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2 MB
- 2021-09-2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1 -
青岛二中 2020- 2021 学年第一学期期中高二模块考试
生物试题
一、单选题
1. 下列关于内环境及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有几项( )
①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液、组织液和淋巴液 ②血浆蛋白、载体蛋白、消化酶均不属于内环境
的成分 ③血浆渗透压与蛋白质含量有关,与无机离子含量无关 ④人体细胞产生的二氧化
碳是废物,不参与维持内环境稳态 ⑤过敏反应引起血管壁通透性增加,会导致组织水肿 ⑥
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是恒定不变的 ⑦坎农提出内环境保持稳定主
要依赖神经系统调节
A. 一项 B. 二项 C. 三项 D. 四项
【答案】A
【解析】
【分析】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
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
2、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
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其稳态的调节机制是靠神经-体
液-免疫调节网络。
3、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 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 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 为 7.35~7.45,血浆的 pH 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
的缓冲物质有关;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
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 Na+和 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 90%来源于 Na+和 Cl-。
【详解】①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 ,①错误;
②血浆蛋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②错误;
③血浆渗透压主要与蛋白质含量和无机离子含量有关,③错误;
④CO2 可以参与机体的体液调节,如含 CO2 较多的血液,可以对呼吸中枢形成有效刺激,使呼
吸加深加快,④错误;
⑤过敏反应引起血管壁通透性增加,组织液增多,从而导致组织水肿,⑤正确;
- 2 -
⑥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是相对稳定的,⑥错误;
⑦美国生理学家坎农提出: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
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⑦错误。
故选 A。
2. 如图为甲、乙、丙三个神经元(部分)成的突触结构神经元兴奋时,Ca2+通道开放,使 Ca2+
内流,由此触发突触小泡前移,并释放神经递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突触是突触小体的一部分,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B. 乙酰胆碱和 5 一羟色胺都是信息分子,能与相应突触后膜上的特定受体结合
C. 据图判断,若乙神经元的 Ca2+通道被抑制甲神经元兴奋后会引起丙兴奋
D. 细胞间的信息传递离不开神经递质,因而神经递质会全部被回收重复利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
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
分组成,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
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
传递是单向的。突触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根据突触小泡的移动方向可以判断兴奋的传
递方向是甲→乙→丙。
【详解】A、突触前膜是突触小体的一部分,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A 错
误;
B、乙酰胆碱和 5—羟色胺都与各自突触后膜对应的特异性受体结合,B 正确;
C、若乙神经元的 Ca2+通道被移至,会导致乙不释放 5—羟色胺,但不确定丙是否兴奋,C 错
误;
D、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有的被回收有的被分解,D 错误。
- 3 -
故选 B。
【点睛】本题考查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要求考生识记突触的结构,掌握神经冲动在神经
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及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识记神经递质的作用特点,能结合
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3. 如图为人体神经元细胞模式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A 点属于神经元的轴突部分
B. 若控制该细胞的呼吸作用,将影响神经兴奋的传导
C. ④中的物质属于神经递质,释放到⑤的方式是胞吞
D. 若刺激 A 点,图中电流计 B 将发生 2 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答案】C
【解析】
【分析】图左侧为神经元细胞的胞体,①②③分别为线粒体、高尔基体和内质网;图右侧为
突触结构,①②④⑤分别为线粒体、高尔基体、突触小泡、突触间隙。
【详解】A、图中 A、B 两点属于神经元的轴突部分,A 正确;
B、兴奋的传导过程需要能量,抑制细胞呼吸作用会影响兴奋的传导,B 正确;
C、④是突触小泡,其中的物质属于神经递质,以胞吐形式释放到⑤突触间隙,C 错误;
D、兴奋能向细胞体传导,依次通过两个电极,所以图中电流计 B 将发生 2 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D 正确。
故选 C。
- 4 -
4. 在外界压力刺激下,大脑“反奖励中心”脑区中的神经元胞外 K+浓度下降,引起神经元上
N、T 通道蛋白活性变化,使神经元输出抑制信号,抑制大脑“奖赏中心”的脑区活动,从而
产生抑郁,具体机制如下图所示。研究发现,适量的氯胺酮可以阻断 N 通道的开放,从而缓
解抑郁症。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外界压力刺激使“反奖励中心”脑区神经元周围的神经胶质细胞 K+通道数目增加
B. 神经元胞外 K+浓度下降引起膜电位变化可能引起 N 和 T 通道开放
C. “反奖励中心”脑区的神经元可以电信号方式向“奖赏中心”脑区输出抑制信号
D. T 通道蛋白的激活剂可以作为治疗抑郁症的药物
【答案】D
【解析】
【分析】
神经冲动的产生过程: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
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
钠离子大量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
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
【详解】A、通过左侧图和最右侧图可以看出,外界压力刺激使“反奖励中心”脑区神经元周围
的神经胶质细胞 K+通道数目增加,A 正确;
B、由中间图示和最右侧图示可以看出,神经元胞外 K+浓度下降引起膜电位变化可能引起 N
和 T 通道开放,B 正确;
C、图中有放电信号,可知神经元可以电信号方式向“奖赏中心脑区输出抑制信号,C 正确;
- 5 -
D、T 通道蛋白激活剂可导致产生抑郁,故 T 通道蛋白的激活剂不可以作为治疗抑郁症的药物,
D 错误。
故选 D。
5. 屈肌反射是当机体皮肤受到伤害性刺激时,肢体的屈肌强烈收缩、伸肌舒张使肢体脱离伤
害性刺激,如缩手反射。下图表示人体屈肌反射的部分反射弧结构,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
是
注:(十)表示促进、(一)表示抑制,a、b、c 表示结构,箭头表示兴奋传导方向
A. 兴奋由 a 传至 b 时,b 处 Na+通道开放形成内正外负的膜电位
B. 神经递质在 c 处的释放过程与细胞膜的流动性密切相关
C. c 处属于内环境的组分,该处化学成分的改变将影响兴奋的传递
D. 当传入神经接受兴奋后,能引起屈肌与伸肌同时收缩与舒张
【答案】D
【解析】
【分析】
动作电位的电荷分布是外负内正,静息电位是外正内负.
【详解】b 处兴奋时,Na+通道开放形成内正外负的膜电位,A 项正确;
神经递质在突触处通过胞吐释放,释放过程与细胞膜的流动性密切相关,B 项正确;
c 处为突触间隙的组织液,属于内环境的组分,该处 Na+、K+的改变将影响兴奋的传递,C 项
- 6 -
正确;
传入神经接受兴奋后,通过中间神经元作用于伸肌运动神经元,耗时较长,屈肌的收缩与伸
肌的舒张不同时发生,D 项错误。
【点睛】由于在突触处信号经过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消耗时间较长,兴
奋在反射弧中传导的时间,主要决定于突触的数目,而不是神经纤维的长短。
6. 下列关于各级神经中枢和人脑高级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听课时需要神经元的活动和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双向传递信息
B. 阅读时通过神经纤维把眼部效应器产生的兴奋传导到神经中枢
C. 一般成年人可以“憋尿”,这说明高级中枢可以控制低级中枢
D. “植物人” 的脑干和脊髓的中枢不能发挥调控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阅读时,眼部视神经末梢作为感受器,接受文字符号的刺激,产生兴奋,通过视神
经纤维,将兴奋传导到大脑皮层中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神经系统存在分级调节,高级神经
中枢对低级神经中枢有控制作用。
【详解】A、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A 错误;
B、阅读时通过神经纤维把眼部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到神经中枢-大脑皮层,产生视觉,B 错
误;
C、一般成年人可以“憋尿”,这说明高级中枢可以控制低级中枢,C 正确;
D、“植物人”的大脑受损,脑干、脊髓的中枢仍能发挥调控作用,D 错误。
故选 C。
7. 激素在调节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血糖含量升高会引起胰岛 A 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多
B. 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增加会抑制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C. 寒冷刺激会引起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减少
D.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会引起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减少
【答案】B
【解析】
【分析】
胰岛素是惟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
- 7 -
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只有促进
效果没有抑制作用,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
放激素能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
而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有负反馈作用,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抑制促甲状腺激
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进而减少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详解】A、血糖含量升高会刺激胰岛 B 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多,从而降低血糖浓度,A 错误;
B、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分泌具有负反馈调节的特点,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会分别抑制下丘脑和
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B 正确;
C、寒冷刺激会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多,促进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增多,
进而使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增多,C 错误;
D、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会促进下丘脑合成的抗利尿激素增多,最终由垂体后叶释放,导致肾
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重吸收增加,使尿量减少,D 错误。
故选 B。
8. 当健康人处于炎热、缺水的环境中,会发生
A. 抗利尿激素释放量减少 B. 皮肤汗腺的分泌增强
C. 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弱 D. 皮肤毛细血管收缩
【答案】B
【解析】
【详解】A、人处于炎热、缺水环境中时,因为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释放量会增
加,A 错误;
B、炎热环境中,为了增加散热,皮肤汗腺分泌会增强,B 正确;
C、人处于炎热、缺水环境中时,因为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释放量会增加,肾小
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强,尿量减少,C 错误;
D、炎热环境中,为了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D 错误。
故选 B。
9. 下列有关体液调节叙述正确的
A. 垂体能分泌各种促激素释放激素,是调节内分泌的枢纽
B. 一些多细胞低等动物只有体液调节
C. 体液调节中的信息分子被定向运输到靶细胞发挥作用
D. 激素发挥作用后就会被灭活,所以体内的激素含量总处于剧烈变化中
- 8 -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A、下丘脑能分泌各种促激素释放激素,是调节内分泌的枢纽,A 错误。
B、多细胞低等动物没有神经系统系统,只有体液调节,B 正确,
C、体液在体内四通八达,体液调节中的信息分子被运输到身体的很多地方,只有靶细胞上有
相应的受体,发挥作用,C 错误。
D、正常情况下,内环境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不会发生剧烈变化,D 错误。
故选 B。
10. 长跑比赛中,运动员体内多种生理过程发生了改变。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机体产热大量增加,只通过激素调节,引起皮肤毛细血管舒张
B. 机体大量消耗血糖,导致胰岛 A 细胞和肾上腺髓质分泌活动增强
C. 机体大量出汗导致失水较多,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减少
D. 比赛结束后,乳酸积累过多造成机体内环境的 pH 明显下降
【答案】B
【解析】
【分析】
运动过程中,机体产热量增加,通过神经调节,引起皮肤毛细血管舒张;机体大量出汗导致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血糖下降会导致胰岛 A 细胞和肾上腺髓质分泌活动增强,分泌更多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
升高血糖;由于内环境中存在缓冲物质,产生的乳酸可以被缓冲物质中和,使 pH 维持相对稳
定。
【详解】A. 当机体产热量增加时,通过神经调节,引起皮肤的毛细血管扩张,同时汗腺分泌
增强,导致散热加快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A 错误;
B. 机体大量消耗血糖,血糖降低刺激胰岛 A 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
增多,使血糖浓度升高,B 正确;
C. 机体大量出汗导致失水较多,刺激渗透压感受器,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促进肾小管、集
合管重吸收水分,减少尿量,C 错误;
D. 长跑过程中,肌肉中的部分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乳酸与血浆中缓冲物质发生中
- 9 -
和反应,机体内环境的 pH 基本不变,D 错误。
11. 如图是人体某项生命活动调节过程的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该图可以表示体液调节或神经调节的过程
B. 如果细胞 1 是垂体细胞,细胞 2 可以表示甲状腺细胞
C. 如果细胞 1 是胰岛 B 细胞,则细胞 2 只能表示肝细胞
D. 细胞 1 的分泌物只能是蛋白质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体液调节的有关知识。
体液调节是指体内的一些细胞能生成并分泌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如激素、代谢产物等),经
体液(血液、组织液等)运输.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详解】A、从图形可以判定,该图可以表示体液调节的过程,不能表示神经调节过程,A 错
误;
B、垂体细胞能产生促甲状腺激素,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作用于甲状腺细胞,促进
甲状腺激素的分泌,B 正确;
C、胰岛 B 细胞能分泌胰岛素,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然后可以作用于肝细胞,促进
肝糖原的合成,也可以作用于肌细胞,促进肌糖原的合成,C 错误;
D、细胞 1 的分泌物,可以是蛋白质类的激素,也可以是脂质类的激素,如性激素,还可以是
氨基酸衍生物,如甲状腺激素,D 错误。
故选 B。
12. 肥胖可能导致糖尿病,为了研究新药 T 对糖尿病的疗效,需要创建糖尿病动物模型。科学
研究中常用药物 s 创建糖尿病动物模型。给甲、乙、丙、丁 4 组大鼠注射药物 s。下图显示各
组大鼠进食后血糖浓度的变化,虚线表示基础血糖值。能用于研究该新药 T 疗效的图是( )
- 10 -
A. B.
C. D.
【答案】D
【解析】
【分析】本题研究的是“新药 T 对糖尿病的疗效”,故应该选择患有糖尿病大鼠作为实验对象。
【详解】A、大鼠进食后血糖浓度先升后降最终稳定在基础值,说明大鼠正常,不适合作为研
究对象,A 错误;
B、大鼠进食后血糖浓度先降后升最终稳定在基础值,说明大鼠正常,不适合作为研究对象,
B 错误;
C、大鼠进食后血糖浓度围绕基础血糖值上下波动,说明大鼠正常,不适合作为研究对象,C
错误;
D、大鼠进食后血糖浓度一直高于基础血糖值,可作为较为理想的糖尿病动物模型,能用于研
究新药 T 疗效,D 正确。
故选 D。
13. T 细胞主要包括抑制性 T 细胞(Ts)、辅助性 T 细胞(Th)和细胞毒性 T 细胞(Tc)。Tc
能杀伤被病毒感染的细胞,Th 能通过分泌细胞因子促进 B 细胞分化并提高 Tc 的杀伤力,Ts
能抑制 Th 的活性。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Ts、Th 和 Tc 均来自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分化
B. 增强 Ts 的功能有利于移植器官的成活
C. Ts 功能异常可能会造成自身免疫病
D. Th 和 Tc 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均能发挥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B 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T 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分化为效应
T 细胞和记忆细胞,其中浆细胞的作用是产生相应的抗体,没有识别抗原的作用,记忆细胞在
- 11 -
相同的抗原再次侵入人体后参与二次免疫,效应 T 细胞与被抗原入侵的靶细胞密切接触,导致
靶细胞裂解死亡。
【详解】A、Ts、Th 和 Tc 均属于 T 细胞,来自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分化,A 正确;
B、Ts 能抑制 Th 的活性,增强 Ts 的功能有利于移植器官的成活,B 正确;
C、Ts 功能异常可造成免疫低下或自身免疫病,C 正确;
D、Tc 能杀伤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参与的是细胞免疫,不参与体液免疫,D 错误。
故选 D。
14. 研究人员利用与瘤细胞在某些方面具有相似性的多能干细胞(IPSC)进行了抗肿瘤的免疫
学研究。实验设计如下,免疫组小鼠:每周注射 1 次含失去增殖活性的 IPSC 悬液,连续 4 周:
空白组小鼠:每周注射 1 次不含失去增殖活性的 IPSC 的缓冲液,连续 4 周。取免疫组和空白
组小鼠的血清分别与 IPSC、DB7 (-种癌细胞)和 MEF(一种正常体细胞)混合:检测三神
细胞与血清中抗体的结合率,结果见下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细胞
细胞与抗体的结合率(%)
血清
IPSC DB7 MEF
免疫组 77 82 8
空白组 10 8 9
A. 免疫组数值明显高于空白组数值,说明 IPSC 刺激小鼠产生了特异性抗体
B. 表中 DB7 和 IPSC 与免疫组小鼠血清作用后的检测数据无明显差异,说明 DB7 和 IPSC 的
表面有共同的抗原
C. 表中 MEF 实验数据表明该细胞表面没有相应抗原与血清抗体结合
D. 给免疫纽和空白组小鼠皮下注射 DB7,一周后形成肿瘤,随后空白组小鼠肿瘤体积逐渐增
大,免疫组小鼠肿瘤体积逐渐缩小,由此推测:抗 IPSC 抗体介导的体液免疫可以杀死癌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免疫组的 DB7 和 IPSC 细胞与抗体结合率明显高于正常细胞,说明生活的 IPSC 细胞刺
激机体产生的抗体,同样对 DB7 细胞起作用,说明 DB7 有与 IPSC 相似的抗原,可与 IPSC 刺激
- 12 -
小鼠产生的抗体结合。
【详解】A、比较表中 iPSC 与两组小鼠血清作用的结果可知,免疫组的数值明显高于空白组的
数值,说明 IPSC 刺激小鼠产生了特异性抗体,A 正确;
B、表中 DB7 和 IPSC 与免疫组小鼠血清作用后的检测数据无明显差异,说明 DB7 有与 IPSC 相
似的抗原,可与 IPSC 刺激小鼠产生的抗体结合,B 正确;
C、由表格数据可知,免疫组和空白组的血清细胞与抗体的结合率基本相同,表明该细胞表面
没有相应抗原与血清抗体结合,C 正确;
D、应该推测出 IPSC 还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肿瘤的细胞免疫。D 错误。
故选 D。
15. 如图为某同学感染细菌后的免疫机制模式,图中大写字母表示细胞。小写字母表示物质,
数字表示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中 A 为巨噬细胞,B 为 B 淋巴细胞,F 为细胞毒性 T 细胞
B. 图中 a 为细胞因子,c 为抗体,每个抗体有一个抗原结合位点
C. 图中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是细胞 B、细胞 C、细胞 D、细胞 E、细胞 F 和细胞 H
D. 若该同学感染的是病毒,则只有①②过程被活化。产生细胞 c 杀死被感染的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图示过程为体液免疫过程,A 为巨噬细胞,B 为成熟的 T 淋巴细胞,C 为效应 T 细胞,
D 为记忆 T 细胞,E 为 T 淋巴细胞,F 为 B 细胞,G 能产生抗体,故为浆细胞,H 为记忆 B 细
- 13 -
胞,a、b 均为淋巴因子,c 为抗体。
【详解】A、B 为成熟的 T 淋巴细胞,A 错误;
B、由图可知,该抗体有 2 个抗原结合位点,B 错误;
C、具有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是细胞 B(成熟的 T 淋巴细胞)、细胞 C(效应 T 细胞)、细胞 D
(记忆 T 细胞)、细胞 E(T 淋巴细胞)、细胞 F(B 细胞)和细胞 H(记忆 B 细胞),C 正确;
D、若该学生感染的是病毒,由于病毒寄生在细胞内,必须经过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结合,才
能将其消灭,D 错误。
故选 C。
16. 树突状细胞是功能强大的免疫细胞,能摄取、处理及传递抗原,并启动 T 细胞增殖分化
(如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据图推测树突状细胞内溶酶体酶的活性较高
B. 树突状细胞具有一定的防御、自稳和监视功能
C. 树突状细胞受损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有影响
D. 摄取抗原后的树突状细胞膜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 T 细胞结合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干和题图信息可知,树突细胞的功能是摄取、处理病原体使之暴露出特有的抗原,然
后将抗原呈递给 T 细胞,激发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
【详解】ABC、据题图可知,树突状细胞能摄取处理病毒及细菌等病原体,说明其具有防卫功
能;能摄取、处理自身变异的细胞,说明其具有监控和清除功能。机体摄取的病毒、细菌、
自身变异细胞的降解都需要溶酶体参与,由此可推测,溶酶体酶的活性较高。综上所述,树
突状细胞受损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有影响,ABC 正确;
D、摄取抗原后的树突状细胞膜表面出现特定物质能与 T 细胞膜外具有识别作用的受体相结合,
- 14 -
D 错误。
故选 D。
17. 当异体组织器官被移植到体内某些特定部位(如眼、睾丸、脑)后不被排斥而可长期存活,
这种现象称为“免疫赦免”。这些部位称“免疫赦免区”,该区城免疫细胞有赦免基因的表
达,启动细胞自杀程序。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器官移植需要供者和受者主要 HLA 完全相同
B. T 细胞中免疫赦免基因的程序性表达可能是导致“免疫赦免"产生的原因
C. “免疫赦免” 说明人体的免疫系统存在进化缺陷,不利于人类适应环境
D. 利用药物使人体免疫系统变得敏感,使移植器官获得“免疫赦免”
【答案】B
【解析】
【分析】“免疫赦免”现象不能说明人体的免疫系统存在一定的缺陷,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免疫赦免”是由赦免基因控制的,通过使用药物降低免疫系统的敏感程度。
【详解】A、供者与受者的主要 HLA 有一半以上相同时,器官移植引起的排斥反应较小,A 错
误;
T 细胞中免疫赦免基因的程序性表达可能是导致“免疫赦免"产生的原因,B 正确;
C、“免疫赦免”现象不能说明人体的免疫系统存在一定的缺陷,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 错
误;
D、若使移植器官获得“免疫赦免”,可利用药物使人体免疫系统变得不敏感,D 错误。
故选 B。
18. 研究显示,产生多巴胺的神经元能够与辅助性 T 细胞(Th)进行通讯,以增强幼鼠肺部的
过敏性炎症。但老年小鼠的肺部却未见该现象。支配小鼠肺部的交感神经在幼年期主要产生
多巴胺,但在成年后又产生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与 Th 上的受体结合,从而促进其分化为哮
喘加重的 Th 细胞,增强了肺部炎症,在成年肺中产生去甲肾上腺素的神经无此作用。下列说
法正确的是( )
A. 这些发现可能为解释儿童哮喘病率比成人高的原因提供依据
B. 神经系统影响免疫系统,但免疫系统对神经系统不起作用
C. 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与 T 细胞上的同一受体结合
- 15 -
D. 神经递质只能作用于神经细胞、肌肉细胞或腺体细胞
【答案】A
【解析】
【分析】交感神经可以分泌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故二者均为神经递质,只有多巴胺可以
作用于 T 细胞,增强幼鼠的肺部炎症。
【详解】A、题目对小鼠容易患过敏性炎症的原因进行研究,据此推测儿童哮喘患病率比成年
人高的原因,A 正确;
B、神经系统影响免疫系统,免疫系统也可以对神经系统起作用,B 错误;
C、由于受体具有专一性,去甲肾上腺素只能与去甲肾上腺素的受体结合,不能与多巴胺的受
体结合,C 错误;
D、神经递质多巴胺可以作用于 T 细胞,D 错误。
故选 A。
19. 下图表示人体通过体液免疫消灭破伤风杆葡外毒素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 细胞 1 为抗原呈递细胞,能够摄取、处理呈递抗原
B. 细胞 2 在免疫调节过程中起着关键的调控作用
C. 细胞 3 的活化除了需要双重信号的刺激外,还需要细胞 2 分泌的细胞因子的作用
D. 细胞 5 在再次接触此抗原时会迅速产生大量物质 a,使机体不易患病
【答案】D
【解析】
【分析】
当抗原第一次进入机体引发的体液免疫过程:抗原先经过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呈递给 T
细胞,T 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作用于 B 细胞,促进 B 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
产生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最终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 16 -
【详解】A、细胞 1 是吞噬细胞,其作用是摄取、处理抗原,并且将抗原呈递给 T 细胞,A 正
确;
B、细胞 2 是 T 细胞,其分泌的淋巴因子能够促进 B 细胞增殖分化,因此在免疫调节过程中起
着关键的调控作用,B 正确;
C、细胞 3 是 B 细胞,除了需要双重信号刺激外,还需要 T 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的作用,从而
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C 正确;
D、细胞 5 是记忆细胞,在抗原二次进入机体时,会快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由浆细胞合成和
分泌抗体,浆细胞是唯一一个能够合成和分泌抗体的细胞,D 错误。
故选 D。
【点睛】本题考查体液免疫的相关过程,要求学生对体液免疫过程能够识记与辨析。
20. 植物的向光性是由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分析下列单子叶植物幼苗的生长状态(注:
K 暗箱中幼苗随暗箱旋转,L 暗箱中幼苗能转而暗箱不旋转),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幼苗保持直立生长的只有 A、E
B. 幼苗向左弯曲生长的只有 F、G
C. 幼苗向右弯曲生长的只有 C、D、I、 J
D. 幼苗不生长不弯曲的只有 B、 H、G
【答案】B
【解析】
【分析】A 没有单侧光的照射,直立生长,B 没有尖端,既不生长也不弯曲,C 左侧生长素浓
度较高,向右弯曲生长,因其没有尖端,无法感受单侧光,单侧光对其生长素分布不起作用,
D 受单侧光影响,弯向光源生长,E 尖端无法感受单侧光的刺激,直立生长,F 尖端感受单侧
- 17 -
光,弯向光源生长,G 左侧被切除,生长素运输阻断,右侧生长素浓度较高,弯向左侧生长,
H 尖端被云母片切断,生长素无法向下运输,停止生长,I 右侧被云母片切断,阻断生长素运
输,左侧生长素浓度较高,弯向右侧生长,J 尖端感受单侧光的刺激,生长素能透过琼脂块,
弯向光源生长,K 幼苗随暗箱旋转,幼苗只能接收来自小孔的光照,弯向小孔生长,L 暗箱中
幼苗旋转而暗箱不转,故幼苗尖端各部位受光机会均等,幼苗直立生长。
【详解】A、幼苗保持直立生长的只有 A、E、L,A 错误;
B、幼苗向左弯曲生长的只有 F、G,B 正确;
C、幼苗向右弯曲生长的只有 C、D、I、 J、K,C 错误;
D、幼苗不生长不弯曲的只有 B、 H,D 错误。
故选 B。
21. 图甲是一株盆栽植物,图乙表示该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 若图甲植物①处的生长素浓度为图乙中的 B,则图甲植物②处的生长素浓度大于 D
B. 将图甲中植物置于右侧光照射下,若③侧生长素浓度为图乙中 C,则④侧生长素浓度小于
C
C. 经浓度大于 10-6mol/L 的生长素溶液处理的某植物器官,因受到抑制而不再生长
D. 若将图甲中植物基尖朝向左侧水平放置,则⑤处的生长素浓度大于⑥处,植物的根向地生
长,体现了生长素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的特点
【答案】C
- 18 -
【解析】
【分析】
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不同的植物器官对不同生长素
浓度的反应不同。
【详解】A、图甲中的①是顶芽,②表示侧芽,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积累在侧芽。若
图甲①处的生长素浓度为图乙中的 B,则图甲植物②处的生长素浓度抑制侧芽的生长,浓度
大于 D,A 正确;
B、将图甲中的植物置于右侧光照射下,则顶芽产生的生长素会有向光一侧运输到背光一侧,
造成向光一侧的生长素浓度低于背光一侧。若③侧生长素浓度为图乙中的 C,则④侧的生长
素浓度应小于 C,B 正确;
C、植物的不同部位对同样的生长素浓度的反应不同,分析图乙可知,经浓度 10-6mol/L 的生长
素溶液处理的某植物器官,可能因受到抑制而生长变慢(如根),也有可能因受到促进而快速
生长(如茎),C 错误;
D、当植物水平放置时,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近地侧的生长素浓度要高于远地侧的生长素的
浓度,即⑤处的生长素浓度大于⑥处,植物的根远地侧生长较快,近地侧生长受到抑制,体
现了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D 正确。
故选 C。
【点睛】
22.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农林因艺生产中应用广泛,下列生产措施与预期结果对应一致的是
( )
A. 播种前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浸泡种子---促进种子萌发
B. 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二倍体番茄幼苗一得到多倍体番茄
C. 生长期喷酒适宜浓度的乙烯利--促进种子的形成和果实的发育
D. 成熟期喷酒一定浓度的细胞分裂素溶液一加速叶片的黄化速度
【答案】A
【解析】
【分析】1、生长素的生理作用表现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
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2、细胞分裂素主要合成部位是根尖,可促进细胞分裂。
- 19 -
3、赤霉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4、乙烯促进果实成熟。
【详解】A、赤霉素能促进种子萌发,因此播种前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浸泡种子,以促进
种子的萌发,A 正确;
B、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二倍体番茄幼苗,可得到无子番茄,用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番茄幼苗,
可得到多倍体番茄,B 错误;
C、用乙烯利促进果实成熟,而不是发育,C 错误;
D、细胞分裂素溶液可延缓叶片的黄化速度,D 错误。
故选 A。
23. 研究人员进行了多种植物激素对豌豆植株侧芽生长影响的实验,结果如图所示。请判断下
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比较曲线 a、b、c、d 可知,顶芽对侧芽的生长有控制作用,其中起作用的主要激素是生长
素
B. 细胞分裂素促进生长素对侧芽生长的抑制作用
C. 在保留顶芽的情况下,除了 c 所采用的措施,还可通过喷施赤霉素的化合物促进侧芽生长
D. 根据图中信息:推测侧芽生长速度不同的原因是侧芽内生长素与赤霉素、细胞分裂素浓度
或比例的改变
【答案】B
【解析】
【分析】1、植物表现出顶芽优先生长而受到抑制的现象称为顶端优势.
2、根据题意,通过比较曲线 b、c、d 与 e,再结合实验设计的单一变量和对照原则,可知 b
和 e,c 和 e,b 和 d 各形成一组对照实验。在 b 和 e 这组对照实验中,实验变量为顶芽的有无,
实验结果是去掉顶芽后的豌豆植株侧芽的平均长度长,说明顶芽对侧芽的生长有抑制作用。
在 b 和 d 这组对照实验中,实验变量去顶芽的切口是否涂抹生长素,实验结果是切口涂抹生
- 20 -
长素后侧芽的生长受到抑制,进一步说明对侧芽生长起抑制作用的是生长素。在 c 和 e 这组对
照实验中,实验变量保留顶芽的情况下是否在侧芽上涂抹细胞分裂素,实验结果是涂抹细胞
分裂素后的豌豆植株侧芽的平均长度比不涂抹长,侧芽生长明显,说明细胞分裂素可以解除
生长素对侧芽生长抑制的作用。通过比较曲线 a 与 b,可知在这组对照实验中,实验变量是赤
霉素的有无,因变量是侧芽的生长状况,其观测指标是侧芽的平均长度,结果是去顶芽切口
涂抹赤霉素后侧芽生长的平均长度大于没有涂抹赤霉素的一组,由此说明赤霉素能明显促进
侧芽的伸长。
【详解】A、比较曲线 a、b、c、d 可知,顶芽对侧芽的生长有控制作用,其中起作用的主要
激素是生长素,A 正确;
B、细胞分裂素能解除生长素对侧芽生长的抑制作用,B 错误;
C、由分析可知,赤霉素能明显促进侧芽的伸长,C 正确;
D、由分析可知,侧芽生长速度不同受侧芽内生长素与赤霉素、细胞分裂素的影响,故推测侧
芽生长速度不同的原因是侧芽内生长素与赤霉素、细胞分裂素浓度或比例的改变,D 正确。
故选 B。
24. 水杨酸是植物体内一种重要的内源激素,能诱导植物体内产生某些与抗病有关的蛋白质。
提高抗病能力。为探究水杨酸对不同品系水稻(YTA. YTE)幼苗叶片中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研究人员所做相关实验的结果如下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相同浓度的水杨酸处理不同水稻幼苗后的实验结果不同
B. 不同浓度水杨酸处理 YTA 水稻幼苗 12h 后抗病能力有差异:其中水杨酸浓度为
1.5x10-4moL.L-1 时抗病能力相对较强
C. 水杨酸是细胞合成的能催化水稻细胞中蛋白质合成的有机物
D. 水杨酸对 YTB 水稻幼苗叶片中蛋白质的合成作用具有两重性
【答案】C
- 21 -
【解析】
【分析】植物激素是由植物自身合成的、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
具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详解】A、由曲线图可知,相同浓度的水杨酸处理不同水稻幼苗后的实验结果不同,A 正确;
B、不同浓度水杨酸处理 YTA 水稻幼苗 12h 后抗病能力有差异:其中水杨酸浓度为 1.5x10-4moL.L-1
时抗病能力相对较强,B 正确;
C、水杨酸属于植物激素,激素只能调节代谢,并不起催化作用,C 错误;
D、与水杨酸浓度为 0 的对照组相比,水杨酸对 YTB 水稻幼苗叶片中蛋白质合成的作用具有
两重性,D 正确。
故选 C。
25. 高等植物的生长发有受到环境因素调节,光、温度、重力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作用尤为
重要,请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有几项( )
①对植物来说,光只是提供能量。
②光敏色素是一类色素--蛋白复合体,主要吸收红光和远红光
③接受到光照射时,光敏色素的结构会发生变化
④植物分布的地域性很大程度上就是由光照决定的
⑤高等植物正常生长发育需要各个器官、组织、细胞之间的协调和配合
⑥年轮、春化作用均能说明温度参与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
⑦植物对重力的感受是通过平衡石细胞来实现的
A. 三项 B. 四项 C. 五项 D. 六项
【答案】C
【解析】
【分析】环境因素(光照、温度、重力等)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影响。
【详解】①对植物来说,光不只是起提供能量的作用,还能作为一种信号,影响、调控植物
生长、发育的全过程,①错误;
②光敏色素是一类色素--蛋白复合体,主要吸收红光和远红光,②正确;
③接受到光照射时,光敏色素的结构会发生变化,这一变化的信息经过信息传递系统传导到
细胞核,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从而表现出生物学效应,③正确;
④植物分布的地域性很大程度上是由温度决定的,④错误;
- 22 -
⑤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是基因表达调控、激素调节和环境因素调节共同完成,需要各个器
官、组织、细胞之间的协调和配合,⑤正确;
⑥年轮的宽窄同当年降水或温度关系十分密切,春化作用指用低温诱导促使植物开花说明温
度参与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⑥正确;
⑦淀粉——平衡石假说认为:植物对重力的感受是通过体内一类富含“淀粉体”的细胞,即平衡
石细胞来实现的,⑦正确。
故选 C。
二、不定项选择:
26. 硝酸甘油(C3H5N3O9)在医药上用作血管扩张药,是预防和紧急治疗心绞痛的特效药,该
药的正确使用方法是舌下含服而不是吞服,舌下黏膜薄且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硝酸甘油在舌
下溶于水后立即被吸收,最终到达心脏血管壁外的平滑肌细胞的细胞质基质中,并释放 NO,
使平滑肌舒张,扩张血管,从而在几分钟内缓解心绞痛。关于上述过程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 患者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时,尽可能坐好,因为硝酸甘油会使某些人的血压急剧下降,可
能会造成跌倒危险
B. NO 作为一种神经递质,在神经调节中由突触前膜胞吐至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
C. 在惊恐等紧急情况下,肾上腺素能够加快呼吸、加速心跳与血液流速,可见 NO 和肾上腺
素对心脏血管壁外的平滑肌收缩状态的调节结果一致
D. 心肌供血不足是心绞痛的直接发病原因,推测心肌缺血时疼痛的发生,可能是心肌细胞无
氧呼吸产物酒精刺激心脏神经导致的
【答案】AC
【解析】
【分析】
题干中描述“硝酸甘油在舌下溶于水后立即被吸收,最终到达心脏血管壁外的平滑肌细胞的细
胞质基质中,并释放 NO”,由此可知 NO 是在细胞质基质中发挥作用的。
【详解】A、由于硝酸甘油在医药上用作血管扩张药,血管扩张后人体的血压会下降,此时尽
可能坐好,防止血压急剧下降造成脑部供血不足而跌倒,A 正确;
B、在该题中 NO 的作用是在细胞质基质中完成的,不符合神经递质作用的机理,B 错误;
C、肾上腺素可以加速心跳与血液流速,推测其能够引起血管扩张,导致血液流动加快,与题
中 NO 的作用机理相同,C 正确;
- 23 -
D、人体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不会产生酒精,D 错误。
故选 AC。
【点睛】该题属于信息题,需要学生从题干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考察了考生获取信息的能
力。
27. 2019-nCOV 的 S 蛋白与宿主细胞表面的 ACE2 受体结合,是病毒进入细胞的第一步。重组
腺病毒疫苗就是利用不会使人致病的腺病毒作为载体,把编码新冠病毒 s 蛋白的基因装入载体
中,注入人体。进入人体细胞,表达出 S 蛋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相关叙述正
确的是( )
A. 重组腺病毒疫苗能使人体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B. 注射康复者的血清提取物救治患者与该疫苗的防治作用机理相同
C. 利用 ACE2 受体制作疫苗,产生抗体与抗原结合,从而抑制 S 蛋白与受体结合
D. 通过免疫接种方式预防疾病是二次免疫反应原理的实际应用
【答案】AD
【解析】
【分析】1、体液免疫过程为:
(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 B 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
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 T 细胞,再由 T 细胞呈递给 B 细胞;
(2)反应阶段:B 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
细胞;
(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2、细胞免疫过程为:
(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 T 细
胞;
(2)反应阶段:T 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 T 细胞;
(3)效应阶段:效应 T 细胞发挥效应,使得靶细胞裂解死亡,同时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
增强免疫功能。
【详解】A、重组腺病毒疫苗能使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即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A 正确;
B、康复者的血清提取物种有针对新冠病毒的抗体,注射康复者的血清提取物救治患者可以发
生抗体和抗原的结合,重组腺病毒疫苗的防治作用机理是将编码新冠病毒 s 蛋白的基因导入人
体表达出 S 蛋白,从而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即让机体自发产生抗体,B 错误;
- 24 -
C、利用 ACE2 受体制作疫苗产生抗体不是与抗原结合,是与机体自身的 ACE2 受体结合,C 错
误;
D、通过免疫接种方式可以使机体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和抗体,当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可以快
速发挥作用,因此免疫接种预防疾病是二次免疫反应原理的实际应用,D 正确。
故选 AD。
28. 猪丹毒是丹毒杆菌引起的危害养殖业的烈性传染病之一。SpaA 蛋白是猪丹毒疫苗的主要
成分。但免疫原性牧低。已知转移因子(TF)能提高 SpaA 蛋白的免疫原性,但不确定这种免
疫增强作用是否与 TF 的特异性有关。现有经 Spa 疫苗免疫的小鼠特异性 TF 以及普通 TF。欲
通过以下实验探究 TF 的特异性对 SpaA 蛋白的免疫增强作用,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分
组
实验处理
结
果
曲线
1
如
图
曲
线
1
2
如
图
曲
线
2
3
如
图
曲
线
3
- 25 -
4
如
图
曲
线
4
A. TF 可能是一种免疫活性物质
B. 操作 A 是接种小鼠特异性 TF,操作 B 是免疫接种 SpaA 抗原
C. 4 组是对照组,1、2 和 3 组是实验组
D. 该实验说明免疫增强效果与 TF 的特异性关联不大
【答案】ABD
【解析】
【分析】根据 4 组的不同处理及对应的曲线情况可知,第 1 组和第 2 组不同在于 1 组用 A(特
异的 TF)接种小鼠,第 2 组用普通的 TF 接种小鼠,两组曲线无太大差别,但其抗体产生量大
于第 3 和 4 两组,其中第 4 组没有免疫接种疫苗产生的抗体最少,并且整个实验时间段基本
不变,根据 4 组结果判断,特异的 TF 接种小鼠与普通的 TF 接种小鼠其抗体量无太大差别,但
都大于没有用 TF 接种小鼠抗体量。
【详解】A、TF 是转移因子,可能是一种免疫活性物质,A 正确;
B、根据单一变量和对照原则,操作 A 是接种小鼠特异性 TF,操作 B 是免疫接种 SpaA 抗原,B
正确;
C、根据单一变量和对照原则,1 和 2 组比较时,2 组是对照组,2 和 3 组比较时,3 组是对照
组,3 组和 4 组比较时,4 组是对照组,C 错误;
D、与曲线 3 比,曲线 1 的 OD 值在随着检测时间的延长明显均较高,但与曲线 2 无明显差异,
说明 TF 可增强免疫接种 SpaA 抗原的效果,TF 的免疫增强效果与 TF 的特异性关联性不大,D
正确。
故选 ABD。
29. 下列关于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植物激素是促进植物体生长发育的微量有机物
B. 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同种激素的调节常常表现出一定的顺序性
- 26 -
C. 与植物激素相比,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优点
D. 由于人体没有相应受体,所以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对人体健康没有任何不良影响
【答案】BC
【解析】
【分析】1、植物激素指的是在植物体内合成,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并且对植物体的
生命活动产生显著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
2、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生长发育起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蔬菜生产过程中,
正确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促进蔬菜生长,提高产量和品种;但使用不当时,会起到相
反的作用,甚至造成经济损失。
【详解】A、植物激素是指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
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A 错误;
B、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同种激素的调节常常表现出一定的顺序性,如猕猴桃果实的发
育过程中,细胞分裂素、生长素、赤霉素、脱落酸等植物激素的含量会像接力一样按照次序
出现,调节果实的发育和成熟,B 正确;
C、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特点,C 正确;
D、有些植物生长调节剂如青鲜素可能有致癌的作用,D 错误。
故选 BC。
30. 图为正常人体处在温度变化的环境中机体散热量变化曲线.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中错误的
是( )
- 27 -
A. t3-t4 时段,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B. t1-t2 时段。散热量增加可能是由于人体休温与环境温度的温差增大造成的
C. t2-t3 时段,散热量减少,这是体温调节的结果
D. t3-t4 时段的散热量大于 0-t1 时段,t3-t4 时段的体温低于 0-t1 时段
【答案】D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从 25℃下降到 10℃时,内外温差加大,使得散热量先增加,后通过调节
散热量减少,最后保持相对稳定。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和散热动态平衡的结果。寒冷
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
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详解】A、根据图示可知,t3~t4 时段,散热量处于稳定状态,由于图中显示的是正常人体
的散热量变化,据此可知机体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A 正确;
B、图中显示,t1~t2 时段,散热量增加是由于人体体温与环境温度的温差增大进而导致散热
量增加,B 正确;
C、根据曲线图分析可知,t2~t3 时段,散热量减少,这是体温调节的结果,C 正确;
- 28 -
D、根据曲线图分析可知,t3~t4 时段的散热量大于 0~t1 时段,由于图示为正常人体的散热量
变化,故可知 t3~t4 时段的体温等于 0~t1 时段,D 错误。
故选 D。
三、填空题
31. 美国神经生物学家埃里克·坎德尔因对海兔缩鳃反射的习惯化和敏感化的杰出研究,而获
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敏感化是指人或动物受到强烈的或伤害性刺激后,对其他刺激的
反应更加敏感。下图 1 表示海兔缩鳃反射敏感化的神经调节模式。图 2 表示短期敏感化前后
有关神经元轴突末梢的生理变化。
(1)图 1 中最简单的反射弧只含有_________个神经元,海兔缩鳃反射弧中的效应器为
_________。若在图 1 中的 c 处给予适宜的电刺激,图中 a、b、d 三处能检测到电位变化的是
_________处。
(2)图 2 显示,当海兔受到强烈或伤害性刺激后,易化性中间神经元轴突末梢释放 5-HT,这
种信号分子与感觉神经元轴突末梢上的_________结合后,引起内流量增加,从而使感觉神经
- 29 -
元轴突末梢发生易化,即末梢释放神经递质的量_________。
(3)如果实验中不小心将海兔缩鳃反射效应器中的某一处损坏,刺激喷水管时鳃不再发生反
应。此时,若刺激图 1 中的 a 处,在运动神经末梢的最末端检测不到电位变化,表明___________
受损;若直接刺激鳃,鳃没有反应,表明鳃受损;若___________,表明运动神经末梢与鳃的
接触部位受损。
【答案】 (1). 2 (2). 运动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鳃 (3). d (4). 特异性受体 (5).
增加 (6). )运动神经末梢 (7). 刺激 a 处,在运动神经末梢的最末端能检测到电位变化,
直接刺激鳃,鳃有反应
【解析】
【详解】(1)由图和分析可知,图 1 中有 3 种神经元,而最简单的反射弧只含有 2 个神经元,
就是只有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而没有图 1 中的中间神经元。海兔缩鳃反射弧中的效应
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鳃。
(2)图 2 显示,当海兔受到强烈的或伤害性刺激后,易化性中间神经元轴突末梢释放 5-HT,
这种信号分子与感觉神经元轴突末梢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引起 Ca2+内流量增加,从而使
感觉神经元轴突末梢发生易化,即末梢释放神经递质的量增加。
(3)如果实验中不小心将海兔缩鳃反射效应器中的某一处损坏,刺激喷水管时鳃不再发生反
应。此时,若刺激图 1 中的 a 处,在运动神经末梢的最末端检测不到电位变化,表明运动神经
末梢受损,a 处产生的兴奋不能传导到运动神经末梢的最末端;若直接刺激鳃,鳃没有反应,
表明鳃受损;若刺激图 1 中的 a 处,在运动神经末梢的最末端能检测到电位变化,表明运动神
经末梢与鳃的接触部位受损。
32. 肝脏是个特殊的免疫耐受器官。乙肝病毒(HBV)携带者肝脏中的 T 细胞表面存在高表达
抻制性受体(TIGIT 分子),其与肝脏等细胞表面的某信号分子结合后,会抑制 T 细胞活性,
使肝脏处于免疫耐受状态,无损伤产生。为研究 TICIT 分子在 HBV 免疫耐受维持中所起的作
用,科研人员进行了相关的实验研究。
(1)病毒侵入人体细胞后,_________与被侵染的靶细胞密切接触,引起靶细胞裂解死亡。
(2)科研人员利用乙肝病毒携带小鼠进行了实验,实验组注射抗 TIGIT 的抗体阻断 TIGIT,
抑制通路,对照组注射等量的其他抗体,结果证明抗 TIGIT 的抗体能够发挥阻断作用,抗 TICIT
的抗体能够阻断 TIGIT 分子通路的机理是__________________。
(3)为研究 TIGIT 阻断后对肝脏免疫耐受的影响:研究人员进一步检测了血清中谷丙转氨酶
(ALT)的含量。结果如图,血清中谷丙转氨酶的含量可作为检测肝脏细胞损伤程度的指标。
- 30 -
①与第 1 组结果对比可知,第_________组小鼠的肝脏处于免疫耐受状态。
②图中结果可说明第_________组小鼠肝胜发生了损伤。对小鼠肝脏细胞进行病理染色观察,
也表现出同样的结果。推测该组肝脏细胞受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而肝脏细胞受
损:会增加发生肝癌的风险。说明 TICIT 分子在 HBV 免疫耐受的维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3)有人说机体的免疫调节越敏感越好,你是否同意此说法?结合本实验的研究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
【答案】 (1). 效应 T 细胞 (2). 抗 TIGIT 的抗体能够与 TIGIT 特异性结合使 TIGIT 无法与
肝脏细胞表面信号分子结合,从而阻断 TIGIT 对 T 细胞活性的抑制 (3). 3 (4). 4
(5). TIGIT 单抗可使乙肝模型小鼠中的 T 细胞对 HBV 抗原的免疫抑制被解除,导致机体免
疫应答增强,从而引发肝脏受损 (6). 不同意 免疫调节并非越敏感越好,本研究中的 TIGIT
作为一种抑制信号受体,可以维持机体的免疫耐 受,避免免疫应答过于敏感强烈而引发肝癌。
【解析】
【分析】细胞免疫过程为:
(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 T 细
胞;
(2)反应阶段:T 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 T 细胞;
(3)效应阶段:效应 T 细胞发挥效应,使得靶细胞裂解死亡,同时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
增强免疫功能。
【详解】(1)病毒侵入人体细胞后,由于 T 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的效应 T 细胞与被侵染的靶细
胞密切接触,激活靶细胞中的溶酶体酶,引起靶细胞裂解死亡。
(2)抗 TIGIT 的抗体能够阻断 TIGIT 分子通路的机理是抗 TIGIT 的抗体能够与 TIGIT 特异性结合
使 TIGIT 无法与肝脏细胞表面信号分子结合,从而阻断 TIGIT 对 T 细胞活性的抑制。
(3)①与第 1 组结果对比可知,第 3 组乙肝模型小鼠的肝脏处于免疫耐受状态,其血清中谷
- 31 -
丙转氨酶(ALT)的含量没有明显增多。
②图中结果可说明第 4 组小鼠肝脏发生了损伤。该组小鼠肝脏细胞受损的原因是 TIGIT 抗体可
使乙肝模型小鼠中的 T 细胞对 HBV 抗原的免疫抑制被解除,导致机体免疫应答增强,从而引
发肝脏受损。而肝脏细胞受损,会增加发生肝癌的风险。说明 TIGIT 分子在 HBV 免疫耐受的维
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4)机体的免疫调节并非越敏感越好。本研究中的 TIGIT 作为一种抑制信号受体,可以维持
机体的免疫耐受,避免免疫应答过于敏感强烈而引发肝癌。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免疫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
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关键是考生能够熟练掌握细胞免疫的过程。
33. 请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以下有关植物激素调节的问题。
(1)如图 1 所示将 1 粒种子绑在一个旋转的平台上(假设向心而速度=重力加速度),并创造
其适合萌发的条件让其萌发,一段时间后将其停在如图所示位置,请问此时,该种子的根和
茎的生长方向分别是________;若将该装置置于太空船的失重条件下, 该种子的根和茎的生
长方向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 3 所示的两曲线分别代表图 2 中根或茎的生长速度跟生长素浓度的关系,请问图 3
中的 M 、N、P、Q 四点分别代表图 2 中的哪些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很广泛,某同学设计了一个验证“幼嫩叶片可以产生生长素,生长素
能阻止叶柄脱落”结论的实验。
- 32 -
①实验材料:图中所示健康植物若干,不含(或含)生长素的羊毛脂,剪刀等。
步骤:
第一步:
取几盆长势相同的植物,去除顶芽,均分为甲、乙两组。
第二步:用剪刀剪去甲组植物叶片某部位,在叶柄断口敷上不含生长素的羊毛脂;乙组不作
处理。
第三步:甲、乙两组植物置于相同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叶柄某部位的情况。
应选用叶片__(填“A”或“C”)作为观察对象,出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实验结束后该同学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甲组叶柄先脱落,丙组叶柄 A 不脱落,请根据该
实验现象完善实验设计。
第一步: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步: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步: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②;⑥ (2). 水平 (3). N 点对应 A 点、M 点对应 B 点、P 点对应 C 点、
Q 点对应 D 点 (4). A (5). 甲组和乙组叶柄都脱落 (6). 取三盆长势相同的植物,去除
顶芽,分别标号甲,乙、丙 (7). 用剪刀剪去甲、乙两盆植物叶片 A,在甲盆植物叶柄断口
敷上不含生长素的羊毛脂;在乙盆植物叶柄断口敷上含生长素的羊毛脂;丙不作处理 (8).
将甲、乙、丙三盆植物置于相同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叶柄 A 的情况
【解析】
【分析】1、分析图 2:幼苗横放一段时间后,由于其受到重力的作用,生长素的分布情况为 A
<C,B<D,由于生长素对根最敏感,对茎最不敏感,所以 A 侧生长的比 C 侧生长的快,D 侧
生长的比 B 侧生长的快。
2、分析图 3: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加大,一条生长曲线生长 1cm 所需的时间越来越多,说明其
生长受到抑制,这属于根的生长曲线(因为根对生长素的敏感性大于茎),另一条生长曲线生
长 1cm 所需的时间越来越短,促进生长的效果是加强的,应为茎的生长曲线。
【详解】(1)根据根受到重力和水平向右的向心力,合力为方向②;茎受到支持力和向左的
向心力,合力方向为⑥;如果放在太空中,因为失去重力,方向均为水平。
(2)由分析可知,图 3 中曲线 MQ 应为茎的生长曲线,由于 D 侧生长的比 B 侧生长的快,所
以 B 点对应 M 点,D 点对应 Q 点。曲线 NP 应为根的生长曲线,由于 A 侧生长的比 C 侧生长
- 33 -
的快,所以 A 点对应 N 点,C 点对应 P 点。故图 2 中的 ABCD 四点分别代表图 3 中的 NMPQ
点。
(3)①应该选用叶片 A 较好,由于甲组剪去叶片后,叶柄断口敷上不含生长素的羊毛脂;乙
不作处理,两组实验的断口处都不含有生长素,因此,甲组和乙组叶柄都脱落。
②第一步:取三盆长势相同的植物,去除顶芽,分别标号甲,乙、丙;
第二步:用剪刀剪去甲、乙两盆植物叶片 A,在甲盆植物叶柄断口敷上不含生长素的羊毛脂;
在乙盆植物叶柄断口敷上含生长素的羊毛脂;丙不作处理;
第三步:将甲、乙、丙三盆植物置于相同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叶柄 A 的情况。
【点睛】本题考查生长素的分布、生长素的两重性、根和茎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生长
素的生理作用以及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等知识,以及对与实验变量的分析和控制及对根据实验
设计的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分析和评价实验、完善实验步骤、预期实验结果获取结论
的能力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34. 妊娠期糖尿病对母亲和胎儿的巨大危害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其预防、诊断及治疗已成
为当今研究的热点。请分析以下材料井回答问题:
材料一:“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 是由肝脏合成并分泌的一种糖蛋白,能特异性结
合并转运性激素。
材料二:胰岛素抵抗是指胰岛素含量正常而靶器官对其敏感性低于正常的一种状态,这是妊
娠期一种正常的生理性抵抗。此现象随孕周增加而加重,为代偿下降的胰岛素敏感性.其分
泌量也相应增加(用“→”表示)、尽管所有孕妇在妊娠期都有上述调节过程,但少数人却发
生胰岛 B 细胞分泌功能衰竭而使血糖升高,导致妊娠期糖尿病发生。
(1)SHBG 的分泌过程中,雌激素与胰岛素表现为_________作用。
(2)雌激素水平升高使胰岛素靶器官对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表现为组织细胞吸收利用葡萄糖
的量_______________(增加,减少)。对肝脏中糖原分解为葡萄糖的抑制_______________(增
- 34 -
强、减弱)。
(3)正常的生理性胰岛素抵抗有利于胎儿在发育中利用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胰岛素是维持血糖平衡的重要激素。如图表示胰岛素分泌的调节及胰岛素作用机理。
据图分析回答:
(4)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经兴奋的传导和传递最终导致传
出神经末梢释放____________________,与胰岛 B 细胞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引起胰岛素分
泌增多:由图分析,"胰岛 B 细胞分泌胰岛素还受到_______影响。以上说明胰岛素分泌的调
节方式包括_______调节。
(5)糖尿病病因之一是患者血液中存在异常抗体,其中因______(抗体 1、抗体 2)引起的糖
尿病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治疗,这种抗体的致病原内是此种抗体与______结合,导致胰岛 B
细胞对葡萄糖浓度上升的敏感度降低,引起胰岛素分泌量减少,血糖浓度升高。
【答案】 (1). 拮抗 (2). 减少 (3). 减弱 (4). 葡萄糖(血糖) (5). 神经递质
(6). 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 (7). 神经和体液 (8). 1 (9). 靶细胞上胰岛素的受体
【解析】
【分析】1、据材料二图分析:器官甲是下丘脑,器官乙是卵巢,因此下丘脑通过胰腺调节血
糖平衡的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雌激素能抑制胰岛 B 细胞分泌胰岛素,使组织细胞摄取和利
用的葡萄糖含量减少,葡萄糖合成糖原的能力减弱。
2、胰岛 B 细胞分泌胰岛素,其作用是促进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即促进葡萄糖
的氧化分解,促进糖原合成和转化成非糖物质;胰岛 A 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细胞
的肝糖原分解,并促进肝细胞把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胰岛素和胰
高血糖素的作用相互拮抗,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由材料三图可知,抗体 1 作用于胰岛 B
细胞,导致葡萄糖不能刺激胰岛 B 细胞产生胰岛素,而抗体 2 作用于胰岛素的靶细胞,不影
- 35 -
响胰岛素的合成。
【详解】(1)据图可知,雌激素能促进 SHBG 合成,而胰岛素能抑制 SHBG 合成,因此二者的
关系是拮抗。
(2)据图可知,雌激素水平升高使胰岛素靶器官对胰岛素敏感性下降,使组织细胞摄取和利
用的葡萄糖含量减少,对肝脏中糖原分解为葡萄糖的抑制减弱。
(3)正常的生理性胰岛素抵抗使胰岛素降血糖的功能减弱,导致血糖葡萄糖的含量较多,从
而使胎儿获得更多的葡萄糖(血糖)。
(4)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经兴奋的传导和传递,最终导致
传出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与胰岛 B 细胞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多;由
图分析,胰岛 B 细胞分泌胰岛素还受到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的影响,从而分泌胰岛素;以
上说明胰岛素分泌的调节方式包括神经和体液调节。
(5)糖尿病病因之一是患者血液中存在异常抗体 1 和抗体 2。抗体 1 与胰岛 B 细胞膜上的葡
萄糖受体结合,导致胰岛 B 细胞对葡萄糖浓度上升的敏感度降低,引起胰岛素分泌量减少,
葡萄糖浓度升高,引起糖尿病,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治疗;抗体 2 与靶细胞上胰岛素的受
体结合,导致胰岛素不能与靶细胞结合,导致葡萄糖浓度升高,引起糖尿病,注射胰岛素也
没有作用。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这两种异常抗体引起的糖尿病都属于自身免疫病。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血糖调节及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图形的分析与理解,
识记血糖调节的过程与免疫调节的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相关文档
- 【生物】辽宁省沈阳市郊联体2019-22021-09-2818页
- 【生物】陕西省渭南韩城市2019-2022021-09-289页
- 【生物】吉林省实验中学2019-20202021-09-2827页
- 山东省青岛市二中分校2021届高三上2021-09-2829页
- 【生物】吉林省吉林市五十五中20192021-09-2817页
- 【生物】福建省福州市福建省师范大2021-09-2814页
- 山东省青岛市二中2018-2019学年高2021-09-2823页
- 【生物】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2021-09-2819页
- 吉林省吉化第一高级中学2019-20202021-09-2813页
- 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19-2020学年高2021-09-28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