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8.00 KB
- 2021-09-2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 4 章检测(A)
(时间:60 分钟,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 3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
目要求的)
1.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 )
A.竞争 B.共生 C.寄生 D.捕食
答案:A
2.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某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
群的年出生率为 10%
B.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 1∶1 时,出生率越高
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
D.若比较三种年龄组成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
答案:B
3.下列关于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可用数学模型 Nt=N0λt 表示
B.K 值会随着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C.各阶段的增长速率不同,随着时间的增加越来越大
D.环境条件是资源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答案:B
4.(2018 全国高考Ⅰ理综)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的 S 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
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的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
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
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 K 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
解析: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种群数量呈 S 型增长,A 项正确。种群数量的增长受自身种群密度的
影响,种群密度越大,则种群增长的速率越小,所以当种群的数量达到 K 值后,密度对种群的制约
作用最大,B 项正确,D 项错误。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大时,种内斗争加剧,鱼体生长缓慢,每
条鱼的质量小;养殖密度小时,种内斗争弱,鱼体生长快,每条鱼的质量大。所以在不同养殖密度
条件下,可能会出现鱼产量相同的情况,C 项正确。
答案:D
5.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构成不断发生着改变
B.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C.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演替的起始条件不同
D.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总数先逐渐增多而后趋于稳定
解析: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般情况下,物种种类越多,成分越复杂,越趋于稳定;群落演替是群落
朝着一定方向连续变化的过程,它是群落内部与外界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
答案:B
6.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草盛豆苗稀”隐含的生物间的关系及“道狭草木长”反映出的生
物学知识分别是( )
A.竞争、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无影响
B.竞争、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有影响
C.捕食、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方向发生变化
D.捕食、人类活动不会使群落演替方向发生变化
解析:草和豆苗之间竞争光照和营养,属于竞争关系。“道狭草木长”是由于人迹罕至,草木才长得
茂盛,体现了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有影响。
答案:B
7.在潮间带常见的滨螺是捕食者,它能够吃掉很多藻类,尤其喜食小型绿藻(如浒苔)。右图为
藻类种数与滨螺密度的关系,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各种藻类存在竞争关系
B.滨螺密度越大,藻类种类数越多
C.若没有滨螺,藻类多样性会降低
D.滨螺在中等密度时,藻类多样性程度最高
答案:B
8.在两块条件相同的退化林地上进行森林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的研究,20 年后两块林地的
生物多样性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人工种植马尾松的人工恢复林植物种数为 137 种,无人工种
植的自然恢复林植物种数为 226 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可采用样方法调查林地上某种植物的种群密度
B.森林恢复提高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C.人工恢复林比自然恢复林的植物丰富度低
D.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初生演替
答案:D
9.群落中的不同种群间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关系,有些种间关系可用不同的曲线表示出来。下
列有关下面三种曲线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鹰与鼠的种间关系可用图①表示,其中曲线 a 表示鹰的种群数量变化
B.T2 噬菌体与细菌的种间关系可用图①表示,二者分开一方有利
C.大豆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可用图②表示,二者分开彼此有利
D.在同一个牧场的牛和羊的关系可用图③表示,曲线 a 代表占优势者
解析:鹰与鼠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关系,可用图①表示,捕食曲线的显著特点是两条曲线拧成“麻
花”状,后出现峰值的是捕食者,即曲线 b 代表鹰的种群数量的变化,A 项错误。T2 噬菌体与细菌
的种间关系为寄生,上述三图均不能表示该种关系,B 项错误。大豆与根瘤菌为互利共生关系,
二者的种群数量变化基本同步,因此可用图②表示,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之间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二者分开,彼此有害,C 项错误。牛和羊都是食草动物,二者间为竞争关系,可用图③表示;从图中
可看出,曲线 a 代表的物种在竞争中获胜,D 项正确。
答案:D
10.关于群落的结构与演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可看作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典型实例
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应属次生演替的实例
C.群落中各种群间不存在地理隔离,因而能进行基因交流
D.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可为动物创造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从而为动物种群分层
分布提供了条件
答案:C
11.用标志重捕法对动物进行野外调查,下列假设条件不符合要求的是( )
A.被标记的动物在种群中完全混合
B.被捕捉的概率相等,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
C.被标记的动物有明显的群聚现象
D.动物在行为上不受标记的影响,标记物不脱落
答案:C
12.为了减少一种昆虫对农作物的危害,人们引入了专门捕食这种昆虫的蜘蛛。图示是根据
引入蜘蛛后,对这两个种群数量变化的调查结果绘出的曲线图,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
A.由图中曲线可知,蜘蛛和害虫之间是正相关关系
B.在Ⅱ期间,蜘蛛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食物不足
C.在Ⅰ期间,若针对害虫施以杀虫剂,蜘蛛的数量将会增加得更快
D.在Ⅲ期间,两个种群的数量可以长时间保持不变
答案:B
13.右图为某地一个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图。如果有一外来物种入侵,并以该种群的幼
体为食,这将使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发生变化。则一段时间后,其年龄组成可表示为( )
答案:A
14.右图表示某种群年龄组成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种群一定生活在稳定的生态系统中
B.该种群的出生率一定大于死亡率
C.该种群一定能适应所生活的环境
D.该种群属于稳定型,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相对稳定状态
答案:D
15.在种群变化中,若增长率为 0,说明以下哪种情况会出现?( )
A.种群数量增加,并出现激烈的食物和栖息地竞争
B.种群数量增加,寄生和捕食的情况增加
C.种群数量会因为有毒废物的沉积而减少
D.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
答案:D
16.右图表示将绵羊引入某个岛屿后的数量变化情况,对此叙述正确的是( )
A.绵羊种群的数量增长到一定程度,就保持恒定不变
B.绵羊数量达到 K/2 时,增长率最大
C.种群数量不可能无限增长
D.绵羊数量达到 K 值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解析:种群数量不可能无限增长,当种群的数量达到 K 值后,即在一定范围内上下波动;绵羊数量
达到 K/2 时,绵羊增长速率最大;绵羊数量达到 K 值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答案:C
17.土壤动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某一地区人工广场绿地、某植物园、农
用地 3 种不同类型土地的土壤动物类群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 )
样地 类群数目 个体数目
第 1 层 第 2 层 第 3 层 第 1 层 第 2 层 第 3 层
人工广
场绿地 14 8 3 182 74 22
某植
物园 13 7 4 190 92 18
农用地 11 8 4 92 113 21
注 第 1 层距地表 0~5 cm;第 2 层距地表 5~10 cm;第 3 层距地表 10~15 cm。
A.不能用样方法调查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类群数
B.各样地相同土层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有明显的差异
C.各样地相同土层土壤中各动物类群密度没有明显的差异
D.人类活动对土壤动物的数量和分布存在影响
解析:土壤动物类群数的调查适合采用取样器取样法,也可采用样方法,A 项错误。由表格可知,
各样地相同土层土壤中的动物类群丰富度差别不大,B 项错误。由表格可知,各样地相同土层土
壤中各动物类群密度存在明显的差异,C 项错误。
答案:D
18.右图表示物种 a 和物种 b 的相互关系,a 和 b 可能表示下列哪组生物?( )
A.水稻和稗草
B.食草昆虫和草
C.兔和鼠
D.牛和羊
答案:B
19.锄足蟾蝌蚪、雨蛙蝌蚪和蟾蜍蝌蚪均以浮游生物为食。在条件相同的四个池塘中,每池
放养等量的三种蝌蚪,各池蝌蚪总数相同,再分别在四个池塘中放入不同数量的捕食者水螈。一
段时间后,三种蝌蚪数量变化结果如下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无水螈的池塘中,锄足蟾蝌蚪数量为“J”型增长
B.三种蝌蚪之间为竞争关系
C.水螈更喜捕食锄足蟾蝌蚪
D.水螈改变了三种蝌蚪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答案:A
20.以下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演替早期出现的生物逐渐改变了该地区的环境,而环境的改变不能够影响生物群落
B.早期群落以物种多样性高、结构复杂等为特征
C.生物与非生物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可导致群落演替
D.群落演替是自然发生的进程,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无影响
答案:C
二、非选择题(共 40 分)
21.(8 分)某研究所对一个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下图表示某种鱼迁入此生态
系统后的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 A、B 中能反映该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最初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变化的是 。
(2)在 t2 时期,种群数量不再增加,其主要原因是 。
(3)在 t1 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为 。
(4)若在 t2 时种群数量为 K,为了保护这种鱼类资源不被破坏,以便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应使
这种鱼的种群数量保持在 水平,因为此时 。
答案:(1)A
(2)食物和空间不足,种内斗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加
(3)增长型
(4)K/2 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22.(6 分)林场中的林木常遭到某种山鼠的危害。通常,对于鼠害较为严重的林场,仅在林场的
局部区域(苗圃)进行药物灭鼠,对鼠害的控制很难持久有效。回答下列问题。
(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山鼠种群的增长曲线呈 型。
(2)在苗圃进行了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这一因
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 。
(3)理论上,除药物灭鼠外,还可以采取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鼠害,如引入天敌。天敌和山鼠之间的
种间关系是 。
(4)通常,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年龄组成等。那么,种群的年龄结构是
指 。
解析:(1)在理想条件下,种群的增长曲线呈“J”型。(2)药物灭鼠导致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有死亡
率升高及环境恶化导致的个体迁出等。(3)天敌和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为捕食。(4)年龄结构是
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答案:(1)J
(2)苗圃中山鼠种群中个体的迁出
(3)捕食
(4)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23.(8 分)20 世纪 50 年代,有人将水葫芦(又名凤眼蓝、凤眼莲)带到非洲的刚果盆地。三年后,
水葫芦征服了所有其他的水生植物,反客为主,在刚果河上游约 1 500 km 的河道上蔓延,阻塞了
航道。为了消灭水葫芦,当地政府花费巨资,沿河喷洒除草剂,但不到半个月水葫芦又迅速生长起
来。最后请来了海牛,一头海牛每天能吃掉 40 多平方米的水葫芦,从此河道又畅通了,刚果河又
恢复了往日的生机。
回答下列问题。
(1)生活在刚果河中的所有生物构成 ,其中全部的水葫芦构成一
个 ,水葫芦与其他水生植物之间的关系为 ,海牛与水葫芦
之间的关系为 。
(2)引进之初,水葫芦能够征服所有其他的水生植物并在河道上蔓延,其种群的数量几乎呈
“ ”型增长,原因是当
地 。
(3)如果不治理,水葫芦的迅速增长将会严重地影响当地的群落演替,这种演替的类型属于
演替。
答案:(1)生物群落 种群 竞争 捕食
(2)J 养料、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合理即可)
(3)次生
24.(6 分)为探究食物相同的 3 种水生动物的种群增长规律及种间关系,某小组进行了下列 3
组实验(各组实验中,每种动物初始数量相等,饲养条件相同)。
各组中每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变化
组 1:甲种与乙种分别于两个容器中饲养。甲种数量变化如图曲线 a 所示。
组 2:甲种与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乙种数量变化如图曲线 f 所示。
组 3:乙种与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呈上、下层分离分布。一段时间后每种动物的数量均较组
1 少。
(1)组 1 中,甲种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由 和 决定;若容器内饲养液
体积为 20 mL,则第 40 天时乙种的种群密度为 。
(2)在某些生态系统中,存在与本实验类似的种间关系。
①在同一段河流中食物相同的两种鱼,分别分布在河流中央底部和临近河岸底部,其种间关系
与图中曲线 代表的类似,其分布体现生物群落的
结构。
②在玻璃温室中放养食物相同的两种传粉昆虫后,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减少,其种间关系与图
中曲线 代表的类似。
答案:(1)出生率 死亡率(两答案位置可互换) 30 只/mL
(2)①d 和 e 水平 ②b 和 f
25.(12 分)“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是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生态工程之一。
下页左上表是某地退耕还林后的植被变化,请据表回答问题。
演替时间/年 优势物种 主要物种
5 荻 草本:荻、艾蒿、黄背草、苔草等
10 牡荆 灌木:牡荆、杠柳、酸枣等
20 刺槐 乔木:刺槐、黄连木、构树等
(1)发生在退耕地上的演替为 ,其演替速度快的原因
是 。
(2)随着演替的进行,退耕地上的植被演替先后经历了 三个阶段,它们
在垂直方向上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形成了 ,这种结构显著提高
了 。
(3)在确定群落的优势物种时,需要调查物种的种群密度。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
是 。为减小调查误差,应注意 。
答案:(1)次生演替 保留了土壤条件及生物的繁殖体
(2)草本、灌木、乔木 群落的垂直结构 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3)样方法 随机取样、取平均值