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0 MB
  • 2021-09-28 发布

【生物】山东省淄博市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网考(解析版)

  • 2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山东省淄博市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网考 一、选择题: ‎ ‎1.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有高尔基体的细胞一定是分泌细胞 B. 蛔虫细胞内无线粒体,只能进行无氧呼吸 C. 衰老细胞内染色体固缩不影响DNA的复制 D. 性激素是由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 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详解】A、有高尔基体的细胞不一定是分泌细胞,如植物细胞,A错误;‎ B、蛔虫细胞内无线粒体,只能进行无氧呼吸,B正确;‎ C、衰老细胞内染色体固缩会影响DNA的复制,C错误;‎ D、性激素属于脂质,其合成场所是内质网,D错误。‎ 故选B。‎ ‎2.下列关于高中生物实验方法和选材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可用本尼迪特试剂、比色法鉴定橙汁中还原糖的含量 B. 稀释涂布法可用于测定土壤中细菌、霉菌的种类和数量 C. 哺乳动物血液和菜花都不宜作为材料用于DNA粗提取实验 D. 洋葱鳞片叶内表皮没有颜色干扰适宜用于观察染色体数目 ‎【答案】B ‎【解析】‎ ‎【分析】‎ ‎1、本尼迪特试剂是检测还原糖的试剂,它与还原糖反应颜色由蓝色变为红黄色。‎ ‎2、稀释涂布平板法可用来测定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平板划线法可以用于菌种的纯化和分离。‎ ‎3、DNA粗提取实验材料,选用DNA含量相对较高的生物组织,成功的可能性更大。‎ ‎【详解】A、橙汁的颜色会干扰沉淀量的判断,A错误;‎ B、稀释涂布法通过菌落的数量来代表活菌数,通过菌落的形态特征来鉴别其种类,B正确;‎ C、哺乳动物血液中的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线粒体,而白细胞数量少,均不适宜做提取DNA的材料;菜花是植物细胞含有大量的DNA,可以作提取DNA的植物材料,但在提取前需先去除细胞壁,C错误;‎ D、洋葱内表皮细胞不分裂,不会形成染色体,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课本基础实验的原理和选材,意在考查学生能独立完成教材所列的生物实验,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并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处理。‎ ‎3.人的某些细胞膜上的CFTR蛋白与Na+和Cl-的跨膜运输有关。当CFTR蛋白结构异常时,会导致患者支气管中黏液增多,肺部感染,引发囊性纤维病。下图为一个人体细胞内外不同离子的相对浓度示意图,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囊性纤维病说明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 B. 由图可知,Na+排出细胞与K+进入细胞都属于主动运输 C. 如果大量Cl-进入神经细胞,将有利于神经元动作电位的形成 D. CFTR蛋白与两种离子的跨膜运输有关,说明载体蛋白不具特异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方式:①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影响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如白化病、豌豆的粒形;②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结构来直接控制性状,如镰刀形细胞贫血症、囊性纤维病。 ‎ ‎2、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比较:‎ 物质出 入细胞 方式 ‎ 被动运输 主动运输 自由扩散 协助扩散 运输方向 高浓度→低浓度 高浓度→低浓度 低浓度→高浓度 是否需要载体 不需要 需要 需要 是否消耗能量 不消耗 不消耗 消耗 ‎【详解】A、CFTR蛋白基因突变引起CFTR蛋白结构异常进而导致CFTR蛋白功能异常,说明基因可通过蛋白质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A错误;‎ B、识图分析可知,细胞外Na+的浓度高于细胞内,因此Na+排出细胞是逆着浓度梯度,属于主动运输,B正确;‎ C、如果大量Cl-进入神经细胞,会使静息电位值加大,从而使细胞不容易产生动作电位,即抑制突触后膜的兴奋,不利于兴奋的形成,C错误;‎ D、CFTR蛋白与Na+和Cl-两种离子的跨膜运输有关,但不能运输其它离子,说明载体蛋白具有特异性,D错误。‎ 故选B。‎ ‎4.研究发现,某昆虫有两种性别:性染色体组成为XX的是雌雄同体,XO(缺少Y染色体)为雄体。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 雌雄同体与雄体交配产生的后代均为雌雄同体 B. 雄体为该物种的单倍体,是染色体不正常分离的结果 C. XO个体只产生雄配子,且雄配子的染色体数目相同 D. 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染色体组成来判断该昆虫的性别 ‎【答案】D ‎【解析】‎ ‎【分析】‎ ‎1、该题的知识点是性别决定,由题意知,雌雄同体的个体的性染色体组型是XX,雄性个体的基因型是XO,即只含有一条性染色体(X ‎),由于染色体变异可以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因此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染色体组成来判断昆虫的性别;‎ ‎2、从性染色体组型分析,雌雄同体产生的配子的类型只有一种,含有X染色体,雄性个体产生的精子有两种,含有X染色体的配子和不含有性染色体配子,且比例是1∶1。‎ ‎【详解】A、雌雄同体产生一种含有X染色体的配子,雄性个体产生的雄配子是X∶O=1∶1,因此雌雄同体与雄体交配产生的后代是XX∶XO=1∶1,即雌雄同体∶雄体=1∶1,A错误;‎ B、由题意知,雄体缺少一条性染色体,是单体,不是单倍体,B错误;‎ C、XO产生两种类型的配子,两种配子的染色体数目不同,C错误;‎ D、由题意知,昆虫的性别是由X染色体数目决定的,染色体数目可以用显微镜进行观察,D正确。‎ 故选D。‎ ‎5.研究人员利用农杆菌侵染水稻叶片,经组培、筛选最终获得了一株水稻突变体。利用不同的限制酶处理突变体的总DNA、电泳;并与野生型的处理结果对比,得到图所示放射性检测结果。(注:T-DNA上没有所用限制酶的酶切位点)对该实验的分析错误的是( )‎ A. 检测结果时使用了放射性标记的T-DNA片段做探针 B. 该突变体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由于T-DNA插入到水稻核DNA中 C. 不同酶切显示的杂交带位置不同,说明T-DNA有不同的插入位置 D. 若野生型也出现杂交带,则实验样本可能被污染,检测结果不准确 ‎【答案】C ‎【解析】‎ ‎【分析】‎ 将目的基因插入到农杆菌的Ti质粒的T-DNA 上,通过农杆菌的转化作用,就可以使目的基因进入植物细胞,并将其插入到植物细胞中染色体的DNA上,使目的基因的遗传特性得以稳定维持和表达。它是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采用最多的方法。‎ 放射性标记的T-DNA片段做探针的目的是检测受体细胞的DNA中有无目的基因。均显示一条杂交带,说明在这一突变体中,T-DNA插入位置是唯一的。‎ ‎【详解】A、图示结果突变体中出现放射性,说明使用了放射性标记的T-DNA片段做探针对目的基因进行检测,A正确;‎ B、该突变体产生的根本原因是T-DNA携带目的基因插入到水稻的DNA中,B正确;‎ C、不同酶切杂交带位置不同,说明不同酶切后带有T-DNA的片段长度不同(即:不同的酶切位点距离T-DNA的远近不同),C错误;‎ D、由图所示放射性检测结果可知,野生型无放射性杂交条带,若野生型也出现杂交带,则实验样本可能被污染,检测结果不准确,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通过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方法检测目的基因的方法,考查对基础知识的运用,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6.将成熟的雄性小白鼠的甲状腺摘除,从第三周开始,每周注射激素a,结果激素a和激素b在血液中浓度变化如下图,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a曲线代表促甲状腺激素,由垂体分泌 B. b曲线代表促甲状腺激素,由甲状腺分泌 C. a曲线代表甲状腺激素,由甲状腺分泌 D. b曲线代表甲状腺激素,由垂体分泌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题文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的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依题意可知:切除甲状腺后,小白鼠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的含量会下降,对垂体的抑制作用减弱,导致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增多;当人为地补充甲状腺激素后,小白鼠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的含量会上升,对垂体的抑制作用增强,导致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减少。据此,依题意和分析曲线的变化趋势可知:a曲线代表由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b曲线代表由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A、B、D均错误,C正确。‎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熟记并理解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实线箭头所示)和反馈调节过程(虚线箭头所示)。‎ ‎7.科学家用枪乌贼的神经纤维进行实验(如图甲,电流左进右出为+),记录在钠离子溶液中神经纤维产生兴奋的膜电位(如图乙),其中箭头表示施加适宜刺激,阴影表示兴奋区域。若将记录仪的微电极均置于膜外,其他条件不变,则测量结果是 A. B. ‎ C. D. ‎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可以是双向的。图中的电位计检测的是两个神经元膜外的电位差;在静息状态下呈外正内负,动作电位为外负内正,因此电流表发生两次相反地转动,并且两点是先后兴奋,因此中间会由延搁。‎ ‎【详解】由题干和图解可知,电极所示是膜外电位变化,未兴奋之前,两侧的电位差为0;刺激图中箭头处,左侧电极先兴奋,左侧膜外变为负电位,而右侧电极处膜外仍为正电位,因此两侧的电位差为负值;由于两点中左侧先兴奋,右侧后兴奋,并且两点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因此中间会出现延搁;当兴奋传导到右侧电极后,电位差与之前的相反,因此测量结果为B。‎ 故选B。‎ ‎8.油菜素甾醇(BR)是一种能促进植物茎秆伸长和细胞分裂的植物激素,下图为BR合成的调控机制。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油菜素甾醇和生长素协同促进植物茎秆伸长 B. BR浓度升高时,会使BZR1的降解速度加快 C. 胞内BR的合成速度受胞外BR的反馈调节 D. BR调控基因发生突变可能导致植物矮化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BR促进细胞伸长、分裂和植物发育,类似于植物激素的生长素。当BR浓度高时,会诱导BR11被激活,从而抑制BIN2的活性,BZR1降解降低,使BZR1促进BR调控基因的表达,最后抑制BR合成,使BR在植物体内相对稳定,据此并结合题干问题作答。‎ ‎【详解】A、由题干可知,油菜素甾醇类似于生长素,都能促进植物茎秆伸长,A正确;‎ B、由图分析可知,BR浓度升高时,会诱导BR11被激活,从而抑制BIN2的活性,会使BZR1‎ 的降解速度减慢,B错误;‎ C、胞内BR的合成速度受胞外BR的反馈调节,使BR在植物体内相对稳定,C正确;‎ D、BR调控基因发生突变可能导致BR合成减少,从而导致植物矮化,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以及种群特征和结构等方面的知识,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识图能力和对问题的分析能力;能够从图中获取相关解题信息,此题难度适中。‎ ‎9.脱落酸(ABA)与赤霉素(GA)对种子的休眠、萌发具有重要调控作用。环境因素会使种子内脱落酸和赤霉素的含量发生改变,当种子内赤霉素与脱落酸含量的比率增大到一定数值时,种子会由休眠状态进入到萌发状态,反之,种子则处于休眠状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脱落酸和赤霉素对种子休眠的调控具有拮抗作用 B. 种子内脱落酸的合成和降解过程受环境因素的诱导 C. 赤霉素通过调控种子细胞内基因的表达而促进种子的萌发 D. 萌发的种子对脱落酸的敏感性增强,对赤霉素的敏感性降低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干可知,脱落酸(ABA)与赤霉素(GA)对种子的休眠、萌发具有重要调控作用,当种子内赤霉素与脱落酸含量的比率增大到一定数值时,种子会由休眠状态进入到萌发状态,反之,种子则处于休眠状态。‎ ‎【详解】A、脱落酸促进种子休眠,赤霉素抑制种子休眠,二者在对种子休眠的调控过程中具有拮抗作用,A正确;‎ B、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种子内脱落酸的合成和降解过程受环境因素的诱导,B正确;‎ C、环境因素如光照、温度等会引起植物激素合成和降解的变化,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节。赤霉素正是通过调控种子细胞内基因的表达而促进种子的萌发,C正确;‎ D、“当种子内赤霉素与脱落酸含量的比率增大到一定数值时,种子会由休眠状态转变为萌发状态,反之,种子则处于休眠状态”,这说明萌发的种子对赤霉素的敏感性增强,对脱落酸的敏感性降低,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脱落酸和赤霉素对种子萌发和体眠的调控作用,解题关键是提取题干信息,结合赤霉素和脱落酸的作用,分析赤霉素与脱落酸含量的比率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10.某放牧草地有一些占地约lm2的石头。有人于石头不同距离处,调查了蜥蜴个体数、蝗虫种群密度和植物生物量(干宽),结果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 B. 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植物之间的竞争将会加剧 C. 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 D. 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答案】B ‎【解析】‎ 蜥蝎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数量越少,说明距离石头越远越不利于躲避天敌,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A正确;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禾草植物和非禾草植物的生物量均在减少,两者之间的竞争将会降低,B错误;据图中数据可知,随距石头的距离不同,生物分布也不同,故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C正确;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可有效降低蝗虫的数量,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D正确。‎ ‎11.欧洲兔曾被无意携入澳洲大草原,对袋鼠等本地生物造成极大威胁,人类采用过引入狐狸和黏液瘤病毒等手段进行防治,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 ‎ A. a年之前欧洲兔种群数量迅速增长的原因是缺少天敌 B. 狐狸防治兔子效果不好的原因是狐狸可能喜欢捕食袋鼠 C. 粘液瘤病毒使欧洲兔致命,对袋鼠影响不大的原因是病毒的专性寄生 D. 病毒诱导欧洲兔发生抗性变异使c年后其种群数量回升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欧洲免急剧增加,呈现J型曲线,而袋鼠减少,引入狐狸后欧洲免数量小幅度减少,而袋鼠仍然减少,说明狐狸和袋鼠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引入黏液瘤病毒后,欧洲免的数量减少,而袋鼠的数量恢复。‎ ‎【详解】A、a年之前欧洲兔种群数量迅速增长的原因是缺少天敌,A项正确;‎ B、狐狸防治兔子效果不好的原因是狐理可能喜欢捕食袋鼠,B项正确;‎ C、病毒对寄主有选择性,所以黏液瘤病毒使欧洲兔致命,对袋鼠影响不大,C项正确;‎ D、c年后欧洲免种群数量回升的原因是欧洲免由于变异的原因存在抗性差异,病毒的存在只是起了选择作用,D项错误。‎ 故选D。‎ ‎12.下图表示江苏某地区建造的人工湿地(基质层由土壤和各种填料组成),有机物含量高的生活污水通过该湿地可被净化输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污水进入湿地经理化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得到净化 B. 组成该湿地群落的类群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 C. 该湿地群落中的碳全部来自光合作用固定的CO2‎ D. 污水进入量过大会破坏该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该人工湿地具备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在一定范围内可保持相对稳定。‎ ‎【详解】A、生活污水含有较多的有机物,进入湿地后经理化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可得到净化,A正确;‎ B、组成该湿地群落的类群包括以植物为主的生产者、以动物为主的消费者和以微生物为主的分解者,B正确;‎ C、该湿地群落中的碳来自生活污水中的有机物和光合作用固定的CO2,C错误;‎ D、污水进入量过大会超过该湿地的自我调节能力,破坏该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正确。‎ 故选C。‎ ‎13.禾草灵(FE)是一种现代农业常用除草剂,大量使用后造成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为获得能高效降解FE的菌株,科学家通过实验获得W1菌株并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其对FE的降解效果(FE特征吸收峰在239nm处),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应从大量使用除草剂的土壤中获取菌株 B. 将土壤稀释液灭菌后接种到选择性培养基上 C. 应使用以FE作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进行筛选 D. 据吸收光谱可知,W1菌株对FE有明显降解能力 ‎【答案】B ‎【解析】‎ ‎【分析】‎ 选择培养基:允许特定种类的微生物生长,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种类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 选择培养基的制作 ‎(1)利用培养基的特定化学成分分离特定微生物。如以石油是唯一碳源,筛选出能利用石油的微生物生长。‎ ‎(2)通过改变培养基的营养成分达到分离微生物的目的。如培养基中缺乏氮源时,可筛选出固氮微生物。‎ ‎(3)通过某些特殊环境分离微生物。如在高温环境中可分离得到耐高温的微生物。‎ ‎(4)依据某些微生物对某种物质的抗性,在培养基中加入此种物质,以抑制对该物质不具抗性的微生物生长,而不影响对该物质具有抗性的微生物生长。如培养基中加入青霉素,可筛选出酵母菌和霉菌。‎ ‎【详解】A、由于只有被除草剂严重污染过的土壤才可能含有高效降解该除草剂的分解菌,所以为了获取能高效降解该除草剂的菌株,应从大量使用除草剂的土壤采集土壤样品,A正确;‎ BC、为了淘汰不能分解FE的微生物,而仅保留能分解FE的菌种,则在配制选择培养基时应以FE作为唯一碳源,应将土壤稀释液接种到以FE为唯一碳源的选择性培养基上进行筛选,B错误,C正确;‎ D、据吸收光谱可知,经W1菌株降解后在239nm处的特征吸收峰明显减弱,说明W1菌株对FE有明显降解能力,D正确。‎ 故选B。‎ ‎【点睛】理解目的菌株的筛选、接种方法和培养基的配制等相关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4.如图①②分别表示不同的细胞,A表示相应物质。不符合该模型的是 A. ①效应T细胞 ②靶细胞,A抗体 B. ①传出神经元 ②肌肉细胞,A神经递质 C ①胰岛B细胞 ②肝细胞,A胰岛素 D. ①甲状腺细胞 ②垂体细胞,A甲状腺激素 ‎【答案】A ‎【解析】‎ 抗体不是由效应T细胞分泌的,且效应T细胞直接与靶细胞结合,A错误;在反射弧中,传出神经元分泌神经递质,作用于效应器(肌细胞),B正确;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可以作用于肝细胞,促进肝细胞中物质的氧化分解和肝糖原的形成,C正确;甲状腺细胞分泌的甲状腺激素过多时,可以作用于垂体细胞,抑制其分泌活动,D正确。‎ 二、选择题: ‎ ‎15.小麦黄化(失绿)是高等植物基因突变导致叶绿素含量下降的现象。科研人员发现某突变型水稻叶片的叶绿素含量约为野生型的一半,但固定CO2的酶活性显著高于野生型。下图所示两条曲线分别为两种类型水稻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的CO2吸收速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曲线A和B与纵坐标的交点相同代表呼吸速率相同 B. 曲线B表示突变型水稻,其光饱和点对应的光照强度较低 C. 在P点处突变型和野生型水稻的真(总)光合速率一定相同 D. 低于P点时,限制突变型小麦光合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光照强度 ‎【答案】ACD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图形表示A、B两种水稻的二氧化碳的吸收速率随光照强度的变化,P点前,B种水稻较大,P点后,A种水稻较大。‎ ‎【详解】A、0点时没有光照,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曲线A和B与纵坐标的交点相同代表呼吸速率相同,A正确;‎ B、突变型水稻固定CO2的酶活性显著高于野生型,光饱和点较高,曲线A表示突变型水稻,B错误;‎ C、在P点处突变型和野生型水稻净光合速率相同和呼吸速率相同,真(总)光合速率一定相同,C正确;‎ D、低于P点时,突变型小麦净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增加而增加,即限制突变型小麦光合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光照强度,D正确。‎ 故选ACD。‎ ‎16.将一个没有放射性同位素32P标记的大肠杆菌(拟核DNA呈环状,共含有m个碱基,其中有a个胸腺嘧啶)放在含有32P-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培养基中培养一段时间,检测到如下图I、II两种类型的DNA(虚线表示含有放射性的脱氧核苷酸链)。下列有关该实验的结果预测与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DNA第二次复制产生的子代DNA有Ⅰ、Ⅱ两种类型,比例为1︰3‎ B. DNA复制后分配到两个子细胞时,其上的基因遵循基因分离定律 C. 复制n次需要胞嘧啶的数目是(2n-1)(m-a)×0.5‎ D. 复制n次形成的放射性脱氧核苷酸单链为2n+l-2‎ ‎【答案】ABC ‎【解析】‎ ‎【分析】‎ ‎1、DNA复制是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分子的过程.复制的条件:模板(DNA的双链)、能量(ATP水解提供)、酶(解旋酶和聚合酶等)、原料(游离的脱氧核苷酸);DNA复制过程:边解旋边复制;DNA复制特点:半保留复制。‎ ‎2、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拟核DNA中共含有m个碱基,其中有a个胸腺嘧啶,则A=T=a,G=C=(m‎-2a)/2。图Ⅰ类型的DNA表明一条链含32P标记,一条链不含;而Ⅱ两种类型的DNA表明两条链都含32p标记。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分析题图,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详解】A、DNA第二次复制产生的子代DNA共4个,有Ⅰ、Ⅱ两种类型,比例为1∶1,A错误;‎ B、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而DNA复制后分配到两个子细胞属于着丝点分裂,其上的基因是经过复制形成的,B错误;‎ C、复制n次需要胞嘧啶的数目是(2n-1)(m‎-2a)/2,C错误;‎ D、DNA分子是双链结构,一个不含放射性同位素32P标记的大肠杆菌拟核DNA共2条链,所以复制n次形成的放射性脱氧核苷酸单链为2n+1-2,D正确。‎ 故选ABC。‎ ‎17.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相关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用E、e表示)是一种由基因突变引起的血红蛋白病。杂合子个体不表现出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症状,所有携带者都应该进行遗传咨询。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基因突变后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会发生变化 B. 疟原虫破坏该病基因携带者的红细胞,会导致患者缺氧 C. 通过羊水穿刺获取胎儿细胞进行基因检测可确定胎儿是否患该病 D. 基因型为Ee 的个体由于交叉互换可实现E和e 的基因重组 ‎【答案】ABC ‎【解析】‎ ‎【分析】‎ ‎1、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碱基对发生增添、缺失或替换,从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 ‎2、基因突变的特点:普遍性、随机性、不定向性、低频性、多害少利性 ‎【详解】A、基因突变后碱基对发生增添、缺失或替换,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会发生变化,A正确;‎ B、疟原虫破坏该病基因携带者的红细胞,运氧功能减弱,导致患者缺氧,B正确;‎ C、该病由基因突变引起,可通过羊水穿刺获取胎儿细胞进行基因检测,C正确;‎ D、基因重组发生在非等位基因之间,Ee中只含一对等位基因,D错误。‎ 故选ABC。‎ ‎18.人们在广西某地发现了可能是现代栽培水稻祖先的万年野生稻,它们不但抗病、抗虫害能力特别强,一穗可达千粒果实,而且可与现有栽培水稻杂交,其杂交子代在长势、生活力、适应性和产量等性状上优于双亲。科技工作者一方面加强对该濒危野生稻的保护,另一方面试图通过杂交、转基因等方式来对现有栽培水稻进行品种改良,提高栽培水稻的抗逆性和产量。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栽培稻是野生稻经长期自然和人工选择形成的,与野生稻存在生殖隔离 B. 保护濒危野生稻的方式有多种,最好的方式是迁地保护并建立种子库 C. 通过杂交育种的方式改良现有栽培水稻,可增大栽培水稻的基因库 D. 通过转基因的方式来改良现有栽培水稻,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 ‎【答案】ABD ‎【解析】‎ ‎【分析】‎ ‎1、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1)就地保护:主要形式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 ‎(2)迁地保护:将濒危生物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是对就地保护的补充;‎ ‎(3)建立濒危物种种质库,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 ‎(4)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2、生物多样性本身就具有很大的意义和价值。它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直接价值如被直接用作食物、药物、能源和工业原料等所表现出来的价值称做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它包括消费使用价值和生产使用价值。间接价值主要包括: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储藏起来,从而形成食物链中能量流动的来源,为绝大多数物种的生存提供能量基础;保护水源,维持水体的自然循环,减弱旱涝;调节气候,森林消失不仅对局部,而且对全球的气候都会产生影响,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后果;防止水土流失,减轻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吸收和分解环境中的有机废物、农药和其他污染物;为人类身心健康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娱乐环境。‎ ‎【详解】A、万年野生稻可与现有栽培水稻杂交,不存在生殖隔离,A错误;‎ B、保护濒危野生稻的方式有多种,最好的方式是就地保护,B错误;‎ C、根据题干中“与现有栽培水稻杂交。科技工作者一方面加强对该濒危野生稻的保护,另一方面试图通过杂交、转基因等方式来对现有栽培水稻进行品种改良,提高栽培水稻的抗逆性和产量",可推出通过杂交育种的方式改良现有栽培水稻,可以增大栽培水稻的基因库,C正确;‎ D、通过转基因的方式来改良现有水稻,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错误。‎ 故选ABD。‎ ‎19.过敏反应发生机制如下图所示。过敏原可激发体液免疫产生IgE抗体,当过敏原再次入侵机体时,肥大细胞可释放组织胺,使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引起过敏症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IgE抗体可吸附在肥大细胞表面 B. IgE抗体的产生可能需要T细胞参与 C. 组织胺使组织液渗透压降低引起组织水肿 D. 过敏原再次入侵时与肥大细胞表面IgE抗体结合引发过敏症状 ‎【答案】AB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过敏原刺激B细胞,形成浆细胞,浆细胞产生IgE抗体,当过敏原再次入侵机体时,肥大细胞可产生组织胺和其他化学物质,产生过敏症状。‎ ‎【详解】A、据图分析,IgE抗体可吸附在肥大细胞表面,A正确;‎ B、T细胞参与体液免疫,大多数抗原需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B正确;‎ C、组织胺使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引起组织水肿,C错误;‎ D、过敏原再次入侵时,与肥大细胞表面IgE抗体结合,使得肥大细胞可产生组织胺和其他化学物质,产生过敏症状,D正确。‎ 故选ABD。‎ ‎【点睛】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免疫系统的功能,识记过敏反应的概念及发生机理,难度不大。‎ ‎20.组氨酸缺陷型沙门氏菌是由野生菌种突变形成的,自身不能合成组氨酸。将其接种在缺乏组氨酸的平板培养基上进行培养,有极少量菌落形成。2-氨基芴是一种致突变剂,将沾有2-氨基芴的滤纸片放到上述平板培养基中,再接种组氨酸缺陷型沙门氏菌进行培养,会有较多菌落出现。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接种前,2-氨基芴和滤纸片须进行灭菌处理 B. 若用划线法接种可以根据菌落数计算活菌数量 C. 基因突变的可逆性与是否存在致突变剂无关 D. 此方法可以用于检测环境中的化学致突变剂 ‎【答案】ACD ‎【解析】‎ ‎【分析】‎ 在微生物培养过程中,培养基、实验材料、实验用具都要进行灭菌处理。常用稀释涂布法计算活菌的数目,常用平板分离法分离细菌和定量测定。基因突变的原因有很多,如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 ‎【详解】A、在微生物培养过程中,培养基、实验材料、实验用具都要进行灭菌处理,A正确;‎ B、计算活菌的数目常用稀释涂布法,而不是用划线法,B错误;‎ C、2-氨基芴可使沙门氏菌中野生型增多,缺陷性型减少,如果再由野生型突变为缺陷型,则与该突变剂无关,C正确;‎ D、根据菌落的变化情况,可推测环境中的化学致突变剂,D正确。‎ 故选ACD。‎ 三、非选择题: ‎ ‎21.某研究人员偶然发现一株短根白化突变体水稻 A,欲研究该突变体的光合作用的调控机制,进行了相关实验。‎ ‎(1)在适宜条件下,研究人员测定了长势一致且良好的突变体水稻 A 和野生型水稻 B 植株光合作用的相关指标,结果见下表。‎ 水稻品种 表观光合速率 ‎(µmolm-2s-1)‎ 气孔导度 ‎(molm-2s-1)‎ 胞间 CO2 浓度 ‎(µmolm-1)‎ A(突变体)‎ ‎‒3.61‎ ‎0.18‎ ‎424.52‎ B(野生型)‎ ‎11.77‎ ‎0.30‎ ‎298.44‎ 据上表数据分析,突变体 A 表观光合速率显著降低_______(填“是”或“不是”)由于气孔导度下降引起的。与野生型 B 相比,突变体 A 的光反应与碳反应速率的变化情况分别是 ‎ ‎________ 。‎ ‎(2)利用两种水稻的叶片为材料进行光合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结果如图 1 所示,则突变体 A 叶片中缺少的色素为____________,从而导致其对可见光中____________光的吸收率收明显下降。由此推测叶绿体内___________ (结构)发育不良。‎ ‎(3)过氧化氢酶(CAT)能催化水稻细胞内超氧自由基的分解,超氧自由基有助于膜脂过氧 化物(MDA)的生成,而 MDA 的增多会加剧膜的损伤。图 2 为两种水稻中上述两种物质相对含量的测定结果,据数据分析,突变体 A 中_____________ 的含量比野生型 B 低,会使 _____________ ,从而导致突变体 A 表观光合速率下降。由此可见,突变体 A 白化的根本原因是 _____________ 。‎ ‎【答案】 (1). 不是 (2). 下降 下降 (3). 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 (4). 红光与蓝紫光 (5). 类囊体膜 (6). CAT (7). 超氧自由基含量升高,会加速MDA的合成,造成类囊体膜结构的损伤 (8). 过氧化氢酶合成基因表达量减少 ‎【解析】‎ ‎【分析】‎ 光合作用的具体过程:‎ ‎【详解】(1)表格中,突变体A的胞间二氧化碳浓度远高于野生型B,说明突变体A净光合速率的显著降低不是由于气孔导度下降引起的。突变体A的光合速率明显低于野生型B,与野生型B相比,突变体 A 的光反应与碳反应速率均下降。‎ ‎(2)图1所示,突变体A缺少了三条色素带,依次是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光合色素中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由此可知,突变体A对可见光中的红光和蓝紫光吸收较少。叶绿体色素主要分布在类囊体薄膜,由此可推测突变体A叶绿体内类囊体膜发育不良。‎ ‎(3)图2中,突变体A中CAT的含量比野生型B低,会使使超氧自由基含量升高,加速MDA的合成,造成叶绿体膜结构的损伤,从而导致突变体A净光合速率下降。突变体A植株白化的根本原因可能是过氧化氢酶合成基因表达量减少引起叶绿体损伤。‎ ‎【点睛】本题结合表格图象主要课程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及光合作用的过程,意在强化学生对更重要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22.当土地停止耕种时,演替便开始了,最早入侵耕地的植物称为先锋植物,先锋植物的出现是演替开始的标志。随着演替的发展,弃耕地周围环境中的物种逐渐向弃耕地中扩散。在自然状态下,演替会使植被得以恢复,最终发展为稳定的生态系统。生态学家在研究某弃耕地区群落演替过程中,对不同时期群落的丰富度指数进行了统计。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弃耕土地上的演替属于_________类型。土地在经数年精耕细作之后,以往植被的痕迹往往被彻底清除,同时创造出一种新的生态环境,这种环境不仅适于作物,还适于不受耕作抑制的杂草生长,所以最早入侵弃耕土地的先锋植物是___________。‎ ‎(2)随着演替的发展,物种数量增多,群落内不同植物种群之间的_______关系明显加剧,依据曲线图,请描述物种丰富度在‎50a内的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经研究调查发现,群落中有一部分植物能在自然条件下无性繁殖,属于克隆植物。在群落演替的中后期,这些克隆植物占据优势地位,与大部分非克隆植物相比,克隆植物能通过分株之间的连接物实现资源共享,有效地提高了克隆植物的环境适应能力,这种现象叫生理整合。请据此推测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曲线下降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自然条件下,这片弃耕土地最终发展成为森林生态系统,在森林中自下而上分别有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这属于群落的__________________,这种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________的能力。‎ ‎【答案】 (1). 次生演替 (2). 不受耕作抑制的杂草(或一年生杂草) (3). 竞争 (4). 在演替的前‎20a内物种丰富度逐渐升高到达顶点,20~‎30a间丰富度下降,‎30a后丰富度达到稳定状态 (5). 因为克隆植物有生理整合的特征,克隆植物与非克隆植物相比有很大竞争优势,阻碍了其他非克隆植物的发展,使得该地区物种丰富度降低 (6). 垂直结构 (7). 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 ‎【解析】‎ ‎【分析】‎ 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同群落的演替其过程有一定的区别: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次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由图可知,农田弃耕后,物种丰富度的指数先增加后减小,然后稳定在一定的数量,但比最初的物种丰富度增加了。‎ ‎【详解】(1)在弃耕的土地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根据题意“土地在经数年精耕细作之后,以往植被的痕迹往往被彻底清除,同时创造出一种新的生态环境,这种环境不仅适于作物,还适于不受耕作抑制的杂草生长”可知,弃耕之后,最先生长的是不受耕作抑制的杂草(一年生杂草)。‎ ‎(2)随着群落演替的发展,物种数量越来越多,不同植物种群间竞争关系明显加剧。依据曲线图,种群丰富度在‎50a内的变化可描述为:在演替的前‎20a内物种丰富度逐渐升高并到达顶点,20~‎30a间丰富度下降,‎30a后丰富度达到稳定状态。‎ ‎(3)生理整合特征的存在,使得克隆植物在生存、生长、繁殖和利用资源方面与非克隆植物相比就有很大的优势,从而在植物群落中逐渐占据优势地位。据此推测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曲线下降是因为克隆植物有生理整合的特征,克隆植物与非克隆植物相比有很大的竞争优势,阻碍了其他非克隆植物的发展。‎ ‎(4)森林中垂直方向上的空间结构为垂直结构,这种垂直结构的特点是具有分层现象,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点睛】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3.某多年生植物的宽叶和窄叶由等位基因A、a控制,红花和白花由等位基因R、r控制。让两纯合植株杂交,得到的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亲本组合 F1‎ F2‎ 宽叶红花 宽叶红花 宽叶白花 窄叶红花 窄叶白花 宽叶白花×窄叶红花 ‎98‎ ‎102‎ ‎61‎ ‎63‎ ‎20‎ ‎(1)F2中出现的四种表现型的比例约为____________,研究小组经分析提出了两种假说。假说一:F2中有两种基因型的个体死亡,且致死个体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假说二: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利用上述实验中的植株为材料,设计一代杂交实验检验两种假说。________________‎ ‎ (写出简要实验设计思路,并指出支持假说二的预期实验结果)‎ ‎(3)如果假说一成立,让F2中的宽叶红花自交,后代窄叶白花植株所占的比例是_______。‎ ‎【答案】 (1). 5:3:3:1 (2). AaRR、AARr (3). F1中基因型为AR的雌配子或雄配子致死 (4). 以F1中的宽叶红花作为父本或母本分别与F2中的窄叶白花测交,观察子代的表现型并统计比例。若两种方式的测交实验中有一种子代出现宽叶白花:窄叶白花:窄叶红花=1:1:1(子代不出现宽叶红花),则假说二成立 (5). 1/15‎ ‎【解析】‎ ‎【分析】‎ 孟德尔在做两对杂交实验的时候,发现F2的分离比为9:3:3:1。提出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并且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F1在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产生四种不同的配子,进而雌雄配子结合得到F2分离比9:3:3:1。本题为9:3:3:1的变式应用,即存在致死现象,导致比例为5:3:3:1。‎ ‎【详解】(1)F2中宽叶红花:宽叶白花:窄叶红花:窄叶红花=5:3:3:1,不是9:3:3:1,说明存在致死现象。若为基因型致死,因为出现异常比例的是宽叶红花,正常情况下宽叶红花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RR:AARr:AaRR:AaRr=1:2:2:4,故致死个体的基因型为AARr和AaRR。还有一种可能性是基因型为AR的雌配子或雄配子致死,后代也会出现5:3:3:1。‎ ‎(2)要验证两种假说哪种正确,可以选择F1中的宽叶红花(AaRr)作为父本或母本分别与R中的窄叶白花(aarr)测交,观察子代的表现型并统计比例,如果是基因型为AR的雌配子或雄配子不育,则测交后代不会出现宽叶红花,则假说二成立。‎ ‎(3)若假说—成立,即基因型为AARr和AaRR的个体死亡,则F2中宽叶红花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RR:AaRr=1:4,自交后代中窄叶白花的比例是(4/5)×(1/12)=1/15‎ ‎【点睛】本题解答的突破口为致死性状的原因分析,要学会处理表格信息,得到5:3:3:1,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致死的两种可能的原因。‎ ‎24.自然界的生物总是处于急性应激刺激(如捕食)或长期的环境压力(如高温、饥饿或过氧化环境)之下,科研人员以线虫为实验材料,探究机体在受到急性应激刺激后应对长期环境压力的影响机制,进行了系列实验。‎ ‎(1)研究人员通过每5分钟轻敲培养线虫的培养皿模拟急性刺激(共150分钟),随后让其处于长期慢性的环境压力下。‎ ‎①机械刺激线虫时,其感受器产生___________,传导至RIM 神经细胞,促使___________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酪胺。酪胺是平衡急性应激和长期环境压力的关系的___________分子。‎ ‎②观察野生型线虫与酪胺受体基因突变体受到急性应激后的生存率,如图1。‎ 据图可知,野生型线虫的生存率___________(高/低)于酪胺受体基因突变体。由此推测,在急性应激刺激下,酪胺可___________(促进/抑制)线虫对后续长期环境压力的反应,影响线虫对环境的抗逆性。‎ ‎(2 )研究人员进一步研究酪胺对受长期环境压力(饥饿)下的反应机制,如图2所示,急性刺激诱导RIM分泌酪胺,在其作用下,启动胰岛素信号传导通路,促使胰岛素样蛋白与小肠细胞膜上的__________结合,使胰岛素转录因子(DAF-16、SKN-1和HSF-1等)被磷酸化,阻断其进入___________,最终促使组织细胞摄取利用___________,满足线虫对逃跑等急性刺激反应的能量需求,而无法提供更多能量应对长期环境压 力的影响。‎ 注:胰岛素样蛋白作用相似于胰岛素。‎ ‎(3)请你根据该项研究结果,提出可以帮助人类应对压力的治疗措施___________。‎ ‎【答案】 (1). 兴奋(神经冲动) (2). 突触小泡 (3). 信息 (4). 低 (5). 抑制 (6). 胰岛素受体 (7). 细胞核 (8). 葡萄糖 (9). 减少体内酪胺的含量(①酪胺合成抑制剂;②酪胺受体(tya-3)表达抑制剂)‎ ‎【解析】‎ ‎【分析】‎ 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合成分泌的唯一降血糖激素,其能促进组织细胞摄取、利用并储存葡萄糖。‎ ‎【详解】(1)①机械刺激线虫时,其感受器产生兴奋,传导至RIM神经细胞,促使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酪胺。酪胺属于信息分子。‎ ‎②据图1可知,野生型线虫生存率低于酪胺受体基因突变体。由此推测,在急性应激刺激下,酪胺可抑制线虫对后续长期环境压力的反应。‎ ‎(2 )据图2分析可知,急性刺激诱导RIM分泌酪胺,在其作用下,启动胰岛素信号传导通路,促使胰岛素样蛋白与小肠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使胰岛素转录因子(DAF-16、SKN-1和HSF-1‎ 等)被磷酸化,阻断其进入细胞核,最终促使组织细胞摄取利用葡萄糖,满足线虫对逃跑等急性刺激反应的能量需求,而无法提供更多能量应对长期环境压力的影响。‎ ‎(3)据上分析可知,酪胺会使机体无法提供更多能量应对压力,故为了帮助人类应对压力,可以减少体内酪胺的含量(如①酪胺合成抑制剂;②酪胺受体(tya-3)表达抑制剂)‎ ‎【点睛】本题借助实验考查机体信号分子的传递,仔细分析实验自变量、因变量,能根据实验结果推导实验结论是解决这道题的关键。‎ ‎25.前不久,某生物公司的百白破疫苗检验不符合规定。为生产高效价疫苗和简化计划免疫程序,科学家研制出基因工程乙肝-百白破(rHB-DTP)四联疫苗,经各项检测均通过 rHB-DTP四联疫苗制检规程的要求。其有效成分是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百日咳杆菌、白喉杆菌和破伤风杆菌的四种类毒素。请分析回答:‎ ‎(1)为获取百日咳杆菌类毒素的基因,可从百日咳杆菌的细胞中提取对应mRNA,在______的作用下合成双链 cDNA片段,获得的 cDNA片段与百日咳杆菌中该基因碱基序列_____(填“相同”或“不同”)。‎ ‎(2)由于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基因序列比较小,且序列已知,获得目的基因可采用________,然后通过 PCR技术大量扩增,此技术的前提是已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时,科学家采用了改造后的腺病毒作为载体,写出你认为科学家选它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 2点)‎ ‎(4)研究发现,如果将白喉杆菌类毒素 20位和 24位的氨基酸改变为半胱氨酸,免疫效果更好,请写出此种技术的基本流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实验证明,一定时间内间隔注射该疫苗 3次效果更好,其主要原因是体内产生的_____细胞数量增多,当同种抗原再次侵入人体时二次免疫的特点是_____。‎ ‎【答案】 (1). 逆转录酶 (2). 不同 (3). 化学方法人工合成(人工化学合成) (4). 一段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以便合成引物 (5). 能自主复制、有多个限制酶切位点、有标记基因、对宿主细胞无害 (6). 从预期蛋白质功能出发→设计预期的蛋白质结构→推测应有的氨基酸序列→找到相对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 (7). 记忆 (8). 短时间内迅速产生大量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免疫预防作用更强 ‎【解析】‎ ‎【分析】‎ ‎1、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3‎ ‎)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 ‎2、记忆细胞使得二次免疫反应快而强。‎ ‎【详解】(1)由mRNA合成cDNA的过程属于逆转录过程,需要逆转录酶。获得的cDNA片段只包含基因的编码区,没有非编码区,因此与百日咳杆菌中该基因碱基序列不同。‎ ‎(2)可通过化学方法人工合成(人工化学合成)序列较小且已知的基因片段。通过PCR技术大量扩增目的基因的前提是要有一段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以便合成引物。‎ ‎(3)改造后的腺病毒具有能自主复制、有多个限制酶切位点、有标记基因、对宿主细胞无害等特点,故可用做载体。‎ ‎(4)将白喉杆菌类毒素20位和24位的氨基酸改变为半胱氨酸属于蛋白质工程的范畴,故其基本流程是从预期蛋白质功能出发→设计预期的蛋白质结构→推测应有的氨基酸序列→找到相对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 ‎(5)一定时间内间隔注射该疫苗 3次效果更好,其主要原因是体内产生的记忆细胞数量增多,当同种抗原再次侵入人体时二次免疫的特点是短时间内迅速产生大量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免疫预防作用更强。‎ ‎【点睛】本题考查了基因工程中目的基因的获取、表达载体的构建、蛋白质工程以及免疫预防等相关知识,综合性较强,要求考生需掌握各知识之间的联系,做到灵活应用,熟能生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