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6.00 KB
- 2021-09-2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课时分层作业(四)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
节(二)
(建议用时:40 分钟)
题组一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下列有关突触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突触前膜与后膜之间有间隙
B.兴奋由电信号转变成化学信号,再转变成电信号
C.兴奋在突触处只能由前膜传向后膜
D.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同步的
D [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A 正确;在突触处兴奋的转
化模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B 正确;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
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突触处只能由前膜传向后膜,C 正确;突触前
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不是同步的,突触前神经元先兴奋,突触后神经元后兴奋,D
错误。]
2.已知突触小体释放乙酰胆碱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时,电信号会转变成化学信
号再转变成电信号。下列突触结构模式图中,能正确表示兴奋由轴突经突触前膜
传至突触后膜电信号变化顺序的选项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③→①→②
B [前一个神经元先兴奋,产生动作电流,释放乙酰胆碱,继而恢复静息电
位。接着后一个神经元兴奋,继而又恢复静息电位,B 项符合题意。]
3.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的融合需要 Ca2+参与,下列有关突触传递的叙述正确
的是( )
A.若增大突触前膜对组织液中 Ca2+的通透性,可使突触后膜持续兴奋
B.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C.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进入细胞内,从而引起突触后膜兴奋
或抑制
D.若突触小泡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则突触后膜无膜电位变化
B [增大 Ca2+的通透性可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神经递质作用后即被灭活,
不会使突触后膜持续兴奋,A 项错误;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的过程属于胞吐,
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B 项正确;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并不进
入细胞内,C 项错误;如果突触小泡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会使内负外正的
电位状态增强,D 项错误。]
4.有机磷农药可抑制胆碱酯酶(分解乙酰胆碱的酶)的作用,对于以乙酰胆碱
为递质的突触来说,中毒后会发生( )
A.突触前膜的流动性消失
B.关闭突触后膜的 Na+通道
C.乙酰胆碱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
D.突触前神经元的膜电位发生显著变化
C [有机磷农药能抑制胆碱酯酶的作用,不作用于突触前膜,故突触前膜的
流动性没有消失,膜电位不发生显著变化,故 A、D 错误;有机磷农药可抑制胆
碱酯酶,使得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不能分解,所以就一直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使
突触后膜持续兴奋,故 B 错误、C 正确。]
5.人手指意外接触到伤害性刺激时,会引起屈肘反射。相关反射弧如图所示,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伤害性刺激引起感受器产生兴奋。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
细胞感受到外界刺激后,由________状态变为________状态的过程,并以________
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
(2)图示反射弧中,M 是________。当兴奋到达 P 处时,该结构处发生的信号
转变是____________________。当兴奋通过灵敏电流计 R 时,灵敏电流计的指针
将发生________次偏转。
(3)兴奋在反射弧中是________(填“单向”或“双向”)传导的,这是由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伤害性刺激产生的兴奋传导到 P 处和 Q 处时,释放的神经递质对突触后膜
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在 P 处神经递质对突触后膜起________作用,在 Q 处神经递
质对突触后膜起________作用。
解析:(1)伤害性刺激引起感受器产生兴奋,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
组织或细胞感受到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并以
神经冲动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2)图示反射弧中,M 是传入神经,当兴奋到
达 P(突触)处时,该结构发生的信号转变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当兴奋到
达 R 处时,每当引起一个电极部位的兴奋,指针就会偏转一次,故灵敏电流计的
指针发生两次偏转。(3)兴奋在反射弧中是单向传导的,因为一个反射弧由多种神
经元通过突触连接,在突触结构中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
膜。(4)伤害性刺激产生的兴奋传导到 P 处和 Q 处时,释放的神经递质对突触后膜
的影响是不一样的,由于 P 所在反射弧支配的是屈肌,故在 P 处神经递质对突触
后膜起兴奋作用;由于 Q 所在反射弧支配的是伸肌,故在 Q 处神经递质对突触后
膜起抑制作用,在两个反射弧共同作用下形成屈肘反射。
答案:(1)相对静止 显著活跃 神经冲动(或“局部电流”或“电信号”) (2)
传入神经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两 (3)单向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
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4)兴奋 抑制
6.图 1 是当 A 接受一定强度刺激后引起 F 收缩过程的示意图,图 2 为图 1
中 D 结构的放大示意图,请回答:
图 1 图 2
(1)图 2 的结构名称是______________,结构②的名称是____________。
(2)神经纤维 B 在 A 中的细小分支叫做________,用针刺 A 时,引起 F 收缩
的现象被称为________。针刺引起疼痛,产生痛觉的部位是________。
(3)当兴奋在神经纤维 B 上传导时,兴奋部位的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呈________。
(4)如 果 在 图 2 中 ① 和 ② 的 间 隙 处 注 射 乙 酰 胆 碱 ,② 处 发 生 的 变 化 是
________(填“兴奋”或“抑制”),原因是乙酰胆碱引起结构②上________的变
化。
解析:图 1 中 A 内含有感受器,B 为传入神经,D 为神经元之间的突触,F(肌
肉)和支配它的运动神经末梢构成效应器;图 2 中①为突触前膜,②为突触后膜。
对于神经纤维来说,处于静息状态时,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受到刺激
时,转变为膜外为负电位,膜内为正电位。乙酰胆碱可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特异性
结合,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
答案:(1)突触 突触后膜
(2)感受器(感觉神经末梢) 反射 大脑皮层
(3)外负内正 (4)兴奋 膜电位
题组二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7.做膝跳反射实验前先告知受试者有思想准备,结果实验现象不明显。其原
因是( )
A.反射弧结构发生变化
B.传出神经受阻
C.感受器受到抑制
D.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调控作用
D [在告知受试者有思想准备后,再对受试者进行膝跳反射实验,受试者的
大脑皮层则有意识地控制脊髓中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导致实验现象不明显。]
8.大脑皮层在神经调节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大脑皮层既是高级中枢也是低级中枢
B.运动性语言中枢(S 区)受损的患者不会写字
C.大脑皮层与躯体运动、感觉活动密切相关
D.产生渴觉的结构基础是一个完整的反射弧
C [大脑皮层上的神经中枢均为高级中枢,A 项错误;运动性语言中枢(S 区)
受损的患者不会说话,B 项错误;大脑皮层上有躯体感觉中枢和躯体运动中枢,C
项正确;渴觉只是在大脑皮层产生,无效应器作出反应,故未形成一个完整的反
射弧,D 项错误。]
9.某人因意外受伤而成为“植物人”,处于完全昏迷状态,饮食只能靠“鼻
饲”,人工向胃内注流食,呼吸和心跳正常。请问他的中枢神经系统中,仍能保持
正常功能的部位是( )
A.脑干和脊髓 B.小脑和脊髓
C.小脑和脑干 D.只有脊髓
A [“植物人”的呼吸和心跳正常且能完成基本(低级)的反射活动,呼吸、心
跳中枢位于脑干,脊髓中的神经中枢控制人体的基本(低级)反射活动。]
10.下列神经调节中,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A.大脑皮层 H 区受损后,产生听觉性失语症,患者将失去听觉
B.短期记忆与大脑皮层下的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
C.下丘脑具有调节体温和水平衡的调节中枢
D.同一个神经元的兴奋传导是双向的,而神经元间的兴奋传递是单向的
A [大脑皮层 H 区受损后,产生听觉性失语症,患者不会失去听觉,但听不
懂语言,A 错误;]
11.(2019·全国卷Ⅰ)人的排尿是一种反射活动。回答下列问题。
(1)膀胱中的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会产生兴奋。兴奋从一个神经元到另一个神经
元的传递是单向的,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排尿过程的调节属于神经调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排尿反射的
初级中枢位于________。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说明排尿反射也受高级
中枢控制,该高级中枢位于________。
(3)排尿过程中,尿液还会刺激尿道上的________,从而加强排尿中枢的活动,
促进排尿。
解析:(1)兴奋从一个神经元到另一个神经元的传递过程中,神经递质只能由
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故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2)排尿反射
的初级中枢位于脊髓。成年人排尿反射的初级中枢会受到位于大脑皮层的高级中
枢的控制。(3)排尿过程中,尿液还会刺激尿道上的感受器,从而加强排尿中枢的
活动,促进排尿。
答案:(1)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2)脊髓 大脑皮层 (3)感受器
12. 右 图 表 示 三 个 神 经 元 及 其 联 系 , 其 中
“ ”表示从树突到细胞体再到轴突,甲、乙为 两
个电流计。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用一定的电流刺激 a 点,甲发生一次偏转,乙发生两次偏转
B.图中共有 4 个完整的突触
C.在 b 点施加一强刺激,则该点的膜电位变为内正外负,并在 f 点可测到电
位变化
D.在 e 点施加一强刺激,则 a、b、d 点都不会测到电位变化
C [在同一神经元上,兴奋的传导是双向的,在不同神经元间,兴奋的传递
是单向的,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给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所以当
在 a 点给予一定的电流刺激,电流表的两接头处先后发生电位变化,所以甲、乙
都偏转 2 次;图中共有 3 个完整的突触;在 e 点施加一强刺激,d 点可测到电位的
变化。]
13.如图所示,甘氨酸能使突触后膜的 Cl-通道开放,使 Cl-内流,可使突触
后膜的膜外正电位更高。有关甘氨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B.甘氨酸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被释放到突触间隙
C.使突触后神经元抑制
D.甘氨酸不属于神经递质的一种
C [由于 Cl-内流,可使突触后膜的膜外正电位更高,从而使静息电位加强,
导致下一个神经元难以产生兴奋,即下一个神经元受到抑制,A 错误;甘氨酸通
过胞吐方式被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B 错误;由 A 选项分析可知,
下一个神经元受到抑制,C 正确;甘氨酸属于神经递质的一种,能使突触后膜的
Cl-通道开放,D 错误。]
14.某人无意间右脚踩在了铁钉上,右腿迅速抬起,左腿迅速蹬直,并“情
不自禁”出声尖叫。图为钉刺反应的反射弧示意图(字母 A~E 代表不同的神经元,
m 和 n 代表反射弧上的位点)。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当铁钉刺入右脚皮肤时,引起右腿抬起和左腿蹬直,该反应的神经中枢位
于__________,痛觉产生的部位是__________。
(2)兴奋时 m 点细胞膜内外的电位表现为__________,引起膜电位变化的原因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兴奋由神经元 B 传向 C 时,突触后膜将__________(填“兴奋”或“抑
制 ”) ; 兴 奋 由 神 经 元 C 传 向 D 时 , 突 触 后 膜 发 生 的 膜 电 位 变 化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受到铁钉刺激时,此人右腿抬起的时间早于左腿蹬直的时间,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钉刺反应属于非条件反射,该反射弧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脊髓的
神经中枢兴奋后,将神经冲动传到大脑皮层而产生痛觉。
(2)m 点未兴奋时膜电位的分布是外正内负,m 点兴奋时膜上的 Na+通道打开,
在短时间内大量 Na+内流,引起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发生逆转,表现为外负内正。
(3)由图分析可知,神经元 C 属于抑制神经元,当神经元 B 传来兴奋时,神经
元 C 兴奋并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使突触后神经元膜两侧的电位差进一步加大,
抑制了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
(4)因为突触间存在突触延搁,突触数目越多,传递时间越长,兴奋从感受器
传到右腿经过的突触(神经元)比传到左腿少,故受到铁钉刺激时,此人右腿抬起的
时间早于左腿蹬直的时间。
答案:(1)脊髓 大脑皮层(躯体感觉中枢)
(2)外负内正 Na+内流 (3)兴奋 外正内负的电位差增大
(4)兴奋从感受器传到右腿经过的突触(神经元)比传到左腿少
兴奋传递过程中的异常情况分析
15.阿托品是一种常见的麻醉药物。某实验小组将离体的神经—肌肉接头处
置于生理盐水中,并滴加阿托品,用针刺神经纤维后,肌肉收缩减弱甚至不能收
缩;再滴加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后,阿托品的麻醉作用降低甚至解除(突触间隙中
的乙酰胆碱酯酶能水解乙酰胆碱)。据此判断,阿托品抑制突触处的兴奋传递的机
制可能是( )
A.破坏突触后膜上的神经递质受体
B.阻止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
C.竞争性地和乙酰胆碱的受体结合
D.阻断突触后膜上的钠离子通道
C [根据题意分析,阿托品阻止了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而滴加乙酰胆碱酯
酶抑制剂后,乙酰胆碱在突触间隙中的浓度增高,阿托品的麻醉作用降低甚至解
除,说明阿托品没有破坏突触的结构,也没有阻止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或阻断
突触后膜上钠离子通道,因此很可能是因为竞争性地和乙酰胆碱的受体结合,导
致乙酰胆碱不能和受体结合,进而影响了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C 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