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7 MB
  • 2021-09-28 发布

江苏省2020届高三模拟考试(三)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3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模拟卷(三)‎ 生物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有关细胞中蛋白质和核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硫化物是蛋白质代谢的标志产物 B. DNA水解的终产物是脱氧核苷酸 C. 细胞中核酸的水解产物有2种 D. 蛋白质水解的终产物是多肽和氨基酸 ‎【答案】A ‎【解析】‎ ‎【分析】‎ ‎(1)蛋白质: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在生物体内约有20种。其种类是由R基决定的。分类:①必需氨基酸:人体细胞不能合成,必须从外界直接获取,8种(婴儿9种)。②非必需氨基酸:人体细胞能够合成的(12种);蛋白质水解的终产物是氨基酸,水解直接产物是氨基酸和多肽;(2)核酸:组成元素:C、H、O、N、P,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核酸分为DNA和RNA两种,将DNA初步水解得到4种脱氧核苷酸,彻底水解得到脱氧核糖、磷酸、含氮碱基共计6种产物;将RNA初步水解得到4种核糖核苷酸,彻底水解得到核糖、磷酸、含氮碱基共计6种产物。‎ ‎【详解】A、氨基酸的R基中可能含有巯基(-SH),代谢会产生硫化物,A正确;‎ B、DNA水解的终产物是磷酸、脱氧核糖和碱基,B错误;‎ C、细胞中核酸包括DNA和RNA,初步水解产物为8种核苷酸,C错误;‎ D、蛋白质水解的终产物是氨基酸,水解直接产物是氨基酸和多肽,D错误。‎ 故选A。‎ ‎2.图是动物细胞中具膜结构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结构①和⑤之间可通过结构④实现膜化学成分的转化 B. 结构②中因含染色质而成为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C. 结构③中含有多种水解酶,它们可参与消化衰老的细胞器 D. 结构⑥中含有多种酶,可以催化葡萄糖分解、DNA复制等过程 - 36 -‎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图中结构①~⑥依次是内质网、细胞核、溶酶体、高尔基体上的囊泡、细胞膜和线粒体。‎ ‎【详解】A、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细胞膜之间可通过囊泡实现膜化学成分的转化,A正确;‎ B、细胞核是DNA的主要分布场所,核内DNA与蛋白质结合形成染色质,故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B正确;‎ C、溶酶体中有多种酸性水解酶,是细胞内的“垃圾处理站”,C正确;‎ D、线粒体具有半自主性,可以进行分裂、DNA复制和基因表达等,但是进入线粒体的是丙酮酸,而不是葡萄糖,D错误。‎ 故选D。‎ ‎3.下列有关生物体内酶、激素和神经递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酶和激素都是在特定细胞的核糖体中合成的 B. 有的细胞可以同时合成酶、激素和神经递质 C. 三者都是细胞的结构组成成分,都不能提供能量 D. 一种酶只催化一种物质的反应,一种激素或神经递质只作用于一种细胞 ‎【答案】B ‎【解析】‎ ‎【分析】‎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或核糖核苷酸,作用机理:降低反应活化能,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作用条件较温和;激素是内分泌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高效能信息传递作用的化学物质,通过传递信息,在协调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等生理过程方面充当了重要的角色。激素种类多,量极微,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而是随体液到达靶细胞,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 ‎【详解】A、酶和激素的化学本质不一定是蛋白质,故不一定是在特定细胞的核糖体中合成的,A错误;‎ B、下丘脑细胞可以同时合成酶、激素和神经递质,B正确;‎ C、三者都不能提供能量,也不能组成细胞结构,C错误;‎ - 36 -‎ D、一种酶可以催化一种或一类物质的反应,一种激素或神经递质可以作用于多种组织细胞,D错误。‎ 故选B。‎ ‎4.某雄性动物的基因型为AaBb。下图是其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的两个不同时期细胞分裂图像。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细胞中含6条染色单体 B. 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过交叉互换 C. 该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移向细胞一极的基因可能是A、a、b、b D. 该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的4个精子,其基因型分别为AB、AB、ab、ab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题干基因型可知该生物为二倍体,甲、乙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说明甲、乙细胞是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细胞,而一条染色体同时存在A和a基因,说明发生过交叉互换。‎ ‎【详解】A、由图可知甲、乙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甲细胞含有8条染色单体,乙不含染色单体,均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细胞,A错误;‎ B、由图中染色体颜色及基因所在位置可判断发生过交叉互换,但应发生在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B错误;‎ C、由于发生过交叉互换,且考虑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自由组合,移向细胞一极的基因可能是A、a、b、b,C正确;‎ D、该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的4个精子,其基因型分别为AB、Ab、aB、ab,D错误。‎ 故选C。‎ ‎5.关于人体细胞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分化导致基因选择性表达,细胞种类和数目增多 B. 细胞衰老表现为少数酶活性降低,细胞核体积减小 - 36 -‎ C. 细胞死亡受基因控制,不利于个体生长、发育 D. 细胞癌变导致细胞表面糖蛋白减少,黏着性降低,易分散和转移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实质: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不同细胞中遗传信息的执行情况不同,即基因的选择性表达。(2)衰老细胞的特征:细胞内的水分减少,结果使细胞萎缩,体积变小,细胞新陈代谢的速率减慢,细胞内多种酶的活性降低,细胞内的色素会随着细胞衰老而逐渐积累,细胞呼吸速率减慢,细胞核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细胞膜通透性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死亡包括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又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细胞坏死是在种种不利因素影响下,由于细胞正常代谢活动受损或中断引起的细胞损伤和死亡。(4)癌细胞的特征:适宜条件下,能够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癌细胞的表面发生了变化,由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使得癌细胞彼此之间的黏着性显著降低,容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 ‎【详解】A、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导致细胞分化,增加的是细胞种类,A错误;‎ B、细胞衰老导致细胞内多种酶的活性下降,细胞核体积变大,B错误;‎ C、细胞死亡包括细胞坏死和凋亡,而细胞坏死主要是受外界不利因素影响,C错误;‎ D、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突变导致细胞癌变,细胞表面糖蛋白减少,黏着性降低,易分散和转移,D正确。‎ 故选D。‎ ‎6.某研究人员模拟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进行了以下4个实验。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①加入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体外培养R型细菌 ‎②加入S型细菌的抽提物,体外培养R型细菌 ‎③加入蛋白酶处理的S型细菌的抽提物,体外培养R型细菌 ‎④加入DNA酶处理的S型细菌的抽提物,体外培养R型细菌 A. 该实验的观察指标是固体培养基表面菌落的生成情况 B. 实验④表面的表面光滑的菌落数较粗糙的菌落数多 C. 实验①和②对照可证明S型细菌是R型活细菌转化产生 - 36 -‎ D. 实验③和④对照可证明DNA是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相关内容。进行①处理,培养基中即有R型菌也有S型菌;进行②处理,培养基中即有R型菌也有S型菌;进行③处理,培养基中既有R型菌也有S型菌;进行④处理,培养基中只有R型菌;①②③转化之后培养基表面既有R型菌落,又有S型菌落,但是由于转化效率较低,故S型菌落数较少,R型菌落数较多;S型菌和R型菌的比较:‎ S型菌 R型菌 菌落 表面光滑 表面粗糙 菌体 有多糖类荚膜 无多糖类荚膜 毒性 有毒性,使小鼠患败血症死亡 无毒 ‎【详解】A、主要观察指标是培养基表面菌落的生长情况,A正确;‎ B、④处理后培养基中只有R型菌,R型菌菌落表面粗糙,B错误;‎ C、实验①和②对照可证明S型细菌是R型活细菌转化产生,C正确;‎ D、实验③和④对照可证明DNA是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D正确。‎ 故选B。‎ ‎7.—对正常夫妇,生下患某种单基因遗传病的儿子和正常女儿,则 A. 该致病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 B. 父亲不可能是该致病基因携带者 C. 女儿的卵细胞带该致病基因的概率是1/3 D. 这对夫妇再生一个患病孩子的概率是1/4‎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无中生有”的特征,判断该单基因遗传病为隐性遗传病,由于正常双亲生下的是患病的儿子,所以该遗传病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也可能是伴X隐性遗传病。‎ - 36 -‎ ‎【详解】由题意得,该遗传病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也可能是伴X隐性遗传病,所以致病基因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也可能位于性染色体上,A选项错误;‎ 由于该遗传病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也可能是伴X隐性遗传病,若该遗传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父亲一定是该致病基因携带者,B选项错误;‎ 若该遗传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女儿的卵细胞带该致病基因的概率是;若该遗传病是伴X隐性遗传病,则女儿的卵细胞带该致病基因的概率是,C选项错误;‎ 设患病基因为a,其正常等位基因为A,若该遗传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夫妇二人的基因型为Aa,生下患病孩子的概率是;若该遗传病是伴X隐性遗传病,夫妇二人的基因型为XAXa和XAY,剩下患病孩子的概率为,D选项正确。‎ ‎8.1957年克里克提出“中心法则”,1970年他又重申了中心法则的重要性并完善了中心法则(如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中心法则描述了生物界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 B. 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遗传信息传递的准确性 C. 图中①〜⑤过程都可以在细胞内发生 D. 中心法则揭示了生物界共用同一套遗传密码 ‎【答案】D ‎【解析】‎ ‎【分析】‎ 中心法则指遗传信息在细胞内的生物大分子间转移的基本法则,包含在脱氧核糖核酸(DNA)或核糖核酸(RNA)分子中的具有功能意义的核苷酸顺序称为遗传信息,遗传信息的转移包括核酸分子间的转移、核酸和蛋白质分子间的转移。图中①表示转录,②表示逆转录,③表示DNA复制,④表示RNA复制,⑤表示翻译。‎ - 36 -‎ ‎【详解】中心法则描述了生物界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A选项正确;在中心法则中的每一步骤均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保证了遗传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准确性,B选项正确;图中①表示转录,②表示逆转录,③表示DNA复制,④表示RNA复制,⑤表示翻译,以上过程均发生在细胞中,C选项正确;中心法则揭示了自然界中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过程,没有揭示生物界共用同一套遗传密码,D选项错误。因此错误的选项选择D。‎ ‎9.下列有关单倍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雄蜂是单倍体 B. 单倍体都长势弱小、高度不育 C. 单倍体至少含有1个染色体组 D. 单倍体一定由配子发育而来 ‎【答案】B ‎【解析】‎ ‎【分析】‎ 单倍体:由配子直接发育而来,体细胞中含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的个体。发育起点:配子;植株特点:长得弱小,而且高度不育(不是绝对不育);获得方法:花药离体培养。‎ ‎【详解】A、雄蜂由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而成,是单倍体,A正确;‎ B、单倍体较正常植株长势弱小,但是不一定不育,如四倍体的单倍体有2个染色体组,可育,B错误;‎ C、单倍体染色体组是原生物的一半,故单倍体至少含有1个染色体组,C正确;‎ D、单倍体一定由配子发育而来,D正确。‎ 故选B。‎ ‎10.褪黑素(MT)是一种胺类激素,广泛分布于从原核生物到高等哺乳动物等几乎所有生物。MT能调节生物体内各种生物节律与环境周期保持同步,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同时MT具有强大的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的能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MT在生物中的广泛性分布,说明各种生物在起源上的一致性 B. MT的存在有助于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 C. MT对生物节律的维持作用有助于有利变异的形成 D. MT是一种在进化过程中高度保守的物质,有助于生物多样性形成 ‎【答案】C ‎【解析】‎ ‎【分析】‎ 褪黑素是由哺乳动物和人类的松果体产生的一种肽类激素,能够使一种产生黑色素的细胞发亮,因而命名为褪黑素,它广泛存在于原核生物、单细胞生物、真菌、植物、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中。‎ - 36 -‎ ‎【详解】A、由题干信息“广泛分布于从原核生物到高等哺乳动物等几乎所有生物”可知,MT在生物中的广泛性分布,说明各种生物在起源上的一致性,A正确;‎ B、由题干信息“广泛分布于从原核生物到高等哺乳动物等几乎所有生物”可知,说明MT的存在有助于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B正确;‎ C、由题干信息“MT能调节生物体内各种生物节律与环境周期保持同步”可知,MT与生物节律有关,但MT对生物节律的维持作用对变异形成无影响,C错误。‎ D、MT是一种在进化过程中高度保守的物质,有助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D正确。‎ 故选C。‎ ‎11.下列有关内环境及稳态叙述,错误的是( )‎ A. 内环境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B. 内环境的成分可包含激素、尿素、维生素等物质 C. 血浆蛋白、Na+和Cl-是维持血浆渗透压的主要物质 D. 神经元兴奋性降低可能是由于内环境成分发生变化而引起的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内环境中存在的物质:水、氧气、无机盐、血浆蛋白、维生素、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神经递质、激素、尿素、二氧化碳等;(2)神经元细胞的特点:膜内K+远远高于膜外;膜外Na+远远高于膜内;静息时:钾离子大量外流、膜内外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为静息电位;兴奋时:钠离子大量内流、膜内外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为动作电位。‎ ‎【详解】A、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A错误;‎ B、内环境的成分可包含激素、尿素、维生素等物质,B正确;‎ C、血浆蛋白、Na+和Cl-是维持血浆渗透压的主要物质,C正确;‎ D、神经元兴奋性降低可能是由于内环境成分发生变化而引起的,D正确。‎ 故选A。‎ ‎12.下列有关人体血糖平衡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肝糖原和肌糖原都参与血糖平衡的调节 - 36 -‎ B. 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摄取、利用、储存葡萄糖,靶细胞较广泛 C. 饭后4h,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含量升高 D. 糖尿病病人必须及时服用胰岛素,使血糖含量保持在正常水平 ‎【答案】D ‎【解析】‎ ‎【分析】‎ 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其化学本质:蛋白质类,不能口服,生理作用: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只有促进作用没有抑制作用;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其化学本质:蛋白质,不能口服,作用部位:几乎全身细胞,生理作用: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具体:促进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转化成脂肪和某些非必需氨基酸,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血糖的去路:氧化分解(主要)、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转化成脂肪和某些非必需氨基酸;血糖的食物中的糖类消化吸收、肝糖原分解、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血糖平衡调节过程:‎ ‎【详解】A、肝糖原(血糖偏高和偏低时)和肌糖原(血糖偏高时)都参与血糖平衡的调节,A正确;‎ B、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摄取、利用、储存葡萄糖,所有细胞都以葡萄糖为主要能源物质,故胰岛素靶细胞较广泛,几乎为所有细胞,B正确;‎ C、饭后4h,血糖偏低,血液流经肝脏后,肝糖原分解导致血糖含量明显升高,C正确;‎ D、胰岛素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口服会被消化道内蛋白酶水解而失活,D错误。‎ 故选D。‎ - 36 -‎ ‎13.下列有关植物生长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由温特通过胚芽鞘相关实验而确定的 B. 向光性是由向光侧和背光侧对生长素的敏感度不同引起的 C. 利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处理番茄幼苗以获得无子番茄果实 D. 用不同浓度生长素处理同种植物插条可能获得相似实验结果 ‎【答案】D ‎【解析】‎ ‎【分析】‎ ‎(1)温特的实验,实验结论:胚芽鞘的弯曲生长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引起的,并将其命名为生长素;(2)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生长素所发挥的作用,因浓度、植物细胞的成熟情况和器官的种类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敏感性大小比较:根>芽>茎;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幼嫩细胞>老细胞;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反应的敏感程度不同;能体现生长素作用两重性的例子:根的向地性,除杂草(除双子叶杂草),顶端优势;(3)生长素的应用:防止果实和叶片的脱落、促进结实、获得无子果实(涂抹在雌蕊柱头上)、促使扦插枝条的生根。‎ ‎【详解】A、温特通过实验证明了引起向光性的是一种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但是确认生长素化学本质为吲哚乙酸的是郭葛,A错误;‎ B、向光性是由单侧光引起生长素横向运输导致的,B错误;‎ C、利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处理番茄未受粉的雌蕊而获得无子番茄果实,C错误;‎ D、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在最适浓度两侧存在作用效果相同的浓度,故用不同浓度生长素处理同种植物插条可能获得相似实验结果,D正确。‎ ‎14.“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长江生态系统保护的措施,不合理的是( )‎ A. 大量引入外地新的藻类为水生动物提供食物 B. 严格监控工业废水达标排放 C. 合理且适度进行增殖放流 D. 我省南通长江段从2020年1月1日起开始全面禁捕 ‎【答案】A ‎【解析】‎ ‎【分析】‎ - 36 -‎ 长江生态系统已经十分脆弱,各种渔业资源也接近灭绝,因此沿江各省从2020年都将逐渐开始长江的全年禁捕,有助于长江生态系统的逐步恢复。‎ ‎【详解】A、外来物种的引入要慎重,严防生物入侵现象的发生,不合理,A错误;‎ B、严格监控工业废水达标排放,能够优化生态系统的环境,提高生态系统的环境容纳量,是合理的保护措施,B正确;‎ C、合理且适度进行增殖放流,有助于河流生物资源的恢复,C正确;‎ D、在规定的时间内全面禁捕也有助于恢复种群数量,改善水域的生态环境,属于合理的保护措施,D正确。‎ 故选A。‎ ‎15.下列有关生态学原理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态系统中某种生物的环境容纳量是有限的,因此向池塘投放鱼苗时应注意控制投放量 B. 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有利于充分利用空间和能量,因此在设计生态果园时应注意不同植物混种 C. 种群数量达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因此在养鱼过程中捕捞后应将种群剩余密度控制在K/2附近 D. 能量流动逐级递减,因此圈养动物减少呼吸消耗,不利于提高与下一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数量;捕捞鱼类,捕捞过后应处于K/2附近;(2)群落的空间结构:①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例如,森林中自下而上依次是草本植物、灌木、乔木。植物的分层主要与光的利用有关,动物的分层主要与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有关;因此可以说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垂直分层现象;意义: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②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常呈镶嵌分布。(3)能量流动的去向分析:‎ - 36 -‎ ‎【详解】A、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数量,生态系统中某种生物的环境容纳量是有限的,因此向池塘投放鱼苗时应注意控制投放量,A正确;‎ B、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有利于充分利用空间和能量,因此在设计生态果园时应注意不同植物混种,B正确;‎ C、种群数量达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因此在养鱼过程中捕捞后应将种群剩余密度控制在K/2附近,C正确;‎ D、能量流动逐级递减,因此圈养动物减少呼吸消耗,使更多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有利于更多的能量流向下一营养级,D错误。‎ 故选D。‎ ‎16.甘草酸是中药甘草中的主要活性成分。为了快速检测甘草酸,科研人员利用细胞工程技术制备了抗甘草酸的单克隆抗体,其基本操作过程如下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过程①注射相应抗原后应立即从小鼠血液中提取细胞甲 B. 过程②诱导细胞融合,只能用灭活的病毒诱导 C. 过程③④的筛选方法不同,细胞丙、丁核酸相同 D. 过程⑤无论在体内还是体外进行,细胞丁都可大量增殖 ‎【答案】D ‎【解析】‎ ‎【分析】‎ - 36 -‎ ‎(1)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①细胞B淋巴细胞:能产生特异性抗体,在体外不能无限繁殖;骨髓瘤细胞:不产生专一性抗体,体外能无限繁殖。②杂交瘤细胞的特点:既能大量增殖,又能产生特异性抗体。③两次筛选:筛选得到杂交瘤细胞(去掉未杂交的细胞以及自身融合的细胞)、筛选出能够产生特异性抗体的细胞群。④提取单克隆抗体:从培养液或小鼠腹水中提取。(2)分析图示:①为注射抗原,诱导产生具有免疫能力的B细胞;②为将具有免疫能力的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③用选择性培养基获得杂交瘤细胞;④用抗体检测和克隆培养得到能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⑤为提取单克隆抗体。‎ ‎【详解】A、相应抗原应多次注射后等待一段时间才可从小鼠脾脏分离获得较多的免疫的B细胞,A错误;‎ B、诱导动物细胞融合的方法包括物理法、化学法和灭活的病毒等三大类方法,B错误;‎ C、诱导融合后反应体系中细胞因染色体随机丢失等变异,会导致DNA存在差异,且基因表达的情况会有所不同,导致RNA也会存在差异,C错误;‎ D、过程④获得的是杂交瘤细胞,无论在体内还是体外进行,细胞丁都可大量增殖,D正确。‎ 故选D。‎ ‎17.下列有关腐乳制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新鲜的豆腐要先切成小块的豆腐坯,并进行高温蒸煮灭菌 B. 豆腐坯应紧密、均匀放置于消毒后的平盘中,再将毛霉均匀喷于豆腐坯上 C. 前期发酵的基础上进行“搓霉”,有助于防止杂菌污染 D. 将豆腐坯表面的“白毛”搓平压实后放入坛中,加盐腌制一段时间以完成后期发酵 ‎【答案】D ‎【解析】‎ ‎【分析】‎ - 36 -‎ 腐乳的制作:(1)多种微生物参与了豆腐的发酵,如青霉、酵母、曲霉、毛霉等,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毛霉是一种丝状真菌。(2)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能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将脂肪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3)实验流程:让豆腐上长出毛霉→加盐腌制→加卤汤装瓶→密封腌制;(4)毛霉的生长:将笼屉中的温度控制在15℃-18℃,并保持一定的湿度。豆腐块上生长的毛霉来自空气中的毛霉孢子,而现代的腐乳生产是在严格无菌的条件下,将优良毛霉菌种直接接种在豆腐上,这样可以避免其他菌种的污染,保证产品的质量;(5)加盐腌制:注意事项:分层逐层加盐,越靠近瓶口盐的量越多;目的:可以析出豆腐中的水分,使豆腐块变硬;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避免豆腐块腐败变质;用盐腌制时,注意控制盐的用量。盐的浓度过低,不足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可能导致豆腐腐败变质;盐的浓度过高会影响腐乳的口味;(6)配制卤汤:酒的含量一般控制在12%左右。加酒可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同时能使腐乳具有独特的香味;香辛料可以调制腐乳的风味,也具有防腐杀菌的作用;酒精含量越高,腐乳成熟的时间将会延长;酒精含量过低,不足以抑制微生物生长,可能导致豆腐腐败。‎ ‎【详解】A、新鲜豆腐坯不需要髙温蒸煮灭菌,高温蒸煮后豆腐坯松软不易成形,不利于腌制,A错误;‎ B、豆腐坯不能摆放太紧密,会相互粘黏且影响毛霉的有氧呼吸,不利前期发酵,B错误;‎ C、搓霉的意义是防止腐乳坯相互粘黏,有助于腐乳皮的形成,没有防止杂菌污染的作用,C错误;‎ D、将豆腐坯表面“白毛”搓平压实后放入坛中,加盐腌制一段时间以完成后期发酵,D正确。‎ 故选D。‎ ‎18.固定化酵母在发酵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利用固定化酵母发酵,发酵液浓度不宜过高或过低 B. 与游离酵母相比,固定化酵母发酵速度变快 C. 固定化的酵母不能繁殖,性状较为稳定 D. 固定化酵母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发酵速度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制备固定化酵母细胞的实验操作:酵母细胞的活化→配制物质的量浓度为0.05mol/L的CaCl2溶液→配制海藻酸钠溶液→海藻酸钠溶液与酵母细胞混合→固定化酵母细胞;注意:配制海藻酸钠溶液,要小火间断加热;原因:如果加热太快,海藻酸钠会发生焦糊;将溶化好的海藻酸钠溶液冷却至室温(目的:以免高温杀死活细胞),加入已活化的酵母细胞,进行充分搅拌,使其混合均匀,再转移至注射器中;以恒定的速度缓慢的将注射器中的溶液滴加到配制好的CaCl2(其作用是使海藻酸钠形成凝胶珠)溶液中;将固定好的酵母细胞用蒸馏水冲洗2-3次;失败的原因:海藻酸钠浓度过高;注射器中溶液推进速度过快;针筒口离CaCl2液面距离近高度不够;如果海藻酸钠浓度过高,将很难形成凝胶珠;如果浓度过低,形成的凝胶珠所包埋的酵母细胞的数目少,影响实验效果。‎ ‎【详解】A、利用固定化酵母发酵,发酵液浓度不宜过高或过低,否则会影响细胞活性或发酵效果,A正确;‎ - 36 -‎ B、与游离酵母相比,固定化酵母发酵速度变慢,因为表面积与体积之比变小,不利于物质交换,B错误;‎ C、固定化的酵母是活细胞,能繁殖,但是繁殖较慢,C错误;‎ D、固定化的主要目的是重复利用相应的细胞,D错误。‎ 故选A。‎ ‎19.穿刺接种是用接种针蘸取少量的菌种,沿半固体培养基中心向管底作直线穿刺,如某细菌具有鞭毛而能运动,则在穿刺线周围能够生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与平板划线法所用的培养基相比,穿刺接种所需的培养基添加的琼脂较少 B. 穿刺接种可用于样品中活菌数量统计 C. 穿刺接种可用于保藏厌氧菌种或研究微生物的运动 D. 穿刺接种可用于鉴定微生物的呼吸作用类型 ‎【答案】B ‎【解析】‎ ‎【分析】‎ 微生物接种的方法最常用的是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平板划线法是通过接种环在琼脂固体培养基表面连续划线的操作。将聚集的菌种逐步稀释分散到培养基的表面。在数次划线后培养,可以分离到由一个细胞繁殖而来的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体,这就是菌落。稀释涂布平板法是将菌液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然后将不同稀释度的菌液分别涂布到琼脂固体培养基的表面,进行培养。分为系列稀释操作和涂布平板操作两步。用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的目的是:使聚集在一起的微生物分散成单个细胞,从而能在培养基表面形成单个的菌落,以便于纯化菌种。微生物的接种技术还包括斜面接种、穿刺接种等方法,其核心都是要防止杂菌的污染,保证培养物的纯度。‎ ‎【详解】A、由于是半固体培养基,因此与平板划线法所用的培养基相比,穿刺接种的培养基添加的琼脂较少,A正确;‎ B、穿刺接种不可用于样品中活菌数量统计,因为接种是不定量的,B错误;‎ C、由于是半固体培养基,所以穿刺接种可用于保藏厌氧菌种或研究微生物的运动,C正确;‎ - 36 -‎ D、由于穿刺接种后微生物可以分布于培养基的各个部位,因此可用于鉴定微生物的呼吸作用类型,D正确。‎ 故选B。‎ ‎20.下列关于实验结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蛋清稀释液中加入胰蛋白酶后,加入双缩脲试剂无紫色反应产生 B. 用90%的乙醇提取红苋菜叶肉细胞中的色素,经纸层析法分离可得到4条色素带 C. 显微镜下可观察到洋葱根尖分生区大部分细胞处于分裂期 D. 利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酵母菌计数比稀释涂布平板法计数的统计值大 ‎【答案】D ‎【解析】‎ ‎【分析】‎ ‎(1)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反应原理:蛋白质中的肽键与双缩脲试剂发生反应。(2)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为一个细胞周期。一个细胞周期包括两个阶段:分裂间期和分裂期;细胞周期的大部分时间处于分裂间期,大约占细胞周期的90%~95%。(3)测定微生物数量的常用方法有稀释涂布平板法和显微镜直接计数。稀释涂布平板法统计样品中活菌的数目的原理:当样品的稀释度足够高时,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通过统计平板上的菌落数,就能推测出样品中大约含有多少活细菌。为了保证结果准确,一般设置3~5个平板,选择菌落数在30~300的平板进行计数,并取平均值。统计的菌落数往往比活菌的实际数目低,因为:当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只是一个菌落;因此,统计结果一般用菌落数而不是活菌数来表示。‎ ‎【详解】A、在蛋清稀释液中加入胰蛋白酶后,胰蛋白酶本身是蛋白质,含有肽键,而蛋清被水解后产物多肽中还有肽键,因此加入双缩脲试剂有紫色反应产生,A错误;‎ B、经纸层析法分离可得到的色素带应大于4条,因为液泡中至少还含有一种花青素使叶肉呈红色,B错误;‎ C、根据细胞周期的概念,显微镜下可观察到洋葱根尖分生区少数细胞处于分裂期,C错误;‎ D、利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酵母菌计数比稀释涂布平板法计数的统计值大,主要原因是血细胞计数板计数包括死菌数,而稀释涂布平板统计的是活菌数且一个菌落可能由2个或多个细胞繁殖而来,D正确。‎ 故选D。‎ 二、多项选择题 - 36 -‎ ‎21.下列有关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灭活的病毒可以用来制备疫苗 B. 灭活的病毒可以用于诱导动物细胞融合 C. 活的病毒可以充当基因工程的载体 D. 活的病毒不可以用来制备疫苗 ‎【答案】ABC ‎【解析】‎ ‎【分析】‎ ‎(1)基因工程中常用的载体有质粒、噬菌体的衍生物、动植物病毒;(2)诱导动物细胞融合的方法:离心、振动、电激、PEG、灭活的病毒;(3)疫苗是一种灭毒或减毒的抗原,病毒属于抗原;‎ ‎【详解】A、灭活的病毒,失去致病性,可以用来制备疫苗,A正确;‎ B、灭活的病毒可以用于诱导动物细胞融合,B正确;‎ C、活的病毒可充当基因工程的载体,C正确;‎ D、活的减毒病毒可用来制备疫苗(在细胞内增殖有助于持续刺激机体产生免疫),D错误。‎ 故选ABC。‎ ‎22.洋葱鳞茎有红色、黄色和白色三种,研究人员用红色磷茎洋葱与白色鳞茎洋葱杂交,F1全为红色鳞茎洋葱,F1自交,F2中红色、黄色和白色鳞茎洋葱分别有121株、31株和11株。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洋葱鳞茎不同颜色是由液泡中不同色素引起的 B. 洋葱鳞茎颜色是由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 C. F2的红色鳞茎洋葱中与F1基因型相同的个体大约占1/3‎ D. 从F2中的黄色鳞茎洋葱中任取一株进行测交,得到白色洋葱的概率为1/4‎ ‎【答案】AB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可知,F1自交的后代F2中性状分离比约为12∶3∶1,是9∶3∶3∶1的变式,说明该性状是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假设这对性状是由A/a、B/b这两对基因控制,A和B同时存在时表现为红色,A不存在、B存在时表现为黄色,A和B都不存在时表现为白色;则亲本基因型为AABB、aabb,F1代基因型为AaBb。‎ - 36 -‎ ‎【详解】A、洋葱鳞茎不同颜色是由液泡中不同色素引起的,A正确;‎ B、F1自交,F2中红色、黄色和白色鳞茎洋葱分别有121株、31株和11株,性状分离比约为12∶3∶1,是9∶3∶3∶1的变式,故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B正确;‎ C、子一代的基因型为AaBb,F2的红色鳞茎洋葱中(9A_B_、3aaB_)与F1基因型相同的个体大约占4/12=1/3,C正确;‎ D、从F2中的黄色鳞茎洋葱中任取一株,其基因型为aaBb(2/3)、aaBB(1/3),进行测交,得到白色洋葱aabb=2/3×1/2=1/3,D错误。‎ 故选ABC。‎ ‎23.新冠肺炎是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研究表明新型冠状病毒侵染的关键是病毒表面的S蛋白与人体细胞表面的ACE2特异性结合,且ACE2在人体的呼吸道、眼口鼻黏膜、肠道等多种组织均有分布。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人体细胞表面的ACE2是病毒S蛋白的受体 B. ACE2的广泛性分布是新冠肺炎传染性强的主要原因之一 C. 初愈病人血浆中存在一种特异性抗体可用于治疗该疾病 D. 研制S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可能成为治疗新冠肺炎的途径之一 ‎【答案】ABD ‎【解析】‎ ‎【分析】‎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示意图:‎ ‎【详解】A、病毒表面的S蛋白能与人体细胞表面的ACE2特异性结合,说明人体细胞表面的ACE2是病毒S蛋白的受体,A正确 B、ACE2在人体的呼吸道、眼口鼻黏膜、肠道等多种组织均有分布,ACE2的广泛性分布是新冠肺炎传染性强的主要原因之一,B正确;‎ C、初愈病人血浆中存在多种特异性抗体可用于治疗该疾病,因为病毒表面有多种抗原蛋白,C错误;‎ - 36 -‎ D、研制S蛋白单克隆抗体可能成为治疗新冠肺炎的途径之一,但是最有效的手段还是制备相应的疫苗,D正确。‎ 故选ABD。‎ ‎【点睛】本题结合新冠肺炎考查免疫调节及单克隆抗体制备的相关过程,解答此题需要充分把握题干信息,进而分析作答。‎ ‎24.下列过程需要进行植物组织培养,并表现了体细胞全能性是( )‎ A. 转基因抗虫棉的培育 B. 人参皂苷的工业化生产 C. 单倍体育种过程中单倍体的获得 D. 大量制备三倍体无子西瓜幼苗 ‎【答案】AD ‎【解析】‎ ‎【分析】‎ 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一般能够体现全能性的例子:植物组织培养、动物细胞核移植技术等。‎ ‎【详解】A、转基因抗虫棉离不开植物组织培养,A正确;‎ B、细胞产物工厂化培养差不多是培养到愈伤组织阶段,没有体现全能性,B错误;‎ C、获得植物单倍体一般是选择花药进行离体培养,但是体现的是生殖细胞的全能性,C错误;‎ D、大量制备三倍体无子西瓜幼苗需要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并且也表现了体细胞的全能性,D正确。‎ 故选AD。‎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全能性的概念,关键词语是“体细胞全能性”,要判断是否体现全能性,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5.网传“酵素能够减肥、美颜”,某同学搜索“水果酵素”相关知识得到下面的信息。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酵素概念】①酵素本义是酶的别称;②《酵素产品分类导则》中将酵素定义为以动物、植物、菌类等为原料,经微生物发酵制得的含有特定生物活性的产品。‎ ‎【水果酵素制作】①把水果小块和水按比例放入容器,密封,注意容器内留下20%空间;②置于阴凉处6个月后,过滤得到的滤液即为“酵素”。‎ A. 在酵素制作时容器内留下20%空间有防止发酵液溢出造成杂菌污染的作用 B. 发酵装置在阴凉处放置时,需要间隔一定时间放气,间隔时间保持相等 - 36 -‎ C. 由于水果酵素是低热量的饮品,因此酵素具有一定的减肥功能 D. “酵素”中多种有益微生物、氨基酸、维生素等,是发挥功能的有效成分 ‎【答案】AC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水果酵素”相关知识。根据题意可知,酵素定义为以动物、植物、菌类等为原料,经微生物发酵制得的含有特定生物活性的产品,“酵素”中的主要成分为糖类、有机酸、维生素等。‎ ‎【详解】A、在酵素制作时容器内留下20%空间既保证酵母菌大量繁殖时对微量氧的需求,又防止发酵旺盛时发酵液溢出造成杂菌污染,A正确;‎ B、发酵放置在阴凉处,需要间隔一定时间放气,因为发酵前期微生物有氧呼吸产生较多CO2,到发酵后期会以无氧呼吸为主,CO2释放量降低,故放气间隔可延长避免杂菌污染,B错误;‎ C、由于水果酵素是低热量的饮品,因此酵素具有一定的减肥功能,C正确;‎ D、“酵素”中多种有益微生物、氨基酸、维生素等,是发挥功能的有效成分,D正确。‎ 故选ACD。‎ 三、非选择题 ‎26.某学校兴趣小组开展了“探究不同浓度酒精对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毒害作用”的课题研究。胭脂红是一种水溶性的食用色素,不能进入活细胞。经预实验确认0.06 g·mL-1的胭脂红溶液是一种高渗溶液。‎ 实验原理:①酒精积累对植物细胞有毒害作用;②________。‎ 材料用具:无水乙醇、蒸馏水、0.06 g·mL-1的胭脂红溶液、洋葱鳞片叶内表皮、刀片、镊子、滴管、培养皿、烧杯、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等。‎ 实验步骤:‎ 步骤一:配制体积分数分别为0、5%、10%、15%、20%、25%、30%的酒精溶液,分别量取10mL上述酒精溶液置于7个培养皿中。‎ 步骤二:用镊子撕取洋葱鳞片叶内表皮分别置于7组酒精溶液中,浸泡处理30 min。‎ - 36 -‎ 步骤三:将经过不同浓度酒精处理的内表皮取出,分别置于等量的蒸馏水中漂洗10 min。‎ 步骤四:每组制作 3个临时装片,________。‎ 步骤五:在低倍镜下观察计数,每个装片计数2个不同视野中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数和细胞总数,计入相应表格。‎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原理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步骤四的剩余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细胞大小和液泡变化的角度,描述活的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置于0.06 g·mL-1的胭脂红溶液中,将出现的现象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步骤五在低倍镜下观察计数,有助于缩小实验误差,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5)该研究小组的同学最后把表格中数据转变为右侧曲线图,根据曲线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为验证上述实验结论是否正确,该兴趣小组的同学还需进行的实验有①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实验结果与上述相同,则说明实验结论是正确的。‎ ‎【答案】 (1). 活细胞可发生质壁分离,死细胞不发生 (2). 用滴管从盖玻片一侧滴入0.06g·mL-1的胭脂红溶液,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重复几次 (3). 细胞大小基本不变(或略有变小) (4). 无色光亮的液泡明显缩小 (5). 低倍镜下,视野中细胞数目相对较多,避免样本数目过少带来实验误差 (6). 在较低浓度范围内,酒精对植物细胞几乎无毒害作用,当浓度较高时,对植物细胞的毒害作用明显增强 (7). 其他条件不变,进行足量重复实验 (8). 延长酒精浸泡时间,重复实验 ‎【解析】‎ ‎【分析】‎ 阅读题干和题图知,本题是通过质壁分离实验探究酒精对细胞的毒害作用,先分析题干找出实验目的、实验原理,然后设计并完善实验,分析题图实验结果获取结论。渗透作用是指水分子等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条件是半透膜和浓度差。‎ ‎【详解】(1)原理之一是利用活细胞原生质层具有选择透过性,在高渗溶液中会发生质壁分离现象,死细胞不发生。‎ ‎(2)引流法的具体操作:用滴管从盖玻片一侧滴入0.06g·mL-1的胭脂红溶液,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为了有较好的效果,重复几次是必不可少的。‎ - 36 -‎ ‎(3)由于存在细胞壁,且伸缩性有限,故细胞大小基本不变。洋葱鳞片叶内表皮液泡无色,可以通过胭脂红的颜色反衬无色液泡区域的变化,即无色光亮的液泡明显缩小。‎ ‎(4)低倍镜下,视野中细胞数目相对较多,可避免样本数目过少带来的实验误差。‎ ‎(5)实验结论的描述要注意规范严谨,在较低浓度范围内,酒精对植物细胞儿乎无毒害作用,当浓度较高时,对植物细胞的毒害作用明显増强。‎ ‎(6)本小题考查的是再实验和再探究相关的内容,为验证上述实验结论是否正确,该兴趣小组的同学还需进行的实验有其他条件不变,进行足量重复实验,延长酒精浸泡时间,重复实验,若实验结果与上述相同,则说明实验结论是正确的。‎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的质壁分离相关知识。考查了实验原理、引流法的具体操作、质壁分离现象观察、误差分析、实验结论描述等内容。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 ‎27.科研人员在1000lx光强和25℃条件下,采用BG-11培养基研究不同曝气强度对小球藻生长过程的影响,曝气强度分别设置为0、2%、10%、20%、30%、50%和70%,其中2%的曝气强度刚好保证小球藻不沉降至试管底,而曝入的空气量又可以忽略不计。实验测定波长680 nm的光吸收值(OD680)和叶绿素a的含量。请分析回答:‎ ‎ ‎ - 36 -‎ ‎ ‎ 图1 实验装置示意图 图2 光密度(OD680)随实验时间的变化 图3 叶绿素a浓度随实验时间的变化 ‎(1)由图1分析,该实验的光源应选择________(选填白炽灯或日光灯),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光密度法是准确而快速的测出藻类生物量的有效办法,曝气强度为0的组别在取样前往往需要瞬时通入少量空气,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图2和图3分析,促进小球藻生长的最适曝气强度约为________。该实验中曝气的主要目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写出2点)。‎ ‎(4)结合图2和图3分析,叶绿素a的含量变化能否反映小球藻繁殖情况?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 36 -‎ ‎(5)有学者提出了“遮光曝气控藻法”的新思路,即在自来水取水口附近建成遮光曝气工程区,使水在该区域内停留一定时间以消除大部分藻类,试解释其中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日光灯 (2). 避免白炽灯照射引起温度改变 (3). 避免重力影响,使小球藻混合均匀 (4). 20% (5). 使小球藻与培养液充分接触、为小球藻提供无机碳源、充分接受光照 (6). 能 (7). 叶绿素a和OD680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或叶绿素a和OD680的变化呈正相关) (8). 遮光阻碍藻类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曝气则补充O2,促进了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 ‎【解析】‎ ‎【分析】‎ 在1000lx光强和25℃条件下,采用BG-11培养基研究不同曝气强度对小球藻生长过程的影响,图1是实验装置图,图2是光密度(OD680)随实验时间的变化,图3是叶绿素a浓度随实验时间的变化;分析图像可知,叶绿素a和OD680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详解】(1)该实验选择日光灯,因为冷光源(日光灯)可以减少温度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光密度法是准确而快速测出藻类生物量的有效办法,曝气强度为0的组别在取样前往往需要瞬时通入少量空气,其目的是避免重力的影响,使小球藻混合均匀。不同于培养藻类时振荡的目的。‎ ‎(3)结合图2和图3分析,曝光度值为20%时,光密度值和叶绿素a浓度最高,所以促进小球藻生长的最适曝气强度约为20%。该实验中曝气的主要目的包括使小球藻与培养液充分接触、为小球藻提供无机碳源、充分接受光照(降低藻体间的相互遮阴)。‎ ‎(4)结合图2和图3分析,叶绿素a和OD680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所以叶绿素a的含量变化能反映小球藻繁殖情况。‎ ‎(5)有学者提出了“遮光曝气控藻法”的新思路,即在自来水取水口附近建成遮光曝气工程区,使水在该区域内停留一定时间以消除大部分藻类,其原理是遮光阻碍藻类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曝气则补充O2,促进了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 ‎【点睛】本题考查光合作用相关的知识。考查了实验数据相关性的分析,是常见的实验数据分析习惯;考查了对实验措施及其效果之间联系和原因的分析,对学生的理解与表达能力有很高的要求。‎ ‎28.神经性耳聋、腓骨肌萎缩症是两种单基因遗传病,分别由B、b和D、d基因控制。下图为某家族相关的遗传系谱图,其中已死亡个体无法知道其性状,经检测Ⅳ21不携带致病基因。据图分析回答:‎ - 36 -‎ ‎(1)神经性耳聋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第Ⅳ代出现多个神经性耳聋患者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Ⅴ23带有神经性耳聋基因的概率是________。‎ ‎(3)腓骨肌萎缩症属于________性性状,为了确定腓骨肌萎缩症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科研人员对Ⅲ9~Ⅲ13个体含相关基因的DNA片段扩增后用某种限制酶处理,并进行电泳分析,得到如下结果:‎ 根据电泳结果,你可以作出的判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根据以上分析,Ⅲ9的基因型为________。若Ⅴ22与Ⅴ23婚配,他们后代中男孩不患病的概率是________。‎ ‎【答案】 (1).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2). Ⅲ9、Ⅲ10属于近亲婚配,均带有神经性耳聋基因(同一种隐性致病基因),后代隐性致病基因纯合的概率大 (3). 1/2 (4). 显 (5). 腓骨肌萎缩症基因位于Ⅹ染色体上 (6). 若腓骨肌萎缩症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Ⅲ10、Ⅲ12、Ⅲ13基因型均为Dd,电泳结果应相同 (7). BbXdY (8). 7/16‎ ‎【解析】‎ ‎【分析】‎ 遗传方式判断:无中生有为隐性、有中生无为显性;判断出神经性耳聋为常染色体上隐性遗传病,由于IV21不携带致病基因,而IV20和V23都患腓骨肌萎缩症,因此为显性遗传病,再根据电泳结果判断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还是X染色体。‎ ‎【详解】(1)无中生有为隐性,生女患病为常隐,所以根据III9和III10正常,而IV16‎ - 36 -‎ 患病,可知神经性耳聋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III9、III10属于近亲婚配,均带有神经性耳聋基因(同一种隐性致病基因),后代隐性致病基因纯合的概率大。‎ ‎(2)由于III14患神经性耳聋,基因型为bb,所以IV20为杂合子Bb,IV21不携带致病基因基因型为BB,因此V23基因型为BB、Bb,带有神经性耳聋基因的概率是1/2。‎ ‎(3)由于IV21不携带致病基因,而IV20和V23都患腓骨肌萎缩症,因此为显性遗传病;若腓骨肌萎缩症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III10、III12、III13基因型均为Dd,电泳结果应相同,而图中III12的电泳结果与III10、III13不同,所以腓骨肌萎缩症属于伴X显性遗传。‎ ‎(4)III9的表现型为正常,后代患神经性耳聋,所以其基因型为BbXdY。V22的基因型为BbXdY,V23的基因型为1/2BBXDXd或1/2BbXDXd。所以他们婚配,后代中男孩不患病的概率是(1-1/2×1/4)×1/2=7/16。‎ ‎【点睛】本题考查遗传系谱相关的内容,涉及电泳等知识。本题的关键,正确判断两种遗传病的发病方式;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9.1981年经Anderson等人测定,全长为16569bp人类线粒体基因组为裸露双链环状DNA,且可以是多拷贝的。下图为人类线粒体DNA和核DNA的协同作用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 过程③需要的酶是____________,与④过程相比,过程③特有的碱基配对方式是________。‎ ‎(2)线粒体DNA编码线粒体中少部分蛋白质和全部的tRNA和rRNA,其中所需的酶均由核DNA编码并以前体蛋白的形式转入线粒体,则RNA聚合酶发挥作用的场所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6 -‎ ‎(3)α鹅膏蕈碱能特异性的抑制①过程,则图中受影响的过程有________(填序号),最终细胞会因________供应不足而坏死。‎ ‎(4)由于DNA聚合酶催化的子链延伸方向是________(选填“5′→3′”或“3′ →5′” ) ,故过程④线粒体中DNA的复制属于________。‎ A.单起点连续复制 B.单起点半不连续复制 C.多起点连续复制 D.多起点半不连续复制 ‎(5)线粒体中tRNA上的反密码子严格识别密码子的前两位碱基,而第三位碱基可以是随机的,结合所学的知识简述该机制的生物学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RNA聚合酶 (2). A-U (3). 细胞核和线粒体 (4). ②③④ (5). 能量 (6). 5′→3′ (7). B (8). 减缓不利基因突变带来的性状改变(提高容错性)、加快翻译速度 ‎【解析】‎ ‎【分析】‎ ‎(1)转录是指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场所:真核生物: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原核生物:拟核;模板:DNA的一条链;原料:核糖核苷酸;酶:RNA聚合酶。(2)过程①~④依次表示转录、翻译、线粒体中发生的转录和DNA复制。‎ ‎【详解】(1)③是发生在线粒体中的转录过程,需要的酶是RNA聚合酶,与④过程(DNA复制)相比,过程③特有的碱基配对方式是A-U。‎ ‎(2)由题干可知,转录在线粒体和细胞核都有发生,则RNA聚合酶发挥作用的场所有细胞核和线粒体。‎ ‎(3)α-鹅膏蕈碱能特异性地抑制①过程,但核基因表达又影响线粒体中基因的表达,因此图中受影响的过程有②③④,最终细胞会因线粒体受损能量供应不足而坏死。‎ ‎(4)由于DNA聚合酶催化的子链延伸方向是5′→3′,这是酶专一性的一种表现,故过程④线粒体中DNA的复制为单起点半不连续复制,是否连续取决于DNA复制方向与解旋方向是否一致,一致则连续复制,故选B。‎ ‎(5)线粒体中tRNA上的反密码子严格识别密码子的前两位碱基,而第三位碱基可以是随机的,这又称“摆动效应”,其可以减缓不利基因突变带来的性状改变(提高容错性)、加快翻译速度。‎ - 36 -‎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遗传的分子基础,主要涉及DNA复制和基因表达相关知识。本题的易错点是(3),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想到细胞核中基因的表达会影响线粒体中基因的表达、线粒体是细胞的“动力车间”,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30.当股直肌受到牵拉时,能够反射性地引起股直肌的收缩反应,这种反射活动称为牵张反射。在牵张反射发生的同时,颉颃肌是保持舒张的。高尔基腱器官是一种可感受肌肉张力变化的感受器,其作用与牵张反射引起的作用相反,因此将高尔基腱器官引起的反射称为反牵张反射。反牵张反射为牵张反射提供了一种辅助功能,下图解释了这一工作原理。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反牵张反射的反射弧的神经中枢位于________,抑制性神经元和α运动神经元之间的内环境是________。‎ ‎(2)高尔基腱受刺激后,兴奋以________形式沿Ib纤维传到神经中枢。α运动神经元末梢与肌肉细胞的接头部位类似于突触,兴奋在此部位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被激活后,与其形成突触联系的α运动神经元的神经纤维的膜内电位为________。‎ ‎(4)在牵张反射的基础上,如牵拉力量进一步加大,则高尔基腱器官产生的兴奋使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被激活,进而通过与其形成突触联系的α运动神经元,引起股直肌的________,同时通过兴奋性中间神经元引起颉颃肌的收缩,这种调节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当长时间站立时,股直肌会逐渐疲劳,因而________(选填降低或增强)了高尔基腱器官的兴奋性冲动发放,提高了α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最终引起股直肌产生一个较大的收缩并使姿势维持在合适的状态。‎ ‎【答案】 (1). 脊髓 (2). 组织液 (3). 电信号(或神经冲动) (4).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传到肌细胞膜 (5). 负电位 (6). 舒张(或松弛) (7).‎ - 36 -‎ ‎ 对抗肌肉的过度收缩或防止肌肉在较大张力下的突然收缩,从而避免由于肌肉过度收缩造成的伤害 (8). 降低 ‎【解析】‎ ‎【分析】‎ 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基础是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效应器是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组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相同,与膜外电流方向相反;在反射或在人体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突触传递:信号转换: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传递特点:单向传递:原因是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突触延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比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快。‎ ‎【详解】(1)由图可知,反牵张反射的反射弧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所以抑制性神经元和α运动神经元之间的内环境是组织液。‎ ‎(2)高尔基腱受刺激后,兴奋以电信号(神经冲动)的形式沿Ib纤维传到神经中枢。α运动神经元末梢与肌肉细胞的接头部位类似于突触,兴奋在此部位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是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肌细胞膜。‎ ‎(3)当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被激活后,释放抑制性递质与其形成突触联系的α运动神经元不会形成动作电位,所以其神经纤维的膜内电位仍为负电位。‎ ‎(4)在牵张反射的基础上,如牵拉力量进一步加大,则高尔基腱器官产生的兴奋使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被激活,释放抑制性递质进而通过与其形成突触联系的α运动神经元,引起股直肌的舒张,同时通过兴奋性中间神经元引起颉颃肌的收缩,这种调节的意义是对抗肌肉的过度收缩或防止肌肉在较大张力下的突然收缩,从而避免由于肌肉过度收缩造成的伤害。‎ ‎(5)当长时间站立时,股直肌会逐渐疲劳,因而降低了高尔基腱器官的兴奋性冲动发放,提高了α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最终引起股直肌产生一个较大的收缩并使姿势维持在合适的状态 ‎【点睛】本题将牵张反射、反牵张反射的内容与神经调节的知识点相结合,要求学生识记神经调节这一部分知识点,并根据题干信息解答相关问题,本题的关键是研究明白牵张反射和反牵张反射的之间的联系。‎ - 36 -‎ ‎31.PCR扩增过程示意图如下,核心要素包括引物设计、温度控制和模板DNA的获得。请回答下列问题:‎ ‎(1)欲构建抗利尿激素的cDNA文库,应从________(组织)中提取________,通过________获得cDNA用于PCR扩增。‎ ‎(2)设计一对与抗利尿激素基因两端序列互补配对的引物时(引物1和引物2),一般在引物的________端需要增加适当的限制酶切割位点,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PCR设计的引物序列一般介于20~30 bp,若引物序列太长带来的影响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PCR扩增时,退火温度的设定是成败的关键。退火温度的设定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有关。‎ ‎(5)如果模板DNA完全正常,但PCR反应得不到任何扩增产物,其原因可能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下丘脑 (2). 总mRNA (3). 逆转录 (4). 5′ (5). 便于酶切后构建基因表达载体(重组质粒) (6). PCR特异性提高,但是引物与模板链的结合效率降低 (7). 引物长度、碱基组成 (8). 退火温度太高 (9). 引物设计错误 ‎【解析】‎ ‎【分析】‎ 利用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PCR是多聚酶链式反应的缩写,原理:DNA双链复制;过程:第一步:加热至90~95℃DNA解链(变性);第二步:冷却到55~60℃,引物结合到互补DNA链(退火);第三步:加热至70~75℃,热稳定DNA聚合酶从引物起始进行互补链的合成(延伸);扩增目的基因的前提:要有一段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以便根据这一序列合成引物。‎ - 36 -‎ ‎【详解】(1)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所以欲构建抗利尿激素的cDNA文库,应从下丘脑中提取总mRNA,通过逆转录等过程获得cDNA用于PCR扩增。这里提取mRNA是无法选择的,只能将所有mRNA均提取出来,在PCR时可以通过设计特异性的引物来达到PCR扩增某基因的目的。‎ ‎(2)PCR是基因工程的第一步,为了后续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在设计一对与抗利尿激素基因两端序列互补配对的引物时(引物1和引物2),一般在引物的5′端需要增加适当的限制酶切割位点。‎ ‎(3)PCR设计的引物序列一般介于20~30bp,若引物序列太长带来的影响主要是扩增效率降低,而引物太短又容易导致异常DNA的产生。‎ ‎(4)PCR扩增时,退火温度的设定是成败的关键。退火温度的设定主要与引物长度和碱基组成中G-C比例呈正相关。‎ ‎(5)如果退火温度太高,引物无法与模版链结合,所以如果模板DNA完全正常,但PCR反应得不到任何扩增产物,其原因可能为退火温度太高或引物设计错误(无法与任何模板链结合,无法进行DNA复制)‎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的难点和重点知识-PCR,PCR的核心要素包括引物设计、温度控制和模板DNA的获得,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把握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综合分析,能够对图像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解答问题。‎ ‎32.某研究所以马尾藻岩藻聚糖(SF)为研究对象,体外培养小鼠肉瘤细胞S180,做抗肿瘤活性实验的研究。下列为部分实验步骤与结果。‎ 实验步骤:‎ ‎①将S-180肿瘤细胞以RPMI-1640为培养液(含小牛血清、青霉素和链霉素),在5%CO2培养箱中培养。‎ ‎②将上述培养过的S-180肿瘤细胞经酶消化,按1×103~1×105个·mL-1接种到96孔培养板,适宜条件下培养24h、48h、72h、96h后,以MTT法(又称比色法,一种检测细胞存活和生长的方法)于波长490 nm处测定OD值,结果如下(图1)。‎ ‎③在适宜的培养条件和恰当的S-180肿瘤细胞接种浓度下,研究不同浓度(0mg·mL-1、0.1mg·mL-1、0.5mg·mL-1、1mg·mL-1、2mg·mL-1、4mg·mL-1、8mg·mL-1、10mg·mL-1、15mg·mL-1、20mg·mL-1、25mg·mL-1、30 mg·mL-1)的SF对S-180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情况,96 h后以MTT法于波长490 nm 处测定OD值,结果如下(图2)。实验结果:‎ - 36 -‎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①中以RPMI-1640为培养液培养S-180肿瘤细胞的原理是________。添加一定量小牛血清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步骤②中“消化”所使用的酶是________,为减少OD值测定的误差,应注意________________。‎ ‎(3)已知在一定细胞数目范围内,MTT法测得的OD值与活细胞数量呈正相关,由图1可知步骤③中恰当的S-180肿瘤细胞接种浓度为____________。‎ ‎(4)图2实验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SF浓度与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呈________(选填正相关 或 负相关),当SF浓度达到________时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达到极限,继续增加SF浓度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变化不明显。‎ ‎(5)除SF浓度外,还有其他因素会影响SF抑制S-180肿瘤细胞的增殖,请你就此提出相关研究课题(只要求写出课题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细胞增殖 (2). 其中含有一些促进细胞生长和增殖的营养物质 (3). 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 (4). 多次测量,算平均值 (5). 5×103个·mL-1 (6). 正相关 (7). 25mg·mL-1 (8). 探究SF处理时间与S-180肿瘤细胞的增殖抑制关系(或探究SF分子大小与S-180肿瘤细胞的增殖抑制关系)‎ ‎【解析】‎ ‎【分析】‎ - 36 -‎ ‎(1)动物细胞培养,原理:细胞增殖;动物细胞培养的流程:取动物组织块(动物胚胎或幼龄动物的器官或组织)→剪碎→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处理分散成单个细胞→制成细胞悬液→转入培养瓶中进行原代培养培养→贴满瓶壁的细胞重新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处理分散成单个细胞继续传代培养;动物细胞培养需要满足以下条件:①无菌、无毒的环境:培养液和培养用具应进行无菌处理。通常还要在培养液中添加一定量的抗生素,以防培养过程中的污染。此外,应定期更换培养液,以便清除代谢产物防止细胞代谢产物积累对细胞自身造成危害。②营养:合成培养基成分:糖、氨基酸、促生长因子、无机盐、微量元素等。在使用合成培养基时通常需加入血清、血浆等一些天然成分。③温度和PH④气体环境:细胞所需的气体主要是O2和CO2。(2)根据题干信息,在一定细胞数目范围内,MTT法测得的OD值与活细胞数量呈正相关,图2表示S-180肿瘤细胞在不同浓度SF作用下生长曲线,SF浓度越大OD值越小,肿瘤细胞的数量越少,说明SF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 ‎【详解】(1)动物细胞培养的原理是细胞增殖。添加一定量血清的目的是补充动物细胞培养所需的营养物质。‎ ‎(2)在动物细胞培养的过程中,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将组织分散成单个细胞,步骤②中“消化”所使用的酶是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目的是为了获得细胞悬液。在实验中求平均值可以减少实验误差,所以为减少OD值测定的误差,应注意多次测量算平均值。‎ ‎(3)在一定细胞数目范围内,MTT法测得的OD值与活细胞数量呈正相关,所以由图1可知步骤③中恰当的S-180肿瘤细胞接种浓度为5×103个·mL-1。‎ ‎(4)图2实验结果表明,在定范围内,SF浓度与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呈正相关,当SF浓度达到25mg·mL-1时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达到极限,继续增加SF浓度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变化不明显。‎ ‎(5)本小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再探究的认知程度,属于开放性试题,只要答得有道理即可给分,例如可以探究SF处理时间与S-180肿瘤细胞的增殖抑制关系(或探究SF分子大小与S-180肿瘤细胞的增殖抑制关系)。‎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动物细胞培养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识图和分析能力,能够根据题干信息得出重要的结论,在结合问题得出相关答案,这是解答问题的关键。‎ ‎33.镇江香醋是我国传统固态酿造食醋的典型代表,具有醇香浓厚、回味悠长的特点。由于发酵过程的半开放模式,来源于酿造原料、生产过程和操作器械的大量微生物会进入发酵液中,与酿醋功能微生物构成竞争性生长。科研人员研究酿醋主要功能微生物的发酵上清液对杂菌生长的抑制效果,并初步研究了抑菌活性物质的种类和特性,下面为部分研究结果。请分析回答:‎ - 36 -‎ ‎ ‎ ‎(1)镇江香醋酿制的主要功能微生物除乳酸杆菌外,还有________等,整个实验过程中所需培养皿、接种用具均需________处理。‎ ‎(2)科研人员先将10 mL含2%琼脂的肉汤培养基倾注平板,待凝固后将无菌牛津杯(一种不锈钢管)嵌于培养基中。接着将冷却至50℃,含0.75%琼脂糖的肉汤培养基与大肠杆菌混合后倾注于牛津杯中,以制备含菌培养皿。待培养基冷却后取出牛津杯,每孔注入150 μL待测样品,置于37℃下过夜培养,测定抑菌圈大小,得到如上图1所示结果。‎ ‎①上述制备含大肠杆菌的培养皿所采用的接种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选填稀释涂布平板法或平板划线法)。‎ ‎②每孔分别注入的是灭菌的超纯水和发酵2天、4天、10天、20天后提取的发酵上清液,得到了图1中0~4的抑菌圈,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研究结果发现,发酵微生物上清液如果加热处理,抑菌圈会减小,由此可见,该上清液含有________(选填热敏感/耐热的或热敏感和耐热的)的抑菌活性物质。‎ ‎(4)实验过程中,如使用不同的蛋白酶处理发酵微生物上清液,得到如上图2所示结果,由此可以推测,部分抑菌物质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另一部分具有抑菌效果的化学物质主要是________。‎ ‎(5) 结合上述研究结果,试分析酿醋主要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对环境微生物的这种抑制作用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醋酸杆菌 (2). 无菌 (3). 稀释涂布平板法 (4). 发酵初期抑菌物质较少,随着发酵时间延长,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增多,抑菌效果逐渐增强 (5). 热敏感和耐热的 (6). 蛋白质 (7). 有机酸(醋酸、乳酸等) (8). 维持自身功能和结构的相对稳定,保证醋酸发酵的正常进行 ‎【解析】‎ ‎【分析】‎ - 36 -‎ ‎(1)果醋制作:菌种是醋酸菌,醋酸菌是一种好氧细菌,只有当氧气充足时,才能进行旺盛的生理活动。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醋酸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35℃;(2)无菌技术:获得纯净培养物的关键是防止外来杂菌的入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对实验操作的空间、操作者的衣着和手,进行清洁和消毒;②将用于微生物培养的器皿、接种用具和培养基等器具进行灭菌。③为避免周围环境中微生物的污染,实验操作应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3)微生物接种的方法最常用的是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平板划线法是通过接种环在琼脂固体培养基表面连续划线的操作。将聚集的菌种逐步稀释分散到培养基的表面。在数次划线后培养,可以分离到由一个细胞繁殖而来的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体,这就是菌落。稀释涂布平板法是将菌液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然后将不同稀释度的菌液分别涂布到琼脂固体培养基的表面,进行培养。分为系列稀释操作和涂布平板操作两步。(4)图1中形成的是大小不同的抑菌圈,抑菌圈越大,抑菌效果越好;图2使用不同的蛋白酶处理发酵上清液,会发现抑菌圈变小,说明发酵上清液中有蛋白质,而部分抑菌物质是蛋白质。‎ ‎【详解】(1)工业发酵在保证无菌操作的前提下,一般都是涉及多种微生物的,酿醋需要醋酸菌,所以镇江香醋酿制的主要功能微生物除乳酸杆菌外,还有醋酸杆菌等,整个实验过程中所需培养皿、接种用具均需无菌(灭菌)处理。‎ ‎(2)①由题干可知,上述制备含大肠杆菌的培养皿所采用的接种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②每孔分别注人的是超纯水和发酵2天、4天、10天、20天后提取的发酵上清液,得到了图1中0~4的抑菌圈,说明发酵初期抑菌物质较少,随着发酵吋间延长,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增多,抑菌效果逐渐增强。‎ ‎(3)研究结果发现,发酵微生物上清液如果加热处理,抑菌圈会减小,由此可见,加热并没有完全去除灭菌物质,则该上清液含有热敏感、耐热的抑菌活性物质。‎ ‎(4)实验过程中,如使用不同的蛋白酶处理发酵微生物上清液,得到如图2所示结果,由此可以推测,部分抑菌物质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可被高温阻断的),另部分具有抑菌效果的化学物质主要是发酵产生的有机酸。‎ ‎(5)结合上述研究结果,酿醋主要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对环境微生物的这种抑制作用的意义是维持自身功能和结构的相对稳定,保证醋酸发酵的正常进行。‎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发酵与微生物分离和培养的相关知识。本题将发酵与微生物的分离、培养结合在一起,考查学生提取题干信息,对题干信息进行分析、表达的能力。‎ - 36 -‎ - 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