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8.50 KB
- 2021-09-2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中学
2019-2020学年高一3月线上月考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水稻的体细胞中有24条染色体,在一般正常情况下,它的初级卵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和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DNA分子含量,分别依次是 ( )
A. 24、12、12和24、12、12
B. 24、24、12和24、12、12
C. 48、24、12和24、24、12
D. 24、12、12和48、24、12
【答案】D
【解析】对于雌性个体而言,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各个时期的细胞均为初级卵母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各个时期的细胞均为次级卵母细胞,减数分裂结束形成的子细胞为卵细胞和极体。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数目与核DNA分子数目的变化曲线如下图所示:
【详解】依题意可知:在一般正常情况下,水稻的初级卵母细胞中的染色体数与体细胞相同,为24条,但每条染色体含有2个DNA分子,即共含有48个DNA分子;次级卵母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时的染色体数为12条,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时的染色体数为24条,含有的DNA分子数为24个;卵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数目为12条、DNA分数目为12个。综上分析,A、B、C均错误,D正确。
2.下图甲是某生物的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图乙是该生物的五个精细胞,其中最可能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是( )
A. ①和② B. ①和④
C. ②和④ D. ③和⑤
【答案】C
【解析】本题着重考查了精子形成过程的相关知识,识记精子的形成过程是解本题的关键。
【详解】ABD、分析图,①和②、①和④、③和⑤的染色体组成均存在明显的差异,说明这三组细胞中的两个精细胞都分别来自两个次级精母细胞,A、B、D均错误;
C、②和④的染色体组成无明显的差异,但②的大的染色体绝大部分为白色,极少部分为黑色,说明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这对大的同源染色体发生了交叉互换,因此②和④最可能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C正确。故选C。
3.有的染色体着丝点位于中部,有的位于端部。下图为某生物(2m=6)的细胞减数分裂图像。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
B. 图中细胞不含有同源染色体
C. 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有一对同源染色体未分离
D. 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有一对染色单体未分离
【答案】C
【解析】据图分析,图示细胞中含有姐妹染色单体,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且中间两条染色体不存在同源染色体,说明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又因为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6条,而该细胞中只有4条染色体,两边的2条染色体是同源染色体,说明减数第一次分裂时,该对同源染色体进入了同一个子细胞。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A错误;
B、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图中细胞含有1对同源染色体,B错误;
C、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该细胞中只有4条染色体,两边的2条染色体是同源染色体,说明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有1对同源染色体未分离,C正确;
D、图示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不能显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一对姐妹染色单体是否分离,D错误。
故选C。
4. 如图表示某二倍体动物体内一个正在分裂的细胞。这个细胞所处的时期为( )
A. 有丝分裂中期
B. 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
C. 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D. 四分体时期
【答案】A
【解析】A、由图可知该细胞内有同源染色体,虽然有两条染色体形态不同可能是性染色体,染色体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应是有丝分裂中期,故A正确。
B、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是同源染色体排列在两旁,故B错误。
C、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没有同源染色体,故C错误。
D、四分体时期会出现同源染色体配对,故D错误。故选A。
5.在某哺乳动物(体细胞染色体数=24)的睾丸中,细胞甲和细胞乙的染色体、染色单体、核DNA分子数依次是24、48、48和12、24、24。下列关于细胞甲和细胞乙的分裂方式判断正确的是
A. 细胞甲、乙可能都在进行减数分裂
B. 细胞甲、乙可能都在进行有丝分裂
C. 细胞甲不可能进行减数分裂,细胞乙可能进行有丝分裂
D. 细胞甲不可能进行有丝分裂,细胞乙可能进行减数分裂
【答案】A
【解析】细胞甲的染色体、染色单体、核DNA分子数依次是24、48、48,即染色体:染色单体:DNA=1:2:2,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应处于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
细胞乙的染色体、染色单体、核DNA分子数依次是12、24、24,即染色体:染色单体:DNA=1:2:2,且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应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
故选A。
【定位】对比分析法;有丝分裂;减数分裂。
【点睛】下图为减数分裂过程中DNA、染色体、染色单体变化的相关规律:
6. 显微镜下观察到果蝇(2n=8)的一个细胞中染色体已分成两组,每组4条。那么,可以肯定每组染色体中
A. 有4个DNA分子 B. 有8条染色单体
C. 没有非同源染色体 D. 没有同源染色体
【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果蝇的一个细胞中染色体已分成两组,且每组4条,则说明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此时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也可能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详解】A、如果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则每组染色体中有4条染色体,8个DNA分子,A错误;
B、如果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已经分裂,则每组染色体中有4条染色体,4个DNA分子,不含染色单体,B错误;
C、不论处于什么时期,每组染色体中都没有同源染色体,均为非同源染色体,C错误;
D、不论处于什么时期,每组染色体中都没有同源染色体,均为非同源染色体,D正确。
故选D。
7. 蜜蜂中工蜂和蜂王是二倍体,体细胞含有32条染色体(2n=32);雄蜂是单倍体,体细胞含有16条染色体(n=16),雄蜂可通过一种特殊的减数分裂方式形成精子,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蜜蜂的一个染色体组含有16条同源染色体
B. 一个初级精母细胞中含有36个DNA分子
C. 在精子形成过程中,该动物细胞含有的染色体始终为16条
D. 若不考虑突变,一只雄蜂只能产生一种类型的精子
【答案】D
【解析】A.一个染色体组是由非同源染色体组成的,不存在同源染色体,A错误;
B.初级精母细胞是由精原细胞经过染色体复制形成的,因此每条染色体上含2个DNA,则一个初级精母细胞中含有16条染色体,32个DNA分子,B错误;
C.在精子形成过程中,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暂时加倍,染色体数目是32,C错误;
D.由题图可知,雄蜂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只产生一个精子,因此若不考虑突变,一只雄蜂只能产生一种类型的精子,D正确。故选D。
8.某动物的基因型为AaBb,这两对基因独立遗传。若它的一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后产生的四个精细胞中,有一个精细胞的基因型为AB,则另外三个精细胞的基因型分别是( )
A. Ab、aB、ab B. ab、AB、AB
C. AB、ab、ab D. AB、AB、AB
【答案】C
【解析】根据减数分裂特点: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产生基因型不同的2个次级精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上述两个细胞中的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由于每一对姐妹染色单体的其中一条是由另一条复制来的,所以,这次分裂中每个细胞所产生的两个细胞是一样的。
【详解】根据减数分裂的特点,精原细胞经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产生基因型不同的2个次级精母细胞;1个次级精母细胞经减数第二次分裂,着丝点分裂,最终产生1种2个精子。因此,1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共产生了2种4个精子。由于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了一个基因型为AB的精子,说明含A与B的染色体自由组合,含a与b的染色体组合。因此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了一个基因型为AB的精子的同时,随之产生的另外3个精子为AB、ab、ab,故C正确。
【点睛】明确减数分裂每个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染色体类型及产生的结果是解题关键。
9.孟德尔利用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得出了基因的分离定律。下列关于孟德尔的遗传学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豌豆为闭花传粉植物,在杂交时应在母本花粉成熟前做人工去雄、套袋处理等
B. 杂交实验过程运用了正反交实验,即高茎(♀)×矮茎(♂)和矮茎(♀)×高茎(♂)
C. 两亲本杂交子代表现为显性性状,这一结果既否定融合遗传又支持孟德尔的遗传方式
D. 实验中运用了假说—演绎法,“演绎”过程指的是对测交过程的演绎
【答案】C
【解析】(1)人工异花授粉过程为:去雄(在花蕾期去掉雄蕊)→套上纸袋→人工异花授粉(待花成熟时,采集另一株植株的花粉涂在去雄花的柱头上)→套上纸袋。
(2)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①提出问题(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
②做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③演绎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这样F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④实验验证(测交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⑤得出结论(就是分离定律)。
【详解】A、豌豆为闭花传粉植物,在杂交时为了防止自花传粉,应在母本花粉成熟前做人工去雄、套袋处理等,A正确;
B、孟德尔在杂交实验时进行了正反交实验,即高茎(♀)×矮茎(♂)和矮茎(♀)×高茎(♂),B正确;
C、两亲本杂交子代表现为显性性状,这一结果否定融合遗传,但并不支持孟德尔的遗传方式,C错误;
D、孟德尔的遗传学实验中运用了假说—演绎法,“演绎”过程指的是对测交过程的演绎,D正确。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重点考查孟德尔遗传实验,要求考生识记孟德尔遗传实验的过程,掌握各步骤需要注意的细节,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10. 在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将甲袋子内的小球数量(D:d=1:1)总数增加到乙袋子内的小球数(D:d=1:1)的10倍,之后进行上百次模拟实验,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甲、乙袋子分别模拟的是雄性和雌性的生殖器官
B. 该变化脱离了模拟雌雄配子随机结合的实际情况
C. 最终的模拟结果是DD:Dd:dd接近于1:2:1
D. 袋子中小球每次被抓取后要放回原袋子再进行下一次抓取
【答案】B
【解析】根据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基因)决定的,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为显性基因(用大写字母表示如:D),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为隐性基因(用小写字母表示如:d),而且基因成对存在.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为纯合子,不同的为杂合子。
生物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基因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当杂合子自交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性状分离比为显性:隐性=3:1。用两个小袋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两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用不同彩球的随机结合,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
【详解】A、甲、乙两个袋子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甲、乙两个袋子中
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A正确;
B、每个桶中不同颜色(D、d)的小球数量一定要相等,但甲内小球总数量和乙桶内小球总数量不一定相等,所以将甲袋子内的小球数量(D:d=1:1)总数增加到乙袋子内的小球数(D:d=1:1)的10倍,不影响实验结果,B错误;
C、由于两个袋子内的小球都是D:d=1:1,所以最终的模拟结果是DD:Dd:dd接近于1:2:1,C正确;
D、为了保证每种配子被抓取的概率相等,在每次抓取小球时,都应将桶内的小球充分混合,D正确。故选B。
11.在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中,涉及自交和测交。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自交可以用来判断某一显性个体的基因型,测交不能
B. 测交可以用来判断一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自交不能
C. 自交可以用于显性优良性状的品种培育过程
D. 自交和测交都不能用来验证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答案】C
【解析】知道显隐性时自交和测交均能判断显性个体的基因型。植物显性优良性状的品种培育过程中常选用连续自交筛选纯合个体。
【详解】知道显隐性时,既可以用自交(后代出现一定的性状分离比)判断个体基因型,又可以用测交(后代出现两种表现型)判断,A错误;
判断一对性状的显隐性可用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也可以用自交,但不能用测交,B错误;
植物显性优良性状的品种培育过程中常选用连续自交法筛选纯合个体,C正确;
自交和测交都能用来验证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D错误。故选C。
【点睛】掌握孟德尔不同实验方法的应用是解题关键。
12.某种品系的鼠毛灰色和黄色是一对相对性状,科学家进行了大量的杂交实验,得到了如下表所示的结果,由此推断不正确的是
A. 杂交A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可说明亲本是纯合子
B. 由杂交B可判断鼠的黄色毛基因是显性基因
C. 杂交B后代中黄色毛鼠既有杂合子,也有纯合子
D. 鼠毛色这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
【答案】C
【解析】分析表格:杂交B中,黄色×黄色→后代出现灰色,即发生性状分离,说明黄色相对于灰色为显性性状(用A、a表示),且亲本的基因型均为Aa;杂交A中两亲本的基因型均为aa;杂交C后代分离比为1:1,属于测交,则亲本的基因型为Aa和aa。据此答题。
【详解】纯合子能稳定遗传,根据题意“科学家做了大量的实验”可说明子代数量足够多,故杂交A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可说明亲本为纯合子,也可以根据杂交组合B判断灰色为隐性性状,故亲本均为纯合子,A正确;由杂交B中出现性状分离可判断鼠的黄色毛基因是显性基因,B正确;杂交B亲本的基因型均为Aa,根据基因分离定律,后代基因型、表现型及比例应为AA(黄色):Aa(黄色):aa(灰色)=1:2:1,即黄色:灰色=3:1,而实际黄色:灰色=2:1,这说明显性纯合致死,即杂交B后代中黄色毛鼠只有杂合子,C错误;根据表中杂交实验结果可知,鼠毛色这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D正确。故选C。
【点睛】本题结合图表,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考生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能根据后代分离比推断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及各组亲本的基因型,这需要考生熟练掌握后代分离比推断法:(1)若后代分离比为显性:隐性=3:1,则亲本的基因型均为杂合子;(2)若后代分离比为显性:隐性=1:1,则亲本一定是测交类型,即一方是杂合子,另一方为隐性纯合子;(3)若后代只有显性性状,则亲本至少有一方为显性纯合子。
13.鸡的雄羽与母羽是一对相对性状,受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母鸡只能表现为母羽,公鸡既可以是雄羽也可以是母羽。现用两只母羽鸡杂交,F1代公鸡中母羽:雄羽=3:1。让F1代母羽鸡随机交配,后代出现雄羽鸡的比例为
A. 1/8 B. 1/12 C. 1/16 D. 1/24
【答案】B
【解析】在子代中,由于所有的母鸡都只具有母羽,所以母羽鸡的基因型为HH、Hh、hh。由于雄羽为隐性性状,所以雄羽鸡的基因型为hh。公鸡中的母羽的基因型为1/3HH、2/3Hh。由于母鸡的基因型有HH、Hh、hh,比例为1:2:1。将子代的所有母鸡(1/4HH2/4Hh1/4hh)分别和母羽雄鸡1/3HH杂交,理论上后代鸡的基因型有HH=1/4×1/3+2/4×1/3×1/2=2/12、Hh=2/4×1/3×1/2+1/4×1/3=2/12,将子代的所有母鸡(1/4HH2/4Hh1/4hh)分别和母羽雄鸡2/3Hh杂交,理论上后代鸡的基因型有HH=1/4×2/3×1/2+2/4×2/3×1/4=2/12,Hh=1/4×2/3×1/2+2/4×2/3×2/4+1/4×2/3×1/2=4/12,hh=2/4×2/3×1/4+1/4×2/3×1/2=2/12,即:HH=4/12,Hh=6/12,hh=2/12。其中公鸡中hh为雄羽,比例为2/12×1/2=1/12,故选B。
【点睛】自由(随机)交配和杂合子连续自交的分析
(1)自交≠自由交配
①自交强调的是相同基因型个体的交配,如基因型为AA、Aa群体中自交是指:AA×AA、Aa×Aa。
②自由交配强调的是群体中所有个体进行随机交配,如基因型为AA、Aa群体中自由交配是指:AA×AA、Aa×Aa、AA♀×Aa♂、Aa♀×AA♂。
(2)杂合子连续自交子代所占比例
(3)曲线图示:
①据上表可判断图中曲线a表示纯合子(AA和aa)所占比例,曲线b表示显性(隐性)纯合子所占比例,曲线c表示杂合子所占比例。
②在连续自交过程中,若逐代淘汰隐性个体,则Fn显性个体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
(4)自由(随机)交配子代比例分析
在没有其他因素干扰的情况下,种群内个体自由交配时,种群基因频率不发生改变,计算子代基因型及表现型比例时宜采用遗传平衡定律的方法(配子法)。
例如,一种群内AA和Aa两种基因型分别占1/3和2/3,若无其他因素干扰、种群内个体自由交配多代后,各种基因型比例分别占多少?
14. 卷毛鸡由于羽毛卷曲受到家禽爱好者的欢迎。但是这种鸡无法稳定遗传,两只卷毛鸡杂交总是得到50%的卷毛鸡,25%的野生型,25%的丝状羽的鸡。若需要大量生产卷毛鸡,最好采用的杂交方式是( )
A. 卷毛鸡×卷毛鸡 B. 卷毛鸡×丝状羽
C. 野生型×野生型 D. 野生型×丝状羽
【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分析,两只卷毛鸡杂交总是得到50%的卷毛鸡,25%的野生型,25%的丝状羽的鸡,说明卷毛鸡是杂合子,后代发生了性状分离,则亲本卷毛鸡的基因型都是Aa,相互交配后代的基因型为AA:Aa:aa=1:2:1,符合提供信息中的数据.那么野生型和丝状羽分别是显性纯合子和隐性纯合子,它们杂交后代全部是卷毛鸡。故选D。
【点睛】两只卷毛鸡杂交总是得到50%的卷毛鸡,25%的野生型,25%的丝状羽的鸡,说明卷毛鸡是杂合子,后代发生了性状分离。
15.菜豆是一年生自花传粉的植物,其有色花对白色花为显性。一株有色花菜豆(Cc)生活在某海岛上,该海岛上没有其他菜豆植株存在,三年之后开有色花菜豆植株和开白色花菜豆植株的比例是( )
A. 3∶1 B. 15∶7 C. 9∶7 D. 15∶9
【答案】C
【解析】根据杂合子自交n代,其第n代杂合子的概率为:进行相关计算。
【详解】根据杂合子自交n代,其第n代杂合子的概率为:,三年之后F3的杂合子概率为:1/23=1/8。则F3中纯合子的概率为1-1/8=7/8(其中显性纯合子7/16,隐性纯合子7/16)。所以三年之后,有色花植株∶白色花植株(1/8+7/16)∶7/16=9∶7。故选C。
【点睛】掌握特殊类型的杂交方式的概率计算方法:杂合子自交n代,其第n代杂合子的概率为: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16.下列有关孟德尔的两大遗传定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运用统计学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是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B. 对两大规律的验证,只能以豌豆为实验材料
C. 两者的细胞学基础相同,且都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
D. 所有的非等位基因的遗传都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答案】A
【解析】对两大定律的验证,不只豌豆,其他动、植物也可以为实验材料。基因分离定律与自由组合定律发生的时期相同,但涉及不同类型的染色体的行为,两者的细胞学基础不同。一条染色体上可以存在多个基因,这些非等位基因不能自由组合。
【详解】A、运用统计学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是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A正确;
B、对两大定律的验证,不只豌豆,其他动、植物也可以为实验材料,B错误;
C、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等位基因随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而自由组合,所以两者的细胞学基础不同,C错误;
D、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无法自由组合,D错误。故选A。
17.将基因型为Aabb的玉米花粉传给基因型为aaBb的玉米雌蕊,得到籽粒胚的基因型最多有( )
A. 3种 B. 4种
C. 6种 D. 9种
【答案】B
【解析】基因型为Aabb的玉米花粉有两种基因型的精子:Ab、ab;基因型为aaBb的玉米雌蕊中有两种基因型的卵细胞:aB、ab.配子随机结合,共产生AaBb、Aabb、aaBb、aabb4种基因型的受精卵.所以发育成的籽粒胚的基因型最多有4种。故选B.
18.黄粒(T)高秆(S)玉米与某玉米杂交,后代中黄粒高秆占3/8、黄粒矮秆占3/8、白粒高秆占1/8、白粒矮秆占1/8,则亲本的基因型是( )
A. ttSs×TTSs B. TtSs×Ttss
C TtSs×TtSs D. TtSs×ttss
【答案】B
【解析】利用分离定律解自由组合定律方法,对两对性状单独分析,利用分离比法,确定亲本基因型。
【详解】黄粒高秆玉米(T_S_)与某玉米杂交,后代中黄粒∶白粒=3∶1,说明两亲本的基因型均为Tt;再根据后代中高秆∶矮秆=1∶1,可知两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Ss、ss。则两个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TtSs、Ttss。故选B。
【点睛】熟练掌握分离定律解自由组合定律方法,对两对性状单独分析,利用分离比法,确定亲本基因型。
19.基因型为AABBCC和aabbcc的两种豌豆杂交,按自由组合定律遗传,F2中基因型和表现型的种类数以及显性纯合子的概率依次是( )
A. 27、8、1/64 B. 27、8、1/32
C. 18、6、1/32 D. 18、6、1/64
【答案】A
【解析】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可以每对基因分开看,然后结果相乘,F1是AaBbCc,故F2中基因型的种类是3×3×3=27,故C、D错误。表现型是2×2×2=8,显性纯合子的比例是1/4×1/4×1/4=1/64,故A正确,B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和计算能力。
20.某植物正常花冠对不整齐花冠为显性,高株对矮株为显性,红花对白花为不完全显性,杂合子是粉红花。三对相对性状独立遗传,如果纯合的红花、高株、正常花冠植株与纯合的白花、矮株、不整齐花冠植株杂交,在F2中具有与F1相同表现型的植株的比例是
A. 3/32 B. 3/64 C. 9/32 D. 9/64
【答案】C
【解析】由题意可知控制这三对性状的基因独立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如果纯合的红花、高株、正常花冠植株与纯合的白花、矮株、不整齐花冠植株杂交,子一代中是三杂合子,表现的都是杂合子的性状,而红花对白花为不完全显性,杂合子是粉红花,所以在F2中具有与F1相同表现型的植株的比例是3/4×1/2×3/4=9/32,C正确,A、B、D错误。
21.虎皮鹦鹉的羽色有绿、蓝、黄、白四种,野生种都是稳定遗传的。若将野生的绿色和白色鹦鹉杂交,F1全部都是绿色的;F1雌雄个体相互交配,所得F2的羽色有绿、蓝、黄、白四种不同表现型,比例为9∶3∶3∶1。若将亲本换成野生的蓝色和黄色品种,则F2不同于亲本的类型中能稳定遗传的占
A. 2/7 B. 1/4 C. 1/5 D. 2/5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已知,F1是双杂合子BbYy,且双显性B_Y_为绿色,双隐性bbyy为白色,一显一隐为蓝色或黄色,若将亲本换成野生的蓝色和黄色品种,即亲本为BByy(纯合蓝色)×bbYY(纯合黄色)→F1:BbYy(绿色).子一代互交:♀BbYy×♂BbYy→B_Y_(绿色):B_yy(蓝色):bbY_(黄色):bbyy(白色)=9:3:3:1.绿色和白色中能够稳定遗传的为:,即.故选C.
22.将纯合的灰色小鼠与棕色小鼠杂交,F1全部表现为灰色。F1个体间相互交配,F2表现型及比例为灰色∶黄色∶黑色∶棕色=9∶3∶3∶1。若M、N为控制相关代谢途径的显性基因,据此推测最合理的代谢途径是( )
A. B.
C. D.
【答案】A
【解析】根据题意,将纯合的灰色小鼠与棕色小鼠杂交,F1代全部表现为野鼠色.F1个体间相互交配,F2代表现型及比例为灰色:黄色:黑色:棕色=9:3:3:1,可以知道,灰色是双显基因控制的,棕色是隐性基因控制的,黄色、黑色分别是由单显基因控制的.故选A
【点睛】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也可以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根据基因自由组合规律,梳理相关知识点分析作答
23.南瓜的扁形、圆形、长圆形三种瓜形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A、a和B、b),这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现将2株圆形南瓜植株进行杂交,F1收获的全是扁盘形南瓜;F1自交,F2获得137株扁盘形、89株圆形、15株长圆形南瓜。据此推断,亲代圆形南瓜株的基因型分别是( )
A. aaBB和Aabb B. aaBb和Aabb
C. AAbb和aaBB D. AABB和aabb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规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运用及其变式是解题的关键。
【详解】根据F2的表现型进行分析,扁盘形:圆形:长圆形=137:89:15≈9:6:1,可知:①9:6:1是两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分离比9:3:3:1的变形;②其中扁盘形为双显性(A_B_),圆形为“一显一隐”(A_bb、aaB_),长圆形为双隐性(aabb)。由于亲代植株是两株圆形南瓜,且自交后F1全是扁盘形,因此亲代必为纯合子,根据分析,其基因型只能是AAbb和aaBB。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4.早金莲由三对等位基因控制花的长度,这三对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作用相等且具叠加性。已知每个显性基因控制花长为5mm,每个隐性基因控制花长为2mm。花长为24mm的同种基因型个体相互授粉,后代出现性状分离,其中与亲本具有同等花长的个体所占比例是
A. 1/16 B. 2/16 C. 5/16 D. 6/16
【答案】D
【解析】已知早金莲由三对等位基因控制花的长度,这三对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作用相等且具叠加性。又因为每个显性基因控制花长为5mm,每个隐性基因控制花长为2mm,则隐性纯合子aabbcc的高度为12mm,显性纯合在AABBCC的高度为30mm,则每增加一个显性基因,高度增加3mm。所以花长为24mm的个体中应该有(24-12)÷3=4个显性基因。
【详解】根据题意花长为24mm的个体中应该有(24-12)÷3=4个显性基因,且后代有性状分离,不可能是纯合子,所以基因型可能是AaBbCC、AaBBCc、AABbCc。以AaBbCC为例,其自交后代含有4个显性基因的比例为1/4×1/4×1+1/4×1/4×1+1/2×1/2×1=6/16。
25.通过实验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科学家是( )
A. 孟德尔 B. 约翰逊 C. 萨顿 D. 摩尔根
【答案】D
【解析】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提出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不符合题意;约翰逊提出了基因的概念,B不符合题意;萨顿蝗虫细胞观察实验采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C不符合题意;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采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D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准确识记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科学家摩尔根。
26.下图表示果蝇某一条染色体上的几个基因,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朱红眼基因和深红眼基因是一对等位基因
B. 果蝇每条染色体上基因数目不一定相等
C. 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D. 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个基因
【答案】A
【解析】等位基因控制生物的相对性状,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遵循遗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基因的表达有选择性,隐性基因不一定能够表达。
【详解】朱红眼与深红眼基因是同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不是等位基因,A错误;果蝇每条染色体上基因数目不一定相等,B正确;据图示可知,该染色体上的基因呈线性排列,C正确;据图可知,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个基因,D正确。故选A。
27.果蝇的红眼(R)对白眼(r)是显性,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现用一对果蝇杂交,一方为红眼,另一方为白眼,杂交后F1中雄果蝇与亲代雌果蝇眼色相同,雌果蝇与亲代雄果蝇眼色相同,那么亲代果蝇的基因型为( )
A. XRXR×XrY B. XRXr×XrY C. XrXr×XRY D. XRXr×XRY
【答案】C
【解析】双亲中一方为红眼,另一方为白眼,则双亲的基因型可能为XRXR×XrY、XRXr×XrY、XrXr×XRY,再根据“F1中雌果蝇与亲代雄果蝇眼色相同,雄果蝇与亲代雌果蝇眼色相同”作出准确判断即可。
【详解】A、XRXR×XrY→XRXr×XRY,可见后代雌果蝇的性状均与亲代雌果蝇相同,雄果蝇的性状均与亲代雄果蝇相同,这与题意不符合,A错误;
B、XRXr×XrY→XRXr、XrXr、XRY、XrY,子代雌雄果蝇均有红眼和白眼性状,这与题意不符,B错误;
C、XrXr×XRY→XRXr×XrY,可见后代雌果蝇与亲代雄果蝇眼色相同,雄果蝇与亲代雌果蝇眼色相同,这与题意相符合,C正确;
D、根据题干信息“双亲中一方为红眼,另一方为白眼”可知,亲本的基因型不可能为XRXr和XRY,D错误。故选C。
28.基因型为Mm的动物,在其精子形成过程中,基因MM、mm、Mm分开(不考虑交叉互换),分别发生在( )
①精原细胞形成初级精母细胞
②初级精母细胞形成次级精母细胞
③次级精母细胞形成精子细胞
④精子细胞形成精子
A. ①②③ B. ③③② C. ②②③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初级精母细胞形成次级精母细胞),同源染色体分离,等位基因随之分离;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次级精母细胞形成精子细胞过程),着丝粒分裂,复制的基因分开,移向细胞两极,分配到2个精细胞中去。
【详解】生物体基因型为Mm,基因M和M以及基因m和m均为姐妹染色单体上的相同的基因,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随着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后分开进入不同的细胞,即基因M和M的分离、m和m的分离均发生在③次级精母细胞形成精子细胞过程中;基因M和m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即基因M和m的分离发生在②初级精母细胞形成次级精母细胞的过程中。综上分析,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29.下列关于人类性染色体与性别决定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与性别决定有关
B. 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伴随性染色体遗传
C. 生殖细胞中只表达性染色体上的基因
D. 初、次级精母细胞中都含Y染色体
【答案】B
【解析】(1)决定性别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但是性染色上的基因不都与性别决定有关。
(2)伴性遗传是指在遗传过程中的子代部分性状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这种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性状的遗传方式就称为伴性遗传。伴性遗传属于特殊的分离定律。
【详解】A、决定性别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但是性染色上的基因不都与性别决定有关,如人类的红绿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但其与性别决定无关,A错误;
B、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伴随性染色体遗传,B正确;
C、不同的细胞里面的基因选择性表达,生殖细胞是活细胞,具备正常的生理活动,与此相关的基因都需表达,并不是只表达性染色体上的基因,C错误;
D、X和Y为同源染色体,在初级精母细胞中一定含有X染色体;但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由于发生了同源染色体的分离,次级精母细胞中只含X或Y这对同源染色体中的一条,也就是说次级精母细胞有的含X染色体,有的含Y染色体,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人类的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要求考生识记各种伴性遗传病的遗传特点,明确减数分裂与性染色体的关系;识记伴性遗传的概念,明确决定性别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但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不都决定性别。
30.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是人类探索遗传物质过程中两个经典实验,下列相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R型菌与S型菌的DNA混合培养,R型菌都能转化为S型菌
B. 噬菌体吸收和利用培养基中含有35S的氨基酸从而被标记
C.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思路相同而实验技术不同
【答案】D
【解析】R型菌与S型菌的DNA混合培养,一部分R型菌能转化成S型细菌,故A错误;
噬菌体是病毒,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不能从培养基中获取营养物质,故B错误;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不能说明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故C错误;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实验思路相同,都是设法把DNA和蛋白质分开,单独的去研究他们的作用,而用的技术不同,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使用了分离提纯技术,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利用了同位素标记技术,D正确。
31. 下列关于遗传物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
B. 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位于细胞核中
C. 水稻遗传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
D.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烟草花叶病毒是RNA病毒,只含有RNA和蛋白质,其遗传物质是RNA,A项错误;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原核细胞中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故B项错误;水稻的遗传物质是DNA,其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C项正确;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了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而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遗传物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32.赫尔希和蔡斯“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操作及结果正确的是( )
A. 同时用含同位素35S、32P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再用此细菌培养噬菌体
B. 分别用含同位素 35S、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经标记的大肠杆菌
C. 噬菌体侵染细菌并经保温、搅拌与离心后,含 35S的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在沉淀物中
D. 噬菌体侵染细菌并经保温、搅拌与离心后,含32P的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在上清液中
【答案】B
【解析】AB、分别用含同位素35S、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经标记的大肠杆菌,A错误、B正确;
C、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噬菌体在侵染细菌时,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留在外面,经过搅拌、离心后,35S主要存在于上清液中,C错误;
D、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噬菌体在侵染细菌时,DNA进入细菌,并随着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所以放射性主要分布在试管的沉淀物中,D错误。故选B。
33.在甲、乙、丙、丁四组相同培养基上分别接种正常的R型菌、正常的S型菌、加热杀死的S型菌、加热杀死的S型菌和正常的R型菌。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菌落的生长情况,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从S型活菌中提取的DNA与R型活菌混合,培养基中只有S型一种菌落
B. 利用培养的细菌在小鼠体内转化时,R型菌的数量先上升后下降
C. 加热杀死的S型菌和正常的R型菌混合培养,可证明促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的物质是S型菌的DNA
D. 甲、乙、丙三组作为丁的对照组
【答案】D
【解析】A、从S型活菌中提取的DNA与R型活菌混合,培养基中有R型和S型两种菌落,A错误;
B、利用培养的细菌在小鼠体内转化时,R型菌先减少后增加,B错误;
C、将加热杀死的S型菌和正常的R型菌混合培养,只能证明S型菌中的某种物质(转化因子)能促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但不能证明该物质是S型菌的DNA,C错误;
D、丁组接种加热杀死的S型菌和正常的R型菌,为了使实验更加严密,需要同时设置只接种正常S型菌、只接种正常R型菌以及只接种加热杀死的S型菌的对照组,因此甲、乙、丙三组均可作为丁的对照组,D正确。故选D。
34. 在DNA分子的一条单链中相邻的碱基A与T的连接是通过
A. 肽键 B. -磷酸-脱氧核糖-磷酸-
C. 氢键 D. -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一条链上相邻两核苷酸之间靠磷酸二酯键连接,故一条链上的G与C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故D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DNA分子结构,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35. 下图是人体细胞中某DNA片段结构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图中X代表磷酸基团,A代表腺苷
B. DNA的基本骨架是N所示的化学键连接的碱基对
C. 每个脱氧核糖上均连着两个磷酸和一个碱基
D. DNA双链中,嘌呤总数等于嘧啶总数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图中X是磷酸基团,A代表腺嘌呤,故A错误。DNA基本骨架是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的,故B错误。中间的脱氧核糖上连着两个磷酸和一个碱基,但最末端的只连一个磷酸,故C错误。DNA双链中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嘌呤数和嘧啶数相等,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DNA分子结构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对图形识别能力。
二、非选择题
36.下图中编号a~g的图像是显微镜下某植物(2n=24)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细胞图像。
(1)取该植物解离后的花药,用镊子捏碎后置于载玻片上,滴加________染色,加上盖玻片,压片后做成临时装片。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数目和分布,以此作为判断该细胞所处分裂时期的依据。
(2)若将上述全部细胞图像按减数分裂的时序进行排序,则最合理的顺序为:a→________→f(填图中英文字母)。
(3)上述细胞分裂图像中,具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有________(填图中英文字母)。在图d的细胞中,同源染色体________,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会随着______的交换而发生交换,导致________。
(4)图g中的细胞所处的细胞分裂时期是________期,该细胞中有________条姐妹染色单体。
【答案】碱性染料(龙胆紫或醋酸洋红溶液) d→b→g→c→e a、b、d、g 联会 非姐妹染色单体 基因重组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 48
【解析】分析题图:图中a~g是显微镜下拍到的二倍体百合(2n=24)的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图像,其中a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b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c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d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e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f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图g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详解】(1)在观察细胞分裂过程中,需要加入碱性染料(如龙胆紫或醋酸洋红溶液)将染色体染色,通过观察染色体的形态、数目和分布确定细胞所处的分裂时期。
(2)根据图中染色体形态、数量、分布特征,可初步确定图a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图b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中期;图c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图d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图e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图f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图g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所以图中分裂图的先后顺序为a→d→b→g→c→e→f。
(3)根据题(2)分析可知,图a、b、d、g的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在图d的细胞中,同源染色体正在联会;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会随着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换而发生交换,导致基因重组。
(4)图g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该细胞中有48条姐妹染色单体,因为每条染色体上含2条染色单体。
【点睛】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像,考查观察细胞减数分裂实验,要求考生识记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根据图中染色体行为准确判断各细胞所处的时期;识记观察细胞减数分裂实验的步骤,明确染色体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37.某种甘蓝的叶色有绿色和紫色。已知叶色受2对独立遗传的基因A/a和B/b控制,只含隐性基因的个体表现隐性性状,其他基因型的个体均表现显性性状。某小组用绿叶甘蓝和紫叶甘蓝进行了一系列实验。
实验①:让绿叶甘蓝(甲)的植株进行自交,子代都是绿叶
实验②:让甲植株与紫叶甘蓝(乙)植株进行杂交,子代个体中绿叶∶紫叶=1∶3
回答下列问题。
(1)甘蓝叶色中隐性性状是__________,实验①中甲植株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
(2)实验②中乙植株的基因型为________,子代中有________种基因型。
(3)用另一紫叶甘蓝(丙)植株与甲植株杂交,若杂交子代中紫叶和绿叶的分离比为1∶1,则丙植株所有可能的基因型是________;若杂交子代均为紫叶,则丙植株所有可能的基因型是_______;若杂交子代均为紫叶,且让该子代自交,自交子代中紫叶与绿叶的分离比为15∶1,则丙植株的基因型为________。
【答案】绿色 aabb AaBb 4 Aabb、aaBb AABB、AAbb、aaBB、AaBB、AABb AABB
【解析】依题意:只含隐性基因的个体表现为隐性性状,说明隐性性状的基因型为aabb。实验①的子代都是绿叶,说明甲植株为纯合子。实验②的子代发生了绿叶∶紫叶=1∶3性状分离,说明乙植株产生四种比值相等的配子,并结合实验①的结果可推知:绿叶为隐性性状,其基因型为aabb,紫叶为A_B_、A_bb和aaB_。
【详解】(1) 依题意可知:只含隐性基因的个体表现为隐性性状。实验①中,绿叶甘蓝甲植株自交,子代都是绿叶,说明绿叶甘蓝甲植株为纯合子;实验②中,绿叶甘蓝甲植株与紫叶甘蓝乙植株杂交,子代绿叶∶紫叶=1∶3,说明紫叶甘蓝乙植株为双杂合子,进而推知绿叶为隐性性状,实验①中甲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
(2) 结合对(1)的分析可推知:实验②中乙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子代中有四种基因型,即AaBb、Aabb、aaBb和aabb。
(3) 另一紫叶甘蓝丙植株与甲植株杂交,子代紫叶∶绿叶=1∶1,说明紫叶甘蓝丙植株的基因组成中,有一对为隐性纯合、另一对为等位基因,进而推知丙植株所有可能的基因型为aaBb、Aabb。若杂交子代均为紫叶,则丙植株的基因组成中至少有一对显性纯合的基因,因此丙植株所有可能的基因型为AABB、AABb、AaBB、AAbb、aaBB。若杂交子代均为紫叶,且让该子代自交,自交子代中紫叶∶绿叶=15∶1,为9∶3∶3∶1的变式,说明该杂交子代的基因型均为AaBb,进而推知丙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
【点睛】由题意“受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A/a和B/b控制”可知:某种甘蓝的叶色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据此,以题意呈现的“只含隐性基因的个体表现为隐性性状”和“实验①与②的亲子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切入点,准确定位隐性性状为绿叶、只要含有显性基因就表现为紫叶,进而对各问题情境进行分析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