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2.50 KB
- 2021-09-2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20 届 一轮复习 人教版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作业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酶具有催化作用并都能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紫色
B.细胞代谢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与酶的专一性有关
C.酶适宜在最适温度及最适 pH 条件下长期保存
D.各种酶的最适条件都相同,其催化效率受温度和 pH 的影响
解析:选 B 酶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 RNA,RNA 不能与
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紫色;酶具有专一性,即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
者一类化学反应,细胞代谢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与酶的专一性有关;
在最适温度和 pH 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不适合酶的长期保存;不
同种酶的最适条件不一定相同,如胃蛋白酶的最适 pH 是 1.5,唾液
淀粉酶的最适 pH 是 7,胰蛋白酶的最适 pH 是 8.6。
2.(2019·长沙模拟)适当提高温度、加 FeCl 3 和过氧化氢酶都可
以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下列各项分组中,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所遵
循的原理相同的是( )
A.提高温度、加 FeCl3
B.提高温度、加过氧化氢酶
C.加 FeCl3 和过氧化氢酶
D.提高温度、加 FeCl3 和过氧化氢酶
解析:选 C 升高温度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的原理是给反应物提
供能量;加 FeCl3 和过氧化氢酶加快过氧化氢的
分解的原理是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3.如图表示某反应进行时,有酶参与和无酶参与的能量变化,则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此反应为放能反应
B.曲线Ⅰ表示有酶参与
C.E2 为反应前后能量的变化
D.酶参与反应时,所降低的活化能为 E4
解析:选 D 曲线Ⅱ是有酶催化条件下的能量变化,其降低的活
化能为 E4,反应前后能量的变化应为 E3,反应产物乙物质的能量值
比反应物甲物质的高,则该反应为吸能反应。
4.下图是酶催化特性的“酶-底物复合反应”模型,图中数字
表示反应过程,字母表示相关物质。则下列各选项对此图意的解释正
确的是( )
A.X 是酶,过程①表示缩合反应
B.Y 可表示酶,过程②体现酶的多样性
C.复合物 Z 是酶发挥高效性的关键
D.①、②可以表示葡萄糖水解过程
解析:选 C 据图分析,X 在化学反应前后不变,说明 X 是酶;
Y 在酶的作用下生成 F 和 G,说明该反应是分解反应。根据以上分析
可知,Y 不是酶,过程②体现了酶具有催化作用。图中的复合物 Z 是
酶与反应物的结合体,是酶发挥高效性的关键。葡萄糖是单糖,是不
能水解的糖。
5.(2018·黄冈高三五月冲刺)某同学进行了下列有关酶的实验:
甲组:淀粉溶液+新鲜唾液→加入斐林试剂→出现砖红色沉淀
乙组:蔗糖溶液+新鲜唾液→加入斐林试剂→不出现砖红色沉淀
丙组:蔗糖溶液+蔗糖酶溶液→加入斐林试剂→?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丙组的实验结果是“不出现砖红色沉淀”
B.三组实验都应该在 37 ℃条件下进行
C.该同学的实验目的是验证酶的专一性
D.可用碘液代替斐林试剂进行检测
解析:选 C 因为蔗糖被蔗糖酶催化水解生成葡萄糖和果糖,有
还原性,加入斐林试剂出现砖红色沉淀;加入斐林试剂必须水浴加热
至 50~65 ℃;唾液淀粉酶只能水解淀粉,不能水解蔗糖,蔗糖酶才
能水解蔗糖,故该实验能验证酶的专一性;如用碘液代替斐林试剂,
则三个组都不会出现蓝色,无法检测。
6.某实验室研制出一种 X 酶,为测出 X 酶的最适温度,有人设
置了 a、25 ℃、b(已知:a 低于 25 ℃和 b,b 高于 25 ℃)三种温度进
行实验,结果发现,此三种温度下的 X 酶活性无显著差异。据此可
推测 X 酶的最适温度( )
A.一定在 25 ℃左右
B.一定在 a~25 ℃之间
C.一定在 25 ℃~b 之间
D.低于 a 或高于 b 或在 a~b 之间都有可能
解析:选 D 由于只设置了 3 组温度对照,
温度梯度过大或过小都会导致三种温度下 X 酶
的活性无显著差异,因此不能确定具体的最适温
度。
7.(2018·临川二模)如图表示不同 pH 对某种酶活性的影响。下列
分析正确的是( )
A.据图分析,储存该酶的最适 pH 为 4
B.据图分析,t 时刻各组酶促反应速率达到最大值
C.a 条件下,增加底物浓度,反应速率增大但酶活性不变
D.b 条件下,提高反应体系温度,反应速率增大
解析:选 C 据图分析,pH 为 4 条件下,酶活性最低,因此储
存该酶的最适 pH 不为 4,应该为该酶的最适 pH;据图分析,t 时刻,
各组产物浓度均达到最大,此时底物已经被消耗完,反应速率为 0;
a 条件下,限制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可能有底物浓度、酶浓度、温度、
pH 等,此时增加底物浓度,反应速率增大;b 条件下,底物已经被
分解完,此时提高反应体系温度,反应速率依旧为 0。
8.(2019·梅州模拟)如图表示酶 X 的活性与温度的关系示意图,
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在实际生产中,酶 X 制剂几乎在所有的季节都能使用
B.测定酶 X 的活性时,实验对 pH、底物量和酶量没有要求
C.酶 X 的化学本质是有机物,具有高效性和专一性
D.在 20~40 ℃范围内设置更小的温度梯度,可进一步探究酶 X
的最适温度
解析:选 B 分析题图,酶 X 适用的温度范围较大,在实际生产
中,酶 X 制剂几乎在所有的季节都能使用;测定酶 X 的活性时,实
验对 pH、底物量和酶量有要求,无关变量要严格保持一致且适宜;
酶 X 的化学本质是有机物(蛋白质或 RNA),具有高效性和专一性;
在 20~40 ℃范围内设置更小的温度梯度,可进一步探究酶 X 的最适
温度。
9.研究发现:酸可以催化蛋白质、脂肪以及淀粉的水解。研究
人员以蛋清为实验材料进行了如下实验:
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②③过程中,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不变
B.蛋清中的蛋白质分子比蛋白块 a 中的蛋白质分子更容易被蛋
白酶水解
C.处理相同时间,蛋白块 b 明显小于蛋白块 c,可证明与无机
催化剂相比,酶具有高效性
D.将盐酸与蛋白酶、蛋白块混合,可直接测定蛋白酶在此 pH
下的催化效果
解析:选 C 加热和加酸均会使蛋白质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加
热使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变得伸展、松散,更容易被蛋白酶水解;
处理相同时间,蛋白块 b 明显小于蛋白块 c,可证明与无机催化剂相
比,酶具有高效性;盐酸会催化蛋白酶和蛋白块的水解,盐酸还会影
响酶活性,从而影响实验效果,故不能直接测定蛋白酶在此 pH 下的
催化效果。
10.如图为酶促反应相关曲线图,Km 表示酶促反应
速率为 1/2vmax 时的底物浓度。竞争性抑制剂与底物结
构相似,可与底物竞争性结合酶的活性部位;非竞争性
抑制剂可与酶的非活性部位发生不可逆性结合,从而使酶的活性部
位功能丧失。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Km 越大,酶与底物亲和力越高
B.加入竞争性抑制剂,Km 增大
C.加入非竞争性抑制剂,vmax 降低
D.非竞争性抑制剂破坏酶的空间结构
解析:选 A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Km 越大,代表酶促反应速率
达到 1/2vmax 时所需要的底物浓度越大,即酶促反应需要高浓度的底
物才能正常进行,从而说明底物与酶的亲和力越低;当反应环境中存
在竞争性抑制剂时,需要增加底物的浓度才能保证反应的正常进行,
即 Km 会增大;由“非竞争性抑制剂可与酶的非活性部位发生不可逆
性结合,从而使酶的活性部位功能丧失”可知,若反应环境中增加了
非竞争性抑制剂,则会导致部分酶的活性部位空间结构改变、功能丧
失,进而导致 vmax 降低。
二、非选择题
11.研究者用磷酸化酶(混合酶,可将淀粉水解成单糖)、单糖、
淀粉和不同 pH 缓冲液组成不同反应体系,并测定了各反应体系中淀
粉含量的变化(实验中 pH 对淀粉含量没有直接影响),结果见下表。
随后,研究者测定了水稻开花后至籽粒成熟期间,水稻籽粒中淀粉含
量和磷酸化酶相对活性的变化,结果如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不同反应体系中淀粉含量的变化
淀粉含量(mg/mL)
pH
作用前 作用后
5.7 0.846 0.612
6.0 0.846 0.801
6.6 0.846 1.157
6.9 0.846 1.121
7.4 0.846 0.918
(1)分析表格中淀粉含量的变化情况,推测磷酸化酶的具体功能
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图、表分析,开花后 10~20 天内,水稻籽粒细胞中 pH
可能在________(填“5.7”“6.0”或“6.6”)附近,此时间段内,水稻籽粒
中 磷 酸 化 酶 相 对 活 性 与 淀 粉 含 量 变 化 的 关 系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3)若要检测实验中酶促反应速率,可通过检测底物的消耗速率
或产物的生成速率来判定,从操作简便的角度分析,最好选择
__________(试剂)检测;题中的淀粉属于________(填“底物”“产物”
或“底物和产物”);若反应在适宜的温度、pH 等条件下进行,则影
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
写出 2 点)。
解析:(1)题中表格呈现了实验结果,从表中数据比较分析可知,
本实验的自变量是 pH,因变量是淀粉含量的变化,当 pH 为 5.7 和
6.0 时,反应体系中淀粉的含量减少,说明反应体系中部分淀粉在磷
酸化酶作用下分解了;当 pH 为 6.6、6.9 和 7.4 时,反应体系中淀粉
的含量增加,说明反应体系中在磷酸化酶作用下有淀粉合成。由此可
推测磷酸化酶(混合酶)在这个反应体系中在不同 pH 条件下,既可以
催化淀粉分解,也可以催化单糖合成淀粉。(2)结合图表分析,开花
后 10~20 天内磷酸化酶的活性高,淀粉积累的速度最快,所以水稻
籽粒细胞中 pH 可能在 6.6;从图中曲线分析,可知前段磷酸化酶相
对活性增高,淀粉含量积累加快,后段磷酸化酶相对活性下降,淀粉
含量积累减缓。(3)题中涉及的酶促反应为淀粉水解和合成,淀粉水
解形成的单糖是葡萄糖(还原糖),可选择碘液或斐林试剂来检测,但
斐林试剂使用中需进行水浴加热,故碘液是最佳选择;由第(1)小题
分析可知,淀粉既属于底物,又属于产物;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
有酶的活性、底物浓度、酶的浓度等。
答案:(1)催化淀粉的分解与合成 (2)6.6 前段磷酸化酶相对活
性增高,淀粉含量积累加快,后段磷酸化酶相对活性下降,淀粉含量
积累减缓(可合并回答) (3)碘液 底物和产物 底物浓度、酶的浓
度、酶的活性等(答出 2 点即可)
12.(2019·齐齐哈尔三模)如图是某种淀粉酶催化
淀粉水解的反应速率与温度的关系曲线,回答下列
问题:
(1)图中 b、c 两点中通过改变温度条件可明显提高反应速率的是
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2)某同学为验证温度对该酶活性的影响,设计了如下实验:
操作步
骤
操作方法
试管
A
试管
B
试管
C
1 淀粉溶液 2 mL 2 mL 2 mL
2 温度处理(℃) 37 100 0
3 淀粉酶溶液 1 mL 1 mL 1 mL
4 碘液 2 滴 2 滴 2 滴
5 现象 X 变蓝 变蓝
①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若反应时间相对充分,请写出表
格中 X 表示的内容:________。操作步骤 4______(填“可以”或“不
可 以 ”) 用 斐 林 试 剂 代 替 碘 液 , 原 因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②能不能利用过氧化氢酶催化 H2O2 分解来验证温度对酶活性
的 影 响 原 因 ? ________ 。 原 因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若需判断某生物大分子物质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相同酶催化是
否水解,从实验的科学角度分析,最好检测:________。
解析:(1)分析曲线,c 点属于低温,b 点是高温,所以通过改变
温度条件可明显提高反应速率的为 c 点,原因是低温虽然抑制酶活性,
但低温对酶活性的影响是可逆的,而高温使酶失活,对酶活性的影响
是不可逆的。(2)①分析表格可看出,温度是自变量,变色情况是因
变量;X 是 37 ℃时的变色情况,在此温度淀粉酶活性强,将淀粉水
解,加碘液不变蓝;不能用斐林试剂代替碘液,因为用斐林试剂检测
生成物时,需水浴加热到 50~65 ℃,对实验有影响。②也不能用过
氧化氢酶催化 H2O2 分解来验证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原因是温度对
H2O2 分解的速度有影响,同样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③判断某生
物大分子物质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相同酶催化是否水解,最好检测生
成物情况,若检验反应物有可能反应物在较长时间都存在,不易判断。
答案:(1)c 低温抑制酶活性,低温对酶活性的影响是可逆的,
而高温使酶失活,高温对酶活性的影响是不可逆的
(2)①温度 不变蓝 不可以 用斐林试剂检测生成物时,需水
浴加热到 50~65 ℃,改变了实验的自变量,对实验结果有干扰 ②
不能 温度对 H2O2 分解的速度有影响,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 ③
生成物
13.丝状温度敏感蛋白(FtsZ)是细菌中一种含量丰富且结构稳定
的蛋白质,几乎存在于包括结核杆菌的所有病原细菌中。FtsZ 也是
一种 GTP 酶,有一个 GTP(三磷酸鸟苷)的结合位点,在 GTP 存在
的条件下,可以在分裂细菌中间部位聚集成 Z 环,Z 环不断收缩,
引导细菌的细胞分裂。寻找靶向 FtsZ 的抑制剂,可有效抑制细菌的
细胞分裂。为建立靶向 FtsZ 的新型抗菌药筛选模型,科研人员对大
肠杆菌表达的 FtsZ 蛋白进行了相关研究。
(1)人类病原微生物耐药性的提高,严重影响传染性疾病治疗的
成功几率。FtsZ 抑制剂与以往的抗菌药相比不易形成耐药性,原因
是 FtsZ 蛋白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图 1 表示利用荧光散射法测定 FtsZ 蛋白在体外的聚集程
度。当加入________时,FtsZ 蛋白迅速聚集,由此可见,FtsZ 在体
外 依 然 具 备 ________ 功 能 。 实 验 选 取 BSA 作 为 对 照 , 原 因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两组实验研究温度对 FtsZ 酶活性的影响。
实验一:将 FtsZ 蛋白分别置于 25 ℃、30 ℃、37 ℃、45 ℃、
50 ℃、55 ℃条件下,同时加入等量 GTP 混匀反应 30 min,测定酶
的活性,结果见图 2。
实验二:将 FtsZ 蛋白分别置于 25 ℃、30 ℃、37 ℃、45 ℃、
50 ℃、55 ℃条件下保温 2 h,然后加入等量 GTP 混匀,置于 37 ℃
反应 30 min,测定酶的活性,结果见图 3。
①37 ℃不一定是 FtsZ 酶的最适温度,请你设计实验确定其最适
温 度 , 实 验 思 路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② 实 验 一 、 实 验 二 处 理 的 区 别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③ 实 验 二 的 目 的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④ 当 温 度 高 于 45 ℃ 时 , 酶 的 活 性 迅 速 丧 失 , 原 因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据题意“丝状温度敏感蛋白(FtsZ)是细菌中一种含量丰
富且结构稳定的蛋白质”可知,FtsZ 结构稳定,因此 FtsZ 抑制剂与
以往的抗菌药相比不易形成耐药性。(2)据图可知,在 4 min 后加入了
GTP,FtsZ 蛋白迅速聚集,说明 FtsZ 在体外依然具备催化功能。据
图可知,加入 GTP 后,BSA 聚集程度与加入前相比,都是 50 左右,
说明 BSA 不会在 GTP 的诱导下发生聚合反应,因此选取 BSA 作为
对照。(3)①据图 2 可知,37 ℃时 FtsZ 酶活性最高,但此温度不一
定是 FtsZ 酶的最适温度,其最适温度在 37 ℃左右,因此设计 FtsZ
酶的最适温度的实验思路是在 30~45 ℃温度范围内设置较小的温度
梯度,重复实验一,酶活性最高时对应的温度是最适温度。②据实验
一及实验二的内容可知,实验一、实验二处理的区别是实验一先混匀
再在不同温度下反应;实验二先保温再加 GTP。③实验二的目的是
测定酶具有催化活性的温度范围。④酶的活性受到温度的影响,高温
会破坏酶的空间结构导致酶失去活性,因此当温度高于 45 ℃时,酶
的活性迅速丧失。
答案:(1)结构稳定 (2)GTP 催化 BAS 不会在 GTP 的诱导
下发生聚合反应 (3)在 30~45 ℃温度范围内设置较小的温度梯度,
重复实验一,酶活性最高时对应的温度是最适温度 实验一是先混匀
再在不同温度下反应;实验二是先保温再加 GTP 测定酶具有催化
活性的温度范围 温度过高使蛋白质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导致酶失
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