错误;‎ C、根尖分生区细胞解离后染色,再经龙胆紫染色,显微镜下可观察到深色的染色体,C错误;‎ D、将洋葱叶肉细胞放入高浓度的蔗糖溶液中,可发生质壁分离,在低倍镜下可观察到,D正确。故选D。‎ ‎6.下图是光合作用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物质②和物质③均可为C3还原供能 B. 当物质④供应停止时,物质①的生成速率将下降 C. 当温度适当升高时,暗反应速率可能升高,而光反应不受影响 D. 为叶肉细胞提供H‎2l8O,一段时间后在(CH2O)中能检测到18O ‎【答案】C ‎【解析】分析题图:图示为光合作用示意图,其中①为水光解产生的氧气,②为ATP,③为[H],④为二氧化碳。‎ ‎【详解】A、②为ATP,③为[H],都可以为C3的还原提供能量A正确;‎ B、当物质④CO2供应停止时,暗反应速率降低,从而影响光反应,导致物质①O2的生成速率将下降,B正确;‎ C、当温度适当升高时,暗反应速率可能升高,而光反应随之升高,C错误;‎ D、H‎2l8O参与有氧呼吸第二阶段的反应生成C18O2,被植物吸收利用,所以一段时间后在(CH2O)中能检测到18O,D正确。故选C。‎ ‎7.通俗的说,细胞自噬就是细胞吃掉自身的结构和物质。下图为细胞自噬的相关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示过程主要发生在动物细胞中 B. 图示过程依赖于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 C. 图中自噬体膜是由4层磷脂分子构成 D. 图示过程有利于维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答案】B ‎【解析】题图分析,图示表示细胞通过“自噬作用”及时清除受损线粒体及其释放的信号蛋白的过程。首先图示受损的线粒体形成自噬体;其次自噬体与溶酶体融合,其中的水解酶开始分解线粒体。‎ ‎【详解】A、细胞自噬过程主要是动物细胞中发生的过程,A正确;‎ B、图中溶酶体与自噬体融合过程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B错误;‎ C、由图可知,自噬体具有2层膜,即由4层磷脂分子组成,C正确;‎ D、细胞自噬就是细胞吃掉自身的结构和物质,使有用的物质再度利用,废物排出的过程,故有利于维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D正确。故选B。‎ ‎8.生物的适应性是生物进化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下列关于生物的适应性叙述,错误的是( )‎ A. 拉马克认为适应性的形成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结果 B. 达尔文认为适应性来源于生存斗争,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 适应性是相对的,自然界中没有绝对的的适应性 D. 适应性在自然界中是普遍存在的 ‎【答案】B ‎【解析】拉马克的进化论: (1)物种是可变的。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的种都是由其他物种演变而来,而不是神创造的。 (2)生物是从低等向高等转化的。 (3)环境变化可以引起物种变化。环境变化直接导致变异的发生以适应新的环境。 (4)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这是拉马克论述进化原因的两条著名法则。用进废退即经常使用的器官发达,不使用就退化。获得性遗传是环境引起或由于废退化引起的变化是可遗传的。‎ ‎【详解】A、拉马克认为适应性的形成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结果,A正确;‎ B、达尔文认为,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竞争实现的,B错误; ‎ C、适应性是生物对一定环境的生存和延续,适应性是相对的,自然界中没有绝对的的适应性,C正确;‎ D、适应性在自然界中是普遍存在的,D正确。故选B。‎ ‎9.下列关于DNA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磷酸和含氮碱基交替排列构成DNA分子的基本骨架 B. 每个碱基分子上均连接一个磷酸和一个脱氧核糖 C. DNA分子两条链的碱基通过氢键相连 D. 不同DNA分子中(A+T)/(C+G)是相同的 ‎【答案】C ‎【解析】1、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DNA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双螺旋结构;DNA的外侧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的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的碱基对,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C-G)。‎ ‎2、DNA分子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其中多样性主要表现为构成DNA分子的四种脱氧核苷酸的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特异性主要表现为每个DNA分子都有特定的碱基序列。‎ ‎【详解】A、DNA分子中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了DNA分子的基本骨架,A错误;‎ B、DNA分子中的碱基与脱氧核糖相连,不与磷酸相连,B错误;‎ C、DNA分子两条链的碱基之间通过氢键相连,C正确;‎ D、DNA分子中,A=T,C=G,但A+T与C+G不相等,因此不同的DNA该比值不同,D错误。故选C。‎ ‎10.2018年,我国科学家成功将正常单倍体酿酒酵母细胞中的全部16条染色体融合,创建了只有1条线型染色体的酵母菌株SY14,成为国际首例人造单染色体真核细胞。菌株SY14除表现出小的适应性限制和有性生殖缺陷外,在形态、功能等各方面全部都正常如初。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条人造单染色体上含有多个基因 B. 该条人造单染色体上的基因呈线性排列 C. 该条人造单染色体复制后含1个亲代DNA分子和1 个子代DNA分子 D. SY14 可能因细胞中只含1染色体,不能发生联会导致其有性生殖缺陷 ‎【答案】C ‎【解析】1.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 2.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单位和结构单位,DNA和基因的基本组成单位都是脱氧核苷酸; 3.基因在染色体上,且一条染色体含有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详解】A、染色体上有许多基因,据此可知,该条人造单染色体上含有多个基因,A正确;‎ B、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该条人造单染色体上的基因也呈线性排列,B正确;‎ C、DNA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故该条人造单染色体复制后含2个DNA分子,而且每个DNA分子中各有一条单链是亲代DNA分子的单链,C错误;‎ D、由于菌株SY14 中只有一条染色体,故其有性生殖缺陷的原因可能是细胞中只含1染色体,无法正常联会导致的,D正确。故选C。‎ ‎11.图表示哺乳动物正在进行分裂的某细胞,下列关于此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细胞含2对同源染色体、2个染色体组 B. 该细胞是次级精母细胞,处于减数分裂Ⅱ后期 C. 该细胞正在进行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D. 该细胞分裂后形成的2个细胞,其中1个是极体 ‎【答案】D ‎【解析】题意分析,图示表示正在进行分裂的某二倍体生物细胞,该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应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此时细胞质不均等分裂,说明该生物的性别为雌性,该细胞的名称为次级卵母细胞。‎ ‎【详解】A、该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含有4条染色体、4个DNA分子,2个染色体组,A错误;‎ B、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不均等分裂,是次级卵母细胞,B错误;‎ C、图示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不会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因为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C错误;‎ D、该细胞为次级卵母细胞,其分裂后形成一个卵细胞和一个极体,D正确。‎ 故选D。12.下列关于“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R型菌转化成的S型菌不能稳定遗传 B. S型菌的荚膜物质使R型菌转化成有荚膜的S型菌 C. 经DNA酶处理的S型菌提取物不能使R型菌转化成S型菌 D. 蛋白质也能使部分R型菌转化成S型菌且可实现稳定的遗传 ‎【答案】C ‎【解析】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的区别是前者没有荚膜(菌落表现粗糙),后者有荚膜(菌落表现光滑)。由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可知,只有S型菌有毒,会导致小鼠死亡,S型菌的DNA才会是R型菌转化为S型菌。‎ 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R型细菌→小鼠→存活;S型细菌→小鼠→死亡;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小鼠→存活;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R型细菌→小鼠→死亡。‎ 在艾弗里证明遗传物质是DNA的实验中,艾弗里将S型细菌的DNA、蛋白质、糖类等物质分离开,单独的、直接的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另外还增加了一组对照实验,即DNA酶和S型活菌中提取的DNA与R型菌混合培养。‎ ‎【详解】A、R型菌转化成S型菌的实质是发生了基因重组,属于可遗传变异,所以S型菌能稳定遗传,A错误;‎ B、S型菌的荚膜物质不能使R型菌转化成有荚膜的S型菌,B错误;‎ C、经DNA酶处理的S型菌提取物中不含完整的DNA,所以不能使R型菌转化成S型菌,C正确。‎ D、离体转化实验中,蛋白质不能使部分R型菌转化成S型菌,只有DNA能使部分R型菌转化成S型菌且可实现稳定遗传,D错误。故选C。‎ ‎13.下图为某二倍体生物在细胞分裂程中出现的甲、乙、丙、丁4种变异类型图,其中图甲中字母表示染色体片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所示变异类型在减数分裂中均可能发生 B. 图中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类型有甲、丙、丁 C. 若图乙为精原细胞,产生正常配子的概率为50%‎ D. 与图中其他变异类型相比,图丙变异类型危害性更小 ‎【答案】B ‎【解析】1.甲图中出现了两个基因c,发生的是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重复。 2.乙图中发生了染色体数目个别增加,形成三体,属于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3.丙图表示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 4.丁表示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易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详解】A、图中所示的变异类型在减数分裂中均可能发生,而丙所示的变异类型不可能发生在有丝分裂过程中,A正确;‎ B、甲、乙和丁属于染色体变异,丙属于基因重组,B错误;‎ C、若图乙为一精原细胞,其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联会的两条染色体随即分离,不联会的染色体随机进入次级卵母细胞,且各占50%,故产生正常配子的概率为50%,C正确;‎ D、与图中其他变异类型相比,只有图丙是基因重组,其他的均为染色体变异,故图丙变异类型危害性更小,D正确。故选B。‎ ‎14.研究人员发现了两株拟南芥雄性不育突变体E1和E2,二者均不能结实,显微镜下可见花粉壁空壳。E1和E2分别与野生型杂交,杂交后代花粉育性正常。下列叙述错误( )‎ A. E1和E2杂交过程中只能做母本 B. E1和E2的雄性不育由隐性基因控制 C. 可通过基因组编辑技术对E1和E2进行基因修复 D. 可通过单细胞基因组测序确定突变基因的功能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分析,突变体E1和E2都是雄性不育,即它们的雌性是可育的,可以作为母本;它们与野生型植株杂交,杂交后代花粉育性均正常。‎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已知,突变体E1和E2都是雄性不育,它们都不可以作为父本,只能作为母本,A正确;‎ B、E1和E2分别与野生型植株杂交,杂交后代花粉育性均正常,说明雄性不育由隐性基因控制的隐性性状,B正确;‎ C、可通过基因组编辑技术对E1和E2进行基因修复,C正确;‎ D、单细胞基因组测序只能测定基因组的序列,但不能确定该基因的功能,D错误。‎ 故选D。‎ ‎15.宫颈上皮不典型增生(CIN)长期发展可致宫颈癌变,研究发现宫颈癌细胞凋亡较CIN细胞明显降低。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宫颈癌细胞中的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一定发生了基因突变 B. 宫颈癌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导致其容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 C. 宫颈癌细胞凋亡受到抑制可能与细胞内控制凋亡关键基因表达有关 D. 定期检查、远离致癌因子、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癌症的有效措施 ‎【答案】A ‎【解析】癌细胞的特征: (1)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 (2)细胞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3)细胞表面发生改变,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降低,导致细胞彼此间的黏着性减小,易于扩散转移; (4)失去接触抑制。‎ ‎【详解】A、正常宫颈细胞的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产生宫颈癌细胞,而不是宫颈癌细胞中的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A错误;‎ B、宫颈癌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细胞之间的黏着性降低,进而导致其容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B正确;‎ C、由题意可知,宫颈癌细胞凋亡受到抑制进而成为不死的细胞,可能与细胞内控制凋亡的关键基因表达有关,C正确;‎ D、定期检查、早发现、早治疗,远离致癌因子、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癌症的有效措施,D正确。故选A。‎ 二、选择题 ‎16.下图表示在最适温度、最适pH等条件下,反应物浓度对酶催化的反应速率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B段,说明随着反应物浓度增加,反应速率逐渐加快 B. BC段反应速率不变,说明随反应物浓度增加,酶已经耗尽 C. 若B点时向反应混合物中加入少量同样的酶,B点会升高 D. 若将温度提高‎10℃‎进行实验,B点将升高 ‎【答案】AC ‎【解析】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 在底物足够,其他因素适宜的条件下,酶促反应的速度与酶浓度成正比;在酶量一定的情况下,酶促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的增加而加快,酶促反应增加到一定值时,由于受到酶浓度的限制,此时即使再增加底物浓度,反应几乎不再改变;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酶促反应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在一定条件下,每一种酶在某一温度时活力最大,称最适温度;当温度高与最适温度时,酶促反应速率反而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题图分析,图中A、B、C三点:A点,随着反应底物浓度的增加,反应速率加快;B点和C点,反应速率在此时达到最高,可能是酶的量限制了反应速率的提高。‎ ‎【详解】A、影响A~B段反应速率的因素是反应物浓度,随着反应物浓度的增加,反应速率加快,A正确;‎ B、酶在反应前后,酶的质和量不变,曲线BC段反应速率不变,说明随着反应物浓度的增加,酶已经达到饱和状态了,B错误;‎ C、B点可能是酶的量限制了反应速率的提高,如果在B点时加入少量同样的酶,会使反应速率加快,B点会升高,C正确;‎ D、该图表示在最适温度下,反应物浓度对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速度的影响,若将温度升高‎10℃‎,就会超过酶的最适温度,反应速率下降,D错误。故选AC。‎ ‎17.人体运动强度与氧气消耗量、血液中乳酸含量的关系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不同运动状态下,肌肉细胞中CO2的产生量等于O2的消耗量 B. 无氧呼吸时,葡萄糖中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其余储存在ATP中 C. 运动强度为c时,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是有氧呼吸的3倍 D. 若运动强度长时间超过c,肌细胞积累大量乳酸使肌肉酸胀乏力 ‎【答案】ACD ‎【解析】人体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方程式:‎ ‎【详解】A、无论哪种运动状态下,肌肉细氧呼吸产生的CO2量等于消耗的O2量,而无氧呼吸既不消化氧气也不产生二氧化碳,因此肌肉细胞CO2的产生量等于O2的消耗量,A正确;‎ B、无氧呼吸过程时有机物不彻底的氧化分解过程,大部分能量储存在有机物中,B错误;‎ C、有氧呼吸1分子葡萄糖需要6分子O2,无氧呼吸吸1分子葡萄糖生成2分子乳酸,运动强度为c时,O2的消耗量=乳酸生成量,故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是有氧呼吸的3倍,C正确;‎ D、若运动强度长时间超过c,无氧呼吸强度增加,产生大量的乳酸,肌细胞积累大量乳酸而使肌肉酸胀乏力,D正确。故选ACD。‎ ‎18.下图为抗菌药物抑制细菌生长的机制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利福平能够抑制RNA聚合酶的活性,则利福平可能是药物甲 B. 环丙沙星能抑制细菌DNA的复制,则环丙沙星可能是药物乙 C. 红霉素能与核糖体结合抑制肽链合成,则红霉素可能是药物丙 D. 三种药物的作用对象不同,但都可能引起相关分子结构的改变 ‎【答案】AB ‎【解析】图中药物甲抑制DNA的复制,乙抑制转录,丙抑制翻译过程。‎ ‎【详解】A、利福平能够抑制RNA聚合酶的活性,从而抑制转录过程,是药物乙,A错误;‎ B、环丙沙星能抑制细菌DNA的复制,则是药物甲,B错误;‎ C、红霉素能与核糖体结合抑制肽链合成,抑制翻译过程,是药物丙,C正确;‎ D、三种药物的作用对象不同,但都可能引起相关分子结构的改变,D正确。故选AB。‎ ‎19.某种家兔的毛色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白色(A)对黑色(a)为显性。若某人工饲养的家兔种群中,白色和黑色的基因频率各占50%,现让该兔群随机交配并进行人工选择,逐代淘汰黑色个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淘汰前,该兔群中黑色个体数量与白色个体数量相等 B. 随着淘汰代数的增加,兔群中纯合子的比例减少 C. 黑色兔被淘汰一代后,a基因频率下降到25%‎ D. 黑色兔被淘汰两代后,兔群中AA:Aa=1:1‎ ‎【答案】D ‎【解析】据题可知,本题考查基因频率的有关计算。基因频率: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 ‎【详解】A、淘汰前白色和黑色的基因频率各占50%,说明白色个体的数量多于黑色个体,A错误;‎ B、随着淘汰代数的增加,兔群中A和AA的频率均逐渐增加,B错误;‎ C、黑色兔淘汰一代后,AA:Aa=1:2,则a=1/3,C错误;‎ D、黑色免淘汰两代后,兔群中AA:Aa=1:1,D正确。故选D。‎ ‎20.下表中人体不同细胞的寿命和分裂能力不同。据表分析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 细胞种类 小肠上皮细胞 红细胞 白细胞 神经细胞 癌细胞 寿命 ‎1~2d ‎120d ‎5~ 7d 很长 不死性 分裂情况 分裂 不分裂 不分裂 不分裂 分裂 A. 小肠上皮细胞寿命最短,故其细胞周期也最短 B. 白细胞凋亡速率比红细胞快,这与白细胞的特定功能有关 C. 与癌细胞相比,白细胞染色体上的端粒相对较短 D. 通常情况下,细胞分化程度越高,细胞寿命越长 ‎【答案】AD ‎【解析】表格分析,人体细胞的寿命和分裂能力的对比,小肠上皮细胞寿命短,能分裂;平滑肌细胞寿命很长,也能分裂.从表中无法得出细胞的寿命与分裂能力之间存在对应关系的结论。‎ ‎【详解】A、据图示数据可知,细胞的寿命与分裂周期没有必然联系,癌细胞不死性也没使得细胞周期变长,反而短了,A错误;‎ B、白细胞凋亡速率比红细胞快,这与白细胞的免疫功能有关,故与其特定功能有关,B正确;‎ C、与癌细胞相比,白细胞染色体上的端粒相对较短,进而白细胞衰老凋亡,C正确;‎ D、细胞寿命的长短与其分化程度高低没有必然的联系,而与其自身的结构与功能有关,D错误。故选AD。‎ 三、非选择题 ‎21.水生动物的卵母细胞在清水中不易涨破,而其红细胞在清水中却容易涨破。回答下列问题:‎ ‎(1)水分子穿过细胞膜的磷脂双分子层进入细胞的运输方式是_________,这种运输方式的特点是 _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 ‎(2)红细胞快速吸水与其膜上的水通道蛋白CHIP28有关。将水通道蛋白CHIP28插入人工制作的脂质体并置于低渗溶液中,记录脂质体涨破的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结果是___________。这种借助细胞膜上的通道蛋白运输物质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 ‎(3)卵母细胞膜上虽然不存在水通道蛋白,但存在载体蛋白等转运蛋白,该载体蛋白只容许的_________分子或离子通过,而且每次转运时都会发生____________的改变。‎ ‎【答案】自由扩散 不消耗能量、不借助转运蛋白,顺浓度梯度运输 脂质体涨破的时间短 协助(易化)扩散 与自身结合部位相适应 自身构象(空间结构)‎ ‎【解析】自由扩散的方向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不需载体和能量,常见的有水、CO2、O2、甘油、苯、酒精等;协助扩散的方向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如红细胞吸收葡萄糖;主动运输的方向是从低浓度向高浓度,需要载体和能量,常见的如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K+等。‎ ‎【详解】(1)水分子穿过膜磷脂双分子层进人细胞的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这种运输方式的特点是不消耗能量、不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或顺相对含量梯度运输。‎ ‎(2)红细胞快速吸水与细胞膜上的水通道蛋白CHIP28有关,为了进一步研究水通道蛋白CHIP28的功能,科研人员将水通道蛋白CHIP28插入人工制作的脂质体并置于低渗溶液中,记录脂质体涨破的时间。对照组则需要制作不含CHIP28的等体积脂质体,以确定水通道蛋白CHIP28的功能,实验组的结果应该是脂质体在较短的时间内涨破,而实验组涨破需要的时间长,这说明借助水通道蛋白的作用,水分子能快速的进入细胞中,这种借助细胞膜上的通道蛋白运输物质的方式是为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 ‎(3)卵母细胞膜上虽然不存在水通道蛋白,但存在载体蛋白等转运蛋白,该载体蛋白只容许的相应的分子或离子,即与自身结合部位相适应的分子或离子通过,而且每次转运时都会发生空间结构或构象的改变,这体现了转运载体的特异性。‎ ‎【点睛】熟知物质跨膜方式的种类以及各种方式的特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能正确理解转运载体的转运过程也是本题的考查点,学会分析实验设计的思路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 ‎22.下图是研究人员以大豆、甘薯、花生、水稻、棉花为实验材料进行的三组实验,实验处理如下:甲组提供大气CO2浓度(375μmol·mol-1);乙组提供CO2浓度倍增环境(750μmol·mol-1);丙组先在CO2浓度倍增的环境中培养60d,测定前一周恢复为大气CO2浓度。整个生长过程保证充足的水分供应,选择晴天上午测定各组的光合作用速率。分析回答:‎ ‎(1)上述作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是叶绿体,该细胞器中与捕获光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结构基础是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 ‎(2)由图可知,当CO₂浓度增加时,上述作物光合作用速率随之提高,出现该种变化的原因是 __________。‎ ‎(3)实验过程中发现,在CO2浓度倍增时,光合作用速率并未倍增,此时限制光合作用速率增加的内在因素可能是 __________。(答出1点即可)。‎ ‎(4)由图可知,丙组的光合作用速率比甲组低,其原因可能是因为作物长期处于高浓度CO2环境中而降低了 ____________。‎ ‎【答案】 在类囊体膜表面分布着色素分子 在类囊体膜和叶绿体基质中含有酶 在光照充足的情况下,增加CO2浓度,CO2固定加快,C3还原加快 NADPH和ATP浓度(酶的含量、C5浓度、有机物浓度等) 固定CO2的酶的活性或含量 ‎【解析】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 1.温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最适温度下酶的活性最强,光合作用强度最大,当温度低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加强,当温度高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减弱。 2.二氧化碳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当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到一定的值,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 3.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强。当光照强度增加到一定的值,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题图分析 ,甲组和乙组之间进行比较可知,CO2浓度升高有利于光合作用,甲组和丙组比较可知,作物长期处于高CO2浓度条件下有可能会使固定CO2的酶的活性降低或者是数量减少。‎ ‎【详解】(1)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是叶绿体,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有色素分子以及与光合作用光反应有关的酶,在叶绿体基质中含有与光合作用暗反应有关的酶,所以叶绿体能够作为光合作用的场所,其中的光合色素能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 ‎(2)CO2是影响光合作用(暗反应阶段)的原料,在光照充足的情况下,在一定范围内CO2浓度越高,其单位时间内与五碳化合物结合形成的三碳化合物增加,暗反应速度加快,光合作用速率也加快,即光合速率在一定范围内随着二氧化碳浓度的提高而加快。‎ ‎(3)实验过程中发现,在CO2浓度倍增时,光合作用速率并未倍增,则可能是酶的含量、C5浓度限制了暗反应的过程,进而影响了光反应,最终表现为二氧化碳浓度虽然升高但光合速率并未提高。‎ ‎(4)由图一可以看出,丙组的光合作用速率比甲组低,推测可能是作物长期处于高CO2浓度环境引起固定CO2的酶的活性降低,进而光合速率减慢。‎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23.研究表明,真核生物大多数mRNA存在甲基化现象,甲基化位点集中在mRNA的‎5’‎端,称‎5’‎帽子;‎3’‎端有一个含100~200个A的特殊结构,称为polyA尾。下图表示真核生物mRNA的polyA尾与‎5’‎端结合的环化模型。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过程所需的原料是___________,该过程的实质是__________ 。‎ ‎(2)图中核糖体在mRNA上的移动方向是从mRNA的__________ 端开始,正常情况下,这些核糖体最终形成的肽链结构__________ (填“相同”或“不同”)·‎ ‎(3)经测序发现真核生物基因的尾部没有T串序列,故判断mRNA中的polyA尾不是__________ 而来的,而是合成后在相应酶的作用下依次在其3'端添加__________ 形成的。‎ ‎(4)图中提高翻译效率的机制主要有mRNA环化和__________ ,其中前者有利于终止密码靠近_______,利于完成翻译的核糖体再次翻译。‎ ‎【答案】氨基酸 将mRNA的碱基序列翻译为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 5′ 相同 转录 腺嘌呤核糖核苷酸 一个mRNA分子上结合多个核糖体(形成多聚核糖体) 起始密码 ‎【解析】分析题图:图示为真核生物mRNApoly-A-尾与5′端结合的环化模型,该图进行的是翻译过程,根据肽链的长度可知,翻译是从mRNA5′端开始的,核糖体的小亚基首先与携带甲硫氨酸的tRNA相结合,再开始后续过程。‎ ‎【详解】(1)图示过程为翻译,以氨基酸为原料,实质是将mRNA的碱基序列翻译为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 ‎(2)3′端称为poly-A-尾,再结合图中肽链的长度可知,翻译过程是从mRNA5′端开始的,由于核糖体都是以同一个mRNA为模板进行的翻译,所以形成的肽链结构相同。‎ ‎(3)真核生物基因的尾部没有T串序列,故判断poly-A-尾不是转录而来的,再根据题干信息“3′端有一个含100~200个A的特殊结构”可知,该序列是由细胞核内的腺嘌呤聚合酶在mRNA前体上依次添加腺嘌呤核糖核苷酸(AMP)形成的。‎ ‎(4)据图分析,真核生物mRNA环化能提高翻译效率机制是:mRNA环化和一个mRNA分子上结合多个核糖体;起始密码子靠近终止密码子,便于完成翻译的核糖体再次进行翻译。‎ ‎【点睛】本题结合模式图,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要求考生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场所、条件及产物等基础知识,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图中和题中信息准确答题。‎ ‎24.某种自花传粉的二倍体植物,其花色有白色、蓝色和紫色三种,由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D、d和R、r)控制,具体控制机制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决定该二倍体植物花色的两对等位基因通过____________,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2)该二倍体植物中,蓝花植株的基因型有____________种,有同学认为不能通过杂交确定蓝花植株的基因型,理由是___________。‎ ‎(3)用秋水仙素处理基因型为Ddrr的植株幼苗并让其自交,子代出现了紫色:白色为35:1的性状分离比。出现该性状分离比的原因可能是用秋水仙素处理使植株染色体数目加倍,产生了基因组成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的配子。‎ ‎(4)现有该种植物的各种花色的纯合植株,请选择合适的材料设计杂交实验来验证该种植物花色的遗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_________(要求写出实验方案并预期实验结果)。‎ ‎【答案】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 4 基因型DdRR和DDRr的蓝花无论进行何种杂交,后代表现型均一致 DDrr∶Ddrr∶ddrr=1∶4∶1 方案一:将纯合蓝色植株和白色植株杂交得F1,F1自交获F2,观察F2的表现型及比例;F2出现蓝色:紫色:白色为9∶6∶1。‎ 方案二:将纯合蓝色植株和白色植株杂交得F1,F1与白色植株进行测交,观察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测交后代出现蓝色∶紫色∶白色为1∶2∶1‎ ‎【解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按照自由组合定律,具有两对等位基因的个体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型是四种,比例是1:1:1:1,可以用测交实验进行验证。 题图分析,基因D能控制酶D的合成,酶D能将白色物质转化为紫色物质1;基因R能控制酶R的合成,酶R能将白色物质转化为紫色物质2;两种紫色物质同时存在时可形成蓝色物质。据此可知蓝色的基因型为D_R_,紫色的基因型为D_rr、ddR_,白色的基因型为ddrr。‎ ‎【详解】(1)结合题意可知,控制花色的两对等位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属于基因对性状的间接控制。‎ ‎(2)该二倍体植物中,蓝花植株的基因型为D_R_,应该有4种,分别为DDRR、DdRR、DDRr、DdRr,由于基因型DdRR和DDRr的蓝花无论进行何种杂交,后代表现型均一致,故有同学认为不能通过杂交确定蓝花植株的基因型但可以通过自交方法判断蓝花植株的基因型。‎ ‎(3)用秋水仙素处理基因型为Ddrr的植株幼苗,基因型变为DDddrrrr,让其自交,子代出现了紫色∶白色为35∶1的性状分离比。出现该性状分离比的原因可能是用秋水仙素处理使植株染色体数目加倍,产生了基因组成及比例为DDrr∶Ddrr∶ddrr=1∶4∶1的配子。‎ ‎(4)现有该种植物的各种花色的纯合植株,请选择合适的材料设计杂交实验来验证该种植物花色的遗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验证分离定律的方法可用自交法和测交法,故可用下列方案:‎ 方案一:将纯合蓝色植株和白色植株杂交得F1,F1自交获F2,观察F2的表现型及比例;F2出现蓝色(D_R_)∶紫色(D_rr、ddR_)∶白色(ddrr)为9∶6∶1,则可说明控制花色的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方案二:将纯合蓝色植株和白色植株杂交得F1,F1与白色植株进行测交,观察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测交后代出现蓝色(DdRr)∶紫色(Ddrr、ddRr)∶白色(ddrr)为1∶2∶1,也可证明上述结论。‎ ‎【点睛】熟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其应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掌握秋水仙素作用的机理以及多倍体配子的求法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自由组合定律的验证也是本题的考查点。‎ ‎25.先天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XLA)是最早发现的人类原发性免疫缺陷病,主要因非受体酪氨酸蛋白激酶(BTK)基因突变引起。由于体内缺乏丙种球蛋白,患者在10岁前就死于细菌性感染。下图是正常BTK基因突变后引起的部分氨基酸序列改变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可知,BTK基因发生了两个位点突变,其中①属于碱基对的替换,②属于_______由此说明基因突变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研宄人员调查了某男性患儿家系中部分成员患病情况,并对他们的相关基因进行检测,结果如右表所示:‎ 样本 基因检测结果 患病情况 患儿 BTK突变基因 患XLA 母亲 BTK突变基因、正常BTK基因 不患XLA 父亲.‎ 正常BTK基因 不患XLA 外祖母 BTK 突变基因、正常BTK基因 不患XLA 由表推测,XLA患儿父母的基因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相应基因用B、b表示),若其父母再生一个孩子,该孩子表现正常的概为_______。‎ ‎(3)研究人员进一步调查发现人群中XLA病患者全部为男性患儿,综合上述信息,试分析未出现女性XLA患儿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碱基对增添或缺失 随机性 XBXb、XBY 3/4 该致病基因存在隐性纯合致死的现象。‎ ‎【解析】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这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进而产生新基因。表现为如下特点:普遍性:基因突变是普遍存在的;随机性:基因突变是随机发生的;不定向性: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低频性:对于一个基因来说,在自然状态下,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多害少益性:大多数突变是有害的;可逆性:基因突变可以自我回复(频率低)。‎ ‎【详解】(1)由图可知,BTK基因发生了两个位点突变,其中①属于碱基对的替换,因为该突变只是导致了第342位一个氨基酸的改变,②突变后的结果导致从突变位置开始此后的氨基酸序列都发生改变,故此该图标应该是碱基对增添或缺失导致的,该现象说明同一基因中不同位点发生碱基对的改变,而且改变的内容不同,故该现象能说明基因突变具随机性的特点。‎ ‎(2)研究人员调查了某男性患儿家系中部分成员患病情况,表中信息显示患儿双亲正常,说明该病为隐性遗传病,又因其父亲不携带致病基因,故该病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故此XLA患儿父母的基因型分别是XBXb、XBY,若其父母再生一个孩子,该孩子表现正常的概率显然为3/4。‎ ‎(3)由2题分析该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若群体中该病患者全部为男性患儿,则可能是该病存在隐性纯合致死的效应(致胚胎死亡),进而无患病女性出现。‎ ‎【点睛】熟知基因突变的概念、特点和种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能根据家族信息判断遗传病的致病方式是解答本题的前提,能根据题目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综合解答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