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8.50 KB
  • 2021-09-28 发布

【生物】黑龙江省双鸭山市一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解析版)

  • 3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一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一、选择题 ‎ ‎1.从杂合高茎豌豆(Dd)所结种子中任取两粒种植,它们都发育成高茎植株的概率是 A. 1 B. 1/2 C. 9/16 D. 3/4‎ ‎【答案】C ‎【解析】‎ ‎【分析】‎ 杂合高茎豌豆(Dd)所结种子的任意两粒分别来源于不同的受精卵,二者之间互为独立事件。它们都发育成高茎植株的概率是它们为髙茎概率的乘积。‎ ‎【详解】杂合高茎豌豆(Dd)所结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为DD∶Dd∶dd=1∶2∶1,髙茎所占比例为3/4,任取两粒种植,它们都发育成高茎植株的概率是(3/4)×(3/4)=9/16。‎ 故选C。‎ ‎2.关于同源染色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配对的两条染色体 B. 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 C. 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D. 一条染色体复制形成的两条染色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于母方,叫同源染色体。‎ ‎【详解】A、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配对的两条染色体 即为同源染色体,A正确;‎ B、同源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B正确;‎ C、同源染色体中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C正确;‎ D、一条染色体复制形成的两条染色体称为姐妹染色单体,不是同源染色体,D错误。‎ 故选D。‎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纯合子测交后代都是纯合子 B. 纯合子自交后代不出现性状分离 C. 杂合子自交后代不出现纯合子 D. 杂合子测交后代都是杂合子 ‎【答案】B ‎【解析】‎ ‎【分析】‎ 测交属于杂交的一种,是指被测个体和隐性纯合子进行杂交,自交是指自花传粉或同株异化传粉或相同基因型的个体进行交配。‎ ‎【详解】A、显性纯合子测交后代都是杂合子,A错误;‎ B、纯合子可以稳定遗传,自交后代不出现性状分离,B正确;‎ C、杂合子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会出现纯合子,C错误;‎ D、杂合子测交后代会出现隐性纯合子,D错误。‎ 故选B。‎ ‎4. 一动物精原细胞在进行减数分裂过程中形成了4个四分体,则次级精母细胞中期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分子数依次是 ( )‎ A. 4,8,8 B. 2,4,8 C. 8,16,16 D. 8,0,8‎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4个四分体表示初级精母细胞中含有4对同源染色体,经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开,染色体数目减半,则次级精母细胞中只含有每对同源染色体中的一条,故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着丝点还未断开)细胞中染色体数为4条,染色单体数为8条,DNA分子数也是8条,故选A。‎ ‎5.大量事实表明,孟德尔发现的基因遗传行为与染色体的行为是平行的。据此作出的如下推测,哪一项是没有说服力的(   )‎ A. 基因在染色体上 B. 每条染色体上有许多基因 C. 同源染色体分离导致等位基因分离 D. 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使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答案】B ‎【解析】‎ ‎【分析】‎ 基因和染色体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1、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也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 2、体细胞中基因、染色体成对存在,配子中成对的基因只有一个,同样,也只有成对的染色体中的一条。 3、基因、染色体来源相同,均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4、减数分裂过程中基因和染色体行为相同。‎ ‎【详解】基因遗传行为与染色体行为是平行的,这说明基因在染色体上,A不符合题意;基因遗传行为与染色体行为是平行的,这不能说明每条染色体上载有许多基因,B符合题意;基因遗传行为与染色体行为是平行的,由此可推知,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C不符合题意;基因遗传行为与染色体行为是平行的,由此可推知,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自由组合使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重组,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下列有关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含X染色体的配子数:含Y染色体的配子数=1:1‎ B. 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Y染色体都比X染色体短小 C. 含X染色体的精子和含Y染色体的精子数量相等 D. 各种生物细胞中的染色体都可以分为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有些生物的性别决定与染色体有关,与性别决定有关的染色体叫性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无关的染色体叫常染色体,性染色体是一对同源染色体,但是属于异型同源染色体,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雌配子都是含有X染色体的配子,雄配子中含有X染色体的配子和含有Y染色体的配子之比接近1:1,后代中的性别主要决定于哪种雄配子与雌配子结合形成受精卵并发育成个体。‎ ‎【详解】A、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雌配子都是含有X染色体的配子,雄配子中含有X染色体的配子和含有Y染色体的配子之比接近1:1,所以含X的配子数:含Y的配子数>1,A错误;‎ B、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Y染色体不一定比X染色体短小,如果蝇的Y染色体就比X染色体长,B错误;‎ C、精子是由含XY染色体的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所以雄配子中含有X染色体的配子和含有Y染色体的配子之比接近1:1,C正确;‎ D、不是所有的细胞都具有染色体,如原核生物;不是所有的生物的染色体都具有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之分,如大部分植物都没有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之分,D错误。‎ 故选C。‎ ‎7.某果蝇种群只存在XBXb、XbY两种基因型,且雌雄比例为1:1。假设含有隐性基因的配子有50%的死亡率,该种群随机交配子一代中表现为显性的雄性果蝇占 A. 1/3 B. 1/6 C. 2/9 D. 4/9‎ ‎【答案】D ‎【解析】‎ 分析题意在雌果蝇中产生的配子原应有1/2XB和1/2Xb,雄性中应是1/2Xb,1/2Y,而因为含有隐性基因的配子有50%的死亡率,所以子雌性中可育的配子中XB占2/3,Xb占1/3,雄性中可育的配子中Xb占1/3,Y占2/3,所以随机交配后表现为显性的雄性果蝇基因型是XBY,占2/3×2/3=4/9,D正确,A、B、C错误。‎ ‎8.人类对基因的认识经历了几十年的科学研究,直到19世纪,科学家们才开始了解基因是如何工作的,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孟德尔发现遗传两大基本规律时所用到的“遗传因子”,后被约翰逊改称为“基因”‎ B. 萨顿运用“假说-演绎法”提出假说: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C. 美国生物学家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D. 经过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且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答案】B ‎【解析】‎ ‎【分析】‎ 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测交实验)→得出结论。‎ ‎【详解】A、孟德尔发现遗传两大基本规律时所用到的“遗传因子”,后被约翰逊改称为“基因”,A正确;‎ B、美国遗传学家萨顿发现了孟德尔当初所说的“遗传因子”与染色体的行为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于是他运用类比推理法得出著名的萨顿假说:基因位于染色体上,B错误;‎ C、美国生物学家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用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C正确;‎ D、经过实验证明了基因染色体上,且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D正确。‎ 故选:B。‎ ‎9.某小组欲利用35S和32P分别标记的T2噬菌体探究遗传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他们先将未标记的大肠杆菌和32P标记的T2噬菌体混合后立即离心,并测定放射性(记为I);然后另取一组相同的大肠杆菌和35S标记的T2噬菌体混合培养一段时间后再搅拌、离心,并测定放射性(记为II),则会出现的结果是 A. I主要分布在上清液中,II主要分布在沉淀物中 B. I主要分布在沉淀物中,II主要分布在上清液中 C. I主要分布在上清液中,II主要分布在上清液中 D. I主要分布在沉淀物中,II主要分布在沉淀物中 ‎【答案】C ‎【解析】‎ ‎【分析】‎ ‎35S标记在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上,32P标记在噬菌体的DNA分子上。将大肠杆菌和噬菌体混合培养一段时间的目的是让噬菌体将其DNA注入大肠杆菌;搅拌、离心后,大肠杆菌进入沉淀物,噬菌体或其蛋白质外壳进入上清液。‎ ‎【详解】若未标记的大肠杆菌和32P标记过的T2噬菌体混合后立即离心,则亲代噬菌体还没有侵染大肠杆菌,因此,亲代的蛋白质外壳和DNA(32P)均主要分布在上清液中;若未标记的大肠杆菌和35S标记过的T2噬菌体混合培养一段时间后再离心,则蛋白质外壳(35S)主要分布在上清液中,DNA主要分布在沉淀物中。综合上述分析,I的放射性主要分布在上清液中;II的放射性主要分布在上清液中,C项正确。 故选C。‎ ‎10.下列有关细胞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根尖分生区的细胞比成熟区细胞的细胞周期长 B.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间期,均进行DNA的复制 C. 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和有丝分裂过程中 D. 一个四分体中含有一对同源染色体,4条脱氧核苷酸链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 ‎(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 ‎(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 ‎(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根尖成熟区细胞已经高度分化,不再分裂,没有细胞周期,A错误;‎ B、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均进行DNA的复制,B正确;‎ C、基因重组只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不发生在有丝分裂过程中,C错误;‎ D、一个四分体中含有一对同源染色体,4个DNA分子,8条脱氧核苷酸链,D错误。‎ 故选B。‎ ‎11.下列组合在果蝇的卵细胞中不存在的是( )‎ A. 2条常染色体,1条X染色体,1条Y染色体 B. 4个脱氧核糖核酸分子 C. 3条常染色体,1条X染色体 D. 4条染色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 雌果蝇体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成如下图所示,其中Ⅱ和Ⅱ、Ⅲ和Ⅲ、Ⅳ和Ⅳ为3对常染色体,Ⅰ 和Ⅰ为1对X染色体。卵原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成与体细胞相同,卵细胞是由卵原细胞通过减数分裂产生的。‎ ‎【详解】雌果蝇的体细胞中含有3对常染色体和1对X染色体,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的卵细胞中含有3条常染色体和1条X染色体,共计4条染色体,每条染色体含有1个脱氧核糖核酸(DNA)分子,因此共有4个脱氧核糖核酸分子。综上分析,果蝇的卵细胞中不存在Y染色体,A正确,B、C、D均错误。‎ ‎12.如图是某动物细胞分裂的一组图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③表示有丝分裂,②④表示减数分裂 B. 具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有①②③④‎ C. 图②③表示发生了基因自由组合现象 D. 上述细胞中含有8个染色单体的是①②③‎ ‎【答案】A ‎【解析】‎ ‎【分析】‎ 图中①含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已经分裂,是有丝分裂的后期,②中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的两侧,是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中期,③中含同源染色体,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是有丝分裂的中期,④中不含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已经分裂,是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 ‎【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①③表示有丝分裂,②④表示减数分裂,A正确;‎ B、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含有同源染色体,所以具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有 ‎①②③,B错误;‎ C、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由于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而导致其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所以图②可表示发生了基因自由组合现象,图③为有丝分裂中期,不能发生基因重组,C错误;‎ D、①④细胞中着丝点已经分裂,不含染色单体,图②③中含有8条染色单体,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减数分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13.关于下列几个重要科学探究的叙述,错误的是()‎ ‎①摩尔根的果蝇伴性遗传实验 ‎②肺炎双球菌小鼠体内转化实验 ‎③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④沃森和克里克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A. ①首次将一个特定基因定位在一条特定染色体上 B. ②和③实验都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C. ③实验中用32P和35S标记的噬菌体分别侵染细菌,实现了DNA和蛋白质分开研究 D. ④的意义在于发现了DNA如何储存遗传信息,为DNA复制机制的阐明奠定了基础 ‎【答案】B ‎【解析】‎ ‎【分析】‎ 摩尔根通过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只能说明加热杀死的S型菌体内存在转化因子;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的结论:DNA是遗传物质,其他物质不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①摩尔根的果蝇伴性遗传实验首次将一个特定基因白眼定位在X染色体上,A正确;②肺炎双球菌小鼠体内转化实验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B错误;③实验中用32P和35S标记的噬菌体分别侵染细菌,实现了DNA和蛋白质的自动分离,各自研究其遗传效应,C正确;④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发现了DNA通过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储存遗传信息,为DNA复制机制(半保留复制)的阐明奠定了基础,D正确。故选B。‎ ‎14.蚊子的基因A、B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基因型为AAbb和aaBB的个体胚胎致死。用AABB雄蚊与aabb雌蚊交配,得到F1,再让F1群体中的雌雄个体交配,则F2中aaBb的个体占 A. 1/4 B. 1/7 C. 1/5 D. 1/8‎ ‎【答案】B ‎【解析】‎ ‎【分析】‎ 先根据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和题干信息推测出F2群体中的基因型及比例。‎ ‎【详解】AABB和aabb个体交配,子一代的基因型为AaBb,F1雌雄个体相互交配,按照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_B_:A_bb:aaB_:aabb=9:3:3:1,其中,AAbb和aaBB死亡,因此F2群体中的基因型为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1:2:4:2:2:2:1,故F2中aaBb的个体占2/14即1/7,故选B。‎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和应用,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结合题干信息综合解答问题的能力。‎ ‎15.下列符合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的是 A. 患病父亲一定会生出患病的女儿 B. 患病父亲一定会生出患病的儿子 C. 患病母亲一定会生出患病的女儿 D. 患病母亲一定会生出患病的儿子 ‎【答案】D ‎【解析】‎ ‎【分析】‎ 红绿色盲属于伴X隐性遗传病,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一定是患者;男患者多于女患者;隔代交叉遗传。‎ ‎【详解】AB、患病父亲基因型为XbY,母亲的基因型未知,故女儿和儿子均不一定患病,A、B错误;‎ CD、患病母亲即XbXb,父亲的基因型未知,儿子一定患病,女儿不一定患病,C错误、D正确。‎ 故选D。‎ ‎【点睛】伴X隐性遗传病中,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一定患病;伴X显性遗传病中,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一定患病。‎ ‎16.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提出了两大遗传定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孟德尔在豌豆开花时去雄和授粉,实现亲本的杂交 B. 孟德尔提出的假说之一是“体细胞中基因是成对存在的”‎ C. 为了验证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测交实验 D. 孟德尔发现的遗传规律能够解释所有有性生殖生物的遗传现象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由于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授粉植物,如果用豌豆进行杂交实验,必须在花粉为成熟之前对母本进行去雄套袋处理,在人工传粉后再套袋。‎ ‎2、孟德尔提出的假说主要包括四点内容:一是遗传因子决定生物的性状;二是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三是产生配子时,细胞中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遗传给下一代;四是受精作用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3、孟德尔采用假说—演绎法得到遗传规律,其中就是通过测交试验来验证假说是否正确的。‎ ‎4、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只适用于真核生物的核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且必须通过有性生殖繁殖产生后代。‎ ‎【详解】A、孟德尔在豌豆开花前去雄和授粉,实现亲本的杂交,A错误;‎ B、孟德尔提出的假说之一是“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B错误;‎ C、为了验证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测交实验,C正确;‎ D、孟德尔发现的遗传规律能够解释真核生物有性生殖的遗传现象,D错误;‎ 故选C。‎ ‎【点睛】注意:孟德尔时代没有“基因”、“染色体”等概念。‎ ‎17.下列有关放射性同位素示踪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35S标记甲硫氨酸,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与游离的核糖体都可能出现放射性 B. 用含标记35‎ S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经保温、搅拌、离心后,沉淀物中放射性高 C. 小鼠吸入18O2,则在其尿液中可以检测到H218O,呼出的CO2也可能含有C18O2‎ D. 光照下给水稻提供14CO2,细胞内存在的14C转移途径14CO2→14C3→(14CH2O)‎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同位素示踪法是利用放射性核素作为示踪剂对研究对象进行标记的微量分析方法,即把放射性同位素的原子添加到其他物质中去,让它们一起运动、迁移,再用放射性探测仪器进行追踪,就可知道放射性原子通过什么路径,运动到哪里了,是怎样分布的。‎ ‎2、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在生物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1)用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用32P标记噬菌体的DNA,分别侵染细菌,最终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用3H标记氨基酸,探明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 ‎(3)15N标记DNA分子,证明了DNA分子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 ‎(4)卡尔文用14C标记CO2,研究出碳原子在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即CO2→C3→有机物;‎ ‎(5)鲁宾和卡门用18O标记水,证明光合作用所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于水。‎ ‎【详解】A、附着在内质网上核糖体与游离的核糖体都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当它们以被35S标记甲硫氨酸为原料合成蛋白质时,都会出现放射性,A正确;‎ B、用含标记35S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经保温、搅拌、离心后,被35S的蛋白质外壳主要在上清液中,故上清液中放射性高,B错误;‎ C、小白鼠吸入18O2,18O2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生成H218O,H218O又可以作为反应物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产生C18O2,因此在其尿液中可以检测到H218O,呼出的CO2也可能含有C18O2,C正确;‎ D、给水稻提供14CO2,14CO2与C5反应生成14C3,14C3接受ATP释放的能量并且被[H]还原,一部分经过一系列变化,最终生成糖类。因此,14C在水稻光合作用过程中的转移途径是:14CO2→14C3→(14CH2O),D正确。‎ 故选B。‎ ‎【点睛】掌握同位素示踪法,结合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分泌蛋白等过程进行分析,准确判断各选项便可。‎ ‎18.下列系谱图所示三种单基因遗传病,一定不是伴性遗传的是 A. ① B. ② C. ①② D. ①③‎ ‎【答案】A ‎【解析】‎ ‎【分析】‎ 遗传系谱中遗传病性质的确定,一般首先根据“无中生有”判断致病基因的显隐性,再根据伴性遗传的特点,分析遗传系谱是否符合伴性遗传特点。‎ ‎【详解】图①中,双亲正常,女儿有病,致病基因为隐性,若为伴X隐性遗传病,则女患者的父亲应为患者,与系谱矛盾,则该病一定是常染色体遗传病;图②③中,无法确定致病基因的显隐性,因此无法进一步确定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性染色体上。‎ 故选A。‎ ‎【点睛】遗传系谱常用快速判断法:‎ ‎(1)双亲正常,女儿患病,一定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2)双亲患病,女儿正常,一定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19.家兔睾丸中有的细胞进行正常有丝分裂,有的细胞进行正常减数分裂。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每个细胞分裂时姐妹染色单体都分离 ‎ B. 每个细胞分裂后子细胞中都含性染色体 C. 每个细胞分裂前都进行DNA分子复制 ‎ D. 每个细胞分裂时同源染色体都进行联会 ‎【答案】B ‎【解析】‎ ‎【分析】‎ 睾丸是雄性生殖器官,精原细胞可以进行有丝分裂增加精原细胞的数目,也可以进行减数分裂产生精子。‎ ‎【详解】A、初级精母细胞分裂时,姐妹染色单体未分离,A错误;‎ B、无论有丝分裂还是减数分裂,每个细胞分裂后子细胞中都含性染色体,B正确;‎ C、次级精母细胞分裂前不进行DNA分子复制,C错误;‎ D、有丝分裂时,没有同源染色体的联会,D错误。‎ 故选B。‎ ‎20.基因型为AaBb(两对基因自由组合)的某二倍体动物,可以产生如图中各种基因型的细胞,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在雄性动物体内能同时找到基因型为AaBb、AB、Ab、aB和ab的细胞 B. ①过程产生的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 C. ③过程产生的变异结果是产生了新基因,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是有利的变异 D. ④过程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未分离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表示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②表示有丝分裂产生的子细胞,③表示有丝分裂产生的子细胞发生了基因突变,④表示细胞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中染色体结构发生改变或少了一条染色体。‎ ‎【详解】A.在动物的卵巢和睾丸中能同时进行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所以能同时找到AaBb、AB、Ab、aB和ab五种基因型的细胞,A正确; B.①过程为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属于基因重组,因此产生了可遗传变异,B正确; C.③产生的变异是基因突变,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但由于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所以不一定是有利变异,这取决于周围环境的变化情况,C错误; D.④‎ 过程若是减数分裂的结果,则其细胞内还存在等位基因Aa,最可能的原因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未分离,D正确。 故选C。‎ ‎21.下列关于人类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说法(不考虑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正确的是 A. 女性患者的后代中,女儿都正常,儿子都患病 B. 有一个患病女儿的正常女性,其儿子患病的概率为0‎ C. 表现正常的夫妇,其性染色体上可能携带该致病基因 D. 患者双亲必有一方是患者,人群中的患者男性多于女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抗维生素D佝偻病属于伴X显性遗传病,含有致病基因一定是患者,正常个体一定不携带该病的致病基因。‎ ‎【详解】A、女性患者即XBX-的后代中,儿子和女儿均可能患病,A错误;‎ B、正常女性的基因型为XbXb,其患病女儿一定是XBXb,则其丈夫一定是患者XBY,其儿子患病的概率为0,B正确;‎ C、该病为显性遗传病,表现正常的夫妇,其性染色体上一定不携带该致病基因,C错误;‎ D、患者双亲必有一方是患者,人群中的患者女性多于男性,D错误。‎ 故选B。‎ ‎【点睛】伴X显性遗传病: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一定是患者;女患者多于男患者;代代相传。‎ 伴X隐性遗传病: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一定是患者;男患者多于女患者;隔代交叉遗传。‎ ‎22.小麦的粒色受两对基因R1和r1、R2和r2控制,且独立遗传。R1和R2决定红色,r1和r2决定白色,并有累加效应,所以麦粒的颜色随R的增加而逐渐加深。将红粒(R1R1R2R2)与白粒(r1r1r2r2)杂交得F1,F1自交得F2,则F2的表现型有(  )‎ A. 4种 B. 5种 C. 9种 D. 10种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题意已知,基因R1和r1、和R2和r2不连锁,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R1和R2决定红色,r1和r2决定白色,R对r不完全显性,并有累加效应,所以麦粒的颜色随R的增加而逐渐加深,即显性基因越多,颜色越深。‎ ‎【详解】将红粒(R1R1R2R2)与白粒(r1r1r2r2)杂交得F1,F1的基因型为R1r1R2r2,F1自交,依题意,后代的表现型和基因的种类组合没有关系,和显性基因R的个数有关。得到的后代可能含有4个R基因(R1R1R2R2),可能含有3个R基因(R1R1R2r2、R1r1R2R2),可能含有2个R基因(R1R1r2r2、R1r1R2r2、r1r1R2R2),可能只含有1个R基因(R1r1r2r2、r1r1R2r2),可能不含R基因(r1r1r2r2),故有5种表现型。综上分析,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23.下列关于生物遗传规律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是基因分离定律的基础 B. 基因分离和基因自由组合都发生在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中 C. 两对或两对以上相对性状的遗传都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D. 基因型为Aa的个体连续自交,后代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大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物的遗传规律主要包括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等。‎ ‎1、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3、关于杂合子的自交问题:‎ ‎【详解】A、基因分离定律是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A错误;‎ B、基因分离和基因自由组合都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而不是受精作用过程中,B错误;‎ C、若控制这两对或两对以上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那么它们的遗传就不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C错误;‎ D、基因型为Aa的个体连续自交,若连续自交n代,则子代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1-1/2n,因此后代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大,D正确;‎ 因此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遗传规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24.在确定DNA是遗传物质的研究过程中,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以及赫尔希和蔡斯T2噬菌体的侵染实验有着重要的意义。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两个实验都用了结构简单的生物——病毒展开研究 B. 两个实验都应用了细菌培养技术为实验成功提供了保障 C. 两个实验设计思路共同点是利用重组DNA片段研究其表型效应 D. 两个实验都表明亲代的性状是通过DNA或RNA遗传给后代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 ‎1、艾弗里及其同事对S型细菌中的物质进行了提纯和鉴定。他们将提纯的DNA、蛋白质和多糖等物质分别加入到培养了R型细菌的培养基中,结果发现:只有加入DNA,R型细菌才能够转化为S型细菌,并且DNA的纯度越高,转化就越有效,;如果用DNA酶分解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的DNA,就不能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 结论:DNA是“转化因子”,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也即DNA是遗传物质。‎ ‎2、赫尔希和蔡斯用含32P和35S分别去标记T2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然后分别去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检验子代噬菌体的放射性。结果发现:用35S标记T2噬菌体的后代没有放射性,而用32P标记T2噬菌体的后代没有放射性。‎ 结论: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 ‎【详解】A、赫尔希和蔡斯用了结构简单的生物——病毒展开研究,而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没有用到病毒,A错误;‎ B、两个实验都应用了细菌培养技术为实验成功提供了保障,B正确;‎ C、两个实验的设计思路共同点是:设法将DNA与蛋白质等其他物质分离开,单独地、直接地观察它们的生理作用。C错误;‎ D、两个实验都表明亲代的性状是通过DNA遗传给后代的,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25.有一对夫妇,女方患白化病,她的父亲是血友病患者;男方正常,但他的母亲是白化病患者。预计这对夫妇子女中一人同时患两种病的几率是 ( )‎ A. 50% B. 25%‎ C. 12.5% D. 6.25%‎ ‎【答案】C ‎【解析】‎ ‎【分析】‎ 血友病是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白化病是常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假设控制白化病和血友病的基因分别是a和b。有一对夫妇,女方患白化病,她的父亲是血友病患者,则该女性的基因型为aaXBXb;男方正常,但他的母亲是白化病患者,则该男子的基因型为AaXBY。‎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这对夫妇中,女性的基因型为aaXBXb,男性的基因型为AaXBY,则他们的后代中白化病的概率为1/2,血友病的概率为1/4,因此预计这对夫妇子女中一人同时患两种病的几率=1/2×1/4=1/8(12.5)。‎ 故选C。‎ ‎26.如图所示为 T2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的一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本组实验中的细菌先用 32P 的培养基培养一段时间 B. 子代噬菌体中具有放射性的个体占大多数 C. 上清液中放射性较高的原因可能是搅拌不充分 D. 沉淀中放射性偏低的原因可能是保温时间过长 ‎【答案】D ‎【解析】‎ ‎【分析】‎ T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①研究着: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 ‎②实验材料:T 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等。‎ ‎③实验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④实验思路:S是蛋白质的特有元素,DNA分子中含有P,蛋白质中几乎不含有,用放射性同位素 32P和放射性同位素 35S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直接单独去观察它们的作用。‎ ‎⑤实验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⑥实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A、由于亲代噬菌体已用 32P标记,所以细菌不能先用 32‎ P的培养基培养一段时间,A错误;‎ B、子代噬菌体中具有放射性的个体只占少数,B错误;‎ C、悬浮液中放射性较高的原因可能是离心时间短,C错误 D、如果保温时间过长,子代噬菌体会从大肠杆菌中释放出来,导致上清液中也会出现放射性,沉淀中放射性偏低,D正确。‎ 故选D。‎ ‎27.下列有关肺炎双球菌及其转化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给小鼠注射S型菌DNA,小鼠将患败血症而死亡 B. S型菌的致病性与其细胞表面的一层多糖类物质有关 C. 实验中少量R型菌转化为S型菌的现象属于基因突变 D. S型菌的DNA引起细菌的转化效率高低与其纯度无关 ‎【答案】B ‎【解析】‎ ‎【分析】‎ 肺炎双球菌分为R型菌和S型菌,前者无毒,后者有毒,会导致小鼠死亡。‎ ‎【详解】A、S型细菌能使小鼠会患败血症死亡,但单独给小鼠注射S型细菌的DNA,小鼠不会患败血症死亡,A错误;‎ B、S型肺炎双球菌有荚膜,菌落表现光滑,能使菌体不易受到宿主正常防护机制的破坏,所以S型菌的致病性与其细胞表面的一层多糖类物质有关,B正确;‎ C、实验中少量R型菌转化为S型菌的现象属于基因重组,C错误;‎ D、S型菌的DNA引起细菌的转化效率高低与其纯度有关,纯度越高,转化效率就越高,D错误。‎ 故选:B。‎ ‎【点睛】易错点:导致小鼠死亡的是S型菌,而不是S型菌的DNA。‎ ‎28.人的X染色体和Y染色体大小、形态不完全相同,但存在着同源区段(Ⅱ)和非同源区段(I、III),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若某病是由位于非同源区段III上的致病基因控制的,则患者均为男性 B. 若某病是由位于非同源区段Ⅰ上的显性基因控制的,则男性患者的儿子一定患病 C. 若X、Y染色体上存在一对等位基因,则该对等位基因位于同源区段Ⅱ上 D. 若某病是由位于非同源区段I上的隐性基因控制的,则患病女性的儿子一定是患者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 Ⅰ区段是X染色体的特有的区域,其上的单基因遗传病,分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和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其中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而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男性患病率低于女性;‎ Ⅱ区段是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其上的单基因遗传病,患病率与性别有关,但男性患病率不一定大于女性,如①XaXa×XaYA后代所有显性个体均为男性,所有隐性个体均为女性;②XaXa×XAYa后代所有显性个体均为女性,所有隐性个体均为男性。‎ Ⅲ区段是Y染色体特有的区域,其上有控制男性性别决定的基因,而且Ⅲ片段上的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患者全为男性。‎ ‎【详解】A、Ⅲ区段是Y染色体特有的区域,若某病是由位于非同源区段III上的致病基因控制的,则患者均为男性,A正确;‎ B、Ⅰ片段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无对于区段,若该区段的疾病由显性基因控制,男患者致病基因总是传递给女儿,则女儿一定患病,但是儿子不一定患病,B错误;‎ C、由题图可知Ⅱ片段是X、Y的同源区段,因此只有在该部位会存在等位基因,C正确;‎ D、若某病是位于I片段上隐性致病基因控制的,即为伴X隐性遗传病,则患病女性的儿子一定是患者,D正确。‎ 故选B。‎ ‎29.用一个被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不含放射性元素的大肠杆菌可获得许多子代噬菌体。可能的结果是 A. 一些子代噬菌体的DNA中含有32P B. 全部子代噬菌体的DNA中含有32P C. 全部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中含32P D. 一些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中含32P ‎【答案】A ‎【解析】‎ ‎【分析】‎ 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其步骤为: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噬菌体的繁殖过程为: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详解】A、在噬菌体确认大肠杆菌的实验中,噬菌体的DNA进入大肠杆菌,以大肠杆菌的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合成子代噬菌体的DNA,因此一部分子代噬菌体的DNA还有32P,A正确;‎ B、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只有一部分子代噬菌体的DNA还有32P,B错误;‎ C、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中不含32P,C错误;‎ D、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中不含32P,D错误。‎ 故选A。‎ ‎30.下列关于遗传学基本概念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兔的白毛和黑毛,狗的长毛和卷毛都是相对性状 ‎②纯合子杂交产生的子一代所表现的性状就是显性性状,XAY、XaY属于纯合子 ‎③不同环境下,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不一定相同 ‎④A和A、b和b不属于等位基因,C和c属于等位基因 ‎⑤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作性状分离,两个双眼皮的夫妇生了一个单眼皮的孩子属于性状分离 ‎⑥检测某雄兔是否是纯合子,可以用测交的方法 A. 2项 B. 3项 C. 4项 D. 5项 ‎【答案】B ‎【解析】‎ ‎【分析】‎ 相对性状:同种生物的各个体间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性状分离:指让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F1全部个体都表现显性性状,F1自交,F2个体大部分表现显性性状,小部分表现隐性性状的现象。‎ 测交: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杂交,是杂交子一代个体(F1)再与其隐性或双隐性亲本的交配,是用以测验子一代个体基因型的一种回交。‎ ‎【详解】①兔的白毛和黑毛是一对相对性状,狗的长毛和卷毛不是一对相对性状,①错误;‎ ‎②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纯合子杂交产生的子一代所表现的性状是显性性状,②错误;‎ ‎③性状的表现是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基因型相同,环境不同,表现型不一定相同,③正确;‎ ‎④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是等位基因,如C和c,④正确;‎ ‎⑤性状分离是指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⑤错误;‎ ‎⑥动物纯合子的检测,可用测交法,⑥正确。‎ 有③④⑥,3项正确;‎ 故选:B。‎ ‎31.火鸡(ZW型)有时能孤雌生殖,即卵不经过正常受精也能发育成正常的新个体。其可能机制为:卵细胞与来自相同次级卵母细胞的一个极体受精。已知性染色体组成为WW的个体不能成活,则该机制所产生的子代的性别比例理论值为:‎ A. 雌:雄=1:1 B. 雌:雄=0:1 ‎ C. 雌:雄=3:1 D. 雌:雄=4:1‎ ‎【答案】B ‎【解析】‎ ‎【分析】‎ 火鸡的ZW型性别决定中,ZZ为雄性,ZW为雌性,WW胚胎不能存活,根据子代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和类型即可判断子代的性别。‎ ‎【详解】由题意可知:卵细胞与来自相同次级卵母细胞的一个极体受精,当卵细胞的染色体组成是Z,来自相同次级卵母细胞的一个极体也是Z,受精后ZZ,存活雄性;当卵细胞的染色体组成是W,来自相同次级卵母细胞的一个极体也是W,受精后WW,不能存活,因而雌:雄=0:1,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和伴性遗传,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和数目变化规律;识记伴性遗传的概念及类型,准确推断题中每一种情况下子代的性别比例。‎ ‎32.图为某一遗传病患者体细胞内全部染色体的图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该图为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女性染色体核型图 B. 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 C. 图中染色体共有23种形态 D. 据图判断,其患多基因遗传病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染色体核型图可知,患者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故为女性,且该个体的第21号染色体有3条,故为三体。‎ ‎【详解】A、 图中染色体是人为按顺序排列的,在显微镜下观察不到图中所描绘的染色体,A错误;‎ B、染色体组型是将某种生物体细胞内的全部染色体,在有丝分裂中期进行显微摄影,然后按大小和形态特征进行配对、分组和排列所构成的图像,图为遗传病患者某一体细胞内全部染色体的图像,但该个体所有体细胞中染色体组型是一样的,故不能说明该体细胞一定在有丝分裂中期,B错误;‎ C、 图中染色体共有23种形态,22种常染色体和2条X染色体,C正确;‎ D、 据图判断,该患者染色体数目异常,D错误。 故选C ‎ ‎33.下列关于减数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减数分裂包括两次连续的细胞分裂 ②在次级卵母细胞中存在同源染色体 ③着丝点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一分为二 ④减数分裂的结果,染色体数减半,DNA数不变 ⑤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导致染色体数目减半 ⑥联会后染色体复制,形成四分体 ⑦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末期 A. ①②③ B. ④⑤⑥ C. ①⑤ D. ⑥⑦‎ ‎【答案】C ‎【解析】‎ ‎【分析】‎ 减数分裂是连续两次细胞分裂,而染色体只复制一次,从精原细胞到初级精母细胞的过程中DNA复制、DNA加倍、染色体不加倍,着丝点在第二次分裂后期一分为二,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染色体数减半,DNA数减半,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染色体复制后,在前期联会,形成四分体。‎ ‎【详解】①减数分裂时染色体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①正确;②由于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离,因此次级卵母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②错误;③着丝点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一分为二,③错误;④减数分裂的结果是DNA和染色体都减半,④错误;⑤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原因是同源染色体分离,⑤正确;⑥染色体复制发生在联会之前,⑥错误;⑦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⑦错误.故选C。‎ ‎【点睛】易错点:染色体与DNA数量的加倍与减半发生的时期与原因。‎ ‎34.果蝇的两对基因(A、a与D、d)位于一对常染色体上。已知基因型为AA或dd的个体胚胎致死。现有一对基因型相同的雌雄果蝇如下图所示,逐代自由交配(不考虑交叉互换),则后代中基因A的基因频率将 A. 上升 B. 不变 C. 下降 D. 先升后降 ‎【答案】B ‎【解析】‎ 图示的雌雄果蝇的基因型均为AaDd,在不考虑交叉互换和基因突变的情况下,雌雄果蝇产生的雌配子和雄配子及其比例均为AD∶ad=1∶1,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后代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ADD∶2AaDd∶aadd=1∶2∶1。已知基因型为AA或dd的个体胚胎致死,所以AADD和aadd死亡,后代的基因型均为AaDd。可见,图示的雌雄果蝇逐代自由交配(不考虑交叉互换),因后代与亲代的基因型相同,所以后代中基因A的基因频率将不变。综上分析,B正确,A、C、D均错误。‎ ‎【点睛】解答此题需抓住问题的实质:A与D连锁(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a与d连锁,连锁的基因会随所在的染色体一起传递,因此基因型均为AaDd的图示的雌雄果蝇,产生的雌配子和雄配子及其比例均为AD∶ad=1∶1。在此基础上,结合题意“基因型为AA或dd的个体胚胎致死”即可推知后代的基因型,进而对各选项作出判断。‎ ‎35.某同学总结了有关减数分裂、染色体、DNA的知识点,其中不正确的是 A. 次级精母细胞中的核DNA分子和正常体细胞的核DNA分子数目相同 B. 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等于正常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 C. 初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正好和核DNA分子数目相同 D. 任何一种哺乳动物的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和着丝点的数目相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①由于减数分裂过程存在联会、同源染色体分离,所以导致分裂后子细胞染色体数量减半,所以减数分裂后,染色体数目比原来减少了一半。‎ ‎②同源染色体一般能够在减数分裂中发生联会(即配对)现象,形状大小一般相同。‎ ‎③‎ 四分体是指联会后的一对同源染色体共有四条染色单体,成为一个四分体。四分体、同源染色体、染色单体、核 DNA之间的数量关系是1个四分体含有1对同源染色体,共含有4条染色单体,4条DNA。‎ ‎④在有丝分裂过程中不能形成四分体,因为不发生同源染色体的联会现象。‎ ‎⑤遗传规律的发生是在细胞减数分裂减I 后期,即同源染色体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的时期。‎ ‎【详解】A.减数分裂中,次级精母细胞中的DNA分子正好和正常体细胞的DNA分子数目相同,A正确;‎ B.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等于正常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B正确;‎ C.初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是DNA分子数目的2倍,C错误;‎ D.任何一种哺乳动物的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和着丝点的数目相同,D正确;‎ 故选:C。‎ ‎【点睛】注意细胞内DNA和核DNA有区别。‎ ‎36.某高等动物的毛色由常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A对a、B对b为完全显性,其中A基因控制黑色素的合成,B基因控制黄色素的合成,两种色素均不合成时毛色呈白色。当A、B基因同时存在时,二者的转录产物会形成双链结构进而无法继续表达。纯合的黑色和黄色亲本杂交,F1为白色,F1随机交配获得F2。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A. 若F2中黑色:黄色:白色个体之比接近3:3:10,则两对基因独立遗传 B. 自然界中,该高等动物白色个体的基因型共有5种,黑色和黄色个体的基因型各有2种 C. F2中黑色与黄色随机交配,后代的基因型共4种,其中白色个体的基因型有2种 D. 若检测F2中的黑色个体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可将其与白色纯合子杂交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可知,黑色的基因型为A_bb,黄色的基因型为aaB_,白色的基因型为A_B_、aabb。纯合的黑色AAbb和黄色aaBB亲本杂交,子一代基因型为AaBb,若两对等位基因在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则子一代随机交配此产生的后代为A_B_:A_bb:aaB_:aabb=9:3:3:1,即性状分离比为黑色:黄色:白色=3:3:10。‎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若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则子二代的性状分离比为黑色:黄色:白色=3:3:10,A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已知,白色的基因型为A_B_、aabb,因此白色的基因型有4+1=5种;黑色的基因型为A_bb,有2种;黄色的基因型为aaB_,也有2种,B正确;子二代中黑色的基因型为AAbb、Aabb,黄色的基因型为aaBB、aaBb,后代基因型有2×2=4种,白色的基因型有AaBb、aabb2种,C正确;若检测F2中的黑色个体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可将其与白色纯合子aabb杂交,而白色纯合子还有AABB,D错误。‎ ‎37.某研究所将拟南芥的三个抗盐基因SOSI、SOS2、SOS3导入玉米,筛选出成功整合的耐盐植株(三个基因都表达才表现为高耐盐性状)。如图表示三个基因随机整合的情况,让三株转基因植株自交,后代高耐盐性状的个体比例最小的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三者相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题图分析:甲细胞中三个抗盐基因SOSI、SOS2、SOS3都在一条染色体上,乙细胞中三个抗盐基因SOSI、SOS2位于一条染色体上,而SOS3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丙细胞中三个抗盐基因SOSI和SOS2位于同源染色体的不同位置上,而SOS3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且三个基因都表达才表现为高耐盐性状。据此分析对各选项进行判断。‎ ‎【详解】设三个抗盐基因SOSI、SOS2、SOS3分别用A、B、D来表示,植株甲可产生两种类型的配子,ABD和abd,比例为1:1,让甲自交,后代高耐盐性状的个体比例是3/4,植株乙可产生ABD、AbD、aBd、abd这四种类型的配子,比例为1:1:1:1,让乙自交,后代高耐盐性状的个体比例是9/16,植株丙可产生AbD、Abd、aBd、aBd这四种类型的配子,比例为1:1:1:1,让丙自交,后代高耐盐性状的个体比例是6/16,因此应选C。‎ ‎【点睛】本题综合考查了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38.某种山羊的有角和无角是一对相对现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A和a),其中雄羊的显性纯合子和杂合子表现型一致,雌羊的隐性纯合子和杂合子表现型一致。多对纯合的有角雄羊和无角雌羊杂交,F1雄羊全为有角,雌羊全为无角,F1的雌雄羊自由交配,F2不可能出现的是(  )‎ A. 有角:无角=3:1‎ B. 雄羊中有角:无角=3:1,雌羊中有角:无角=1:3‎ C. 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aa=1:2:1‎ D. 无角雌羊中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aa=2:1‎ ‎【答案】A ‎【解析】‎ ‎【分析】‎ 雄羊的显性纯合子和杂合子表现型一致,雌羊的隐性纯合子和杂合子表现型一致,说明杂合子在雌雄中表现型不同。突破点为“多对纯合的有角雄羊和无角雌羊杂交,F1一定为杂合子,其中雄羊全为有角,雌羊全为无角”,故雄羊有角的基因型为AA、Aa,无角的基因型为aa,雌羊的有角基因型为AA,无角的基因型为Aa、aa。‎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有角雄羊的基因型为AA或Aa,而有角雌羊的基因型为AA,让多对纯合的有角雄羊(AA)和无角雌羊(aa)杂交,F1都为Aa,F2中AA∶Aa∶aa=1∶2∶1,雄羊有角:无角=3:1,雌羊中有角:无角=1:3,因此在F2中有角:无角=1:1,无角雌羊中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aa=2:1,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从性遗传是指基因在常染色体上,但杂合子在雌雄个体中表现型不同的现象。‎ ‎39.对下图所表示的生物学意义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若图甲表示雄果蝇精原细胞染色体组成图,体细胞中最多含有四个染色体组 B. 对图乙代表的生物测交,其后代中,基因型为AADD的个体的概率为1/4‎ C. 图丙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染色单体数、DNA数均为8条 D. 图丁所示家系中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患者,该病是伴X隐性遗传病 ‎【答案】A ‎【解析】‎ 分析甲图:甲图为雄果蝇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成图,且该果蝇的基因型为AaXWY。分析乙图:乙细胞含有2对同源染色体(1和2、3和4);其中1和2上含有一对等位基因,3和4上含有一对等位基因。分析丙图: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可能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分析丁图:“有中生无为显性,显性看男病,男病女正非伴性”,因此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图甲表示雄果蝇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成图,当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时,细胞内染色体数加倍,染色体组数也加倍,即此时达到最多4个染色体组,A正确;乙图中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不同对的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因此该生物测交后产生基因型为AaDd、Aadd、aaDd和aadd四种,各占1/4,没有AADD的基因型个体,B错误;丙图细胞含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含有8条染色体,8个DNA分子,没有染色单体,C错误;根据丁图中“父母患病而女儿正常”,可判断丙图家系中的遗传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D错误。‎ ‎40.如图为一对近亲结婚的青年夫妇的遗传分析图,其中白化病由基因a控制,色盲由基因b控制(不考虑基因突变)。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这对夫妇所生子女中,患一种病的概率为7/16‎ B. D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其中含有两个B基因 C. E细胞和G细胞结合发育成的个体表现型为正常女性 D. F细胞和G细胞含有的相同致病基因可能来自于家族中的同一祖先 ‎【答案】A ‎【解析】‎ 由图示可知:这对夫妇的基因型为AaXBY、AaXBXb,所生子女中,患白化病的概率为1/4aa、肤色正常的概率为3/4A_,患色盲的概率为1/4XbY、视觉正常的概率为3/4(2/4XBX_+1/4XBY),因此患一种病的概率为1/4aa×3/4+1/4XbY×3/4A_=6/16,A错误;D细胞为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的次级精母细胞,因图中白化色盲患者的基因型为aaXbY,F细胞的基因型为aY,G细胞的基因型为aXb,所以D细胞的基因组成为AAXBB或AAXBXB,含有两个B基因,B正确;E细胞是D细胞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形成的,其基因型为AXB,而G细胞的基因型为aXb,因此E细胞和G细胞结合发育成的个体的基因型为AaXBXb,表现型为正常女性,C正确;题图为一对近亲结婚的青年夫妇的遗传分析图,因此F细胞和G细胞含有的相同致病基因(a)可能来自于家族中的同一祖先,D正确。‎ ‎【点睛】依据题图中基因与染色体的位置关系可知:左图表示基因组成为AaXBY的精原细胞形成精子的过程,右图表示基因组成为AaXBXb的卵原细胞形成卵细胞的过程。据此可推知白化色盲患者的基因型为aaXbY,则F、G细胞的基因型依次为aY、aXb,进而推知D、E细胞的基因组成。‎ 二、非选择题 ‎41.图中Ⅰ表示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染色体数目与核DNA数目比例的变化关系;图Ⅱ表示某动物处于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图像。请据图回答: ‎ ‎ ‎ ‎(1)图Ⅰ中BC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DE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2)图Ⅱ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细胞一定处于图Ⅰ中的CD段。‎ ‎(3)图Ⅱ中具有同源染色体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细胞。‎ ‎(4)若甲细胞处于图Ⅰ中的DE段,则①和④是________。‎ A.染色单体 B.非同源染色体 ‎ C.同源染色体 D.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 ‎(5)图Ⅱ中丁细胞的名称是__________。如果丁细胞中的M为X染色体,则N一定是__________。M与N的自由组合发生在____________________(填分裂时期)。‎ ‎【答案】 (1). DNA复制 (2). 着丝点分裂(或姐妹染色单体分离) (3). 丙、丁 (4). 甲、乙、丙 (5). C (6). 第一极体 (7). 常染色体 (8).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解析】‎ ‎【分析】‎ 分析图Ⅰ:在BC段,染色体与核DNA数目之比由1减至1/2,说明正在进行DNA复制并形成染色单体;在DE段,染色体与核DNA数目之比由1/2增至1,说明发生了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消失。可见,CD段存在染色单体,AB段与EF段不存在染色单体。‎ 分析图Ⅱ:甲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呈现的特点是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乙细胞为有丝分裂结果形成的子细胞;丙细胞呈现的特点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又因其细胞膜从偏向细胞一极的部位向内凹陷,所以丙细胞的名称是初级卵母细胞;丁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但有染色单体,染色体散乱分布,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再与丙细胞的染色体组成对比可知,丁细胞的名称为第一极体。‎ ‎【详解】(1) 图Ⅰ中BC段的染色体与核DNA数目之比由1减至1/2,说明其形成的原因是DNA复制;DE段的染色体与核DNA数目之比由1/2增至1,说明其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或姐妹染色单体分离)。‎ ‎(2) 图Ⅰ中的CD段染色体与核DNA数目之比为1/2,说明存在染色单体,而图Ⅱ中的丙、丁细胞也存在染色单体,因此图Ⅱ中丙、丁细胞一定处于图Ⅰ中的CD段。‎ ‎(3) 同源染色体是指形态、大小一般相同,一条来自母方、一条来自父方的一对染色体,据此分析图Ⅱ可知:具有同源染色体的是甲、乙、丙细胞。‎ ‎(4) 若甲细胞处于图Ⅰ中的DE段,即正在发生着丝点分裂,而①和④形态、大小相同,但颜色不同,说明①和④中的一条来自母方、一条来自父方,所以①和④是一对同源染色体。故选C。‎ ‎(5) 在图Ⅱ中,丙细胞呈现的特点是同源染色体分离,且细胞膜从偏向细胞一极的部位向内凹陷,所以丙细胞是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初级卵母细胞。丁细胞是丙细胞通过减数第一次分裂产生的,不含同源染色体,但有染色单体,含有的M染色体为白色且较大,N染色体为黑色且较小,据此并结合丙细胞的染色体组成及分布可推知:丁细胞的名称是第一极体。如果丁细胞中的M为X染色体,则N一定是常染色体。M与N的自由组合,即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点睛】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和理解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含量的变化规律,明辨图Ⅰ曲线中各段形成的原因及对应的细胞类型与所处的时期,准确判断图Ⅱ中各细胞所处的时期,再结合所学的知识答题。‎ ‎42.在一些性状的遗传中,具有某种遗传因子组成的合子不能完成胚胎发育,导致后代中不存在该遗传因子组成的个体,从而使性状的分离比例发生变化,小鼠毛色的遗传就是一个例子。‎ 一个研究小组,经大量重复实验,在小鼠毛色遗传的研究中发现:‎ A.黑色鼠与黑色鼠杂交,后代全部为黑色鼠 B.黄色鼠与黄色鼠杂交,后代中黄色鼠与黑色鼠的比例为2∶1‎ C.黄色鼠与黑色鼠杂交,后代中黄色鼠与黑色鼠的比例为1∶1‎ 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回答下面的问题(控制毛色的显性遗传因子用A表示,隐性遗传因子用a表示)。‎ ‎(1)黑色鼠为_____________(填“显性”或“隐性”)性状,黄色鼠的遗传因子组成是______。‎ ‎(2)据上述_______组杂交组合推测不能完成胚胎发育的合子的遗传因子组成是___________。请写出该杂交组合的遗传图解______。‎ ‎(3)若有黄色雌雄小鼠若干,让其自由交配得F1,F1中毛色相同的鼠交配得F2,则F2代中小鼠的性状分离比为____________。‎ ‎【答案】 (1). 隐性 (2). Aa (3). B (4). AA (5). (6). 2:3‎ ‎【解析】‎ ‎【分析】‎ 在一些性状的遗传中,具有某种基因型的合子不能完成胚胎发育,导致后代中不存在该基因型的个体,从而使性状的分离比例发生变化。‎ ‎【详解】(1)根据B组可知,亲本的黄鼠杂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说明毛色中黄色是显性性状,黑色是隐性性状。杂交后代隐性性状,亲本黄色鼠的遗传因子组成是Aa。‎ ‎(2)B组中亲本都是杂合子,基因型为Aa、Aa,其后代中黄鼠与黑鼠的比例是2:1的原因是AA的个体不能完成胚胎发育导致死亡。该杂交组合的遗传图解是:‎ ‎(3)现有黄色雌雄小鼠若干,让其自由交配得F1,子一代Aa:aa=2:1。F1中毛色相同的鼠交配得F2,其中AA胚胎致死,则F2代中小鼠的性状分离比为黄色Aa(2/3×1/2):黑色aa(2/3×1/4+1/3×1)=2:3。‎ ‎【点睛】本题考查了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考生掌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明确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不遵循此定律,能根据题干中信息判断基因型与表现型之间的对应关系,能熟练运用逐对分析法进行相关概率的计算,属于考纲理解和应用层次的考查。‎ ‎43.下面是某校生物科技活动小组关于“调查人群中某些性状的遗传”课题的研究方案:‎ I.课题名称:人群中xx性状的遗传调查。‎ 研究目的、研究内容、材料用具、研究过程(略)。‎ 调査结果分析:‎ 请分析该研究方案并回答有关问题:‎ ‎(1)血友病是X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该小组对某家庭的血友病患者进行遗传调査并记录,根据下面的“家庭成员血友病调査表”,判断“本人”(女性)的基因型(用B或b表示)是____,其(“本人”)父亲的致病基因来自调查表中的____,血友病致病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 家庭成员血友病调查表 祖父 祖母 外祖父 外祖母 父亲 母亲 哥哥 妹妹 本人 ‎√‎ 说明:空格中打“√”的为血友病,其余均为表现型正常 ‎(2)该小组又对第二个家庭的遗传病(用D或d表 ‎ 示)进行调查,调查结果绘制成遗传系谱图,请据图回答:‎ ‎①从遗传图解分析,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为______。‎ ‎②Ⅱ5的基因型为_______。‎ ‎③若Ⅱ6和Ⅱ7再生一个男孩,正常的概率是_____。‎ ‎④假若第一家庭成员中没有第二家庭的致病基因,第二家庭成员中也没有第一家庭的致病基因,II8与第一个家庭中的“本人”婚配,生一个患病孩子的概率为___两种致病基因的遗传遵循______定律。‎ ‎【答案】 (1). XBXb (2). 祖母 (3). 基因突变 (4).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5). DD或Dd (6). 3/4 (7). 1/4 (8). 基因的自由组合 ‎【解析】‎ ‎【分析】‎ ‎(1)调查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相对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色盲、白化病等;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发病率,则应在群体中抽样调查,选取的样本要足够的多,且要随机取样;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则应以患者家庭为单位进行调查,然后画出系谱图,再判断遗传方式。‎ ‎(2)血友病是伴X隐性遗传病,由于父亲患血友病XbY,而“本人”正常;又因为是女性,所以“本人”的基因型是XBXb。‎ ‎(3)从遗传图解分析,I3、I4无病,II9患病,根据“无中生有为隐性”,又因为9号患病,但I3号不患病,因此可推断出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详解】(1)血友病是伴X隐性遗传病,由于父亲患血友病XbY,而“本人”正常;又因为是女性,所以“本人”的基因型是XBXb。由于祖父正常,基因型为XBY,所以父亲的致病基因来自调查表中的祖母。血友病致病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 ‎(2)①从遗传图解分析,I3、I4无病,II9患病,根据“无中生有为隐性”,又因为9号患病,但I3号不患病,因此可推断出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②III10患病,基因型为dd,故II6和II7的基因型为Dd,因此I1、I2‎ 的基因型为(DD×Dd)或(Dd×DD)或(Dd×Dd),故Ⅱ5的基因型为DD或Dd。‎ ‎③由上分析可知,II6和II7的基因型为Dd,若Ⅱ6和Ⅱ7再生一个男孩,正常的基因型为DD或Dd,概率是3/4。‎ ‎④I3、I4无病,II9患病,因此可推断出I3、I4的基因型为Dd。II8的基因型为1/3DDXBY或2/3DdXBY。第一个家庭中的“本人”的基因型为DDXBXb。II8与第一个家庭中的“本人”婚配,生一个患病孩子的基因型为DDXbY或DdXbY,只会患血友病,即概率为1/4,这两种致病基因相对独立遗传,互不干扰,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点睛】本题结合图表,考查调查人类遗传病、基因分离定律及应用、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及应用、伴性遗传,要求考生识记调查人类遗传病的调查对象;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能根据表中信息判断性状的显隐性;掌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能采用逐对分析法进行相关概率的计算。‎ ‎44.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完成了著名的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下面是实验的部分步骤,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分别用32P和35S标记T2噬菌体的_________________‎ ‎(2)该实验包括4个步骤:①T2噬菌体侵染细菌 ②用32P和35S分别标记T2噬菌体 ③放射性检测 ④离心分离。其实验步骤的正确顺序是_____________‎ A.①②④③ B. ④②①③ ‎ ‎ C. ②①④③ D. ②①③④‎ ‎(3)若用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细菌,则在图中________(填B或C)处,可以检测到大量的放射性;若用35S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细菌,在图中C处检测到少量的放射性,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噬菌体侵染细菌之后,合成新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需要_________。‎ A.细菌的DNA及其氨基酸 B.噬菌体的DNA及其氨基酸 C.噬菌体的DNA和细菌的氨基酸 D.细菌的DNA及其噬菌体的氨基酸 ‎(5)该实验证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DNA和蛋白质 (2). C (3). C (4). 部分噬菌体未与细菌分离 (5). C (6). DNA是遗传物质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①为32P或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②短时间保温;③搅拌、离心;A表示噬菌体正在侵染细菌;B表示含有噬菌体蛋白质外壳的上清液;C表示含有细菌的沉淀物。‎ ‎【详解】(1)由于只有噬菌体蛋白质外壳中含有S,P几乎都存在于DNA分子中,所以该实验分别用32P和35S标记T2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 ‎(2)该实验包括4个步骤:先用32P和35S分别标记T2噬菌体→让已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细菌→进行离心分离→检测放射性;所以答案为C。‎ ‎(3)若用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细菌,由于含32P的噬菌体DNA会进入到细菌内部,所以在图中C处,可以检测到大量的放射性;若用35S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细菌,由于含35S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不会进入到细菌内部,而吸附在细菌表面,经搅拌离心后,放射性应出现在上清液中,所以在图中C处检测到少量的放射性,其主要原因是搅拌不充分,部分噬菌体未与细菌分离。‎ ‎(4)噬菌体侵染细菌之后,合成新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和DNA,在细菌内,在噬菌体的DNA作用下,用细菌的氨基酸为原料合成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以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合成噬菌体的DNA。‎ ‎(5)该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要求考生识记噬菌体的结构;识记噬菌体的繁殖过程,明确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进入细菌;识记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具体过程及实验结论,能结合所学的知识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