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1.50 KB
  • 2021-09-28 发布

2020-2021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课后检测: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评估

  • 1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 5 章单元评估 作业时限:60 分钟 作业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 1.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 ) A.在生态系统中,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 解者之间循环 B.猫头鹰和黄鼬捕食田鼠,猫头鹰和黄鼬有竞争关系 C.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便是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D.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使大气中 SO2 过多,是形成酸雨的主 要原因之一 解析:在生态系统中,碳以有机物的形式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 解者之间循环。 2.如图表示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间的关系,有关叙述 正确的是( C ) A.图中 a 表示生态系统,b 表示群落,c 表示种群,d 表示个体 B.一片鱼塘中所有的动植物可用 c 表示 C.b 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 D.d 的主要成分是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解析:由图可知,a 是个体,b 是种群,c 是群落,d 是生态系统, A 错误;一片鱼塘中所有的动植物和微生物共同形成群落,可用 c 表示,B 错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C 正确;生态系 统的主要成分是生产者,D 错误。 3.生态系统中食物链长度可作为反映食物网物质转换与能量传 递的综合指数,有关食物链长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长度越大说明能量传递效率越低 B.长度越小说明物质越不能循环 C.长度在不同生态系统中可能不同 D.长度能体现能量流动的单向性 4.若甲、乙、丙三个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都固定一样多的太阳 能,甲中有生产者和初级消费者,乙比甲多一个次级消费者,丙比乙 多一个三级消费者。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比较三个生态系统的生物 含有的总能量,下列正确的是( A ) A.甲>乙>丙 B.甲>乙=丙 C.甲=乙=丙 D.甲<乙<丙 解析: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消耗和散失的能量越多, 因此甲生态系统的生物含有的总能量最高。 5.在某池塘中,第一次捕获鲫鱼 106 条,做上标记后放回,第 二次捕获鲫鱼 91 条,其中有标记的 25 条。由此可以估算出该池塘中 鲫鱼的密度。后来发现这次估算的结果与实际结果误差较大,分析其 原因不正确的是( D ) A.捕鱼用的渔网网眼太大 B.被标记的鱼放回后有一小部分死亡 C.两次捕获的鲫鱼数量较小 D.重捕方法不当使捕获的鱼部分死亡 解析:捕鱼用渔网网眼大小与捕捞的鱼的大小有关,渔网的网眼 太大导致只能捕捉大鱼,估算出的种群数量也只是大鱼的数量,故种 群数量比实际数据偏小;被标记的鱼死亡会导致估算出的种群数量比 实际数据偏大;两次捕获的数量较小,也会造成推算中较大的误差; 重捕的鱼部分死亡不会影响实验结果。 6.如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 是( B ) A.物质循环伴随着能量的流动 B.能完成该循环的生物一定含有叶绿体和线粒体 C.A、B 所示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D.进行 A 过程的生物是自养型生物 解析:物质循环伴随着能量流动,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A 正确;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C 正确;能完成 A 过程的是自养型生 物,包括进行光合作用的绿色植物和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细菌,细菌 为原核生物,不含叶绿体和线粒体,D 正确,B 错误。 7.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C ) A.草原生态系统比农田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复杂 B.环境条件分布不均匀是形成群落水平结构的原因之一 C.我国南方热带雨林中分解者的代谢活动比北方森林中的弱 D.植物可通过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参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解析:我国北方四季分明,一年中温度变化较大,而南方热带雨 林中温度、水分均较适宜,其分解者的代谢活动较强;草原生态系统 比农田生态系统(农作物种类单一)动植物种类多,群落结构复杂;由 于地形的起伏、光照的明暗、湿度的大小等环境条件分布不均匀使群 落有一定的水平结构;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使无机环境中的 CO2 进入 生物群落,通过呼吸作用产生 CO2 又归还到无机环境中参与碳的循 环。 8.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每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在一个营养级上 B.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 C.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D.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 解析:一种生物可能会处于不同食物链中,也就有可能处于不同 营养级上。有些动物只营腐生生活,因而属于分解者。有些细菌能够 进行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属于生产者,有些细菌营寄生生活, 因而属于消费者。 9.在一定时间内,某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为 a,消费 者所获得的能量为 b,分解者获得的能量为 c,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B ) A.a 为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在有机物中的能量 B.消费者食物中所含有的总能量为 b C.分解者的能量可来自于生产者和消费者 D.a>b+c 解析:消费者不可能把食物中的全部能量都同化,故当消费者获 得能量为 b 时,其食物中所含能量应大于 b。 10.有人发起“多吃素食、少吃肉食”的运动,以支援粮食短缺 地区的灾民。运用生态学知识对此的合理解释是( C ) A.多吃肉食会增加心血管病的发病率 B.直接以低营养级的生物为食将消耗生态系统更多的能量 C.多吃肉食比多吃素食消耗的粮食总量更多 D.节省的肉食可以帮助灾民提高营养水平 解析:“多吃素食、少吃肉食”能节约粮食,其生态学原理在于 降低人在食物链中的营养级,从而节约更多的粮食。故正确答案为 C。 11.下列有关负反馈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 A.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但不存在于生物群落与 无机环境之间 B.当农田里蚜虫的数量增多时,七星瓢虫的数量也会增多,这 样蚜虫种群数量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这属于生物群落内的负反馈调 节 C.森林中食虫鸟和害虫的数量变化体现了负反馈调节的作用 D.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属于负反馈调节 解析:负反馈调节不仅存在于生物群落之间,也存在于生物群落 和无机环境之间。七星瓢虫和蚜虫,以及食虫鸟和害虫之间为捕食关 系,它们之间的调节机制都属于负反馈调节;促甲状腺激素会促进甲 状腺激素的分泌,反过来甲状腺激素的增多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的分 泌,这种调节方式属于负反馈调节。 12.在一般情况下,关于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主要渠道的正确图 解是( D ) 解析:生态系统无机环境中的无机物通过生产者而进入生物群 落,将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这些有机物一部分通过自身的呼吸作用, 转变成无机物回到无机环境中;一部分传给消费者,经过各级消费者 的呼吸作用,转变成无机物回到无机环境中;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有机 物还可随尸体、残枝败叶等传给分解者,经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转变成 无机物回到无机环境。可见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只有无机环 境与生产者之间的物质传递是双向的;生产者中的物质既可以传给分 解者,也可以传给消费者;消费者的物质可以传给分解者或分散到无 机环境中;分解者只能把有机物转变成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因 此选 D。 13.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A. 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得到的能量必然大于消费者得到的 B.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对所有捕食者都必然是有利的 C. 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型必然越大 D. 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型必然越小 解析: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某一营养级 的能量约是其上一营养级的 10%~20%;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调 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但并非对所有捕食者都 有利;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级与生物的体型大小没有必然联系。 14.某地在建设池塘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食物网,鲫鱼和鲢鱼 生活在不同水层。关于该池塘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D ) A.鲫鱼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者 B.消耗等量藻类时,鳜鱼的生长量少于鲢鱼 C.通气可促进水体中生物残骸分解为无机物 D.藻类固定的能量小于流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 15.某同学将一面镜子竖立在一棵树旁,该树上的一只小鸟飞到 镜前,对着镜子中的 “小鸟” 愤怒地啄击扑打。下列关于该事件中 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D ) A.小鸟啄击扑打的动作本身是一种行为信息 B.小鸟的眼睛能够感受镜子发出的物理信息 C.小鸟把镜子传递的信息当作来自入侵者的信息 D.激怒小鸟的信息是直接来自非生物的化学信息 16.下列有关群落和生态系统的说法,不合理的是( D ) A.样方法可用于植物种群密度和群落丰富度的调查,也可用于 某些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 B.随群落演替的进行,群落内物种丰富度增大,光能利用率增 加 C.行为信息只能在生物与生物之间传递 D.人工高产鱼塘生态系统,物质可以自给自足,但能量需不断 输入 解析:样方法可用于植物种群密度和群落丰富度的调查,也可用 于某些动物种群密度(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的调查,A 合 理;随群落演替的进行,群落内物种丰富度增大,光能利用率增加, B 合理;行为信息是指某些动物通过某些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 物间传递的某种信息,C 合理;人工高产鱼塘生态系统,物质需要不 断输入,能量也需要不断输入,D 不合理。 17.生态系统总面积为 50 km2,假设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为甲 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乙种动物种群的 K 值为 1 000 头,下 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B ) A.乙种动物种群增长速度最快时,乙种动物的数量约为 500 头 B.甲种植物的 K 值应远大于 1 000,而丙种动物的 K 值应远小 于 1 000 C.当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时,短时间内会导致甲种植物减少, 丙种动物增多 D.该生态系统的群落存在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甲、乙、丙三 种生物不能构成群落 解析:由于乙种动物种群的 K 值为 1 000 头,而乙种动物种群数 量处于K 2 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A 正确;同一食物链中,不同营养 级的 K 值大小与营养级高低没有必然关系,B 错误;由于生态系统 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时,短时间内会导致其食 物(甲种植物)减少,其天敌(丙种动物)增多,C 正确;该生态系统的 群落存在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生态系统内所有动植物和微生物构成 了群落,D 正确。 18.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D ) A.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 力 C.某营养级的一些生物消失,可由同一营养级的其他生物替代 D.平衡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能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A 正确;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即生态系统 的自我调节能力,B 正确;某营养级的一些生物消失,可由同一营养 级的其他生物替代,该生态系统不会受到明显的干扰,这属于抵抗力 稳定性,C 正确;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 力稳定性就越高,故要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不是平衡生产者和消 费者的数量,而是增加生物的种类,D 错误。 19.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 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 ) A.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 B.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 C.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 D.鹰的迁入改变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 解析:由题意可知,该树林中存在的食物链为树→蝉→螳螂→黄 雀→鹰,鹰的迁入导致黄雀数量减少,螳螂数量增加,蝉数量减少, A 错误;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沿着食物链的方向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不能由细菌流向生产者,B 错误;食物链越长,能量消耗的环节越多, C 正确;能量流动的方向是固定的,包括呼吸散失、流向分解者、流 向下一营养级及未被利用,D 错误。 20.某兴趣小组设计了以下实验来验证生态系统的一些相关问 题:取 4 个密闭、透明的生态瓶,各瓶内的组成和条件如表所示(表 中“+”表示有,“-”表示无)。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后,下列判 断不正确的是( B ) A.甲瓶的氧含量比丁瓶的低 B.乙瓶中生物比丙瓶的维持时间长 C.丙瓶的有机物比丁瓶的多 D.丁瓶的抵抗力稳定性比丙瓶高 解析:甲瓶比丁瓶增加了消费者小鱼(消耗氧气),氧气含量较低, A 正确;乙瓶中无光照,缺少能量来源,丙瓶虽无泥沙(提供分解者), 但水中也有分解者,因而丙瓶生物的维持时间比乙瓶长,B 错误;丙 瓶中无泥沙(提供分解者),而分解者分解有机物,故丙瓶有机物含量 较多,C 正确;与丙瓶相比,丁瓶含有泥沙(提供分解者),其物种比 较丰富,抵抗力稳定性较高,D 正确。 21.如图为某人工鱼塘食物网及其能量传递示意图(图中数字为 能量数值,单位是 J·m-2·a-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B ) A.该食物网中最高营养级为第六营养级 B.该食物网中第一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25% C.太阳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 1 357 J·m-2·a-1 D.该食物网中的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解析:该食物网中最长的食物链为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幽蚊幼 虫→太阳鱼→鲈鱼,最高营养级鲈鱼为第五营养级,A 错误。第二营 养级同化量为 3 780+4 200=7 980 J·m-2·a-1,第一营养级同化量为 31 920 J·m-2·a-1,第一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7 980÷31 920×100%=25%,B 正确。太阳鱼的同化量一部分被自身呼吸作用 消耗,其余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而后者中又有一部分流向下 一营养级,一部分被分解者分解,一部分未被利用,C 错误。一个完 整的生态系统除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生产者、消 费者之外,还包括分解者,而食物网中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D 错 误。 22.关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专门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也不一定是分解者,也有可能是生产 者和消费者 B.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可以供硝化 细菌再利用 C.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可供绿色植物同化 作用再利用 D.微生物不一定都是分解者,分解者一定是微生物 解析:细菌不一定是分解者,也有可能是生产者(如硝化细菌)和 消费者(如寄生细菌),而专门营腐生生活的细菌是分解者;分解者将 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可以供生产者(如绿色植物、 硝化细菌等)再利用;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大部 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不能供绿色植物同化作用再利用;微生物不 一定都是分解者,分解者也不一定是微生物,如营腐生生活的动物(蜣 螂、秃鹫、蚯蚓等)。 23.下表是有机物从植物传递到植食性动物鳞翅目幼虫过程中能 量流动的情况,根据表中数据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 ) A.从植物流入鳞翅目幼虫的能量是 419 J B.食物中的能量只有约 15%用于幼虫自身的生长 C.鳞翅目幼虫从第一营养级获取的能量有一部分在呼吸作用中 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因此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是不可循环的 D.鳞翅目幼虫同化 419 J 的能量至少需要消耗第一营养级 1 047.5 J 的能量 解析:从植物流入鳞翅目幼虫的能量即鳞翅目幼虫的同化量,同 化量=摄入量-粪便量=419 J-209.5 J=209.5 J。食物中的能量用 于幼虫自身生长的占 62.9/419≈15%。求至少需要的能量,应以最高 的能量传递效率 20%计算,故鳞翅目幼虫同化 419 J 的能量至少需要 消耗第一营养级的能量为(419-209.5)÷20%=1 047.5(J)。 24.如图表示生态系统四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以下相关叙述中正 确的是( C ) A.甲和乙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 B.乙 1 的同化量越大,流向乙 2 的能量就越少 C.丙不一定是原核生物 D.丁的含量增加将导致臭氧层被破坏 解析:解答此题的突破口是甲 丁两者的关系,其中两者必有 一个为生产者,一个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乙、丙又都可指向丁, 说明丁即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 解者,每种生物都指向丁说明生物细胞呼吸产生的 CO2、H2O 等进 入无机环境。A 项,甲、乙、丙才构成生物群落;能量流动传递效率 一定,乙 1 同化量越大,流向乙 2 的能量就越多;丁的成分很复杂, 不能说其含量增加将导致臭氧层被破坏。 25.右图表示不同的生物或成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D ) A.若 M 表示基因多样性,a~d 表示四种不同的植物,则在剧 烈变化的环境中最不容易被淘汰的可能是 b B.若 M 表示不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则四种生态系统 的群落结构复杂程度依次是 b>d>c>a C.若 M 表示生物所含的能量,则森林生态系统的 a~d 四个种 群中,a 所处的营养级最高 D.若 M 表示种群密度,则 a~d 四种野生生物的种内斗争最激 烈的一定是 b 种群 解析:若 M 表示基因多样性,b 的基因种类最多,在剧烈变化 的环境中最不容易被淘汰。若 M 表示不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b 的抵抗力稳定性最高,说明 b 的物种多样性最高,故群落结构复杂 程度依次是 b>d>c>a。若 M 表示生物所含的能量,营养级越低,含 有的能量越多,a 所处的营养级应最高。若 M 表示种群密度,b 的种 群密度最大,但若 b 种群的食物充足,其种内斗争就不是最激烈的。 二、非选择题(共 50 分) 26.(6 分)冻原生态系统因其生物的生存条件十分严酷而独具特 色,有人曾将该生态系统所处的地区称为“不毛之地”。回答下列问 题: (1)由于温度的限制作用,冻原上物种的丰富度较低。丰富度是 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2)与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相比,通常冻原生态系统有利于土壤有 机物质的积累,其原因是低温下,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弱。 (3)通常,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不会很长,原因是能量在沿食物链 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减少的。 解析:(1)物种丰富度是群落的一个重要特征,指群落中物种数 目的多少。(2)与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相比,冻原生态系统中温度低, 生物种类少,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弱,更利于土壤有机物质的积累。(3) 在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一般不超过 5 个营养级,因为能量在流动过程 中逐级递减,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只有 10%~20%, 若食物链太长,最高营养级的生物获得的能量太少,不足以维持其生 存。 27.(10 分)某生态系统总面积为 250 km2,假设该生态系统的食 物链为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乙种动物种群的 K 值为 1 000 头。回答下列问题: (1)某次调查发现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种群数量为 550 头,则 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 2.2 头·km-2;当乙种动物的种 群密度为 2 头·km-2 时,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 (2)若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则一段时间后,甲种植物数量也增 加,其原因是由于乙种动物以甲种植物为食,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导 致乙种动物的数量减少,从而导致甲种植物数量的增加(其他合理答 案也给分)。 (3)在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这一食物链中,乙种动物 同化的能量大于(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丙种动物同化的 能量。 解析:(1)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是种群密度。 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 550÷250=2.2 头·km-2;乙种动物在K 2 时,即 500÷250=2 头·km-2 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2)丙种动物数量增加, 会导致乙种动物被捕食的机会增加,导致乙种动物减少,乙种动物以 甲种植物为食,由于乙种动物减少,甲种植物被捕食的机会减少,从 而使甲种植物数量增加。(3)在生态系统中,能量随着食物链单向流 动、逐级递减,所以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大于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 28.(10 分)图甲是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乙图表示一个长期 有效的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碳进入生物群落主要依赖于生产者的光合作用(生理过 程)。图中①②④过程与③过程中碳流动形式的不同点是①②④过程 中以 CO2 的形式流动,③过程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 (2)图甲中分解者通过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呼吸作用)(生理过程) 将碳释放回大气中。 (3)乙图食物网中的肉食动物是 X、H,通常数量较少,从能量角 度分析,其原因是能量在流动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若人们想通过此 生态系统更多地得到种群 X,理论上讲能达到目的的最有效手段是减 少 S 种群和 G(填“G”“S”或“Q”)种群的数量。 (4)若一个农田生态系统,若干年后该弃耕农田中长出小灌木丛, 以至演替出森林,我们把这样的演替类型称为次生演替。植被优势种 群的演替,从根本上体现了植被对阳光的竞争能力不断增强。 解析:(1)碳元素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物 群落(图中①过程),碳元素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释放回大气中去, 即②④过程;碳在生物群落间是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的,即图中的③ 过程。(2)分解者通过分解作用即呼吸作用将碳释放回大气中,而呼 吸作用包括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种方式。(3)图中 W 是生产者,G、 Q、S 是初级消费者(植食性动物),X、H 是次级消费者(肉食动物); 若想通过此生态系统更多地得到种群 X,则 W 流向 G、S 的能量减 少,应减少 G 和 S 的种群数量。(4)弃耕农田原先的土壤条件未被破 坏,甚至保留着繁殖体,故演替类型是次生演替。植被优势种群的演 替,从根本上体现了植被对阳光的竞争能力不断增强。 29.(12 分)黄河三角洲是现存中国乃至世界最典型的暖温带湿地 生态系统,生物资源非常丰富。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这些资源,某 科研小组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调研活动。请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该湿地中丹顶鹤的种群密度常用标志重捕法。 (2)如表是对湿地中营养级和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表中 R 表示生物通过呼吸散失的能量,第三营养级到第四营养级的能量传递 效率约为 11.3%。 Pg Pn R 甲 15.9 2.8 13.1 乙 870.7 369.4 501.3 丙 1.8 0.6 1.2 丁 141.0 61.9 79.1 戊 211.5 20.1 191.4 注:甲、乙、丙、丁表示不同的营养级,戊是分解者,Pg 表示 生物同化作用固定能量的总量,Pn 表示生物储存的能量。 (3)如图是该湿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图解。图中生产者是 A(用字 母表示)。如果 E 取食 A 的比例由1 5 调整为1 2 ,则 E 的量是原来的 1.5 倍(能量传递效率按 10%计算,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解析:(1)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要用 标志重捕法。(2)每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有一部分用于呼吸作用散失, 另一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第三营养级到第四营养级的 能量传递效率为 1.8÷15.9×100%≈11.3%。(3)按原来的食物比例,E 增加 1 千克需要 A:1 5÷10%+4 5÷10%÷10%=82 千克,调整后,E 增 加 1 千克需要 A:1 2÷10%+1 2÷10%÷10%=55 千克,82÷55≈1.5,即 E 的量为原来的 1.5 倍。 30.(12 分)图中甲为某湖泊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简图,其中Ⅰ、 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m1、m2 代表不同的能量形式。 图乙表示能量流经该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的变化示意图,其中 a~g 表示能量值的多少。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m1、m2 表示的能量形式分别为太阳能(或同化固定的 能量)、热能(或呼吸作用散失的热量)。通常情况下,位于营养级Ⅳ的 生物个体数量一般远远少于Ⅲ,主要原因是营养级级别高,可利用能 量少。 (2)图乙中,若 A 表示图甲中营养级Ⅱ所摄入的全部能量,则 B 表示同化固定的能量,C 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若图甲 中营养级Ⅰ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 y,则营养级Ⅰ、Ⅱ间的能量传递 效率是 b/y×100%(用图中所给字母的表达式表示)。 (3)由图乙可以总结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主要特点是单向流 动,逐级递减。 (4)若图甲中营养级Ⅰ、Ⅱ、Ⅲ各有一种生物丁、戊、己,构成 的食物网如图所示。其中,丁的能量中比例为 x 的部分直接提供给己, 则要使己能量增加 A kJ,至少需要消耗丁的能量 25A/(1+4x) kJ(用 所给字母的表达式表示)。 解析:(1)图甲中 m1 指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而 m2 是各级消费 者散失的能量,其形式为热能;处于营养级Ⅳ的生物个体数量远远少 于Ⅲ,主要原因是营养级级别高,可利用能量少。(2)A 表示图甲中 营养级Ⅱ所摄入的全部能量,则 B 表示Ⅱ同化固定的能量,C 指Ⅱ 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图甲中营养级Ⅰ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为 y,则可计算出能量传递效率=某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上一营养级 同化的能量×100%=b/y×100%。(4)设丁的能量为 y,依据能量传 递效率,可列出 y×x×20%+y×(1-x)×20%×20%=A,进一步可 推出:y=25A/(1+4x)。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